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创新范文
时间:2023-04-01 23:2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的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企业文化创新的现实意义
1.企业要有效地运作,企业的文化必须与其组织结构相匹配。由于企业的环境和结构能够快速发生变化,文化存在于企业中的每个个体的信仰、价值观和规范之中,以至于企业的文化创新经常跟不上企业环境、结构和原则的变化步伐。成功的企业能够有意识地加以调整,选择合适的企业文化以适应企业内外条件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靠文化带动生产力,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世界500强企业出类拔萃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的背后,优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因此,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究底是文化的竞争。
2.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关于企业经营者对创新的评价,本次调查涉及了“最满意的”和“应加强的”各是哪种创新的问题(表格如下)。
从表上可以看出,企业经营者感到最满意的创新依次是:“管理创新(40.8%)”、“观念创新(37.9%)”、“技术创新(36.9%)、“市场创新(32.7%)”、“制度创新(25.9%)”、“组织创新(11.3%)”和“文化创新(8.8%)”。企业经营者认为应加强的创新依次是:“管理创新(37.1%)”、“技术创新(35.9%)”、“观念创新(31.8%)”、“市场创新(31.7%)”、“制度创新(25.5%)”、“文化创新(21.5%)”和“组织创新(12.9%)”。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文化创新的认识不够充分。
二、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理念
1.以人为本理念。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深化,人的主体价值在企业运作中的作用变得日益重要。当代企业价值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人为中心,以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本主义思想为导向。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重要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注重发挥每一个员工的自主精神,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进而形成企业创新的动力和创新型管理模式。
2.个性化特色理念。企业文化个性化可以使企业和企业产品个性化,从而使企业逐步走出产品同质化。企业文化创新切忌全盘照搬,不同的企业都应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模式,别人的模式很好,因为它适合那个企业或者组织,移植到自己的组织里未必合适。企业文化的个性是特定的、独一无二的,主要在于它不易为竞争对手所效仿,比如三枪集团的团队文化,海尔的创新文化等。
3.善于学习的理念。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最突出的特点是占主导地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是知识,不再是一般劳动力,也不是资本。拥有并善于运用知识成为这个时代的真正动力,只有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才能获取知识。成功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个阶层人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力的源泉。通过保持学习的能力,不断突破组织成长的极限,从而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态势。
4.知识共享的理念。知识积累和创新不仅依赖于企业、员工、个人的知识和创造,更依赖于相互间的学习和补充,任何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产生都是许多不同部门、不同专业的人集体协作的产物。企业除了关注个体知识的获取与积累,更应关注知识的传播与使用,即建立有利于企业知识共享和增值的新型企业文化,鼓励员工间相互分享自己拥有的知识,并促使员工们将知识转化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生产力。
三、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创新
1.企业文化创新要以确立体现时代特征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企业能否成功的根本。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具体的定位设计,尽量以鲜明的、个性化的企业价值观获取竞争优势,使它不仅折射出改革开放的背景和精神,还体现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发展进取的时代精神,比如信息观念、效率观念和环保观念等等。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文化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企业文化,不是一蹴而就、昙花一现、急功近利的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创新要以树立创新观念为灵魂。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机制是一个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也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企业家要树立正确的创新理念、创新思想和创新精神,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要保持一种非凡的活力,双眼紧盯着国际、国内各种信息,紧盯着市场需求,一旦现有的企业文化跟不上外界的变化,就得找出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与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明确企业文化创新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并加以改进以适应企业的发展。
3.企业文化创新要以建立学习型组织为媒介。企业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基于全体员工的知识和有效应用知识的能力,获取这种能力的基本途径就是学习、研究与开发,企业间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学习能力的竞争。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是建立学习型组织,它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发展的认同感,提高创新积极性,并培养创新人才,进而提高企业经营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企业需要通过制订鼓励学习和创新的制度并建立适应于学习型团队创新管理机制,为所有员工营造良好的学习型文化,鼓励员工善于学习,把学习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并有所创造。
4.企业文化创新要以构建和谐与信任的共享型企业文化为目标。企业文化创新要以相互信任、互相合作为基础。信任是剂,能使企业运作更加顺利,企业知识交流和共享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和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作为企业的领导,应该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做好带头模范作用,营造知识交流共享的氛围,建立从高层管理者到普通员工之间的友好、合作和互动的关系,从更深层次上推动企业文化的创新,并健全配套机制,如设置激励和惩罚的机制去约束破坏和谐氛围的行为,以培育出优秀的企业精神。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七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篇2
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由知识要素驱动的新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主要的特征,“变”是成为知识经济中惟一不变的原则,企业固守不变或等待被动的变化或变得不够快都可能被市场淘汰。只有进行全面创新,企业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我们正进入体制变革的时代,其深刻程度的普遍性不亚于产业革命所带来的体制变革。在这种变革中,能生存下来的是那些有创新精神,并乐于接受技术、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公司;是那些不断进行创新、汇聚了一批创新型人才、其有超强创新能力的公司。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和文化创新,但在所有创新内容中,企业管理思想的创新与企业文化的创新作用则愈显重要。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各国企业都逐渐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一种力,也就是企业文化力。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激励力,加强企业的约束力,提升企业的导向力,增加企业的纽带力和辐射力。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且逐步深入地把创新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企业文化创新正在由一种全新的文化理念转变为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决定性作用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创新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文化创新是创新理念形成的基础
企业理念是企业领导和员工共同认可和追求的一种价值观,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要使企业领导和员工形成统一、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创造和谐、公正、平等的发展环境,必须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因为创新的关键在于人,在于每位员工共同认可并接受之后,就会像“黏合剂”一样,把全体员工团结在创新理念之下,调动企业内部有益于创新的各种力量,从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创造的群体意识,它所包含的创新理念、价值观、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等内容,均寄托了企业全体员工的理想、希望和要求以及他们的命运和前途。员工在企业的发展中,对创新理念及创新行为产生了认同感,就会积极参与企业的创新活动,调动自己的创新潜能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创新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企业文化创新有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
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推动力。企业的创新,一是要靠有形的、物质的、经济的手段,二是要靠教育无形的精神推动。只有两个轮子同时转,两种燃料一起烧,双轨并行,两轮驱动,才能使企业乘上新世纪发展的快速列车。一台计算机的硬件不管怎么先进,也只有安装了合适的软件才能高效运作,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软件”。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生产力。生产力包括生产者、生产对象和生产工具等要素。企业文化建设的对象是人,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正所谓“成事在人,败事也在人”。企业文化着力解决的就是一个效率问题。一大批掌握先进思想、现代科技的人与先进设备的有机结合,这就形成了生产力。一个企业,如果有一大批用先进企业文化武装起来的人,企业的创新能力将大大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将显著提高。
三、企业文化创新有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现代企业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尤其是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管理上如何科学地发挥人才作用,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意义重大的工作。企业文化创新对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吸引住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上海德力西集团倡导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突破传统的用人观念,广泛吸纳四面八方的人才;并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驰骋舞台,企业的用人原则是:特长志愿结合,专业岗位衔接,能力职务互动,绩效待遇一致;同时企业建立了人才激励机制,任人不唯亲,只唯贤,不讲情,只讲能,形成一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才竞争机制,造就了一支能力强、作风硬、素质高的开创性人才队伍。没有“以人为本”的这种企业理念的指导,企业是难以呈现出这样一种充满无限活力的局面。
四、企业文化创新有助于形成企业良好的自我约束机制
企业文化对每个员工在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当然,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以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为主导的硬约束,而是一种内在的软约束。这种软约束来自于企业创新的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一旦一个企业的群体意识、内部舆论、风气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具有创新的特质,就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群众化的群体心理和动力,使员工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理念共鸣,进而自我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自觉开展创新工作。企业文化的构建与创新,不仅与企业的“制度管理”构成为一个互补的整体,而且独创了一种管理意境,融合了制度管理和条例管理内容,同时,它以一种柔性管理的文化形态,在冷冰冰的物质结构之外,构筑了一种文化需求和氛围,以适应人性、人情和人的自身价值提升的要求。
五、企业文化创新有助于企业开展创新合作
企业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凭个人或单个企业的努力是难以实现的,构建创新网络,开展创新合作,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主导模式。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竞争者的合作,携手建立战略联盟,共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失为新时代竞争的明智之举。而相同的文化和语言,或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渊源,可以克服创新思想交流的障碍,加速创新知识的传递及效能,沟通市场、企业、科研机构等的交流与联系,在企业创新发展中起到其他方式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的发展相互渗透,相互综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市场也日益趋向一体化。因此,谋求合作,将竞争与合作统一起来,便成为当今市场竞争的新思维。
篇3
1.(2013・广东文综卷・32)2013年1月,教育部贯彻《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甲认为,这样可以化解汉字书写危机;乙认为,在键盘时代学书法是浪费时间。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的合理之处在于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②乙的不足之处在于漠视了新媒体时代书法的文化价值 ③书法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完美人格 ④书法教育传递传统文化的精神,培养审美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说明书法教育的重要性,④正确。同时,甲的观点有合理性,但①“根源”表述错误;乙认为浪费时间,明显对书法教育认识不足,②分析正确;③观点太绝对,不选。答案选D。
2.(2013・福建文综卷・29)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发微信,拜大年,走亲访友;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
A.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B.引导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
C.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
D.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
解析:中国式过年方式属于传统文化,至今人们仍然代代相传,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A正确。中国式过年与科技发展、民族和睦没有直接联系,B、D不选。C错在“文化之大全”上。
3.(2013・北京文综卷・24)“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
A.正本清源 独树一帜
B.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C.薪火相传 推陈出新
D.各美其美 和而不同
解析:题干强调绘画既要继承优秀传统,又要有创新精神,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C正确。A强调文化的独特性,B强调文化的包容性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D强调文化的多样性,所以A、B、D与题干指向无关。
4.[2013・江苏政治卷・34(1)]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
解析:解答时,首先要从乡村入手,把乡村与乡村中蕴涵的文化联系起来,然后从乡村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及乡村文化的作用角度分析,乡村文化的作用可以从展现地域特色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宿感等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①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的衰落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②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③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2013・安徽文综卷・38(3)]三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成了“三年见成效”的主要目标任务,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转移不是简单的复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依靠创新驱动。示范区某企业技术研发团队瞄准市场需求,刻苦钻研新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该研发团队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解析:解答本问的关键是紧紧抓住“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一关键句,指向文化生活中的社会实践、借鉴优秀文明成果、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高科学文化修养等角度,主要从以上角度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立足于社会实践。适应市场需求,在创新的实践中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科学文化修养。通过刻苦钻研新技术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善于借鉴成功经验。博采众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技术突破。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创新的思维和实践推动时代的发展。
【考点精讲】
一、继承与发展――辩证继承文化与促进文化发展
1.内涵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3.特点
(1)继承性:主要表现为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和传统思想的继承。
(2)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3)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作用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5.正确态度
(1)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6.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地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7.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二、文化创新――不竭源泉动力与基本途径方向
1.源泉动力
(1)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可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必由之路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3.创造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与文化创造的主体。
4.创新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5.创新途径
【应试策略】
掌握本专题内容,首先,明确一个实质: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把握两种积累:文化的发展,包括横向积累即文化传播,纵向积累即文化继承;理解三大措施: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途径;处理四大关系:文化继承与发展、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创新与继承、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其次,要特别关注重大文化活动、文化实践以及各地文化发展的典型案例,着眼于“大立意,小切口”的思维方式,重点把握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途径等知识。
【创新演练】
1.目前,中国首部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正在筹划赴法国、德国的巡演计划,要让传统的昆曲艺术“姹紫嫣红开遍”。此举
①有利于中华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 ②是吸收外来文化成果的重要途径 ③是中外文化实现完全融合的契机 ④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2.2013年5月9日,台湾竞争力论坛了第二季“台湾民众国族认同”调查结果,57.5%的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89.3%的民众认同自己属于中华民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文化具有
A.特有继承性
B.社会历史性
C.相对稳定性D.鲜明民族性
3.“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鼓响则城门关闭,宵禁人息”,2013年4月1日起,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正式恢复每日“晨钟暮鼓”仪式,人们将在钟鼓声中感受古老的传统儒家礼仪文化。该仪式意在说明
A.新的传媒不能完全代替旧传媒
B.传统文化更能让人们产生共鸣
C.儒家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精华
D.文化发展的前提是文化的继承
4.扬州在古城保护中,“不与人家比高楼、比规模、比洋气,而是比特色、比精致、比秀气、比大气、比文气。”扬州的古城保护和利用浓缩为12个字: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这揭示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A.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
C.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中的两方面
D.文化创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5.下列选项能够为漫画所反映的文化道理提供有力佐证的是
①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 ②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充足条件 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 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3D技术发展的日趋成熟,推动了3D电影的飞速发展;3D电影在带给人们视觉震撼的同时,相关的3D设备也成了影院新的卖点。3D技术带来的变化体现了
A.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C.与时俱进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D.为社会实践服务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7.列宁曾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
①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④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8.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在《通往大国之路:中国的知识重建和文明复兴》一书中指出:如果西方是苹果,中国是橘子的话,那么苹果的话语是解释不了橘子的。同样,橘子可以学习苹果,因为大家都是水果,但是必须明白,橘子学习苹果的目标不是把自己变成苹果,而是要把自己变成更好的橘子。
随着经济崛起,中国感觉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因为没有文化"走出去",中国其他方面的“走出去”已经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比如企业“走出去”往往被视为是对外在世界的威胁等。所以,这些年中国在不断加快改革开放,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努力把中国文化推向国外,包括孔子学院、各种形式的“媒体走出去”项目等。
(1)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加快改革开放对促进文化发展的意义。
(2)从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角度,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参考答案:
1.C 我们应该吸收的是外来优秀文化成果,②说法错误。③错在“完全融合”。
2.D 57.5%的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89.3%的民众认同自己属于中华民族,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3.D 该仪式“人们将在钟鼓声中感受古老的传统儒家礼仪文化”,所以,A项不合题意;B项错在“更能”;C项错误,儒家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
4.C A、B项与题意无关;材料并未体现扬州是如何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以,D项排除。
5.C 读漫画中的文字可知,漫画强调的是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①②④符合题意。③材料体现不出。
6.D “3D电影在带给人们视觉震撼的同时,相关的3D设备也成了影院新的卖点,体现了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指导社会实践。
7.B 列宁的这段话强调了无产阶级文化与旧文化的历史联系,①④是其应有的启示。②③与题意不符。
篇4
文化产品如报纸图书、音像碟片等,文化服务如广播电视、艺术演出、“三馆”的文、博、图等,而文化休闲就更为明确了,即旅游景区、室内娱乐、健身活动。事实上,这三个大方面构成了我们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主体。因此,在认知文化市场管理人才的专业定位时,主要应该围绕着这三种文化市场相关的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文化市场的现实性,决定了我们要立足于培养适应文化市场形态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型人才、管理性人才,从而结合们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规划我们的人才战略,达到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文化市场要求的人才体系
当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短缺,比较明显的是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懂经营、晓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人才结构和专业程度,难以以适应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在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这里亟需的是文化知识渊博,项目策划应手、文化经纪洽谈、资本操作运筹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说,我们的文化管理人才还不能适应持续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形势。二是文化是有国界的,有民族性的,因此,在“地球村”到来的今天,应该培养懂得外国文化、懂得多民族文化,同时又能在文化市场上进行运作的多面型文化人才。三是现有的文化经营管理者,要进一步拥有开拓能力,在创新精神的指引下,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否则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文化市场。四是面对人才的专业素养,面对文化产业运作及经营管理的人才需求,更好地适应文化市场发展的时代需要,建构多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储备文化人才的管理与应用能力,是我们人才体系的关键环节。
三、文化市场要求的人才实践
关于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的人才培养,首先要看到文化生产的特殊性,文化市场的特殊性。任何一样文化产品或服务项目,都是有动作规律、运作过程的,对于文化行为、文化产品的管理,方方面面都有文化管理者的操作方式与实施规则。因此,要使人们的文化管理人才能够在文化市场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促动文化市场健康地发展,必须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调查研究。到社会上去,到市场上去,到文化企业中去,到文化服务的第一线去,与文化企业建立联系,打造片我的实习基地,共同培养有用的、符合该专业实际的人才,这才是当务之急。由于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特殊性,对于某些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的经营管理,文化管理者应该采取项目跟踪的方式,一边管理,一边学习。一个文化市场的管理者真正走过文化企业,真正参与过演出公司的舞台剧目,才能真正懂得这个项目,熟悉这个项目,也就懂得了文化市场管理的特殊性,运作的特殊性,这不是从书本理论上可以获得的。
四、文化市场要求的人才方向
篇5
[关键词]出版发行;文化产业;文化安全;创新发展
一出版发行行业存在的问题
书是文化知识传播与传承的重要载体,一本书只有通过编、印、发完成其流通过程,尤其是通过发行后,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开始得到体现。但目前的情况是,每年的出版物大量积压,库存非常严重,出版图书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给人以江郎才尽的感觉。这虽然不是绝对现象,仍有少量精品、极品,但是同庞大的出书量相比,也只是凤毛麟角。如北京一家知名出版社,每年回款500万元,但库存却达2.3亿元。长此以往,这显然会影响出版行业健康发展。在发行方面,由于市场格局的变化,网店的迅猛发展,实体店的经营管理不善,加之盗版盗印现象时有发生,已经形成严重的瓶颈。在印刷方面,由于印刷成本居高不下,尤其国有印刷企业管理费用过大,加之员工的归属感、依附性很强,责任心却很差,从而造成书价虚高,抑制了部分读者购书的欲望。总之,这些现象已严重影响到了出版行业的发展,难免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更谈不上把这个行业做强做大。为了生存,部分出版社开始走歪路,买卖书号,美其名曰“合作出书”“联合出版”,殊不知这些不经严格审查,政治上未严格把关,专业知识欠精,编辑质量差的图书流入市场,哪怕发行少量几本,也会对社会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造成隐患。更有甚者,通过非法获得的书号所出版的刊物中,不乏歪曲历史,攻击政府,充满负能量的内容,这已严重损害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安全。同时,还有个别书店为了增加销售,迎合部分读者的口味,书架上摆满了诸如如何巧取豪夺、升官发财的《厚黑学》,充满低级趣味内容的《女人不狠地位不稳》等图书,误导读者,传递不健康的文化,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文化安全。
二如何破解出版发行行业的瓶颈问题?
前文所述现象只是出版发行行业的冰山一角。笔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这个行业,现已经从业三十余年,目睹了这个行业的兴衰。笔者认为,为了文化安全与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业内人士应该紧紧抓住国家“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调结构机遇。首先,我们要做好降库存工作。有数据表明,我国出版社的库存量所耗费的木材资源已达六个大兴安岭森林面积的总和。这数据是否准确,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显而易见的是,巨大的出版物库存量只能是浪费资源,污染环境(造纸),浪费运力,过多占用库房及消耗水、电、暖等资源,直接导致出版社亏损,迫使出版社把亏损部分转嫁到动销的品种上,造成了书价的虚高,影响了市场竞争的能力。为此,出版社应该在选题上下功夫,多出极品、精品,多出充满正能量、社会需要、读者需要、市场认可的产品。同时,为了出版社的安全、品牌、声誉着想,应杜绝“合作出书”、“联合出版”的现象,彻底消除买卖书号的情况。其次,要解决目前出版发行产业链出现的严重的“瓶颈”问题还要从服务管理做起。所谓服务,就是要切实做到为书找读者、为读者找书,而且必须是精准服务,将发行工作落到实处。同时,书店的员工要识书、懂书,将每本书精确地传递到读者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库存,增加销量。此外,印刷企业也要在改进技术、降低印刷成本、提升印刷质量上下功夫,使自己的产品在印刷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三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篇6
关键词:基层文化 自觉创新 文化研究
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在解决了根本的物质需求之后,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表现的日益强烈。从大众化的角度来说精神文化生活的渠道比以往更加的丰富多彩,以传媒来讲,不仅仅是以往的报纸、书刊、电视以及广播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以电脑、手机等等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传媒手段也是普及度越来越高,我们可以更加方便、直接、快速的了解自己所需要的社会生活信息,也能够更加便捷的实现沟通与交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技术的发展并不能完全的解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所有需求,因此,基层精神文件建设就显得即为重要了。无论是以居住地域为单位还是以性别、年龄、职业等等为单位的基层文化活动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人们以文化追求、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以及其他的志同道合的相同点为契机聚在一起,不仅仅丰富了自身的文化生活,也在这样的基层文化生活中提升了整体基层生活的文化修养。我们可以看到,在各个基层单位,人们不局限于固有的文化娱乐模式,群策群力,大胆创新,开创出了一系列的极富民族、地域、文化气息的基层文化新模式,这体现了自觉创新意识在基层文化中的普及和应用,反应了人们对追求精神文明的自主性,也为我国基层文化创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一、基层文化自觉创新的主要特点
开展基层文化不仅仅是为了丰富人们的娱乐和精神生活,它更是基层劳动人民对于文化创造的一种精神诉求,反应了人们对于提高精神修养的本质需求。基层文化创新是相对于自发创新而形成的一个更深层次的文化理念,基层文化的自发创新是指人们在认识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文化创新规律的状态,是文化创新的开始阶段,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文化的自觉创新则是人们在掌握文化创新这一规律之后的一种创新活动,它充满了科学和理性的光芒,能够较好的把握文化创新的发展方向的发展目标。基层文化的自觉创新具有一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基层文化自觉创新的主动与方向性
自觉创新反应了人们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创新规律之后,出于对更高的精神文化境界的追求而开展的文化创新活动,它首先体现了创新者们的主动性,即一种对于文化生活的高标准和高追求,其次,这样的自觉创新往往高产,而且极具特色,这正是由于这样的文化自觉创世市一中厚积薄发的文化创造力的爆发,是人们在某一精神生活领域的经验和诉求的集中体现,因此,它也具有极强的方向性。
2、基层文化自觉创新的本色性
基层文化往往没有承载过多的精神诉求,而是人们在开展精神活动时对于现有的精神生活方式的一种不满足,而自觉进行的文化探讨,因此,他首先是体现了自觉创新者们的精神文化的追求方向。其次在这样的文化积淀之中提炼出的文化精髓,则是直接体现出了文化植根地的人文特色,不改本色。
3、基层文化自觉创新的可融合性
基层文化往往具有极高的生命力,历经时间长河而经久不衰,往往还能在新时代爆发出更强的时代感。我们从传统文化的新时代改进中可以窥见端倪,正是由于基层文化的这种强烈的大众情怀和草根情节,使得基层文化的自觉创新也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特征,在于其他的文化载体的融合中表现出了极强的可塑性。
二、基层文化创新的发展建议
正是由于基层文化创新的具有以上这么多的发展优势,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大力发展基层文化自觉创新的决心和信心,在加大基层文化创新投入的基础上,也要为新时期基层文化的自觉创新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发展建议:
1、基层文化的自觉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
基层文化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因此,基层文化建设也是承载着发扬时代精神的时代使命,在开展基层文化的自觉创新时,要重视对基层文化中民族性的、传统文化精粹的保护和进一步挖掘,使得他们在新时代绽放出新活力。同时对于过往精神文化中的一些不适应时展需求的文化糟粕,要敢于正视对待,要立足于进步创新,基层文化建设理应成为人类文化建设的一个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基层文化的自觉创新也应该成为人们表达观念、阐述观点的一个重要的展示舞台,要发扬文化的自由性和原创性。
2、基层文化的自觉创新要注重贴近群众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在基层文化的自觉创新活动中,首先要做到贴近群众,从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去感悟、去提炼、去升华,挖掘出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东西。在实际创新活动中要开拓视野,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去,做到百花齐放、各有所得。对于后面这一句则是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我们要基于文化创新的理论基础,去挖掘去总结文化创新的基本规律,总结经验的同时,要深入提高整个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队伍素质,完善基层文化自觉创新的管理机制,保护和发扬基层文化自觉创新的理论成果。
三、总结
基层文化的自觉创新反应了在新时期的发展前景下,广大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热烈追求,本文在分析了基层文化自觉创新的主要特点之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善基层文化自觉创新效果的几点建议,为进一步发展基层文化自觉创新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篇7
要通过“狼文化”实现企业创新的提升,就必须“知其形、建其质、营其境”,全面系统地认识和构建“狼文化”。
“知其形
狼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形态,是企业人具有的“狼性”色彩的群体性格,不仅体现在为人津津乐道的高度的危机感、敏锐性洞察力、激烈的进取心、高度的团队凝聚力等几个特点,而且还表现为心态积极、行为主动、勇于挑战、不畏困难、信念坚定、全力以赴等具体行为上。
然而在纷繁复杂的行为表征背后,“狼文化”更深层次隐藏着的是:对挑战性目标的激情追求、战胜困难的顽强作风、以工作为中心的奉献式努力、富有谋略的团队配合、卓越业绩的持续突破等五个方面的信念。
这五个信念包含了工作动机、工作态度、行为方式、行为风格、目标达成的系统化内容,体现了企业创新全过程的文化要求。所以要想通过“狼文化”的学习和培植促进创新,就要确保狼文化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能“学表不学里”,不然就会陷入“有其形无其神”的尴尬境地。如某些企业严格化工作纪律、强调高绩效目标压力、强化负激励,这些都仅仅制造出企业内部的高压氛围,背离了初衷,不但没有培育出企业的“狼文化”,还会伤害原有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企业认同感,导致骨干人员流失,最终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
建其质
要想让“狼文化”真正落地,使员工具备自动自发的创新行动,必须在更深层的文化内容上下功夫。
“狼文化”不仅仅需要口号、制度、领导者意志、示范和倡导,也不仅仅是某些高压的制度规定。“狼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背后是对企业与环境、目标与行动、付出与收获、个人与团队、工作与家庭的基本假设和逻辑推理,是对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式上约定俗成的规范的遵守。可以说,这些基本的假设、逻辑推理、规范、心理契约、预期及兑现等才是“狼文化”的本质性和根源性内容。
只有具备这”狼文化”的本质基础,才能与员工形成了心理契约,使员工树立起对未来的预期,“狼文化”才能真正衍生出令人惊叹的狼性精神,令人瞩目的经营业绩。
在“狼文化”培植过程中,企业要以明确的制度、规则、示范、信息传播、培训、奖励等方式强化这些假设和规范。
营其境
“狼文化”的外层之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目标,另一个是企业的价值平台打造和共享机制的形成。
狼在丛林里或荒野中才是狼,而在笼子里或人们的家里就会变成狗。高度竞争的环境和挑战性的目标更易形成企业的狼性文化。华为的“狼文化”也是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形成的。华为没有政府关系、没有垄断性资源、没有技术储备,只有华为人。华为面对丛林里的老虎、荒原上的猎豹和狮子,他们的力量确实太小,随时都有被吃掉或者被饿死的危险。而在这样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下,华为才诞生了狼性精神,开始了拼搏进取、奋发有为的伟大征程。
所以,要想真正形成企业的狼性文化,就必须营造出公司的危机感,提出富有激励性和鼓舞性的目标,为狼性文化获得合理性和合法性。如百度等公司没有面临生存的危机,也没有提出富有前瞻性、挑战性的高远目标,所以百度新设立的某些富有狼性精神的制度性约束在员工群体中并没有得到响应,反而遭到了强烈的抵制。因为员工没有感觉到狼性文化的必要性和必须性。
另外,要想打造狼性精神,还要建立起良好的价值创造平台、完善工作支持体系和价值分享机制。
篇8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杏林文化;继承;创新
杏林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当代人的历史使命,杏林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不仅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中医药文化,更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
一、杏林文化的由来
1、杏林
一千多年来,“杏林”一词已成为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自古医家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著以“杏林医案”为藏,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医道以“杏林养生”为崇。[1]杏林早已和岐黄、悬壶一样,作为中医的代名词。
“杏林”来源于葛洪《神仙传・董奉传》,它主要记载了东汉医者董奉济世救人的典故。董奉作为“建安三神医”之其一,悬壶济世,免费救死扶伤,很多患者病愈后登门道谢,都应他要求在山上种杏树。经救治的患者越来越多,杏树越来越稠密,竟有十多万棵。一株杏树,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色。人们见到杏林就联想到董奉,董奉虽早已仙逝,但“杏林”之佳话却流传至今,成为历代医学从事医道,鞭策和激励自己的信条。 “杏林春暖”和 “橘井泉香”等词也被用来称赞如董奉般,既有高超医术,又有高尚医德的中医大家。
2、杏林文化
目前,“杏林”早已不仅仅作为中医大家的代名词,而是抽象成一种文化符号,具体来说即大医精诚、精勤不倦,医德高尚、淡泊名利。
首先,是大医精诚、精勤不倦。欲治病救人,必须具备精湛的医术,要有精湛的医术,就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中医治学有“七重”:重经典、重临床、重师承、重流派、重勤求、重博采、重悟性。[2]正如孙思邈所言:“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中医学强调为医者,必须精诚,方能承受生命的托付。欲达其“精”,则须以“博极医源”为目标,终身精勤不倦,上下求索,才能日益精进;唯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才不会为道听途说所误;唯有小心谨慎、虚怀若谷,才能够永远前进。[3]
其次,是仁心仁术、淡泊名利。龚延“十要”中写道“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云:“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这些都是历史上医德高尚、淡泊名利的典范。
二、杏林文化的精神与继承
王维诗云:“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彭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明李时勉诗亦云“山边种树绕林垌,几处曾看此独名。花近药栏春雨霁,阴浮苔径午风清。岩前虎卧云长满,树底人来鸟不惊。遗迹尚存仙路杏,只应怀古独含情”。
清征士放《杏林诗》云:“吾亦知医术,平生慕董君,药非同市价,杏以代耕耘。山下虎收谷,溪边龙出云。芳林伐已久,到此仰余芬。”这些不同时代的诗人都通过描写杏林仙境之秀美风光抒发和表达了对董奉及其杏林文化精神的崇敬之情。时光荏苒,杏林文化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发展即最好的继承。
杏林文化体现的是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效法自然、和谐平衡、济世活人”,可概括为“精、诚、仁、和”。杏林文化的继承即是杏林文化价值内涵的继承,是杏林文化价值内涵不断的发展。
1、精
精即精勤不倦、至精至微。
葛洪《神仙传》卷十曾将董奉精湛的医术表现的淋漓尽致。董奉从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入手,将患者的症状病情与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相结合,运用外敷、熏蒸、沐浴、心理等多种治疗手段治好了患者的皮肤病。除此之外,《神仙传》中还有“妙手活燮”等,均展现董奉精湛高超医术,其运用食疗、心理、运动、沐浴、外敷等多种疗法相结合的例子彼彼皆是。
无论是急危病症还是疑难杂症,历代大医都有所建树。古有张仲景《伤寒论》、吴鞠通《温病条辨》、葛洪《肘后备急方》、孙思邈《急备千金要方》均针对急危病症有着诸多良方,沿用千年,经久不衰。不仅医法药方在当代不断地传承,
更有很多当代医者都以精作为医者的最基本的要求,更进一步发展杏林文化。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安医学家族即传承精湛中医药技术的典型代表。“张一帖”因善治急症而闻名,对症一剂即可痊愈,人送名号“一贴”,张一帖的医术、医方先是由国医大师李济仁尽数掌握,再传至张舜华夫妇。精湛医术药方就是这样,传承千年。国医大师张学文,凭借治疗温病方面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中医脑病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成就。他认为中医四诊及辩证论治是综合运用多因素进行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医的精,精在四诊搜集精心、辩证精细、逻辑思维精密。一个环节不精,都会导致诊疗错误治疗效果不佳。并对当代中医药大学生提出要求,必须刻苦钻研、不断实践、探索,不断积累临证经验,成为优秀的中医药继承者。
2、诚
诚即至诚至信、德才兼备。
董奉“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董奉的杏林,即是对董奉为人至诚至信、德才兼备最好的诠释。他为患者医治,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不仅诊治仔细,每次都亲自为患者煎药、敷药,侍奉左右,开导患者,给予患者心理安慰。他的大医苍生的高尚医德受到了百姓和医家的崇敬。继他之后,唐医者谢景先曾免费在杏林故地为百姓医治,明医者郭东亦曾效仿董奉种植大片杏林在其所居。淡泊名利、德才兼备方能承受患者的生命之托。
当代,国医大家是杏林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他们非常注重自身的医德修养。
国医大师朱良春以“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儿女性情是指医生对待病人要怀有儿女对父母的爱,关心他,爱护他;英雄肝胆是指医生遇到危重病人要胆大心细,当机立断,敢于承担责任;神仙手眼是指医生要观微处,对疾病有准确预见及判断;菩萨心肠是指医生要以慈悲为怀,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怜惜病人。
3、仁
仁即仁心仁术济苍生。
董奉是之所以能被后世历代医家列为“医乃仁术”的典范,其“杏林春暖”“敷浴治疠”“斩鼍除魅”“杏茶治癔”等故事均体现了其对寻常百姓的仁爱之心。“仁”体现了中医仁者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其济世救人的宗旨,表现了医学人文精神。这些精神,在当今时代仍然是医学精神的核心。
医者应做到: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国医大师邓铁涛曾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题词道:“四大经典为根,各家学说是本,临床实践是生命线,仁心仁术乃医者灵魂。”在他看来仁心仁术是对医者的首要要求。在他看来,医学人文精神是对患者生命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关注患者的生命与健康;二是了解患者的权利与需求;三是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医学人文精神在当代大力弘扬,是对患者在感情上的体恤与同情,是在态度上对患者的尊重和关心,是医者主动、真诚与病患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体现,更是当代医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
4、和
和即和谐社会和谐生命。
《神仙传》这样描述杏林:“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耘治也。”恬静、惬意,不是仙境胜似仙境。董奉顺应自然法则,将返璞归真的道家理念与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相结合,打造了和谐杏林。杏林,无一不渗透出董奉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医患矛盾冲突尖锐的当代,和,更是当代医者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部分。
三、杏林文化创新及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传承中医衣钵,弘扬杏林文化,传承中医药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杏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即当代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中医药类院校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要做好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首先,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医传统文化的核心,教学时,中医药文化应以中医传统文化为基础,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渗透,从而扩充中医药文化学科的范围及内容;其次,除教授中医药文化,探索和钻研中医药文化理论基础外,更要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中医药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如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等;再次,中医药类院校在办学科研之外也需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更好地向大众普及中医药文化相关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文化;最后,随着人们对养生保健概念的重视,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产业日益蓬勃发展。“杏林文化”应将文化与产业相结合,以文化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扩大文化传播,利用中医药文化资源打造地域特色的文化经济产业链,发扬杏林文化。
【参考文献】
[1] 舒长兴.冯模健.陈辉.杏林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中医药文化,2001(1)28.
篇9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和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书法院副院长,国际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日本金泽大学客座教授,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复旦大学等十所大学双聘教授。
中国是“大陆文明”中的佼佼者。什么叫大陆文明?就是农耕社会,它占地球的30%,可惜在近500年的时候,有一支强大的力量把中国从陆地文明的“四大文明”的大国,最优秀的国家,变成了次发展国家,欠发展国家,甚至落后停滞的帝国。这支强大的力量就是西方。西方掌握了世界发展的第二阶段“海洋文明”,海洋占地球的70%,于是它就拥有了世界。中国的大陆文明使得诗国的宏大叙事,变成了海洋文明包围的欠发展的小诗。
我们的祖先在陆地文明做了创新,从观念层面可以说,最早的诗歌是“诗言志”。志者,心也,心跟形而上学观念相通,它源于孔子的思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成为人格完成的初阶。同时,诗歌还可以达到“立己达人”之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到了汉代的“诗达情”,从“志”到“情”,诗歌更感性化了,它是其感“自然之美”与感“情感之美”的统一。到了唐代,诗开始强调“品”。“品”很早就已被提出,但系统提出“二十四诗品”的是司空图,于是做一个诗人很难了,做到如此多如此高的“品”,代表诗格和人格的相辅相成。到了宋代,诗开始“妙悟”。这与宋代的理学紧密相关,人们从品人格的完成,变成“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哲学思考,变成了对极限思想的冲击。诗中有哲学,诗中有“道”“信”。到了近代的王国维,诗歌开始谈“境界”了。王国维拧出一个“境界”来,正好说明了近代以来,人的境界和诗歌的境界已开始降低,诗歌周边文化风味和人文环境已不生态了。王国维要清洁世界,因此提出了“境界”说。
但是,西方文化的滚滚洪流并不允许中国人从“志”“情”“品”“格”“界”就可以走出来。也有人可以提出,难道中国古代就完全是和谐、创新的吗?有不和谐的,屈原的《离骚》就是发牢骚,就是对天地人生的一种追问。但是我们难道不可以从《离骚》中看出一些人对自然、对自我、对命运、对天地的怀疑吗?它又是和谐的,因为它充满了理想主义精神的伸展,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的诉求,充满了对未知天命的探索,充满了对自我思维深渊的探测。《红楼梦》“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是创新的吗?是创新。尽管有对唐诗的吸纳,但《红楼梦》对那些女儿们不幸命运的无限同情和渴望解救,对“大厦”将倾的命运寻求根本答案,也是对人性的恶和对恶的抨击的呐喊。中国诗国的世界视界很大,没有必要将其边缘化。
同样,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创新,从《诗经》的四言为主开始,到了《古诗十九首》五言诗为主,到了七言诗、排律……诗歌越写越长。还有是韵的拓展。今天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几乎不押韵,诗歌的吟诵性和歌唱性正在消失。同时我们还必须面对格律问题,今天的诗人已不要平仄,甚至不要声调、不要意象。那么,是什么使得中国诗歌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之后,走向了一种后现代平面化?走向了一种没有深度的边缘化的“诗行”。
中国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是陆地文明时期的产物,如“白日依山尽”“黄河之水天上来”。如今它面临一个问题,便是在西方海洋文明的冲击下,中国诗歌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形态?当面对海洋文明,中华民族有一个新的契机,一个新的危机。很多诗人找不到感觉,找不到安身的地方,就开始写一些不押韵的诗,甚至写一些痛苦焦虑,带有自杀性质的诗。诗人顾城自杀了,戈麦自杀了,很多诗人自杀了,这说明现代性造成今天很多的焦虑。焦虑,我想在21世纪的时候,应该重新获得解释。
海洋文明的西方现代性带来一个大写的“丑”,导致古典诗歌之美的式微。学术界把西方的现代性称为“丑学”。那么,古典中国是强调美,是什么使得中国的诗人认为古典诗歌不再美了?
现代诗歌面临着四层冲击,冲击是西方的“三争文化”带来的――人与人之间是竞争乃至恶性竞争;团体之间是斗争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国际之间是弱肉强食的战争。而中国是“三和文明”,在家庭是和睦,在社会是和谐,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是和平。强调和为贵,不战而屈人之兵,代表了中国人不好战。西方人过分强调个体的绝对自由导致了竞争,强烈的竞争导致了战争,极端的战争导致了世界大战。竞争、斗争和战争使得“两次世界大战”都爆发在西方,这样一来,西方诗人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想法――奥思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为什么当五百万波兰人、六百万犹太人被他们送回屠宰场和毒气室的时候,他们集体向天呐喊:“上帝你在什么地方?”“圣经的神出现吧!”“耶稣你拯救吧!”一片沉寂,于是他们死了,人们从此不再相信有上帝,不再相信耶稣基督,不再相信那些诗告诉他们的所谓的美好。从此,西方人掉进了对人世间怀疑论者的“我不相信”,掉进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宇宙的彻底分裂,分裂之后的诗歌还能再美吗?分裂之后的诗歌如果再写美好,他们就认为是撒谎,他们宁肯写一个撕破了的丑的世界,也不愿写一个撒谎的伪善美好的世界,这就是西方“丑学”诞生的原因。
那么,可以看到从现代到近代到当代到后现代,西方的诗歌出现了重大的转型。想一想,歌德的《浮士德》,一个浮士德,一个重要的代码,就是浮士德与魔鬼的打赌,谁敢和魔鬼打赌?最后浮士德输了,他死了。艾略特接着写了《荒原》,诗人站在茫茫无边的一片大地上,前无路,后无道,不知从何而来,不知此生为何物,不知明天向何去。可以说,艾略特代表现代西方人对世界的绝望。剩下的就是后现代诗人美国威廉斯写的《便条》:“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这么一个留言的条子,把音节分行以后读出来就是一首诗。但这是诗吗?诗人曾经代神立言说出天地玄奥,今天的诗人疯狂了,他告诉你现在不需要审美体验,不需要形式完美,不需要呕心沥血,只需要形式分节就够了。今天很多人在进行后现代试验,我在和许多先锋艺术家诗人对话的过程中,发现他们都无限追捧这种“便条”模式――把精神内容完全踢掉,只剩下形式的空碗。因此在四川有一个诗人终于发明中国的第一长诗,一个句子有近百字,好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确实很独特,但又有什么意思呢?我认为这不是诗。这些影响了中国诗人,于是,日常生活非诗化、非格律化,成了当代诗歌的语境。
那么回过头来看现代中国诗歌,可以说是白话文第一次向古典诗歌的冲击,首先把没用文言文写的诗,或者说浅显文言文写的诗变成了白话文,把平仄格律基本去掉,但保持了它们一部分。其后是翟永明,写出了诗是“肉身化”的诗,《你为什么不来与我同居》,冲破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它的伦理界限。其后是“梨花诗”,加上那个男诗人在公开场合的公开,诗终于和性和和肉身完全扯到一块了。再回头看看经典诗歌的“诗言志”“诗言情”“诗言品”“诗言境界”,到了今天“诗言身”“诗言体”“诗言性”“诗言裸”,中国的诗确实走到了一个边界。国人有没有可能反省一下,中国的诗未来的发展该是怎样?
我提出自己的看法:中国诗再也不应跟着西方的现代派、后现代派走了,诗人应该放弃虚无主义,尊重中国的现代性。今日中国既不是农业或陆地文明,也不是海洋文明,而是同先发国家共同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太空文明。中国有了神九,用了GPS定位,有了更多的数码的传递方式,有了更多的人文交往的电子形式,中国正在和美国和欧洲一样进入太空文明。太空文明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就是“生态文化”,它的诗歌,将是生态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可能有人说,它能够减少污染吗?它能够扼制地球升温吗?它能够使今天的有毒食品减少吗?不能。但诗歌可以改造生产这些食品的人,改造那些要去修大坝,甚至造核污染毁灭人类的人的思想,它可以影响他们的下一代。
篇10
Abstract:The ability to innovate is the gene of the enterprise, is the main source of e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 The innovation of the enterprise 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innovation of the enterprise, is the key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Enterprise culture innovation runs through the entire process and every link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Enterprise cultural innovation has the important drive effect to lifting enterprise ability to innovate.
关键词:企业文化 创新 企业管理 影响力
Key words: Enterprise Culture, Innovati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fluence
作者简介:杜艳艳(1983――),女,陕西铜川人,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工商系教师;党囡(1983――),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学
一、企业文化及企业文化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确立正确的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培育形成优秀的企业精神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健全企业行为规范,优化企业形象,凝聚、激励企业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广大员工,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为企业和谐、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企业文化创新已成为企业创新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没有一个好的文化创新氛围,就不可能产生一个好的制度创新。
其次,没有一个好的文化基础,就难以创新出一个好的适应该文化的经营战略创新。
第三,没有一个好的文化创新作先导,就难以产生出先进的满足市场需要的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取胜和不断升级的原动力。
二、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力
(一)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理念形成的基础。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领导和员工共同认可和追求的一种价值观,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要使企业领导和员工形成统一、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创造和谐、公正、平等的发展环境,必须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创新有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企业的创新,一是要靠有形的、物质的、经济的手段,二是要靠企业文化无形的精神推动。只有两个轮子同时转,两种燃料一起烧,双轨并行,两轮驱动,才能使企业乘上新世纪发展的快速列车。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软件”。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生产力。一个企业,如果有一大批用先进企业文化武装起来的人,企业的创新能力将大大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将显著提高。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的要点
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使企业适应经济大潮,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永远充满活力的长寿企业。
首先企业管理创新必须立足自身实际。由于管理科学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我们在进行企业管理创新时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但国外企业管理理论中的制度前提和人性假设与我国的国情、社情不相符合,如果完全照抄照搬,必然导致“水土不服”。这就决定了我国企业必须立足实际,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创新之路。
其次企业管理创新应重视战略管理。战略谋划是企业的灵魂,战略管理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兴起所带来的外部环境巨大的变化,以及我国加入WTO后所面对的全世界竞争――跨国公司的挑战,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战略创新上下功夫。企业战略创新首先是指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着眼于全球竞争。
第三,企业管理创新应重视企业之间创新合作。企业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凭个人或单个企业的努力是难以实现的,构建创新网络,开展创新合作,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主导模式。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竞争者的合作,携手建立战略联盟,共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失为新时代竞争的明智之举。而相同的文化和语言, 或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渊源,可以克服创新思想交流的障碍,加速创新知识的传递及效能,沟通市场、企业、科研机构等的交流与联系,在企业创新发展中起到其他方式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的发展相互渗透, 相互综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市场也日益趋向一体化。因此,谋求合作,将竞争与合作统一起来,便成为当今市场竞争的新思维。
管理创新是适应全球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面对这个信息化、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如果个人与市场不结合在一起,不去创新,这个企业就无法生存。在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你所知道的信息,别人也都能知道,所有的信息都是对称的,只有速度致胜才能抢占市场。谁能最快速度满足用户需求谁就赢得了市场。所以把创新的基因渗入到每个员工当中去,不能仅停留在口头的表面文章上,而是通过市场的途径来实践。每人每时每刻都与市场结合在一起,离开市场就没有生存的余地。
参考文献:
[1] 马海波.创新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企业纵横.2007.11
[2] 洪昭荣.创新变革的策略思维[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