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春天的气息的句子范文

时间:2023-04-08 12:0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感受春天的气息的句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感受春天的气息的句子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揣摩其中蕴涵的深意。

3.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过程】

一、畅谈春天,激情导入

1.师: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看,春天来了,花开了,树绿了。我相信很多同学都用眼睛看过春天,用鼻子闻过春天,用耳朵听过春天。不过,今天我们要和一个小女孩一起用手和心来触摸春天。

2.读课题,用心来读。

3.介绍安静。

生:她是一个盲童,她八岁……还是一个特别喜欢花香的孩子,因为她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指名读,齐读第2自然段)

4.感受春天。

(1)来到花丛的安静,除了闻到花香,还听到了什么,触摸到了什么,让她觉得春天是那样的美好?

(2)师:是啊!安静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她却一样感受着春的气息,她知道了:原来春天是浓郁的花香,是柔嫩的小草,是悦耳的鸟鸣,那是因为她热爱花园,热爱春天。正是这神奇的大自然让她也创造出了奇迹。

二、品读语句,感悟奇迹

1.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都有哪些奇迹发生,请勾画出相关语句,并想想:从中你感悟到安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交流。

(1)“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指名读,理解“流畅”,就是指动作协调,步履轻盈,通过“很、一点儿”可体会)

她走路流畅与她“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在花丛中穿梭”有很大关系,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出安静的活泼。

(2)“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通过“慢慢”能看出她怕伤害月季花,“极其准确地”说明了她有灵敏的嗅觉,可以看出她的聪慧,她是盲人却能极其准确地伸向月季花,这真是一个奇迹。

(3)“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比较两个句子

安静的手指合拢,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体会“悄然”“竟然”的意思。

“悄然”是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突出了安静拢蝴蝶时的悄无声息。

从“竟然”这个词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正常人想要捉住一只蝴蝶都很难,可是盲童安静却捉住了蝴蝶,这真让人不可思议。所以这真是一个奇迹。

(4)理解“神奇的灵性”。“神奇的灵性”就是神奇的力量。这“神奇的灵性”来源于什么?(生自由说)

师总结:神奇的灵性来源于女孩每天在花丛中流连,她热爱春天的花,春天的草,春天的一切,她的身上已有花的芬芳,春的气息。正是她这种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之情产生了一种神奇的灵性,指引她抓住了那只蝴蝶。

(5)学生感受。

师:同学们,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安静的感受吧!静静地闭上眼睛,慢慢地伸出手,随着老师的朗读和安静一起做动作,一起去触摸,一起去体验。(音乐起,师配乐朗诵:“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在春天的深处,安静就这样细细地感受着春光,许久,许久。”)因为平时安静只能从花香中来感受春天,可这一次对她来说是一次全新的经历,也是一次全新的体验。现在,请同学们慢慢地睁开眼睛。同桌之间交流交流,说说自己刚才的感受。

三、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

1.指名读。理解“张望”。

海伦·凯勒曾说:“人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特殊的内在视觉,那可能看得更真实,那就是用心看世界。”所以,抬头张望的安静一定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物。想一想,她看到了什么?

3.总结全文,相机板书。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你们知道安静心目中的春天是什么样了吗?

4.师总结:尽管安静什么也看不见,但追随着蝴蝶飞舞的轨迹,她丰富的内心世界里,已经感受到了飞翔的快乐、人生的美好、缤纷的世界。这就是安静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理解道理,深化情感

1.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齐读)

2.课文中谁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安静)所以我们可以说安静有生活的权利,安静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齐读)

3.理解放飞蝴蝶的举动。安静不光告诉我们她有生活的权利,她放飞蝴蝶,是因为她也知道:蝴蝶有生活的权利,蝴蝶也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篇2

1、春天笑容是不同的,红灿灿的是太阳,嫩绿的是树梢,湛蓝的是天空,娇黄的是迎春花……怪不得画家喜欢绘画春天,诗人喜欢吟诵春天,因为,春天的色彩是五彩缤纷的,是美的融合。但是我很奇怪,为什么春天里美丽的色彩会不谋二而合。

2、春天的树,嫩嫩的,绿绿的。春天的树,已经开始泛着嫩绿,枝头压满了一片片绿叶儿,一个个花苞。春天的树,就像春姑娘用彩色的蜡笔给大地添上的一道道的美景。春天的树,继续给一只只鸟儿提供温暖的鸟巢。

3、春天一向是温暖的,一切都是新的,充满生机,阳光明媚,天气晴朗,阵阵春风吹过,飘来阵阵花香。而今年的春天却和以往不太一样,总是雨丝不短,所以今年闻到的不是花香,而是风吹来的三折泥土气息的清香的味道。雨过天晴,整个世界都显得那样清新、透明,给人一种舒畅的感觉。

4、今年的初春,来的比平时更晚些,直到几天前才有了一丝春意,柳树上刚刚才展开带绿色的嫩芽,而松柏仍然精神抖擞地矗立着。各种鸟儿在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好像为春天唱着赞歌,到处生机盎然,春天是绿色的、多彩的。

5、春天在那里?春天就在嫩绿的草丛里。小草钻出了小脑呆,非常鲜、非常嫩,每一位路过这里的人都要朝着一片嫩绿看一会儿,都被眼前的一切给吸引了,偶尔会有一些蜻蜓在草面上一滑而过,都把着一片绿色的大地看成了碧绿的湖水。

6、春天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太阳是红灿灿的,天空是湛蓝的,树梢是嫩绿的,迎春花是娇黄的……难怪诗人爱吟咏春天,画家爱描绘春天,因为春天是世界一切美的融合,一切色彩的总会。我很奇怪,这五彩缤纷的色彩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春天来到大地?

7、春天是充满色彩的季节,在这流光溢彩的日子里,人们尽情地挥洒勤劳的汗水,与春天共舞,和大地同欢。几只小燕子在屋檐上嬉戏,它们是春天纯真的笔调,是春天歌谱中灵动跳跃的音符。百花齐放,万物更新。森林里的鸟儿跳起了迎接春天的舞蹈,田野中蟋蟀为春天到来而欢快地鸣叫。

8、对于春我想说的太多感叹的太多,环顾四周哪里不是葱郁一片,美景放然。而懂得欣赏的能有几个?既然大自然塑造了春、春又塑造了万物我们就该珍惜春珍惜被春塑造的那些而不是等到叶落满地时才想起原来四季中还有过春。

9、春天来到后,继续了冬天的画卷。她用画笔把春的美妙生动地描绘出来:树长出了嫩芽、嫩枝。花儿把土地当成了她的舞台,在那尽情地摆弄着美丽的小脸蛋,伸展着她那细嫩的小腰。小草是花儿的舞伴,在她身边衬托出花儿的美丽。这是多么可贵的无私精神!而树、小虫与人们都是台下的观众。花儿为了感谢小草和观众们,用尽她最美舞姿,散发出令人陶醉的香味来跳舞。树摇着他那嫩叶,似乎在为这场舞蹈鼓掌。

10、春天中的万物都是快乐而美好的,一切都那么令人陶醉。在窗前看那绵绵的春雨,在树下看枝头的嫩芽,在花园里观赏万紫千红的花朵,无不让我在享受到春天的美丽,感受到春天的奇妙。

11、春天,我发现在地下睡了一冬的动物也苏醒了,它们探头探脑的把头伸出洞外或地面,先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然后就移动着它们的身躯出来寻觅食物;各种候鸟也陆续飞回。不久,山木里、田野里、小道上、河岸边……到处都是百鸟争鸣,鸟语花香,彩蝶纷飞,各种花儿争奇斗研,到处都绽红泻绿、桃红柳绿、群芳吐艳,鸟儿们欢唱,动物们欢腾。

12、春天还是天国来的使者,她把被冬天冰冻的大地重新唤醒,让森林里的一草一木,再次长出嫩绿的叶子,将无尽的冰冷换成温暖的阳光,将刺骨的寒风变为柔柔的春风,春天是天地间万物的母亲。她虽然没有夏天的枝繁叶茂,没有秋天的秋高气爽,也没有冬天的银装素裹,但她却有着四季中独一无二的勃勃生机。

13、春天到了,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朵朵花儿成为迎春使者,开的火红火红的,仿佛在昭示着春天的到来。因为花开的声音,冬天也会远离,因为阳光的脚印,温暖,走向大地。春天的温暖更是令人企盼。春天的阳光总是那么特别,照在来来往往人群的心上,总是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14、春天就在美丽的花园里。花儿伸了伸腰,从睡梦中醒了过来,张开艳丽的花瓣,花心拿着这些美丽的花扇子,把自己包裹在一起,到了一定的时候她就会张开扇子,像一位女王一样坐在花里。还有的花半紫半红,花花绿绿真是太美丽了。

15、春天有着绚丽多彩的颜色,春天来了,柳树发了芽。池塘边,河岸上,那原本光秃秃的柳条上,钻出了一个个嫩绿的小叶芽,还卷着身子呢?就像一个刚睡醒的孩子,还没来得及把眼睛睁开。过了不久,柳芽开始舒展开来,变成了柳叶,远望去,一片绿色,阵阵微风吹来,柳条随风摆动,好像一个个小姑娘在河边梳着那美丽的长辫子。小草在泥中呆了一个冬天,早就迫不及待地想出来看看了。于是纷纷露出了小脑袋,为大地铺上一块绿毯,漂亮极了--春天的嫩绿色。

16、春天来临,小河两岸的野花、小草、杨柳,在小河的轻抚中,柔弄着黄眉绿眼,舒展着轻软的胳膊。当晨雾消失,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阳光洒在河面上,露出一大片红色,多么像美丽少女脸上的红晕。渐渐的,河面上镀上了一层金光,微风吹拂,顿时,金光被扯成无数块碎片,在河面上飘荡着……再看看河中密密麻麻的小鱼儿,嬉戏的鸭子,还有岸边漂浮的像小铜钱般大小的浮萍,这一切的一切使小河春意浓浓,生机勃勃。

17、春天是绿的世界,田野是绿的,枝头是绿的,小湖是绿的;春天还是花的海洋花儿们在春天的召唤下像比赛似的竞相开放,把大地点缀的五彩缤纷。田野里,白色的梨花、粉红的桃花还有油菜花都散发出一阵阵浓郁的香味,花香随着春风荡漾招来一群小蜜蜂,它们不停地围着花打转转;田野上、山坡上、草地上不论在哪里到处都显得生机勃勃,到处都充满了春的气息。

18、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春天过去了又进入了夏季,此时此刻,我还在回味着春天的味道。今年的清明节那天阳光格外明媚,天空格外清朗,风儿格外柔和,花儿格外艳丽。我们和侄女艳艳来到了鄱阳湖踏青赏景!远离喧嚣的城市,享受自然,感受田间的恬静与悠然,感受春天。

篇3

使用整齐的韵语,是张志公先生总结出的传统识字教学经验之一。韵文将原本孤立的汉字组成词,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气韵流畅,朗朗上口。基于此,苏教版小学语文创造性地在教材中加入词串识字。

一、图片之美,艺术熏陶

语文的美无处不在。并非靠教师教授就有用,还要学生主动接受美的熏陶。课文图画所特有的属性决定了它在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的陶冶、审美能力的培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往往和课文从形式、内容、意境上构成美的氛围,学生可通过图文互动,如看图说话等形式,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识字1》全课12个词语,共分4组,围绕“春”,介绍了春天的景物,表现了春天景色的美好。第一组表现了春天的天气现象,第二组介绍了春天的植物,第三组介绍了春天的小动物,第四组介绍了春天的花朵。像这样富有画面感的词语,不能仅从字面理解,更应该放在一定的意境中体会。所以教学伊始就用有关“春”的图片为学生营造美丽、可爱的春天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春天气息。这些图片让学生了解词语意思的同时,更体会到词语背后富含的无穷韵味,沉浸在如诗如画的春景中。

词串识字教学不能脱离一个“韵”字,指导学生读出围绕中心组织起来的词串的韵律美,感悟与词串相对应事物的韵味。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春天的美丽,读出春天的气息。

二、词语之美,表达灵动

古人识字多用韵文。这是因为韵文讲究格律,甚至大多数要使用同韵母的字作句子结尾,这使其读起来鲜明、生动,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韵文的这个特点使得低年段学生接受韵文的语言比接受普通语言更容易,更感兴趣。辽宁有一位小学校长,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进行韵文识字实验,结果一二年级学生的识字量相当于三四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可以说,韵文识字是成熟的经验。

如在《识字1》中,学生带着理解对词串进行了整体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同学们,你们看,词语和词语之间不仅要有停顿,第一、二、四行最后一个词语读音之间还有更奇妙的联系呢!你们发现了吗?”学生带着这样的阅读期待的韵母是相同的,发现词语和词语之间的联系,觉得更有趣,更能体会中华语言特有的灵动美,读起来更有节奏感,更押韵。

韵文识字在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真正达到汉字教育的目的。同时,韵文识字教学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提高语感,增强对于母语的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韵文识字,引领学生在汉字的王国里自由飞翔。

三、吟诵之美,品味文本

朱自清先生说:“乍看岂不是淡淡的?缓缓细嚼一番,便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也是吟诵的好处和魅力。吟诵是在反复诵读中,使学生更深地回味文本,感受韵律,领悟语言的艺术,咀嚼语言的韵味,从而感受中华语言的魅力,达到语文熏陶感染的目的。感受之余,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从生物学上讲,吟诵能使人的大脑皮层产生多次的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能把语言的感情、气质深深留在读者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感知文中的精彩之笔和感人情境,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

在《识字6》中,用图片让学生感受情境美、用词语之押韵让学生感受语言美之后,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夏天的星空怎么样?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学生会带着充分的理解和感受再次品读词串。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学生的个性朗读都会产生不一样的美。“同学们,让我们跟着这位同学再去看看她心目中星空吧!”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吟诵,夏天的宁静悠闲怎不会从口角流出?

四、阅读想象,表达之美

新课标要求在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特点的前提下,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把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等方面融合在一起进行全面培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贯彻这个理念?从哪里切入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呢?回顾教学中的种种尝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正如刘勰认为“文之思也,其神远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想象既能愉悦人的身心,给人带来享受,又能给人们的继续学习带来不竭的动力。

首先,要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素材,比如课文中的图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多媒体课件,电视电影等。在《识字1》中,在给学生看了富有特色的春天的图片后,引导学生想象身处春天之中,说一说内心感受,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春天的美丽景象。

其次,要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想象的方法,可以是学生已有的,可以是教师介绍的,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甚至是动作演示的想象方法等。如在教学《识字1》1、2行词串后,“小朋友们,欣赏完春天的天气和植物,你想对春姐姐发出怎样的赞美?”引导孩子通过“杨柳”“小草”“嫩芽”等具体事物的特点从而对春天进行整体感受和想象,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孩子很快就会感受到春色之美。

篇4

春天的梦

苏叔阳

黎明,窗外飘着雪花,静静地,静静地……啊,多像梦的使者。蓦地,几行诗句涌上心头:

闪亮的雪花,轻柔晶莹,

每一片都是一个温馨的梦。

让树枝看见了新绿,

让街道看见了浓阴。

哦,在这落雪的早晨,

我忽地闻到了丁香的芬芳,

听见了蜜蜂的歌唱……

春天是可爱的吗?特别是在这里,短促得犹如蜉蝣的生命,只一闪,就是烈日炎炎的夏天。

春天是值得留恋的吗?特别是在这里,常常有漫天的风沙,吹生命的汁液。

但我还是喜爱她,像喜爱我最倾心的恋人;我还是执拗地追寻她,像追寻早已消逝了的我的童年。

因为再短促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可以看得见积雪里萌生的小草,枯枝上吐出的嫩蕾。可以看见绿色,这生命最基本的色素;可以看见鲜红,这滚烫的血液的火焰。而没有了色彩,也就没有了旋律,没有了诗歌,没有了舞蹈,没有了运动,没有了一切!春天赋予世界以色彩。

再寒冷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只要挺得过那风沙,人们总会脱去厚厚的外装,活动一下僵硬的躯体,唤醒沉睡在灵魂里的种种追求。春天赋予人类以希望。

因为有了对春天的渴慕,对春天的梦想,我忍耐住了许多寒冬。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我曾在作文里发过“人生如梦”的叹息。我那时只有十岁呀。可是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我真像一棵小草伸出了青春的嫩芽,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在我的面前伸展开来。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春天与希望同在,春天与温暖俱来。哦,我怀念,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我们民族所有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1949年的春天。

我也还记得过了二十年后的那个严冬。我在长城以外的一个荒凉的村庄,经受“脱胎换骨”的革命教育,我记得那带着冰碴的红高粱面糊糊,记得那缩肩拱背的农民木然的眼睛,记得那阳坡下避风的土洞。在那儿,眼光木然的农民,用一小堆枯叶为我燃起野火,烤暖我的脚,烤暖我的心,送给我一个烤熟的土豆。在那儿,我曾经蜷缩着睡去,梦见了春天;淙淙的水,摇曳的花。梦见妻子温柔的手臂,小儿子的笑脸――他那时刚刚出生不久。靠了春天的梦,我熬过了对灵魂的践踏。

又是一个春天。祖国的大地被泪水漂起,人们哭诉一个巨人的长睡,仿佛他带走了所有的人内心里对春天可怜的梦幻。然而,春天毕竟来了,虽然迟了,虽然挟着风沙,虽然难免还残留着严冬的寒气。可她毕竟是春天。

地球上不能没有春天,人生里不能没有梦幻。我愿春风把梦吹撒到一切人的心头。

我们不能苛求春天,因为春天是冬天的产儿。她有母体的印痕,但她不同于母亲。她娇嫩、柔弱,可她有长长的未来,她的每一个细胞都是希望的种子。严冬所诞生的并不是严冬。因此,人类才向她呼唤,才把她赞颂。

晶莹的雪花,正在为春天铺下襁褓,阵阵的鞭炮正在为春天催生。我在梦中焦渴地呼唤着春天,又将在春天里编织新的梦幻。

啊,祖国的春天呐,家乡的春天呐!就算你短促到只有一瞬,为了这一瞬里所凝集、所包容的未来的一切,我也愿意献出我的生命。

春天快来吧!

1981年2月3日春节前夕 北京

14、作者写春天的梦,为什么要从冬天的雪花写起?(6分)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答案:①严冬过后是春天,严冬之中更易引起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渴慕。②作者觉得雪花是春天的使者,能给人以“温馨的梦”。

15、作者感受到的家乡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6分)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答案:作者感受到的家乡的春天是短促的,寒冷的,风沙漫天的,充满生机的,充满色彩的,给人带来希望的。(“短促”“寒冷”“风沙漫天”“充满生机”“充满色彩”“带来希望”,每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五点即给6分。)

16、“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答案:故都的解放,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答对“故都的解放”给2分;答对“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给2分,意思对即可。)

篇5

关键词 读写结合 仿写 得“意” 得“言”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099-01

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过:“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可见,多读、多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今语文课堂教学广泛存在“得意忘言”的现象,也就是阅读课上重理解感悟教材中的“人文性”,而忽略了理解运用语言文字即“工具性”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努力地寻找实现巧妙地读,灵动地写这样的方式,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让“品味词语”练笔舞动起来

新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要让学生模仿到位,首先要引领学生品味语言,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来运用语言甚至创造语言。

案例展示:《开天地》一课,第四自然段的重点研读仿写。 师:倒下去后,他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他的气息变成了风和云。声音变成了雷声。 师:这两个变化能交换一下吗?他的气息变成了雷声,声音变成了风云。 生1:不行。云在天上飘,一点声音也没有,风云不能和声音搭配。 生2:气息就是呼吸,呼出气来有风。所以气息才能变风云! 生3:气息就是呼出的气,跟风云相似;声音应该和雷声相似。 师:说得很有道理。虽然是想象,但也要合理!那这两种写法哪种更神奇呢?

课件出示,鲜明对比。

A、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风和云。他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声。

B、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成了隆隆的雷声。

生:因为书上有形容词。把他的变化美化了,更神奇、更具体。 师:是啊!千万不要小看这几个形容词,它能让我们感受到身体变化的神奇。在引领学生揣摩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时,主要通过两次比较句子,第一次比较“气息变成了风云”,“声音变成了雷声”两者的变化能不能交换?学生立马能感受到交换后不合理。第二次运用幻灯片出示概括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在品读中感悟形容词的作用,增加了语言的魅力,凸现了变化的神奇。

看来引导学生在习作时运用形容词,才能将事物描写得更为具体、生动、有趣。有了这样对语言的比较、鉴赏、品读,才能规范和美化学生习作中的语言表达。

二、让“精彩句段”仿写自由起来

叶圣陶老师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的句段,教师除了应引导学生即得“意”又得“言”,让学生在丰富的语感感知下“依葫芦画瓢”,直到熟能生巧地仿写,这样的形式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提高写作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例如:人教版五(下)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在作者的眼里,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街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这一段中富有孩子气的语言,同样也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出来了,自然也把学生们带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抓住这个突破口,引导孩子仿写:“――春天,天晴了,就像天在欢笑似的。云散了,就像云在嬉戏似的。树绿了,就像换了新衣似的。蝉叫了,就像吹起小喇叭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通过这样的句段仿写,使学生的语言进行自由迁移,进而让这些优美的句子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驻足,并沉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三、让“特殊表达”的练笔自然起来

篇6

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内涵时,应注重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采取有效的阅读策略,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阅读情境中,触发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阅读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在趣味阅读中感悟文本知识内涵,在形成个性阅读解读的过程中,阅读情感体验得到深化,培养了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情感教育价值,优化和提升了阅读教学实效。

一、挖掘教材内涵,创设情感意境

教师要善于从文本中挖掘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情趣点,促使学生提高阅读欲望和阅读情趣。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教材,理解教材的深刻内涵,采取多种阅读策略,运用多种阅读教学形式,如课件导入、朗读、演绎、演唱、采访、辩论等,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的阅读情感与文本情感相互共鸣,让他们真实感受文本内涵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在文本的情感意境中研读、品味文本的思想内涵,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乐趣,在阅读实践中增加了积累,培养了语感能力,深化了对文本内涵的体验与感悟。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一课,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展示:阳光明媚、莺歌燕舞的春天里,颜色鲜艳的花儿盛开着,伴随着优美、轻快的乐曲声,一个脸庞恬静的小姑娘在花丛中穿梭,停在一朵粉红色玫瑰花前,伸出双手,用她的手指悄然一拢,竟然拢住了迷恋花儿的那只蝴蝶……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此时,画外音娓娓叙说着,学生的情感被深深地感染了,引起了共鸣,在如此美丽的春天里,安静正用她的全部身心感受身边多姿多彩的世界。教师组织学生分段落朗读课文,学生在激情的朗读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到盲女孩安静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的气息,触摸春天的脉搏,捕捉春天的影踪,用自己的心感受生命的美好。最后,教师以疑激疑:“盲女孩安静为什么能在花丛中流畅地穿梭呢?文中的‘神奇灵性’指的是什么?安静为什么具有神奇灵性呢?‘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学生在情境中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研读,理解了课文的重点词句、片段,学生的阅读情感与文中字里行间渗透的文本情感相互交融,从中体会出安静感受到春天美好,对生活的热爱,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也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又如,教学《尊严》一文,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演绎课文内容。这种演绎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学生在演绎中活灵活现、不断,把静态的文字演绎成直观、形象、动态的画面,补充了文本的空白处,进一步丰富了文本内涵,学生深刻地体验与感悟文本的内涵,激发了对文本的阅读兴趣,也进一步激活了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

二、建构对话平台,深化阅读情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内涵时,利用文本语言解读为情感体验契机,做到以情激情,尊重学生阅读情感的独特体验,创设有效的阅读对话平台,让学生在对话活动中揣摩、品味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领会文本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有效地拓展学生的阅读想象空间,学生在感悟文本内涵的同时,阅读情感体验获得了迁移,发展了个性阅读思维。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窃读记》教学片段:

师:联系上下文,你是怎样理解“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句话含义?从文中的哪些句子体现出这种滋味?

生1:文中“急匆匆地赶”“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急切地寻找”等描写作者动作的语句,说明作者窃读的滋味是快乐的。

生2:作者读到了自己喜欢读到的书,从中看出作者是十分快乐的。

生3:文中那些描写作者窃读时的动作词句,我体会到作者窃读很辛苦、很累。

师:同学们能够从文中的语句中体验出作者窃读的滋味是快乐、辛苦,你还能从文中哪些地方找出窃读的其他滋味?

生4:作者在窃读中很害怕,文中“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再走进另一家。”“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这两个句子说明作者窃读的滋味是提心吊胆的。

生5:文中“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点出了作者窃读的滋味是饥饿的。

师:既然作者窃读的滋味是提心吊胆、饥饿的,为什么又是快乐的?

生6:我从文中“我合上书,嗯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这句话中感悟到,作者虽然此时很饿,但她从书中汲取了许多知识,这些知识让她十分快乐。

生7:文中“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让我体会到,作者窃读了那么多的书,获取了很多知识,使她成熟、开阔眼界,让她成长起来。学生在对话平台上,通过深入文本研读、品味,阅读情感与文本情感相互共鸣,形成个性化阅读能力。

三、立足文本特点,增进美感、情趣

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内涵的生活美、情感美、语言美等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把阅读情感与文本情感融为一体,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阅读想象力,让学生在文本描绘的美丽画面里,体验文章的隽永意境,品味文本的语言美,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情感体验、个性解读能力,实现丰富而细致地解读文本的言语形式、形象、情感和意味,增进学生的阅读美感和情趣。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时,教师用多媒体屏幕呈现,在悠扬、轻快的乐曲中,画面展现了桂林群山峭拔,绿水迂回,青山碧水,清幽的景色……教师伴随着画面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生在听赏情境中沉浸于桂林山和水交相辉映的迷人景色,阅读情感已全部融入到诗一般的意境中,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把各自认为优美的词句画下来,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品味、想象这些优美的词句,再进行互动交流。

生1:“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形容了绿绿的漓江水,漓江水的水清、水绿,映入作者眼帘的漓江水就像一块纯粹的碧玉,表达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与珍爱之情。

篇7

一、让多媒体高效、有序地再现直观生活图景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中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正规语言训练的启蒙阶段,在口语训练中,从他们熟悉的生活入手,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是最为基础的条件。尽管教材紧跟生活,但由于学生受年龄心理的影响,他们只凭着浓厚的兴致体验生活而缺乏更深的思考。因此,在口语课堂教学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场景也就极不完整,总让人觉得他们活跃的言谈都是粗糙的皮毛而已。如果此时能利用多媒体再次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画面细致、有序地展示一遍,便能快速、自然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从近乎失落的处境中变得信心百倍,说出来的内容也会由空洞无物而变得有血有肉。如教学《介绍家乡的美景》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所熟悉的家乡景物和特产,学生举手和发言都很积极,但大多都说得言而无序,且范围很窄。此时,我打开课件,画面上流光闪烁的护城河夜景、灼灼芬华的唐庄桃园、郁郁葱葱的跑马岭、巍然挺立的镇国塔、一代忠臣比干的庙宇……这一幅幅动人动心的美景无不荡击着学生的心。一节课不知不觉就在学生自然的、充满着自豪和自信的和谐氛围中交流完了。

二、让多媒体激起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情感碰撞,使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新课标总目标中规定:学生必须“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由此看来,口语交际不但是训练学生表达、倾听、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有选择性地巧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就能高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口语交际《春天来啦》一课时,我先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刚发芽的小草、柳枝和盛开的桃花、燕子在空中自由飞翔、小朋友穿着鲜艳的春装在野外追逐嬉戏的图片,制作成课件。通过这些画面,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和大自然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然后让学生观察大自然发生了什么变化,再让学生以“春天来了”为题目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感受了春天的美景,积累了素材,丰富了感官,所以学生能有声有色地叙述春天美丽的景色,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浓浓的春意,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口语交际课充满趣味,最终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三、利用直观表象,引发学生“说”的欲望

我们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就必须利用直观表象,引发学生说,使学生言之有物。在教学《共同的家》这课时,我制作了一幅幅以蓝天、绿草、树林、大海、鱼儿、小鸟等为主要对象的动画画面。动画结束了,学生们已置身于一个色彩斑澜的世界中,我不失时机地引导道:“孩子们,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天真的孩子们畅所欲言、尽情地说自己认识的“家”,再让孩子们仿照课文说:山坡是羊群的家,泥土是小草的家,森林是松鼠的家,大海是鲸鱼的家……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位诗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对精彩的语句我及时地给予喝彩、鼓励,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增强了口语交际的自信心和勇气。

四、重视辨析,训练学生“说”的技巧

由于受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的限制,使得他们在“说话”时常常出现语病,这就需要及时辨析、纠正,然而学生说过的内容一晃即逝,要保存它并对其进行辨析,就需要借助多媒体。多媒体能按教者的意图,将部分“说话”内容反复出现,以课件演示的形式进行常用词的辨析。主要是收集学生容易用错或意思容易混淆的词,编在句子里,录成磁带,做成课件,让学生反复听、看,找出毛病所在,分析原因,及时改正。也可在语音室或教室里,学生在口头“说话”时进行同步录音。说完后自己反复听,保留优点,弥补不足。这样,利用多媒体能保留声音资料的特点,在日积月累的辨析过程中,可以逐步提高学生自己修改口头作文的能力,使他们越说越好,越说越爱说。这样有利于学生辨别出其中正确和错误,培养学生敏锐的听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篇8

1、昏黄的日光照进车厢,照亮了整个车厢。每个人的影子都被拉得很长,在车厢之中,独往车道在高空,俯瞰下去,整个城市笼罩在一层橙色披风,每个屋顶都镀了一层金。很和谐。

2、这个五月,正是春夏之交。阳光也是在此时才变得明亮耀眼,有些白炽。夏日的气息逐渐浮现,迎来一年中最灿烂、最明丽的好时节。阳光炽热,驱走灰色,蒸腾阴霾。这是个令人遐想向往的季节,空气中都是如诗如画的气息,思绪也因此变得轻盈。

3、驱走一片黑暗的,或许是一束阳光,而驱走整片黑暗的,则必定是那普照人间的太阳。天空的太阳也许不能在夜晚长存,而内心的阳光却可以在黑暗中永远照亮自己的内心。

4、暖暖的阳光,我爱着它,因为它给我了我好多好多的温暖,那样的常见,在我的肩头掠过的一丝丝光热,都让充满了爱的气息。

5、拥有阳光,就是要拥有"泰山崩前而不动"的坚定心态;拥有阳光,就是要拥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生标准;拥有阳光,就是要拥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坚持自我

6、阳光透过枝叶,恰到好处地映下点点金光,投射在林间的草地上,和树下的浓荫一起构筑孩子欢乐的乐园。

7、阳光使农作物收获,阳光驱走了黑暗,阳光使我们生活有光明里,阳光使万物复苏,总之阳光的作用是数不胜数的。

8、阳光暖暖,窗外不知名的树婆娑起舞,叶梢上仿佛缀上了银色小花。想起了小音子,她很爱我送给她的“阳光”,脑海中思忖着与她在小荷里闹腾的几个月,牵扯出不少温情来。

9、此时的阳光透过树叶照在身上,没有那令人烦躁的热,而是在热中带着一丝凉爽,那微风伴着阳光向我袭来,刚刚的热意又消失的无影无终。

10、你闻到了阳光的香味了吗?阳光无痕,掬水留香。阳光把它的香气蕴蓄在泉水里,掬起一捧清泉送入嘴里,就能带来满口甜香。阳光把它的香气氤氲在花瓣上,摇曳的花儿送来缕缕芳香。阳光把它的香气储藏在土地里,风儿送来新翻的泥土气息。

11、太阳把天空染得通红,大地也涂上一片鲜红的油彩。缓缓地,太阳终于升到了高空,顿时,太阳金灿灿的,浑身闪着刺眼的光芒,犹如一个大火球。

12、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在漫漫人生路上,难免跌倒和彷徨,但只要你勇敢面对,耐心地等待,必将穿过重重迷雾,欣赏到那灿烂的阳光,阳光也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使人积极向上、心情愉快,快乐就是一件能振奋人心的事情,它就是善待自己,关爱他人。

13、晴天,天空中高挂太阳。鸟儿在树枝唱着悦耳的歌。孩童坐在大树下朗朗上口的读着课文。一切都是这么的美好。每到这种日子我的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

14、当大地朦朦胧胧,如同笼罩着轻纱,你就从东方露出半边脸,这时整个世界都盖上一层红色的锦缎。你慢慢跃出海面,红红的,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注视人间。

15、早上起来的时候,阳光透过薄薄的玻璃和薄薄的窗帘溜了进来,突然发现这阳光是多么珍贵。

16、那种明亮,会让人觉得心里没有阴影。内心失落时,也会因此变得平静,感受到阳光的温煦;心情愉悦时,也会因此变得更加雀跃,想去拥抱阳光,融进阳光。在阳光中行走,慢慢感受阳光的温度,让思绪飘飞。

17、呼吸着六月的阳光,感觉身体是如此的轻暖,心情是如此的舒畅。呼吸着六月的阳光,发现天是如此的蓝,景色是如此的温馨,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享受着六月的阳光,我不由想到了一句话: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了世上。

18、鸟语花香的春天里,阳光显得那么温和;烈日炎炎的夏天里,阳光显得那么耀眼;硕果累累的秋天里,阳光显得那么渺小;寒风刺骨的冬天里,阳光显得那么夺目。一年四季,阳光都在。

篇9

在“分享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朗读是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鼓励幼儿朗读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幼儿对阅读活动的参与兴趣。当然,通过朗读也可促进幼儿倾听和理解、表述和交流、欣赏与鉴别等能力的发展。具体而言,教师在指导幼儿朗读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分享阅读”教学强调教师应基于幼儿原有经验,帮助幼儿理解读本内容。

在以体验和鉴赏语言美、韵律美为主要导向的诗歌、散文诗等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亲身体验的机会,以帮助幼儿理解读本内容,感受读本的意境和语言特点。“分享阅读”(小班下)读本《春天》是一首小诗,描绘了春天万物萌动、生机勃勃的景象。为了帮助幼儿理解诗意,教师可在阅读活动前带领幼儿实地观察春天的景象,看看枝头冒出的新芽、摸摸小草的嫩叶、找找春天的花朵,以充分感受春天的气息,体会春天带来的欢愉的情绪体验。

在以欣赏曲折的情节与鲜活的形象为主要导向的故事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针对读本人物的性格特征开展一些相应的活动,则有助于幼儿理解人物性格特征,进而通过朗读创造性地再现人物语言。“分享阅读”(大班上)读本《聪明的小鸡》塑造了一个机敏的小鸡形象,教师可在阅读活动前与幼儿对话、让幼儿观看相应的图片等,唤起幼儿对小鸡的已有认识,比如小鸡害怕狐狸、看到狐狸会逃走等。在阅读活动中,幼儿会发现读本中的小鸡却是一只不害怕狐狸的聪明的小鸡,由此,幼儿可能会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在朗读时也可能更准确地模仿出小鸡和狐狸的对话,从而理解角色的心理特征。

幼儿在阅读符合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读本时,会将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眼前的书面语言联系起来,并通过反复阅读建立起字形一字音一字义之间的联系。在“分享阅读”教学活动中,幼儿通过师幼共同阅读大书和自己独立阅读小书已初步理解了读本,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师的示范学习朗读,最终能达到更深刻理解读本内容的目的。米作仁先生曾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以诗歌、散文诗为体裁的读本。意境优美,语言富有节奏与韵律感,是朗读的好材料,但这些语言与幼儿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理解这些语言,以促使幼儿在朗读时更好地再现语言的节奏美与韵律美。“分享阅读”(小班下)读本《虫虫虫虫爬》中的“虫虫虫虫爬,爬到蝴蝶家。蝴蝶蝴蝶飞,飞到青蛙家”节奏感强,每一句的末尾和下一句开头呼应,非常适合幼儿朗读。教师如能在阅读过程中加以细致讲解,幼儿就能理解其含义及顶针的修辞手法,并用顺畅的口语解说图画内容,最终学会朗读读本。

以故事为体裁的读本,教师的指导重点宜放在帮助幼儿明晰故事发展的线索和情节上。并有意识地帮助幼儿抓住某些“关键词语”,因为这些“关键词语”对于表现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如组织学习“分享阅读”(中班下)读本《跳芭蕾舞的牛》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幼儿观察画面并模仿动物“嘲笑”的表情与动作,进而引导幼儿体会关键词语“嘲笑”的意义,以帮助幼儿在后面的朗读中惟妙惟肖地表现动物“嘲笑”牛学跳芭蕾舞的情节和口气。

朗读是发声的艺术,能否科学、清晰、圆润、饱满地发声,直接决定了朗读的效果。教师示范时发音要正确、规范,注意体现语言的音乐美。教师还可通过语言游戏来帮助幼儿练习控制呼吸,学习腹式呼吸。如可让幼儿朗读小诗歌《数高楼》中后半部分“一层楼,二层楼,三层四层五层楼;六层楼,七层楼,八层九层十层楼”,要求幼儿每读一句只换一次气,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幼儿逐渐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朗读时的气息。

为了帮助幼儿在朗读时准确表现读本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等,教师在指导时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点:

其一,努力提高幼儿的语音敏感性。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通常讲究节奏、韵律,教师朗读时要处理好重音、延长音、语言节拍等,以表现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韵律美。句子结尾语气的升降变化要和全句的语气紧密结合。如在组织学习“分享阅读”(小班下)读本《荡秋千》时,要注意到故事语言的快速、紧凑的特点:四只猴子荡秋千,一条鳄鱼爬上岸,啊呜——树上还剩三只猴。三只猴子荡秋千,一条鳄鱼爬上岸,啊呜——树上还剩两只猴……朗读时,要注意体现语言的节奏感,可重读韵脚“an”,“荡秋千”“爬上岸”可以读得短而急,以体现诙谐的语气;而“四只猴子”“一条鳄鱼”“啊呜”可以读得长而缓些,以帮助幼儿体会数量的变化和鳄鱼张嘴吃猴子的紧张感。

其二,提供直观的朗读示范。要帮助幼儿懂得根据人物和场景特点使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如“分享阅读”(大班上)《我是山大王》中,跳蚤本是小小的,所以在朗读跳蚤说的“我是山大王,我是山大王”时要细声细气;而公牛又是以“大”自居的,所以在朗读公牛说的“我是山大王,我是山大王”时可粗声粗气;最后跳蚤躲到了公牛耳朵里,所以这时表现公牛的回答声时可以有些畏畏缩缩。

其三,注意表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在表现人物紧张心理时,要让幼儿也感到紧张;在表现人物愉快心理时,要让幼儿也感到愉快,等等。如朗读“分享阅读”(大班上)《生日气球》时,当教师读到“瞧!我的大气球”时,节奏可放缓些,语气要充满喜悦,以帮助幼儿体会刺猬在得到气球时的高兴与得意;读到“哎呀!我的气球都炸了”时,声调要高,音色要强,速度要快,以帮助幼儿体会刺猬在看到手中气球爆炸时的惊慌失措;读到“谢谢!谢谢!谢谢”时,语速可放慢,声调要轻松,以帮助幼儿体会剌猬得到小袋鼠赠送的气球时高兴的心情。教师的示范要着眼在帮助幼儿熟悉人物的情绪情感,充分体现文学作品语言的感染力、表现力上。

在“分享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借助一些辅助方式创设合适的情境,提高幼儿对阅读与朗读活动的兴趣。实践证明,以下两种方法比较有效:

第一种方法是将朗读活动融入到角色扮演活动中去。例如,“分享阅读”(大班下)读本《小蛇要走了》讲了一个由于朋友们对“走”字有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既伤感又有趣的故事。教师可引导幼儿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以表演河马、长颈鹿、小猴子和小蛇不同的表情和动作,练习不同角色的不同对话,让幼儿在轻松的游戏情境中自然“走进”朗读。

第二种方法是根据读本主题和内容,尝试配乐朗诵,突出情绪情感的表达与渲染。例如,朗读“分享阅读”(中班下)读本《听》:听,鸟儿在和森林说些什么?听。鱼儿在和小河说些什么?听,风儿在和叶子说些什么……教师可以选用优美的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如班得瑞的《春野》《仙境》等,营造出一个静谧的情境,然后让幼儿伴随着音乐声情并茂地学习朗读,以充分体会读本的柔美意境。朗读“听”这个词时,可以重音重读方式突出并拉长语气,以表现倾听的样子;“鸟儿在和森林”“鱼儿在和小河”“风儿在和叶子”等可读得轻快些,以表现欢愉的情绪;读到“说些什么”时声音可上扬。以表现舒缓、静谧的意境。

篇10

关键词: 阅读教学领会文章主题扩大知识面

语文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为己任,它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这里,我就自己二十年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的见解,以期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什么是阅读?阅读是读者和作者在一起思考。可见,阅读是借助视觉器官,通过思考来理解文字、句子、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的一种有声和无声的智力活动。它重在理解和吸收,是摄取材料的重要途径。

学习语文,首先必须会读。读有两种形式,即有声的朗读和无声的默读。在语文的欣赏教学中,阅读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巩固字词,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的有效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语言,促进语言交流,从而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基础知识,如字、词、句、句群、语法、修辞、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教学内容,都寓于阅读这一美感的活动情境之中,并调动了眼、脑、口、耳四种器官协调动作,它能加深对字词、文章的理解、体验,有利于产生较为持久的记忆效果。美国有位专家通过研究得出:一个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信息是从眼睛进去的。我国古代有所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也是说靠阅读确能获得各种信息。从现行的语文教学安排来看,也体现了这一特征。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先学读,到三、四年级才学写,到了中学时读写并举,但从教学时数来看,阅读的时间还是大大超过了写作的时间。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一个目的,是使学生练成读的能力。同志1936年在一封信中也说过,我们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善于读书,学会读书。可见,阅读是多么的重要。

既然阅读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学会阅读呢?根据我的体会,阅读要目的明确,循文入意,句贯其通,篇会其旨。

目的明确,就是要根据自己的需要,确立自己阅读的目的。有了明确的阅读目的,我们就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有选择地进行阅读。阅读必须做到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企图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只有这样,阅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理想的效果。知识是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得来的。

循文入意,就是要在阅读时了解掌握其真意。具体应做到:字顺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只有这样阅读,字、词、句、篇才能较好地落到实处。顺其义,就是要提炼,要推敲。我们读书一定要凝神贯注、要做到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层层加深。要读得进,跳得出。

所谓读得进,就是能领会它;所谓跳得出,就是能运用它。同志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可见,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我们的学习,既要懂理论,又要会实践。要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

句贯其意,就是要弄懂句子中的各种关系。如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还要理解句子中的含义、感彩、组织结构及变化等。我们一定要把文章的内容读通读懂。要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搞清脉络。提倡阅读重近。近作者,近生活。因为近,能观察作者之须发,近,能体味生活之甘苦;察作者之须发,如瞻彼面;味生活之甘苦,如感己肤。

篇会其旨,就是要领会文章的主题。只有正确理解文章的中心和主要精神,才能真正达到阅读目的。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描写了一夜风雨后的一个春天清晨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的那种悠闲的生活情景。一开头写春天人闲酣睡,不知不觉中已是天亮,一下子就写出了一种闲散的生活情调。但是,尽管诗人对生活采取淡泊的态度,终究是春天带来了新的生活气息,处处鸟语花香,这也不免令人心动。于是,诗人在久睡初醒朦胧中记起了夜里的风雨,自然而然地想到经过一夜风雨的花儿不知道又落了多少,隐约地透露出了他对春天来临的淡淡的喜悦之情。诗句虽不华丽,确很耐人寻味,成为人们朗读的千古绝句。

在学会了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思路去发展。

朗读是人们通常用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尤为重要。虽然每个学生都会朗读,因此,加强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1)要重视领读,加强范读。

不同年级学生,读的侧重点、读的形式是有区别的。低年级学生是最难"潜心"的,读的意识和能力薄弱,而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读好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感悟、理解大多是在读中进行的)。尽管低年级课文文字优美,但对于孩子来说,课文中那么多生字,不同的句式,读书还是显得有些困难的。“模仿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领读就显得很有必要。即使在中高年级,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长,学生难以把握它们的逻辑停顿;或者是课文有些重点句,含意深刻,学生难以表达它们的情感。这也需要老师的帮助,在中高年级要加强范读。

领读和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降低学生读的难度,而且领读和范读时,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读,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入学生之心。这样的读更是一种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在教师领读和范读的基础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2)要以情导读。

我们应该让学生走进课文呈现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课文,感受文中美丽的情境,进而用深切的情感朗读课文。

因此,朗读教学不要在朗读的技巧上徘徊,要把重点放在情感体验和情感投入上。要让学生融入课文的情境之中,老师要相信每一位孩子都会把课文读好,哪怕他的字音不很标准,哪怕他的嗓音不很甜润。只要用心朗读,用情朗读,全身心地投入时,孩子那一张张小嘴巴读出的不是课文的语句,而是浓浓的情。

(3)要重视略读、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