树真好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23 09:2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树真好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树真好教学反思

篇1

一、小班“真好吃”活动反思

(一)教学目标与流程

本次教育活动,笔者设计的是《真好吃》。目的是通过活动使幼儿对各种食物(水果)的营养加深认识,拒绝挑食习性。在制定教育活动目标时,笔者结合班级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原有的生活经验,参考《多元智能创意课程》教师资源手册,充分尊重幼儿的表达方式和结果,让幼儿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提高幼儿兴趣。

(二)教学技术

笔者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以一份神秘礼物(食物营养谱)入手,引起幼儿好奇心,激发幼儿兴趣。在活动中,我用“好吃嘴”的身份向幼儿提出提问和要求,请幼儿说说他们对食物(水果)营养的认识有哪些、什么食物(水果)最有营养、什么食物(水果)有什么营养等。对于发言积极、表现较好的幼儿,笔者给予积极的肯定与赞赏,并会拿出食物(水果)做为奖励,鼓励幼儿继续努力。当秩序稍乱时,笔者以说悄悄话的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情绪得到提高。

(三)情境布置

为配合此教学活动,笔者在教室内张贴了许多食物(水果)图案,并专门设置一个“营养师”专栏,上面介绍常见食物(水果)营养特征及含量,以方便幼儿加深认识。

(四)教学管理

幼儿的年龄特性决定他们对“吃”有浓厚的兴趣,在边说边吃的过程中,幼儿的思维的到充分发展,所以在活动中纪律十分良好。偶尔在述说营养时会争食物(如荔枝),而笔者用谁懂的营养知识多,把大个的荔枝给优胜者做为奖励,把略小的荔枝给另一位小朋友做为勇于发言的安慰奖。教学管理中效果明显,活动进展也十分顺利。

(五)教具应用

活动时笔者为幼儿准备大量的蔬菜、水果及不常见的水果模型(如榴莲、山竹)另外还有归国的家长带来人参果、杨桃等马来西亚的特产水果,让活动真实丰富,开阔了幼儿见识。

(六)幼儿反映

时令水果、蔬菜原本幼儿就十分爱吃,在加上本活动时第一次在教学中展现,幼儿积极性充分发挥,大部分幼儿都能说出常见水果的营养分配。最终实现了本次活动目的,即幼儿对各种食物(水果)的营养价值得到充分认识。

(七)师生互动

体现了教师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的教育方式,当幼儿的语言表达遇到困难时,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学习与人分享,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八)家长反映

本次活动以后,笔者与家长进行了简短的交流,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在活动前,家长带幼儿去超市看各样食物,又将幼儿挑选的食物送到班上,并帮住笔者共同收集食物的营养谱等,协助笔者共同帮助幼儿加强对食物(水果)营养认识的能力,并研究厌食对幼儿健康的伤害。活动后,家长普遍反映幼儿在家对食物(水果)的认识,并有多数孩子的厌食习惯也逐渐消失。本次活动家长表示一定配合笔者,共同教育孩子,同时也对笔者教育方法表示认同。

(九)教学态度与精神

在每一节的课前笔者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制作教具,并向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与经验,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笔者一直都认真地对待每一个活动环节,面向每一个幼儿,并争取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够得到最大的发展,活动后,笔者及时的进行反思,寻找成功和不成功之处,认真总结,以便下次能够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活动。

篇2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和积极性,充分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评价要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我结合实际设计了学生作业评价表,评价表随课堂作业同步进行,可以连续进行,开展了"书写星"、"正确星"、"创新星"三星评比。学生可以面对自己的作业,结合自己的表现和老师的批改进行评价,每周综合评价一次,并且,把评价结果及时反映在"争星榜"上。这样的操作运行,使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有所增强。因为每天学生都将和评价联系上,每天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学习状况,都可以反省自己的学习。针对过程性评价的内涵,开展了学生作业情况评比活动,设计了作业评价表。通过作业的评价,对书写质量课堂学习质量进行较全面的评价,特别是通过书写星的评价,在学期末教学工作评比时,学生的书写质量有了很明显的提升,通过周评和综合评价,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以便今后改正。为了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养成反思学习过程的习惯,强化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操作发现有的学生在书写时,存在完成任务的倾向,不愿意真正反省自己。针对这一情况,我提出更为明确、具体的要求。如:这一周重点反思学习态度,作业的书写质量;这一周重点反思是否养成了认真读题,认真解答,独立思考,认真检查的好习惯等等。就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回顾,自我反省,自我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找出信心。有针对性地制定纠正措施。使学生能够健康地参与学习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评价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置于恰当的位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的责任是竭尽全力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愉快地学习提供方便。就学生的学习评价而言,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从评价学生学习结果为重点转化为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为重点,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少给学生一些压力,多给一些鼓励和表扬;对学生少一些指责,对自己多反思一些教学的不足,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策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教师评价应具有鼓励性,能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评价过程确保不侮辱学生的人格,不损害学生的尊严,即使指出错误也应如此。

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学习动机,对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对待学生的作业应从学生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诸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样能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风。对中差生可以采用多次评价外,写上一些激励性、期待性的语言,如"你真聪明!要是再……就更好了!"、"这种方法太好了,你比老师还能干!"、"这句话写得真妙!"、"有进步!继续努力!"等。使学生感到成功的愉悦。重视对学生课堂作业的批改落实,让学生养成认真及时订正作业的习惯。教师还应尽量挖掘每个学生的优点,作业总评写上简短而富有感情的评语"能及时上交作业"、"进步明显"、"学习认真"、"你的字写得真好,老师喜欢你的作业!"等等,这些评语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思想、情感,并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向着更高、更美、更远大的方向努力。

3.评价要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开发

利用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过程性评价,对课堂学习中回答问题的质量、学习态度、合作情况等作出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在教学中不要为评价而评,评价要明确、要具体,要使学生知道错在哪、对在哪。使评价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导向性展现其中。教师不断创新评价方式,使单一而模糊的评语:"你回答得真好"!"你真勇敢"、"你真会开动脑筋"等更具体、更明白。有意识地把语言、表情、动作等的综合应用贯彻其中,使评价既中肯,又确切,提高评价的质量。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了解学生的性格、态度,了解学生在接受知识中所表现出的各种思维状况,这些为评价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教师可以用评价调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效,预防各种学习弊病的发生,教师评价学生作为一种主要的方法,应该继承、改善和发展。新的评价观要求教师、学生从被动、从属状态转入平等、和谐状态,教师不宜唱独脚戏似的评价学生,而应让学生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一项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并通过"自评互评"实现学生的发展,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尝试建构态度、情感、能力、知识并重的多维立体的评价体系,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发展水平,把评价的焦点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展到参与状态、交往状态和情绪状态等方面。教师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通过情感领域的评价调动和发挥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等这些恰如其分的评价、多姿多彩的评价的形式,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4.评价要注重用词的准确性

篇3

环节一:

师:鸟儿给树唱歌,可能会在什么时候?

生:可能会在春天,可能会在秋天。

师:可能会在春天,可能会在秋天,他猜想了季节的不同。

生:可能在树孤单的时候。

师:你注意到了人物心情的不同,可能在树孤单的时候,真好!谁还有不一样的猜想?

生:可能在早上,可能在晚上。

师:也有可能。是的,鸟儿给树唱歌可能在春天,可能在秋天;鸟儿给树唱歌,可能在树孤独的时候,也可能在树高兴的时候;可能在早上也可能在晚上。那么,那么多种可能,你是凭这一段话当中的哪一个词语猜想出来的?

生:我从“天天”这个词语发现的。

师:你的目光真敏锐,没错,就是这个“天天”,一起读――

生:(齐读)天天。

师:再读――

生:(齐读)天天。

师:两个“天天”。我们一起读文章的这个开头,注意读出“天天”的感觉和味道来。

生:(齐读)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儿唱。

赏析:运用演绎的方法,一个问题激发学生想象鸟儿给树唱歌会在什么时候,从而形象化地理解“天天”一词的意思,老师教学妙在理解的过程不着痕迹,先由季节、心情、时间进行展开,再回到课文中发现词语,紧接着用朗读表达理解,环环紧扣,不慌不忙而又韵味十足。一般的课堂教到这儿也许就此止步了,但王老师的教学却继续带着学生进行了以下的学习。

环节二:

师:正是这样的“天天”,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想象,带给我们多少美好的画面。(舒缓的背景音乐响起,屏幕依次出现鸟儿在早晨、晚上、春天、秋天等各种背景中站在树上唱歌的图片,同时呈现文字: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大家看,当太阳露出笑脸的时候――

生:(朗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接着引导:月亮挂上树梢的时候;森林里雪都融化了的时候;叶子在秋风中飘落的时候;迎着风,迎着雨;走过春,走过夏――让学生朗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这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音乐继续,屏幕依次出现鸟儿在夏天、晚上等各种背景中站在树上唱歌的图片)

师:你再听,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优美的歌,树呢?

生: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你再听,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快乐的歌,树呢?

生:听着鸟儿唱。

师: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夏日小情歌,树呢?

生:听着鸟儿唱。

师: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晚安小夜曲,树呢?

生:听着鸟儿唱。

赏析:语文具有无限想象的空间,而童话故事之所以让学生爱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语言激发儿童的遐想。课堂上,王老师紧扣“天天”一词,围绕鸟儿的“唱”和大树的“听”,用导语铺陈的方法,给学生不同的语境,启发学生在反复递进的朗读中感受语言,品味语言,呼醒情感,展开想象,与故事中的人物融为一体。对“天天”一词不再是字面上意思的理解,对词语背后拥有的“温度”有了感知,有了联接,学生的心在一遍遍的对读中变得柔软,多了淡淡的芬芳。教学仍然没有就此停下,而是往词语理解的深处继续前行。

环节三:

师:是的,这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啊!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日又一日,读――

生:(齐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孩子们,由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鸟儿和树它们结为好朋友的时间很长。

师:这是你的体会。

生:他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师:“形影不离”这个词用得真好!

生:鸟儿和树的友谊地久天长。

师:哎呦――“地久天长”,感情是那样的深――

生:深厚。

师:好的,我把这个词写下来,你们不妨也在文章的开头批注“深厚”两个字。(师板书)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体会它们那段形影不离十分深厚的感情。

生(齐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赏析:正是因为有第二个环节的不露声色的铺垫,这时对“天天”背后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才会水到渠成地说出来,而且,学生这时的说,是真正带着自己的内心在说,绝不是表面的口号或是有口无心。对于词语的理解,这时才完全透彻,既明白“意”,也知道“象”,还懂得“情”,同时,也与全文的内在叙述情感脉络紧紧联系在一起,促进对全文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在词语学习的完整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完全是学生的入情入境,得言得意,真正以语文的方式在学习语文,令人回味。

篇4

张 婷

外面的小雨还在不停地下着、研修几天,下了几天。研修的道路虽然坎坷,但收获着幸福、甜蜜的硕果。伴着雨声坐到电脑前敲击着键盘,开始了最后一天的研修,分享着《幼儿教师的幸福》我也倍感幸福;听到活着是一种修炼时,对老师充满了敬佩,真是细心、负责的老师;今天的案例太精彩了,让我的心灵又一次震撼,做一名幼儿教师真好,真幸福。

做幸福充满激情的、有爱心的幼儿教师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幼儿教师应幸福充满激情。激情是一个人开创事业的原动力,是每个人生命中喷薄而出的朝阳。它引导你去奋斗、去拼搏;激情也是催人奋进的号角,更是人们百折不饶的意志力。每天我们用微笑迎接每一位孩子和家长,用饱满的热情参与孩子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言传身教,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习惯等。永远的激情应该成为我们品格的追求,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

做努力上进的、专业的幼儿教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别人的弱势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宽容之心对待。我们要建设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人人都要树立这样的一个意识--终身学习。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增加知识储备,增补学养,才有底气去迎接新的挑战。一次性的学校“充电”,一辈子的工作“放电”现象已不再成为可能。因此,不仅要以不断进取的精神去进行业务方面的继续学习,还应接受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培训,使自己在日趋专业化的幼儿园教师队伍里,越站越稳;拥有一颗坚强的心,去迎接时代的挑战,并在努力中体验到不断进取的快乐与成功。

篇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悟情”这样的理念愈来愈得到语文教师们的认可,并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对语文教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过度强调朗读的作用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虚情式”朗读。我认为:可能是老师在指导朗读时,片面加强表达技巧的指导。如:哪些词该读重音、哪些地方要停顿、哪里要“愉快”地读,或是让学生模仿录音或老师和优等生的范读,而疏于引导学生真切地体会文章的语言和感情。这就导致了学生缺乏对词句及内容的深入理解,情感未能真正激发,也就难以有感情的朗读。

情境描述(一)

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案例:(选自人教版六年制三年级上册11课《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师:谁能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一段?(一位学生读)

师:美不美!谁能读得更美些?(一优等生十分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多美呀!谁还能像他这样读一读?(一生读)

师:全班一起读一读。

评 析:

在上述课例中,老师让多数学生模仿优等生的朗读,不少学生会因此抛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成为他人的传声筒。长此以往,很多学生会丧失自己去体会的欲望,而只知道一味地模仿他人。这是造成虚情式朗读的原因之一。

情境描述(二)

那么“如何避免虚情式”朗读呢?我们再来看同样的教学内容另一位老师不同的处理:

(1)抓住词语,结合生活,理解“五彩缤纷”

师: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呢?谁来读一读?

师:好多的颜色啊!请大家都来读一读这一段,边读边用彩笔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

师:谁来把你发现的描写秋雨颜色的词语读给大家听一听?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写板书:黄色、红色、金黄、橘红、紫红、淡黄、雪白。

师:秋雨中的颜色可真多呀,但秋雨中只有这些颜色吗?(引导学生去发现省略号)

师:你知道秋雨中还有什么颜色吗?仿照书上的句式说一说。(秋雨把 色给了 , 。)

师:秋雨中的颜色真多,有黄、有红、有白……真像书上说的――五彩缤纷。

(2)引导品味朗读

师:在这么多的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把那句话好好读一读,一会儿读给大家欣赏。(学生练读)

谁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指名朗读)请大家一边用心听他读一边回想你见过文中描写的情景吗?

(一生读银杏叶一句)

师:大家看,这就是银杏树叶,它的形状多像一把小扇子啊,一片一片黄色的树叶从树上慢慢地落下来,就像一把把小扇子慢慢地扇啊扇啊,就这样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多美的树叶多好的小扇子啊!谁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师:读的真好。我仿佛感觉到了一把把小扇子在我身边慢慢地扇哪扇哪,好凉快!请大家都来读读这句话。(练读、指名再读)

(一生读枫树叶一句)

师:咦?为什么说枫树叶像邮票呢?(生:邮票是给人们寄信用的,会给人们带来信件,现在说枫树叶像邮票是因为枫树叶给人们带来了凉爽。)

师:你说的真好。红红的枫叶飘啊飘啊,给人们邮来了凉爽。请你把这句话给大家读一读。

听你一读,我仿佛看到了红红的枫叶在慢慢地飘,可真美呀。请同学们都来读读这句话。(练读、齐读)

(一生读田野一句)

师:田野里,黄澄澄的玉米,金灿灿的谷穗,饱满的黄豆都成熟了,在微风中轻轻摇摆,起起伏伏,真像金色的海浪在涌动。谁还想读读这句话?

(一生读果园一句)

师:看来,橘子、柿子是真多呀,“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一生读一句)

师:听你一读我仿佛看到了各种颜色的在秋雨中竞相开放。真美呀!

(3)配乐真情朗读

师:读完了这一段,我们发现秋雨真的是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把大地上的万物都染上了缤纷的色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整段吧!(练读)

师:谁认为自己读的比较美?老师给你配上音乐读给大家欣赏。(指名读)

师:我们大家也伴随着这美妙的音乐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齐读)

评 析: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共设计了三个环节激发学生真情朗读。第一,通过抓词语,带领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第二,通过品析文本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笔下秋天的美丽。在这个环节,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了“银杏树”和“枫叶”这两个句子。第三,通过配乐等辅助手段创设一种意境,激发学生真情朗读的欲望,享受朗读带来的乐趣。这样就使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走进语言文字,感受秋天的美好和语言的美。这样层层深入的指导使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朗读时也必然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情。

反思与研究: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朗读,不是技巧问题,是读者与文本对话后真实感情的流露。“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只有让学生真正进入到文章中去,有了真切的体验,才能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为了让学生真正进入到文章中去,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模拟现实。这种做法是在课堂中创设一个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产生真切的体验。

2.回忆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回顾与课文描述相类似的生活情景。在生活情景中,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情感,由于情景的相似性,这种情感会迁移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来,从而更好地朗读好课文。

3.展开想象。语言属于符号系统,抽象的语言符号只有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才有意义。特别是那些写人的课文,阅读时可以借助想象,把课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转化为更加具体生动的形象。

4.角色体验。我们经常听到“换位思考”这个词,站在对方的角度,更能理解对方的所作所为。阅读也应该“换位”,站在文章角色的角度,更容易理解语言行动等背后的东西,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感情朗读就不会虚张声势。

篇6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选学课文《黄果树听瀑》教学片段:

师:有关“听瀑”的句子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已经按照顺序找出来了。但是简简单单的瀑布声,作者为什么能把它们写得如此生动?

(生沉默)

师:同样表示声音响亮,作者用了“渐近渐响”“人喧马啸”“响遏行云”“如雷轰鸣”“訇然作响”等不同的词语,可见作者的用词是多么――

生:丰富。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一下子就发现了作者的第一个写作手法――用词丰富。(板书:用词丰富)那么谁发现了作者的第二个写作手法呢?

生:作者多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那么作者都把这些声音比作了什么呢?

(生答略)

师:在不同的地方听不同的瀑布声,把不同的瀑布声比作不同的场景,可见作者的比喻用得多么恰到好处。(板书:恰用比喻)。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除了恰到好处的比喻,作者还展开了恰到好处的联想。

师:你真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太棒了。

(在“恰用比喻”补充上板书“联想”,并指导学生朗读作者联想的内容。)

师:作者妙笔生花的写作手法还有吗?

(生沉默)

师:让我们再来看第一句话,听老师读一读,边听边思考在我的朗读中,哪些词引起了老师的关注。

生:刚才老师在朗读时,关注了“飘来、拂过、涌漫、盖过、只存下”等一连串的动词,而且读得越来越有力量,让我们感受到声音的渐近渐响。

师:你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那么从这些词语里,你感受到作者用词除了丰富还有什么吗?

生:准确。

(师表扬,在“用词丰富”补充上板书“准确”。)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交流,我们发现了作者能把文章写生动的主要原因在于用词丰富准确,恰用比喻联想。谁能用今天所学的写作方法来评一评这一句话。(出示句子)

生:我感觉作者用词重复单一了。

师:你一下子找出了它的问题,那么你能用上我们刚才所学的几个表示声音的词以及老师给你们带来的曾经学过的表示声音的词语试着来改一改吗?(出示词语)

(生答略)

师:你听听,刚才同学们用上了不同的表示声音的词语,使句子一下子听起来也变得生动了,可见用词丰富是多么重要啊。

师:这句话又有什么问题呢?(出示句子)

生:比喻不恰当。

师:一下子找出了问题所在,谁来帮助修改一下?

(生答略)

师:这位同学改的句子不但使比喻更恰当了,还加了自己的联想,太有文采了!

师:同学们,通过修改刚才的两句话,我们再一次感受到用词丰富准确,恰用比喻联想的重要性。让我们再看以下几张图片,这是老师上星期去爬山的时候拍到的一组图片,请问你看到了什么呢?

(生答略)

师:看着这些图片,你又听到了什么呢?(稍停顿)回到家的时候,我也以听的角度写了几句话。(出示句子,老师配乐诵读。)能评价一下老师写的这一段《听枫》吗?

师:同学们,其实习作一点都不难,只要你牢牢记住“用词丰富准确,恰用比喻联想”的诀窍,你也定能妙生花。接下来,请大家选取屏幕上其中的一幅或多幅图,来写一段《听雨》。

【浅思】

上述案例,是我执教《黄果树听瀑》的核心,是基于读写结合这一教学思想而设计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围绕听瀑的五句话,找一找,读一读,特别是把五句话整体呈现,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瀑布的气势恢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关注作者为什么能把简单的声音写得如此生动。当我刚把问题抛出去的时候,学生的沉默显然表明他们不明白我提问的意图。在我做了适当引导之后,学生的思维马上就集中到课文的表达方式上并且说得很好,可见我的预设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次次总结作者的写作手法之后,我出示了两句病句,让学生修改,目的就是巩固作者的写作手法,边修改边进步,为读写结合做好进一步的铺垫。之后,我出示一组图片,由老师配乐深情诵读自己所写的文字,让学生评一评,学生的确很好地运用了课堂所学的习作手法进行了回答,既达到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又因教师自己的例子激发起习作的兴趣。

但是,通过观察学生《听雨》的课堂习作,大多数学生能运用课堂学得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但少有精彩文笔。反思自己的教学目标,基于读写结合的教学思想没错,但既要让学生习得作者用词丰富准确,又要让学生感悟作者恰用比喻联想,这一教学目标是不是过于宽泛了,以致学生在写《听雨》的时候,被太多的目标条件束缚,反没了目标,乱了思绪。可见,寻找最佳的读写结合点,要做到要求明确且集中。

篇7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活动;教师;言语反馈行为;儿童;行为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7/08-0005-05

言语行为(speech act)是指人们为实现交际目的而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行为。赛尔认为,每一种言语行为都体现了说话人的意图。〔1〕分析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言语行为,可以从中了解教师的教育意图。本文关注的主要是教师的言语反馈行为,即教师向儿童反馈有关他们对问题回答的准确性、清晰性、原创性等方面信息的言语行为。作为师幼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言语反馈行为不仅会影响师幼言语互动的质量,而且会影响儿童的认知过程。卫瑟门(Wasserman,1990)指出,“教师给予儿童的反馈会在无意中鼓舞或是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它具有的权威性可以促使儿童增加或减少思考,也可以允许或禁止儿童思考”。〔2〕本研究希望通过现场观察记录,客观呈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言语反馈行为的现状,分析言语反馈行为背后隐含的意图,为教师反思自己的言语行为提供新的思考路径。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者以非参与者的身份,在幼儿园随机观察并拍摄了8个集体教学活动,包括5个语言活动,2个科学活动和1个健康活动。研究者在随堂速记的基础上,对拍摄的教学活动录像进行了白描式转录,从而更完整地还原了教师的言语反馈行为以及相关的语境,以便深入分析教师言语反馈行为的使用以及教师言语反馈前后儿童的表现。在转录时,“CC”表示全体或部分儿童,“C”表示单个儿童,“T”表示单个教师。研究者主要参考鲍格顿和贝克莱提出的分检资料程序对相关材料进行编码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8个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言语反馈行为的编码分析,研究者发现教师的言语反馈行为可以归为五类,分别是评判回答的准确性,重复回答的内容,引导儿童调整思考问题的角度,推进儿童的表述,鼓励原创性回答。对一些“嗯,坐下”之类的无效反馈,本文不予分析。

(一)评判回答的准确性

1.运用简单词汇笼统反馈

在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会以“好”“真棒”“不对”等简单词汇笼统回应儿童。

案例1(阅读活动“想吃苹果的小老鼠”)

T:(出示PPT)看,这是一棵怎样的苹果树?

C:好像是秋天,我看到树上只有几片叶子了。

T:嗯。(将一只手高高抬起)这说明这棵树怎么样?

C:很高。

T:对呀,这棵苹果树真高呀。

“这是一棵怎样的苹果树?”这一问题原本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答案,但教师将回答预设成“很高”。在儿童说出正确答案后,教师用“对呀”打消了儿童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的可能性。Sadker等人的研究表明,“好极了”这类程序化的反馈,事实上是最无效的反馈。〔3〕

2.加入分析语汇的具体反馈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具体反馈可以表明教师的交流意向,即教师不仅对儿童的回答作出评价,而且阐述了评价的理由。交流意向是指说话者不仅要表征某种东西,而且这种表征要被听者识别出来,对听者产生影响。〔4〕

案例2(阅读活动“一颗超级顽固的牙”)

T:莎莎想请乌龟来帮忙,马上把她的这颗牙齿拔下来。你觉得她的愿望实现了吗?

C:没有。

T:你觉得她的愿望为什么没有实现?

C:因为乌龟睡着了。

T:乐乐的眼睛真亮!我们来仔细看看,莎莎的小帮手在干什么?

CC:闭着眼睛在睡觉。

案例3(语言活动“民间歌谣《插秧歌》”)

T:老爷爷为什么要插一撮秧苗后退一步?为什么不一直向前呢?

C:你昨天告诉过我们的,“要看着我们,不然走丢了怎么办”。

T:哦,上次我带你们下楼的时候,你发现了这个秘密,是不是?老爷爷退后一步,才能看清楚秧苗,把秧苗插整齐。如果他只向前走,就看不清楚整齐不整齐了。

与“对”“不对”等笼统反馈所传达的隔阂感不同,加入分析语汇的具体反馈能帮助儿童理解“何以如此”。在案例2中,教师表扬乐乐能够找到答案是因为他观察细致。在案例3中,教师对儿童的回答作了较为具体的评价,使其他儿童理解这位小朋友之所以能说出答案,是因为他将问题与自己的类似经验联系起来了。对个体儿童而言,加入分析语汇的具体反馈能让儿童感受到教师及时沟通的真诚。对儿童群体而言,这种反馈有助于儿童理解教师的交流意向。

(二)重复回答的内容

1.明确答案

案例4(阅读活动“一颗超级顽固的牙”)

T:刚才有小朋友说用剪刀拔牙齿。你们想想看,用这个办法怎么样?

C:会把肉剪掉。

T:哦,响亮一点。他刚才说会把肉剪掉。

教师重复了儿童“会把肉剪掉”的回答,既能让儿童体会到自己被尊重,又能让更多儿童听清楚这一儿童的思考结果。教师利用转述的方式重复儿童的回答,便于将对话的主体从一对一转变为一对多,吸引更多儿童参与讨论。

2.提供范例

案例5(阅读活动“想吃苹果的小老鼠”)

T:小鸟用什么本领摘苹果?

C:小鸟飞到树上面,飞到树的顶端,把果实摘下来。它就可以吃到苹果了。

T:飞到树的顶端,把果实摘下来。说得真好。

篇8

    其实,反思性教学是指运用教育教学的有关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思考,从中归纳出成败得失,为不断优化后续教学提供重要的条件。实践与研究证明, “反思性教学”是一种用来提高教师自己的专业素养,改进教育实践的学习方式。特别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利用平行班教学的有利条件,运用现代教育的有关理论,对课堂教学内容、目标、过程和方法在教学之后重新进行审视、评价,从而调整和改进后面的教学。以下通过对本人教学《龟兔赛跑》这一案例进行反思,具体地分析探索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集体协作等方面的反思与调整的过程与方法。

    一、注重音乐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反思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学内容不仅应具有音乐性、审美性,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只有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调整教材内容以适合现代学生审美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学力水平重组教材,把充满生活情趣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去,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愉悦,让教学内容真正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在教学《龟兔赛跑》时,我在安排了欣赏三段不同音乐的音乐:第一段是兔子、小鸟和小猫;第二组是乌龟、鸭子和小羊;第三组是大象,小熊和老牛。第一步让学生聆听音乐并思考:这段旋律表现了哪一组小动物呢?第二步问为什么你会认为是这组小动物呢?此时学生会根据他平时积累的经验告诉我们:大象的腿很粗,它走起路来很笨重,所以它的音乐听上去很强也很沉重,而乌龟呢,它爬得慢,但身体没有大象那么庞大,所以音乐听上去很平稳。而小兔子呢是一蹦一跳的,所以音乐听上去很轻松,也很活泼。第三步让学生聆听音乐模拟这一组动物走路的情景。可除了小兔子的动作表现不错之外,大象和乌龟还很模糊,经反思调整后,在欣赏完不同的节奏,力度表现的不同的音乐形象的基础上,我加入了一个环节,区分不同的音色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从大象入手,欣赏低沉的大提琴声中引入大象的主题,然后我模仿了大象的步子是三步一走,重拍是第一拍,一下子学生马上在节奏中领悟了大象伸着长鼻子一摇一摆的向我们走来的情景,接着引入由大管演奏的乌龟的音乐形象,分成好几段,让学生区分此时的乌龟在干什么么?(有平时走路的音乐,有紧张快速爬的音乐)为之后的创作表演打下基础。最后由单簧管吹出的小兔子的音乐,一蹦一跳的感觉马上立体的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反思: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节奏,旋律,速度表现的不同的音乐形象,只粗略的停留在表面上,而一加上音色的区分,立刻使大象,乌龟,兔子的形象一下子饱满了许多,事后孩子们都说,大象乌龟兔子的音乐真有趣,作曲家真能干,同时还嚷着问我大管,单簧管,是怎么吹的呢?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音乐,增长见识,发展自己的音乐情感,只有通过教学内容的分层递进,引发对音乐内容的层层情感体验,才能激起学生对音乐的内化,体会音乐艺术的美感。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课堂教学目标的反思

    由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和能力是多样化的。音乐课堂教学目标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的音乐教育观,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联系学生的客观实际,根据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灵活设计课堂教学的音乐审美、情感态度和知识技能目标,提高教学目标设置的合适度,增强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性,真正起到教学目标的导向、调控、评价作用,成为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在设计《龟兔赛跑》这一课时定下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的节奏,旋律,速度所表现的不同的音乐形象

    2、通过创编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3、通过创作表演第二次龟兔赛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是学生懂得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渗透团结友爱的思想教育。在其中第二个教学目标的完成上, 由学生讲述第一次龟兔赛跑的故事到快节奏念儿歌,这一系列活动之后我提问:你们说得真好,兔子决心改正了,参加第二次龟兔赛跑“那么你们觉得第二次龟兔赛跑又会是一副怎样的情形呢?”在学生讨论完自己设置的龟兔赛跑,我就截取他们其中的一种思路,加以自己的想法把这一故事创编完整,小兔子与小乌龟共同取得胜利的这一情景让学生进行创编,最终让学生在尽情的表现中延伸这一故事的寓意:齐心协力,团结协作的精神。

    可课后学生告诉我说有不同的想法,小兔子与小乌龟碰见拿枪的猎人了等等,兔子与乌龟共同取得胜利的这一情景让学生进行创编,最终让学生在尽情的表现中延伸这一故事的寓意:齐心协力,团结协作的精神。

    反思:音乐是情感艺术,课堂情感目标的达成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本例根据小学生情感易受暗示性和喜爱小动物的特点,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去体验音乐情境。由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与农村孩子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所以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情感激活和体验成功地达到了审美情感教育的目标。音乐情感目标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才能更有效地落实,适应现代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反思调整后,我先截取了学生说出小兔子与小乌龟共同胜利的那一环节,问:小兔子与小乌龟为什么取得并列第一,这其中肯定有奥秘,谁能来说说吗?这一下子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其中来,拓展他们的思路和创新意识。

    反思:音乐是审美艺术,本例由于偏重音乐教学的认知目标,不适合学生学习的心理实际,以至使音乐审美目标不能顺利达成。小学生好动、好玩、好奇,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应增加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只有注重选择直观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通觉作用,才能牢牢把握住音乐审美情感这条主线。   

    通过反思,围绕着学生年龄特征和音乐感知等特点,重新设立教学目标:“通过对钢琴的直观介绍及有关乐曲欣赏,充分体验钢琴丰富的表现力,同时形象感受和理解作品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及情绪。”课堂上,拆开钢琴外套,请学生直观了解钢琴的发音原理,同时通过讨论欣赏、比较欣赏、选择欣赏等多种形式,学生们惊喜愉悦、课堂气氛活跃。

    三、把握学生认知心理,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反思

    音乐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教学策略的实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平等的融入学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教学。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心理、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等,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策略,尽可能的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全身心的感知并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此课  中较满意的地方是让学生进入大森林的情境中,聆听小鸟的声音,小动物门、们都出来了一幅热闹欢腾的景象。  反思:看动画片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也是他们进行认知活动的重要途径。本例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情境,赋予动画的音乐性激活教学,在动态画面与节奏配合的实践中,有效地进行音乐基本节奏的感知、内化、提高,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还有一点在表演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演小兔小乌龟,小动物,森林里的小花小草还有大树,请在座的同学做拉拉队员,让他们创编出不同的节奏为小兔子小乌龟喊加油。在其中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做,都积极的让学生的欲望得以释放。让他们的个性在此得以张扬。

    四、围绕主体,紧扣主题,集体协作是反思教学必要补充。

    反思教学使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经验有一个新的认识,更自觉、更理性的去研究完成教学,从而提升实践的质量。然而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通过集体智慧、专家启迪,在集体协作中能更有效地促进反思教学。最后让学生合作把你想对冠军说的话创编成一首儿歌,集体反思:“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以音乐为主线的音乐教学。”本课应以学生对歌曲“哈达献给北京城”的感受学习为主线,以旋律中的典型节奏型为教学着落点,进行多媒体“菜单设计”,让学生自由“点菜”,随机进行学习。专家更指出: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进行“点菜”后的小组合作学习,同时根据教师的专长,进行个性化教学。使音乐课的学科综合不仅音乐化而且个性化。

篇9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6-0091-01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言文字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语感训练。”进行语感训练要以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韵味为基础,培养学生语言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春雨》是一首生动活泼、充满童趣的儿童诗。全诗写得轻松明快,琅琅上口。教学中,可以通过“激情一体验一积累”这一思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1 激情导入,感知语言。

教师在上课伊始可这样导人:春天来了,雨丝儿飘飘洒洒,像牛毛,像花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春雨》这篇课文,同学们读完以后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句?

“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导入语需要教师的灵活运用和精心设计,好的导入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提高教师的自信心。激情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面对好奇心极强的小学生,教学中一个恰当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

2 情感体验,品味语言。

(学生充分感知后汇报)

生1:我喜欢“点红桃花”这一句。

生2:我喜欢“染绿柳芽”这一句。

生3:我喜欢“唤醒青蛙”、“刨坑种树”这两句。

生4:我喜欢“染绿柳树”这句。春天来了,柳树刚刚发芽,柳芽儿很嫩,春雨洒在上面,就像妈妈的一样。

生5:我喜欢“唤醒青蛙”、“刨坑种树”这两句。我认为春天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把青蛙从冬眠中叫醒了。小朋友们冒着蒙蒙细雨刨坑种树,美化环境,做一名保护环境的小卫士,我觉得特别自豪。

师:大家说得真好,你们能把自己对春雨的这种喜爱,以及做一名环保小卫士的自豪感读出来吗?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观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抓住语感训练的有利时机)

师:为什么说“点红桃花”而不说“染红桃花”?“染绿柳芽”为什么不说是“点绿柳芽”?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

生1:因为桃花刚长出花骨朵,春雨飘落在上面,最上面那一点颜色最红,所以“点红”更好一些。

生2:因为柳条是长长的,春雨洒在上面,就好像把绿色的颜料泼上去了,很像中国画华丽的渲染。

(在这样富有童趣的情境中读读练练,说话时想象意境美,诵读时感悟语言美。在理解、想象、品味中体会“染”与“点”的情趣感,学生充满童真的表达,浸润着对春天、对大自然、对万物的热爱。)

3 联系实际,运用语言。

师:结合对春天,对大自然的观察,说说是谁唤醒了青蛙?

生l:是春雨唤醒了青蛙,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把青蛙吵醒了。

生2:是桃花唤醒了青蛙,春天来了,淡淡的桃花香味飘进了青蛙的洞中,青蛙闻到了,就醒过来了。

生3:是燕子唤醒了青蛙。燕子从四面八方飞过来了,叽叽喳喳高兴地叫个不停。就把青蛙唤醒了。

师:你们观察得都很仔细,诗的开头和结尾都用“春雨沙沙”,读时声音一定要轻柔,边读边想象春雨飘落的情景,要读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力求抓住三个环节来训练学生的语感。

1 理解文字。训练语感。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他们对未来生活有着诗歌般美妙的憧憬。在教学中,可以紧紧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点红”、“染绿”、“唤醒”等字的意义和韵味,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通过说话去品味,去感受;感受其形,体味其理,从而感悟语言文字表达的深切内容及精妙之处,进而能够自己去准确地理解。

篇10

故事中两次对话是全文的主线索,是阅读故事的眼睛。常言道:言为心声。细细揣摩文中的对话,有助于透视人物所思所想、领悟人物内心世界。领会了对话,也就领会了故事的意义,为我们真正走近竺可桢做铺垫,也正是这两次简单而又深刻的对话,形象地反映了竺可桢卓越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折射出他难能可贵的观察、记录、不耻下问的科学习惯。所以这两次对话描写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应该好好揣摩一番。

【教学片断1】

出示竺爷爷和孩子的第一次对话内容

①“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②“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③“哪天?今天开的。”孩子有些奇怪。

④“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

⑤竺爷爷告诉他:“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师:同学们,这些是竺爷爷和杏树主人孩子的第一次对话内容,大家先自己读读,读的时候注意提示语,连读两遍。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提示语中有表示动作的词语――“仰起”和“弯下”。

师:一个“仰起”一个“弯下”,你从中看出什么来了?

生:小孩说话时“仰起脸”是因为他人还小,和大人说话只能“仰起”来,另外“仰起脸”还可以看出小孩的天真可爱,因为美术老师教我们画的同学都是“仰起脸”的。从“弯下”可以看出竺爷爷也乐意和这个小孩说话。

生:电视节目里好多大人都是蹲着和小孩说话的。

师:说得真好!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我注意到了“天真”和“奇怪”这两个词,告诉我们读这两句话时的语气。

师:你注意了表示语气的提示语,那你能试着用这两个语气来读好孩子的话吗?

生尝试读。

师:读得真好!大家一起来读好这两句话。

全体学生练读、齐读。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第二句中的“习惯地问”?从这个“习惯地”又可以看出什么来呢?

生:可以看出竺爷爷和这个小孩经常见面说话。

师:没错,经常问都形成习惯了,可见竺爷爷非常想知道“杏花是在哪天开放的”。

师:刚才同学们从两人的第一次对话的提示语中找到了描写表示说话时动作的、表示说话语气的词语,让我们一下子就知道他们是怎样说这些话的。(指着出示的5句话)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第1、3、4句对话的提示语在后面,第2句在中间,第5句在前面?

学生回应:是的。

师:大家再仔细看一看:提示语在后面时用的是句号,在中间时用的是逗号,在前面时用的是冒号,这也是提示语因为位置不同产生的区别。

去掉提示语,仅出示对话内容。

①“爷爷,您又看花啦?”

②“是啊,杏花开了。” “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③“哪天?今天开的。”

④“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

⑤“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师:现在老师读提示语,男读竺爷爷的话,女生读孩子的话,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几句对话。

【教学反思1】

学习第一次对话描写主要表现在对提示语的关注,因为在我们平时的对话练习中,不仅要注意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间、提示语在后这三种形式分别运用,更要重视不同形式提示语中关键词给对话内容带来的不同效果,往往正是这些词的存在能让读者方便清晰地理解人物说话时的状态,凭借它们解读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教学中老师引导着学生对提示语中表示说话时动作的词“仰起和弯下”以及表示说话时语气的词“天真和奇怪”分别进行提示性的解读,要求学生通过朗读说话内容将这些词表达和表现出来,这就非常好地在课堂上真实再现了对话的发生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文本内容和人物特征。

而“习惯”一词的运用看似自然随意,却可以把竺爷爷的形象解读得淋漓尽致,因为竺爷爷他是科学家,这是他的职业习惯。作为唯一一个描述竺爷爷怎样说话的提示语,干净利索,让学生能比较专注地去深入推测词语背后的故事,这是一种延伸更是一种建构,如果说朗读是让学生大量的积累规范的书面语言,那么这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的重组、再造、加工的实践,就是借助文本语言主动建构自己语言的同化过程,是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模式。

【教学片断2】

出示竺爷爷和孩子的第二次对话内容

①“竺爷爷!竺爷爷!”

②“什么事情啊?”

③“竺爷爷,杏花开啦!”

④“什么时候?”

⑤“刚才。”

⑥“是第一朵吗?”

⑦“是。”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看看哪些话是孩子说的?哪些是竺爷爷说的?然后同桌讨论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他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动作和神情呢?

学生各自练读,思考、讨论。

生:第1、3、5、7句是小孩子说的,2、4、6句是竺爷爷说的。刚好是一问一答。

生:我觉得这里每一句的语气都不一样。

师:你很会动脑筋。如果像第一次对话那样给这7句话加上提示语,你会怎样写呢?出示

①小孩子( )地喊:“竺爷爷!竺爷爷!”

②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③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④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⑤小孩子( )地说:“刚才。”

⑥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⑦小孩子( )地说:“是。”

师:老师也给你们一个提示。当竺爷爷知道今年第一朵杏花刚刚开了的时候(出示)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师:同学们,在课文第14小节,从竺爷爷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中,可以看出当时他的心情怎样啊?

生:非常激动。

师:他是一下子就激动的吗?

生:不是,他是听到孩子肯定的回答并去亲自确认时激动的。

师:竺爷爷为什么会这么激动呢?

生:因为去年没观察到,等了一年终于观察到了,所以非常激动。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填写这7句话的提示语。

学生填写,各自练读。

师:同学们都填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窗外一个小孩的声音,这是怎样的声音呢?竺爷爷会怎么问呢?可能是……也可能是……。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填的提示语分角色读一读他们的对话。

【教学反思2】

“小孩子为什么高兴?是为完成竺爷爷去年嘱咐而高兴。”、“竺爷爷为什么激动?是为终于在小孩子的帮助下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而激动。”……第二次对话虽无提示语,但相比第一次对话时的从容则显得节奏很快,竺爷爷的问句短小且语气急促,小孩子的回答更是精炼,充分表现了他俩在第一时间发现和知道今年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而格外兴奋、激动的情态。

引导学生通过已知人物的语言来想象他们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甚至动作,并在文字表达的空白处进行补充,他们自然地就进入语言情境,边读边体会边想象,入情入境地体会到小孩子和竺爷爷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时的兴奋、惊喜和急切,再加上分角色的反复朗读,学生读得投入而且神情动作很配合,在读的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朗读时自然就能将人物情感表露无遗。

根据添加的提示语再来两次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能对两个人物的对话把握得特别到位,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实现与文本的交流、与人物的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正是在这样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完成的,学生参与进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兴致很高,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能得到很大的释放。把教材中的空缺演化成发展学生思维和应用的训练点,对文本进行再加工,教学时帮助学生恰当表达、准确表达、生动表达,学习时学生就较容易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就是夯实语言文字基本能力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