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虫子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03:3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虫子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虫子的作文

篇1

有一只猴子住在桃树旁边的石洞里。它想等桃子熟了,美美地吃一顿。

有一天,刮大风了。桃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它就请猴子帮忙挡风。猴子淘气地说:“对不起,我等的是桃子。”

过了一段时间,桃树身上长虫子了。虫子开始吃桃树的叶子。桃树疼得直叫唤:“哎哟,疼死我了!”它就请猴子帮忙捉虫子。猴子还是淘气地说:“对不起,我等的是桃子。”说完,转身就跑了。

到了秋天,桃树身上的叶子被虫子吃光了。桃子还未成熟,就一个一个地从树上掉下来了。一天,猴子去摘桃子。它看见桃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很后悔。它想:要是我帮桃树挡风、捉虫子,我今天,我就可以吃到鲜美的桃子了。

篇2

十堰市五二厂小学 徐清扬

晚上,“哈哈哈……”的声音传来。啊!原来是爸爸的手机铃声响了,有人找爸爸出去玩。盛夏的夜晚很凉快,爸爸和我便出去了。

我兴高采烈的从一个路口蹦蹦跳跳到另一个路口,哇!路上有好多奇异的怪虫子,天牛、知了、大甲虫,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小虫子。真是没想到,小虫子也和我们一样出来乘凉了。

走着走着,又到了下一个路口,放眼望去,原来是一个公园。公园里山清水秀,正如走进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又如走进了一片世外桃源;又如走入了美丽的山村。我迫不及待的想一览公园里的一切美景,我辽望着赞叹着。我总感觉四周像是被什么保护着,没有一丝污染。原来是山和水功劳,山和水犹如大将和小兵,不让“污染魔鬼”靠近。

那里有大大小小的草坪,还有很多荷塘。有一片荷塘上面还有一座石桥,我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她犹如牛郎和织女的鹊桥,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诗: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我在这里陶醉着,好像看到了牛郎织女依依不舍地分开,有好像看到他们幸福的团圆。我静静地看着他们,默默地祝福着他们……

这是一阵说话声传来,打破了我梦的宁静,原来是爸爸要我回家。

徐清扬,十堰市52厂小学五年级学生,现在十堰天英教育培训学校学习作文。

篇3

一天,森林里忽然刮起了大风,树枝被吹得东摇西晃。一只刚出生的小鸟,被风刮到了地上。小鸟扑着嫩黄的翅膀,怎么也飞不起来……

后来小鸟终于回到了温暖的家。它高兴极了,唱起了动听的歌。

小鸟是怎样回家的呢?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事情的经过,然后写下来。

【写作指导】

小鸟遇到麻烦了,需要别人的帮助。他会是谁呢?又是怎样帮助的呢?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展开想象,然后写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篇作文要求写小鸟回家的经过,所以,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要抓住小鸟的语气、神态、动作等,想象它可能会说什么,会做什么。

一、写好开头

用原文的话开头:将作文题中的前半部分作为开篇,由此展开帮助小鸟回家的“爱心行动”。

例:一天,森林里忽然刮起了大风,树枝被吹得东摇西晃。一只刚出生的小鸟,被风刮到了地上。小鸟扑着嫩黄的翅膀,怎么也飞不起来。

用提出疑问开头:看到小鸟在地上不停地叫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以疑问的口气开头,引起读者的注意。

例:眼前的这只小鸟太可怜啦!它怎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呢?它的翅膀是不是折断了?我赶紧走上前,把它捧在手里。

用环境描写开头:先描写一下周围的环境,再写小鸟,把小鸟放在特定的环境里,使故事内容更加真切。

例:春天来了,我和爸爸妈妈回了一趟老家。呀,家乡的山可真高呀,水可真清呀!正当我欣赏这美景时,一只受伤的小鸟出现在了我的眼前。

用设置悬念开头:小鸟遇难了,该怎样帮助它呢?开头先交代结果,引起读者的注意,然后写帮小鸟回家的经过。

例:在一棵大树上,有一只小鸟住在那儿。有一天,大树上的鸟巢掉了下来,鸟妈妈在枝头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想营救孩子的办法。小明看见了,想救小鸟,可是树太高了,该怎么办呢?

用语言诉说开头:在文章开头,把小鸟的心扉敞露出来,引起人们的同情与关注。

例:小鸟从大树上掉了下来。它用力地拍了拍翅膀,糟糕!再也飞不起来了!小鸟哇哇地哭起来:“我回不了家了!谁来救救我呀……”

二、写好内容

小动物帮助小鸟回家

例:掉在地上的小鸟十分可怜,它四处张望,不停地叫着。长颈鹿听到了,连忙跑过去,对小鸟说:“你的爸爸妈妈怎么不好好照顾你呀?”小鸟说:“不是这样的。它们去帮我找食物了,没在家。是我不小心才掉下来的。”长颈鹿说:“那这样吧,我把脖子弯下去,你爬到我头上,我把你送回家。”

人类帮助小鸟回家

例:一天,一只小鸟从树上掉了下来,摔伤了腿。这时,三个少先队员看见了,他们急忙把小鸟拿回家,用青草编了一个小窝,让小鸟趴在里面,天天给它喂小虫子。过了几天,小鸟的伤好了,三个少先队员又把它放回了大自然。

通过努力自己回家

例:小鸟从巢里掉了下来,怎么也飞不起来。它东瞅瞅西看看,心想:“我的家在哪里呢?妈妈会来找我吗?”这时,小鸟看到鸡妈妈领着一只小鸡在觅食。鸡妈妈用爪子刨了半天,捉到一条小虫子。她舍不得吃,放在小鸡的嘴里。小鸟看到这里,想起了妈妈。它想:“妈妈找不到我,一定急坏了,我要赶紧回家。”……小鸟走呀走呀,终于见到了一直寻找自己的妈妈。

三、写好结尾

祝福式:总结全文,交代结果,给小鸟送去最衷心的祝福。

例:我们一起来到河岸的林子里,给小鸟喂了几条虫子,然后轻轻地把它放在树枝上。我在心里默默地祝福它:“小鸟,你快回家吧!祝你好运!”

自然式:按照故事发展的结果,把小鸟送回了家,以此收尾。

例:小鸟终于回到了温暖的家。它高兴极了,唱起了动听的歌。

抒情式:结尾的时候,抒发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例:小鸟终于回到了家,我特别高兴!不过,又有点舍不得,如果小鸟能和我在一起,该有多好呀!小鸟,我爱你!

议论式:用议论的语句来阐述对“爱护小动物”的看法,强化文章的中心。

例:小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当它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伸出手来帮一帮。这个世界会因为相互帮助而变得更加精彩!

梦幻式:结尾处,用“做梦”的方式,来寄托意愿或期待某种结果。

例:小鸟“扑棱”一下,就从我的手中飞了出去。它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我仿佛看到它回到了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说笑呢。

【好句】

1.就在小鸟伤心的时候,喜鹊阿姨飞过来:“孩子,别着急,跳到我的背上,我送你回家!”小鸟擦干眼泪,破涕为笑,跳到了喜鹊阿姨的背上。

2.这时,小明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让弟弟坐在他的肩膀上,把小鸟放进窝里。

3.小鸟挣扎着站起来,东倒西歪地向前挪了几步,眨着眼睛望了望那几个“嘻嘻哈哈”的男孩,好像在苦苦哀求:“求求你们,放了我吧!我好害怕!”

4.小鸟又蹦又跳,睁大眼睛四处张望。它看见了绿色的一望无际的大森林,美丽的小花弯着腰向它点头,弯弯的小河唱着歌从林边流过。

5.多可爱的鸟儿啊,一张尖尖的嘴,一对细细的爪子,翅膀上长着嫩绿的羽毛,背上还绣着黄花呢!那黑宝石一样的眼睛里透出一丝亮光。

【好词】

翱翔 低翔 展翅 振翅 嬉戏 搏击

俯冲 飞扑 扇动 戏水 摇晃 追逐

归巢 呢喃 啁啾 啼鸣 鸣叫 啄食

毛茸茸 滑溜溜 鼓囊囊 鼓溜溜

胖嘟嘟 圆滚滚 绿油油 红艳艳

红扑扑 白茫茫 黑漆漆 乌溜溜

篇4

《昆虫记》中详细介绍了许多昆虫,介绍了它们的本能,习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昆虫记》读后感[300字]作文《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费大约20年时间完成的一部文学巨著和科学百科。

法布尔一生坚持自学,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而且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我对他的博学多才简直就是赞不绝口!

我最佩服他观察昆虫时的细心, 他描写的昆虫真是栩栩如生。瞧,圣甲虫的脚踩在光滑的卵石上,一溜,粪球和它一起连滚带爬地滑下去了。可圣甲虫依然坚韧不拔,没有什么可以使它泄气。十次,二十次,最后,它终于爬了上去。

我更佩服他的坚持,他坚持不懈地对昆虫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观察研究,如果换成是我,也许早就放弃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要想干成一番大事业,一定要“细心”、“坚持”,不能半途而废,就一定会成功!

《昆虫记》读后感[300字]作文今天下午,我去了新华书店。我一到新华书店里,就开始找老师推荐的《昆虫记》。我并且阅读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曹文轩,讲述了他虽昆虫的好奇,故事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故事讲述了作者对昆虫的好奇;比如蝗虫大家都认为它一点也不好,可是大家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如果没有了蝗虫火鸡就会失去美餐;而且,如果你肠胃好的话,还可以吃蝗虫呢!所以说,蝗虫也是有益的。

还有萤火虫,别看它外表非常的温柔,但是它的内心却很丑恶,喜欢吃蜗牛一类动物,所以萤火虫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害虫。

大自然的奥妙真是无穷无尽啊,我喜欢昆虫记来这本书。

《昆虫记》读后感[300字]作文大全《昆虫记》后,这本书使我十分着迷, 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

我知道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还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头儿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丰富的故事情节使我浮想联翩。 看着看着,这些虫子们渐渐地清晰起来。

篇5

一、注重兴趣培养,让学生喜欢写

怕写作文是小学生的通病,很学生之所以怕,不仅仅是因为不知道写什么,还可能是因为怕写不好而遭到批评,也有学生认为教师所布置的要求超出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写作只不过是应付。因此,在写作中常常出现“模板化作文”,即学生会选择一些优秀的作文作为参照,然后根据要求而改变原作文中的人物、情节等,将其变为自己的作文。怕写作文本质是学生不喜欢写作,对写作没有兴趣,这也就致使学生失去了动机,写作也多是被动完成,写作水平自然难以得到提升。故而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写作兴趣培养就是基础。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在要求和层次上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以字数要求为例,本来作文要求学生完成400字的作文,但有的学生根本完成不了,那么,在布置要求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学生的实际,将字数要求降低些。同时,在作文评阅方面,以往的做法是教师全批全改,根据学生作文而找出其中的不足,再在课堂中念几篇优秀的作文。这种做法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关注力度不足,其实,在对学生作文批阅和评价中,要多发现学生的进步点和优点,然后给予奖励。如有的学生之前不会用比喻句,但在一次作文中却学会了用比喻句写句子,在批阅中对此就应圈点出来,然后给予激励。

二、加强模式改革,让学生学会写

“念范文、讲方法、布置要求”已经成为了小学作文教学的黄金法则。如五年级上“二十年后的故乡”的作文教学中,教学中以“假如二十年后我回到故乡将会是怎样的”情境引导学生简单交流后,教师就向学生展示了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范例作文,接着教师详细讲解如何对未来的故乡进行描写,再布置要求让学生写作。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导入过程中的交流,学生很少参与,在写作中也不知道如何假想以后故乡的变化,所写出来的“故乡”也就是“他人的故乡”,没有自己的体会。

加强对小学作文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就是要变教师讲为学生讲,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作文教学的构思、材料选择、结构安排等环节中,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写作体验。同样是在上述的作文教学中,先以话题引到学生交流后,紧接着引到学生对故乡的人、物将来的变化进行猜想,在猜想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尽量说的够详细。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再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家乡的变化,以此来渗透方法,最后再布置要求让学生写作。如此,学生在交流中更好地体会了家乡的变化,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经验,在写作中也才会有话可说,说得有理有据。

三、读写有机结合,让学生读后写

阅读和写作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读是丰富写作素材的途径,写作则是更高层次的语言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一是要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中写。在阅读教学中,一是要注重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在仿写中掌握语言的应用方法。如《祖父的园子》里写到“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虫子交流,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对于这个排比句,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家的花园或菜园展开练笔活动,在练笔中体会排比的好处和作用。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结合课文展开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练笔。如《白杨》的教学中写到“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此时问“爸爸在沉思什么?”让学生把自己对“爸爸”沉思的内容写下来,体会“爸爸”此时的情感。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还要注重以多样化的方式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读后写。如读小说,可对小说中的人物作分析,也可对情节说出自己的理解。如读写景类的作品,可就景物的特点进行归纳,尝试写出感悟。如读寓言,可就其中的哲理谈自己的感受。在引导学生写的过程中,要不拘一格的进行。

四、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写真话

在对小学生的作文进行分析中不难发现,“假”“大”“空”的现象还是较为严重,没有的事实学生会编造,大话、空话常出现在学生作文中,甚至有的学生的作文脱离生活实际,毫无真情实感。之所以如此,原因还是学生在写作缺少生活体验,没有从生活中去观察和感受,故而也就显得虚而不实。

篇6

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的习作源泉,这是毋庸置疑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学生每天的生活、学习都是丰富多彩的,也没有一天是一样的,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是习作素材的宝库。但在实际的习作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即使搜索到了习作的素材,表达时却缺乏个性,语言空洞、苍白无力,这是因为在习作中,学生没有独特的心灵感受,使习作缺少“唯我性”。

从2012年上半年起,我以《在生活作文中提升小学生心灵感受力的实践研究》为课题,在习作教学中,做了一些研究,现简要谈谈自己这段时间的认识。

一、亲近自然,捕捉内心独特的感受

在一次课题例会上,刘建萍老师执教了习作指导课《打开心灵之门》,他以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的《行道树》为范文,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受。然后,她出示一系列图片,引导学生想象、感知、触摸,在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并表达出来。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用多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我的感受。

自然世界是孩子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可很多时候他们忽略了自然的美丽。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从这一方面入手,引导、点拨他们,让他们发现世界是如此精彩,产生抒感的欲望。

如在教学第九册的习作《秋天的树叶》时,我课前要求学生走进自然,仔细观察各种树叶。课上,我和他们一起漫步校园,抓住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树的叶子,让他们观察树叶颜色的变化以及形状,并适时让他们交流观察后的感受。

亲近自然,和学生一起用心观察、发现,学生会产生独特的感受,老师要引导他们用心捕捉。

二、走进书本,和文本真情对话

书籍是学生生活中的朋友,没有阅读的积累,学生的心灵世界会变成一片沙漠。真正会读书的孩子,他会走进文字所描绘的情境,在书的世界里徜徉,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时代广场的蟋蟀》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童话书,每教一个新班级,我都会向他们推荐,并指导他们用心阅读,写好读书笔记。读这样的书,学生会感受到马力欧对柴斯特的喜爱和柴斯特、塔克、亨利之间的真挚友谊以及柴斯特对自由的渴望。书中的世界,学生一定非常喜欢,这样的书也应该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我的一个学生在读了《时代广场的蟋蟀》后,写下了这样的一段文字:

在事业达到最高峰时,柴斯特却退出了。这是为什么?成名不好吗?有多少人盼望着成为最耀眼的明星!但我认为柴斯特的选择是正确的,成名得到的是一时的荣耀,而退出代表的则是自由。显然,自由更重要。一个人活在世上,有什么比自由更重要?没有了自由,就像被关在笼里的鸟儿。谁愿意被关在笼子里,受到拘束?一些人为了获得荣耀,而让自己的孩子拼命读书,他们不知道孩子有多累,他们没收了孩子的自由。柴斯特不会干这样的傻事,它情愿在它的老家,在田园里,自由自在地创作音乐,无私地把音乐奉献给大自然。

在润物无声的阅读中,学生的心灵感受力越来越强,对语言很敏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走进了书中人物的内心,和他们同悲共喜,感受语文的魅力,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及对书籍世界的体验。

三、走近人物,和主人公共呼吸

学生使用的教材是我们平时教学的显性材料,学生每天都会和它接触,自然不应该忽视它的功能。我们应该教会学生独立阅读,让学生清楚明白地进行口头表达以及书面表达。其实教材中有很多地方,我们可以好好地解读利用,引导学生学习。很多文章都有人物的出现,那些描写平凡的人的文章,我是有所偏爱的,也乐于引导学生触摸他们的内心。这样的过程,学生是有收获的。

如在学习《理想的风筝》这课时,我抓住了描写刘老师的几个细节,然后结合课题引导学生描写人物,并让他们说说此时面对这样的老师,自己的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学完了这篇课文,我以《一个印象最深的老师》为题让学生写作。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心中印象最深的老师,并说出对老师的感觉,他们毫无例外地都说到了“尊敬”和“感谢”,其实我更希望看到他们对老师的其他评价。我希望听到另类的声音,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不好意思表达,没有能够说出令我心动的话语。

但我相信,让学生读这样的文章,接触书中这样的平凡人,他们对自己身边的人也一定会有真切的感受。其实有的孩子口头表达能力不太好,但有时他也会给老师一个惊喜。如果能适时渲染,有触动他们内心情感的鲜活事例,他们会向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有情境才有感受,这是我的体会。毕竟我们面对的是心灵纯洁的小学生,我希望在习作中能听到他们自我而独特的话语。

四、参与活动,享受独特的体验

王尚文先生在《语文教学对话论》中说:“在写作教学中,切不可让学生说他们经验范围以外的话,写超出他们经验范围的事……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自己的话说,就需要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储粮备料’,帮助学生‘找米下锅’……‘储粮备料’就是以天生的物质头脑从生活中、书本上寻找写作的原料,为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自由对话做准备。”学生的作文写什么?简单地说,我以为学生乐于表达的点,来源于学生的阅读和生活。

德国学者格鲁斯的生物学观点认为:整个儿童时期就是一个特殊的游戏期。的确,爱玩游戏是孩子的特点和天性,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通过游戏来了解世界。在我班学生习作能力还不太强的情况下,我通过游戏、实验等活动来创设习作的情境,让学生乐在其中,用心感受,产生表达的冲动。

这几次课题研究的案例,我都是围绕活动设计的,有“抢凳子”、“捉虫子”、科学小实验等。学生有话可说,能够表达清楚。我适时引导他们说出真实的想法,而不是说一些套话,如“真高兴”、“兴奋得一蹦三尺高”等。他们说的不一定精彩,但他们的话语真实不做作,这就够了。

再如,我和学生做了有关鸡蛋的实验。这样的科学小实验其实是一次活动作文。活动将习作内容情境化、具体化了,学生不需搜肠刮肚地寻找, 有利于教师进行指导。我指导学生观察和表达,并让学生把实验过程中的感受说出来。通过这个实验,我和学生写了一系列作文,如《辨鸡蛋》、《鸡蛋变软》、《鸡蛋摔不碎的秘密》等。活动让学生喜欢作文,活动也让学生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篇7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单元综合训练“笔下生花”中有这样一次作文安排――《观察与发现》。如何让学生留心生活,寻找“发现”,紧扣生活,叙述“发现”并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且做到文通字顺、描写细致呢?

师:人人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就看你平时是否重视发现,会不会发现,或者说你想不想去发现。只要大家做个有心人,就会随时随处发现你想发现的东西。比如,课间的时候,老师看到:天空下着毛毛细雨,咱们班的好多同学都像草原上的小马驹一样在操场上飞奔,老师还听到同学们欢快的笑声。同学们,你们在课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和听到的说一说。

生1:上一个课间,我没有出教室,在自己的座位上听小喇叭里放的音乐。小喇叭里放的是唐诗,还伴着优美的音乐呢。我一边听,一边背:“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咱们学校的“小喇叭广播”为你提供了学习古诗的平台,你真是个好学的好孩子。

生2:我跟着小喇叭学会了十几首唐诗呢。“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师:你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你把课间变成了学习古诗的好时机。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见闻写下来,然后把自己的见闻读给大家听。

生3:课间的时候,我去老师的办公室交作业,看见一班的王老师一只手举着小镜子,一只手用眉笔描自己的眉毛,把眉毛弄得很难看。我偷偷地笑了,她听到我的笑声后,放下镜子和眉笔,笑盈盈地问:“我画得不好看吗?”我本来想说“不好看”,但我没敢说。王老师见我不说话,就做了个鬼脸,我笑了,她也笑了,她的笑声真好听。

师:王老师是个爱美的人,也是个豁达快乐的人,你的叙说生动有趣。

生4:课间的时候,我去上厕所,发现了两件不好的事。一件是高年级的一个同学在厕所里吸烟,还说他的烟很贵,是别人给他爸爸送的;一件是一个高年级同学一进门就撒尿,没有把尿撒到池子里。

师:你不但把两件事叙说得很清楚,还表达出了自己对这两件事的看法。你说这是两件不好的事,老师赞成你的看法。

生5:我看见一只麻雀的嘴里衔着一条虫子,在咱们教室门前的松树上飞来飞去,眼睛看着我们玩耍的同学。它趁同学们不注意的时候,飞进教室墙角的窝里,窝里的小麻雀叽叽喳喳地叫起来,一定是在欢迎妈妈的到来,也一定是在争抢妈妈嘴里的食物。

师:麻雀妈妈之所以趁同学们不注意的时候飞进窝里,是因为它怕同学们知道它的住处后伤害它的孩子。我们现在知道了它的住处,应该怎样做才对?

生:保护它们。

生6:春天,我在小河边玩耍。河边长满了嫩绿的草。我拨开小草,惊喜地发现一群蚂蚁正在造新家,洞口有一堆新土。那土一粒一粒的,像细细的沙。啊,离蚂蚁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只不知名的甲虫!它是深褐色的,头上顶着两根长长的须,像电视上的天线。它不停地动着,大概想接收春天的信息吧!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描写得很具体,不但用了“嫩绿”“拨开”“惊喜”等很准确的词语,而且用了“头上顶着两根长长的须,像电视上的天线”这样的比喻句。

篇8

关键词:想象;习作;成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B-0036-01

想象是一种在观念形态上再造或创造现实的表象和形象的心理能力,也是艺术构思的一种心理机制。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是作文这个生命体里的“血液”。写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其形式也多种多样:或许一句话中包含着想象,或许在一个段落中充满了想象,或许整篇文章都闪耀着想象的光芒。若想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离不开想象这种创造性思维的有效训练。

一、细心观察,成功想象的前提

在平时作文中,许多学生往往觉得没有合适的素材可写或者不知道从何想象。因此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观察时要尽可能看到周围所有的事物,捕捉典型材料,哪怕是些微小事也可写出新意。比如,陈荒煤在散步时被广玉兰的幽香吸引,产生了兴趣,对广玉兰进行了仔细观察,并在观察中结合想象,于是在他的笔下广玉兰花开的形态是那么美丽动人:“……有的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作者抓住广玉兰花开“有早有迟”的特点,借助想象找准了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由于观察仔细,想象合理,所以广玉兰花开的形态描写得细致入微,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二、精妙幻想,成功想象的左翼

幻想不是写实,我们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任它自由飞翔。我们看看当代语言大师季羡林在《夹竹桃》一文中是如何幻想的:“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在月光下,花影迷离的夹竹桃让作者产生了幻想,作者天马行空、驰骋想象,勾勒出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表达了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品读这些语言文字,令人充分感受到了语言大师那“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风格。

三、大胆猜想,成功想象的右翼

猜想也是想象的一种思维形式,就是对所见景物进行分析与猜想。想象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形成原因,也能充分表现事物的特点。如实在青藏高原看到了一株大柳树,发出惊叹,然后针对这株柳展开猜测和想象: “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猜测与想象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作者正是通过“猜测与想象”思考这株柳树的生长方式,赞美其坚韧不拔的顽强生命力。

四、移花接木,成功想象的装饰

有时候,想象可以进行嫁接、移植,就是把优美的景色移为一处,或者把有趣的现象归为一物,或者把美好的品质浓缩在一人身上。只有善于把想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联系起来,巧妙地设计人物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生动有趣。如《孔子游春》中 “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在这里,大自然不仅有了灵性,而且是一位温柔善良的母亲,她无私地为我们奉献着。我们在阅读中有了如此美妙的感受,正是得益于作者移植化的想象之力。

五、变革创新,成功想象的保障

文章贵在创新,习作中想象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如《灰椋鸟》一文是这样叙述的“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将灰椋鸟归林时壮观热闹的场面想象成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在这样一个欢乐的舞台上有灯光、有音乐、有演员,它们分别是晚霞、鸟鸣、穿着盛装的灰椋鸟,音乐富有节奏感,在作者的笔下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没有创新般的想象,作者怎能把灰椋鸟归林时热闹景象描述得如此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成功写作及其教学活动离不开想象的有效支撑。如果在习作活动中重视想象、学会想象、善于想象,那么我们就会在潜移默化和厚积薄发中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自由翱翔在快乐无边的蓝色心空。

篇9

描写夜晚的好词:

夜色昏暗 夜深人静 大地沉睡 灯火通明 深更半夜 夜幕笼罩 夜色弥漫 茫茫黑夜 通宵达旦

夜色阴沉 万家灯火 夜色迷人 夜色柔美 悠悠长夜 恬静优雅 夜阑更深 漫漫长夜 华灯初上

万籁俱寂 夜黑雨紧 安宁静谧 夜凉如水 月明星稀 寒夜阴森 夜幕低垂 夜雨敲窗 夜幕降临

夜色朦胧 夜幕笼垂 夜阑人静

描写夜晚的好句:

1、在幕布上,跳动着五颜六色的灯光。它们像小精灵在跳舞,跳进了每个人的家里。给被黑夜笼罩了的人一份温暖。湖面上荡漾着七彩的灯光,像是穿上了彩虹姑娘做的衣裳。马路上,一辆辆汽车疾驰而去,像是想快点回家与家人团聚。

2、星空灿烂的夜晚使我不再孤单,有星星做伴是我的荣幸。它们让我忘记了世界的黑暗,让我忘记了行走在黑夜的恐惧,让我忘记了无助。它也让我想到,除了太阳光很亮之外,星星的光也是灿烂的。我期望每个夜晚的星空都灿烂!

3、我拿着小矮凳和爷爷去荔枝山旁边的马路上乘凉,天空是那么清澈透明,天上的月亮是那么洁白。月光洒下来照在树上,像给树叶涂上了银色;照在地上,给大地镀上了一层银辉。满天的星星像是一个个小孩,背着妈妈流出来玩似的。眨着眼睛,裂着嘴像是在向我们微笑。

4、夏天的夜晚是宁静的,小草打着哈欠昏昏入睡,花儿收拢了花瓣进入了甜蜜的梦香,桂花树静静地睡着了,鸟儿不在歌唱,知了不在鸣叫。夜,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响,只有风还在调皮地嬉戏。万物都睡着了,星星眨吧眨吧眼睛问月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一出来它们都睡觉了呢?”月亮妈妈微笑的抚摸着孩子们的头,不作回答。

5、白天的天空自然有色彩,那夜晚的天空就没有色彩了吗?不是的,夜晚的天空也有色彩,但每个人夜晚的天空是不一样的色彩,我夜晚的天空那就是粉色的,很美吧!你想不想知道你夜晚的天空是什么颜色呢?那你就跟着我去看看吧!你先抬头望望那片黑漆漆的天空,然后闭上你的眼睛,用心感受天空,用心聆听世界。慢慢的睁开你的双眼,你将会知道其实夜晚的天空也有色彩。

6、小区的花院响起了虫子的鸣叫。这些伟大的自然音乐家,正在演奏着一场盛大的自然音乐会,这些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的交响曲,是如此的清脆,是那样的优美,深入人心,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和谐之美。在所有的乐器中,无论是优雅的古筝演奏,还是能震撼人心的钢琴演奏,在这些自然音乐家所演奏的音乐前,它们都黯然失色,因为这音乐是代表自然的音乐,是歌颂美丽的大自然的音乐……

7、夜晚的小镇景色是秀丽的。灯光是这个长夜的主角。街道上,路灯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为这个小镇舞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衣裳,路旁的霓虹灯宛如七色的彩带,为原本已经金灿灿的舞台再缀上风采。高楼上的灯火也不甘落后,将这个舞台裹得满满的,灯火辉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8、在这样寂静的夜晚,田野间却热闹非凡,小鸟,青蛙,蟋蟀,都在尽情地歌唱,田野间的土地里,白天下了一天的雨,此时的蚯蚓正在辛勤的耕耘,它在田间来回的蠕动,给土壤松土,一点不显累的感觉,反而开心的哼唱歌曲,闭上眼,仔细聆听,原来啊,田间此时正在奏一首交响乐呢!

9、“当”,凌晨一点钟,墙上的钟声敲响了,望着远方的钟楼,倚在椅子上的我不禁觉得眼睛酸痛,伸个懒腰,双手撑着脸颊,望着窗外的夜景,繁华的街市,灯火通明,在另一边树枝上的乌鸦传来遥远的哀鸣声,夜静得出奇,只要有一丝风吹草动都让人觉得像是故意弄出的声音……

10、夜晚的小镇更是安静的。透过薄薄的云层,月光洒在了道路上,替代了那万家烟火。在窗内,那一盏盏明灯,一闪一闪的,慢慢地熄灭。店铺内的日光灯,店名上的霓虹灯,也将要灭掉。车停了,人少了,几乎所有人都回到自己的家。路旁的大树不摇了,树叶发出的“沙--沙--”声不见了。整个小镇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雾,增添了一份别样的神秘。静下来了,一切都静了下来,陷入了宁静……

11、雷雨前的傍晚,天是那么闷热,没有一丝凉风。而远处,乌云一层一层地占据着天空,不一会儿,乌云就像一块帷幕一样黑压压地布满了整个天空。人们等待着老天爷把这块帷幕扯开,让雷雨把大地冲刷得焕然一新,还我们一个清凉的世界!

12、我偶尔抬头看看那片黑漆漆的天空,看着看着我会笑,爸爸总爱问我为什么笑,我会告诉他因为它很美,妈妈总是说我傻,黑漆漆的天空怎么会美呢?妈妈说的没错,黑漆漆的天空怎么会美呢,但是外公说过,你看它是黑的证明你没有仔细看,认真看。如果你用心去看,用心去感受,它就不会是黑的了。在黑的天空它也会有色彩!

13、乡村的夜晚总是美的,少了城市的喧哗,却无意中多了几分的恬静。和众多的农村孩子一样,我从小也是生长在这远离了城市的地方。而最大的乐趣就是在晚上的时候邀几个好的伙伴,提着自己制造的小灯笼到山坡上数星星,看月亮。即使会受到大人们的责怪也本性难改。

14、夜晚有一种不一样的声音,似乎是微风与云的翻动,反而更衬出宁静的气息。路灯的白光微微照映着一小片地方,远处是深深的黑暗,月亮在迷雾一般的云层里,朦胧地泛出诡异的光晕。

15、停电的夜晚是温馨的。停电了,张老师打开应急灯,为我们照明着,张老师又叫作文写得好的同学到讲台上读自己的佳作。应急灯照在作文本上,照在朗读者的脸上,真有些舞台的效果,张老师在背后为他们扇风,你看他们读得多么投入啊!我们下面的人也比往常安静多了,我静静地扒在桌子上,专心致志地听着大家的朗诵,还不停地为自己扇着一丝清风。

16、在宁静的夜空中,满天的星星互相玩耍,眨巴的小眼睛,好像在看大地上各种有趣、美丽的景色呢!月姑娘来晚了,害羞的扯上一块头巾,把自己的脸庞蒙上。星星和月亮好像是夜空的守护神。星星有时分成一组一组的,有时像个“1”字,有时像把雨伞。

17、晴天的夜晚,繁星满天,一轮明月挂在天边,仰望星空,我们是否会被那种浩瀚所震撼。此情此景,我们是否会想高歌一曲,来歌颂这美景呢?这是夜晚在教给我们包容。正是漆黑的夜空包容了众多的星星和这一轮明月,才变的如此美丽动人,才照亮黑暗的大地,才使夜晚不再单调。包容别人,其实是在装潢我们的人格和修养。

18、晚上,我抬头看着夜晚的星空,啊,真美啊!夜空与那皎洁的月亮和那一眨一眨的星星给我带来无遐的想象。那一片黑蓝黑蓝的天空就像一张纸,而那些一眨一眨的星星就像一朵朵美丽的花儿,又像一盏盏亮晶晶的灯,静静的躺在这张黑蓝黑蓝的纸上。

篇10

继2001年本刊发表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新语文读本编记》(当时署名“群言”)一文后,本期我们又发表他的《关于中小学写作教育的断想》一文。 两篇文章,都是钱教授参与中国新语文教育建设的实践,一边躬行、一边思考的文字记录;是一位现代知识分子深切关注中国语文教育、关注基础教育、关注教育的精神成长的情感结晶,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对语文教育理论理性思考的学术文本。写作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地位非常,它是一杆标尺,最能衡量和检验语文教育的成效。写作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于写作教育的阐述,杂多纷繁,异彩纷呈。即使今天,写作与写作教育,仍然是一个几乎人人关注的持续的热点。但是,不是不承认,我们,还很少把写作教育(尤其基础教育中对少年儿童的写作教育),放在人类社会的“现代”意义上,去认识,去观照,去把握;还极少把写作教育放在“立人”的高度,去理解,去考察,去实施。时常,我们把写作当成了一种技法,当成了一种调遣语言文字的纯粹的技术操练,它已与精神无涉。本文正是从“现代”意义,从“立人”高度,对古老而悠久的写作教育,进行重新省察。这,正是它的意义所在,价值所在。作者提出的几个核心概念,“对话:一种生命运动”,“发现:生命的开发与提升”,“写作状态与师生的生命互动”,“儿童情趣写作”,“少年率性写作”,“公民自由写作”,都紧紧扣住“现代”“立人”这个四灼灼大字。这,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当今中小学写作教育理念与实践,异常活跃,确亦不乏精彩,作者非专门从事中小学教育研究,对此的体察,还难说全面,但这是难免的。愿本文像《新语文读本编记》那样,引起语文教育内外的广泛关注。

一、“对话”:一种生命运动

中小学作文的训练,从本质上说,是对人的训练,而中小学写作教育又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写作(语文)活动,它同时是一个教育活动,它因此而具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特点:这既是“教师指导下的写作”,又是“学生群体中的写作”,因此,必须“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群体的作用”,“使写作成为师生互动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中小学生处于受教育的阶段,是走向人生的准备阶段,他们的写作其实是一种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育目标指导下的学习与周I练。 从以上的认识出发,我们提出了两个关于中小学生写作教育的基本概念,即“对话”与“发现”,并以此作为整个写作读本的贯穿线索。

这两个概念也是针对写作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的:学生在学习写作中,老师在指导写作时,通常遇到的其实有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学生不愿意、甚至害怕写作,他们没有写作的欲望,把写作看作是外加的负担;二是学生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即“写什么”的问题没有解决;第三才是“怎么写”的问题。而我们的教师往往注意的是第三个问题,作文教学变成一个简单的“老师出题,学生应命而写”的过程,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写、写什么,以及怎样才能使学生进入最佳“写作状态”的问题,则似乎不在作文指导的范围内。而在我们看来,“愿意写”与“有内容可写”,这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是基础,我们要抓好作文教学,就应该溯本求源,先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并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所谓“愿意写”,就是要变“他人”(老师,家长……)“要我写”为“我要写”,并且喜欢写,渴望写,甚至欲罢不能,不写不舒服不自在,真正成为自己精神发展的需要,成为自我生命的内在要求,而不是外在于自我生命的不堪承受的负担。其实这样的要求,是每一个人本来就有的,孩子们尤其强烈,但需要教师的诱发与开导。我们正是据此而提出了“对话”的概念。我们几乎在每一个年龄段,都向学生反复强调这样一个观念:作文就是“对话”,是与他者(他人,社会,以至自然)的对话,也是自己和自己对话,即所谓自言自语。其实,孩子们早就本能地在进行这样的与大自然“对话”了,我们不是随时可以听见孩子和他心爱的小狗、小描,以及玩具熊说“悄悄话”吗?关键是看我们是否善于诱导他们将这样的即兴零星谈话变成自觉的写作了。在初中阶段,我们又设计了“多与自己谈谈心”、“心中的事向谁说”这类的单元。因为正是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经常萌发许多新鲜的思想,多变的念头,又极敏感,很容易受到伤害,并且“少年初识愁滋味”,不时产生莫名的忧伤……处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们有极强的“倾诉”(也即与他者对话、交流)的欲望。但可惜的是,成年人(家长,老师们)却不理解这一点,竟然漠然置之。而作文,恰恰给孩子提供一个倾诉的机会;我们这样对学生说:“如果父母老师不愿意听你倾诉,或者你不善于口头表达,那你不妨写一封信试试看,假如你真的不信赖他们,而心中又确实需要倾诉烦恼,那就另找一个倾诉的对象”,或模拟一个对象;你还可以写“自述文”(日记就是其中的一种),进行“自我对话,自我倾诉,自我辩论”。所谓“倾诉”,自然不只是倾诉烦恼、痛苦,也包括倾诉欢乐,倾诉自己的新感受,新发现,新思想……在这个意义上,作文就是一种以老师为对象的倾诉,是与老师的对话。──这里顺便说一点:在我们看来,“日记’、“书信”(包括网上的“帖子”)与我们在下文将要讲到的“读书笔记”是人的自我对话、与他人的对话(包括与阅读的书的作者的对话)最基本的,也是最自由的书面形式,因此,我们在从小学到高中各阶段都将其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图使学生养成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的习惯;如果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养成了这三大习惯,那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无穷:这是一个为学生终身学习与精神发展打基础的上作,其意义不可小看。学生到了高中阶段,他们除了“倾诉”,更有了“发表”的欲望:随着自身独立性的加强,他们对自我与社会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就渴望着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与社会进行对话。而作文就成了对社会的模拟性的“发言”──如果在报刊上发表,上就自然成了公开的发言;这个时期的学生常常对这样的公开发言感到兴趣,其实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自我价值的确认,并得到社会的承认。我们在高中读本意强调: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是有价值的时候,他的写作一定会有重大的突破”,因为这意味着写作已真正成为其自身精神的需求,不仅“我要写”,而且“我喜欢写”,这就进入了一个更为自觉、主动的,自由的写作状态,而且也会主动、自觉地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个写作的飞跃性的突破:如同阅读在某一时刻会产生“高峰体验”一样,写作也会出现这样的“高峰”状态,也即写作读本高中卷所提出的充满了写作激情,甚至下笔若有神的“爆发”时期。这是水到渠成、长期培育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我们从小学开始的作文教学,正是期待着、准备着“这一时刻”的到来(具体到每一个学生,这样的“时刻”发生在什么时候,是不一样的),这时候老师就可以悄然退出,微笑着欣赏学生的“自主、自由写作”了:这就是“教,为了不教,教的过程(从小学到高中)就是教师逐渐淡出的过程”,这或许正是作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吧。

二、“发现”:生命的开发与提升

我们的写作读本初中卷曾引述罗丹的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上帝’赋予每一个人多么巨大的财富!你有眼睛可以看,有耳朵可以听,有手足可以触摸,有心灵可以感受”,但这样的天赋的生理的条件仅是一个物质基础;要真正有一双能够发现、感受美的眼睛、耳朵、手足与心灵,是需要长期的培育与训练的,而这样的培育与训练,在本质上是一个生命的开发、提升的过程。我们在前文已经强调,写作应该是发自学生自我生命的内在要求;现在我们要强调的是,作为学校教育中的写作,还应该注意对学生生命本身的开发与提升。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把引导学生“发现”周围世界以及自我内心世界,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且贯穿从小学到高中的全过程。在我们所建立的写作体系里,又具体化为:发现大自然,发现自我,发现社会与发现大师。

(一)发现自然。

在初小一年级,我们就设计了这样的师生对话──

师:夜是宁静的吗?

生:是的,晚上我躺在床上,外面安静极了,一会儿我就睡着了。

师:如果竖起小耳朵再仔细听,会听到什么?

生:我家住在马路边上,晚上其实还是很吵的。

师: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有自行车的“的铃铃”的铃声,有“吱──”的刹车声,有卡车开过“轰隆隆”的声音。

师:很好,用了很多象声词,把各种声音都说出来了。再想想,晚上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生:放暑假我到乡下去,晚上可热闹了。有青蛙“呱呱”的叫声,有纺织娘动听的歌唱声,还有很多“嗽嗽”的叫不出名的虫子声。有时候,知了好像被吓着了,突然地叫了一声。

我们还设计了“长眼睛的手”、“鼻子告诉我”、“站在窗口看风景”等单元,目的是开发学生的“五官”,引导孩子运用自己的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去感受大自然,发现大自然。这样的训练要不断地进行,并逐渐丰富。而且,不仅“倾听大自然”,更要“想象大自然”,不仅用“眼”看,更要用“心”去体会,感受。这是一个把外在的大自然逐渐内在化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发现”。

如果说小学阶段,主要是一种感性的启迪,到了初中阶段,就应该作一些理性的引导,并教给学生以“发现与描写大自然”的基本手段,即让学生学会“捕风捉影”,把流动、变化中的大自然的美凝定在文字中。于是,在初中卷里,就有了这样的谈话—一、

“大自然的音乐到处皆是,只是你要‘用心’去听,去想。

用心,是指倾听时要静心凝神,‘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如果心气浮躁,是听不到这些声音,也听不出这种感受的。

用心,又是指善于边听边展开联想、想象。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不少描写音乐的佳句,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描写成视而可见、摸而可触的东西。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并非信手拈来,而是以丰富恰当的联想、想象为基础的。

用心,还指在聆听时要倾注自己的情感、态度,希望、愿望,把自己放进去,把主观内心和客观外物协调、统一起来。丁冬的山泉,隆隆的雷声,本是大自然的声音,但你能从中听出一些别的什么?山泉的丁冬里,有没有自己童年的记忆?雷声的隆隆,有没有一种扫荡一切的正气?如果这样注入自己的情感,来自自然的声音,一定有了更多的内涵。”

到了高中阶段,我们又设计了题为《走进自然》的单元,并且这样提出问题:“对于自然的无所感动,是一种现代病。治疗这种病的有效方法就是—一走进自然。”因此,我们建议组织一次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教学旅行活动。我们借用作家王蒙的话,对学生说:“这是一种机会,你可以离开你熟悉的环境,夸张一点说,你离开一下自己──自己的思维定势、情绪定势和知识局限,你得到一种参考,你见识一下世界,你开阔一下心胸,你得到一些平素没有得到乃至不会得到的知识和体验,你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思忖一些问题。更不要说那令人倾倒的山峰和瀑布,湖泊和海洋,森林和草原……那令人神往的教堂、寺庙、博物馆、美术馆……你沉浸在世界的丰富与奇妙里,你面对长久的历史留下的种种痕迹……你得到了经验也得到了诗。你得到了安慰也得到了胸襟。你得到了休息也得到了启迪。你睁大了眼睛也张开了臂膀。”在整个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注意大自然背后的精神,“那无与伦比的博大气质,那些顽强生存繁衍不息的生命现象,雄伟、柔曼、清纯、绚丽等等千姿百态变幻无穷的风貌”,并在大自然的熏陶中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脱,获得襟怀的大度和大气。我们要求学生“不仅细致地刻画山和水的外在形象,更描摹山和水的内在精神,记录自己对山水的主观感受,记录山水对自己灵魂的影响”,我们所期待的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旅行和写作,达到人(学生)与大自然两种生命的“感动与交融”。这大概也就是“发现自然”的真意吧。

(二)发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