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一体化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2 13:0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气一体化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8年上半年面向社会开考专业实践性环节考核时间安排表
专业
考核课程
报名时间
报名方式
考核时间
实施单位
报名联系电话
通信信息管理(专)
所有实验
2018年3月
电话或到学校自考办
(电子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406室,成都市一环路东一段240号)
2018年5月上旬
电子科技大学
自考办
028-83202390
uestcedu.com/
电子技术(专)
所有实验
计算机及应用(专)
所有实验
机电一体化工程(专)
所有实验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
所有实验
机电一体化工程(本)
所有实验
计算机及应用(本)
所有实验
计算机网络(本)
所有实验
计算机信息管理(本)
所有实验
工业工程(本)
所有实验
机电一体化工程(本)
毕业设计
2017年12月
2018年3月中上旬
工业工程(本)
毕业设计
计算机及应用(本)
毕业设计
计算机网络(本)
毕业设计
计算机信息管理(本)
毕业设计
房屋建筑工程(专)
所有实践课程
2017年12月上、中旬
到学校自考办(西南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5408房间)
2018年3月中旬
西南交通大学自考办
028-87600449
建筑工程(本)
所有实践课程
环境艺术设计(本)
所有技术法考试
工程造价管理(本)
所有实践课程
物流管理(本)
所有实践课程
工程造价管理(专)
所有实践课程
环境艺术设计(本)
2017年12月上、中旬
2018年3月下旬
建筑工程(本)
毕业论文
文化产业(本)
毕业论文
工程造价管理(本)
毕业论文
2017年12月上、中旬
到学校自考办(西南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5408房间)
2018年3月下旬
西南交通大学自考办
028-87600449
物流管理(本)
毕业论文
电子商务(本)
毕业论文
英语(专)
英语(本)
听力 、 口语
口译与听力
2018年3月1日至3月29日
网上报考
2018年4月21日
西华师大自考办
内江师院自考办
四川大学自考办
西科大自考办
sc.51100.net
028-82009200
国际贸易(本)
毕业论文
2017年12月1日至12月15日
2018年3月下旬
四川大学
自考办
51100.net
028-85412537
联系人:邱老师
法律(本)
毕业论文
公共事业管理(本)
毕业论文
行政管理(本)
毕业论文
英语(本)
毕业论文
新闻学(本)
毕业论文
旅游管理(本)
毕业论文
对外汉语(本)
毕业论文
中英合作商务管理(本)
毕业论文
中英合作金融管理(本)
毕业论文
美术教育(专)
实践课程
2018年6月
电话报名
2018年7月
护理学(专)
1、生化实验2、病理实验3、药理实验4、临床实习5、生理实验
2017年12月
网上报考
2018年3月至6月
人力资源管理(本)
毕业论文
2017年12月1日至12月15日
2018年3月下旬
汉语言文学(本)
毕业论文
2017年11月
网上报考
2018年3月
四川师范大学自考办
crjy.sicnu.edu.cn
028-84760759
数学教育(本)
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教育(本)
毕业论文
物业管理(本)
毕业论文
应用化学(本)
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本)
毕业论文
社会工作与管理(本)
毕业论文
应用化学(本)
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学检验
环境影响与评价
有机化学(二)
信器分析(一)
2018年3月9日
现场报名
2018年3月10日上午
201年3月10日下午
2018年3月11日上午
2018年3月11日下午
四川师范大学自考办
028-84760802
应用化学(专)
微生物学
无机化学(二)
分析仪器结构与维护
工业分析
食品理化检验
2018年3月11日上午
2018年3月11日下午
2018年3月10日下午
2018年3月10日上午
2018年3月10日上午
物业管理(本)
物业管理与实务(实践)
2018年3月10日上午
028-84760255
学前教育(专)
幼儿教师实习指导(实践)
028-84760713
学前教育(本)
幼儿教师教研指导(实践)
教育管理(本)
毕业论文
2017年12月30日之前
网上查询细则,材料邮寄学校自考办报名
2018年3月
成都师范学院自考办
028-66054321
cdnu.edu.cn
会计(本)
毕业论文
2017年11月14日至11月24日
网上报名
Swufe-online.com
2018年3月24日
西南财经大学自考办
028-87352955
联系人:尹晓瑾
金融(本)
毕业论文
工商企业管理(本)
毕业论文
财税(本)
毕业论文
市场营销(本)
毕业论文
经济学(本)
毕业论文
营养食品与健康(本)
1、所有实验
2、毕业论文
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月15日
电话或到学校自考办报名,四川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四川理工学院汇北校区食堂4楼408办公室
2018年3月中下旬
四川理工学院自考办
0813-5505572
联系人:张老师
电子商务(专)
1、课程考核
2、课程设计
2017年12月
到学校自考办
1、2018年3月第1周
2、2018年3月上旬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自考办
028-87077790
联系人:梁老师
小学教育(本)
毕业论文
2017年12月
电话或到学校自考办
2018年3月
西华师范大学自考办
0817-2314317
13219131715姚老师
体育教育(本)
毕业论文
2018年1月4日至10日(法定假日除外)
电话或到学校自考办(成都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处306室)
2018年3月14日报到,3月15日考核
成都体育学院自考办
028-85050130
数字媒体艺术(本)
所有实践课程、毕业设计(开题、答辩)
2017年12月4日至2018年1月15日
信函或到学校自考办
2018年3月下旬
西南科技大学自考办
0816-6089268
zk.swust.net.cn/
信息管理与服务(本)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本)
电子信息技术(本)
建筑经济管理(本)
物流管理(专)
实践课程
2018年3月12日
到学校成教院
2018年3月26日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028-85094025
秘书学(本)
毕业设计
2017年12月1日至12月30日
到学校自考办
2018年4月初
成都学院
自考办
028-84612006
联系人:李老师
乡(镇)村管理(专)
所有实践
2017年12月
信函、电话或到学校自考办
2018年3月第2周
四川农业大学自考办
0835-2885763
林业及园林高新技术与管理(本)
毕业设计
2017年12月
2018年3月第2周
汽车服务工程(本)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实践)
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实践)
2017年12月1日至12月8日
到学校自考办
2018年3月下旬
西华大学
自考办
028-87721841
毕业设计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本)
电力电子技术(实践)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践)
自动控制原理(一)(实践)
工业过程与过程控制(实践)
计算机控制系统(实践)
毕业设计
工程管理(本)
毕业设计
2017年12月1日至12月10日
网上查询细则(网址:jjy.pzhu.cn)邮箱报名(邮箱:1277155636@qq.com)、现场报名
2018年3月1日
攀枝花学院
自考办
0812-3372897
信息技术教育(本)
数据库Visual Foxpro及学校应用(实践)
Photoshop图形处理(实践)
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实践)
毕业论文
2017年11月10日至11月30日
2017年12月2日至12月20日(论文)
到学校自考办(绵阳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自学考试办公室一楼410房间)
2018年1月10日报到及开始实践性环节考核
2018年1月6日论文答辩
绵阳师范学院自考办
篇2
关键词:"检学研" 一体化 实践基地 网络平台
面向校外学生和校内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在高等教育素质化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通过和共建合作单位开展建设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有更多实践机会,更快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发展提供了更广的舞台[2-3]。通过建设网络平台,创造数字化学习实践环境,为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的有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网络支持。
本文拟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工程技术学院与国家质检总局珠海局共建的“检学研”一体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网络平台(以下简称网络平台)的研究,并结合实践基地本身的建设,总结网络教学平台对“检学研”一体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有效作用,希望能为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网络平台的建设提供参考。
一、“检学研”一体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本基地定位于“‘检学研’一体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检学研”:“检学研”是质检、教学、科研的缩写。
这里所说的“检”主要是质检工作,包括对出入境产品实施的监测、对出入境人员和动植物实施的监测,以及国家认证中心依据国家或国际标准对企业、产品、人员进行的资质认证。质检工作对国家科学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按照国际标准,任何一个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都必须进行企业、人员、产品的ISO资质认证。例如,企业必须至少有两名ISO产品质量内审员资格证书技术人员,但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尚未满足这个条件。培养大批达标的技术人员是国家的需要,也是企业的需要。学院所有专业都以“设计”和“检测”为中心,学院与国家质检局珠海局合作建立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质检工作实践结合,符合国家需要,也符合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需要。
这里所说的“学”包括和依托单位质检局共同研究制定基地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也包括根据国家和企业需要,适当调整校内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模式,改变理论脱离实际,脱离国家和企业需要的问题,共同建设基地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基地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同时,我们也改变原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与基地质检局专家共同评价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学生在基地中的实践包括实验、实习和结合毕业论文写作需要进行的实验。
本基地的“研”主要是吸引学生参加检测检疫的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企业每年都有大量的产品送基地进行检测检疫,不合格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为什么不合格?与国际标准的差距何在?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国际标准?这些都是很有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基地专门设有“缺陷产品展室”(为保护企业利益,隐去企业标志),学生负责该展室的设计,以展室和实验室为基地,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撰写阶段研究论文和毕业论文。
“一体化”包含两层含义: “一体化”强调统筹安排,目的是为了探索新的办学机制、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技术型大学生。“一体化”强调整合资源,使得设备、人才、研究成果(如给企业提出产品的改进方案,给政府提出改进质量管理的建议)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为社会提供服务,在服务中推动教学、科研。
二、“检学研”一体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网络平台
“检学研”一体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网络平台是检学研”一体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基地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网络平台地址:http:///。此网络平台主要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建设来保障基地的发展:基地保障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基地实验室体系、资质认证体系、教学讲义及教材。
基地保障条件:网络平台采用开放式信息处理模式从人才培养模式、协议保障、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资金保障几个方面构建基地保障条件体系,让基地师生对基地的保障体系有清楚的认识,有利于基地活动的开展。
师资队伍建设:网络平台利用数据饼状结构对基地依托单位(国家质检总局珠海局)及学校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进行分析介绍,让基地师资队伍的建设更加立体化。
基地实验室体系:网络平台从基地实验室结构体系、基地实验室资质、基地实验室制度方面入手系统搭建基地实验室网络平台。其中基地实验室按照电气安全检测实验室、玩具检测实验室、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动植物检疫实验室进行实验室数据库搭建。
资质认证:网络平台对基地开展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系统认证、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OHSAS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分别进行网络构建。学生通过访问网络平台进行资质认证的学习。
教学讲义及教材数据库平台搭建:这是网络平台的核心。网络平台利用关系型数据库的搭建融入实验教学讲义及教材。。具体数据库实体的属性:1、教学实验:属性包括实验名称、实验代码、所属课程、专业、实验教学大纲、实验室、实验内容2、特色实验课属性包括课程名称、课程代码、专业、实验课教学大纲、实验室、实验内容3、小学期教学实践属性包括实践名称、实践形式、实践时间、实践策划、实践地点、实践内容4、毕业实习属性包括专业、指导教师、实习形式、实习时间、实习方案、实习地点、实习内容5、毕业论文实验属性包括实验名称、论文题目、专业、指导教师、实验大纲、实验室、实验内容6、学生属性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号、年级、专业、班级、指导教师7、指导教师属性包括姓名、教职工号、职称、学历、专业
网络平台搭建对“检学研”一体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有效推动作用说明了网络平台搭建的重要性。通过网络平台搭建,创造数字化知识实践平台,能够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变革,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参考文献
[1] 张伟远, 王立勋. 网上教学平台的特征之国际比较[J].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 10)
篇3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发展趋势 机械工业
1前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论文 毕业论文
2机电一体化的优点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其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机械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 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 即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是智能化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典型例子有:数控加工中心、机器人以及具有检测控制性能的数码相机等。总之.一个机电一体化的系统主要是由机械装置、执行装置、动力源、传感器、计算机这五个要素构成。
3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史
2O世纪6O年代以来.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后.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再后来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更进一步奠定了技术基础 大约到20世纪8O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以很大的关注和支持:2O世纪9O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我国是从20世纪8O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欧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
4 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分析
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下:
4.1 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
4.2 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这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由于利益冲突,近期很难制定国际或国内这方面的标准,但可以通过组建一些大企业逐渐形成。显然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规模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
4.3 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等人们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是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homenet)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appliancesystem,CIAS),使人们在家里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4.4 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4.5 绿色化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篇4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教学改革;多层次教育模式
电气自动化,即利用电子装置和技术,实现生产机械过程中的自动控制的一门多学。其目标是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实现相关技术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使企业的生产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就业比较广泛,且随着现代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社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但在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中,结合社会岗位的特点,进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促使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实现,是非常重要的。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作为专业教学的核心,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能够体现学生的技能基础与知识结构,其课程的设置主要有单片机控制技术、应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而面对这些专业的课程,要能够很好地进行教学,就需要我们对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教师进行组织,并按照专业的不同层次,进行课程标准的编写,选修与必修内容也要做到相互统一,才能为专业的教学和人才的培养打好坚实的基础。
专业实训课程。要体现学生岗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要专业实训课程进行良好的教学和实施。其不仅融合了考工鉴定模块的技能要求,也融合了考工鉴定模块的技能范围。电气自动化专业,其实训模块主要有数控机床电气维修实训、机电一体化MPS实训等。对于专业实训课程的安排,其可以依照实训周的模式进行课程的开展,每学期的实训可以约为4-5周,其次,专业实训课要能够以模块为单元,并对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进行组织,促使实习课程标准有效地编写出来,从而实现对实习课堂教学的规范。
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作为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在近将走出校门的前一年,要进行3个月的实习安排,在相关的进行企业顶岗实习,而顶岗实习的专业方向主要为:第一,可以从事自动化设备的辅助开发与设计、调试、安装、维护工作;第二,可以从事供配电系统的维护、运行、调试、安装工作;第三,在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中,可以从事电气设备的维护、运行、调式、安装、设计等工作;第四,可以从事组装调试、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工作,并进行相应的售后服务。如果技能层次较高的学生,则需要完成顶岗实习后,返回学校完成技师鉴定的考核,在充分结合顶岗实习的课题,高效地完成技师毕业论文的答辩与设计。
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在进行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时,要能够依据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不断完善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和实践。目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液压与气动实验室、模电及数电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PLC实验室、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室。而依据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的要求,又建立了模拟配电房、普通机床与数控机床维修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实验室、机电一体化MPS实训室、电子技术实训室、变频器与PLC综合实训室、机床电路与电力拖动控制实训室、电工基础实训室。依据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及要求,许多学校有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优秀教科研团队的建立。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个知识覆盖面广、学习内容多、口径宽的专业,而言实现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就需要优秀的教科研团队作为专业发展的基础力量。通过优秀教科研团队的建立,不断地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促使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满足。
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言,其是要能够培养出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在这一内容中,职业教育则成为最重要的一个培养环节。在进行职业教育的活动中,教学的实践非常重要,如何实现教学体系的改革,进行实践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内容的整合、自动化专业特点的突出、职业技能要求的满足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对于电气化专业而言,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东北地区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高职教育的背景并不是非常的明显,其与模具、数控等专业不同,其没有明显的行业可供毕业生们来依托,职业教育进行起来,也是相当的困难。在黑龙江省,由于哈大齐的建设,给当地的老工业基地带来了复苏的生命,这也无疑为电气自动化人才提供了很好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探讨本文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进行了探讨,不断促使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形成和专业教学改革的实现,从而推动电气自动化专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采取多层次的教育方式,培养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知识产权人才本身就是一种复合型人才,针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知识产权教育更应采取多样的教育方式,充分满足重庆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对知识产权人才的旺盛需求。以重庆知识产权学院为例,目前的培养模式有三种:一种是2+2模式,即面向已具有2年理工科专业基础的大二学生招生,对之再进行2年的知识产权专业教育;第二种是3+2模式,即选拔具有3年理工科专业背景的专科学生,对之再进行2年的知识产权专业教育;第三种则是知识产权普招班。当前,面临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并存,城乡区域差距大的市情,重庆还有一大批已经从事知识产权职业的各种人才,为此,重庆市理工科院校应积极推行教育方式创新,加强对在职人员的有针对性的知识产权专业理论培训,举办各类的短期培训,吸纳大批优秀的在职人员,提高他们处理复杂的知识产权事务的能力,切实培养复合型的知识产权人才。
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模式,培养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目前国内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主要以知识产权法学为主,针对一线的科研机构和企业需求的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相对有些供不应求。重庆理工科院校,知识和技术资源相对较文科院校集中些,因此,为社会培养亟需的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理工科院校责无旁贷。
产学研合作模式对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模式,为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和各个理工科院校之间搭建良好的合作平台,科技企业走进学校、科研院所,科研院所和学校深入到优秀的企业广泛调研、深度的合作,共同教育、培养知识产权人才,达到既能推进技术创新、为企业创造利润,又能够加快人才培养的互利多赢局面。
篇5
关键词:电子电路仿真;研究案例;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329(2016)02-127-04
随着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子电路仿真已成为现代电子系统设计与分析的重要手段和环节,电子电路仿真技术已成为电气电子工程师必备的专业技术与技能,电子电路仿真教学已成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电子电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4]。然而,当前的电子电路仿真教学多局限于对电子电路理论的验证,及对电子电路实验的预演,仿真案例一般针对于某门课程某些具体知识点,缺乏综合性、工程性及创新性,从而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必须承担的两大任务,二者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颇受学界争论,然而“以研助教、研教相长”的观点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5,6]。“以研助教”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表明:科研设施运用于教学可以提升教学条件;科研成果渗透于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科研方法贯穿于教学可以革新教学方法。将研究案例应用于教学,是“以研助教”的重要途径之一,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涵养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7,8]。因此,为提高学生解决复杂电子系统分析与设计问题的能力,在电子电路仿真教学中有必要引入一些教师所熟知的研究案例。本文将以非线性电路与系统研究为例,探讨基于研究案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子电路仿真教学中的应用。
1基于研究案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路径
研究案例一般具有综合性、探索性,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大难度,研究案例的实施与完成需要学生遵循科研思维和方法、主动探究、分工协作,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恰能满足要求。因此,我们提出基于研究案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即以教师所熟知的研究案例作为学习任务,在“教、学、做”一体化开放式教学环境中,按照图1所示的路径与流程组织教学。具体而言,教师作为研究案例的研究者、教学任务的者、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教学评价的组织者,主要负责研究案例的精选、任务的布置、学生活动的启发诱导、任务的组织评价及总结反馈;学生作为任务实现的主体、任务执行的探究者、任务评价的参与者,主要完成任务的分解与分工、资源与方法的探究、模型的建立与仿真、成果的展示与评价。
1.1任务的实施环境
基于研究案例的电子电路仿真“任务驱动”教学,需要在“教、学、做”一体化开放式教学环境中进行。“一体化”指的是教学环境集多媒体教学、电子仿真等多功能于一体,既要满足教师的“教”与“导”,更要满足学生的“学”与“做”。“开放式”有两层含义:其一,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即学生应能方便快捷地搜集、使用网络资源,以实现资源建构;其二,师生、生生之间交互的开放性,即学生在分组探究学习、执行任务过程中,小组成员间深入交流、分工协作,小组成果展示与交流面向全体学生,整个过程中师生交流无障碍,从而确保任务完成的可行性及任务评价的客观性。
1.2任务的设置
精选研究案例,科学设置学习任务是基于研究案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前提。研究案例的选取应遵循针对性、拓展性、可行性等原则。“针对性”指所选研究案例应符合电子电路仿真教学目标要求,与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比如在信号运算电路教学时,引入非线性系统电路仿真研究案例,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比例、加减、积分、乘法等多种运算电路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性”指所选研究案例是对现有教学内容的拓展,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比如在学习电阻、电容、电感三种基本电路元件的基础上,引入新型电路元件忆阻器的研究案例,通过仿真分析其性能及应用。“可行性”指所选案例属于教师的研究方向,难度适中,学生通过分组探究式学习、分工协作、教师引导可以完成任务,比如在开关电源的教学中,引入DC-DC硬开关变换器的非线性研究案例较为合适,而软开关变换器的非线性研究对本科生而言难度过大。以研究案例作为学习任务,教师在任务时,应交代案例的研究背景,明确任务要求。
1.3任务的执行
任务的执行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建模仿真的过程,教师不直接参与任务,仅充当激励者、引导者的角色,协助学生进行资源构建、方法构建。学生在领受任务后,应进行分组讨论,确定任务实施方案,划分子任务,明确人员分工,各小组成员应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电子电路的建模、仿真分析、报告撰写、成果展示等任务。
1.4任务的评价
任务评价坚持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统一的原则。根据各小组成果的展示、汇报、答辩情况,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及发挥的作用,综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内成员互评、小组间互评等多种形式,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专业水平、实践技能、协作意识、科研素养、创新思维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与评价。
2基于研究案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为了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认识开关电源中可能存在的分谐波、混沌现象,了解电路参数对电源性能的影响,在直流稳压电源仿真教学中引入开关变换器非线性动力学仿真研究案例,并以图2所示电压模式Buck变换器非线性仿真分析作为任务,要求学生为其建立Multisim仿真模型(如图3),并仿真得到不同输入电压Vin情况下变换器的动力学行为(如图4)。相关电路参数为:L=20mH,C=47μF,R=22Ω,T=0.4ms,Vref=11.3V,A=8.4,Vramp=VL+(VU-VL)(t/Tmod1),VL=3.8V,VU=8.2V[9]。图2电压模式Buck变换器原理图图3电压模式Buck变换器的Multisim仿真模型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向学生简要介绍变换器非线性研究的意义、内容、方法、成果等,激发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动机和兴趣,协助学生实现知识构建与资源构建。学生接到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将任务分解为熟悉原理、建立模型、仿真分析、总结报告等多个阶段,其中建立模型涉及到电路元件选择及参数设置、斜坡信号的产生、加减运算及比较运算电路的实现、电压电流信号的采集与检测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任务分工,各小组成员分别完成各自子任务,最终实现变换器模型的建立及仿真分析。任务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汇报和答辩,师生共同完成对每个小组每个学生的考核评价。教师对任务完成情况及学生表现进行总结、点评,并对研究案例进一步拓展,引导部分学生在课外进一步探索开关变换器中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的控制与应用问题。
3结论
在电子电路仿真教学中实施基于研究案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案例选取、任务设置为前提,以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完成任务为根本,以多元综合评价、“教、学、做”一体化开放式教学环境为保障,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开拓了学生的科学视野,提升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意识。部分学生以此为基础,成功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多项;参加相关专业竞赛,并获国家级、省级奖项20余项;撰写毕业论文,获安徽省计算机学会、阜阳师范学院优秀本科毕业论文10余篇。
参考文献:
[1]陈华敏,任立民,徐源.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新思路[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0):126-128.
[2]谭雪霏,赵春波,陈巩.基于案例的电子设计课程教学方法[J].滨州学院学报,2014,30(6):113-115.
[3]李健,李智,冯晓磊.“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探究式案例教学[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5,37(6):51-53.
[4]周大鹏,何光普.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以《电子CAD》课程教学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5):122-125.
[5]刘献君,吴洪富.非线性视域下的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77-87.
[6]侯爱荣.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复杂性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96-100.
[7]张又良,黄永平.科研促进教学实践的现状与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2):120-123.
[8]肖新,焦立新,汪建飞.以研助学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黄山学院学报,2014,16(2):128-130.
篇6
论文摘要:在认真调研、分析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制造业背景、行业背景和学校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并提出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建立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阶梯式的“多元目标模式”。
一、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和培养目标
(一)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1、制造业背景
制造技术是使原材料成为产品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制造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入世以来,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将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我国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机电工程技术进步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不断开发,从而推动了与此相关的教育服务的改革与发展。
2、行业背景
要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就必须发展装备工业,而装备工业的主要产品是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其核心代表是数控机床产业,要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必须优先发展数控机床产业。
据调查,抚顺挖掘机制造公司、韩国独资企业“双龙公司”、6409厂、三环机械制造总厂、煤矿电机厂、铝轮毂厂、减速机厂、抚顺机械厂、石油机械厂、星阳公司等都引进了机电设备及数控加工没备,需要相当数量高层次的机电设备及数控机床安装、调试、操作、编程、维护人员及车间管理人员。同时生产机电产品的厂家也需要懂机电技术的营销人员。
最近几年,机电专业毕业生年年供不应求,据2002至2003年就业统计,机电专业毕业生的供需比为1:3。为此,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关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与之相适应的生产一线机电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也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3、学校背景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有二十多年普通人学专科机械类专业办学历史,现已发展为包括“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数控应用技术”、“机电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一系列专业群。1999年以来,针对制造业对机电及数控人才的迫切需要,我校机械类专业主要围绕数控应用技术及产品安装、调试、维护专业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并于2000年独立设置了高职机电工程技术专业。
(二)业务规格与专业特点
l、业务规格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学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根据学生能力及爱好的不同,建立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阶梯式的“多元目标模式”。一级:具有熟练的AutoCAD绘图能力,考取AutoCAD认证证书;二级:熟练的电工电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考取维修电工中级职业技能证书;三级:常用传动件的设计及典型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制,熟练使用CAXA电子工艺图表;四级:能够熟练掌握手工编程及熟练应用一款CAD,CAM软件(CAXA、Pro/E、MasterCAM)和数控仿真软件,考取数控工艺员证书,五级:熟练操作至少一种数控机床(车铣或加工中心),考取数控车(铣或加工中心)中高级职业技能证书;六级:熟悉机床电气控制、PLC数控技术、机械工程检测技术、微机和单片机控制及接口技术知识,具有简单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的能力,考取机电设备维修工中级职业技能证书。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达到不同级别,达到其中任意一个即可实现就业。
2、专业特,最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强化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为特色,加强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机电行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同时使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
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为主题,形成培养高职人才的新模式一是在培养内容上,做到“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使学生知识够用,技能过硬。二是从培养方式上,做到“讲授与实训相结合”。三是从培养主体上,做到“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本思路和措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以为辽宁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械制造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岗位人才必备的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构建课程的知能结构,重组课程体系:突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以技能和能力培养为重点,坚持常规技术训练与先进技术训练相结合,坚持数控机床单机训练和局域网条件下综合训练相结合,创建具有现代水平的训练教学基地,构建具有特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新体系。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是:
1、加强教学软、硬件的建设
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主题,加强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文件,加大教学资源与教学设施投入,改善实验、实习设施。
2、重组课程体系,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适用性”和“针对性”,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侧重于基本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应用。专业核心课程:AUTOCAD、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数控原理与编程、CAD/CAM(CAXA、Pro/E或MasterCAM)软件应用、机床电气控制与PLC等。
3、实践环节突出四个特性
一是基础实践教学环节的普及性。对于金工实习,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立足专业方面,这样在实际操作中,以车工、钳工、铣工、焊接等工种的操作为基础,紧紧围绕机电工程技术专业实施,特别在普通车、铣床与简易数控机床操作上多下功夫。
二是专业基础实训的严格性。专业基础实训学习量大,范围广,学生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对专业的认识。这一环节掌握好,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我们开设AUTOCAD实训、电工电子课程实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等。
三是专业实训的必备性。我们建设了CAD/CAM实验室和数控实训基地,装备了先进的计算机和正版CAD/CAM软件以及10台先进的数控机床,利用正版的数控加工系统仿真模拟软件实施教学,之后再到机床上真刀实枪的进行操作。把工厂中典型零件的制造工艺、常用数控机床操作、编程的内容整合成“典型零件的工艺制订”、“数控机床编程”等实训项目,保证学生能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学会常规典型零件的数控编程,基本了解数控机床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四是毕业实习环节的针对性。毕业实习环节教学,主要针对学生面向社会需求,学生尽管是同一专业,但实际工作中会有不同的选择,因而毕业环节就应该体现这一点,以所学专业为主,结合自己情况完成毕业环节,尽量以普通机床的经济型数控改造为主,但考虑就业导向,有意拓宽,如在企业中流行的CAD/CAM软件的运用(AutoCAD、CAXA制造工程师等)、现代车间及班组的管理、机电设备的营销、机电设备的设计、开发等,做到真题真做。
4、加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
加快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现有实验室8个、专业机房1个,已建成数控加工实训基地,第一期购置两台生产型数控车床,华中的数控铣和数控车床各三台以及方正系统的电火花、线切割各一台,并已陆续开始使用,使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有了基本保证。
专业机房全天对全系学生开放,通过科学地管理,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展,实际动手能力逐渐增强,自身的务实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本着“先求合作、后求发展”原则,已与沈阳金杯汽车培训中心、市煤矿电机厂、市机械厂、双龙公司等多家不同性质、地域、行业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稳固校外顶岗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校内基地打基础,以数控加工操作技能为主,并进行数控设备编程与操作实训,故障诊断与维护实训等。校外实习基地主要针对机电设备、数控机床的装配、调试、验收等环节。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5、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对数控机床的结构、机械设计等内容,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以现场教学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技能证书与毕业证结合
实行双证书或多证书教育。课程实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数控机床操作等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完成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考取美国Autodesk公司颁发的AutoCAD二级认证、国家劳动部颁发的数控工艺员证书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等。
7、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双证书”学生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和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注重教师“双素质”能力的培养;采用自身培养与送到国家指定的师资培训基地等地相结合的方法,使多数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已有3名教师获教育部颁发的“双师素质”证书,有8名教师具备劳动部门认定的考评员资格,有2名教师考取了加工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工证书,还有4名教师专程到华中数控接受为期两周的培训;专业教师双师型素质合格率已达到80%,三年内将达到100%;现已基本实现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双证书学生。
8、毕业实践与就业环节相结合
改革毕业设计原有的限于纸面的图纸设计、毕业论文的形式,将毕业环节变为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和毕业制作,使其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化、过程多样化,逐步转为对职业技能培训更有促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或控制器的实体制造与制作。在实体制作与加工中,培养综合运用单片机、PLC控制技术的能力,培养数控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护能力,培养机电产品CAD/CAM技术应用能力。
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为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人才提供了双赢的机会,一方面学生获得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缺少现代化人才的企业也招聘到了就了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对学校则初步实现了后期订单教育。
9、教材建设与规划
专业理论课:以教育部规划的高职高专教材为主,自编部分教材,无论选何种教材,都要以制定的课程教学大纲为教学依据。积极参加各类教材编写,其中主编了《机械设计基础》等教材。
实习、实训课:以实习、实训大纲为指导,自编实习、实训指导书,明确实训项目、实习任务,实习、实训方式,实习、实训效果和成绩评定方法。实习、实训内容以操作技能的训练为主,突出训练过程和操作效果。根据新技术出现的实际情况,实习、实训指导书应定期修订。
拟自编教材有:《机械制图》、《机械工程基础》、《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实训教程》、《可编程控制器实训教程》、《数控编程及加工实训教程》、《电火花型腔加工及线切割加工教程》、{(CDA/CAM软件应用实训教程》等。
大力推进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音像制品等立体化教材的建设;现已做出机械制图、AutoCDA 2000、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原理与编程、CAXA制造工程师、MsterCMA等课程的多媒体课件。
10、注重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从2000级开始,将音乐欣赏和美术欣赏作为本专业的选修课,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文化素质;通过学生的演讲、爱国教育等,培养学生勤奋、踏实、朴素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四、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现高职特色
根据学生能力及爱好的不同,建立以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阶梯式“多元目标模式”,坚持多证书毕业。
置受教育者于集机械、电子、信息、系统、和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工程背景下,坚持常规技术训练与先进技术训练相结合,坚持数控机床单机训练和局域网条件下综合训练相结合。
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注重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采用交叉培训的方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双素质”教师培养双证书学生。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地位与特点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与电气类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它后续课程的基础,并且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同时,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又是计算机课程和集成电路应用以及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基础内容,它始终反映和跟踪者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与理论。尤其是EDA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引入,使得它成为一门前沿的、基础的、应用性极强的课程。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在介绍一些常用的半导体器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电子线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一些基本电路的分析方法。模拟电子技术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工程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获得模拟电子电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与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应用电子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具有内容多而且杂,既要求记忆又要求灵活应用、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同时由于该门课程理论抽象、电路多、难度系数大且难点呈集中分布,有“魔电”之称。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只是了解一些专业术语,掌握了一些基本电路的原理及计算公式,但理论知识运用不够灵活,稍微复杂的电路图就看不懂了,也不会分析和调试电路,更谈不上设计和制作电路了。
该门课程实践性强,按道理说,学生对实践性强的课程会很感兴趣,但是长期以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吃力,甚至于一些学生由于在学习该课程时产生的畏惧感,导致在以后的学习中凡是遇到和模电有关联的课程时都不自觉的带有畏难情绪,从而影响了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教师来说。也有许多老师反映该门课程难教,教学效果比较差。另外,课时的不足以及课程内容的陈旧、繁多使得教学理论不能深入,实验流于形式或是根本没有实验课程的安排。
实际上,看似枯燥的课程在理论的运用上又很强的灵活性,对于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有许多文献做了探讨,本人根据几年来的教学体会,在提高教学效率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几点看法。
三、《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改革课程内容与体系
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思路是:跟踪国内外电子技术理论的发展,加大课堂讲授内容信息量,将课程学习和计算机有机结合起来,拓宽视野,所选教材应符合高职学生的层次,应突出电子技术的应用;同时应做到内容精炼,联系实际。教学中,应将课程重点放在基本电路的分析与应用上,突出集成电路内容,以“分立为集成服务”的原则来处理必要的分立元件电路;应当构建从外部电路来分析电子器件的教学内容;从工程思维的概念出发,不过分追求理论分析的严谨,强调定性概念理解;增加应用电路举例;注重分析规律和思维方法的讲授,分析电路以典型电路为例,实现举一反三;例题与习题的理解、掌握,应达到巩固基础知识、启发学生思路、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主要讲述电子技术中最基本的内容,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称为”三基“。具体地说,基本理论是电子电路的原理与分析方法;基本知识是电子器件和电子电路的性能与应用;基本技能是电子电路的实验能力、运算能力和读图能力。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物理、电工学,这三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
总之,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突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分立元件为基础,适当加强集成电路相关知识。笔者以本院用的某教材和教学大纲为例。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重点是:PN结的单向导电性,半导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工作原理和主要参数;共射、共集放大电路的静、动态分析;集成运放的基础知识、集成运放构成的运算电路、信号发生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反馈的概念类型、反馈对放大电路的影响;正弦波振荡电路;直流稳压振荡电路。
根据理论教学以实际教育为目的,以够用为尺度的高职教学要求,降低了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场效应管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的计算、放大电路频率响应、差动放大电路的分析计算、晶闸管应用电路的教学要求。同时,删去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有源滤波器这两个教学内容。
2.调整思路,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
“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协作精神、创新精神等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按照规定的时间进入实验室,执行统一的实验步骤,获得进入实验室之前便已知晓的实验结果。这样的实验的确可有可无,难怪有些学生对实验课无兴趣、无动力,把实验课当成“休息课”。
鉴于此,我们对专业教学内容确立以下调整思路:理论实践并重,强化两者融合。按照这一思路,我们精心改革。将《模拟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24学时)改为理实一体化的《电子电路安装与调试》课程,总课时56学时(其中理论实践各占28学时),,并将原来的24学时验证性实验改为28学时的非验证性实验;将78学时的《EDA辅助设计》改为64学时学训交替的《EDA工程应用》(其中理论32学时,实训32学时)。同时,为重视应用能力和基本训练,在本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开设了一周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亦是一种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该环节放在理论与实践课结束后,集中一周进行。通过改革,让学生自主设计和开展实验,从而提高了其挑战性,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非常有利的。
这正好符合张尧学司长“两个系统”讲话精神,“一个系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系统,再一个系统是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的系统培养,这是两个人才培养体系,这两个体系要灵活的、交叉的进行应用。
3.改进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结合起来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逻辑性强,教学基础要求高,对电路应用的要求也高。一些电路结构比较复杂,集成化程度高。因此,它比较适合采用与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相结合。而多媒体教学的不断完善,又使得它的教学形式更加生动有趣,形象生动,具有观赏性和知识性,便于学生更好横快的融入到教与学的环境中。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概念、新技术和新设计方法不断涌现,使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将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丰富的信息量和极强的表现力迅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的主要教学手段,给现代教育注入了活力。但同时多媒体教学也存在弊端:(1)信息保留时间短,稍有疏忽就赶不上趟,不便于学生把握信息的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2)信息量大,节奏快,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不便于学生深入思考;(3)记笔记受到影响,不便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为此,我们建立了以多媒体授课为主、以板书为辅的授课方式。我们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中摸索规律,扬长避短。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教师亲自动手,融入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技艺及艺术修养,创建适于高职教学目的特点、教师个人特点和风格的课件,在课堂讲授中,教师适时走动,用生动形象的讲解和丰富的语言适时调控讲课节奏、课堂气氛和学生情绪,声情并茂,充分体现教师的气质、风度和魅力,同时这种教学模式有效的发挥、丰富和提升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多媒体辅助教学健康的发展。
4.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为提高学生学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积极性,思维的活跃性,必须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除教师主讲外,应尽可能提高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等不同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比例,充分体现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我们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使整个教学过程在自然流畅、张弛有度、生动活波的气氛下进行。
在教学中开展讨论式教学,教师现提出问题,让学生预习,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围绕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形成师生互动关系。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对重点、难点内容详细讲解;应用现场教学,教师在现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启发下通过自己主动思考获取知识。在教学中调动每个而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手段。
研究式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布置研究题目,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研究报告,然后由教师归纳总结。通过研究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查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为做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四、结束语
对于高职院校的模拟电子技术这一门课程来说,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了许多方面,其中教学内容是基础,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关键。要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提高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峰.模拟电子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1):127—128.
[2]张文荣.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新探[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84—86.
[3]蒋宏.“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模式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3):4—5.
[4]孟秀玲,薛海鹰,徐学航.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4):11—14.
[5]刘一兵.高职《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探索[J].专业教学研究,2008,3:81—82.
篇8
关键词:传感器应用与技术;教学改革;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38-02
《传感器应用与技术》是理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电子、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随着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的提高,我院在教学中本着“技能为主、理论够用”的原则,结合企业对于工作人员传感器应用能力的要求,对《传感器应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切实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特点
《传感器应用与技术》的前序知识主要涉及到《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课程组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制订了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掌握传感器的特性和指标;掌握典型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传感器器件、基本测量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分析计算方法;掌握常用的传感器特性和使用方法;会查阅资料手册,会正确选择有关传感器元器件;正确使用有关检测仪器、仪表;熟练连接检测线路,对简单的测量与控制系统会设计、安装、调试、排除故障。
二、学生情况
学生专业素质特点。我院学制是2.3+0.7即高职三年期间,2.3为在校学习期间,0.7是校外顶岗实习期间。是在电子、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开设这门课程,开课时间安排在大学第三或第四学期,此前学生对《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进行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电子技术实践能力。
从学生整个专业素质形成的过程来看,高年级学生正从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转向专业技能形成的过程。若能对本课程教学进行合理设计,将对学生学习与技能的掌握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方面
(一)重新确定教学内容
课程组成员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技术人员根据企业需求共同确定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只要知道如何使用、选择传感器即可,在教学中只需要让学生定性地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熟悉其基本特性,对于原理性的理论或定理的推导可以不做要求。对此部分内容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学,有问题再向教师请教或自己查阅资料。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实践技能。
例如:热电偶传感器的中间温度定律,学生只要明白该定律的作用、掌握热电偶传感器的冷端补偿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会查热电偶的分度表即可,在课堂对定理不必详细推导,学生可以自学,有问题课后请教教师。
(二)在理论教学方面的改革
1、在复习预习环节中的改革
课前的复习和预习,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复习环节中,有的教师采取自己复习的方式,有的教师采取的是提问学生的方式。但预习的好习惯在大学学习中教师似乎不再强调。本课程组对课前复习、预习方面进行了改革。
主要措施是对每次理论课都发放预习、复习任务单。
例如:在学习“第二模块电阻传感器”“第二讲气敏、湿敏、热敏电阻传感器”一节时在课前发放的预习复习任务单是:
对前一节复习:
应变效应及应变式电阻传感器的分类。
简述三种桥路输出的优缺点。
简述应变式电阻传感器的四个应用。
预习:
获取电子技术知识:差动放大器的功能以及放大倍数的计算。
你从网络上找到了哪些热敏传感器、气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有什么新的产品以及功能,获取了那些信息?
这种预习效果非常好,例如在应变式电阻传感器一节的预习中,有一个同学在网上查到了使用碳材料制作可多点应变的电阻传感器,并查到了它的用途以及谈到自己的设想,就是将这种材料应用于机器人中,能否制作出与人的皮肤一样的机器人。这个想法在本次课的“35+10”互动时间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强烈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激情。“35+10”的教学手段在下面进行分析。
2、制作课件方面的改革
课程组对《传感器应用与技术》课程系统地进行了课件制作,制作的课件有两个突出点,一是弥补实验室传感器种类不足,工业用传感器价格昂贵,实验室不必花费过多的资金购置,课程组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赴企业将工业用传感器外形、参数、使用注意事项于PPT形式给出,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二是将每一模块的传感器检测与控制的实际应用用动画的形式表现,模拟工厂,将工厂搬进课堂,实现理实一体化。
例如:工业用铂热电阻的测温在工业测量应用广泛,但价格上千,实验室并未购置,课程组与企业技术人员将铂热电阻的外形、参数、实际测温实例以及接线、变送、控制方面制作了系统的课件;又例如光电传感器应用之一:测量带动表针的齿轮转速从而校正煤气表的刻度准确性,课程组成员于丹东东发企业的技术人员就东发企业的上述检测装置制作了光电传感器的测速动画以及光电传感器的外形、参数、以及在检测煤气表的实际安装位置进行课件制作。
课程组将本课程实现了网络化,先后获得2009年优秀院级精品课,获得2010年度辽宁省网络课程二等奖的荣誉。与本院师生实现资源共享。
3、学生课堂互动的改革
“35+10”是我院于2010年学院性的教学方法改革,每堂课利用10分钟时间,学生提问教师回答,问题内容宽泛可以是本课节知识也可以是本课程的知识还可以是人生观、职业素养问题。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加深与巩固本课程的学习还可以鞭策教师的师德建设以及知识体系的自我完善。
(三)实验教学方面的改革
以前的实验都是由教师给出实验器材、实验线路、实验步骤,甚至连实验结果都由教师给出,并没有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以及技能培养,学生处于这种“灌”的教学方式还是对学习有厌烦情绪。现在是由教师发放实验任务单,学生对实验进行预习,对本次实验获取有关信息,确定实验方案。经教师指导后学生分组、团队协作进行实验操作。组员对本组成员进行互评,填写实验测试单作为实验成绩的依据。实验部分的改革必须建立在实验室开放的基础之上,本院配备了专门实验室管理教师,于每天下午1:30―4:00开放。
例如:“差动变压器传感器的使用”实验任务单。
【引导性问题】
1、差动变压器的结构特点?
2、相敏整流电路的特点?
【实验目标】
1、了解差动变压器的基本结构及原理,通过实验验证差动变压器的基本特性。
2、掌握差动变压器测量震动的方法。
【实验方案】
在实验操作前教师提问实验方案,经教师指导后,学生实际操作,操作时组员互评填写实验测试单,实验成绩由教师与学生互评分两项获得。
(四)实训教学方面改革
我院只有电气自动化、电子技术专业开设了《传感器应用与技术》的综合实训,机电一体化专业未设实训。课程组对综合训练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将实训30课时改革为18+12,校内18课时,校外12课时,校内实训确定为酒精测试仪的设计与制作,要求学生对相应功能分析设计、正确选择传感器。进行PROTEL绘图、印制电路板焊接、调试,目的是训练学生对传感器应用、PROTEL绘图、印制电路板焊接、调试的综合技能。课程设计作为本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学生分组,团队协作进行课程设计、作品制作。组员对本组成员进行互评,填写实习测试单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项依据。
综合实训安排了12课时的到企业实习,有丹东浩宇集团红外传感器、超声波流量计在粒度仪中的使用;辽宁东发集团的角编码器、光电传感器、热电阻在煤气压力表生产、检测的应用;丹东贝特自动化有限公司的电子秤、热电偶、流量计、钟罩式转子流量计的应用。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职业岗位的认知。
(五)持续发展方面
加强《传感器应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课后延伸,如大学生电子作品竞赛、机器人作品开发、毕业设计等,我院每年举行一次大学生电子作品竞赛,不乏有利用传感器实现功能的电子作品;传感器在机器人的制作中广泛使用,系部教师以及部分学生制作了多种功能的机器人;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期间,结合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传感器,设计自动检测与自动控制过程,撰写了相应的毕业论文。
“导师制”是我院的特色教学模式,是我们把乔佩科院长将英国牛津大学的教学方法与本院结合,形成辽地院式导师制。每位中级及以上职称带2-3名学生,导师带动了若干名学生,指导其人生观、课程知识、专业知识与技能,已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也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全面性、职业性、开放性。
通过课程组近两年的改革与实践,与原有的教学方法相比,《传感器应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学生无论在学习课程以及参加有关的电子产品制作、机器人的研制与技能大赛都兴趣激昂,学生对本课程技能的掌握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也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社会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网络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的一种建设方案。该方案给出了创新人才的培养计划,制定了网络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和实施措施。
关键词:网络工程,创新人才,试验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高速发展的电子、通信与网络技术造就了现代科学技术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引导了人们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巨大社会工程,极大地推进了信息化进程,加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政策指引下,我国对网络通信行业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极为旺盛,从而构筑了社会对网络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巨大需求。在此背景下,我院于2003年开始招收网络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并于2007年开始建设网络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
1社会调研与创新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本着学习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的原则,通过查阅资料、会议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调研国内外教学改革和优秀、创新人才培养状况。经过调研表明,国内外许多大学都积极构建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宽基础、参与创新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立了“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实验题目强调贴近生活,贴近应用,所设置的实验项目大多数和实际相结合,如设计太阳能汽车、吉他弦的频率、垒球的运动轨迹、望远镜观察等;哈佛大学强调提高学生兴趣,对实验题目精心设计,如哈佛大学的“打靶实验”等等。然而大多院校虽为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都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如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第二课堂教学创新等。但这些都只是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枝节的修补,鲜见有从统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眼,构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网络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更多地趋于高度综合,融合将成为下一代网络技术发展的主旋律。这就需要网络工程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终生学习意识、终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是人们利用已有的信息、经验和知识,基于一定的具有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的目的,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能力。因此,网络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激情、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能在相关领域不断产生新思维、新创意、新开拓、新发明和新发现。
具体来说,社会要求网络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追新求异,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崇尚创新、乐于创新的创新欲望和渴求,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创新人才具有认识未知事物或站在新的角度看待各种事物及问题以获得新发现的强烈愿望,喜欢富于挑战性的工作。
第二,自强自信,具有创新品质。创新是实践活动,但没有优秀的创新品质是难以成功的。创新人才每前进一步都需要非凡的胆识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为了既定的目标始终不懈地进行奋斗,锲而不舍,遇到挫折和挫败不退却。只有具备这样的创新意志,才能不断战胜创新活动中的种种困难,最终实现理想。
第三,个性鲜明,具有创新人格。创新离不开个性发展,只有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探索求知的欲望得以调动与满足,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可能发现新问题、孕育出真正的创造性。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又有多种表现形式,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创新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创新人才必须有独立的个性,个性化是创新型人才形成的基本要求。
第四,富于幻想,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的火种和出发点,是有效创新的基础。
第五,见解独到,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人才进行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既有高度分析又有概括的成分,既有形象思维又有抽象思维类型,创新思维有独立性、批判性、深刻性、灵活性、新颖性等优良品质。
第六,卓越的实践能力。创新要求实事求是,一般来说,无论科学上的发现,还是技术上的发明,都来源于人们的实践。事实上,大多数创新是经过想象、假设、实践三步完成的。实践是创新的源泉,也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创新人才不仅要勇于提出问题,而且要善于解决问题,具有卓越的将设想和创意付诸行动的能力。
第七,知识结构合理,多学科综合。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信息科学技术具有高度综合、交叉与渗透的特点。这就必然要求创新人才具备多学科的综合知识,要求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因此,创新人才须具有广博而精深的文化内涵,既要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了解相邻学科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又要精通自己专业并能掌握所从事学科专业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这是从事创新研究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才能用更为宽广的眼界进行创新实践。创新人才拥有的信息量越大,文化素养越高,思路便越开阔。同时,完备的知识结构使他们具有科学综合化、一体化意识,有助于增强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八,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发展和更新正在使人类的变革呈指数性增长,学会学习并能及时吸收、灵活运用和迅速更新知识已成为创新人才跟上时代变化、开拓新领域以及进行创新工作的重要保证。创新人才还须具有强烈的终生学习意识和很强的终生学习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九,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网络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工程师,面对实际工程问题,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工程意识和很高的职业素养,因为网络通信行业是一种工程性很强的行业,必须遵循软件工程、电信工程等的基本原理,按照工程的客观规律来实施一项研发。学生必须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培养工程意识,才有可能真正形成自己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较高的综合素质。工程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工程人员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国际化的开放性视野和非常顺畅地运用外语与人交流思想的能力。作为网络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要在信息化浪潮中就全球市场准入、建立相应的法律框架、推动有益的商业环境以及标准和安全等重大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行动。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胸襟,掌握一门流利的外语,是国际化人才的一个显著标识,有利于我们做到博采众长,也有利于占据网络技术的制高点。
2创新人才培养思路与定位
2.1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对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我们根据“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统筹本科总体培养方案。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将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始终贯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中,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课内与课外全程全方位支持学生个性发展,使网络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得以充分发挥其潜力和才能,为高素质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
首先,改革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方面:基础理论课教学方面,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调整课程内容及学时学分数,突出基础理论的应用内容,加强反映学科发展潮流的内容;学科及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应进行必要的整合,对课程进行重组,建设符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学科及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群;关键技术类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先进性、综合性,体现工程技术特点;专业选修课程要增大比例,模块化设计,使学生能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及就业市场的变化进行选择,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跨学科及素质拓展类课程应充分体现相关交叉学科知识和经济、管理、法学等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及人文、艺术修养的教育、沟通交流能力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要达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科学、合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含三个层次:基础、专业、应用。基础层:含自然科学基础及学科基础课程实验及认识实习等;专业层:含专业课实验、电子电工实习、网络综合布线实习、网络工程实践、专业课程设计等;应用层:含综合课程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学科竞赛、开放实验等。特别是在应用层次的实践教学中,要大力推进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同时建立实践教学质量和考核标准,健全能力考核体系,提高能力考核部分所占的比重。
其次,建设一支勇于创新,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积极与国内国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跟踪网络通信领域的最新技术,定期安排教师参加相关新技术培训和学术研讨,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形成促进教师科研、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良性激励机制。建立企业技术主干作为兼职教师上课的机制。
第三,继续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推广和完善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创新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觉悟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兴趣小组等多种教学方式为手段,以项目设计、参加各种赛事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要采取措施鼓励更多的教师参加教学模式的创新,采取各种方式,彻底改变沉闷的课堂气氛。使理论课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把实践环节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使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主动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最后,创建以教学为中心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是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教学不可能没有科研的支撑,科研、教学必须和企业需求相结合。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开发项目,同时采用多种形式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研教学型教师队伍,将科研开发中的案例与教学相结合,并且将科研开发项目进行分解,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参加项目开发,或通过毕业设计进行项目研究与开发。将生产、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实践环节的内容,培养学生科研开发能力,使之成为企业欢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2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坚持以人为本、资源共享和特色办学的原则,以学生就业、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相结合为途径,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专业、学科和产学研项目为载体,深化改革,加强建设,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的网络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建设特色鲜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实绩显著,毕业生就业市场广阔,学科建设方向明确,学科团队基本形成,知识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在科研成果及其产业化方面作出显著成绩,有些方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3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及措施
3.1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理念,坚持“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并重”,构建基础厚实、专业精新、个性突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如下的创新人才指导性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框架:提出“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了达到该目标,构建“理论基础”和“工程训练”互相融合“平台+模块”的课程教学体系。“平台”是专业基础课程群;“模块”是不同特色的专业课程群。
指导性培养方案:共155学分,其中课程教学130学分,实践教学20学分,创新学分5学分。
1) 公共基础课(37学分):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好的综合素质而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
2) 专业课(65学分):是指某学科各专业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理论、技术基础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
3) 专业选修课(20学分):是指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和体现本专业特色的最重要、最核心的技术课程。
4) 实践环节(20学分):主要是指实践、实习、实训环节。
5) 创新环节(5学分):主要是体现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环节。
6) 公共选修课(8学分):学生可以根据本人特长、爱好选修课程,亦可跨学院选课或选修研究生低端课程,取得规定学分即可。
培养方案的可行性:新的培养方案较好地处理了教学计划的相对统一性与人才培养多样性的关系。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根据学校提出的原则性指导意见,充分发挥试验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自主性;以实施学分制为背景,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设计多种智能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留有按自身发展潜力选择的余地,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优化了课程体系和结构,加强基础性教学和实践教学,对不同学科专业的理论和实践学时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在加强基础性教学方面,转变了基础教学单纯为专业教学服务的思想,构建了以雄厚的文理教育基础为支撑且能满足不同学科需要的基础课教学平台。
3.2创新人才培养措施
首先,不断优化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根据企业和社会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专业模块设置适合学生个性发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构建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注重加强基础与强调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科学组合了公共课基础平台与专业课基础平台。做到“开课有计划,调整有论证,过程有管理,质量有保证”,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完备,教学计划总体执行情况良好,并建立了“教学督导”制度,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监控与管理,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建立了多个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与中国网通集团(公司)石家庄市分公司、中国电子集团第十三研究所、北软教育、石家庄市赛尔软件等公司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开展了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试点。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构建“知识学习-生产体验-知识反馈-技能训练-创新设计”全方位递进式的实习教学体系。
第三,建立并完善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室平台。我院拥有一流的实验教学平台,其中包括物理实验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新型薄膜材料河北省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电子与电工综合实验中心;拥有普通物理、电子电工、网络工程、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光纤通信、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原理、传感器原理等多个实验室。实验室设备先进,覆盖面广,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条件。通过搭建实验资源共享平台,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分层次、多模块、开放创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开展了课程创新实验活动。
第四,组建了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优秀教学团队。注重教学团队建设,组建跨专业、跨学科集科研、教学、管理为一体,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积极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励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自主开发或选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鼓励有条件的教师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已经开设了“计算机网络”、“网络协议分析”等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以科研促教学,产学研相结合,积极申报各类教改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第五,优化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管理。加大与科研、应用的结合,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主要来源于科研与生产实际,科研性论文鼓励学生用英文撰写。
第六,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大力发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以学院无线电协会、软件创业协会等大学生创新协会为基础,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学院为其提供场地、经费、设备、耗材及技术指导等,利用开放实验室,组织各种科技竞赛。
4总结
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环境,构建全方位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能力导向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全程搭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平台,构建网络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势必会推进网络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梁普选. 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现[J]. 教育发展研究,2004,(2):57-59.
[2] 兰晓红. 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9(4):84-88.
[3] 姜仲,杨英鹏,娄军. 独立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5):107-110.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st Area for Innovative Talents of Network Engineering Specialty
WANG Chang-guang, LIU Jian-jun
(College of Physics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6)
篇10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科研创新
[作者简介]郑向华(1977-),女,黑龙江嫩江人,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CAD/CAE/CAM;李刚俊(1965-),男,四川成都人,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机电系副主任,教授、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高职高专教育;唐剑兵(1964-),男,重庆梁平人,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光机产品优化设计。(四川成都61003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143-02
高职高专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培养优秀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人才,课程的改革建设成了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专业基础课程“机械设计基础”肩负着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基础教育的重任,教学中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教学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工程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机电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目标。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坚持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根据国家发展特色,结合四川地方经济、文化优势,与社会人才需求结合起来,与企业沟通合作,以科研优化课程结构,建立特色课程体系。牢固树立“课程是基础,科研是水平”的思想,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推进国家发展的三要素(科技、教育和人才竞争)蓬勃发展。我校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形成教学科研一体化机制,使教学和科研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
一、建设以科研促教学的教学环境
1.建立良好的科研激励机制,努力提高教师科研促教学学术水平。“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以教师为本。”教师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对于高职高专教育来说,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有特色、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是关键所在。为调动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确立科研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先导地位,推动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我校很早就自行制定科研管理评价制度,对教师的科研方向和科研重点的确立起到很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首先,改变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实训应用的评价观,把教师参与应用技术开发、企业项目攻关、技术服务、应用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成果作为衡量教师科研成果的主要指标,设立科研奖,对优秀的科研教师进行奖励。其次,把工学结合纳入教师科研评价的体系,设立教师科研教学发展项目,带动课程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改革。再次,把科研工作量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指标体系,实行科研教分制(科研项目抵教学分),来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最后,要重视科研教学团体的作用,积极创立教学科研团队。总之,学校只有通过科研激励机制,使教师的科研与学校教学的发展目标、专业建设、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质量的提高结合起来,才能在增强科研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2.建立教学与科研互动机制,培养“双师型”职业技能教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搞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使他们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我校教学师资建设的特色。“双师型”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操实践能力,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要突出其应用性与技术性,因此要求教师也必须理论与实践技术兼备。教师传授技术应在较高理论基础上进行,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和熟练操作。所以,我校采取各种方式和措施,使教师深入地方企业,熟悉工作现场和实践操作规范,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使其满足教学要求,能讲也能进行实践指导;每年都有不同层次的理论和实践实训,鼓励教师进修。同时,基于培养综合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要,教师要以就业为导向,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向学生传授走上工作岗位后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建立教学与科研实践互动机制,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科研实践项目中,提高教学质量。
3.实验技能大赛,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作为一个以年轻人为主的大系,机电工程系长期坚持对年轻教师的大力培养,尤其重视对年轻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培养。为了提高教师的技术实操水平,机电系定期举办实验技能大赛,通过全方位的实验技能比拼,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通过举办实验技能大赛,引导广大教师敢于实践、勇于创新。从前期的实验构思、资料收集、撰写实验设计书,到比赛中的实验操作、归纳和总结等,这一系列大量的工作作为进行实验研究的要素贯穿大赛的全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和教学效果,对整个课程组教学也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二、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建立
1.课程教学引入DACUM模式。加拿大课程开发的DACUM(Developing Curriculum)模式是以CBE(Competency-Based Ed? ucation)为导向的一种课程开发的系统方法。CBE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教育目标和评估标准,以培养职业的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学目标,以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专项能力顺序(从易到难)安排教学和学习计划的一种能力为本的职业培训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无论是培训目标的确定,还是培训课程的开发,都是以某一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职业能力的确定,则由学校和企业界从事技术工作的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共同制定。采用职业能力分析法进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开发DACUM(Developin Curriculum),通过职业能力分析制订DA? CUM表。DACUM把每一个具体的职业或岗位的全部工作,分解成8~12项相对独立的工作职业,每项工作职责是从事该职业应具备的能力;根据每项工作职责的需要,把每项工作职责分解成6~30项工作任务;每项工作任务即是从事该职业应具备的专项能力;最后,将职业分析确定的该职业应具备的各种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制订成图表形式。通过DACUM表所列各项能力的分析确定课程内容。在完成DACUM表后,由岗位专家、课程教师组成任务分析小组,对DACUM表所列各项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形成各项能力必须具备哪些知识等。根据以上分析形成课程单元。
我校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以DACUM模式为向导,以服务四川地方经济为主,从学生就业单位实际需求出发,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基础来设计课程;课程以模块化知识单元为教学特色,以校管课管理方法为主;课程建设大体可分为人才培养、就业市场分析、机电行业调研、教学研究等几个阶段。课程的最大特色是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使课程与教学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实践经验表明,CBE/DACUM是一种更科学、更经济、更有效的课程模式。
2.整合课程开发,注重素质价值,突出科研工程实践的教学
内容。我国高职高专一出现就显示出其现代学术观念:既重“学”,又重“术”,二者并进,原学科理论内部逻辑发展的学术与行业实践中发展的科学技术互联互补为一体。因此,作为高职教育活动核心的高职高专课程应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超越旧学术传统,超前思考新的经济、科技、教育背景下的改革和发展战略,更加突出高职高专特色。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它集中反映着教育的特性和功能,因此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其课程有不同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技术的空前发展,作为“经科教”结合的高职高专课程应为社会所需,课程整合根据实际人才培养需要重新组织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三、科研引导课程工程实践环节
1.利用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夯实工程从业基础。机械创新设计MCD是指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利用已有的相关科学技术成果,进行创新构思,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性的机构或机械产品的一种实践活动。我们利用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夯实课程学习基础。我校每年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由系里专业指导教师带学生参加。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培养开拓型工程技术人才,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采用产学研的科研成果,促进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建设。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是学院小课堂与社会大环境直接结合的形式,是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它的主体由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共同组成。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总体教育安排,教学计划中设定学生直接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依据产学研原理,紧密结合地方机械相关企业,逐步形成完善了教学、科研、生产与培训的产学研机制。四川地区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资金、人才等都不充分,我们针对这种情况开展了校企合作项目,教师根据企业需求为其研发产品、提供技术支持等。对于这些长期紧密合作的单位,我们不仅按规定的教学计划安排师生进行项目合作,同时还为该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上岗培训及顶班工作提供了校外实训环境。目前,我校与国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八家四川的大中型企业签订了产学研校企合作协议,收到很好的成效。3.毕业设计中引入科研项目,使学生“手脑并用”。毕业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坚持选择科研项目和有生产应用背景的题目,真题真做,使学生“手脑并用”,受到严格的工程实践和科研训练。近几届的毕业设计题目来自于科研项目与工程应用的占90%以上。近三年,近两百篇毕业论文与指导教师承担的课题相关,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极大增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论文质量。学生大多成为单位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继续与我们合作科研项目,形成科研促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创新型国家的出现与人才竞争的激烈,科研育人已经成为工程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其核心是通过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学发展,学以致用。科研是源,教学是流,科研可以充分促进教学的良好发展,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通过以科研促教学活动,也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绩。
[参考文献]
[1]杨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3]姜蕙.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4]宋海农.高校本科教育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高教论坛,2004(1).
[5]魏凤荣.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电气工程的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