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研课题范文

时间:2023-04-03 06:0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研课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教研课题

篇1

【关键词】新课程 农村小学 语文教师 教学方式转变

【课堂项目】此文为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BY[2013]G007)“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63-01

一、课题研究背景:

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人今后工作、生活的质量。在语文教学中,虽然老师们做出了种种努力,但来自各方的批评、指责还是此起彼伏,原因何在?教师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教师的主宰意识很难改变,社会对语文学科的认可度不满意等。为此,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自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正式实施。如今已是2014年,基础课程教育改革到了深化阶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树立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摒弃固有的,陈旧落后的传统教育观念,建立全新的语文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师生合作观,与此同时,还对语文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研究目标及内容: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堂教学方式是新课改成败的关键,只有转变教师固有的“旧”的教学方式,努力适应新课改对当代教师教学方式的多维要求,才能使新的教学方式更有效,才能构建符合农村学情的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中,采用案例法、问卷调查法等,以常规课堂教学为载体,教研活动为平台,以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典型案例的收集,常规教学、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利用多种形式与教育专家进行沟通,不断提升自我,进而探究出符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四、研究结果分析:

1.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认识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是新课程的创造者,教师们都能意识到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师角色的变化及对教师教学等多维度的要求。

问卷显示,96.1%的教师能够意识到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师角色的变化,认同新课程实施对教师要求的提高;80%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对教师负担有所增加;73.5%的教师能基本把握新课程改革。可见,当今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新课改所带来的教师角色的变化,对自己在新课改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准确的定位。

2.语文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具体情况

(1)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

语文学习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不单单依靠教师的讲授,教师应根据学情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注重问题的层次性,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参与探究的机会,教师在加以适当的组织、引导后,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合作交流,进而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深入课堂观察、参与常规教研活动、走访调查,了解到有近20%的教师认为语文学习只要教师教的好,学生就能进步;认为语文学习靠学生,老师关系不大的占到10%;认为语文学习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占到70%。可见,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师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2)在多媒体运用及其他教具使用方面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教学情景,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通过课堂观察和问卷结果显示,80%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经常使用多媒体及其他教学具辅助教学,使抽象变直观,学生容易进入课堂教学情景,又增大了课堂容量;13.5%的教师偶尔使用;6.5%的教师几乎从来不用。问卷结果中显示,44.5%的教师认为最欠缺的知识就是现代教学技术;40%的教师选择了语文专业知识不足。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意识到了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必要性。

(3)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

评价语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很大,能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通过课堂观察及常规教育活动来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有了质的变化。以前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几乎不评价或评价少、形式单一,现在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能很好把握评价时机,评价语言中肯、委婉,以学生为主,采用适时评价和延缓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并且采用多元评价、多角度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探讨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热情,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

(4)在课堂教学方式方面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学方式在新的理念下是必须更新的。通过课堂观察、常规教研活动、调查问卷结果来看,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85%的教师能根据学情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实行充分、开放的预设,坚持适度有意义的讲授,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在最喜欢的语文教学方式中,66.9%的教师选择“讨论法”,选择“讲授法”的教师占到12.5%,90%的教师选择“教学方式不固定,课堂上比较关注让学生思考”。可见大多数学生能适应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而语文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注重学生思考。

五、问题探讨:

首先,农村学校由于受各种客观原因的影响,高效课堂实施学校有限;家校联系少,家长对高效课堂认识程度参差不齐;老教师较多,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专业知识不够充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课改的实施。

其次,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仅限于本乡所属小学语文教师,还缺乏一定的普遍意义,以后的研究工作要多与兄弟乡校交流,全面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潘瑞娟.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青春岁月.2011

[3]周健仁.做有魅力的语文教师.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

[4]陈华红.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2013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

在新课程改革教学的推动下,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一个基础课程,其课堂教学水平效率的提高对于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具体如下。

一、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

1.部分教师还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还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仍然是教学的主人,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受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充分展示其自我的课堂主动参与性,从而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局面,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不够,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率相对偏低。除此之外,有些教师不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使整个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果不佳。总之,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也能够完成课堂教学,但课堂教学所要诠释出的重要意义没有得充分的发挥。

2.教师不注重将课外知识融入课本知识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小学生从其他方面接受语文知识的能力不断地增强,而且渠道也越来越多。网络、多媒体等都能够给予小学生许多新鲜的知识。面对课外知识爆棚的压力,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顺应形势,将课外知识也融入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丰富相关语文知识,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有些教师不注重课外知识和课本内容的融合,仍然以课本知识为主要教学依据,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往往感到缺乏新意,缺乏足够的热情,许多知识已经被小学生在课外学习过,这样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不会提高。

3.教师不注重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辅助教学

计算机、网络、幻灯、多媒体投影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的出现使小学各科教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无论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上,还是教学手段上,都有着重要的改革和推进。有些教师由于不愿意使用这些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学生在接受相关知识的时候就会显得没有那么积极。比如,教师在讲授《渔夫的故事》这节课时,如果还是那种老生常谈的教学模式,教师让学生通读课文后,进行课文中一些重点内容的讲解,学生学习的时候没有任何新意,就会产生厌倦的情绪,这样就会使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得不到提升。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在教育新形势下,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方法的广泛应用可以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能够得到真正的提升。

1.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小学生是一个自我表现意识强,但自我控制力不高的群体。在这个教学群体中,如何使小W生能够真正地融入课堂教学中,真正地促进他们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喜爱,从而促进整个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呢?首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小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后,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就会加深,他们接触相关知识后自我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学习的意识增强,更愿意深入地进行课堂相关内容的学习,从而使自我思考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2.教师要能够与学生多交流沟通,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小学生这个教学群体更需要教师的关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地和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不断地给予学生关怀。通过更多的交流,从而使学生能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比如,教师在进行《蝙蝠和雷达》这节课的讲解时,学生对于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类比会存在一定的困惑,教师通过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及时解决,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成就感。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所谓合作学习,指的是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学习,通过学习好的带动学习差的,来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引入来不断地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提升。

3.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反馈,进行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能够得到及时地解决,教学反馈和教学反思是重要的方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反馈,通过考试与学生进行课外交流及与家长进行沟通等方式来进行教学反馈。除此之外,教师要对教学反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更好的提升。

小学语文这门基础性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热爱以及树立一种文学的情怀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课堂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通过采用各种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使课堂教学能够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莫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4).

篇3

一、问题设置要准确精当

首先,教师在设计教学提问时一定要做到准确精当,这样才能够凸显问题的价值,并且促进学生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与吸收。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提问都缺乏深入的设计,有的甚至只是简单地将课后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并没有太多有深意且值得挖掘的问题能够为实际教学过程带来辅助。这是教师应当积极反思的一个教学现状,并且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完善。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做到准确精当,要充分结合教学素材进行问题的良好设计,并且提问内容中要突出教学重点,要让学生透过对问题的思考很好地发现阅读文本的实质与内涵。这才是提问的价值的体现,也是借助提问过程来为阅读教学提供推动的方式所在,这样才能够体现出问题的价值与积极教学效用。

例如,在学习《月光启蒙》时,本文最大的特点是“言美情浓”,饱含“诗情诗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促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诗化的教学语言,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文字,并且逐渐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同时,教师也可以就本文的核心提出一些相应的思考问题,例如,让学生思考“启蒙”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月光启蒙”又应当如何理解。这些问题的思考能够让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抒感、喷涌真情,使语文实践与人文精神水融,从而涵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好的教学提问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教学文本的理解与体会,对培养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与思维能力也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问题难度要由浅入深

教师在教学提问时对问题的难度也要有合适的选择,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体现提问的价值与效用。教师最好是让提问过程由浅入深地展开,尤其是对那些有一定思维量,且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障碍的文章,教师一定要让提问过程循序渐进地展开。可以首先从简单的问题着手,将学生迅速引入阅读文本中,让学生对文章描述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有较好的获知。在此基础上再来慢慢设计难度更大的问题,并且逐渐展开对学生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的锻炼。这种循序渐进的提问过程学生通常会更容易适应,前面的问题也可以为后面更难的问题提供基础。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展开对文章的理解与探究。

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就这样,随着提问的逐层深入,学生们不仅慢慢越来越深地融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对于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有了更好的理解与体会。这才是高效的教学提问过程所能发挥的功效,这样的教学过程也能带给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的成长与收获。

三、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好的教学提问中同样应当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充分考虑的一点。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教学主体性的凸显,教学提问时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展开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这不仅能够给学生们营造更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也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对很多文章的理解与看法。这种有效的师生交互能够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认知,并且能够极大地展开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锻炼。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促使学生发散思维,以达到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展开理解与思考的结果。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实例吗?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不少问题还能够实现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教师在教学提问的设计上一定要从多方面进行合理考虑,这样才能够凸显提问的教学价值。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我超越,实施开放性教学,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鼓励学生超越自我

现代教育观倡导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为出发点。这样,学生才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课堂上才会有各抒己见的场面,才有学生的独特见解、独特体验的“萌发”。在教师满堂灌的课堂上,怎会萌发学生独特的体验呢?因此,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学生独特体验产生的最基本的前提。

1. 在自学中超越自我。

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是具有创造力的表现。“壶盖为什么会跳动?”“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瓦特、牛顿在人们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中发现了人们没有在意的问题,诱发了研究兴趣和创造欲望,完成了推动人类进步的重大发明。可见,注重在学习中的提问与思考是何等的重要。因为只有这样,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去克服困难,才是真正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良好习惯,激活学生的内驱力,把“要我学”、被动地学变为“我要学”、主动地学。

2. 在实践中超越自我。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归根到底,学习是学生内部的活动,是谁也无法代替的。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多鼓励他们动脑、动手,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知识的大门。改变一直以来“牵着鼻子走”的教学旧思想,让学生能以轻松自主的心理来学习知识,获取知识。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坐井观天》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问题,让学生们动手做个一实验。先要求他们拿出一张纸,把纸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筒孔看天花板,说说平时看到的天花板与从卷纸筒看到的天花板有什么不同,学生便能回答从纸筒看到的天花板比原来的天花板要小。这样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小实验,不但为每个孩子创造了参与的空间,弄清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这一疑难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3. 在自悟中超越自我。

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讲台,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因此应当“以学论教”。语文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个性发展的服务者。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得知识。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在“自己学会”的基础上做到“自己会学”。

二、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

1. 凸现创新思维的新颖性。

创新思维,它除具有一般思维的共同本质和属性外,又具有区别于其他思维类型的独特性质,思维的新颖性便是其区别于其他思维类型的一个显著特性。具体表现为:思维目标新颖、思维方法新颖、思维过程新颖。而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了,“新”、“异”的东西太少了,所谓的“标准答案”压抑了学生心目中创新种子的萌发。因此,作为考题,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应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教师应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适时点拨,让学生把隐藏的认知过程充分显示出来。一句话,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这样,学生的个性品质及创新思维才会得到培养。

2. 促进创新思维的变通性。

变通性就是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能提出不同凡响的新答案。在语文教学中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应该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1)重视角度变换。造句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如二年级学生用“爱”字口头造句,如我爱国旗,我爱踢足球,我爱看书画画,老师爱学生等等。这时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学习生活上,于是老师启发:“我们还可以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国籍方面进行造句”。学生造出:“爷爷爱下象棋,我爱看故事书”。“中国人爱喝茶,外国人爱喝酒”的句子。此时教师肯定了同学们爱动脑筋的习惯,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又造出:“小狗很爱它的主人”“小猫爱吃鱼,小羊爱吃青草”“小鸟爱春天”等句子。由于教师启发得当,引导学生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不仅加深学生对“爱”的含义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

篇5

1.精心设计问题

高中语文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高质量问题。第一,结合有效提问适切性,找准切入点。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切入点处,要结合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细节、教学链接、矛盾冲突各处提出问题;第二,结合有效提问切入点,把握提问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度中,要选择好提问角度,把握提问难易度,控制提问密度,运用提问密度;第三,结合有效提问度,联接生活实际和语文教材。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可以说语文是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也应立足社会。教师在有效提问时,需要联系社会、问题和学生,设计有效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阅历理解语文作品,触发学生独立思考,培育学生语文观察力、创造力、批判力等综合能力。

如,笔者在《孔雀东南飞》一文讲授中,向学生提问:刘兰芝和焦仲卿悲剧结果令人惋惜,大家觉得在当前生活中有这类的悲剧吗?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悲剧?我们假设自己是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会怎么做呢?笔者在课堂提出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将对课本的关注回归实际生活,思考生活中家庭关系,促进学生成长。

2.把握提问细节

高中语文教师应把握有效提问细节,确保课堂有效提问教学顺利实施。第一,创设有效提问氛围。教师为学生营造和谐教学环境,创设有效提问氛围,消除学生学习心理障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提高语文课堂问答效率;第二,控制有效提问时机。抓住课堂提问时机,利于提高有效提问成效,如学生有学习疑惑时提问,迎合学生求知需求,学生思维受困提问,帮助学生突围困境,学生精力分散时提问,集中学生注意力,学生高昂兴趣时提问,鼓励学生表达观点;第三,把握有效提问语态,增加问题吸引力和感染力,加速学生融入课堂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时,富有饱满自信,振奋学生情绪,富有精练、幽默语言,准确表达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

如,笔者在《鸿门宴》一文讲授中,对宴席中东向坐(项王、项伯)、西向侍(张良)等座位描写,抓住有效提问时机,让学生思考古代宴席座次的排位,让学生思考鸿门宴描写座位想要说明的问题。笔者抓住学生活跃思维的时机,提出有效问题,为学生思维冲突找一个出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思如泉涌,让学生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也利于创新学生的见解。

3.鼓励学生发问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有效提问,还包括学生的有效发问,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学习质疑,鼓励学生思考而不是等教师的答案。第一,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营造和谐轻松教学环境,消除学生学习疑虑,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培养学生学习质疑的习惯,敢于提出语文学习问题;第二,鼓励学生乐于发问。高中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质疑习惯,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引导学生思考,乐于提出问题,养成好的思考习惯,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第三,鼓励学生善于发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传授学生发问方法、技巧,通过归类分析,找出现象中原因,究其异同,探求结果。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放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如,笔者在《鸿门宴》一文讲授中,给学生预留20分钟的质疑时间,让学生在研读文章后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就提出了很好的问题,文章中写到:刘邦在鸿门宴宴会上逃跑,找的借口是“如厕”,但是张良和项羽说的理由是刘邦酒量不力,但是接着又说是因为“大王有意督过之”,文章中前后表述是否能够自圆其说。学生提出的《鸿门宴》表述漏洞,可以看出这位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问,再次说明只要教师给学生预留时间,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就可能提出新问题。

篇6

体验式教学的效果十分显著。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引导学生“体验”,又怎样在“体验”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从具体教学实践出发,对体验式教学进行深入探索,并总结了一些经验。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 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在“做中学”“先行后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强化多感官体验,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感悟。小学语文教师在体验式教学中的角色就是“设计者”和“协调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领受”“领悟”“提升”的过程,也就成功地完成了体验式教学。我在教学实践中通常是按照“前置作业”“身临其境”“总结感受”三个步骤来层层深入地完成体验式教学的。

一、前置作业――让学生领受体验任务

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语文的魅力,我在语文教学中,力求做到生动、灵活。前置作业是我在体验式教学当中经常用到的一个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之外,自主体验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在体验中领受学习任务。

《春天来了》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练中的一项口语交际内容,为了能让学生“体验”到春天,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和欲望,我采取了让学生走出教室,自己去“找春天”。我组织学生来到绿草如茵、鲜花盛开、充满生机的公园,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真实的春天。在户外活动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春天在哪里呢?用我们的眼睛看一看,用我们的小鼻子闻一闻,用我们的耳朵听一听,用我们的小手摸一摸,最后说说公园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一听说,今天的课堂被搬到了公园里,学生们都一起欢呼起来。来到公园之后,我指着公园的树木,启发式地问:“大家看一看,现在的树木跟冬天时的树木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们发言非常踊跃,“我看见小树长出了小芽芽”,“我看见树枝上长出了绿叶儿”,“我看见小草从地下拱出来了”……

前置作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课堂之外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寻找中得到发现,获得乐趣和启发,对课文事先有一个早期的感受。能过前置作业的设置,学生们很积极,学习兴趣高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二、身临其境――让学生领悟文本精髓

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就是让学生“习得”。“习得”就是通过实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文本的精髓,体验作者的意图和课文的真情实感,从而加深印象、提高认识,达到领悟的效果。

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了一种让孩子们身临其境的“演读”方法。让学生模仿文中的不同角色,采用表演的形式,原汁原味地朗读课文,直接体验文本的情境。安排一名学生戴着狐狸的头饰扮演狐狸,“亲爱的乌鸦先生,你好吗?”另外一名学生戴着乌鸦的头饰来扮演乌鸦。乌鸦看了狐狸一眼,没有回答。狐狸摇摇尾巴说,“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您的嗓子真好,谁都喜欢听您唱歌,您就给唱几句呗!”乌鸦非常得意,就唱了起来,“哇……”。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演读中,体验着课文中的角色,情不自禁地进入到了课文的意境当中,体会狐狸和乌鸦的心理,更深刻地感受了狐狸的狡猾和乌鸦是怎么一步步上当受骗的。整个过程充满了趣味性,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对文本所要阐释的道理也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入境始于亲”,通过让学生“身临其境”,来体验不同角色的立场、心理和语言的变化,感受课文中的真情实感,领悟文本中的精髓要义,自然而然地把所要学习的知识融入自己的心灵,这就是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目的。

三、总结感受――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

体验式教学不应只是让学生知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灵活运用学习得到的知识,去尝试解决新的问题。这就需要进行更高层次的一种体验――总结感受。总结感受是学习的一种扩展和延伸,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再体验、再领悟的过程,也是知识吸收、转化的过程,是任何教育方式的终极目标。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做一片美的叶子》一课时,在完成文本教学之后,我又组织了一个活动,让学生体验“叶子”和“大树”的情境活动,以此来激活学生想象力,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更深刻地理解“叶子”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将课了延伸和扩展,“有一天,叶子们再次聚会了。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片叶子,你想对大树和同伴们说什么?做什么?”然后让学生们静心思考之后,逐一发言,各抒己见。有学生说“我就是一片春天的叶子,爸爸就是一片夏天的叶子,爷爷就是一片秋天的叶子……”,有同学说“我们国家就是一棵大树,56各名族就是一片片树叶。”……学生们发言非常踊跃,有一些内容还相当精彩,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们把课文的思想做了举一反三的延伸,使体验得到了提升,从而获得了更高层次的体验。

这种总结感受的体验方式,是充满情感的,是认知的、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是学生与课文“文我交融”的一种境界,拉近了课文与学生们的距离,使体验得到了升华。

总之,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灵活运用,很好地满足了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们在切实体验中丰富人生阅历,在身临其境中发展思维,在总结感受中增长才干,从而养成在体验中认识世界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教学语言 语文课堂 实效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反映了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得失。《学记》中就有“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的论述。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精巧、闪耀智慧的教学语言,能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有趣,使学生思维活跃,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准确简洁,教学语言要有知识性

教学语言是知识信息的载体,它离不开知识性这一原则,只有饱含知识的教学语言,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语言必须准确简洁。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语文课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要确保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做到语音清晰、语句完整、简洁精炼、表达准确、逻辑严密;表意要深思熟虑,字斟句酌,言简意赅。因此,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注意对教案上的词句的合理运用,尽量避免使用生涩、冷僻的字词,把书面语言改成学生化语言,把深奥的语言简化成学生容易听懂的语言;上课时,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急,都要收发自如,准确有序,强弱得当,张弛有度,让学生的思想之弦,始终随着自己语言的指挥棒跳动。

二、幽默风趣,教学语言要有趣味性

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教师睿智的思想、广博的学识借助诙谐含蓄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的再现,它具有生动、含蓄、富有启发性的特点,可以把语文课中深奥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恰当使用,可以创设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消除学生学习疲劳,引发学习兴趣,强化知识记忆,达到回味无穷、余韵隽永的艺术效果。著名演说家海因慈·雷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来更能为人接受。”教育家魏书生一向“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不仅使优秀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尽可能使后进生在愉快的和谐的气氛中受到鼓舞”。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就极力主张“要把课上得情趣横溢”。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时地穿插一些谚语、成语、俗语、歇后语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注意力,尽量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课讲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文采斐然。

但必须注意,幽默只是一种语言技巧,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因而不能为幽默而幽默,应该考虑教育对象、内容、重点以及感情基调,否则会浪费时间,甚至给人一种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之感。

三、适度点拨,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则言明了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的双边活动,既有教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教师只是一个点拨者,通过教师的适度点拨,将思维导向深入,促使学生越过障碍,除去纷繁冗杂,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因此,教师的讲课,要常常保持一种“引而不发”的姿态,以此激发兴趣,启迪思维。例如,《愚公移山》一文,文章结论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便于领会,教师不妨这样点拨:(1)愚公为何决心要不遗余力地移山?(2)智叟对他这一举动是什么样的看法?愚公是怎么针锋相对作答的?这两个问题环环相扣、深入浅出,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眼,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分析讨论,难题迎刃而解。

四、恰当评价,教学语言要有激励性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语气的诚恳和富有激励性的评价。激励性评价可以触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自信的品质、探究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哲学家詹姆士就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又是一座桥,能沟通师生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更是一把钥匙,能开启学生智慧,启迪学生思维。在语文课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后,容易出现两个极端,有的学生积极主动踊跃发言,有的学生却表情呆滞默不做声。分析其原因,默不做声者,或因为性格内向羞于发言,或因为基础不扎实,思维受局限,对教师的提问不能领会其实质,把握其要领。怎样让他们大胆、自信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呢?这就需要教师的激励。课堂中,教师每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有些话语影响学生的一生。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

五、情理交融,教学语言要有感染性

语文教材情文并茂,语文课堂也应情趣盎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亲切、感人至深的课堂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唤起学习热情。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课堂语言发于情,意寓于情,情理交融,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即所说的话、所讲的课,尽量与学生的经历、身边的人和事、生活经验相贴近,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熏陶,这样的语文课才能触动学生心弦,引起共鸣,才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才会愿意听,乐于听,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否则,舍近求远,曲高和寡,是永远也走不进学生心灵,自然引不起共振。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只有重视语言艺术魅力,掌握语言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淋漓尽致地发挥语言艺术的特点,才能开启学生心智,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爱学语文,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学记.

[2]范旻琦.教师语言艺术.

[3]张隆华.语文教育学.

[4]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

篇8

【关键词】 教学语言艺术;小学语文;课堂效率;提高;思路

一、教学语言艺术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中的意义

语言是教师传播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任何教学方法都需要有语言直接或者间接的辅助参与才能完成,因此教师语言能力对课堂效率有重要的意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尤其是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正处于语言能力迅速形成,抽象思维逐步占据思维意识主要地位的时期。这一阶段的教师需要非常注重教学语言的运用,一方面要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学习表达的技巧,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愿意听,喜欢听。这就需要教师的授课语言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性,否则学生要么根本不愿听,要么听着听着烦了,这都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本文拟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进行探讨,旨在丰富教师课堂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注重教学语言艺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主要思路

1.以丰富的教学情感融入,融洽师生关系。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富有感情,这与演员、作家同等重要。演员如果缺少了感情,他的表演必然会矫揉造作;作家如果缺少了感情,他的作品必然会单调乏味。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富有感情的语言才更有说服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讲课过程中融入情感,这样的话语才会情真意切,这样的表达学生才会愿意倾听。比如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书五年级上册24课《最后一分钟》一文的时候,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对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当教师读到:“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的时候,教师以激昂有力的教学语言改成提问:“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你在仪式交接的现场,你想说些什么?”这时,教师感情丰富的语言表达,再加上师生相互分角色的扮演,对话,学生们把教师当成了自己群体中的一员,都感情真挚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2.以多样的表情配合表达,改进教学效果。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感情表达= 7%的言词 + 38%的声音 + 55%的面部表情。”这个公式充分表明了人的面部表情在语言表达效果中的意义是相当重要的。而且,的确有时候学生很关心教师的表情或者叫肢体语言。比如,学生说完一个问题后,教师回以微笑的点头;学生询问事情的时候,教师的身体微微倾斜,耐心地听等等,有了这些表情,再加上教师感情真挚的语言表达,必然会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微笑配合课堂教学语言一起运用,对提高课堂效率很有效。比如学习《落花生》的时候,教师用微笑的表情给大家念到: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让同学们仿佛马上就要吃到落花生的那种感觉,学生们仿佛都一起体会了落花生的美味。

3.以幽默的语言表达方式,调动学习兴趣。以前,我们很多教师的知识水平很高,但教学效率总是不高。长期观察才发现,该教师上课的课堂语言很平淡,知识很精炼但语言很直白,没什么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而恰恰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正是爱说、爱笑的年龄,他们需要幽默感更强的语言,这样才可以既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又能解决他们耐心差的问题。其实幽默的语言还需要看课堂进行的状况如何,如果大家都在沉思这时不要用,如果大家开始疲惫,这时就可以用。比如一个学生读完课文,教师说:“读得太好了,我看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如果有机会我一定推荐你当播音员。”台下学生哈哈大笑,当然这种笑是善意的笑。因为少年的世界是情绪化的世界,外在的刺激直接影响着少年的情感。我们通过幽默的教学语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促进他们情绪始终高涨,学习效率自然会很高。

篇9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学 问题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19-021.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现代的教学则强调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互相、互动。因此现代的体育教学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学生而言,这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则意味着上课不光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单向付出,而是自我实现的过程。由于师生关系的变化,因而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现代课程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也是教师对待学生态度的体现。

2.教学评价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现代的课程教学强调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进入学生发展的进程,才能使学生在过程中参与、体验、学习、发展自己对体育课的情感,从而产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并付诸于行动。

3.教学目标由重体育知识技能传授向重体育能力培养转变

现代体育教学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的重点由传授向发展转变,从人的发展角度,加强学生体育态度、情感、习惯的养成,为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4.备课要把握好教学大纲和处理好教材

每个体育教师在备课前应认真学习和钻研教学大纲,在备课中也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把教学大纲的精神和要求贯穿备课的始终。当然,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技术、新规则、新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补充一些教学内容,但全面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是体育课程的首要任务。

在把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要钻研、处理好教材。只有这样,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才能增强自觉性、克服盲目性,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

5.要编写好教案

把握教学大纲,了解教育对象,钻研、处理教材,这些仅是上好课的开始环节,在此基础上,还要认真考虑教案的编写与设计,这是上好课的中心环节。教案,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的蓝图,是把握大纲、处理教材结果的体现,也是课堂教学所遵循的章法。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效率的高低,与教案的编写和设计息息相关。

6.要优选教学方法与手段

体育内容丰富多彩,体育方法多种多样,体育形式千变万化,这就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这也就要看我们体育教师创造性的教学艺术了。如果教师能选用好教学方法与手段,带着学生走向教材,教材带着游戏走向学生,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使体育课中的教师、教材、学生互动,让课堂充满创新氛围,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7.要讲究教学的语言艺术

体育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智力开发的效果,决定着教学质量的优劣。大多数受欢迎的教师,除了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启发引导有方等因素外,教学的语言精练、生动、形象、幽默和富有趣味性-讲究教学语言艺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8.做好示范动作

示范是动作的典范,要做到熟练准确、轻快优美。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反复练习,不断提高示范质量。示范能给学生建立正确的形象概念,并促使学生积极进行练习。

9.要注重教学情感的运用

成功的体育教学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教师的情感是很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的情感在体育教学中起着信号、感染和激励的作用。实践证明,丰富多样的情感教学形式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探索,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

10.要有良好的教学心态

要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体育教师必须认真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做到认真备课,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提高自己的素养,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第三,加强交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四,分析环境,清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11.体育教师要注意仪表风度

体育教师的仪表风度本身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的仪表体态,对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影响,仪表体态与威信形成有关。教师作为垂范于青少年的人,在学生的心目中不仅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还应具有优雅的仪表风度。

12.要注意体育课成绩的考核

有教学就有考核。体育课成绩的考核是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体育课考试是"终结性评价"的工具,而成绩考核则是教师对学生体育课考试成绩的综合评定。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兴趣;三环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8-0082-01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坚守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其中,把握好课前导入、课中设疑、课后小结这三个主要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教学佳境,丰富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导入新课多智趣

好的开头,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开课伊始,若是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机智而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恰当地渲染课堂气氛,就能很好地引发孩子们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是谈话导入。例如,有一次在一百一十班上课,为了拉近师生距离,教师故意说成“110”,学生说是报警电话。教师说:“对呀!110班可是响当当的!那你们能像警察叔叔抓坏人一样,用你们的勇气和智慧来对付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吗?”“能。”学生们立马进入了学习状态。二是揭题引入。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激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比如,教《种窗帘》时就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成语,比喻做什么样的事就有什么样的结果。你们知道种啥能得窗帘吗?”孩子们瞪大了眼睛,有人大叫“种窗帘”。教师接过他的话说:“没错,今天要学习的就是《种窗帘》。”三是谜语引趣。对新奇事物感兴趣、爱猜谜语,是学生的特点。在教学《那只松鼠》时,先让学生猜谜语:“蹦蹦跳跳小动物,嘴巴尖尖像老鼠。一身绒毛尾巴粗,爱吃松果爱上树。”学生猜出谜底,并纷纷说出自己对这只松鼠的印象。教师接着说:让我们看看作者笔下的“那只松鼠”又是怎样的呢?四是简笔画激趣。简笔画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例如,上《舍不得这棵树》时,可先寥寥几笔画出一棵树的轮廓,吸引孩子们的目光,然后问:“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为什么会让人舍不得呢?”这样,可引导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五是融情入境。借助音乐和画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也经常用到。例如,教《空山鸟语》时,用流水、鸟鸣的乐曲作为背景,展示幽静迷人的山林风光。通过创设情境,学生随教师一同走进“空山”,去欣赏美景,聆听“鸟语”。

二、启思发问有方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设疑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内容不同,设置一些问题巧妙提问。一是分解式。例如,教《空城计》一课,问“为什么空城计能成功”难度太大,学生一时难以作答。不妨分解为几个小问题,通过多层设问,帮助孩子们梳理故事情节,引导他们紧扣故事中的人物言行来分析人物特点,了解人物性格和心理。二是纲领式。比如,教五年级上册《淡淡的茉莉》时,先用实物感知茉莉花的特点,然后让孩子们细细读文,边读边思考:“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父母间如茉莉般的关爱?”然后品读相对应的文段,引导学生去理解感悟。三是递进式。比如学习《一条新裙子》,紧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老师的言行让小姑娘发生了什么变化?”“小姑娘一家有了什么变化?”“周围的邻居受到了什么影响?”“盖茨大街为什么会面貌一新?”这样铺路搭桥式的提问,启发学生去了解事件之间的联系,领悟到“爱心可以影响人,人可以改变环境”这一深刻内涵。四是延展式。比如,教学《淡淡的茉莉》快结课时,提出问题:联系实际想一想,在成长的道路上,你得到过哪些人的关爱?这使本课主题得以升华,又能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细节,并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出来,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

三、回顾总结巧安排

古人云:起句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回顾全文进行总结时精心安排很重要,不能草草了事。一是归纳总结。归纳是语文课堂教学小结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回顾教学,梳理教学重点难点,总结写作方法或学习方法,强化知识要点,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运用。二是存疑激思。教学小结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设疑可以留下悬念,激起学生探究的强烈欲望,真正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效果。三是发散迁移。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小结方法。四是扩展延伸。教学结束时因势利导,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活动,把书本知识扩展到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启发创造,使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有更扎实的基础。五是欣赏品评。可以让学生自由高声朗读或低声慢吟,领悟课文的神韵;也可以由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再加以画龙点睛式的评点;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之中,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六是练习应用。以练习应用的形式来结束课堂教学,可以检查落实课堂教学的效果。练习应用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从读学说、从读学写,也可以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或自由练习或集体练习,还可以开展竞赛活动、创编小报、表演课本剧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