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不以臣范文

时间:2023-03-24 20:46: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先帝不以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前言

黄土是一种第四纪陆相沉积物,在我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由于黄土独特的结构和物理力学性质,很容易使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进而危及工程安全,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二、湿陷性黄土地基变形特点

通常情况下,湿陷性黄土孔隙较大,含水量较低,自然状态下往往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新近堆积土除外)。但是一旦受水浸湿,其结构将迅速破坏,压缩性增大,强度迅速降低,使地基产生显著的附加下沉量,形成所谓“湿陷”中“陷”的后果。地基湿陷量越大,湿陷等级越高,地基浸水后建筑物和地面变形越严重,对建筑物危害也越大。

三、引起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相关因素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引起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不外乎内在与外在二因素。

1、内在因素

就地基本身而言,产生不均匀沉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基处理深度不足。表现在地基主要受力层中局部存在填土、墓穴或松软土层未进行彻底处理,以及对于地基均匀性差、压缩性较高的土层处理厚度过小等方面,导致地基土在附加应力作用下,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由此引起建筑物墙体开裂、建筑物倾斜,影响工程安全使用。此现象在一般性建筑工程建设中表现得较为突出。

(2)施工方法不当,造成地基均匀性差,地基强度降低或丧失。这一现象主要反映在灵敏度较高的黄土,特别是含水量大、趋于饱和的黄土地基中,由于在地基施工中未能采取措施,有效地防止坑底土扰动,使其在施工过程中严重扰动,产生橡皮土,地基土原有强度强低或消失,由于未进行处理,这部分扰动土形成所谓“软弱夹层”,在附加应力作用下产生过大变形,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

(3)施工质量差异性大。不论是采用换土垫层还是复合地基,甚至桩基础,当地基处理的施工质量本身差异较大时,均会造成地基的差异沉降。

(4)地基受力不均。由于同一建筑物中纵横墙之间、中柱与边柱之间以及不同部位的纵墙、横墙之间荷载有很大的差异,为了使地基承载力能够满足上部荷载需要,同时使基底压力趋于一致,就必须按等强设计原则进行设计,经过认真地分析计算,确定不同位置基础尺寸,使地基土承受几乎相同的附加应力,这样就不致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否则地基沉降不均匀的后果将必然产生。

(5)相邻建筑物影响。当建筑物周围存在相邻建筑物时,在二者相邻位置的地基土中会产生应力叠加,使此处土中附加应力增大,变形量增加,导致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

(6)地基受水浸湿程度不同。当建筑物地基受水浸湿程度不同时,受水浸湿严重地段会产生较大的沉降量,浸湿程度轻微的部分变形量则较小,由此造成地基沉降不均匀。此因素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工程事故中普遍存在,同时它也为工程纠偏提供了一种较简洁的方法和手段。

2、外在因素

内因是引起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直接原因,而外因则是潜在的隐患,是一种间接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从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来看,外因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建筑物周围存在水池、泵房、化粪池、排水沟、给排水管道等。一旦此类建筑物或给排水设施在施工过程中,没有认真作好防渗漏处理措施或管道年久失修,漏水后致使建筑物在其分布一侧地基中浸水,产生湿陷变形,导致建筑物开裂、倾斜。此类现象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建筑物工程质量事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2)施工质量差,诱发管道断裂。此现象一方面表现在管材质量不合格所致,更主要的则表现在室内外回填土部分。由于施工单位对回填土质量控制不够,致使许多垃圾土、素填土、湿软土、有机土回填于室内或室外散水之下。本身回填材料就不符合要求,加之密实度不够,这部分土在自身固结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沉降量和差异沉降量,导致管沟开裂,管道受力后断裂,使水直接浸入地基,导致建筑物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

(3)建设方使用维护不当。一件优质商品,如果不采用科学正确的使用方法及进行必要的维护保养,就会降低其使用年限,甚至使其成为废品,建筑物也不例外。许多建设方在工程投入使用后便万事大吉,从此放松对管道维护、维修和保养。主要表现在检漏井形同虚设,发现漏水后也不及时断水进行维修,管道老化不能做到及时更新,对存在类似问题熟视无睹,得过且过,致使水管漏水,引起地基大量浸水,产生不均匀沉降和建筑物开裂、倾斜,甚至濒于倒塌危险。

四、对已产生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倾斜处理方法

改变由于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倾斜状况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二种:(1)在稳定沉降量较大一侧变形的情况下,对变形量小的一侧地基采用诸如注水、反压等方法,增大其变形量,使建筑物不同部位地基总变形量趋于一致;(2)在已产生较大变形的建筑物一侧采用诸如托换桩等方法强行上顶,使建筑物变形恢复到规范允许范围之内,满足工程安全使用要求。

五、结束语

篇2

(1)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通“缺”,缺点)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通“检”,选拔)

【古今异义】

(1)诚宜开张圣听(古义:开放扩大;今义:指商店开始营业)

(2)由是感激(古义:指感慨而激动;今义:指感谢)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指痛心遗憾;今义:指十分憎恨)

(4)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指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今义:指品质恶劣、不道德)

(5)不宜异同(古义:不一样;今义: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词类活用】

(1)以光先帝遗德(光:形容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2)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作动词,鼓舞)

(3)及为忠善者(忠善:形容词作名词,忠善之事)

(4)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作名词,贤良诚实的人)

(5)有所广益(广:形容词作动词,扩大)

(6)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作名词,能力强的人和能力差的人)

(7)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8)深入不毛(毛:名词作动词,生长草木)

(9)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臣贼党)

【一词多义】

(1)遗: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wèi,动词,留给)

B.深追先帝遗诏(死去的人留下的)

(2)效:A.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动词,有成效)

B.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名词,任务)

(3)胜:A.臣不胜受恩感激/驴不胜怒(禁得住)(《黔之驴》)

B.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岳阳楼记》)

(4)亡: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灭亡)

B.今亡亦死(逃亡)(《陈涉世家》)

C.而子敬先亡(死亡)(《人琴俱亡》)

D.河曲智叟亡(wú)以应(通“无”,没有) (《愚公移山》)

(5)任:A.受任于败军之际(任命)

B.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责任)

(6)为:A.俱为一体(是)

B.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做,当)

(7)于: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对于)

B.积于今六十岁矣(到)(《捕蛇者说》)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邹忌讽齐王纳谏》)

D.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比)(《捕蛇者说》)

E.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向)(《愚公移山》)

F.管夷吾举于士(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以:A.以光先帝遗德(来)

B.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为)

D.悉以咨之(把,拿)

【重要词语】

(1)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留给)

(3)猥自枉屈(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4)庶竭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5)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6)引喻失义(适宜,恰当)

(7)攘除奸凶(排除,铲除)

(8)以彰其咎(表明,显扬)

(9)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

(10)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指痛心遗憾)

(11)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保全)

(12)遂许先帝以驱驰(策马疾驰,这里指奔走效力的意思)

【重要句子】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奖惩功过、评定(人物)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不一样。〕

(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违犯科条法令以及做了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去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

(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

(6)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在或灭亡的时候。〕

(7)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8)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文意提示】

(1)作者向后主着重提出了三条修明政治的主张: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2)作者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作者给刘禅的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资料链接】

(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2)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3)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陆游《感状》)

(4)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刘勰)

【中考链接】

(2012广西桂林卷)阅读《出师表》选段(因篇幅有限,原文略),完成14-18题。(共12分)

14.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臣本布衣( ) ②由是感激( )

③深入不毛( ) ④夙夜忧叹( )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含义。(2分)

①躬耕于南阳( ) ②还于旧都( )

③以告先帝之灵( ) ④咨臣以当世之事( )

16.翻译句子。(4分)

①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篇3

三顾茅庐的歇后语是有备而来。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襄阳隆中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寻求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诸葛亮《 出师表》: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帝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忠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课文下面注释: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2、崩殂()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3、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4、殊遇:优待,厚遇。

5、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6、光:发扬光大。

7、恢弘: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发扬光大。也作“恢宏”。

8、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9、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臧否,善恶。

10、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11、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刑,罚。

12、理:治。

13、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14、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15、简拔:选拔。

16、遗():给予。17、悉以恣之:都拿来问问他们。咨,询问。

18、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19、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淑,善。均,平。

20、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2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22、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3、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24、驱驰:奔走效劳。

25、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

26、尔来:那时以来。

27、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28、夙夜忧叹:早晚忧愁叹息。

29、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30、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

31、攘除:排除,铲除。

32、斟酌损益:(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损,除去。益,兴办、增加。

33、慢:怠慢,疏忽。

34、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彰,表明、显扬。

35、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询问。

36、雅言:正言。

37、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附加练习

1.阅读理解。

①诸葛亮在第一段中分析当前形势时指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利客观条件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有利的主观条件。

②诸葛亮从形势出发,向后主刘禅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条建议,其中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这些建议是为了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愿望。

③诸葛亮在文中插入对往事的追忆,是为了阐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表达自己__________________的真挚感情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决心。

2、文中作者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历程是什么?在全文的作用如何理解?

3、第七自然段中“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条件和目的各是什么?此处照应了前边的哪句话?

4、《出师表》中,句句是肺腑之言,仔细体会,全文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结合本文及《三国演义》的理解,你认为诸葛亮千百年来一直备受人们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6、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条,结合《出师表》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答案

1.①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②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亲贤远佞只有这样,才能广开言路,赏罚严明,才能稳定国内政局,才能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③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事报先帝而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2、三顾茅庐出山效命临危受命委以重任临崩寄大事。作用:追述先帝殊遇,说明进言属忠谏,叫后主舒心;鼓励后奋发图强;以不平凡的历程,说明创业艰难,叫后主不可半途而废,更不可前功尽弃;劝后主效法先帝;自表心态,让后主放心,并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

3、条件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照应了“先帝知臣谨慎,故临界崩寄臣以大事也”

4、有感于先帝知遇之恩而图报,对刘氏父子和蜀汉一片忠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围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回答即可。

6、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A.从要广泛听取意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的角度回答;

B.从各党派、团体到个人应有一个统一平等的标准,不应有特权角度回答;

C.从人际交往中,选择君子,远离小人角度回答。

10、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11、晦明变化: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12、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

13、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秀,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14、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天高气爽。

15、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6、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17、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腰背弯曲。

18、山肴()野蔌():野味野菜。山肴,拿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的菜,俗称“野味”。蔌,菜蔬。

19、陈:摆开。

20、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21、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22、弈():下棋。

23、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

24、苍颜:脸色苍老。

25、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愿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26、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27、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28、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2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30、谓:为,是。

附加练习

1.阅读理解。

(1)第一段写醉翁亭的地理环境,引出人和事。其中描写琅琊山的是________________,描写酿泉的是_________________,描写醉翁亭的是_________________。点明主要人物、事件和“醉翁”由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代全文核心命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醉”与“乐”融为一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写山中景色和出游之乐。其中描写山间朝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日暮醉归,从____________写到_____________,进而写到______________,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全文主旨。

2.“醉”字和“乐”字在文问森中多次出现。“醉”是表象,“乐”是实质。请概括说出本文中的三种“乐”,并作简要分析。

答:

3.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答案

1.(1)望之蔚然而深秀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高,故自号醉翁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野草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太守之乐其乐

篇5

2、齐桓公不记追杀之仇,拜管仲为相,争霸中原 ;

3、李世民不拘一格,任用魏征,用人之长,避人之短,成就伟业;

4、燕昭王筑黄金台,尊郭槐为师,礼贤下士,士争凑燕,终于破齐复国,报了大耻;

篇6

2、一举两得。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3、一臂之力。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4、一亲芳泽。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4、七步成诗。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5、三顾茅庐。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6、下笔成章。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篇7

一、从句子语法结构出发应掌握的七点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主语是“先帝(刘备)”,谓语部分是“不以臣(诸葛亮)卑鄙”,所以这句应在“先帝”后停顿。

2.谓语中心词和宾语之间,亦即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

如,恐/前后受其敌(《狼》)。“(屠户)前后受其敌”是动词“恐”的宾语,所以这句要在“恐”后停顿。

3.介宾短语后置亦即介宾短语作动词补语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此前面应停顿

如,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乎东西”、“乎南北”分别是“叫嚣”、“隳突”的后置介宾短语,所以要分别在“乎东西”、“乎南北”前面停顿。

4.提至主语前面的状语,应在状语后稍加停顿

如,今/天下三分(《出师表》)。状语“今”提到主语“天下”之前,所以要在“今”后面停顿。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名词前停顿,且将状语与中心词要连读。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句子的主语,“其一”和“犬”之间应作停顿;“犬”在句中作“坐”的状语,译为“像狗一样”,“犬”和“坐”要连读。除了名词做状语外,一般情况状语与中心词之间要停顿。如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争”是“奔走”的状语,“争”后应稍加停顿。

5.句子成分省略处前面要停顿

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桃花源记》)。省略部分前要停顿。

6.定语修饰语和中心词构成的偏正短语之间不能停顿

如,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六七里”中间不能停顿。

7.介宾短语要连读

如,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句中“于乱世”是介宾短语,不能拆开读。

二、从句子语意逻辑出发要注意的七点

1.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今为一词的要分开读,以示区别

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无”和“论”都是单音节词,所以“无论”中间要稍加停顿。

2.表示突出强调的地方,一般需停顿

如,余幼时/即嗜学(《送东阳马生序》),突出“余幼时”,所以在“余幼时”后停顿。

3.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和逻辑意义,利用对语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句中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恒公》)。朗读时应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分别连读在一起,在“医之好治不病”与“以为功”之间停顿。

4.对古代的国号、人名、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如,天启/壬戌/秋日,虞山/叔远甫/刻(《核舟记》)。“天启”是皇帝年号,“壬戌”是我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59年,称“壬戌年”。“虞山”是地名,“叔远”是“姓王名毅字叔远”的意思,“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5.“而”表示转折关系时,停顿分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而”出现在句首时,应在“而”后面停顿。如,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而”后面应稍加停顿;另一种情况是“而”出现在句中时,应在“而”前面停顿。如,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者不能至” 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应该在“而”前停顿。

此外,“而”在句中除表示转折关系外,有四种情况应该与后面的词语连读,“而”后面不能停顿。①“而”在句中连接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动词的作用。如,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②“而”在句中连接两个动词,表顺接。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如,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

6.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

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我”看和望的对象分别是“其辙乱”、“其旗靡”。“视其辙乱”与“望其旗靡”这两个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它们中间都不能被断开。

7.表示时间或方位的词后面一般停顿

“俄而、“先”、“中”等词,往往其后面要加以停顿。如,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等。

三、从句子语气表达出发可关注四点

1.句首发语词

“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 “何尝”、“其”、“至于”等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如,①若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表说明或解释);②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表猜测或推断);③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④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事哉(《捕蛇者说》)(表反问)等等。

2.关联词

“且”、“虽”、“因”、“惟”“故”等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如,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二章》(表议论)等等。

3.文言文中一些起到总领性的词

放在句首,加强语气,后面应有停顿,否则会影响对文章的准确理解。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予独爱”总领后面几个分句,所以“予独爱”后面应稍有停顿,否则就不能显示出它的总领作用。

4.句首表假设、转折、递进等的词后应停顿

篇8

那时,卧龙岗没有围墙,武侯祠不收门票,游人和香客随意出入。课余,我曾坐在宁远楼内读《红楼梦》,曾踞于抱膝石上吟诵普希金的诗。最有亲切感的是,坐在诸葛草庐里重温《前出师表》,仿佛我的旁边就坐着满腹经纶的孔明和求贤若渴的刘备,正进行着那番改变中国历史的著名晤对。

遗憾的是,如今的卧龙岗已被凌乱的当代房舍所遮蔽,原有的气势不复存在。

当然,草庐也是象征性的,并非诸葛亮隐居时的旧物,草木结构的寓所是很难保存下来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刘备“凡三往乃见”时的草庐在南阳。卧龙先生自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段话的逻辑告诉我们,在南阳的躬耕地即三顾地,躬耕地的草庐即三顾处。荒唐的是,早就有人无视这个逻辑关系。晋代襄阳人习凿齿的《襄阳记》中,先提出“襄阳有诸葛亮故宅”,后,又在其所著《汉晋春秋》中指出“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日隆中”(属南阳郡的邓县竟管辖到汉水之南属南郡的襄阳,真乃咄咄怪事)。这就有意或无意把水搅浑了,似乎“故宅”或“家”即躬耕地和三顾处。即便那里确有“故宅”或“家”,也仅为许多“故宅”或“家”之一而已。诸葛亮十几岁时,曾随其叔父诸葛玄离开老家山东琅琊郡阳都县,屡次播迁,处处无家处处家。凡住过的地方,都可能有“故宅”或“家”。在新野,在樊城,在荆州,在夏口,在成都,甚至在泸水之南、祁山之北,都有他住过的地方,难道都能和“躬耕垄亩”“三顾草庐”牵连上?襄阳武侯祠的山脚下,有一块不大的稻田,插一木牌,上写“躬耕田”。我看后不禁哑然失笑,戏说得太离谱了。

假若某一日,有“学者”“考证”出了海南岛有诸葛“躬耕地”,也不必惊诧。这年头,造假学者不亚于无良商家,“修辞立其诚”已成为难得的奢侈。

篇9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刘备为了请孔明出山帮助自己治理天下大业,曾三次到他的茅庐中拜请,还亲自下马步行于门前,耐心的站在门前等候,看不出有半点失礼。刘备虽为一国之主,却举止文雅,谈吐自如。孔明曾说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学会做人,学会尊重!

美丽荡存于整个世界。美丽的世界,美丽的山水,美丽的情意。情融于景,情浓于景。生命虽短暂,但有的人却能把它散发出无限的光彩。生命时刻把握在我们的手中,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如此重要。其实,生命没有终点,即使肉体消磨于世间,但他的灵魂却用伫立于天地。学会做人,懂得珍惜!

诚实的力量空前巨大,守信的魅力影响甚远。细心的你或许能发现,每个字的上面都有一个小点。其实,每个人如果多做那么一点点,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多么美好,是它展现了公平,来衡量了做人的准则。待人用心比心,,对己刻严自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上苍,感染与人间。学会做人,遵守诚信!

做人就是要怀揣着善良,拥有一颗充满爱的心,无论是对朋友、对父母,还是一些素不相识的人,都应有怜悯之心。伸出援助之手,善良源于爱,源于对别人的帮助。人与人之间都应存在于善良,真心的去帮助别人。学会做人,源于善良!

无私的爱,无尽的温暖。在收获爱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要奉献自己呢?一个人的力量虽渺小,蕴含着的确是沉重的爱。他们用爱演绎着无私,书写着人类的奇迹。学会做人,奉献无私!

篇10

关键词: 《出师表》 译文 互文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编选了文言文篇目诸葛亮的《出师表》。苏教版的教参《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第六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对“亲小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译文我存在一些疑问,特提出来以供大家讨论,以商榷求真。

“亲小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该教参这样注释:“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第六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97页)。①根据文言文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我认为它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从章法修辞和史实的角我认为这句话是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应该这样说:“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和后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先汉和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出师前给后主刘禅上的奏章,重在临行进谏,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他向后主提出三项建议,即开张圣听,执法公平,亲贤远佞。开张圣听,广开言路是前提,后主采纳忠谏了,这就堵塞了谗邪之门,朝廷才有可能执法公平,使赏罚严明,上下一心,修明政治。“亲贤远佞”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如果亲小人远贤臣,势必奸邪得势,内外异法,贤佞不辨,造成政局混乱。三项建议,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而亲贤远佞是核心。亲贤远佞的主要方面是亲贤,亲贤是远佞之本,所以在文中作者先向后主推荐贤臣。接着引证历史经验教训,开导刘禅要亲贤远佞,说明国家“兴隆”与“倾覆”,关键在于人主是否任人唯贤。“亲小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不少书籍认为“这里用了排偶,使对比鲜明,显得简练有力”(《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第六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②这不错。但是,我要说的是,我觉得作者还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强化了这一效果。这可以从修辞章法和历史事实方面得到论证。从修辞章法,再看后面,是接着言先帝,引述往事,从反面说明不任人唯贤的危害,动之以情。最后,进一步从正面说明任人唯贤的政治效果。反复叮咛,表明自己推举贤能,旨在兴复汉室。可见,诸葛亮重在以史为鉴,以情动人。为此,他在修辞上肯定是下了工夫,用了互文的摘要手法。

以上是从修辞章法看。下面从历史事实出发考察。

西汉后期,宦官专权和外戚交替。元帝时,宦官石显干朝乱政,导致公卿百官互相倾轧。成帝时,帝舅王凤、王商、王音、王根兄弟相继辅政专权,许多刺史、郡守等重要官吏大都出于王氏门下。在宦官、外戚的下,满朝文武或趋炎附势,或“持禄保位”,无不把结交宾客、敛取钱财作为追求的目标。吏治严重腐败,选举不实,监察制度废乱,各级官员渎职怠工,贪污成风。政治腐败,特别是吏治腐败,在汉末社会危机中带有高度的综合性和辐射性。尤其是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夺取汉朝,出现了短暂的王莽新朝,接着更始时代出现,西汉没落无法收拾,终于灭亡了。而在大乱之中,新兴地主刘秀在动乱中崛起,建立了东汉王朝。刘秀特别注意从士人中选取人才。因为这些人熟悉典章制度,懂得治国安邦之术,又便于驾驭。对那些拒绝与王莽合作,有社会声誉的士人,刘秀更是极其推重,如他以特礼相待隐居不仕的严光(严子陵),表彰名节以便天下归心。③东汉末期,政治弊端再次出现,宦官专权外戚交替等导致东汉也衰落了。何进、董卓、曹操等这些政治集团人物,在所谓的正统的刘备看来,无疑是“小人”“奸佞”。欲建功立业的刘备在“天下三分,益州疲敝”的情况下,深知任用得力人才的重要性。他自称以德服人,就是此表现。诸葛亮当然也深谙此意。他为后主刘禅的周围处境和为人担心,因此再三提出建议。他多处用了互文的修辞: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亲小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他在引述史实的基础上,再加上互文排偶等语言力量加强了需要,目的就是以史为鉴,告诫后主。所以,“亲小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翻译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和后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先汉和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应当是合理合情合史的。

根据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的要求,我从章法修辞和史实的角度重新看待“亲小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认为这句话是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诸葛亮深感时局之紧迫,他以史为鉴,依托先帝刘备之口,用绝妙的文笔,饰以修辞。

以下重温互文的知识。什么叫互文呢?

郭锡良的《古代汉语》指出:互文,又叫互文见义、互参。指的是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句子,句子中的词语互相渗透补充,才能正确完整地表现出句子的意思。其特点就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在多数情况下,互文出现在上下两句之中,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受任与败军之际,奉命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④

互文也叫“互言”“互见”“互文见义”等,它的特点是上下文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它的修辞作用是言简意赅、语意含蓄、节省文字而又扩大了诗文的容量。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它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比如:A有B,C有D。如果是互文,就是说:A和B都有C和D。这应该就是同文见义。“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1.单句互文,就是指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互相补充。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诗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实际上,应该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口”。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两词同义。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2.对句互文,就是指下句含有上句已经出现的词,上句含有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与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依据上下两句的关系,对句互文可以分为近义式和反义式。近义式对句互文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这两句诗应译为:“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把花黄贴在脸上。”反义式对句互文如:“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从字面上看,前后两句对举,但在意义上两句都语外有音,而且是正反对结合。即“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既“迢迢”不仅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两词互文见义。

以上是我的看法,谨作抛砖引玉。

注释:

①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第六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8版第397页.

②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第六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8版第393页.

③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303页.

④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修订本上、下).商务印书馆,1999年1月.

参考文献:

[1]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2]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第六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8版.

[3]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修订本上、下).商务印书馆,1999.1.

[4]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1年版.

[5]向熹主编.古代汉语知识辞典.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