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练习题范文

时间:2023-03-17 14:4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理练习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理练习题

篇1

1.(2014,阜阳模拟)超市里出售的海鲜周围要铺一层碎冰块,这是因为冰块__熔化__(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要__吸__(选填“放”或“吸”)热,所以能起到保鲜的作用。

2.(2013,安顺)生活中,人们常用酒精棉球擦发烧病人的额头为他降温,这是利用酒精在__汽化__(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__吸__(选填“吸”或“放”)热。

3.(2013,滁州模拟)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__内__侧,使玻璃变模糊,水蒸气变成水珠会__放出__热量。

4.(2015,安徽预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诗出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诗中的“露”和“霜”分别是物态变化中的__液化__现象和__凝华__现象。

二、选择题

5.(2014,安庆模拟)吃刚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的冰糕,舌头往往会被冻在冰糕上,这是因为舌头上的水发生了(B)

A.熔化 B.凝固 C.蒸发 D.凝华

6.(2014,泰安)如图所示是冰雕展中“火车头”冰雕作品。展出当地的气温一直持续在-10 ℃以下,可是冰雕作品在一天天变小,此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

A.升华 B.熔化 C.汽化 D.凝华

7.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A)

A.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

C.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

D.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8.(2014,淮北模拟)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禁止抽烟”、“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液态的汽油容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B)

A.液化 B.汽化 C.熔化 D.凝固

9.(2013,济宁)在严寒的冬季,小满到滑雪场滑雪,恰逢有一块空地正在人工造雪。他发现造雪机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将水吸入,并持续从造雪机的前方喷出“白雾”,而在“白雾”下方,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白雪”,对于造雪机在造雪过程中,水这种物质发生的最主要的物态变化是(A)

A.凝固 B.凝华 C.升华 D.液化

10.(2014,呼和浩特)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通常会发生变化。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判断正确的是(C)

A.初秋的早晨,草叶上出现的晶莹剔透的露珠属于熔化现象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是液化现象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是汽化现象

D.初冬树上的霜是凝固现象

11.(2014,德州)如图所示是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需要吸热的是(C)

A.露珠的形成B.“雾凇”的形成

C.樟脑丸逐渐变小D.河水结冰

12.(2014,芜湖模拟)生活处处皆物理,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A)

A.严冬,堆成的雪人变小——熔化

B.水烧开时,壶嘴出现“白气”——液化

C.用吹风机将头发吹干——汽化

D.放在衣柜的樟脑丸变小了——升华

13.(2013,湘西)初夏,大雨来临前,沉闷的天气常使墙面或地面变得很潮湿,其实这是一种液化现象。在下列现象中具有与此相同的物态变化的是(A)

A.煮饭时,锅里冒出“白气”

B.洒在地面上的水变干了

C.冬天地面上的水结成了冰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片变小了

14.(2014,雅安)热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这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冬天的早上,有时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15.(2014,山西)如图所示是海波的熔化图象,下列从图象中获得信息正确的是(C)

A.海波是非晶体

B.海波在AB段是液态

篇2

1.(2014,襄阳)某同学由于粗心,将放在厨房中的一个装有液化石油气的气罐打开后(没有打着火),忘记将其关闭,过一会儿整个屋里都闻到刺鼻的气味,这是__扩散__现象;高速公路服务区司机把大货车停在水坑中,这是通过__热传递__方式给轮胎降温。

2.(2014,蚌埠模拟)美丽的鄂州“襟江抱湖枕名山”,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市区及周边的湖泊,可以大大减弱该地区的“热岛效应”,这是利用了水的__比热容__大的特性;春夏季节,漫步在洋澜湖畔,可以闻到阵阵的花香,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这是__扩散__现象。

3.(2014,盐城)已知天然气的热值为4.4×107 J/kg,20 g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__8.8×105__J,用天然气将一壶水烧开,水壶中水的温度升高的过程中,水的内能__增加__,壶口上方的水蒸气液化成“白气”的过程中__放出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2014,宿州模拟)在1标准大气压下,1.5 kg初温为90 ℃的水吸收6.93×104 J的热量后,它的末温为__100__℃[c水=4.2×103 J/(kg•℃)]。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吸气、压缩、__做功__、排气四个冲程。

5.(2014,滨州)西气东输工程让滨州市民用上了物美价廉的天然气。在1标准大气压下,将质量为2 kg、温度为20 ℃的水加热至沸腾,水至少要吸收__6.72×105__J的热量,这需要完全燃烧__8.4×10-3__m3的天然气。[c水=4.2×103 J/(kg•℃),天然气的热值为8×107 J/m3]

二、选择题

6.(2014,苏州)关于物质的组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B)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B.原子是由原子核和中子组成的

C.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D.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微粒组成的

7.(2014,滁州模拟)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温度为0 ℃的物体没有内能

B.物体内能增加,一定是通过外界对物体做功

C.正在沸腾的水吸收热量,温度增加,内能不变

D.在相同物态下,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会减少

8.(2014,北京)下列实例中,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

A.用锯条锯木头,锯条温度升高

B.向饮料中加冰块,饮料温度降低

C.寒冬,用热水袋暖手,手感到温暖

D.盛夏,阳光曝晒路面,路面温度升高

9.(2014,凉山)下列生活实例中,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B)

A.冬天人们常用双手互相摩擦取暖

B.用茶壶烧水,水烧开时,茶壶盖被顶起

C.钻木取火

D.四冲程汽油机的压缩冲程

10.(2014,成都)《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饮食文化的关注,四川的腊肉、香肠受到人们的青睐,火锅更是以麻、辣、鲜、香吸引着众多食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

A.在比较远的地方就能闻到火锅味,说明分子只在高温下运动

B.在腌制腊肉时,要把盐涂抹均匀,是因为盐不会扩散

C.灌制好香肠后,要晾在通风的地方,是为了防止水分蒸发

D.往火锅里加入食材,食材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

11.(2014,池州模拟)现代汽车的发动机一般都是四冲程内燃机,其四个冲程如图所示,其中做功冲程是(B)

12.(2014,曲靖)关于热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效率越高的热机功率也越大

B.汽油机和柴油机均属于内燃机,工作时它们点火的方式也相同

C.汽油机工作时汽油在汽缸里燃烧,汽油属于二次能源

D.使用热值高的燃料可提高热机的效率

13.(2014,兰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把-10 ℃的冰块放在0 ℃的冰箱保鲜室中,一段时间后,冰块的内能会增加

B.在汽油机的压缩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用锯条锯木板,锯条的温度升高,是由于锯条从木板中吸收了热量

D.我们不敢大口地喝热气腾腾的汤,是因为汤含有的热量较多

14.(2014,南昌)《舌尖上的中国2》聚集了普通人的家常菜,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了中华饮食之美。如图所示,通过煎、炒、蒸、拌烹调的四种美食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认识正确的是(C)

A.煎:煎锅一般用铁制造,主要是利用铁的比热容大

B.炒: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藜蒿和腊肉的内能增加

C.蒸:是通过热传递和高温水蒸气液化放热,使榆钱饭蒸熟

D.拌:香葱和豆腐要拌着才能入味,说明分子没有做无规则运动

15.(2014,南京)下表是一些物质的比热容[J/(kg•℃)],根据表中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C)

水 4.2×103 铝 0.88×103

煤油、冰 2.1×103 干泥土 0.84×103

沙石 0.92×103 铜 0.39×103

A.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无关

B. 100 g水的比热容是50 g水的比热容的两倍

篇3

A将物体甲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

B将物体乙放入水中,一定沉入水底

C.将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物体捆在一起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

D.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物体捆在一起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

2.(,09成都4分)下图所示的四幅图,有的能够说明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像原理,有的给出了近视眼或远视眼的矫正方法。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图①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B.图②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C.图①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D_图②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3.('09山东威海4分)两定值电阻甲、乙中的电流与电压关系如图所示。现在将甲和乙串联后接在电压为3V的电源两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的电阻值大于乙的电阻值

B甲的电压大于乙的电压

C.甲消耗的电功率大于乙消耗的电功率

D.甲的电流等于乙的电流

4.(’11哈尔滨2分)甲、乙两辆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同时向东行驶,路程一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甲车的速度是-__m/s;两车行驶过程中,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____运动。

5.(’10湖南衡阳8分)小明探究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时得到表一的实验数据。

(1)在此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主要测量工具是____和____。

(2)分析表二中实验数据,你能得出结论是____。

(3)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g为9.8N/kg,但经过科学家的精确测量,发现在不同的地理位置g值存在着微小差异。表二为各个不同地方的g值大小,观察分析表中提供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表二

①g值相同的城市是-;g值差异的城市是____;

②请你猜想g值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6.(’11山东潍坊6分)在“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以下猜想:

A与压力大小有关

R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C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D.与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小刚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及有关器材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

(1)由序号为1,2,3的三次实验,可验证猜想——(填字母);

(2)要验证猜想B,应选取序号为_的三次实验;

(3)根据表中信息,能否验证猜想D?(填“能”或“不能”)。

7.(,10杭州9分)如图甲、乙所示为某型号电水壶的电路示意图及铭牌,R与

产生的热能均能被水吸收,保温状态水温保持在80℃以上。回答下列问题:

(1)保温状态下,开关S0,S分别处于什么状态?

(2)求电阻R。和R的阻值;

(3)80℃的一杯水,放在桌上自然冷却,每隔5分钟记录一次水温,得出丙图图

线。从图中可以得出什么降温规律?

(4)一满壶80℃的水,自然冷却到室温,水释放的热量为多少?[水的比热c一

4.2×l03J/(kg.℃)]

8-(’11辽宁大连5分)某同学在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大小的关系”实

验中,他猜想“物体动能大小还与物体速度大小有关”,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

所示。A为小球,B为木块。

(1)前两次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在第3次实验中,木块移动的距离如图乙所示,a

为木块左侧面的初位置,6为木块左侧面的末位置。

根据表格和图乙中的信息,将表格中的空白处填写完整。

(2)该实验的探究结论是____

----------——.------------—.---------一。

(3)如果第1次实验中,木块运动到了长木板的末端之外。在不更换实验器材

的条件下,解决的办法是____一。

(4)如果用圆柱体代替小球做该实验,其好处之一是___密度,所以漂浮在水面D正确。本题较难。

2.AD【解析】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折射能力过强,成像在视网膜前方,所以需要佩戴具有发散能力的凹透镜来进行矫正;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折射能力过弱,成像在视网膜后方,所以需要佩戴-个具有会聚能力的凸透镜来进行矫正。

3.D【解析】本题可以用排除法来分析,由于是串联电路,所以电流处处相等,故选D;若要细致分析,从图象可知在电压相同时,乙的电流小,根据R=I得出乙的电阻大,根据U-IR得出乙的电压大,根据P=12R可知乙消耗的电功率大,故ABC错误。

4.15西【解析】本题考查s-t图象及参照物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小。选取图中甲图线上任一坐标例如(20s,300m),同样可计算出乙车速度大小为6m/s,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又因为两车同时向东行驶,故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运动。

5.(1)天平弹簧测力计‘(2)物体受到呶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3)①武汉和上海莫斯科和广州②g值可能与地理纬度有关,纬度越高,g值越大(只要提出可能与地理纬度有关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重力的影响因素。第二问中顺序不能错,本题难度中等。

6.A1,6,7不能【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探究。(1)从实验数据可看出,1,2,3次实验木块均是平放在木板上,接触面积大小和接触面的摩擦程度均相同,只是压力大小不同,压力越大,测出的摩擦力越大,因此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这验证了猜想A是正确的;(2)若要探究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是否有关,应控制接触面积大小、压力的大小相同,从实验数据看出,满足这样条件的是实验的1,6和7;(3)若要验证速度的大小关系,则要保持接触面积的大小、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均相同,只改变速度,而表格中均没有速度的大小,所以不能看出摩擦力大小与速度是否有关的结论。难度中等。

篇4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科书;练习题;修改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0-0078-2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和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共同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1(必修)》(以下简称“教科书”)( 2010年第三版 2015年5月第8次印刷)第70页,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给出的“问题与练习”中的第1题第(1)小题及该节习题设计存在不少有待讨论的问题。

“教科书”中的第1题的题目是:

1.回答下列问题:

(1)飞机投弹时,如果当目标在飞机的正下方时投下炮弹,能击中目标吗?为什么?

(2)地球在从西向东自转。你向上跳起来以后,而不落到原地的西边?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分析研究发现该练习题第(1)小题从设计到表述以致于分析解答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从该节教学目标来分析,由人教社编著的对应教师用书(以下简称“教师用书”)第123页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1)能大致叙述发现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过程,并能作出初步的评述;(2)能清楚地描述伽利略关于力和运动的思想观念,以及对应设计出的理想实验和相应的推理结论;……”作为该节课中四个教学目标中的第1、2个教学目标。而且“教学用书”又在第141页教学设计示例中将要求学生“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作为该节教学中三个教学重点之一。笔者认为,“教学用书”这样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正是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而且教科书的正文中努力贯穿了这一教学理念。教科书在对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进行了回顾之后,花费较大的篇幅重点展示了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理想斜面实验的意义在于它首次抛弃了那种单纯依靠思辨来研究物理的行为方式,确立了实验在物理研究中的基本地位。但是,教科书在该节设计的4个练习题中,第1、2题都是要求应用惯性知识分析说明实际问题和自然现象的;而第3题是通过实例强化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第4题是一个拓展延伸题,旨在使学生对非惯性系有进一步的认识,知道惯性定律有一定的使用范围。4个练习题没有一个属于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内容,全部涉及的都是惯性知识的应用,置知识的获取过程于不顾,致使学生不知不觉坠入题海之中。尤其值得提醒的是,第1题中的两小题似乎有重复之嫌,两道小题目都是说明运动的物体离开原来的附着物后,物体由于具有惯性从而保持原来运动的速度。该练习题的第(1)小题“飞机投弹”的背景又与该教科书第一章第一节图1.1-4几乎雷同(如图1)。

其次,“教科书”第1题第(1)小题题设条件不充分,表述中存在歧义。飞机投弹时飞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是水平运动还是沿竖直方向或斜向运动,题目没有作出限定性说明。飞机的运动状态决定着炮弹的运动状态,决定了炮弹能否击中目标,但“教科书”题中没有作出任何交代,让学生模棱两可。可“教师用书”第125页对该题的解答直接作了明确的说明“不能击中目标。因为炮弹被投下后,由于惯性,在水平方向上仍保持与飞机相同的速度,由于目标静止不动,炮弹就会落到目标的前方。”解答过程明显增加了题设飞机 “水平匀速飞行” 条件。如果该题目仍然想保留,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或者编者在修编教科书时将题目改写成“(1)在沿直线水平匀速飞行的飞机上投弹时,如果当目标在飞机的正下方时投下炮弹,能击中目标吗?为什么?”

第三,“教师用书”在分析解答该练习题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飞机投弹后飞机和炮弹的运动过程,给出了频闪照片运动图示“图4-1”(如图2),但该图出现了几处明显的错误:一是飞机投弹时目标(房子)不在飞机正下方;二是炮弹的水平速度与飞机速度不相等;三是炮弹水平方向在相等的时间内运动的水平位移不相同,这与解答说明中“炮弹投下后,由于惯性,在水平方向上仍然保持与飞机相同的速度”相悖。编者旨在通过作图直观简洁地表述问题,但由于图示不规范、欠科学,弄巧成拙,倒有画蛇添足之感。

基于以上几点,为了减少练习题的重复性,巩固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理解,笔者建议将教科书中第1题中的第(1)小题删除,增加下面练习题作为第1题:

1.伽利略设计了课本如图4.1-1所示的理想斜面实验,下列情境中,有一个是符合事实的,其余是理想化的推论。

A.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B.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C.减少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D.继续减少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要沿水平面持续地做匀速运动。

请将上述理想实验中的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__________(只要写出序号即可)。

在上述步骤中,属于事实的是_________,属于推论的是_________。

同时,将“教科书”原来的第1题第(2)问改为第2题,原来的第2、3题分别改为第3、4题。而教科书第4题“4.请你通过实例说明,如果所选的参考系在相对于某惯性系做变速运动,惯性定律在所选的参考系中就不成立。”作为考查牛顿第一定律适用范围,属于拓展性的知识,不属于教学的基本要求,建议删除。

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首次确立了实验在物理研究中的地位。将伽利略理想实验设计成练习题,有利于使学生加深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和推理过程的认可,体会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猜想依据、思维方式,注重物理规律的发现和发展,领会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巩固练习中、回味体验中获得物理规律,在物理史实回放中领略科学思维的魅力,提升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1必修・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教材编写组.物理1必修[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

[4]郑曼瑶,张军朋.《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的创新设计[J]. 物理教学探讨,2014,32(8):66―68.

篇5

但是,很多教师没有真正重视这个环节并赋予实质性的内容,致使教学效益大大降低,学生的兴趣日渐淡薄.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处理好习题设计、习题批改、诊断反馈三方面问题,以此来发挥习题“导”学的作用.

1习题设计

1.1针对性

现在,部分教师无视学生课外时间的有限性,搞题海战术,总以为“做得越多,记得越牢,能力也就越高”,机械重复、结果学生被动应付,无暇专注思考,逐渐丧失了学习热情;忽视课程标准和学生能力水平的对接,习题超范围、超难度,追求对高考的一步到位,最终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失去了作业的诊断功能;忽视教学目标与习题的对接,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覆盖面小.习题的设计要纠正上述问题,以最少作业量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在统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生能力、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等因素中寻找支点,使习题更有针对性.

如“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结合教学要求进行知识链练习设计,以突破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的应用和掌握.

(1)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凸透镜成CD#3]、CD#3]、CD#3]像;

TP4GW16.TIF,BP#](2)当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时,凸透镜成CD#3]、CD#3]、CD#3]像;

TP4GW17.TIF,BP#](3)当物距小于两倍焦距且大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CD#3]、CD#3]、CD#3]像;

TP4GW18.TIF,BP#](4)当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CD#3]像;

TP4GW19.TIF,BP#](5)当物距小于两倍焦距时,凸透镜成CD#3]、CD#3]、CD#3]像.

TP4GW20.TIF,BP#]然后,在教师的有机引导下,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总结提升.

1.2典型性

克服简单搬用、抄袭的习惯,充分占有教材思考题、探究题、习题并把握编写者的意图,广泛占有多种资料中的习题,然后加以研究、比较、筛选,在坚持针对性原则的前提下选择典型的习题,使习题对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更具代表性.笔者与一些老师在课后交流时时常提出这样的问题:课前预习、教学例题为什么是这样几个问题而不是其它问题,他们的回答一般不能令人满意,同样,问及习题为什么是这样一些而不是其它时,答案同样不能令人满意.习题和问题、例题一样,都必须典型,都必须是按当时的认识达到了“非我莫属”的程度,这就要教师建立题库,在充分研究、比较的基础上筛选习题.有时,为了适合学生的需要,还要改编题目或自创新题.

例1如图6所示,水平放置的金属板正上方有一固定的正点电荷Q,一表面绝缘的带电的小球(TP4GW21.TIF,Y#]可视为质点且不影响Q的电场),从左端以初速度v0滑上金属板,沿光滑的上表面向右运动到右端,在该运动过程中

A.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

B.小球做先减速,后加速运动

C.小球的电势能保持不变

D.电场力对小球所做的功为零

命题意图考查对静电平衡导体特点的理解与应用能力B级要求.

错解分析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误选B,没有充分考虑到导体的放入.由于静电感应而导致空间电场的变化因素,思维片面化.

解题方法与技巧水平放置的金属板处于点电荷Q的电场中而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是一个等势体,其表面处电场线处处与表面垂直,故带电小球(表面绝缘,电量不变)在导体表面滑动时,电场力不做功,故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A、C、D选项正确.

1.3层次性

现在普遍实行的年级集备制度为保障习题设计的质量提供了可能,但是,一个年级几个、几十个不同类型的班级,几百、几千个基础、能力、技能、心理、习惯不同的鲜活个体在作业上高度统一,严重地忽视了个性特点和差异,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不利于很多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因此,习题设计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有必做题和选做题的选择.必做题体现知识、能力、技能的基本要求,选做题体现出一定的综合性、变通性的难度,但也绝不能“难”不可及.布置习题时,鼓励学生在完成必做题的前提下向选做题挑战.教师大可不必怀疑学生的自觉性,以为学生会放弃选做题,其实,敢于接受挑战是学生普遍具有的素养;以选做题的形式出现,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一刀切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做,部分学生因为能力不及,长期以往反而使他们在手忙脚乱中连必做题的水平也难以达到,在被动应付中不断饱尝挫折,最终惧怕物理学科.如果真的出现学生大面积“偷懒”的话,教师倒真要好好反思自己对学生的关心,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一切细节处理了.

例2如图2所示,绝缘导体A带正电,导体B不带电,由于静电感应,使导体B的M端带上负电,而N端则带等量的正电荷.

TP4GW22.TIF,Y#](1)用导线连接M、N,导线中有无电流流过?

(2)若将M、N分别用导线与大地相连,导线中有无电流流过?方向如何?

命题意图考查对静电平衡特点及电流产生条件的理解能力B级要求.

错解分析对电流形成的条件理解不深刻,误认为将M、N两点相连会进行电中和现象,有电流通过.

解题方法与技巧A为带正电的场源电荷,由正电荷及形成的电场的电势分布可知:UA>UB>U地,其中,B是电场中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UM=UN=UB.当用导线在不同位置间连接时,电流定由高电势流向低电势,而在电势相等的两点间连接时,则导线中无电流通过.所以:

(1)因为UM=UN,故导线中无电流.

(2)因为UM=UN=UB>U地,所以无论用导线将M还是N与大地相连,电流均由导体B流向大地.

1.4实践性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物理习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应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用于习题设计,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而且增加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开展跨学科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把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研究周围的生活和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科学与经济、社会互动作用的认识,增强将科学服务于社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习题的设计由于发生于学生课前自学、课中学习之后,学生初步具有了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作业设计不能教师包办,而要鼓励学生创题;从某种角度上说,有时学生设计的习题更有价值,特别在易混淆易误解方面,往往更具针对性、典型性和层次性.

HJ1.95mm]2习题批改与诊断、反馈

习题的目的是对教和学两个方面进行效果的检测和教学策略的诊断,以发现问题,做出调整,补救当前的教学并优化今后的教学.针对现今的物理教学,“习题导练”教学要实行三项改革.

一是习题批改的改革.许多教师整天忙忙碌碌,却不是把时间忙在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精心设计“问题导读”、“例题导学”“习题导练”上,而是忙在上课讲题目,下课批习题上,颠倒了轻重缓急.而且,教师包办批改,常常不能及时,只能隔课反馈,效果可想而知;有时为了赶时间,只批不改,草草了事,有的作业思路不清、表述不规范却因为答案正确而蒙混过关,有的作业只知结论错误却不知何处出错以及出错的原因;以此为基础的诊断也就无从谈起.值得反思的是,教师辛辛苦苦批了,学生只关心教师打上的对与错的符号,然后参照做对了的同学的作业依葫芦画瓢一番,不会真的花时间也没有时间去弄懂,下次作业或考试竟然错得一模一样.教师一人包办作业批改必须改革.笔者以为,作业批改应尽量让学生参与.一般做法是,小组合作,生生互批.每个小组6~8人,成绩优秀生、中等生、暂差生各占三分之一;课堂中教师公布参考答案,然后将作业按小组流水线批改;小组长轮流担任,对批阅的情况做好小结,以便交流.当然课前教师也要抽取部分作业批改,以了解作业的整体情况和存在的一般问题,以便课堂诊断环节的调控.

二是习题诊断的改革.学生在习题批改后,集中精力,交流错题,找出错处,讨论出错的原因,以帮助出错的同学真正弄懂、弄通.根据问题的难易,可以一帮一、一帮多,对于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向其他小组或老师寻求帮助,也可以写到黑板上向全班求援.这样,简单的、一般的问题就得到了基本的解决.有人认为,小组互批、学生诊断还不如教师在黑板上对作业逐一讲解.其实不然,教师的讲解虽然正确、规范,但对于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的原因、出错的各种想法、误解并不清楚,也就没有了针对性;笔者曾做过调查,在问及纠错是老师讲好还是同学讲好时,同学普遍认为,教师一般从头讲到尾,很费事,而同学往往一句话就豁然开朗.是的,学生群体同处一定的水平线上,哪个地方有“卡”,容易被“卡”,他们可能更清楚些,所以,学生帮学生往往一语破的,而且更具启发性.

篇6

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又能检验基本动手与分析能力.

考查电表示数变化的题目主要有两种类型.

1由于变阻器滑片的移动引起电路中各电表的变化.

(1)当变阻器与用电器串联时,滑片的移动会引起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定性分析变化的一般思路是:

滑片移动时电阻的变化总电阻的变化电流的变化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变化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的变化.

(2)含滑动变阻器的并联电路按以下思路分析:

滑片移动时电阻的变化本支路总电阻的变化本支路电流的变化干路总电流的变化.

例1 (2008年佳木斯市)如图1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闭合开关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小,灯泡变亮

(B) 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大,灯泡变暗

(C) 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大,灯泡变亮

(D) 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小,灯泡变暗

解析:滑动变阻器与灯泡串联,当滑片向左移动时,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减小,则整个电路的电阻随之减小,电流表示数变大,灯泡变亮,灯泡两端的电压增大,根据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串联电路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则会减小,综合所述,本题正确的选项为(A).

2开关的断开与闭合也会引起电流实际通过路径的变化,从而造成各用电器连接关系的改变,进而使电路中的电阻、电流、电压发生变化,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各用电器的连接状态、电阻的变化情况.

例2 (2008年乐山市)如图2所示,电源电压不变,当开关

S由断开变为闭合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情况是( )

(A) 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均变小

(B) 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均变大

(C) 电压表的示数不变,电流表的示数变大

(D) 电压表的示数变大,电流表的示数不变

解析:开关S断开时,电阻R1被断路,电路中只有电阻R2,电流表测量的是电阻R2的电流,电压表被断开,电压表的示数为零.开关S闭合时,电阻R1与R2并联,电流表测量的是电阻R2的电流,前后电流表的示数不变,电压表测量的是R1两端的电压,即电源的电压,故本题正确的选项为(D).

点拨:考察电路中电表示数的变化是近几年中考选择题和填空题的热门题目,但有的同学对这种动态电路的变化不易掌握,现将基本方法总结如下:

1.明确电路中的连接方式和各元件的作用.

2.认清滑动变阻器的连入阻值.

3.弄清电路图中电表测量的量.

4.了解电路的分电阻和总电阻的变化情况,分析电压和电流的变化情况.

5.最后综合得出电路中电表示数的变化情况.

电表示数变化题目强化练习

1.(2008年北京市)图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两端的电

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压表V1与电压表V2的示数之和保持不变

(B) 电压表V2与电流表A的示数之比保持不变

(C) 电流表A的示数变小,电压表V1的示数变大

(D) 电流表A的示数变小,电压表V2的示数变大

2.如图4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由中点向右移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不正确是( )

(A) 电压表示数不变(B) 电流表A1的示数变大

(C) 电流表A2的示数变小(D) 灯泡的亮度不变

3.如图5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闭合电键后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自左向右移动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电流表的示数不变,电压表的示数不变

(B) 电流表的示数变大,电压表的示数变小

(C) 电流表的示数变大,电压表的示数变大

(D) 电流表的示数变小,电压表的示数不变

4.在如图6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S后,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 b 端滑动的过程中,正确的是( )

(A) 电流表示数增大电灯变亮

(B) 电压表示数增大电灯变暗

(C) 电流表示数不变电灯变亮

(D) 电压表示数减小电灯变暗

5.如图7所示,开关闭合后,当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右滑动过程中( )

(A) 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大

(B) 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小

(C) 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大

(D) 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小

6.如图8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断开S1、S3,闭合S2,两电表均有示数;再断开S2,闭合S1、S3,此时两电表的示数与前者相比( )

(A) 两表示数均变大

(B) 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小

(C) 两表示数均变小

(D) 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大

7.如图9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当开关由断开到闭合时( )

(A) 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大

(B) 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小

(C) 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大

(D) 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不变

8.如图10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当滑动变阻器滑片P

向左滑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流表示数变小(B) 电压表示数不变

(C) 电压表示数变小(D) 灯泡变暗

电表示数变化题目强化练习参考答案

篇7

【关键字】供应链管理 物流管理 供应链物流系统

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一体化由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整合转向跨越企业边界的不同企业间协作,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的概念应运而生。能够真正认识并率先提出供应链管理概念的也是一些具有丰富物流管理经验和先进物流管理水平的世界级顶尖企业。这些企业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现,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仅靠一个企业和一种产品的力量已不足以占据优势,企业必须与原料供应商、产品分销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务者等结成持久、紧密的联盟,共同建设高效率、低成本的供应链,才可以从容面对市场竞争并取得最终胜利。

一、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概念

1、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物流管理是指物资的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活动,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物资流通活动。广义的物流管理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化过程,基于这种广义的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也常常被人们认为即是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具有相似性,但在管理范围、管理角度、组织内部关系等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由此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的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物流作业环节的管理和运作状况。因此,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发挥整体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2、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供应链各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效率,以最小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为了使系统成本最小而采用的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结合成一体,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时间配送到正确地点的一套方法。供应链管理把对成本有影响和在满足顾客需求过程中起作用的每一方都考虑在内,从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到零售商,甚至是供应商的供应商及客户的客户,其目的在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供应链管理把企业管理的范畴从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供应链并对之进行有效管理,通过信息共享将错失销售机会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减少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降低操作成本,缩短交货时间,改善现金流量,将市场需求变化的风险降到最低。

二、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管理的应用

1、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应用的必然性

物流系统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很多:不同消费区域的客户情况和环境条件,配送环节,物流成本,库存控制等等。供应链管理应用于物流是一种统一规划下的物流系统,具有供应链的管理特征和集成化优势。供应链管理中“业务流程重组”的思想使得作业流程快速重组能力极大提高,促进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部分为供应链物流系统进一步降低成本和精细化运作提供了基本保障。

供应链是一个整体,合作性与协调性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特点。在这一环境中的物流系统也需要无缝连接,它的整体协调性应得到强化,例如运输的货物要准时到达,顾客的需要才能及时得到满足。采购的物资不能在途中受阻才会增强供应链的合作性,因此供应链物流系统获得高度的协调化是保证供应链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功能整合,而供应链管理则是把供应链中的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企业之间的一体化,关注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物流管理是计划机制,而供应链管理是协商机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协调分享“需求与存货”的信息以减少或消除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缓冲库存。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不仅仅是物流的简单延伸。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于组织内部对“流”的优化,而对供应链管理仅仅认识到进行内部整合的重要性是不够的。所以,供应链应用于物流不但优化了传统的物流系统,更使物流系统向更高一级发展,使物流的支链变大变广,使供应链管理发挥最佳效果。

2、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特点

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特点就是整体性。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很重要,其信息传递是在企业间逐级进行的,信息偏差也会沿着传递方向逐级变大,难免会出现信息失真,信息的利用率随之降低。另外,一般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缺乏整体规划的观念,链上的每个组织只关心自己的资源(如库存),相互之间很少有沟通和合作。这经常导致一方面库存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当市场需求出现时又无法满足,因而企业库存成本很高,企业间因为物流系统不善而错失市场机遇。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各环节之间是战略合作关系,具有利益一致性,各方的信息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流量增加,信息的传递方式实现网络化,进而各方提高了在信息共享的程度,避免了信息的失真现象。除此以外,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还有以下特点。

(1)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管理以Internet作为技术支撑,其成员企业能及时获得并处理信息,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程序和时间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物流系统的成本,为实现其敏捷性、精细性运作提供基础性保障。

(2)增进了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无缝连接是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没有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顾客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物资采购中途受阻等等而造成的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的增加会使供应链的价值大打折扣。

(3)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企业能够迅速把握顾客的现有和潜在(一般和特殊)需求,使企业的供应活动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而变化。这样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更经济地将商品或服务供应给顾客,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

(4)物流服务方式的多样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服务方式日益表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为了适应国际化经营的要求,出现了发生在不同国家间的国际物流、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及进行联合库存管理的分销中心等等。

3、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功能

(1)库存管理。通过库存管理缩短订货―运输―支付的周期,加速库存周转,减少及消除缺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和运转。

(2)订购管理。订购是给供应商发出订单的过程,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订购合同管理及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可利用配销单据等对整个补充网络制定计划,并向供应链自动发出订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关系,通过检查订购数量将订购单送达供应商并对已接收货物进行支付。

(3)配销管理。对进入分销中心的物资,其管理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配销需求管理、实物库存管理、运输车队管理、劳动管理等。

(4)仓库管理。仓库管理除了入库货物的接运、验收、编码、保管及出库货物的分拣、发货、配送等一般业务外,还包括代办购销、委托运输、流通加工、库存控制等业务。

4、如何协调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的关系

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连接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成为企业合作的纽带。在制定供应链物流战略的过程中,一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要对客户进行细分,对不同类型的客户确定相应的客户服务水平,如订货周期、运输方式库存水平等;要根据销售情况对产品进行分组,针对每一类别的产品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定单录入、定单执行及交货作业处理占物流活动很大比例,因而需要通过技术和管理使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流程更有效率,特别是对于成员企业间的接口部位,通过集成能剔除多余工作流,提高物流效益。各个成员企业应通过改善合作关系、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技术来实现准确预测、信息共享,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供应链与物流有着密切联系,在现阶段如何协调物流与供应链的相互关系,已经成为管理方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只有协调好物流和供应链的相互关系,才能使企业更有条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配置、调控,应用更加适应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三、总结

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如沃尔玛公司的销售配送系统计划、台湾雀巢与家乐福的VMI计划等,这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更加具有实效性和成效性。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来建立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克服了传统物流的缺陷,更适应企业发展,更能为企业降低成本、创造利润。

【参考文献】

[1] 方美琪、钟佳桂: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严冬梅:电子商务物流与配送[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3] 杜荣华、刘中、海霞:电子商务与物流[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4] 朱桂平、李怀政:物流企业分销网络战略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5] 黄小原、卢震: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6] 查尔斯.C.波里尔、迈克尔.J.鲍尔:电子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篇8

一、习题要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培养目标,在习题教学中要涉及这三方面的考察和训练。试题编制中可以同时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或其中一点都行,但重点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新课标下的物理试题应当既重视考查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定律和公式的识记、理解,又要重视考查运用物理概念和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应着重加强对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科学素养。

二、熟悉课程标准和大纲要求,把握试题难易度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要求和考试说明的钻研和分析,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和能力情况掌握及教材的钻研,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和要求,充分了解学生对重点内容理解到何种层次,对难点消化到何种程度,思想方法深化到何种程度。这样选题才算是真正有针对性,习题课才能收到实效、高效。注重基础,克服选题的片面性。教师在习题课上的选题是要着眼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当控制运算量,尽可能避免繁琐机械的运算,有的放矢,切实发挥习题课的功效,切忌借题随意发挥,增加试题难度。

三、习题要具有典型性,拒绝题海战术

习题编制不仅仅是为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地思考和分析问题, 获得新的知识进而促使其综合能力的形成。因此我们在设计习题时, 应注意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设置探究性习题。探究性习题能有效开拓学生的思路, 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维,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 变学生被动为主动。习题教学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适时让学生总结归纳物理模型、思考讨论数学思想、方法在物理中的体现和应用等形式使学生既能深刻理解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又能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

四、习题要有一定的探讨性,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高中物理课程目标明确提出, 让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 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物理问题, 敢于质疑、勤于探索, 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思考价值的习题能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进而形成较强的思考能力。具有思考价值的习题都具有较大的思维容量, 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具有思考价值的习题还应该具有适宜的难度,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能够解决, 但又不至于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物理来源于生活,习题要来源于生活

教师可设计一些情境问题,这类问题主要以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实际、现代科技为素材。这些问题中往往创设了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比较真实、全面地模拟和再现了生产生活的实际场景,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高科技成果等。加强情境问题的教学,能有效地实现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这一基本理念,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有关生活中的系列问题时,感受到所学内容的有用性, 不断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

六、精心创设情境,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

习题课上,要避免“满堂灌”、“以讲代练”,善于去创造宽松有趣、生动活泼的思考气氛,给学生更多的活动体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首先,要让学生多想。教师要在问题的关键处让学生自己去想,在学生认为平淡无奇的地方,教师要能提出尖锐的问题促使学生去想。特别是鼓励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思考,哪怕是有一点点不成熟的想法也是可喜的,不要怕学生走弯路。有些学生只有经历了失败,甚至是痛苦的切身体验,从错误的思想逐渐探索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之后,才真正有所收获。其次,要让学生多练。教师要精心策划,有目的地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练习,而且练的重点是问题的分析上或在某个环节上。一道例题给出后,让学生先想后练,必要时教师给学生适当点拨,设置思维阶段,巡视时看一下学生练的情况,看学生是否都理解了题意,思维的着眼点如何,主要问题在什么地方。教师只有对总体情况把握住了,再对例题启发、讲评,才会有的放矢,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七、注重启发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习题课上启发应遵循以下原则:适时、适度地启发,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中,有的教师一出完题就急于启发,欲速则不达,因为此时多数学生还处在阅读和理解之中,思维尚未开始详细地分析解题思路,这种“提前启发”实际上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使学生丧失了分析能力的锻炼机会。在习题教学中,教师要沉得住气,善于通过问来探清学生的虚实,揣摩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动向,以便准确地把握启发的时机和着眼点。尽量地让学生去多思考,多层次、多角度地去启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篇9

    一、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概述

    不真正连带债务概念由是德国学者阿布舍雷最先提出。学者史尚宽将“不真正连带债务”定义为:数债务人基于不同发生原因,对于债权人负以同一给付为标的之数个债务,依一债务人之完全履行,他债务因目的达到而消灭之法律关系。[1]学者孔祥俊先生认为则认为不真正连带债务是多数债务人基于不同发生原因而偶然产生的同一内容的给付,各自承担全部履行的义务,并因债务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体债务均归消灭的债务。[2]笔者认为,不真正连带债务是指数个债务人基于不同的原由,而产生对同一债权人相同给付内容的负担,各债务人负担履行全部债务的义务,并因其中一债务人的履行,而使债权人的债权归于消灭的债务。

    可见,不真正连带债务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不真正连带债务中各债务的发生原因不相同。在不真正连带债务中,债权人的数个赔偿请求权是分别独立的,是基于数个不同的法律关系而发生的,如侵权之债和违约之债的竞合,不同债权的并列存在。

    第二,数个债务人的给付内容是同一的。不真正连带债务中,虽然债权人有数个独立的赔偿请求权,但这些赔偿请求权基于同一个损害事实而产生的。债务人对外均负有同一内容的清偿义务,而对内则不存在一定份额、比例的分配关系。

    第三,不真正连带债务的产生既不是法定,也不是当事人约定。不真正连带债务是由法院根据请求权并存的情况酌情确定的,毋须法律规定,更不须当事人的约定。[3]

    按债的形成原因可将不真正连带债务分类如下:

    第一,由性质相同之债竞合形成的不真正连带债务,包括:(1)数个合同之债的竞合。如在承揽合同中,甲的房屋由乙负责设计,丙负责提供材料,后因乙的设计不合格,丙的材料质量有问题,最后致使甲的房屋不能使用,由于乙、丙各自违反自己的义务,应对甲负不真正连带债务的责任;(2)数个侵权之债的竞合。如乙盗窃甲的汽车,在乙占有的过程中,丙毁坏该汽车,乙、丙侵害了甲的财产权利,但是乙、丙并没有共同故意,所以应对甲产生不真正连带债务;(3)数个不当得利或无因管理的竞合产生的不真正连带责任。

    第二,由不同性质之债竞合形成的不真正连带债务,包括:(1)合同之债与侵权之债的竞合,如甲委托乙有偿保管一古董,丙将古董损坏,则乙、丙应对甲负不真正连带债务的责任;(2)合同之债与不当得利之债的竞合;(3)合同之债与无因管理之债的竞合;(4)侵权之债与不当得利之债的竞合;(5)侵权之债与无因管理之债的竞合;(6)不当得利之债与无因管理之债的竞合。

    二、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法律效力

    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效力分为对外效力和对内效力,是指不真正连带债务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它是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的核心部分。

    (一)对外效力

    1.债权人请求权的行使。债权人对不真正连带债务中的各债务人存在多个不同的请求权,基于不同的请求权,债权人可对各债务人分别提起独立的民事诉讼请求给付。然而,不真正连带债权人是否可以同时或先后要求全体或部分债务人向其履行相应的债务存在争议。笔者持肯定的观点,因为债权人要实现自己的债权,必须借助债务人的清偿行为,债权人主张债权并不等于能实现债权,允许债权人同时或先后向全部或部分债务人请求其履行可以更充分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且不真正连带债务中的债权人在“因一债务人的完全履行而使其他债务因目的达到而归于消灭”的规定下重复受偿的可能性大大减小。

    2.对一债务人所为事项的效力。由于在不真正连带债务中各个债务相对独立,债务人之一所发生的事项原则上对其他债务人不产生任何影响,即只具有相对效力,其效力不及于其他债务人,如债权人免除非终局责任人的债务等,这一点与连带债务不同。但不真正连带债务中一债务人的行为在例外情况下也产生绝对效力,例如一债务人向债权人清偿(包括提存、抵销)、债权人免除终局责任人的债务等事项,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的债权得到实现,已经无存在的必要,其他债务人的债务当然归于消灭。

    (二)对内效力

    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对内效力就是各个不真正连带债务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换言之就是内部求偿权的行使,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能否求偿及如何求偿的问题。

    1.求偿权的产生。关于不真正连带债务求偿权的产生,各国学说和立法见解不一,主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求偿权是请求权的让与,即不真正连带债务人要获得求偿权,不仅需要一个或数个具有求偿权的债务人履行了债务,而且债权人有意思表示将其享有对其他债务人的请求权让与给已经履行债务的债务人,该观点侧重保护债权人的债权能充分实现,其缺点是程序较为繁琐;另一种观点是求偿权的当然代位,即非终局责任人只要一履行债务,不需取得债权人的同意,便取得对终局责任人的求偿权,该观点侧重保护债务人的利益,使非终局责任人能够快捷地行使求偿权,但弊端是债权人无充分的机会决定让已履行债务的非终局责任人获得求偿权。笔者赞同求偿权代位说。因为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债权人虽有数个债权请求权,但一个请求权得到满足后,其他请求权即告消灭。债权若在满足前让与,则此后能否满足有风险,而如果在债权满足后让与,债权人没有理由不让于债权,再作让与表示没有实际意义。一旦债权人拒绝作让与表示,履行债务的非终局责任人就陷入了无法追偿的困境,所以求偿权让与说不利于保护已经履行了债务的非终局责任人的利益。求偿权代位说简便实用,能简化法律关系内容,不会真正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2.求偿权的行使。内部求偿权既然是代位求偿——先履行债务的非终局责任人取代了原债权人的地位,那么非终局责任人行使内部求偿权应当以自己的名义进行。

    但非终局责任人应如何行使求偿权呢?笔者认为,不真正连带债务求偿权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两条:(1)各权利义务人协商解决;(2)通过诉讼实现求偿权。如果求偿权人向其他债务人提出求偿请求遭拒,履行债务的非终局责任人只能通过诉讼的方法来实行其权利。由于非终局责任人的求偿权受制于其履行债务的范围,若非终局责任人只是部分履行债务,则其只能取得相应部分的求偿权,所以可能出现非终局责任人向其他债务人行使求偿权的同时,债权人也向其他债务人行使补充请求权,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应当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因为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各个债务人均负有独立清偿债务的义务,与求偿权人相比,债权人是其他债务人的第一债权人或原始债权人。[5]故只有在债权人优先受偿后,求偿权人才能从其他债务人处接受清偿。

    三、不真正连带债务在诉讼中的适用

    (一)诉的选择

    在不真正连带债务中,由于债的性质不同,债权人存在诉的选择问题。关于债权人诉的选择问题,存在两种观点:肯定说认为对债权人来说,在主张权利时,可以同时选择一个或数个法律关系进行诉讼;杨立新教授对此持否定观点,认为受害人只能根据自己的利益选择一个请求权行使,当受害人选择一个请求权行使后,其他请求权即消灭。笔者赞同肯定说,因为对于不真正连带债务案件,应赋予债权人选择起诉多个债务人或单个债务人的权利,只要起诉符合民诉法的规定,就没有理由对其加以限制,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也符合意思自治的私法精神。否定说存在一些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如果债权人只能起诉一个债务人,因其效力不及于其他债务人,对其他债务人不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此时,如债权人仍需通过其他途径向其他债务人主张权利,否则一旦起诉的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债权人对其他债务人的诉讼时效可能届满,这实际上增加了债权人的诉讼风险和负担。

    依肯定说的观点,债权人或因法律知识的欠缺仅起诉一个债务人,法院应向其释明债权人对其他债务人的诉权。当债权人选择其诉权后,法院则应予以尊重,不能以遗漏当事人为由要求债权人撤诉或要求债权人申请追加或法院自己主动追加,更不能在债权人选择一债务人起诉后再起诉其他债务人时,以丧失诉权为由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

    (二)诉的合并

    诉的合并以各个诉之间有牵连关系为前提,两个以上单一诉之间的牵连关系表现为法律上的牵连或事实上的牵连,其根本目的在于简化诉讼程序,降低诉讼成本,减轻当事人诉累,保持裁判的统一性。笔者认为,在不真正连带债务中,当债权人起诉债务人时,只要各个案件的受理法院都有管辖权就可以合并审理。因为合并审理便于及时、全面地维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避免债权人重复起诉,也能避免法院在审理出现相互矛盾的结果,避免债权人因分别诉讼得到两个裁判结果而获得双重受偿的可能。不真正连带债务属于广义的请求权竞合,对于形成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数个债权债务关系,债权人的请求均是弥补其损失,因此他们的诉讼标的属于同一种类,可以作为普通共同诉讼进行合并审理。

    (三)审判实践中的适用

    从理论上来讲,审判实践中是不能运用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来裁判案件的,因为我国是成文法国家,不允许法官造法。因立法的缺陷未能具体规定不真正连带债务,但实践中又有存在运用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才能解决的案件,而“法官不能拒绝裁判”是一项基本原则,这导致法官裁判无所适从。笔者认为,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可以作为法官定案的依据:第一,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被大多数国家承认,并在审判实践得到较好地运用;第二,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较好地权衡了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利益,既保护债权人债权的实现,又使债务人免遭连带债务的重负;第三,真正连带债务、共同危险行为等与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为了不混淆这些概念,有必要单独适用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作为定案的逻辑依据。在审判实践中不能简单因“法无明文规定依习惯、无习惯依法理”直接适用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要在穷尽现有的实体法和程序法没有找到相关依据才可适用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

    [参考文献]

    [1]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672.

    [2]孔祥俊.合同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536.

    [3]俞巍.关于连带责任基本问题的探讨[J].上海: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4.

篇10

学生在练习中遇到新模型时感到陌生棘手,其思维障碍在于不善于把貌离神合的新模型与典型进行比较,去认识和把握新、旧模型物理本质上的共性,从而望题兴叹,无处下手。对此,教师应当通过组织有效的习题教学,帮助学生在形态各异的模型分析和对比中,抽象出共性,洞察共同的物理本质,从而跨越思维障碍,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质的飞跃。

譬如:在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课本中的典型模型多是以两个相互作用的小球为例来展开讨论的,但在设计试题时,却在不改变系统物理本质——动量守恒适用的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把球魔术般地演变为各种形状的物体。请看

例1A、B两小车质量都为m,它们静止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上,一质量为m的人先从A车跳到B车,而后又跳到A车,来回几次手,人又跳回A车,则此时

A.A车和人的动量大小等于B车动量大小。

B.A车和人的速率小于B车速率。

C.在此过程中,两车和人的总动量守恒。

D在此过程中,两车和人的总动能守恒。

在这里,习题所提供的模型与课本提出的典型小球相比,已面目全非。但我们若把题中A车与人视为甲球,把B车视为乙球后,就不难发现,人在两车之间尽管来回几次跳来跳去使人眼花缭乱,这不过是施行障眼法,借以扰乱你的视线,干扰你的定势思维。其物理本质是:人从两车间跳来跳去仍等效于两球的相互作用,仍未跳出动量守恒定律,照样适用这一物理本质上的共性。一旦明确了这一点,学生的思维就立即变得开朗流畅,其结论显而易见:A、B、C正确。

例2质量为m的光滑斜面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另一质量为m的滑快A以初速度V滑上斜面底端:

A.若能越过斜面,则它落地速度为V。

B.若B不能越过斜面,斜面速率小于V/2。

C.若A不能越过斜面,则它滑回到地面时速度与初速方向相反。

D.若A不能越过斜面,则它滑回到地面时,斜面速度为V。

对于此题,同样地,我们仍可以把滑块A和斜面B等效为两个质量相等的弹性球相作用,它们遵从的物理规律(动量、能量守恒)仍不变,即二者在相互作用中不断地传递着动量与动能,而系统总动量不变。由此,读者很快即能得到答案:B、D。

可以说,变式的运用几乎所有中学物理习题里都得到体现。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关于楞次定律的应用习题,其母式(典型模型)是以条磁铁与线圈的相互作用来展示其物理性质的。

例3如附图,闭合金属圆物从高为h曲面顶端自由滚下,又沿另一面滚上,非匀强磁场沿水平方向,环平面与运动方向均垂直于磁场,环在运动过程中磨擦阻力不计,则:

A.环滚上的高度小于h。

B.环滚上的高度等于h。

C.运动过程中环人有感应电动势,无感应电流。

D.运动过程中环内有感应电流。

上面例中,我们看不典型模型中的磁铁与线圈了,可谓面目全非。但我们把它与典型模型加以比较,对其进行去伪(表面形状)存真(物理本质)的分析,就不难看出其共同的物理属性而显示出其庐山真面目。在例3圆环从曲面自由滚下又沿另一曲面滚上的过程中,同样等效于一条形磁铁一端靠近或远离线圈的情形。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磁场择引起感应电流磁场变化的阻碍作用。当它滚至最低点时的速度必小于没有磁场时的速度;而在上升中同样受到阻碍作用,因而回升高度h′必小于h(若从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考虑,其结果的产生更简捷,即mgh=mgh′+Q,所以h>h′)故正确答案是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