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生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06:4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专生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专生毕业论文

篇1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重要性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是高等院校依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本科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过程。然而,由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主要以课堂理论为主,实践动手锻炼相对较少,这给学生造成了毕业论文仅仅是形式、不是很重要的错觉;还有,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这使得学校的教学工作也不得不以学生就业为主,而找工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在时间上重叠,考虑到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于是学校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考查就有所放松。因此,很多学生在思想上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致使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下滑的现象。

近年来,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所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于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数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为了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不正确的态度,切实扭转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态势,使他们能够及时适应社会的需要、真正认识到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一、撰写毕业论文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集中训练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这个阶段,在金融学专业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选题、填写开题报告、搜集资料、撰写论文,这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持学生对所研究金融问题的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又要使专业指导教师利用自己渊博的专业学识和认识问题独特视角,对学生的研究给予正确的指导,使之在苦苦思索之后,有顿开茅塞之感。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首先,金融学专业指导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其次,以学生为主展开毕业论文写作的各项工作。在此期间,除了指导教师定期检查督导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展情况外,学生应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论文的情况,及时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反映给指导老师,尽快得到正确的帮助建议。再次,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给予初步的基本评价。最后,该成绩也是每一个学生能够顺利毕业的必要成绩之一。在指导老师认为研究成果达到毕业论文的水平后,由学术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组成答辩专家小组,通过答辩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做出系统科学的评价。符合金融学专业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要求的,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

二、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金融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重要过程

本科毕业论文包括开题报告和论文正文两大部分。通过填写开题报告,每个学生可以选择确定各自适合的论文题目;了解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找出该论文研究的切入点;设计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明确研究方法等等。在这个阶段,学生运用所学金融知识判断和界定所关注的问题,将自己研究的内容划定在金融学领域,以符合所学专业的要求。通过分析和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掌握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及进程,了解相关学者在研究本问题时的研究思路、切入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以及得出的研究结论等,从而保证自己的研究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也确保使通过自己的研究,将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向前推进一点。通过对论文基本内容的设计,学生运用金融学的理论,对所研究的金融问题形成一个比较概括性的认识。

在论文正文写作阶段,学生要首次独立地思考如何围绕开题报告确立的研究题目和研究内容展开研究工作,比如,根据开题报告要求,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如何搜集相关资料?运用自己已掌握的金融学专业知识,如何对已获得的资料进行处理、提炼?根据金融学相关理论的要求,如何运用掌握的资料说明、支持文章的观点?

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实际金融问题,并初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三、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一次非常重要的演练

篇2

眼下,大学生毕业供求关系紧张,僧多粥少,一个职位,成百上千多人争。去年我一个学生去了某著名报社,据他讲,他的这个位置有五万人争。在如此不平衡的买方市场的状况下,按道理用人单位应该很容易找到合适的人选,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单位依然抱怨挑不到合适的人,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纵然千挑万拣,最后也不过是找了些将就用的代用品。因此,新的“读书无用论”登台了,无论在道理上这个无用论有多么荒谬,但事实上就是有许多的大学生(包括硕士和博士生),不仅干的活儿跟中学生和中专生一样,甚至还不如中学生干得好。

读书没用吗?当然不是,否则我辈的饭碗岂不是有了麻烦?问题在于现在的大学没有教好。我们既没有让学生在价值理性方面有所完善,又没有在工具理性方面让他们有所增益,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在这里,我想主要谈谈后者。

严格来讲,我们现在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门类的教育,除了少数会计和统计之类小分支之外,在世俗的眼界里都没有用,缺乏工具性。如果说,我们从事这些学科教育的人,说我们的目的,仅仅是满足于增益学生的价值理性,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最后都要到社会上去做事吃饭。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合适的价值观的同时,还要教会他们怎么做事。

事实上,尽管现今世界的专业分工已经达到了吓人的地步,但是世上三百六十行,除了那些需要特别专门的知识的行业以外,多数行业的工作,具体到每个人,面临的只是一件一件的事,或者说任务。完成这些任务,除了需要一点点专业知识和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做事的素质。这些素质,是必须也完全可以在大学养成的,具体说,就是学会读书和学会做事。

读书是要学的。不是识字就天然会读书,那样只会读小说和故事,而且只知道看热闹。会读书的人,难懂的书,可以入门,好一点还可以升堂、入室,不难懂的书,比如小说,可以从中看出门道,进入研究境界。学会读书,就意味着日后在工作中,一般性的新的专业知识你可以随时补充,不需要总是让单位拿钱去进修。所以,在大学里,老师不仅仅是教学生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读书,如何入门,如何掌握,如何提炼,俗话说,把书读薄了。

篇3

【关键词】中职生;主观幸福感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青少年社会问题的不断增多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又面临着职业的选择和就业问题,其心理社会问题相比普通中学生更加严重。吸烟、游戏、网络等成瘾问题,抑郁、焦虑、精神分裂、自杀倾向等内部问题和行为、青少年犯罪等外部失调等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关注中等职业中专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于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二、中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调查.

1.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指标。它不仅包括认知成分,也包括情感体验。其中,认知成分即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

2.调查问卷分析

抽取大连地区两所职业中专的8个班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每两个年级选取两个班级。发放3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为290份。采用由张兴贵编制的《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该量表包括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学业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和自由满意度六个分量表,36个题项。以及 由Dineer2002年编制的《快乐感量表》,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共14道题项。调查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中职生生活满意度得分151.75,说明他们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积极情感得分20.45,说明中职生的积极情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消极情感得分29.81说明职校生有较高的消极情感。

由表2可发现,中职生具有较高的友谊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而在家庭满意度方面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综合以上调查表明,大连地区中职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消极情感较高。尤其是家庭、学校、朋友三个方面对中职生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是清晰可见的。而这三方面又是中职生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可见社会支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为了探究其他因素对中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具体影响,又经过多次的问卷和访谈调查,将其他因素总结如下。

三、影响中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人口学变量因素

国外学者Dew与Huebner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总体生活满意度与性别、年级无关,但是却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亚裔学生的满意度要低于白人学生。而国内丁新华发现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高,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逐渐降低,同时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男生。在本次关于中职生的调查中,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与年级方面没有出现明显差异。

2.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的稳定、温暖、理解、成员间相互关心,关系密切、愉快与幸福感呈高度正相关;与父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惩罚、严厉、偏爱、母亲的拒绝等均有显著负相关。通过对中专生的调查和访谈发现,单亲的中职生家庭占总数的40%左右,这也是家庭满意度降低的数据来源根据。

3.生活事件因素

国外学者Suh研究发现,急性生活事件和慢性生活事件(包括正性和负性)均与青少年的学校生活满意度呈中等程度的相关。 与同学或是老师发生矛盾、或是考试压力影响等类似事件的影响也造成了中职生自卑、抑郁、焦虑、疏离感等多种不良心理问题,使其主观的幸福感下降。

(二)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

1. 人格因素

不同的人格特质会导致不同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及生活满意度。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致比较认同人格特质中的外倾性和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相关。外倾性对主观幸福感具有增值作用,神经质则与之相反。就人格类型来看,稳定外向型中职生的幸福感分数最高,幸福感分数最低的是内向不稳定型的中职生。

2. 应对方式

积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较多地使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类应对方式的中职生幸福感水平高,反之较多使用退避、不良情绪和发泄应对方式的中职生幸福感水平低。

3. 自我效能感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回避目标的追求、较少的目标发展与低幸福观都有关系,具有不同自我效能水平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自我效能水平高的中职生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低自我效能水平的学生。

综上所述,影响中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外在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又有人的内在心理特点因素,那么要提高中职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就可以针对以上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

四、如何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

通过对中职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和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以下可供参考的提升中职生幸福感的建议。

1.培养学生积极情绪

积极的情绪会表现出更大的宽容性、耐性和持久性,更倾向于使事物朝向好的方向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经常思考一些积极的事件或事件的积极面就会使学生体会到更多的快乐,而变得更为乐观。因此,提醒学生要积极地看待所发生的每一件事,学会让自己换个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经常去听、看、经历一些能够激起积极情绪的美好事物,多看自己的成就与优点,感激自己目前所拥有的等等。.

2.帮助学生建立维系良好的人际支持系统

建立与家人、朋友、老师等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职校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学校通过开展相关课程和活动,引导职校生不断调整和改善认知结构,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在交往中感悟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使自身在交往中获得积极的幸福感体验。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从不同侧面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职校生创造参与社会生活、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条件和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参与活动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在一定的集体或社会活动中的价值,缩小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从而获得对自己的正确认识。

4.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合作

父母是学生重要的心理和感情的交流对象,来自家庭的支持、父母的支持是提升中职生幸福感的重要方面之一。建立与学生家庭的紧密联系网络,和家长共同探讨研究改善或形成和谐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关注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尤其要关注其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让家长与学校共同完成对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开设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职校生各个时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指导课程如:心理卫生、青春期心理咨询、人际关系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等,以帮助他们了解和把握自身发展的规律,改善自我认识方式,从而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以提高职校生的社会生存和竞争能力。

综上所述,关于职业中专学生的问题研究,不仅是学校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关注职业中专生的心理健康,研究这个群体在的主观幸福感,可以为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同时,培养职业中专学生健康的心理,让学生从学校适应过度到社会适应,预防出现一系列社会的问题出现更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唐洁,孟宪璋.大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ChineseJournalofeliniealPsyehoz"gy, 2002,10(4):316一320.

[3]韩爽.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特点及其培养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篇4

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会淡忘,有些,会让你终生铭记。我做档案工作20多年了,但20年前我可是个“门外汉”。

1986年8月我这个计划统计专业毕业的中专生,被分配到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与文件打起了交道。当时不仅要收发文件,还要传阅、分类、立卷归档。听着领导对立卷归档的讲解,看着领导的操作,我做起来却还是不能得心应手。1988年,领导让我报考了电大档案管理学专业,从此我与档案管理结下不解之缘。

艰辛之路

从入学到女儿降生(1988年9月―1989年4月)

1988年9月,从我读电大起,明显感觉时间紧。一要工作,二要学习,虽说那时单位每周给出一天工作时间用于学习(分两个半天使用),但仍感到时间不够用。更使我难以忍受的是我乘车时晕车带来的困扰。当时我住在河北三河燕郊镇,听课是在北京市档案局,当年燕郊与京城之间的交通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两地相距30多公里。为了保证不迟到,只能头天晚上乘坐从燕郊到北京的职工班车,借宿在学院临时设在三元桥附近的驻京办事处,第二天上完课再乘公交车到大北窑,换312或322路先到通县,再倒去燕郊的火车或去河北的过路车。

光这些困难,我倒觉得没什么。没想到的是,我已有孕在身,这给我的学习增加了很大难度。既要学习,又要保护自身安全,还要保护体内的小生命,多少次我不敢挤公共汽车,宁愿自己下课后徒步多走一段路或等下一辆车。就这样,我―直身怀女儿坚持学习,直到1989年4月女儿降生。我清楚记得,她出生的前一天我还怀着她在听课,好险!

从女儿降生到我电大毕业(1989年4月―1991年6月)

学习对我来说虽然十分艰难,但我从无弃学之念。如果说女儿出生前对我的学习没有什么大碍,她降生后可就有不少麻烦。比如说,要喂养她:在她哭闹时你无法静下心来学习,等等。好在我在爱人和婆婆等人的帮助下都一一克服了困难。女儿出生后我一直用母乳喂养她,以至于我参加考试时为了既照顾到女儿又不影响我考试,我把女儿和婆母一起带到我们的驻京办事处地下室,虽然那里潮湿,见不到阳光,但她们为了我坚持了几次,在此,我感谢他们,特别是我婆婆。记得在1989年5月的一次考试时,我和往常一样带着孩子和婆婆住到我们的驻京办事处地下室,那次是连考两天。我第二天早晨起床把一切安排好就去应试了,待我回到办事处,看到婆婆眼泪汪汪的样子,没等我问,办事处的同志就悄悄告诉我说:婆婆去洗手间倒水时,不小心把房间门关上了。听着两个月的女儿在床上哭,婆婆便在门外哭,直到办事处的同志打开门后老人才止住哭……当时婆婆已经61岁,一个传统的农村妇女,没认过字,没出过远门,本身还患有高血压。现在想起这些都鼻子发紧……

正是因为有着家庭的支持,经过3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档案专业专科段的学习,1991年圆满毕业,并获得“三好学生”称号。那3年间,最想表达的就是感谢――感谢领导、老师,还有亲人,是他们的支持、鼓励给了我学习的动力,并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丰富和充实内容。

学海甘苦

1992年4月,休整了一年的我,又在酝酿另一种学习方式,那就是自学。通过比较,感觉自学有好多特点非常适合我:不受时间限制,没考过的课下次接着考,三年考过与五年考过效果是一样的;再就是考虑到我有了女儿,开销大了,自己和爱人的工资基数加起来不超过150元,自学一门课报名费1992年是5元,1993年为每科7元,1996年才涨为每科12元,而每门教材当时也不超过十几元。这种形式比较适合我。再说1991年7月我刚结束学习,从时间和费用上讲,单位都不大可能破例支付了。考虑再三,于是从1992年4月起我又开始了另一段自学档案管理学本科段课程的艰难历程。

自学之苦

第一,信息不通之苦。

如果说专科课程是入门的话,那么本科课程就显得专业、深奥。由于单位离北京较远,不知道哪儿有辅导班,信息闭塞对我的考试成绩有很大影响。加之没有自考经验,也没有想到会有考试计划(考试科目和用书)的变更,白白浪费精力考了不该加考的《科技档案管理学》。虽然多学一门课没坏处,但是在当时,一门课一年只考一次。再如,《行政管理学》这门课,我第一次参加考试时是1992年10月,没有考过,第二次考时,发现手中的教材与其他同学的不一样,打听后才知道换教材了。0考试结束后,赶紧记下几个同学的联系方式,以备同学考过后去借书,因为当时买教材也不像现在这样方便。此后,我又买了一套新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资料》,反复研读,注意用书和课程的变化。

第二,考试难以过关(老师判分严格)之苦。

自考给我的感觉是老师判分非常严格。我记得我的《中国近代史》第一次考了59分,只能再考第二次。想到这,自己又认为那是老师对我的一种刺激和鼓励,知识学得很扎实,没有敷衍了事,都是认认真真的对待学习。

第三,考试周期长之苦。

当时每门课一年只考一次,这次考不过,只能等到下一年。周期之长,也是自学考试的难处,以至于我的档案学专接本科竟然用了8年时间。第一门是1992年4月考的《档案管理学》,最后一门是1999年10月考的《公共英语》,毕业论文是在2000年4月通过的。这期间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如调转工作(1995年我到外交学院工作)、1993年参与全院大规模工资改革等使得自己不得不放弃自考近2年,但8年通过n门课(包括《科技档案管理学》,有些课不止考一次),真正考验了我的耐力。

自学之乐

其一:通过学习,理论水平有很大提高。我是三类考生,加考《档案管理学》,再加上本科段要考的8门课及毕业论文,等于本科段我共学了10门有效课程,通过学习和实践使自己的档案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其二:意外收获。不光学到档案专业理论,也就是说学习效果不只是1+1=2,至少是1+1>2。我在自学时,为了拿到学士学位,从1998年开始,又专门学习了夜大英语专科(公共外语我选择了英语)。当时自考的政策是:英语专科毕业可免学公共英语。不过,我的英语专科还没学完,公共英语就考了73分。拿到了学位后,我继续学完了专科英语;英语专科毕业又可使我在晋升职称时免考英语。

其三:在女儿面前自己做到了身教胜于言教。我参加自考时,女儿已经3岁,差不多她小学毕业时,我拿到档案学学士学位。我的学习也使她感到学习是艰苦的事情,需要韧劲,来不得半点虚假,正如她在2007年高考作文中写的那样,“母亲的行为,润物细无声”。

其四:我学会了如何自学,锻炼了耐力和韧性,这让我终生受益。用了8年时间,我才学完本科段的全部课程,拿到学士学位,这么多年的自学,让我懂得了如何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了根基。

学无止境

篇5

关键词:医学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校外教学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加强继续教育监管和评估”。近几年,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为了缓和对校本部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形成的压力,方便学生就近学习,学校在校外选定了培训学校或教学医院作为校外教学场地,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达标。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能否保证教学质量,关系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如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成人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亟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1成人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中的医学教育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广大基层医疗单位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基层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和总体素质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并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由于受普通高校扩招和国家政策因素等的影响,使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生源发生改变,主要是具有执业资格的基层医护人员或刚毕业的医护专业中专生或专科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为了提高文凭来读书,读书态度不端正,质量相对下降,成人教育不再受到重视。学校领导只注重成人教育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其教学质量,管理松懈,联合办学点不规范,教学过程不严格,只注重考试环节等等,从而导致成人教育含金量下降,社会信誉差,对成人教育文凭普遍持歧视态度,有的单位甚至不予承认。因此,作为有责任感的成人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树立正确的质量效益观念,避免盲目追求培训数量,注重质量和效益相结合,培养出合格的基层医护人员。建立成人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成人医学教育质量监控,可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成人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成人高等教育理论。

2成人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2.1学校、教学站点要求不一,教学资源相对紧缺,教学过程管理不力

学生在校外学习,基本上脱离了主办学校的视线,管理上必须依赖函授站与教学点的配合。主办学校要求严格,却又“鞭长莫及”,落实不到位。教学质量并不简单是学校哪一个部门的任务,而是各部门全体教职员工的责任。培养计划、课程设置陈旧,造成学生有“炒冷饭”的感觉;教材更新不及时、照本宣科,学生听讲缺乏专业兴趣。此外,校外教学点教学教育的管理和需求松懈,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尚未健全,特别是一些医学实验设备仪器缺乏,造成了成人医学教育教学资源相对紧缺,教学过程管理日趋简单化。

2.2学校与校外点管理制度陈旧

陈旧的教学管理制度、教育模式、教材体系、管理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需要不断更新。主办学校对教学点的管理不到位,教学点办学指导思想不够正确,办学以赢利为目的,组织教学过程“短斤少两”,例如学生学习的考核、学生休学、退学制度不完善,考勤制度虚设,有的教学点为了应付主办院校的检查弄虚作假等等,众多的问题都亟须查证完善。

2.3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官僚化

学校和校外教学点管理人员理论落后,思想中仍然存在。学校管理者不能正确地理解主办学校和校外站点的合作共赢模式,造成主办学校与校外点出现对立局面;而教学点老师认为学生都应该理所当然服从自己的领导指挥,不能做到“以人为本”和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这样就造成与学生对立的局面,有时甚至矛盾激化,影响教学秩序。

2.4教师责任感不强,成人医学教学手段、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成人学习需求

成人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投入精力有限,重视程度不高,为节约教学经费,部分教学点聘任经验尚浅、缺乏临床经验的年轻老师如助教或讲师承担教学;授课过程中,缺乏“自学为主、教学为辅”的引导性教学环节,教学模式仍是以“照本宣科的灌注式讲授”为主。教学偏理论,偏重学科知识完整性和系统性,轻实践,学生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备课不认真,教学方法呆板僵化;对学生要求不严,对旷课、上课开小差的学生置之不理,考试前给学生划范围、勾重点,对考试作弊学生视而不见,考试后送人情分等从教不廉、以教谋私的现象常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学员的积极性和活跃性,成为制约成人医学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瓶颈。

2.5学生定位不准,工学矛盾较为突出,学员难于全身心投入,学生自觉性较差,考风考纪滑坡

有些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学生对成人教育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是应付学习和单纯地混文凭,许多学员难以静心地学习,直接影响了学员学习的持续性和教育质量。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工学矛盾关系,工作压力较大,还有一定的家庭负担,集中面授时迟到、早退、旷课、打手机、精力不集中,自学部分主要靠学生在家里或单位结合工作的自学,学生则无目的、无计划、无心思学习,到了考试为混文凭而出现考试舞弊等现象。

2.6医学成人教育教学效果考核机制单一

医学成人教育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岗从业人员,许多学生是因工作岗位上对学历的要求而参加学习的,所以他们只关心考试能不能及格,毕业时能否顺利拿到毕业证书,成绩的高低和自己掌握了多少知识根本不重视。而且,受成人面授教育集中性、短时间等因素影响,学校对学员的考核基本以考试分数为准,课程都及格就可以准予毕业,没有综合考核环节。因此,学生会要求任课教师采取针对性的辅导、复习,学校对老师的教学效果考核基本上缺失,教学质量测评考核、评价方面缺乏,学生毕业后基本没有任何追踪信息。

3成人医学校外教学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初步构建

3.1转变教育观念、强化质量意识,成立领导决策和管理团队

主管校长、专家督导、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教学院系主管院长组成指挥决策队,形成院系教学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保障系统,由教务科、函授办、校外站点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共同参与质量管理,组成管理团队,明确各个成员担任的工作职责。

3.2明确教学质量目标

根据我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规格和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要求修订成人教育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其情况制定较为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质量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培养目标标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试卷标准、教材建设及选用标准、临床实习标准、毕业论文(设计)标准等。

3.3完善的各项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教学站点管理条例、教师工作条例、学生管理条例、学生守则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各级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行为准则和工作规范;另一方面制定实施每个教学环节的规章制度,课堂教学、调(停)课、教学文档、实验室和各类实习实训、课程考核、评卷和试卷复查及试卷保存等方面建立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3.4建立严密的过程监控

教学过程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途径,因此,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效果的检验,师德建设等各个环节设立质量监控点,检查教学的日常运行、教学效果以及毕业论文质量检查,以实现教学过程的全面质量提高。

3.5建立灵活的信息反馈与评价系统

建立由管理人员、督导组、上课教师、班主任、学生组成信息收集系统,通过听课、座谈、问卷、网上评教等形式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收集教学过程和效果、管理方面的信息;由领导、督导组、管理人员组成的评价与反馈系统,根据反馈的信息及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和管理进行调节,已达到管理和控制的目的,同时对来自毕业生、用人单位、社会的信息与评价进行分析与评价,提出建议,及时反馈,不断改进。

4校外教学质量管理的实践与体会

结合本校校本部的具体情况和校外教学站点医学教育教学特点,目前主要进行了“严师资、重过程、把考核”的质量监控,实现教师教学过程质量的监控与评价,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下一步将结合社会需求以及我校的学科强项,精心制定各专业培养计划,培养出高级技能人才。

(1)采用多种手段提高本校教学点师资队伍水平。严格审查聘任的教师资历,学校派遣的老师和教学站点聘请的授课老师都必须是副高级以上职称,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实践检验。

(2)为了加强与校外医学教学点的信息沟通,我校不仅创建了继续教育学院教务管理系统,而且还建立了校外管理QQ群,每个校外教学点指定专人加入到管理群中,校本部的通知可以第一时间挂到公告栏,教学点在工作中的问题也可以在线与校本部相关管理人员沟通,既提高工作效率,又节约管理成本。

(3)加强教学环节的监控管理。安排校本部的领导及教师参加教学点的开学典礼及入学教育,根据教学点每学期开学上报的课表安排督导组进行听课,实行考教分离,学校派遣老师监考阅卷。

(4)每年上半年组织一次函授站教学点工作会议,各站点负责人汇报及互相探讨学习管理经验,做到互通有无。下半年年末组织函授站教学点教学检查与评估活动并进行评优评先,提高函授站教学点办学管理的积极性,加强对教学质量的重视。

实践发现,本体系仍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因此,有必要在已构建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基础上,融合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学、教育学等理论和原理,进一步完善监控体系内涵,细化体系各监控环节,拓宽监控范围,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华丽.医改背景下医学成人教育专升本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8).

[2]房海.高校本科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分制;模式;层阶式课程体系

一、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的紧迫性及目标

(一)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让学生有更多的自我设计的权利和责任感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市场主体多元化和自由、公平的竞争,它要求劳动力既具有专业针对性又具有广泛的职业适应性。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要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因此,学生对学习应该有较大的自和选择权。也就是说,学生可以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及自己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特长和兴趣,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及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具有更多的自我设计的权利和责任感。

(二)拓展学科渗透,提高技能,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在市场经济已经确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门学科相互渗透,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传统单一的专业培养计划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多样化和多变性的需求。实行学分制,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特长、兴趣、知识基础、爱好选择方向,鼓励学生在学完规定的专业必修课外,跨系、跨专业甚至跨院校选课,促进学科的横向联系。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技能水平,增强择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性,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面向多元化的生源,因材施教

高职教育的生源复杂,有普高生、职高生、中专生和来自劳动一线的劳模、优秀技术工人等,学年制的“一刀切、齐步走”必然出现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和一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结果,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生源多元化的现实,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是因材施教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四)缩短就业适应期,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

从效率观看,能提升个性学习的主动性,适应社会多样化要求的教育,可获得较高的综合效益。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用性,从而使个人能够迅速适应岗位转换,使学生受教育的结果在择业的层次和薪酬的起点上得到体现。吸引企业参与办学,实行产学合作,树立职教品牌,形成规模化经营,才能获得高职教育的最大效益。

我国高职教育学分制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个别化;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和弹性化: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和自主化;学习方式的指导性和主体化。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择业能力、工作适应性和持续发展能力,提高高职教育的效益。

二、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高职教育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原则与学分制的自由选译制冲突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职业岗位输送合格的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动手能力强,专业知识够用。“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特征必须紧扣职业岗位的需求,这样才不失高职教育的特色。而自由选课、灵活发展、多角度延伸是学分制的灵魂,高职教育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限的空间内运作,同自由灵活的半分制要求有较大的冲突。

(二)复合型人才要求与生源质量多元化矛盾

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特别是数理课程。入学后,学生大多需要补习高中课程,学习的难度和压力较大。而且这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限,使校方的压力也很大。学一个专业对学生来说已经有相当的难度了,达到复合型的要求难度更大。

(三)教学资源不足与学分制要求的矛盾

由于教师数量、水平及积极性诸方面的原因,目前各高校开出的选修课种类较少,必修课的班次少,相当一部分课程不能保证每个学期都能开出,学生选课时冲突较多,选择的余地也较小,不能充分满足学分制的需要。另外,由于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捉襟见肘,严重影响了学分制的实施。

(四)实践教学安排较为困难

突出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但由于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设计中所占比例为40%-45%,比重高,形式多样,对时间的要求严格,使实践教学成了学分制实施中的一个难题。比如,理论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必须与之同步,电工、金工、车工等基本技能课是基础科目,学生一入学就得修,选课制下繁多的个性化实践教学要求,等等。众多的限制与教学资源的普遍不足,使实践教学成了高职教育学分制的一个瓶颈。

(五)学生的学习习惯、素质及知识能力结构不适应学分制的要求

高职教育脱胎于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观念影响着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及稳固。传统的教学观念及方法时时困扰着学分制教育观念及模式的形成。对学生而盲,因为基础差,初、高中阶段的知识要补课,新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压力也不小。如何避免学生选课时避难就易,选择那些容易拿到学分的课程,或者选听那些对学生要求偏松的教师讲授课程,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六)现行教学管理模式不适应学分制的要求

实行学分制后,原有的班级被打乱。因此,要研究学分制条件下教学管理的新模式及学生管理的新方法。现行的考核方式必须改革,必须选择一种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应强化过程管理及质量监控,加快试题库的建设,实行教考分离,严格把好考试关。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应具有客观、公正的标准,必须修正与学分制不适应的政策,制定与学分制相适应的配套制度,如招生政策、修业年限、学生选择专业的制度、校际间学分互认等。

三、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的改革措施

(一)层阶式课程体系的建立

科学、完善的层阶式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基础和前提。在建构学分制的课程体系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个原则。第一,建立各级课程平台。包括院级课程平台、系级课程平台、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院级课程平台是指公共课、基础课、全院任选课。系级课程平台是指各专业共同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指每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指专业限选课。在限选课这一块,不断加深专业强项的课程开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选课表中发现自己喜爱的方向或技能高移的选修课,通过导师的指导使每个学生毕业时都能有自己的专业强项或技能强项,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专业课程建设模块化。课程内容模块化要求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以技术应用为核心,针对职业岗位要求,增加技术应用内容,增加大量的应用实例。把课程内容分成若干模块,各模块有鲜明的目标,相对独立,可以按多种方式组合应用。同一门课针对不同对象,组合不同模块,可适用于每周2、4、6、8学时等各种不同要求,这叫课时分级。同一门课程针对不同对象,对每个模块讲授的深度不同,这叫深度分层。按对象分类,即同一门课针对不同对象,组合不同模块,选取不同的实例,讲授的深度不同,可适用于不同的专业或不同类型(如职高、普高、继续教育、短训等)的学虽。第三,理顺课程体系,规范课程名称与编码。理顺课程体系即整理课程的前导和后续关系;规范课程名称和编码,便于教学信息的计算机处理;可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便于疏通专业、系部、全院课程体系的联系渠道,建立正常的增加课程、更改课程名称、修订课程的申报和审批制度:规范课程信息公布的程序,逐步完善教学管理。

(二)实行弹性学制及主辅修制

这样可为学生提供柔性的成长环境。取消补考,推行课程重修制度,直到及格。取消留级、试读、退学制(因学习原因),能否升级和毕业,完全以课程修读和学分考核为依据。学生学籍最长保留5年。学院允许部分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前提下,同时修读另一个专业,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经考试合格者,由学院发给辅修专业结业证书。

(三)在保证高职教育特色的前提下,解决好职业教育岗位针对性与持续发展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矛盾

这是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最大的难题。有效的方法是:加大任选课比重,任选课比例将上升到30%以上;开设大量的专业方向限选课,提供较多的发展方向供学生自由选择;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学生选课需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知识结构及技术结构的不合理,避免学生投机取巧、避重就轻式地选课。承认校际之间同一层次且教学要求基本相同的课程的学分,鼓励学生跨专业、跨系甚至跨院校选课学习。要求教师科研过程中有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毕业设计多选择企业的现实课题,既达到了教学设计的要求也锻炼了学生,并且为就业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院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就是通过给企业做课题而被企业选中,一毕业就直接就业。由学校、系里或学生自发组织人文素质教育、艺术团体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补充、引导学生的全面或单项发展。紧密跟踪高新技术的发展,请名师、名人来校办讲座,扩大学生的见识,启发学生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四)合理利用和开发教育资源,满足需要

实施学分制,需要开出大量的选修课,但我国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困难是教师缺乏。要解决这个难题有两种方法:一是要求教师既要有专长还要有其他特长,每个教师除开设专业课外,还能开出其他选修课。学院还应动员有较高专业能力的行政人员开课。二是面向社会外聘教师,特别是从企业界聘请实践教学教师,解决学院实训教师不足的问题。三是实行产学合作教育,不断开发社会资源,广泛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大部分校外实训课,尽量安排在假期进行。这样既可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工作要求,又满足了教学组织的要求。四是全天候开课,解决教师、教室、实训场所不够的问题。

(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实施教考分离

考核可采用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不同方式进行。理论课程及基础课程的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分;军训、实验实习课、毕业论文(设计)、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采用等级记分制,并计算相应的平均绩点。取消补考制,对考核不丑格的课程,学生要参加重修或另选其他课程。增设课外学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实践。对学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获得的技术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计算学分。实行教考分离制度.制定新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高职院校学分制的改革及探索,不仅校方有积极性,受教育者、用人单位也有热情。一些关心高职教育发展的企业,会根据实习学生、接收毕业生的情况,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提出建议,支持学校的教学改革,使学校和社会(用人单位)走上良性互动的发展轨道。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高职教育的学分制会日趋成熟。

[参考文献]

[1]郑若玲.学分制的本质与模式[J].新华文摘,2000,(1).

[2]邓耀彩.略淡学分制与职业性质[J].交通高教研究,1995,(3).

[3]李欣,王俊杰。关于我校实施学分制的几点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1999,(10).

[4]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论文汇编[C],2001.

[5]王大鸢.高职教育学分制的探讨[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