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月的诗词佳句范文
时间:2023-03-27 09:5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赏月的诗词佳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 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篇2
最新中秋节班级主题班会方案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习中秋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么中秋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走进中秋”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活动一】端午说由来
(一)中秋节简介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活动二】中秋话习俗
1、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2、月饼欣赏
(多媒体课件:月饼)
3、主持人小结。
【活动三】中秋讨论会
讨论:对于现在的高价月饼现象怎么看?
3、主持人小结:
【活动四】谈感受,激感
1、今年中秋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过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品尝月饼。
最新中秋节班级主题班会方案
教学要求:
1、了解中秋节的有关知识。
2、介绍有关中秋节的传奇故事。
教学过程:
一、齐读班会的主题,交流对主题的理解:
(中秋节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是团圆的日子,我们心里也会喜洋洋、甜滋滋的)
二、中秋知识竞猜:
1、中秋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我们能正确说出是哪三个节日吗?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2、中秋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许多习俗,我们知道些什么习俗都可以说出来哦,看谁说的多?
(拜月娘、赏月、吃毛豆芋艿、吃月饼等等)
三、故事引趣:
1、师引:
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现在就让老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学生扮演嫦娥姑娘来介绍其他中秋节的习俗
好,听了老师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
拜月娘
拜土地公
3、继续介绍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
好,听了嫦娥姑娘的给我们的介绍,老师觉得中秋节真是个非常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啊。它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呢。(看时间待定)
月中玉兔
吴刚伐挂树
4、介绍中秋节的水果
四、联系班级实际,讨论中秋节的活动方案
1、讨论:很快就是中秋节了,我们有什么想法吗?大家想过没有,中秋节怎么过?
2、同学之间交流
4、同学交流
五、小结
同学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为我们班级同学如何过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老师感到好开心!看来,我们二(3)班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节的月亮一样圆圆整整,大家永远齐心协力,共同出谋划策做好每一件事!
最新中秋节班级主题班会方案
一、活动目的:
1、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中秋节让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
2、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了解中国各地过中秋的风俗。
3、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活动时间:xxxx年9月17
三、活动准备:苏轼的《水调歌头》ok带、中秋灯谜、图画、月饼
四、活动地点:六(1)班教室
五、活动过程:
老师导入: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从去年开始,国家把这个节日定为法定节日,休息一天。从而可以看出,中国逐渐对传统文化和民俗越来越重视。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中秋佳节,一起来感受中秋佳节。
一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1、 中秋节的由来
(1)老师:队员们?每当天气晴朗的夜晚,天空上有什么?月亮像什么?(有月亮。月亮像玉盘、像圆饼。)
(2)、出示圆形月饼,让学生比较。
老师:月亮在最圆的时候是什么日子?(每个月的十五日左右。)
(3)、说中秋节的由来。
老师:谁知道中秋节的来历?
(4)、小结:队员们都说得很好,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所以也叫团圆节。它起源于魏晋时期,在唐朝初年成为我们国家固定的节日,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传统节日。中秋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刚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每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是秋报的遗俗。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1)老师引: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
老师:有谁能来讲讲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起源及一些民间故事?
生:嫦娥奔月(后羿射日):
(2)指名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3)引导队员讲述不同版本的传说,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
老师(小结):看来中秋节是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
3、队员介绍中秋节的习俗
老师引:好,听了我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拜月娘》、《拜土地公》)
二、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老师: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团圆节这份思念当然会更密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期,诗人就会用诗词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1)、出示图片1
老师问: 我们来看这幅画,队员们脑中有没有最佳的诗句来配这幅画中的情景。
——(李白的《静夜思》)
队员齐背《静夜思》。
(2)、老师:中国画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这幅中国画书画印都有,惟独缺诗,我们给它题首诗,使它变得更完整。
(队员发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选自李白《月下独酌》)(你们知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话出自谁人之口吗?
(3)对了,几百年前丙辰中秋的一个夜晚,正是大文豪东坡先生写下了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出自这首词。老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绝妙好词。
(4)有感情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5)学唱苏轼的《水调歌头》
我国的诗人大多是忧国忧民的,又大多是命运坎坷的,他们经常流浪在外,客居他乡,思乡成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有了许多以思念故乡为题材的诗作,你还知道哪些呢?
(6)指名背诵《泊船瓜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三、 中秋佳节话月饼
1、品尝月饼,感受月饼的香甜。
老师:队员们每年是怎样过中秋的呢?(队员讲出各种贺中秋的民俗活动)
(1) 引出——吃月饼、送月饼
月饼的外形——圆,象征团圆,表达合家团圆。
饼中有馅,表面有花纹,花纹主要有月亮、桂树、玉兔等在圆中表达美好的愿望。现代的花纹设计更是各异,别致。(欣赏月饼图片若干张)
老师:展示月饼事物,并简单介绍圆形设计的格式。(对称、均衡)
(2) 动动手,设计一个别致、精美的月饼图案。(背景播放轻快的音乐)
(3)队员作品欣赏。由队员自己讲解自己的设计意图。
2、举办月饼宴
老师:中秋节,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吃月饼?往年你和谁一起吃月饼?(吃月饼表示团圆;和家里人一起吃;还和好朋友一起吃。)
师:你吃的月饼是买的呢,还是别人送的?谁送的?
老师:为什么要送月饼?(过团圆节,送月饼表示和家人团圆。)咱们中队也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这个家庭的成员,你们愿不愿意和全体队员一起过这个中秋节?(板书课题)
① 送月饼:
② 吃月饼(大家一起吃月饼,体验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和团圆)
四、中秋灯谜
1、老师:在许多地方八月十五这天会有灯会,其中一项就是猜灯谜。得月楼前先得月。猜一字(棚)
2、重逢。猜一字(观)
3、举杯询包拯。打一句宋词(把酒问青天)
4、十五的月亮。打一成语(正大光明)
五、游戏:“月”字组词接龙。
要求:以“月”字开头组词,以“中秋节”收尾。
优胜:组词过程短者获胜。
六、老师总结
同学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大家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人心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花常开!月常圆!人常在!老师感到好开心!看来,我们某某中队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节的月亮一样圆圆整整!
篇3
一,指导诵读,体会情感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讲究平仄,注重押韵,读来朗朗上口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在学生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应按照诗歌节奏,读出诗的音律。古诗的朗读,一般可按音节和意义单位进行朗读。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个人自读,指名朗读,分角色读,声像伴读,配乐朗读,交替轮读,范读领读等。在诗歌朗读中,不仅要求学生读出诗的音律美,更要指导学生读出情感来。比如苏轼《江城子》,这首词如春蚕吐丝,如幽山流泉,从词人胸臆间泻出,质朴自然。无矫饰之情,无故作之态,不以使事用典取胜,亦不以锻炼词句生色,纯以平常语出之。然而千百年来却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对于这样一首以情动人的悼亡词,在教学中就要指导学生以声传情,读出作品的味道。
二,理解意象,感悟意境之美。
意象就是客观事物对象(景物、山川草木等),但它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古诗中的意象,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在古诗中,有很多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意象必须让学生掌握:比如月表思念,柳表送别,竹表气节,桂树表思归,梧桐表凄苦,芳草喻离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杜鹃鸟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捣衣表思念丈夫,吴钩表建功立业……在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运用他们的丰富联想和想象,通过激趣、探究、朗读等步骤,把僵死的不动的文字引导学生还原成为生动的人、事、物、景,把学生引入到诗人描绘到的意境中去,从而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这样让学生与诗人同哭同笑,共悲共喜,从而达到“神随物游”,“情随景迁”之效果。
三,精读佳句,品味语言之美。
篇4
利用优良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扎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着作
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的培养,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础。首先,要教会学生读准字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的生僻字,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读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识别一定数量的文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古今不同义的字词,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如谚语、俗语及成语等。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深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着作。
二、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进行因材施教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或短小精悍,或长篇论着,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晦涩。选择适合小学生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培养学生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教给学生做人做事之道理。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如: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百家姓》;三年级学习《千字文》;四年级学习《弟子规》,背古诗词20首;五年级学习《孝经》,背古诗词20首;六年级学习《增广贤文》,背古诗词20首。而《老子》是经典中的经典,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它对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无法估量的作用。《老子》则适合各年级学生诵读。
三、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魅力。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可以从故事情节人手,挖掘整篇(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可以从课文主题人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可以从课文词句人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还可以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人手,挖掘文化意趣。
四、诵读古诗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中,就方法而言,“读”是第一大法,可谓“读”占鳌头。古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东坡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种读,不仅仅是默读,更注重于朗读。中国语文教学方法以诵读为本是由汉字、汉语的特点决定的,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的,汉字一字一音、一形一义,独立性很强,其具体含义,得从上下文中体味。这种文字又具有声韵之美,只有读之于口,方能“声与心通,声可求气,亦可传情”,从而形成强烈的语感。可见,“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的“诵读法”对汉语学习何等重要,自不待言。
五、结合课文内容,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机会,适时给学生传授优良传统文化知识。抓住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优良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古代诗文是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六、加强习作指导,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得到升华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就是主题,就是让学生在习作中认识、明白一些道理。通过习作,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会进一步得到升华与提高,从而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就是通过习作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会得到许多信息。如,传统艺术中的戏曲、相声、民歌、民族舞蹈、地方小调,种类繁多、妙趣横生;传统工艺中的编织、刺绣、剪纸、陶瓷都是我国的古老工艺,门类众多,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活动更是数不胜数,像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学生通过习作自然会萌发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由衷喜爱之情。
七、通过传统节日和有关古诗教学感悟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他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但如今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如果能在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秋节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并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进行一次诗文熏陶;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爱国诗人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八、借助先进的现代教学媒介,提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篇5
关键词:中国酒文化;中国酒习俗;中西饮酒礼仪
作者简介:闫宇欣(1993-),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市人,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2
一、中国酒的起源
在距离今天七千多年的“神农时代”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懂得并掌握了如何种植用来酿酒的原料,并有相关史料记载了五谷造酒。然而中国酒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多种角度,并不统一。但最广为流传并众所周知的关于造酒的传说就属杜康造酒和仪狄造酒了,并有史料曾经记载“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之仪狄,一曰杜康”《酒浩》。
1.1仪狄造酒
据相关先秦典籍记载,仪狄是夏禹时期掌管造酒的一名女性官员,她被称为是中国最早酿造酒的人。汉《战国策·魏策》曾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大致意思是夏禹命令仪狄去酿酒,仪狄酿造出甜美的酒之后就进献给夏禹,夏禹饮后非常喜欢觉得味道很好,但又后世会有人因贪图饮酒而招致丧家亡国的灾祸。从此疏远了仪狄,还下令禁止这种酒的进一步推广生产,史称“绝旨酒”。
还有文献记载“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说的是从三皇五帝的时候开始造酒的方法开始广为流传,并且多种多样,仪狄将这些方法归纳总结流传百代。
1.2杜康造酒
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资料记载,杜康又名少康,夏朝人,是夏朝的第五位国君。因杜康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
有一种说法叫“仪狄作酒醪,杜康作林酒”。“醪”,是“醪糟”它是由糯米经过发酵后而形成的。味道微甜,性质温软,江浙一带较多。现在的很多家庭里,仍然有自制醪糟。醪糟洁白且细腻,稠状的糟糊可以当做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和酒很相似。“林”,是高粱的别称。杜康作林酒,指的是杜康以高粱为原料造酒。因此后人判断,仪狄可能是黄酒的创始人,而杜康可能是高粱酒创始人。
二、中国传统饮酒习俗
2.1节日
1.除夕
除夕在中国是最为重视的节日,一年中最丰盛的酒席就是年夜饭,年夜饭中的酒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地方还有饮酒守夜的习俗。过了除夕就是春节,从大年初二开始,每家每户开始走亲访友,如果有客人上门,主人就会将早已经准备好菜肴和下酒菜摆满桌子,倒上好酒,一起庆贺新春,寓意吉祥、安康。
2.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天、地、水三官的生日。在过去人们都会用五畜、水果、糕点还有酒一起上供祭献。祭礼之后并且撤供完毕,家人就会聚在一起开怀畅饮,来祝贺新春佳节的结束。到了晚上就一起去赏花灯观灯、猜字谜、看烟火、吃元宵。
3.中和节
農历二月初一,人们要祭祀土地神,祈求今年风调雨顺能够丰收。还有饮中和酒、宜春酒的习俗,传说引用此酒可以治疗耳疾,所以又被人们称为“治聋酒”。宋代李在曾写诗:“社翁今日没心情,为乏治聋酒一瓶。恼乱玉堂将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厅”。
4.清明节
从春秋时期晋国开始,人们通常会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为一个节日,而且有踏青、扫墓的风俗。在清明节期间饮酒是不受限制的,并且有两种主要原因:第一个是因为在寒食节期间,不可以生火吃热的食物,只可吃凉的食物,饮酒可以适当增加体内热量;第二个原因是用酒来舒缓、麻木人们哀悼亲人的悲伤的情绪。
5.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有饮用雄黄酒和菖蒲酒来辟邪和解毒的风俗。其中最广为流传的就是饮用菖蒲酒了。然而还有一些人饮蟾蜍酒和夜合欢花酒,来壮阳增寿,镇静安眠。
6.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对于赏月饮酒都是人们一定要做的。到了清代便有了饮桂花酒的习俗。中秋节饮酒的诗词在文献中的反映较多,我国诗人李白就是一爱酒之人更有诗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7.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也不乏众多经典佳句,如唐代诗人王维曾发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慨。更有登高饮酒,插茱萸的风俗习惯。在《本草纲目》一书中也记载了,常饮酒可以治疗头痛,并且耳清目明的延年益寿的好处。
2.2婚礼
在中国人的婚嫁庆典上,酒是婚俗中很重要的点缀品,甚至在很多民族的婚嫁中,从头到尾都有酒的参与。在婚礼当中酒有喜庆和约定盟誓的意义和功能。
订婚、喝喜酒是结婚的开始,置办喜酒就是办婚事,喝喜酒,也就是去参加婚礼。就在中国人的婚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方更有在女儿出生时就酿好一坛酒置于地下,待女儿出嫁是再开坛饮用的习俗。
2.3祭祀
春节祭、荐新祭、清明祭是三大传统的祭祀活动。所有的祭祀活动中都和酒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酒在祭祀中也代表着最为美好的东西。在祭祀活动中,酒要先进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在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当中,都要为死去的祖先留着席位,并为其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饮酒,来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和尊敬。待仪式完毕后,一家人才可进食,饮酒。
三、中西酒文化比较
3.1酒的种类
中国丰富的地理气候环境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种植与生长。因此,中国人多用粮食酿酒。中国本土的酒主要分为两种:白酒和黄酒。从酿造工艺角度看白酒属于蒸馏酒,而黄酒属于发酵酒。几乎各种粮食都可以用于酒的酿造。
西方文明的诞生地希腊地处巴尔干半岛,其地理和气候环境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更利于葡萄的种植,所以西方的酒主要是果酒,尤以葡萄酒为典型代表。并以法国的葡萄酒闻名于世。啤酒也是西方国家一种创造,公元前3000年由日耳曼人及凯尔特人部落带到整个欧洲,直至20世纪初,啤酒才开始传入中国。
3.2酒器
中国古代,不同的等级使用不同的酒器。上层阶级的酒器称为“尊”,是一种敞口,高颈,圈足,饰有动物图案的盛酒器皿,而下层社会一般就使用土陶碗喝酒。到了现代社会中,酒器不再根据等级划分。
西方的酒器的不同主要是根据酒的种类来划分的。红葡萄酒杯杯底部宽肚上面窄口,窄口是为了使酒的香气聚集在杯口,不易散逸,以便充分品闻酒香和果香,宽肚是为了让红酒充分和空气接触。白葡萄酒杯杯底部有握柄,上身较红酒杯修长,弧度较大,但整体高度比红酒杯矮。香槟杯为郁金香型,杯身直且瘦长,高脚杯。啤酒杯一般使用玻璃材质,因啤酒都是冷藏后饮用,饮酒者的手不应触及杯身,以免影响酒的品味,所以啤酒杯有的有高脚。因啤酒酒精度数低,所以饮用量大,杯身的容积大。啤酒杯亦有平脚杯,但平脚杯一般有把手。
3.3饮酒礼仪
中国饮酒体现的是对饮酒人的尊重,是维系亲情,友情,建立人脉的一种交际手段。中国的酒文化受到中国尊卑的传统伦理文化影响,敬酒时分主次顺序。正式场合普遍饮用的是白酒,敬酒时要等主人先开始敬酒,主人敬酒完毕,其他客人才能敬酒。敬酒的对象从最尊贵的客人开始,敬酒人一定要满杯,杯沿要低于客人的杯沿,表示谦虚和敬意。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要主动敬酒。相同辈分的要互相劝酒,并通过划拳等活动助兴来使喝酒的气氛更加浓烈。中国人在敬酒时,通常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会越高兴,说明了客人看得起自己,然而客人如果不喝酒,主人自己就会感到没有面子。
西方社会饮用葡萄酒体现的是对酒的尊重,不会通过饮酒来建立人际交往关系。饮葡萄酒前期的品鉴也很考究。葡萄酒不会斟满,以便在饮酒前晃动酒杯,用眼观其色,用鼻子闻酒的香味,再用舌头品酒的味道,最后用耳听碰杯的清脆声音,通过各种感官享受美酒。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各种对应的酒具产生。西方国家强调民主和自由,从不干涉和强迫别人,所以他们饮酒不会相互敬酒,劝酒。无论喝酒的对象时谁,喝酒与否,喝的多少,全由自己决定,不需要客气和客套,所以,一般很难得看到喝醉酒失礼于人前的场面。
结论:
- 上一篇:三年级自我介绍作文
- 下一篇:开学对孩子的温馨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