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0 03:4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

篇1

——读《三国演义》有感

你知道诸葛亮吗?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空城计….他的这些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了。我也读了《三国演义》,现在就由我为大家讲一讲诸葛亮吧。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头戴纶巾,手握羽扇,隐居在隆中。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被刘备的为人打动,开始出山辅佐刘备,建蜀国、兴汉室,可谓鞠躬尽瘁。

诸葛亮指挥过无数精彩战役,我很钦佩他。从他火烧新野,感到他的聪明机智;从他草船借箭,感到他的神机妙算;从他借东风赤壁之战,感到他的料事如神;从空城计,感到他的临危不惧…..所以,我认为他真的是一个谋略家。

有一个故事,最让我发笑,就是“出陇上诸葛装神”,他派人假扮成自己的样子,神出鬼没,让魏军晕头转向,最后大败而归。诸葛亮再一次用他的才智击退魏军。

在我眼里,诸葛亮不仅有军事天才,还善于用人。华容道上,他故意派关羽扼守要道,放走了曹操,其实诸葛亮是想继续保持三国鼎立的局面,蜀国趁这个机会,养精蓄锐。想一想,如果不会用人,还能有草船借箭这么好听的故事吗?诸葛亮还很会演戏,如哭周瑜、巧借东风,使对方摸不到虚实。

篇2

一、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生敢于发问,乐于发问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也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出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问题。

三、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

1.找题眼

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1)谁向谁借?(2)为什么借?

(3)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了他们的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2.抓中心词句

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1)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2)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

个人?

3.揭矛盾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竭动力。

4.比好坏

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5.抓感兴趣的部分

如《田忌赛马》一文,有学生问:“同样的马匹,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再如《凡卡》这篇课文,最后凡卡寄出一封信。由此,一学生问:“凡卡的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四、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1.结课的艺术

在给一堂课下结束语时,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幻想。如学习《观潮》一文时,做了如下结尾:“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设计拓展性练习

如《称象》结课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反映人的智慧的故事?(司马光、诸葛亮)还想知道曹冲的其他故事吗?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寻找。

篇3

一、巧设提问,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草船借箭》一文的时候,我这样设问:大家对《草船借箭》的故事很熟悉,谁知道故事的起因?是在什么时候,用了多少条船去借箭?怎样借?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的人品各是怎样的?我话音刚落,学生就迫切地寻找答案。学生的学习劲头足,兴趣浓。又如在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课时,我好奇地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她有标点符号,而且还是双引号。这说明了什么?”因为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就接触了双引号,学生也了解双引号一般用在对话中。我这么一问,他们就很容易想到这个题目是另有含义的。有心的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或许也会尝试着用一用。

二、巧设提问,培养自觉能力

例如在教《可爱的草堂》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在听录音之前,我微笑地对同学们提问:“你们听录音的时候看谁能从录音中找出优美的描写,然后用铅笔做记号,看谁做得好。”听完录音后,我就说:“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请尽情发表你们的看法。”于是同学们都纷纷举手争着回答,有的说描写草堂景色的那个自然段好,有的说写作者下水逮鱼的那个自然段更好,还有最喜欢描写小河的那个排比句……看到这种浓厚的学习气氛,我又补充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能不能说出自己喜欢这些句子的原因呢?”同学们听后,又积极动起脑筋来,理解课文就这样顺利地展开了。只要同学们说出的观点是正确的,我都微笑着点头表示认同,因而同学们也就更爱动脑筋了。

三、巧设提问,养成综合思维

如《詹天佑》中,“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嘲笑的目的是什么?”、“遇到困难时,詹天佑为什么总是想…”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这类问题的过程,也是对综合思维进行训练的过程。不仅如此,有时学生还可以从不同人物的不同目的或意图中识别恶与善、丑与美,以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

四、巧设提问,引导学生问与答

例如教授《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学生问,小壁虎是动物不是人,为什么用单人旁的“他”而不用“它”。老师说:“有没有哪位同学帮助他?”马上有学生回答:“那是作者叔叔把壁虎当作人来写,把他看成有生命的人。”学问,原来有学有问。在学生的问题中,体现了学生的参与精神;在学生的回答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提问与作答的结合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实在训练。提问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对学习充满信心。

五、巧设提问,发散思维

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向学生设计提问:“为什么大人不出来卖火柴,而是小女孩出来卖火柴?”弄懂这个问题对进一步理解课文、深化文章主题的认识有一定的作用。对此,我采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互相启发,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寻找答案。A生说:“她家里穷,才偷偷出来卖火柴。”B生反驳说:“书中明明写着,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她爸爸一定会打她的。由此可见她不是偷偷出来卖火柴的,一定是她妈妈病了,为了挣钱给妈妈治病才出来卖火柴的。”C生说:“小女孩的妈妈老是生病,为了治病把家里的钱花光了,家里穷得没法过,是她爸爸叫她出来卖火柴的……”学生们各抒己见,想象丰富。在大家充分发表意见之后,我引导:“同学们讲了许多可能性,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小女孩穷极了。为什么会这么穷呢?”有学生低声回答:资本主义国家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最后,学生们对小女孩卖火柴的原因统一了认识:在资本主义国家里,穷人的命运极其悲惨,不但大人受剥削,就连孩子也摆脱不了悲惨命运,为了生计不得不过早地挑起生活重担。即使在大年夜,小女孩也不得不出来卖火柴。这样设问,学生学得有兴趣又扎实。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提问;引导策略;探究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上学生能否提出有效的问题,近则决定着当堂课堂教学的优劣与成败,远则关系到教师对于准确了解教育对象,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所拥有的决定性作用。因此,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有效性问题是非常重要,更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体现教学素养的重要一个环节。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有效问题呢?笔者结合自己在万全区第五小学从事小学语文专业教学多年所积累的经验,谈几点个人认识。

一、突出提问环境创设

众所周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有效保证当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创设问题情境,应该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对于情境的创设的策略选择,我们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饱满而不失幽默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还应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更应侧重,以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从而树立起学生的提问自信心。

二、积极鼓励发现问题

众所周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实施呢?笔者经常使用的具体办法有如下几种:

1.扣字眼。比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这样,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抓重点词句。如《草船借箭》一课的重点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3.揭示矛盾。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老奶奶为什么焦急?而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

4.善于推敲。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5.解释疑问。如《凡卡》这篇课文,最后凡卡寄出一封信。由此,一学生问:“凡卡的信能收到吗?”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等内容提出疑问。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的思考价值。

三、倡导主动参与提问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观,而我们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还要我们教师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出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问题。

四、启发寻找课外问题

篇5

一、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敢于发问,乐于发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文由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出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问题。

三、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1、找题眼。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2、抓中心词句。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3、揭矛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谒动力。

4、比好坏。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篇6

作者:京房徒孙

甲:“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

乙:苏轼的浪淘沙,赤壁怀古。

甲:“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诸葛赤壁。”

乙:嗯?是“三国周郎赤壁”。

甲:诸葛赤壁!

乙:原词上是“周郎赤壁”。

甲:我说是“诸葛赤壁”。三国演义上是诸葛赤壁。你把你那个苏轼找来,我要跟他pk,看看谁为赤壁大战做的贡献多

乙:好么,这人认死理。

甲:周瑜他干过什么?草船借箭是不是诸葛先生的计谋,借东风是不是诸葛先生的法力。周瑜不过唱了出“群英会”,就会点儿借刀杀人的把戏,还让诸葛先生看穿了。

乙:你说的这些诸葛亮的事迹那都是故事,不是历史。

甲:别诸葛亮,诸葛亮的叫。这名字是你叫的了的吗?得用尊称,叫“诸葛先生”、“孔明先生”或者“诸葛孔明先生”。

乙:好么,整个一“诸葛孔明先生”的超级粉丝。

甲:这就对啦。回家每天给先生烧三柱香,鞠仨躬。保你一世平安。

乙:我呀。哎,你这样崇拜诸葛孔明先生,一定对他的事迹知道的很多了。

甲:那当然了,不能说是了如指掌,怎么也能称得上是知之甚藴。

乙:你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甲:那没问题。咱们现在就说。先说个总论:诸葛先生长政事而西蜀治,善用兵而为军师;能掐算而知天时;强辞令,富文采。史书称“少有逸群之才,英霜之器,身长八尺,容貌伟岸”。

乙:他还知道有史书,不光会演义。

甲:先生少时长于琅玡,汉未避乱荆州。刘豫州三顾于南阳,咨以当世之事。先生纵论天下,指点江山。这便是旷世闻名的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的“隆中对”。后值倾覆,先生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下江东而联东吴,战曹操败其于赤壁。入西蜀成三分天下。又曾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八阵布图,九伐中原。只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将星陨落五丈原。

乙:诸葛亮真是一位伟人,那是咱们中华民族的智慧的化身。

甲:那是个聪明人。聪明,真聪明,实在聪明的一个人,让人佩服得不行。我怎么就没他那么大本事呢?要是有他一半的脑子,我就不说相声了。

乙:你干什么去?

甲:我就学他的样儿,干出点大事来,让世界的面貌撤底改观。

乙:好么,这口气,大了点。什么样的大事?

甲:我先学他的“草船借箭”。

乙:就这个呀。你找谁借去?

甲:找国家体委,射箭队。

乙:那儿的箭都让你借走了,运动员怎么参加奥运会?。哪儿凉快你哪儿歇会儿,奥运会开完了你再钻出来。

甲:他们也是这么说的。不借就不借,别说我破坏奥运会。再说了,他们的箭是比赛用的,傻大笨粗,我还看不上呢。诸葛先生借的是打仗用的箭,我也要借杀人用的真箭。

乙:那箭现在没人造啦。

甲:有,影视剧组里有。三国演义剧组有,赤壁剧组也有,还有好多剧组,都有。我去借了,人家不借。怎么说都不行。最后,他们给我开了一个证明,告诉我:“那里可能有,不妨去试试。”

乙:哪儿有啊?

甲:精神病院。

乙:好么,把你当精神病了。

甲:这是开个玩笑。我有那么笨吗?时展啦,我也要发展,不能用诸葛先生的老办法,要有创新。我要用全新的现代化超高端先进科学技术手段,把美国的火箭导弹全借来。

乙:好么,真有点气魄。哎,我问你,你每顿吃几碗干饭?

甲:一顿十好几碗呢,撑不着我。

乙:你也别逗气了,你先说说你怎么个借法。

甲:诸葛先生用木船,我要用铁船。诸葛先生用的是稻草人,插在船梆两边,接箭。法子太土啦,对付曹操将就用。对付美国人得用我的法子。

乙:噢,你有好法子?不是军事机密吧?跟我说说。

甲:跟你说说也没什么关系。我的计划是:先把基辅号航空母舰买下来。放在哪儿当玩具,太可惜了。我把他拉到白洋淀里,然后按照我的图纸进行改装。想听听吗?

乙:噢,倒要请教。

甲:我在船首安装上几门红衣大将军;再安装几部雷达;高处多布置几挺重机枪;到处挂满了手榴弹。诸葛先生没见过这些东西。我还在船舷两边安装上大型空调,吸尘器,足球网。

乙:这干嘛呀?

甲:别打岔。战舰的名字也要变一变了。我在船舷两边漆上“诸葛徒孙号”

乙:还挺谦虚的。

甲:现在,可以让美国人尝尝诸葛后人的手段了。我把战舰开到太平洋上,要靠近关岛,300公里。

我打开主动寻的雷达,相控阵雷达,扫描美国航空母舰“小鹰号”战斗群。“小鹰,小鹰你在哪儿?”

乙:要不要我划条小船去捞你。

甲:小鹰号发现我啦,是e-2c“鹰眼”预警机发现的。a-18“大黄蜂”战斗机也飞来啦,战斧巡航导弹发射啦,该看我的啦 。

乙:瞧他的本事。

甲:我打开吸尘器,唔呼呼,唔呼呼,唔呼呼,把火箭都吸过来啦。

乙:就这呀!

甲:打偏的也跑不了,我全要。我再打开空调机,唔呼呼,唔呼呼,唔呼呼,给火箭降温。火箭熄火了,我就用足球网把它们兜住,存起来。

乙:你不怕它炸了呀?

甲:炸不了,我有计算机,比诸葛先生的手指头掐算先进的多。温度、速度、阻力、角度,样样精确计算。

乙:你那些火箭导弹收回来都存在哪儿?

甲:随便找个山旮旯,放在那儿。将来有一天,美国再有人支持,你们找我。用不着在网上攻击cnn,费那劲儿干什么?把他们的导弹发回去就行了,咣,咣。美国人还奇怪呢:“这不是咱们的战斧导弹吗,怎么飞回窝儿里来了?”

乙:好么,这是什么馊主意。

甲:让美国人尝尝诸葛徒孙的厉害。

乙:行了,行了。你这铁船借箭我算领教了。你能不能从诸葛先生那里学点有用的东西?

甲:那我就学学诸葛先生的“借东风”。我使劲地练,感觉差不多了。那年我试了一次,引来了长江的大洪水。

乙:法力无边啊。

甲:看来还没学到家。我继续练。这次总算练成了。今年初我再试一次,百年一遇的大曝雪就借到了南方。

乙:这都是你借来的?

甲:不敢再借了,尽给国家添乱,得让温总理睡几个好觉。

乙:对,学点对国家有利的东西。

甲:那就学“七擒孟获”。我要到印度去,把里的都擒回来。我招兵买马,收搂了一大帮年青有为之士,备足了刀枪,还有干粮。我带着他们到了印度大使馆,说明来意,申请办理签证。大使他老人家热情接待我们,并且关切地问:“你们吃错了什么药?”。

乙:你怎么尽想这些没影儿的事呀。

甲:我还要学诸葛先生九伐中原。可惜,生晚了几年,中原早就统一了,没人让我伐。我想用“诸葛徒孙号”去。福建那边说:我是破坏海峡两岸和平,扣了我的船。

乙:该扣。

甲:那我只好学诸葛先生做木牛流马了。

乙:说了半天,这才算是一件人事。

甲:我找来一个木板床,钉的牢靠了,下边按上四个轱辘,再连上一台柴油机。板床上堆好五袋大米。现在米也涨价了,外国都不好买。我先给诸葛先生的祁山大营送去一些,免得将士们挨饿。我开着它就上了马路。

乙:就你这车,能上马路吗?一准得让警察扣了。

甲:没人会扣,这是最新式的木牛流马,运送的是军粮。我在马路上开着,跑过来一警察,他还帮忙呢,一边护着我,一边喊。

乙:喊什么?

篇7

一、巧解课题,指导审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借揭题时机,巧妙进行审题训练。如教学《草船借箭》时设问:课题中关键词是什么?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通过审题让学生明白,本文写的是利用草船借箭的事,是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这样,学生了解了文章的体裁和主要内容。通过审题训练,逐步教给学生在写作时有关审题的方法,提高审题能力,避免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

二、以文为例,仿照写作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作文的熟练技巧。”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篇篇锦绣、字字珠玑,教师教学时要趁热打铁,指导学生仿照写作。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训练。

1.仿写开头。教材中一些文章开头颇具代表性,巧妙利用它们导写是一种好办法。如《燕子》开头写道:“一身乌黑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可以让学生仿写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2.抓住特点仿写。《桂林山水》一课,作者描写漓江的水抓住静、清、绿三个特点,描写桂林的山抓住奇、秀、险三个特点,分别把它们写得很具体,文章结构整齐。可以让学生仿照这种句式和描法,写一写其他的事物。如:写出公园里的花多、香、美的特点;菜市场里的蔬菜多、鲜、齐的特点;妈妈的手糙、巧、勤的特点。《火烧云》一课的作者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描写了火烧云的千姿百态,同时展开想象,生动地描写了火烧云的形态。可以让学生仿照这种描写方法,观察开水冲泡茶叶时,茶叶在水中的变化,学习课文展开想象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

3.仿写结尾。有些课文的结尾恰到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桂林山水》一文的结尾:“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让人仿佛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又如《珍珠鸟》一文的结尾:“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样的结尾巧妙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着运用模仿的方法写结尾。

三、凭借教材,展开想象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借助于想象和幻想来理解他们生活的世界,研究和解释这个世界。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依据教材,引导学生写想象作文。写作方式可采用改写、续写、缩写、补写等。如古诗教学后可让学生进行改写,例如在《清平乐·村居》一词改写时,我提示了两种方法:一是先写人物的活动,再描写景物;二是先描写景物再写人物的活动。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诗意,感受了诗的意境,又培养了写作能力。又如学完《凡卡》一文写“凡卡寄出信后”,要求续写故事的结局。

四、确定重点,提高层次

《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写作训练要求。因此,语文教学中进行写作训练时要注意把握“梯度”,训练“适度”,体现层次性。针对教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特点以及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教师要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学段提出写作要求。如写“记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对三年级学生只要求把经过写清楚,四年级则要求有重点、要分段,五、六年级则需适当提高要求,如对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进行描写。防止出现高年级学生笔下的“猫”跟中年级学生写的一模一样的现象,没有层次,年级升高,写作水平并未提高。

篇8

一、创设发现问题情境,激发问的欲望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二、营造宽松和谐氛围,增强问的勇气

学生没有问题可问的原因,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恐惧心理,怕老师和同学笑话,缺乏提出问题的勇气;二是对已有知识的迷信,迷信书本,迷信老师,在学习中不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三是自我否定意识较强,造成认为自己根本提不出问题的自卑心理。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出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问题。

三、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1、找题眼。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2、抓中心词句。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3、揭矛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谒动力。

4、比好坏。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5、抓感兴趣的部分。如《田忌赛马》一文,有学生问:“同样的马匹,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再如《凡卡》这篇课文,最后凡卡寄出一封信。由此,一学生问:“凡卡的信能收到吗?”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除了上面的,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等内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这样逐惭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四、互动交流激励评价,让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1、结课的艺术。在给一堂课下结束语时,有意识的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幻想。如学习《观潮》一文时,做了如下结尾:“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设计拓展性练习。如《称象》结课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反映人的智慧的故事?(司马光、诸葛亮)还想知道曹冲的其他故事吗?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寻找。

篇9

1.营造环境,让学生敢问,乐问

由"好奇"产生"好问"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他们刚刚接触社会,走进大自然,走进课堂,对眼前发生的事都十分好奇,都要问"为什么",有时候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教师有时觉得他们的好问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就扼杀了一个天才。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我们教师一定要保护学生的好问精神,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激励学生敢问,乐问。

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教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具体引导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因此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两难"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对学困生更要多加鼓励。彻底消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敢大胆问,乐于问。

2.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

3.1古语有道:"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发展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并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有的学生就会问:(1)打战了大家都要用,谁可以向别人借?(2)为什么要借?(3)采取怎样手段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接着引导学生抓中心词句。再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由此就会提出:(1)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2)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有了以上的知识就可以引导学生揭矛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这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这样逐惭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3.2讲究提问的方法。汉语是一门充满趣味的语言,不同的句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语调、语气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提问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思维和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白杨》一文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当学生说到课文讲了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我表扬学生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表白"是什么意思?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问题虽然简短,但结合课文内容,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认真思考,踊跃发言。

4.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4.1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就课堂教学而言,这个"人"无疑就是全体学生。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人得以展其才,尽其能。面对全体学生,选择灵活的教学形式,动员全体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去,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应按照听说读写的要求,安排好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次序,尤其要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灵感,促使人人思考,个个踊跃发言。集体活动、个体发言交替进行,要切实避免老师和几个尖子学生反复"表演"的现象。对能力差的学生先让他们回答浅而易懂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优秀生则让他们回答难度大一点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真正体现他的主体地位。

篇10

一、激励志趣,唤起想象,活跃创新思维

儿童天真好奇,凡事爱问为什么,喜欢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去解释、质疑、探索。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的志趣,唤起其丰富的想象。

1.丰富表象,积累想象的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辅以实物、课件展示,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学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象之后,他们的想象能力便会逐步得到发展。如学习《黄山奇石》一文,一开始,教师就通过课件展现出黄山各种各样、变换多端的石头及奇幻的美景。学生如临其境,陶醉在黄山美妙的意境中。此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想象的翅膀张开:“你看,这块石头像一匹奔腾的骏马。”“那块石头好像是一位少女在梳头。”学生们兴趣盎然,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发展了自身的语言,开拓了思维。

2.熏陶情感,激发想象的动力。想象起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空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遥远,这就给学生学习造成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例如,学习古诗《枫桥夜泊》时,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出示课件,引发学生的想象:诗人的船停靠在枫桥附近的岸边,这时,诗人正斜躺在船上,他看到了什么?在清幽的音乐声中,教师缓缓描述:“在这寒意浓浓的秋夜里,诗人往高处看,看到了残月、寒霜,往低处看,看到了江枫、渔火。乌鸦的叫声和寒山寺的钟声划破了夜空,江面显得更宁静了。面对这样清冷、幽静的环境,诗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课件画面补充了学生的视觉表象,教师的配乐描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诗的意境再现于学生的脑海中。

二、大胆质疑,发散想象,训练创新思维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是创造想象动机形成的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的质疑积极性,耐心细致地教会学生质疑,这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

1.激趣设疑,启发思维。在导入新课时,激趣设疑,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感到新奇,则会诱发他们展开思维。如《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的导入中,教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问:“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提什么问题?”“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是怎么游到纸上的?”学生的思维被诱发,带着疑问学习课文,效果很好。

2.层层设疑,训练思维。课文中的关键词往往是文章的“文眼”,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来设计问题,环环相扣,相互串联,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如教《唯一的听众》一文时,教师可抓住文中的“平静”这个词来设计问题:文中几次出现“平静”?从“平静”中你读懂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老人的“平静”带给“我”的是什么?教师把疑问按一定的主线理清,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并进行交流讨论。这样,以一个词语牵动全文,促使着学生不断地研读课文,并进行推理判断,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中。

3.想象设疑,发散思维。教材中有许多文章言尽而意未尽,教师可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写故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学生在学完《草船借箭》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诸葛亮用计谋骗了曹操的箭,为什么说是借呢?曹操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周瑜看到这一结局,内心又有何感想呢?诸葛亮妙计成功后,他会怎么做,怎么想呢?……此时,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第二天, 。通过质疑、想象,学生的思路扩展了,就会按着自己的理解去续写课文。

三、异想天开,发展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假如没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没有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二万里》,现今的登月计划、潜水艇如何能问世?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创造想象,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语文课本中编入了许多具有创新思维的好文章。如《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用渊博的知识出奇制胜,《找骆驼》《蜜蜂引路》中凭观察、判断、推理等思维解决问题,《半截蜡烛》中的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冷静从容、急中生智的创造性思维,还有《草船借箭》和《称象》中的求异思维,《田忌赛马》中的变异思维,《司马光》中的逆向思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中的辩证思维等等,这些都是创新思维。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些课文的示范作用,让学生领略文中主人公的各种创新思维的风范,激发学生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功能。语文学科的功能是多维的,具有综合性。它包含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两大基本功能,还包含了再现知识、认识世界的功能以及形成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陶冶情操和美育的功能。语文的综合功能发挥得好,必然对人的创造素质和创造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往往成为创造发明的强大动力,语文课文中的一些科学小品文也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如学习了《蝙蝠与雷达》一文后,教师可以出示如下的填空,进行训练。

(1)科学家从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可以用来 。

(2) 从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应用于 。

(3)我从 身上得到了启示,想发明 ,可应用于 。

练习题从课文《蝙蝠与雷达》中的仿生发明,联想扩展到生活中的多种仿生发明,激起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既是语言和想象力的训练,又是运用知识和发展创造力的训练。

创新的源头是奇思妙想,想别人想不到的,想别人不敢想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外,还要引发学生的奇思妙想,让学生把想到的内容写下来,编一编童话故事,写一写科幻作文,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幻想。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重新加工、组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能使语文学科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沃土。

四、培养创新思维应注意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创新思维,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尊重学生,课堂上要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要让学生身心愉悦,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动脑思考,乐于积极参与,体验创造性学习的快乐。

2.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上营造了美的情境,就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这既可以使学生在视听享受中燃起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展开想象,又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和理解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