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3 04:5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萧伯纳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萧伯纳的故事

篇1

关键词:华伦夫人的职业;男权社会;文本解读;叙事方式

一、序言

萧伯纳于1856年初上在爱尔兰,他生活的时代是历史上著名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统治时期,在特殊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成就了萧伯纳,他成为英国甚至是世界文坛上的一位小说家和戏剧家,萧伯纳的戏剧创作主要反映了英国上层社会的纸醉金迷包裹中的肮脏与腐朽的真实生活,向人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上层社会。而《华伦夫人的职业》是萧伯纳所创作者著名戏剧作品之一,而《华伦夫人的职业》与传统的搞笑和娱乐的喜剧作品不同,他更加真实的融入了现实生活中的元素,例如和贫困的生活,让读者能够静下心来仔细的阅读。而这部戏剧当中创造了两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华伦夫人以及她的女儿薇薇。

二、在文本的场景描述中展示叙事

通过剧本内容的分析,以此作为重要的叙事文本并从中深入挖掘作者文本之外的内容,是进行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叙事者叙事声音的介入程度用来衡量创作者在戏剧创作中的主观与客观的程度,创作者的叙事声音越强说明其对戏剧的主观介入感越强,戏剧的创作者通过叙事声音来体现自己对戏剧本身的介入,例如小说的对话和场景的描述等等都是通过一种全知的视角对故事进行介入。

在《华伦夫人的职业》的开篇,萧伯纳将薇薇的出场进行了细致的铺垫与描述,在夏日午后的花园当中,一辆女式的自行车停在窗户下的墙边上,而太阳伞下的女式正在一边读一边写,她的身边放着一堆厚重的书籍和笔记,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社会,能够骑自行车,自由的阅读和书写都是在男性身上常见的行为和符号特征,而在小说当中萧伯纳将她放在了一个女性身上,这与在英国社会当时时期女性的弱势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吸引了很多读者的注意力,读者会将自己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这个特殊女性身上所展示出的异性特征,而正是这些男权社会的主流符号构成了薇薇的整体形象,同时萧伯纳也从对场景和任务的描述开始建立起了创作者的叙事声音和叙事权威。在戏剧的叙述声音当中,叙述者以全知的姿态而存在着与创作者的思路形成了高度的统一,从创作者的角度和叙事者的角度都在给读者形成了微微的男特征,也颠覆了传统的读者对于女性形象符号的建构,在男性符号的基础上形成了读者对薇薇的重新理解和解读。在小说当中处处能够见到叙事者权威的建立以及对这种符号的灌输,例如微微喜欢抽雪茄烟,喜欢打网球,更喜欢看侦探小说,在她的身上并没有女性独有的温柔细腻的性格特质,因此她在与自己的母亲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时候变得固执而强硬,甚至在与亲生母亲距离之后都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同情和怜悯。即使萧伯纳有意创造一种新的女性形象,但是女性身上原本拥有的优秀特质却没有表现在微微身上,这正是文本叙述的矛盾之处。因此在随着戏剧的叙述者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从而发现萧伯纳其实只是给了薇薇一个外表的男性特质。通过对男性的审美来表达薇薇的所谓的新女性,而实质上仍然没有摆脱男权社会的对女性的影响和控制,新女性所谓的新不应当以是否符合男性标准来衡量的,而小说中薇薇的身上并没有看到这一点。

三、人物描写当中的解读

在戏剧的开始薇薇出场的过程中,作者并没有对薇薇的外貌进行阐述,而是着重描述了薇薇这个形象的穿着打扮以及与传统女性所不同的气质,他在与普瑞德握手的时候是坚定而热忱的,而这种行为方式正是因为薇薇在英国受到了中产阶级的高等教育,不仅有能力,而且有着独特的气质和魅力,她在22岁的时候就变得敏感而强大,不仅自信更加自傲和目中无人,她虽然身上穿着最普通的商务服饰,但是并不显得寒酸,身上的挂饰是男性常用的钢笔以及刀在叙事当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薇薇的服饰以及外貌的描述都非常少,而大部分的描述都集中在她与众不同的男性符号和气质上面,也就是说作者更加着重的描写了薇薇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男性特征的一部分内容,而将她作为女性的一面忽视掉。同时在与华伦夫人的描述对比当中也能够看出这一点,在剧本当中的华伦夫人穿着时尚,身穿裙子,带着时尚的帽子,同时周围的人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也对华伦夫人进行了描写,例如她的外貌以及服饰特征等等,而对于这母女两个的不同侧面的描述也表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隐含思想。通过在叙事过程中的某些空白,创作者为读者进行薇薇形象的建构留下了一定的空间,符号化的描述让薇薇与读者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距离。从戏剧的隐含意义出发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所谓的新女性是持有批判主义的态度的,对于薇薇这种打扮气质是薇薇用女性的身份在追逐和崇拜男性的特性权威。

剧本当中的叙事者的男性的话语权是在对女性的描写当中建立起来的,虽然在薇薇的整个故事当中都在表达对女性独立的渴望,而作者萧伯纳同样赞成这样的观点,认为女性不应该只呆在家中,而是同样在社会的进步当中担任着重要的责任,她们可以完全参与到社会的变革当中,因此对于男权主义的社会是批判的,但是创作的本质是在男权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对于薇薇形象的塑造没有突破整个社会呈现出新女性独特的一面,因此薇薇的形象是萧伯纳塑造出来的男性的模范蓝本,是在男权主义的框架下产生的所谓的新女性形象。

四、结论

通过对于萧伯纳戏剧文本对于人物的描述,对矛盾的空间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萧伯纳遵循了自己在戏剧创作中的剧本服从于创作思想的目的,但是却忽视了人物的个性艺术魅力,导致人物在理性与情感上的失衡,但是最终萧伯纳所创造出来的微微这个形象从行为动作等都带有强烈的男性符号,女性的独立与反叛没有跨越男性的权威。(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参考文献:

[1][英]萧伯纳.萧伯纳剧作选[M].贺哈定,吴晓园(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黄嘉德.萧伯纳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3]黄文璐.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华伦夫人的职业》[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1)

[4][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第一卷)[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5][法]卢梭.忏悔录[M].师伟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

[6]摩罗.耻辱者手记[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

[7]George Bernard Shaw.Mrs.Warrens Profession[M].London 19221

[8]何其莘.英国戏剧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1

篇2

关键词:伊莉莎 转变 性格变化

萧伯纳很关心社会问题,他是一位忠诚的无产阶级主义者。因此在《皮革马利翁》中,女主角伊莉莎开始时是一位卖花姑娘,她是一位典型的无产阶级代表人物,在向语言学家希金斯学习语言的标准发音之后,她经历了对自身的困惑和迷失,而由于她自身的性格特征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向,又回到无产阶级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萧伯纳对无产阶级的热爱以及维护。

一、《皮革马利翁》简介

皮革马利翁的原型是希腊神话中的著名雕刻家,他誓言终身不娶,但是最后爱上了自己雕刻的少女并与之结为夫妻。在萧伯纳的《皮革马利翁》中,萧伯纳给读者带来一个开放性的结局。在萧伯纳的《皮革马利翁》中,希金斯教授和他的“试验品”--伊莉莎并没有喜结良缘。该剧通过卖花女的故事,反应了英国社会底层人民面对身份和社会地位改变时普遍面临的不适和调试问题。在这个剧本中,萧伯纳延用了他一贯的写作手法,曲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特点,机智幽默的对话语言,而该剧中的女主角伊莉莎的性格转变更是推动该剧发展的关键。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过的悲剧六要素中就把人物性格的特点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萧伯纳的《皮革马利翁》正是由伊莉莎的性格变化作为主线展开发展的。

二、梦想成为淑女

卖花姑娘伊莉莎性格的转变主要是由于她身份的突转,由开始的卖花女到后来的冒牌公爵夫人,以及最后的游园后的模糊身份。伊莉莎出身贫苦,年幼离家,缺乏教养。她终日在外卖花却赚不了多少钱,无意中听到语言学教希金斯教授和他的朋友皮克林上校的谈话,让她下定决心成为一个在卖花女中优雅的淑女,以便可以在花店卖花。由此可以看出伊莉莎性格上的顽强及坚决。伊莉莎进入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作为贫苦的卖花姑娘伊莉莎主动找到希金斯教授希望去学习语言的标准的发音,希金斯教授由开始的拒绝到后来在与皮克林上校打赌下同意收下伊莉莎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看出伊莉莎的盲目自信和纯真无邪。

希金斯在待人接物方面很差劲,但他对谁都如此,他脾气暴躁, 生活不拘小节, 但为人正派。伊莉莎原本很有天赋, 她现在置身于一个新环境中, 开始接受语言学习, 仪表训练等,充满喜剧色彩的“公爵夫人”速成训练。而正是由于伊莉莎性格中的倔强使她在学习过程中和希金斯产生矛盾,这也为在后来伊莉莎成为真正的淑女时反抗希金斯埋下了伏笔。但是从伊莉莎的立场看, 她很快适应了温波街的学习环境, 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仪态的训练和语言的学习之中。

三、淑女养成记

经过细心的调教,伊莉莎的衣着,仪态和谈吐判若两人。在第三幕中也达到了。希金斯太太的会客日,伊莉莎优雅而有礼的像希金斯太太和她的朋友问候,她的优雅举止,得体的语言,使得所有人为之倾倒。一天之内,出席了一个花园招待会,一个正式的晚宴,一个晚间招待会,她的言行举止没出丝毫差错,那“出类拔萃妩媚动人的仪态”,“维多利亚女王似得神气“,不仅让大使夫人赞不绝口,还让人误认为是匈牙利王室公主。 舞会结束了,希金斯开心的忘乎所以,按理说,伊莉莎对如此这般丑小鸭变天鹅般的变化应该感到开心,实际情况却截然相反。她突然意识到这样的快乐对于当时英国的下层阶级的一个一无所有的女孩究竟能快乐多久?舞会结束后,伊莉莎回到了希金斯家里,她情绪低落,感到糟糕之致,她给希金斯拿拖鞋,脸色越来越可怕,“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就让自己倒在地板上,大发脾气”。

在希金斯看来,伊莉莎已经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人对她态度都很好,在舞会上又那么成功。伊莉莎的感觉却全然不同,不仅没有让伊莉莎喜悦反而造成了她身份的困惑。正如第三幕中,希金斯太太问她的儿子“以后她怎么办”,“没有上等的收入,有了一些上等人的礼貌和语言习惯,反而她不能自食其力”。她知道自己不可能回到原来卖花的时候,然而她也知道无论外表与语言有多么大的变化,她的内心也不会像真正的上流社会的人一样。于是,她想到了逃

跑,她想要重新去寻找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四、蜕变后的成长

伊莉莎的性格又发生了变化,她的境遇开始由顺境转为逆境,这次突转使伊莉莎的命运被抛入未知,甚至还要陷入比当初还要悲惨的境地。她不愿与下等人一起生活,但她又缺少与现在生活环境的技能和财力。 她开始感到生活的迷茫,伊莉莎带着她的问题离开了温波街。这一次的离家出走,使得伊莉莎更能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使她变得更加的成熟,她对自己所在的处境做出了深刻的分析。

在临近剧终时,该剧再一次达到了,伊莉莎回到希金斯的家,与希金斯发生了一次激烈的争论。伊莉莎对希金斯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伊莉莎使希金斯坐立不安,大发脾气。在争论的过程中,伊莉莎向希金斯发出了一连串的追问“我能干什么,你让我变成这个样子,还能干什么?我将来怎么办?”。在争论的最后伊莉莎找到了未来的生活方向,未来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五、总结

萧伯纳的《皮革马利翁》通过对伊莉莎性格上的突转,表现了当时女性对婚姻问题的理性和中产阶级的庸俗与势力,全局结构完整,有因有果。我们还可以说,她的奋发自为精神,为那些仍自在于社会底层的无数少女们树立了奋进的榜样。我们有理由相信, 经过训练之后的伊莉莎, 无论做什么样的选择, 她都能主宰自己的生活。萧伯纳相信,人性的改善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关键,而想要人类得到改善主要靠教育。教育的过程就是自我认识的灵慧的复苏过程。

参考文献:

[1]萧伯纳.《皮革马利翁》.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

[2]傅俊.《英国戏剧读本(下)》.上海外国教育出版社.2006.

篇3

第一,动作描写。

【阅读选段】

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选自《掌声》)

【技法点拨】

善良的小朋友,当你看到这个“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的女孩子时,是不是内心会有好多的疑问,当得知她有残疾才会这样时,是不是内心有很多的痛,是不是很想去对她说:“我理解你,这不是你的错,你应该跟我们一样快乐地生活,我们做朋友吧!”

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姿势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作者写英子,着重写了她的行动。这里所说的行动,不是人物的一切行动,而是最有意义、最能显示人物性格的那些行动,包括人物的习惯性动作和下意识举止,使读者透过人物的“所作所为”,感受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比如:英子默默地坐,早来晚走。

第二,语言描写。

【阅读选段】

“你想把它拿走吗?”听到说话声,查理才发现有个小女孩坐在轮椅上。

“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你可以拿下来看看。好汉查理,我叫杰西。”

“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他抽刀出鞘,仔细地看着。

杰西说:“这刀是我爸爸的,要不然我会送给你。好汉查理,能推我到外面晒晒太阳吗?”

“好吧。”查理恋恋不舍地把刀挂回墙上。(选自《好汉查理》)

【技法点拨】

这个说话掷地有声、干脆利索的男孩子是谁?猜对啦,他就是我们的好汉查理。他从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喜欢帮助别人,举止言行很有“好汉”的做派。相信小读者们也愿意和这样的小伙伴交朋友吧!

我们在写人物的时候,往往离不开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最容易“泄露”人物内心的秘密,所以抓住那些能让人眼前一亮的语言来描写人物,可以充分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从而让读者对这个人物有一个直接的了解。如果掌握了这个写法,你笔下的人物一定会生动活泼,让人喜欢。

第三,心理描写。

【阅读选段】

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克莱谛是个好人,他绝对不会是故意的。我想起那次去他家玩,他帮助父母亲干活、服侍生病的母亲的情形。还有他来我家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诚心诚意地欢迎他,父亲又是那么喜欢他的种种情形来。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多好!我又记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选自《争吵》)

【技法点拨】

所谓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任何心理活动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把引发心理活动的起因写清楚,对于展示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的。

与好朋友争吵后的安利柯,内心很不平静。聪明的小读者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呢?朋友的各种好一幕幕地浮现在自己的眼前,想主动承认错误,却又说不出口的矛盾心理折磨得我们好难受。作者的这一段心理描写,真是精彩极了。

温馨提醒一下,描写心理活动时,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用第一人称时,可以写“我”的心理活动,但不能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因为别人心里是怎样想的,“我”是无法确切知道的。

第四,典型事例。

【阅读选段】

手术中,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却双手微微颤抖。他对年轻人说:“你要是挺不住,可以叫出声来。”

年轻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手术结束,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

沃克医生擦着汗,对年轻人说:“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年轻人脸色苍白,勉强一笑:“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一共多少刀?”“72刀。”沃克医生不禁失声喊道:“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选自《军神》)

【技法点拨】

哇!这位不用就敢让医生动手术的人是谁?真心地想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一声“大英雄”。年轻人的话语、神态和动作,充分展现了他坚强、无畏的品质,用军神来形容他,简直太恰当了。

写作中,写人与叙事是分不开的。人在做事的过程中无不展示着他的性格特点,但写作时事件的选择必须具有典型性。所谓典型事件,就是那些能够充分突出人物性格的事件,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两三件事。同学们注意喽,典型事件可不一定是大事件哦!

第五,以小见大。

【阅读选段】

临别时,萧伯纳对小姑娘说:“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他暗想:当小姑娘知道跟自己玩的是一位世界大文豪时,一定会惊喜万分。

可是,出乎预料的是,小姑娘竟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道:“请你回去后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选自《大作家的小老师》)

【技法点拨】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导入;教学效果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要把一节课上好,首先要采用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引导学生逐渐进入科学知识的氛围中,使其情不自禁地学习。

新课导入教学设计中,导语至关重要。恰当地运用诗歌、俗语、谚语、名人故事等学生熟悉的语言导入新课,可以导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抓住学生的思维。下面介绍几种新课导入的方法。

一、诗歌导入法

优美的诗句朗朗上口,教师说出上句,学生即能说出下句。师生共同导入新课,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讲授到“生物与环境”一课时,教师可以用古代诗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描述生物和环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

二、故事导入法

在学习“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一课时,我就给学生讲述了邓肯和萧伯纳之间的故事。貌美的邓肯是美国很有名气的电影明星;而萧伯纳则是美国有名的文学家,但长得很丑。邓肯因为爱慕萧伯纳的智慧,主动向其写信表白,说他们结婚生下来的孩子如果同时具备她的美貌和他的才智,是一件非常完美的事情。然而,萧伯纳却回信拒绝了她,说如果他们结合之后生的孩子只有他的外表和她的智慧,就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故事讲完之后,博得了学生的欢笑,在欢笑中教师提出了课堂主题,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通过故事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易于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三、散文导入法

优美的散文不仅能给人带来文字的美感,还能带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享受。在学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课时,我采用散文导入的方式,在学习之前先让学生欣赏了配乐散文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通过拟人、排比等手法对春天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虽然当时并不是处于春天这个季节,但生动的语言和朗读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浓浓的春意。散文播放完毕之后,学生还意犹未尽,针对课文提出了不少相关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没有提出一个问题重要”。在现代教学中,让学生在对现象的观察中提出问题,然后根据问题来层层剖析,就是一种解疑的过程。

四、动画导入法

生物课程中有一章节是专门讲鱼类的。鱼是生活中很常见的,学生在上课之前对鱼也有不少的认识,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播放了动画《缘木求鱼》。这个动画讲述的是一个人因为不了解鱼的生活习性,花了很大工夫爬到树上去找鱼,最后无功而返。看完之后,学生纷纷感叹这个人的愚昧无知,怎么就不明白鱼是生活在水中的呢?几分钟的动画虽然很短,却使用了丰富的色彩、形象的配音把常见的事物变得更为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次动画讲解,不但让学生学习到一个新成语,也对鱼的印象更为深刻。

五、广告导入法

广告是一种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生存方式的信息传播媒介,如果能够正确地加以利用,将会对促进教学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学生激情高涨地阅读广告,教师抓住时机利用广告语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对一个并不熟悉的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教学继而顺利展开。

六、实验导入法

实验是把一些平常不容易看到的过程在特定的情况下呈现出来。实验导入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在讲解“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这一章节中,使用实验导入法有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把新鲜的萝卜放入清水和盐水中,让学生观察一段时间之后的变化。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其思考实验的现象和问题,而教师则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讲解把学生引入课堂主题中来,帮助学生解开实验现象的疑惑。

七、疑问导入法

篇5

文学名人的效应

都柏林城市不算大,目前一百多万人口。从上世纪30年代起,四个都柏林人先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分别是:萧伯纳、威廉·叶芝、萨缪尔·贝克特和谢默斯·希尼。从历史走来的作家更多也更有名声:乔纳森·史威夫特、奥斯卡·王尔德、詹姆斯·乔伊斯;吸血鬼创造者布拉姆·斯托克和戏剧天才肖恩·奥凯西;短篇圣手弗兰克·奥康纳;还有众多在爱尔兰文坛颇有建树并赢得国际声誉的作家……无论人口比例,还是面积比例,都柏林都是一个超级文学城市。

位于城北的都柏林作家博物馆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已经成为游客必去的一个景点。从这里向东下行十几分钟路,跨一个街区,就是詹姆斯·乔伊斯文化中心。顺帕内尔大街返回,十字路口向南去,在奥康奈尔大街上走十多分钟,向亨利东大街望去,詹姆斯·乔伊斯塑像站立在街口。顺奥康奈尔大街再往前走不到十分钟,就是利菲河。自西向东贯穿都柏林城的利菲河,从西往东看,第二座桥就是詹姆斯·乔伊斯桥,建成于2003年。利菲河东端,竣工于2006年的肖恩·奥凯西桥,与西端的詹姆斯·乔伊斯桥遥相呼应,都是技术含量很高的钢架结构桥梁。萨缪尔·贝克特桥正在施工中,2010年将和利菲河东端的改造工程一起竣工。

以利菲河为界,镇守利菲河以及都柏林城北的作家,都是现代派。这倒也和都柏林城的形成和发展很吻合。如同所有的海滨城市,都柏林先从距离海湾更近的东南一带形成,渐次向西南发展,然后跨过利菲河向北发展。

城西南的圣帕特立克大教堂,是乔纳森·史威夫特担任教职33年的地方,他的传世之作《格列佛游记》就是在这里写出来的。这位想像力极其丰富、讽刺性极具特色的作家,其骨质和用具至今成为该教堂的镇堂之宝。同样位于城西南的萧伯纳的故居对游客开放,可是我今年春天在都柏林呆了一个月,先后三次去参观,竟然没有赶上一次开门营业。爱尔兰国家美术馆里收藏了许多著名作家的画像,却只有萧伯纳在那里有一座雕像。或许,萧伯纳是爱尔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奥斯卡电影剧本奖的第一个和唯一一个吧。各种奖项,人类设计出来,就是要区分人之高下的。国家美术馆里只有萧伯纳的塑像,似乎理所当然。

奥斯卡·王尔德的故居则位于城东南,梅里恩公园是他童年活动的地方,如今在公园的西北角的一块巨石上,有一尊造型很酷的王尔德塑像。王尔德的童年是一直被母亲当作女儿养的,这或许与他成年后穿着标新立异并且渐渐显露的同性恋倾向,不无关系。那尊塑像不仅衣着有红有绿,一双锃亮的黑皮鞋,更是引起游客的好奇,忍不住上前摸上几把。王尔德的故居不对外开放,如今已经是都柏林美国大学一些项目的校舍了。

希尼签售,醉汉闹场

尽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谢默斯·希尼的号召力很强,可当我看见三百人的举办诗歌朗诵会的剧场座无虚席,过道和前台还站满了听众时,我对都柏林人的文学情结由衷敬佩。诗歌朗诵会安排了三个人:一个当地诗人,一个美国诗人,最后出场的是谢默斯·希尼。

做了三十多年外国翻译作品的编辑,业余做过一些翻译,但我对外国诗歌一直持有保留看法。我认为,外国诗歌一路演变而来,仅仅是字母文字的一种表达形式。比如英语,最早的故事都是用诗歌形式讲述的。因此,外国的长篇叙事诗很多,可以说是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果说“诗言情”、“诗言志”、“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色,那么西方古今诗歌的特点则是“诗言事”。表达内容也许有可取之处,但是就诗歌这种体裁来说,世界诗歌的最高形式应该在中国,是方块字最完美的体现。中国古典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是西方诗歌所无法企及的。最精良的文化都是最难翻译的。我们可以大量翻译西方的诗歌,而西方几乎无法翻译中国的古典诗歌,就是一个证明。也许因为这个原因,诗歌朗诵显得四平八稳,没有激情;听众的掌声也是礼貌多于热烈。倒是诗人们在朗诵前后交代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日常生活,更能引发听众的掌声和热情。也许,听众从四面八方赶来,更多的是想近距离接触作者。

我的座位比较靠后,等我从剧场出来,过厅里沸沸扬扬,听众全都在等待谢默斯·希尼的签字。我在爱丁堡文化节上见识过苏格兰的读者排队等待签名的阵势,拐几个弯的队伍已经很可观了,但比较眼前这沸沸扬扬一个大厅,是小巫见大巫了。我很想给希尼照相,便仗着外国人的身份,说着“对不起”,走到希尼的签字台前,问他是否允许我给他照一张相。希尼扭头看了看我,说:可以。我赶紧找了一个差强人意的地方,照了一张。然后,钻来钻去,走到售书台前,买了他的一本最厚的诗集:《敞开的地面——1966-1996诗集》。我又忙乱地从背包里找出纸和笔,写上了“苏福忠——来自中国”的拼音字母,才渐渐安稳下来。因为是从售书台前排队,我排在队伍的比较靠后的位置。我的前后都是上年纪的女人,每人手里都拿了两三本书。

快轮到我时,我看见有人不仅带书来,还带了旧报纸和旧杂志让希尼签字。有的旧报纸上,还有希尼的照片。他们把书和报纸的来龙去脉,讲给希尼听,希尼往往会听得哈哈笑起来。不知何时,不远的酒吧前站出来一个喝醉的男人,不停吆喝希尼的名字,说他认得希尼,讥讽希尼装深沉,谁不知道谁,你希尼和大家一样,是冲着钱来的。后来,他嚷嚷得太吵闹了,影响读者和希尼的交谈,有人拉过来一个广告牌,挡在了中间,这下签字活动才安静一些了。我问周围的人,怎么没有人把醉汉拉走?她们笑笑,说:这是他的自由,也许他就喜欢这样和诗人交流吧。是吗?……我还想说什么,可轮到我了,我上前问了希尼好,拿出写好名字的纸,连书一起交给他。因为我站在相反的位置,看见希尼笔下多出许多字来,以为把我的名字拼写错了。得到签名再看,原来多写了几个字:苏福忠——我们来自中国的朋友,谢默斯·希尼,4.iv.08.

我把书装进书包,看了看手表,已经夜里十点多了,估计希尼完成签字,至少十点半钟。七点半开始的诗歌朗诵会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结束,接下来便是签字活动,这意味着希尼已经和读者交流并签字近两个小时了。近两个小时里,他不只是签字,还要说话,要回忆,还要微笑。但是他知道,他需要读者。没有读者,别说诗歌,任何文学形式都会消失。什么叫珍惜?什么叫坚守?什么叫尊重?什么叫自重?如果我参加讨论会和朗诵会还不是十分明白,这个签字的场面倒是让我明白了一切。

DAAT列车在行进,我有点困意,但不能放任,因为登莱尔站离我住所的大运河码头站,只有七八站十多分钟的路。为了解困,我打起困顿的目光搜寻车厢。车厢里真可谓人烟稀少,只有三四个人。可能爱尔兰身高马大的人居多,座与座之间间隔很大,座位的后背很高。我收回目光的时候,看见我对面的座位后背上面,有一张广告牌,上面的文字稀稀拉拉。仔细看去,上面写了“诗之角”,下面原是一首诗:

我父亲栽下树

我从他的花园拿起板斧

一根一根枝桠

我把树来砍伐

并且收集起

无数的木屑

点燃夜间的火

篇6

什么是“反向心理调节法”

同样一件事,是好是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您的心态。正如美国教育家卡耐基所说:“如果我们有着快乐的思想,我们就会很快乐;如果我们有悲观的思想,我们就会很悲哀;如果我们有恐惧的思想,我们就会很害怕;如果我们有不健康的思想,我们还可能会生病。”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没有人会总是一帆风顺,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时常遇到困难、挫折、烦恼和痛苦,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想躲也躲不了,您焦虑也好,恐惧也好,消沉也好,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与其唉声叹气,不如试试“反向心理调节法”——在遇到困境时,我们要从相反的方向、从积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做能使人战胜沮丧,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

由高晓松说起

2011年,音乐人高晓松的酒驾案闹得举国皆知,最终他被判拘役6个月。作为一个明星、一个很风光的公众人物,却忽然沦为阶下囚,这种落差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但是高晓松很快调整好了自己的心理,他在狱中读《大英百科全书》、写诗、翻译、创作剧本,把很多自己平日想干却无暇去干的事情都干了一遍,而且他的狱中译作被曝光后,还受到很多网友的追捧。

后来出狱后,他回忆那段岁月时说:“当时特别自由,看书可以看很多遍,理解大师的想法,读书也特别愉快。跟人谈事也是一样,各种各样的人,包括文盲、孤儿,而且也不着急,谈话也没有限定时间。那真是特别幸福的半年。”用他的说法就是“那半年是自己20年来最快乐的时光”。

之所以说到这件事,当然不是强调坐牢是好事情,提起这件事是因为它会让我们有所启发:即便陷入糟糕至极的状况,你依然可以用反向心理调节法来调整自己。高晓松的人身自由被限制了,但从相反的角度来看,他也因此获得了另一些自由,他不必为各种活动四处奔波,也不用理会以前那些应接不暇的应酬,他可以有很多时间去读他想读的书,去写他想写的东西……他带着这种想法度过了那段岁月,才会在后来觉得那是“最快乐的时光”,可见反向心理调节对人的影响是多么巨大。

魔由心生,境由心造

有句话叫“境由心造”,意思就是人们的快乐和痛苦在很多时候都不是由客观环境的优劣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决定的。遇到相同的事情,有人感受到痛苦,有人感受到快乐,完全是不同的心境使然。

篇7

“限制”在字典里的含义是:“局限在范围内”。那么,这个范围是什么呢?老木匠在旷野上打造了一个固定的木框,大木匠给木框装上了轮子,人们的观赏对象从固定的风景到移动的风景,于是大为赞叹,小木匠直接把木框拆除了,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一直以来自己的眼界被限制了。限制就像架在鼻梁上的有色眼睛限制着眼界,就像戴在头上的帽子紧箍得限制了思维方式,就像勒在心头的钢箍限制了心灵。也许这些限制的来源不是人们自己,但现代人往往不自觉地将身心钻入这一紧箍之中,还毫不自知。

这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互联网上,各类信息从四面八方汹涌着朝人们奔来。秦火火的成功与讨巧说到底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与产物,你与我既是谣言的受众,无声无息中又成了推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很多人已经丧失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他们迷失在各类信息中,他们在上网接触各类信息的时候,自然兰艾不分,兰艾不分的结果,就是兰艾的同焚。轻轻一按微博上的“转播”按钮,看似无伤大雅,实则推动的是恶劣谣言的传播。陈丹青言:“年轻人仍然所见极有限,又迷失在太多信息中。信息不等于眼界。”萧伯纳亦言:“要小心假知识,因为它们比无知更为可怕。”由此可见,眼界有限,是多么可怕。

人生的路上,遇到的事情是无数的,其中多数非自己所能选择,它们组成了我们每一阶段的生活,左右着我们每一时刻的心情。然而,事过境迁,当我们回头看走过的路时便会发现,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不多的,它们奠定了我们的人生之路的基本走向,而其余的事情不过是路边的一些令人愉快或不愉快的小景象。我们应该在庞杂的信息社会中摆脱种种的限制,让自己的身心超脱。

影片中的亨利・巴赫特后来被委派到了一间落魄的公立学校任教。这里的学生目中无人,教学工作极难开展。在此期间,他耐心地与叛逆学生交流,在不突破自己底线的前提下,善用方法,尊重、了解、帮助,主要从心理上帮助学生,也因此渐渐赢得学生的尊重。在和自己的同事、学生以及他从街上救回来的少女之间产生情感连接后,他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他终于打破了限制的枷锁。而且亨利还在这个看上去冷酷无情的世界中看到了美好的人性。相信,心中有信仰指引着方向,再孤独冷寞的道路,也能毅然走向前方……

篇8

那时我已经十三岁了,和现在一样,几乎每天往返于学校的家中间。我会遇到很多人,但我没有和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成为朋友。那时的我认为他们都有缺点,而且不愿意改变,我无法与这样的他们相处。

然而,那时的我也是十分孤独的。

其实,我渴望同那些生命中相遇的人愉快的相处,就像他们彼此之间一样。有时,我也很羡慕他们,总是那么开心的玩着、闹着,而这一切,我却不明白。

直到后来,那位聪明的、善解人意的老师出现,她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名员工对老板说:“我要辞职。”“为什么?”老板问。“和我同一个宿舍的员工大多来自湖北,晚上啊他们喜欢听黄梅戏,可我喜欢看功夫片,我让他们改,他们集体抗议……”

她问我:“你觉得这个人的问题出在哪里?”

“他和舍友们的习惯不同,他接受不了,让他们改,他与舍友产生了矛盾。”我直白的回答道,没有任何思索和犹豫。

“那他为什么不去试着改变自己的习惯呢?”老师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

那一刻,我才明白,老师不是来给我讲故事的,他是想帮我找到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出路”。是的“出路”我现在要用这样的形容词来形容,如果不是老师点醒我,我可能到现在还是个孤独的少年,不曾体会与朋友融洽相处的快乐。

篇9

文明谦和,礼仪周全;文明胸怀,海纳百川;文明诚信,一诺千金;文明帮扶,爱心无限;文明纯洁,一尘不染;文明节义,宁折不弯;文明前程,光辉灿烂!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礼仪礼貌故事,供大家参考。

礼仪礼貌故事1我国是文明礼仪之邦,素来讲究礼仪。这本书就是通过许多生动的事例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礼仪方面的小故事。

个人礼仪篇我学会了:小学生要着装得体,符合学生身份,这样才能体现出新世纪小学生蓬勃向上的风采。遇到了老师、同学或亲朋好友一定要主动打招呼。生活礼仪篇我懂得了“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学习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在家里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勤俭节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校礼仪篇教会我们,进入校园时,我们应缓步慢行、轻声细语,不大声喧哗,不追逐打闹。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不拿粉笔头玩、。上下楼梯靠右走,懂得礼让他人,不抢道。同学之间也离不开礼仪:如果有矛盾,应该互相理解、宽容待人。这样才使班级更团结、友谊更深厚。社会礼仪篇告诉我过马路时,不乱闯红灯、不横翻护栏、不在马路上玩耍。集会时要按时入场,不迟到、不随便议论,大声喧哗、不乱扔垃圾、不吸烟、不随地吐痰。礼仪传承篇我懂得了中国传统节日以及习俗的形成过程。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我们一定要把这些风俗习惯悠远的流传下去。让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读了这本书,我还知道了其它很多礼仪:如电话礼仪、倾听礼仪、家庭礼仪等。

文明礼仪其实都是生活中一些简单的行为态度表现出来的。文明礼仪不是靠一个人遵守的,它靠的是我们大家。今后我一定要尊重他人、讲文明,懂礼貌。让文明之花处处盛开,争取做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学生!

礼仪礼貌故事2礼貌是什么?我觉得礼貌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礼貌是什么?礼貌是可以让人相处愉快的处方药;礼貌是什么?礼貌既是位魔术师,又是位预言家,可以把许多东西变出来,猜出来,以下有两个正反例---

“早安!”一句早安可能对我们来说只是素昧平生,但这个“早安”却温暖了我的心……

这时的我,正行色匆匆的准备出门,于是我向警卫点点了头,警卫便很有活力的答道:“早安!”,我也回了警卫伯伯早安。这句早安看似平凡,但,这句早安不但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还像个暖呼呼的暖炉,温暖了我的心。

礼貌真的很重要吗?这个问题令我回想起了去年的暑假期间…

那天我和同学一起参加夏令营,当时因为太自大,不想再认识其他人,所以就以很没有礼貌的态度去对待其他人,但经过了几天之后,我霍然发现,这几天的心情都闷闷不乐的,一点也不开心,于是我便敞开心胸,去接纳那些朋友,果然,我变得开心不已,礼貌把我的心情从万丈深渊拉了起来,所以说礼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真的很重要!

礼貌,是什么?礼貌是天涯若比邻的,我们只要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事情就会变得不一样。古人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所以要实践到“礼貌”这一点并不困难,可以先这么做:看到人要主动问好、以好言好语对待他人……等各方面去实践,即使你长得没有很漂亮、很帅气,却能用礼貌的言语展现你的气度、内涵、真正的“美”,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厚道,不言词锋利、不咄咄逼人的礼貌小天使吧!

礼仪礼貌故事3今天我要和大家谈一谈“讲文明礼貌要养成习惯”的话题。

你也许会看到一些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旁若无人地坐在公交车的老弱病残座位上;你也许会听到两个高谈阔论的时髦姑娘,如何兴高采烈地讲出“他妈的”之类的粗话;你也许会遇到有人撞了你一下,不理不睬便扬长而去。每当你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你一定会觉得这与我们物质文明的发展是多么不相称!但是,当前社会上仍有些人对于这些不文明礼貌的行为不以为耻不以为怪,并且为之辩护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真的是区区小事吗?我们要向这些糊涂思想的人大喝一声:“你们错了!如果这样的状况任其发展下去,那么文明何在?礼貌又何在呢?”

我认为和别人打交道,最重要的是讲究礼貌,它比智慧,常识都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礼貌造就文明人。因此,必须养成讲文明礼貌的好习惯。我们要养成哪些习惯呢?比如说,你在公共汽车上,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请先说声“对不起”;别人帮你做了事,要对别人道一声“谢谢”;在校内外,见到老师要热情打招呼问好;吃饭时,要把最舒适的座位让给老者等等。这些都是讲文明礼貌的基本要求,有了这些习惯,才算具备了文明人的基本素质。但这些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慢慢养成。

怎样才能养成讲文明礼貌的习惯呢?首先要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对社会是有益还是有害,要有一个衡量的准则,我们通常把这种衡量和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叫做道德。而礼貌与道德是互为表里的。礼貌是道德的外衣,道德是礼貌的内涵,因此,我们要认清哪些是我们应该做的,哪些是我们不应该做的,以此来规范我们的行为。其次,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培养习惯。比如,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张贴着“不准随地吐痰”标语的公共场所里,照样有人不时地大口吐痰。光靠张贴标语来提醒,对有些人看来是无效了,他们对“不准随地吐痰”的标语不一定是故意违反,因此,在没有养成好的习惯的时候,采取一些强制手段也是必要的。

同学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时候,培养每个人讲文明礼貌的习惯很重要。特别是我们青少年,更应该抓紧培养讲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今天我之所以谈这个话题,是因为要想让我们的国家强大,让我们都做一个有素质的中国人。

礼仪礼貌故事4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意思就是说,有道德的人待人应该彬彬有礼,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逊。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文明礼貌的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一天,两位客人来到一家商店。其中一位大汉还没踏进商店的门就朝里面大喊:“老板,快给俺拿两瓶冰啤来,快点!”可是老板见他态度粗暴,并没有做出反应。这时,另一位客人走进商店,他先走到服务台前,礼貌地问:“您好,请问放饮料的柜子在哪?”老板见这位客人彬彬有礼,也礼貌地回答:“放冰饮料的冰柜在门口那边,不冰的在前面的架子上。”旁边的大汉见了这一场景,默默地低下了头。这正如俗话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有礼貌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

宽容的语言能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有一天,美国总统奥巴马来到一所著名大学观察学生们的在校生活。当他经过食堂时,一位女同学因为紧张把酸奶洒到了奥巴马的鞋子上,她连忙说了声“对不起!”脸上的表情很尴尬。可奥巴马并没有因这种事而责怪她,还幽默地说了一句:“你差点就要因为把酸奶洒到总统身上而出名了。”这句宽容的话语不仅化解了当时尴尬的气氛,还体现出奥巴马的绅士风度。

这样的故事在19世纪中也并不少见。一天,当时的著名作家萧伯纳正在大街上散步,突然被一辆自行车撞倒在地上,骑自行车的小伙子连忙道歉。这一撞显然撞得不轻,但萧伯纳并没有过多地责怪小伙子,而是开玩笑似地对他说:“你差点就要因为撞死一位大作家而名垂青史了。”萧伯纳对小伙子笑了笑,化解了矛盾。通过这两个名人事例说明,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化解了矛盾,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礼仪礼貌故事5中国有句民谚:“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伤人六月寒。”意思是说,善意的话语即使在冬天也能让人心里暖暖的,恶毒的话语虽然在夏天却让人心里阵阵寒意。曾经就有这么一个故事,讲述了一句良言拯救了一个堕落沉沦的灵魂。

有一个犯人,他在服刑期间捡到一些钱,上交给狱官,但狱官却轻视他,认为犯人是为了讨好他好减刑,还恶毒地攻击犯人。犯人心灰意冷,当晚越狱出逃。逃亡途中他以抢劫放火来报复社会。一次他在街头游荡时,遇见一个孩子,孩子亲切地问候了他,并礼貌地向他问路。望着孩子天真无邪的面孔,犯人的心颤抖了,和孩子告别后他就去投案自首了。由此可见,一句礼貌的问候,往往能唤醒人们沉寂空洞的心灵,架起沟通的桥梁。正如温特所说:“礼貌是高贵的品格中最美丽的花朵。”

还有一次,我去上学的路上目睹了这一场景,那天刮大风,三楼上一户人家摆放在阳台上的一盆花掉了下来,差点砸中一位路人。主人知道后,赶忙跑下楼,向路人连连道歉。路人笑了一下,“没关系”。一次可能发生的争吵就这样化解了,可见相互理解,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宽容、谅解、礼貌铸就的是人们对你的敬爱!

篇10

才貌出众:

克利奥帕特拉出生于公元前69年,是当时统治埃及的马其顿王国的后裔。当年亚历山大大帝在建立了一个领土空前广阔的帝国时,将埃及给了自己的一个将军——托勒密·索特尔,托勒密·索特尔随即建立起了埃及历史上的托勒密·索特尔王朝。而克利奥帕特拉是克罗狄斯·托勒密·奥雷特国王的次女。

克丽奥帕特拉是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后托勒密王朝册封的君主之一。她的父亲托勒密十二世奥莱特,指定他的长子托勒密十三世和她共同执政(依照当时的法律,克丽奥佩特拉必须嫁给自己的弟弟,即托勒密十三世),统治埃及。

公元前51年,克丽奥佩特拉登上王位。克丽奥佩特拉在古埃及无疑是一位焦点人物,在后人的记述里,这位埃及绝世佳人凭借其倾国倾城的姿色,不但暂时保全了一个王朝,而且使强大的罗马帝国的君王纷纷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心甘情愿地为其效劳卖命。但丁、莎士比亚等都将这位传奇女人描述为“旷世的性感妖妇”;而萧伯纳也称她为“一个任性而不专情的女性”。

克丽奥帕特拉七世是埃及国王托勒密十二世和克丽奥帕特拉五世(即克丽奥帕特拉七世的姐姐)的女儿,生于公元前69年,从小在骄奢的宫廷中长大。公元前51年其父去世,留下遗嘱指定克丽奥帕特拉七世和她的异母兄弟托勒密十三世(公元前63~前47年)为继承人,共同执政。但他们两人因派系斗争和争夺权力而失和。克列奥帕特拉七世于公元前48年被逐出亚历山大里亚后,在埃及与叙利亚边界一带聚集军队,准备攻入埃及。

在其父亲安排下,克利奥帕特拉按照习俗于她的异母弟弟(后来的克罗狄斯·托勒密十三世)结为夫妇,并由他们二人共同掌权。野心极大的克利奥帕特拉想进一步获得更大的权利,但是当时两位大臣波希纽斯和奥克奇维安联合起来对付她,将她赶到叙利亚,她在那里筹集军队,准备以武力争夺埃及王位。

迷住凯撒:

此时,盖厄斯·儒略·凯撒追击庞培到了埃及,克罗狄斯·托勒密十三世的手下伯狄诺斯将庞培杀害,把他的头颅献给了盖厄斯·儒略·凯撒,以此来讨他的欢心,想利用盖厄斯·儒略·凯撒来除去他的姐姐克利奥帕特拉。但是这一举动并没有让他获得盖厄斯·儒略·凯撒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