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精神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10:5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北京精神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爱国二字是灵魂,五星红旗在我心。
创新突破是关键,赢得未来我抢先。
包容文化是特征,海纳百川赢万宾。崇尚厚德是品质,博怀我弘扬。
篇2
北京城的雨是断不会显示江南之雨的丝丝柔柔,而是用它特有的粗犷、豪壮,洗礼了一番这座繁华的城,一片湿漉漉。
如果好好地下一场大雨,那必然处处灰蒙蒙。听不透四面声音,看不清天地苍穹。唯有那霹雳般的雨声,像惊电掠了苍穹,劈了那沉凝深黑;又或者玉石投入波心,散开无限涟漪。恍惚间,就连心房都一颤如鸿蒙开辟,不知哪里拨弦相鸣,竟是不觉中与这北京城的雨产生了共鸣。还有呢,你要是肯瞪大了眼去寻,或许会目睹四面的落叶瞬间被漫天雨块瑟瑟绞碎,细盐般飘飘洒洒。
自然,若论精致,北方的瓢泼大雨定不及南方的细细碎雨;若辩柔情,北方的“砸”也绝不能与南方的“吻”相提并论。但是啊,北京城的雨的浑然天成,也细腻得紧呀!
篇3
今年我们学校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精神丰碑》一书,拿到这本书,我就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有时我被感动的热泪盈框,更多的是被书中一些道德模范事迹所深深激励着、鼓舞着。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全国道德模范的一些先进事迹。全书分为六大篇,分别是助人为乐篇、见义勇为篇、诚实守信篇、敬业奉献篇、孝老爱亲篇、自强不息篇。其中让我感触最深刻的是助人为乐篇和见义勇为篇。
见义勇为篇中令我敬佩之一的就是勇救孩童的小英雄——童世强。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打破了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祁山乡中王小学的平静。当时,六年级学生童世强和同学们像往常一样端坐在教室里,认真地上着语文课。突然间整个教室开始晃动,屋上瓦片纷纷掉落,吊灯剧烈摇晃,门框哗哗作响。地震了!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都纷纷跑到操场上。但已经安全的童世强看到还有十几名学生没有出来,奋不顾身又跑回了支部活动室,抢救出了一个又一个同学,在把最后一个孩童被抱出时,拱门墙轰然倒塌,扬起的灰尘笼盖了童世强一身。童世强在地震发生时,并没有只顾自己逃,而是想到了比自己小的同学还没有逃出来,此时他没有犹豫,在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不仅打动了我,也打动了所有的人。这种举动和他平时经常助人为乐是分不开的,在老师眼中他一直是班中品学兼优、乐于助人的好学生,他的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也许在平时,同学们都会认为,这种做好人好事或见义勇为什么的我们也能做,关键是我们没有遇见。其实我要说,通过读过这本书,我认为只要你有心去做,需要帮助的人或要做的事无处不在,它就在你我身边,再渺小的事只要我们去做了都能把它做出有意义的大事来。“心与心相连,手和手相牵,让我们彼此之间距离不再遥远……”每当大型义演或宣传道德的晚会上都会唱响这首歌。是啊,只要我们共同伸出彼此的手,心与心相连,每一名中华儿女都应该学会关爱,做一名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人,我们这个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南京市上元小学五年级:耿秉正
篇4
注意:
1. 词数 100 左右;
2. 信的开头和结尾已写好。
生词: 1. 竞标成功 win the bid for……
2. 出墙报 put up a wall newspaper
Dear Bill,
Very glad to receive your letter of July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incerely yours,
Zhang Hua
内容要点:
1. 向美国朋友道谢。
2. 听到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非常激动。
3. 召二人来家商量庆祝方式。
4. 三人到教室出墙报。
5. 周一同学们看到墙报的反应。
6. 邀请美国朋友 2008 年来北京观看奥运会。
参考范文
Bear Bill,
篇5
五年级下学期临近暑假时,姑姑告诉我们一个天大的喜讯——暑假去北京游玩。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到了暑假,我们乘上火车出发了。
经过19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北京城。一下火车,我们就被火车站的雄伟震撼了。
第二天,姑姑带着我们参加了一个旅游团,目标是颐和园、故宫、天坛。
我们的第一站是颐和园。颐和园不愧是北京的名胜。在书上,我已认识了它,对它仰慕已久,而今见了“庐山真面目”,这才真正领略了它的美。穿越长廊,就似“万里”,似乎永远到不了它的尽头;来到万寿山对面,远看,万寿山好似一筒尖筒冰淇淋,而上面的塔则是一颗樱桃。就这样,我们逛完了整个颐和园。临走时,我回眸一望,还是忘不了它的雄伟,它的魅力。
下午,我们游了天坛,里面的回音壁让我久久不能忘记。这个回音壁可有趣了,导游让我们分两批人马,一批朝墙壁喊,另一批则在另一头接听。“神了”,声音听得一清二楚,而人却相隔几十米远。接着我们来到了故宫,我们在那也长了不少见识。
篇6
【论文摘要】文化背景知识的渗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文化背景知识不仅可以开阔学生对英语国家的视野,同时,异国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惯、道德标准、伦理观念、政治体制以及社会风尚对学生的短文听力、篇章理解都有妙不可言的帮助。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与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扩大知识面,而且通过学生日积月累的积累,也会使其对英语语言的理解能力更强,更加透彻,使其英语水平有相应提高,具有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入,是指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听力、阅读等课堂讲解,对短文、对话、篇章中词语、句子的分析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能够增进对英语国家的了解,帮助其语篇分析与篇章理解。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1]文化背景知识具有语言的社会文化能力,对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具有较强的提升作用和辅助作用。因此,学生合理恰当的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其英语水平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从教经验,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渗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阐述。
一、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语言与文化的衔接
在大学英语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对段落篇章的词汇、语法、句型进行讲解,忽略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养成了英语语法、词汇、句型与中国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思维定势相结合的学习与思考方式,习惯于用中国人的思维去记忆单词,理解语句,分析课文,犯了英语学习的大忌,这也是许多学生英语无法得到较大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文化背景知识很好的起到语言与文化的衔接作用。
语言的学习不可能是孤立的学习过程,需要语境与文化的熏染。民族语言的形成离不开民族的文化,每种语言必定蕴含着其文化内涵,单词、短语、句子、篇章无不透露着民族文化的气息。著名语言学家拉多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2]弗里斯也强调:“讲授有关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情况绝不仅仅是实用语言课的附加成分,不是与教学总目的全然无关的事情,不能因时间有无或方便与否而决定取舍。它是语言学习各个阶段中不可缺少的部分。”[3]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渗入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最大限度的解决中国学生无法在英语语境下学习的困难,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也为英语语言与其文化架起了桥梁,使学生更能通明达意,用英语国家的文化、思维来理解英语语言,从而更好的学习。
二、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篇章分析与理解
大学英语教材《大学英语》精读的课文选材,富含了地道、丰富的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其单词、短语、句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因此,教学中渗入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将极大的帮助学生对篇章的分析与理解。例如,“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笔者在文章分析课上,发现学生对此句迷惑不解,便即时告知学生们这是一句来源于西方的拳击术语,指的是拳击比赛中,当裁判数到10,击倒的一方还未站起来便被判输,10个数以内站起来可以继续比赛,并有反败为胜的机会;所以,本句的延伸义不难理解为,挫折不可怕,只要战胜挫折,就会有成功的机会。学生们马上理解其意,从而找出正确的选项。
教师对具有文化色彩、反映西方文化内涵的词句进行详细的讲解,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而且更是其学习课文的钥匙。比如,教材第三册中第三课,“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是一句与《圣经》有关的语句,恰到好处的说明了文化背景知识对篇章分析理解的作用。这句话来自《圣经》中上帝用泥土造人的寓言故事,课文形象的将教师的功用比作上帝的能力,把教师培养教育人才的工作比喻成上帝对人的伟大创造,从而更加深刻的说明教师工作是神圣而庄严的,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成长为“完整的”人。试想,学生如果不知道《圣经》的故事典故,很难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更不会懂得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更谈不上对相关问题的解答了,由此看来,文化背景知识的确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
三、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介绍、渗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对西方文化的好奇与对西方文化探索的欲望,从而更加喜欢阅读相关的文章,潜移默化的增强其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英语自学能力与篇章理解能力。例如,在讲授关于诺贝尔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在进入文章分析之前,对诺贝尔的伟大事迹和为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做介绍,向学生展现诺贝尔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以及其对后世科学研究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而使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迫不及待的进入课文学习,并通过学习树立自我理想与为人类和平做贡献的信念。教师也可根据授课课文的类型做相关的介绍,如对于科技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与文章相关的尖端科技发展状况,让学生看到现代科技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王保云.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23.
篇7
首先,高考作文全民热说明大家对语文的重视程度和关心热情超过其他学科,这就对了。我一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学好语文,语文的唯一性是无法替代的。其二,作文又是语文教育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关心语文理当从关心作文入手。应该说,无论是对作文题目的点评、议论和写下水文都体现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在这个过程中,语文的字词句段也好,语修逻篇也罢,无疑都体现在作文上。第三,作文还是对学生多方面能力考察的集中体现。比如学生的创新精神、质疑精神、批判精神等等,还有学生对社会现实生活和对自身生活的关注。
社会各界对高考作文的关注要看高考作文是否贴近现实生活,是否贴近学生生活。以北京卷为例,作文题目是北京老规矩引发你哪些思考?该作文题目题材好,紧扣社会现实,也是我多年坚持的“高考作文不能离社会现实越来越远”的具体体现,值得一说的是北京高考作文还首次采用了微作文和允许写诗的形式,三题选一,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一位哲人说过教育即生活的名言,如是,语文就应该是生活的生活。
社会各界对高考作文的关注还看高考作文题目是否有哲理性,是否有高于常人之处。以上海高考作文题目为例,围绕“穿越沙漠与自由”写文。这才是真正的高考作文,类似法国高考的哲学题目,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这也应当是未来高考作文题目的方向。一个时期以来,作文过于要求写景、叙事和抒情,淡化了思维训练,这样的作文题目不仅与高考要考察学生思维能力的潮流不合,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智力和逻辑思辨能力不合,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的作文题开启了风气之先。
篇8
看上去这个材料的包容性很强,但由于是材料作文,材料本身对于学生开掘内涵和拓展素材具有天然的限制作用,也就是说,想要写好文章,就必须能够对材料有足够清晰和深刻的把握,否则就必定会写得似是而非,鹿马难辨,其结果拿学生的话来说就是“悲催”。
考生第一感觉好写是因为这是一则典型的“好人好事”,而且这个好人的典型特点是长时间地坚守自己的职责,因而“坚守”“责任”这类学生很熟悉的立意自然成为学生作文的首选方向。可以想见司马迁等历史伟人或者感动过中国的那些好人们又“寝食难安”了,不过每年六月他们都会被广大学子提及数万次,可能也都习惯了吧。
不少考生是这样构思的,第一段先引述材料,把老计同志的精神概括为“坚守”,完成立论。第二段就这样写:“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乏像老计这样拥有坚守精神的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第三段写司马迁九死不悔,第四段写苏武百转千回,第五段写文天祥视死如归。第六段回扣一下第一段,号召大家好好学习,继承先辈的遗志。
这思路挺清楚吧,事实上这样写的同学大有人在。可是如果真是这样写,你就真的“悲催”了。
——你想想,就这么把老计和司马迁凑合在一起,感觉不别扭吗?
——不别扭!我们老师说了,就是要从材料里面提取个话题词,然后找同类的人物写。
——是啊,作文基本构思是这样的,可老师们也说了啊,要找“同类”的人啊,司马迁和老计是同类的人吗?
——怎么不同类?他们都是具有坚守精神的人啊。
——是啊,他们都坚守了,可他们坚守的内涵一样吗?
——内涵?是什么?
——……
我们可以假想上述对话的存在。其实有上述构思的学生一定不会去思考什么叫做内涵的。北京考题对于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从来都是非常重视,今年的考题尤其如此,如果学生缺乏对老计精神世界的深层次理解,仅仅是从外在行为的相似性去寻找可以类比的人物,其结果就是看似与题相关,实则文不对题,其结果怎一个“悲催”了得!
篇9
2016年高考语文,共有9套试卷,10道作文题:全国卷3道,省市卷7道。与前几年相比,今年作文题加大了辩证思维的力度,提升了理性思辨的强度。唯有极强的辩证思维,才能全面地看问题,捏准事物分寸,获得全面认识;唯有超强的理性思辨,才能发展地看问题,把准评判尺度,获取深刻见识。
譬如2016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审题就需要考生辩证分析。材料中的“有时”,表示或然,表明不定:是或然判断,不是肯定判断;是或然关系,不是必然关系。没有辩证思考,就很难对“有时”拿捏准确;没有辩证分析,就颇难对“或然”把准尺度。再如上海卷作文题要求评价他人的生活,考生审题时需要运用理性:因为对他人生活的评价,非常复杂:有的全面,有的片面;有的正面,有的负面;有的爱护,有的伤害。要想公正发表见解,要想客观进行阐述,都需要理性思辨。可以说,没有辩证,审题就会审偏;没有思辨,审题就会失误。
二、修身育人,立德树人
高考作文是思想教育的阵地,是精神文明的舞台。自然而然,高考作文把修身育人放在首位,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2016年4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高考命题工作会议。会议强调,命题工作必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育人”的命题导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持续深化“一点四面”的考查。所谓“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命题中体现立德树人;所谓“四面”,就是要在高考命题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等四个方面。
2016年高考作文题就体现了修身育人、立德树人的精神。如,全国卷Ⅲ作文题的材料就体现了创新精神:“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除此之外,其他作文试题,也无一例外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可以预言,今后高考作文一定会继续坚守修身育人、立德树人的原则。
三、与时俱进,聚焦发展
材料与时俱进,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材料聚焦发展,是社会给予的重任。因而之后高考作文题的材料定会一如既往,与以往相同――跟紧时代步伐,跟上社会潮流,跟今年无异――抓住时代热点,聚焦社会发展。
譬如说,浙江卷作文题的材料就最具科技感:“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远将来,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再如天津卷作文题的材料,更是紧扣社会发展:“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可以预见,今后的高考作文材料,无论怎么改,与时俱进、聚焦发展的方向不会变。
四、任务驱动,去除套宿
2016年高考作文题任务具体,只能针锋应对,无法进行套作;要求明确,只能实话实说,无法进行宿构。故而,去除了宿构,检测了实际能力;消除了套作,考查了真实才学。
譬如浙江卷作文题就是标准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面对虚拟变成现实,是选择拥抱,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显然这里提出了写作任务:要求对“虚拟变成现实”说出自己的应对办法。又如上海卷,也是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这里同样,摆出了写作任务:要求对评价他人生活的现象,表明自己的看法。再如全国卷Ⅱ:“请根据上述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这里直接列出了写作任务,要求考生论述自己的观点。
【陈祥书/供稿】
备考指导
一、关注时事,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备素材
高中生平时应多关心和思考时事。如2016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考生如果平时能多关注时事,写作此文时便可联系到总理在2015年关于“互联网+”的讲话,便能写出立意较高的文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词语,代表十二个主题,它们分别从价值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行为层面进行表述。2016年高考作文主题,都与核心价值观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来展开的。如全国卷Ⅲ“小羽的创业故事”的材料作文便蕴含着“诚信”“法治”等价值观;江苏卷材料作文的“话长话短”,蕴含了“创新”,同时包含“个性”。“个性”的张扬,其实是“自由”的一个方面。考生既可以从个性角度切入,又可以从创新角度切入,还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写,即创新并不妨碍个性的彰显;在保持个性的同时何妨去大胆追求创新。这给我们指明了高考备考的方向:要针对近期出现的重大事件进行素材的搜集整理,还要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十二个主题方向进行素材准备。
二、找准角度,加强对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训练
审题立意,首先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以关键词或关键句来推测材料的指向,从而找到恰当的写作角度。如2016年高考北京卷“老腔何以让人震撼”这个作文题寻求的应该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深思。立意时可以针对于当下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消逝以及浮躁简单的流行元素式艺术文化泛滥的现象,从而提出自己对于文化传承的思考以及对于原生态艺术如何生存和发扬光大的看法。
考生在平时写作训练中,要有意识地找一些材料作文,进行专门的审题立意训练。当然并不要求写成完整文章,可以只写提纲。做好这些针π匝盗罚考生才能从容应对高考作文。
三、归纳概括,注重总结不同的写作模式
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就事论事类的,笔者称之为“现实评论范式”;一种是概括出一个普遍的观点的,笔者称之为“寓意启发范式”。现实评论范式,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新闻类材料。材料的内容是近期的社会事件,这样的材料最好就是“就事论事”,对新闻中的事件进行客观的评价,表明看法并展开分析。
四、关注生活,学会联系实际提升思维水平
人们常说:“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高考作文材料好多来自生活,需要考生联系生活谈自己的见解,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的“因分数奖惩孩子”、北京卷“神奇的书签”等都是考生亲身经历或见过的。这要求考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从平常事物中琢磨出不一样的东西来,如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篇10
2010年高考作文题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命题形式多元化,“材料”作用凸显
2010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继续呈现多元化。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等几大命题形式继续出场,且继续保持了2009年的融合趋势,将标题、话题和材料几大要素有机结合,以求作文命题的开放性。在这种融合中,“材料”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18个作文题中,命题作文有7个,其中单有一个“标题”的有3个,分别是北京卷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湖南卷的“早”和重庆卷的“难题”,其余的命题作文都有材料做引导语,如,江西卷的“找回童年”、厂东卷的“与你为邻”、浙江卷的“角色转化之间”和江而卷的“绿色生活”。在命题作文中给出材料作为引导语,目的是增加题目的开放度,启发考生的思路。
在命题形式多元呈现的同时,材料作文的数量继续稳居第一。在18个作文题中,有10个足材料作文,包括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和全国新课标卷,以及上海卷、辽宁卷、四川卷、湖北卷、福建卷、安徽卷和山东卷。
二、审题难度降低,立意空间更大
2010年高考作文命题,更加注重降低审题难度。大多数作文题为考生提供了多维、开放的立意空间,让考生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如,全国卷Ⅱ以“浅阅读”为主题的材料作文,既可以从正面立论,谈“浅阅读”的利;也可以从反面立论,谈“浅阅读”的弊;还可以辩证立论,比较分析“浅阅读”与“深阅读”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又如,全国新课标卷作文题在材料的最后总结了一句:“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这就点明了材料的含意――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培养人才,有助于考生明确作文的立意范围,降低了审题的难度。
在话题作文中,也充分利用提示语,增加了题目的启发性与指向性,提供多层面的思考维度,降低审题的难度。如,2010年唯一一个话题作文――天津卷的“我生活的世界”,题中的四句提示语各具启发性与指向性,分别提示考生所选泽的写作对象“世界”应该是具有美好属性的;和谐而进步的;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这些启发性与指向性,为不同水平的考生提供了各自适宜的写作层面。
三、命题贴近生活,贴近考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的新课标精神,在201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得到进一步体现。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已成为命题人共同关注的问题。
“几何学上的点只有位置而没有长度、没有宽度、没有高度,正是那无数个点构成了无数条线、无数个面、无数个立体”四川卷的作文材料,紧密结合考生的学习生活,关注考生感悟生活、思考人生的能力。
湖南卷的命题作文“早”,最易唤起考生的共鸣――早早起床,刻苦攻读的生活仍历历在目。“早”更以其内在蕴含的精神――青年学生应尽“早”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尽“早”规划自己的人生――贴近考生的生活,贴近考生的真实体验,贴合考生的价值追求。
四、命题更加注重理性思辨
考查理性思维能力,注重思辨性,引导考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2010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显著特点。
全国新课标卷作文题的三则材料,表面上互不相干,但实际上隐含着矛盾对立――客观环境与主观信心的矛盾。而发现矛盾,与总结归纳材料共性的“求同”相比,难度更大,而且矛盾统一体中包含着更丰富的道理,考生探究、选择的空间更大。
山东卷作文题的材料:“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其理性指向十分明显,需要考生论证“光明”与“阴影”是构成美的要素,不是一者,而是两者。面对人生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是一味地怨天尤人,还是充分认识到人生万象的客观规律,这就需要考生以一分为二、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升理性的哲学思考,无论是对生命个体,还是对宏观的生命世界,都有指导意义。
北京卷的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是一个比喻式的文题,含意蕴藉,寓意深广,更需要进行辩证、全面、多向的思考:“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与其仰望星空,不如脚踏实地”,“不能一味地脚踏实地,不懂得仰望星空”。其中所包含的价值取向多维而开放,立意角度更为多向,这就需要考生对文题做好由此及彼的平稳“着陆”,“着陆”于有深刻感悟的现实生活,完成写作角度与写作素材的准确对接。
五、“文体不限”的旗帜高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