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时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4 11:4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冬雪时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冬雪时的诗句

篇1

1、京城数尺雪,寒气倍常年。泯泯都无地,茫茫岂是天。——韩愈《酬蓝田崔丞立之咏雪见寄》

2、洁野凝晨曜,装墀带夕晖。集条分树玉,拂浪影泉玑。色洒妆台粉,花飘绮席衣。入扇萦离匣,点素皎残机。——李世民《咏雪》

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4、深意劝客金尊,皑皑千里,琼台瑶圃重到。绮罗香暖恣欢娱,暂尔宽怀抱。更几朵、梅花开了。巡檐聊与花相调。算瑞气、丰穰兆。来岁强如,旧年多少。——杨泽民《霜叶飞》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移动学习;两面观;3G网络;掌上电脑;智能手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移动计算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正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目前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在此基于两面观的视角,对移动学习谈一点管见。

一、数字化学习与移动技术的融合:催生移动学习新模式

(一)移动学习的起源与发展

移动学习研究始于1994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WirelessAndrew研究项目。此项目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个移动学习研究项目,随后全球性的移动学习研究就此展开。如2001年欧洲“下一代学习”项目、2002年非洲农村移动学习研究项目等,目前移动学习在国外的研究与应用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的部分经济发达国家。

2000年,爱尔兰基更博士在上海电视大学建校40周年的学术会议上,做了题为《从远程学习到电子学习再到移动学习》的报告,从此“移动学习”的概念传入中国。国内移动学习的项目始于2001年北京大学的“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时至今日已有10年。

(二)移动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移动学习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的从技术的角度去理解,有的从学习的角度去看待,有的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解释。虽众说纷纭,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承认:移动学习是借助于移动技术和移动设备,使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它的基础是移动技术和移动设备,本质却是一种学习方式。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有许多鲜明的特征:

一是学习形式的移动性。这是移动学习最重要的特征。学习场所、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学习支持者和学习者都是可以移动的。

二是学习设备的无线性。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基于无限上网的学习设备,自由、方便且有效地实现学习资料的传送。

三是学习的泛在性。任何人(Anyone)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都可以学习任何信息(Anything)。

四是学习的碎片性。一是学习的时间较传统的课堂、图书馆等整块时间不同,主要是利用坐车、等待、睡觉前等零散的时间进行阅读、学习,属于零碎时间的充分利用;二是阅读行为上,以一点一滴的零散摄入为特征,区别于深入阅读、专业学习。

五是学习过程的交互性。移动学习的技术实现基础是网络通信技术和移动计算技术,数字化学习信息、资源和服务的传输都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实现双向交流。

六是灵活性。无论从学习时间还是学习资源的角度来看,移动学习都具有其他学习方式无法媲美的灵活性。

(三)移动学习的优势与局限

移动学习的特点决定了移动学习和传统教育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一是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学习者能在任何地点、 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学习所需要的内容,这种独特优势是其他学习方式所望尘莫及的,极大地满足了“总在线”的学习需求,这也奠定了移动学习在未来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二是可以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学习。移动学习以其独有学习的碎片性的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知识的便利,使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掌握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组块,正如面对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知识碎片,经过每天一片、一点的摄入和积累,最终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拼图一样。

三是满足了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移动学习的交互性可以实现信息及时双向流通,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交流沟通能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发展学习者的个性,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和信心。

四是可以消除心理负担。从心理学角度看,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习者来说,移动学习能够弥补传统课堂和面对面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尴尬的场面,驱除交流的胆怯心理,从而轻松地学习和交流。

正如硬币都有两面一样,移动学习强调移动性,强调技术对教育的驱动,这同时也决定了其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集中体现在:第一,移动学习情景的随意性和休闲性会分散学习者学习的注意力。在移动学习情境下,学习环境是复杂多样的,可能站在嘈杂的大街上,也可能坐在公交车上,还可能在咖啡馆等地,学习者周围存在多种干扰因素,这样学习者就无法像在教室中一样完全沉浸于学习当中,也很难保持较长时间及较高的注意力。第二,移动学习所建立的学习环境是一个完全的自主学习环境,这只能保证为学习者提供一套优质的教育基础设施,但不能保证提供的是优质的教育,更不能保证学习者一定能够最大限度的接受到优质教育。第三,技术在驱动移动学习发展的同时也困扰着移动学习的推广和普及。比如,移动设备虽然便携,但是信息处理能力相对较低,手持设备屏幕普遍偏小、屏幕的分辨率低、运算能力偏弱,移动学习中技术带来的复杂操作对学习者纸质学习养成的无需频繁操作便能轻松学习的习惯也是一大挑战。第四,移动学习更多的时候是人―机对话,使原本学习中所追求的情感体验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越来越贫乏,带来情感交流的缺失。第五,移动学习受限于移动通信信号的强弱,如有些地方移动信号弱,上网速度慢或无法上网,就会影响移动学习的效果。

(四)移动学习前景广阔

移动学习尽管有诸多的局限,但它对今天教育所面临的危机提供了一种极具希望的解决方案。在信息化时代,人们既不可能全部掌握所有历史上产生的知识,也不可能全部掌握成长和生活中所产生的新知识。他们面对工作中的问题时,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经常是他们没有学习过的,解决问题需要新的知识,这是传统教育体制所提供的知识传授系统不可能承担的任务,而移动学习恰恰为解决这一危机带来了曙光。作为知识媒体的一种,手机、PDA等移动设备,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大大扩展人的知识存储和传播能力的媒体工具。未来的教育系统将注定是基于移动设备的一种系统,人们无需把必须的知识全部背诵记忆在大脑中,而是存储在移动设备中,人们无需全部自己完成工作,而是通过移动设备联结专家,通过专家的协助来解决问题,而我们的教育和学习形态将基于这种改变而发生变革,因此,随着科技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移动学习必将对教育领域带来巨大影响,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硬件基础与软件配套皆弱:制约移动学习发展的瓶颈

移动学习虽然前景广阔,但目前并未对传统的教育教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甚至没有实现预期的价值,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移动学习价值的最大化发挥?影响移动学习发展的因素无非是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

从认识层面看,人们对移动学习的局限性认识不足,大多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审慎态度和理性思考不够,称赞多反思少,设计多评估少,对移动学习时代的学习观的研究没有完全跟上等,都制约着移动学习的发展。

从实践层面看,影响移动学习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基础主要包括: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3G网络的构建,微型化、个性化、多媒化、便携式移动终端的开发。软件配套主要包括:如何更好地激发并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如何建设丰富多样的微型学习资源;如何更为有效合理地进行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以使内容的呈现更为有趣等。硬件基础与软件配套两者皆弱已成为制约移动学习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为:第一,设备应用难普及。国外移动学习设备品种较多,涉及手机、PDA、UMPC(便捷移动电脑)等,但受经济条件制约,国内电子词典、学习机、手机应用广泛,而PDA、UMPC等设备普及范围较小;而且各种设备在应用的时候资费比较高,比如,用手机浏览一个普通WAP页面,虽然GPRS资费不断下调但仍显昂贵。 第二,是学习资源少、学习效果难跟踪问题突出。由于移动学习本身设备的局限性使资源开发难度较大,目前有针对性的资源设计和开发除了英语教学外,其他方面资源相对缺乏,已有的大部分也还是效仿已有的网络资源和课堂资源,而这些资源和内容并非都适合用于移动学习,且难于跟踪学习效果。第三,标准化建设欠缺,平台标准不统一。在移动学习领域,由于本身存在终端、开发技术、应用平台、资源形式等多样性,标准化研究尤为重要。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研制工作正在进行并已经陆续颁布了一些标准,但移动学习系统的标准化还没有出台,影响了移动学习的蓬勃发展。第四,可持续发展的高效产业链尚未形成。目前虽然有一定数量学校、企业、政府间合作项目,但多是基于一个项目或课题的形式完成,尚未利用三者优势形成设计、研发、应用、评价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第五,地域的不平衡性。对于西部偏远贫困地区来说,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学习条件差,最需要通过移动学习的方式普及优质的教育技术,但由于移动学习设备普遍较贵,一般学习者无力购买,再者移动上网费也让他们难以承担,影响移动学习在西部地区的普及。

三、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齐头并进:发挥移动学习价值的路径

移动学习要发挥出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必须在借鉴国际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从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双管齐下。

(一)全面认识移动学习的优势和局限

认清移动学习的优势和局限才能准确定位移动学习在诸多中学习方式中的位置。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有先进的技术做支持的新型学习模式,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必须看到,其学习理念与现行的学习制度、学习模式依然有着较多的冲突与矛盾,技术方面也还有诸多的限制,虽然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不能夸大它的作用,它能否真正革新传统学习,还需实践检验。

(二)深化移动学习时代的学习观研究

移动学习时代的学习成效如何,取决于我们如何认识它和利用它,亦即树立适应移动学习时代要求的学习观。学习观是要解释人类学习的发生机制,是对学习活动本质属性的看法,它决定着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选用,并最终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在移动学习时代,教育者和学习者需要对“学习是什么”和“学习为什么”进行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是对移动学习时代的本质进行全面认识,要认真研究移动环境中教学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的特点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移动环境中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等理论问题,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是充分发挥移动学习教育价值的前提。

(三)进一步规范移动学习的标准

美国国防部1997年启动的“高级分布式学习”(ADL)研究项目所提出的“可共享内容对象参照模型”,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应用性最强的规范,我们应该在借鉴的基础上,从我国实际出发,加强移动学习的标准化研究,在目前已颁布的一些标准的基础上,将移动学习系统的标准化研究纳入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之中,从而促进移动学习各个方面研究的规范发展。

(四)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创建足够可以利用的学习内容与资源,激发人们对移动学习参与和运用的积极性。目前,计算机软件和数字学习资源基本上是针对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设备的,它们与移动终端设备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把现有的数字学习资源转变为适合于无线与移动设备的学习资源,开发适用于无线与移动设备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软件,都应成为未来移动学习的研究与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充分利用PDA、移动电话、智能手机的功能

PDA是一种理想的移动学习工具,它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舒适、令人愉快的学习环境,学生们在PDA上已经能够学习完整的课程,学生可以在火车、地铁、汽车、机场等任何可以移动的地方进行学习。最新款的移动电话和智能手机也都具备移动学习的功能,移动学习可以针对其特点,开发篇幅简短的课程、考试总结、课程重点以及补充信息等学习材料,然后把它们发送到智能手机和移动电话上,利用它们的功能为移动学习者服务。

参考文献

[1]方海光,王红云,黄荣怀.移动学习的系统环境路线图[J].现代教育技术,2011,(1).

篇3

市劳动保障系统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会,市劳动保障局局长黄玮同志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了动员讲话。会议由市劳动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程崇正主持,局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中层以上党员干部参加。

为确保本次学习实践活动不走过场、扎实有效地开展,市劳动保障局成立了以局长黄玮同志为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程崇正同志为副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本次活动的组织协调以及督导工作。

会上,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程崇正同志首先宣读了开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人员名单。市劳动保障局机关副调研员张永强同志宣读了《开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印发〈关于在全市劳动保障系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汴劳社组〔2009〕17号)。

最后局活动领导小组组长、黄玮局长作了动员讲话。黄玮局长从三个方面对我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全面部署。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充分认清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全体党员干部要站在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之中。二是明确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有序开展。按照市委的部署和要求,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要从正确把握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思想、坚持学习实践活动基本原则以及有序推进学习实践活动三个方面认真做好贯彻落实工作。三是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本次学习实践活动,时间跨度长,标准要求高,市委寄予厚望,群众充满期待。各单位一定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督促检查、营造舆论氛围、切实解决问题、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黄玮局长还结合劳动保障工作实际,在坚决克服“十重十轻”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还要克服重主观、轻客观,重政绩、轻实效,重形式、轻内容,重形象,轻内涵,重精英、轻群众,重上情、轻下层,重大面、轻细节,重追究、轻预防等“八重八轻”观念,更进一步明确了全市劳动保障系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标准、任务和要求,为加快推进开封市劳动保障事业和经济社会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篇4

一、 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以江西省D镇1所中心小学、14所村小学及10个村教学点为研究对象。为方便调研,本研究选取该镇唯一的一所中心小学为样本,对原有村小学及教学点撤并后进入该中心小学就读的部分学生家长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问卷的设计参考了范先佐等著的《中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结构研究》[1]中的有关内容。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26份,回收率为84%,实际有效问卷121份,问卷有效率为96.3%,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从家长的角度了解当地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学生和家庭所产生的影响等,以利于把握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真实动态。问卷调查的数据经过SPSS19.0统计处理。同时,本研究还与该中心小学的副校长、教务主任及个别任课教师、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以从学校层面了解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与县教育局个别领导也进行了深入交流,以从政策层面对当地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实施有宏观的把握,为本文探讨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未来走势奠定了基础。

二、 研究结果及分析

1.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动因

每一项政策的出台必有其预期目标,农村中小学校撤点并校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提高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效益。在与调研地相关人员深入交流之后,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的动因推动着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进当地农村小学的布局调整。

(1)缓解财政压力,提高教育规模效益

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农村中小学校教育投入主要来源于乡镇,即教育附加费、教育集资和县乡财政拨款。由于县乡财力薄弱,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2001年我国开始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和管理体制。[2]“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体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由乡镇级上移至县级政府,这一改革给许多县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带来了很大压力,尤其是那些财力薄弱的县。本调研地D镇所在的县原为国家贫困县,县财政压力一直较大。据相关领导表示,每至年底,县里经常向临县财政借款,否则教师及很多公务员的工资都难以下发。在此情形下,试图通过压缩县内农村小学校的布点,进行集中办学和管理,以实现教育的规模效益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缓解财政压力,就成了当地政府进行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初始动力。

(2)出于方便教育管理的需要

在“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和管理体制下,县级教育管理的难度和成本均大大增加。面对数量庞大却又布局分散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特别是大量交通不便、地处偏远的小学和教学点,县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难度可想而知。从这个角度来说,对部分学龄人口偏少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撤并,进行集中管理,客观上减轻了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压力,提高了管理效率。

(3)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均衡发展

由于原有农村小学及教学点布局分散,散落在各个村庄,规模大小不一,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因此严重制约了当地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从调研中不难发现,当地政府积极推动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当地小学的教育质量,并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由此可见,不管是出于现实困境的考虑,还是发展教育的内在要求,当地政府积极开展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动因都很明确。

2.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初衷与现实之间是否存在差距?撤点并校的政策能否经得起现实的拷问?这才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亦是本研究的重点任务。根据调查及整理的数据,本文将D镇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呈现如下。

(1)学生上学的安全问题

原本可在本村就近上学的学生,在撤点并校后需到临村小学就读,但这并不一定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就近入学。中心学校的服务半径过大,有些家住偏远地区的孩子上学单程要走10公里以上,这对于低龄的小学生而言无疑增加了安全隐患。调查显示,有72%的家长认为撤点并校后孩子上学不方便,为了方便孩子上学他们不得不在学校附近买房或租房居住。面对孩子要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家长们存在各种顾虑,但最担心的还是孩子的安全问题,这一比例高达44%。其次是孩子的学习、生活及家庭的经济状况等问题。

(2)学生的受教育成本上升

撤点并校后,由于上学距离的增加,给居住分散的农村学生带来不便。因此,有的家庭只能让小孩寄宿学校,但住宿费和生活费陡增,给一些低收入家庭带来了较重的经济负担。有的家庭为了孩子上学安全,同时也为了方便照顾孩子的生活,选择在学校附近购房或租房居住,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家庭的生活成本。学生受教育成本的上升让有些困难家庭生活无以为继,儿童辍学率较以往增加,辍学率的上升也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受非议的地方。问卷调查表明,与原来的就读学校相比,有68%的家长认为花在子女教育上的费用增加了。此外,有34%的家长感到负担孩子上学的住宿费和生活费有困难。同时,在原来的村小学或教学点撤并后,为了方便孩子上学,有40%的家长在孩子就读学校附近租过房,还有22%的家长选择了就近买房。这是去镇中心小学上学的孩子家长采取的措施,可预知,诸如其他去临村小学就读的学生家庭,买房或租房的可能性会小很多,但寄宿学生数量则会增加。

(3)原有的校舍资产处置不当

农村小学的广泛撤并必然带来被撤并学校校舍资产的处理问题。从调查的结果来看,D镇被撤并小学或教学点对于校舍资产的处理较为灵活,既有作为村文化活动中心的,也有出租或继续作为教育场所,或是拆除以作他用的。但令人担忧的是,闲置的校舍数量更为庞大,调查显示,多达52%的校舍处于闲置或荒废状态,仅有2%用作教育场所。政府在力图通过撤点并校实现教育资源优化整合过程中,对原有校舍资产的不当处理又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另一种巨大浪费,因此应当引起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4)村民对撤并的不支持态度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涉及每个就学儿童的切身利益,地方政府在开展撤点并校工作时,应积极地宣传动员,充分考虑民众的意见和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不能单纯以政策压人,强制开展工作。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86%的家长认为当地在进行小学撤并过程中并没有征求过他们的意见,只有少数干部或者教师身份的家长知晓此事。强制政策也引来了家长的不满,有高达58%的家长表示不支持本地小学或教学点被撤并,为此,32%的家长对恢复当地小学或教学点的设想持支持态度。因此,在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如何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5)中心学校面临的压力较大

由于村落小学及教学点的被撤并,中心学校的班额陡增,原来村小学或教学点的班额少则十几人,多则三十几人,教师的管理较为简便,而今中心学校的平均班额超过45人,明显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据D镇中心小学的教学管理人员和老师反映,接收被撤并村小学的学生,使得中心小学的住宿条件、后勤设施、教学设备、财政经费等一时难以跟上步伐。寄宿学生的增加使得中心学校的管理难度加大,编内教师数量不足,只能让教师们既对学生的学习负责,又要承担起管理学生和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责任,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和工作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 讨论与建议

1.目前政策的可着力点

农村小学布局优化和调整的初衷毋庸置疑,但据本研究的调查显示,这一政策在推行过程中与预期的政策目标尚有距离,并凸显出了一些问题。本文认为,各级地方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努力弥补撤点并校带来的“后遗症”。

(1)合理确定学校的服务半径

2012年9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2012)48号】要求各地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体力特征、道路条件、距离远近、自然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尽量缩短学生上下学路途时间。那学校的服务半径多大才合适呢?调研中家长们大多认为当地农村小学生上学距离以不超过2公里为宜。否则,无论学生走读或寄宿家长都不放心,让家长接送则极大增加了其负担,而且对于一些偏远山区的家庭来说,也不具备条件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在被问及“您认为解决孩子上学路程过远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什么”时,有30%的家长赞成恢复原有的教学点,有28%的家长选择自己接送孩子,还有些家长选择让学生住校或者学校教师、班车接送等。因此,当地政府可深入各村了解实情,据此确定学校的服务半径,有必要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恢复小规模学校,切实保障山村孩子的受教育权益。

(2)努力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对困难学生的补助

尽管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在不断增加,但在“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体制下,县级教育财政的现实压力仍然很大。地方政府应充分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捐资办学,努力拓宽教育经费的来源与渠道,增加教育投入,保障各地小学的基本教育经费,同时扩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补助范围,加大补助力度。调研中,有48%的家长认为目前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配好各门课程的教师并提高教师水平”,有24%的家长认为应该“增加对困难家庭学生的补助”,此外还有18%的家长认为要“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这些诉求的实现都要求当地政府有足够的教育财力投入,因此,如何设法增加教育投入是目前当地政府急需着力解决的问题。

(3)加强对被撤并学校校舍资产的规划利用

被撤并学校校舍资产的大量闲置相对于原本就紧张的教育资源来说更是一种浪费。对于这些资产,各级政府可灵活处理:对于状况良好的教室可直接改为村委会、文化活动中心或作为幼儿园等教育场所;出租或出售给村民经营;比较破旧、不宜使用的可拆除,用以修建农村基础设施等。对于各类所得可作为保留教学点或其他学校的教育经费,这就提高了原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

2.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未来走势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是农村小学学龄人口减少的客观要求,是农村税费改革后的自然选择,也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因此,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各级政府纷纷响应,积极推进。如今,尽管中央政府要求各地重新审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并叫停盲目撤并农村义务学校,严格规范撤并程序和行为,有些地区也积极做出调整。但本文谨慎地认为,在中央政策的号召下,各地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推进措施将趋于理性与合理,停止撤并或恢复学校及教学点或将只是一阵风潮,最终撤并的发展趋势将难以逆转。具体原因如下:

(1)学龄人口减少的客观趋势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落实,农村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加之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小学学龄人口下降已成为普遍现象,有些村落小学或教学点总在校生也只有几十人。在这种现实面前,效率和公平博弈的结果通常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了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一些就学儿童数量过少的村小学或教学点被撤并就成大势所趋。

(2)城镇化趋势的不可逆转

在我国,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小城镇大量涌现,城市化率大幅度提高,农村向城市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村办小学也必然受到这种趋势的冲击。若按行政村办小学,则有很多地方的适龄人口根本不足以办一所完整的学校,因此,按人口规模和转移的趋势重新规划学校布局是必然的选择。 [2]

(3)“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体制

“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给县级政府及教育部门不仅造成了较大的财政压力,也增加了教育管理的难度,提高了管理成本。因此,压缩校点,集中办学和管理,提高教育规模效益是一种自然选择。

参考文献

篇5

初中物理活动教学模式应是以构建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实践性、自主性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是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

二、初中物理活动教学的理论依据

1、活动教学、符合哲学观

认为,人类的活动是人的本质重要显现,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而自由自觉的活动又是人所有活动中最重要的表现。教学的使命就是应当使学生自由自觉地活动,创造出使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真正使学生成为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2、活动教学、符合心理学认知观

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进行活动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忽略了以学生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为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就应该创设一个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初中物理活动教学制定的原则

1、遵守民主平等的原则

学生只有在师生交往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宽容,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指导、忠告和建议,才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勇气投入到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从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获得情操的陶冶,良好的自我发展。

2、遵守学生主动参与的原则

学生是物理活动的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自我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知识储备水平和学生认知能力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的情境和问题等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欲望。

四、初中物理活动教学操作的策略

1、课前准备、有的放矢

教师备课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为学生选取相关的资料,要注意结合本地实际,选取适合自己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用恰当的视听媒体;要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疑难问题等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进行物理活动教学。

2、创设情境,出奇制胜

把握好物理活动情境的创设,能起到出奇制胜、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可作如下尝试:

(1)设置悬念,创设强烈学习欲望的活动情境

例如学习:“摩擦力”一节时,可提出问题,制造悬念,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学习的心理,从而造成积极活动的课堂氛围。

(2)设计实验操作,构建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

在进行抽象的物理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学生操作实验的活动情境,并以学生操作获得的结论或提出的问题为感性材料展开教学。

(3)实例引发,构建学与用相结合的活动情境

在教学中多联系实际,谈谈所学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如在“压强”一节中,建立压强概念之后,提出问题:“同学们能测算出你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吗,说说你的做法并测算”。

(4)采用电教手段构建多媒体的活动情境

充分采用电教手段,不但能够展示活动内容的某些细节和动态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协调活动,而且可以节省活动的时间和拓宽活动的空间。

3 活动过程的组织和调节控制

教师必须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两个要素: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的调控手段。

(1)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

其选择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活动的要求为让每个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个体活动必须贯彻在活动的始终,而通过小组活动和交流,能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亮点,并在与他人思维的比较中得到补充和完善,班级活动是物理活动教学开展的起点和归宿,

(2)物理活动教学的调节控制

我们教师对物理活动教学过程的调节控制应该像渔夫撒渔网那样,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要想在教学中做到收放自如,那么我们在教学活动设计时,应该充分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好适当的铺垫: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与倾听并收集有关信息,进行适当的引导;对教学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学生在活动中的错误和不足要做出正确的处理,千万不能影响学生对物理的热爱和学习物理的信心,“对物理的热爱和学习物理的信心”是学生学好初中物理的两只隐型翅膀。

4 物理活动教学中的议论、交流和小结

讨论、交流和小结,是物理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的主要功能有:

(1)可以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2)可以提供给学生思考和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

(3)可以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好气氛;

(4)小结,可以使学生学会对活动结果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总结,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模糊到准确、从单一到系统的思维训练。

五、初中物理活动教学操作的方式

物理活动教学的核心让学生主体实践的教学活动由于学生的素质发展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因此活动方式也必然呈现多种形态。

1 初中物理教学活动探究型活动方式

探究型活动方式就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认识的方法和活动方法,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其操作的要点是:设计物理情境——发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结论——交流与合作。如在探究摩擦力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根据经验和知识猜测问题的成因,提出了各种猜想与假设,如“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有关”,“可能与接触面大小有关”,“可能与运动速度有关”,“可能与运动方式有关”等等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研究成果形成正确结论。

2 初中物理活动体验型活动方式

亲身经历体验不仅对学生的感性学习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剧作教学;短训班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236-03

剧本作为创作之源,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它是影视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一般在影视动画类的培养大纲中,在第一或第二学年都会安排《剧作》的课程,作为基础课程的组成部分。将其排在低年级,也是希望使整个四年的学习成为一个顺理成章的创作过程。因此,该课程成功与否不但影响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方式,更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影视动画的本质,享受自由创意的乐趣。

动画剧本创作和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创作基本类似,但是因为动画的特性,创作中自由度更大,可以进行更多的超现实建构。因此,在剧本创作的教学中,除适当的想象力培养和引导,基本可以借用影视类的剧作教学模式。

一、短训班模式与传统剧作教学的差异

西方国家的影视类教学起步比我国早许多,在多年的积累中,顺应不同学制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他们在此方向下的剧作教学,主要是“大学式”和“短训班”式两种。

大学式就是针对影视的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系统性的学习,也是我们惯常所理解的“传统式剧作教学”。当然“大学式剧作教学”也分两种,第一种情况是专门针对“剧作”专业方向的学生,剧本创作是他们所期望从事的工作。以美国为例,开设这类专业的大学需要相当的名望和资历,其级别以该校往届毕业生的成就和现任教员的水平为准。较著名的有南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等。我国这类专业集中在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这些专业院校,被称作“文学系”、“戏文系”等,剧作的课程会贯穿该专业的整个大学学程。第二种是出现最多的剧作只是学生专业所需学习的科目之一,在三到四年的学制中占1-2个学期。美国不少综合型大学的文科院系在影视理论之外设有剧作课程。我国的高校中这类专业在2000年之后也有如雨后春笋,出现了许多。针对动画专业学生的剧作课就是此类。这些大学里的剧作课程目前基本还是教授怎样写传统的故事片剧本,教授方法偏向于中文系式的教学。

短训班式的剧作教学萌芽并主要集中在美国西海岸,西欧也有少量的短训班,香港、日本等个别大电视台在短期轮训青年职员期间也设有剧作课,美国东海岸只有纽约大学等极个别地方办暑期班,我国的北京电影学院也利用寒暑假办过若干期。通常,这些短训班收费不低,长度在三个月左右,没有文凭,学生多是来补充学识和能力的行业从业人员,另外是一些没法进入大学渠道进行专业学习但立志进入影视行业的人员,所以,短训班目标明确,“学以致用”的意识浓厚。短训班的教学办法因师而异,不像正规大学有周全的授课计划。有的短训班以讲授和分析影片、剧本为主,学生只须领会,几乎不作练习。有的主讲人希望学生做练习,但并不阅批,只在课堂上抽一两个,由学生自述后当作例子。也有的不管入班程度如何,一律要求一个月内完成长故事片剧本一部。但无论哪种方式,短训班均不去涉及剧作理论或者刻意去讲授观众心理,而是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效果更好,让学生通过范例影片、范例剧本去领会创作方法。

二、适合独立学院特性与短训班模式的契合

(一)独立学院特性

(1)独立学院人才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由此不难看出,国家对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是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主要为地方和区域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从功能上看,现阶段独立学院基本定位在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各行各业急需的各类应用型、行业特色型人才。这种人才主要不是“学问家”,而是掌握当今各类应用能力的高级专业人员。

就动画专业而言,培养的并非动画史、动画艺术理论的研究者,也非动画欣赏评论的批评家,而是能切实参与到动画、影视等的创作中的专门型、应用型人才。

(2)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特点

独立学院学生家庭条件好的比较多,尤其是动画这样的艺术类专业,尤其突出,这个特质体现在学生身上就是从思维活跃、见识比较广,并非一直封闭在学校和家庭、较少接触社会的孩子,他们中许多人对社会各方面的认识相对同龄人而言更深入一些。

但是目前独立学院大多被确定在第三批本科段次上录取学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差,艺术生的文化课底子更为薄弱。相对而言,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缺乏毅力和刻苦精神。同时不少学生学习目标比较迷茫,所以不愿意花时间和耐心去接受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对可以拿来就用、能迅速见到成效的学习内容更有热情。“短而快”的教学模式,能让他们持续学习热情度,并且在成效中建立自信心,有利于之后课程的开展。

(二)独立学院剧作课的特点

每个学校的剧作课安排存在着一些差异。部分学校将剧作与分镜课合二为一,用64或80课时完成;大多数学校将剧作课独立为一门基础课程,安排48或64课时;一些学校在此课时之外,将有实践性的课程设计作为配套创作训练;大多数学校将练习课放在规定的课时中,练习课的课时比重会略高于讲授。

我国一般的大专院校中,长期以来延用的剧作教学方法是中文系式的。所谓“中文系式”就是不强化练习与创作,而强调理论的领悟和对知识全面性的掌握,而目前的培养计划的任务却是指导学生进行创作,这有着本质的不同。加之我们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性决定我们的教学首先应该确定以实践为主、带动理论学习的方针。也就是说,在教学中首先要确定学生每个阶段的创作实践任务,再结合这些任务来安排指导,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带着创作的问题听课,老师能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创作中出现的问题讲述剧作理论。

三、融入短训班特色的剧作课教学形式

在西欧的一些影视学校,形式介于美国的短训班和培养影视人才的大学之间。西欧的影视类大学较少开设剧作课,他们的观念中认为“剧作是不可习得的”,更多的需要经验、领悟以及天赋,然而这类影视学校是西欧少见的独立有剧作专业和剧作课程的,它的教学模式介于短训班和大学式之间,不是完全不涉及理论,但是课程的核心是应用型的创作。这是我们剧作课程改革要学习的范例,然而我们剧作课能够拥有的课时远远比他们少,学生的专业基础和阅历也比他们低,所以在这种课程改革的调和中,针对独立学院的特质,会接近短训班的成分更多一些。具体的设计分为三个步骤:

1.目标的设计――“我要一个什么故事?”

借用短训班的模式,就是要让学生在不长的课时中,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完成一个类型的创作。以往的教学设计,总是试图大而全地教给他们所有剧本的创作方法,教学计划的模式基本是创意――主题――人物设计――结构(开头、发展、、结尾)――冲突――动作设计――对话设计。这种模式下的练习创作是分散割裂的,学生练习写作了一个对话,就这个小作业而言,似乎不错,但是自行创作整个剧本创作,又写得一塌糊涂。

所以改革后的课程和许多短训班一样,一开始就确立最后课程结束的目标――“我要一个什么故事”,课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这个故事设计。过去强化总体性的剧作技巧,对类型化创作的指导并不足,然而类型化的创作又是对学生就业最有用的,所以在设计让学生确立一个什么故事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创作喜好,把学生往不同的类型方向引导。

具体而言,在课程一开始,就让学生完成“谁”和“要完成什么”的设问。根据学生的设定,来进行类型划分,无论学生的设定多么千奇百怪,均可以归纳为九种类型模式。接着向学生介绍这几种类型模式的主要构成要素,让学生明确,这是不是我要的故事类型。

学生对于类型的喜好,往往与近年热播的影视剧相关,根据教学经验,每一届的学生往往会因为当季走红的电影电视,在创作中对民国背景的谍战剧、人物庞杂的武侠剧以及韩剧风格浓厚的爱情剧有偏向。对于独立学院本科学生,这是他们和短训班学员的重要差别,短训班学员因为有影视从业的经验,阅历也相对丰富,所以对剧作类型的了解更为全面,也有固定的类型喜好,不像20岁上下的大学生,容易受潮流影响,所以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需要略多一些时间,让学生了解类型划分和类型特点。

2.结构的寻找――“我可以借谁的框架?”

在学生确立了自己大概要讲述一个什么故事之后,帮助学生确立剧作结构。过去的教学中,在讲授结构之前,需要花8个左右的课时讲授人物设定和塑造,但是实际情况是,学生设定非常丰满的人物,急于在故事中设定各种旁枝末节的事件,用以表现人物、丰富人物,反而把握不好故事结构。另外关于剧作结构的理论又比较庞大,结构模式多种多样,过去的上课中虽然会结合各种影片和剧本案例,但是因为不是学生自己在操作,容易感觉理论在实际运用中比较迷糊。加之教学时间有限,这么多细化的部分,几乎不可能细致地在教学中全面讲授,学生在听着这些剧作理论也容易一头雾水。改革中,应突破这些板块,学习短训班影片分析然后摹写的形式,直接训练学生,在摹写和影片分析中贯彻理论。

摹写的对象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类型摹写,一种是结构摹写。比如实践中有一个学生在目标设定的时候设定的故事要讲述一个“IT丝”想要“逆袭追求白富美”,在类型观摩中给学生推荐观看《诺丁山》、《北京遇上西雅图》等影片,要求学生归纳此类爱情轻喜剧 “起承转合”的事件;学生计划用单线索完成故事,在结构观摩中推荐学生观看《喜宴》,那么要求理清《喜宴》中三幕剧的三幕结构和情节点的时间,直接让学生在这些时间点上置换自己故事的情节;学生尝试之后觉得剧情显得单薄,于是要求学生增加观摩《星月童话》,带领学生整理《星月童话》中辅线的发展脉络,总结辅线情节点和出现在主线故事的时间点,让学生设计辅线事件添入。

在实际授课的尝试中,因为教师一人辅导,力量有限,所以在确立故事的阶段,就根据学生的故事类型和适合的结构形式进行分组,在推荐摹写影片和拉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多个小组中穿插。

3.细节元素添加――“我可以模仿哪些?”

以往的教学中,对话和动作等细节是设计许多专项小练习让学生完成的。新模式下,细节的设置全部回归到学生自己设计的剧本中去。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指出自己设置的人物比较接近于影视作品中的哪些人物,再观摩这些影视作品,学习他们对于细节、对话等的把握,让学生丰富自己的作品。

这个过程教师的讲授要减少,更多地提供给学生相似的剧本和影视作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体悟细节带来的提升,让学生在成型的文学剧本中反复修改,同类型组的成员间相互修改,直到完成剧本。

四、剧作短训班模式的教学效果

这种剧作教学方法在进行了两个班级一学期的授课后,总体效果较好,因为学生针对自己的作品需要不断思考,所以课堂专心度普遍提升。学生的课程大作业比之前教学方法下的专业程度高。在之后的课程中,把剧本真正做成作品的可操作度也大大提高。

但是由于这些学生毕竟大多数是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年龄较小,社会阅历不深,缺乏复杂而广阔的社会观察和人生体验,所以在引导他们避免一窝蜂地学写走红剧、流行剧之后,他们的作品更多地会呈现学生时代的校园生活、青春爱情、家庭人际矛盾等。从身边熟悉的写起,确实是不错的一个选择,但是如果能在新的教学改革中,调整课时数或培养计划,在授课前可以让学生参与社会调研等实践项目,也许能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和创作类型。

另外,由于剧作课课时紧张,在一次完整的课程中,学生基本只能完成一种类型和一个剧本的创作,虽然在课时中有安排学习方法的讲授,试图让学生融会贯通,以后可以通过相同的方式创作其他类型的剧本、把握多样化的剧作结构,但是毕竟学生的观影数量有限,自己并不一定能迅速找到合适的摹写对象。同时独立学院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也较弱,对后期开拓发展效果,目前的教改研究中还没有明确的效果跟踪。

篇7

关键词:师生互动 要件 平等 合作与交流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决定了学习数学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大脑智力因数、引导学生数学思维更要求师生间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因而,师生互动也表现得更加突出。而在课堂教学中用某种形式取代了传统教法的现象有目共睹。一堂课的教学并不一定是某个特定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多种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数学教学的改革应多强调多种教学方法功能的互补性,朝综合方面发展。即把某些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构成便于更好发挥其作用功能的综合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并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方式,它实际上是新课改中新的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而要想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就必须理解其在数学教学中所应具备的要件。

1、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理念

师生平等,老师是整个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一般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产”着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根据交往理论,交往是主体间的对话,主体间对话是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参与。因为只有平等参与,交往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互动。因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首先应是师生完全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怎样才有师生间真正的平等,师生间的平等并不是说到就可以做到的,这当然需要教师们继续学习,深切领悟,努力实践。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是传统的角色,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学生们仍然是知识的容器,那么,把师生平等的要求提千百遍,恐怕也是实现不了的。很难设想,一个高高在上的、充满师道尊严意识的教师,会同学生一道,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知道,历史上师道尊严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其实是维持传统教学的客观需要。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平等的地位,只能产生于平等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地参与。教师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 1、模特儿。要演示正确的、规范的、典型的过程,又要演示错误的、不严密的途径,更要演示学生中优秀的或错误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2、评论员。对学生的数学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并用精辟的、深刻的观点阐述内容的要点、重点及难点,同时以专家般的理论让学生折服。指出学生做的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把怎样做留给他们。 3、欣赏者。支持学生的大胆参与,不论他们做得怎么样,抓住学生奇妙的思想火花,大加赞赏。

2、彻底改变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要求教师从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教具、教材都是学生的。教师只是学生在探索新知道路上的一个助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师生民主平等环境,赋予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观的变革,在互动中营造一种相互平等、包容和融洽的课堂学习气氛。

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数学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而彻底改变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就要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学”。

举个例子,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讲 这个重要极限公式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推出结论,这样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决,攻克疑难问题,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就相当明确,“自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运用旧知识进行求证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得以进一步锻炼的过程。所以,改变课堂教学的“传递式”课型,还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阵地是师生双边活动得以体现,师生互动能否充分实现的关键。

总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导致新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我们教师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从而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实现这种转变。

3、建立师生间相互理解的观念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看到的是一种双边(或多边)交往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点,学生思考;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倾听、感悟、期待。这些活动的实质,是师生间相互的沟通,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

有人把理解称为交往沟通的“生态条件”,这是不无道理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的。研究表明,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以重大影响。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难以持久。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超过智力因素的作用。

教学实践显示,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间的关糸。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切磋、相互帮助的基础之上的。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并有一定深度的课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师生互相切磋、共同研究中来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情谊,培养积极的情感。我们看到,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建立起了一种非常融洽的关系,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相通,配合默契。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合作学习,真诚沟通。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学生都心领神会。而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许变化,老师也能心明如镜,知之甚深,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里的灵犀就是我们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起来的相互理解。

4、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发生,而不一定要人为地设计出某个时间段老师讲,某个时间段学生讨论,也不一定是老师问学生答。即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用“激励式”、“诱导式”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创设思维能力。

古人常说,功夫在诗外(功夫在诗外,是指学习做诗,不能就诗学诗,而应把工夫下在掌握渊博的知识,参加社会实践上。),教学也是如此,为了提高学术功底,我们必须在课外大量地读书,认真地思考;为了改善教学技巧,我们必须在备课的时候仔细推敲、精益求精;为了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我们在课外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学术功底是根基,必须扎实牢靠,并不断更新;教学技巧是手段,必须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师生互动是平台,必须师生双方融洽和谐,平等对话。如果我们把学术功底、教学技巧和师生互动三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完美的,我们的就是成功的。

建立体现人格平等,师生互爱,教学民主的人文气息,促进师生关系中的知识信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相互交融,就必须不断加强师生的互

动。在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教师指导作用下,必须给学生自主的“五权”,即“发言权”、“动手权”、“探究权”、“展示权”、“讨论权”,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互动中,教师和学生可以相互碰撞,相互理解;教师在互动中激励和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学生在互动中,借助教师的引导,利用资源,得到发展。只有充分认识师生互动双方的地位,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只有充分发挥互动的作用,才能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才能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胡久忠.数学教育学[M].福建:福建师范大学自编教材,2003.

[2]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篇8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

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学生学习较为被动,课堂主体的地位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互动教学通过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形成课堂互动局面,从而拓宽信息传递渠道,丰富课堂内容,是新课改以来一种颇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初中生求知欲强,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课堂上加强互动对其成长有着莫大帮助。在此以初中科学课堂为例,对互动课堂在其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初中科学互动课堂

从当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内容上突出“整合”和“探究”两个特点。这就要求学生既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更多信息加以整合,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独立思考并进行深入探究。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新课改的普及使得传统教学模式逐渐被新模式取代,一言堂、信息传递途径单一等缺陷也得以弥补。互动课堂作为一种新教学模式,旨在实现课堂动态化,在活跃、宽松的氛围中,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相结合,最终提升教学质量。互动可以包括很多方面,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以及认知活动交流、情感交流、实践总结等都属于互动范畴。

建立互动课堂,其本质从近处讲是为了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从长远看,是为了推动教师专业以及整个教育的进步。关于其目标,可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1.创建更多的信息传递途径。科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用科学来解释。开展初中《科学》互动课堂不仅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更是为适应时代要求,为社会培养综合性、创新型人才。所以,教师要走出教材,创造更多的信息传递途径,使学生视野更为开阔。

2.强化学生思维。在学习中若没有自己的思考方式,或者思维缺乏灵活性,都不利于学生发展,极有可能长久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科学互动课堂是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力,思维得以强化。

3.实现双赢,即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情感和生活体验各方面的交流,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共同发展。

二、如何将互动教学模式融入初中科学课堂

1.活跃课堂氛围,提出问题。在死气沉沉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而互动教学则通过创设情境、使用多媒体等手段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兴趣。例如,在《地球的自转》一课中,教师可搜索相关教学资源,播放短片,展示地球上的大洋、草原、沙漠、雨林、山峰等景象。然后提出“如何日行八万里”“为何会有白天黑夜轮替”等问题。大部分学生对其中原因并不是特别清楚,急着知道答案,所以多半会认真听课。教师此时直接切入正题,讲解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位置,并解释地球如何自转、自转时间、自转速度、自转路程等问题。

良好的互动要求提出的问题有应用价值,而不是随意提出一些不相关的问题,而要有一定的探究价值。例如,化学农药在消灭病虫害、保护农作物上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使用量的增多,害虫会产生抗药性。经过不断研究,国内已能够将某生物抗虫基因转入棉花细胞中,得到转基因抗虫棉,杀虫效果大幅提升。那么:(1)其抗虫特性是由细胞中DNA分子上的什么所决定?(2)抗药性较强的害虫可能会生存下来,逐渐形成一种抗药性更强的害虫,这种变异是否能够遗传?提出类似的问题后,一方面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还能促进其主动探究,学习新知识。

2.加强合作探究,体验互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积极参与到互动中来,使自身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为获得真实的体验,将感受转化为自己所用,学生切忌盲目参与,而要有计划地进行体验。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将课堂变为自己的课堂,能够及时总结别人的经验教训,引以为戒。同时,团队合作也极为重要,小组合作是常采用的方式,集思广益,在交流中互相启发。教师则要发挥自身引导职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互动活动,并能够抓住特殊案例,分享个人财富,让全体受益。

3.结合生活实践,开放思维。科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从生活中总结科学理论和经验,然后学习,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再度用于生活。教材内容是死的,实际生活变化多姿,为防止学生思维受到束缚,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实现教学和生活的完美结合。例如,在讲《电》一章时,教师可举出电灯、电脑、手电筒等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物体,其基础能源都是电,并让学生说出其他的常用电器,最好能简单分析其作用原理,例如电磁炉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等。打雷下雨天气常带有闪电,那么闪电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能够杀死人呢?人有时触电但并不一定死亡是什么原因?渐渐地把电流、电压等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避免电力安全事故。

在讲授《动物的行为》一课时,重点让学生分析动物先天和后天性学习行为的区别。教师可鼓励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或抽查一排学生,每个人都说一个例子,但不能与前面重复。“孔雀开屏是先天”“蚕吐丝作茧、蜜蜂建蜂巢都是先天”“我会骑自行车是后天学习行为”“上课铃响我们必须走进教室也是后天学习行为”。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在此过程中他们已经对所学内容有了基本认识。有人提出“猫抓老鼠也是先天”,但很快有学生质疑,认为猫并不是生下来就会抓老鼠的。此时,教师可给出参考答案,即小猫生下来会抓东西,这是本能;但长大后要通过实践学习才能掌握抓住老鼠的方法,这是后天学习行为,所以猫抓老鼠是两种行为都有的。

4.施行多元评价,共同进步。多维互动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应当调动更多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发挥好评价的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在评价过程中,应坚持“以情感感动情感,以情感激励发展”的目标,从而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在成功感悟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促进自身发展。

三、注意事项

1.互动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可以实践和总结出不同的规律和不同的教学模式。科学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其特殊性,因此不能照搬照抄。

2.在互动环节中,师生间的交往应是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民主平等、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使师生关系的传递由传统的单向知识传递关系,变为民主、平等、合作的多向信息交流互动关系。

3.真正的互动应该是思维在互动、情感在交流。教师应控制好课堂,不能把简单地凑热闹当作互动。

综上所述,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建立互动课堂,有利于创造活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并调动其积极主动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和实践中。但同时更应深入理解互动的含义,以免走入误区。

参考文献:

[1]蒋迎春.互动教学理论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0(01).

[2]林平胜.初中科学互动式课堂的教学研究[J].读写算,2012,25(72):56.

[3]李清.初中科学互动式教学实施初探[J].才智,2011,22(10):131-133.

篇9

今天,在这里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市、区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部署要求,对我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我们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上级要求,紧密结合当前宏观形势和水利农机工作实际,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目标要求,抓住关键环节,加强组织领导,努力使我局的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走在全区的前列。

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主要讲四点意见。

一、强化认识,乘势而上,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去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继在全党开展“三讲”教育活动、“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之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又一重大举措。今年3月至9月,江苏省按照中央的部署,先期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9月开始,省委决定无锡市为全省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省辖市试点单位。11月25日,市委召开了动员大会;12月9日,区委也对全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作了动员和部署,明确学习实践活动试点从现在开始,到明年4月基本结束。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同志有关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按照中央、省、市、区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进一步提高对这次学习实践活动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就是要组织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入人心、落到实处、结出硕果。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它凝炼了发展的科学,更新了发展的理念,完善了发展的思路,提升了发展的境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引向深入,把先进的思想理论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水利农机事业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水利农机事业发展的正确措施、领导水利农机事业发展的实际能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

2、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靠党的先进性来引领,靠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来推进。科学发展观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赋予党的先进性新的时代内涵,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要不断增强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近几年来,局党委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新时期现代治水治机思路,加强水利建设和农机服务,强化水利农机管理,深化水利农机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党员干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推进科学发展的思路还不够宽,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促进党员干部真正学会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把思想认识从传统发展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觉遵循和运用水利农机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担负起推动水利农机事业科学发展的历史重任,为构建全区和谐水利、和谐农机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3、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促进全区水利农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水利事业正处于从传统水利向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关键转型期,农机事业也正从单一稻麦机械向农林牧副渔多格局机械转变。如何在挑战面前抓住机遇,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推进新一轮思想大解放,遵循水利农机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经济规律,通过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创新工作实践,突破既有经验的束缚,打破传统模式的局限,不断破除制约水利农机事业时展要求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不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水问题、三农问题,不断拓展水利农机服务科学发展、服务民生的新空间,不断完善以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民生水利和特色农机、精品农机、平安农机为主要内容的新时期*水利农机发展的目标体系,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水利农机基础保障。

总之,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我们一定要从政治的高度、战略的高度、全局的高度,把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切实做好学习实践活动各项工作,不辜负上级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不辜负人民群众对我们的热切期待。

二、全面把握,突出主题,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

根据中央、省、市、区委的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局党委制定了《*区水利农机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实施方案》,已报经区委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复同意。《实施方案》对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方法步骤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在实施中,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要准确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即高举一面旗帜、突出一个主题、围绕一个总要求、明确四个着力点。高举一面旗帜,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突出一个主题,就是“践行科学治水,构建和谐水利”;围绕一个总要求,就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明确四个着力点,就是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区水利农机发展和自身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着力促进水利农机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着力提高依法履行职责、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进一步开创全区水利农机工作新局面。

第二,要始终坚持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以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为重点。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把握好四条原则:一是坚持解放思想。要始终围绕科学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党的思想路线、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水利农机事业发展规律、符合党的执政规律。二是突出实践特色。学习实践活动,重在学习,贵在实践。要把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市、区委的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与总结运用改革开放30年来的水利农机事业发展成功经验结合起来,与继续推进水利农机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结合起来,在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上下功夫,使科学发展的思路更加明确、政策措施更加有力、发展成效更加显著。三是贯彻群众路线。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吸收群众参与,接受群众评议,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把群众认可、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标准。四是正面教育为主。着眼于保护和调动广大党员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重在自我教育,重在总结经验教训,重在明确努力方向,使学习实践活动成为统一广大党员思想、激发科学发展动力、凝聚党员群众智慧的过程。

第三,要努力实现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按照区委提出的学习突出解放思想,实践突出改革创新,达到在解放思想上有新飞跃、在解决问题上有新成效、在改革创新上有新突破、在发展能力上有新提高的总体要求,立足*水利农机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重点在深化认识、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提升能力,解决问题、完善制度上取得实效,具体体现在“五个更加”上: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更加坚定。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努力做到学深一点、学透一些,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自觉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落实到水利农机工作的各个方面,不断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学发展。二是新时期的治水治机思路更加清晰。要以此次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开阔思路,开阔眼界,开阔胸襟,创新水利农机发展理念,转变水利农机发展模式,在新一轮治水实践中,按照“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现代水利”的新要求,实现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的统筹规划与综合治理;在新一轮治机实践中,按照“特色农机、精品农机、平安农机”的新要求,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增产、农业增效,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水利农机事业新的跨越发展。三是水利农机又好又快发展的成效更加明显。围绕全区“五个率先”奋斗目标,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科学决策和依法管理的能力,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抓好一批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民生水利和农机示范项目建设,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水问题、三农问题,不断提升水利农机服务社会、服务发展、服务民生的水平。四是水利农机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更加完善。深入调查研究,与国际接轨,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方法,提升按市场经济规律干事创业的意识,增强按国际通行规则办事的能力,学会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进行行业管理的技能,进一步明确深化水利农机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努力建设充满活力、更有效率、适应可持续发展水利农机的体制机制。五是提升水利农机队伍素质的举措更加有力。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能,在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上要有新突破;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建设上要有新成效;进一步抓好文明机关创建,有机结合各项主题教育活动,在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廉洁型、节约型推进中要有新风貌,营造风清气正、昂扬向上、廉洁高效的工作环境。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同时要做到“五个贯穿始终”,即把边学习、边调研、边整改贯穿始终,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穿始终,把查找解决问题、完善机制贯穿始终,把依靠群众、发扬民主贯穿始终,把“两不误、两促进”贯穿始终,使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第四,要正视和解决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关键在于解决问题,求得实效,取信于民。要紧密联系水利农机工作实际,把对下解决问题和对上回答问题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一是端正思想认识,着力解决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按照全面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这一根本要求,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思维定势、陈旧经验及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全面审视*水利农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把实践科学发展观贯穿水利农机工作的始终,努力提升*水利农机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水平。二是着眼可持续发展,努力找准制约水利农机科学发展的瓶颈。围绕促进*水利农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认真分析近年来我区水资源短缺、河湖生态环境恶化、农机萎缩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认真查找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按照经济社会与水利农机事业协调发展的要求,调整和创新治水治机思路,把遵循水利农机发展的自然客观规律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结合起来,把加强行业自身管理与水利农机事务社会管理结合起来,把治水治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结合起来,不断拓展水利农机行业的服务领域,增强水利农机保障科学发展、服务小康社会建设的能力。三是围绕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解决民生水利问题。围绕提升水利防灾减灾能力、切实保障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加强河湖资源管理和保护、改善城乡水生态环境和农田水利建设等一批社会普遍关注的突出水问题,树立人水和谐理念,以新三年城市创建为契机,以水利的优化发展、建设生态水利为目标取向,以水利的创新发展为根本路径,以民生水利为重点,统筹做好水旱灾害防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城乡水环境改善、水资源节约保护、农田水利等各项工作,把创新、发展、保护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水利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良的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保障,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四是坚持求真务实,切实增强作风效能建设。围绕我区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水安全、水资源和水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协调解决基层存在的问题。要注意查找和解决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要求不高、工作不细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进一步增强执行力,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增强为实现科学发展服务的意识和本领。

三、精心部署,狠抓关键,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根据上级部署要求,学习实践活动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包括3个环节,加上活动开始前的准备环节和结束时的总结测评环节,共11个环节。每个阶段分别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我们要按照三个阶段的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有力有序地推进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

第一,深入学习调研,在思想解放中增强科学发展的动力。学习调研阶段重点要抓住学习培训、深入调研、围绕科学发展进行解放思想讨论三个环节。一要搞好学习培训,在提高理论水平、掌握思想方法上下功夫。通过集中培训、分批轮训、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组织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系统深入地学习中央规定的读本,并与学习贯彻即将召开的区二届四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二要深入调查研究,在总结经验教训、增强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上下功夫。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围绕解决我区影响水利农机事业科学发展和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难点问题,带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努力写出有内容、有见解、有对策的高质量调研报告,并采取适当形式组织成果交流。三要围绕解放思想,在确立科学发展理念、形成科学发展共识上下功夫。继续广泛深入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着力消除广大党员在科学发展上的模糊认识,把思想认识从那些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事关全区水利农机事业要不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么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

第二,深刻分析检查,切实找准突出问题、理清发展思路。分析检查阶段要着重抓好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组织群众评议三个环节。一是开好一次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认真查找个人和班子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会前,领导班子成员要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认真撰写发言材料,做好充分准备。专题民主生活会要深入剖析影响科学发展的思想根源,进一步凝聚科学发展的共识。二是形成一个高质量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分析检查报告要突出检查和分析这两部分内容,要客观分析党的十六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主客观原因,明确今后科学发展的思路,提出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三是组织好一次群众评议。要着重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查找问题准不准、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实不实等进行评议。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初稿形成后,将组织局干部职工和基层站所、企业单位负责人等对报告进行评议,根据评议情况,经局党委会讨论后,反复修改完善,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检查报告和评议结果。

第三,认真整改落实,努力建设群众满意工程。整改落实阶段要着重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三个环节。一要在分析检查报告的基础上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把分析检查报告的努力方向具体化,按照解决问题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分门别类地提出整改落实的工作目标、方式方法和时限要求,并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二要集中解决几个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要继续深入开展“建设新农村、推进城市化”结对共建活动,深化拓展“三走进三服务”内涵,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扶慰问活动,集中力量解决几个水利农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办好几件人民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实事。三要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要从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出发,及时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服务科学发展的长效实践载体,切实增强水利农机事业发展实效的持久动力。

学习实践活动基本结束时,要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实事求是地评价取得的成效。在此基础上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主要测评对解决影响、制约科学发展观突出问题的满意度和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情况的满意度,测评结果向社会公布。

四、加强领导,层层落实,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区委寄予厚望,人民群众充满期待。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为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领导,局党委成立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苏子骥、毛培新、林其彬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各党支部书记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苏子骥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工作。区管党员领导干部建立学习实践活动联系点。各支部书记和各部门党员负责人作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抓好本支部、本部门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要始终贯穿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创新。学习突出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实践突出改革创新,重在落实,要坚定信心抢机遇、加快发展不动摇,沿着既定的转型提升轨道奋力前进。广大党员要以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为契机,在全系统掀起深入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的新,以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深化解放思想,把对下解决问题和对上回答问题结合起来,探索做法、积累经验,全面实现*水利农机事业发展的新跨越。

三要坚持统筹兼顾,务求取得实效。当前,正处于年末岁初,水利建设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压力大,必须统筹兼顾,科学安排,精心组织。既不要脱离中心工作搞学习实践活动,也不能因为工作忙而忽视学习实践活动,要保证学习实践活动按照《实施方案》严格有序实施、并高标准地完成各个阶段任务,又能保证当前各项水利重点工作的按期推进,真正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以学习实践活动推动水利农机工作,以水利农机工作的新成果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新成效。

篇10

一、竞赛时间

寄送作品时间:

启事公布之日起至2016年3月31日

二、参赛对象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所属义务教育小学、初中段学生,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学生,职业高中学生。

三、参赛要求

本次竞赛以“我与足球的故事”为主题,分为征文竞赛和绘画摄影竞赛两项赛事。

活动一:征文竞赛

要求:

1.本次征文竞赛不设题目,不限体裁。为了使你的作品能够脱颖而出,我们提倡你写真人、记真事、抒真情、表真意。但务必要紧扣主题,思想积极健康,语言流畅。字数2000字以内。

2.也许某场攻防激烈的球赛,让你领略到团队协作的精神;也许某个球星的经历在你心情处于低谷时给了你奋进的力量;也许绿茵场上一个个英姿飒爽的身影和他们永不服输的精神触动过你的心弦……喜欢足球,不仅在于足球运动的活力和激情,更在于它所体现出的精神和力量。现在请拿起你手中的笔,记录下你与足球之间发生的故事吧。可以记叙,也可以抒情,还可以发表议论。

3.字迹工整、清晰会让你的作品给评委留下好的印象。当然,你也可以采用A4纸打印。但无论是手写稿还是打印稿,都请你在参赛文章的右下角注明详细的联系方式(姓名,学校,班级,联系电话),以班级或学校为单位集体参赛的要注明指导老师的联系方式,学生单独参赛的要注明家长的联系方式。

4.大赛名次固然重要,但诚实才是做人的根本。所以请你千万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抄袭、套作,一旦被评委发现,损失的不仅仅是参赛资格,更是你宝贵的声誉。

5.组委会有权将所有入选的作品用于活动相关的宣传、出版、展览以及其他公益活动,并不另付稿酬。

6.所有入选作品如涉及著作权、版权、肖像权、名誉权或其他合法权利的纠纷,均由作者自行负责。

活动二:绘画、摄影竞赛

(一)绘画

1.参赛作品必须为原创,已参加过其他比赛或已公开发表的作品不得参加本次竞赛。

2.绘画作品种类包括蜡笔画、水彩画、版画、卡通画、国画、油画、素描、速写等多种形式。每幅作品最大尺寸不超过100cm×100cm。作品内容要求积极、健康、向上。只接受绘画作品原件,不接受绘画作品复印件、打印件以及电子作品,参赛作品无论获奖与否一概不予退还。

3.参赛者务必在画纸右下角注明自己的联系方式(姓名,学校,班级,联系电话),以班级或学校为单位集体参赛的要注明指导老师的联系方式,学生单独参赛的要注明家长的联系方式。

(二)摄影

1.摄影作品形式不限,彩色、黑白作品,单幅、组照均可。要求均为数码摄影作品。

2.作品文件格式为JPG格式。摄影作品请以图片的形式发送到竞赛指定的电子邮箱。图片命名方式:标题――省份+学校+班级+姓名+联系电话。例:我心飞翔――**省**学校高一年级三班李华139********。

四、参赛办法

1.此次竞赛纯属公益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

2.以上两项赛事,可同时参与,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参与其中的一项。

3.此次竞赛本着学校和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既可以由教育教研部门和学校在自愿的基础上统一组织学生参加,也可由学生自行报名参加。

4.欢迎各省、市、县(区)教育教研部门、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参赛。

5.征文、绘画作品完成后,请将纸质作品寄至本次竞赛组委会办公室。信封上务必标明“‘我与足球的故事’征文(绘画)竞赛**年级组”字样。集体参赛者请将作品统一寄出。

各年级组参赛纸质作品统一寄至:

山西省太原市坝陵北街盛世华庭A1座21层学习报社“我与足球的故事”竞赛组委会办公室收 邮编:030009

摄影作品投稿邮箱:

竞赛组委会联系电话:

0351―3239660(小学组)

联系人:王老师

0351―3239655(初中组)

联系人:王老师

0351―3239630(高中组)

联系人:李老师

五、奖项设置

1.此次竞赛活动由山西省教育学会与学习报社邀请有关专家,联合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奖。

2.此次竞赛分为征文竞赛和绘画、摄影竞赛两项赛事,分别设置奖项。绘画、摄影比赛统一评奖,不再分别设置奖项。

3.奖项分小学低年级组、小学高年级组、初中组和高中组四个组别。报送作品经初评、复评、终评,确定一、二等奖及优秀奖,并分别颁发奖品和证书(证书将由山西省教育学会与学习报社共同签章颁发)。

4.本次竞赛为表彰积极参赛的学校和教育教研部门,特设立“优秀组织奖”,并颁发奖牌。

5.本次活动将根据学生获奖等级的评定给辅导老师颁发相应的“优秀辅导奖”。

6.获奖名单公布时间:2016年5月。

7.获得优秀组织奖的学校可推荐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研究》和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8.夏令营活动:获得本次活动一、二等奖的学生,将有机会参加学习报社组织的“足球伴我成长”夏令营活动。具体活动事宜,另行通知。

六、宣传表彰

获得本次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及优秀奖的选手名单将公布在学习报社网站上。获得一、二等奖的征文作品将在《学习报》各年级相应的语文学科报纸上开设专栏择优刊登。此次竞赛所有获得一、二等奖的作品将分类结集出版,具体事宜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