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校园生活的作品范文

时间:2023-03-30 14:1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表现校园生活的作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表现校园生活的作品

篇1

绘画创作,首要的是选择题材。因为学生上创作课,最困难的是不知画什么,很容易使创作一般化、概念化。为此,首先要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并且强调说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因为,成功的美术作品,都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理解和评价,是作者理想和愿望的表现。如初中美术教材第六册《妞妞》这幅画,通过靠在磨盘边吃饭的小女孩的动作和神态,表现了我国农村广大农民生活走向富足、安定这一主题;而《秋》《农家》等作品虽也是以农村幸福生活为题材的创作,但却从不同角度表达了美好的生活情趣。要启发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无论风景、静物、人物,一盘水果、几棵蔬菜……只要是美的、动人的,都可以入画,这也可以激发学生进行绘画创作的积极性。

二、注重创作构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完成一幅作品,艺术构思是中心环节。在构思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把在生活中搜集到的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整理、提炼,力求构思完美。学生选择的题材大多都是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以及对祖国的歌颂和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如反映校园生活的题材,就要仔细品味教材中同龄人的作品,满怀热情地去表现自己的生活,从事感人的艺术创作。再如,处理欢庆的题材,就要启发他们从和平、幸福的角度来立意,用寓意、象征等艺术语言进行构思、构图,使学生掌握从题材到主题、从生活到艺术、从内容到形式这一创作规律,对自己所选择的题材反复推敲,不断探索。对于学生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创作过程,实际上也是思想认识不断深化、不断进步的思维过程。尽管他们的表现技巧还欠娴熟,但是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靠艰苦的艺术实践去表现生活的优良品质。

三、在生活中发掘创作素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绘画创作素材需要在生活中积累,培养学生经常画生活速写的习惯是搞好创作的基础,不少创作题材都是在速写中萌生的。因此,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搜集素材,多画速写,以捕捉生动感人的形象资料是十分必要的。以我国著名已故女画家周思聪创作的《人民和总理》这幅作品为例,作者在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就曾多次深入灾区,从生活中发掘大量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些,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人品和刻苦、执著的奉献精神,使学生受到教育。

观察能力是与创造能力同步发展起来的,没有观察也就难以更好地想象,观察是学习与创作的基矗如表现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时,学生们可在放学路上或家中窗口,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观察到最能代表城市风光和最能表达自己心愿的那一面。学生可能对自己所观察到的东西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加之在具体构图时的情绪和想象,就会产生有明显个性差异的作品。这时要引导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创作充满自信,使学生在观察、感受、创作中得到乐趣和满足。

篇2

拍摄成本低廉。目前DV摄像机价格适中,小巧方便,便于携带,拍摄耗材成本很低,新型号的机器甚至达到零成本,例如硬盘数码摄像机、存储卡数码摄像机。

制作技术完善。计算机硬件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方便了数码影视的后期制作,只要在普通的家用计算机上,通过IEEEl394接口或者USB接口,使用大多数摄像机厂家提供的编辑软件,以及各种免费的编辑软件,就可以方便地编辑。

渠道多样。制作输出上可以采用多种格式和媒介来承载作品,例如磁带、光盘、网络视频文件,通过日益快捷的互联网络,到网上,使大家可以方便地浏览作品,扩大作品的影响力。

正是由于数码影视创作的这些特点,促进了整个数码影视的创作,导致了目前使用DV来进行各种影视创作的人群不断扩大,广义上来说,数码影视的创作已经完全进入到一个平民化、大众化的时代,人们在主流媒体之外,可以看到独特的创作手段和独特的创作作品。

大学生DV影视创作的出发点

DV影视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大学生找到了一个可以反映自己对生活独特的观察与体验,以及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有力工具。在目前的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同学们拿着DV在拍摄,一些DV发烧友更是自编、自导、自演,创作了大量的DV电影,这些作品荡漾着青春的活力,体现着时代的气息,故事情节与拍摄手法上都日趋成熟与完美,并开始具备了一定的艺术内涵,深受大家的喜欢。虽然他们的作品还不能像欧美大片那样,走进宽银幕影院供人观赏,但在开放的互联网上却逐步传播开来。大学生正成为DV影视文化的热爱者,他们用DV与人分享他们的生活经历、精神感悟。作品题材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爱情、反思,作品普遍反映了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对人生和社会的一些思考,创作的出发点大体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校园生活。这类题材的作品在大学生影视创作中占据的比例很大,很多大学生初学DV的时候,拿起机器拍的就是周围同学的生活状态,作品里面有反映励志发奋的,也有颓废忧郁的,有关于友谊的,也有夸张地模仿影视作品情节的,整体上大多数作品偏阳光一些。

上海交大学生DV作品《我的太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品定位为“大学生独立电影的颠覆之作”,是由上海交通大学Z-worksII独立电影工作室精心打造的一部校园新喜剧。以往大部分学生自制影片,基调多以灰色为主,节奏沉闷不堪,甚至不知所云,而《我的太阳》率先打破这一怪圈,大胆采用阳光搞笑的风格,让人眼前一亮。在影片中,你再也看不到“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那些“沧桑”、“郁闷”,取而代之的是紧凑明快的情节、令人捧腹的笑料和灵光闪现的智慧。年轻人自己拍自己的生活,比起普通的青春偶像剧,不但更加真实,也更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我的太阳》在定位上推陈出新,更加符合青年观众的胃口,观众大可以放松身心,像看一部普通电影一样享受独立电影的乐趣。学生的DV影视作品把在校园的学习、生活集中地反映到作品中,夹杂糅合了各种有代表性的思维,留下了校园生活的回忆,但是这种创作很多只是对自己生活的一个记录,没有任何更深层面的反映。

青春情感。这类作品制作数量也是居高不下,武汉华中理工大学的大学生曾经组织武汉一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联合海选演员,网罗制作人员,以求荟萃精英,制作大型校园青春情感剧。通过对校园生活的随意拍摄,创作者自己也感觉需要做一些改进,希望“讲故事”,想把故事讲好一些、讲生动一点,浪漫的青春情感题材正好切合了他们的这种想法,尽管由于受到其他影视作品的影响,作品中有模仿的痕迹,这类题材的作品故事结构类似,没有太多新意,但是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DV影视创作已经转向追求更大的表现张力。他们希望通过情感故事这一同龄人所熟悉的题材,获得更多的认同。

关注社会。在前面几类题材制作得有泛滥的趋势时,部分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单纯地模仿影视,闭门造车式地创作校园爱情剧,已经对观众没有吸引力了,需要新的拍摄兴趣点,而对于人生、社会的一些思索,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想让自己的作品能够更有内涵、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想。很多大学生把镜头对准了社会最底层的人们,“近些,再近些”,“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这种真实、诚恳的创作思维占据了他们的想法,很多作品开始带有纪录片的色彩,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无烟煤店》就是这种纪实作品的一个代表,这部制作于2005年的纪录片,获得了“2005大学生优秀DV纪实作品有奖征集”一等奖。作者董钧当时还是西安美术学院的学生,花费近一年时间拍摄了这部27分钟的彩色纪录片,“它用草根阶层最原汁原味的语言和生活背景,讲述了从陕北老家到西安谋生的父子三人的生活故事。他们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里以经营一家无烟煤店为生,小本生意的辛酸、辛劳后追求幸福和快乐的美好心情、琐碎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细微的市民心情和普通人的酸甜苦辣在短短27分钟内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演绎”(《西安晚报》)。

很多影视创作的专业人士也对大学生DV作品表现了更多的肯定,“很多作者能够用非常自觉的电影语言来真实地记录我们的社会生活,这一点非常可贵。”影评人张亚璇说。

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制片人梁红说:“看这些学生作品,你会发现他们的视角非常广阔,他们能够拍到一般电视台专业纪录片工作者拍不到的东西。很多学生作者拍得很勤奋,用很长时间去观察、去完成一部作品,很难得。”

DV影视创作纪实作品涉及广泛的社会生活,或主题深刻、内涵丰富,或青春朝气、唯美动人。作品创作手法丰富多样,影视语言运用准确到位,反映出纪实DV已经成为当今纪录片多元化发展中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且大学生对其兴趣浓厚,运用手法也越来越娴熟。

大学生DV影视创作的不足

学生影视作品的优势是能够鲜明地表现出校园文化,大学这个特定的氛围,决定了校园文化纯净、纯粹的特质和高贵、典雅的气质,这是他们鲜明的特色。但由于大学生本身所处的局限,在DV影视创作的过程中体现出了一些不足。

反映范围狭窄。校园生活从最初的纯粹“玩”的心态开始,他们使用DV拍摄自己的校园生活、学习的压力、周边的人和事等。不管是剧情作品还是纪实作品,都没有脱离学校这个范畴,还有一些作品题材边缘化,翻拍主流媒体的东西,进行颠覆式的再创作,所谓“恶搞”,甚至一些社会公认的经典作品都成为颠覆的对象,所有这些大部分原因是学生的生活局限引起的,单纯甚至有点枯燥的校园生活,与社会缺少接触,缺乏对周边事物细致的观察能力,导致了学生作品反映范围狭窄,缺乏深度。

创作过程松散。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团队成员来合作完成的,在创作的过程中,由于对剧情设计和影视语言的缺乏把握,对设备的不熟悉,导致了剧本结构不够完善,特别是初学者表现得更明显,作品节奏拖沓冗长,画面不够完美,对解说词和音乐滥用。很多作品甚至从第一秒钟出现第一格画面,直到全片结束,整条声轨都铺满了流行音乐和解说词。他们如此自觉地使用这种方法叙述,仿佛从未想到过还有其他可能。流行音乐跟拍摄对象的感情和生活完全不搭调,甚至背道而驰。它是由作者自己从别处拷贝过来,硬贴上去,而不问那是不是作品本身的要求。他们只是开口,却并不知道自己想说的是什么,也从未想过为什么要那样去说。

制作技术欠缺。大学生对于数码影视的制作,很多是从课程学习开始的。但是由于教学过程的时间性很强,大学生对于影视语言、设备、软件的熟悉程度不够,而学校对设备的管理制度,也局限了他们的创作,在制作过程中,缺乏时间来对作品精益求精,反映在作品上,就是一些综合的技术性问题还没有解决,“想不到,也做不到”,没有能够进一步发掘拍摄编辑设备的制作潜能,也没有充分使用影视语言来完成作品,拍摄的基本功、后期的制作效率、画面剪辑的技巧都有欠缺。

大学生DV影视创作展望

目前大学生总体价值观多元化,道德框架少,注重个性和自我感受。他们表达自我的方式已经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用语言文字、办文学刊物等传统方式大不一样了。DV是高校大学生一种记录自己成长经历、表达自己、理解社会的载体。所有的创作者拿起DV面对被拍摄者想要表达、想要抒发的应该是一种真诚,很独立的思考,真诚的表达。尽管大学生DV影视创作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创作手法稍显稚嫩,但是他们所具有的强烈的创作热情,以及积极的学习,深入细微的观察能力,关注自己身边的、周围的一些有感触的事将促使他们的作品进入一个更高的层面,更多地反映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的所思所想。DV影视创作,这一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将对大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产生有力的推动。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作文;体验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33-01

作文教学,要教会学生描绘生活,先要教会学生体验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体验自主创作,让作文回归生活,学生作文才会文情并茂。

一、丰富学生生活,提高认识能力

1、提高学生对对学校生活认识水平。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在学校里度过。作为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如何发现校园生活的乐趣,认识校园生活,热爱校园生活。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校园自然环境、校园人际交往、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外活动。如我校每周的流动红旗大评选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是所有学生都参与的常规评选工作,与班上每一位同学的言行休戚相关,这就是学生很好的写作材料,但学生往往熟视无睹。我注重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仔细观察得到循环红旗的班级的同学的神态,没有得到的班级同学的神态,揣摩他们当时的心情,就写成了《我在这里成长》、《流动红旗系我心》等作文。

2、提高学生对家庭生活的认识。家是温馨的港湾,可学生却很难找到这种感觉。每日与父母朝夕相处已是司空见惯了,何有新的感触?要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真实需要,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克服作文虚假空洞的现象,使学生的作文能力基本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教师可启发学生从家庭成员的一颦一笑捕捉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追溯事情的来由,体验家庭生活的喜、怒、哀、乐。学生把这样的情感带进作文,就会反映活灵活现的朴实而平淡的生活,久而久之学生也激起了热爱家庭的情感。如:《我的家》的作文就显现了家庭的天伦之乐。

3、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小学生作为社会化的人当然也离不开它的影响与陶冶。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关注社会:留心新闻及报纸的社会消息;上学、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哪些现象;家长带孩子进入的各种社交场合。

二、运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写作

1、以活动为载体训练写作。(1)进行记事作文的训练时,我们可以针对一个主题让学生搜集材料,开展演讲活动,可以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各种庆祝会,利用中队活动召开“谈天说地”、“畅想未来”、 “著名风景区导游”……(2)平时组织学生野游,参观造船厂,深入农村生活……(3)定期举行校园科技节……让学生的才华得到展示,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自然就会生发出借助笔来表达的愿望。如召开了“谈天说地”主题班会后,学生有感而写。

2、掌握写作方法。小学生的习作,无非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写好这类文章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写法,把握规律。

(1)写人可通过一件事写人,可通过几件事写人;可表现人物一个方面的特点,可表现人物几方面的特点。为了表现人物的特点,必须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特点;必须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2)写事若写一件事则要注意:记叙要完整,“六要素”缺一不可;内容要具体而有条理,事情的主要经过要详写;用准人称,写出真情实感。若写几件事,则要注意:中心明确,先后有序,有详有略,注意几件事情之间的联系,让几件事紧密地成为一个整体。

(3)写游记要按一定的顺序把游览的过程和所看到的景物有选择、有重点地写下来。写参观记最重要的是按时间的顺序、地点的转移,将参观时所见所闻有选择、有详略地写出来;既要写人物的活动,又要进行景物的描写,把参观过程(动态)和看到的景物(静态)写清楚――让学生掌握这些写法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结合范文剖析,学生从读写中领悟。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如《妈妈的眼睛》一文,就把妈妈的眼睛写活了,全文没写妈妈的一句话,却写出了妈妈的善良与严厉。

3、创造生活天地,拓宽写作训练。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在想象中学会创造生活。

(1)看物联想,小学生想象力往往是随着外界事物刺激而引发的,具有无意性。根据这一特点,作文课上,可有意识出示几件小物品,给学生直观刺激,引导他们看物件,相联系,构环节,写成文。

(2)动手创作,我们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小制作、小发明竞赛,让学生联系生活的一些具体现象和问题,开展动手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大胆地发挥创造才能,在一件件精美的作品脱颖而出时,积极引导学生把构想的过程和实践经过通过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升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设计生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生活的主人,注重为学生创造契机,让学生自己设计生活,发展创造力。教学时,可设计人物角色,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未来的老师、厂长、医生、工人等等,去设计符合自己愿望和理想的社会、生活、职业、工作、成果……

三、让学生自主评价作文

篇4

关键词:合唱艺术;组建;训练;作用

中图分类号:J61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3-0082-01

一、校合唱团的组建与组织

合唱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当下有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合唱团,一个学校参加或举行重大活动及校庆庆典等,不但展示了学校整体的精神面貌,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一)因地取材精心选拔队员。在选拔队员时,根据学生自愿报名的方法,再通过目测,视唱及发声,选拔音准、形象相对较好,性格活泼开朗,集体荣誉感强的,热爱唱歌,有一定的音高感,节奏感及较灵敏听觉的学生。

(二)严格管理形成制度。学校合唱团是一个众人合作的团体,无论在规模、范围上都尤为重要,可推选2-4名教师在一线负责指导、管理,也可推选其中有较强责任心和业务能力及组织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担任队长(主要负责队员的考勤、组织和教会男女高、中低声部的识谱练习)严格管理,服从指挥,确定训练及演出等方面的纪律,确定训练内容,制定训练时间、计划及排练进度等,严格考勤和登记,定期总结汇报,建立每个队员的学习和训练档案,每期进行一次“评优”活动。

二、校合唱团的训练

(一)队列训练。要求所选队员具有良好的集体观、纪律性及吃苦训练的精神。加强学生仪表训练及站、立、行、发声的训练。可通过长跑提高肺活量,有了良好的呼吸方法和气息的运用能为合唱打下好的基础。训练应井然有序,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会对学生的毅力、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等良好品质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重视识谱、理论知识的训练。合唱团在进行新曲排练时,分成男高、男低、女高、女低四个声部进行训练,做到节奏准确、音符到位,在合排时,要求中途不停顿,通过指挥者对作品进行速度、力度、演唱情绪等方面的处理,使学生的演唱能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让合唱形式有更强的表现力。这就要求队员有较强的识谱与一定的协作能力,因而训练前指导老师要进行乐理知识的讲授及训练。学生对作品有了整体感受及合唱的整体意识,就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合唱中的作用。

(三)重视协调在合唱中的训练。协调的原意是合唱的各声部在演唱过程中相互取得应有的关系所产生的音响效果。这种效果具体属于音量、音色、音准三种因素。这三种因素在合唱协调中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协调的要求与合唱指挥者和演唱者的听觉和内在感觉有着密切的关系。合唱队员必须具备产生各种声音的能力,不仅要对歌唱器官的状态有着灵活掌握的本领,能使自己的声音随合唱音响的要求及作品内容的变化,产生出及丰富的表现力,还要正确处理作品的内容从而产生不同的感情和情绪,由此引发的歌唱生理状态,以此丰富音色的表现力。

三、合唱团在校园生活中的作用

(一)可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校合唱团选取的歌曲大都是歌唱伟大的祖国,赞美生活的。对祖国的美、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通过旋律、和声、复调等表现的完美极致。每当唱起《黄河大合唱》时,那种与国家共存亡的澎湃心情就会立刻涌现,会强烈感受到中华民族坚强勇敢的民族精神。学生通过演唱这些富有特点的歌曲,感受到祖国的一切是多么崇高、美好。

(二)增强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在合唱训练中,不仅要求做到口唱、眼看、耳听,声音状态、以及声音的强弱、口型以及吸、呼、起、收都要尽量求得一致,才能做到声音的统一、和谐。而且还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分析作品,使歌曲所描绘的情景、人物形象反映到大脑中加以思索,做到感情、形象和声音的完美统一。通过合唱这种特殊的训练,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从单一思维逐渐走向全面的思维,丰富了想象力,促进思维与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篇5

关键词:UGC;网络视频;原创;新媒体

一、绪论

据2015年7月CNNIC的《第36次互联网洛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规模有6.68亿,半年增加网民1894万人。网络普及率为48.8%,与2014年相比多了0.9个百分点。中国移动互联网规有5.94亿,与2014年相比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移动互联网人数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88.9%。由CNNIC的数据发现,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浸透十分广泛。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和4G手机的普及,促进中国上网人群的消费行为开始朝移动端转移。新技术具备快速、便捷和简易的特性促使“接入端”变得更加廉价和容易,用户创造内容(UGC)无处不在,伴随着中国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中国UGC模式将进入它的高速发展期。

二、UGC视频内容的发展现状

根据艾瑞统计数据,2014年中国在线视频市场规模为245.05亿元,同比增长80.03%。主要的综合性视频网站有28家,电视剧类网站14家,电影网站17家,微电影网站8家,综艺网站12家,电视台创办的网站14家,动漫网站14家,手机App700多个①。本文比较筛选出五个关注最高的平台(优酷土豆、爱奇艺、搜狐、腾讯、乐视),为样本从视频主题、紧扣热点和视频主要人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五大视频网站一个月热门视频的数据统计,总结和归纳出如下几点。

(一)UGC视频内容主体丰富,呈现多元化特征。UGC视频主题的类型有:亲情、恶搞、爱情、童年故事、搞笑娱乐、校园文化、生活、纪实、奋斗、关爱、人生感悟、教育、悬疑、其他。

根据UGC视频的内容,主题为“恶搞”的视频最为常见,此类视频大部分是通过对热门影视剧进行个性化剪辑、再配音或配乐以表达讽刺的效果。以“爱情”为主题的视频数量次之,这类视频的制作优美,内容有表现人与人的爱情,也有表现旧时代的爱情观。排在第三的是“娱乐搞笑”视频,它与“恶搞”视频不一样,“恶搞”侧重再解构作品来讽刺或幽默经典,而“娱乐搞笑”类的视频是用开心轻松的格调来引人发笑。之后是“亲情”和“校园生活”。“亲情”视频叙述的内容大多是二代关系,呼吁儿女与父母处理好好相处,珍惜与父母生活的时光。“校园生活”主题的视频,几乎都是大学生作品,讲诉校园生活的点滴,有迷茫颓废,也有积极阳光。剩下的其他主题从多元的角度,有变现理想的,有展现景色的,也有专门展示摄影技术。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UGC视频内容十分丰富,表现出大数据时代文化的开发性与多元性。

(二)近四成UGC视频内容紧贴社会热点,时效性强。UGC视频内容总体上林林总总,但又有存在共性。研究发现,有接近一半的UGC视频内容都为社会热点。其中,包括社会现象、时事热点和网络热门事件。

社会热点的UGC视频中,关于“社会现象”的内容繁多,这类视频重在展现一种社会现象,对特定的新闻事件没有特别强调,用于引起人们反思。如一线城市房价问题、就业困难问题、两代关系、剩女问题等。其次关于“时事热点”的视频,创作点紧紧与时事热点相扣,时效性很强。每一个时事热点一旦出现,便立刻成为UGC视频题材来源。最后是有关“网络热门事件”的视频,这类视频多为对网络热门事件的系列评说或巧妙运用。

(三)UGC视频内容的主要叙述群体是学生和白领,缺乏对弱势群体的叙述。从UGC视频主要人物的职业来看,表现学生这个群体的视频最大,占29%;其次是白领,占14.5%;第三是普通市民,这类视频淡化了人物的职业,而以人物的故事为主;第四是主持人,这类视频类似脱口秀类节目,多为主持人对某个事件的评说。除了以上四类外,失业者、农民工、小偷、警察、城管、教师、骗子、艺妓等有一定占比。有20%的视频无明确主要人物,多为对影视剧或动漫游戏的剪辑。

三、UGC视频内容存在的问题

其一、纯原创视频不多。网民完全自主制作的视频不多,大部分视频是网民对综艺、影视剧、节目的再编辑。有部分视频只是转载国外的UGC作品。

其二、UGC视频内容的质量偏低。UGC的视频内容由于其制作技术不成熟,加无法负担昂贵的拍摄器材。视频画面多分辨率低,音效浑浊。再次是叙述松散。大部分视频时长较短,镜头有较多无意义场景。最后是言过其实。视频常有命名为“超级”、“最”、“竟然”、“吐血推荐”等提示,而内容所展示较名字相隔甚远。

其三、制作精良的视频作品反而受到冷落。部分由草根影视制作团队制作提的原创视频,作品点击量不高,绝大多数被淹没在普通视频作品中。

四、UGC与PGC共存

用户生成内容(UGC)与专业生成内容(PGC)是互联网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PGC内容专业、商业模式成熟,但是运营成本高昂。UGC制作成本点,但也因为其质量问题还不能取代PGC,观众既有观看的需求也有分享的需求。

当视频分享平台发现一部分脱胎于UGC,制作又很精良的内容,同时还有很多人群服务,会容易产生一种扶植关系,这一部分内容一般被称为平台自制内容。虽然也是平台出资,参与平台分成模式不同。这类视频内容成为了平台的一种形象代言,内容往往具有足够的深度,能够为平台带来可观的用户粘连性。之前经过了几轮版权之争,电影电视剧的版权都需要平台花大价钱才能买到,也让各大平台感受到“内容为王”的重要性,所以也不难理解大战们竞相拉拢民间制作团队创作属于自己的自制内容。

视频网站在经过“烧钱”买剧之后,版权电影电视剧领域的竞争门槛已经不高,但也涌入了太多竞争者,同质化竞争严重。这个时候由于带宽成本的下降,视频制作成本的下降UGC重新被大佬们拾起,鼓励更多社会团队和个人加入到UGC创造中来。在同质化时代的平台竞争,更需要个性的差异化体现。UGC贡献内容广度提供用户粘连性,PGC贡献内容深度挖掘用户消费,使这个行业能够稳定前进。

五、结语

UGC运作模式结构组织复杂,它可能演变为无序状态,也可能向高阶段的有序过度。在这个过程中,序参数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一直到结构重新被打破。合作行为是高级的群体表现,而合作形式的更高表现是协同合作,因为它加强了组织与个体理想之间的张力。合作的地基是交流,因此成员间需进入意义编码与传递。

在信息时代,UGC的产生缓解了体验主体认知负荷,提高了体验传播效用。用户及时生产者,也是消费者。UGC是传播价值的载体,把创造力的效用与传播力的效用合一。同时,也发现UGC存在的不足,“工业废水”依然没有消失。这就需要在一定程度对个人进行一定程度的规范和管理。既要保证用户的创新性,同时也不能放任自流,对于反道理的内容应加以遏制。(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

注解:

①数据来自百度软件中心。

参考文献:

[1]徐帆.从UGC到PGC:中国视频网站内容生产的走势分析[J].中国广告,2012(02):55-57.

篇6

一、微时代下的文化语境特征

语境,指的是言语或者信息表达时的具体环境。自从2009年8月新浪微博正式开通起,一种以“微”为特点的社会文化的传播方式发展势头迅猛,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语言环境:“微语境”,一个属于中国的“微时代”正式拉开了序幕。以此为起点,“微”的概念迅速进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2010年成为了微博元年,而紧随其后的2011年有了中国政务微博元年、微电影元年的称号。各种“微”概念也层出不穷,如微小说、微视频、微信、微创新、微广场、微电影、微支付等等。微语境下的“微”展现出微内容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特征“碎”、“短”、“精”。

碎,就是微文化的“碎片化”特征。这里的“碎”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文化传播信息的多元化,二是信息接受的互动性和零散化。“微时代”的到来,实现了普通人创造和传播信息的梦想。被动、单一的接受信息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任何人可以随时随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新时代。也是在“碎片化”的推动下,电影的概念才能够从影像的神圣殿堂中走近大众,影像的“碎片化”最终促成了微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短”其实就是"微文化”中“微”字的实义体现。从博客的长篇大论,到微博140字的精辟讲述;从大电影动辄需要花费两个多小时去固定的电影院观看到用手机、平板随时随地都能观看自己喜欢的微电影、微视频,内容短、占用时间短,自然有助于其实现速度快、更新速度快的目的,而这些高效省时的特点,也让“微文化”成为了“快餐文化”的新替代。微文化的“精”指的是精准化传播。也就是说,作为信息的创造与传播直接针对特定的目标,在很短的时间内在特定的用户群中得到普遍的信息传递。如微电影、微信、微博等都有特定的博客圈、朋友圈、关注圈等,而正是这些分好的“圈子”使得人们能更快更准的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和分享自己的新信息。用户对“短”和“精”的信息需求的提高,让兼有短片的“短”和电影影像内容的“精”的微电影收获认可和关注成为可能。总之,以“碎”“短”“精”为特征的“微”语境,让人们从观念上、思想上先接受了“微时代”的生活,一种以“微”视角来关注生活的方式逐渐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二、校园微电影是微语境下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从近年来在各大主流媒体中传播的校园微电影的命名看,可以提炼出“青春”、“爱情”、“励志”、“感恩”、“毕业”、“美丽”、“勇敢”、“疗伤”、“逆袭”等关键词,若从词性的倾向上进行判断,各大网络视频平台在价值倾向上具有明显的“正能量”色彩,而词语的时尚性和青春气息,似乎也暗示了微电影在目标人群上的选取。

民间微电影作品的内容主要有几种:记录家庭生活为主的录像;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反映社会生活的短片;反映边缘人物的纪录片;自我创意的广告片。而校园微电影作品中更多的是那种来自青年人的艺术特质,微电影作品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宣泄自我情感、表达自我想法的一种独有的话语方式。2012年对网络微用户进行了一项调查,显示出除了使用微博的网民数量增长以外,从网民对网络娱乐内容的选择上来看,网民通过网上收看视频的用户比例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5%,达到65.9%。其他网络娱乐内容的网民使用变化率为:网络游戏用户从2011年的63.2%下降到59.5%;网络文学的用户使用率为41.4%仅比2011年增长了1.9%。相比之下,网络视频的用户增长最为显著,同时网络视频企业对视频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网络视频服务,这些都带动了整个网络视频的良好发展形势。另外酷6网电影受众调查的数据显示,微电影受众主体由18-35岁的网民来成。这些人的职业集中于在校学生、企业职员等,是“最具消费能力的主力人群”。因此,校园微电影已经成为了微时代的主要体现形式和主流创作方式之一。以“微时代”为背景,“微平台”、“微文化”、“微关注”和“微”概念市场共同构成了微电影发展的文化语境,也极大地促进了校园微电影的兴起和发展。学生是微时代的主流群体,作为一种流行的艺术创作方式,校园微电影无疑是微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三、以“微”为特征的校园微电影创作

(一)校园微电影创作中出现的普遍问题

首先就题材选择来看,大量校园微电影的题材选择,存在着题材单一普通、故事老套、剧情简单等现象。校园微电影的题材主要集中在校园情感类短片,记录大学生们的校园爱情、纯真友情等情感生活、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眼中的社会美好和社会残酷,学校周围的社会问题以及引发的思考,社会上热门的话题等方面;大多数微电影主题清新,传达出正能量,并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但是更多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局限,对社会生活了解深刻度和透彻性的欠缺以及社会经验积淀的单薄导致他们微电影创作的题材选择常常流于平庸与普通,最终使作品陷人简单和老套。其次在叙事技巧上,微电影虽然“微”,但它仍然是影视艺术的一种,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独特的叙事艺术,需要将形式与内容尽可能的完美结合。在微电影中,为了保证在微时长内受众的迅速跟进、故事的完整性及故事的趣味性其叙事结构大部分选择“开端一发展一一结局”的“首尾”接续式模式,但是开端和结局往往被尽可能压缩,发展常常被省略,主体部分则大篇幅地展现。那么如何在开端、发展、结局都被压缩的情况下凸显?潮,并保证故事的完整性需要学生拥有相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今天校园微电影创作在这方面还比较欠缺。在悬念设置、情感挖掘、幽默戏仿等叙事策略方面就更显薄弱。最后,制作与技术的缺乏:影视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是微电影产生的直接驱动力。校园微电影创作甚至靠照相机、手机就可以拍摄完成,前期的器材装备和后期剪辑合成技术支持也不是进行微电影创作的屏障,但是拥有一定的技术装备不代表就拥有很好地运用技术进行创作的能力,更不代表具备技术与艺术相互转化的能力。只有将技术转化为艺术在艺术中体现出技术的微电影才能兼顾时代性和艺术价值。

(二)校园微电影创作策略

第一,重视微电影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从创作目的上看,校园微电影作品的创作动机主要是来自教师的作业、学生自己对日常生活的理解与记录的自我表达、为了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参与的各种商业广告媒体的商业作品等。而这些创作目的的区别,使得校园微电影的作品内容有了丰富的变化,具体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亲情类、励志类、纪实类、公益类、和商业置入类。微电影讲究“微言大义”,以短小而意味深长为特色,而这正好契合了微时代的“微语境”。但“微”不是简单,微电影也不是简单地叙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要有一定的寓意,要使观众在观后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大学生微电影创作中要选好故事,讲好故事。如何选择一个好的故事,首先要选题实,注重真实性:大千世界千姿百态,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校园微电影应以独到的视角记录童年、成长、青春、梦想、奋斗的足迹,突出人文关怀、思考、责任、担当"。其次要精编排,注重故事的述说方式:看所选择的题材中能否找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和细节。人人都是一本书,影像担当着翻阅、发掘一本本书的责任,这里不妨借鉴一下电影创作的手法:设置悬念、铺垫人物、渲染情节、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用对立的人物情节组合故事,用重复和重复中的变化演绎故事,使影像层次丰富,结构丰厚,内容丰满,其实对校园生活的深人思考,发生在身边的平凡小事都可以成为创作的题材,但是需要精心的构思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再次,切入点要“微”,注重深刻性微电影创作,一定要大处着眼大题小做,小处落笔以小见大,微电影《老男孩》故事简单,切入点就是聚焦一对平凡的老男孩的成长经厉,但就在这成长的背后,创作者通过追溯厉史的痕迹,找到一代人的厉史存在,这就是为什么《老男孩》一炮而红的原因;最后,创意要新颖,注重原创性:好策划必有一个好创意,而好创意是一种智力投入,需要对大量信息的捕捉、串联,非常规的流理组合、独辟蹊径,不拾人牙慧,不拘泥于陈规陋习。

第二,兼收并蓄、多元展示。著名学者时统宇也指出:“微电影不应该成为政府的官样文章和形象工程的标识,不应该成为年轻人孤芳自赏的游戏工具,也不应该与社会负面价值相关联更不应该一味跟商人商业利益在一起。”同样,校园微电影应该代表主流与时代价值观并为主流文化作出贡献。校园微电影创作要具有一定的思考和人文关怀,否则整部电影将成为广告的附庸失去思考的力量和社会关注价值,继而失去观众兴趣,沦为庸俗娱乐。因此校园微电影在侧重趣味性、贴近性、注重平民话语与百姓心态的基础上一定要有内涵上哲理性的提升。校园微电影《我的位置在哪里》获得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一个镜头类”大奖,这是一部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学生创作的作品,它通过建筑工地上一个栽树的吊车不知道该把树苗安放在哪里暗喻海外学子归国后对自身定位和处境的困惑。作品仅由一个镜头构成简洁明了,但却内涵深刻,发人深省,给人启迪。此基础上校园微电影创作还需要进行多元展示,通过发散思维将娱乐元素与严肃题材结合进行大胆混搭合理“穿越”,并辅以多义的内涵和开放的结尾。

篇7

【关键词】创作;缩混;构思;技术

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回忆的。在此,我以学生毕业作品《校园的回忆》来分析作品创作的指导过程。该作品以“回忆”为主题,体现校园点滴生活为基点,但想想他们自己即将离开这美丽的校园又有一种难舍的情怀,只好给尊敬的师长们,还有自己的同学,朋友们送上回忆的点滴祝福,希望他们勇敢地闯荡。

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作词;第二个阶段是作曲的风格把握;第三个阶段是编曲的风格确定。

一 作词。以“回忆”为主题,体现校园点滴生活为基点。

二 作曲。在作曲方面我没有运用太多花哨的和弦套路,整曲下来都是运用 C-E-AM-EM-F-G-EM-AM-DM-G-C,这一条套路在走,简单的套路凸显出了回忆中的一些画面。选择的乐器有键盘,吉他,鼓,贝斯和一些弦乐。

三 编曲。编曲的选材起初有很多构想,第一个就是把管线配器运用到流行中来,第二个是以轻摇滚的风格来编曲。但是考虑到管弦的表现力比较丰富,我想要达到的是一种小清新的风格,舒缓的音乐,就运用了键盘和弦乐的搭配,做出温情的轻音乐。

接下来,我详细阐述该作品的创作指导过程。

第一部分;歌词及旋律的创作。

歌词上:歌词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表达一种校园风味。其实是表达从开学相知到毕业时的相离。

旋律线上:旋律线可以说是一首歌曲的曲调。我们将一首歌曲剔去节奏、节拍和时值,将它等值书写在五线谱上后,可以清楚的看到旋律的线条。根据歌曲起伏的大小,不同的旋律线也会显示出线条的起伏特征。本作品在旋律线的设计上面没有那么多的炫技的成分,一切都是那么的平淡。

节奏型上:如果说旋律是音乐的灵魂,那么节奏就是音乐的躯壳,特别是对于流行歌曲的而言,节奏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该作品主要运用到的非平稳性节奏性,主要有大切分,小切分,大副点,三连音,和八分音符,偶尔会空后十六。后十六节奏的运用具有一种向前推进的感觉,八分的连续使用会产生一种松弛的特征,类似生活中的散步;如果在用在速度较快的歌曲中则具有一定的推进感。而十六分节奏由于音符密集,连续使用时能产生一种强烈的推动性和连续感,但是因为歌曲情感可归类为苦情歌,速度不需要那么快,故而没有大量用到。每个节奏型都有其独特的特征,一首好的作品要结合使用,所以我在就选择了这几种节奏的结合交替使用。而在副歌部分,用到的一些非平稳性节奏,比如附点节奏,它的使用会产生强烈的推进感和摇摆感,也不会让歌曲死板。

第二部分:调式调性

调式上:在流行歌曲中,最常用的调式是由七个音组成的“七声调式”,该作品使用了七声自然大调作为歌曲的音调。

调性上:

首先考虑的是C大调,接着根据歌词的描述和需要,在最后结尾的部分做了一个离调处理将C大调转到了G大调上,通过音调的增高更加突出表现歌手内心的那种苦痛,那种撕心裂肺的呐喊的感觉,让歌曲情绪更进一步。

第三部分:配器/录制及缩混

配器上:在主旋律的带领下,钢琴注释和弦和分解和弦以及弦乐的铺垫,加上一些效果音效,显得特别结实。刚开始就能体现歌曲的风格。体现了刚到学校时的那种兴奋和开心。后面有钢琴分解和弦和弦乐的铺垫,用那种悲伤的吉他嘶喊和相思的钢琴走着,好像主人公想忘掉一切,想忘掉所有的不开心,和对校园生活的不舍,听众的情绪也跟着平缓,钢琴,吉他,鼓loop的运用,是一种舒缓的感觉,就这样子的感觉让听众置身在主人公想平缓的内心世界中。就在此时,底鼓的连敲,又一次把我们带到了送给你的芳香的不舍情绪中。和声进行C-E-AM-EM-F-G-EM-AM-DM-G-C,一直这样进行着,循序渐进。无法忘记那个秋天,用微笑的记忆去收藏就算有一天天空没有晴朗,请相信梦想坚定的方向。不断地体现主人公的对校园的不舍的情感,可惜这是不变的事实,我们还要继续的往前走,去面对外面的风风雨雨。在配器上,通过钢琴分解和弦的铺底,吉他,弦乐组,鼓组,贝斯的综合运用,使得音乐内容更加的丰富,给听众有一种渴望校园生活从新来过的感觉。分解和弦的不停的变化着,在底下旋转着。钢琴作为中声部的织体,弦乐组的丰富配器,进一步的书写悲伤,挥洒忧郁。配器的丰富,也体现着学子们离开学校了的那种内心。

录制上:录音即是将声音信号记录在媒质上的过程。将媒质上记录的信号重放出声音来的过程称为放音。录音和放音两过程合称录放音。常见的有唱片录放音,磁带录放音和光学录放音。就录放音制式而言,有单声道和立体声录放音之分。单声道录放音过程包括传声器拾音、放大、录音,再由单个放大器和扬声器系统重放。双声道立体声录放音是基于人的双耳定位效应和双声源听音效应,由双声道系统完成记录和重放声音的过程。其实要想他有好的音质其必需要有一些好的设备,监听耳机,监听音箱,键盘,电脑,话筒等一些硬件设施。在录制完成时,效果器的运用非常重要。如降噪,混响,美化等都是很重要.

篇8

一、启迪诱导,丰富联象,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

少年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旺盛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富于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我们应该使儿童这种潜能和天性得到充分的表露和发挥。

(一)用类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类似联想。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方面想起,在美术知识的各个体系中,每一知识体系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或相似形态。因此,我根据学生所学知识的内在的或形式的联系,以某一知识点的意义特征或形式特征为联想的出发点,对学生平时学习的零星的、分散的知识点按相同、相似等特征进行归类,将同类知识串联起来,如我在教学第11册国画《有特点的人脸》一课时,抓住第9册国画《动物的脸》的绘画方法,利用动物和人物的特点在绘画手法上都必须经历笔墨技巧这一绘画方法的一致性和相似点,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并进行归纳,从而收到艺术的效果。这样学生在学习新课时,运用原有认知结构中储存的知识信息,就能举一反三地学到新知识。

(二)引入音乐启发联想,鼓励创新。我在美术教学中一直努力尝试让音乐飞入美术课堂,它不仅营造了课堂的艺术氛围,激发了学生学画的兴趣,而且还拓展了联想空间,诱发了学生的绘画灵感。同时借用联想、畅想和猜想等方法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如我在教学科幻画时,首先讲给学生身边的科学知识,让他们在课余时间阅读、查找科普读物,把科学与幻想结合起来,又启发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幻想高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快捷。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启发、引导,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象力也丰富了。

(三)主题范围尽量缩小,让学生围绕具体可视的形象去联想。科幻画题目大,学生无从画起。我时常启发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想起,如空气污染怎么办?怎样让残疾人生活得更方便?以后上学可以不背书包吗?这样学生就画得具体了。

二、加强欣赏,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不能局限于技巧的培养,还应当让儿童在欣赏各种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我在绘画创作教学时,时常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和学生的优秀美术作品。因为美术作品涉及的范围很广,古今中外、天上地下、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无所不含。通过欣赏各种美术作品,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美术知识。又如在教学绘画创作时,我在教室里开辟了展览区,展出学生的优秀作业或优秀作品,鼓励学生争做“你棒!我更棒!人人争最棒!”随堂欣赏优秀作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审美能力。

三、贴近生活,化解难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又是创作的源泉。”生活为学生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生能把自己生活中的体验、受到的感染,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祖国的河山、人们的生活,各行各业的发展等等)。正如艺术大师罗丹所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在教学中,我时常带领学生深入生活,使他们在生活中感受美、鉴赏美,进而触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和表现欲望,从而降低创作难度,增进和强化收集捕捉形象的能力。

学生的生活环境决定着学生创作题材的内容,新鲜有趣的事时时激发着创作灵感,引起创作的冲动。如在上《家乡的小吃》一课时,我课前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讨论中,同学们的说法各异,有的学生还用动作表演出来。讨论非常激烈,于是我要求他们用绘画的形式把自己观察的情境表现出来,学生已急不可待地拿出画笔和纸开始创作,可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

四、加强训练,拓展思路,引导学生自由创作。

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考虑问题,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如在上第10册第18课《昨天、今天和明天》一课时,我让学生欣赏本课中的太空作品,并让学生了解太空、幻想太空是什么样子。由于太空的极限无人知晓,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讨论:如何飞向太空?在太空中怎样遨游?人类开发太空,建造怎样的建筑物在卫星与星球间运转?由于学生的经验不同,想象能力也不同,他们所描述的太空世界各式各样、多姿多彩。因此,我让学生大胆想象:以观看星星、月亮为主构思创作,或以观看行星为主构思创作,或以造型各异的太空船为主构思创作,等等。这样进行一题多画的训练,学生的自由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

六、注重构思,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9

1.1艺术普及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是精神生产的产物,它描述人们生活中的故事或情感,而这些内容都是以宣扬生活中的真善美为目标。无论何种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思想的表达,而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的艺术家,必然是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道德品质的人,是对真善美有执着追求和坚强信念的人。如齐白石先生的德才兼备、仙风鹤骨,如梵高对生活那种炽热的爱和对美好的向往,如舞蹈家杨丽萍对自然界生灵的尊重与崇拜,如诗人陆游在弥留之际仍不忘对国家的惦念所体现出来的忠诚之心等等。在艺术普及教育中,教师通过展示各种优秀的艺术作品给学生,引导学生形成崇高的审美情趣感和对高尚品格的崇敬,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逐渐的修正自身,摒弃一些陋习和缺点,变的愈加成熟和智慧,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1.2艺术普及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在艺术教育中通过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自身境界。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是一种互动,越是优秀的艺术作品越需要欣赏者具有高超的审美水平和思想境界,所以,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对提高学生的修养,是非常有帮助的。好的艺术作品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使欣赏者在欣赏的时候完全陶醉其中,在思想上,情绪上和作品形成互通,从而领略作品中传达出的美感和思想,学生欣赏作品,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与艺术的对话。在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熏陶和感染、净化与提升的同时,教会他们正确认识美,学会欣赏和表现美。

1.3艺术普及教育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广义的人格,是指个性化的道德境界。艺术源于人类的精神创造,熏陶情感,使人的情感得到升华,促进健全的、完善人格的立。艺术教育对学生的性格塑造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教育中缺少了艺术普及教育,就忽视了对精神美得追求,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格就不完善。人类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的基本条件是艺术崇尚的个性自由发展。要使学生建立在良好道德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艺术普及教育则是必不可少的。

1.4艺术普及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动手实践在各门类艺术教育的动手实践中,丰富了学生的动手机会和实践经验,美国教育学家罗恩菲德指出“:个人的创造力是任何艺术中的属性,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用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即是生活和职业的重要基础。”相反,即使工作认真踏实,但没有受过艺术教育,就容易缺乏创意。通过艺术教育的普及课程,尤其是欣赏与实践结合的学习,加强感官能力训练,并着重实践参与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们观察世界的敏锐性,从而使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提高。学生能灵活的运用全脑思维,激发头脑风暴,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创造力,树立了自信心,为在学业及未来职业上的成功打下基础。

2高校中艺术普及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的措施

2.1充分发挥艺术专业教师的影响力,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当前,国内多数高校均设有与艺术相关的专业,或具备从事艺术专业的在职人员。应充分发挥这些艺术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组织艺术活动,以专业教师为主体,发动校内师生积极性,联合社会及艺术行业人员开展系统的艺术活动。校园艺术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学习氛围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校园艺术文化建设也是学校层次、领导和教师艺术素养的体现,更是校风的体现。因此,加大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艺术专业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学生,要加强艺术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大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不是几节艺术课便可以实现的,我们必须把艺术教育的影响延伸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中。

2.2设置艺术普及教育课程,培养心智健全的人才高校的艺术普及教育应注意引导性、趣味性和实践性,艺术普及教育以帮助各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形成高尚人格,有助于提高其本专业学习和改善学生生活质量为根本任务,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以适应生活和就业需要。高校应将艺术教育置于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大力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选修课,如《艺术概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还可开办各种社团,如诗歌协会、美术创作协会、街舞团体等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使艺术普及教育成为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促进学生提高创造力,促进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的重要手段。

2.3将艺术教育融入学生生活,提升生活质量、精神质量在艺术普及教学中,要把艺术与学生的生活相融合,使艺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的人,追求生活品质的人,才是一个对自己和他人负有责任感的人,才会在未来的事业中获得更多的机会,而他的幸福感也会大大提升。校园生活中充满着喜怒哀乐,艺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把生活中的美好表达出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理解美。

篇10

校园公共艺术主要是指在校园公共开放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作。在综合性大学校园中,一般是以公共雕塑、建筑装饰等形态呈现,材质多用石材、金属,易于在时间维度上持续散发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校园短期公共艺术则是与长期保存的公共艺术相对的概念,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段内,在校园公共空间中组织创作的具有公共观念的作品,材质选取通常简易、多样,以向公众传达信息为主旨,更注重作品的参与性与时效性。《公共艺术基本理论》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在当代城市文化活动中,临时性的公共艺术活动占有重要作用;它的基本特征是把前瞻、前卫的文化观念与广大公众联系起来,以疏异和隔离我们惯常的生活习惯和观看习惯介入我们的公共空间这种公共艺术作品必将会有持续和深入的发展,它在提示公众价值观念创新,激发公共文化的活跃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大学教育正经历着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短期公共艺术的出现正是与之对应:如果说传统公共雕塑的创作手法多数象征着精英文化,那么倡导大众参与的短期公共艺术则代表着大众教育。对于综合性大学而言,其“非艺术特性”似乎与短期公共艺术创作这一感性的创造性活动有矛盾之处,但综合性并不等同于没有个性,对于艺术的需求,以及对于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多元表达,理应是每所高校的共性。综合性大学虽然没有专业艺术院校天然而纯粹的校园艺术氛围,但其文化中包含了艺术的基因,同样需要短期公共艺术激活校园文化空间,在“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条件促进下,其短期公共艺术创作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1.天时

天时,在古代指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引用到校园短期公共艺术创作里则涵盖了时间契机、创作动机等因素。校园短期公共艺术创作与校园中的文化活动息息相关,很多是结合诸如重大节庆活动、特定历史事件、社团活动、纪念日等策划创作。短期公共艺术能在这些特定时间点里产生特殊的创作契机和创作目标,以达到烘托环境氛围的效果。综合性大学学科丰富,文化兼容并蓄,具备许多创作短期公共艺术的切入点,校园中每学期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更是短期公共艺术活动开展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2.地利

美国的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等人在《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导则》中提到,每个人大多数受教育的机会都发生在户外,并与他所选修的课程关系不大,只有当校园公共艺术具备能够激发好奇心,促进师生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也参与艺术、感悟文化时,它所营造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的、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作为育人阵地的大学,其教育功能不仅来自书本和课堂,还来自于大学生长期学习生活的校园环境,综合性大学中存在大量的供师生活动交往的公共空间,这些空间成为短期公共艺术创作的天然载体,能够充分体现公共艺术的公共特性。

3.人和

“人和”包括创作者和参与者两方面。首先,综合性大学中艺术类学院是校园短期公共艺术创作的主力军,这些活跃在校园里的小部分艺术因子是创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其次,在校所有师生都可以是作品的参与者、执行者,由非专业艺术师生完成艺术创作,这能最大化地凸显公共艺术的公共参与性以及互动性。当短期公共艺术出现在综合性校园空间语境时,结合特定的空间环境进行创作,能够迅速激活空间,让更多的人参与作品。正如鲍诗度在《城市公共艺术景观》一书中所说:“时间性放弃了对永久性的追求;随着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多,作品的坚固与固定地点的展示越多越不受艺术家的钟爱,他们更喜欢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内创作作品。对艺术家来说,创作变得更加轻松了;对大众欣赏者来说,作品也更加丰富了,并期待随时随地出现的新奇。”短期校园公共艺术能够展现更多传统公共雕塑无法体现的校园文化,是对校园文化类型的一种补充,展现现代大学校园的时代感。

二、浙江工业大学校园短期公共艺术分析

浙江工业大学始建于1953年。学科涵盖理、工、文、法、农、哲学、经济、医药、管理、教育、艺术十一大门类,是典型的综合性大学。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在老校区内装置有永久性公共艺术,如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校园内建造了主题雕塑《翔园》,作品不仅体现了工大的人文精神,同时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已经成为工大办学历史上一个时代的符号,融进了工大记忆。浙江工业大学校园短期公共艺术创作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结合景观创作的短期公共艺术,结合建筑创作的短期公共艺术,结合功能设施创作的短期公共艺术。从作品的创作来源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发起的创作

学校职能部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校园短期公共艺术创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浙工大校园文化丰富多彩,除了学校历史文脉积淀,特定节庆纪念日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对应的短期公共艺术需要相对较大的创作空间,并且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例如浙江工业大学建校60周年校庆年,为了烘托校庆氛围,学校委托艺术学院公共艺术系在工大校园大草坪内策划了大型公共艺术活动——记忆彩虹。它象征着工大60年发展历程中许多值得回味的美好记忆。记忆彩虹由七大色系的60种颜色的彩色旗帜构成,由西向东蜿蜒环抱大草坪,彩旗上印刻着工大由建校开始所设专业以及行政班级的名称,代表了工大60年的发展历程与未来。活动组织了600名在校师生、校友代表、老教师代表、领导、嘉宾等一起完成。庆典当天,同时将600根彩旗装入指定位置,一起构筑起记忆的彩虹。

2.结合课程的创作

浙江工业大学的校园有着一种综合性大学的理性,散发着浓郁的学术气息。艺术学院等人文科系的存在让校园在理性的宁静中增添了一抹动感。学校允许艺术学院公共艺术系结合课程在校园公共空间中选取合适的空间场所进行短期公共艺术创作。自2003年至今,每年由教师带领授课,学生在校区中选取一处公共空间进行短期公共艺术创作,从学生创作的众多方案中选取最佳创意方案进行集体创作,选用简便易得的材质,由学生动手进行方案的实施。例如2010年秋季,学生在学校大草坪区域进行题为《校园守望》的创作,方案由每个同学制作的单个稻草人组成方阵。每个稻草人都被同学赋予不同的个性,意为校园守望者。结合大草坪上种植的向日葵,凸显出强烈的艺术效果,成为了当年工大最亮丽的风景。

3.学生自发进行的创作

在工大校园内,除了学校主导和结合课程进行的短期公共艺术创作之外,学生也会自发组织进行短期公共艺术创作。这种创作的自觉同样丰富了校园公共艺术的类型,不同程度上提升了校园文化品质,让校园的学术氛围中多了一些鲜活的元素。例如2007年艺术学院公共艺术研究生创作的《草地上的动物》。它将校区中草地上原本并不起眼的地下通风管进行了公共艺术创作,结合通风管造型,绘制图案抽象的动物形象,激活了校园公共空间。

三、校园短期公共艺术创作经验

1.尊重校园环境和文脉

环境空间是短期公共艺术的存在载体,作品必须结合实地空间、地形、气候、人文等进行“量身定做”。尊重校园文脉则体现在艺术与校园生活的对话、校园历史与现在的对话上。校园里的短期公共艺术作品,因为其“时效性”会更加引起关注,并产生信息爆发。通过短期公共艺术将校园文脉呈现于当下,并能产生新的文化意象。

2.创作从生活中来

成功的短期公共艺术应在具有文化意味的创意形式同时也能够让广大师生参与其中,有所体会、有所感悟,这就要求创作者要对校园生活有深刻的体验。艺术源于生活,校园短期公共艺术形式提炼于校园所常见的场景,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例如浙工大学生每年都会在感恩节自发在校园行道树上系上写满祝福语句的红丝带。在校庆环节的短期创作中,我们提取了这一符号,经过艺术加工装置于校园中,引起了许多师生的共鸣。

3.注重材质的环保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