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郑振铎范文

时间:2023-03-20 03:2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最后一课郑振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名人背诵给我们的启发

古往今来,许多大学问家都非常重视背诵,他们中间很多都是背诵高手,他们在青少年时代通过大量的背诵,打下坚实的文化、文学底蕴。

开明书店的主人章锡琛有一次曾对郑振铎说:“茅盾能背一百二十回《红楼梦》。”郑振铎不信,两人约定赌一桌酒。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大家在开明书店聚会,章锡琛请茅盾背《红楼梦》,并由郑振铎指定一回,茅盾果然滔滔不绝地背了出来,大家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有一个特殊嗜好,那就是背《新华字典》。不但正着背,还能倒着背。有时候,问起哪个字在第几页,莫言都能答得出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 老舍先生也说:“只有‘入口成章’,才能‘开口成章’。”

二、让学生爱上背诵

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背诵呢?

1.教师的榜样引领。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在他们的心目中,老师就是最好的榜样。语文老师应该以身作则,要求学生背诵的自己要带头背诵。作为语文老师,不但要会背诵所教语文课本中的内容,还要能背诵与文本相关的经典诗文。如教《示儿》一文,讲到“爱国诗词”,我一口气背了《过伶仃洋》《春望》《满江红》等多篇诗词,学生个个瞪大眼睛,跃跃欲试。

2.形式多样的方法指导。教师根据背诵内容和学生身心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指导,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地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1)尝试背诵法。在初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熟读几遍,然后合上书本尝试背诵。通过试背发现背诵的难点,然后集中“火力”,攻克“堡垒”。难点解决了,通篇背诵也就迎刃而解了。

(2)词句提示法。给学生提供文本中的关键词句,送学生一根“拐棍”,变“爬着走”为“扶着走”,降低背诵难度。再由易变难,脱词背诵。如指导背诵《孔子游春》一文中描写泗水河畔美丽春景的部分,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出示关键词句,让学生根据提示,练习背诵:阳光____,泗水河边____,____,____像____,在给____。大自然多像____!____是她____,____是她____,____是她____,____是她____……

(3)提纲概括法。有些背诵文本较长,但其本身有着清晰的脉络,这样的文本适宜用提纲概括法化整为零,有序背诵。这种方法可分两步走:一是列出提纲,分段背诵;二是在分段背会的基础上合背全篇。如背诵《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通过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再指导学生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背诵,最后三部分连起来背。如果遇到拆分后段落还是较长,也可再细分出小层次一一对待。如指导背诵《金蝉脱壳》一课,可以先把需背课文分成“脱壳时”“脱壳后”两部分。再把“脱壳时”分为“背——头——脚——尾”四部分,把“脱壳后”分为“翅膀变大——颜色变深——翅膀斑纹——触角光环”四部分。拆分后逐一背诵,再连缀在一起背诵,既提高了背诵的效率,又理清了文脉。

(4)情境再现法。在背诵的过程中让学生运用适当的表演,可以让枯燥乏味的背诵变得生动有趣。如《金蝉脱壳》一课,在指导学生背诵蝉尾出壳这段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正在脱壳的蝉,边表演边背诵。既能真切体会蝉尾脱壳的动作和顺序,又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获得背诵的乐趣。情境再现法尤其适合低中年级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喜幻想,好表现,中低年级的课文很多也适合表演。

(5)竞赛法。背诵比赛,不仅迎合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比赛不分课内外,只要条件许可,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比谁背得对,比谁背得快;可以学生之间赛背,也可以师生对抗;可以你背一遍我再背一遍,也可以“开火车”、“接龙”。这样,学生背诵的兴趣浓厚,也就不觉背诵为“苦”了。

3.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一班之中,学生学业水平、记忆能力有高有低。语文教师必须尊重这种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对待记忆力强的学生,要提高背诵要求,增加背诵量。对背诵吃力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一些要求,做到让优生“吃得饱”,让后进生“能消化”。

4.背诵、阅读、写作三结合。背诵离不开阅读,只有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才能变“死记硬背”为“巧记活背”;而熟练背诵又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两者相辅相成,“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学生通过背诵,积累了大量规范的语言文字材料,语文老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将书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在习作中加以运用,让学生充分享受语言运用的乐趣。

篇2

关键词:优化;语文;练习设计

策略一:课前练习需要“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形式新颖有趣的练习,能满足学生好奇探索的心理,使他们乐于作业,愿意练习。因此,在课前练习时,教师可以采用游戏、谜语、闯关等方法使得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中。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应该更通过练习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提高,注重课前练习的实效性。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时,我设计三个问题:“谁励志学画?”“徐悲鸿励志做什么?”“徐悲鸿怎样学画?”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这个练习,学生掌握了课题,初步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并有效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策略二:课内练习力求“扎实”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力求扎实有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既要又一定的数量,更要讲究练习的质量,在实践中,我发现,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1.练习设计的内容要“精”

练习的内容要围绕数学目标,精心选编,努力做到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如,在《掌声》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对课文“补白”的方法让学生走进英子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英子的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当同学们 时,她 地想 。”在理解“掌声”的含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流了下来,因为她从同学们的掌声里感受到了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一次,我想用掌声告诉英子 。”“从那以后,英子看到同学们 时,她 。”由此来体会掌声对英子的改变。这样,不但让学生走进英子的内心,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生生对话,全方位地认识英子,而且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文章的从内容到思想都显得更加丰满。

2.练习设计的形式要“活”

很多语文课是枯燥乏味、毫无生趣的,但是,如果灵活地设计课堂练习,把音乐、表演带到语文课上,其效果却是迥然不同的,那将会是充满活力和情趣的。多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时,我重组教材,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入手,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从学生的疑问中整理生发出值得探究的问题,设计练习:“为什么说这些天鹅是多么可爱的鸟呢?你从哪里读出了它们的可爱?”这位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体会天鹅的可爱时,我利用配乐朗读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不断体会老天鹅的勇敢顽强,这群天鹅的团结以及它们为了生存而不惜生命的斗争,就是在那铿锵的音乐中,学生的情绪达到了,天鹅群所散发出来的生命的光辉也映照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坎上。而在教学《三袋麦子》时,我让学生演一演文中的小猪、小猴、小牛,通过角色扮演体会人物内心,感受它们三个的不同个性,同时也知道了做事应该有计划,肯动脑,要勤劳,学生便获得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策略三:课后练习设计能够“拓宽”

美国有一个教育研究者库伯,他做的分析研究发现,对小学生学习来讲,家庭作业几乎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没有什么影响。

基于这样的研究结果,我们在设计练习时不能单一追求量,尤其是课后作业,在没有老师督导的情况下,练习的设计更要激发学生兴趣。练习设计要拓宽内容和视野,体现“分层设计”理念,防止“吃不饱”和“吃不了”的情况,留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机动地完成。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我设计了“作业超市”。(1)我想把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抄下来。(2)我想有感情地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3)仿照文中描写珍珠鸟外形的写作方法,用从“部分”到“整体”的结构描写你熟悉的一种小动物。(4)推荐阅读:郑振铎《燕子》《鸬鹚》,孙犁《黄鹂》,老舍《我家的猫》。(任选一题,可以多选。)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实际选择练习的形式。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不再把练习当成负担,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练习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做,我们的课堂练习一定会像缤纷的奇花异果一样,在新课程理念春风的吹拂下,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扉,使数学百花园的空气带着丝丝清香滋润学生的心肺,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学生乐学、爱学。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质疑精神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6-0047-0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可以说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变革。这种变革主要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从根本上改变师生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并提出质疑。语文教师能够通过学生的各种反馈了解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能够切实履行好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转变当前学生为配角的身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

一、改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质疑

明代著名学者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于嬉游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擢扰之则衰痿。”在他看来,“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所以,在学生质疑精神培养上必须由老师加以合适的引导才能实现良好的效果。大致来说,就是老师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克服不敢质疑的心理顾虑。

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老师应该尽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并努力创设出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问的一种良好氛围。比如在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文章中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和心理活动进行深入的探讨,然后再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上课。老师和学生的具体表演,能够帮助学生们了解课文的具体内涵和真正意义,而且也在无形中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能够让学生和老师在平等的条件下一同学习和讨论问题。

总的来说,教师要改变与学生交流的态度,力争消除学生心理上的顾虑,才能够让学生敢于发出质疑之声。例如话语的鼓励、恰当的肢体动作、及时的表扬、适时的赞扬都能够增进师生感情并让学生提高积极性,在课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二、教给学生质疑方法,使学生善于质疑

从某种角度来看,培养质疑精神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学生发现问题后才能进行思考,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设问质疑

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巧妙地设问,以诱导的方式来让学生关注这一问题,并促使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比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在描述菲利普夫妇躲避于勒的具体情景时设置一些假设性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如菲利普夫妇洋洋得意之时,遇到衣衫褴褛于勒的时候,菲利普夫妇的动作、心理、语言和神情会发生哪些变化?语文老师可以通过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思考,使学生加深对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关系的理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设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通过质疑来感受人物形象,深入文章主旨的作用。

(二)比较质疑

比较质疑主要是在语文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通过比较方法来学会质疑,比如运用修辞比较、前后比较、人物比较及文章的主旨比较等方法来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在学习高尔基的《海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近和理解海燕形象,可以让学生分别找出描写海燕和其他海鸟(如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行为表现,如海燕的“飞翔”“渴望”“飞舞”“呼唤”与海鸭等的“飞窜”“躲藏”“”等,通过比较,概括出海燕勇敢无畏和海鸭等恐惧胆怯的行为特点,从而让学生理解海燕象征着英勇乐观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形象。推而广之,引导学生将同样的比较方法应用于郑振铎《猫》的质疑和学习,这样几次下来,学生的质疑兴趣会大大提高。

(三)联想质疑

这一方法主要强调引导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质疑,因为联想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修辞联想、时间联想、情景联想等。以丰子恺的《竹影》这篇课文为例,在具体的教学当中,语文老师可以通过重点讲解“童年游戏中包含着艺术创造”来引发学生思考,比如“华明用铅笔描写自己的影”“弟弟拿来一把木炭分给我们来描竹叶”等都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加以模仿,并引导学生对“假如我们用绿颜料来撇竹叶”的效果加以猜测,从而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这样学生不但会理解用木炭描竹叶的游戏中实际上有艺术的成分和中国画的“意与符号”的特点,而且大大提高了阅读时解决有价值的质疑问题和问题的能力。

三、起好教师主导作用,使学生有效质疑

一直以来,我国教师的地位在学生心目中是神圣且不可撼动的,这很大程度上都是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观念在作怪。进入新世纪后,传统的教学观念仍然没有被摒弃,极大地局限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的培养。正因如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当中,要切实转变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定位,并有效改变当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知识。教师在教育中应该起到主导作用,但不能颠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老师可以通过故意犯错,来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质疑的机会,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老师在组织学习《出师表》这篇古文时,将“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句翻译成“先帝没有因为厌恶我恶劣的品行,而放下身段三次拜访于我住的茅草屋中”,故意将“卑鄙”这一古今异义词翻译成“品行恶劣”,而不是原意的“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发现,诸葛亮在前文中提到自己不求功、不逐利,只求在乱世中安稳度过一生,这充分地说明了诸葛亮具有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其品行不可能恶劣,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的“有意犯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并有效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还能促使学生在探讨与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分析文章主人公的优秀品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其判断能力,培养其质疑精神。

总而言之,质疑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还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探索和想象能力,为初中生更好地接受更高一级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但目前我们的初中生普遍缺少质疑精神,因此,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仍是今后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课题之一。这对于提高我国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然.质疑,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石钟山记》教学案例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