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17:3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

篇1

一、主题鲜明

整卷以“爱·进取”为核心,整体感强。从泰戈尔诗歌到“孝”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现代文《湿地?失地!》、《打》,传递了“爱家人、爱家园”的理念。同时,从“林书豪的奋斗崛起”到“斯科特们”为人类勇敢探险,以及命题作文“向前走”,激发学生奋斗、进取精神。两条线索,交叉推进,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彰显试题的教育功能。

二、选材典范

文质兼美。选文注重语言的典范性和内容的厚重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趣味和审美情趣。文学作品《打》语言质朴但极富张力,内容平实但情感深蕴。父亲的“打”蕴含着深沉的父爱,深切的愧疚,悠长的思念,能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感悟。

现实意义。感动温州人物、温州民俗、乔布斯、地沟油事件、“90后”孝顺观等内容紧扣时代脉搏,凸显地方特色,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积极反思。如非文学类作品《湿地?失地!》介绍我国湿地的现状,链接温州三垟湿地的材料引导学生作现实的探究,引发学生对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三、立意深远

篇2

[关键词]作文教学;电影艺术;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4-0075-02

最近,学校的电影节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电影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款款地向我们走来――她走进通灵厚重的语文课堂,展现她那曼妙的舞姿;她走进歌声嘹亮的音乐课堂,展现她那清脆动人的嗓音;她走进智慧创新的科学课堂,展现她那芊芊玉手;她走进活泼生动的品社课堂,展现她那美丽品格;她走进洋溢着时代气息的信息技术课堂,展现她那时尚的霓裳舞衣――她是否能走进作文课堂呢?我进行了深思,并开始实践。

一、细观环境,巧铺垫

影视作品必然要涉及环境,每一个个体都和一定的环境紧密相连,环境担负起烘托影视作品主题的重要作用。如果电影拍摄得很粗糙,选景不精妙,就会让观众觉得作品没有厚度和力度。再观作文,其实也一样,典型环境的描写可以衬托出鲜活的人物性格,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我将影片《最后的姿势》引入作文教学当中。影片开头,画面“天空阴沉沉的!”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悲情的基调,预示着将发生可怕又令人震撼的一幕。学生通过视觉的熏陶在作文中也学会了环境渲染,为人物的出场巧铺垫,从而写出了人物的独特之处。

二、凝视神态,巧捕捉

电影作品中,人物典型神态的展现是否具有标志性,是导演经过严密思考、严格选择的。聚焦人物的一颦一笑,能起到灵动的艺术效果。在写作中,如果对人物传神的神态进行描写,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就会跃然纸上。

一次有关家庭温情的习作指导课中,我让学生观看了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让学生特别注意妈妈和孩子的表情、动作,看看母子是怎么表达浓浓亲情的。学生有所收获以后,再让他们把主角定下来,布置他们回家仔细观察、捕捉镜头,将自己捕捉到的画面写成片段,然后回到课堂上再组合、再刻画、再深入、再渲染、再育情,最终写成作文。学生的兴致浓厚,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跳入眼帘。有的学生捕捉的是辛勤种地的奶奶;有的关心的是送茶的母亲;有的心疼的是干苦力的父亲――形形、精彩纷呈。聚焦人物的神态,那真是活灵活现,那位辛勤种地的奶奶,拱著羸弱的身躯,那双粗糙的手,做起农活时微微发抖,不禁让人心中一颤;送来热茶的母亲,“微微一笑很倾城”,还有那期盼的眼神,是如此的温柔,给我们学习的力量;父亲瘦削的脸庞,黝黑的皮肤,丝丝的银发,专注的眼神,将工作的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真惊讶!这些初出茅庐的小学生,经过电影艺术的熏陶、启发,竟然在作文本中勾画出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字,感动着每一位读者。

三、注意角度,巧选择

电影艺术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影片的艺术构思。导演拍摄电影时,都要构思:主题是什么?要怎样表达对生活的何种感受、态度?怎样通过某个绝佳的角度,更好地展现人物形象,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其产生一定的艺术效果?拍摄角度不同,主题侧重点及表现手法就有所不同。

拍摄构思中,角度的选择与作文中观察角度的变化有异曲同工之妙。怎样通过观察点的不同营造不同的效果呢?可以调整方向、高度、距离。我们应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观察角度、观察顺序。

我精心准备了一堂写景习作指导课,旨在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让他们掌握观察的方法。首先,自由确定观察对象,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观察的角度,敏锐洞察景物的特点。学生有的选择了同一景物进行观察,但他们的观察角度不同,写出来的效果也不同。同样是写人多:有些学生走近人群观察,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又一个风格迥异的特写镜头;有些学生登高楼俯视,他们笔下的人物像一群忙碌的蚂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四、感悟情感,巧内化

影视文化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直面的美好形象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品德修养的训练,培养真善美的思想品质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在其教学要求中,有关“审美能力”的培养也要求“加深审美意识,提高审美层次,逐渐养成欣赏高品位影视艺术的习惯”。以感恩励志影片《背起爸爸上学》为例,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孩子用瘦弱的身体撑起了一个家,他对父亲执着的爱、自我勤奋的学习、在艰难生活中的挣扎……一幕幕叩击着观众的心灵,让我们看到了仁爱、坚强、担当、阳光。在一次以感恩、励志为主题的作文指导课上,我将此片最精彩的片段放映给学生看,从学生眼里闪亮的泪光看来,他们心里有很大的感染、触动,甚至是那些平时眼里总充盈着“冷漠”的学生,此刻,眼神也柔和了很多。随即,作文本里那工工整整的字迹中流淌出来的真情,一幕幕、一次次、一点点吞噬着我们“脆弱”的心灵。学生用各种爱诠释着自己人生的意义,并让它们在作文本里留下了痕迹。

五、欣赏细节,巧联系

影视作品如果离生活近一点,就能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组织欣赏电影时,教师可以将影片中的故事情节跟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虚实相连,学生切身体会,感同身受,就能领悟情感内涵,从而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来。如《爱之链》中,乔伊冒雪为孤立无援的老妇人修车,不怕脏、不惧难、不畏寒、不求回报,老妇人感动得热泪盈眶,最后把这种爱传递给了一位怀孕八个月还在打理餐馆的孕妇;《负荆请罪》中,廉颇傲慢无礼的占道以及后来上身背荆条请罪,让观众看到了他的知错就改,诚恳道歉。习作指导时,在欣赏这些片段中,教师可启发学生产生联想:在你孤立无援绝望时,你是什么感受?如果有人帮助了你,你会给他报酬吗?如果你碰到了“老妇人”,你会伸出援助之手吗?你会收钱吗?觉得报酬应该收吗?你犯了错误也会诚恳道歉吗?这样,通过联系实际,走进电影情节,理解人物特点,学生受到了情感熏陶,触摸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好作文常常就从真情实感而来。

六、突出主题,巧类比

每部电影都有自己深刻的主题。那么,电影是运用什么手段挖掘主题、突出主题、展现主题的呢?

1.通过巧妙布局、制造悬念突出主题。

2.通过相关景物的放大或缩小、人物动作的快镜头或慢镜头突出主体、强化主题。

3.利用虚实的变化突出主题。

对于写作来说,主题的突出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写作艺术手法来突出主题。以上这三点电影技巧分别是:剪裁方法、拍摄技巧。我们将拍摄技巧与写作技巧相类比,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并灵活运用各种写作艺术技巧,如设置悬念、首尾呼应、欲扬先抑、放大镜头等。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写作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慢慢渗透,让学生一节一节地攀爬,掌握技巧。

七、锻炼能力,巧融合

影片中的故事情节点燃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锻炼了他们的操作能力。比如,我们学校成立微电影社团,学生将电影中的故事片段进行修改,拍成自己喜欢的微电影,并用墨香记录下拍摄微电影的感受、心得。学生在锻炼中磨砺,在写作中成长。

篇3

关键词:生活体验;开放话题;理论依据

写作是综合语文能力的体现,其在语文各个阶段考试中都占有很高的比重。但是提到写作许多学生感到不知所措,教师们也是一筹莫展。这就是我们在写作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掌握恰当的写作方法,没能让他们将生活素材与书面表达巧妙地结合起来,没有放开思维的束缚,丰富他们的想象。鉴于此,笔者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对怎样结合生活体验,写好初中作文进行教学探索。

一、结合生活体验拓展话题理论依据

写作教学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教师理论指导为主,一种是以学生实践写作为主。笔者认为这两种方式我们应该统筹运用,这样才能相辅相成,实现良好的写作教学效果。如果要分主次的话,学生实践练习应该占主要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启发学生深入挖掘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而拓展话题,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想,这样才能有效激活学生主动写作、勤写作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遵循以下流程来帮助学生从体验中萃取并拓展话题:首先结合写作要求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相关的体验进行口头表达。许多同学写作乏力,但是口头表达很顺畅,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先将生活体验以口语的方式展现出来,为进一步整合成书面写作奠定物质基础。其次,我们还要诱导学生针对表达出来的生活体验进行升华性讨论,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写作空间,这样才能使文章有精气神。

二、结合生活体验写好作文的教学实践策略

1.鼓励学生多表达

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有共通性,一般人们从心理上觉得口头表达相对容易。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结合体验来写作文,我们首先就要引导开展课堂对话。课堂对话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定是开放、灵动的。学生在初步表达后,我们再用问题进行适当的诱导,启发学生联想和回忆更多与写作主题有关的生活体验和感想。

例如:针对《我爱我家》为主题的习作,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分别表达一下家庭生活中发生过的几件特别感动的事。然后我们再启发他们升华联想、挥发感情,这个过程中同学互相倾听,可以共同参与到如何用这几件事联系“我爱我家”这个中心主题的表达。这样像聊天一样畅所欲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启发和引导。这样就能有效摆脱“妈妈照顾生病的我”“爸爸辛苦上班”之类的大众化人云亦云的话题,经过交流互动有的学生认识到从一些更能体现真实的生活细节展开更容易表达情感,比如:“虽然爸爸抽烟经常惹妈妈生气,但是当家里来了客人的时候妈妈还是会提前买好烟,方便爸爸给客人敬烟。”这样写就把妈妈对爸爸身体健康的关心,对客人的周全礼节等都生动地写了出来,为“我爱我家”这个话题增添了一笔有血有肉的材料。

2.指导学生多积累

充分的素材积累是写作的物质基础。素材的积累一方面靠生活体验,这在前文已经叙述;另一方面就要靠多阅读、多思考形成的人文素养。初中语文教材选用了许多名家精品,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积累基本的词汇及写作技巧。

比如,我们可以以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为写景散文蓝本,具体操作中我们结合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结合其生活体验进行启发和引导:(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济南的冬天进行描写?(2)分析原文说一说济南的冬天的有什么样的特点?(3)理解和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试着以《家乡的x天》为话题写出家乡的冬(春、夏、秋)天的显著特点。

这样教学,让同学们以名篇为蓝本,全面体验写作的流程和技巧,并能通过模仿形成初步的技巧积累。

3.要求学生勤练习

掌握技能的两个要求是勤学多练,练习是构建理论知识到能力迁移的桥梁。同学们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和表达技巧后,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勤动笔、多练习,通过写作实践和教师的反复点评与修改,我们才能领悟写作的真谛,最终实现练笔的目的。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拆分成几个环节的练习:第一,积累训练。比如我们可以展开对“青春”为话题的名句积累,同学们可以从电视剧、言情小说等不拘一格积累到:“青春是一个人告别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青春是春天里的第一抹新绿,突破严冬的萧瑟和荒凉,给人们送来春天的问候”等句子。第二,限时写作练习。限时写作契合考试的情景,可以让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容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整合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想,这样设置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写作促成的必由之路。

总而言之,写作不能是空洞的编写和刻意的思想拔高,而应该是对生活体验的整合与升华。所以写作教学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启发他们拓展思路转换表达,最终让学生掌握“我手写我口”的写作真谛,成为文章真正的主人。

篇4

一般说来,作文教学之所以困难,效果不明显,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一、学生们兴趣缺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谁都知道,可问题是没兴趣,那也就失去了老师。从一二年级的写话开始,我们就都忽略了孩子真实的感受,不去问孩子你想写什么,而是你应该写成什么,怎样写才能得高分数。作文应该是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记录,是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认识、感悟诉诸文字的一种自由的创造过程。孩子按你的要求写上来,早已不是自己当初想写的东西,又怎会有兴趣?又怎会有真情实感?

二、 素材积累匮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然而,学生的阅读量真的很有限,特别是农村学生,大部分的孩子除了学校内的书籍外是没有自己的课外书的,再加之,孩子生活的圈子小,很少有机会可以出去旅游,外面的世界对他们只能是一种向往。一次我教《秦始皇陵兵马俑》一课,我问有谁去过,50个孩子只有四五个举手的,要知道,这是离我们所在地区最近的世界奇迹了。上课时我找了很多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视频资料,孩子们看得很认真,眼里满是期待和向往。写“奇迹”这个主题的习作时,好多孩子都写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因为我让他们看了,他们有东西可写。

三、缺少感恩的心

一次听了一个讲座,中心观点是:“写不好作文是因为缺少感恩的心。”讲座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次,老师作文的主题是“感动”,一个学生写的是自己在公交车上丢了500块钱,有人捡到后经过各种周折终于送还给了他。老师给的批语是:“不真实,虚编乱造,你一个小学生上学来带那么多钱干嘛?”老师非常生气,因为这个孩子家里几天前刚刚发生过一件事,而这件事老师是知道的。事情是这样的:这孩子的妈妈是个公交车售票员,一周只有一天休假,刚好休假这天,孩子的作业忘到家里了,孩子就给妈妈打了电话,妈妈乘坐了好几站的公交车冒着酷暑给孩子把作业送到了学校。这本是件很感人的事,老师都觉得这位妈妈做得很称职,原想着这孩子作文里会写这件事,可让她大失所望。良好的生活环境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可父母的一味地付出,也让孩子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看不到别人的付出,漠视周围的事物,体悟不到生活中细小的感动,这些也就进不了他们的素材库。

针对以上问题,我尝试了以下方法:

一、降低要求,从模仿开始

对于那些本来就对写作不感兴趣的孩子来说,一定要降低要求,我的做法是——模仿。但我是有具体要求的,比如,我要求以“乐趣”为主题进行习作,写之前你告诉我准备模仿本单元中的哪一类?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确定了这两个问题,好,你去写,写完后拿来我们再对照:“你觉得你哪里写得不错,哪里不行?”对于孩子觉得还不错的地方一定要鼓励、赞赏,写得不行的地方,指导学生看看课文中又是怎样写的,指导他修改。一般来说,这样写上来的习作都不会太差,班里几个孩子模仿老舍的 《养花》写的《养猫》、《养狗》都不错,还有模仿《爸爸带我去爬树》写的《我和妈妈去爬山》、《学游泳》等都不错。我大肆表扬了他们,还在班上读了他们的习作,对于他们可是上学以来破天荒头一回,别提多高兴了。我说:“看来,我们班还有未来的老舍、冰心呀,虽说你们是模仿,但我告诉你们,著名作家都是靠模仿走上写作道路的,你们也可以……一听这话,他们更得意了。

当然模仿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因此老师一定要在模仿中指导写作的技巧,让孩子循序渐进,一点点体悟、掌握,最后脱离模仿。

二、提供素材,寻找源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优秀的作家,如果没有好的素材,缺乏灵感,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面对农村孩子生活圈子小、眼界狭窄的情况,老师一定要帮孩子寻找写作的源泉,帮他们积累素材。一次,学到了“英雄”这个单元,要求写观后感,通过几篇课文的学习,孩子对于英雄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做过轰轰烈烈大事的人,明白了平凡人中也有英雄。可真要让他们写关于英雄的观后感还是很难,草稿交上来,全班几乎90%的人都写的“小兵张嘎”。因为这方面的影视剧他们看得实在很少,有几个孩子知道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但了解的也不清楚。于是我用了半天的时间让孩子看了“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以及电影 《雷锋》。这下,孩子脑子里有东西了,也有真实的体验,写起来容易多了。尽管有些孩子写得不深刻,把握不是很到位,但很真实。而我想看的正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所以作文指导,不能只局限于方法、技巧的指导,不能只告诉孩子怎么写,还要告诉孩子你可以写什么,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感恩,为他们提供较为丰富、宽广的素材供他们选择,让孩子“有米下锅”。

三、及时反馈,重视讲评

篇5

一、立足学校特色教育实践,

完善感动教育的理念系统

学校以“感恩奠基人生,感动滋养生命”为办学理念。围绕办学理念提出了学校的一训三风,分别是:校训“心动每一天,进步一点点”;校风“知恩感恩,情满校园”;教风“乐教善导,以爱化人”;学风“好学善思,与爱同行”。感动教育特色的建构将努力把“感动”的元素渗透到学校各个领域,形成学校的感动文化,以感动提升特色学校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提高学校的整体竞争力,立体渗透以“感动”为核心的文化影响和价值驱动。

二、营造以感动为主题的校园环境,

凸显环境育人的功能

以“感动”元素作为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主题,努力实现学校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熏陶心灵,内化言行。每班有感恩园地――展示学生在家里、社会、学校所做的活动照片或所写的小随笔,还有以“感恩日志”为主要内容的班级日志,主要记录发生在每位同学身边的让人感动的小故事;每个年级有以“感恩的心,做最棒的自己”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展示栏,师生作品涉及作文、绘画、剪纸、作业、手抄报、社会实践等内容,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到激励和榜样作用;学校有每年央视评选的感动中国的人物介绍、感动校园的师生图片介绍;还有全校师生参与的围绕感动教育书写的“感言悟语”优秀作品选登,有感恩励志的古今故事文化墙,等等。以这些生活在师生中的真人真事来激励、内化、影响学生的言行和思想。

三、打造“感动课堂”主阵地,

注重全科渗透德育工作

“感动课堂”是我校渗透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我校“感动课堂”以 “生本为基,感动为魂”为核心理念,面向学生未来,注重全科渗透德育。教学过程努力构建充满情感的课堂,以学生经历激情、灵动、喜愉、振奋等课堂情感体验,以感动的力量构建高效课堂,以感动的手段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进步中感动,在感动中进步。如在互助学习环节中采用“小老师教学法”,以学生教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自信的意识,与人分享成功的喜悦,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具有阳光自信的心态和成为一个合格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

四、培育“感动教育”精品活动,

引导学生收获感动人生

1.将“感动教育”融入班级管理

学校坚持每个学校管理人员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对学生在校的点滴进步都予以关注,及时给予“星级”表扬,这些“星”涵盖了科技之星、劳动之星、体育之星、书写之星、文明之星、节约之星、环保之星、艺术之星等18项内容,并和学校的“星级评选办法”结合,让同学、班主任、家长写下寄语,签名认可,每两个星期利用全校举行的升旗仪式集会,开展 “感动之星”评选抽奖活动。这一活动成为让所有学生心跳和期待的项目,同时也为年度校园感动人物评选积累素材。每学期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评比,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每月评选“感动少年”和“感恩班级”,每年定期开展年度“感动校园人物”评选并隆重颁奖,人员涵盖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和社会关心学校发展、学生健康成长的爱心人士。这一活动开展三年来,已成为我校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和特有的德育品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同时,为让学生真正把感恩之心植根于行,学校将每个月的1号作为当月感恩日,引导学生、教师在当日做一件让他人感动的事,体现感恩于行。

2.重视体验式德育

开展以“感恩”为文化追求的节假日系列活动:教师节――给老师们献礼,感谢老师的无私奉献;“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给父母写信、做家务、自制小礼物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重阳节,中秋节、感恩节、春节――开展敬老爱幼活动,感受浓浓的亲情和爱的回报;劳动节、国庆节――与家人一起外出参观,观看电视节目,感受祖国的富强、伟大,幸福生活的快乐,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六一儿童节――以班级为单位,师生全员参与活动表演,感受来自父母、老师、亲人对自己的健康成长的关爱。

学校还结合一些专题教育开展主题活动,如:“感恩自然”――创模工作我能行;“感恩生活”――整脏治乱我先行;“感恩生命”――消防、交通、应急疏散、法制教育我参与; “感恩先贤”――中华经典诵读;“感恩先烈”――唱红歌、祭扫烈士墓;“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爱家乡、爱祖国活动,等等。

每学期,三至六年级固定开展“感恩书信”大赛活动,学生们以其亲身经历的人和事,用书信的方式感谢在生活、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给予无私帮助的亲人、老师、同学和朋友,以此净化他们的心灵,学会做一个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的人。通过开展以上系列活动、主题活动,学生在体验、参与系列活动中懂得了担当,也更加自信。

五、升华“感动教育”活动内涵,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引导学生参与综合性实践活动

近年来,学校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综合性实践活动,努力培育学生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2013年科技活动和综合实践类活动中捷报频传: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有两项小发明获国家专利,其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8个,省级奖47个,市级奖项10个,区级奖项27个,参与人次达2000余人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态、关注生命、关注生存的社会责任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践活动和师生参与中得到升华。

2.着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学校85%的学生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帮助这些学生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学校将竹竿舞、打陀螺、斗角鸡、推铁环、校园袋鼠、花样跳绳、乒乓球等二十多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的、民间的、传统的、现代的项目融入大课间,将体育大课间活动作为特色活动类课程常态化开展。孩子们在大课间活动的熏陶下,从胆怯、自卑、离群逐步变得阳光、自信、快乐。为他们搭建相互尊重、团结合作、参与分享的平台,让他们从中感悟到活动过程中的规则意识、平等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参加体育大课间活动,孩子们人格得到健全发展,身心处于健康状态。这是我校大课间活动的最大亮点和收获,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以特色活动课程为载体的最好例证。

3.紧密结合农民工子女的身心特点开展德育工作

篇6

[关键词]语文 作文 阅读 教学改革

当前,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的呼声越来越高,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要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不降低学习效果,必须着眼教学改革,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大的“手术”,使其焕发新的生机。试以语文科为例,看怎样进行教学改革。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作文课,作文的题目是《发生在班里的一场小风波》。老师讲完了写作注意事项之后,就提问一位学生,问他怎么写。这位学生很大方地讲述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班里的一位同学,在报纸上看到他父亲被逮捕的消息,一怒之下把报纸撕得粉碎。这件事在班里引起一场小风波,班主任得悉这一消息后,组织召开班会,以这位同学的行为为主题,给同学们上了一场活生生的思想教育课。

接着老师开始评析了。老师说:“如果把结果改成,犯罪分子的父亲与学生的父亲正好重名重姓,是不是更加巧妙呢?”学生齐答:“是”。

听完这节课,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为什么非要把真实的事件改变呢?改变之后就真的巧妙吗?这样做的好处有哪些呢?带着这些疑问,我陷入思考。

思考结果,我觉得这样的评析并不好。第一,它忽视了文章的真实性,抹杀了事件的本来面目。只有真实,才能感动人,才可能是好作品。主观主义随意篡改,必将陷文章于瞎编之中,而瞎编怎么能编出好文章呢?第二,它使得学生无从下笔。本来,学生可按照他所见所闻写下去,但学生又会想,这个过程是不是巧妙呢?那个结尾是不是新颖呢?瞻前顾后,不知所措。这或许就是作文难写的原因吧!

那么,作文课该怎么上呢?第一,真实是写作的关键和基础。脱离了真实,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既空泛又缺乏生机。只有真实,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有话可说、言而不尽。这在客观上要求老师在选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试看古今中外的许多名著大作,无不蕴含着真实的基因。如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当代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第二,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艺术加工,也是成功写作的因素之一。这里的艺术加工,是根据文章的需要,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而不是刻意雕砌、哗众取宠的。如文中出现一个人物,你可能对他十分熟悉,但读者却不了解,在这里就需要你描写人物的外貌。当人物说话时,写出他的语言,就是语言描写。当作者激情澎湃时,就抒感,一泻千里,这便是抒情。当作者有所见解时,写出来,便又是议论。

除了以上的两点,还有很多写作注意事项,如围绕中心取舍材料、锤炼语言等。但就整个写作过程来讲,真实和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艺术加工最为重要,有了这些,至少不会有咬笔头的为难情绪了。

我们再来看一个语文现象,阅读理解题在语文考试知识题中占重要地位,其目的就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但现在却变成了考查老师的判断水平、学生的记忆能力了。

笔者从教多年,历经大小无数考试,对阅读理解题的出题方式十分困惑。大凡考试的阅读理解题,都是从教材上名家名篇中抽取一段或几段,出题考查。老师们在摸清这一规律后,纷纷从各种各类资料中寻找习题,然后让学生做,经老师评后,学生再记,直到把答案背得烂熟。采取此法,成绩却出奇地好,因为凭老师丰富的应考经验,多数考题早已是囊中之物了。

如此考法,弊病多多。其一,没有很好地达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本来需要学生钻研思索却变成了简单的记忆,背弃了考查的初衷。虽然得分很高,但阅读理解的能力并不高。其二,客观上造成题海战术,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在这里,我们不能一味责怪老师们硬给学生派任务,实在是形势所迫。面对众多的习题,多做一个,多记一次,就多一份猜中题的机率,就多一点考好的信心。此时,老师几乎不需要在教授学生思考方法上多下功夫,关键要凭经验猜中题了。可以说,老师判断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成绩的高低。

只要考试还在,考题将永远发挥着强有力的指导作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围绕着考题而展开工作。作为出题人——教育领导者,要真正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从减负和素质教育大局出发,慎重出题,担负起指导教学的重大责任。

篇7

本着这种想法,我就在作文教学中尝试了一下。下面来谈一谈我 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是怎样利用聊天和谈话来激发学生兴趣的:

一、通过聊天和对话引导学生写日常生活中的瞬间感受

叶圣陶曾经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聊天和对话为作文教学创造了情境,教师多方诱导、暗示、提醒,让学生去获取生活中的生动素材,让作文与生活融为一体。作文与其说是在反映生活,不如说是在感受生活,感触心灵。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选取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美好事物以及他们在那种美好瞬间的感受。写好了这一事物,这一感受,文章的意也就出来了。写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瞬间感受,学生有事可写,有情可发,既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又能通过实践提高他们的写作技巧。

记得有一次,我刚走进教室,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说:“老师,张瑞吐了!”我扫视了一下教室,发现张瑞的身边已没有人,只有身材瘦弱的张佳欣正在默默地清扫呕吐物。我快速走到张瑞跟前,摸了摸他的额头,询问起他的病情。事后,我又若无其事地问:“刚才谁和张瑞坐在一起,呕吐物溅到你们身上了吗?”同学们马上低头看自己身上。我接着问;“刚才谁把呕吐物清扫干净了?怎样清扫的?”这么简单的问题,又是亲眼所见,学生们更是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聊起了这件事。看到学生思维已被激活,我趁势引导:能不能把刚才的事详细写下来?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感受来写。因为耳闻目睹了刚才发生的事,又经过聊天、对话,大家的表达欲望非常强烈,写作热情更是高涨。其中有个同学写道:下课了,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聊QQ。突然,我听到“哗啦啦”一声响,难闻的酸臭味扑鼻而来。我寻声望去,原来张瑞吐了 ,坐在他旁边的人都不由自主地皱起了眉,捂住鼻子走开了,我也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只有坐在他前面的张佳欣一声不吭地出去找来了一些废煤球,可能是呕吐物太多的缘故吧,张佳欣又一次出去搬来了一些废煤球,用脚踩碎。要是我的话,还怕弄脏我的鞋呢!只见张佳欣踩过后,又拿来笤帚清扫起来。我想:“张佳欣怎么这么傻,别人的呕吐物,那么脏,她都去替人家扫。谁吐的,谁去扫,天经地义,你又何必去揽这脏活,真是自讨苦吃!这样想着,我猛地发现老师正冲张佳欣笑呢!我知道这是老师发自内心的笑,这笑里包含着千言万语,世上任何语言都代替不了老师这一微笑。此刻,我的脸好烫好烫……

看来,写日常生活中曾经感动自己的美好事物,写自己在那一瞬间的感受,唯有如此,才能有一种创作的激情,言为心声嘛。

二、通过聊天和对话来续编童话

儿童对童话有着特殊的爱好,童话这种文学形式符合儿童的天性,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在童话的情境里,那些可爱的小动物仿佛都是孩子的朋友,学生往往会表现得想说会说。因此在作文课上,可给孩子创设一种童话情境,通过聊天和对话引导学生续编童话,激发学生兴趣。

一次作文课,我先出示一个故事开头:一天,山中之王老虎把小动物全部召集在一起开了一个紧急会议……

看到这个故事开头,学生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我却就此打住,问;”老虎大王为什么要召开这个紧急会议呢?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考虑一下,看谁说得既合理有趣又与众不同。”

同学们跃跃欲试。

生1:人类疯狂捕杀动物,使动物有灭绝的危险,虎大王召集大家商量对策。

生2:现在“禽流感”正向人类袭来,人类面临严峻考验,虎大王也十分恐慌,他要召集大家做好预防对策。

生3:人类为了一己私利,大肆砍伐森林,动物们的住所受到威胁,他们要商量搬家的事情。

……

“在会上,动物们又有哪些不同的表现?结果怎样呢?”我抛出了下一个问题,让学生们自由结合成小组讨论。学生情绪空前高涨。接着让小组代表发言,组员补充,最后让学生将说好的内容写下来。学生们兴趣盎然。

由此可见,利用童话,巧设情境,再通过和学生聊天、对话加以引导,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激发学生兴趣。

三、通过聊天和对话展开以想象为主的作文活动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本着这一要求,我上作文课时,将事先想出来的半命题作文题《假如……》写在黑板上,本以为会激发他们的思维,催开他们的想象之花,没想到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我知道“作文”二字将他们禁锢了。为了打消他们的畏惧心理,我假装郑重声明:“今天不要求大家写这篇作文,只为锻炼一下我们的思维,看谁想得最奇、最妙。”一听不写作文,教室里立刻活跃起来,学生的回答果然五花八门:《假如我是奥特曼》、《假如我是神笔马良》……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假如世上没有老鼠》这个题目,于是我将它写在黑板的正中,请大家思考假如世上真没了老鼠,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的回答更是令人叫绝:“没有了老鼠,猫将成为餐桌上的一道菜。”“猫头鹰将被作为宠物养在笼子里。”“生产老鼠药和捕鼠器的工厂将会倒闭,社会上又多了一批下岗工人。”“科学家克隆出了一只老鼠,被当作国际一级保护动物。这只老鼠过街就不再是人人喊打,而是人人让道……”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想象之窗完全被打开,课堂气氛也达到。我灵机一动,问:“刚才的活动有趣吗?愿不愿意将刚才的活动写下来?”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一次审题的过程也可以当作作文写下来,将亲自参加的活动写下来,而且是一次全新的活动,新奇、快乐使得他们下笔如有神。

篇8

先说说这个创作主题的由来吧。酷暑盛夏,裙裾飘舞,美女自然是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拍摄美女也是多数摄影人少不了的选择。而每个美女都希望被拍得既漂亮,又要像自己,她们都有自己的个性,她们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但很多摄影爱好者却不知如何拍摄具有各自独特风格的人像作品,于是我们策划了这样一个选题:以充满着神秘色彩,又被众多人所认知的《圣经》故事为角本,来归纳出室外人像系列作品的创作要旨,并与大家一同探讨人像拍摄的不同风格,相信六期拍摄学习下来,作品风格“总有一款适合她”。

上帝7 天便创造了整个世界,确实让我们感到好奇,我们现在便以上帝创造世界各物种的顺序,每期以每一天的不同变化为主题,来打造邻家女孩的百变形象。

这里会有天使误落凡间的惊恐神秘,会有留恋往昔的茫然惆怅,会有融入自然的和谐美好……这相当于一组组命题作文,我们以此来探索如何更好地控制拍摄结果,给影友创作提供一些经验支持。本期,我们就以创世纪第一天时,一位美丽的邻家女孩无端遁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混沌之中,开始展开联想。

主题

摄影师能否掌握拍摄要旨,可能是主题摄影拍摄的关键,如本次拍摄,我们最后确定了三个关键词:神秘感、光线感、造型感,这三点最后都要服务于表现“邻家女孩”这一主题。光线感可以形成强烈的摄影语言,一起出行创作的人员合影。神秘感这是决定作品能否形成一个系列组照的关键,而对于造型感来说,造型感太强,会使作品中的模特远离了“邻家女孩”的印象,太弱,又会消弱主题的神秘。

神秘感的塑造 在关于神秘感的塑造方面,我们定了一个“神秘而又明朗”的基调,“神秘”与主题的故事性相符,“明朗”则是为了表达“邻家女孩”清新的气质,并与体现光线感相统一。

光线的运用 在光影上我们最后确定的是人物通过外拍灯、反光板进行高光表现压暗背景。高光表现,可以考虑对人物进行有意过曝和表现正常肤色两种方式,通常暗背景并将模特拍得过曝一些,能更好地强化神秘中“明朗”的效果。

而在实际拍摄中,我们分别拍摄了逆光、侧光、点光以及通过打灯和反光混合各种光效,来创造“真实中的意外”的效果。在题图中我们还运用了一片镜子,当作反光

体,反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象征着“圣光”,以求赋予作品以更多的神秘性。

化妆造型

从拍摄前的化妆做头发与到达现场后换服装定造型,化妆大概花了2 个小时,这可能也是我们影友外拍时要考虑在内的时间因素。化妆除了头部造型,还要尽量修饰掉一些皮肤的小瑕疵,化妆越细,后期修起片来也会越省心。

要外拍时,最好事先想好一些造型动作备用。拍摄当天烈日炎炎,为能完成拍摄计划,大中午我们还在强光下拍摄,模特陈萌并非职业模特,而是摄影师的一名学生,选其原因是为符合“ 邻家女孩”主题拍摄需求,尽量减少职业模特容易流露出的商业味道。因为非职业模特,而我们拍摄的又是探讨性的命题作文,打光、设计造型,一个动作模特要坚持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她却表现出了职业模特的敬业精神。

后期修饰

在晴天里直接拍摄出的暗背景,会出现比较压抑的蓝色,这是与“邻家女孩”的明朗感觉相违背的,所以后期调整时,需要将原来的蓝色通过色相/ 饱和度里对蓝、青两个单色进行调整至明快些的效果,摄影师将蓝色由湖蓝调到天蓝色的调整,也使得作品更显大气。

这次主题创作安排时间时,意外频出,真可谓好事多磨,一波三折。最先确定的本期摄影师郎朗,早期策划时因故中途退出,却又因另一位选定摄影师拍摄排期紧张,及阴雨天气的耽搁而最后参与了进来。“ 六月的天,娃娃的脸”,时晴时雨,外出拍摄受天气影响在所难免。所以,这个季节拍摄一定要提前察看天气是否有雨,是否有风,是否有云,是多云还是朗日。因为这些看似很偶然的小因素,却有可能严重影响你的拍摄计划和效果。

最意外的是,摄影师郎朗恰好是基督教徒,对基督教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从而使得我们对于主题的拍摄得以深入。比如,有一张照片模特展开双臂仰望蓝天,影子呈现十字架状,便是摄影师在计划表现光与影的关系时,临时想出的创意,虽然作品还不成熟,但去为我们今后这个系列的拍摄,提供了创意的方向。

我们一行人中大多人都不信教,但都认同宗教里讲的善念。说到善念,还要再说说与这次拍摄有缘的模特陈萌。出发的车上,作为一个创意团队,我们有说有笑,聊化妆、聊宗教,说起善缘,陈萌还给我们讲了她在此前一天曾穿着高跟鞋,帮出租车司机推车的经历,这让我们唏嘘之余,感动不已。于是,通过这次外拍,我们又意外收获了一个道理:美,由心生!

创意团队

策划执行:王飞

摄影、后期:郎朗(东方视线)我以前每次拍摄前都会画出脚本, 也可以找一些与主题接近的图片, 打印出来,然后在上面标注,现在要拍的有哪些可借鉴,哪些怎样改变。这样,每次拍摄你都会有进步,当然最后出来的作品,也会更能达到你所想要的效果。

化妆:游松(东田造型名人视线)整个妆容突出皮肤的质感,重点在粉底和睫毛上做细致的刻画,突出眼睛和皮肤自然的状态。因为要表现模特溶入混沌初开的情境,人物化妆还是以淡雅为好,所以在制作头发时,也只是做了个简洁的波浪效果。

摄助:周奇(东方视线)除了摆灯、打光,我还要注意调动模特情绪。只有这样,才能让模特在镜头前更好地发挥。

模特:陈萌

道具:东方视线摄影学院

策划需求

场地:有模糊远山轮廓的地方使用相机:佳能 EOS 5D MarkⅡ

镜头: 70-200mm F2.8、28-70mm F2.8

道具:两盏外拍灯、反光板、透光的纱质衣物、镜子

天气:晴天飘云、能吹起纱带和头发的风

特效:剪影、轮廓光、点光、室外灯光特效、镜头晕光

整体氛围:神秘而又明朗

前车之鉴

1. 风力不够怎么办? 拍摄时风忽大忽小,带的长纱风吹动不起来,于是摄助手捧白纱一端边跑离画面边扔起白纱,如此几次,最终实现了想要的效果。而下午拍摄脸部特写时,却只有“微风撩动发梢”,于是一块反光板,便成了大团扇,起了大作用。

2 . 低角度仰拍镜头不够广怎么办? 我们带有一台专门拍花絮的相机,装有副厂广角镜头,但为了保证画质,并不至于模特动作太夸张变形,摄影师坚持使用了佳能原厂的28-70mm 镜头,而让模特站在装外拍灯用的铁箱子上增加高度,从而实现了拍摄需求。

3. 模特出汗怎么办? 大夏天,烈日炎炎,很容易出汗,我们在到达拍摄地特意多准备了些冻成冰疙瘩的矿泉水。

4. 光线不好时怎么办? 光线不好是一个很头痛的问题。策划时最希望看到的是,浓云密布却又具有阳光透出的“圣光”效果,但在得知拍摄前一天下雨后还是放弃了当天的拍摄计划,而选择了第二天晴朗天气拍摄,后期做了些效果。

篇9

关键词:空洞,命题,真情,争鸣,盲点

当今世界丰富多彩,照理说,学生的作文也应该题材丰富,思想活跃。可事实恰恰相反,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或不疼不痒,泛泛而谈之;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或刻意模仿,抄袭例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在分析一堂自己听过的课时冥想苦思。为什么学生的回答如此贫乏,平淡,毫无表现力?比如,一个孩子叙述一滴水的旅行。这里本应该讲早春的溪流,讲春雨,讲彩虹,讲平静湖水的轻声排溅。孩子本应该把这一切当做他周围的世界来述说,当做他本人也是其中一分子的自然世界来述说。论文格式。然而我听到的却是什么呢?是一些勉强拼凑的、笨拙的、死记硬背的句子和词组。它们的意思连孩子自己也感到模糊不清。”①这段话无疑代表了很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无奈。

审题是学生作文的第一步,而命题便是教师指导写作的第一步,在笔者的作文教学生涯中,针对学生作文空洞无味、空洞无我、空洞无物的弊端,积累了这样一些命题的经验。

一、命题应具有诱发真情的因素

有了真情,才有美文。古语有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脱离了发自内心的感情,文字便成为行尸走肉,文章自然空洞无味。然而,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如凡写优秀教师,必有半夜批改作业的习惯;凡写三好学生,必有“改过自新”的经历;凡写慈母严父,必有“一个耳光”的情节,结果作文写得形式主义,读来索然无味。正如一位学生家长所言:“她(指自己的女儿)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她的同学几乎都写过扶老婆婆过马路,给老师送伞,借同学橡皮之类的故事。她们快乐地共同编着一样的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这样的格式,去到老师那儿领了一个好分”②。

究其原因,长期以来“一切向成绩看齐”的教育思想导致很多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使命感责任感淡薄,对他人对生活对社会缺乏情感关注。而情感却正扮演着指导认知和活跃思维的作用。学生对某事物有感情,就会努力去认识它了解它,反之则会视而不见。在写作中,情感充沛则思维活跃,文思流畅;情感匮乏则思维迟滞,难以落笔。

为此,作文课的命题,应当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景中,进入角色。“进入角色”在戏剧艺术中就是说饰演者要把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变成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把戏演好。即使是虚构的故事,也要将自己置身于故事情节之中,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写作文也是这样,那种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旁观者的生活态度,就始终进入不了角色、进入不了情景、抒发不了真情。

因此,以写自己的亲人或朋友为例。《我的爸爸妈妈》、《我的同桌》之类的命题,表达角度比较客观,不利于诱发学生的主观感情。不妨将其改为《给父母的一封信》、《同桌,我想对你说》。这样的命题更有利于带领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在命题营造的与自己的亲人、朋友面对面交流的情境中敞开心扉,抒发真情。

写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命题也应以当时当地学生比较熟悉的真人真事,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或是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宜。如《明天我是否能够成材》、《我会不会见义勇为》,让学生把对自身成长的关注同时引入到对国家、社会的关注上来,在自我发现、自我肯定的过程中抒发内心独特的感受。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有机会写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情感。让学生在一个熟悉而又亲切的情感氛围中真切地展现自我,尽情地倾诉心声,充分地表现才华,将自己熟悉的人,亲历的事,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逼真地、形象地再现于读者的面前,将真情贯注于作文。

二、命题应具备引发争鸣的潜力

“矛盾”是推动事物前进的动力。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专学生,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展现自我的意识。然而在学生作文中,却屡屡出现与其年龄特点不相对称的文章,这些文章或思想贫乏,立意肤浅;或口号挂帅,人云亦云,空话套话连篇导致了文章的空洞无我。论文格式。

笔者认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首先就在于很多作文命题没有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缺乏驱使思考的动力,学生将作文视为任务来完成,放弃了对思想的培养和追求。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命题应具备引发争鸣的潜力。在作文课堂上,由教师适当地揭示作文命题中包含的矛盾,是引导学生探索作文命题中潜在内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当学生发现命题的内在冲突后,可以通过课堂交流或辩论解决矛盾,同时,解决矛盾的方法多种多样,这必然会引起百家争鸣,从而改变学生对作文命题冷眼旁观的态度,克服空洞无我的弊端。

笔者执教的某班,在某次作文课上遇到了这样一个作文题:每次期末考试前,总会见到在复印机前排队复印笔记的学生,请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在未动笔之前,先提问学生这些复印笔记的同学的学习态度如何,得到的回答几乎是众口一词的“不认真”。论文格式。再提问复印笔记为了什么,得到的回答依然是几乎不假思索的“为了考试”。笔者继续提问既然学习态度差为何又重视考试,课堂出现了片刻沉默,意见分歧开始出现了,某同学答:“为了毕业拿文凭”,另一同学回答:“为了向父母交差”,又有同学答道:“为了面子”,学生的交流热情被激发了起来。

围绕这些不同的答案,课后该班级上交的作文里,学生的论点几乎涉及了教育制度、社会体制、社会心态、家庭亲情、师生关系、中专生心理等各个方面。通过这次作文课上的交流研讨,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受益很多。

需要指出,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首先要对所命题目进行精心的设计,反复的推敲,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挖掘出题目蕴含的深刻的内涵,做到胸有成竹;其次,还要给学生做一些合理的适当的提示,广开学生的思路,触类旁通,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投“一石”而激起“千层浪”的目的;最后,同龄人的思想和态度,对学生有着最大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应当扮演好组织者导向者的角色,但不是仲裁者。

三、命题应唤起发掘盲点的热情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这“至微”在生活中本应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但是在笔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听到学生抱怨生活的平淡、枯燥、无味,没东西好写,甚至说什么活的烦,活的累,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空洞无物。其实,生活中缺乏的,永远只是善于发现的眼睛。

长期生活在某一个地方,对身边的事物就会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使其成为体验感情,发掘素材的“盲点”。作为常年过着“两点一线”生活的学生更加如此,这种感觉导致思想与感情的浅薄与匮乏,既而造成文思的枯竭。要突破这一写作障碍,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外,教师在命题过程中,也要积极地动脑筋想办法。

如一堂以“春天”为主题的作文课,将题目要求改为“闭上眼睛写春天”。破除了视觉的禁锢,顿时引导学生进入了一个“陌生”的春天。于是,以往的主角“蝌蚪”“燕子”“桃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春天的味道》、《春风――拂过大地的手》、《春之声》、《春天的感觉》等多角度多层面感受春天的文章。

又如一堂作文课,主题为“汉字告诉我们什么”。汉字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每天每时都要接触的事物,但自身其包含的丰富的知识和文化信息又往往被学生忽略。通过这样的命题,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有关联的汉字,从其包含的传统文化和人生哲理等角度作文章。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竭。”③教师应当在创设作文命题时,引发学生对生活的反思,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旦以往被忽视的,被遗忘的题材被充分地认识和挖掘,便能极大地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效避免作文空洞无物的缺陷。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也不妨说“良好的命题是作文成功的一半”。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年版

[2] 盈怡《教育时报》1998年1月10日第4版

篇10

这个题目其实是一些高三学生常会向我提出的问题。我参加了十多年的高考作文阅卷工作,给多少作文打过分数,自己也记不清了。但我们对作文的评价标准,这些年来应该变化不大。记得20世纪90年代全国统一出卷的时候,教育部考试中心曾经发过一个作文评卷的分项标准。这个分项标准分为基础等级分和发展等级分两部分,基础等级分又分为内容分和表达分两个部分。内容分有题意、中心思想、内容和感情四个方面,表达分有文体、结构、语言和字体四个方面,再加上发展等级分的深刻、丰富、文采和创意,也是四个方面。加起来,就是十二个评分大点。这几年来,我们基本上是按照这样的规定评卷打分的。我想就这几个方面,谈谈我心目中的好作文。

从理论上讲,基础等级分和发展等级分这十二个评分标准既然是上面制定的,评卷的时候阅卷教师都应该遵守。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对这些标准的执行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也就是说,有的评分点比较重要,有的就相对次要一点。

从阅卷的角度看,我们首先关注的是考生的作文是否符合题意。我多次强调,高考作文是应试作文,这是一个本质性的定义。应试作文的含义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遵照考试方的要求,由考生本人当场完成规定题目和要求的作文。如果违反上述限定,不管使用何种方法,都是作弊作文,而让作弊作文获得高分,是高考作文阅卷最大的不公。所谓作弊作文,主要是指抄袭作文和套话作文。因此在这方面,我们的阅卷工作,每年都要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但我们对于这个标准的遵循从未懈怠,并且在制裁措施上日趋严格。比如,全文抄袭的作文,我们的评分在7分之下。而且,一旦被界定为套话作文,最高得分不能超过40分。只有这样,才能告诫考生不要寄希望于通过这种取巧的方式谋取高分。这种严格,其实是对诚实应考的考生的保护,也是对高考公平原则的维护。虽然从1998年开始的话题作文形式本意是降低审题的重要性,但作为阅卷者,我们其实一直很重视考生的审题能力,并把这看做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省自主命题以来,所出的高考作文题多数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审题能力。像今年的题目,以一首20世纪80年代的流行歌曲作考题,题型介于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之间。这首歌采用的是象征的手法,把祖国比喻为树根,个人比喻为树叶,强调的是树叶的感恩之情。作为歌曲,它的象征对象是恒定的,但作为高考作文题,就未必一定要以爱国主义为主题了。所以,我们这样理解这个题目:(一)这是一种表现关系的题目,树根和树叶两者相对应,树根为树叶的成长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树叶对根保持着一份感恩的情意;(二)这首歌在考题中的被象征物,可以是祖国和她的子民,也可以是传统文化与个人、家乡和游子、父母和孩子、教师(学校)和学生等等。应该说,许多考生都能准确审题,但也有一部分考生没有理解这个题目,文章的立意与题目有一定差距,有的作文甚至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与作文题风马牛不相及。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考生的审题能力差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在认定考生的作文为现场作文后,我们才会审读内容分的其他三个方面,即中心是否突出、内容是否充实、感情是否真挚。中心突出,不仅是说文章的论题要集中,还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这就要求考生对论题有深入的思考,还要求有比较独到的见解。如果考生平时能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同时尽可能拓宽一些知识面,达到这样的要求并不难。内容的充实不仅指材料的丰富与否,还在于整体表述的内容是否丰赡。所以,仅仅靠堆砌材料,是算不上内容丰富的。特别是像套话作文那样,平行地堆砌材料,则更加不符合要求。感情真挚,这就排除了那种装腔作势或者唉声叹气的表达,以及仅仅靠掉书袋作文化态取胜的作文。真挚的感情是通过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这要求考生对所表达的内容熟悉且自己曾被感动(无论是爱还是恨)。2007年江苏一位考生,因为有在考前帮自己的父亲收割庄稼的经历与感受,后来写作文时虽然文字简朴,但充满情感,被评为满分作文,这个事例可作为感情真挚这一要求的注脚。

表达分的四个方面,字体工整当然重要,如果字写得歪歪扭扭,甚至看不清楚,扣分是必然的。但依我看,表达分中最重要的是语言。这是因为,自从话题作文开始以来,总是规定文体不限,10年来,这一条已经被许多人误解成文体上不作要求了。而结构,因为容易模仿,也不是最重要的。从学习写作的角度看,其实语言才是最见功力的部分。一个高中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建立在其12年的学习生涯上。语言能力几乎不可能在短期内有非常大的提升,所以,语言是考察一个考生写作水平高低的重要参照依据。更重要的是,掌握母语的程度,直接影响着一个人今后事业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时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斯大林曾经在《与语言学问题》一书中重申过这一观点,他说:“不论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有在语言的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的术语和词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完全没有语言的材料和完全没有语言的‘自然物质’的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这就是说,语言对思维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语言掌握得好,不仅意味着这位考生的写作能力强,还意味着这可能是一个极有发展前途的人才。所以,在表达分中,我们更看重语言这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