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清明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8 21:1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清明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关清明的诗句

篇1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3、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5、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6、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篇2

清明首先让人想到的是祭扫墓园与缅怀先人。

唐代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诗勾画出当时的扫墓情形:“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清明时节,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更容易滋生思亲与思乡之情。诗人笔下的清明,旷野苍茫,古墓垒垒,凄风劲吹,纸钱纷飞,诉尽了生死离别。

北宋黄庭坚的《清明》一诗别有一番深意:“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由清明扫墓进而探讨人的生死的意义,有感于人的价值,表现了诗人旷达之中包含的不愿与世俗沉浮的孤傲之气和对仕途贤愚混杂的愤懑之情。

但清明也不光是肃穆的祭扫与缅怀,也有祥和欢快的另一面。清明自古就有踏青的习俗,又叫“踏青节”,古时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古时清明,人们也聚亲约友,在大好春光里四处游玩,甚至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唐代诗人顾非熊作过《长安清明言怀》一诗前四句:“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记录了当时唐都长安清明节万家车马出动,莺啭芳菲的盛况。

北宋欧阳修的《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云:“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同为“唐宋家”的苏辙也曾作《踏青》一诗,展现踏青盛景:“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浮桥没水不胜重,野店压糟无复清。”南宋吴惟信的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展现出当时的人们外出郊游,尽兴方归的场景。

古人踏青爱骑马。唐代皮日休曾作《襄州春游》一诗曰:“信马腾腾触处行,春风相引与诗情。”表现出初春骑马漫步的悠闲。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描绘了举子们于清明雨后骑马踏青的得意之情:“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花色融,人竟赏,尽是绣鞍朱鞅。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

古代的很多诗人也像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一样,清明前后会周边游或远游,目的地大多偏爱江南。

李白去扬州踏青,满眼的江南风情,留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白居易最爱钱塘湖:“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早已成为千古佳篇,对春游的描写令人神往。

韩愈与张籍(唐代诗人,时任水部员外郎)同游当时的著名游览胜地曲江池(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是隋炀帝开掘的一个人工湖),看到无限美好的春光,还不忘写首诗调侃白居易:“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白居易排行二十二,又曾任中书舍人,故称“白二十二舍人”)大致意思是:曲江上春水弥漫两岸繁花千树,你有啥事那么忙一直不肯来?

除了踏青、旅游,古人在清明节还喜饮酒。唐代杜牧的《清明》脍炙人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宋代高翥《清明日对酒》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宋代诗人王禹曾写过一首名为《清明》的诗,头两句是“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苏轼在左迁密州后,写下《望江南・超然台作》,下阕为“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一碟小菜,一壶老酒,吟咏诗词,烹茶论道,快活逍遥。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表现了踏青野炊、把酒共话春风的潇洒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古代,清明节与寒食节本是两个节日,寒食节这一天要禁动烟火,等到清明要“乞新火”。但后来人们往往将这两个节日合并起来过。扫墓原是寒食节的内容,因为两节相连,渐渐地扫墓改在清明节进行。唐代韩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

古诗里的清明还有更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时令价值的其他内容,比如“折柳”、“插柳”、“蹴鞠”、“放风筝”、“荡秋千”等。

清明诗句多以柳寄情,说明“柳”是清明节习俗的一个重要元素。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云:“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清明节春风和煦,绿树成荫,古时踏青、扫墓、上坟曾有戴柳和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的习俗。传说,当年晋文公和群臣徒步登山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纪念,群臣纷纷效仿,相沿成习。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人们认为柳枝有灵性,有“鬼怖木”之称,在柳条发芽的清明时节插柳可以避邪驱鬼。关于民间“清明插柳”,还有一种说法是从隋代开始流行,隋代运河刚贯通南北,河堤需要年年植树,巩固河堤。而柳树有强大的生命力,容易成活,又喜湿润,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加上清明又是适宜植树的季节,因此插柳习俗从那时起渐成风俗,并延续至今。更有一种说法称清明节插柳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常往来于烟花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他一生为仕途所不容于襄阳贫困而亡,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的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蹴鞠是古代的足球,也与清明节有重要的联系。唐朝诗人韦应物《寒食》咏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描述了清明寒食之际,人们在园中蹴鞠。而唐代的另一位诗人仲无颜在他的《气球赋》中更生动地记录了人们蹴鞠嬉戏的场景:“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闹,或略地以走丸,乍凌空似月圆。”这颇具现场感的描述,正是我国古代足球运动端倪的一个形象写照。

放风筝也是清明前后的习俗。唐代高骈的《风筝》说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描写了风筝竞放的情景。清代吴友如的《清明节放风筝》:“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唐人韦庄的诗句,说的是清明“荡秋千”。北宋秦少游《满庭芳・晓色云开》一词曰“秋千外,绿水桥平”。张先《春门引・春思》也有“那堪更被月明,隔墙送过秋千影”之句。

篇3

中国传统节日中,清明是唯一与农时节律“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的节日。这是一个追忆和祭奠先人的日子。《左传》一书中就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在古人看来,祭祀的重要性甚至可与国防和军事这样的大事相提并论。所以中国古诗文中写清明的篇什着实为数不少。而众多有关清明的诗篇中,笔者以为,颇具代表性的作品无疑是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清新隽永的诗不用典故,也无华丽的辞藻,而是以白描的手法和朴素的语言,写出了清明时节的气候特征和人们缅怀祭祀故人的心情。白居易《寒食望野吟》一诗同样写得悲恸不已,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代诗人高菊卿也有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读完这篇小诗,亦让人不禁悲从中来。宋代另一诗家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则一反常态地走出“魂断最是春来日,一齐弹泪过清明”的悲切气氛,而是兴致盎然地描述了作者踏青赏春的愉悦心境,诗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北宋文学家王禹的《清明》诗亦可算是咏清明诗中的另类:“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作者在诗中没有写踏青探春、怀古祭祖的心境,而是一反常态地描写了诗人寂寞清苦的生活和不同流俗的追求。清人郑板桥描写清明的小诗言简意赅:“小楼忽洒夜窗声,卧听潇潇还淅淅,湿了清明。”一个“湿”字,将清明前后多雨阴湿的天气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诸多古诗人笔下的清明,亦悲亦喜,亦诗亦画,亦人亦物,各种各样的情感尽在其中。

与清明节有着密切关联的是寒食节。寒食节一般在冬至后105天、清明前的一二日。是日要禁烟火,吃冷食。这一节日源自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曾辅佐他的介子推而设立的,至今已延续2640余年。唐代诗人卢象的《寒食》一诗阐明了这一节气的来历:“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之后寒食、清明两节便合而为一了。

端午节在中国也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曾先后入选国家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该节日本是夏季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气,后因楚国诗人屈原端午这一天投江殉国,从此端午又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唐代诗人文秀有《端午》一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因为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所以这个传统节日颇具浪漫色彩,由此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有关七夕的古诗不胜枚举,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当属五代后唐时期杨璞的诗作《七夕》:“未来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杜牧的七言绝句《秋夕》亦堪称为此类诗文中的上乘之作:“云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写得形静而神动,表现了对爱情的向往。全诗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哀怨与期待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白居易《七夕》:“烟霄微月澹长空,云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宋代著名词人秦观的《鹊桥仙》也是描写七夕的名篇:“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词描写的是天上景象,实际是词人七夕仰观星空的所思所想。特别是词的最后两句,不落俗套,立意很高。时至今日,依然为人们所引用。

中秋当属一年之中又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是一个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的节日,因而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的咏月诗大都与思乡怀古有关。苏轼《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词句是作者大醉之后的高声纵情。中秋之夜,为怀念远在他乡的弟弟,苏轼以童稚的真率和赤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亲人的思恋。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推出一轮人世间同享共照的朗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充满暖意的诗句让本是清冷的月光显得浪漫而又温馨。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望月》也是唐诗中众多咏中秋篇什中的佳作。诗曰:“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渲染了中秋特定的环境氛围,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感,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八月十五夜月》采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内心感情:“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民间在这一天有登高的习俗,故又称之为登高节。杜甫的《九日》诗曰:“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从此不须开。”诗人借助重阳登高、饮酒赏菊,因花生情,表达了思亲念乡、忧国忧民的情怀。此外,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等,都是描写重阳节的经典名句。

篇4

你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吗?今天让小编来告诉你把。

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节日起源

介子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念先人切切,无根便无家,先人便是你我感恩之源,不忘却前人,才能拥有我们眼前这般的生活。风俗习惯,在清明节踏春扫墓之时,我们有哪些传统风俗习惯呢?

关于清明的诗句之一

《清明夜》【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篇5

一、创设诵读情境,激发诵读情感

德国一位学者说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几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这几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这几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可见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古诗文的理解与感悟更需要情境的支持,仅靠教师的语言,学生很难展开丰富的想象,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可有效创设身临其境的画面。如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学生仅从诗句表面很难想象诗人描绘的诗情画意,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视频资源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集中起来,学生从动人的画面上,从轻柔的乐声中,想象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学生在欣赏中对古诗词的描绘进行再造想象,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诗文的意蕴,从而增进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感,使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心中再现,很好地引导学生驰骋想象,理解诗文的内涵美、韵律美。

二、利用数字资源,提高学生诵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诵读的方法,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应于抒情诗文。古诗文诵读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我们使用课程资源中媒体资源上的朗读资源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通过轻柔、舒缓、恬美的语言范读古诗,再配上资源中的音乐与动画,创设一种具体的、直观的、生动的、形象的“先入为主”的情境,使学生在抑扬顿挫、和谐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古诗的声韵之美。然后让学生跟着录音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自己大声朗读、低声吟诵、指名读、齐声诵读和分小组朗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采用七巧板拼图,深刻理解古诗文意境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其中颇具影响的便是诗词,或气势磅礴,或以言壮志,或寄情山水。自古以来诗画同源,以画传诗情,以诗表画意。利用七巧板可以“以美带学,借学促美,陶冶情操,全面发展”,将古代语言文字中含有的大量美的因子,通过学生笔端构画出来,使之想象力得到发展,表现力得到提高,绘画语言得以丰富,并用七巧板的形式把图画意境表现出来。笔者用网络数字资源提供的音频诵读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应用七巧板拼图。如运用七巧板拼图教学“两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学生的拼图与数字资源上的动态画面相对照,学生兴趣浓厚,诗意理解深刻。

四、创新诵读方式,推动学校古诗文阅读

我们运用数字资源在课内让学生理解古诗,感悟古诗之美,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积极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通过赛诗会、诵读表演、古诗文情节剧等开展经典诵读。同时还根据季节的变换,让学生收集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有关的诗句,遇到节假日,让学生收集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有关的诗句。笔者还设计了一些古诗文活动方案,如个体活动方案:收集喜欢的古诗文,设计名人名言卡,汇编某一主题的古诗文,如勤学篇、立志篇等;集体活动方案:中秋朗诵与“月”有关的诗文内容,对对联,走进

(下转页)

(上接页)

古诗意境等。每年学校都开展“经典诵读节”,大力开展中华古诗文诵读,同时还开展中华书法和绘画活动。在体育课上,有的学生在跳皮筋、踢毽子的时候背诵古诗,有的学生在玩拍手游戏时背诵,课间活动玩“丢手绢”“切西瓜”等游戏时用古诗配合表演。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进一步激发了诵读古诗文的兴趣,为提高语文素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网络以其资源的丰富性、全面性深受学生喜爱。在经典古诗文学习中,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诵读。如在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我们整合相关的数字资源,建立了“琵琶行专题”学习网站,并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让学生参与网站的建设和学习。学生通过专题网站进行学习,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对《琵琶行》中的经典名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所描绘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境,通过动画模拟视频资源,学生有了真切的感悟和深刻的理解,从而激发了学生在网络中自我学习经典古诗文的兴趣。

篇6

一、有助教师研读古诗文教材

一次在年级老师集体备课中,有老师对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两句中,“花重”的“重”应该读哪个声调,产生了疑问。课文上没有标明声调,也没有解释,而我自己从读书学习这首诗以来都是读“zhòng”,意思理解为“雨后的花朵上有水,因而显得沉重”,所以自然也是想着教读“zhòng”。但是有老师提出疑问,说这个应读“chóng”,原因是春天花开了很多的意思。我翻阅了一些有关资料发现没有明确提到这个问题。后来在网上我看到了有关讨论帖子:“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天亮了,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吧,娇艳欲滴,整个锦官城已经变成了繁花簇拥的世界。“重”字在这里理解成“重重叠叠”更为恰当,因为只有重重叠叠的花朵才能成就锦官城繁花簇拥的景象。如果读“zhòng”,“花重锦官城”就被解释为锦官城里雨后的花瓣显得格外的湿漉漉、沉甸甸。也就是说“花重”被理解为花的重量很大。而且,从平仄的角度来看,“重”字在这句诗里的位置应该是平声,古人是非常讲究诗歌的平仄的。更重要的是,诗歌讲究意境,杜甫关于春夜“喜”雨的“喜”意不在于花瓣的沉重还是轻盈,而满城鲜花怒放,正是诗人“喜”之所在。由此看来,“重”字在“花重锦官城”里应该念“chóng”,解释为“重重叠叠”更为恰当。

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教师可以迅速解决研读文本时产生的疑问,寻求备课中难点问题的答案,直接获取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同时,我们还会看到,网络搜索提供了更丰富更全面的背景资料。

二、丰富古诗文课堂教学方法

开放、交互、自由的网络使基于网络的古诗文教学充满了生机。在校园网建立主题学习网站,有利于学生健康有效地学习。

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古诗《寒食》,这一课是我利用网络进行语文教学的一次尝试。在课内的常规教学中,学生很兴奋地表示我们之前还学过表示节日的古诗,如明代唐寅写的关于元宵节的《元宵》,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关于清明节的《清明》,唐代诗人林杰写的关于七夕节的《乞巧》等,对古诗中有没有春节、中秋节等节日很感兴趣。根据课文关于中国传统知识性较强,为课外的拓展阅读留下了较大的空间这一个特点,在第一课时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我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基础制作成主题学习网站,进行了语文拓展阅读的教学。我把古诗中丰富的描写节日的古诗引入课堂,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尝试自己学习、积累有关的诗句和知识。小学生是各种学习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四年级的小学生大部分都已经简单学习过使用电脑上网了,现在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网络学习显得非常便捷。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将不断提高。

三、拓展古诗文学习的时空

篇7

在我们的记忆中,有这样一位女子,她把生命中的美丽和忧伤都化成了横亘千年的诗句。

十六岁那年,她无忧无虑,秀口一抿,唱出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初为人妻,爱情甜蜜,她幸福吟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国破家亡,山河破碎,她悲愤交加,慷慨激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她黯然悲叹:“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她眉头一蹙,就是一个繁华大宋的愁绪;她轻声一叹就是一个末代王朝的哀鸣。

想必大家已猜到她是谁,她就是一代词宗——李清照。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李清照的《声声慢》,去欣赏这位传奇女子的别样美丽!

授新课:

师:生命之美,在于欣赏;诗词之美,在于诵读。哪一位同学起来展示一下自读的成果呢?

一生试读。

师:《声声慢》是一首慢词,我们在语速上可以试着再慢些,感情也许可以更饱满一些。

教师范读,学生找词眼。

生共同回答:愁!

师:对,就是一个愁字!抓住了词眼就抓住了本文的感情基调。那现在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一次大声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一生试读。

一生评价。

师:“诗词贵悟,悟贵入境,我们只有将自己的心放入词人的浓情中浸泡,才能达到如临其境的效果。但我们要进一步倾听作者的心声,贴近作者的心灵,还要着眼于读懂全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内互读一下,把你们在预习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小组内交流一下,找出一个你们组最想解决的问题。

投影学生的问题:

李清照在寻觅什么?

为什么是淡酒?

为什么大雁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愁什么?

师:同学们很善于发现问题,这说明我们开始深入到词作本身了。下面我们试着来共同解决一下这些问题。我们试着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李清照在寻找什么?

师:哪个同学能帮助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一生回答:寻寻觅觅,可能寻觅往日的欢笑,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的爱情,遗失的金石古玩。

师:那这些东西她能找到吗?

生齐答:不能!

师:那在文中,她找到只是什么呢?

一生回答:冷冷清清的环境,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

师:理解的不错。那我们应该怎样去读呢?

生:悲伤。

师:你能试着读一下吗?

生试读。

教师提示:声音有抑扬顿挫,有一种跳动的音乐美,但感情似乎还可以再浓一些。“寻寻觅觅”,作者似乎在找东西却无从找起,此刻的心情是?

生:迷茫。

师:“冷冷清清”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可以轻度降调。

凄凄惨惨戚戚:心情悲伤到了极点,读的时候应该是一字一顿,字字泣血的感觉。

生再读。

现在读的很有感觉,进步很大。

师:再来看第二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叫做意象。现在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看看作者选了哪六个意象来表现她的愁绪呢?

生答: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

结论:梧桐细雨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

师:同学们可以结合着李清照的情感和经历去理解意象本身的含义,也可以发挥一下想象,联系我们学过的诗词、修辞等手法进行分析。

讨论结束,展示讨论成果。

一组:酒

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酒,一种浓郁情义和相思的忧愁。酒,一种溢满凄凉哀伤的落寞。之所以是淡酒,是因为词人愁情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二组:黄花

生: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用满地凋零的来比喻李清照的人老珠黄,憔悴不堪。

师:还有哪组补充吗?

三组:黄花

生:我们觉得是满地的正在怒放,憔悴的是作者而不是,用怒放的来反衬作者的憔悴,更让人感到悲苦。

师:两个组讲得都有一定道理,都注意到了修辞,不错。一个组认为是比喻,一个组认为是反衬。同学们可以结合着作者的情感揣摩一下。李清照前期有首咏梅词是这样说的:“寒梅点缀琼脂腻,香脸半开娇旖旎。”而此时孤苦、飘零的作者,心情忧愁至极,这时所见之物更多的都是一些感伤之景。那落满一地的是她凋零的心!所以我觉得此时的黄花是凋零的黄花更合适一些。

四组:雁

李清照与丈夫以前经常鸿雁传情,而今物是人非,再看到大雁勾起了词人对丈夫的怀念。所以是“旧时相识”。成群的归雁和词人的形单影只形成了对比,衬托出她的孤单。

师:还有选择其他意象的吗?

五组:列出有关“秋风”的诗句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六组:列出有关“细雨”的诗句

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师:同学们能有这样的体会让我很惊讶也很受鼓舞。你们用智慧的分析,把词人的愁更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了。我们可以发现,词人把秋风、黄花、大雁、细雨、梧桐这些我们寻常所见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冷清萧索的秋景。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投影“愁”字)

这种注入了作者心情的氛围就被称之为意境。所以,同学们在分析诗词时,不仅要善于抓住意象,还要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它们连缀意境,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情感。这是我们诗词鉴赏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我想这个时候,我们第二到第四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结合刚才的分析,李清照的愁到底包含了那些内容呢?

生1:丈夫死了,国家沦丧,这种愁绪是对失去丈夫的悲痛和国破家亡的愤恨。

生2:从“守着窗而独自怎生得黑”,我觉得还有自己独居的苦闷。

师:同学们合在一起就很全面了。(板书:国破、家亡、夫死、人孤)

师:我想,或许我们用简单的概括是难以慰藉词人的悲苦的内心,但我们可用饱含深情地朗读去应和一千多年前那个在风雨中寻寻觅觅的高贵灵魂。

学生纵情朗读,展示成果。

师:千年风霜纵是无情,但你们的朗读使词人的情感在千年之后依然生动,熠熠闪光。现在沉淀一下我们的情感,用我们的理性回顾一下我们今天的所学,来总结一下我们今天鉴赏这首诗歌情感的时使用了哪些方法:

1.找词眼,把握情感基调。

2.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感受诗歌情感。

3.抓住意象,连缀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师:结合刚才我给同学们总结的方法,鉴赏一下这首《一剪梅》,当中也有一个“愁”字,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这里的“愁”指的是什么?

生回答。

篇8

这篇《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卷精选》,是

xún zhǎo zhù hè fǔ mō shèng lì

wēi fēng nán shòu dào yìng fā shè

2、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在正确的读音上打“√”)(7分)快些(xiē xiě) 画廊(lánɡ nánɡ) 树梢(sāo shāo) 勉强(qiánɡ qiǎnɡ) 寒假(jiǎ jià) 强壮(qiánɡ qiǎnɡ) 真假(jiǎ jià)3、想一想,写出带点字的反义词。(6分)( )张西望 半( )半疑 摇( )摆尾大惊( )怪 顶( )立地 七上八( )4、 填表示动作的词。(3分)例:(做)作业 ( )本领 ( )毛驴 ( )古诗5、写出和节日有关的词语。(3分)清明节 扫墓 踏青 春节 压岁钱 中秋节 6、小明在读课文时遇到了“透”字不认识,于是就查字典,先查这个字的 部首是 ,再查除去部首 画。(2分)二、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8分)例1、那孩子觉得热极了,就把外衣脱了下来。我觉得 ,就 。例2、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操场上做游戏的我们,快乐得好像 一样。例3、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 的天空中飘荡着朵朵白云。例4、蚕姑娘吐出丝儿来。蚕姑娘要盖新的房。 蚕姑娘吐出丝儿来,要盖新的房。 蜗牛从硬壳里伸出头来。蜗牛在地上慢慢地爬行。蜗牛 三、根据课文内填空。(22分)1、《春雨》和《春晓》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你喜欢哪一首呢?请你选择一首默下来。(8分)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春天的成语还有不少,你会填吗?( )花盛开 争奇( )艳 ( )彩缤纷 俱( )2、感谢亲爱的 ,让我们 地成长。我们像____________一样,等身上的羽毛长_______ ,就勇敢地向着高空飞翔,飞向我们的_____ 。(5分)3、风和太阳进行了两次比赛,第一次比谁能 ,结果______ 赢了;第二次比谁能 ,结果_______ 赢了。最后,他们终于明白了: 。(4+2=6分)4、半学期的学习,我认识了许多了不起的人物,有替父从军、英勇善战的 ,有不畏艰辛,奋力救母的 ,还有写了“ ,报得三春晖!”诗句的唐朝诗人孟郊。(3分)四、读课文片断,完成练习。(7分)《蜗牛的奖杯》片断在一次飞行比赛中,蜗牛遥遥,甩下了所有的对手:蜻蜓、蜜蜂、蝴蝶……捧走了冠军奖杯。1、文中的“……”说明蜗牛除了和带翅膀的蜻蜓、蜜蜂、蝴蝶比赛飞行,还有可能会和 、 (写出两个)比赛飞行。(2分)2、文中哪些语句告诉我们蜗牛飞得很快?请用“ ”画出。(2分)3、蜗牛得了飞行冠军,捧走了冠军奖杯后,他会想: (3分) 五、写话。(15分)图上画了哪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在做什么呢?发挥想象,写一段话。

篇9

关键词:晨诗要求;诗海采撷

一、现状点击

打开现行的人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你会欣喜地发现,儿童诗已开始在字里行间轻盈地舞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湿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可见大家越来越相信儿童诗在孩子成长中、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了。

农村许多的年轻父母都出去打工,大多数孩子有爷爷、奶奶来照顾,而这些祖辈大多数是文盲,对孩子各方面的教育都力不从心,要么过分的宠爱,要么就是打骂。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对孩子的评价比较单一,成绩好就是好孩子,成绩不好就是坏孩子。这使不少孩子缺乏自信,自暴自弃的现象比较严重。另外,外在很多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也正在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作为教师应该给予他们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健全的心智,让他们能够从容地应对一切生活的诱惑与压力,平安地度过危机重重的童年,而晨诵童诗、儿歌、童谣等是给予孩子积极生活方式的途径之一。

农村中有些家长虽然有文化,但对孩子的教育比较盲目,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更出色,就让他们背论语,背道德经或生涩难懂的古诗,这些内容孩子以后真的可以用上吗?这些内容不仅不能丰富孩子当前的生命体验,而那些遥不可及的文字、枯燥机械的记忆更会让孩子痛苦不堪,而机械的牢记又是想象的大敌。那么怎样的诗才是农村孩子最需要的呢?我们应该怎样去搜集那些符合孩子生命需求的诗呢?

二、晨诗要求

晨诵能为孩子开启美好生活的旅程,但只有让每一首诗与儿童当下的生命相关联,才能唤醒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获得生命的成长,所以一定要把最美好、最适宜的诗句奉献给孩子。

(一)晨诗与年龄――吻合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质朴,富有幻想,思维敏捷,好奇多问,喜爱游戏。所以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来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童诗和儿歌。

1.活泼快乐,富有童趣

低段儿童活泼可爱又天真浪漫。这就要求诗歌的情感必须从儿童心灵深处抒发出来,逼真地传达出孩子们那种美好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和有趣的情致,以激起小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如:《为啥我没能得第一》“小鞋带,真调皮,跑三步,系一系;小裤子,真淘气,跑两步,提一提;现在你该明白了?为啥我没跑第一。”这首诗童趣盎然,孩子们读着读着,一下子被诗中的稚气可掬的小调皮逗笑了。诗人把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活动宣泄出来,使人感到这就是活泼快乐的儿童所应具有的,盎然的儿童情趣溢于言表。在进行诵读中,孩子们享受到诗歌带给他们的快乐,在不知不觉中就带去了孩子们成长所需要的营养。

2.节奏鲜明,富有想象

儿童最富于想象和联想,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因此,儿童诗必须以符合儿童心理的丰富想象来创造优美的意境,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让儿童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诗的题旨。童诗中鲜明的节奏和韵律也是不能缺少的,因为它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引起共鸣。诗歌的这种鲜明节奏和丰富的想象,对低段儿童有更强烈的吸引力。如:《摇篮》(黄庆云)“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孩子们读着想着,有的孩子闭上了眼睛仿佛妈妈正推着摇篮摇着自己,那么舒服,那么快乐。另外还有诗《咕噜》《粗心的小画家》《打呼噜的爸爸》等这些童诗既注意了语言的韵律和节奏,也更有利于孩子们展开丰富的联想。

3.构思巧妙,富有灵气

儿童诗所抒发的情感不论在丰富性上,还是在深刻性上,都远不如成人诗歌,这是儿童的情感特点所决定的。如何才能在不甚宽阔的情感层面上表达情趣并创造独特的表达效果呢?这主要依赖于构思的新颖巧妙。这种依赖于生活积累和儿童式的想象的构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诗的艺术水平。如舒兰的《虫和鸟》:“我把妈妈洗好的袜子,一只一只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了一只多足虫,在阳光中爬来爬去。我把姐姐洗好的小手帕,一条一条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一群白鹭鸶,在微风中飞舞,飞舞。”又如钱万成的《会飞的叶子》:“说都怕冬天/说冬天冷/小麻雀却说不/在光秃秃的树丫上/朗诵小诗/谁都说冬天难看/孤孤单单没有绿意/小麻雀站在枝头/给寂寞的老树/添上一片/会飞的叶子。这些构思巧妙、富于灵气的小诗如一股股清澈的小溪流入孩子们思想的深处,它纯净了心灵,陶冶了情操,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具有了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

(二)晨诗与教材――结合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课程改革的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对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人教版(其实也包括其他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更多地关注文学性,把晨诵的童诗、儿歌和教材结合起来阅读,并籍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已成为小学语文课改的共识。

1.与教材精神相通

《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如: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生学习这一组课文后感悟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温馨,从而产生爱自己的家、爱父母、爱家里每一个人的情感,我们可以结合这一单元的思想为学生选择晨诵的童诗或儿歌。如:《拖鞋》(马云超)、《摇篮》(黄庆云)、《小酒窝》(王清秀)等一些描写家庭之爱的童诗,孩子们晨诵时就会觉得特别自然、亲切,这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爱的教育。

2.与教材内容链接

我们在选择晨诵作品时,可以与教材的内容链接。如:教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多彩的春天”来编排的,这一组课文写的是春天的景、春天的人、春天的事,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组的内容精选一些有关春天的童诗。如:《初春》(殷常青)、《春天》(冯辉岳)、《春天在哪里》(陈伯吹)《花籽》(马云超)等。让孩子们在晨诵中享受到春天的美好,从而开阔了他们的文学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生命。

3.与教材插图对应

低年级的一些教材中,配有许多彩色的插图,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在课余孩子们总喜欢静静地欣赏或模仿这些插图,并将其画在自己的本子上,根据这一现象,我开始指导学生搜集一些与这些插图有关的诗来作为晨诵诗。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中,有一幅雪花图。我就根据这幅图,让学生晨诵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又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复习四中有一幅小白兔和小猴子过桥的插图,我根据这幅图让学生晨诵高帆的《小河与小桥》:“草地是一块,漂亮的绿绸缎。可惜被小河,剪成两半,小桥,紧扯住两半绸缎,要把它们,重新缝在一起。便让小鱼儿,做它的银针。一闪一闪,从这岸连到那岸……”吟诵这样的晨诵诗孩子们感觉特别亲切,晨诵的时候也特别有兴趣。

(三)晨诗与生活――共舞

让晨诵的童诗与孩子们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这样能使他们平凡的生活变得具有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这些“童趣”可以与孩子的心灵世界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拓展他们本身的“童趣”。

1.与农村田园融合

田园让农村孩子成为自然的宠儿。自然完全向他们开放,他们悠闲地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亲近鸟兽虫鱼,亲近花草树木,亲近山川河流,紧紧牵着大自然母亲的手。他们嬉游的触角抚摸到大自然的每个角落,他们可以采莲江畔,荡舟水上,沉静垂钓,尽享水趣。于是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与他们田园生活相符的诗来晨诵。如:白居易《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又如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等等。自然的深深处,嬉戏的深深处,晨诵着属于孩子们身边自然的诗,使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在幸福的深深处。

2.与课外游戏配合

我们发现农村低段年级的孩子们游戏一般就是跳皮筋、老鹰捉小鸡、丢手绢、踢键子、跳房子等,于是我们选择了许多适合课间做游戏的儿歌来晨诵,让孩子们能边玩边唱。比如:在课间的“跳皮筋”活动中,孩子们可以一边跳一边唱“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在“编花篮”活动中,孩子们可以边做着动作边唱“荷花荷花几月开……”孩子们边玩边唱,玩中有乐,乐中有学,玩中有得,玩中有创,这更好地促进了儿童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儿童在边玩边唱中情绪积极,始终处于欢乐之中。

3.与节日氛围合拍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农村里节日氛围特别浓烈,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家家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于是我们可以选择与元宵有关的诗来晨诵,如:《元宵节》《看花灯》等。又如: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正是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之时,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有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于是我们可以结合这个节日选择有关的诗歌来晨诵,如:唐代杜牧的《清明》、张继的《闾门即事》、宋代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等。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之外,此夜人们还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我们可以晨诵《中秋夜》:中秋夜/亮光光/家家户户赏月忙/摆果饼/烧线香/大家一起拜月亮……结合节日精选一些适合于低年级孩子的诗文来进行晨诵,孩子们都特别感兴趣。

三、诗海采撷

根据以上的一些要求我们开始采集诗歌,这是我们晨诵最基础的一环。就像是你要当一回小厨师,那就必须先买菜回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必须有“诗歌材料”才能让你发挥水平进行“再加工”。

(一)扩充力量,采集诗歌

一开始采集诗歌的时候,我们只有在参与晨诵实践研究的三个教师,诗歌都是以我们成人的眼光去寻找的,但当孩子们实际晨诵时,我们才发现有些我们认为优美的晨诵诗并不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后来我们经过讨论干脆就让孩子们及有兴趣的家长都参与进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升了晨诵诗的质量。大家通过阅读报刊、杂志和书籍,上网搜集,访问他人等途径,把采集到的诗歌或当地流传的民歌、童谣,都记录在下面的“搜集诗歌情况记录表”中,一个月为一个阶段。

搜集诗歌情况记录表

时间 搜集的诗歌(民歌、童谣、诗歌故事等) 获得材料的渠道

记录人: _____

(二)相互交流,整理诗歌

我们再把采集到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整理诗歌的方法:可以按诗人分,可以按内容分,可以按形式分……。我设计了以下的分类表。

我的诗歌分类表

类别 诗人 作品 名句

诗歌分类表整理人:_____

小组学生在组内将自己采集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分类整理好后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每一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小组的整理情况。看看哪方面内容少的,按类别再采集补充一些。(课外进行)最后由教师指导并全面整理,然后把全班分类的页面装订成“册”。

(三)欣赏评比,推荐诗歌

学生经过整理资料的过程,对自己采集的诗歌又多了一份了解,也了解了同学们采集的诗歌,通过相互补充,拓展了视野。这时再利用课余时间把大家采集整理的诗歌进行展示,开展诗歌欣赏评比活动。最后大家推荐自己最喜欢的诗歌。如:在采到的诗中,我最喜欢( )首,你喜欢吗?把你喜欢的诗歌推荐给大家吧!

“我最喜欢的诗歌”推荐表

诗题 作者 诗歌 推荐理由

推荐人:_____

通过这样的采集、整理与推荐的晨诵诗比以前只有教师采集的诗歌更丰富了,更有趣了。孩子们晨诵着自己采集来的童诗特别有成就感,也特别自豪。在他们稚嫩的声音里,在他们自信的明眸里、在他们可爱的笑脸中,处处洋溢着属于他们的生命快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2.朱永新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篇10

关键词:气象新闻;文学语言;修辞手法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2-0120-02

一、气象新闻和文学语言

气象新闻“是指媒体传播的天气、气候变化或气象事业发展和变动的事件或信息[1]。”

追溯我国气象新闻,最早的形式是天气预报。“1981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始口播8个城市的天气信息。2003年4月2日,《南方都市报》全新改版,新开辟了风云榜气象新闻版,在我国媒体中最先运用气象新闻这一术语。概括而言,气象新闻报道经历了从‘天气简报’到‘气象新闻’,从‘直线报告’到‘立体解读’的转变,从而使气象新闻在媒体上由配角成为主角,由当初无足轻重的服务性信息变成新闻媒体上重要的新闻品种[2]。”如今,新媒体的出现,对报纸媒体的气象新闻带来新的挑战。

文学语言的基本性质有两个,一是意象性,克服了一般语言的抽象性;二是超越性,具有隐喻性,能够表达审美意义。本文所探讨的文学语言,主要是指借用比喻、比拟、引用等修辞手法,以及从传统文化宝库中汲取的有益养分。

气象新闻与文学语言的关系是“新闻与文学的结缘由来已久,在我国报业初创时期,即在新闻纸上给文学辟出一块地盘,称之为副刊。新闻与文学结合得好,就能产生某种超越二者本身的优势——‘杂交优势[3]’”。

二、气象新闻中运用文学语言的必要性

在气象新闻中,运用文学语言很有必要,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吸引读者、为读者服务:西安雾霾天严重,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于是,拿报纸翻看气象新闻,就成了许多读者的必修课。报纸应当贴近读者的这一需求,不断拓展气象报道领域,创新报道形式,让气象新闻生动活泼、有新闻性、有趣味性、有知识性、有可读性,吸引读者眼球,服务读者生活。

2.破解专业性、枯燥性问题:天气预报,有很多专业术语,一般读者看不懂或觉得很枯燥不想看。那么,记者必须要下功夫,在自己正确理解专业术语的同时,要用生动、活泼的文学语言,把气象新闻转变为老百姓能读懂的大白话,这一点很重要。

3.增加可读性、趣味性:在气象新闻中恰当地运用文学语言,可以使新闻语言确切精当、朴实简练,摆脱其干巴枯燥、僵化呆板、没有新鲜感的痼疾,从而增强报道的可读性。

文学的特点在形和情,文学性,即形象性、抒情性、丰富性。新闻作品一旦插上文学的翅膀,就能飞得更高、传得更远。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是产生精品的途径。当然,需要强调说明的是,要把握好“度”。

4.增加媒体的竞争力:如今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获得天气预报,如手机、网络等。纸媒由于自身的特点,天气预报的时效性不如新媒体那么快捷,那么,如何来增加竞争力呢?当然要做到有深度、广度、趣味性、可读性,通过文学语言的运用,让人们在轻松中阅读气象新闻。

三、举气象新闻中文学语言的运用(以笔者在三秦都市报尝试写作的气象新闻为例)

1.比喻: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比如“西安的天气,热得就像‘蒸桑拿’。”《想见灿烂阳光还得耐心等等》(2012年3月9日),“这几天,人们都说最近的天气很郁闷,很久都没有见到灿烂的阳光了,整天灰蒙蒙的,像是吸满了水的棉花想要畅快淋漓的拧一把,却又舍不得的,昨天终于掉下了几滴。”

2.比拟:把物当成人来写,或者把人当成物来写。这样的话,不仅可以启发读者的丰富想像,还会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啥时候出太阳?近三天没希望!》(2012年3月1日),其中一个小标题是“老天板着脸好似有人欠他钱”,把老天比作人,阴沉着脸,比老是用阴天来写作更加生动。本文文中还写道“有人说在中午时候看到一点阳光,很暧昧地闪了一下就跑了。”也把太阳比成有生命的人,“暧昧地闪了一下”,读起来很轻松。

3.引用: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民谚等,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引用古诗词。《古城昨日阳光灿烂》(2012年3月14日),文中引用古诗词。“其实,昨天西安的天气用李清照《蝶恋花》来形容比较贴切:‘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那种冬末春初的意境,残留着冬天的寒意,又有着温暖的阳光,让人感觉生机盎然的春天已经到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2012年3月16日),主标题就引用了杜甫的诗句。文中还进一步写道,“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要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街头灯火星星点点。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树木,似乎在孕育着绿色迎接春的到来,潮湿的空气中有一丝泥土的清香飘入鼻中。” 非常有意境。

引用民谚。立秋当天写气象新闻时,引用了俗话说,“秋后一伏天热死人”,提醒大家不要放松警惕,仍要注意防暑;“俗话说‘三九四九冰上走’,今日进入‘四九’,今日起,我省将迎来连阴雨雪天气。”通过引用民谚告知大众,需要注意连阴雨雪天气所带来的问题。

有市民经常会问,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在世界气象日,笔者采访了专家,先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给予解答,然后用引用民谚,“俗话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为科学仪器的“走偏”进行了很好的注解。

4.对比:就是把几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个事物的几个方面,相互比较。这样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榆林下暴雨凉爽,西安蒸桑拿闷热。”从全省的范围内来说,把这两个地方的天气进行了对比,让人们体会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内涵。

5.设问:故意先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然后自己回答。这样不仅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而且还有强调等意义。比如《天气预报为啥有时不准确?》(2012年3月23日),不仅标题采用了设问句,而且导语也是设问,“今天是世界气象日,那你知道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一些气象知识吗?你知道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为啥有时候会感觉天气预报不准呢?昨天,省气象局专家对此进行了科普解答。”

6.夸张:指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西安昨39.9℃创今年以来最高温》(2012年7月30日),“你说这天气热的,路上遇到个陌生人,相视一笑竟变熟人了!虽然这样的段子有点夸张,但是西安连续4天‘高烧’,昨天更是烧得一塌糊涂,39.9℃,成为今年以来最高温。虽然晚上下了一阵雨,可市民觉得并没有赶走‘桑拿天’”。其中,“路上遇到个陌生人,相视一笑竟变熟人了!”这一句夸张的写法,把西安高温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用再拿其他语言来修饰,人们都知道西安有多热。

7.对偶:字数相等,意义对称,有非常好的语言效果。标题《“秋老虎”再回首 闷热天又露头》,不仅能对新闻报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能使读者对新闻报道形成深刻的印象,不仅容易记忆,而且有音乐的美感。

8.仿拟:是一种巧妙、机智而有趣的修辞格。它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句、篇来,以使语言生活活泼、或讽刺嘲弄,或幽默诙谐,妙趣盎然。

比如这则新闻标题:《清明没有“雨纷纷” 大风降温“欲断魂”》(2012年4月2日),通过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仿拟,在清明小长假即将来临之际,告知人们假期虽然没有雨,但是有大风和降温,需要注意保暖,用语妙趣盎然。

《十面“霾”伏西安如何突围》(2013年10月18日),通过“十面埋伏”的仿拟,让相关部门和人们看到,雾霾天很严重,已经刻不容缓!从雾霾中突围,这不再是某个部门的事情,而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

9.移情:给原本没有感情的事物,赋予了感情,从而突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前半周阴雨绵绵后半周艳阳暖暖》(2012年3月2日),这则气象新闻更是“大胆”,开头直接运用了笔者写的“诗句”,表达了在同一种天气下,不同的心情和心态,表面看是天气,实则是心态,非常有张力。第一段小标题:“这是一场冬雨还是春雨?”内文:“轻轻的伸出手\你就会知道 \这冬天的雨水\饱含着人世的苍凉\裹着寒风\把岁月的苦水\洒在城市的每一处\浅灰的天空下\汇集了我一季的寒冷”。“轻轻的伸出手\你就会知道 \这冬天的雨水\蕴藏着万物复苏的讯息\春的花开\夏的绿叶\秋的果实\它都积累着\沉淀着\冬雨总会停下\思索永远不会”。以上两首不是诗歌的诗,是笔者和友人聊天时写的,她写的前面一首,笔者写的是后面一首。相同的是雨,不同的是心情和看问题的角度。她说西安灰蒙蒙的,下雨后更觉凄凉、飘渺。笔者说这样的雨,从气象角度来说虽然是冬雨,但是从季节和节气上来说也可以称之为春雨,况且西安自春节过后,一直没有什么有效降水,这场雨贵如油啊!

10.运用读者喜爱的网络语言:《表白日女网友送给暗恋的他》(2012年3月1日),“昨天是2月29日,是‘国际女性表白日’……有位女网友称,她借这个表白日给暗恋已久的男生发了条短信《爱情天气预报》:‘今天上午有点想你,预计下午转为持续想你。受此低情绪影响,傍晚将转为大到暴想,心情降低五度。预计此类天气将持续到见你为止……’惊喜的是,对方也回了一条:‘这个天气预报很准确,跟我的天气预报一样!’”这则气象新闻把当天的好日子与女友送《爱情天气预报》巧妙结合,增加了可读性。

正是运用以上这些文学语言,使得气象新闻丰富多彩,变化多端,引人入胜,真正地“活”起来,能更好地吸引读者的眼球。

参考文献:

冯健.中国新闻实用大词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陈娟.解析气象新闻二十年嬗变[J].中国记者,2005(11).

曾凡华.谈谈新闻与文学的杂交优势[J].新闻与成才,2002(7).

芮必峰,姜红.新闻报道方式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

李元授,白丁.新闻语言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王镝,李伟.谈谈新闻语言的准确性[J].理论观察,2001(6).

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