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09:4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专业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械专业技术论文

篇1

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寻求校企深度合作确实不易。但就是因为存在一些客观困难,造成了观念上的陈旧和行动上的犹豫不决,表现在教学形式上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安排上先理论、后实践。企业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只局限在实训教学的某个方面,不够深入,甚至把一些不作为归因为“条件不足”,有的把校企合作简单理解为就业合作,认为校企合作就是联系实习见习单位;有的把校企合作当作校内产业合作,认为校企合作就是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等。而更为关键的还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滞后。教师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直接力量,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教育对象不断变化,教育需求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规格进一步趋向实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主动探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校企合作内容、形式、内涵以及实施路径,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重新认识教学关系。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面对薄弱的硬件条件,更应该进一步主动适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提高自身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丰富实践案例,掌握灵活实用、适合学情的教学方法,量力而行,正视差距,践行校企合作,乐于实践,善于实践。实现传授知识向促进学生学习的转变;实现管理学生向培养学生的转变;实现储备知识向终身学习的转变;实现课堂讲授向实践操作的转变;实现教书向教育的转变;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变,为校企合作储备够用的软条件基础。

二、紧贴岗位,构建柔性化课程体系

无论哪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最终的目的是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因此,构建与机械类专业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职业岗位能力,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了解机械类专业职业岗位的工装设备、工作要求、工作对象、工作内容与流程,构建柔性化课程体系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内容。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类专业立体化课程体系

高职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是针对工作岗位的实践性、适应性。具有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岗位技能要求,适应工作岗位,能够获得合作企业的认可,是决定校企深度合作的基本条件。因此,要从课程内容着手,遵循认知规律,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设计诸多“知识点”,构建一条“能力线”,形成“复合职业面”,完成立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二)整合课程内容,完成机械类专业“教材”向“学材”的过渡

“学材”的内容要求以职业岗位的具体任务或工作情景为主,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提示、步骤、参考资料以及具体操作环节的注意事项等[3]。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应脱离传统教育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方式,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对“知识点”的要求重新组合相关知识,结合合作企业实际、学校硬件设备和师资队伍等,设计和开发一些难度适中,能够体现完整工作过程的实际任务或模拟工作任务,保证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任务获取、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完成到任务评价的完整过程,达到学技术、炼能力的效果。

(三)突出机械类专业实践性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理实一体化教学集“教、学、做”于一体,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边听、边学、边练,能有效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是适合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针对行业企业对机械类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引入行业技术标准,参照职业证书考核标准,按照“理实一体化”课程要求开发课程,调整理论与实践所占时间比例,突出实践性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机械类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一方面要求打破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截然分开,理论实践两层皮的现象,理论主讲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必须树立团队协作意识,树立以生为本、以教学效果为本的教学质量意识,保证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效果[4];另一方面要求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实践锻炼,熟悉生产环节,丰富实践经验,钻研实用技术,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双师素质,成为行家里手。

三、聚焦技能,打造“双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承担者,也是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实施者,直接决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是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直接力量。机械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借助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及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另一方面,把生产实践紧密嵌入教学过程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打造一支“上得了讲台,进得了企业”的职教双师队伍,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才能真正抓住高职机械类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关键点[5]。

四、多方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实践

校企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有实习、就业层面上的浅层次合作;有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产、学、研、培多位一体等深层次合作。因此应该根据专业的不同、产业的不同、行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探索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精准定位专业,实施“就业导向”型工学交替

实施“工学交替”意味着走出纯理论讲授的教室,以“职业人”身份参与实际工作,使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交替中成长。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将要从事的职业生涯尽早连接起来,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对企业来说,可以借助学校把自己的用人要求贯穿到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从而招到企业所需要的实用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对学校来说,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设备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把教育培养的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实现生产育人的目的,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2006年开始,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与兰州瑞德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组建第一届“瑞德”冠名班,实践了“1+1+1”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学年在校内集中学习理论知识,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第二、三学年在企业集中教学,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其中第二学年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课堂理论课教学与实训课完全在企业交叉进行,由学校、企业共同教育和管理并共同组织相关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企业为学生提供了专业教室和专业机房,采用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及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分组实施。学生和企业员工一样,严格执行企业上下班制度。第三学年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接受企业管理及企业文化教育,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学院委派专业教师常驻瑞德公司,瑞德公司委派专门辅导员,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一方面解决学院实训条件有限、师资短缺等问题,节省了隐性成本;另一方面弥补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而且还培养锻炼了师资队伍。这种培养方式企业需要、学校乐意、学生满意,三方受益。

(二)多层次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学院时刻关注企业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方向,开发、设计、实施灵活的培养方案,开展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校企合作。2004年以来,学院先后与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兰州海红通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联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等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先后成功组建了12届企业订单班。2014年学院同宁波北仑区政府沟通,就建立高校、政府以及企业之间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探索,在实践中形成了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位合一”的办学模式。“三方联动、三位合一”构建了政产学共谋、共赢、共发展的新型运行机制。这种合作模式灵活、可操作性强,可以进行专业层面的合作或者课程层面的补充强化,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由校企双方根据实际需要共同研究,共同参与培养的各个环节,紧贴企业岗位需求,确保“订单”的规格与质量,同时通过有计划地分散学生,减轻了单个企业接受学生的难度。学生的专业基础与技能训练课程在校内完成,核心职业技能课程和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在企业完成,毕业后直接在企业就业。在“订单培养”的教学过程中,校企双方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探索“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企业充分发挥设备等资源优势,为学校提供教学基地进行实战训练,解决了学院实训设备不足等问题,学生有了稳定的就业渠道,企业减少了岗前培训成本。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讲课,聘请企业一线技术工人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双师联手”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了“零距离”就业。

(三)产教互补,构建“前校后厂、产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校内实训基地功能

篇2

非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

二、评审级别

助理工程师(初级)、工程师(中级)、高级工程师(副高级)。

三、评审方法

采取“直通车”的办法,不受每年职称评审一次例会的限制,根据申报情况随时组织评审。

四、评审申报材料

1、高级工程师审核表一式三份(中级以下不需填);

2、辽宁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定表一式三份(帖上照片);

3、辽宁省专业技术资格报评推荐表一式三份;

4、反映个人学历、资历、的相关证件(原件、复印件);

5、主要业务成果(获奖证书及有关业绩证明复印件);

6、论文、著作(原件、复印件);

7、一寸照片四张。

五、评审的工作内容

1、计算机职称考试考前辅导;

2、职称指导与推荐;

3、工程师报卷资料指导;

4、高级工程师答辩培训与指导。

六、评审条件

1、学历、资历要求

高级工程师:博士毕业满2年;本科满5年。工程师:博士毕业;硕士、双学士学位满2年;本科、专科满4年。

2、业绩成果要求

高级工程师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国家级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②省(部)级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③市、省直厅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或二等奖两项以上;④科技成果被列为市、省直厅局级以上重点推广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获得有关方面的奖励;⑤市、省直厅局以上先进科技工作者;⑥省(部)级重大科技情况(信息)成果二等奖。工程师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省级以上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②市、省直厅局科技进步三等奖;③科研成果通过技术鉴定,并有一定推广价值(须附“技术鉴定证书”);④市、省直厅局级重大科技情报(信息)成果奖;⑤科研成果被列为市、省直厅局级推广项目。

3、论文、著作要求

在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参加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时,对论文数量不做限制性要求。经本(行业)企业采用的技术创新报告、发明专利、研发项目、工艺方案、技术鉴定报告、可行性方案、行业标准等可替代论文。

4、直接申报

(1)助理工程师:本科毕业1年、大专毕业3年、中专毕业5年;

(2)工程师:硕士毕业2年、本科毕业5年、大专毕业7年;

(3)高级工程师:博士毕业2年、硕士毕业7年、本科毕业10年。其工作业绩、技术水平和贡献以近五年内取得的成果和业绩为依据。工作业绩、论文(著作)、外语及计算机能力水平按现行评审条件掌握。

篇3

1)数据可靠必须是经过反复验证,确定证明正确、准确可用的数据。

2)论点明确论述中的确定性意见及支持性意见的理由要充分。

3)引证有力证明论题判断的论据在引证时要充分,有说服力,经得起推敲,经得起验证。

4)论证严密引用论据或个人了解、理解证明时要严密,使人口服心服。

5)判断准确做结论时对事物作出的总结性判断要准确,有概括性、科学性、严密性、总结性。

6)实事求是文字陈述简练,不夸张臆造,不弄虚作假,论文全文的长短根据内容需要而定,一般在三四千字以内。

(2)论文命题的选择论文命题的标题应做到贴切、鲜明、简短。写好论文关键在如何命题。就机械行业来讲,由于每个单位情况不同,各专业技术工种数也不同;就同一工种而言,其技术复杂程度,难易、深浅各不相同,专业技术各不相同;因此不能用一种模式、一种定义来表达各不相同的专业技术情况。选择命题不是刻意地去寻找那些尚未开发的领域,而是把生产实践中解决的生产问题、工作问题通过筛选总结整理出来,上升为理论以达到指导今后生产和工作的目的。命题是论文的精髓所在,是论文方向性、选择性、.关键性、成功性的关键和体现,命题方向选择失误往往导致论文的失败,因此,在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反复思考、反复构思,确定自己想写的命题内容,命题确定后再选择命题的标题。所以,命题不能单纯理解为给论文的标题命名。

(3)命题内容的选择命题内容选择是命题的基础,同样是论文成败的关键。选择内容应针对自己的工作和专业扬长避短地进行选择;

在工艺改进、质量攻关、技术改进方面,在学习、消化推广和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方面,在防止和排除重大隐患方面,在大型和高精尖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和保养方面以及成绩显着、贡献突出、确有推广价值的技术成果,虽不是创造发明,但为企业及社会创造了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的项目都可以写。从中选择自己最擅长、最突出的某一方面作为自己命题的内容,然后再从中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某一项进行整理、浓缩,作为自己命题内容的基础材料。

(4)摘要是论文内容基本思想的浓缩,简要阐明论文的论点、论据、方法、成果和结论;要求完整、准确和简练,其本身是完整的短文,能独立使用,字数一般二三百字为好,至多不超过500字。

(5)前言是论文的开场白,主要说明本课题研究的目的、相关的前人成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设备基础和预期目标等。切忌自封水平,客套空话政治口号和商业宣传。

(6)正文是论文的主体,包括论点、论据、引证、论证、实践方法(包括其理论依据)、实践过程及参考文献、实际成果等。写好这部 分文章要有材料、有内容,文字简明精炼,通俗易懂,准确地表达必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在写作中表达数据的图、表要经过精心挑选;论文中凡引用他人的文章、数据、论点、材料等,均应按出现顺序依次列出参考文献,并准确无误。

(7)结论是整篇论文的归结,它不应是前文已经分别作过的研究、实践成果的简单重复,而应该提到更深层次的理论高度进行概括,文字组织要有说明力,要突出科学性、严密性,使论文有完善的结尾。

(8)论文的修改定稿论文完稿后应反复推敲,反复修改,精益求精。论文的体裁不强求统一,但要突出重点。论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不需要面面俱到,但通篇体例应统一,所用的各种符号、代号、图样均应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对外文符号应书写清楚,大小写、正斜体易搞混时应加标注。

(9)论文撰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明确读者对象。要解决“为谁写”、“写什么”、“给谁看”的问题。要考虑生产和社会需要,结合当前我国的有关技术政策、产业政策、考虑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若是为工人师傅写出的,应尽量结合生产实际写得通俗一些,深入浅出,易看、易懂。

2)要充分占有资料。要写好技术论文,一定要掌握足够的资料,包括自己的经验总结和国内外资料;要对资料进行充分的分析、比较,加以消化,分清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并根据选择的课题和命题拟出较详细的撰写提纲,包括主次的分类、段落的分节、重点的选择、图表的设计拟定、顺序的排列等。

3)要仔细校阅。初稿完成后,不能算定稿,论文必然存在不少问题;如论文格式、表述方式、图的画法、公式的表述、名词术语、字体标点、技术内容、文字表达及文章结构等方面要进行反复推敲与修改,使文字表达符合我国的语言习惯,文字精炼,逻辑关系明确。除自审外,最好请有关专家审阅,按所提的意见再修改一次,以消除差错,进一步提高论文质量,达到精益求精的目的。

二.论文的答辩

(1)专业技术工种专家组须由5—7名各专业技术工种的专家、技师、高级技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组成。

(2)答辩时先由答辩者宣读论文,然后由专家组进行提问考核,时间约为30分钟。

(3)对具体论文(工作总结)主要从论文项目的难度、项目的实用性、项目经济效果、项目的科学性进行评估。

(4)答辩时对论文中提出的结构、原理、定义、原则、公式推导,方法等知识论证的正确性主要通过提问方式来考核。

(5)对本工种的专业工艺知识主要考核其熟悉深浅程度并予以确认。

(6)在相关知识、四新知识方面,如XXX考生为生产线调整技师,可考核:

(1)机械工艺基础与夹具知识。

(2)机电一体化新技术,数控,可编程控制器。

还有一点就是格式:

标题:

摘要:

关健词:

引言:

正文:要写清楚自己在本论中的作用

结束语

篇4

(一)内容丰富,专业信息含量大机械专业英语与机械专业内容紧密相关,涉及金属材料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与刀具、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及设计、、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模具结构及设计、CAD/CAM/CAE、汽车领域、工程机械领域等众多专业知识。因此,应使得学生在学习机械专业英语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二)涉及的英语语法、句法难度大机械专业英语一般用严谨准确简洁的语句来陈述客观事实、问题、过程、状态和规律,在文体上具有客观性、逻辑性、完整性和简洁性的特点。因此,多采用陈述句、被动语态、非谓语动词和结构复杂的长句等句型。例如:Itmustberememberedthateachproductionmethodhasawell-establishedlevelofprecisionwhichcanbemain-tainedincontinuousproductionwithoutexceedingnormalbasiccost.此句中it作形式主语,that引导的从句作真正的主语,且that从句中又有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和without引导的介词短语。可译为:应该牢记,每一种生产方法都对应着一个在连续生产条件下不超出其基本成本的精度水平。因此,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对于复杂长句的理解和分析,给阅读和翻译原文的含义造成很大的困扰。

(三)词汇含义多,难于记忆和掌握机械专业英语中的词汇很多是不常见的专业词汇,是各专门领域的专门术语,与基础英语中的含义有很大不同。如“tolerance”在基础英语中表示“宽容、忍耐、忍耐力”的意思,在专业英语中为“公差”的意思;“feed”在基础英语中是“喂养,为……提供食物”的意思,但在机械专业英语中为“输送,送料,进给,进给量”的意思;“turning”在基础英语中是“旋转,转向,转弯处”的意思,在机械专业英语中是“车削,车工工艺”的意思;“blank”在基础英语中是“空白”的意思,在机械专业英语中是“坯件,坯料”的意思等等。这给学生的词汇记忆和掌握带来很大的难度。以上所述的机械专业英语特点,使得学生对于机械专业英语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畏难情绪,给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带来很大的困难,这也是为什么当前高等院校机械专业英语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尤其独立学院机械学科应用本科更是如此。因此,应针对机械专业英语的特点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以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计划,保证教学质量。

二、机械专业英语教学的几个误区

一是教学中过分强调英语语言基础教学。教师如果在讲课时,只注重词汇、语法和句型的讲解和分析,那么机械专业英语课程就变成了一门英语的精读课,与基础英语无异。这是目前较多学校的教学所处的一种状态,应及时进行调整。二是教学中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教师如果在讲课时,将主要精力用于讲解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不进行专业词汇、长难复句的分析,那么机械专业英语课程就变成了一门双语教学的专业课。三是教学中所选文章内容过于陈旧。当前很多机械专业英语的教材内容是由摘选的外文文章组合而成,其中绝大部分为专业基础知识的综述内容,涉及到前沿的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科技论文较少,甚至几乎没有。这是很难满足当前对机械专业技术人才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的。四是教学中过分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一般院校专业英语的学时在30-80学时之间,想要在这短短的学时内,将基础英语教学在长达8年以上的教学中都无法达到的目标实现是完全不切合实际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在机械专业英语教学中不培养听、说能力,而是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以上对机械专业英语教学误区的讨论,可以看出,目前高等院校机械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这显然是与这门课程到底要培养学生的何种能力以及高等院校机械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密切相关的,所以必然要涉及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合理定位教学培养目标

要搞好专业英语教学,首先应让教师和学生明确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大学英语由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两个部分组成,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的高级阶段,是架设在基础英语的学习和专业领域英语的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是一门英语语言和专业课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立专业英语课程不只是作为基础英语学习的延续,这门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是扩展学生在本专业方面的英语词汇量,熟悉本专业领域中的专业术语,了解科技英语的表达特点及掌握专业英语翻译技巧,以实现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机械专业文献资料阅读能力、一定的翻译与写作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使学生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奠定更好的基础。

四、保障机械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将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重点转变到在不改变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机械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上来,并应明确专业英语课程在机械工程专业学科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

(二)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在以培养学生机械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的思想指导下,从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设施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1.教学内容改革机械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应该服务于对应用本科学生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上以培养学生三个基本素质为切入点:首先,具备语言扎实的英语基本功,才能正确地理解原文,汉语基本功,才能保证译文表达的规范,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其次,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是科技翻译的特殊素质;再次,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专业科技英语不仅长句、难句较多,还出现种种数字、数据、公式、方程式和各式符号、标记、图标等等,需用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待。因此,教学内容应该随着机械专业技术的进步而逐步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顺利地与社会接轨。2.教材建设改革目前机械专业英语的教材较少,且仅有的教材内容多年不变,无法满足当前不同层次学生教学的需求。因此,有必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层次和英语水平,进行适当的选材,编著相应的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的改革上,应适当增加科技英语翻译基本方法和技巧的内容。比如词义的确定,它涉及词义的选择和引申两个方面。所以要结合适当原文课文讨论词义的选择的内容,即根据词类选择词义,根据上下文选择词义;讨论词义的引申,包括专业化引申、具体或形象化引申、概括或抽象化引申以及讨论词类转换、讨论顺译和调整语序、增词、省略等内容。还可增加毕业求职对话和学术论文英文摘要的写法内容。3.教学方法改革改变过去的“词汇讲解+翻译”或“阅读+翻译”等形式的教学方法,采用讲练结合并辅以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图像教学的优势,可以采用在课堂中播放国外公司机械相关产品的会视频,这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获得最新的信息资讯,易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听力。在练习环节,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编写情景对话,小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会话练习。4.教学设施改革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尤其是网络技术,构建基于网络资源的机械专业英语教学平台。包括教学课件下载、远程辅导、网上答疑、网上作业批改等。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施,适当采用在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进行现场机械专业英语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机械原理、零件、设备的专业英语知识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机械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三)加强机械专业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缺乏合格的机械专业英语教师是目前各高等院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机械专业英语教师队伍,是搞好机械专业英语教学的关键。为此,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专业英语教师的教学综合素质。学校可定期或不定期聘请外国专家进行有关专业的技术讲座,对专业英语的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组织教师进行对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交流、探讨和教学研究,以提高教师队伍水平,促进机械专业英语教学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即便如此,机械专业英语教学短时期内仍然会存在一些可以预料的困难,如学生的英语基础较薄弱,听、说、读、写的能力较差,教师队伍人才缺乏、教学水平不高等等。

篇5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首先,化工、石油化工、能源、动力是国家的支柱产业,这些行业的发展以工艺过程为先导,以先进的装备和控制技术为保障,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正是这些产业的支柱。我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前身是化工机械专业,成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基本上参照原苏联的模式。1951年大连工学院首先成立“化学生产机器与设备”专业,1952年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等先后成立“化学生产机器与设备”专业,简称为“化机”专业。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该专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化工、石油化工、轻工、制药等行业作用尤为明显。该专业主要特点是“化工”和“机械”的交叉与复合。既可以处理化工类的问题,又可以处理机械类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化工和机械的综合问题,而后一类问题在过程工业中非常普遍,实现了化工与机械的复合,曾被誉为“万金油”专业。这正是“化机”专业生存以及“化机”专业人才一直受到社会青睐的根本原因。近几年“化机”专业数量迅速扩大,目前我国已有140余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对“化机”专业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改变。主要是由于过程装备越来越趋向大型化、精细化和自动化,流程参数(如压力、温度、流量等)与过程的进行必须实施精确的自动控制,将“过程”、“装备”与“控制”三个相关学科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化-机-电一体化”,这是“化机”专业改革的必然[1]。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辽宁工业大学将“化工设备与机械”本科专业正式更名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专业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实际上是将机械工业和控制工程经发展和改造,使之能服务于过程工业。因此,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是一个融“过程”、“机械”和“控制”为一体,将“化工”、“机械”和“信息”学科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化—机—电”一体化的多科型、交叉型专业[2]。

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过程装备设计为主体,以过程原理与装备控制技术应用为其两翼(简称‘一体两翼’)”的复合型专业[3],培养以工程师为主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发展方向:了解工艺过程,熟悉机械基础,突出过程装备及控制。研究内容包括:过程装备设计与制造、高效节能装备的开发、成套装置的开发与设计、成套工程、设备结构及强度理论、过程安全理论技术与装备、流程参数控制理论与技术、粉体理论与技术等。主要服务对象定位能在化工、石油化工、能源、轻工、制药、制冷、动力、环保、生化、食品、机械和劳动安全等行业从事过程装备与控制的设计、研究、运营、技术开发与及管理工作。三、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参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总体框架,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为:培养具备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和管理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石油、能源、轻工、环保、医药、食品、机械及劳动安全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及控制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掌握过程装备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能够运用基本理论研制、开发、制造及生产组织管理等[4]。教学计划体现了“一体两翼”的专业总体构架,实现了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和控制工程多学科交叉。

(二)建设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目前,该专业已形成一支学历层次高(博士占25%,硕士占75%)、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45岁以下占65%、高级职称占75%)、专业素质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1]。为弥补原“化机”专业教师过程控制方面理论知识的欠缺,我们引进二位博士来做过程控制带头人。

(三)更新教学方法及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讲课突出重点[1]。对容易理解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以自学为主,教师只起督促、答疑质疑和考核作用,让学生自学和教师讲授、指导、解难答疑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在教学手段上,利用先进教学技术,采用多媒体(CAI)和教学模具教学。如过程装备制造、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机械和化工原理等课程,使用三维课件加图片资料讲解,增加动态演示效果,看到了只能下厂实习才能看到的设备结构、工作过程,形象生动真实。加深了学生对制造过程、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解决了黑板甚至挂图也难以表达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辽宁工业大学的实际情况,以培养目标为指导、以知识结构为框架、以培养规格为尺度,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合理配置。在教育思想上由传授知识转变为能力培养;在课程内容上按照“加强基础、砍掉重复”的原则进行重组,并充分注意各课程的分工、衔接、协调与补充[2]。在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方面,以过程装备为主体,以化工过程和过程控制为两翼,具体地说:过程的主体是化工装置,包括化工单元设备及设备成套技术,且必须以工艺技术(化工过程)和过程控制为补充,从而使之成为培养工程型人才的摇篮。贯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原则[2]。结合辽宁工业大学的实际情况,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如下:

1.精炼化工方面课程、加重机械方面课程、强化控制方面课程。由于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是复合专业,即化机电的集成,它不可能将三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全部照搬,故根据我校情况,在教学计划中只设置了工业化学及化工原理两门化工方向的课程,将普通化学砍掉;又因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以机械为主体,故在课程设置上格外突出机械方向的课程。如:按传统设置了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过程设备设计和过程机械等;在此基础上添加了过程工业必需的基础课程,我们设置了粉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等课程。此外,为加强过程装备的自动控制,实现机电一体化,我们认为最核心部分是控制原理和控制方法的应用。为此,设置了电子技术基础、机械控制工程基础、PLC技术基础和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应用等课程,从根本上实现了化机电的复合。

2.加强专业实验,强调工程实践,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实验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同样重要,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过控”专业实验室主要承担“过控”的专业实验,过去大多是化工机械方向的实验,与“过控”专业要求很不相适应。为此对专业实验进行了全面整合,按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厚基础,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思想,补充了过程装备控制项目的实验。实验类型由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例如:新增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多功能综合实验,多容液位控制系统综合实验等。搭建实践教学,科研平台。实验数据采集、测量、控制与数据处理系统大部分实现计算机控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将实验仿真和实际实验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参与性、扩大学生知识面。目前可为本科生开设20余个实验,供学生自由选择。为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实验教学基地,并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实验支持,同时还可为社会承担科研与开发任务。

3.充实和丰富实习环节内容,实现实习模式的多样性。实习是工科学生完成工程师基本训练极其重要的实践性环节,也是目前高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6]。其内容与实施方式安排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素质与知识面。经多年教学经验,我们感到培养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是确保实习质量的关键。因此应该加强专业教师到校外实训的建设,聘任在生产一线工作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来参与实习指导,从而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整体实践水平[6]。其次,还要强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学到校内无法学到的先进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经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必须是互惠互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企业无偿或有偿地提供一些技术咨询和科研服务,从而使企业愿意与我们合作,为学生实习奠定基础[6]。即使这样,也不可能一遇到问题就到企业去实践,对于一些简单的或特别复杂的问题,可将过去去校外实习的单一模式改为在校内实习模式。通过仿真软件的训练,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既经济、方便,又能达到实习目的。校内实习基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课件和仿真软件,由人工建造的模拟工厂操作与控制或工业过程设备为工具,用实时运行的动态数字模型代替真实工厂的仿真实习,缓解由于实习经费紧张,造成实践教学质量滑坡的压力,并可以学到校外实习难以学到的知识;在仿真实习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对化工过程,设备性能及控制参数有了更深理解。这种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习模式既缓解了实习压力,又丰富了实习内容,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4.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模式,从单体化工设备为主转向成套装置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是完成工程师素质基本训练的一个关键性教学实践活动。根据企业的要求,修订了毕业设计(论文)大纲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指导教师依据培养目标从工程实际或纵(横)向科研课题选好题目(不设虚拟题目)后,采用双向选择方式。毕业设计(论文)内容以工程设计为主线,计算机为结合点,把机械、化工及控制技术三个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集成,考察和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过程装备系统性和大工程概念的理解,改变了原来传统的单体化工设备设计模式[2]。学生在确定自己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后,采用计算机软件(AUTOCAD、CAXA和Word)绘制工程图样并输入和输出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从中得到了真刀实枪的训练。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提高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过去单一的独立设计模式转变为部分独立项目与部分协作项目设计模式,培养了学生协同工作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机会。

5.加强能力培养,以体验为手段,学研互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创新能力。教学计划有2个创新学分,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的思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体的做法由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科研工作体会、工程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把工程案例带进课堂。这些知识的传授必然能够启发学生思维[5]。然后学生自己申报创新实验的题目或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以实验室(实验装置或过程设备拆装)或工厂为平台,以教学模型或实物为道具,让他们在动眼、动脑、动手过程中认识基本结构,了解基本原理、让技术还原[5],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获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中受到初步的科研训练。最后,学生将成果以专利、发表科技论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创新实验报告的形式申报,经评审合格获取1~2创新学分。

篇6

[论文摘要]试对纺织机械设备的管理问题作探析,旨在阐述机械设备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纺织企业的机械管理具有“机械设备精良、专业技术配套、机械操作精确”的特点,也是提高管理技术水平不可忽视的关键。工作中注意上述管理问题能够为纺织企业的机器正常运转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纺织企业中的机械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随着纺织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机械设备在现代化纺织中的作用已尤为突出,机械设备管理在纺织企业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纺织企业中的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正确分析与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管好、用好、养好、修好纺织机械,对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纺织机械设备管理中的问题

(一)管理机构及制度不够完善

机械设备管理是公司维护员的事,管理部门与车间只局限于个别业务上的联系,以致盲目地精简机构、压缩甚至取消设备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或将其工作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由此必然导致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上下脱节,出现谁也不管的局面,设备管工作很难实施。

一些现有的纺织企业为了便于管理,往往减少管理环节,甚至缺乏完整、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机械设备的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建立等工作尚未完善,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管理无序,有的企业甚至在购买了新设备后,没有及时或根本不入账,造成管理工作相当被动,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二)新旧机械装备使用存在脱节

随着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纺织企业现有的机械设备已显得过于陈旧,其机械设备整体技术状况已进入老化阶段,大半处于落后水平,造成企业在部分大型项目的投标及施工组织上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为了适应当前形势,纺织企业的确需要适当引进一些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机械设备,以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但有些企业没有根据自己企业发展的需要,未能科学地制订机械设备的发展规划和购置计划,未能正确预测所引进机械设备的市场使用前景,导致所购设备不能满足纺织项目的施工要求,新置设备如入“冷宫”。

(三)机械设备的保养不够科学

目前大多数纺织企业虽然都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即每个操作人员固定使用一台机械设备,但却忽略了定人保养制度,没有把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个人。正因为如此,操作人员往往只是“包用不包修”,维修人员也是马虎应付了事,每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这样,不但影响了产量、质量,也增加了维修费用、运转费用以及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往往只注意产值与效益挂钩,在设备管理使用上表现为“重用轻管”,为了赶工期、抢进度,而不惜拼设备,造成机械设备常常处于超负荷状况工作,或带“病”作业,甚至违章操作,其结果是机械设备严重磨损老化。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一)依据机械管理需要,健全管理的体制和制度

企业应根据设备的运用状况,建立并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实行统一规划,专人负责,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努力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明确专管和群管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充分发挥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

我们公司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让每台机械都有专人负责保管、检修、操作。由于“三定”制度是机械化施工生产和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劳动生产率、施工安全、机械的完好率与使用率,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除应配备相应人员外,还需注意不要随意变动其工作岗位,以免影响机械设备性能的了解与掌握程度。

(二)重视机械设备的保养维护,纳入考核奖惩条例

我们知道,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使用这三者是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任何设备在使用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为了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应根据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密切配合施工生产。按照设备规定的运转周期定期做好各项保养与维修的工作。设备管理部门在制定维修及保养计划时须认真分析各类设备的具体情况,针对新旧设备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老旧设备,要以保证运行、消除隐患、及时修理为重点:对新设备,则以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维护为重点,从而有效地保证每台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安全生产。

机械维护完全靠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来实施。对此,将机械设备的管理纳入企业考核条例,有利于明细工作责任,调动员工的工作激情。每年应组织开展机械设备检查评比活动。检查评比宜采用不定期抽检的方式,以防止基层单位平时不重视设备现场管理,检查时再搞突击应付。检查评比的结果还应与奖惩制度相结合,要体现增产节约有奖,损失浪费要罚的原则。这样,不但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还减少了设备的故障停机率,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三)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优秀设备管理人才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其自动化程度将越来越高,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重。因此,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全体管理和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就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的方法,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和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会细算的“一专多能”型人才,以满足企业今后的发展需要。

企业也可以有重点地组织由设备管理、维修、操作人员共同参加的设备管理研讨会,大家集思广益,出谋献计,形成学技术、钻业务的氛围。企业也可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采用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形式,及时推广、宣传有实效的经验体会,逐步提高企业各级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三、纺织机械设备管理的注意点

1.注意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纺织机械设备维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工作,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势在必行。

2.注意设备的长期运行维护。设备维护时应根据使用说明和运行期限进行合理的操作运用,切不可“带病”工作。

篇7

【关键词】课程建设 课程改革 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24-01

《选煤机械》是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技术课程之一,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选煤机械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一定的设计能力,并锻炼学生对机械设备方面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选煤机械及辅助设备的安装、使用、维修和管理方法。近年来,该课程存在着教学内容固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考评方法缺乏科学性等诸多问题,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研究、完善和解决。

1.完善教学内容

一是积极查阅专业期刊和书籍,增补新知识、新内容。查阅《选煤技术》、《煤矿机械》、《煤炭技术》、《煤炭科学技术》、《矿山机械》等多种核心专业期刊,大量参阅相关专业书籍,收集最新的选煤技术和设备资料,并将之归纳整理,作为部分授课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断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知识面不断扩大。例如,选用教材中对于浮选设备只介绍了常规机械搅拌式和充气搅拌式浮选机,旋流微泡浮选柱没有介绍,而这种浮选柱已经在全国各大煤炭集团所属的选煤厂进行了生产应用,效果良好;又如,加压过滤机、隔膜板框压滤机、动筛跳汰机、浅槽重介质分选机、TBS煤泥分选机等在现场大量使用,而相关教材却没有详细编入,本人均对其进行了增补,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是深入选煤厂进行调研,了解最新设备使用情况,增补新知识、新内容。多次深入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神华乌海能源公司、内蒙古伊泰煤炭集团、内蒙古伊东煤炭集团等煤炭企业的洗选中心进行现场调研,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收集了最新的选煤设备资料,作为部分授课内容传授给学生。尤其是大量的现场生产视频资料,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深受学生欢迎。

2.创新教学模式

根据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方案,结合近年来我校本专业学生培养、就业情况及企业反馈回来的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毕业生评价等有关信息,本课程借鉴了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就业技能模块教学法(也叫模块式技能培训模式)开展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该教学法突出了实践教学、加强了技能训练。根据MES教学法基本思路,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本人将主要教学内容分成理论模块、基本工程素质训练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和实践操作模块等几个部分开展教学活动。理论模块主要讲述内容为选煤机械基本理论,主要教学手段为多媒体教学;基本工程素质训练模块主要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小组学习法和项目学习法开展教学活动;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以设备故障处理为主要内容,以情景设置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实践操作模块以设备安装、使用和维护为主要教学内容,在现场开展教学活动。

3.丰富教学手段

专业课的特点是枯燥,趣味性小,设备课尤其如此。为提高学生听课和学习兴趣,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本人在授课中进行了如下尝试,效果良好。

一是理论教学结合现场生产进行。在教学中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学生实习地选煤厂的设备使用情况相联系,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提问,使学生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实习地的具体情况相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是进行启发式教学。每节课先将重点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先阅读教材,然后进行提问,让学生就重点问题进行解答,最后再进行详细讲解,既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听课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良好。每章设置一定时数的讨论课,就某些选煤设备常见故障展开讨论。

三是进行分层次教学。课上针对大多数同学情况,按教学大纲讲授基本要求范围内的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校内网络教学平台上设置一定难度的学习资料和文献,指导他们学习;对于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利用网络教学的功能,在讨论、答疑区进行补差、解惑。

四是适应教学内容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到附近的选煤厂进行现场教学。

4.规范考核方法

摈弃期末一次考试确定学生考核结果的方式,采用大作业、科技论文和期末综合考查的形式,使学习考核方法多样化。

一是建立了本门课程的大作业题库,教学中为每个学生布置一个题目,作为本课程的平时成绩。题目涉及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和扩展度,要求学生必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才能完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给定一定数量的科技论文题目,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查阅文献资料,撰写科技论文,并就优秀者鼓励推荐学生在有关期刊发表。

三是完善期末综合考查考试题型。期末综合考查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总分100分,主要题型包括填空题、判断题、单项和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其中,填空题、判断题、单项和多项选择题主要考核基本理论知识点,该部分占45~50分;简答题以设备故障表述,要求提出解决办法,有一定难度,占35~40分;分析论述题是现场生产实践中出现的事故案例,综合性强,难度高,要求分析生产工艺合理性、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该部分占15~20分。为适应学生学习需求和考核要求,制定了10套标准考试题及答案和评分标准,分章节制定了完整的复习题1套。

考核中,大作业占30%,科技论文占20%,期末综合考查占50%。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解决了教学内容固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考评方法缺乏科学性等诸多问题,明确了课程发展的方向,极大地提升了教学质量。

篇8

关键词:工程硕士;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204-03

国家教育部于1997年起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和结构,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增强研究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能力,正式设立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毕业人数的增加,工程硕士已经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专业学位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相比,具有招生起步晚,规模小,形式单一,涉及职业领域比较少,全日制攻读比例较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模式缺乏特色,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常照搬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等缺陷。现在普遍采用的培养模式并没有突出工程硕士的工程特色,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往往与工学硕士相近,存在只重视论文的学术水平而忽视工程应用的不足,不能够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数量、质量的需求,所以对于一个教育体系来讲,在职培养的工程硕士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培养模式在很多方面还有待成熟和完善。本文通过对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专门研究,力图结合学科的特点,在传统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对于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以及公司运作相关的知识点的学习内容并完善相关的培养方案,以期达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于机械产品市场了解和对于生产企业运作的了解,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产品开发所需的创新技术,而且可以了解产品的市场需求,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研发,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于毕业后想在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学生而言,掌握了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方法以及公司运作相关的知识点以后,无疑可以使学生们尽快胜任管理岗位;对于部分想自主创业的学生来讲,可以利用学到的公司运作所需的知识,结合产品创新和市场推广,迅速地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可以改变目前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为学生的就业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

一、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

目前,国内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门研究在研究生教育现状、存在问题、教学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改革及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些研究者目前对于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提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理念,但是还只是局限在培养平台的建立上,还没有具体实施的事例,还没有见到关于适应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专门研究。

目前在机械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往往与工学硕士相近,只是重视研究生的对于机械产品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只重视论文的学术水平而忽视工程应用,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所以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为工矿企业、工程建设部门和公司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为了开阔在职研究生对于机械产品的创新能力和知识面,使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个机械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而是从市场开发、公司运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使培养的学生具备创新和创业两种能力,成为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对于机械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除了强调其工程特色之外,还需在论文选题之初就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对于产品开发和技术市场的调研能力的培养以及和公司(或企业)运作相关的有关知识(比如公司的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了解,可以使研究生们在论文选题之初就学会对于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方法,选择市场急需的产品来开发研究,结合论文工作开发出产品的生产工艺,提高学生对于机械产品市场的了解和对于生产企业运作的了解,提高研究生的就业适应性和创业能动性,能够胜任专业技术工作岗位、管理工作岗位或是成为自主创业的能手,使研究生具备创新能力,增加研究生的知识面,为将来可以胜任本职工作、胜任管理岗位或是为将来自己创办公司打下良好的基础。构建该种培养模式时应该采取在对于某种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生产工艺创新研究、市场推广的基础上,通过修订培养方案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创业能力。

二、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1.课题的市场调研是本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每位学生开始进入课题之前,首先由导师在自己和框架式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建立上,还没有具体实施的事例,还没有见到关于适应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专门研究。建立符合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有本领域创新及创业能力特色的培养模式是本文需要着重研究的内容。

本文在构建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时,首先应考虑到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由于他们一般都有职业背景,且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其中不乏生产单位的技术骨干,对于机械产品的生产工艺甚至市场状况都有一定的了解。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采用的培养模式应该由导师将自己的成果或是自己熟知的研究领域内,为学生筛选出与学科前沿发展紧密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实际课题拿来供学生筛选,为每一个研究生因人而异地设计好理论研究方向。在研究方向的设计上要以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为主,对研究生实施个性化管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每位学生在拿到导师提供的工程实际课题以后,首先需要对于课题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产品的生产工艺、市场推广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产品和技术的市场调研能力,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

2.培养方案的修订。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采取个性化培养方案,导师除了给学生选择本领域必须掌握的课程以外,还可聘请与学生选择课题相关的交叉学科的老师作为导师组参与课程设置的工作。对于开发产品类的学生可适量加入对公司(或企业)运作相关的有关知识(比如公司的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了解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思考问题,使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个机械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而是从市场开发、公司运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对于这部分知识点,在现有的培养方案中可以采取让学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市场调研报告或是采取听取讲座并撰写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培养。

三、具体培养过程的实施和验证

本文第一作者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将自己的研究思路用于自己的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培养的工程硕士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的一个学生是2011年入校的在职工程硕士,进校时是一个民营企业的技术骨干,擅长数控机床编程操作等工作。我给学生列出了3个工程实际课题,首先让学生开展课题的市场调研。经过3个月的市场调研,该学生选择了“基于快速成型的树脂铸造模具的制造”课题,他认为这个课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前景广阔,这个项目引起了他的学习兴趣。

确定了这个课题以后,作者给学生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除了机械工程领域必须掌握的一些课程以外,还聘请了我们学校工程实训中心的老师、商学院的老师以及研究生处的老师作为导师组,为学生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除了包含产品开发所需的知识点外,还包括了市场调研方法、公司注册、税务登记、银行以及财务管理等知识点,并分别由相关的老师进行个别辅导,该知识点的考核采取学生撰写总结报告的方式进行考核。

该学生经过3年的培养,不仅完成了硕士论文,而且还从原单位辞职,自己购买数控加工设备,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了自己的模具公司,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而这些公司注册、税务登记、银行以及财务管理等事项都是学生本人自己主持完成的,可以说该学生的表现证明本文构建的机械工程硕士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是合理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四、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总结

1.本文所构建的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突出了工程硕士的工程特色,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上既重视了论文的学术水平也重视了论文的工程应用,能够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

2.本文构建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强调了课题的市场调研是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对产品和技术的市场调研能力。

3.本文构建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学生课题研究的需要,采取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避免了由于机械工程研究生属于理工科类招生范畴,不少高校在设置研究生课程方面,明显重视专业课的教育,而对于学科前沿和相关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明显不足,这从某种程序上限制了机械工程硕士科研思维的发展的弊端。本文所述的培养模式中除了给学生选择本领域所需的必须掌握的课程以外,还适量加入了对公司(或企业)运作相关的有关知识(比如公司的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点,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思考问题,使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个机械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而是从市场开发、公司运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为学生以后从事管理工作或是自主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本文构建的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经过了作者实际培养过程的检验,培养的机械工程硕士从课题选择,到培养方案确定,再到完成毕业论文以及毕业后学生选择了自主择业,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本文的实践过程丰富了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丰富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理论,有利于深化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认识,促进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利于学校明确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提高专业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倪敬,孙a.面向企业需求的机械工程硕士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

[2]黄东兆,胡忠举.机械工程硕士的培养现状及发展前景[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2).

[3]邹玲,汪毅能,陈启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探索,2013,(11).

[4]王燕萍.从职业性要求看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5).

[5]高月娟,杨茜,黄琳.工程硕士培养中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

[6]赵岩,徐平.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12,(9).

篇9

公安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良好的政治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素质。同时,还必须加强警察的基本礼仪、公关意识、沟通技巧等的知识储备。一个合格的人民警察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健壮的体魄、广博的基础知识、良好的文化素质、高超的技能和智慧。警校学生当角色转变为任职民警时,其素质要求经历实战考验。公安教育抓住毕业论文指导环节,把学生从警素质培养推向深入,使学生的实战能力进一步提升。近年来,警犬技术专业毕业生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不少同学放弃所学专业改行从事其他警种工作。这反应出我们对学生职业忠诚教育的尴尬。警犬技术队伍中不稳定的隐患势必造成未来警犬技术专业人才短缺、无法满足公安工作需求。论文“论警犬技术专业学生职业忠诚度的培养及提升”就直指这一问题。公安理科专业学生较易忽视法律等相关课程的学习。有些学生认为能运用警犬技术侦察破案就是一名合格的警犬训导员。论文“警犬侵权的法律问题浅析”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律敏感意识,促使知识内化能力增强,提升学生的从警素质。论文“关于犬福利问题的法律研究”更是从法律意识、社会意识两个层面加强学生的身心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培养,赋予学生创造性。

二、契合专业技术、解答实战问题

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公安业务工作时刻变化着。新情况、新需求、新知识、新经验等层出不穷。论文作者应契合所学专业技术、围绕公安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课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国警犬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在刑事侦察、禁毒缉私、安检防爆等方面都有经过专门训练的警犬投入使用。随着犯罪现场条件的不断复杂化,客观上给警犬使用带来诸多限定,特别是警犬现场延时性鉴别、追踪,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致使出现了个别地区警犬技术消弱甚至消亡的情况。而时至今日,我国警犬鉴别技术取得的结论仍旧未被法庭接受为直接证据的事实也极大弱化了公安实战中警犬技术应有的特色优势。警犬技术装备配发、警犬的社会化训、养等新工作思路与模式的提出使基层警犬技术工作面临机遇与挑战。警犬技术专业的学生就应围绕这些问题开展警犬技术“不可替代”的使用研究,解决警犬技术工作运行机制、警犬使用领域、训练科目与方法、使用程序等一系列问题。例如论文“我国警犬作为装备配发范围的探讨”、“警犬装备配发使用模式探析”、“警犬装备配发到公安基层派出所应用效果的调查研究”“、警犬繁育的社会化工作模式初探”“、警犬在新型查获中的应用”、“警犬在硬水泥路面的追踪能力研究”、“警犬在城市地铁警务活动中的调查”、“浅谈警犬识别气味的科学性及程序”、“警犬气味鉴定作为法定证据的探讨”、“新时期警犬技术在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中的应用初探”、“治安犬戴口笼进行扑咬训练的方法研究”等。

三、夯实理论基础、满足实战需求

公安基础理论是一门具有政治性、科学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的基础学术理论。它研究公安体系和公安对象、公安关系、公安工作及公安发展。作为预备警官有责任联系实际、加强公安基础理论研究,用实战去检验与夯实理论的正确性、系统性、全面性、时代性。警犬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融合诸多学科,基础理论涵盖广泛领域,如犬的解剖生理、警犬繁育、警犬的疾病防治、警犬的饲养、犬的行为学、器械制造技术、信息科技、刑事侦查和安全防范中的警犬使用、气味识别技术等。其中警犬使用基础理论引领警犬学的发展。例如,警犬使用中人犬结合理论主张在警务活动中以人为主导、以犬为主体,人、犬结合使用,论文“试论训导员的行为对犬的影响”、“训导员气质类型测定与犬神经类型匹配的研究”、“浅析警犬训导员的心理对气味鉴别犬的影响”等从人和动物心理学、行为学角度佐证人犬结合理论的科学性并促使该理论的系统化发展。又如,刑侦用犬一直是我国现代警犬技术工作发展的主线,但随着DNA、视频等刑事技术以及技侦工作的发展,极大地压缩了传统的现场迹线追踪和气味鉴别等刑侦犬主要功能项目的发展空间。论文“利用箱式气味识别装置培养犬搜索血衣能力的研究”、“血迹搜索犬训练的研究”通过刑侦用犬在直接间接锁定犯罪嫌疑人、物证甄别性搜寻等方面研究检验了警犬气味鉴别、搜索基础理论的正确性,并通过血迹气味的嗅认使刑侦用犬使用理论更加全面,粉碎刑侦用犬没有需求等对刑侦用犬使用理论的质疑,解决符合实战要求的刑侦犬极度缺乏问题。再如警犬诱导训练的理论基础是创建在游戏中自发的神经联系与多种强化手段结合的条件反射,以达到本能欲望到训练科目的转换。论文“诱导与机械刺激对罗杜杂交犬基础能力形成的影响”、“诱导混合气味迹线对追踪训练效果的影响”、“诱导因素对鉴别准确性的影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警犬诱导训练理论。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大学;毕业设计;改革

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与此同时,面对社会强大的需求动力和市场竞争压力,高校的错位发展动力已经被激发出来,一些地方院校提出了技术型本科、创业型本科、服务型本科等全新的发展思路。对大多数独立学院而言,本身就是依托母体学校的优势学科或应用技术强势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而诞生的。顺应社会需求,以“转型”为契机,我们正积极创新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中心,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探索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思路。毕业设计既是学生跨出大学前的最后一次综合检验,又是学生迈入企业前最后一次综合训练。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水平直接体现学生的综合专业技术能力,并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较快的融入企业专业工作环境,继而影响到就业市场对毕业生及其就读学校的认可度,从而影响到独立学院的发展状态。本文探索在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背景下,如何实施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实现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近年来,我们在开展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工作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毕业设计的核心开展时间与毕业生找工作时间、考研复试时间重叠,而毕业生在当时更关心后两者,因此不愿在毕业设计中花费较多的时间。二是毕业设计题目更新不够,具体体现在年长的指导教师不愿投入较多的精力到更新题目中,而年轻的指导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尚有待提高,不具备更新能力。三是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希望能将毕业实习或就业单位的工程实践转化为毕业设计题目,而校内的指导教师的对口指导工作不到位。四是一直以来形成的对毕业设计要求较为宽松,学生易于通过。上述问题是导致近年来毕业设计质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对机械类专业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旨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进而促进专业整体建设水平,实现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优化毕业设计方案

通常本科高校的毕业设计工作在第8学期开展,学期初指导教师完成毕业设计题目的上报、审批等工作。在1-4周进行毕业实习的空隙,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动员、选题等主要工作,在5-16周完成毕业设计的工作。然而目前,多数毕业生在第8学期忙于找工作、面试等;考研的学生忙于复试复习准备、外出复试等;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学生能够延长毕业实习时间,以便他们毕业后能尽快融入工作岗位,因而申请校外毕业实习延期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些都导致毕业生指导过程中普遍出现前期抓不到学生,后期挤爆教室的现象。因此我们适时调整毕业设计方案,将毕业设计题目上报、审批,毕业生动员、选题等工作提前至第7学期中后期依次完成,让学生带着毕业设计题目进入寒假。这样做的优点一,将第8学期相当一部分工作提前分散完成,给学生更完整的毕业实习时间,有效减轻该学期前半段的毕业设计强度。优点二,参与校外毕业实习的学生从1月份开始即可进入企业实习,实际延长毕业实习时间,受到学生和企业的欢迎。优点三,学生提前拿到毕业设计题目,在假期即可进行毕业设计基本资料查询、毕业设计整体思路构思等工作,为后面节省时间。优点四,学生带着毕业设计题目去实习,实习期间不断将所学所感融入毕业设计之中,提升毕业设计的实际工程应用水平。

二、强化毕业设计题目审核

近年来高校教师忙于做科研、搞教改,投入毕业设计中的精力明显不足。毕业设计题目翻新力度严重不够,一个题目用几届的现象尤为突出。这也导致网上相似资源泛滥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毕业生下载网络资源拼凑毕业设计的现象屡禁不止。我们从源头抓起,自2015届机械类专业学生开始,要求每位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新立设计题目占比不低于30%,并比对往届毕业设计题目进行严格审查。

三、注重毕业设计题目的应用性

首先,针对企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刚性需求,工科毕业设计立题以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为导向,弱化理论计算类题目,引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以解决工程实践问题为核心的应用技术型课题。鼓励教师提报在与企业技术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新题目,并将其纳入教师指导工作考核中去,优先推荐其参评优秀指导教师。其次,目前越来越多企业希望毕业生在企业毕业实习阶段,除了掌握企业基本技术工作要领以外,还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设计,为企业技术研发注入新鲜力量。因此,将毕业实习或就业单位的工程实践问题转化为毕业设计题目,成为目前毕业设计题目发展的一个趋势。以机械类专业为例,我们自2013届毕业生开始鼓励学生做跟就业单位相关联的应用技术型毕业设计题目,并优先推荐实际完成效果较好的题目参评优秀毕业设计。例如我们连续在2013、2014和2015三届毕业生中选拔学习扎实、作风踏实的学生与某机械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培养,以企业技术专家为主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题目即选择了该企业的拳头机械装备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学生不仅要完成产品的整体设计,参与核心零件的工艺设计,还在毕业实习和设计过程中实践企业的生产管理和企业文化等。当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我们需强化校外毕业设计题目的审批和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个人限时申请、企业专家的推荐意见、具体明确的企业类题目的设计任务、不低于校内毕业设计的工作量、校内外双导师指导等。

四、严把毕业设计考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