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作文五年级范文

时间:2023-03-15 10:4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报告作文五年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报告作文五年级

篇1

摘要: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作文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板块,在当前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提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效率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课外阅读的开展丰富学生的写作思维。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作者:王玲玲(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育才小学,四川达州636150)

前言: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体现出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开展有效的小学写作教学对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当前的小学写作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写作素材的不足,学生写出的作文缺乏新意。为了解决这种状况,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效的丰富学生的写作思维。

一、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是没有界限的,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素材,但是要想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级“浓浓的乡情”这一写作主题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与“浓浓乡情”相关的诗词,歌曲,故事等,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交流,增长学生的见识,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二、课外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写作是展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良好的理解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更加流畅。课外阅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提升学生对写作主题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在“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一习作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资料《奇怪的东风》,《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学生通过分析得出写研究报告的重点,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料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参考,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课外阅读有助于促进学生走进文本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小学写作教学中运用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对写作中心进行掌握,了解作文的要求和重点。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级“写校园的景色”这一作文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分享几篇写景的文章《春姑娘》,《美丽的秋天》,《叶子笑了》等,并将文中一些优美的词句标注出来,帮助学习理解和吸收,引导学生更好的走进文本。

四、结语

总的来说,课外阅读对提升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写作思维,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篇2

五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计划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我班现有学生41人,除个别学生学习有较大困难外,其他同学成绩比较平均。但从语文素养方面来看,部分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综合学习能力欠缺,课外知识较薄弱,古诗词背诵积累有待加强。从整体水平来看,学生受方言生活环境影响,语言感觉不佳,口头和书面表达都有待提高。一些学生不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能力差强人意。同时,有几个学生常常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上课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效率低下,另外,某些学生虽然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还不够丰富。本学期还需继续在阅读书目上作进一步的指导,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精选课文,将课文分为精读、略读、选读三类,共有课文28篇。教材对课文的编排,注意训练的整合性和训练的循序渐进,将课文分为8组,每组一般有3-4篇课文,每组课文之前安排了导读。每篇精读课文后面编写了思考·练习。每组课文之后放积累运用。每个积累运用大致包括以下四项内容:读读背背成词语、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趣味语文、日积月累。本册教材识字量为225个,其中要求学会的200个,只要求认识,不要求会写的150个,多音字在教学之中讲解。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教材编绘了多幅插画。这些插画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陶冶爱美的情趣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在教学中会充分利用图画,把使用文字教材和图画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和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始终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低、中年级训练的基础上,应提高其训练要求。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特别是那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学习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把对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思考·练习的教学:

修订后的思考·练习,题目简要实用。注意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一些题目具有整合性、开放性和扩展性,加强了课内、课外的结合。有些题目还体现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提示了学习方法。修订后的思考、练习删掉了原来一些繁琐的理解课文内容和孤立进行词句训练的题目,从整合的角度,把理解内容和语言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朗读、背诵,增加了自由度,许多课文,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背诵的部分。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修订后的思考·练习这些特点,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中的问题,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切实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到读书、作文的方法。课后安排的选做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教学时不要作统一要求。

3、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上一定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相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二)积累·运用的教学:

积累·运用的内容与课文有一定的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如 阅读在每个积累·运用中都安排了阅读短文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教学时可借助短文后面的思考题,让学生明确阅读要求,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最后再交流、讨论,读懂课文。还有 口语交际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时,要从创设情景、启发兴趣、激发说话的欲望入手,使学生知道怎样去说。要加强说话通顺、连贯的训练,使学生把话说得清楚明白。另外 习作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不说空话、假话,表达真情实感。无论是写记实作文,还是写想象作文,都要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和联想,甚至是幻想,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综上所述,只光教师的认真是完全不够的,教师引进门,学习靠本人。在教学中教师是一位引路人,其主导作用的是学生。但是在现代科学进步的社会,家长支持,家长的良好的家庭教育,足形成合力共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五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理念:

1、语文教育不能局限于字、词、句、章的学习,务必建立大语文观。语文教学设想要看重探求语文教育与现代社会以及儿童生活世界的诸多关联。

2、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落实到每个学生,并全方位进步每个学生的语文修养。

3、注重过程,终结评价与组成评价相联合,扶植终身学习的愿瞧和科学探求的精神。

4、重视阅读指导,做到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 72人。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从上个学期期末测试结果来瞧,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合格率100%,83.3%的学生分析测试达到优良程度。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和语文分析使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要领。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较差,家长又疏于管理,还需老师加强领导。个别学生学习盲目,不能及时完成作业,还需老师好好指导教育。本班学生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两极分化严重,尤其是习作和课外阅读,很困惑,到底如何缩短两极差距。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位,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久的童年”,第三组“言语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全册共28篇课文,精读和略读各14篇。除了第六组综合性学习,其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需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材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材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熟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熟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

(二)教材特点 :

1、加强目标体系,全面、正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2、教材内容在富有人文内涵、拓宽题材文体方面,作出了勤奋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3、专题设置越发灵活,编排方式在继续中又有发展

4、导学和课后练习题的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5、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一定的改变

6、在“分析学习”中,指导学生大胆设想,开展语文学习活动,重视探究和钻研的过程,进一步提高语文分析使用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一是指导学生经过学习课文和搜集材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指示学生学习掌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领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继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指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相对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要领,并试着将这些写法使用到本人的习作中。

第二单元:一是让学生经过学习课文,领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富有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经过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法;三是注重语言积累;四是描绘本人的童年生活。

第三单元:一是让学生经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经过对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文体文章表达方式;三是指导学生积累生动的语言。

第四单元:指导学生专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领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要领,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第五单元: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六单元:指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通方式的改变,领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开始学会使用信息,写简略的钻研报告。

第七单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人物形象,领会作家描绘人物的要领,并在习作中学习使用。

第八单元:一是要捉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增长见识;二是要推测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作者的写作要领;三是要注重积累课文中的生动语言;四是要从实践起程,凭据各自条件,经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材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体验。

四、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写字150个,把字写端正。在提高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适当提高写字的速度,继续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要领。

3、掌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口语交际教学

1、激发兴趣,体现双向互动。

2、继续提高学生的口语程度,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教学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本质。小学生作文的本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

2、培养观察、思想、表达三种能力。

五、教学措施: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安排识字200个,高年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因此教学要放手。教材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以外的其他部分,一概不再注音,学生在阅读中碰到不熟识的字,可以查字典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快速涉猎,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义,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辞书的情况下,不防碍阅读。本册安排写字150个,都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指导学生写好写对笔画、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

(二)阅读教学

1、高年段的朗读要求,不但要做到正确、流利,并且要做到有感情。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要做到读有要求,读有条理,要经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读的指导,要从全体入手,指导学生在掌握全文情感基调及其改变的基础上,凭个别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高年级的默读,既要提高理解程度,又要提高默读速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为学生留有富裕的默读时间,并提出相应的要领,指导学生凭要求认真读书, 在默读之后要检查学习效果。

2、经过课后的训练题,指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要领。在课文中发现言语表达的特点。在“交换平台”中总结某些规律的东西。

3、要凭借课文的差别特点,设想和接纳灵便多样的教学过程与要领计谋。

(三)口语交际教学

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际的欲望。要创造特定的情境。创造情境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情境的创造要实在,体现学生实践交际的需求,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场地、针对不同的东西,使用不同的手法,接纳不同的表达方式。二是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情境的创造还要注重兴趣,要用脍炙人口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三是要创造多个情境,在逐步深入的互动中,体现交际的内容由相对简略,到交际得相对深入的熟练过程。要体现双向互动。

(四)习作教学

1、作文指示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正在鼓励。

作文指导,一定要从内容入手,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打开思路,使人人都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开端宜“放”,使学生感慨想写的内容很多,教师指导学生从中挑选最妥帖的内容来写。至于写怎样的标题,在打开思绪、挑选要写的内容的过程中浸透,在写作中、在交换底稿的过程中指导,指导的内容不过乎习作手法能否明确,内容能否具体,顺序能否明确,选词用语能否合适,能否表达了真情实感等几个方面。

习作讲评重正在鼓励。讲评的时候,要归纳综合全班这次作文的优点与成绩,使每个学生经过讲评看到成绩与进步,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更逼真地了解理怎样写,激起对下一次习作的渴望。

2、加强平常练笔的指导。

一方面,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经常写写感受、启示,仿写句、段,续写结尾……自然地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另一方面,把练笔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凭借生活需求练笔。应帮助孩子认识到习作是学习、生活的需求,是倾吐、表达的需求。要鼓励学生表达本人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本人感兴趣的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办事生活的同时,提高读写能力。

(五)综合性学习

本册分析学习活动一“信息传递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手法是使学生了解从古至今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的改变,活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充分利用阅读材料中的《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奇异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把握自己》等文章,了解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和差别;另一方面经过本人搜集材料、察看访问、亲身做。

综合性学习活动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重点正在于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因此活动的开展定位于解决学生在读写中可能(或应该)碰到的问题。教材提出的4项活动建议中,暗含了“怎样写研究报告”的要领:

第一步:确定话题;

第二步:获取材料;

第三步:分析材料,组成观点;

第四步:按照样本,撰写报告。

六、教学光 安排:

内容

课时

进度

第一组课文

10——11课时

1-2周

2.24

第二组课文

10——12课时

3-5

3.16

第三组课文

10——11课时

6-7

3.30

第四组课文

11——12课时

8-10

4.20

第五组课文

10——12课时

11-12

5.11

第六组课文

11——13课时

13-15

5.25

第七组课文

10——12课时

16-17

6.8

第八组课文

11——12课时

18-20

6.22

复习

10――12课时

21――22

7.6

五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计划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共有学生21名,经过近五年的语文学习,大部分同学已具备了初步地认字、识字能力、口语交际、写作能力、预习新课文的能力和一定的自学能力。但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效率低下,综合学习能力欠缺,课外知识较薄弱。所以本学期除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外,还需继续在阅读书目上做进一步的指导,并且尝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

(二)教材特点:

1、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2、教材内容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3、专题设置更加灵活,编排形式在继承中又有发展

4、导学和练习系统地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5、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一定的变化

6、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导学生设计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单元重点、难点

第1单元: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第2单元: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第3单元: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第4单元: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第5单元: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6单元: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第7单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第8单元:一是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四、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写字150个,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口语交际教学

1、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体现双向互动。

2、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教学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

2、培养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要提高学生策划、规划自己学习的能力,用多种途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措施: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1、对于生字新词,要及时听写检测。

2、鼓励快速浏览,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

3、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应适当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写字习惯。

(二)阅读

1、在以前的基础上,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训练。

2、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表达方法的学习和积累。

3、教师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三)口语交际

1、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

2、要创设特定的情境。创设情境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情境的创设要真实、有意义,体现学生实际交际的需要,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围绕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二是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情境的创设还要注意趣味性,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

3、要体现双向互动。交际的过程并不是要学生一个一个挨着说的过程,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在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

4、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说话要使用礼貌用语;要针对不同对象,文明地进行交际。

(四)习作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小学生作文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

2、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作文指导,要从内容入手,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使学生都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放”开了,学生就有东西写。再就是讲评的时候,要概括全班此次作文的优点与成绩,肯定大多数同学的努力和进步。使每个学生通过讲评看到成绩与进步,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更真切地懂得应当怎样写。

3.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结合起来培养。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五)综合性学习

1、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2、阅读前四篇阅读材料,了解信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3、根据主题,搜集有关信息,并写报告。

七、教学时间安排:

起讫日期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2.13--2.17 1 1草原2*丝绸之路

2.20--2.24 2 3白杨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27 --3.2 3 口语交际.习作一 回顾.拓展一5古诗词三首

3.5--3.9 4 6东阳.童年.骆驼队7*祖父的园子 妇女节

3.12--3.16 5 8童年的发现 9*儿童诗两首 口语交际习作二 植树节

3.19 --3.23 6 回顾.拓展二 10杨氏之子 11晏子使楚

3.26 --3.30 7 12*半截蜡烛 13*打电话 口语交际.习作三

4.2--4.6 8 回顾.拓展三14再见了,亲人 15*金色的鱼钩 清明节

4.9--4.13 9 16桥17*梦想的力量 口语交际.习作四

4.16--4.20 10 回顾.拓展四 18将相和

4.23--4.27 11 19草船借箭 20*景阳岗 21*美猴王

4.30--5.4 12 口语交际.习作五 回顾.拓展五 劳动节

5.7--5.11 13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5.14--5.18 14 22人物描写一组 23*刷子李

5.21--5.25 15 24*金钱的魔力口语交际.习作七 回顾拓展七

5.28--6.1 16 26威尼斯的小艇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儿童节

6.4--6.8 17 27*与象共舞 28*彩色的非洲

篇3

关键词 教科版科学 范画 探究 视野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Guide by Example Painting, Open Children's Exploration Vision

――Take Zhejiang Edition Science of Animal and Plant Example Painting Teaching for example

ZHAN Lingling

(Zhejiang Hangzhou Wensan Educational Group, Hangzhou, Zhejiang 310012)

Abstract Take Zhejiang Edition Science of animal and plant example painting teaching for example, the author studies the range of painting as a material of scientific inquiry to guide students to more effective scientific inquiry. In example painting teaching, put forward learning situation, grasp the starting point; in-depth study, production of maps; the introduction of famous, improve quality; giving top priority, "water" to explore the strategy.

Key words Education Edition Science; example painting; inquiry; vision

从三上观察大树开始,三年级孩子陆续要接触小草、水生植物、植物的叶、蜗牛、蚯蚓、蚂蚁、金鱼、凤仙花、蚕等。从陆生到水生,从大个的到小个的,从整体到局部,从运动缓慢的到运动快速的,从静态的到动态的……要对这些动植物的特征通过自主的探究获得正确的认识、并进行科学的描述,对三年级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笔者认为以三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在进行动植物单元的教学时,老师指导学生用“绘画”的方式整体把握观察事物的特点还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开展呢?

图1

1 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校园的树木》三上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学习任务是学习观察大树的方法,认识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学会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方法观察树干,并能描述一棵树,当语言描述不足时能用实物来补充说明。一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又要实地去观察,还要整理成如图1这样的观察记录,40分钟太过紧张,于是在实际教学时作了如下调整:

在进行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教学时,就引导学生学习归纳:实地观察大树可以观察的内容和观察方法,然后根据观察要求实地观察校园的大树,记录下所观察的大树的特点,认识实地观察确实比看图片和回忆所获得的内容更多,并为第二课进一步观察校园树木做好准备。到《校园的树木》教学时,学习了树冠的描述方法和树皮的拓印方法后,再到校园进行实地观察,回到教室后根据书本上树的观察记录范例进行整理。结果除了几个学习能力特别强和语文写作水平相对较好的孩子外,大部分(近80%)的孩子都无法达到范例这样的水平,描述不够细致全面、顺序也显得较为紊乱。

从小学生观察品质的发展角度来分析,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孩子观察事物时大多会呈现出零乱、不系统、看到哪里就是哪里的特点。虽然到了三年级有较大发展,一般能从头到尾、边看边说,但总体来说五年级的孩子都还不能系统化地观察,何况是三年级的学生。可见范例的要求已经超出了三年级孩子所能达到的目标,并且一看到这类似作文写作的观察记录,很多头痛写作文的孩子从心理上首先就产生了一种排斥感,要让三年级孩子人人达到范例的水平难度相当大。为此,在后来的教学中重新做了一些调整。

案例二:首先在引导学生归纳观察内容和观察方法时,将内容罗列成表格的形式。(如表1)

表1

然后学生带着表格到实地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树的特点,到第二堂课的时候补充树冠的观察方法和树皮的拓印方法,实地再进行约10分钟的观察,收集一些实物资料。

回到教室不先急着让学生进行整理,老师先演示介绍一棵自己观察的大树,边介绍边在黑板上书写,最后呈现如图2a这样一份树的观察记录。在这样的示范下,学生最后呈现的观察记录完成率达到了95%以上,良好率在80%以上。(学生的记录例举如图2b、图2c)

a b c

图2

2 由案例想到的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其内涵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和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和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和交流。”在这样的理念支持下,科学课堂上老师会花费大量的精力、甚至财力,准备了许多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的材料,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我们如果把这一理念机械照搬,不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三年级孩子和六年级孩子一视同仁,让三年级的孩子自己去摸索该怎么画出动植物的特征,那么即使经过四年的科学学习,到了六年级很多孩子可能还是不会用图来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特征。但是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案例二的这种形式学生更能接受,比教材中那种写作文式的记录感觉轻松和愉快。艺术学习可以从临摹大师的作品开始,那么科学学习也可以这样去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2.1 分析学情,把握起点

在对学生进行探究指导前首先思考一下:学生是否需要我的指导?如果需要,教师可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指导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是否能够帮助学生对观察事物进行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案例二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分析了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已知、未知、能知、想知、怎么知六方面的学情而确定了用表格罗列观察内容、绘画展示观察记录的学习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成探究成果。

2.2 深入研究,制作图谱

在掌握了这种类型的教学内容的教学规律后,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观察,把三年级动植物的研究制成了图谱(如图3),便于教学。

图3

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通过绘画的形式引导学生先认识动植物的主要外形特点,然后再进行观察,这样精确性更高,学生的探究作业也很趋完美。

2.3 举一反三,“下水”探究

语文老师要求写“下水文”,作为科学老师要坚持 “下水”探究,然后将自己的探究成果展示给学生看,这和“范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比如与孩子们一起进行凤仙花的种植活动,自己先种上一大片,用照片记录下凤仙花的发芽生长过程,掌握它发生变化的时间,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展示给学生看,很快用照片记录成了孩子们最擅长用的方式。还有养蚕活动,在观察吐丝以后的蚕的变化时,研究更是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介绍如下:

我的蚕开始结茧了(如图4),经过一个晚上我想它应该吐完丝了。我迫不及待地剪开蚕茧,结果发现蚕还在吐丝。不过它的身体明显小了很多,也没吐丝前那么透明了。既然它还没吐完丝我就把茧合上,让它继续在茧里完成它的使命。到了第二天,我再掰开来一看,蚕竟然在里面又封上了一层茧衣,把自己包裹了起来。于是我再剪开这层新的茧,发现这时的蚕已经吐完丝不动了,身体比前一天的时候又短了许多。到第三天,当我再一次打开茧,蚕已经化为了蛹,而旁边是它在茧里褪下的一层皮。

图4

当这样介绍的时候,每个学生的神情都是那么地专注,即使平时很调皮的孩子也被吸引了。很多孩子也开始急切地盼望自己的蚕快点结茧,也亲眼来目睹一下这一变化。

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不仅提供给学生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还要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和学习科学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提倡自主探究的同时,适当地降低要求,让活动更简单可行,让更多的孩子轻松地自然地生成探究成果,必将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这样对科学的兴趣才会更持久。

参考文献

篇4

要实现这一转变,国家就必须对基础教育的质量做到心中有数,而且,也只有对教育质量的状况进行监测并有全面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作出决策。我国教育线长、量大、面广,发展不平衡,我们现在常常由于缺乏很多基本数据,难以制订正确的政策来指导工作,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与教育决策、执行相协调的教育监管体系。[2]同时,大量的实践证明,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只有决策和执行是不够的,对决策和执行情况必须严格监督,对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必须科学评估。

一、国外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的发展历程

世界各国历来都非常重视建立完善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这其中又以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更具代表,他们在标准化学业水平考试方面走过了较长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有关专家针对缺乏有关全国学生整体学业水平的评价,呼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评估体系,多个团体和评估专家参与了评估模型的研发,并逐步推开了为调查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成绩的全国学力测试,这一测试项目被称为国家教育进展评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NAEP)。从1969年起,NAEP就阅读、数学、科学、写作、历史、地理等领域,对不同年级、类别的学生进行了周期性的评价,其中阅读和数学最受重视。NAEP有不同的评价类型,按不同的维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按评价的层级,可分为全国评价、州评价和区域评价;按时间维度,可分为长期趋势评价和短期评价;按针对性,可分为普通评价和特殊评价。不同的评价类型在目的、评价方法、题目、对象方面都相应有所不同。[3]在NAEP的技术支持下,一些州也相应的建立了适合本州的评估体系。1994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以立法的形式资助和鼓励各州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用以衡量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2001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提出了《不让一个孩子落伍》(No Child Left Behind)法案,明确要求所有的州每年都要通过学科考试来掌握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并与全国考试的指标进行比较。[4]

在英国,从19世纪末开始就实行了11岁测试,当时的目的是通过考试来实现教育标准的统一,并将考试结果作为学生进入初中的选拔标准。1997年10月,英国成立了资格与课程局(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简称QCA),负责制订国家课程和各种教育证书标准,组织统一的教学水平检测。QCA对一至二年级、三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这三个义务教育“关键阶段”的学生进行评估,评估在三个阶段结束时进行,也就是二、六、九年级进行,共三次。评估由教师评估和考试两部分组成,教师评估的结果主要反馈给家长和学生本人,考试的结果在反馈家长和学生本人的同时,也是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学校效能、学业水平,学校提供的教育质量等方面,但核心是学生的学业成绩。[5]就考试内容而言,二年级学生只需要接受阅读、写作和数学的教师评估,六年级和九年级学生则要参加这三个方面的国家考试,九年级学生另外还要接受历史、地理、外语、技术与设计、信息技术、艺术与设计、音乐、经济与公共事务等学科的形成性评价。

在加拿大,作为政治、经济、教育中心的安大略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学生学业成就水平的提升,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安省就设立了全省范围的学校学业成就指标项目(School Achievement Indicators Program,简称SAIP),规定对全省13岁-16岁学生的阅读、写作、科学和数学水平进行考试。随着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发展需要和公众的要求,安省于1996年成立了专业负责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组织――教育质量与问责办公室(Education Quality and Accountability Office,简称EQAO),负责开发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报告中小学质量的效率、提供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的详细信息等。[6]安省把阅读、写作和数学作为所有学习的基础,规定3年级、6年级、9年级三个关键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必须接受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核。考核的内容以安省的课程标准为基础,在设计时注重教育学理解和测量学要求,清晰反映评价目的以及评价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我们的邻国日本,从1956年起便开展了抽样学力调查考试,自1961年起开始实施针对若干年级的全国学力统考,其目的既是掌握全国的学力水平,同时也是使地方和学校找到各自在全国总体水平当中的相对位置,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改善。尽管这一考试由于各地区和各学校对名次的激烈争夺,遭到社会各界的批判和反对,从1965年起被中止,但从1976年开始,日本便逐渐恢复了抽样的学力调查考试。文部省围绕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在全国开展了“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调查”,以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至三年级为抽样对象,测验学生对国语、算数(数学)、理科、社会等科目的掌握情况。此外,还开展了考查某些特定能力(如作文水平、汉字水平、计算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及英语会话能力等)的“特定课题调查”,日本各都道府县也在近些年来开展了地区性的学力调查考试。2007年,日本恢复了停止43年之久的全国学力调查,并将其制度化,以后每年都将举行这一调查。全国学力调查包括两大部分,即学力考试部分和学习状况调查部分。前者是为检查学生对国语和算数(初中为数学)这两门基础科目的掌握情况而进行的学力统考,后者则是为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及学习环境而进行的问卷调查。[7]学力统考的对象是小学和初中的毕业班即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级,因此它也可以看作是对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基础科目上取得学业成就的一个阶段性检测。学力考试部分的命题以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为基准,一方面参照文部科学省以往实施“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调查”等国内学力考试的经验,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又参考PISA等国际学力考试的经验和出题方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的教育质量评估由教育部或州(地区)的教育部门采用项目制委托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CER)进行。ACER从1999年开始每年评估三、五、七年级孩子的阅读与数学能力,并负责提供学校水平报告,向教师和家长提供反馈,并将有关结果提供给教育政策制定者。新西兰则由教育部委托Otago大学的教育评估研究单位进行。韩国是由政府资助的韩国课程和评价协会于1999年开始对基础教育质量进行评估,着重对六、九、十年级学生的韩语、数学、社会、科学和英语进行学习质量评估。德国为了使本国的教育系统与其他欧共体学校系统更为一致,制订了“国家教育标准”,成立了“国家教育评估机构”,负责定期发表“国家教育报告”。巴西的教育质量监测开展较早,巴西全国教育研究中心1995年就开始进行两年一次的全国基础教育考核,通过学生成绩和行为表现检测小学的教学质量。[8]中国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对小学三、六年级和中学三年级的中文、英文和数学方面能力进行评估。

二、国际组织进行教育质量监测的方式

目前,国际性的教育质量监测多以国际学生比较的形式开展,主要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和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EA)主持的国际数学和科学趋势研究(The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虽然侧重的方面不同,但都极大地推动了参与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一)PISA

1.PISA的目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从1997年开始启动了PISA项目,旨在测量义务教育阶段末期15岁在校学生是如何为生活而做准备以迎接知识社会之挑战的。PISA项目评价的重点并不在于检验学生是否很好地掌握特殊的学校课程,而是评价学生是否具有有效地分析、推理与交流自己的思想观点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评估的结果没有及格与否的概念,只是体现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以及评价年轻一代是否有能力应用知识与技能去面对真实生活的挑战。此外,该项目还收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家庭背景以及学校因素等影响学生表现的背景信息。

2.测试学科与施测情况

PISA项目每三年举行一次,每次有一个主要测试领域并兼测其它领域。例如,2000年的主要测试领域为阅读素养,同时也测试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2003年主要测试领域为数学素养,2006年则为科学素养,从2009年开始是第二个周期,主要测试领域又回到阅读素养。2009年共有65个国家与经济体的50多万名15岁学生接受了阅读、数学和科学三个测试项目的评估,中国上海、中国香港、中国台北、中国澳门、新加坡、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参加了测试,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尤其是首次参加该项目的中国上海,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三项评价中均排在第一位。

3.组卷方式

PISA项目运用了当今非常先进的测量技术,其组卷方式就是最直接的体现。PISA项目通过运用套卷技术将数学、阅读、科学等评价领域的试题模块整合在一起实行组合测试,而不是将每个评价领域实行单独测试。以2003年为例,共有包含各评价领域的167道试题,这些试题被分为13个模块,其中数学主域7个模块,阅读、科学、问题解决等评价次域各2个模块。13个模块的试题被轮换分配到不同组合的试卷当中,每套试卷含有4个模块,总共有13套试卷,参试学生被随机分配其中的一套试卷进行测试。[9]例如,如果甲学生被随机分配第9套试卷,他要测试的内容就包括科学模块2、阅读模块1、问题解决模块1和数学模块5。每个模块代表30分钟测试时间,每个学生答题时间总共两小时。

4.产生的影响

PISA的评价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0年的测试中,德国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项上都低于OECD的平均水平,2003年的结果虽然好点,但还是被芬兰、韩国、日本远远地甩在后面,这个结果刺激了德国社会各界检讨其教育政策。2003年,联邦教研部推出了“未来教育和关怀”工程,计划在2003年至2007年的五年内,投入40亿欧元将全德1/3的学校(1万所)由其传统的半日制学校改建为全日制学校,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德国政府也痛下决心改革过早分流的基础教育体制,并计划成立一个横跨各州的科学机构,依据同样的教育标准检查各州的教学质量。[10]另外,通过PISA测试能发现一些国家在教育上存在的隐患,比如:日本通过测试发现学生可能每天花了很多时间读书,但是都在读学校指定读本与做功课,很少享受主动阅读课外书的乐趣,这种缺乏自发阅读兴趣的现象可能会导致日本学生成年后自我成长缓慢。中国上海在2009年的测试中发现,在阅读项目中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与连续文本分量表成绩差异高达25分,在总成绩高于OECD平均值的参与国家和地区中,上海在两种文本形式分量表上的成绩差异是最大的,说明上海不同文本形式的课程内容分布可能不均衡。

(二)TIMSS

1.TIMSS的组织机构

TIMSS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于1995年发起,至今已成为IEA自创办以来最成功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之一,也是当今世界参与国家最多、影响最广且最严格的国际比较教育研究。IEA在各参与国都指定了协调员和监察员。协调员除了为TIMSS在本国测试筹集资金以外,还要负责协调本国的测试时间表;审核测试题目,保证翻译可以在本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不会被误解;招募和培训数据录入人员,撰写本国的TIMSS系列研究报告等工作。[11]监察员,也叫质量控制专员,测试之前接受IEA国际研究中心完整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担任该国的监察员,在TIMSS测试当天负责对本国测试学校的监督,测试结束后负责检查数据录入和翻译的准确性。

2.测试学科与施测范围

TIMSS主要测试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的数学与科学成绩,每四年开展一次,2011年,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香港、中国台北、新加坡、韩国、日本)参加了TIMSS项目。测试的具体领域由数学、科学成就和影响因素两部分组成。和PISA相比,TIMSS跟学校课程的联系更为密切,数学和科学成就主要考查样本学校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和推理应用情况。影响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学习习惯、学习风格等对学业成就有影响的相关因素,用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影响因素通过调查问卷获取信息。调查问卷共分为学生问卷、教师问卷、课程问卷和学校问卷。

TIMSS项目规定,所有被试的学生必须是正规公立学校的学生,私立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参与该研究。由于各参与国入学年龄不同,各国学制有所差异,为了保证接受测试的学生年龄差别不会太大,TIMSS系列研究质量保障规定:被测试的四年级学生的平均年龄不得低于9.5岁,八年级学生平均年龄不得低于13.5岁。在抽样方法上,TIMSS采用二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抽样,第一阶段抽取样本学校,第二阶段从样本学校目标年级中抽取班级。一般来讲,一个国家大概有150所学校会被抽中。[12]同时,被抽中的学校和学生在正式测试中的参与率至少要达到85%,否则该学校或班级的测试结果无效。

3.组卷方式

与PISA一样,TIMSS组卷同样采用多个题本。以2007年为例,四年级学生数学共有179道题目,科学有174道题;八年级学生数学有125道题,科学有214道题目。每个年级共分成14个题本(数学和科学各七个),题本试题类型为选择题和解答题。

4.产生的影响

TIMSS系列研究的评价结果不仅受到各国教育决策者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在一些国家还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同时其研究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部分关于教育的传统观念。2006年1月,美国教育部公布了《回应变革世界之挑战――为21世纪而加强教育》的报告,在开篇即指出美国四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在2003年的TIMSS中,仅有7%的学生获得了“高级”水平,而新加坡四年级的学生有38%达到了高级水平,八年级学生达到高级水平的有44%。由此可见TIMSS系列研究的结果对美国联邦政府教育决策者的影响力。另外,TIMSS的结果也启发了人们深入思考和教育相关的很多方面,比如教育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美国学生享受到的教育投资费用比韩国学生多了两倍,可是在考试中却被韩国学生击败;在课程上所花的时间和这门功课上取得的成绩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小班化”教育模式的国家,其学生学习成绩远不如东亚国家“大班化”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13]

三、国内质量监测进展情况

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实践已经证明,建立国家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是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举措。由于底子薄和教育体制等诸多原因,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上述国家和国际组织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但值得庆幸的是,我国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已经成为国家层面议事日程的一部分。在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国家和省两级新课程的跟踪、监测、评估、反馈机制,加强对基础教育质量的监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并多次强调与“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价”相关的内容。随着国家层面对教育质量的保障越来越重视,实践层面的行动也在逐步开展,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2003年,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组织下,成立了“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组(简称“项目组”)。项目组以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为依据,主要通过纸笔测验考察学生学科学习结果,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关注与学生未来发展关系密切的核心素养,同时通过学生、教师和校长问卷了解与学生学习相关的背景因素。项目组成立后没有马上着手于测试,而是开展了有关学生学业质量分析与指导的基础研究,包括现状分析、比较研究、选题论证等。基础研究完成后,2004年12月10日,项目组在大连和浦东组织了有2万名中小学生参与的试测,通过这次试测,项目组在命题、数据收集与分析、测评工作的协调组织等各个环节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从2005年开始,项目组先后对上海、江苏、甘肃等6个省市和近20个地市进行了学业质量测试,共有约335万人次的学生参加了学科测试和问卷调查,约15万名教师和1.2万名校长参加了问卷调查。[14]随着质量监测各项工作的不断完善,项目组在2009年对全国所有省份进行抽样,建立了三年级和八年级学业质量状况的全国常模,使得各测试地区监测的结果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比性。项目组每年组织测试一次,测试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0月份,测试年级为四年级和九年级,测试的内容为三年级的语文和数学,八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

2007年11月30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简称“中心”)挂牌成立,中心是在教育部直接领导下,依托北京师范大学而建立的专业机构。中心的职责包括拟定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标准;研究开发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具;受教育部委托具体实施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指导各地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推动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网络的逐步建立。中心目前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公民素养;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习素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6个部分。2007年12月,中心在湖北、浙江和陕西三省进行试点监测,2008年9月,在上海、山东、河南等八省市进行了首次监测,随后每年开展一次,至今为止已开展了四次。四次监测中,全国已有27个省(直辖市)参加测试,共有约18万学生、3.3万教师和0.5万校长参加了学科测试和相应的问卷调查。[15]

省级层面,2006年,江苏省教育厅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达成协议,加入“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并约定每两年测试一次。为了能全面掌握江苏省基础教育的质量状况,项目从一开始便覆盖了全省所有的区县,形成了省、市、区县三级学生学业质量分析报告。2006年10月,全省共有59829名四年级学生、53413名九年级学生参加了学科测试和问卷调查,2万多名参测学校校长和教师(四年级所有语文、数学教师,九年级所有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教师)参加了问卷调查。为了能进一步加大监测工作的推进力度,2008年3月,江苏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在全国范围内成立的首个省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构,表明江苏在全国率先把质量监测工作纳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布局。按照约定,江苏省在2008年和2010年继续参加了学业质量测试,测试规模也在不断增大,以2010年为例,全省共设有2109个考点,参加测试的学生人数近20万。为了能充分的利用学业质量测试结果,江苏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办公室(简称“中心办公室”)与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和淮安市洪泽县教育局建立了“基于测试分析提升区域义务教育质量”合作项目,争取在两到三年时间里,在区域、学校、学科三个层面,推进锡山区和洪泽县小学、初中的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新型教学及管理制度,促进队伍发展,改进课程教学现状,区域化提升义务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另外,中心办公室将加强国内外质量监测模式的比较研究,与加拿大安大略省、美国俄亥俄州等同类机构进行交流沟通,着手研制全省区域性质量标准的体系框架。区域质量标准体系的实施,是一项创新性工程,将进一步促进江苏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上海市从2004年起便参加了“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并连续8年参加了测试,初步建立了上海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的数据库。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2009年9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正式成立,挂靠在上海市教研室,作为上海市教研室的一个下设机构。2011年9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合作,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体系。该体系以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价值追求,分为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学生社会经济背景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指数、学生品德行为指数、身心健康指数以及上述各项指标的跨年度进步指数。[16]

重庆市在2009年成立了重庆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与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合署办公,并在2010年9月开展了省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实践,组织了近6000余名监测工作人员,随机抽取40个区县近700所中小学、5万余人次中小学生、4000余名数学教师、班主任和近700名校长进行质量监测。[17]监测的对象为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监测的内容为数学、心理健康和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因素。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在2003年便开始承担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项目。九年来,基教研中心已经对五年级和八年级13门学科进行了监测。为了能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2011年9月16日,“北京市教育督导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中心”(简称“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中心设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由办公室、督导及评价理论研究室、工具研发及组织实施室、信息与数据处理中心四个部门组成,主要职责是根据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的督导规划和工作安排,开展对全市各级各类教育的督导服务与质量监测评价工作,全面把握教育质量发展状况,科学诊断教育质量问题,深入剖析教育质量问题成因,为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另外,甘肃等省份也在省级层面建立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构,杭州市下城区、江苏省如皋市等区县级层面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构也在全国各地不断地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系统正在逐步形成。

四、总结与展望

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也是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的关键所在,而处于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基础地位的义务教育的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得到充分的保障。[18]尽管近年来,国家级层面和部分省级层面都纷纷建立起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的质量监测工作起步晚,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与有着几十年监测历史的西方发达国家尚有较大的差距。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应当肩负起责任。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强对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保障;鼓励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入,建立起高效的教育评价机构。学校管理者和学科教师必须转换原有的评价思想,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充分认识质量监测的目标导向作用。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是一项工程浩大而政策性很强的任务,作为从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一员,迫切地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中小学校要群策群力,积极争取外部专业支持,尽快完善和健全区域性的基础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制度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2]王友文.质量监测为“上好学”提供决策支持――访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平[N].中国教育报,

2007-12-06.

[3][5][6][18]崔允,王少非,夏雪梅.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8,67,78-79,

173.

[4][7][9]“中外重大教育发展战略与改革政策的比较研究”课堂组.国外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研究报告[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

[8][10]辛涛,李峰,李凌艳.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国际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11][12][13][15]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网站[EB/OL].省略.cn.

[14][16]张民生.建立科学的中小学学业质量评价系统[J].上海教育,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