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赏析范文

时间:2023-03-29 06:11: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巴黎圣母院赏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巴黎圣母院赏析

篇1

关键词:卡西莫多、克洛德、爱情、人性、禁欲主义

可以说,雨果的集中展示了两个男人的爱 情悲剧:卡西奠多由于畸形丑陋,爱而无望,最终只能抱着心爱之人的骸骨完成爱的仪式,实现爱的愿望;克洛德因为内心的阴暗丑陋也无缘获爱,最终心灵扭曲。以我不得他人也别想他人得到的心理残忍地毁灭所爱,自己也遭报应。这是 一个由于美与丑极端对立,无法和谐从而导致的悲剧。卡西莫多和克洛德对爱斯美拉达的爱情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单相思,单向的追求,其结局是爱而不得的悲剧。然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卡西莫多表现出无私的奉献精神,克洛德则采取了罪恶攫取的手段。

卡西莫多对爱斯美拉达的爱情中灵的成份居多。卡西莫多对外界一贯是冷漠与封闭的,他对姑娘的关注首先缘于感恩。自从在广场的耻辱柱上领受爱斯美拉达的施水之恩, 卡西莫多的生命之门便向她訇然开启,渴望着姑娘进入他的生活与世界。他开始在钟楼上兴奋地搜索和追随爱斯美拉达的身影,悄悄地观赏姑娘惊人的美貌 ,在日复一日的欣赏中,卡西莫多生出了对姑娘的爱慕。爱斯美拉达即将受刑时,卡西莫多迅猛地将她劫持到圣母院保护起来,也是在这时,卡西莫多有了和姑娘的近距离接触,有了正面交往 的机会。卡西莫多对姑娘极尽温存,但他极度的丑陋使姑娘惊恐不安,绝望、伤心之余,卡西莫多选择了退避,却始终细致地照料姑娘的饮食起居:送饭送水时,总是侧过脸去,以免惊吓姑娘;为了不让姑娘生厌,总是离得远远的,却又凝神观望、守护着自己的女神,避免任何人伤害她;甚至于为了姑娘的快乐,他忍着心灵的痛苦前请卫队长菲 比斯赴姑娘的约会; 克洛德趁夜凌辱姑娘,被他狠狠地惩罚;奇迹大院攻打巴黎圣母院时,卡西莫多竭尽全力、拼死保卫姑娘;当姑娘在圣母院消失了踪影,他绝望万分,痛苦长嚎。最终,搂抱着爱人冰冷的尸骸死去,实现了想望的爱情。

克洛德的爱情始终与相联,也就始终与禁欲斗争相随。从最初的理性克制到无法 自制的激情放纵 ,直到人性丧失,沦为恶魔,克洛德的灵魂经受了极其惨烈的灼烤,却没有避免沉沦的命运。被爱斯美拉达吸引之初,克洛德 自觉地选择超越 。他力图如往昔般用他的意志、理性来回避、抗拒这份诱惑;而后又请求主教下令,将爱斯美拉达逐离广场,以使心灵归于平静。但是,爱的欲望很快在克洛德的内心深处弥漫 开来,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摧毁了理性的堤防。这时 他便支使卡西莫多掳取姑娘 ,纷至沓来的还有深夜尾随,在 妒火中刺杀情敌;继而为了隐匿自己的罪行,嫁祸于姑娘,使 其被捕,惨受刑罚;姑娘身陷图圄,他借机要挟,诱逼她用爱情换取 自由;当他倾吐、跪求爱情而断然遭拒时,便利用权势 和阴谋两度将姑娘送上绞架。

在爱情的追求中,卡西莫多散发出灵性与善性之光,它们遮蔽了他丑陋的躯壳,闪耀着一种纯净的灵魂之美;克洛 德恰相反,原有的善性与理性之美逐渐褪尽,进而衍化出狰 狞的恶行。在人性的走向上,二人呈现出上升和沉沦两种迥 异的向度。

值得关注的是:两位男主人公在爱情降临前都处于心灵 的封闭状态,遭遇爱情而不可得时,为何一个走向了崇高的 自我牺牲,一位却走向了邪恶的深渊? 卡西莫多与克洛德在遭遇爱斯美拉达前,心灵虽呈封闭 状态,内质却有极大差异。

卡西莫多与克洛德共同生活在 巴黎圣母院狭小闭塞的 环境中,基本与世隔绝。卡西莫多是父母 、社会的弃儿。因 为天生畸形 ,婴儿时代便被父母遗弃 ,而后因为同样的原因 受到社会的排斥、讥嘲甚至仇视。小说对此有两处深刻的描 写:一是作为弃要被放到广场左首的床板上时,上流社会的 贵族贵妇们以厌憎的语气提议将他烧死;二是在胡闹节上以 小约翰为首的普通民众对卡西莫多极尽讥诮与挖苦。对任 一社会阶层而言,卡西莫多都不是作为一个人,而是作为一个 丑陋的怪物存在着,缺乏他人的同情与尊重。他耳聋、背驼、近乎哑巴,原本就存在交流的障碍,面对社会这堵冰冷的墙, 他越发封闭自己,让自己的天地局限于克洛德与巴黎圣母院。 克洛德出身于富裕家庭,父母期望他做一个出色的神 父,他很小就被送入神学院修习神学。克洛德不负父望,刻苦钻研学问,成长为一个博学之人,20岁即当上懒人祭坛的 神父。他宽厚、善良,富有激情。父母在瘟疫中丧生后,他接过抚养尚在襁褓中的小弟弟的责任,并且感到了情感的满足 和快乐;丑陋的弃要面临被烧死的厄运时,他一声不响抱走了可怜的要儿。耐心抚养这个人间怪物。克洛德生活在巴黎圣母院的高墙内,他对社会的封闭不是由于社会对他的排斥与敌意。他好学、专注、虔诚,无休止地沉浸在知识的探索中,无暇顾及身外的世界。他的精神世界完满、自足。同时, 作为教职人员 ,奉行的禁欲主义思想也使他自觉地远离女性和世俗。因此,克洛德对社会的封闭是一种自觉意义的精神远离,没有任何被动的成分。

卡西莫多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在圣母院终日与克洛德和大钟为伍。他看似沉默寡言,内心却潜伏着深厚的情感,灵魂渴望着他人的尊重。胡闹节上,他被民众推选为胡 闹王,身披节日盛装,拥上国王的宝座游行时。他“展示出既傲慢又掺杂着辛酸的快乐表情”,何等“骄傲幸福”!卡西莫 多没有受到任何文化、社会的熏陶和束缚,内心世界是一个极其纯粹的自然人。他的情感认识极单纯极自然:施恩于我者,必回报其人;侵犯我者必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但他更多的是自闭与漠视。对于抚养他的恩人克洛德,他卑屈得像个奴隶;对于鄙视他的众人,他凶恶得如同魔鬼。因此,身受爱斯美拉达的恩情后,那只独眼流出了一颗硕大的眼泪,象征了他灵魂的震动和感情的复苏,也预示着他全都生命对这份怜悯与尊重的回报。克洛德在巴黎圣母院的高墙里,在清心寡欲的苦修生活中,在走向成年的岁月里,宽厚、善良的天性日渐萎缩,心灵变得荒芜,孕育着畸变。“他作为神甫变得越来越严竣,作为人变得越来越忧郁。” 一方面,禁欲意识与本能的冲动经常发生激烈的冲撞。他凭借自己坚毅的意志,采取肉体自虐、专注于工作、科研等方法缓解、压制。而一旦放松了对本能欲望的约束,他就把自己视为良心的背叛者,上帝的敌人。

“他变得加倍严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恪守清规。” 肉的痛苦使他变得异常严肃、阴郁、冷漠,也使他未老先衰,三十多岁已经秃顶,额头开始打皱,呈现为外在的丑。另一方面,克洛德遭遇重大精神危机。“据说,他便尝知识树上的全部果实之后 ,或者仍未餍足,或者感到恶心 ,最终去吞禁果。四大学问,他已全数吞下。可是他的肚子还未吃饱,已对它们生厌,于是他只有往前,往下挖掘 ,在全部已告完成的,物质的,有限的学问底下捣腾;他可能拿自己的灵魂 去冒险。”田这时,克洛德精神世界的完满性暴露出虚幻的弱点,没有对现实的依傍,当精神的立柱变得飘渺,他生活的空虚也随之显露。成人世界的烦恼,精神世界的困惑,附之以情感认识的蒙昧,使克洛德的生活由明朗转向晦涩、阴郁,人格经历变异。

这种心灵的质地为即将到来的爱情行事作了铺垫,它在爱情光降之时,直接而微妙地影响到各人的情感态度和认识。具体表现为:

首先,不同的社会文化影响附予二人不同的角色定位 ,影响到对待爱情的心灵状态。卡西莫多与克洛德虽然生活在巴黎圣母院的同一环境。 却处在不同的文化的包裹之中。卡西莫多无知无识,被放逐于社会之外,不受任何宗教、文化的影响和束缚,作为一个极纯粹的自然人,心灵封闭却潜伏着善性,可以自由自在的发展而不受干预、遏制。这就使得卡西莫多能够任凭自然本性和自己对情感的主观认识对待爱情。克洛德在长期的隐修生活中,教士角色的认定根深蒂固,对知识的探求并没有将他从思想上解放出来,实质上还给他竖起了一道文明的藩篱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强化了克洛德对宗教文化和自我教士角色的认同。这种宗教和文化的教化作用直接加强了克洛德的禁欲主义意识 ,压抑、隔离着克洛德对世俗情感生活的想望和需求。久而久之,克洛德的禁欲思想深入骨髓,戕害他的灵魂 ,扭曲他的人格。因此当爱情伴随着强烈的席卷而来时,克洛德并未感到爱的 喜悦,却因生出罪恶感,惶恐不已。从爱情降临之初,他就处在禁欲与的心灵冲突中,在随后展开的更为真切的生命体验中,克洛德的内在冲突越发剧烈,即便当他抛弃上帝,选择爱情时,他也没有真正摆脱灵肉冲突对自己的折磨。所以,禁欲意识对爱情的坚决狙击,使得克洛德非但不能顺从本性坦然地追求爱情,反而将爱情异端化了。

其次,成长的经历、对爱情的认知决定了二人追求爱情的不同行为。卡西莫多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生活中渴望平等和尊重。在与人的有限交往中,情感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被世人歧视,被克洛德施恩,而后生发出对世人的敌意和克洛德的感恩。他对爱斯美拉达的爱慕是情感的自然发展。它缘于姑娘对他的施恩,而后经历由感恩到审美再到爱的萌生的过程。卡西莫多虽然形似怪物,却是极具灵性的生物。上帝在漫不经心地捏造他丑陋的躯壳时,却为他精心雕琢了一颗聪颖、细腻和善感的心灵。在圣母院、大钟与卡西莫多的默契中贯彻着一种灵性,一种对自然万物的精神、情感的感悟和把握。初涉爱情的卡西莫多凭借这种灵性细腻地感受、理解爱情。卡西莫多近乎“完美”的丑陋注定了他爱情追求的无望。爱斯美拉达对他无可遏止的厌憎令他痛苦、绝望,但他不以为忤,只是悲哀地叹息:“我的不幸,就在于我还是太像人样了。我情愿完全是一只野兽,就像这只羊儿。” 他曾借“粗陶”和“水晶”的形象提醒姑娘——爱情“要看心灵,别看面”,这样的真知灼见是克洛德难以企及的。可见,卡西莫多在爱情追求中,更多地考虑到他爱,尊重对方的感受、选择,对爱极尽呵护和付出。他对爱斯美拉达的爱是一种充满着互爱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单相思,它含蓄而深沉,理性而崇高,其走势是健全、正常的。

篇2

【关键词】声乐专业 法语语音教学 模式 课程设置 法语歌曲演唱

随着我国声乐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出类拔萃的声乐人才参与到国际声乐比赛和登上国外的歌剧舞台。在此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想唱好外国声乐作品,不懂外国语音、发音规律,仅仅靠唱译文或者是听录音单纯的模仿是无法真正表达作品,是不具备竞争力的。所以,学习、研究外国语音对于声乐专业教学来说是势在必行的。

一、声乐专业法语语音教学

(一)课程设置

随着高等专业艺术院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声乐专业的各科课程设置越来越完善。其中,应外国歌曲、歌剧教学的要求,开设了不少外国语语音课,从最早的意大利语、德语到现在的法语语音课。

法语语音课一般来说是开设一个学期,是演唱专业二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有些院校是选修课),考试合格有2个学分。

任课老师方面,大多数院校选择在这方面有较深造诣的声乐教师兼任,也有聘请外语院校法语专业教师的。不了解音乐和演唱的外语专业老师只会教语言的发音规律,而熟练掌握法语语音规律的声乐教师,则能更好地将演唱、音乐要求和语音发音相结合,起到“歌唱正音”①的作用。

(二)教材选择

各院校一直以来没有固定的法语歌曲教材,一般是授课老师按课程的进程及内容来选编。有音乐专业院校中声乐教师、歌唱家编撰出版的,也以有外语专业院校的法语入门、初级教程等作为语音方面比较规范的参考。如《意法德英——歌唱语音指南》《法语歌唱正音》《法语发音快速入门》等。

(三)教学内容

1.母音、辅音范读及讲解

语音的教学分为母音和辅音部分。法语元音有[a][e][ε][?][i][u][?][o];混合母音[?][?][y];鼻母音[ε?][?][?][??];半母音[j][w][?],其中以鼻化元音比较难掌握。辅音有[p][b][t][d][f][v][k][g][s][z][?][?][l][?][m][n][r]([?])。

2.法语的音节划分

音节划分是语言发音的最重要规则,音节分错,发音就会错。音节必须要由母音形成,单独的母音可以形成音节,但是单独的辅音却不行。最简单的音节就是由一个辅音和一个母音组成,但是很多音节是由混合母音和辅音组合的,这最容易让人产生混淆,要背下来。

在法语歌曲中,作曲家往往是按语言的重音来安排音乐中的高低强弱,所以掌握重音才能更好地体现语言在音乐中的连贯性。法语的重读音节一般来说是落在单词的最后一个音节或者是句子的最后一个母音上,如果单词中有专门的重音标示:较重音“`”、次重音“?”、抑扬记号“?”、分音记号“¨”,则要按重音记号来重读音节。

3.法语的联诵

想要唱得流畅连贯,准确且熟练地掌握联诵规则是必不可少的。联诵,简单说就是在一个节奏组内,如果前一个词以不发音的辅音字母结尾,而后一个词以元音开始,则前一个词词末的辅音字母发音,它与后一个词的词首元音相拼合读,构成一个音节。

4.法语语音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构思

课件的使用有利于教师展示其教学内容,使得课件在课堂上与纸质教材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多媒体教学软件由文本、动画、音响、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图文声像并茂,能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刺激会让学生有更高的学习兴趣,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来关注教师的课堂授课内容。

这个课件设计最大的特色在于把法国印象派的画作和这个时期的艺术歌曲结合在一起展示,印象派的画作画面生动鲜活,通过捕捉大自然的瞬间变化来凸显对内心主观意象的表达,让学生在欣赏光影交错的画作时去感受歌曲语言的线条和音乐的律动。这对于学生在音乐理解上有很大的帮助。

5.语音对比记忆教学法

学生学法语之前已学习了意大利语及德语语音,它们的发音规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比学习会更有利于记忆。

首先,意大利语和法语相比,法语语音较低沉、含糊,意大利语则清脆、嘹亮。意大利语没有复合母音而法语有,意大利语单词往往以元音结尾,这有利于初学者保持歌唱连贯性。在这一点上,法语有相似之处,词尾的辅音一般不发音。在某些发音规则上,这两种语言是一致的。但是法语具有独特的鼻元音,这是它独特的魅力之一。

其次,法语和德语的比较,有句话说“法语如花,德语如铁”,其实就反映了两门语言语感相差比较大的问题。这是我们学习中要注意的,在发音规则上,德语强调辅音比较多,不管是词首还是词尾的发音一律要清晰,这是德语铿锵的标志;而法语词尾常发音的辅音只有四个“c、f、l、r”,没有了辅音的阻挡,词与词之间的连接更加流畅柔和。

最后,对于我们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习法语时,这两门语言的比较是必不可少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有许多混合母音,但是它们的许多拼写相同的辅音却发音不同。

6.法国艺术歌曲和咏叹调、流行歌曲歌词学习以及音像欣赏

每节课应安排学生听音频或看视频。教师应选择一些经典的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以及有代表性的流行歌曲、音乐剧作品来教授歌词和作品赏析。建议从以下曲目选择:艺术歌曲如福列的《月光》《爱之歌》《梦后》《摇篮》《奈尔》;马斯内的《悲歌》《睁开你蓝色的眼睛》;李斯特的《当你入梦》,德彪西的《曼陀林》《旋转木马》。咏叹调如比才的歌剧《卡门》:《爱情像只顽皮鸟》(女中)、《花之歌》(男高)、《我说什么也不怕》(女高)、《斗牛士之歌》(男中)、《这是妈妈的一封信》(二重唱);马斯内的歌剧《维特》:《春风啊你为何唤醒我》(男高);古诺的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我要生活在美梦中》(花腔女高)。音乐剧及流行歌曲,如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时代》《月亮》《爱的对白》《圣母玛利亚》;流行歌曲《缱绻星光下》《只要你爱我》《伊莲》《我爱你》《我记得》。

(四)考核办法

第一项是教师指定考核内容,即从所教授过的歌曲里抽一首由学生朗读歌词;第二项是学生自选一首歌曲朗读或者演唱。(演唱有加分)考核是从音标的拼读、拼写、单词重读音节和句子的重拍、语调以及歌词内容的大概了解、演唱、学生纪律考勤等方面衡量打分的。

二、法语歌曲的演唱

(一)法国艺术歌曲

说起法国艺术歌曲,大家首先会想起福列的歌曲《月光》,古色古香人物风情画似的曲调、唯美的钢琴声始终和歌声相互缠绕融合,把如水般的月光梦幻般的舞步描绘得惟妙惟肖。这就是法国艺术歌曲的魅力。

如同当时的印象派绘画一般,歌曲也是通过简洁流畅的形式来表达含蓄、细腻的感情,体现的主要是作曲家感受到的一种印象性、象征性的意境。所以,我们在学习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这个基本的风格特点,切忌和意大利歌曲、德国的“lieder”混淆。值得一提的是,法国艺术歌曲与来源于民歌的歌曲不同,它的沙龙气质反映出更多的浪漫主义情调,作品中常流露出高雅的艺术气质,它不是大众性的娱乐作品,而是具有高度艺术性的。

其次,与诗歌的完美结合是法国艺术歌曲的一个重要特点。诗人用暗示、含蓄、象征的手法来反映内心世界,而音乐家则从诗歌的意境出发在音乐中再现。作品基本上是以法国诗歌为歌词,对其进行旋律化处理,注重把握诗歌的节奏,音乐和诗意的融合。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歌词的含义,并通过不断地诵咏歌词来把握歌词的韵律和节奏感。

再次,想要演唱好法国艺术歌曲,语言是第一关。法语一直被认为是最优美的语言,具有音乐性。法国艺术歌曲是情感与语调的完美结合品,音乐线条也是随着语言的抑扬顿挫而塑造出来的。法兰西语言的别样美感让作曲家善于使旋律线条合乎歌词语调的起伏,使音乐和法语的节奏重音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诗意、乐思和语言成为和谐的统一体。

法语的元音比其他语言更为丰富,具有独特的语调、鼻化音和联诵,使得法语比起其他语言具有音乐性。法国艺术歌曲的旋律基本上是随着语调起伏创造出来的,因此在演唱前必须反复朗诵歌词以达到发音的准确和语言的流畅。

(二)法语歌剧咏叹调

要演唱好一首咏叹调,我们首先要熟悉这部歌剧和人物,了解作曲家和他们的音乐时代。所以,对于大学里年轻的歌手来说,因为语言和音乐能力的缘故,法语咏叹调往往会留在最后一年学习。

法国歌剧蓬勃发展起来是在19世纪下半叶。轻歌剧的代表作曲家是奥芬巴赫,他那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最负盛名。其中花腔女高音咏叹调《木偶之歌》、女声二重唱《船歌》都是音乐会的热门曲目。轻歌剧的声音要更轻松、明亮些,表演也要活泼大胆一些。

抒情歌剧中代表作有古诺的《罗密欧和朱丽叶》《浮士德》,托马的《迷娘》,德利布的《拉克美》,马斯内的《曼侬》《维特》等。此类歌剧旋律优美抒情,戏剧性不太强。但是需要歌手有比较高超的演唱技巧,特别是女主角的咏叹调如《我生活在美梦中》(古诺《罗密欧和朱丽叶》)、《珠宝之歌》(古诺《浮士德》)、《林中小鸟》(德利布《拉克美》)等。法国最重要的歌剧之一《卡门》,音乐充满了迷人的旋律,群众场景丰富多彩。作曲家不仅准确表达了对场景的把握,而且也非常精于用音乐刻画人物、区分角色。

法语的流行歌曲称为“Chason”,是从10世纪法国游吟诗人所吟唱的世俗歌曲中慢慢从“Melodie”分化出来的。它沉醉于旋律,歌词的选择迎合了大众的口味,渐渐地发展成现在旖旎迷人的“香颂”。虽然法语流行歌曲“Chason”在中国的影响力比起英美流行乐要小很多,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法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使得我们更多地领略了法国流行歌曲的魅力。特别是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成功引进,使得国人为之震撼和着迷。

演唱法语流行歌与艺术歌曲发音有些不同,比如说“r”字母,前者发小舌颤音,和口语发音一样;而后者演唱时发大舌颤音,和演唱古典歌曲语言发音一样。

结语

法语是一门精致而优美的语音,我们学习法语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音乐剧及流行歌曲的前提条件就是熟练地掌握这门语言的发音及其规则。

本课程授课形式由教师单一教授转变为课堂结合多媒体设备的运用,通过将法语语音发音拼读、拼写、画作、歌曲、音频视频融合在一起教学,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掌握法语语音,同时复习了之前学过的意大利语、德语,也了解了相关时期的音乐美术和文学历史。对提高学生演唱能力及音乐素养是有很大好处的,也是增强声乐人才竞争力的必要的途径之一。

注释:

①歌唱正音,是指在舞台上歌唱和朗诵时的一种发音方式和要求。(张建一,法语歌唱正音[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陈言放,詹世华.意法德英——歌唱语音指南[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2]陈玉琳.法语发音快速入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4.

[3]喻宜萱.喻宜萱声乐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 2004.

[4]王文俐.利德 麦乐迪 罗曼斯——欧洲艺术歌曲及其钢琴伴奏研究[M].北京:文艺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审美教育;作用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和审美教育有关的一些渗透点

1.劳动美教育的渗透

人和动物的最根本区别便是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人类产生了和审美有关的能力和活动。在和大自然不断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生存能力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也产生了审美意识。比如,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和山顶洞人有关的想象画,山顶洞人已经有了皮制衣服和由兽骨、贝壳制成的项链和装饰品,这也直接说明了山顶洞人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意识。

历史教材中经常出现中外著名的画作和建筑,比如《最后的晚餐》和巴黎圣母院,等等。这些画作和建筑的美丽也能够将人们对审美的探索和追求很好地反映出来,这些画作和建筑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材料。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美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本身是高尚的。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使其尊重劳动者。

2.行为美、道德美和理想美教育的渗透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也是进行社会美教育的重要素材。而社会美又可以分成理想美、行为美和道德美几种。教材中关于行为美和道德美的例子比较多,比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能够将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体现出来;林则徐,为了人民不惜丢掉官位被流放;关天培死守虎门,为国捐躯等等,都能够体现道德美,其现实教育意义都比较强烈。能够体现理想美的有哥伦布为了自己的理想横跨大西洋发现新大陆等,都能够鼓舞学生,让学生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3.艺术美教育的渗透

人们对世界进行认识、再现以及评价,艺术美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其能够直接将学生的审美能力体现出来。初中历史中运用的人类艺术文化的成果也比较多,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艺术作品。通过赏析这些作品,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还能够很好地宣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的原则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进行美育教育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历史教学本身的特点。历史教学不但需要将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唯物主义观点,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中学生本身的模仿性比较强,并且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也比较强,所以,教师在通过初中历史教学进行美育教育的时候,必须遵守下面几项原则。

1.根据思想性原则进行审美教育

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能够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思想。教师需要落实思想性的原则,将学生的热情有效转化成为学生实现崇高理想的动力。

2.坚持感情激励的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热情,这样才能够通过历史画卷的展示,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更有热情,从而进行审美教育。

3.坚持直观性的原则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时,应该将历史教学资源的作用发挥出来,比如图片、电影等,直观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4.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历史课本身不是美学课,其有自己的教学目的,教师进行审美教育时必须根据课本内容进行教学,不能只为了审美教育而进行审美教育。

三、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真正认识到其重要性,并根据相关的原则渗透审美教育,在做好历史教学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4

文学评论界对叙事与小说的关系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作为表述方式的叙述和作为被表述的对象的故事。高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也可借助这种理论让学生更深入走进小说的阅读鉴赏。同时,我们也可将小说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发现它们叙述故事在情节安排上的异同,借此激发学生对小说文本的阅读鉴赏的兴趣,让他们体会小说讲述的魅力。

一、叙事情节情感与理性的色彩比较

小说叙事情节的色彩与小说中叙事视点密切相关。叙事视点即“谁”站在什么位置讲述故事。由于故事讲述者的身份立场不同,故事本身便具备了不同的色彩倾向,那么情节的布置与流向也不同。我们可以借助苏教版“和平的祈祷”这一专题中《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篇小说进行这方面的分析。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背景,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视点,展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伤害。但由于两篇小说的主人公站在了这场战争的相对立场,一个代表了战争的正义方而另一个却是非正义的一方,因此两篇小说在情节的设置上呈现了不同的倾向。《一个人的遭遇》中,肖洛霍夫借索科洛夫这个普通人在战争中从成功逃亡,听到妻女被炸死的消息,重燃希望寻找儿子到听到儿子牺牲,埋葬所有人生希望与欢乐的起伏情节,将读者的情感激发,在浓烈的情感流露中,折射出俄罗斯甚至是所有遭遇战争的民族承受的悲剧,它的情节设置中流溢中浓烈的情感色彩。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作者伯尔,却选择了德国一个年轻人去讲述他在战争中的诊治途中的所思所想,情节也设置了伤病医院是不是曾经自己就读学校的悬念,但对于有关我的遭遇的情节叙述的色彩呈现出了客观的倾向,随着外界环境的触发冷静地叙述。这样的情节安排与叙述旨在触发读者的理性思考,客观与冷静地去分析这些情节背后作者对战争的深入思考。在这样的对比阅读中,可以让学生领会不同的情节叙述色彩与作品意蕴之间的联系,对作品的艺术感受也更加深入。

二、叙事情节的戏剧化与生活化比较

小说家对情节的布置可谓用心良苦,或伏笔铺垫,或悬念贯穿,或曲折回环,力图通过各自的叙述技巧使作品更有魅力。对读者而言,跌宕起伏充满戏剧冲突的情节布置自然是小说有吸引力的必备因素。戏剧化的矛盾冲突不仅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意图的展现方面有重大作用,同时形成激烈紧张的阅读氛围,引人入胜。同样是表现人性美与善的小说,节选自《巴黎圣母院》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和《边城》节选却在情节设置方面呈现了截然不同的叙事风格。前者聚焦于一个看台,人物形象充满个性,伽西莫多外表丑陋内心美好,克洛德道貌岸然。伽西莫多在行刑过程中遭受众人耻笑,到神甫出现,再到爱斯美拉达德出现,情节设置充满了矛盾冲突。在这种矛盾冲突与戏剧化情节变化中,完成了个性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展露。而沈从文的《边城》节选却以从容闲散的笔调,尽情描绘湘西优美的山水和纯朴的风俗场景,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也没有戏剧冲突。湘西端午的热闹,翠翠与傩送的相遇,水手的聊天等平常人物的平常故事,写来仿佛不是小说而是生活情景的再现。但却将湘西的风情人情和作者的审美倾向浸染入读者的思想。生活化的小说原来是另一种韵味。这也是我们在阅读此类小说时应注意的地方。两种不同的叙事风格,一个情节紧张激烈,一个闲散悠淡生活味极浓,让读者领略了小说不一样的叙事方式和审美倾向。

三、叙事情节留白方式比较

留白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手法,小说的创作同样也运用到它。留白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加深对作品意蕴的探究。高中课本中不乏运用这种手法的小说,但是留有余味的方式和效果却是大不一样的。为使学生在这方面有所体悟,可以将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和汪曾祺的《鉴赏家》进行比较阅读。小说《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主人公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的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不仅使小说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老贝尔曼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是怀着怎样的信念不计后果地与风雨搏斗,画上了那一生的杰作。在此处,学生能够充分调动想象力,融入自己的情感,领悟小说的深刻意蕴。叙事时情节的留白给读者带来了审美心理的愉悦。但是留白不只停留在对情节的这种处理。汪曾祺的《鉴赏家》将这种艺术手法运用得更加微妙有致。题目为鉴赏家,但是小说中的人物谁是鉴赏家,汪曾祺在情节发展时未曾点明。叶三能赏果赏画,季陶民能赏叶三,几件叙述的小事中,已构建出审美留白。更有意思的叙事在于作者用了很大篇幅叙述叶三卖果子,这对于写叶三赏画的作用不可小觑,从中可看出叶三脱俗的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足见其见识和鉴赏力。话中有话,看似随意自然,实则曲折有致,文字背后耐人寻味。叙述出的情节背后仍能给出巨大空间给读者,真是不得不佩服小说家叙事的匠心。两个作品所运用得留白方式虽说不同,赏析中却都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育渗透 含蓄美 形象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可见美育作为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形成正确审美判断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与语文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就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艺术作品的美育渗透问题谈谈笔者的认识。

一.文学作品中含蓄美的特点及表现形式

所谓含蓄,就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无穷韵味。宋代欧阳修对此理解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在我国传统艺术中,如文学、绘画、书法、建筑等,无不讲求含蓄,无不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艺术的含蓄美。苏轼曾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天下之至言也。”从创作的角度来讲,含蓄就是不要一语道破;从欣赏的角度来讲,就是要求不能一览无余。文学作品只有具足了含蓄之美,才能耐人寻味。这在我国古典诗词中运用得很成功。“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闺中人幽怨的情态,着重于从“怨”字落笔,写女主人公“怨”而坐待,“怨”而皱眉,“怨”而落泪,“怨”而生恨,层层深化主题,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钱钟书评价此诗说道“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这就是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美感吧。

二.课堂教学是美育渗透的重要环节

含蓄美作为艺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表现手段,作为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名人名作赏析中,如能适时恰当地加以渗透,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塑造出理想、健康、高尚的人格。

(一)披文入情,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

纵览中学语文教材,几乎每篇文学作品都能给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文学作品张弛有度的情节,波澜起伏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优美动人的语言等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所选课文感情真实、高尚、强烈,读者必然受到感染和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者辞动而情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的“情”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巧妙的构思表现出来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具有很好的审美教育作用。如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分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无私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之间的手足之爱……小说极力渲染古老边城特有的人情美、人性美、风俗美、作者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流传至今的美德,呼唤传统美德的回归。教师教学若以此为凭借,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定能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激起他们蓬勃向上的追求正义的感情,使他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的同时,还要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准确的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由于美的事物是由美的本质决定的,所以要认识一个对象是美是丑,不仅仅要观察他的种种表象,更重要的是要剖析它的内在本质。《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论外貌其丑无比,可是内心纯真善良,憨厚淳朴,他对艾斯梅拉达爱慕至极,但他却不依自己的“丑”去惊扰“美”,最后力图用自己的“丑”去捍卫“美”,以至于为美殉情,这个敲钟人是个形丑而神美的典型。相比之下,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六亲不认、自私冷酷、贪婪势利和爱慕虚荣的丑恶嘴脸便一览无余。因此在文学鉴赏中应正确的引导学生认识善与恶,美与丑,逐步树立健康的审美观。

(二) 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美德,在语文教材中大量的优秀作品,不但文笔隽永,内涵丰厚,意境悠远,而且爱国情感隐含其中,民族节操跃然纸上。教学中传授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并重,铸造学生爱国主义灵魂,是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从事美育教育的职责所在。如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辛弃疾《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郭沫若的《炉中煤》:“啊! 我年轻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这些都可称得上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教学欣赏时,除了讲透作品主旨,领略含蓄的艺术魅力之外,还要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教育注入学生的思想中。使学生明白这些作品之所以千古传唱,经久不绝,是因为注入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激情、不屈的民族节操,才使得作品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升华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使学生明白只有爱国,才能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以美储善”,塑造出理想的“完美人格”。

(三)激发学生丰富想象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艺术的想象是欣赏文学作品时教师与学生艺术再刨作的过程,恰当地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诱导学生在把握作品主旨和形象的同时,又引导学生要善于超越作品形象,去把握与理解作品的“象外之象”,作者的“弦外之音”,进一步想象领会更多更深的作品内涵,感悟更广更美的艺术意蕴。如杜牧《过华清官》:“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全诗旨在讽刺统治者穷奢极欲。但作者却未从正面铺陈,只写了千里送荔枝事件。千万人的血泪与痛苦,换来的只是杨玉环轻轻的一笑。这时作者所言者甚少,而所蓄者甚多。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打开丰富的想象空间。从美学的角度来讲,作者很好地处理了“藏”与“露”的关系,使诗含蓄有余,韵味悠长。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讲,要使学生明白文学就是用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运用形象思维,展开合理的想象,形象地展现作品描写的情景,是深刻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关键。研究历史,关心社会,关注生活,珍惜拥有的一切,引发学生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思考。

三.美育教育任重而道远

篇6

表达技巧这一考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1)文有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2)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欲抑先扬、先抑后扬、巧合等)以及所起的作用。(3)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4)结构方式及其作用(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等)。(5)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等)。

针对小说表达技巧性的题目,我们在组织答案时一般应遵从如下思路:

1.小说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2.表达了什么内容。明确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

3.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除了了解、分析表达技巧的相关考查内容及答题思路,我们还需要掌握表达技巧的一些相关知识。

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其中叙述与描写是小说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一)叙述

1.叙述方式及其作用。(1)顺叙:按时间(或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2)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较后发生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4)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有“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两种。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出来对人物评头论足,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限知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让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二)描写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心理和行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侧面描写: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包括环境描写和周围人物的反应、评价等。

3.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是使人物形象丰满,有血有肉有灵魂。

二、表现手法

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象征、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突转等。

1.烘托、衬托和对比。“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而“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较,以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2.“象征”和“比喻”的区别。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得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一种具体事物、具体人。

两者范围大小不同: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对象是整篇文章,或者是文章中的一大段话,因此在范围上远远超过了比喻涉及的范围;比喻的范围比较小,一般局限于一两个句子中。

【阅读训练】

董师傅游湖

宗 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着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

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副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

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

(选自《小小说》2014年5月)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篇7

赏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时,学生始终无法领略其妙处;欣赏“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时,学生没法品味其意境;《安塞腰鼓》《竹影》《桥之美》之类的艺术美文也只能从文体学角度简单剖析,好比一个美艳多姿的佳人给剔除了血肉来欣赏骨架,暴殄天物啊!

直到有一天,观赏了电影《莫扎特》《贝多芬传》,片刻,即被其深邃丰厚的旋律与意境震撼了!直到有一天,欣赏了凡・高的《向日葵》《星空》,霎时,即为其狂放不羁的色彩与画面惊呆了!直到有一天,亲自登临了泰山,游历了故宫、颐和园,瞬间,即给其美轮美奂的空间与架构折服了!其实文学既有远亲又有近邻,那些年我们也一起追过音乐、建筑、美术、舞蹈、时装、历史……这些年为何不常过门串串呢?

由此,日常教学中我拟制“我最欣赏的一种(座)建筑”“我最喜欢的一曲纯音乐”“我最欣赏的一部电影”“我最_________的一个历史人物”等演讲话题加以诱导,学生沉浸其中,佳作频现。在此节选几则以飨读者。

我最欣赏的一座建筑

游鱼

真正的建筑大师,会赋予建筑呼吸的权利。

瓦尔斯温泉浴场坐落在瑞士有着8千万年前原始水体的瓦尔斯山谷,这里的人们享受温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青铜时期。

然而1994年,卒姆托的到来才使这里孤寂了千万年的水真正找到了亲密的知心爱人。

卒姆托一走进村庄,便被覆盖在屋顶上的片麻石吸引住了!它们被任意切割、随意摆放,在晨曦中泛着点点微光,竟然有几分水的灵动。卒姆托被深深打动了。他即刻决定:他的建筑全部采用这种遍布当地的石材。

于是近在咫尺却始终有缘无分的石头和水,经由卒姆托宽厚的手掌温柔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三种不同厚度的石材切割,看似随意堆砌,如同迷宫一般。灰色片麻石静静,绿色水体悠悠,每一个游客都感到轻松愉悦。矿石切面上长着白色的眼睛,那是云母,是矿物的结构,一层一层,沉淀了生命的长度。不像玻璃,纯净到无知觉;不像钢铁,冷漠到刺骨。石头用眼睛凝视着水,用坚实又温暖的身体环抱着水,温柔得滴水不漏。

我最欣赏的,是那无处不在的伸缩缝。无论是阶梯还是天窗,卒姆托都为它们设计了一些缝隙,看上去就像是为石头们累了伸懒腰预留的空间。人们将身体浸在水里,任热量被石头吸收,随水雾挤进那窄缝的天空。

阳光懒洋洋地走着猫步,好奇地窥探着这对恋人:水被照得透亮,如同单纯的少女,而石头则留下了大片的阴影,为她遮蔽小小的羞涩。

阳光不能太多,否则会惊扰这对恋人的私语;但又不能没有,否则会感到沉闷压抑。卒姆托用他天才的敏锐拿捏着这个微妙的尺度,让石头和水既亲密又有间。

从外观看,瓦尔斯温泉浴场理性得有些突兀―――毫不变通的几何线条、强烈对比的色彩与柔和的绿色山谷格格不入。但这正是卒姆托所坚持的:他们像遗世独立的爱人,只将柔情和亲密献给对方,不为取悦任何人。

升腾的雾气模糊了眼前的线条,旁边的一切都退到了阴影里,隐约能听到水的浅唱、石的低吟:原始、宁静、深邃、永恒。

我最欣赏的一幅画

黄志浩

这幅画的名字叫《一部电梯卡住了我的人生》。

为什么不画一个火冒三丈几乎快炸了的年轻人或者一个抖抖索索、满嘴牢骚的老太婆,偏偏选取了这么一个不具任何个性特色的中年男人呢?画幅不大,只是用铅笔涂绘了一个电梯轿厢的背景,外加一个乏力瘫坐的男人,没用色彩进一步丰富画面的内涵,挺随意的。

一条腿平放在地板上,另一条腿微微曲起;一只手臂搭在膝盖上,手腕无力垂着,与另一只手随意地连在一起。后背紧贴着轿厢,头无力地靠着,眼皮垂着,眼袋厚重,连嘴角也耷拉着,上唇的胡髭也因营养缺乏而泛灰,脸上蒙满了灰尘……

他得等多久呢?唉!

这个满脸沧桑的中年人也许是个经理,我想。也许那天他实在太卖力了,忙了一整天,又加了若干小时的班,他筋疲力尽地走进电梯,不幸被困在了里面。空无一人的大楼像一座坟冢,电梯轿厢像一口憋闷的棺材。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撬开电梯门,却怎么也迈不开腿,遂瘫坐下来……

一些看似简单的短线条却突显了他的疲惫。另外,作者还给他扣了个帽子,盖住了他杂乱的毛发,遮住了双眉,挡住了空洞的眼神。我能感受的仅是眼前的阴影所构成的谜。不知他是否渴望看清风掠过花园的痕迹?是否盼望阳光抚平身上的每一寸皱褶?忽然,我发现,这位被电梯卡住的经理并不孤单……

我最喜欢的一首轻音乐

童秋怡

熟悉吗?对,这是广为流传的、经典的《魔兽争霸》的背景音乐。这首《亡灵序曲》是由芬兰一个名为“梦境传说”的乐队谱写的。抛开《魔兽争霸》的游戏背景和亡灵族拥趸者的偏爱,单就曲子本身的意境和倾向而论,它也不失为一首具有代表意义的金属类纯音乐。

开头是一段舒缓而坚韧的键盘独奏,空灵的乐声将人引向广远,仿佛置身在一个宁静却不断积蓄着力量的城池,一场激战即将到来。随着金属质感电吉他的加入,乐曲的气势愈加恢弘,仿佛能看见亡灵们受到巫师的召唤,穿上了铠甲,佩上了圣剑,迎着漫天风雪,面无表情地向着那敌阵进发。

架子鼓忽然发力,将乐曲推向了,节奏快而沉重,金属味道愈加浓烈。亡灵们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有的只是忠诚,永远追随着唤醒他们的人,直至身体骨架战斗至粉碎也永不后退。徘徊在无边的梦境里,他们战斗着,用佩剑猎杀敌人的性命,踏着同伴的头颅继续向远方进发。这是一场血雨腥风的厮杀,如狂风暴雨般将所有的激情挥洒得淋漓尽致。水抚不平指骨上的旧伤,残破的盔甲掩不住战士的信仰。重新回到最前方,号角声又在远方吹响!信仰黑暗,渴望力量,忠诚邪恶,向往统治,他们流着高贵的血,却把堕落看作是一种升华,不死的亡灵永垂不朽。

这段音乐那样振奋人心,却又莫名的伤悲。亡灵是极为特殊的种族,他们本已在无尽的地狱里安息,躯体却一次又一次被唤醒,任由巫师驱遣,为之殊死战斗。亡灵们没有希望,除了忠诚就是孤寂。是他们已经丧失梦想还是梦想已离他们远去?看见那些洒在空中的血液了吗?那些液体是没有温度的,因为亡灵的心没有热量。

“当最后一艘船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我在岩石上凝望,任思绪如烟般慢慢弥散,编织成我的梦境传说。”仿佛是亡灵们的哭诉,这一小段低沉的独白是整首曲子最动人之处。紧接着就是一段重燃曙光的旋律,他们选择用战斗证明希望与勇气,于是重新握紧手中的剑,为了召唤他们的人,为了想要守护的东西永远地战斗下去。

轻盈的贝司使曲子旋律更加婉转,那遥远的前方仍是希望,亡灵们不生不灭,永远在这阴阳之间徜徉。没有人可以伤害他们,一切都是梦境。跌宕起伏的旋律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全身的热血都在沸腾,心绪早已飘向了那横尸遍野的狂乱战场。要战斗,要战斗,即使背负着不应存在的使命也要战斗。这重复了不知多少遍的旋律重新迸发出力量。

整首音乐让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忧伤、神秘的意境。而就在人们想要看到最后的结局时,音乐却在绵延的音符中悄然结束。音乐保留了金属音乐连续猛烈的伴奏,淡了狂乱、低沉和无序的节奏,少了狂躁、恐惧和迷惘,多了一份神秘。那段迷离的独白,就如破晓前黑暗初现的第一缕晨光,也许那便是直接而又真实的梦境传说。

我最想与之“月下共酌”的历史人物

老头声情并茂地诵读完《月下独酌》,我便对那个钟情胡姬的风流才子有了除却崇敬的向往:执一盏玉杯应邀于他,娇声说道:“与君共酌,奴家甚喜!”旋即否定:我当束起发髻,扮上男装,与他共享一个酩酊大醉的夜晚!

他豪迈奔放,饮尽一杯浊酒,我朗声吟唱,激起一树惊鸟;他舞文又弄剑,引得月光垂怜,我轻歌又曼舞,招得清风徐来。我大摆市井之不快,他一吐朝政之腐败;我相邀于明月,他举杯向星辰。

流泻的月光映在他棱角分明的面颊,这世间最狂妄、最多情的眸子,流转于世间。落寞、孤傲、自矜,隐于他的眉间。风流才子、一生漂泊,嬉笑怒骂皆浑然天成,亦望不穿人生,更无法预知千年以后的定格。

玉壶高举,琼浆倾泻,酒滴晶莹。他忽而大笑,时而恸哭,发髻打开,长发飞下。左手执酒,右手挽发。他以发,晕开墨汁,摇晃间,徒留一纸孤意;他哑然失笑“我辈岂是蓬蒿人”,道尽一腔狂傲。而后,颓坐石凳,眼底全是张狂后难消的失落。

没有言语,不断举杯,我邀清风,他邀明月,他邀知己,我邀故友,我们共邀人生与抱负。对君如对镜,无需言辞,皆是那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狂人、痴人,皆是那天资聪慧却常遇瓶颈的怪人、疯人,皆是那渴望惊世骇俗却归于平淡的癫人、傻人,皆是那能邀月共欢却又只能孤灯独坐的奇人、异人。与你潇洒并肩,称兄道弟,骂完一众小人,泄完一腔愤慨,豪迈举杯,对饮成五人。落寞之时,拍拍肩膀:兄弟,走一杯;失意之际,端起酒杯,倾一壶烈酒;畅快疯癫之极,吟诗作对,挥尽千古绝句。

翌日,悄然作别,无须惺惺相惜的离别、挥别、诀别,只是淡然隐退。作他一夜知己,饮他一壶月光:这世间尚有一人愿与他一同邀月,举杯星辰。痴傻如他,癫狂如他,追他的影子,步他的舞蹈,为他一生慰藉且牵挂。

若是有幸,能得与他赋诗一首,名曰《赠挚友》:讲一个女扮男装的痴人在月夜与之共疯的傻事、乐事!

教师收获

篇8

[关键词]爱情电影;渊源;分类;特色;阻碍

爱情电影作为一个类型电影,影片中展现出来的纯真的爱使人们在享受的同时,更给人们一种向导,使人们的情感得以抒发,健康而美好,这是一个主旋律。当人们热切地盼望爱情出现的时候,这就是在沙漠中的一抹绿色,灰暗生活中的一个亮点,它可以使人们感同身受,有了情感的一种宣泄,成为人们慰藉心灵的一剂良方。

众所周知,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的艺术作品,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描绘的都是爱情这一主题。在电影作品中,爱情是人们向往的美好事物,这是人类最伟大、最永恒的主题之一。借助电影这个媒介,人们可以更真诚地审视生活中的爱情,将爱情中最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这是人们追求的理想,是对爱的一种向往。

爱情电影泛指以爱情为表现主题并以爱情的萌芽、发展、波折、磨难直至团圆结局或悲剧式结局为叙事线索的类型电影。确切地说,爱情片往往以两个人的爱情故事展开,以传统影视结构来说,电影以二人的相识为故事的开端,以两人的感情发展为影片的主要叙事重点,主要展现爱情双方是如何从相识到相爱的,电影中会刻意安排一些波澜,使爱情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这也与现实生活中的爱情相一致,在经过了叙述爱情的主要经历之后,以恋人的团圆性结局或者悲剧性结局收场。爱情片主要以爱情的艺术表现为主要吸引点,一般以对爱情的追求和为了爱情产生的矛盾为推动力,这也符合爱情是艺术创作主题的要求。

一、爱情电影的历史脉络

首先,爱情电影源于生活。任何艺术都来源于社会生活。真实的世界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无限的灵感和基础。爱情片源于悠久的历史和社会生活,古今中外,众多的爱情故事和神话传说就是很多爱情片广泛的社会渊源。在西方世界里,温莎公爵与辛普森的传奇爱情经历就是一个经典。从1931年温莎公爵与辛普森相识相爱,亲王被辛普森的魅力征服,他们之间的爱情一直这样延续着。直到1936年,亲王继承王位,成为爱德华八世,他在遭受了国内外众多的干扰下,依然决定与辛普森结婚。因此,1937年的爱德华八世逊位成为温莎公爵,他们也终于成为夫妇,但是他们也被永远禁止回到祖国。这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故事被人们广为流传,它本身也是电影创作的重要来源。中国古代,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纠葛也是电影创作上的经典,被多次拍摄,或许这就是爱情带给荧屏的力量。因此,无论是平民阶层还是上流社会,无论是普通情侣还是贵族伉俪,他们之间的爱情生活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生活的土壤,爱情影片只不过就是一张白纸,空无一物,它也就不会引起人们的共鸣,引发人们的感伤。

其次,爱情电影的文学渊源。很多电影都源于文学作品,两者之间可谓唇齿相依。爱情片往往定位于一种受到爱情叙事传统影响的类型,很多的爱情片在创作的题材上、叙事、主题表现上都具有文学性,是文学作品给其带来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中国古代文学中涉及爱情的篇章最早可以从《诗经》那个年代看出,中国古代的爱情是很单纯的。例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描写了一个贵族子弟追求一位淑女以及求之心切的心情表达;“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就描写了女子对爱人的深切思念以及真挚的感情流露。到了汉代,乐府诗的很多作品描绘了爱情与婚姻生活,他们对爱情的表白直接明了,毫不掩饰。《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与刘兰芝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故事,表现了他们生死相伴的爱情,这个故事被多次搬上荧屏,影响深远。《上邪》中“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语气犀利,表现了情侣之间对爱情的深切渴望以及对爱情忠贞的决心。唐诗中也有很多描写爱情的经典词句,使爱情故事具有新的境界。例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都是爱情的经典诗句。之后,无论是宋词还是元曲乃至明清的传奇小说,都对爱情这个题材进行了不同的叙述和深层次的创作。以曹雪芹的《红楼梦》最为经典,作品展现出了一个多层次复杂的爱情悲剧,以薛宝钗、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在这个封建社会体系中,恋人之间的真心相对最终被封建包办给打破,使整部作品蒙上了一层悲壮的意味。在外国的不同时期,描绘爱情的文学作品也很多。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一部反抗封建社会的爱情悲剧,恋人由于家族情仇而无法相爱,最后走向了毁灭。《红与黑》《简·爱》等都是对爱情的深刻思索,成为永恒的经典。所以,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古往今来数不胜数,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对爱情的认识更加深化,对社会问题的探索更为直接,加之应有的深层社会基础,爱情电影就会被人们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基于此,爱情片在表现主题上面,表现的爱情是高于一切的,爱情可以战胜一切矛盾,这是基本的价值精神。

二、对爱情电影的概述

作为一个电影类型,爱情电影长久以来占据着荧幕的主要部分。在西方,从默片时代的《灰姑娘》就可以反映出一种模式,它将爱情与喜剧很好的结合,也是爱情电影的一种创作雏形。以后我们可以从《罗马假日》《龙凤配》等很多作品中看到这种模式,而现代的电影如《风月俏佳人》《诺丁山》等也可以看出是这个模式的翻版。这样的故事虽然年代不同,地域与国家不同,但都可以满足人们对爱情童话的深切向往。因此,故事都在延续着,这样的爱情电影具有一定的传奇性,这是电影对爱情的深切演绎。20世纪30年代末,《乱世佳人》问世,这部好莱坞的经典爱情作品可谓是屏幕上的第一梦,影片的故事也成为那个时代人们对爱情渴望的经典。郝思嘉与白瑞德之间的爱情早已成为浪漫主义爱情的经典象征,这样的爱情虽说具有一定的悲剧性,可生活中的悲剧性因素是永恒的,一切是那么的自然、贴切。到了40年代,战争席卷了整个世界,很多的爱情电影都似乎是在战争中展开的。《魂断蓝桥》和《卡萨布兰卡》就是那个时期爱情影片的经典之作。《卡萨布兰卡》格调清晰,音乐淡雅,对爱情的定义具有一定的忧伤色彩。《魂断蓝桥》至今也令观众迷恋,影片那富有意境的故事以及悲欢离合都成为一个经典。50年代的《罗马假日》和《七年之痒》使这段时期的爱情片具有浪漫迷人的色彩,影片风格迥异。到了八九十年代,《人鬼情未了》《泰坦尼克号》都是爱情影片中的佼佼者,这也是由于电影特技的运用和电影观念的更新,人们可以从电影中更加深切看到那些爱情的演绎。

在中国,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爱情电影十分含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天涯歌女》《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涉及了爱情故事,但是作为反封建压迫的影片,爱情的描写很清淡。之后的一段时间,爱情片虽然也有,但是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有了长足的发展。《庐山恋》《芙蓉镇》《牧马人》等,虽然表现的故事不同,但是却反映出了“”后人们对爱情的向往以及对纯真爱情的热烈歌颂。90年代以后,《我的父亲母亲》《暖》等一大批爱情片出现,它们用电影语言讲述了唯美的爱情故事。

港台地区在80年代新浪潮电影之后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爱情电影,如《半生缘》《胭脂扣》《甜蜜蜜》《花样年华》等,它们不同的风格共同阐述着对爱情的定义。此外,琼瑶的爱情电影也占据了爱情电影的主要位置,她的电影如《烟雨蒙蒙》《心有千千结》等都影响了一代人。

三、爱情电影中的障碍因素

爱情电影中的障碍因素指的是在爱情电影中,恋爱双方为了实现爱情必须经历的种种障碍和磨砺,对障碍的设置是为了使影片更具有一种紧张和悬念,这也是为影片服务的,真是有了种种障碍,才使得爱情进行得更加精彩,同时,障碍的设置也是导演和编剧对影片内容的综合体现,这也夹杂着社会的因素。

通过分析众多的爱情电影,我们可以看出阻碍可以确切地分为几类。

首先,爱情电影中的主观障碍因素。在爱情片中,主人公的主观障碍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往往决定了爱情的走向。爱情在感情双方的性格、个性、爱情观等之间摇摆,很多的人性东西也是值得思考的。忍耐因素,很多的爱情片中的主人公保持一种忍耐,在理智与感情中挣扎苦恼,爱情故事也变得委婉动人,使人观后内心感伤。道德因素,道德与责任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在爱情电影中,主人公的道德与爱情有了更为深刻的碰撞,在涉及婚外情等爱情题材影片中,道德趋向问题尤为突出。羞涩的因素,表白的勇气与羞涩制约了爱情发展,就如同《恋恋红尘》中因为那段没有说出口的表白而成为永久的遗憾。

其次,爱情电影中的客观现实障碍因素。这是爱情电影中比较明显的障碍,外界的压力和一些客观的因素共同构成了客观的阻碍。虽然爱情是平等无私的,但是掺杂了种种客观因素的爱情,是会阻挠爱情的继续的。外表因素,《巴黎圣母院》中的男女主角或许就是体现,外表的差异造成了他们之间爱情障碍的出现。阶级不同的因素,这也是很多电影中出现的爱情阻碍之一,不同阶层的人受到外界的阻挠会更多,《罗马假日》就是其中的代表。战争因素,以战争为大的时代背景的爱情片都会出现这样的阻碍,爱情双方会因为战争分离,个人的意志很难改变大的时代背景。灾难因素,地震、海啸等灾难性的障碍因素也在爱情电影中出现,如《泰坦尼克号》,在灾难来临之时,爱情双方对爱情的忠贞和信念就得以体现。长辈因素,父母和家庭长辈的反对或许是很多爱情电影最基本的阻碍之一,因为父母是爱情双方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力量强大,往往造成悲剧性的结局。政治因素,这在《我的父亲母亲》中可以看出,政治环境造成了主人公的爱情悲剧,爱情被阻碍。疾病因素,很多的爱情电影就是因为主人公一方的疾病与死亡造成了强大的阻碍,或许爱情与生命都是爱情片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 沈国芳.观念与范式:类型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 徐怀静.悬崖上的舞蹈:边缘电影三十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 韩小磊.电影导演艺术教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4] 姜敏,黄钟军.电影作品赏析[M].石家庄: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

[5] 宋子文.台湾电影三十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 郑树森.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篇9

【关键词】音乐课堂;探索;实践

“用音乐装点生活吧,相信你的人生会更美!”

这是在学生的成长手册中我最喜欢写的一句话。在与音乐朝夕相处的二十五年里,音乐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它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提高了我的生活质量。当成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后,我更希望把这份快乐和幸福的感觉传递给我的学生,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感悟音乐,让美妙的音乐融入他们的生活。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美感、智慧与和谐的生命化音乐课堂是我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

一、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势在必行

研究表明,“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急剧增强”、“他们的情感更加丰富多彩,逐步趋向深刻而稳定”、“自我意识也逐渐成熟”。①教育对于处在青年初期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长期过重的学业压力和课业负担,如今相当多的中学生存在着精神发展状态缺陷和不足的现象,甚至出现了与花季年龄不符的焦虑、压抑与消沉。在社会媒体的影响下,他们过分关注流行音乐,对民族、古典音乐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耐心。此外,高中生常常在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时显得困难重重;欣赏音乐时经常是被动聆听,缺乏思考;缺少合作意识,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如此现状,不得不让人感到忧虑。

构建生命化课堂势在必行。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它蕴含了丰富的生命价值,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平台。音乐课程是学校高中阶段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本质是“人”的教育。音乐美育在“人的感性解放”、“人的情感塑造”和“精神人格的构建”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②因此,音乐课程应当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构建生命化课堂是新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要企及这个理想境界,除了学校和教师,还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的配合。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一定要乐于探索、勇于实践、勤于反思,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积极创新教学,形成生命教育意识,使学生真正从学校教育中受益。

二、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方法和策略

音乐学科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的丰富内涵,要寻找每个教育时机,发挥教育机智,把学科知识与人文精神巧妙结合起来以达到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③我很庆幸自己能通过“音乐”这样一个充满灵性和魅力的文化载体,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音乐课要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启迪他们的智慧,丰富他们的情感,让学生体验生命的意义,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这也许就是音乐教育的真谛所在。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与设计

1.深入挖掘音乐教材内容中的生命内涵。

我校现用的是上海市高中试用教材《音乐欣赏》(上海音乐出版社),它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告诉学生: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具有怎样的规律和特点,音乐是如何表现对象和内容的,什么是音乐的美,音乐具有哪些特征,音乐的本质是什么,音乐与人和社会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涉及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方面内容,揭示音乐文化内涵,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单一音乐内容的创新思路,符合高中生的思维发展的需要,具有丰富的生命内涵。

音乐中的自然——如门德尔松的艺术歌曲《乘着那歌声的翅膀》和管弦乐《芬格尔山洞》,旋律优美、流畅,其音乐风格“倾向于安详与幻想,抒情与明朗。他用肯定的态度对待生活与大自然,因此他的音乐具有光辉的色彩,优雅而温柔。”④又如维瓦尔第《春》、约翰·施特劳斯《蓝色的多瑙河》、格罗菲《暴风雨》……这些描绘性很强的音乐作品,时而清丽明快,时而隽永飘逸,时而恢宏壮丽,音乐形象生动,其强烈的色彩感,会激发出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音乐中的情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以情感人”的音乐能充实青少年的心灵,让他们在享受音乐美的同时得到情感的满足。欢快、激昂、抒情、庄严、诙谐、无奈、忧伤、悲愤……欣赏中,通过对音乐的审美体验,进而产生合理的想象与联想,我们能从音乐中感受到作曲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且形成各自独特的情感体验。音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中的高尚与纯洁,让情感得以升华。

音乐中的精神——音乐是历史的产物,时代精神的写照。像贺绿汀《嘉陵江上》、冼星海《黄河颂》、柴可夫斯基《1812庄严序曲》、法国歌曲《马赛曲》、《国际歌》……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让我们聆听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意义深远。永远铭记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音乐中的哲理——无论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中“从黑暗走向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思想、李斯特《前奏曲》中对“人生是什么”的困惑与思考,还是柴可夫斯基《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走出逆境,不断奋进”的顽强斗志……这些充满哲理的音乐语言,能有效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在音乐中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

音乐中的旅行——乘着音乐的翅膀,我们可以走遍神州大地、周游世界各国,从《绣荷包》、《茉莉花》、《看秧歌》、《山野情歌》到《樱花》、《伏尔加船夫曲》、《云雀》,从《流水》、《十面埋伏》到《小步舞曲》、《五个乐章》……音乐可以跨越地域、超越时空。通过了解不同民族、国家和不同时代、风格的音乐,学生可以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学会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形成多元文化意识。

音乐家的故事——音乐欣赏时,我们总会提到美妙音乐的创造者,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华彦钧……这些生活悲惨,但在音乐这个领域有着非凡造诣的音乐家们,他们的故事时刻告诉我们:苦难在人生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勇敢面对苦难,它能拓宽人的生命情怀,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2.选择和补充生活化的典型音乐素材。

新课程的内容要强调“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在有着优良音乐传统的德国,就是“把音乐教育置于整个文化氛围之中,以音乐为钥匙,探寻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从而理解本国家、本民族和其他国家的文化风貌,使音乐服务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成为学生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⑤

上海市高中试用教材《音乐欣赏》很好地体现了“以音乐为支点的文化教育”理念,透过大量经典音乐作品,让学生在对音乐本体的学习基础上,逐渐拓展到文化的外延。但在选材上有一定局限性,几乎没有涉及音乐与影视、音乐与戏剧的内容,还有在通俗音乐方面,显得量少且过于陈旧,没有体现与现实生活中音乐的融合,缺乏时代性特征。为了让教学内容的安排更生动、更符合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善于引用现实生活中的音乐素材,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例如第一单元“民间流传而成的音乐作品”。这节课的知识要点是通过欣赏不同地区、风格的《绣荷包》、《茉莉花》等民歌,使学生懂得民间音乐是人民大众集体创造的成果,它与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并知道民间音乐“流传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在听赏实践环节我增加了“绿箭”口香糖广告和“世博”宣传片的内容。前者成为了课堂的一个小兴奋点,学生惊讶地发现民间音乐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而后者则让大家再次重温了那激动人心的壮丽场面,优美抒情的《茉莉花》旋律化为了气势磅礴的管弦乐,带着大家一起憧憬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熟悉的作品让学生牢牢记住了民间音乐的两大特点。可见,教师要留意搜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音乐,并将它们灵活地应用在教学中。这既保持了音乐课的新鲜度,又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中知识点的理解。

(2)及时抓住中外音乐界的热点,适时补充教材内容。

CCTV音乐台、上海艺术人文频道和《音乐周报》是音乐教师了解当今中外乐坛新动态的窗口。我们要及时把音乐界的重要事件传达给信息渠道相对单一的学生,使音乐课显示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青歌赛”。自从1984年第一届大奖赛开始,优秀的歌手和作品不断脱颖而出,它可谓是中国乐坛最重要的赛事之一。然而知道它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原生态”是2007年“青歌赛”的一大亮点,我就在课上增加欣赏了蒙古族“呼麦”、新疆“木卡姆”、侗族大歌……这些奇特的民间艺术珍品,让学生大开眼界,知道了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今年的“青歌赛”引入了“合唱”,参赛队水平之高超令世人赞叹不已,学生也完全被这种表现力极强的人声演唱所折服。令我欣慰的是他们已经感受到合唱的巨大魅力,在英国“国王合唱团”来沪演出期间,主动要求我在课上播放他们的演唱录像,并对其表演进行了点评。事实证明:学生并不完全排斥民族和古典音乐,有时只是因为“不了解”。 只有让学生“知道”了,他们才会去“关注”,进而引发对不同音乐的“广泛兴趣”和进一步的“了解”,由此产生音乐学习的动力,提高音乐欣赏的品位。

(3)巧妙利用“跨界”音乐,拉近学生与民族、古典音乐的距离。

“跨界”是近年世界乐坛流行的一个现象。无论是用流行音乐的表现方法演绎古典音乐,还是用古典音乐的表现方法演绎流行,或自创一些融合古典与流行曲调的曲子,跨界音乐融贯古今,比起流行音乐更内敛,较之古典音乐又更为活泼。课上我经常会利用一些“跨界”音乐导入民族或古典音乐的学习,像女子十二乐坊、曾格格和冯晓泉、陈美、古典辣妹、马克西姆、马友友、莎拉·布莱曼、安德烈·波切利……等演奏家和歌唱家的创新之作,学生常会显示出浓厚的欣赏兴趣,教学效果之好出乎我的意料。音乐教师要为他们打开通往斑斓音乐世界的大门,做他们的音乐领路人。

(4)合理借鉴其它音乐教材,有效拓展教学内容。

以我区为例,现在高中音乐课使用的教材有三种:1、上海音乐出版社的高中试用教材《音乐欣赏》2、上海音乐出版社的高中《艺术》(试验本)3、由教师自编的校本教材。二期课改至今尚未有一本统一的高中音乐教材,这说明所有的试用教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再者教材是编写者提供给教师的一个“范本”,它是教学的一个载体,作为教学第一线的高中音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与自身的情况灵活地运用现有的教材,在尊重现用教材大纲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拓展性教学。比如适当引进原生态民歌、爵士乐、音乐剧、影视作品等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音乐,可以开阔学生的欣赏视野,有利于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需求,是生命化音乐课堂的重要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绚丽多彩的音乐环境中,感到“学习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融入课堂,让音乐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音乐智能的发展,还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听动互补”为原则,增强学生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渗透生命教育。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他来说不是对象。”——马克思

1.讨论归纳法、比较鉴别法

进行音乐欣赏时,教师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感知音乐要素的基础上,充分体验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展开合理的想象与联想,在讨论中启发学生,感悟音乐中的生命意义。如“跨越美丑唱真爱——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一课。我尝试让学生从演员的音色、表演、旋律风格、歌词、演唱形式、舞蹈、布景、道具、灯光、造型等多种角度进行音乐剧赏析。在欣赏《袭击圣母院》时我设计了这些问题:这是一首两声部的合唱,你感到的是哪两种力量的对抗?剧中的黑衣人是谁?活动的栅栏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在知道故事结局之后,请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在你心目中,卡西莫多是个怎样的人物?你如何定义美与丑?虽然教学内容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但是在问题情境的逐步引导下,他们完全能够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音乐作品中所揭示的人性美和反封建的深刻主题。

比较也是音乐欣赏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往往能引起学生更多理性的思考,培养对音乐的鉴别能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趣味。

2.即时教学法、谈话交流法

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随机出现的一些关键问题,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与学生交心,关爱、尊重、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在学业上的不断进取。例如:有一个高一女生A在欣赏到古典音乐时总会出现一种极其厌烦的表情。事后我了解到:原来这个女孩从小就被热爱古典音乐的父母逼着学习圆号。枯燥、严厉的多年训练让她渐渐地对古典音乐产生了反感情绪。到初二考出圆号十级时,她已经对古典音乐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可见,在家长和教师的重压之下,孩子虽然通过机械的重复练习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和曲目,但从教育的整个过程和最终结果看,却付出了孩子情感的巨大代价。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必须付出爱心与耐心,进行及时沟通,化解心结。虽然情感修复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相信,随着对艺术的进一步的了解,她一定能爱上古典音乐。

3.鼓励引导法、探究发现法

音乐教学离不开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亲身的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在歌唱、演奏、创作、表演中建立自信,抒发内心情感,展现自我风采。教育要挖掘学生的潜能。音乐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研究学生的爱好、个性,因材施教,在唱、奏、跳、演、赏、创方面给予积极地指导。

4.亲身体验法、欣赏指导法

合唱经常是一种长时间听觉、声音的枯燥训练,需要牺牲自我,需要有坚强毅力。音乐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吃苦、合作的精神。通过亲身感受体验挫折,让他们逐步认识“和谐”是合唱的最高境界,培养合作意识。

在课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音乐上持久的爱好,为他们提供各种音乐书籍、音像资料,并进行阅读、欣赏指导,让他们不仅能够热爱音乐,而且还能够博爱音乐,成为具有一定音乐文化修养的现代人。

(三)教学评价的反思与改进

传统的观念把教学评价单一地理解为老师对学生的“考查”,具有片面性与狭隘性。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一个师、生双向交流的活动,音乐教学评价也是如此,它包括教师教学评价与学生学习评价两个方面,两者互相渗透与影响。及时、正确的教学评价对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1.教师教学评价的反思与改进

除了少量公开课、随堂课教学中教师能够得到同行的指导外,日常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的是自我评价的方式对教学进行反思与改进。这种单向评价往往带有主观的色彩,它过于注重教学计划的实施,而忽略了我们教育的对象——学生的真实感受。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从教和学不同角度,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观察与交流方法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比如我校采用录像技术进行的课例研究方法,就是将教师从“如何教”的视角转化到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的实际教学效果上。把常态课的视频资料转化为文本信息,教师可以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自己的每一句话语、学生的每一个反应、回答出发,仔细观察课堂,在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先进理论学习,不断改进与完善课堂教学。课余时间,教师可以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要尊重学生的音乐观点,了解学生对音乐课的感受与想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新时代的教师,只要肯在细节上下功夫,勇于探索创新,勤于实践反思,课堂一定能闪烁出智慧、灵动的火花,学生也一定能在精彩而且真实的课堂中受益。

2.学生学习评价的反思与改进

《课标》中指出:“学生学习评价应以音乐课程目标作为准绳,以音乐基础能力为基点,在审美情感与审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1)采用激励性评价机制,实现从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

心理学家发现,在课堂上,学生普遍存在着对教学评价的紧张、焦虑的情绪,一旦学生在自我价值、能力方面获得了正面评价,他们就会受到极大的鼓舞,进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反之就有可能使学生萎靡不振。笔者认为,只要学生认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教师就要给予肯定的评价,承认他们在音乐学习上的点滴进步,让学生在音乐学习领域有足够的自信,从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学习态度必须作为学期总评的重要依据,包括课上认真聆听音乐作品、善于倾听他人感受、大胆表达个人观点、积极参与课内外的音乐实践等各个方面。因为跨班较多,周课时数少,音乐教师可以每次着重观察5-8位学生,课上及时表扬、鼓励或指正,课后做好记录,同时在各种艺术类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表现。

(2)采用不同侧面的评价方法,综合考查学生的音乐能力。

高中音乐课以欣赏为主,教师可进行阶段性的书面测试,考查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内容可涉及各种音乐知识,如听辨器乐和人声音色、乐曲的节拍和节奏、乐曲的主题、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调式等,也可以论述题的形式阐述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认识。

当然,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教学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还必须注重个性的发展。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音乐倾向,可表现在唱、奏、跳、演、赏、创等各个方面。每个学期可安排一次音乐技能测试,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音乐特长,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为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做到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以此促进他们音乐智能和个性的发展。

(3)采用师评与生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的参与。

由于学生的充分参与,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增强评价的民主气氛,有利于相互学习,提高学生音乐评价能力。它可以运用在音乐技能考查中,根据教师制定的评价量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打分,根据学生互相(小组)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的结果综合评定成绩。

三、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注意事项

(一)落实“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音响的变化需要靠听觉去辨别。训练一双“音乐的耳朵”,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音乐教育的关键,也是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如果没有对音高、力度、速度、节奏、音色、和声等要素的正确感知,欣赏者是无法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体验的。要充分认识音乐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体会音乐中的生命内涵,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欣赏者必须提高其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与联想等综合素质。因此,审美体验仍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内容。

(二)做到“少说教、多感悟”

高中生容易带着一种怀疑和逆反的情绪来对待教师告诉他们的东西。为了让学生的感受更真切、更深刻,课堂要实现从说理教育向感悟教育的转变,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以音乐为中介,传达情感、交流思想、培养兴趣、树立信心、鼓励创新,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注重教师自身生命教育素养的形成

音乐教师要具备对音乐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研究能力,不断学习,形成生命教育意识,提高生命教育能力。

教师、学生——同样在经历生命历程的生命个体,教育是我们的精彩生活,在大量知识与技能的背后,教育应该带来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也许对于教师、学生的意义更大。让我们共同追求、创造自由、和谐、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编写,《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1月,P90-91.

[2]冯长春主编《音乐美学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P224-225.

[3]陈虹,高中生命教育探微,选自《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论文集》,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