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家乡特产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13:3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写家乡特产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

篇1

一、选好要写的特产

要写好有关家乡特产的文章,首先要了解家乡有哪些

特产。

上虞这片古老的土地,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生活于此。肥沃的土地,秀美的山川,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得江南鱼米之乡的上虞物华天宝,珍稀特产,美点佳肴,层出不穷。上虞是一个历史底蕴深厚的地方,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是梁祝传说中的英台故里。上虞特产丰富,拥有盖北葡萄、谢塘黄花梨、二都杨梅等特色鲜果,还有各种各样的特色小吃,以及板栗、女儿红黄酒等一大批特色农副产品。

我们家乡上虞的特产很多,但在一次小小的写作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个一个地去介绍。那就需要我们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最有感受的一种特产写下来。这其实就解决了一个“写什么”的问题。

二、突出特产的“特”

解决了写什么特产的问题,那接下来的就是怎样写好了。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要突出特产的“特”。什么是特产的“特”呢?那就是这种特产与其他特产的不同之处,是它自己所独有的。怎么才能写出特产的“特”呢?很简单,那就是要留心观察。只有认真观察了,才能发现它的特点,否则只能看到它的表面,写起来也是蜻蜓

点水。

例如:两个学生介绍同一种水果――菠萝,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我是大名鼎鼎的水果大使――菠萝,我的小名又叫“凤梨”。远远看我像一个穿山甲。我的头发是绿色的,层层叠叠,像凤尾,每根头发上都有很多小刺,像锯子,很刺手,所以一般人都不敢碰我。我的衣服是金黄色的,像穿了一件盔甲。我的身体外有凹凸不平,像有许多鱼鳞,带着小小的刺,很扎手。我把外衣脱了,就露出嫩黄色的衬衣,看上去水灵灵的。

另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我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让人看了口水快要流出来了。刚吃进口中,会有股甜甜的香味,吃到一半的时候会有一点点的酸,吃到最后就有一点麻,放在盐水里泡过口感会更好。

显而易见,第一个学生写的菠萝抓住了菠萝的特点,写出了菠萝和其他水果的不同之处。重点写了菠萝的外形特点,即菠萝这种水果与其他水果最大的不同。而第二个学生写菠萝的特点,重点写的是菠萝的香气和味道,香气淡淡的,味道酸酸的,这样的介绍比较笼统,因为其他的水果也有这样的特点,也可以说这个学生写的不是菠萝,而是其他水果。

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不同时间、不同角度或动静的变化来发现这一特产的特点。

三、引入故事或传说

我们上虞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传统文化,流传着许许多多美丽的传说故事。有关这些特产的故事和传说也很多,比如《崧厦霉千张的来历的故事》:据说有一年立秋时节,“秋老虎”甚为猖獗,因时值崧厦镇迎神赛会,“蔡万盛水作坊”的老板王绍荣制作了大批千张供应寺庙,由于数量过多而有剩余,他用豆腐布盖住放在一旁。第二天,发现千张已泛黄点,还散发出一股霉香味,弃之可惜。于是王绍荣把这些千张切成小段,并用稻草捆扎,分给四邻“消货”。谁知邻居们食后,顿觉特有口味。于是,“蔡万盛水作坊”试着生产,才有了霉千张这道佳肴。还有《崧厦霉千张和乾隆皇帝的故事》《“女儿红”黄酒的故事》《二都杨梅和慈禧太后的故事》《大禹逢难识野藤》等,这些故事都非常引人入胜。

如果在文章中把这些小故事加进去,那一定能使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具体,更能让读者觉得我们家乡的特产文化源远流长。

如一个学生在写家乡的特产――梁湖年糕时,就把有关故事写进了文章里:“梁湖年糕是用手工制成的,它以晰白、细嫩、光滑、柔软、可口而驰名海外,曾经也被选作贡品。它是梁湖的骄傲,关于它还有个故事。据说原来的年糕口感粗糙,色泽很暗。在清光绪年间,梁湖有个叫陈培基的农民,从豆腐的制作方法中得到启发。他先是用优质的晚粳米多次辗轧成米心,用水质清亮的皂李湖、洪山湖水把米淘干净,在水缸里把米心浸透;然后在15~20天后用清水再把米冲干,用绍兴罗山石磨加水把米磨成糊装入布袋,用石块将布袋糊粉压紧,直到榨干水分成粉饼,用铁皮刨刀将粉块刨成碎粉;再用木蒸桶将米粉蒸熟成糕花,用捣臼把糕花舂透,约舂30余下;最后用手将糕花压积成糕团,揉成条状,用印糕板压扁,就做成了光洁的梁湖水磨年糕了。据传军机处大臣王文韶每年清明回乡祭祖后,总会带上家乡特产梁湖水磨年糕进宫,慈禧太后尝后赞不绝口,后来梁湖年糕就成了进贡的贡品了。”

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俗话说:三分相貌,七分打扮。就是说人是需要打扮的,如果我们打扮得体,会使自己显得更好看。写特产作文也一样,语言需要修饰,需要润色。如“如珍珠一般高贵华美,如露水一般晶莹剔透,盖北葡萄酸甜可口的滋味,仿佛依然留在舌尖,让人难以忘怀……”这是一个学生写盖北葡萄这一家乡特产时写的一句话。这句话一连用了两个比喻,既写出了葡萄的形状,也表现了小作者对这一特产的喜爱之情。如果换一种平淡的、直白的话语,效果就会差很多。

在写特产文章中,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用得很多,但是还有一种修辞手法――拟人,则更能让我们写的特产生动,富有情感。如有一个学生在作文《家乡的黄花梨》中这样写道:“初夏时分,梨花纷纷从枝头飞落,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青色的小脑袋。这满树的‘小淘气’,正睁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四周。阵阵微风吹来,‘小淘气’们不住地点头,称赞四周的美景。到了盛夏,小青梨风风火火地换下青色的春装,披上了褐色的夏装,摇身一变,成了一颗颗镶在枝头的褐色玛瑙,又恰似一位位披着褐色夜行服的侠客,正躲在绿叶后乘凉呢!它们是那么丰满圆润,那么惹人喜爱!”小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青涩的黄花梨当作一个个淘气的小娃娃来写,把成熟了的黄花梨当作一个个侠客来写,真是惹人喜爱啊!

除了比喻和拟人,在写特产的文章时,我们还可以使用其他的修辞手法,比如引用名人的诗句。如著名作家赵畅在《又见二都杨梅红》中就引用了很多诗人的诗句。其中引用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还引用了宋代诗人方岳的诗句――“众口但便甜似蜜,宁知奇处是微酸”。

五、倾注自己的感情

学生在介绍家乡的特产时,心中一定充满了自豪感、喜悦感,那么在写作中,就可以把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赞美之情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作文中去。像一个学生在《家乡的黄花梨》的结尾这样写道:“啊!我爱家乡的黄花梨!爱她的可爱模样,爱她的味美甘甜,更爱她那谦虚朴实、不事张扬的优秀品质!”瞧,作者对家乡的热

爱与赞美之情一下就表现出

来了。

篇2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 生活化 意义

1.生活是正确之源。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那么,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死记硬背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的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小蚂蚁》时,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蚂蚁的生活特点和团结奉献精神。但在教学中,却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问题,老师布置了作业题目是:请你用自己的笔画一画小蚂蚁。而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有的将蚂蚁画成了蜜蜂,有的却将蚂蚁画成了小汽车。怎么办?这说明学生对蚂蚁的感性认识非常有限。于是,老师和同学一起来到大树下,找到很多蚂蚁洞,同学们亲眼看到了地上树上成排爬动的蚂蚁,看到了它们合作起来共同抬一条大毛毛虫……亲眼看到了蚂蚁,学生们非常兴奋,围着老师唧唧喳喳问个不停:那么多蚂蚁会在一起打架吗?它们要是抬不动食物怎么办?回到家中学生们写的日记都非常生动。接着,老师又发动学生通过看书、查资料,进一步了解蚂蚁。第二次再画蚂蚁,学生画的蚂蚁很是传神。因为这是他们自己通过观察得来的体验,这种获得是积极的、深层的。可见“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增进学生的发展。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由于学生的生活大都单调,两点一线,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教学中,应努力、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课文的有关内容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缩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

2.生活是能力之源。在新课标中,把“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作为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更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了《家乡的豆腐》后,向孩子们提问:我们家乡的特产是什么?举起的小手寥寥无几!那么,如何把课堂延伸,扩大知识面,拓展视野,获得实践能力,培养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的意识和精神?这位老师便组织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让学生们回家问问父母和其他家人自己家乡的特产是什么。

②课堂上反馈后,设计表格,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现象观察,广泛收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从而了解家乡特产的一些情况及现状。

家乡特产调查研究:

a、家乡主要特产列表(主要特产、主要出产地、生长或生产情况、销售情况――销量、销售地、收入);b、在列表中选择你最关心、最熟悉的某一特产进行调查;c、主要方法:访问法、查找资料法、实地调查等。

③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在调查研究活动中,学生提高了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他们在调查活动中广泛收集了许多课外信息,了解了家乡有哪些特产,对某一特产深入地细致地进行了调查研究,接触了许多新事物,外面的世界真精彩!这无形之中激发了学生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求知、努力创新的意识。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课堂,知识、能力的应用都更加趋向综合化,期望通过综合性的活动,使各元智能都得到展示而得以充分发展。语文课还可以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当推销员、导游、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也就是说,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生活化教学的确可以将教育与个人的潜能、社会的需求协调一致,将教育的个人化和教育的社会化两者协调一致,通过发展多元智能,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

篇3

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著名作家李存夜说:“如果你对生活冷漠旁观,即使一些令人感动的东西摆在你面前,你也不可能产生共鸣和写作欲望。”热爱生活是观察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写作的必然需要。倘若一个人对生活没有任何情感,那么对现实生活就会冷冷漠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生活在他眼中似乎就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的色彩,那他就算有再多的文采也是无济于事,毕竟作文不是好词佳句的游戏,作文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向奔腾不息的生活,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到生活中去。只有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去观察生活,才能体会到生活中的乐趣,所以要学生写生活,首先是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比如写书信向远方的亲朋好友介绍自己的家乡,学生立刻懵了:家乡怎么写,从哪里写起?学生对家乡的感受不是太深刻,我就引导孩子们谈谈自己家乡的美景,孩子们想到了濠河、长江、狼山、大海、小河、田野……喜悦之情油然而生,接下来再谈谈特产,孩子们想到了西亭脆饼、石港乳腐、正场熏糕……再后面就是家乡的变化了,孩子们最先想到的就是苏通大桥,我引导孩子们想想自己周围,孩子们发现现在农村的烂泥路都修成了宽阔的水泥路,上学方便多了;还有同学发现现在农村里有小轿车的人家也变多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通过有目的地引导孩子们条理清晰地发现了自己家乡的很多美丽之处,那种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孩子们把写家乡当成了赞美家乡,一种积极的情感促使学生快乐地完成构思与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异常活跃的,情感是作文的灵魂。古人说“言为心声”。好的文章倾注着作者强烈的感情,没有情感就写不出好文章。

二、带领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要引导学生写自己感受到的属于自己的生活。生活是作文的“米”,巧媳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要带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取材,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万事万物。只有真正地走进了生活,才能从生活中收获真实的体验,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让生活为作文搭建舞台,努力让生活为作文营造一方沃土,开辟一片绿地,做到生活为作文添彩,作文为生活高歌。例如在练习写景的作文中,我们不能守着教室这片天地,而是应该带领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之中,让学生去亲眼看到、亲耳听到,这些最真实的景物,最真实的声音无不对学生产生视觉与听觉上冲击力,进而促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比如秋天的时候,我们农村秋的气息是非常浓的,田野里庄稼丰收了,农民伯伯在地里忙碌着……这一切都具有秋天的特征性,无不勾画出美丽的秋收图。在作文中,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学生多写写自己熟悉的生活,通过走进生活,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我们让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去捕捉生活的气息,让真情实感溢满字里行间。

三、以活动为载体深刻体验生活

篇4

一、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那么什么是逆向思维呢?它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同学们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如果同学们能够运用逆向思维方法的来作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

在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我就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

二、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

那么什么是侧向思维呢?它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扩广,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

著名美术家齐白石老人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立意构思上妙用侧向思维法,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有次学生作文,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有很多套作,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写家乡的土特产,写家乡的……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但写多了,会觉得腻味,毫无新颖感。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摒弃从众心理,避开大道走小径,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体现了时代风貌,创意新奇,别开生面。

三、纵横驰骋,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他发散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同学们大多有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若能把这些用文字描绘出来的话,那么你们的作文一定会写出奇、新、美的境界。

篇5

关键词:本土资源;作文教学;有机结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在农村,有着丰富的人文底蕴,独特的自然景观,也充满着现代的气息,处处是写作的素材。因此,我们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借助乡土文化,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努力挖掘写作素材,让独特的乡土文化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资源。

一、走入李乡,读懂李乡之“李”

我的家乡山清水秀,孕育广东名果――三华李,被誉为“广东三华李第一镇”。学生耳濡目染的都是三华李,我们要引导学生真正走入李乡,融入李乡,积累写作素材。

1.春天是李乡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是我们引导学生写作的绝佳资源。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走进花海,观察李花。教师可以设计三个问题:第一,写李花可以从哪几方面来写?第二,写李花有哪些表达方法?第三,怎样安排写作顺序?

2.夏天,是李子收获的季节,是最具有魅力的季节。同样,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李园,采撷生态文化资源。

教师要做好指导:(1)多种感官参与观察。用眼看、用鼻子闻、用口尝、用手触摸、用耳听。(2)抓特点,有序地观察。A.有顺序地观察。描写三华李的顺序一般有:按生长过程和按由整体到部分的结构顺序。B.抓住特点。对三华李的大小、形状、颜色、滋味、吃法、营养价值等方面进行观察、了解后,还要对不同的生长时期作为重点进行观察。C.将自己对三华李的感情融入进去。

二、进行综合性学习,学做“三华李”社会调查

教师可设计好内容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1)三华李家庭销售情况调查:总收入、总产量、平均单价、大果情况、电商情况、你的感受或建议等。(2)三华李管理技术调查:李花管理、果实管理、修剪技术、施肥方法、病虫害防治等。学生要先讨论制订活动方案,之后进行考察,打听调查,交流感受,分析活动情况,都需要从口头到书面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这些实践活动,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丰富了写作素材。

三、深入李乡,了解人文资源

我们引导学生要时时处处留意,把自己的眼睛当做摄像C来捕捉和记录信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点入手:(1)收集与家乡有关的民间文化素材;(2)留意本地的风景名胜、古迹建筑等,试着表达自己对它的热爱和赞美之情;(3)特产、餐饮文化,如家乡的小吃等也在收集之列。

四、师生齐动手,共建李乡文化资源作文素材库

通过引导学生做个时时处处注意积累的“有心人”,学生有了较丰富的写作素材。我们要指导学生并亲自参与,分门别类地处理素材,把相同或相近主题的素材归为一类。素材的形式可以是编排的目录、日记等文字载体,也可以是图片、音像软件和网络资源等。假以时日,就能逐渐建立起强大的李乡文化作文资源素材库。只要仓库中堆满了“粮草”和“米”,军队还用愁饿着肚子打仗吗?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种薄收”“厚积薄发”。

五、要多写,书写“我眼中的李乡”

1.要多写。读不能代替写,要写好文章,要尽可能多写,全情投入地写,坚持写。写多了,自然就熟能生巧,写作水平也就提升得越快。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的语言运用创造条件,激励学生把积累的语言和获得的感受写出来,充分运用本地熟悉的素材,逐步养成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习惯。

2.要多修改。好的作品是经过反复推敲和修改而成的,会让作文从平庸中脱颖而出。多改,并不是依赖老师给学生改,而是要求学生自己修改。小的方面,改字、词、句、标点;大的方面,要从整体着眼,比如结构、条理、思想内容等。

六、注重素材、得意之作的交流分享

1.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我们可引导学生利用本地网站了解本地信息并上传自己的得意之作,也可以创建班级Q群,进行讨论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2.发挥班级“学习园地”应有的作用。我们定期把学生搜集的精彩材料及学生的精彩之作在“学习园地”上展示,能激起他们的参与热情,引发兴趣。让学生学会和大家分享学习,并感受到和大家分享的快乐。我们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展示不同层次学生的亮点,切忌少数学生唱主角,多数学生充当旁观者。

篇6

关键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创新

语文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样要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因此,学校“创新作文教学研究”活动开展以来,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下面就些许经验向方家讨教!

一、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适逢滂沱大雨,寿典难以为续,众人皆叹奈何,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旁观者嘘声四起,板桥不以为意,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李公寿比雨更多。”郑公停笔,掌声四起。这就是逆向思维带来的出其不意、出奇制胜之奇效。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大胆地从问题的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我就启发学生: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和幸福生活,才有美好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师长的,还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

其实,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的手法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手法。巴尔扎克说得好:“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两种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巴氏道出了逆笔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反相成,顺理成章,是一种巧妙运思方法。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加以强调,不能随心所欲,随意逆向,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二、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

宋徽宗时的一次科举考试,徽宗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画师们经过构思,有的画得完整,有的画出寺的一角或寺的一段残垣断壁……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与画题无法吻合。他失望之余,却有一幅画深深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表现得含蓄深邃淋离尽致:和尚挑水,不是浇菜煮饭,就是洗衣浆衫,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纪老迈,还得自己挑水,可见寺之破败,可见寺一定藏在深山之中,画面尽管看不到寺,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徽宗连连点头,称:“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的侧向思维,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

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推广,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

著名美术家齐白石老人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立意构思上妙用侧向思维法,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美国著名科学家,电话的发明人贝尔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有次学生作文,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产生“套板反应”,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写家乡的土特产,写家乡的……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摒弃从众心理,避开大道走小径,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体现了时代风貌,创意新奇,别开生面。

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

三、纵横驰骋,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它发散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当前,高考、中考都趋向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有它的优势,给了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因此,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让其思维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写出奇、新、美的境界。不吊死在一棵树上,不局限于沿着一个方向或同一类扩散的思维,扩大思维量,提高思维变通性和流畅性,让他们“横看成岭侧成峰”。如,《由牛所想到的》一文训练,我就引发学生通过多向思维,引发若干观点:

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到郭沫若自比为“牛尾巴”到茅盾自比为牛尾巴上的“一根毛”,想到为人处世应谦虚;

从牛工作时昂首向前的形象,想到人们生活中应象牛一样充满活力、负重不辞;

从牛到“韧”劲、“强”劲,想到学习中遇到困难,应有一股牛劲,知难而进;

从牛的各种作用和牛的多方面的本领想到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像牛那样耕田、运输、提供牛奶……全心全意为人民做贡献;

从牛的反刍的生理特点,想到学习也应有琢磨精神,要有温故而知新的良好习惯;

从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想到“我为人人”的高尚品格;

篇7

一、丰富学生的作文语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写进了教学目的。由于农村小学生阅读量小、词汇缺乏、知识面窄,在语言表达上较不确切、不生动具体。根据这一现象,我认为在平时应该多注重积累,多渠道丰富学生的作文语言。

1.课内阅读积累。经常“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素材。因此,我在教学中,要求每位学生一本课内笔记本,在预习新课的时候将自己喜欢的词句划出来,字迹工整地抄在笔记本上。学生摘抄的语句都是自己喜欢的,也都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作文时这些词语就可以信手拈来,使习作锦上添花。

2.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作用不容忽视。我经常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多读课外读物,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室的图书进行阅读。但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图书数目较少,学生视野得不到很好的拓展。我提议学生在周末或假期,到市内的书店和图书馆去借阅图书,并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我特别推荐学生阅读少儿文艺作品,如民间故事、神话、童话、寓言等,因为这些作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读来十分有趣。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地方摘抄在“采蜜集”中,平时可以读一读,背一背,并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写下来。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作文用上自己摘抄的词句,让学生尝到多读书的好处。这样学生的作文、阅读兴趣可以同时得到提高。

二、引?а?生留心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去仔细观察生活细节,捕捉生活素材。

1.观察应该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问、耳听、脑想,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特点,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因此,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去认识事物、积累经验,通过表面现象认识人物情感。这要在平日里多下功夫,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勤于积累,在生活中见到有特色的情景,要及时记下来。不仅可以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而且也提高了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

2.观察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农村的民风民俗地道纯朴。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如除夕之夜吃团圆饭,正月十五赏花灯、吃元宵,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中秋做月饼……如果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将这些身边的民俗生活作为作文的一类素材,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其次,学生对家乡古址遗迹比较感兴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收集有关家乡古址遗迹的历史文化。

3.从观察中引发想象。缺少合理联想和想象的文章平淡无味,让孩子们以观察对象为依托,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如神州飞船顺利返航,中国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象与之联系密切的事物,由此及彼,大胆想象。

及时记录观察的结果。观察好比撒网,记录好比收网。坚持把观察到的事物写进日记,是积累素材的最好方式,也是积累素材最好的途径。

三、灵活习作,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学生没有写作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学生对某事物的喜爱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根据语文教材,仿写续写课文。语文教材中安排的课文都是佳作。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篇章结构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从语文教学实践看,学生在读学写中,由仿照写到创写效果明显。如教学《桂林山水》,可仿写描写桂林山和水的特点的句式;也可仿写篇章 “总--分--总” 的结构形式; 也可仿写引用诗句总结课文的写作方法等,训练学生仿写续写课文的能力。

2.重视日常口头作文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也就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学生说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说习作要求,进一步明确习作的具体规定,提高审题能力;二是说自己的准备材料,目的是检查他们习作前的材料准备情况;三是口头作文,在习作指导过程又分为说题目、说提纲、说作文。进行班内口头作文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

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我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激起灵感的火花,开展丰富多样的交流活动。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基础,因材施教。平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互评作文。作文本交上来后,教师先把每个学生的作文都看一遍,但不作点评,选择其中内容有亮点的作文,让习作者本人在班上朗读,然后全班学生再对习作进行评优说劣,最后教师总评。这不但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更重要的是让习作者本人体验到写作的成就感,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教师还可以在班上开展读书谈、朗读演讲比赛、手抄报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把活动中的优秀习作投稿给各类报刊,这都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从而增加写作兴趣。

篇8

一、激发强烈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获得知识的重要的推动力,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兴趣,写作将会变成一种乐趣。

(一)参与游戏,培养习作兴趣

一次在上人物描写的习作指导课上,我把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然后让每一组抽一个题目(这些题目都是他们朝夕相处熟悉不过的同学的漫画像,人物的特点都通过漫画夸张地表达出来),再要求他们先用语言把这些同学的特点表达出来,再要求必须把这些同学的动作、神态和语言都描写出来,但不能写出他们的名字,最后让同学猜出是谁。每个小组可以进行个人构思,集体创作,由组长发言,各组进行抢答,优胜者加十分。一时间,各个小组进行争先恐后的抢答,热闹非凡。各组同学的人物描写生动、形象。在猜谁时,大家都能根据人物的特点回答出所描写的同学的名字。此时此刻,同学们情绪高涨,兴趣盎然。这种寓激发兴趣于游戏活动之中,效果备增。

(二)模仿试作,增强写作信心

阅读教学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每篇课文都是学生习作的例文。小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窄,每次学作都苦于不知怎么写,从何而写。因此,摹仿课文结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进行写作,也是提高习作能力的方法,如教学《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狗》;教《蟋蟀的住宅》仿写《游天柱山》;教《猫》我让学生仿写《狗》;教《蟋蟀的住宅》仿写《我的卧室》其效果颇佳,学生的习作不再发难。

(三)作文接力,品尝习作乐趣

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开展了“作文接力活动”。发给组长一人一本笔记本,每天安排一名习作较好学生写,作文题材,内容不限,但必须写真人真事,写出真情实感。每天早会课利用几分钟进行评赏,写得好给予表扬奖励并转载在板报上。第二天同一小组的另一名同学又接着写下去,如此循环,到半个学期,平时不爱写作文的同学,竟然也参加到这项活动中并得到及时的表扬。这样,学生的闪光点得到赏识,写作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

二、充实生活丰富内容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可以说生活有多丰富,作文就有多丰富。

(一)从劳动中吸取生活素材

教师应鼓励并让学生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从劳动中吸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我要求他们每人至少要掌握3种以上的劳动技能,争当家庭小能手,并在班队会上相互交流,评比再引导他们把做的过程和感受写下来。例如:三八妇女节,帮妈妈做上一道香喷喷的菜肴;利用双休日自己洗衣服,下地摘菜,到菜市场买菜等。他们亲自参与生活,感受劳动的苦和乐,既锻炼了自立能力,又丰富了情感,为写作开启了鲜货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二)在组织活动中寻找写作素材

生活无处不飞花,大自然的人文都是我们写作的对象,为了丰富写作内容,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自家的小动物,给他们喂食和它们玩耍。组织学生游览无家乡的名胜古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产,在活动和调查访问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积累感性的材料,丰富写作内容。这样《我家的小猫》、《家乡的芦柑》《家乡的夜景》等一批充满生活情趣的作文就这样在同学们的活动中诞生了。

三、广泛阅读,积累素材

“日积月累,方能成悟”如果说丰富生活,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那么广泛的阅读就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不会写的困难。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词汇获得间接知识经验,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掌握写作技巧。

(一)鼓励订阅报刊

《素质教育博览》《快乐语文》《读写天地》等小学生课外读物,富有趣味性、科学性、知识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订阅,同时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室或县图书室借阅书籍及时向学生推荐一些浅显易懂,适合学生口味的好书,让他们快活地遨游于书海,在生动曲折的情节和朴实自然的语言中找到乐趣,积累词汇。

(二)鼓励观看影视节目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看一看自己喜欢的影片和少儿电视节目,如《少儿频道》《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达到开阔视野,陶冶心灵,启迪思维的作用。

(三)引导进行读书积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在指导学生大量的阅读的前提下,鼓励他们认真积累好词好句,优秀的片段,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经常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向别人讲述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最受启发的一则故事,最新的一则新闻。学生在阅读中陶冶了情操,拓宽了视野,学会了形象生动有趣的描写。

篇9

【关键词】创设 写作情境 阅读 积累 鼓励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我认为习作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宽松的习作环境,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畅所欲言,真正体验到学生习作的情趣,表达出他们内心的真情实感,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风采。

一、积累素材,做好铺垫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一旦脱离了生活,那么习作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了增强学生的语言和生活积累,避免出现望文生义和张冠李戴的现象,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注重积累――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名篇,积累课外读物中的美文,积累生活中的点滴观察,积累生活中的人和事……通过积累,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充足的材料,写作思路也随之变得开阔起来,一旦有机会表达,他们就会将平时的积累灵活生动地运用于写作实践中,使习作成为有木之本、有源之水。

为了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人)事,吐真情,我们平时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热爱生活,去体验和感悟生活,养成留心观察、随时随地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这样一来,学生习作时就会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了,就不会是干巴巴的文字和传统的素材了。其实,大自然中可写的东西有许多,但如果不留心观察,许多值得写的内容也会擦肩而过。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置身其中,从而获得独特的感受,才能写出充满个性的习作来。众所周知,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习作内容的重要来源,学生通过阅读适合他们的各种书籍,不管诗歌、童话、寓言还是小说,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不管文学作品还是科普作品,也不管是国内作品还是国外作品,只要广泛地去阅读,就会拓宽他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积累的素材也会更多,表达也会更丰富。

二、倡导主体意识,激发写作欲望

作文教学应多些弹性,少些禁锢;多些自由,少些束缚。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努力让学生进入角色,让写作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从而在强烈的自我需求中激活学生表达的欲望。例如让学生选择一种家乡的特产写两句广告词,以“我的家乡”为题撰写演讲稿,为班委会成员写就职演说辞等。让学生把丰富多彩的画面一个个展现出来,使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与学生情感相融合、作文与学生生活相连通、作文与学生个性展示相辉映,学生在属于自己的天空里无拘无束,自由奔放,可以写自己所看,写自己所做,写自己所想,写自己所感,学生感到作文实际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作文也是一种乐趣。这样作文真正成了学生的精神需要,于是,学生想写、愿写,也有话可写,也就能写出自己的特色,写出自己的风格。

三、走进生活空间,放飞学生灵性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蕴涵着无穷的写作资源。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开发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走进生活,使学生具体真切地感受,给学生思想一片飞翔的天空,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写生活。绚丽多彩的大自然和生活,最能拨动学生敏感的心弦,让其形成最佳心理驱动,从而让大自然的芳香、色彩汇成丰富生动的语汇在学生中流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想办法为学生创造一切体验生活的机会,寻求各种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投身到社会大潮流中,主动去感受和体验时代的脉搏。通过亲自参加社会实践而丰富生活体验,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天空下,才华尽显,个性张扬,自由地展开写作之翼,写出色彩纷呈的好文章。

四、互改互评,取长补短

篇10

一、自然风光资源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极具个性化,不同地区可以开展不同的研究,使学习活动具有地方色彩。韩城是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故里,龙门是韩城的象征。是大禹凿山导河、鲤鱼跃龙门的美丽传说之地,以其瑰丽的景色和险要的地位被人称做胜地天堑。黄河流经韩城的长度约74公里。韩城段是整个黄河流程中最雄奇跌宕、多姿多彩的一段,视觉形象最好、最美,惊心动魄的黄河文明与恢弘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在这里对应。加之东部黄河湿地、西部多彩森林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自然风光资源风光无限,《龙门的孩子爱龙门》便成为了我们的校本课程。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了解母亲河,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的热情,提高学生保护母亲河的意识,我们分年级设计了“赞美母亲河,保护母亲河”系列活动。一二年级学生听父母讲龙门的故事,讲母亲河的故事。三四年级学生讲述与龙门有关的故事,吟诵与母亲河有关的诗词。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搜集有关母亲河的故事,反复朗读“龙门有灵秀”等诗句,眼前浮现出母亲河奔流不息,日夜劳作的场景,也深知母亲河养育了我们,保护母亲河应是每个人的责任。五六年级学生展示母亲河的风光图片。学生把课本和搜集来的黄河图片在班内展示、欣赏、点评,领略龙门黄河的无限风光,犹如身临其境。

在全校开展一年一度的“亲游母亲河、重温家乡情”活动、“保护母亲河”植树活动。通过具体实践,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从实际行动中懂得应该怎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做热爱家乡、保护环境、品德优良的好少年。最后提出保护母亲河的建议。查找资料后学生知道,黄河水变浑浊的原因,建议植树种草,植被保护,减少水土流失;建议不要往河里抛撒垃圾,使母亲河不再遭受污染。

学生们在系列活动中调查思考、亲身实践、交流探讨、抒写表达,进一步提高了语文综合素质,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自然风光教学资源,使语文教学贴近学生,充满了童趣和灵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文物古迹资源

韩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文史之乡”和“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南有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史上起着深远影响的司马迁祠墓;中有“小北京”之称的古城,有被誉为“民居瑰宝”和“东方人类居住村寨的活化石”的古民居党家村;北有被誉为“晋陕大峡谷”和“鲤鱼跃龙门”的黄河龙门。有雄踞古寨堡之上,居高临下,被称为陕西“布达拉官”的普照寺;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梁带村两周遗址”。重点文物大禹庙、魏长城遗址、文庙、城隍庙。元、明、清古建筑遍布城乡,其中元代建筑堪称陕西之最。

语文组的老师们针对高年级学生现状,在学科知识整合、作文教学中,紧扣文物古迹资源,开展“家乡文物古迹知多少”、“新闻我做主”系列活动。挖掘并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资源进行“现场作文”教学,结合韩城市“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活动,我们在五年级学生中开展了一次“家乡文物古迹知多少”文化调查系列活动。学生们通过向父母咨询、阅读有关家乡的文章、查阅历史资料、网上检索等方式了解文物古迹,历史变迁。并通过节假日就近实地考察、深入展厅调查采访、父母伴游参观,对家乡文物古迹有了更新的认识,从内心深处激发起了他们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决心。如今学生对韩城的历史,对司马迁、对黄河龙门都能说出动人的故事,并且心中充满了骄傲与自豪。

“新闻我做主”。结合人教版语文第九册实践活动设计新闻,开展活动作文实践课。每班培养两位新闻员,在班级召开的“龙门新闻会”上读新闻、说新闻,随后大家写新闻、评新闻,最后一起评选“最佳新闻”。优秀新闻员亮相示范后,同学们轮流担任新闻员,教师现场指导。活动作文实践课,拓宽了语文运用的领域,引导学生把学语文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关心家乡发生的事。为学生提供了口语交际的机会,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课后学生自觉地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写成了充满真情实感的现场作文。

挖掘并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资源进行“现场作文”教学。我们成立高年级小记者团参观司马迁祠、古民居党家村、大禹庙、文庙等,写参观日记、心得体会。采访展厅工作人员、游客,了解历史与形势,写采访稿,提高口语交际。为自己心爱的文物古迹选写广告词,做广告画,并在班级展示,提高应用文的书写能力。搜集文物古迹颂赞诗文,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多种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召开歌颂文物古迹诗词朗诵会,经典诗歌背诵比赛。特别是郭沫若1958年在为司马迁祠题写的碑文诗“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成为必备保留比赛内容,提高了学生搜集、朗诵诗歌美文的积极性。学生们围绕文物古迹资源开展主题活动,自编以韩城特产命名的《大红袍》小报,以剪报、手抄报、电脑报、采访录等形式展示语文实践活动,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表现出克服困难不怕苦的意志品质,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了解历史,真切感受家乡的人文风情,寓教于乐,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民俗风情资源

龙门的自然景观让人赞叹,龙门的神话传说更让人着迷。龙门又称禹门,相传大禹治水最艰难浩大、最伟大的工程就是用神斧劈开龙门山,至今韩城还流传着禹女献策、错开河、三过家门而不入等大禹治水的故事,所蕴含的人定胜天开拓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支柱。大禹庙是人们纪念大禹治水,颂扬大禹精神而修建的一处祭祀性庙宇。鲤鱼跃龙门的美丽传说就发源于龙门,蕴含的逆流而上,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鼓舞着历代黄河汉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根祖祭祀文化、史圣文化、黄河文化、大禹文化及民俗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城行鼓、韩城秧歌、民间社火等文化遗产悠远流传。

我们结合韩城市教育局“争做文明韩城人,我为城市添光彩”主题活动,挖掘民俗风情丰富内涵,积极开展“拜家乡史圣,赏民俗风情”学习活动。作为史圣故里,韩城是历史担当,陕西是历史传承。史圣故里有思想绽放,有文化争鸣,有历史辩论,有名人聚集,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历史论坛,珍贵资源当珍惜。为此,我们积极开展了“同史圣文化同行,与家乡先哲为友”、“亲子读书共成长、经典文化进家庭”和“书香家庭”评选活动。通过读书知识竞赛、优秀读后感评选、“孩子和父母、同读一本书”等特色载体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家长爱书、藏书、看书,引导家长学习传统文化,注重言传身教,提高家长家庭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