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作文结尾范文

时间:2023-03-23 09:1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感恩作文结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感恩作文结尾

篇1

感恩节英语作文(一)

Do you know Thanksgiving Day? Do you know why human thank God?

Thanksgiving falls on the fourth Thursday of November, a different date every year. The President must proclaim that date as the official celebration.

Thanksgiving is a time for tradition and sharing. Even if they live far away, family members gather for a reunion at the house of an older relative. All give thanks together for the good things that they have.

In this spirit of sharing, civic groups and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offer a traditional meal to those in need, particularly the homeless. On most tables throughout the United States, foods eaten at the first thanksgiving have become traditional.

What should we thank?

The thankful great universe provides the environment of existence for us and give us sunlight, air, water and everything in keeping with we existence of space, bring storm to let us accept to toughen for us, bring to us mysterious let us look for.

The thankful parents give us the life, make us feel the merriment of the human life, feel the genuine feeling of the human life, feel the comity of the human life, feel happiness of the human life, also feel hardships and pain and sufferings of the human life!

The thankful teacher works with diligence and without fatigue everyday of teach, give us knowledge ability, put on the wing which flies toward the ideal for us.

The thankful classmate and friend grows up road of, let I no longer standing alone in the itinerary of life; The with gratitude is frustrated and let us become in a time the failure stronger.

感恩节英语作文(二)

do you know thanksgiving day? do you know why human thank god?

thanksgiving falls on the fourth thursday of november, a different date every year. the president must proclaim that date as the official celebration.

thanksgiving is a time for tradition and sharing. even if they live far away, family members gather for a reunion at the house of an older relative. all give thanks together for the good things that they have.

in this spirit of sharing, civic groups and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offer a traditional meal to those in need, particularly the homeless. on most tables throughout the united states, foods eaten at the first thanksgiving have become traditional.

what should we thank?

the thankful great universe provides the environment of existence for us and give us sunlight, air, water and everything in keeping with we existence of space, bring storm to let us accept to toughen for us, bring to us mysterious let us look for.

the thankful parents give us the life, make us feel the merriment of the human life, feel the genuine feeling of the human life, feel the comity of the human life, feel happiness of the human life, also feel hardships and pain and sufferings of the human life!

篇2

一、在构思方面要善于做到化大为小

话题作文由于范围宽泛,只提供写作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等的限制,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给学生的把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构思时应学会化大为小。简单地说就是采用大题小作的写法,从具体一点切入,然后调动自己的积累,在这个问题上聚焦、展开和提炼,把这一点说足说深说透。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

如以“心”为话题,可选择“爱心、恒心、雄心……”来立意,构思时,可缩小范围,结合生活实际,可写成以“感恩的心”为主旨的文章,至于文体,记叙文、议论文、小说都可选用。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又如以“手”为话题为文,我们可这样拟题:《一双灵巧的手》《一次难忘的握手》《对手》《精巧的手工艺品》《从手指的长短说开去》等。这些文题从各个角度缩小了写作范围,选材范围更明确集中,极利于我们的写作从小处着眼,从而顺利展开思路。

二、在写作技巧方面善于做到以小见大

话题作文的内涵很宽泛,在写作时,切忌从大处入手,表现大的主题。当然,如果仅局限于“小”,文章就显得平淡无奇,没有深意。只有以小见大才能发人深思,引人入胜。 “小”既是具体的事例,又是典型的事例。“大”是文章的主题。以小见大就是以个别反映一般,以一些细小的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一个重大的主题。其特征是从细小的形象和故事里,能写出深邃的意义,发挥思想教育作用,反映一个重大主题的文章。然而,生活中,轰轰烈烈的大事是少有的,而环绕我们的是平凡小事。但我们却能从凡人小事中发现“亮点”,悟出道理,揭示主题。把“以小见大”引入写人技巧之中,有助于我们能从凡人小事中发现人物的“亮点”,激发作者用真情实感写人,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使得感情表达得深厚,细腻,感人。更能通过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小事突出人物性格,从而揭示意想不到的主题,让主题达到深化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更好地做到“以小见大”呢?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细心观察生活,合理筛选材料。

2.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

3.联系实际,挖掘材料的闪光点。

4.重视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

5.选择思维方式。

6.放宽视野,提升到时代高度。

7.合理想象联想,提升材料层次。

三、在写作思想方面要善于写好开头和结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结局如撞钟”,这些都是写好开头和结尾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实践证明,成功的作文都有一个精彩的开头和绝妙的结尾,开头和结尾要遵循为中心服务和精简性原则,即用精美简练的语言引出全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中心思想。

开头可以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即文章一开头不拐弯抹角,不兜圈子,而是把要描述的主要人、事或物直截了当地摆出来,引入正文。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点明中心,统帅全文。采用这种开头方法应注意:写作前要经过认真地思考,提炼出能够引领全文主要内容的开头,语言要非常精练,要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效果,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也可以运用技巧,即文章一开头运用悬念、对比、比兴、烘托等手法设置一个巧妙的开头,力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尾可以采用点题结尾法 这是一种常见的结尾方法。这种结尾法适合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在写作时要注意如何总结全文,如何提炼文章中心思想,切忌重复文章基本内容,或重复开头等。也可以采用发问结尾法,即结尾时以发问的形式(反问或设问)提出问题。这种结尾法适合于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在写作时要注意设问、反问的目的是抒发真情实感,不要牵强附会。还可以采用抒发感情结尾法,即结尾时作者对描述的事物抒发真情实感,饱含赞美之情。这种结尾法适合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明。在写作时要注意有感而发,有情而抒,不要无病。

篇3

一、由表象上升到本质

考生要在叙述的基础上,善于挖掘提炼,揭示事物的本质或其内在的深层含义,催人感悟,发人深思。这是升华主题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如优秀作文《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写了母亲对我学习、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与帮助,充分体现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文章结尾写道:“母亲的话像一丝清风抚平了我心中的郁闷。茶要冲三次才能散发香气,人要承受无数次挫折,才能有所成就。一缕缕茶香沁人心脾,它融入了我的嗅觉,融入了我的内心,融入了我的血液,我整个人都被这香气包围着……细想,这不正是母爱的味道吗?像茶一样幽香。”这就将母亲对我的关怀从表象向本质上进行了升华。

二、由事件上升为影响

考生可先对人物或事件展开生动的叙述,然后交代人物或事件对“我”或文中的主人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此来升华主题。如现代作家厉彦林的叙事散文《布鞋》回忆了在艰苦的岁月里,娘做的布鞋伴随自己成长的历程。文章在结尾对主题进行了升华:“如今城市人穿布鞋已逐渐成为时尚。穿惯皮鞋的都市人,开始与布鞋有了缘分。无论身在何处,有一双布鞋,一双包含亲人惦记和祝福的布鞋,就学会了感恩。尽管踩着纵横交错的路,有黑暗,有泥泞,有坎坷,有暴雨,可人生的路不会错、不会斜,心中总是洒满春风、阳光、幸福和欢乐。”这段议论抒情文字既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还强调了母亲做的布鞋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由点上升到面

文章先把某一个人或事物作为具体的写作对象,突出这个人的思想、品质、习性,进而推及到对具备这一特性的一类人或事物之上,或由个人命运推及国家民族的命运,从而揭示主题的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如作家莫言的回忆性叙事散文《母亲》写了一个艰难岁月中的母亲的事迹后,写道:“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这段文字由点及面,由母亲一个人推及到许多像她一样的人,再推及到一个民族,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拓展了文章的主题。

四、由托物上升为寄意

考生对某种事物进行了形神兼备的描写与刻画后,通过相似的联想,把对这种事物的赞美转移到与这种事物具有类似品格的人的赞美上来,把主题升华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如优秀作文《种子的追求》写一粒稚嫩的种子怀着梦想,踏上了一段艰苦的征程,最终冲破了重重阻碍,实现了梦想的故事。文章结尾写道:“种子的一生都在追求着光明,它历经千难万险,穿越重重阻隔,终于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成就了自己的梦想,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作者在对种子的成长历程进行了生动的叙写之后,由物及人,自然而然地把对种子的赞美转移到具有不畏艰险追求梦想的精神的人身上,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五、由事件上升到哲理

篇4

师:作文是否偏题,作文扣题严不严,一直是我们担心的问题之一,今天我主要和同学们探讨与扣题有关的一个话题。请看课题。

(屏显一)

学用照应绘首尾

师:先看两个例子,观察一下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屏显二)

1.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紫藤萝瀑布》

2.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行道树》

生:两段文字都运用了首尾照应的写法。

师:从哪里看出是首尾照应?

生:第一个例子,开头提到“脚步”,结尾又提到“脚步”。第二个例子,开头结尾的内容表达的意思几乎一样。

师:也就是说内容上提到了同样的词语或者表达了相同的意思。由此我给首尾照应下了一个定义。

(屏显三)

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在内容上有紧密的呼应就叫首尾照应。

师:除了上面的两个例子外,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还有首尾照应的例子吗?

生:朱自清的《背影》,开头结尾都提到父亲的背影,表现对父亲的怀念之情,是首尾照应。

师:非常准确,而且理由特别充分。

生: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开头结尾都写静。

师:一个写表演前的安静,另一个写表演后的寂静,很好。

生:还有小思的《蝉》也是首尾照应。

生:周国平的《落难的王子》,也是首尾照应。

师:看来作家们非常青睐首尾照应的写法,首尾照应一定有它的独到之处。有什么作用呢?

生:使文章内容显得很紧凑,结构很完整。

师:有相互关联的开头与结尾,结构显得很完整。这是首尾照应的第一个作用。不过老师有一个疑问,《紫藤萝瀑布》一文中有一个主旨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能否不采用首尾照应,就用这个主旨句来结尾呢?我们不是经常叙完事,再在结尾总结全文揭示主旨吗?

生:我们确实经常采用揭示主旨来结尾的方法,以前觉得还不错,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觉得还是原文的结尾好。

生:原文结尾很含蓄,表达的含义很明确。

师:以揭示主旨的方法来结尾固然可以,但是原文的结尾既注意了首尾照应,有结构之美,又有内容含蓄隽永之美。这样看来,开头和结尾在类似的内容上反复强调,对突出文章主题有巨大作用,所以我认为首尾照应的第二个作用就是主题突出,避免内容偏离主题。

(屏显四)

首尾照应的作用:

1.结构完整,凸显章法美。

2.主题突出,避免内容偏。

师:既然首尾照应有如此神奇妙用,那么我们就要娴熟地掌握这种方法。看屏幕上两个例子,看看它们在运用首尾照应时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屏显五)

1.首: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尾: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首: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尾: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生:第一个例子结尾只比开头多了一个词语“不禁”。

师:观察得很仔细,第一个例子首尾的语言几乎一样,表达的情感也差不多,老师把这种首尾照应的方式叫做反复式首尾照应。再说说第二个。

生:我觉得第二个例子语言表达上也差不多,只不过对比开头,结尾的语序颠倒了一下。

师:在文言文里,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词语、句子颠倒的现象,这样的句子我们叫做什么句式?又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生:倒装句式,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师:看来你文言文学得很好。除了倒装之外,还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添加了两个词语“忧愁”和“快乐”,这两个词语最能表现行道树的品质。

师:一个倒装,两个词语添加,行道树的品质就完全凸显出来了,也就是说,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了。刚才第一种我们取名为“反复式照应”,这一种取什么名呢?

生:突出式首尾照应。

生:深化式首尾照应。

生:递进式首尾照应。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领会了要旨,都拟得不错。

(屏显六)

反复式照应:指在语言或情感的表达上相同或相似。

递进式照应:指结尾在情感、主题等方面比开头有更进一步的深化。

师:再看两个例子,它们分别又有什么特点?该取个什么名?

(屏显七)

3.首: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4.化石吟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生:第三个例子,一个是“停住了脚步”,一个是“加快了脚步”,意思上正好相反,所以我把第三种叫做相反式照应。

师:动作行为上完全相反,取名相反式照应,有道理。老师取名对比式照应。

生:第四个例子最简单,开头问结尾答,叫问答式照应。

师:非常贴切。以上这四种首尾照应的写法是最常见、最典型的首尾照应方式,有了这四种写法,我们开头结尾的方法就丰富多了。

(屏显八)

对比式照应:指情感、行为等方面有截然相反的表现。

问答式照应:开篇提出问题,结尾在正文的基础上作出回答。

师:下面通过两个小练习来检查大家对首尾照应写法的掌握情况。请看第一个练习。

(屏显九)

开头: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正如我此刻忧伤的心情。

结尾:――――――――――。

请组织语言为上文节选部分补写一个结尾,使之与文章开头形成首尾照应。

师:这个小训练给了大家开头,要求大家拟写结尾。大家可以结合我们刚才总结的几种方法,想象文章的情境,再动手写一写。

生: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我的内心也豁然开朗,嘴角不由得向上扬起。

师:有谁来评价一下?

生:他写的是心情开朗了,我觉得他采用的是对比式照应,拟写得很好。

师:和开头表现的心情截然不同,写出了心情的变化,应该说这是大家最常用的方式了。还可以有什么不同的写法?

生:雨,还在下着,我的内心依然充满忧伤。

师:写得怎么样?谁评价一下?

生:和开头表达的情感差不多,都表现忧伤的心情,符合反复式照应。

师:很好,通过表现类似的情感来写。还有不同的吗?

生:雨越下越大,而我内心的忧伤也正如这绵延无尽的雨一样,无法自拔。

师:忧伤“绵延无尽”确实程度很深,大家觉得比“忧伤”程度更深的还可以有哪些词?

生:悲伤、悲哀、沉痛。

师:嗯,这几个词语,很显然程度就更深了。结合类似的词语来表现程度更深的情感,就是情感的递进了。老师也写了几句,一起来看看。

(屏显十)

示例参考

①雨,依然下着,我的内心依然阴云笼罩。

反复式照应,适用于“最近比较烦”等文题。

②雨,仍在不停地下着,此刻,虽然我的内心仍然满是悲伤,但我却明白了父亲和我的别离,又何尝不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团聚!

递进式照应,适用于“伤离别”“再见了,父亲”等文题。

③淅淅沥沥的雨依旧下着,洗走了我心中的尘埃,此刻我不再迷茫,那份久违了的自信,在我的心底里萌动。

雨渐渐停了,太阳悄悄露出灿烂的笑脸,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畅快。

对比式首尾照应,适用于“重拾自信”等文题。

师:根据开头写结尾,大家很有收获。下面来点难的,根据文章的标题和主体部分,拟写开头和结尾。

(屏显十一)

妈妈,我一生的感动

――――――――――。

妈妈的孝顺让我感动。当奶奶还在世的时候,妈妈常买了大包小包的东西,带着我去探望奶奶。每次,奶奶满是皱纹的脸上总会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是那么甜蜜,那么欣慰。妈妈伺候奶奶的一举一动,我都看在眼里。我暗下决心,我也要尽一份孝心。

妈妈的守信让我感动。一次,我看到一本精品作文书,但没带钱不能买。后来,妈妈说星期天一定给我买,结果,天公不作美,星期天大雨倾盆,我想妈妈一定不会给我买了。可是妈妈回来时手里却拿着我喜欢的那本书。是妈妈让我更加懂得了守信的可贵。

妈妈的坚强让我感动。上初中后,妈妈给我讲述她的故事:她小时候家里穷,外公、外婆身体不好,她每天放学回家后,先做家务,再写作业。结婚后爸爸在城里工作,妈妈在乡下耕田、播种、收割,家里全靠妈妈一人操劳。我要学习妈妈的坚强,敢于面对任何困难。

――――――――――。

试给上文补写开头和结尾,使之形成相互照应。

生:开头――我有一个好妈妈,她的孝顺、守信、坚强让我感动。

结尾―― 一直以来,妈妈就是这样用她的爱关怀着我,用她的言传身教感染着我,她是我一生的感动。

生:开头总领全文内容,结尾照应开头并总结全文,我觉得写得好。

师:老师也觉得他用简洁的语言既注意了内容,又观照了结构,非常好!

生:开头――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从小我就是个调皮好玩的孩子,但是,妈妈的言行感动了我,我要感谢妈妈。

结尾――茫茫大海之上,乌云滚滚,狂风吼叫。十多年来,是妈妈用她的点点滴滴影响着我,感动着我。谢谢您,妈妈!

师:这个有意思,还套用了高尔基《海燕》里的句子。同学们觉得怎么样?

生:不行,虽然形式上看起来是首尾照应,但是这“大海”“狂风”“乌云”的景物描写与后面的内容没有关系。

师:你的体会很细腻很准确。想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是不错的,但是千万要注意,景物描写要符合文章的主题、情境、语言风格,不能为了照应而照应。

生:开头――我有一个好妈妈,她是我一生的感动。

结尾――妈妈就是这样,她如润物的细雨,不断地教育我,影响我,让我茁壮成长,她的点滴言行足以让我感动一生。

生:她的照应做得好,而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也很生动优美。

师:很注意文采的一个小姑娘。你评得也很到位,很见水平哦!再看看老师拟写的三个开头结尾,揣摩一下有什么不同,哪个更见水平。

(屏显十二)

示例参考

①首:我有一个好妈妈,她是我一生的感动。

尾:这就是我的妈妈,她是我一生的感动。

②首:妈妈是个平凡的妇女,但她有好多不平凡让我一生感动。

尾:当然,妈妈让我感动的还有很多,但就是这些就足以让我感动一生。

③首:我有一个好妈妈,她是我一生的感动。

尾:妈妈让我感动的事情还有很多,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要以自己的努力与坚持去感动妈妈。

生:第一个是简单的重复,第二个语言上稍有变化,第三个主旨升华了,我更喜欢第三个。

师:理解很透彻,认识很深刻,值得赞赏!老师因此给首尾照应的拟写定了三个层级。

(屏显十三)

首尾照应拟写效果的三个层级:

1.能够学会简单的关联照应,就达到起码的要求了。

2.在简单照应的基础上,语言能稍富于变化,就更上一个层次了。

3.在有所照应、富于变化的基础上,结尾在主题上能有所深化就是最高境界了。

师:大家希望达到哪个层级?

生:第三个。

师:都觉得第三个最好,只要大家肯思考,肯动脑筋,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写得更好。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加深了对首尾照应这种布局谋篇方法的理解。我相信,只要我们平时能够多训练多运用老师教给大家的几种方法,我们的作文首尾一定会有更精彩的呈现!下课!

【点评】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只专注于阅读教学,而忽视了作文教学,不能不说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从写作的角度审视教材、文本,就会发现有无穷无尽的写作资源可供我们去探究、挖掘和利用。

“跟着课文学写作”这一课题,可谓切中当前语文教学中的时弊,号准了当下作文教学的脉象,给出了解决学生作文难写这一顽症的一剂良药。《学用照应绘首尾》算是其中的一张小偏方,其药效功用可以归纳如下:

1.由感性认识到理性归纳,再到实践运用,符合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在“明确概念”这一环节中,所举事例均来自于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之精彩段落,学生耳熟能详,很容易发现其表象特征。而后在老师耐心有效的导引下,慢慢过渡到领会其中的作用。紧接着明确这种写法的内在规律,并提炼出若干贴切的照应方式,授学生以渔。最后实施于适当的实践训练,将知识内化为能力,有效解决了作文中常见的“偏题”“扣题不严”等常见症状,药效明显。

2.站在学生角度,于无疑处生疑,于有疑处释疑,切实关注学生的疑难点,培养学生写作思维能力。在“明确概念”向“领会作用”的环节过渡中,老师主动质疑,既然“作家们非常青睐首尾照应的写法”,那么“一定有它独到的妙用”,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在“掌握写法”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例句的反复对比探究,从而明确提出“反复式”“递进式”“对比式”“问答式”四种照应方式。最后通过两个层级式训练台阶,教会这四种常见的照应写法,使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效果相当明显!

篇5

徐桦君老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功勋教师,长期担任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小组组长)

嘉宾:

马春兰老师 (中学高级教师,曾获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优秀指导奖、“全国校园文学优秀辅导老师”称号)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以“我生活在之中”为题作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那么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中,那么他就学会了头脑平静地生活。――《学习的革命》

要求:①从所给材料中选择一个加点的词语或另选一个更适合你自身情况的词语,填写在题目的横线上;②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

嘉宾谈审题

对附有材料的半命题作文,解读题目、确定文章立意应该以全面分析、深入理解材料为基础,进行拓展延伸。

对于上面这个题目,同学们很容易想到生活在“关爱”之中、“快乐”之中、“竞争”之中等等;结合材料可以看出,“从生活中学到了什么”应是文章立意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同学们应联系自身经历,谈谈从“关爱”“快乐”或“竞争”中领悟的哲理和获得的成长。写作时不妨通过造句列出尽可能多的题目及立意,然后选择你感受最多、最深的来写。比如,可以写自己生活在希望之中,学会了乐观和旷达;生活在压力之中,学会了镇定和勇敢;生活在竞争之中,学会了进取和忍耐;生活在鼓励之中,学会了感恩;生活在感动之中,学会了珍惜和回报……

虽然题目“我生活在之中”规定了文章只能用第一人称写作,应通过记叙、描写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抒情、议论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领悟的哲理,但选用素材时不必局限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还可以通过记述那些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历史事件、社会新闻、名人事迹和文学名著,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人生体悟。比如有同学写“我生活在忧患之中”,记述了自己曾看到有关乒乓球名将邓亚萍在退役前早已计划好退役后上大学深造的报道,从中体会到未雨绸缪、及早计划将来的重要性,紧扣了“我生活在忧患之中,学会了未雨绸缪”的主题。

我生活在自然之主

东阳中学金学芬

见到过冬日寻食的松鼠吗?可曾追逐过在山间奔跑的野兔?可曾触摸过树上新孵化的鸟蛋?……这些都是我童年生活的画面,它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深处。我很庆幸,自己一直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中,一直享受着自然的佳作。

我的童年被放养于群山环抱流水淙淙的村庄。农家的孩子不像城里的孩子,童年被琴棋书画包围着,没有了奔跑的自由。每天,我都呼吸着新鲜的带有泥土芳香的空气,沿着自然的足迹追逐林间的小动物,与小伙伴一起在田野山间自在地跑着,大声地笑着唱着。

在自然中,我认识了参差的荇菜,想象着“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情景。我到处寻访隐逸的,体会那悠然见南山的境界。我也曾面对着癞蛤蟆,想象它梦想天鹅肉的馋样子,总是忍不住笑出声来。

在自然中,我将书中所写的景物与大自然比照。迷人的芍药、神奇的冬虫、火红的枫叶、黄昏的萤火、夜半的虫鸣……它们为我描绘了童年的幸福。至今,一合上眼,我还能感觉到当年的平静与安详,一如胎儿体会母亲的心跳,缓慢又有节律。

随着年龄渐长,我离开了家乡的山林,但自然已经深深地驻足在我的心灵,我的灵魂已经与自然融为一体。失去了触手可及的自然之景,我便从书中找寻自然之道。

喜欢庄子的文章,娓娓道来,那样质朴而又深邃,于是幻想着庄子般梦蝶化蝶飞舞人间。也曾想象自己就是那一尾泥沼中的鱼,居于困境,但仍然从容淡定。

喜欢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如洗的月光下的荷塘就是我心灵的圣地,是我心灵的家园,于是我的心有了永久的宁静和安详。

当然,还是喜欢亲近自然,让自然抚平心灵的悸动。我明白生活需要掩饰心伤,明白再苦再累也要笑着走过,路还很漫长。就如野火过后的山林,一片焦黑中透着点点绿色,几十年之后焦土地上又将郁郁葱葱。自然告诉我,时间会改变一切,只管淡淡地看待一切。

所以,我一直生活在自然之中。我学会了随风起舞,因为顺势而为方能保证枝叶不折。我从海纳百川中学到了有容乃大的博大,从壁立千仞中学到了无欲则刚的明智。我生活在自然之中,淡定从容地走着,谱写我的笑意人生。

进化论

文章第一、二段通过对几幅乡村趣味图的概写,抒发了“我”对农村自然生活的喜爱之情;六、七、八段阐述了“我”虽然喜欢庄子、朱自清的文章以及他们文章里创造的美妙意境,但最终还是喜欢亲近自然的情怀;结尾“我生活在自然之中,淡定从容地走着,谱写我的笑意人生”,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作者紧扣命题,从自然走向人文,又从人文回归自然,笔触始终徜徉在自然的怀抱中,将“自然已经深深地驻足在我的心灵,我的灵魂已经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深情阐述得淋漓尽致。只是首尾两段还可进行切分,首段分成三段,结尾最后一句另立一段,这样,可使行文节奏感更强,也使阅卷老师读来感觉更佳。

我生活在温情之中

东阳中学韦晓

如果人生是一张白纸,那么生活就是点缀它的色彩;如果人生是一次旅途,那么生活便是弥漫着温情的一路烂漫风景。

生活,给予了我们许多。生活在温情之中的我们,可曾懂得它的珍贵?可曾学会了珍惜?

有一种温情,让我学会感恩。在我的生命中,有许多难忘的瞬间。那是呱呱落地后看到的第一张笑脸,那是第一次跌倒时接住我的温暖双手,那是咿呀学语时第一次听懂的词汇,那是蓦然回首时一直看着我的慈爱目光……“爸爸妈妈”这一词汇早已融入我的骨血,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父母的爱是我们漫漫人生路上最温暖的港湾,他们用双手为我们创造一个温暖的世界。我在温暖中成长,我深深地感激他们,感恩的心深深地埋在我的心里。我暗自下决心,只要有机会,我一定要很好地回报他们。我不仅要回报我的父母,也要努力让天下的父母快乐幸福。

有一种温情,让人学会拼搏进取。那是讲台前孜孜不倦的身影,那是作业本上红笔画过的痕迹,那是成绩单上一句句鼓励的评语,那是考试失利时默默给你力量的眼神……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长之爱,弥足珍贵。如果说父母给了我生命,是我们生命的开创者,那么老师就是教会我们走这条路的启迪者。师者,父母心也,他们引导我们直面人生挫折,他们教会我们开拓与拼搏。他们是我们心中永远熠熠生辉的启明星,是我们人生路上拼搏进步的力量之源。

有一种温情,让我学会真诚。那是我们一同唱响的友谊之歌,那是我们一起走过的日日夜夜,那是我们一路洒下的欢歌笑语。我至今清晰地记得,是你――我的同学、我的朋友,教会了我打球;是你在床前聆听我阐述理想;是你陪我在操场上痛哭流涕,然后擦干眼泪继续迎接学习的挑战。有你相伴,我的生活变得色彩斑斓。在与你相处的日子里,我学会了真诚地待人,在这样的温情中,印下了一生难忘的痕迹。

我们的生活没有起点,没有终点,即将离开校园的我们将在下一站找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将学会更多,懂得更多,因为我们生活在充满温情的世界中。

进化论

文章从“让我学会感恩”“让人学会拼搏进取”“让我学会真诚”三个角度,展示了“我(我们)”弥漫着温情的一路风景烂漫的生活,写出了生活在温情之中的“我(我们)”的人生体验、感悟和追求,抒发了生活中的温情让“我(我们)”懂得并学会珍惜的真情实感。

篇6

关键词:日记;感恩;年段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51-01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源泉,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是每个孩子都愿意并积极去做的事。“留心观察事物,养成勤于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下来。”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对于作文指导要从兴趣入手。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动笔的愿望。在这种愿望驱使下,他们乐意主动地、由地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想象,不把作文当成一种苦差事,而看成是一种快乐的享受,美好的倾诉。有了兴趣做基石,然后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文章,渐渐地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以提高。针对于小学生的作文心理,我们可以对症下药,试着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入手,努力改善写作教学。

在我从事语文教学的12年中,作文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我觉得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畏难情绪严重。2、文章选材陈旧。3、教师辅导缺乏年段针对性。针对以上常见问题,我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从日记入手,让孩子正确认识书面表达。好的作文都是练出来的,这种练得有时间的保证。多记日记,而对内容却不要限制,要求不要过高只要求他们把当天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记下来就行,在字数和内容上也不作要求,哪怕只有短短几句话也是一种收获。否则,他们会把写作文当成是一种任务,为完成任务而完成。

日记,内容相对自由,小学生能从中积累材料。只要求他们把当天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记下来就行,在字数和思想上均不作要求,哪怕只有平平淡淡的一两行。教师要坚持做到每篇日记都有及时评价,每一次评价一定要真诚。站在知心姐姐或是好伙伴的角度,跟孩子探讨日记中提及的内容。在教学中,在日常交流中,不失时机的与班上孩子分享在日记中了解到的他们的生活。坚持做好每周定期日记交流活动(我一般是利用每周五最后一节语文课,按座位,每次由4名同学轮流把日记读给全班同学听),逐渐让孩子明白作文是与他人交流的工具,让孩子期待这一次次的交流机会。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生活。生活越丰富,学生作文的素材和情感内容就越丰富,作文和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国家教育部新颁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作文教学要重视生活,从生活出发,感悟生活,用生活中生动有趣的事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引导学生写真实的事情,力求写实,作文水平才可得以提高。那么如何让孩子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发掘生活的意义,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生活之美?

1、在日常教育中引导孩子懂得感恩,懂得自然,感恩父母,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如果将“作文”与“做人”截然分开。作文的内容势必会空洞,文章的选材势必沿着他人的路子——陈旧!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孩子之所以无话可说,往往因为他们的漠然。身边的人为他们做任何似乎都理所应当。他们不会感动,因而没有表达欲望。

2、引导孩子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让孩子在生活中捕捉一个个动人的瞬间,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可以对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去体验生活。相信肯定会有很多内容要写,也能把作文写好。

3、同孩子一起静下心来,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准确把握孩子年段特征,准确把握每个孩子的能力,让指导更有针对性。

篇7

生命终会成为回忆,但其中的一些注定不能被侵蚀,无法抹去,昔日的片段,慢慢拼凑成风华绝代的老电影,斑驳着的记忆最是美妙。

总是会在拂面的清风中浮现出父母微笑的脸庞,嫩嫩绿绿的爬山藤顺着镌刻着历史痕迹的老墙密密麻麻地盘旋而上,一个展现青春,一个却是最温暖忠实的依靠。

不论放学多晚我都不会害怕,因为我知道不远的尽头会有一盏明灯指引着回家的方向;不论困难多大我都不会泄气,因为我明白家是我最温暖的港湾。父母期盼的眼神和谆谆教诲,告诫我不能放弃,不论取得多大的成绩我都不会骄傲,因为我记得台灯下父亲为我辅导习题的字迹、门缝中母亲悄悄递进的牛奶、上学路上偶然回首时瞥见的身影……

都是太细微太杂乱的点滴,却浓得化不开,父母在我身上倾注了深厚的爱。那些平凡的点滴注定会推动着我,在漫漫人生旅途上安稳地前进。

每每翻阅我的作文本,总是会被各式的修改符号、密密麻麻详尽中肯的评语所感动,于是那种美妙的感觉油然而生,雾气便会迷蒙了双眼,鲜红的标记撩起我对她往昔的回忆……

语文老师向来对我们很严格,她会因自修课上的窃窃私语而大发雷霆,也会因某个同学的玩世不恭、学习成绩下降而将其骂个狗血喷头。我也曾因为一次迟到而被她在全班同学面前点名批评,但她看似无情的背后,却是一颗严谨治学的心。开学初时,我曾在周记本上顺笔提及要改正小学时作文本凌乱拖沓的坏习惯,没想到换来的是她对我几年如一日的悉心指导与照顾。我在她的指导下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深深地感激她,因为她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心灵的关照,还引领着我真正了解了这门学科、这种语言、这个支撑起黄皮肤黑眼睛民族的脊梁与精髓的语文。

都是些很平凡很普通的校园中的沧海一粟,却因为有了老师们的帮助和关爱,让我的校园生活变得甜蜜,而那种师生之间的感动,将鼓舞着我不断前进。

父母默默的关爱,老师严谨的注视,还有朋友悉心的陪伴,甚至陌生人简单的微笑,都可以如雨帘中绽开的一朵朵紫色油伞,那些镶刻在生命石碑上的感动,即便成了回忆,也会幻化做一股无形的永不磨灭的力量,让我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作者选取的都是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小事件、小细节,但生活就是由小事件、小细节而构成。能时时发现小关怀、小感动,需要一颗敏感的心、一份感恩的情怀。作者流畅的描述,开头、结尾处颇有几分韵味的文字,从平凡中提炼不平凡,也让人感动。(西西)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感恩教育;渗透;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3.21 【文献标识码】A

现代教育的主导思想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但要注重知识传授,更重要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使其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感恩,提高综合素质。而初中语文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是德育教育和感恩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渗透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与健全人格,学会感恩。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感受恩情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多数是文质兼美的大家之作,本身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与德育内容,如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和传统美德等,若教师善于发掘,并巧妙利用,则可变为感恩教育的良好素材,使学生得到情感熏陶与情感陶冶。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其主题是《至爱亲情》,在教学这些文章时,教师可巧妙渗透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悟亲情,感恩父母。譬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解读文本,感悟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爱之情,渗透亲情教育,感恩教育。①初读文章,找寻父爱足迹: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文章,寻找与背影相关的文字,把握课文主线。②品读,聚焦父爱画面:引导学生细细品读,由背影中感悟深深父爱。③研读,领悟至深父爱:结合当时作者的家庭状况与父亲的境遇及其言行,作者看到背影前后对父亲的理解,探究深深的父爱。④拓展延伸:由课文中深深的父爱引申到父母的爱以及父母为孩子成长所付出的艰辛,可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该怎样回报父母的付出,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来感谢父母。抑或让学生以片段写作方式对父母展开“真情告白”,这样,可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关爱亲人。

二、在口语表达中强化感恩教育,理解恩情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充分理解课本中的感恩话题来渗透感恩教育,启发学生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使其在交流与讨论过程中对恩情有更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强化了感恩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如教学《甜甜的泥土》一文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让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说说自己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于是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己见,如王小亮的妈妈很爱王小亮;王小亮的鞋裂开了但没换新的,没有妈妈在身边的孩子真可怜;王小亮是不幸的,爸妈离异了,他没有完整的家;王小亮又是幸运的,虽然他妈妈没在他身边,但母爱从未走远;王小亮非常用心地体会母爱,一包奶糖就能够让他如此喜悦。母爱真伟大,母爱很温暖……这样,通过自由表达,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母爱,感受到自己是如此的幸福。接着教师可因势利导,深化感恩教育:自孩子呱呱落地那天起,妈妈为孩子付出了多少艰辛,给了孩子多少爱,你们是否用心感受过?是否由一件小事来体会母爱?要求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回忆妈妈对自己的各种关爱,学会理解母亲,感受母亲唠叨中的深深爱意,学会感恩亲情。另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在解读与表达中升华知识:在课文结尾说:“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为什么泥土会甜丝丝的?为什么王小亮又笑了?你们是否可解读出这一结局的无穷含义?(那甜甜的泥土寄托着妈妈对王小亮的至情至爱,滋润了王小亮伤痛的心田;同时,那甜丝丝的泥土包含了学校教师、传达室老爷爷对王小亮的爱心……这些爱,让离异家庭的孩子得到了幸福与爱,使其产生生活动力与渴望)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会感恩亲情,学会感恩他人。

三、在写作教学中穿插感恩教育,抒发感动

篇9

【关键词】作文教学;语文课程终极目标;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1-0024-03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研究的关注点大都在教法和写法上,但似乎用力较多而收效甚微。如果换一个视角,从很少有人涉及的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做些探究,或许会有新的认识与发现。

一、作文教学的诸多弊端症结在于人文素养的缺失

作文教学存在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诸如重“术”轻“人”、重“怎么写”轻“写什么”、重“应试作文”轻“生活作文”,等等。在这些不正确的作文教学观的指导下,相当一部分教师眼睛只盯着高考,动辄向学生兜售作文“应考术”,如开头和结尾运用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排比句――连续设问构排比,巧设博喻成排比,叠用假设构排比,变换时空成排比,等等;如应对考场作文的“速成法”――“巧借”时文,点题“戴帽”,以一“招”应万变,等等;有人甚至抛出了所谓内部参考的“怪招”“秘诀”――“开头至关重要,结尾马虎不得,中间无所谓”。据说,某名师教给学生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考场作文“变通法宝”――以“屈原向我们走来……”敷衍成文。应对“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话题,开篇就写“屈原向我们走来……他的爱国之情,像山一样沉稳……他的文思,像水一样灵动……”;应对“凤头、猪肚、豹尾与人生关系”话题,开篇就写“屈原向我们走来……‘帝高阳之苗裔兮’,他的出生正是这样一个‘凤头’……当他举身赴汨罗江时,他画出了人生的‘豹尾’……”;应对“人与路”题目,开篇就写“屈原向我们走来,他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应对“怀想天空”题目,开篇就写“屈原向我们走来……他仰望着楚国的天空……”如此一来,教师和学生都视作文为“游戏”,把作文当作考试“投机术”,完全是“技术化”操作,“套路化”训练,其实是“玩弄”技巧“胡编”作文,甚至公然剽窃他人作品(书刊已发表的文章)。于是乎,虚假为文、矫情为文、游戏为文大行其道,毫不夸张地说,相当数量学生的作文就是“假、大、空、套”,“编”作文的弊病可谓愈演愈烈,每年高考都有一批“宿构作文”、编造的既无真情又无实感的“套子文”“伪作文”、打着“创新”幌子炮制的纯属文字游戏的“怪作文”,甚至于有一年高考为了应对作文题“战胜挫折”,竟有成千上万考生写自己是“无父无母的孤儿”。

作文教学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实在让人痛心,只要稍作反思,我们就会发现它远远不是写作的失落,而是人的失落,情感的失落,人格的失落,说到底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作文”到底是什么呢?叶圣陶先生早在1924年就作了精辟的阐释:“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有的并不是为着实际的需要,而是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历、情思、想象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成为一个完好的定型不可。根据这两个心理,我们就要说话、歌唱,做出种种动作,创造种种艺术;而效果最普遍、使用最便利的,要推写作。”十六七岁的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正处于自我意识逐渐成熟的自我追求时期,他们大胆去探索、理解事物,并力求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当学生们在作文中体验到主体乐趣时,就会激发起主体控制动机,主动去探究问题,积极地表现自我。这就是学生作文的内驱力。作为教师,应“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唤起学生的激情,发掘学生的潜能,强化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深切地意识到作文真正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精神活动,是展露心灵、张扬个性的精神活动。把作文主体内在能量的阀门打开了,何愁不能喷发、燃烧呢?至于“怎么写”,譬如,山中有了涌动的泉水,不需要谁去开凿引导,它便能自然地沿着沟壑奔流向前;又譬如,地下有了奔涌的岩浆,不需要谁去挖掘钻探,它便能自然地找到喷发的缺口。同样道理,有了来自于生活的“真”东西,也不需要谁挖空心思在写作方法上“经营”,它会自然地引动学生的灵思,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得到行文的“巧”来。唯有对生活“真”的了解与体验,对社会人生“真”的认识与感悟,真正有了人文素养的底蕴,作文才能够妙笔生“巧”。

大家知道,触发学生写作灵感的源泉有三:一是神妙的大自然,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三是文学阅读。毫无疑问,大自然与生活是写作的直接源泉,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更应该重视“文化浸润”的作用。台湾作家桂文亚回忆说,她小时候听从父亲的要求读唐诗宋词,渐渐地入了迷。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便生出一口饮尽黄河水的豪情;读到“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烟海凝清光”,就渴望自己能舞一回剑;读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便想象着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如花似玉的美人儿……这些诗和词,使她对世间万物产生了无数的像针尖般的细微的奇妙感受,使她的心时而像夜莺抖动翅膀那样轻灵,时而像深海中的岩石那样坚韧,时而像丛林中的猎豹的眼睛那样锐利,时而像绽放在晨曦中的玫瑰花瓣那样温柔。她对文学产生了强烈的感应,并激起了强烈的表现欲望,如奔流的瀑布,想找一个倾泻的缺口。许多作家都有类似的体验。由此可见,“文化浸润”的魅力多么大啊!假如我们的中学生也能达到这种境界,具有这样的人文素养,那还需要硬着头皮去说假话、说空话、说大话、说套话,去挖空心思地“编”作文吗?

可以这样说,作文教学要走出盘陀路,中学生作文的“瓶颈”要彻底打破,必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要求作文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的意义或曰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人生智慧,拓展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基。

围绕着语文核心素养,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在探究。“人生语文”思想的创立者、著名特级教师陈继英先生强调,语文教学要从促进学生人生发展的角度实施教学策略,它以培养语感和思维能力为核心,以读写互动、主体体验和积累为手段,通过读书探究、言意互转,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目标是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活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发掘人的潜能,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启迪和丰富学生的人生智慧,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语文基础和精神根基。很显然,陈先生把提升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境界,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笔者倡导的“语文养成教育”也认为,语文学习小而言之是掌握一种终生使用的工具,能顺利应对中考、高考及将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而言之,是为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使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读书人,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大而言之,是传承民族的文明,固守民族的根本,让民族的血液永远流淌,并使自己成为未来文化的创造者。因而,我们的语文教育更应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人文素养的培养。

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呢?就整个语文课程而言,当然在于民族文化的浸润与积淀,即在阅读中吸收并积淀文化精髓,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文化的体验与积淀。作为语文课程重要一翼的写作,也理当在教学与训练中引导学生亲密接触文化精神产品,亲密接触具有文化氛围的社会生活。这种文化的浸润与积淀,既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正因此,作文教学与训练就不应只着力于写作的技术化层面,还应着眼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意于实现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自始至终都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人生,丰富情感,除了让学生参与实际的社会活动、阅读大量的经典名篇,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写作活动。例如,“收藏感动”写作系列活动。感动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活动,它能使人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使人面对每一轮崭新的日出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一个人,只要他还能感动,就不至于彻底丧失良知与天性;只要能感动,即使被放在生活的最边缘,也决不会轻易放弃做人的资格以及与生俱来的发言权。事实上,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不乏感动,比如,在外面受委屈回到家时妈妈的一声安慰;考试失利情绪低落时看到路人投来的一个微笑;独自穿越黑暗的胡同时瞧见谁家的门缝里透出的一线灯光等等,如果把这些“感动”都收藏起来,定格在自己的收藏夹里,让它们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这无论是对人文滋养还是写作都是一笔丰厚的财富。再如,“情感咀嚼”写作系列活动。要求学生以下列题目作文:①“想起那件事,我就____”横线上由学生自填表达一种情感的字眼,如“怦然心动”“欣喜若狂”“潸然泪下”“寝食难安”“激情澎湃”“感到心痛”“不敢懈怠”“美滋滋的”“有了力量”等等;②“真的____他(她)” 学生可在横线上自填一个表明情感的词,如“喜欢”“敬佩”“崇拜”“感谢”“羡慕”“同情”等等;③“多想____ ”横线上可自填一个词语,如“握住他(她)的手”“回到那片天地”“重温那一幕”“投入你的怀抱”“与你去远游”等等。经常这样咀嚼咀嚼曾经的情感体验,既是写作材料的检阅,也是对自己情感的陶冶。又如,“真情感恩”写作系列活动。引导中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感谢同学的帮助之恩,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感谢朋友的鼓励之恩,感谢名人的引导之恩,感谢小动物的友好之恩,感谢大自然的赠予之恩,感谢困难挫折的磨砺之恩,感谢竞争对手的刺激之恩……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懂得“知恩图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不只是感情变得丰富、细腻,能以积极的心态去观察、思考周围的人与物,而且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具有一生健康发展的人文素养。

在写作教学与训练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他们未来发展注入强大的正能量,这不仅有益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而且有益于实现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

三、写作训练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作文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状态,“立言”与“立人”是相统一的。作文活动应该是一种生命运动,是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一种自我修炼过程。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触及学生发展中的各个层面,都是促进每一位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写作活动其实是“对话”活动,一是与自我对话,展示自我。我有自己的家庭,我有自己的亲人、老师与朋友,我有自己的苦恼与快乐,我有自己的愿望与追求,我有自己的特长与毛病,我有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我有自己留下的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我是自己的挚友,我是自己的敌人,我是自己的评判者,我是自己的监督人,我是自己的安慰者……写作实际上就是推心置腹地与自我对话,认识真实的自我,展示血肉丰富的自我,展示一个独特的世界。这种“对话”机制的形成,实际上也就是人文精神的张扬。二是与自然对话,丰富自我。大自然是我们的家园,是非常丰富的矿藏,是养育我们的母亲,引导学生投身自然的怀抱,与自然对话,这样不仅会感到身心愉悦,而且会丰富精神世界。这种“对话”,不只是身形的接近,而且是心灵的融入,如李太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如朱自清“那醉人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无论是花、草、虫、鱼,还是风、霜、雪、月,只要同学们能用心去聆听,用情去交流,就能呼吸到它们的气息,就能倾听到它们的声音。置身荷塘边,可以听到阳光洒落在荷花上的声音;徜徉林荫道上,可以听到月亮穿过树梢的声音;静观夕阳西下,可以听到太阳落山的声音……真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自我的情感也就丰富了,人文情怀也就归位了。三是与社会对话,走出自我。我们不应是那种孤芳自赏、顾影自怜、吟风弄月、多愁善感的“小我”者,而要成为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大气凛然、才气沛然的“大我”者,像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像岳飞“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像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像秋瑾“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因此,学生强化自己在社会舞台的角色意识,注重与周围人的交往、交流、和谐相处,尊重自己,珍视生命,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就不过于沉迷于身边的琐事,而是追求人生彰显生命的大境界。四是与大师对话,提升自我。接近巨人,只有通过智慧的阶梯,如果一个人不进入巨人的生活中去,那将是人生最大的遗憾之一。跟大师对话,就是对自身的一种观照,就是通过追慕灵魂来拷问灵魂,从而慢慢地摆脱“小我”,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学生多读大师们留下的经典著作,多读关于大师的传记作品,多接触这些人类智慧宝库中最鲜活的东西,让大师的形象矗立在自己的心中,让大师的思想渗透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自己成长为一个富有个性的大写的人,成为一个人文内涵十分丰厚的人。毫无疑问,这四种“对话”活动就是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成功的写作者都是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涵养的。曾以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蜚声媒体的蒋昕捷向记者透露,他阅读《三国演义》至少三四十遍,好多章节都能熟读成诵。他熟记了赤兔马的来龙去脉以及与赤兔马相关的人物和故事情节,熟记了作品中的时间、地点、名言诗句,甚至连关公对诸葛瑾来劝降时说的“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的名言都记住了。如今的蒋昕捷已在新闻媒体如鱼得水,成为社会良心的守护神。显而易见,写作的准备过程不只是为了写作,更在于提升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与训练绝不能止于“术”,而应注重“人”,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惟其如此,才能实现“作文”与“做人”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作文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

[2]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陈继英.语文教学的战略思维与艺术[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

篇10

一、切入点定“小”一点

近年来,考场作文有不少是话题作文,它给考生提供 的只是一个选材立意的范围,考生要想自己的作文获得出其不意的表达效果,不可疏忽切入点的选定。切入时应尽量避开那些“你有,我有,全都有”的立意和选材。如一学生写话题作文“变化”时,先将“变化”定格在 “家乡”这一范围,在此基础上巧取角度,写农村生活燃料的变化,以“稻草家族上法庭”的形式,控诉了先是蜂窝煤后是液化气挤占原本属于稻草家族在农村市场的“罪恶”,文中夹杂着蜂窝煤与液化气的自我辩护。全文从稻草的“遭遇”中透视了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革。还有两学生将“变化”的范围定格在家庭。一学生写“门楼的变迁”:改革开放前,门楼修得很窄,修宽了怕财气跑了;农村实行责任制后分了牛,拉不进去,第一次把门楼拓宽了,第二年买了手扶拖拉机,又进不去了,第二次修宽,第三年买了“小四轮”,再次修宽。虽然是“小”门楼的变迁,但反映了农村逐渐富裕的“大”主题。一学生写家中“餐桌”的变化:矮小的破旧方桌――高大的上了桐油的方桌――椭圆形的西餐桌。透过“小”餐桌的变化,折射出人们的物质富有程度乃至精神面貌的变化。

二、有个“小”巧玲珑的开头

文章素有“风头”“猪肚”“豹尾”之说,这就启示我们:写文章,开头应简洁明快,玲珑剔透,不可兜圈子,绕弯子。如中考满分作文《平凡也美丽》,开头通过一组排比句诠释“平凡”的内涵,然后自然点题:“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朵花可以点缀春天的美丽,一颗螺丝钉可以带动机器的运转。尽管世间繁华万千,但你依然可以发现:其实平凡也美丽。”再如《告别英雄》一文的开头,小作者仿拟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一语中的:“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华夏大地英雄路,望古今,意涩苦,伤心忠烈悲入土,多少英雄都作了古。”

三、融入一些富于哲理的“小”思想

立意选材要想不同凡响,虽不说需要惊天地、泣鬼神的素材,但至少是与时代合拍,与生活共振,反映的是人民的心声。“大道理”固然能震撼人心,“小思想”也不能说不感动人。许多散文,人们之所以爱读,除了情真意切之外,与作者对生活的独到思考不能说没有关系。如《让有些话穿耳而过》,以李肇星三岁的儿子回答“人为什么会长两只耳朵”时说“可以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光进不出就会装不住”入题,列举一些生活实例后,结尾再对这句话进一步诠释:“人生是一个容器,可这个容器的容量实在是有限得很。愁苦和畏惧多了,欢乐与勇气就少了;局促和紧张多了,潇洒与轻松就少了;傲慢和骄矜多了,恭谨与谦虚就少了。一些不需要的话语存放太多,那些忠言箴语就会无处落脚。让有些话语穿耳而过吧……”能说这样的文章没有作者独立思考的“小思想”吗?

四、文中写些“小”细节

考场作文,文体一般不受限制,但无论使用哪种文体,都离不开使用一些小细节,如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说明文中涉及说明对象的结构、功用、性质、成因、关系等相关内容,议论文中的摆事实、讲道理,都与细节有关联。丰富生动的细节,能为考生的考场作文增色添彩。如《感恩磨难》这篇考场作文,采用的是议论体,由于这个考生拥有“触摸”历史的一颗纤细的内心,他在文章中通过一些“小”细节证明英雄豪杰“在磨难中成长,在磨难中成功”:“胯下之辱”成就了开国大将,“卧薪尝胆”的故事千古流芳,身受极刑也要将事实载入《史记》,身患残疾也能手持《孙子兵法》运筹帷幄于沙场之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让昏庸的君主胆战心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万古传颂。

五、体式上耍点“小”花样

考生为了让自己的考场作文取悦于阅卷老师,在文体选用上不能不动一番脑筋。一方面要考虑适合表达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力求有所创新。一度时间,“应用文”成了考场舞台的主角,或启事,或演讲,或倡议,或辩论,或广告,或病历,或书信,或日记。更有甚者,融合数理知识,嫁接现代科技,走进新闻媒体,联姻影视,穿越时空,翻新诗词,创造了令人目不暇接的新体式:或试题式,或光盘式,或访谈式,或直播式,或故事讲述式,或诗词诠释式,或歌曲别解式,或镜头剪辑式。虽然形式是为内容服务,但如果你对某种文章体式情有独钟,真正把握了这种文章体例,再在考场作文中大胆运用,往往能收出奇制胜之效。如有篇题为《考试魔鬼定律》的文章,构思就很新奇。小作者针对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总结出十二种“定律”:逆推定律、莫非定律、橡皮定律、不抬头定律、时间换算定律、作弊者与监考老师定律、矛盾定律、考场气氛定律、时间价值定律、附加题定律、倒霉定律、不公平定律。每种定律内容可谓很有创意,如“矛盾定律”言简意赅:“抄别人答案时,你总想让老师看不见你。别人抄答案时,你总想让老师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