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的诗词范文

时间:2023-04-05 23:1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纳兰容若的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纳兰容若的诗词

篇1

纳兰容若,有人说光听这个风光旖旎、叫人惊艳的名字,就能感觉到辗转连绵的情意。天生的多情种子,自有一种完美情结,选妻的首要标准,当是美丽的容貌。作为满清第一词人,纳兰容若颇有艳福,他有二妻二妾,都是绝色美女。

纳兰容若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这一年卢氏刚满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贞气天情,恭容礼典”,可谓才貌双全,性情温雅,成婚后,夫妻恩爱情笃。纳兰容若十八岁写过一首词,内有“吹花嚼蕊弄冰弦”的句子,这是他心目中红颜知己的娇憨模样,“吹花”,就是用树叶吹出音调;“嚼蕊”是口嚼芬芳的花蕊,使口中带有香气;“冰弦”是冰蚕丝做的琴弦。这些颇具情调的女子的诗意动作,和李清照与夫君“读书消得泼茶香”异曲同工。卢氏也是一位解风情、识雅趣的“知性女子”,“吹花嚼蕊弄冰弦”自然不在话下,可惜天不假年,偏在三年后摧花夺香,让卢氏死于产后受寒。

不久,纳兰容若续娶官氏,这一位更比卢氏家世显赫,为一等公之女,相貌也属上乘,但在才情雅趣方面,可能就不及卢氏了。官氏嫁给纳兰容若后,没有生子,有人推测两人关系不好,并摘出纳兰容若的诗词进一步佐证,比如纳兰容若的《点绛唇》里就有一句:“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

想必官氏是受到了纳兰容若的冷落的。否则,纳兰容若不会再娶二妾。当时满人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一妾”,纳兰容若在续娶官氏为妻后,又娶了一位美貌女子颜氏为妾。

然而官氏与颜氏,在情感与精神交流方面都不及卢氏,纳兰容若三十岁那年,由朋友顾贞观牵线,终于娶了一位江南“美女作家”做妾,来了却红颜知己的心愿。这位“美女作家”名叫沈宛,著有《选梦词》。可惜由于纳兰容若当时担任皇帝侍卫,工作特殊,不能与汉族女子通婚,所以沈宛不能进入纳兰府。不久,纳兰容若去世,沈宛产下了遗腹子,被纳兰府“送回”了江南。那个叫富森的遗腹子,倒是得以堂而皇之地纳入纳兰的族谱,在他七十岁的时候,还被邀请参加乾隆所设的“千叟宴”。

纳兰容若三十一岁时五月的一天,与朋友聚会后旧疾寒病复发,“七日不汗”,然后撒手人寰。

满打满算,纳兰容若与这位沈才女的爱情历程不过几月。

从世俗的角度、男性的角度来看,纳兰容若这一生够完美的,家庭背景好得没话说,父亲是皇上的大红人,他是衔着金钥匙出生的幸运儿,娇妻美妾,个个如花似玉,够有艳福的,还相当有才,怎么偏偏只活了三十一岁呢?

于是想到他的早逝之因。 是否能归结为“娶美女短寿”的逻辑和理论呢?

据科学研究,娶了美女做妻子的男人,平均寿命比娶了普通女人的男人短十二年。原因是漂亮女人的老公性损耗较大,通俗点说,就是“色多伤身”。但纳兰容若的主要兴趣,怕不是在女色上。

如果说是“情深不寿”,倒是有点道理。几个妻妾中,纳兰容若对卢氏感情最深,有一次他梦见卢氏淡妆素服而来,拉着他的手,哽咽着说了许多情话,临行时写下这样的诗句:“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纳兰容若醒来之后无限悲伤,据统计,纳兰容若现存的三百多首词里,爱情词有一百多首。而有近五十首是悼念亡妻的。

结合纳兰容若的工作来看,长期的抑郁不得志,怕是他早死的最大原因。

纳兰容若二十二岁中进士,成为皇帝的三等侍卫,从三等侍卫到一等侍卫,他用了九年时间。纳兰容若鞍前马后地服侍康熙,年纪轻轻却城府颇深的康熙却好像熟视无睹。

篇2

也许在旅途中,也许在草原上,也许在伤古的情怀间,也许在遥想某个人的心事里。

夏日,来到塞罕坝景区――木兰围场。这个围场位于河北与内蒙古的交界处,是一处水草丰美的天然名苑,也是清代皇帝秋天围猎的地方。夕阳西下,整个草场在暮霭中和谐、安静,却又有声有色。

偶然看见路边小酒馆墙上挂有一副书画,细看,却是这样一句:“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此诗此句,正契合此时此景。于是,就想起了写这词的作者――纳兰容若。他是康熙皇帝的贴身侍卫,也是清朝最杰出的词人。康熙最喜围猎,那纳兰容若一定经常光顾这片草原吧。

晚饭后,草原一片幽黑寂静,感觉天离我特别近。围场的天空是完整的,仿佛触手便可摘到星辰。不像居住的城市里,天空由于被无数的高楼分割开,所以永远觉得星辰是那么遥远。纳兰公子当年不也这么说吗? “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这一夜,睡得如此安心,呼吸的气息都如此清新。

无梦醒来,一丝丝伴着些许泥土的青草味道,从房门的空隙中漫了进来。我迅速穿好衣服,冲向草原。

一股清新的、芬芳的可以让人颤抖的空气立刻将我包围,草原脱去了昨夜的寒冷。明媚温暖。看见一只蝴蝶从身边翩跹而过。每只蝴蝶来到世间,都是为了找寻一朵花,为它而舞蹈。每个人走这一生,也是为了等待与另一个人相遇,并且相爱吗?

纳兰容若与卢氏成亲时,她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夫妻恩爱,感情甚笃。然而仅三年,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虽然纳兰公子是一代风流才子,后又续娶关氏,有侧室颜氏,并纳江南才女沈宛为妾,但他说,从卢氏之后,“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甚至,仅三十一岁就因病去世了。他是去另一个世界寻找那朵专属他的花儿去了吗?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想起纳兰公子,想起远方的人,突然有些感伤。幸好此时,天亮了。天空像一张水彩画,些许蓝色,些许白色,些许灰色,一些许黄色,谁说北方的山川只有雄浑缺少美丽,看,远处的绿草茵茵的山梁,在这些色彩的映衬下柔和得像一位美人,周身荡漾着迷人的曲线!

走在草丛中,踢踏着齐膝盖高的草茎,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昆虫一跃而起。在我的正前方,一株不知名的紫蓝色野花悄然地绽放在山坡上。四处望去,视线范围内没有发现相同的种类,草原中的花儿开得小而碎,而独有这一朵要高过很多、大过很多、也鲜艳很多。我呆呆地看着它,那朵花儿,孤独高傲地开放的姿态让我想到了很多久违的岁月。青春的日子,意气风发,也不在意太多人的眼光,只顾向前跑着。逐渐的,我们开始在意很多,混迹于人群里,每天都重复着公式般的生活,消磨着自己的个性。

篇3

关键词:爱情;仓央嘉措;纳兰性德

兰色姆在《新批评》中强调: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原。因此要以作品为本体,通过对具有记录生命痕迹功能的爱情诗词文本进行分析与对比研究,不失为研究纳兰性德与仓央嘉措的一个切入点。

关于纳兰性德与仓央嘉措的单体研究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入,但是至于二者的对照研究,寥寥无几。二者的爱情在其短暂的生命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俩的诗歌作品都涉及情爱题材,创作手法可圈可点,深受世人喜爱,并且两人都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性德与青梅竹马的表妹。纳兰性德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父亲是权倾朝野的纳兰明珠,母亲是爱新觉罗氏。纳兰是文武双全的少年英才、帝王倚重的贴身侍卫、不可限量的满清甲胄。本能与青梅竹马的表妹喜结连理,奈何心爱的姑娘被选妃入宫“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减字木兰花》),再多的情丝愁绪都跨越不了皇权高墙“又是梨花欲谢,绣被春寒今夜,寂寂锁朱门,梦承恩”,深宫后院难相见,一睹芳容成奢侈,即便偶相逢,不过咫尺天涯“待将低唤,直为痴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廊敲玉钗”。

仓央嘉措与琼结的仁增汪姆。仓央嘉措被从藏南迎至拉萨,坐床于布达拉宫。他一跃成为众人顶礼膜拜的活佛,从此远离爱情,但是爱情早已经渗透到了骨髓:问问倾心爱慕的人儿,愿否作亲密的伴侣?答道:除非死别,活着永不分离。然而,受政教因素的影响,初恋情人仁增旺姆被迫远嫁他乡。“珍宝在自己手里,不觉得稀奇,一旦归了人家,却又满身是气”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人生得失的道理,此诗兼具情歌和道歌的双重功能。

表妹选秀入宫,门隅姑娘嫁人,这对纳兰家族和信徒们来说都是大喜之事,然而对于纳兰和仓央嘉措而言无疑是一种痛心疾首的宣判。喜庆的气氛中却也暗藏着“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感觉。

二、世间最美的情郎,种出花枝是并头

纳兰性德与卢氏喜结连理。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与纳兰郎才女貌,一个是文武兼备的浊世翩翩佳公子,一个是“生而婉娈,性本端庄”的贤内助,少年夫妻,情深意笃,自是夫妻二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妻子贤惠勤扑,对纳兰关怀备至:“忆素手,为余缝绽”(《鹊桥仙・七夕》);“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钗”(《青衫湿遍・悼亡》)。

仓央嘉措与情人雪夜私会。仓央嘉措一边修行佛法,一边与情人幽会:“在布达拉宫,他是仓央嘉措,在拉萨的街头,他是浪子宕桑旺波”。相比于布达拉宫内囚徒般的难捱生活,他喜欢拉萨朴素而又热闹的街道,流连于这满是喧嚣而又富有生气的酒馆,仓央嘉措“身著翩翩绸缎,手戴闪闪金戒,头蓄飘飘长发,且歌且舞且饮”。直到有一天东窗事发、事情败露:“夜里去会情人,破晓时大雪纷纷,保密还有何用?雪地留下脚印。”

三、无可奈何花落去,风雨关情终消亡

纳兰性德郁郁寡欢地离世。好景不长,岁月无情,婚后三年,卢氏难产,一朝病去,再也无力回天。“天长地久、与子偕老”的誓言在残酷的命运面前竟然如此的不堪一击,纳兰不得不喟叹命运的乖薄。纳兰郁积的思念里带有浓厚的孤独、凄凉和苦闷之情,“浮名总如水,判尊前杯酒,一生长醉”、“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这两句将纳兰内心的境况展现的一览无余。丧妻之痛成了最后一根稻草,他始终不能释怀,郁结于心,在一咏三叹之后,翌日驾鹤西去。

仓央嘉措病逝于青海湖畔。在政治纷争中,作为活佛的仓央嘉措受到波及,在其被“执献京师”的路上,不幸陨落:一说,病逝于青海湖畔;一说,逃走后在各地弘法并在阿拉善地区圆寂。

四、爱情悲剧成因

纳兰性德和仓央嘉措,一个是云端的活佛、信仰的阐释者、禁欲主义的代表;另一个是文武兼备的满清贵族、帝王的得力干将、天下少女的梦中情人,但是政治上的龌蹉、倾轧、尔虞我诈,宗教上的情感压抑、经文单调,外部世界的各种既定或者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都束缚了真性情,他们逐渐转向对内心世界的探讨,对爱情的追求。心爱姑娘的离去将他们的防护罩撕开了一个口子,在各方势力的轮番登台的压迫下,他们发出如“人生若只如初见”、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生命喟叹。

五、多视角看其相似性

政治上,纳兰性德是康熙的贴身侍卫,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仓央嘉措是雪域高原的金殿活佛,更是一个真实的政治傀儡,其政治才华也无处彰显。宗教上,仓央嘉措 “迷失菩提、游戏三昧”更有多部宗教著作世;纳兰在寺中为妻子卢氏守灵三月有余,诵念经书“据于儒、依于道、逃于佛”。社会上,仓央嘉措情歌深刻反映了当时追求爱情与禁欲主义的尖锐矛盾,再加上他特殊的身份,极具社会意义。纳兰情感真挚,诗词达到了“人人争唱纳兰词”的程度,更被后世予以“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又见柳屯田”盛赞。文学上,仓央嘉措的诗歌兼具情歌和道歌的双重功能,在藏族文学,尤其是藏族诗歌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许多作品是汉藏两地家喻户晓。纳兰性德以其惊世的才华获得“国初,第一词人”(况周颐《蕙风词话》)、“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王国维《人间词话》)盛赞殊荣。

六、结语

爱情是相通的,超越时空、民族、语言。在纳兰和仓央嘉措的诗歌中,我们都能看到初识乍遇的羞赧、两情相悦的欣喜、山盟海誓的忠贞,体会到一种失之交臂的扼腕、负心背离的哀怨、为情所困的郁结,雪域高原和中原大地一样孕育出情歌大师。仓央嘉措的诗歌和纳兰性德的爱情词、悼亡词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一个抛弃格律严谨、文字艰深、精美有余、朴素不足的“年阿”诗体,并在雪域高原上开创藏族书面文学中人文色彩浓厚、情感表露真挚、语言朴实精炼、境界高深丰盈的民歌体新诗风;一个虽未开宗立派,但词风哀感顽艳、悱恻缠绵、清丽婉约,他们挣脱了光阴的桎梏而为万千人所喜爱和敬仰,他们的爱情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学作品对后世政治史、思想史、文学史、宗教史以及蒙藏汉关系史等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熊芳沁.我是人间惆怅客--纳兰性德词中的情感探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2期,2011(4).

[2]纳兰性德.最忆西窗同剪烛:纳兰容若词全集[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

[3]姚崇实.纳兰性德婚姻略考[J].承德师专学报,1987(04).

[4]布莉华.二十年纳兰性德研究综述.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04).

[5]宋晓嵇.对仓央嘉措的点滴见解.民族学院学报,1984(04).

[6]黄颢,吴碧云.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资料汇编)[M].拉萨:人民出版社,1982.

篇4

古典诗词由于时代和语言等各方面的局限性使得学生对诗词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低迷,也使得教学变得举步维艰。现在古典诗词教学的现状,基本处于“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的状态,尽管如此,还是有一批优秀的教师敢于突破现状发现新途径,创造诗词教学的新大陆――比较教学法就是新途径之一。在诗词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把并无直接关系的诗词在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为学生学习诗词提供了一个具体可感的途径,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打破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古典诗词教学中比较教学法的运用,起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和作用。

一、拓宽文学视野,促进思维发散

歌德说:“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民族文学在现在算不了什么,世界文学的时代就快要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促使他早日来临。”民族文学是没有国界的,我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时,应放眼世界文学作品,通过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的同一流派相关作品,同一体裁的不同主题,同一主题的不同风格等等有可比点的文学作品,进行联系、系统的分析,然后综合、归纳,由于文学作品的形象性、联系性,通过多角度的比较辨析和多方面的思考,能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积极发展,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审美单元,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它作为艺术家的主观情志的具象载体,把艺术家的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联系到一起,可以说,古今中外没有无意象的诗歌。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意象作为切入点,比较中国古典诗词和国外意象派诗歌。雷克斯罗思的《黎明前的寒冷》:“黎明前的寒冷,散在茫茫之夜,凸圆的月亮之下,孔雀相互啼叫,仿佛痛苦万分。”还有他的《红枫叶》:“我驾车沿河而下,看见一个男孩在桥上钓鱼,清水中,落叶漂浮,然后我向西,驶入那茫茫落日。”在这两首诗中,诗人运用典型的中国式的意象月亮,小桥,流水,落叶,借助自然之景抒发心中淡淡的愁伤,表现出中国式意境。庞德认为“抽象非诗”,抽象的思想应当通过具体的物象暗示出来。纵观中国古典诗词和西方意象派诗歌,他们的相同点是都具有直观性,用具象之景之物表现抽象之情感,用意象的并置、叠加和复合等直射出主观情绪,但是,中国的古典诗词比西方意象派诗歌的意象更密集,组合更自然流畅,因此使读者感受到的感情与画面更直接强烈。张寿康教授曾说:“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意象派诗歌虽然在意象运用、组合构建上有一些异曲同工之处,但因各自文化的差异,又表现出各自的艺术魅力,对中国古典诗歌和意象派诗歌加以比较辨析,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也可以借助比较法这一桥梁更全面的了解世界文学,拓宽我们的知识领域。

二、提升审美情趣,感其人文情怀

中国古典诗词因其特有的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等艺术魅力可以陶冶人的品性,滋养人的心灵。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分析品味古典诗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感受其音乐美、格式美、情感美,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古典诗词其美丽抒情的文学形式背后有着真挚深刻的情感,我们可以把诗歌所蕴涵的情感美作为审美内容,置身其意境,通过辨析理解不同的诗词,感其人文情怀。《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正如吴晓湖所说,这首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无一爱字,字字含情”,正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首《邶风・静女》以深情浪漫真挚的感情表达了美好的爱情,在含蓄的情感中处处透露出甜蜜幸福,虽未见面,却表现出了双方的深情。在学习《邶风・静女》时,我们可以与同是爱情主题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名篇《一剪梅》作比较分析。“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品读这首词时,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词人正处于美好的爱情中,表达的却是令人心疼的刻骨思念。在封建时代,女词人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讴歌自己的爱情,不藏不掖、磊落大方,透露出婉约派词人的“豪放”。这两首爱情诗词,一个含蓄,一个直白,却都同样牵动着我们的心,为他们即将要约会而高兴,为他们思恋不得见而着急。通过《邶风・静女》和《一剪梅》的辨析,我们感受到作者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勇敢的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大胆地抒愫,活得自在,活得精彩。我们从诗歌情感中蕴涵的至善至美和精神追求感受到了积极面世的人生态度。

三、激感共鸣,透视生命价值

篇5

摘要:悼亡是中国古典文学殊的题材。悼亡词作经历了千年演进,成为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清初词人纳兰性德创作了大量感人至深的悼亡词,以情真意切和充满诗性的语言,展现了人性最美的精神世界。本文重点对纳兰性德的悼亡词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梳理。

关键词:纳兰性德;悼亡词;艺术特点

悼亡是中国古典文学殊的文学题材。悼亡本指生者对亡者的哀悼之意。在我国古代,悼亡特指悼念亡妻,历代文人则约定俗成地将“夫妻间丧偶后,生者哀悼亡者的诗篇”1视为悼亡之作。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最受人推崇的是爱情词,而爱情词中又属悼念其亡妻卢氏的悼亡词最具文学价值,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以其独特的感伤之美和凄婉之致,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一、真挚深切的情感是纳兰性德悼亡词的灵魂和魅力所在

自古文人配得上“多情”二字的不乏其人,但纳兰悼亡之真情较之于其他人更深一层,是交织着夫妻之情与男女之爱的深厚情思。在中国古代,“夫妻”被列于传统五伦之中,夫妻之间的爱往往在情爱之外,偏向一种互相依赖的亲情。因而文人所作艳诗情词的对象往往不是相伴左右的妻子,更多的是“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欧阳修《踏莎行》)的歌伎。他们的悼亡之作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与其说是男女之间的相悦相爱,不如说是一种感恩。如元稹《遣悲怀》中有表现夫妇共患难的诗句:“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纳兰性德对卢氏的感情去不同于传统的“夫妻”之情,仔细品味纳兰性德的爱情词不难发现,他对妻子的爱是一种热烈的男女之爱。如:《于中好•别绪如丝睡不成》。这首塞上怀远之作,写出使边城对闺中妻子的思念。边塞将士面对漠漠风沙,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纳兰尤甚,倾听帐外雨声潺潺,心思飞回千里之外的家中,首先想到的是闺中的妻子。于是挑灯写信,诉尽相思,抒发离愁。一种真诚的爱,触发对妻子的思念,化成词,结作“偏到鸳鸯两字冰”,相思空无计,遂心如寒冰,一个小细节、小动作,体现出纳兰夫妇之间的浓情。正是从爱情出发的抒写角度,构成了纳兰性德悼亡词的独特魅力。

二、纳兰性德悼亡词不仅情感自切,而且自然清新,不事雕琢

纳兰性德词清新自然,集中表现在口语、叠字与第一、二人称的巧妙使用。“清水出芙蓉”的赞词用在纳兰身上亦是贴切。王国维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又说:“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2一部纳兰词给人深刻印象的不是华丽的辞藻,不是纯熟的技巧,而是一片自然真纯,无繁复刻画,不刻意雕琢,纯任性灵,无论写景抒情,皆由肺腑流出。如《南乡子•为亡妇题照》,全词语言平易,好似一位平凡人家的年轻男子向人娓娓诉说着丧妻之痛,聊聊数语,却如山涧流淌而过的清澈小溪,所经之处沁人肺腑。叠字在纳兰词中俯拾即是,如“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语”(《生查子》),“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减字木兰花》),“凄凄切切,惨淡黄花节”(《清平乐》)。叠字的使用不仅能更好地描画环境事物的特点、人物的情感特征,并且造成音律的婉转回环,加强了音乐性。纳兰性德喜用第一、二人称直接叙述,从而拉进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使读者有感同身受的效果。词中巧妙运用“我”、“伊”、“卿”、“侬”等人称代词,使得自己与亡妻之间虽然天人相隔,但仍然仿佛近在咫尺,从而将对亡妻的哀悼表达得淋漓尽致。以《南乡子•为亡妇题照》为例,词中有“盈盈”、“更更”,前者形容举止、仪态之美好曼妙,后者形容长夜之漫漫,两者相对照,夜长无眠,睹物思妻,忆得生前姿态,心伤不止。

三、悼亡词之凄美,悲凉的意象和虚渺的意境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意象是诗词构成的基本元素,意象的组合能很好地展示诗词的基调风格。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中的意象呈现出凄淡灰暗的特点,这种意象特点反照出词人内心不可抑制的悲痛。青衫、寒雨、清泪、残阳、落花、寒夜、西风、空阶、秋坟等意象在词中出现频率甚高,这些意象也常常出现在其他词人的作品中以表达作者悲凉之情绪。独具纳兰特色的是“梨花”意象。纳兰性德似乎对梨花有着别样的情怀,“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采桑子》),“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清平乐》),“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青衫湿遍•悼亡》),“满地梨花似去年,却多了、廉纤雨”(《秋千索》),“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虞美人》)。梨花一般是纯白色,“洛阳梨花落如雪,河边细草细如茵。”(萧子显《燕歌行》),“雪为天上之雪,此是人间之雪”。3“梨花”这一意象,既可见出纳兰与卢氏之间纯洁的爱情,又有天人相隔的寓意。天上之雪人间之雪,一者冰凉无情,一者洁白氛香。逝者在天,再不能体会独存者弥漫整个灵魂的思念,生者在世,也不得感受死者之悲戚,“天上人间俱怅望,经声佛火两凄迷”(《梦江南》),在纳兰悼亡词众多意象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当属“月”与“梦”。“梦回酒醒三通鼓,断肠啼花飞处”(《菩萨蛮》),“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成到谢桥”(《采桑子》),“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采桑子》)“新恨暗随新月长,不辨眉间心上”(《清平乐》),“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蝶恋花》)。无论月或梦,都是虚无飘渺的意向,梦中所梦不可成真,月挂枝头却终不可触。正是这种梦与月意象的观照与折射,使纳兰词具有了如梦般的意境,从而赋予词梦一般的语言。在所构建的意境中,“隐约可见苍凉旷远深邃的宇宙情结和宏大开阔广袤的情怀”4。

四、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使事用典十分特殊

纳兰性德善用典故表现夫妻情深谴绻,如“不辞冰雪为卿热”(《蝶恋花》),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个典故。荀奉倩和妻子的感情极笃,一次妻子患病,身体发热,当时正是十冬腊月,荀奉倩情急之下脱掉衣服,赤身跑到庭院,让风雪冷冻自己的身体,再回来贴到妻子的身上给她降温。这个故事在《世说新语•惑溺》里被当做反面教材,但纳兰却喜欢这个故事,只因他也是这么一个深情之人。悼亡词中还多处引用唐明皇与杨玉环的典故,以喻“天上人间一样愁”(《减字木兰花》),独特而贴切。如《浣溪沙•凤髻抛残秋草生》,全篇以李杨二人之事为线,渗入词人自身情感,表达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又如《鹊桥仙•七夕》:“亲持钿合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典故都有着相恋双方一生一死或生死相随的特点。韩凭的典故在纳兰词中常常出现,如《减字木兰花》:“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干宝《搜神记》卷十一载,战国时韩凭娶妻何氏,因何氏的美貌,引来康王抢夺。韩凭随后自杀。于是妻子阴腐其衣,一日与康王登台,自投台下。遗书中希望尸骨与韩凭合葬。康王怒,反使两冢相望相隔。然而,一夜之间,有大树生于两冢之端,第二天两树相抱,根交于下枝错于下,又有鸳鸯,恒栖树上,晨夕不去。后人常以此典故喻男女相爱、生死不渝,纳兰性德以此典寄寓对妻子生死相依的深情。

五、善设色点染是纳兰词的又一艺术特点

纳兰性德喜用表达色彩的词汇。描写女子外貌特征和闺房物件时,多用暖色,使词作呈现出温暖平和的气质。如“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浣溪沙》)纳兰词中从来不乏色彩,哪怕是感人至深的悼亡词也不尽是一片素色。色彩的点染使人读词如赏画,于浓淡中味出真意。其实并非在字里行里明确嵌入表示颜色的词才可见出色彩,纳兰词中更多的是在景物事物的设计中,使人自然而然地想到那般绚烂。以《蝶恋花》为例。“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全词以素淡之色为主,月光清淡,月轮皎洁,只见青白月色。再见帘前双燕依然,春天的燕子,带着过去春天的艳丽展现在读者面前,已是十分美好的景色,最后又让我们看见春丛双蝶的想象中色彩绚烂的特写,相衬之下,更显得分外美丽,而纳兰性德就是在这份美丽中注入了对亡妻的深深悼念,美丽中透着忧伤。

六、纳兰性德善于化用前人佳句入词

古之大家有不少化用他人成句而造就千古名言之人,纳兰性德大量化用他人诗句,但绝非滥引乱征,而是恰如其分,契合词境,紧扣题旨,从而达到了增强词作的说服力和意境美的效果。纳兰词中多化用李商隐、晏几道、元稹等人成句,且多是以情见长的诗句,李商隐、元稹也写有数首缠绵凄婉的悼亡之作。纳兰词多化用,如“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采桑子》)化用晏几道《清平乐》:“梦云归处难寻,微凉暗露香襟。”又如“几时相见,西窗剪烛,细把而今说。”(《青玉案》)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蝶恋花》)化用李商隐《偶题二首》:“春丛定是双栖夜,饮罢莫持红烛行。”三百余首纳兰词中“化用前人诗词文语句的有131处,数量之多,比例之高,实属罕见。”5

通观整个清代词坛,纳兰性德可谓独树一帜,这个生于富贵之家、有权有势的马背名族的后代,却显露出许多汉族文人所不及的婉转愁肠,万千惆怅化为一声长叹,动人心魄。纳兰词以其真挚的感情和自然脱俗的表现力广受后人青睐,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成为清初词坛甚至中国词史上的美锦奇葩。(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参考文献:

[1] 纳兰性德.纳兰词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9.

[3] 王国维.人间词话[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1.

[6] 严迪昌.清词史[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7.

[14] 李晓明,王喜伶.论纳兰词的化用之美[J].中国韵文学刊,2008,22,(2):84-90.

[4] 叶嘉莹.清词丛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

篇6

我一路问小年课上了些什么——遗忘与记忆同步,两小时内学到的知识就忘掉70%,为了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必须立刻复习。我听完一堆“八分音符”(其实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叮嘱她:“要好好学钢琴呀。”

她点头:“嗯,我长大了要当钢琴老师。”又说,“我也要好好学英语。要不然我去美国,大家听不懂我讲话怎么办。”——很抱歉,她五岁,已经很自然地有了美国梦。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就这么直接地以儿童体现。历朝历代,都拿童谣当作天谶。

我老怀大慰,又加一句:“围棋也要好好学哦。”我们学围棋也快一年了。

她扭头问我:“为什么?”

这应对出乎我意料,我一愣:“当然了,学就要学好嘛。”

她居然认真起来:“我又不想当围棋老师,去美国要下围棋吗?为什么要学好围棋?”

上一次被问类似的问题,是在新东方附近的茶餐厅,熙来攘往,隔邻多有洋人,外文单词单句混在中文的洪流里,像甜点上嵌的杏仁。与我同桌的是个十五岁的女孩子,托福刚考了113。我问:“听得懂?”她眉睫一拍是微风下的檐雨,笑容里全是自负。

我一时多事,说了句:“其实你英文已经很好了,有时间可以看看古文,背背古诗词什么的。”

女孩诧异地看我,满脸都是那种“这人老糊涂了”的不解:“为什么呀?英语、数理化、游泳,都是工具,将来用得着,古文……”她撇撇嘴,“有什么用”四个字不曾出口,用身体语言体现。

如果她是成年人,我可以理解这是粗俗的挑衅,但女孩一脸的认真,我于是想了又想,说:“说一个你可能知道的诗人吧,纳兰容若——清朝宫斗片对普及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不可磨灭作用的。他有一句诗:‘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你也许会在无意中听到,因为它的浅显,随意记下来,然后很快的忘掉。你现在初三,马上面临分离,这么要好的、视为姐妹、以为是一辈子的好同学好朋友,会渐渐淡掉,总有一天,你会惊骇地发现他们都变了。而他们说:不,是你变了。也许你心里会五味杂陈,感觉孤单,仿佛一刹那被朋友和时间同时抛弃。你有那么多感受,却不知从何说起,向谁,怎么说。你疑心只有你一个人,经历过这一切。这时,你想起这句‘却道故人心易变’。于是,你明白了……文学的意义就在这里,说出你的心声,抚慰你的哀伤。我们脱离人猿已经数百万年,我们所需的,不止是工具。”

女孩应该是听懂了,但,她听进去了吗?

如果技能与谋生无关,如果知识不用来生存,如果它不是通往美丽新世界的桥梁,那么,它有什么用?我尽量用小年能听懂的语言说:“围棋可以锻炼头脑,让你有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这是所有学问和智慧的基础。”——这是一个先天不足的答案,因为她可以追问:学问和智慧,有什么用?

连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这样抱怨:光电效应有什么用?三角函数有什么用?立定跳远好干嘛?为什么要学这些没用的东西。有时他们是焦灼的父母,在质疑教育制度,而我,只觉啼笑皆非。

天文有什么用?它让我们知道,我们的一生像微尘一样轻;美有什么用?刺绣或者音乐,带给我们的美感与惊喜,是擦过皮肤的战栗;那些你一生用不到的冷知识有什么用?你了解雪兔一冬一冬的变色,即使你不想当猎人(我估计雪兔也是保护动物吧),你是否会感到既轻微也巨大的悲哀:原来随机应变不过是与生俱来的智慧……甚至,眼泪有什么用?除了滋润眼部、让眼睛不会太干涩之外,它还可以洗净我们的灵魂。

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

篇7

我一路问小年课上了些什么――遗忘与记忆同步,两小时内学到的知识就忘掉70%,为了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必须立刻复习。我听完一堆“八分音符”(其实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叮嘱她:“要好好学钢琴呀。”

她点头:“嗯,我长大了要当钢琴老师。”又说,“我也要好好学英语。要不然我去美国,大家听不懂我讲话怎么办。”――很抱歉,她五岁,已经很自然地有了美国梦。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就这么直接地以儿童体现。历朝历代,都拿童谣当做天谶。

我大慰,又加一句:“围棋也要好好学哦。”她学围棋也快一年了。

她扭头问我:“为什么?”

这应对出乎我意料,我一愣:“当然了,学就要学好嘛。”

她居然认真起来:“我又不想当围棋老师,去美国要下围棋吗?为什么要学好围棋?”

上一次被问类似的问题,是在新东方附近的茶餐厅,熙来攘往,隔邻多有洋人,外文单词单句混在中文的洪流里,像甜点上嵌的杏仁。与我同桌的是个十五岁的女孩子,托福刚考了113。我问:“听得懂?”她眉睫一拍是微风下的檐雨,笑容里全是自负。

我一时多事,说了句:“其实你英文已经很好了,有时间可以看看古文,背背古诗词什么的。”

女孩诧异地看我,满脸都是那种“这人老糊涂了”的不解:“为什么呀?英语、数理化、游泳,都是工具,将来用得着,古文……”她撇撇嘴,“有什么用”四个字不曾出口,用身体语言体现。

如果她是成年人,我可以理解这是粗俗的挑衅,但女孩一脸的认真,我于是想了又想,说:“说一个你可能知道的诗人吧,纳兰容若――清朝宫斗片对普及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不可磨灭作用的。他有一句诗:‘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你也许会在无意中听到,因为它的浅显,随意记下来,然后很快地忘掉。你现在初三,马上面临分离,这么要好的、视为姐妹、以为是一辈子的好同学好朋友,会渐渐淡掉,总有一天,你会惊骇地发现他们都变了。而他们说:不,是你变了。也许你心里会五味杂陈,感觉孤单,仿佛一刹那被朋友和时间同时抛弃。你有那么多感受,却不知从何说起,向谁,怎么说。你疑心只有你一个人,经历过这一切。这时,你想起这句‘却道故人心易变’。于是,你明白了……文学的意义就在这里,说出你的心声,抚慰你的哀伤。我们脱离人猿已经数百万年,我们所需的,不只是工具。”

女孩应该是听懂了,但,她听进去了吗?

如果技能与谋生无关,如果知识不用来生存,如果它不是通往美丽新世界的桥梁,那么,它有什么用?我尽量用小年能听懂的语言说:“围棋可以锻炼头脑,让你有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这是所有学问和智慧的基础。”――这是一个先天不足的答案,因为她可以追问:学问和智慧,有什么用?

连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这样抱怨:光电效应有什么用?三角函数有什么用?立定跳远好干吗?为什么要学这些没用的东西。有时他们是焦灼的父母,在质疑教育制度,而我,只觉啼笑皆非。

天文有什么用?它让我们知道,我们的一生像微尘一样轻;美有什么用?刺绣或者音乐,带给我们的美感与惊喜,是擦过皮肤的战栗;那些你一生用不到的冷知识有什么用?你了解雪兔一冬一冬的变色,即使你不想当猎人(我估计雪兔也是保护动物吧),你是否会感到既轻微也巨大的悲哀:原来随机应变不过是与生俱来的智慧……甚至,眼泪有什么用?除了滋润眼部、让眼睛不会太干涩之外,它还可以洗净我们的灵魂。

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

就像这一个美好的春夜,也许它真正的、唯一的用途,就是让万籁俱寂,它是宁静的布幕板,让小年有机会问出她的“有什么用”。

她会用一生,慢慢地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而在我自己的人生谱系里:知识最高,智慧最宝贵。美,就是美。正如爱情就是爱情。我爱这所有的无用之物。

摘自《文汇报》2012年4月23日

篇8

王国维,这三个字,曾经只是求学生涯,考卷上频繁出现的一个考点,要考而已,牢记罢了。后来,因缘际会,读到他的《人间词话》,颇有豁然开朗之感。他说:“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他赞纳兰容若“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彼时,沉迷宋词的我,常有偶感,却失之语拙;心有会意,但无法言说。是先生的这部《人间词话》,精准到位的雅致评论,熨帖地抚平了我心头的感怀,无怪乎南开大学叶嘉莹先生评价说,“《人间词话》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返身观照,悠然心契!

王国维,这个饱读诗书的中国传统文化名人,他撰写的一万三千字的《红楼梦评论》,是红学史上谁都绕不开的一座里程碑。其本身亦是一位填词高手,他的诗词,清丽娟秀,哲学与美学交融并济。

孟子云:“颂其书,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痴迷古典文学的我,既然注定绕不开这个“留着辫子,戴着白色棉布瓜皮小帽,穿长袍,勒一条粗布腰带的‘冬烘’先生”(语言大师王力语),索性走近他,了解他。毕竟,连鲁迅先生亦云:“要谈国学,王国维才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甲骨四堂之一),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海宁人,国学大师,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作为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王国维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金石学、甲骨文、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代表作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

1877年12月3日,王国维出生于海宁王氏一个书香世家。

1886年,王家迁居城内西南隅周家兜新宅,此处后成为王国维故居纪念馆。少年时代的王国维与陈守谦、叶宜春、诸嘉猷被誉为“海宁四才子”。

1892年7月,入州学,参加海宁州岁试,以第二十一名中秀才。

1898年2月,王国维至上海任《时务报》书记。此举为其一生行事之始。

1900年底,由罗氏资助,东渡日本东京物理学校习数理。是年撰《〈欧罗巴通史〉序》,译《势力不灭论》(The Theory of The Conservation of Energy)、《农事会要》。

1911年后,清政府解体,王国维携全家随罗振玉东渡日本,侨居四年有余。在罗振玉的帮助下,他有机会静下心来做学问,研究方向转向经史、小学。

1921年年初,马衡受北京大学委托,再次来书邀王国维出任北大文科教授,为其所拒。

1922年年初,王国维允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讯导师,但没有接受酬金。

1923年春,当时溥仪要选海内硕学之士,王国维经升允推荐,到北京充任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按清代惯例,在南书房工作,大都应是进士、翰林以上学问渊博的著名人物,王国维虽布衣出身,以他的学识,与杨钟羲、景方、温肃三人同时入南书房工作,有幸得窥大内所藏,曾检理景阳宫藏书。

1924年冬,冯玉祥发动“北京”,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1925年2月,清华委任吴宓筹办研究院,并拟聘王国维为导师。王国维在请示溥仪后就任,此后治学转入西北地理及元史。

1925年9月14日,国学研究院普通演讲正式开始,王国维讲《古史新证》。

1925年10月15日,加授《尚书》课程。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一说吴宓)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私塾弟子遍布中国史学界。

早年的王国维,参加科第考试中途辄止,渐渐显露出鄙薄功名,唾弃利禄,重情多思的人生旨趣。他不喜八股文,对世人趋之若鹜的科举考试也不热心。他的朋友陈守谦在《王忠悫公哀挽录》中回忆:“君于学不沾沾于章句,尤不屑就时文绳墨,故癸巳大比,虽相携入闱,不终场而归,以是知君之无意科名也。”中年的王国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清朝灭亡后,世人随波逐流、紧跟时势,纷纷剪了辫子。唯独性情孤僻清冷的王国维,背后始终拖着一条不长不短的辫子。对于这根被人议论不休的辫子,王国维回答得极其玄妙:“既然留了,又何必剪呢?”

辫子无言,却能表达出某些意思来,在他身上,彰显的是个性,传达的是立场――坚守本真自我!一如屠格涅夫所说:“我不愿与我痛恨的东西呼吸同一种空气,不愿意与之为伍。”流俗滔滔,他不跟随,不屈从,甚至于无视。因为他和他的辫子这样尴尬的一个存在,有人将他与当时的遗老们相提并论,鄙视其冥顽不化、保守落伍。任凭众口铄金,他自顽固坚守,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