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春晓的意思范文
时间:2023-04-04 08:5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诗春晓的意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人本主义教学观指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 “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平时正努力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那这二首古诗的教学,我如何尝试用新理念来更好地达到教学的完善?我动了一些脑筋。
首先,让学生在“问”中发现古诗奥妙无穷。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片段一:
师:(两手放背后,学古代文人的样慢步踱进教室,边踱步边吟诗《春晓》)
生(许多):我也会念。(并轻轻念起来)
师:(出示诗《春晓》)那我们念念,想想你会不会有问题?
生: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那个人干吗写这首诗?
生:他写的是什么意思?
生:写这首诗的人是什么时候的人?
生:什么叫“不觉晓”?
生:“春晓”是谁?(不明白,特好奇)
生:我好想看看诗人的样子!
生:最好我也会写这样的诗。
生:如果有一个神奇的机器猫把我带到古时候,该多有趣。
……
瞧,虽然学生在幼儿园甚至更小已经会念这首《春晓》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而且,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会敢于用自己的独特思维进行提问。即使有的问题显得非常天真、幼稚,可这都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学生在问中想象,在想象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喜欢了学古诗。
其次,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诗意。
修订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怎样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古诗的意思,并且会说呢?
片段二:
师:《春晓》一首诗才20个字,可里面知识可丰富了,想知道吗?
生:想。
师:如果小朋友能自己去主动发现,那有多了不起。大家组成小小组,一起动脑筋,交流你知道的地方,好吗?(生开始交流)
师:大家一起来说一说。
生:我知道“眠”的意思,是指睡觉。
生:对,“眠”是睡觉,“春眠”就是春天在睡觉。
师:春天,晚上睡觉会怎样呢?
生:我认为是春天晚上睡得什么也不知道了。
生:不是什么也不知道,肯定是睡得很香。
生:我觉得睡在被窝里可暖和了,早上都不想起来。
师:是呀,睡得舒服,一觉醒来却发现天亮了。
生:我知道第一句的意思了,是说春天到了,晚上睡觉睡得好甜,不知不觉是早上了。
师:说得真好,那“晓”是什么意思?
生:“晓”是指早上。
生:是指太阳升起来了,“晓”字偏旁是日字旁,日就是太阳。
生:“晓”就是天亮了。
我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并且,学生发现学习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再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
篇2
古诗走进课堂,作为一名教师,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有了些感悟。
一、 进入诗境
带领学生进入诗境的方法有多种,可根据古诗自身的特点来选取相应的方式。
1. 探究背景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和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了解到作者与诗人一见如故,建立了深厚感情,好友此一别不知何时能再见,再去体会“唯见长江天际流”所包含的两重意思,既写景,又抒情,就更加容易了。
2. 联系现实
以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作为入境古诗的桥梁。例如教学《望洞庭》时,引导学生回忆游览南湖、净月潭等熟悉的景点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再去学习诗歌,就会兴趣盎然了。
3. 故事引入
通过一个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赠汪伦》时,先讲述发生在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小故事,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理解诗人寄予诗中的情感也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解好题眼
古诗题目简洁、含蓄、深刻,弄懂题意,内容便略知一二。题意理解的关键是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如窦桂梅教学《游园不值》一课时,对于“不值”讲解得就非常有创意:“不值吗?值!”让人拍案叫绝。
三、 理解诗意
用我们的感官去参与古诗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看——找准关键
对于古诗中关键字的理解不应只停留在字面意思,还要挖掘其古今意思的区别,以及暗含的情感。如教学《滁州西涧》时,抓住“独怜幽草涧边生”中的“怜”,弄懂它是喜爱、怜惜的意思,“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则抓住“自”理解是自在地漂浮的意思,从而体会作者对归隐山林、安闲生活的向往!
2. 听——古乐悠扬
恰当的音乐背景的播放,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古诗的意境。如在教学《春望》一诗时,播放一首《霓裳曲》让学生感受盛唐繁华,随着理解的深入,再播放一曲低沉、伤感、苍凉的古乐,诗人对往日盛世繁华的怀念,对如今悲惨遭遇的无奈,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入侵者的仇恨之情就在这乐曲中渗入到了学生的心里。
3.嗅——品味意境
品味诗境要学会赏析,整体把握,如《春晓》一诗的前一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不说春光使诗人心情愉悦,而是使飞鸟怡然自得,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同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是同理,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声和景营造诗歌的境界。“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用一支出墙的红杏使满园春色尽现我们眼前,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有一个敏锐的鼻子,嗅出古诗中的味道。
4.想——联想画面
学生要充分了解古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就需要发挥想象力,将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像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忆江南》一诗时,“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启发学生想象在这这如梦如幻的江南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这美景怎能不令人怀念!这情怀怎不令人追忆!
5.读——诵读成韵
古诗注重音韵的和谐,所以朗读一定要讲究节奏。如五言绝句可用“二二一”节奏或“二一二”节奏,七言绝句可用“二二三”或“二二一二”节奏,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当然诵读古诗最重要的是读出情来。现在很多教师以让学生高声诵读来增加效果,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们扯着脖子高声地吼出清新自然的《清平乐》、想象瑰丽的《将进酒》、苍凉悲壮的《从军行》、忧国忧民的《示儿》,不禁汗颜,莫让这一声声吼毁掉我们中华千年的文化瑰宝。
那么如何避免这个问题,就要我们的教师除了利用前面的方法在教学时做好功夫,还要以身示范,进行朗读指导,用我们的声音,我们深刻的体会去诵读,从而感染学生从对我们的模仿到自己心灵的进入,然后从他们喉咙中发出的就是诗人的慷慨豪迈和浅唱低吟了。
四、 用好辅助手段
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下辅助手段,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感悟。
1. 以诗作画
“画是有形诗,诗是无形画,诗画同源”。教学中既可以借助配画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也可以诗词为内容,任由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画心中所想,描绘出诗词中的意境。
2. 以诗写文
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古诗补白、改写、仿写、写读后感、独立创作等多种练习形式让孩子将自己的理解与想象用文字描绘出来,不但加深了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 以诗成戏
低年级学生形象感知能力强,所以对于他们进行的古诗教学,可以边说边唱,边讲边演。如教学《古朗月行》时,学生了解“白玉盘”、“瑶台镜”、“青云端”、“捣药”这些词意,在之后的朗读和背诵中,用手势和动作将他们形象的表演出来,恰当的肢体语言能够提高孩子们的记忆与理解。
4. 以诗放歌
古诗的语言生动,充满音韵之美, 极适合配乐演唱,谷建芬老师专门为孩子们学古诗谱的作品有二十余首。如《春晓》《出塞》《长歌行》……课外的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岳飞的《满江红》、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月满西楼》等。课堂上让学生欣赏并学唱,自然兴趣盎然。同时还可以开展给古诗配新曲的活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的调动。同时为了给古诗找对曲子,使学生对古诗词的内蕴有了透彻的了解。
五、 创新设计作业
诗歌教学的作业,应该多层次,富有个性化,既能够对课堂学习加以巩固,又能使学生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得到更大的发展。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设计如下作业:(1)说:把诗歌的内容说给家长听一听;(2)画:画一幅表现诗歌意境的画;(3)写:写一段话,将诗中所描绘的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景展现出来。多元化的作业形式激活了学生的智慧,也更增强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与信心。
当我们听到校园里回荡起朗朗的诵读声,这是古典文学生命力旺盛的体现,当我们看到课堂上学生滔滔不绝地引经据典,这是民族文化振兴的曙光!让我们引领着孩子们在古诗中漫游,用古诗的神韵去滋润他们的心田,领略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魅力,充分享受徜徉古典文化的无穷乐趣!
篇3
与古诗有关的作文(1)
古诗,是古人留下的珍贵文化。如果把文化当作一个美丽的大花园,那古诗就是这个大花园里珍贵而独特的一朵美丽的花朵。
在我开始记事的时候,我的妈妈就开始一字一句地教我读诗、背诗,比如:《春晓》、《梅花》等。
父母带我外出游玩时也用诗句给我讲解一些景物。记得有一次,我来到泰山,站在山顶望着那些矮小的群山,看着脚下泰山的秀丽,想到了杜甫的这首《望岳》中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还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不就是描写这时候的泰山吗?
从幼儿园到小学,我学了许许多多的古诗,也明白了它们所蕴含的奥秘。
古诗犹如一个摇篮,在它的呵护下,我逐渐成长。
记得有一次,那时,我刚刚开始学习滑旱冰,常因为不熟练而摔倒了无数次,就当我准备放弃的时候,我听到了旁边一个小朋友正在背诵的古诗:“宝剑风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啊!想要学好某一件物品,是需要不断的努力的呀!而克服了困难,才能达到目的。于是我又站了起来,迈起步子,又滑了起来……从那以后,我每天坚持练习,终于,我成功了!
古诗的花朵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心田 ,而我们中华儿女们歌颂着古诗。
古诗同我一起长大,它净化我的心田,培养我的信心,是必不可少的伙伴,是永驶不停的智慧帆船。
古诗鼓舞着人们,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品质。我们在古诗的长河中汲取知识,汲取营养,就像泥土对植物的滋养一样。
现在,古诗已成为人们必须要学习的知识,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呼喊:古诗伴我成长!
与古诗有关的作文(2)
翻开一本古朴馨香的历史书册,承现在眼前的是每一位历史名人的风采;这些都会使我们的思想得到充实,因为他们有着无限的魅力,让我们如痴如醉。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让明月载着对朋友的思念,随着风到夜郎西。这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创作的,他对朋友的思念是让人佩服,但他所创作的三千多首诗,更是让人无可言喻。“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这是我们自懂事起学的李白是第一首诗。当时,愚蠢的我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现在想起,真是把这首诗给玷污了。我愿与你同行,我敬佩的“诗仙”李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两千多年前,一位着名文学家,思想家诞生了,他所写的这句诗主要表示了像那种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的人的后果。他以诚信为主,教了一共有二千多名弟子。在二千年后的今天,他的思想使我们奋发向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经成为流古至今的名句,他受人崇慕。博学多才的孔老夫子,我愿与你同行。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的诗,真是让人仰慕,嫉妒。他把西湖描写的惟妙惟肖,让人迫不及待想到西湖去看一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苏轼有着广阔,坦然,乐观的心扉,虽然被贬,但他不像柳宗元那样伤感,惆怅。苏轼,我愿与你同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不光是表面意思,更加的表达了很深的含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对母亲的思念,母亲对儿子的思念。都凝聚在这件衣服上。陆游写的诗让人感动。我愿与你同行。
我愿与你们同行,共同学习。用智慧的双手播种下希望的种子。
与古诗有关的作文(3)
我喜欢古诗。小时侯,经常浸泡在古诗的韵律里。每天晚上,听着录音机里播放的古诗,伴随着窗外蝉鸣声,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伴随着古诗,我诗意的生命开垦出丰美的田园。我会背的第一首古诗是《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我问爸爸“绿丝绦”是什么意思,爸爸说,“绿丝绦”是柳条垂下来像一条条丝带,就像妹妹头上扎的绿色蝴碟结,这就是“绿丝绦”了,哦,懂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背了下来,读了许多有关春天的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春天阳光普照,江山秀丽,春风拂面,春风送来了花草香气,春回大地,泥土松软,燕子来飞飞去衔泥做巢,鸳鸯在暖和的沙地上睡着了,这一定是一幅非常甜美的春景图啊!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这首诗仿若把我们带到了黄师塔前,望着滔滔江水向东流去,心中的烦忧也随之而去,春风吹来,顿觉又懒又困,我明白了人们常说的“春困秋乏”。
宋朝诗人王安石有一首《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和南宋诗人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同样是写春风,诗人一个喜,一个忧,两相对照,反映出两位诗人当时不同的际遇,不同的社会环境,感受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领悟了不同的写作手法。
篇4
关键词:浅谈 小学 蒙语 诗词 教学 体会
老师们在古诗文教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达到了一些共识,例如:借助注释理解诗文,读出古诗的韵味;通过了解作者体会古诗诗意等等。而作为小学低段的学生学习古诗文有一些方法是非常适合低龄学生的性格和知识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方法吧。
一、借助多媒体,制作相关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大家都知道古诗产生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古诗中出现的生活片段很难让现在的孩子接触和体会。所以单靠教师的只字片语很难解释清楚,孩子们也无法体会出相关的诗意。这时就要教师借助多媒体,制作课件,让学生通过声像、视频去了解历史、了解过去,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诗意,也帮助学生拓展了课外知识。例如:箬笠、蓑衣这两件物品现在已找寻不到,教师通过播放幻灯片再现这些物品,让学生直接感官认识。多媒体不仅可以展示历史,还可以带学生领略一些没有去过的地方,帮助他们理解诗意。例如:在学白的《望庐山瀑布》时,许多学生都没有去过庐山,单靠一些呆板的图片是无法体会庐山三叠泉的雄伟和壮观。这时我在教学是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庐山三叠泉的视频,学生仿佛到了实地,感受到了三叠泉壮观的气势。轻而易举的理解了诗句---遥看瀑布挂前川。在一课三研中,平行班运用图片介绍进行教学的对比中,运用多媒体的班级课堂效果好于运用图片的班级。同时,教师也体会到运用多媒体上古诗文课自己也轻松很多,学生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直观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二、利用游戏,激发学习古诗文兴趣,体会古诗意境
低龄的学生学习古诗,有时会出现倦怠的情绪,此时就需要教师利用一些游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喜爱读古诗,并且认为学习古诗对自己有一定的影响。而《蒙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160篇,但是反观目前小学蒙语文教科书的编排,不难发现古诗在蒙语文课本中所占的比例实在太小了:平均每册课本四首左右的古诗所有小学蒙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加起来不过五十首左右,这与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数量之间的差距未免太大。此时,我校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添加了古诗文课外读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学生产生了一些厌倦感,而我们利用赛诗会、古诗接力、对对子等游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而在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再到教学中穿插一些情景表演和角色表演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例如:学习《所见》时,让学生理解字、词、句后亲自装扮成牧童,去体会牧童的生活和心情,学生在表演中轻松而又快乐的体会出诗意。
三、读中悟真情,抓住读诗的要领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朗读教学,可以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为学生今后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打下良好基础。指导朗读应该注意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读正确,念准确每个字的字音,把握好诗的正确节奏,把诗的节奏感读出来。古诗是非常讲究押韵的,节奏非常强,《春晓》的正确节奏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绝句》的正确节奏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导朗读时,就必须要学生按照诗的正确节奏读。二是强调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学生把古诗的思想感情读出来。由缓到急,由低到高,从“无情”到“有情”再到情感的喷发,把阅读推向,从而领悟古诗。在教古诗时要注意做到“四读”:一是范读,老师有表情地先读一遍,引发兴趣;比如:我在读《小儿垂钓》一诗时,我读到“蓬头稚子”就边读边拉几下头发,“学垂纶”就有模有样地学钓鱼的情形。侧坐莓苔草映身,我也做一个夸张的坐的姿势。路人借问遥招手,我就摆摆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我就用声调的高低来区分。孩子一听,就乐了。迫不及待地想读,而且是有模有样地模仿老师。二是领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体会节奏;如《春晓》一、二、四句中的“晓”、“鸟”、“少”押韵,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在读中,可以通过停顿、韵脚感受古诗的美。;三是讲读,老师逐句讲明诗句节奏、停顿、轻重缓急等,并让学生做出标记;四是指名学生读,检查学生领会程度,纠正不正确读法;
从读的程度上可分为粗读和细读。粗读:就是认识古诗中的字词,理清古诗的文字,对古诗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二细读,则是通过读来感悟古诗的意思,理解古诗中字词的含义。
四、多背诵多积累,所有古诗熟读成诵
在低段古诗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背诵古诗。这是教学古诗必须完成的一环。通过之前的读与唱,对于这个环节完成就轻而易举了。背诵古诗,都是要求在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之上完成的,死记硬背是没有效益的。低端学生对古诗的日积月累,对以后中高段的古诗学习起很好的铺垫作用,为以后更深层次地学习古诗有了很好的基础。当然,对古诗的掌握也从中会受到一定的启发。由于古诗的易背诵的特点,对学生的蒙语文学习兴趣也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五、画中领悟哲理,增加理解深度
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对古诗赐予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真理。对于古诗教学图画的运用课分为两种:
(1)教学观赏画。一般来说,课文每篇中都有一幅画,借助图画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例:《静夜思》插图,通过插图学生就一目了然,诗人在晚上看着月亮睡不着觉四连故乡及亲人。这对于学生的感官是一种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易突破教学重点,是学生升华了情感。
(2)学生创作画
篇5
传统的音乐欣赏教育往往是“填鸭式”的教育,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塞到学生的大脑中,使学生的欣赏过程变成了对教师知识经验的机械复制,剥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使学生的思想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毫无自主性和创新性,本来趣味横生的音乐欣赏课变成了毫无意思的政治理论课。
二、音乐欣赏课教案《春晓》进行分析
下面我们就以音乐欣赏课教案《春晓》为范例,对它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分析,来了解一下在新课程标准引导下的现代音乐欣赏课教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座位编排
本教案在座位编排上采用扇型小组式排列法,也许有些教师会对这一环节不屑一顾,还有些教师甚至根本就没有注意过这一环节,殊不知这一环节正是上好一节音乐课的关键所在。
在以往,甚至是在现在,有些音乐教师的课堂上仍存在着教师在讲台上讲,不顾学生的感受,不顾教学质量,完全凌驾于学生和课堂之上的现象。其实一切问题都源自“讲台”。一个三尺高的讲台,不仅让学生对教师又敬又怕,甚至觉得教师是遥不可及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走下讲台,尤其是在音乐课上。像教案《春晓 》中的座位安排就非常得当。“一领众围”的座位安排使学生在心理上变的轻松自在,与教师的距离也拉近了。
这样的座位安排,更有利于教师成为学生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并随时充当学生的“后勤部长”,为学生提供所需的研究资料,并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验证各种假设,体验作品。
(二)导入
有了好的座位编排,更要有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有了好的导入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好的欣赏课教学的课堂导入不仅可以为教学内容做好铺垫,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更能让一节音乐欣赏课气氛昂然,博得满堂彩[2]。
教案《春晓》的课堂导入严格针对音乐教学内容而设计,使课堂导入建立在与所教授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教师首先让学生欣赏一幅唐诗《春晓》图,并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一遍彩图上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作《春晓》,在此基础上,请一位同学讲述《春晓》的含义,并由此引出了艺术歌曲《春晓》。教案《春晓》利用对以往所学古诗的回顾,又请同学们对古诗的含义进行了描述,启发了
这样的课堂导入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5] 学生的兴趣是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而活跃的课堂气氛和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有益于学生在接下来的音乐欣赏过程中迅速的“进入音乐”,更有助于他们用心去聆听音乐。
(三)授新课
1、简介曲作者生平及主要作品
在正式欣赏歌曲之前,先把作品的有关情况介绍给学生是非常必要的, 教案《春晓》在这个环节上设计的非常得当,它不仅对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和艺术歌曲等知识点进行了精炼的讲解,而且还及时的为这个环节设计了几个小问题,加以提问,这样的设计无形中又加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我国古代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5]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 是开发思维迷宫的钥匙。
2、听赏《春晓》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听觉,只有通过认真的聆听音乐,才能初步的了解并感受音乐美、旋律美、节奏美和风格美。[7]
教案《春晓》在聆听之前先有意识、有目的的根据欣赏内容给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歌曲的基本情绪是怎样的?听后有什么感受?词与曲的结合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问题提的虽然非常简单,但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的听,使学生的思维也因此而变的积极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审美功能的直觉性,加强了对音乐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3、复听并小声哼唱
当然,音乐欣赏是不能仅仅停留在兴趣阶段的,还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所以在教案《春晓》中,在学生复听并小声哼唱之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物品(纸、彩笔、塑料袋、矿泉水空瓶、米、水、玻璃杯、红色皱纹纸、剪刀、小录音机、有伴奏的音乐磁带等)这些看似与《春晓》这首艺术歌曲毫不相关的物品,却在老师的问题中起到了不同凡响的作用,教师提问:“除了欣赏和哼唱之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创作表现《春晓》的意境呢?”老师在提问时,要求大家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这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4、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回指导, 联系生活实际创作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适当的加入同学们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所教新课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前提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自行创新活动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这样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共同提高。[10]同时,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另一方面,教师切忌将道具推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活动,这样会造成学生“活动”杂乱,动手和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开阔思路,适当的给他们提供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但也不可将教师的思路强加于学生。总而言之,教师在这个环节只是做学生的顾问,而不能代劳。在这方面教案《春晓》做的就很恰当。
5、学生分组展示表演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大师卡尔•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11]奥尔夫教学法不把理论作先导,而是让学生从游戏中探索,去尝试,去感知音乐,而教案《春晓》就从此基础上出发,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做游戏,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创作表现《春晓》的意境。
三、教案《春晓》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启示
学生是审美的主题,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那些严肃高雅的音乐艺术接触较少,感到难以接受,难以理解,他们往往对高雅音乐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与此同时,他们对大量快餐式的流行音乐耳熟能详,兴趣盎然,基于这种情况,音乐欣赏课《春晓》,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来激起学生对高雅音乐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的情绪。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的参与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其中还存在着:导入方法不够新颖,有些环节缺乏趣味性,听赏《春晓》时目的不够明确等问题,但毕竟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堂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只有正确的对待缺点,事物的发展才能有动力,有前景。
参考文献:
[1] 周海宏. 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J].人民音乐,2001,(5):18—20.
[2] 本书编委会. 新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实用手册[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86.
[3] 陈玉丹.音乐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145.
[4] 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J].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8—49.
[5] 李自密.教学艺术论[J].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180.
[6] 伍新春,张军.教育理论基础[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91.
[7] 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4):32—34.
[8] 王胜先.浅谈音乐欣赏教学[J].赤峰学报,2007,(5):158.
[9] 徐元勇. 西方音乐学构架中的我国音乐理论教育[D]. 南京师范大学,2007,全文共8页.
篇6
为此,我尝试着通过以下几方面教授古诗,探索是否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意境,从“我要学古诗”转变成“我爱学古诗”。
一、课前激趣,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喜好精心设计导入课题,能使学生觉得教师讲课“有味道”,古诗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教授《江雪》前,我从实际出发,抓住孩子们喜欢唱歌这一点,课前先让孩子们跟唱《春晓》《江南》《静夜思》等新学堂歌,然后导入:“刚才这三首诗分别体现了春天、夏天、秋天三个不同季节。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写冬天的诗。你们想听吗?”一下子就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江雪》。
二、反复朗读,想象画面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教学亦是如此,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通晓其义。
《江雪》是一首极具画面感的古诗,想让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出“诗中有画”这一点很难。所以,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诗歌,个别朗读,播放录音,学生跟读,再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通过这样的听读想象,学生能在脑海里勾勒出诗歌的大致画面。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边复述边通过简笔画一步步将《江雪》一图展现在黑板上,这就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诗意,更易读出诗中所表达的意境。
三、抓住字眼,领悟意境
古诗教学,有时一字一词都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
在品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时,我利用幻灯片的动画技术去掉了“绝”和“灭”,让学生直观看到“绝”和“灭”的消失并让他们再读并想象:“没有了“绝”和“灭”会变成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有的学生就回答了:“我仿佛看到了很多鸟在山上飞,有很多小路。小路上有很多人的踪迹。有很多人在说话。”
尔后,再通过重现“绝”和“灭”,再让学生想象加了“绝”和“灭”后“此时变成了另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回答出:“我看见了千座山被白雪覆盖了,鸟儿都绝迹了。路上,人的踪迹也都没有了。”
通过展示句子和图片的对比,使学生能很好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更容易理解一“绝”一“灭”展示出两种不同的画面表现两种不同的心情,进而体会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的是环境的冷寂。
在品读“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时,我先让学生思考:“在这个寒冷的下雪天里,山上没有了鸟,路上没有了行人,没有声音,这样的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感受到了寂静/孤独/荒凉。”然后,学生通过朗读与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诗眼“孤”、“独”并试着读出诗人的“万千孤独”。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抓住关键字眼,反复推敲,既能帮助学生了解诗意,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品味古诗的美之所在。
四、了解背景,挖掘心境
古诗年代久远,学生很难从字面的意思就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因此,在《江雪》这首诗的预学单中,我要求学生查找“诗人柳宗元的简介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课上,再选择性地出示诗人写作背景相关资料,要求学生从中找出诗人“万千孤独”及“冒雪独钓”的原因,进而使学生理解出诗中的渔翁就是柳宗元自身的写照,挖掘出渔翁不是在钓鱼,也不是在钓雪,而是在钓一种“理想”、一种“希望”,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五、拓展阅读,深入感悟
教学中,我们想依靠课本的古诗文让学生感受意境,理解诗人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通过适当延伸,拓展阅读,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走近诗人。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江雪》中的渔翁形象,我设计了拓展阅读。通过介绍《题秋江独钓图》这首古诗,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再让学生思考两首诗的异同点。学生能够很好地回答出:“都是在江上钓鱼;都是一个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更有的学生懂得抓住“高歌”一词来说明《题秋江独钓图》的诗人心情是惬意开心的,而《江雪》诗人的心情却是孤独苦闷的。
篇7
一、强化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古诗语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近三年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也加大了对古代诗歌考查的力度,有“积累及运用”部分的默写考查,有“阅读理解”部分的古代诗歌赏析考查,分值占中考试卷的总分比例也逐渐增加。基于以上两个方面,广大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诵读古诗的教学,教会学生学会诵读古诗,培养热爱学习古诗的美好情愫,培养良好的古诗文语感,培养诵读古诗的能力。诵读古代诗歌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很多,我认为初中古诗教学主要应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1.读好古诗的句读
古代诗歌的源头是《诗经》,而《诗经》又是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在诗歌的源头时代,诗歌是劳动号子,是歌唱的产物,有着其内在的节拍和韵律。引导学生诵读古诗一定要抓住这种韵律和节拍:古代诗歌以五言诗、七言诗为主,兼以杂言。五言诗诵读基本以23节奏为主,有时也可以按212的节奏朗读。如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也可读成: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又如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也可读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七言诗大都以223的节奏朗读,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可以读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又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可以这样划分朗读节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当然,五言、七言诗的朗读停顿远不止上面所说,还可以变化出其它节奏来,但无论怎么变化,按照诗句的意思进行停顿的原则都是不会改变的。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按照规律来判断诗句朗读节奏,又要不拘泥于所谓的规律,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灵活地进行朗读节奏的划分。划分出来还要多朗读、多体会,有没有读破句的现象,如有,还需根据情况进行调整。这样,久而久之,读准诗句的句读这个难题是肯定能解决好的。
2.读好诗句的重音
重音是朗读的另一个难点,读出重音能很好地体现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情感,凸显诗歌表达的重点内容。在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时,语文教师要注意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再将规律运用于实践加以检验。
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应该这样分析:国家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的春天满目凄凉,到处长满青青的野草。“破”是残破的意思,“在”是尚存的意思,和“破”构成鲜明的对比,极言沧桑巨变一瞬间,所以这两个字要重读。“溅泪”和“惊心”,是在安史之乱后,作者目睹京城长安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满目的凄凉涌入心扉的真实感受的写照,只有这两个字读重音,才能强调出这个意味。基于此,一般而言状写作者情感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语都需要重读,只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多揣摩,多尝试,多总结,朗读重音问题虽有些难度,但还是可以解决的。
3.朗读诗歌要注意语调、语气
除了需要注意停顿、重音外,朗读诗歌还需要根据内容确定合适的语调、语气。注意根据内容和感情表达的需要,选用升调、降调、平调及曲折调和不同的语气来加强朗读效果,渲染诗歌强烈的感情,震撼听众的心灵,达到作者、朗诵者和听众的心灵共振的目的。
二、注重理解,培养学生感悟古诗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要表达的内容,进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读懂古诗,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诗歌的能力。
如教学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时,我曾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重点理解这样几个词语:“戟”、“销”、“将”、“铜雀”、“二乔”,在此基础上,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时还联系三国时期赤壁之战这个著名战役来理解:诗的前两句是叙述,从小处着笔。后两句是以小见大式的议论,表明一个偶然的原因可以改变历史的发展的方向,作者别出心裁,令人叹为观止。我让学生通过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全诗,联系赤壁之战周瑜获胜最重要的客观条件“东南风”,进而感悟到诗歌所要阐明的哲理,提高学生理解、感悟古诗的能力。
三、引导品味,培养学生赏析古诗的能力
篇8
关键词:美;小学与教材;营养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73-01
1.反复吟诵,欣赏意境美
古代诗词语言精美,它常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的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如孟浩然的《春晓》语言浅显,浅到三岁幼儿皆可诵读,但是如果要捕捉其中丰富的意蕴,题旨与情趣却非易事了,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诗人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淡淡几笔写出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而要领悟、解读之可意会而不易言传的意境,,在学生基本理解的基础上,采用读的发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深了解,产生美感。让学生反复诵吟,让学生欣赏到这优美的意境,通晓诗人的心情,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另外,我们要根据古诗的特点,运用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学生带读等多种形式来指导学生朗读,反复诵读,让学生美美地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滚瓜烂熟,以至熟读成诵,在熟读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感悟古诗。通过反复的读,要求学生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在读中真切体会到、感悟到诗的意境美。如教学《望庐山瀑布》可采用①让学生先欣赏,配乐朗读;②边听边想象,轻声跟着录音朗读;③欣赏彩色挂图,跟着录音朗读。三次朗读先后引导学生"感心""感事""感目",引领学生渐入佳境,在反复诵读中,在诗情画意中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
2.咀嚼诗眼,品味语言美
古代诗词很讲究语言文字的推敲,古代诗人在字词的使用上十分讲究,力求完美,其传神之处大都在"诗眼"上,。为此,在教学古诗中,我们应从"字眼"入手,从文字入手,让学生体会古诗中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进而体会其中的文字的美,品味其语言的精美。如《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作者为何不用"映"、"射"、"照"?通过对比、想象、分析、体会到"铺"字的妙处在于写出太阳位置的极低、光线的柔和。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为什么不用"到",不用"来",不用"吹"呢?而最终用这个带有动静结合的"绿"字呢?"启发学生对"绿"字进行探讨,还有《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句子中的"裁"字;"江雪中独钓寒江雪"的"钓"字等等。所以,在教学古诗时,我们应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从字眼中去深挖、细抠,使学生在学习古人用词准确、生动的同时,去认真体会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祖国语言的丰富的美,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品析字词中,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诗的语言文字的探讨,这样,在教学中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
3.创设愉悦氛围,体验情趣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很多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吟咏这些古诗,少以给人以情的感染、情的陶冶,能调节学生心态,保持良好的状态,为此,教学这些古诗时,老师要创设愉悦氛围,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引导学生去体验诗人的感情,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如教学宋代诗人雷震的《村晚》,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一个"趣"字引领学生去品味、去体验,多让学生演一演并用铅笔做"衔"的动作,在富有情趣的表演与争论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衔"的意思,体会到"山衔落日"的美景。在教学《小儿垂钓》时也可叫同学学表演问路人和垂钓小儿的动作;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每一诗意的同时,让学生画一画,把诗句变成优美的风景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这样,通过创设愉悦氛围,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往往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独特的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情趣的美。
4.剖析如珠妙语,领悟哲理美
篇9
一、诵,体会古诗的美
古诗讲究平仄押韵,对仗工整,节奏匀称,最适合吟诵。让孩子反复地吟诵,读出诗的情调气韵,读出诗的跌宕起伏,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走进美妙的古诗意境中,感受古诗独特的韵味。比如学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时,不必急于让学生理解诗句,而应先让学生自由而大声地朗读,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之美和创作艺术之美,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对李白的诗歌奔放、洒脱、飘逸、雄浑的风格有所感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理解字、词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潜在含义。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凝练含蓄的句子要把它们形象化,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如:在理解“日照香炉生紫烟”这一句时,教师可以这样指导:
师:谁能抓住诗句的关键词来朗读,让大家感受紫烟缭绕的美景?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生读“生紫烟”时,语气很重)
师:我怎么感觉香炉峰在冒着滚滚的烟火?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生读“生紫烟”时,声音轻轻的,柔柔的)
师:再轻柔些。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生再读“生紫烟”时,眯着眼睛,陶醉在紫烟里)
教师的巧加点拨,让学生读中感悟诗句的意境美,吟中入境,学生自然做到“情动而辞发”。
二、画,欣赏古诗的美
古诗有很美的意境,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通过读者的再想象,人们头脑中形成的画面就不再是静止的,而是活动的、丰富的。画画更是富于想象的孩子们的专利,他们最擅长也最喜爱用画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既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又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理解能力。如教学《小池》,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画出涓涓细流、清澈见底的小池、将展未展的荷叶、轻盈的蜻蜓……还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诗的基础上,画出诗外画。画,使古诗的美在儿童的幼小心灵中更加形象、生动。
三、歌,唱出古诗的美
古诗本身就是流动的歌。小学低年级孩子,特别喜欢唱歌。一首古诗能用歌唱出来,会使他们觉得有趣。著名作曲家谷建芬给孩子们编的新学堂歌,便是十几首古代诗词。如《春晓》《咏鹅》《悯农》等等。古诗教学时,可以先播放相应的歌曲,让优美的旋律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中。而让孩子给古诗配上自己熟悉喜欢的曲调,更是他们极其愿意做的。如教学《所见》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见》的意境,选择曲调。有《小红帽》版的,有《数鸭子》版的,还有《世上只有妈妈好》版的,等等。课堂上歌声起伏,笑声不断。古诗本来就是唱出来的,用歌唱出古诗,古诗更美了,学生更喜爱了。古诗所散发出的芬芳也随着美丽的乐曲深深地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四、背,积累古诗的美
从古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诸如意境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等美的形式,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教育。古诗的积累,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底蕴,提高人们的审美追求。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优秀古诗,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诗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同时也可以受到古诗中所表达出的中华美德的潜移默化,达到言谈举止上“质”的提升。低年级学生如何积累古诗呢?首先,课堂上的引导很重要。如在《游园不值》这首诗的教学中,可以让孩子们在学习这首古诗的同时,又让他们接触一首或几首与所学古诗有关联的古诗,如《访戴天道士不遇》《寻隐者不遇》《寻陆鸿渐不遇》《寻西山隐者不遇》,这样既能帮助理解《游园不值》这首古诗,又能扩大古诗文的阅读量。虽然学生不可能在一堂课里把它们全背下,但课堂上的引导便是积累的开始。其次,课后,要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分门别类地去背诵古诗。可以根据诗的内容分门别类背诵、根据时间背、轮换背、接龙背、据画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等。
五、趣味活动,诗美的延伸
1. 形成古诗学习的校园环境,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1)诗上墙。在校园墙壁醒目位置和教室内贴挂古诗文名言警句,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感染。
(2)诗广播。利用每天的红领巾广播台,播放有关的配乐古诗朗诵和诗文歌曲。
(3)诗欣赏。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观看配画、配乐诗音像,从中想象、体会、感受古诗文的艺术魅力。
2. 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古诗活动,让古诗渗透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去,让古诗的美熏陶孩子们的心灵。
(1)诗朗诵。推行每周一诵。将教室黑板报一角辟为古诗园地,每星期一抄上一首新的古诗,让学生读、悟、吟、背。
(2)诗故事。鼓励学生广泛收集诗文故事和诗人趣闻,或把诗改编成故事,通过举行班级、学校故事会,评选出“诗文故事大王”。
(3)诗健体。跳皮筋、跳绳、踢毽子、拍手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课间活动。那么,一些短小精悍、节奏感强的诗词,也能成为孩子们快乐游戏时口中吟诵的歌儿,如拍手游戏:“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篇10
诗无达诂,这是董仲舒说过的话,古诗词亦画、亦情、亦理,简洁、短小,诗句的言外之意,要靠读者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当中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许多时候,是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的,会因时因人而有歧异,这是“诗无达诂”的明显特征。文无定法,指写文章没有固定不变的规程,可以不拘一格。对有的文章,可以说是不仅无定法,甚至无定意——没有固定的意义,可以有多种解读。
一、韵文解词、诗词相融
最近,笔者在教《清平乐·村居》时,发现学生在说诗词意思时,有读手头资料的,有看图说意的,有望词生意的,也以诗解词的。教学片断如下。
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破阵子”是词牌名,词牌名表示一种节奏,一种情境。猜一猜,《清平乐·村居》谁是词牌,谁是题目?
师:你是如何理解“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
生1:木制的墙壁,草盖的房顶,又矮又小,和老奶奶的坐高差不多。(这是看图解的)
生2: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点明了环境和地点。(这是查资料,读资料的)
生3:茅草房子又矮又小,溪边长满青青草。(这是以诗解词的)
师:你们喜欢哪种解释?(有的说,喜欢第一种,一看图真的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是离了图,就容易忘记了;有的说,喜欢资料上的,因为资料上的解释权威而又全面;大多数学生喜欢以诗解词的,因为很好记忆,又很有韵味,和原词的风格还有点像呢,像这样学下去,大家也能做诗了。)
师:既然你们这么向往做诗填词,请你们试着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解一解余下的部分好吗?
生4:大儿在溪东锄草,二儿子的鸡笼还没编好。
生5:小儿子天真可爱,躺在溪头,剥着莲蓬,想把馋虫赶跑。
师:学了这个《村居》,你还想到了哪个《村居》
生6:我想到了放风筝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在这个案例中,诗词相融,学生所译虽然不是很成熟,但已经向诗迈出了一大步。教师也有意识地渗透着诗词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让学生能够进入情境。
二、以诗解诗,和谐统一
以诗解诗,不仅是说将古诗用现代诗来翻译,更主要的是说要用意思或意境差不多的诗来解释眼前所学的诗。如《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凡事及时做,明日不待我。”可用《今日歌》:“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如何了!”来对解,两首诗不同说法,却说出了同一个道理,两相呼应,珠联璧合,异曲同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诗来解诗,对学生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像上述案例中的学生一样,来些童谣式的韵文。小学生毕竟还是小孩子,我们不要人为地拔苗助长,要顺其自然,要让学生在原作的基础上,脱离原作的字面自由安排,以原作为依归,力求实现对原诗内容与形式的传达,尽其可能再现原诗的音韵之美,同时又不要被节律束缚住手脚,使学生能以其特有的、充满灵性的诗歌韵文向人们传递诗歌的美妙。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可以用《黄鹤楼》中的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来解。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可以用“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来解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说明天地愈宽,行人更孤单无助,相互更是相见无期,留下的只是无边的寂寞与孤独。
三、入情入境,创作小诗
中国人的骨子里就有写诗的天赋。我在教学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时,结合《宿新市徐公店》《游园不值》《春雨》《春晓》等写春天的诗,让学生写春天。有一个学生以《春韵》为题写道:“轻轻的/冬去了/悄悄的/春来了/往日屋檐垂下的一条条冰凌/已变成满墙的爬山虎/往日美丽的窗花儿/已变为漫天飘洒的柳絮/往日芬芳扑鼻的腊梅/已变为金黄的迎春花/往日冰封万里的湖面/如今已有蝌蚪窜出一个又一个涟漪……凛冽的寒风/一步步渐渐地收敛/当最后一缕寒气已经到了凋零的时候/轻盈的归燕/笑着/闹着/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我们久违的春!/我们眷恋的春!/我们喜爱的春!/我们亲爱的春!”
小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创作的诗歌经常出乎意料,且形象而有味道。教师引导学生写诗要善于开启学生想象思维的大门,告诉学生诗歌的几个要素:诗歌要分行,但分行的不一定是诗;诗歌与文章不同,它需要想象。诗歌要讲究形象,要用形象来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