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雪景的句子范文

时间:2023-03-13 22:3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欣赏雪景的句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欣赏雪景的句子

篇1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注意了这一点,下面谈一下个人肤浅的认识。我觉得,要让学生真正欣赏作品的语言美,让文学作品绽放自己的语言魅力,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在吟诵中欣赏语言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作负担。一遍比一遍读起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

例如读《有的人》,全文写了两类人,一类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一类是与人民为敌的人。读反映第二类人的内容时,朗读节奏明快,以示鄙视、憎恶之情。读反映第一类人的内容时,就应该节奏缓慢、深沉,要读出“深情”的感受,以示崇敬、赞扬之情。老师要引领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进入角色,感受到作者的对鲁迅怀念的真挚情感,使自己获得美的享受。

二、在赏析中感受语言美

教学中,对一些字、词、句进行艺术的咬文嚼字,能创设联想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创设的意境,从而体会语言艺术的魅力。

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其中描绘紫藤萝的句子写得非常优美。“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这个句子用“流动”“欢笑”“生长”等动词,使静态的花色跃动起来,表现出花的生趣盎然。在学习本课时,我先让同学们自己划出具体描绘紫藤萝的句子,让他们自己品味这些句子好在什么地方,然后请同学们交流发言,共同体会语言的妙处。结果,同学们畅所欲言,气氛非常热烈。一同学说:“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花的勃勃生机和烂漫情趣。另一位同学说:“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句话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化嗅觉为视觉,把无形的香味化成了有形的颜色,具体表现了花香带给作者的那种缥缈轻柔的感受。还有同学说:“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就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我很喜欢这个句子,它用“帆”“舱”描绘花朵的外形,用“忍俊不禁”模拟花朵的情态,生动而形象的传达出花朵美丽娇媚的特征。

三、在比较中体会语言美

以描写雪景的文章为例。《沁园春・雪》中是这样描写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作者在描写的时候始终从大处描绘,写出了祖国江山的多姿多彩,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反复体会壮丽雪景的句子和伟大抱负的句子,让他们对一代伟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诗歌,它是这样描写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首诗所写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会发现:同样的景物,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可以写出风格完全不同的文章,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理解了这一点,同学们再学习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时,就理解得比较透彻了。

四、在音乐中感悟语言美

音乐是语言美育的桥梁之一。音乐的韵律节奏给人带来的是非同一般的心灵感受,能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到课文充满激情、意蕴深刻、声情并茂的美。

如课文《听潮》的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美,我先让学生听了课文的录音,初步领略大海的独特。然后,在讲析课文时,穿插播放刚柔相济的乐曲,让学生体会到两种不同的意境:大海壮阔的美和大海宁静的美。

再如学习张洁的《挖荠菜》时,我抓住了三个重要的自然段(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春天到田野里挖荠菜,解放后带着孩子到田野里挖荠菜),然后请班上的小画家根据这三个自然段的内容画了三幅画,在课上边出示图画边讲解课文的内容。在讲述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内容时,我挑选了《二泉映月》中的一段音乐,接着请班中朗诵最好的姚健同学朗诵,在他富有感情的配乐朗诵中,同学们理解了文中的“我”当时的心情:恐惧,孤独……

在讲述我春天到田野挖荠菜的内容时,我又挑选了一段轻松活泼的音乐,让同学们在轻快的音乐中理解了我在挣脱肉体饥饿的同时获得心灵自由的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在学习《热爱生命》时,我挑选了贝多芬的《命运》中的一段音乐,那强烈的节奏感立即把同学们吸引住了,他们一边轻声朗读着课文,一边欣赏着振奋人心的音乐,感染着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再如朱自清的《春》,文中对“鸟儿的鸣叫、流水的声响、牧童的短笛声”进行细致的描写,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奏出了一曲欢快、动听的春之交响曲,在读者耳边久久回荡,这种韵律感赋予散文以音乐美。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谈自己的感受,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听到美妙的春之声。

五、在图画中领略语言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中诗画结合,能揭示诗歌语言艺术耐人寻味的境界。

例如学习《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我挑选了几幅有关苏州园林的挂图,先让同学们熟悉画面上的内容,让他们对照画面说出图画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然后再请同学们自己熟读课文,通过作者的描述性的语言来理解图画上的内容,明白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特征,加深对苏州园林的印象。在学完了这篇课文以后,我又借助多媒体播放了苏州园林的风光片,学生看后连连夸赞美,恨不得马上亲自去一趟,一饱眼福。

再如朱自清的《春》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写出了春天的美丽,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又借助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描绘成了一幅春天的清丽明朗的水彩画,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朗读着这些优美的文字,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画面,这样的文章,学生怎么会不爱读呢?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刻画了一个深爱儿子的父亲的形象。学习本文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父亲买橘子时的那一段,找出准确的动词,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你读了这一段的感受,在自己的眼前出现父亲买橘的感人画面。明白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抒情,为什么不是其他的角度,使学生切实领悟到“父爱”的力量,让学生明白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从而使自己在写类似文章,抒类似情感时可以借鉴此类写法――细节的感人力量。

篇2

高中语文教学,一段一段的读,比如第一段作者是按照先描写景,再阐述事情顺序开展,其中还掺杂了作者心情的转变,所以要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在刚开始游赤壁时,景色是如何,心情又如何,是如何体现的?后面心情的转变又是如何体现的?当学生按朗读和思考的流程学习完后,教师再让学生通过整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来说说跟《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之处,从而达到更加层次的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通过欣赏文章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朗读能实现学生对文章的了解和初步掌握,但要想进一步深入了解文章语言特色,写作手法或是重点词句,尤其是千古绝句,就需要加以揣测,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比如在学习《江南的冬景》时,这篇散文语言清丽明快,在写作手法上作者郁达夫并没有从正面刻画江南的冬季美景,而是通过古人的诗句来体现其美景的意境,而且诗句都是极其富有想象空间,所以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这种写作手法的特点。这时培养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的和自我学习,能学习到在写散文时,可以采用引用诗句,多用色调来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的特点,而且适当的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也能让文章所描述的景物更具有特点和符合文章的要求,加上情感体验,审美感的融入也能为文章更添色彩。除此之外,同样是描写雪景,但是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却又是另一种写作手法,也给读者描绘出了冬天美丽的雪景,教师就可以节选出一段文章来让学生进行自我鉴赏,从而体会语言的魅力。

三、通过融入自身情感进行阅读,加强语文文学的熏陶感染作用

正如前文所述,语文课程内容丰富,其中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加上学生对每篇文章的感受和反应也是不同的,所以带着情感去阅读,欣赏文章,融入自身情感,能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也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要想学生与文章中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其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叩击学生的心弦,激发共鸣。比如《我的四季》这篇抒情散文,作者将自己的人生比作成一年的四个季节,通过四季变化的不同来反应自己的一生和对人生的种种感悟,教师可以利用文章中作者的种种经历,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探讨,说说这些感悟给自己什么样的启示。经过讨论发现,有的学生认为作者人生之春给她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通过用不毛之地,细瘦的胳膊,以及土地里的石块和树根还经常磕绊着她的犁头等词汇和句子,可见他的童年生活较苦,但是他也没有怨天尤人,做到了对自己负责。有的学生则认为通过作者所遇到的困难,启示自己以后遇到任何困难都要靠自己,犯错误之后懂得如何自检。再比如学习《乡土情结》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则可以询问学生什么是乡土情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回答,答案可能各有不同,当对这个问题探讨完后,再让学生带着自己对乡土情结的理解来阅读文章,看看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和跟自己想象的有什么区别,包括写作手法,表达形式以及语言运用上都是怎么样的,如果是自己来写乡土情结,又会采用哪种方式来阐述和表达等等,这样既能让学生经历情感体验,又能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章的意蕴美。

四、通过语文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课程的实践活动大体上就是分角色朗读和角色扮演,在进行分角色朗读时,情感要求是必须的,所以这种措施能很好地让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与自己的体会相结合,从而达到共鸣的作用,比如《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教师可以找四个学生进行朗读,文章第一节学生朗读是需要富有沉重感,第二节需要急促的情感,第三节需要表现出抑扬顿挫,而第四节则需要语速加快,将情感推向,这些都需通过学生对文章的体会得以实现。对于角色扮演的实践活动,考虑到课堂时间的有限和场地问题,所以尽量挑选一些简单地,易扮演的作品,比如《最后的长青藤叶》可以找学生分别扮演琼姗,苏艾,贝尔曼,让学生根据对文章的解析,对各自扮演的角色做自我介绍和性格分析,教师从中可以设计问题,类似于为什么琼姗把最后的藤叶看的如此重要,这种心理状态是怎么样的,通过表演怎么体现等问题,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为深入,同时也能使他们领会和运用语言文字,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五、结语

篇3

一、数字的连用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这是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诗的首句写“两人对酌”,对酌者是意气相投的“幽人”,于是乎“一杯一杯复一杯”地开怀畅饮了,接连重复三次“一杯”,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至,读者仿佛看到了那痛饮狂歌的情景,听到了“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那兴高采烈的劝酒的声音,以至于诗人“我醉欲眠卿且去”,一个随心所欲,恣情纵饮,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挥之欲出.

二、数字的搭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杜甫的即景小诗《绝句》. “两个”写鸟儿在新绿的柳枝上成双成对歌唱,呈现出一派愉悦的景色.“一行”则写出白鹭在“青天”的映衬下,自然成行,展现无比优美的飞翔姿态.“千秋”言雪景时间之长,“万里”言船景空间之广,给读者以无穷的联想.这首诗一句一景,一景一个数字,构成了一个优美、和谐的意境.诗人真是视通万里,思接千载,胸怀广阔,让读者叹为观止.

三、数字的对比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王之涣的《凉州词》.这首诗通过对边塞景物的描绘,反映了戍边将士艰苦的征战生活和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首联的两句诗写黄河向远处延伸直上云天,一座孤城坐落在万仞高山之中,极力渲染西北边地辽阔、萧疏的特点,借景物描写衬托征人戍守边塞凄凉幽怨的心情.千岩叠嶂中的孤城,用“一”来修饰,和后面的“万”形成强烈对比,愈显出城地的孤危,勾画出一幅荒寒萧索的景象.

四、用数字点睛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燕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这是齐己的五言律诗《早梅》.齐己曾就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 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这首诗的立意在于“早”:一场大雪过后,万物被积雪所盖,唯见一枝坚毅的梅花蓓蕾初放. “一”在此表示少,但突出的却是“早”,而“一枝开”使人联想到“昂首怒放花万朵”,其中蕴含的对梅花顽强生命力的赞颂又自在言外.“一”字妙用,切合了“早梅”的立意,在全诗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篇4

一、抓住时间进行阅读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课文中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形象生动的句子;修辞手法用得贴切、精妙的句子;对话、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句子;蕴含丰富、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句子;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的句子等内容就是教师应该花大力气进行朗读指导的对象。

在对《鸟的天堂》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我就重点抓住其中的第8自然段和11、12自然段,其它自然段则一带而过。因为第8自然段作者运用了联想的修辞手法(区别见闻和联想是本单元的阅读重点),把大榕树描写得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最后一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第11、12自然段,作者从鸟声、鸟影、“我们”的眼睛等几个方面进行描写、衬托,没有用一个“多”字,却明显地让人感觉到“鸟的天堂”里有数不清的鸟儿。与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训练也更有效,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一种想读的冲动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方法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感觉效果较好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导语设疑。

例如,在执教《鸟的天堂》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就故弄玄虚地开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鸟的天堂》,但奇怪的是,这个‘鸟的天堂’却没有一只鸟,你说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探个究竟吧!”说完,学生已跃跃欲试,想探个究竟。

此外,还可以利用追问、反诘、幽默等手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第二、借助多媒体。

如在执教《松坊溪的冬天》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组松坊溪的雪景图。学生一看到如此雪白晶莹的白雪世界,如此变化多端的溪石,不禁“哇”叫出声来。我顺势问道:“松坊溪的冬天,怎么样?想不想去走走,看看?”学生被这神秘的白雪世界迷住了,迫不急待地翻开课文读起来。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溪石的美,溪石的可爱,又单独出示溪石的图片,让学生细细欣赏,再读句子时,溪石的特点已融进了学生向往的情怀,深情的赞美,随着声音流淌出来。

第三.表演读、赛读。

好动、好胜心强使得表演读和赛读成为了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适当、巧妙地运用,可以起到难以想象的效果。

借助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此种方法适合于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如《小羊角辫》、《将相和》、《小珊迪》等。

赛读具有挑战性,可以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一般用于感情较浓、语言较美、需多次朗读的课文,也可以与表演读相结合。如男生读A部分,女生读B部分比,然后换过来比。

此外,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朗读形式,如指名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齐读、轻声读、自由读、还可以引读,配乐读等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

三、此时无“声”胜有“声”

有一次,听一位教师执教《雷雨》(人教版第四册)。在指导学生朗读“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一句时,问学生:“风这么大,该怎样读?”笔者当时一愣:二年级的学生该怎么回答呢?结果全班无一生能答。在评课时,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建议教师给学生范读。结果第二次在平行班上课时,学生很快就领悟了。

可见,一些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或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熏陶……

篇5

【关键词】多维教学;幼儿语言

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感情,以达到互相了解的交际工具。人们在劳动、学习、工作等活动中都离不开语言。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也是人的智力发展的启蒙期此,从小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让幼儿正确地掌握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的语言教学观念,不再注重语音、词汇、句子的训练,而是更多的侧重于鼓励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大量的积极的言语交往。

结合新纲要精神,联系我的工作实践,现针对如何进行多维教学,有效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和看法:

一、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多听、多看、多说

只有让幼儿多听、多看、多说才能使幼儿获得丰富的词汇,获得语言练习的机会,从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索,扩大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带领幼儿直接观察,给幼儿多创造条件,采用直接形象方法,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如给幼儿讲“春天”的故事之前,先告诉幼儿:“春天到了,大树、花草、人、天气、小动物都有一些变化。”然后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寻找,让幼儿根据自己观察的内容,亲身体会,积极发言。秋天来了,带幼儿散步时,让幼儿观察各种树木、花的变化。幼儿在寻找过程中发现好多树变了样,“石榴树的叶子黄了,像一把金色的小扇子”“有的树叶落下来像小船”、“松树还是很绿,看上去像一顶尖尖的帽子”、幼儿在观察议论、想象中及时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冬天,下雪了,让幼儿去接雪花,实际观察雪花的形状,看雪景,幼儿可以观察到雪花有六个瓣,是一片片,一团团飘落下来的。引导幼儿欣赏房上、树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极了。然后可向幼儿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白茫茫的白雪像什么呀?”有的幼儿说:“像雪白的棉花。”有的说:“像白糖。”有的说:“像厚厚的毯子。”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形容白雪,欣赏雪景,相应地丰富了词汇。幼儿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就开阔了。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使幼儿直接感知中发展了语言能力。

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这是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幼儿学习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准确、听得懂,然后才有条件正确地模仿说。让幼儿多听,是为了发展倾听习惯,要求幼儿会听,听得懂。

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与幼儿接触的一切时机,进行交谈,让幼儿多说。教师在组织幼儿集体学习时,要注意启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更要注意给每个幼儿“说”的机会,为幼儿创设一个“说” 的环境,让孩子练习“说”,学习“说”,在“说”中学“说”。

二、采取多种方法整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方法

按新纲要的主旨,语言教育应是听、说、读、写、观察、表演、思维、想象、操作等行为的整和,因此在活动时教师应抓住各种契机,挖掘幼儿各方面的潜能,对幼儿的活动表现和教材内容应有一种整体的意识,才能真正培养幼儿语言综合素养和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的设计中以语言表述为主,引导和支持幼儿在与教师的合作中进行不同侧面的观察和感知,从不同层面的探索活动中应用不同的操作方式进行多元化的合作分享,将整个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幼儿在单一的活动中进行综合性地获取与提高。 如在故事教学中可采用听故事,看图说感受,以图或文字作记录,学表演,作游戏的活动并与内容有选择的、有机的整合于一体,既丰富了活动内容,又引导了不同水平幼儿的表现欲望,同时还提高了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

由此题材多样化的教材通过多元化的整合,结合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及能力上的差异,将集体教学改为分组结伴,区角活动、个别交流等方式在不自觉的交流和想象的过程中使每个孩子的语言潜能都在不断的发展提高。

此外,教学中还应该特别注重语言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在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努力幼儿创设具有真实语言运用机会的不同交流情境,使语言教育活动的过程成为教师和幼儿共同建设的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师还要十分注意把语言教育活动渗透到各种游戏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帮助幼儿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如:春天到了,幼儿园内的各种树木发生了变化,在户外自由活动时,让孩子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 幼儿园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幼儿在观察中议论、想象,及时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观察过程中,很自然地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引导

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是引导幼儿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丰富词汇,在模仿和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幼儿的想象力,运用简单的词汇、句子,逐步培养他们连贯说话的能力。 如我在教儿歌《谁的家》的教学过程中,我先是很神秘地出示有天空、海洋、草地的背景图,有意识地启发幼儿想象,这是什么样的天空?是谁的家?幼儿观察图片后,很踊跃地说:“这是蓝蓝的天空,是太阳的家,是飞机的家,也是小鸟的家”等等。我又问:草地好看吗?用一个好听的词来说说看。幼儿议论了一会儿,说:“绿绿的草地”、“美丽的草地”等,我还问:海洋是什么样的呢?幼儿想的都是蓝蓝的海洋,于是,我启发幼儿想象,海洋为什么是蓝蓝的呢?幼儿通过这一启发,想到海洋又深又大,都说用深深的来表示海洋最好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有目的的引导,幼儿都能用连贯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海洋是鱼儿的家”,“深深的海洋是轮船的家”等等。所以幼儿语言能力的表现如何,词汇运用恰当与否,除具本形象的教具和图片外,和教师有目的积极地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在日常生活中诱发幼儿说话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语言能力发展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充分利用一日活动中每一个积极因素,鼓励幼儿亲自去看、去听,激发幼儿说话的欲望。如下午吃点心时,是用圆形的小糕点,在幼儿认识香喷喷的糕点是圆形的时,我就进行即兴提问:什么东西也是圆形的?什么东西是香喷喷的?幼儿纷纷回答出:皮球是圆形的,火车轮子,汽车轮子是圆形的,还有太阳钮扣等等也是圆形的。说苹果、蛋糕、香水、雪花膏等是香喷喷的;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提示性的话,诱发幼儿积极发言。如:“今天下雨,早上你是怎样进幼儿园的?”“路上的行人看见下雨是用什么雨具去上班、上学的?”这时幼儿一般都会兴致勃勃地向你作介绍。又如:忽然下雨,就问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下雨的?雨声怎样?为什么雨一会又不下了?幼儿在亲身观察、思考后,都能说出春雨的声音是嘀嗒嘀嗒的,像小闹钟走动一样,有时春雨像灰尘在空中轻轻地飘下来,飘下来,春雨是淅淅沥历的,断断续续的,所以一下就是好几天等等,由于幼儿有了直接感知事物的形状、色彩、动态,教师又及时进行启发诱发,使幼儿有了更多、更有利的语言练习机会,从而提高了幼儿的语言水平。

篇6

然而我们实际的作文教学并非如此,学生普遍惧怕写作文,教师也头痛上作文课,学生中作文的假、大、空现象屡见不鲜,是什么让我们的作文走向了不正常的轨道?关键在于作文与学生的生活脱节。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已二十个年头了,我还清楚地记得接任上届四年级学生时,他们第一次交上来的作文是《发生在暑假里的一件事》,16K的作文纸上很多学生只写了半页或一页,有的甚至就写了四五行;有的学生句子不通顺,常常念不下去;还有的连一句简单的事也说不清楚,常常看得人摸不着头脑……学生手中无米,怎能做饭?生硬挤出来的几句话也缺乏孩子特有的灵气,有时明明鲜活的写作素材就在眼前,而学生却视而不见,漠不关心,把生活与作文割成两张皮,针对这种情况,急是急不来的。四年级学生,在小学处在中段,习作也只是初上路,只有让孩子喜欢作文。我认为,不惧怕,心中有话想说,可能就能成功。我初步设想从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与积累素材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与习作水平。

一、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按照我作文训练的培训思路,每次上作文课之前,我都要认真地研读教材,尽可能地找到作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点。

比如,在第七册第三单元作文训练(《写秋天的一处景物》)时(此单元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细心观察,体会景物特点,然后用自己的话把看到的景物说出来,最后动笔成文。)结合习作要求,我带领全班学生参观莲湖公园、武警中队的队营。返校后,又对参观的路线和看到的景点进行描述,帮助学生理清的写作思路,本次交上来的作文虽说大部分思路一致(教师指导太细),但我觉得已经比较满意了。

后来,不管是学校组织的哪项活动,我都想办法让学生尽可能地参加,然后让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哪怕只是一小段也行,只要是自己真实的见闻和感受就行。在语文作业中,也结合起来课文要求进行小练笔活动,特别是在作业中开辟“悄悄话”栏目,这样学生的话题很多,也可以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也能从中急时地调整教学方法,适当地鼓励和表扬学生。

另外,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试一试的小制作、小实验,也是激发学生习作与积累写作素材的好途径。比如习作前,可以给学生们先上一节手工课,亲自教学生用彩条编小星星、编金鱼、做风车,学生动手操作,写起制作步骤来就容量多了。

冬日的一天,我正领着学生上早读,谁知漫天飞舞的大雪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这么好的习作素材,为何不让学生去欣赏呢?我和学生一起来到操场上赏雪、玩雪,观赏飘飘落落的雪花,尽情享受雪花带来的欢乐。语文课上,让学生写出下雪时的场面。第二天,天气晴朗,又让学生观察阳光下美丽的雪景,写出第二篇作文。

二、走进生活,多渠道帮学生积累素材

学生习作无素材,就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素材还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只是我们的学生不善于观察,不善于积累罢了。如何能让学生养成勤观察,善思考,做个生活是的有心人呢?我特地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1.做剪报,定期举办手抄报展评。这样能使学生积极投身到收集可用资料中去。

第一学期开学时间不长,我把自己的剪报本介绍给学生,在他们的一声声惊叹声中,激发了他们极大的兴趣。第二天早上,就有学生带着剪贴本给我看,随后的日子里,学生的剪贴本日益增多,他们剪贴的内容真可谓五花八门,有些内容根本就不适合学生阅读,还有的学生家里没有报纸,根本找不到剪贴的内容,新的问题又摆在我的面前,有的学生对出现在自己面前的阅读材料没有鉴别能力,胡乱接受,有的学生无阅读内容,怎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拓宽视野呢?于是,新的想法又产生了。

2.办图书角,鼓励学生多读书。图书角的书都来自学生,每人至少为班级的图书角捐两本书,自制借书卡,到班级的图书管理员那里去借书,每周借还一次,这种办法持续了一个学期,学生读书的热情的确很高。另外,借家长会,向家长广泛宣传,鼓励家长给孩子订阅报刊、杂志,参与学生的读书活动。

3.积累好词佳句,背诵唐诗宋词。在四年级时,我把《三字经》、部分流传千古的唐诗宋词、结合单元训练的优美句段摘抄下来,让学生背诵记忆。

另外,让学生在自己的积累本上随时记录自己摘抄的句子。学习语文只有多读多背多记,只有背过的,才是自己的。学生记得多了,肚子里可用的材料就多了,久而久之,他们的语言鉴赏能力和习作能力也会逐渐提高的。

4.写日记,记录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事发生在学生周围,他们与家长、同学、老师一天的活动对话中,总有一些灵感撞击着他们的心灵,随意让孩子们记录下来,写成日记,不求主题与立意,只要求他们写真话,道真情,语句通顺即可。孩子们很乐意完成。坚持了一学期后,作文中句子不通顺的现象明显减小。

篇7

学生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阅读是跟随学生一辈子的大事情。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怎样塑造学生的阅读个性呢?这值得我们深切思考。新课程标准规定了我们重视个性的体验,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结合教学实践,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批注式的教学实验,让语文教学百花齐放,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激励学生在批注式的阅读中激活学生思维,提高阅读能力,张扬阅读个性,品尝阅读甜头。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批注式阅读教学方法和效果来进行教学实践。

一、描述感想,抒发个性化见解

初中学生读书的时候一定要用心,并产生深切的感想。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思考的习惯,在学生阅读文章以后,写下自己的感想。例如,语文教师鼓励学生在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文章后思考,有的学生写下“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的感悟,并抒发自己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经受各种环境的考验,吃苦学习,努力钻研。学习就像是登山,不经过艰难困苦,怎么能够攀登上高峰呢?学习上千万不能退却,如逆水行舟,要知难而上。例如,还有的学生在学习完《陋室铭》以后,写下这样的批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做人一定要讲究品德,追求品德的高尚,并练就自己的高尚心性,真正做到不追逐名利,保持灵魂的高洁才是自己的本心追求。这些感想式的批注,都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主旨,并培养学生语文的感性和灵性,引导学生提升写作的才能,增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通过描述感想,抒发个性化见解,学生能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收获。

二、提出疑问,表达心中疑惑

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提问,不产生疑问就没有经过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增加阅读意义。初中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带着疑问读书,读到书本的本质里去,并进入文本,实现作者和读者和书本的交流。运用这样的提出疑问的阅读方法,能培养学生的怀疑的品质,锻炼学生的探究的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学会提出疑问,学会主动探索。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这样的阅读方法,就能让学生学得更多,运用得更广,也能运用于学习中的各种文体。

例如,我在教小说《孔乙己》一课时,先让学生在预习中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然后让学生自己提问,请别的学生帮忙回答。有的学生问道“鲁迅为什么给主人公起个‘孔乙己?蒺这个名字”? “孔乙己处在怎样的一个社会里?” “为什么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 “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可怜吗?可恨吗?可爱吗?”这样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再如,学生在学习诗歌《我骄傲,我是一棵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提问:“我要学习的是树的怎样的精神?”还有学生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的时候,提出这样的疑问,“春花图中,为什么要写蜜蜂和蝴蝶?” “春天像什么的三组句子有什么样的含义?”等。

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思考,对课文的中心思想产生了领悟,并学会运用提问的阅读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况产生了推移和思考,形成了自己的阅读积累,问的问题质量也越来越高,价值也越来越丰富,思想性也越来越深刻,这些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掀起了层层波澜,并带来了读者的心灵震撼。

三、产生联想,引发深刻思考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要重视学生由此联想到彼地深入思考,并重视从文本转移到文外,这样的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信息的搜集。例如,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古诗的含义,并教育学生学会诠释,学会改写。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给课文增加古代诗词的批注,引导学生产生思考,并引导学生产生诸多的联想,引入很多相关的诗词,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实现学生融会贯通,教育学生活学活用,形成自己的阅读能力,并重视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产生理解,引导学生产生课外的学习和思考,提升学生的思考水平。

四、学会欣赏,产生赏析批注

欣赏的阅读方法经常在诗歌里加以运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诗词以后,结合自己的阅读理解,穿插自己的生活体验,重视结合各种诗词来增加学生的理解,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写赏析式批注。例如,教师鼓励学生对《沁园春·雪》进行批注,学生就会产生思考,仿佛欣赏到壮观而辽阔的雪景,感受到美丽而多彩的雪的画面,并产生精彩的赏析,教师教育学生将产生的思考形成美丽的想象,表达出优美的文字写在诗篇旁边。对待我国的古典诗歌的学习,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及时写下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产生深刻的思考,理解社会,熟悉人性,把握未来,并将人物的特点展现出来,产生独特的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产生思考,深刻领会文字的内容,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刻领会作品的主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五、及时补充,进行思维拓展

拓展思维是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按照作者的写作的思考,及时给予文章的补充。这样的形式有点像仿写和续写,能激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方法,快速提升学生的写作才能。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朱自清的《绿》以后,回忆梅雨瀑的场景,让学生描写家乡美丽的景致,产生思考,并逐渐深入地进入美好的境地,感受文章的美,增加阅读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将学生的思维进行充分的拓展。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通过多种阅读方法的运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感情理解,张扬了学生的阅读个性,让学生的阅读活动更加丰富更加活跃起来,变成学生自己的积极主动的活动形式,满足了学生积极而长远的精神追求。因此,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在更加深远的教育视野中,帮助学生找寻阅读的快乐体验,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丰富学生的阅读思想,教育学生获得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阅读教学,激活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放飞学生的心灵梦想。

参考文献:

[1]费继斌. 让阅读张扬学生的个性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上旬刊 2011年第12期

[2]杨九庆. 让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张扬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09年02期

篇8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学生阅读的范围越来越大,已经跳出了课本,走进了网络,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扑面而来,令中学生目不暇接。采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培养他们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势在必行。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读、写、听、说基本能力的提高,而且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对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语言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呢?

一、整体感知

文学作品具有具象性和整体性有机统一的特点,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抓住作品所描绘的生动具体的艺术画面,进入到具体的情境之中,初步感知作品的整体艺术形象,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

例如,的《沁园春·雪》是一首气势磅礴,充满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词作。学习这首词时,我先引导学生整体性阅读,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的形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词作的意境和伟人的胸怀。然后,我引导学生理清词的文脉,抓住其情境与形象画面,感受鉴赏。词的上片,—个“望”字领起七个句子,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冰封雪飘、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作者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动词“封”“飘”“舞”“驰”所描绘的北国雪景图,赞美了如此多娇的大好河山。下片由—个“惜”字统领以下七句,句句含情,皆为惋惜之意。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触景生情,下片则是议论为主,末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点明主旨,表现出作者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通过整体感知,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联想与想象

文学作品具有蕴藉性,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抓住文学作品的这一特性去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纵横驰骋,展开联想,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能力。学生能够再造想象,就会很快进入作品的意境;学生有了创造性想象,就能体会作品的“言外之意”,感受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如,教学《,你在哪里》时,我让学生大声诵读,细心品读,然后为这一首诗进行画面设计,“诗中写道‘他大步向前不停息’,该句可叠印哪些画面?‘大地’‘森林’‘大海’又可叠印哪些画面?”学生在诵读时感知的是的事迹与崇高精神,它是通过哪些画面体现的,很多学生没有去想象。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原作中的四幅画面变成了近乎二十幅画面。学生所知道的总理事迹,通过想象能分类地叠印在不同的画面中,学生的思维开阔了,画面的内容丰富了,的事迹通过画面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对的缅怀之情也就更浓烈了。联想与想象,让师生进入到最高的审美境界。

三、激感

情感是文学创作的“根”,根扎得愈深,枝叶才会愈繁茂。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包含激情的,情愈浓,包含的思想愈丰富。鉴赏这些文学作品就要从情入手,情是鉴赏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些作品的语言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的丰富感情。教师要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对作品感情的把握,引导学生正确审美。教师要善于以自己的感情撞击出学生感情的火花,引起学生对作品的感情共鸣。激发学生情感的方式很多,教师可以通过有表情的朗读、诵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对作品人物的关注。如学习《,你在哪里》一课时,课前教师可先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创设课堂教学氛围,然后教师饱含深情地朗读,让学生沉浸在对怀念的感情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背景材料介绍引发学生的情感。比如,的《沁园春·雪》,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初,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黄河边的一个小山村袁家沟。在那儿,他冒着大雪,爬上山梁,亲自视察那里的地形。面对绵延起伏的山峦,远眺祖国的壮丽山河,展望革命的美好前景,顿时激情满怀,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教师通过上述介绍,引导学生的情感与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才能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得到美的享受。

四、品读精神

篇9

一、通过直接感知,在认识周围事物中发展幼儿语言

婴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识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加深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因此,要注意发展语言交往能力紧密与认知能力发展相结合。根据幼儿直观感知的特点,给幼儿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幼儿语言。在下雪天,让幼儿去接雪花,实际观察雪花的形状,幼儿可以观察到雪花有六个瓣,是一片片,一团团飘落下来的。引导幼儿欣赏房上、树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极了。然后可向幼儿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白茫茫的白雪像什么呀?”引导幼儿说:“像雪白的棉花。”有的说:“像白糖。”有的说:“像厚厚的毯子。”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形容白雪,欣赏雪景,相应地丰富了词汇。教师也可让每个幼儿在一次性杯子里种上一颗豆子,或其他花的种子放在自然角里,让幼儿仔细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并要求幼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如“豆子长出了嫩芽”,“嫩绿的叶子。”通过种植与照料,不仅丰富了知识,也陶冶了情操,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幼儿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就开阔了。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在幼儿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和发展语言。

二、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

1.多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带领幼儿直接观察,给幼儿多创造条件。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图画读物是幼儿的精神粮食,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形象生动可爱,色彩鲜明美丽,深受幼儿喜爱。欲想发挥图书作用,也需要教师与家长做具体指导。光知道给幼儿买书不成,还要教给幼儿看书的方法。幼儿不理解书意,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幼儿看图画书。先教幼儿看书的方法,拿到一组图画,要求幼儿先看数码,或按情节排好顺序,然后找出书中的主要角色,记住他们的形象,观察他们的动作,想象他们在干什么?联想组合成故事。如此,幼儿虽一个字都不认识,却能看出画中的内容,并能根据图画内容讲述,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又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2.多听。培养幼儿注意地倾听,这是发展幼儿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幼儿学习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准确,听得懂,然后才有条件正确地模仿――说。讲故事是向幼儿介绍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因为幼儿不识字,他们是文学作品的听众。将不识字的幼儿引入文学世界,就需要找人给幼儿讲,让幼儿认真地倾听,达到教育目的。给幼儿积极创设听的环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给幼儿听录音故事、听别人讲故事;邀请幼儿谈话,互相倾听并交谈;带领幼儿听多种声音:乐器的声音、动物的声音……让幼儿听后模仿,想像,并讲出他们听到的声音好像在说什么。让幼儿多听,是为了发展倾听和区别周围声响的能力,发展幼儿听觉器官,加强对语言的声音结构分析。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要求幼儿会听,听得懂,认真听不打断别人的话,这也是文明习惯的一种表现。

篇10

一、以人物为主线

在学生的心中,有他们喜欢的卡通人物,英雄人物和公众人物,把这些人物引入课堂,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运用学生喜欢的人物将教学内容串联起来,相互产生联系,便于学生更好地学。如在教学2A Unit10 Put on your coat时,一位教师以学生熟悉的三毛为主线,其主要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了解三毛的现状

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后,PPT出示一张主人公三毛的照片。问学生他穿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词coat。然后PPT又出示一个坏小孩,要三毛脱下外套(录音),引出新授句型“Take off your coat.”并教学。 三毛脱下外套,身上露出黄色的sweater, 教师教授新词sweater。并通过三毛自编的chant巩固。

2.结合情境,给三毛送服装

PPT呈现一个天使,对三毛说:A new sweater for you. Put on the sweater.引导学生学习这两句新句型,在学生初步感知理解后,教师用PPT呈现一些服装图片,让学生结合情景操练句型,对三毛说A ___ for you. Put on your _____.

3.再造情境,帮助三毛学习

教师小结,说带三毛去看动画――引出教材A部分的对话动画,引导学生与三毛一起学习。接着教师呈现一些三毛不会做的练习,请学生帮助三毛。最后,三毛感谢大家的帮助,教师升华主题Help others as much as we can! ( 奉献爱心,收获温暖)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以学生熟悉的人物三毛作为教学的主线,将新词、新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条理清晰,富有情趣,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扎实有效。

二、以场景为主线

一堂课中,往往有好几个新词和新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教师往往将这些词与句进行重组,将相关联的词与句分为一组,分别置于不同的情景中呈现,使学习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几个相互关联的场景构成了教学的主线,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新知。还是以2A Unit 10 Put on you coat为例,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1.哈尔滨场景――寒冷时的穿着

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话交流导入新课后,PPT呈现三个礼物盒,打开第一个礼盒,呈现一张去哈尔滨的火车票。于是教师模拟带领大家乘火车去哈尔滨,通过PPT播放,让学生欣赏哈尔滨的雪景,引出cold并教学。然后PPT呈现一些衣服让学生挑选,根据学生的选择回答,自然引出新词“sweater和 coat”及新句“put on your ….”,教师适时进行教学并通过自编的chant进行巩固训练。

2.海南场景――炎热时的穿着

引导学生打开第二个礼盒,呈现一张哈尔滨去海南的飞机票,于是教师带领学生乘飞机来到海南。通过海南景色的欣赏,感受hot并教学,呈现新句Take off your sweater/coat. 并进行教学。

3.卡通中的场景――人物穿着

打开第三个礼盒,呈现一张观看卡通的电影票,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卡通,一起讨论卡通中的人物及穿了什么衣服,讲了什么话。

整堂课由“去哈尔滨―去海南―看动画”三个场景连接而成,三个场景又通过礼盒相联,所以整堂课思路清晰,情景真实,让学生很好地感受了语用环境,学用相融,操练扎实。

三、以故事为主线

小学生很喜欢有趣的故事,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喜欢的故事,融合教学内容,以故事为主线,把教学内容穿插在其中,使故事与教学内容相融相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实效。如在教4A Unit 9 What’s the matter? (Part B、C )时,一位教师以“卡通人物Diego帮助一只baby tiger找妈妈”的故事为主线来设计课堂:

1.创设情境,了解故事的起因

教师通过与学生有目的的对话交流,引出开心的Diego(卡通人物),问学生他为什么这么开心,引导学生看录像回答问题,原来他有许多动物朋友。这时课件中放出一只“baby tiger”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动物,猜猜它怎么啦,引出新句型What’s the matter? 并教学。然后分别让学生用新句型询问baby tiger,从baby tiger的回答(录音)中得知它找不到它的妈妈,所以又饿又伤心,于是引出新词hungry和sad进行教学。

2.深入故事,在故事中畅游

教师引导学生对又饿又伤心的“baby tiger”提供帮助,并用PPT呈现一些食物的图片和句型Here’s some ..for you.让学生运用新句型给baby tiger提供食物。教师适时将一些没学过的食物的词教给学生。接着录音中出现baby tiger说“I’m thirsty now.”的声音,引出新词thirsty及一些饮料的词进行教学。然后教师引导让学生和Diego一起帮助baby tiger找妈妈。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进行适当的语言操练。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baby tiger慢慢地感到累而冷,于是新词tired, cold顺利引出,学生纷纷想办法用句型Here’s some ... for you帮助它,最后,baby tiger克服种种困难找到了妈妈。

整个教学的过程,通过baby tiger找妈妈这条主线,将所有新词、新句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巧妙过渡。学生看完故事,也学会了新词新句,还培养了爱心。

四、以话题为主线

《牛津小学英语》是按“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原则编写,因此,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话题,每个单元的词和句型都与话题相关,这就为以话题为主线组织教学提供了方便。如在教学5A Unit 8 A camping trip时,笔者就以go camping这个话题进行设计的,其过程如下:

1.自由交流,引出话题

师生自由对话交流,教师有意识地与学生谈论兴趣爱好,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猜测教师的爱好,引出话题:go camping.

2.紧扣话题,步步深入

(1)创设情境,学习与野营相关的词句。

教师拿出一个旅行包,让学生猜旅行包中有什么?然后取出包中实物引出新词telescope,tent并教学。接着教师指着自己带的东西,问学生有什么?引出新句:What do you have?( 课前布置过学生带好“go camping”的相关东西)与学生进行了语言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依次引出相关的新词:blanket,towel。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练运用新句,并了解彼此所带的东西。

(2)巧设野营任务,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教师用PPT出示一张go camping所需的必备用品,让学生看着PPT与自己所带物品进行比对,发现自己还缺的物品,运用What do you have?进行交流,从别的同学处寻找到自己所缺的物品,并组合成一个野营小队。完成的小队将领到一张go camping的门票。

(3)模拟野营,巩固训练语言。

教师呈现一个旅游地点,让大家带着门票去野营,教师结合景点,引导学生在野营地完成不同类型的语言训练。如结合景区的灯笼让学生猜谜语(谜语内容是本课的部分新词),结合景区的“关关有道”让学生完成看图填空、创编对话等游艺活动,使学生边野营,边巩固训练语言。

3.话题延伸,提升素养

教师运用PPT让学生欣赏当地一些景色优美的野营地,激发学生的野营欲望,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实际,用英语设计一个周末野营计划并互相交流。

本课中,教师以go camping为主线,紧紧扣住野营这个话题,通过对话交流、任务型活动、游戏等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学习,操练,巩固本课的新词新句。学生边野营边学习,边学习边运用,边运用边游玩,过渡自然,螺旋上升,真正做到了“学中玩,玩中学”。

四、以主旨情感为主线

有些词句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便于激发学生内心深入的情感。这些词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研讨教材,重组教材,提炼主旨情感,以此为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带着情感学习新知,感受丰富的情感体验,让情感促进学习。如4A Unit 9 What’s the matter,有新词hungry, thirsty, ill, tired等,新句What’s the matte?I’m ... Here’s ... for you.当我们问别人What’s the matte?及帮助某人时Here’s ... for you.都是带有一份爱的情感色彩在里边,所以设计教学时就以主旨情感“爱”为主线,引导学生带着“爱”学习新知。其主要过程如下:

1.让学生带着“爱”学习新语言

教学伊始,师生对话交流后,教师用PPT导出一个肚子痛的男孩,引导学生带着“关爱”的口气询问小男孩,自然引出新句“What’s the matter?”并学习运用。接着,教师通过课件让学生听小男孩的录音回答”I’m ill. I’m thirsty.”。引出新词“ill,thirsty”并教学。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爱”帮助小男孩,在情景中学习运用新句型:Here’s ... for you.

2.让学生带着“爱”操练语言

教师用PPT呈现班中两个身体不舒服的学生照片,让学生带着“关爱”,运用新学句型“What’s the matter?”询问他们,并适时引出新词hungry, tired进行学习。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情景进行有爱的语言实践活动“Here’s … for you.”接着教师呈现一组不同身体情况的人物图,让学生带着爱进行小组语言操练,巩固语言。

3.让学生带着“爱”综合运用语言

教师呈现生病的Tom与家长的一段对话,引导学生找出家长对Tom“爱”的句子,并指导学生带着“爱”朗读这些句子。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生病的Tom提一些“关爱”的好建议,如Why don’t you ... ? You can ...等。最后,教师让学生欣赏一组贫困地区孩子的图片,让学生运用新词和新句编对话,让他们带着“爱”进行语言综合运用活动。

整个过程,教师以语言学习为重点,以情感为主线,以“爱”为抓手,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心中的爱,让学生带着“爱”学新词新句,带着“爱”实践操练语言,带着“爱”综合运用语言。在情感的催化下,语言学习一步步深入,学生学得更主动,语言实践运用更富有意义,也更富有实效。整堂课,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语言知识,更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提升了学生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