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教案范文

时间:2023-04-05 17:4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桥之美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桥之美教案

篇1

一、汉字之美

汉字是我们老祖宗发明的,她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她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替代的。但是,我们与汉字距离似乎却越来越远,汉字之美越来越模糊,而“汉字之丑”却越来越多。电视新闻上读错的字越来越多,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不喜欢语文。这些现象可以反映出我们国学教育的失败。语文是语言文字和文学的简称。文字之美,可以表现在语音和形体两个方面。

首先是语言的音乐美。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中国电视报的的广告语:“中国电视报,生活真需要”。伊利优酸乳的广告语:“青春滋味,自己体会”。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诗歌最初也是要用来歌唱的,中国的很多诗歌都具有音乐美。如现代诗歌《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每节都有押韵。韵脚分别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这样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并且第一节和第七节押相同的韵脚,形成一种民歌式的回环复沓的艺术效果。

其次是汉字的形体美。汉字是表意的文字,探讨汉字的形体美,可以激发兴趣,有利于使枯燥的文言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力量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如在讲解“莫春之初”这句时,如果只是按注释说“莫”通“暮”,这样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可以利用 “莫”字形体进行讲解。甲骨文“莫”字的写法是:上下部分都是草,中间是个圆圈,圆圈里面有一点,意思是太阳落入草丛之中,天色自然已暮。这个字是“草”和“日”两个象形字的会意字。后来汉字隶变以后才简化为“莫”。通过解析汉字形体,学生逐步养成了见形明义的能力,提高了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获得了破解汉字密码的愉悦,感受到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二、修辞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要求,这种审美能力当然主要是指语言表达方面的。修辞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为修辞让很多句子广为流传,成为名句。如运用比喻“古来万事东流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借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比拟“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运用夸张“士皆目,发尽上指冠。”运用排比“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运用对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更有用修辞手法来论证观点的,如《劝学》给人印象深刻最深的是,说理的话并不多,而道理却讲得透彻生动。这主要在于文章连续运用大量的比喻,以喻代议,比喻的作用是形象生动,使得说理不枯燥,易于让人接受,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在比如鲁迅的文章《拿来主义》,同样采用比喻说理。这些都是修辞之美的典型事例,并且要有意识的让学生自己也学会运用。

高考作文的要求之一就是要有文采,如何才能有文采呢?其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谁在作文语言中运用了修辞手法,那么作文也提高了一个档次,修辞就成为了好文章的一个亮点。除了公文类的实用文体之外,大部分的文章都可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总之,语言之美是离不开修辞的,文章要有文采更是离不开修辞。我们要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为我们的文章插上美丽的翅膀,让它越飞越高。

三、情感之美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中可以看出“好”“乐”是学生在学习中情感的表现,如没有情感,“好”“乐”根本无从谈起。但在应试教育的体制的下,语文教师的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其工具性,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一个教案讲一生,注重对标准答案的讲析,语文逐渐演变得模式化、单一化,显得枯燥乏味、艰涩难懂,学生不自觉地远离语文,厌恶语文,学生心灵乃至人格素质逐渐解体,个性悄然消磨。其实,语文之美,是其他任何学科不可比拟的,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挖掘语文的情感内涵,还原语文的真与美,并将其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营养的同时,更能体验到语文带来的美的享受,从而引发兴趣,热爱语文。

朱自清的文章往往情感如恣肆,以《绿》为例:“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地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我们哪怕只用眼睛触摸这段文字,都能感受到朱自清对“绿”的倾慕、喜爱、陶醉。对于关键字的品味与解读,不但能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也能引导学生理解句子含义,提高解读文章的能力。

四、美之创设

篇2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审美教育;实施策略

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的。这要求教师不仅知识要更新,能广泛涉及中外古今美术史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高中美术课时安排少,在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画的基本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对学生不断的启发和熏陶,来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下面就高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理论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很多美术欣赏课只是停留在简单甚至肤浅的层面上,而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仅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来评判美术作品,就是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不能并重的表现。很多美术欣赏课常常是烦琐地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平淡地介绍,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的很少,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整节欣赏课由老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讲得平淡乏味,学生听了反应淡漠,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离了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同样,以“美”和“不美”来评述美术作品,对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和谐谓之美,悲壮谓之美,崇高谓之美,有形式之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所有这些,说明一点:作为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画、故事、音乐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二、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注重对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欣赏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这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既向学生传授了审美知识,又给学生做出了审美示范,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应具体到内容和形式上。

美术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自参与和体验,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所以教师自身须苦下工夫,提高自身专业、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到“能意会,可言传”,语言准确而言简意赅,风趣幽默而具有感染力。如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一课中讲到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教师在讲解这幅作品的时候,先从画面的形式切入:画面中只有一位老者,独坐船头在垂钓,周围是一大片空白。后引导学生完思考周围大面积的空白表示什么意思?这幅画描绘的内容是什么?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在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可再进一步引出唐代著名诗人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并阐明诗的意境与画中内容的吻合。但要避免像上语文课那样在欣赏评述中完全以“文学解释”代替美术作品欣赏。如果作品中所涉及的故事、人物与情节、诗词的介绍不能和作品的美术语言、形式、风格结合起来,那也不是真正的美术欣赏。另外还应避免把美术欣赏课上成美术史论课而陷入史论的之中,而应欣赏到点子上,并把握好作品内容和形式两个要素。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还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界限,而不要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使学生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影响,并且从中受到教育。

我们提倡的审美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教师就是要用人类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帮助学生认识美的规律,触动学生的感官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三、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注意沟通,共同参与

美术作品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作品,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与艺术作品直接交流,理解作品信息,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是沟通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其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分析,并提供必要的知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学生对美术作品必然会产生各种看法或不同的评价。教师可以做一些提示或补充,但绝对不要轻易地将专家或教师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因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本无统一的标准,一定程度上,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学生自己会慢慢懂得作品真正的内涵。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只有当学生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亲自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把握才能成为可能,从而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所以在课堂中要注意师生共同参与,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键是要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参与欣赏的热情,而实际上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观,或多或少地都可以对美术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需要的就是一种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敢说、想说,而这个平台则需要教师去构建,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方向,给予引导,使师生在共同参与、平等切磋的过程中,完成教学活动。当然,这一切都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包括情境设计、问题设计、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等。

总之,高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突出学科特征,并做到德育与审美教育相互渗透;美术基础知识的引导和作品欣赏相结合;注重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欣赏;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注意沟通,共同参与;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线,切忌把教学变成“蜻蜓点水”,不深不入。应把审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思想引入到教材所开设的艺术乐园中,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思。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完善自我,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与时代的步伐相一致。

参考文献:

[1]郑和钧,邓京华,等.高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1.

[2]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美术教学参考书(一).1版.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05.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8.

[4]吴乐年.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篇3

一、精心预设,为课堂生成铺桥架路

“动态生成课堂”更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备课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我认为“动态生成课堂”备课不仅要关注知识的发展脉络,更要深入研究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起点和思维类型等实际情况的预见要更充分。对预见的种种可能性,选择的引导策略成竹在胸。教师要用精心的“预设”为学生搭建课堂生成的平台,让预设与生成珠联璧合、和谐共生,这样才能使一堂平淡的课呈现“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

其实,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法,从哪一位乘起,怎么进行进位等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对于教学中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如果没有教师对于教材的灵活把握,精心预设,就不会有学生的精彩生成。本案例这样的设计,是教师个性化的教与学生个性化的学的重要体现。教师抓住学生认知上的局限与盲点,因势利导,让学生挑战连续进位的题,自然而然地得出:“还是从个位算合理方便!”这一体验结果。原来需要再三强调的教学重点就这样轻松内化成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了。

二、关注学生,为课堂生成创设空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化自己的角色,为学生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对回答出错的学生,教师要宽容;对暂时后进的学生,教师要降低自己的心理期待;对回答出乎意料的学生,教师要学会倾听,因为意外往往生成精彩。只有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课堂动态生成才能成为可能。

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是急于指出错误,而是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宽容学生的错误,给学生自我纠错的机会,如当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时,教师没有急于转向,把学生的思维导入自己预设的通道,而有意制造“矛盾”,开展正反两方的辩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引导、激励,把辩论不断引向深入,从而形成“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而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则是轴对称图形”的观点。学生的奇思妙想在教师的鼓励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展现了学习之美。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他们的思维,不能视而不见,或听之任之,而是积极引导,用我们的智慧引领他们的思维归队。

三、捕捉亮点,为课堂生成创造精彩

在每一堂数学课前我们的教师在对教材研究上付出了很多努力,甚至艰辛。也许我们曾为了一个环节是否通顺而冥思苦想多日;为了一个问题的提问学生能否顺利回答而绞尽脑汁多时。但就因为如此,我们往往对教学中的每个过程、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于是就无法放开自己,常常被教案这只“无形的手”所牵制,始终挣脱不了它的束缚。实际上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已大大增多。教师应该学会倾听,并在倾听过程中及时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针对其中有价值的“意外”合理打乱教学节奏,演绎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

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原本想遵循备课设计,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由图说出几个7,再一步步归纳得出7的乘法口诀。可没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7的乘法口诀’我会背。”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有的甚至还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这可怎么办?怎么办?老师一下愣住了。但他立马做出了一个决定,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就从学生的这个实际情况出发,重整教学流程。于是,他说:“你们真厉害,连乘法口诀都会背,不错,不错。那有不会背的吗?”果然,几之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教师抓住挈机说:“还有这些小朋友不会,你们愿意帮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7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这下课堂沸腾了。有的指着书上的插图教着;有的用身边的小棒教着;有的索性拿自己的手指比划;还有的干脆直接背口诀来记;……我们姑且不去评论这些学生“教”的方法是否可行,单这一转变就使学生由 “学数学”成为“教数学”,学习热情直升极点。试想,假如教师在那位学生说出实话时,立即加以呵斥、批评;假如他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又怎会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呢?

篇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高中美术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逐渐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向创新思维教育转变。加强高中生美术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高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

 

高中美术教育是我国高中教学中的标准课程之一,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应对高考机制,学校和教师对高中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十分不足,大多数教师和家长都将美术教育看做是一门副科,这极大地制约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和顺利进行。

 

(二)美术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艺术源于生活,美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当今的高中美术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注重对课本内容的讲授,忽视了美术教学的实践,这使得美术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失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美术教学不但包括绘画基础以及对美术作品的鉴赏知识,更包含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创作,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掌握美术的基础功底,同时享受创作的乐趣。

 

(三)缺乏生活元素

 

美术教学不仅仅是绘画的教学,还包括雕塑、建筑等美学作品的鉴赏,高中美术的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美术功底,更要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然而,这些美术知识基本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差距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容易学习和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美术教学中缺乏生活元素的融入,使得美术知识枯燥乏味,学生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导致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学生无法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美学素养,提高审美水平。

 

二、将生活教育融入高中美术教学的策略

 

(一)将生活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艺术源于生活,高中美术教学的教学内容中处处都是生活的痕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生活教育的融入。例如,在一些抽象派的绘画作品的鉴赏中,学生无法在短时间深刻理解抽象派的绘画风格和绘画思路,更无法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使得学生失去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一些较为抽象的雕塑涉及到中西方文化中的一些神话内容,学生无法了解这些神话背景,更加无法理解雕塑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将生活教育融入其中。

 

例如,在《古希腊雕塑》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不理解古希腊神话的内容,因此无法理解古希腊人的审美理念。教师可以通过生活教育的方式,将2004年出现在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一些片段展示给学生,通过表演者们身着石膏像的衣服的静止表演使学生理解古希腊雕塑的地位和意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古希腊雕塑的博大精深。

 

(二)整合教学资源

 

每个地方都有地域性的文化特色,生活因此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地域性文化特色的教学资源,立足于生活,为学生创设更多的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深刻的理解美术知识。例如,在《中国民居》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身边的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民居和建筑,使学生将熟悉的文化特色与熟悉的建筑类型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对中国民居的影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情操。

 

生活中的许多物件也可以作为教学资源,例如在素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常见的容器和水果带入课堂,让学生绘画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在光照下,不同角度不容物体所表现出的不同阴影,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快速的学会阴影部分的处理。同时,这种绘画常见物件的实践,能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用美学角度去观察生活、美化生活,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内容要不断的与时俱进

 

由于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更新教案和教学内容,从而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美术教育的建筑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通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的介绍使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还要注意一些中国现代建筑的介绍,让学生通过现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理解美学的发展进程。

 

(四)学会创作生活之美

 

美术教育的最终价值体现在运用美术来创造生活之美。学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才能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事物的美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增强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例如,郑板桥的竹子,展现给大家的是一种静态美,一种宁折不弯的精神,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则体现出一种神秘的美,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将不同的美展现出来。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高中美术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将生活教育引入到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措施。将生活教育引入到高中美术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场景提高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和创造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培养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篇5

  争做最美教师演讲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对于“美”,有很多种理解,人之美,有外貌之美,体格之美,心灵之美,那么教师的“美”是体现在哪里呢?又该如何成为这众多教师之中的“最美”教师呢?我认为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甚至最美的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具有强烈的责任心

  作为一名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他们的世界纯洁如白纸,没有沾染任何不良习气和恶念,作为给他们传授知识和建造世界观的教师,在这时扮演着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的心中应时刻有一份责任感,而这份责任感,我认为就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最为基本的素质,并且要始终践行于实际工作中。责任心,是一种态度,只有对教学工作心怀强烈的责任感,才能以最好的状态完成教学任务。责任心,也是一种能力,教学有能力高低之分,但是只要心中有这份责任在,尽职尽责才能尽善尽美。

  二、做事要细心

  教师每天面对着一个有着数十人的班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有着各自的问题,有学习上的也有生活中的。这时就需要老师用一颗“细心”才能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在批改作业和日记时,要仔细的审阅,并且循循善诱,和学生之间建立一定的心灵沟通和纽带,取得学生的信任,为学生解决困惑,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样能够达到很好的育人目的。让他们能够在心理发育上,更加健全,而这也是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关注一个重要教育内容。

  三、要有关爱心

  学生年龄小,同时也代表着心理上的不成熟,承受能力较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注意其身心发展的均衡。在教学中,不要对后进生感到厌烦,不要用体罚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对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及时关注并疏导,避免悲剧发生,让学生能够从老师身上感受到温暖和呵护,尤其是当今社会中存在大量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的关心和教导,教师更要担负起教育引导的责任。让学生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得到爱,懂得回报爱。

  四、要有恒心

  “最美”教师的成功,贵在恒心。对待教学,要时刻准备好教学内容,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贯穿自己的工作。特别是在处理班级事务的时候,不要放过一件小事,要做到多和家长沟通,多和孩子交流。特别是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孩子,但是对于一名人民教师而言,没有坏的学生,只有不懂得教育的老师。每个学生身上都潜藏着优点和特长,作为教师,应该耐心地去发现、去鼓励、去关注,让孩子和家长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最后,我觉得作为“最美”教师,应该从一些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并且以自己的责任心,关心,爱心,恒心来实践于教学中,自觉的做好每一件小事。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争做最美教师演讲稿2

  闻鸡起舞动身忙,晨光熹微驰路上。起床军乐急召唤,列队齐整迎曙光。匆匆忙忙进早餐,喜看晨读声响亮。 精耕细作笔勾连,凝神备课不知倦。全面把握细思量,瞻前顾后不怠慢。冥思苦想搜肠遍,屏幕闪闪求索间。方家名师细观看,教情学情考虑全。团队合作解疑难,课件教案准备完。

  三尺讲台,描绘千秋愿景;一支粉笔,书写人生答卷。一方教室,神游寰球古今;半壁黑板,挤满人世悲欢。春华秋实,道不完蕙质兰心;白纸黑字,写不尽哲语箴言。 灯火辉煌,自习辅导亲切指点。繁星满天,批改作业任劳任怨。铃声响起,目送学生离校安全。值班灯息,催促大家入睡酣眠。身心疲倦,独自掉车回转。寒风阵阵,吹起衣裙漫卷。

  夙兴夜寐,两头不见白天。暮鼓晨钟,时刻按步就班。一日三餐,狼吞虎咽赶时间。半刻余闲,学生动向挂心田。学习生活关心遍,政教处里起微澜,思想教育不放松,道理人情细细谈。如此平凡,一天接着一天。三年轮回,一年又是一年。有为年青,转眼鬓白点点。蜡油耗尽,只剩灯芯独燃。工资菲薄,愧对至亲双眼。无暇教子,忍看孩子埋怨。因何抛家弃子?为何倾心奉献?教师职责重如山,大爱写在胸口间。

  说起师德何须多言?紧张生活就是证言!

  敬业篇

  乐为园丁培桃李,甘为人梯天地间。传老子“道德真经”,教化后辈;继圣人“君子怀德”,诲人不倦。宏八耻之要义,知荣去辱;扬五爱之传统,世代流传。为蒙昧书生,架通心灵桥梁;使顽劣学子,扬起希望风帆。春风化雨,泽润桑田。以情育德,竟化干戈为玉帛,校园人人欢悦;倾心交谈,心扉洞开智通达,辨别丑美恶善。播思想之种,疏浚个人行为源泉;发行为之芽,奏响终身学习琴弦;抓习惯培养,促进性格完美成长;育春风桃李,开启成功命运诗篇。

  育人才以伟力,栉风沐雨;创奇迹于尘寰,沥胆披肝。由教师到领导,岗位转换尽职奉献,直到年限。宁阳新校补习,开新局面接连换转,无悔无怨。张老师,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带领学生训练。卞老师,三四十年,置身教坛,夺取物理桂冠。徐老师,政治理论编辑书法,活跃文坛。郭主任,指导教学,教科室里,余光耀眼。提升自我,远涉重洋,炽心把外语锤炼。湖南湖北,跋涉万里来到此间;非亲非顾,怀揣梦想只求奉献。爱人肾炎,劳碌奔波教学不误。教学繁重,两度跌倒面部瘫痪。代课缺人,教研组长身赴一线。心似一片丹枫,品若一株雪莲。

  因何老骥伏枥,矢志不变?因何患病舍家,痴心一片?因何忠孝不全,亲人难见?师德顶上高悬,不敢丝毫懈慢。

  说起师德何须多言?爱岗敬业里面体现!

  争做最美教师演讲稿3

  今年是进入教师这个职业的第七个年头了,虽然觉得自己对事业的付出很多,对那些可爱的孩子付出自己的心血,虽然总在说并且听着别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形象,可是我却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尚且还达不到那么光芒四射。但是,头几天我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晚会,我才真正的感觉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形象,而对于乡村教师而言,这种光辉更加闪亮,更弥足珍贵!

  观看颁奖晚会的过程中,虽然感动的情绪早已预知,但在观看的过程中,我还是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泪满衣衫。“最美乡村教师”无私奉献的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鼓舞了我。 这十位教师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感动,而是心灵的震撼,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同凡响的故事,他们都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了大山里的孩子,他们甘愿献出自己的青春,放弃城市优越的条件,选择走进大山,走近乡村,帮助那些孩子完成学业。

  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感人,孩子们的天真纯朴,学校环境的艰苦,办学条件的简陋,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用生命对学生的呵护等等都让我感动到流泪。颁奖环节,主办方精心为每一位最美乡村教师请来不同的颁奖人,他们有的是自己的学生,有的是自己的兄弟。一句“老师您好”,触动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眼泪无法控制。

篇6

一、课堂气氛自主化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得不到学生的回应,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极尽所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索氛围。只有良好的探索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乐中学”。

例如,在教学《问银河》这一课时,我出示一组银河的图片给学生看,让学生想象银河里会有些什么,学生饶有兴趣地讨论起来,说出了许多想象丰富、童趣盎然的语句:“银河呀,在你清澈的小河里,有捕鱼的老爷爷吗?有五彩的鹅卵石吗?”“银河呀,在你清澈的河水里,有会放电的鳗鱼吗?有会潜水的潜艇吗?”“银河呀,在你那浩瀚的水底里有掉落的珍珠和宝藏吗?有凶猛的大白鲨吗?”……在本环节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自主表达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对银河的兴趣,诱发了学生倾吐的欲望。

语文教学需要生动形象,语文教学需要自主探究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有机整合,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阅读等途径来独立获得知识,使过程和结论更巧妙地融合。

二、学生互动多元化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活动,二者缺一不可。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启发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去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成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角,而教师只是负责烘托主角的配角,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将无从谈起,因而,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应甘当配角。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孩子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孩子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例如,《台湾的蝴蝶谷》这篇课文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蝴蝶谷里迷人的景象”。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在此基础上,用笔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再通过与同学讨论的方式来弄懂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学生通过讨论,能够互相启迪,互相汲取,互相弥补,互相改正。同学间的讨论,增加了学生发言和锻炼的机会,给学生与同学交流的机会,也给后进生提供机会发言,经过讨论出来的答案相对完整,相对详细。整堂课下来,学生参与度高了,发言的机会多了,语文课堂就格外充满了生机。

三、提问方法深入化

教学时,教师应巧妙地设置悬念,于无疑处生疑,切忌“自问自答”,把学生框死在所谓的“标准答案”中,应给予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充分思考的余地,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先要求学生画出狐狸为了骗走乌鸦嘴巴里的肉,说了哪些话?狐狸在说这些话时的动作和表情是怎样的?乌鸦听了狐狸的话之后的三次不同反应?在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的归纳和总结后,要求学生续写这个故事。在续写时,并不是把学生框死在“乌鸦再次被骗”或“狐狸真心悔改”等“标准答案”上,而是让学生深入地思考,大胆地想象,并请学生说一说,融合大家的智慧把续写的内容丰富起来,留下了许多鲜活、有趣的文字:“听了狐狸的话,乌鸦气得火冒三丈,不能忍受,它还击道:‘你这只……’可话还没说完,乌鸦嘴里的肉就掉了下来。狐狸一口把肉吞进肚子,大摇大摆地走回家了。”“它(狐狸)闭上眼,张开大嘴,等待着从天而降的美食。可是小乌鸦早就知道这是个圈套,没有中计,抓起一块大石头往狐狸嘴里扔去,‘嘣!’小狐狸把嘴一闭,石头便把它的牙齿崩掉了。”

四、朗读方式多样化

朗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渠道之一。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萌发学习激情的动力源于朗读。朗读讲究“眼到、耳到、心到”,是眼、手、口、耳等多种感官相协调的过程,是通过直觉体会语言,对语言的各方面进行综合感受。在朗读中,学生得以领悟文章的精髓,学生亦能陶冶情操,可谓一举两得。现行教材中不乏文质兼美的作品,这些作品无不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评价,沉淀着写作人丰富的感情。教师在教学时要想法设法,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走进文本,去感受语言文字之美。除了常见的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借助现代媒体技术,进行“人机对话”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例如,在教学《再见了,北京!》时,我让学生先听一遍配套光盘中的录音,并尝试跟着录音读一读,学生一下子被光盘中的朗读所吸引,都能极其认真地跟着光盘朗读,在接下来的朗读中,我又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揣摩,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因而,学生读这篇课文时都特别有激情。

篇7

关键词:网络教学;数学;全网教学

作者简介:蔡玲霞(1979-),女,甘肃张掖人,新疆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理工教研室主任,讲师。(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吉淑芳(1968-),女,四川西充人,克拉玛依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二部,副教授。(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207-02

一、网络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中国教育正逐渐向网络教学转变。所谓网络教学是利用已经普及的电脑和宽带网络等硬件环境,依托专业的网络现场教学平台,实现异地、同时、实时、互动教学和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是“实地现场教学”模式的强有力补充,是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总体趋势与目标。早期的网络教学形式单一,一般是教师用自己的word、ppt、pdf等格式的讲稿备课,只需上课的地点有投影仪和笔记本电脑就能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教学内容。随后发展到多种媒体共用的教学手段,如教师可以在ppt文档中插入表格、图表、SmartArt图形、图片、媒体剪辑等多种链接,或者做成flas、网络课件等,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学生学习效率高,教师工作量小,教学资源是可修改和重复利用的,并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教学效率,是教育实践的创新。

二、全网教学势在必行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客户终端技术的高速发展正促使网络教学逐渐成为新世纪的主要教学方式。不仅仅是开放大学、奥鹏远程教育,国内普通高校也开始实行网络教学;乔治・西蒙也多次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印度学生因coursera而改变了他们的人生。[1]2011年,麻省理工学院、英国开放大学甚至国内许多高校也投入到MOOCs的实践中。2012年7月初,上海交大举办的在线教育发展国际论坛上,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12所国内高校宣布打造“在线开放课堂”共享平台,互联网的诞生实现了全球资源共享,创新了网络教学模式,推动了高校教育改革,提高了高校教学质量。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中心今年开始尝试跨省共享,在重庆大学和南昌大学已参与并开始选修课程。

MOOCs的创建人之一斯蒂芬给出的开放教育的定义是:开放教育资源是指那些用以支撑教育、能被任何人自由访问、重用、修改与共享的资料。此定义侧重网络学习概念,强调网络教学在远程教育中的重要性。开放大学是搭建全民终身学习的“立交桥”,而国家开放大学正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促进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在教育技术、教学方法、资源建设等方面都走在国内其他高校的前列,为建成世界一流开放大学而努力。

2011年美国旧金山的蒙地维塔中学率先在课堂上试点运用iPad上课,接着是上海、北京的几所小学也先后试行IPAD教学,这将大大降低学生的求学成本与学校的教学成本,减轻家长检查作业的重任,系统会自动评判学生的作业。

以上种种迹象进一步说明网络教学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可行。

三、数学课程的重要性

提到数学课程,多数学生都是望而却步,认为数学是抽象、深奥的,导致许多学生转而求其次,选学没有开设数学课程的文科专业,而违背了自己的初始意愿,从而失去了探索数学奥秘的体验,也失去了感悟数学之美的机会。2013年10月国开大学对数学骨干教师进行为期15天的培训,有幸聆听了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顾沛老师“数学文化”课程介绍,使笔者对数学的重要性及数学之美有了更新的认识。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最终目的。数学课程的教学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是培养学生数学观念、形成良好思维素质的关键。

四、对现代技术条件下数学教学的思考

现代的网络教育环境对数学学习、教学发生巨大变化。[2]数学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从“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将工作重点进行转移:

1.从纸质教案向电子课件转移

电子课件的优势在于对图形、文字处理方式和展示效果都是传统教学无法媲美的。对于教学的反思可以对电子课件进行反复的修改,总结教学经验。对于图形的旋转、大小变化、切割等动画制作都能为学生清楚、直观地展现出来,优化课堂教学。

2.从教学主体地位向主导地位专业

充分网络课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果没有好的老师引导,课程设计得再好、资源再丰富,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一样也起不到好的作用。以新疆电大西部特色课程“数学思想方法”为例,利用图形的切割、补形、折叠、展开,处理空间图形,直观地体现化归思想,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融在一起。在带余除法中,利用实物进行过程演示,再返回到算式,体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在课程中开设师生讨论区,引导学生乐于学习。

五、全网教学给数学教师带来的机遇

英国开放大学是中国远程教育的先驱,而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在中国是首先实行网络教学的,在教学资源、教师队伍、教学技术等方面都优于其他学校,只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向国外开放大学学习就可以抢占网络教育的制高点。

1.公平教育,自由学习

新疆电大相比国家开放大学,在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不足。有的专业逐渐萎缩,学生人数较少,面授课到课率低。比如经济学本科专业,新疆电大系统目前在籍学生人数只有20人,分布在五个地州市电大。比如“泛函分析”课程,是应用数学本科学生的一门省开课程,地州电大很难聘请主讲教师,更不用说聘请优秀教师了。如果全网教学顺利实施,那么不论是省级电大还是地州市电大的学生就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自由选择时间和地点聆听名师讲座,利用论坛、QQ等多种形式和主讲教师、全国电大的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享受公平教育。

2.区域互补,资源共享

各地电大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不足。通过全网教师实现区域互补,教学资源的共享。比如新疆电大编写的《新疆旅游英语 》教材,通过教材和CAI课件足不出户了解美丽的新疆,让新疆走向世界。内蒙古电大结合本地特色制作的“民族理论、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法”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选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图片资料,使课件更加直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

3.优化资源,提高成效

截至2013年11月,国家精品课程网站本科国家精品课程数量14348门,高职国家精品课程数量5924门,相比2007年本科国家精品课程的411门翻了38倍之多、高职国家精品课程数量200门翻了29.6倍,网络课程迅猛发展,各类网络学习资源浩如浩如烟海。作为教师要将资源筛选、分类,进行导引、鉴别,为学员学习提供支持,如觉得好的地方就借鉴,不足的地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改进,对资源随时更新和补充,及时反映出最新的科研成果,把这些成果编入教学内容中来并通过共享的方式惠及更多的人群。

4.团队合作,多出精品

斯蒂芬提出的网络聚类方法是指,在群体互动的网络结构中,专业能力以“簇”的形式构建,个体学习就是将自己的能力不断向这一“簇”靠拢。目前全国44个省级电大,专兼职教师人数众多,必须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建立课程教学团队,包括中央、省级和市级的教师队伍,运用新媒体技术制作章节内容的知识点,突出重难点,并运用案例分析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找准知识点对实际工作运用中的切入点。发挥团队中每名教师的职责,中央一级制定整体方案,省级宏观分配把握,市级操作课程重点,层层结合,层层落实,通过学生反馈意见调整、改进。如“离散数学”网络课程课程组建包含核心组、骨干组、辅导教师与班主任、课程管理员与技术支持服务人员等四个层面的课程教学团队,团队成员有中央电大、深圳电大、湖南电大、北京交通大学等学校的骨干教师。2013年离散数学课程教学团队被北京市高等教育学校授予继续教育优秀团队称号。

六、全网教学给数学教师带来的挑战

新的形式和变化对开放教育也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

1.教师从单一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到多种综合技术联合使用

数学软件就有几十种,如打字软件、数学规划软件等等。计算机各种应用软件层出不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计算机教学和远程教学成为可能,教师要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不仅仅要学习应用数学软件,还要学习利用现代技术制作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适应教学方式的转变。

2.从面授辅导教师向导学教师、教学服务等多种身份兼顾的转变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由对系统知识的面授转变为对网上学习的引导,以及重难点知识的辅导。同时利用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技术、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知识研究学生的特点,特别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更好地组织教学、管理教学、服务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成效。

3.从黑板教学到全媒体教学的转变

以前面对面的教学发展为面对面教学、混合教学,利用各种即时通讯手段及工具进行全网教学,教师必须根据课程特点,采用适合的多种教学手段,相辅相成,使学生收益最大化。中央电大2008年基于WEB 2.0的平台建成的“离散数学”精品课程属于早期的数学网络课程,通过每月一次的重难点梳理、BBS答疑、期末复习指导、在线学生评价等内容和形式,及时更新教学资源,提高课程考核及格率,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4.从传统面授教育到现代微课程教育的转变

传统面授或视频课程都具有时间长,知识系统、教学各环节逐步过渡、展开的过程,系统的知识是以节的形式讲授和存在的,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碎片时间的利用率上升,而微课程只有5~10分钟,甚至更短,使得知识可以碎片化的形式进行传授,系统讲授和碎片化的教学二者间形成了相辅相承的关系。[3]

5.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

国开转型意味着开放大学的发展需要重新定位并按照新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开展各项工作。电大教师要不断开阔视野,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学术水平,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七、结束语

数学全网教学势在必行,给数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导学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在中国在网络教学占有一定的优势,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抢占网络教育的制高点,努力打造电大开放教育特色文化,创建一流现代远程开放大学。

参考文献:

[1]胡艺龄,顾小清.从联通主义到MOOCs:联结知识,共享资源――访国际知名教育学者斯蒂芬・唐斯[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6).

篇8

关键词: 中职生 数学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效率

中职生一般都是经过各类高中层层选拔后剩下来的学生,这些学生因各种原因,数学基础差,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是中职学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对数学学科缺乏兴趣,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不好,严重制约了中职学生学习其它专业的能力和信心。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而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如果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就会视数学学习为一种苦役,也就不可能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因此,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优化中职学校数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老师要接纳和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般说来,大部分中职生由于在初中时数学成绩掉队,属于所谓的“差生”,经常被学校和教师批评,因此他们的内心很脆弱,经受不住打击。进入中职学校后,换了环境,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不歧视,不讽刺,不打击,不揭短,有怕遭冷落的共同心理。融洽的师生感情是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对学生要抱有诚挚的爱,平等尊重,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便能“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心中有学生,学生心中才会有老师,师生感情上的一致性,会引起双方信息的共振,此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教学效果最好。当学生有所进步时,老师要及时给予鼓励、肯定和表扬。所以,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而且要爱生如子,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注意对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二、给数学增添更多的人文色彩

数学常被学生视为最理性的学科,数学教师也被称为最理性的教师。数学课上很少有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要像语文课一样煽情似乎就更不可能了。其实,教师可以深挖相关的数学史实及数学家的奇闻轶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人文之美。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讲一些与学习有关的数学趣事,可以令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结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与数学相关的人文知识,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求知欲。

数学学科蕴藏着大量美的因素,从概念到结论、从定义到公式、从外表到结构、从形式到内容、从理论到实践,无一不体现出美的特征。例如“勾三股四弦五”体现了直角三角形中的奇异美(特殊性),又体现了统一美。而对于一般三角形,这种统一美又得到了突破,得到余弦定理,充分显示了数学的动静美和简、美、真的规律。数学美是客观存在的,教学中,教师若能采取各种方式向学生展现和揭示数学美,就能引发学生追求数学美的心理倾向,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而热情高涨地投入学习。

三、改善教学内容,让数学贴近生活和专业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让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贴近学生专业特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尤其是对于中职生,更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专业特色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长期以来,为什么一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呢?其主要原因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令他们感到数学枯燥、抽象难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必须为生活服务,把数学生活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大增。教学中可以把股市涨跌的“时间之窗”与数列中的斐波那契数列联系起来。学习了排列组合和概率,可以和学生探讨我国推出的“福利彩票”、“体育彩票”的中奖问题,以及银行贷款、房款按揭、峰谷用电、居民储蓄等关乎每个家庭的经济问题。又如:增长率、企业成本与利润的核算、市场调查与分析、比赛场次安排问题,等等,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并明确数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更好地适应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努力架设起一座通向数学宫殿的兴趣之桥,使学生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去发现兴趣的源泉,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所取得的成就,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欢乐。这样,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能得到持续发展和进一步开拓。

另外,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既要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教学要求,又要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更要突出地为现行的专业教学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课教学中,要经常有意识地了解专业技能中需要的专业知识,熟悉专业问题中应用到的数学知识。在每一个知识点学完后都安排一些结合所学的专业或实际问题的简单应用,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并加强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如讲完函数及不等式的知识后,向学生介绍需求函数、成本核算、利润函数等应用于企业管理上的问题;在三角函数知识学完后,可以介绍三角函数在简谐振动、正弦交流电等电子电工中的应用问题。如此一来,使学生觉得学好数学非常重要,处处都离不开数学。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够为学生学好数学增加动力,从而达到突出应用,为专业服务的目的。

四、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是目前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其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三个环节。

(一)注意课堂引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刚上课时,就要用有趣的故事或游戏诱发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它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教学就有了动力,教学过程就有了活力,也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在学习“排列数”公式的引入时,可向学生提出:我市的电话号码由七位数字上升到八位数字,你能知道可以多装几部电话吗?又如讲“对数运算”的引入时,可先向学生提出一个容易接受但又很难猜准的问题:一张两毫米厚的硬纸皮,如果足够大,我们把纸皮对折再对折,当对折了100次后,这堆纸将有多高?在同学们做出种种猜测后,教师再告诉大家,其厚度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这结果超出了习惯的直觉,学生们好奇、怀疑、急于想知道是怎样算出来的。这就诱发了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使其兴趣盎然,求知的热情油然而生,这时,教师若能抓住时机,及时转入正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讲究教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由于中职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因此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教师在教法上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

1.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尽量降低学习的起点和坡度,分散难点,给予模仿性学习的机会,同时还要加强变式训练,循序渐进,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及时得到反馈。

2.加强直观教学和多媒体辅导教学,应注意使用教具、挂图、电教片等方式进行直观教学,还要注意引进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如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使用教学软件、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等,从而丰富学习内容,扩大学习空间,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师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的学习情绪,中职生上课容易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带领他们走入神奇的数学天地,使课堂教学生机盎然,有声有色。著名教育家夏尊曾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以引起共鸣,教师在课堂上要以满腔热忱的爱去点燃学生自信的火种,用亲切的语言和表情,多鼓励、少指责,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对教师倍加信任,在愉悦的情境下,学习数学的兴趣会不断提高。

(三)重视课堂总结。

在教学结束时,教师不能简单地说一句“现在就讲到这里”,而应该千方百计为学生留下无穷的韵味和趣味。课堂结尾和开讲一样,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结尾会使整个讲述在归纳中得以升华。课堂总结应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即在总结时用新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关键。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利用数学的人文情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专业特色,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努力探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最佳整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篇9

[关键词]审美教学 人学 教师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16-03

早在1793-1793年,在席勒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封信中提出:“只有让审美教育充当使人恢复健康具有美的心灵和人性的教师才能在两种冲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之结合,并通过既有生活又有形象的艺术培养人的美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性。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席勒的这种赋予审美教学以人学的意义的境界,不仅使他成为审美教育之祖,同时也为人类的美学理论研究和现代审美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审美教学发展至今,是否已经承担并完成了完善人格、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的使命,是否实现了完善人性,使人从自然到理性,最后到自由境界的人学承诺?回答是否定的,审美教学活动中忽视人的本质地位、主观意识的体验和创造,己经直接危害到人的自觉性和创造意识。学生对于美的感受以及追求美的冲动己被人们对审美教学急功近利的需要和非常现实的供求关系而取代。审美教学本应体现人的自身审美要求和提升自身生命质量的本质内涵正在慢慢地失去理想的光芒。

一、审美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审美教学形式化

现实中,审美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生命发展不协调,强调并局限于节奏、匀称、韵律等外在形式美的把握,甚至把外在形式美看得比内在的生命发展及自由更重要,用外在的审美教学形式束缚学生的生命发展,使学生的生命意义体验和主体自由意识活动被无情地消解了。许多教师努力寻求一种“看得见的”美感形式,把审美教学理解为感性的艺术,并在这些艺术形式中寻求教学的审美性,然而教学中的审美并不存在如同绘画以及音乐那种直接意义上的艺术表达形式,结果只能在教学外部形式上寻求美的感性表现,把教学的技术标准视为审美教学的根本尺度,刻意追求教学的板书、教案、语言和教学仪态等方面的美,进而导致审美教学与教学艺术的混淆。

这种被形式主义推波助澜的审美教学态度直接造就了当下审美教学标准化和模式化的倾向。纵观课堂教学审美化的实践,可以发现很多关注于外部形式美的教学行为,在美的形式之下仍然是知识凌驾于生命之上,学生的生命、自由为知识所摆布。在课堂教学中,人的生命美、学生对美的感悟完全被遮蔽,学生作为“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感、人格和个性在课堂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角色是认知,而其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却被放逐。如果审美教学继续被束缚于有限的“授业”领域,脱离人的意义世界和精神生活,追求外在感性形式的美,拒绝回答有关生命成长、精神发展、道德完善等价值领域的问题,就会使课堂教学失去原本应该具有的活力之美,这样的审美教学必然走向平庸、肤浅。

2 审美教学功利化

目前,审美教学价值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审美教学的工具价值,集中于作为手段的审美教学,很少涉及人作为目的的审美教学和达到生存境界的审美教学,从而忽略了审美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人的价值,由此导致审美教学的直接目的局限于谋求人们将来生活的幸福。为了最终实现个体的功名利禄、提升个体的社会地位,人们忍受痛苦,不惜任何代价接受这些从根本上违反了审美自由的宗旨,导致审美教学陷入了两难境地:第一,它要超越捆绑在学生身上的这根功利的“绳”,使学生获得真正的身心自由和解放;第二,它也面临着解决教育目的和个体发展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这个难题。

总之,由于“人”的中心地位的陨落,当代的教学审美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顿”和“危机”。

二、审美教学存在问题的根源

1 “美的本体论”的束缚

人与人在课堂中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关系,也具有情感关系、伦理关系、人际关系和法律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意志和独立情感的人。课堂中师生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由多层次关系构成的体系,所以审美教学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如文化学、人类学、伦理学、社会学、哲学等视角对其进行探讨。综观目前对审美教学的探索,大多数是从教育学理论本身出发,主要集中在教学艺术、教学方法、教学情感等领域。虽然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审美教学进行了详细论述,但大多关注于审美教学的外在表现形式特征以及工具价值,对审美教学的本质、定位、实施等方面并未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尤其受“美的本体论”束缚,忽视审美教学基于人的价值研究,对审美教学的根本问题很少涉及,结论往往也带有“普遍性”的特征,把审美教学当中的美等同于艺术中的美,从而使审美教学滑向形式化的方向。

2 “认识论哲学思维范式”的限制

从历史角度来看,我国传统教学理论把认识论作为理论基础,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在保证教学以传递间接经验为主方面有其积极意义。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特别是在审美教学的实践中,仅从认识论角度构建其教学理论给审美教学带来的危害是明显的。赞可夫的教学论最早始于尝试改革传统教学的不足,提出教学的发展性课题,但仍局限于把眼光放在知识的传递上,片面强调知识传递的速度和方式。布鲁纳把知识结构作为支撑教学论的基础线索,这种课程思想开辟了探索改革传统教学的思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在弘扬人性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从借鉴布鲁纳教学思想至今,我国教育思想仍没有真正跳出传统认识论的教学模式。近年来教学理论方面的改革,虽然动摇了认识论的主客体边界意识,但还没有真正从以逻辑和规律为特征的科学主义观念上走出来。

“认识论哲学思维范式”没有把人的心灵感受作为审美教育的本质内涵,导致审美教学在意义领域的封闭。在教与学的心灵活动之外探求美的教学,用外在的形式美掩盖内在生命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外在的审美形式与学生的生命发展相对抗。在这种形式下,忽视学生的生命美,压制学生的生命发展,使学生的主体体验和自由活动的意志被消解。

3 人的中心地位的失落

审美教学在很大程度上热衷于围绕“本体和本质”来探讨关于美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这使审美教学长期未能摆脱“美的本体论”的误导,忽视人的中心地位,“认识论哲学思维范式”将美视为客观的、独立于人之外的实体属性。“美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哲学思维范式”导致审美教学中人的中心地位的失落,其致命缺陷就是人的边缘化,致使审美教学陷入危机。

审美教学是感性的、情感的、生命的教育。美学家席勒认为,美与人生相关,美是“宣布人生最深之意义之艺术也”。审美教学不在于知识,而在于体验知识与学生生命发展的和谐关系。学生的美好体验越深刻,其获得的生命价值就越多,教学也就越具有审美性。审美教学的本质是生命意义的呈现,这种意义是指人的精神领悟和发现,

是学生内在心灵的觉醒,使生存意义在领悟中得到呈现,而这种意义只能是人的意义。如果审美教学不能提供这种与人的成长相关的意义,那么,再美的教学也只能是徒有审美形式的外壳。

三、审美教学的人学回归

随着教学论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审美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深刻的反思,摆脱传统知识论和认识论的束缚,进入审美和意义的境界。审美教学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本体,期待着人们以人学的视角对其进行考察。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式。教育是属于人之为人的活动,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育人,人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以回归人学的思想来审视和反思以往审美教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重新认识和解读审美教学,使审美教学得到系统、深入的发展。审美教学的审美价值体现,正是以人学的话语重新解读审美教学的本质、规律和形式;审美教学的人学审视是对教学的审美本质、审美规律和审美形式的反思和重构;最重要的是审美教学理论以研究人的教育和发展为其基本职能,理所当然应从人学理论中吸取营养。

笔者认为,把审美教学理解为人的主体的活动过程,体现了审美教学的特殊规律。有意识的审美教学活动其意义在于唤醒了人对美的感悟,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和升华生命,并能以一种新的精神状态超脱物质世界。这不仅仅是人之精神的独有享受,更是人的生命需要。因此,审美教学的价值取向应直接指向人,积极关注人的精神价值和体验。著名哲学家赫舍尔很早就提出有关“人学”的追问。许多学者普遍认为,人学揭示意识的本质,发掘生命的力量,引领异化者回归生命的自然,帮助迷失者复归本性,促进个体实现自我。

人学是一门久已有之却未自觉于意识有关人的问题的学问,边界广阔却不十分明晰的集成学科,人学的实质是人在把握对象过程中开启的精神天地,人借助于这一途径,塑造人性的精华,这也是人对自身本性的“真实”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就是人学。”人学视阈中的审美教学研究,应是审美教学理论前沿开辟的一个全新的领域。这种新的视角,揭示了审美教学应然的逻辑起点,并决定了审美教学研究的思想路线,循着审美教学演进中出现的“人学”问题,可以探讨审美教学的各个要素及其过程的不同形态。

作为教学范式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审美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人,即以人为本。然而,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以人为本的领域,至今却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在《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教育即解放”的思想,将“解放”视为教学的目标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伦理、审美、社会性等方面的教育,要求学校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施以全面发展的整体性教育,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通过教育使学生达到成熟,最终能从受教育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摆脱教育,成为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