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格式高考范文
时间:2023-04-02 02:3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演讲稿格式高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风一更,雨一更,
x年风雨历程。
思一生,念一生,
想着你热血沸腾。
哦!党旗,
一缕缕情丝紧系着民心,
一滴滴热血染成了风景。
铁锤锻打出现代的文明,
镰刀收割民族兴旺与欢欣。
日一轮,月一轮,
新世纪和谐为本。
情一腔,爱一腔,
跟你走步伐坚定。
哦!党旗,
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民心,
一次次挥手指引着前程。
天地见证你永恒的魅力,
危难彰显你的力量和神韵。
啊!党旗,
你是中华腾飞的灵魂,
你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篇2
关键词:江苏;高考方案;实施效应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00-00
紧随着2005年秋季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江苏省2000年以来的第四次高考方案改革拉开了帷幕,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正式批准江苏省2008年高考方案。在2008~2011年4年的实施过程中,社会各界对高考改革方案都有强烈的反响,新高考方案也历经了几次微调。课题组于2011年6月对江苏省新高考方案实施效应进行了调研,主要方式为调查问卷和访谈。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包括来自苏南、苏北、苏中15所学校的即将参加2011年、2012年高考的高中学生,以及已经参加过2010年高考的南京师范大学一年级学生,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459份。调查结果显示,高考改革方案体现出许多亮点,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认同,但遗憾的是,新方案的诸多亮点在实施中未能充分体现,相反却出现了不少疏漏和缺陷。江苏高考改革方案对基础教育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与效应,如何科学实施新方案、应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江苏高考改革方案概述
江苏省高考改革方案力求有利于中学推进课程改革、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扩大高校招生自,其模式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3”为语文、数学、外语,是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科目,满分为480分,实行分数制。“学业水平测试”包括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七门,分为选修测试科目和必修测试科目。招生时则按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成绩划定省最低控制分数线,并按照不同录取批次高校对生源质量的基本要求,分别对考生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提出相应的等级要求。
二、高考改革方案设计的亮点
1.与高中新课程改革一脉相承。江苏高考改革方案的显著特点就是将高考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其指导思想都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2005年秋季,江苏正式进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行列,此次课改提出高中课程应“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并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1]。从江苏高考改革方案来看,与新课改的精神是完全吻合的。
2.学业水平测试纳入高考,不再“一试定终身”。以往的高考方案,均以一次高考成绩作为唯一的录取标准,即所谓的“一试定终身”。这种“一试定终身”产生了两个明显的影响:一是社会实践中高考的作用被扭曲,导致“高考指挥棒”效应,加剧了应试教育[2]。二是增加了考生的负担,由于“一试定终身”,使得考生在准备高考的过程中背负巨大的压力,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成长。
3.分数与等级相结合,不再“分分计较”。江苏高考改革方案将分数和等级相结合,语数外三门统考成绩采用分数制,学业水平测试采用等级制,综合素质评价也采用一定的等级来呈现。调查结果显示,80.1%的学生和72.2%的老师认为,学业水平测试实行等级计分“非常合理”或者“比较合理”。等级分的使用,既能较好地体现区分度,又能避免不同学科之间可能出现的分数不等值问题,同时使得考生不必“分分计较”,推进中学素质教育的发展。
4.充分扩大高校的招生自,有利于人才选拔。江苏高考改革方案中,除3门统考科目是刚性指标外,高校在“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两部分有充分的自,高校可以对“学业水平测试”中的“选修”部分的考试等级以及“综合素质评价”中“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自行制定标准,录取的时候还可以参考“学业水平测试”中“必修”部分的考试成绩,以便于对考生的综合素质有更加全面的评定。调查中,89.1%的学生和95.6%的老师认为现行高考方案更加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三、高考改革方案实施中出现的偏差
1.学生选科凸显功利性。学业水平测试中的选修科目,其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以提供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但实施中却偏离了初衷,功利导向,使得学生并未能按照预期的目标实现兴趣选科,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及高考改革的预期目标未能顺利得以实现。
2.综合素质评价偏离预期目标。高考改革方案的目标是期望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中学的素质教育。但在实际实施中,学校、教师、学生都将高考方案中刚性指标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偏软的指标则尽可能忽略,出现狠抓语数外统考科目,而忽视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59.5%的学生和77.5%的老师认为所在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不公正或者没有真正实施过,83.3%的学生和96.9%的老师认为现行高考方案中的“综合素质评价”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引导作用不大,或者根本没有作用,综合素质评价在高考录取中也没真正起到作用。
3.仅以统考成绩划定分数线造成中学教学组织的困难。江苏高考改革方案旨在通过统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以及综合素质评价三方面全方位考虑来选拔优秀的人才,但是实施过程中,由于统考只考语数外,并以统考成绩划定分数线,导致中学教学更为重视语数外,在语数外上分配更多的时间和师资,以追求上线率。在访谈中,有些地理、生物、化学老师反映,学业水平测试前两个月超负荷工作,一旦学业水平测试结束,则陷入休假状态。
4.招生录取中存在的问题。招生录取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等级计分带来的困难,许多高校招生教师反映物理、化学等成绩以等级来测量比较模糊,不利于人才的选拔。二是录取中未能真正做到多元化评价和多样化录取。高考改革方案中,以统考科目的成绩划定投档线,同时依据不同高校对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的等级要求进行录取,而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的成绩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的成绩仅仅作为资格线,未能真正为高校的录取提供依据和参照,发挥的作用也微乎其微。从某种程度上讲,录取还是以一次高考成绩为主。调查中,91.2%的老师仍旧认为,目前的高考方案选拔人才的依据依然是高考成绩。
四、影响高考改革方案实施效应的因素分析
1.社会各方响应的滞后。高考方案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学校、家长及社会的响应情况,对方案改革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影响。学校的本位主义观念、家长的现实主义思想,以及社会和个人利益的再分配,都是导致高考改革方案目标不能完全实现的原因。学校、教师、家长关心的并不是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是怎么样尽快地适应方案,并在其中建立比较优势。
2.高考改革目标的部分错位。高考属于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的选拔性考试,有选拔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压力。学生背负沉重学习压力的根源不在于高考方案的本身,而在于社会存在的竞争。“只要存在强制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脑体分工,竞争就会存在。高考取消不了,高考的竞争也取消不了”[3]。事实上,只要考试是为了选拔人才,优胜劣汰,只要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考试压力就不会减轻。
3.高考功能的异化。高考最基本的功能是相对公平地选拔人才,然而,现行高考的功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渐渐偏离了考试的初衷。人们不再将高考看作是评价和反馈的手段,而是将其看成一种目的,高考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高分,现行高考结果所反映的主要不是学生的发展潜力,而是学生对于考试的准备程度;不是学生的学习水平,而是教师的辅导水平[4]。对高考功能认识的异化,也是影响新方案实施的重要原因。
4.对高考方案认识的偏差。江苏高考改革方案的模式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意在将统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都作为高考录取的有机组成部分。方面可以全面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多方位的视角和多元化的依据。
5.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标准的缺失。将综合素质纳入高考体系,本是江苏新高考方案的亮点之一,但是实施中却出现了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标准的缺失和诚信体系的不完善。调查显示,有68.6%的学生和77.6%的老师认为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未能落到实处”或者“没有真正实施过”,并没能真正起到引导中学素质教育健康良性发展的作用。究其深层原因,还是社会诚信制度的缺失,没有诚信制度的保驾护航,综合素质评价就不能真正起到作用。因此在我国的社会实际背景下,社会各界对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是否合适、不同学校给出的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是否具有可比性等问题都提出了质疑。可见,社会制度不完善、普遍缺乏诚信是高考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偏离初衷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考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它既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学校拿出“破冰”的智慧和勇气,也需要社会公众观念的转变以及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高考改革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才能确保高考改革方案科学合理地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2]朱宇.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改之关系[J].湖北招生考试,2009,(4):15-19.
[3]杨学为.高考改革与国情[J].求是,1999,(5):32-35.
篇3
【关键词】就业 高职 应用文写作 改革
应用文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处理公私事务时使用的一种具有固定或惯用格式的文体,其使用非常广泛,实践性很强。高职教育一直以来的办学宗旨都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提供人才”,而应用文写作作为衡量一个人文化素养、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公共课或选修课都选择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目的是要提高高职生应用文写作的能力,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课程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效率不高、作用不大、实效性不强等现象,导致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低下,甚至严重影响其毕业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就业导向下,如何对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受重视
高职教育办学主要是紧随市场的需求,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了追逐高就业率、高招生率,高职院校普遍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对应用文写作等人文课程的关注不足;加之教育部也没有相关文件强制要求职业院校必须要开这门课。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统一规划,只在文科性质的专业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而理工科专业并不开设。许多高职院校尽管开设了应用写作课程,但其目的更多是为了凑数,总课时富余就多安排点,课时不够就少安排甚至不安排。在课程建设上,也不能像专业课那样给予充分的政策及资金支持。
(二)课堂教学吸引力不够
首先,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材的入选例文陈旧,没有紧跟时代步伐,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且花费大量篇幅详细介绍理论知识,而对写作规范与技法的介绍则停留在简单的格式加例文层面,写作训练方面的内容极少,容易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无法激起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方法单一也是导致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难以收到实效的原因之一。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这种“本领”,让“本领”在实践中得以熟练运用。但目前相当部分教师都习惯于以教师为主“台上台下”的教学方式,只偏重理论讲授,实践环节薄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培养,导致写作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教师与学生脱节。加之,高职院校部分生源基础一般都比较差,录取分数基本围绕高考录取最低分数线上下波动,学生普遍对纯粹的理论学习热情性不高,对于应用文写作等基础课抱着一种可有可无的心态,兴趣低下。
二、改革措施
(一)以就业需求为前提,融入专业学习
高职教育的指导方针是以引导学生就业为导向,培养具备企业一线岗位实际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能力本位”安排进行教学。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教材大同小异,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缺乏时效性,无法与社会现实对接。高职生绝大部分毕业后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将面临不同行业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必须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面向行业,联系专业,把相应的应用文写作知识融入专业学习,以学生熟悉的载体和工作必需的文书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感觉应用文写作知识是走向职业社会专业所必需的一项求职技能,从而认真对待,乐学愿学。因此,应用文写作科任教师要主动与各专业教师深入沟通,根据专业所需重构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例如对政法类的学生应突出命令、报告、批示等文种的教学;管理类专业可增加建议书、合同等文种;财经类的学生应突出投资调查报告、业务信件、贸易合同等文种的教学;而师范类的学生应突出教案、评语、教学记录等文种的教学。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应用文写作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应用型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应该具有针对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科任教师应该善于改革创新,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讲到演讲稿的时候,可以与公共关系课程相联系,将二者结合起来举行一个小的演讲比赛,然后根据比赛内容撰写演讲稿;讲解到广告文案设计时,可以播放一小段广告视频,给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讲到法律文书方面的内容时,也可以播放法庭案件审理的视频,既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又可以减少教师板书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在学习自荐信、求职信的写作时,让学生分别扮演招聘者和应聘者,通过不同身份的转换,分别揣摩各自的心理感受,招聘者将会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应聘者应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从而更加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除了课堂模拟的形式,还应要求学生加强课外训练,将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工作情景相结合。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开展团体活动负责拉赞助这个任务来巩固学习怎样写策划、方案;开展“三下乡”活动,进行社会调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等。这样,拓展教学内容,延伸教学广度,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学生才能学得扎实高效。
三、结束语
总之,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结合各个专业所需,从为学生职业生涯服务的角度选择讲授文种,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书面表达、社会交际等方面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应用写作课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服务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青长.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才智,2015(13).
篇4
新课标Ⅰ卷 假定你是李华,你校英文报“外国文化”栏目拟刊登介绍美国节日风俗和中学生生活的短文。请给美国朋友彼得写信约稿。
要点如下:1. 栏目介绍;2. 稿件内容;3. 稿件长度:约400词;4. 交稿日期:6月28日前。
注意:1. 词数100左右;
2. 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3. 开头语已为你写好。
Dear Peter,
I’d like to ask you to write an article for our school’s English paper.
新课标Ⅱ卷 假定你是李华,计划和同学去敬老院(nursing home) 陪老人们过“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请给外教露西写封邮件,邀她一同前往。
内容包括:1. 出发及返回时间; 2. 活动:包饺子,表演节目等。
注意:1. 词数100左右;
2. 可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3. 结束语已为你写好。
英语的书面表达是一个复杂的任务型语言活动,更是对同学们语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高考英语书面表达旨在考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笔写作前,同学们要认真看清题目提示,全面了解写作的要求,理清写作思路,确定体裁和全文的架构等等。
我们首先来学习高考英语全国卷近几年的书面表达要求。
[年份\&体裁\&题材\&2010年\&书信\&邀请信\&2011年\&书信\&问题咨询信\&2012年\&书信\&申请参加夏令营\&2013年\&书信\&请朋友帮忙接机;卖中国结\&2014年\&征文\&咨询留学的情况;畅想十年后的自己\&2015年\&书信\&约稿信;邀请信\&]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几年全国英语高考卷的书面表达一直是应用文,命题都是通过文字提示,分值25分,字数要求100左右。这几年的命题除了给出语境介绍,还给出了纲要指导。应用文体裁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语言表达更贴近生活,考查了考生在真实情景下的语言运用水平。
从书面表达的题材上看,内容都很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和社会实践,即“源于生活”。如2013年新课标Ⅱ卷的求助信,要求美国朋友帮忙卖中国结,这是向外国朋友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2014年征文“十年后的我”,考生从家庭、工作和业余生活三个方面来展现自己对未来的构想。2015年的约稿,反映美国的节日风俗和中学生生活。这些话题充分体现了英语学习中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这些话题有着共同的特点:
1. 来自同学们的真实和生活和学习,就是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事情;
2. 不论什么话题,都宣扬了新一代的中学生必须坚持的信仰和追求的梦想。
所以,英语学习既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也要注意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训练。同学们要进行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和知识,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有话好好说”。
那么我们又如何在100个词汇里完成写作任务,凸显出我们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呢?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书面表达的应对技巧:
1. 审题
作为备考的学生,对高考书面表达出发点(题目)的感受和理解,会直接影响到对题目的立意和表达,这不仅决定了同学们完成写作任务的层次和得分,而且能明显表现出同学们运用英语语言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同学们要认真审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把高考书面表达的过程看作是思维的爆炸和综合,即我们常常说的brainstorm的过程。同学们需要把所有的思维凝聚成“五wh-h”。按照这个思路去读题审题,就不会偏题了。
所谓的“5 wh-h”指的是:
Who? 谁?哪个人?哪群人?……
What? 做什么?是什么?什么意义?什么目的?……
Why? 为了什么?怎么回事?……
When? 什么时候发生的?什么时候结束?……
Where? 什么地方?哪些地方?去哪儿?……
How? 怎么样?怎么做?做了怎样?不做怎样?
同学们在阅读题目获取信息是,就要拟清思路,多问自己几个Who? What? Why? When? Where? How?
我们以新课标卷为例:
新课标Ⅰ卷 读题后所获得的信息有:
Who―李华(写信人),Peter(收信人);
What―美国节日风俗和中学生生活;稿件长度为400词;
Why―英文报约稿;
When―6月28日前完成;
Where―“外国文化”栏目;
How―词数100左右;开头语已经写好;可适当增加细节。
新课标Ⅱ卷 题目提供的信息有:
Who―李华和露西;
What―一项计划,邀请露西一同陪老人过重阳节;
Why―重阳节,敬老院陪老人;
When―出发时间,返回时间;
Where―敬老院;
How―包饺子,表演节目等。
围绕书面表达的题目要求,同学们弄清楚基本的5-wh信息,就能把握好写作的内容。
2. 格式
应用文的表现形式通常有书信、通知、日记、演讲稿和说明书。近几年的高考命题都是以书信为主。内容也是同学们熟悉的,重在考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体现英语学习的实用性。
书信是人们进行书面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英文书信一般分为私人信件和商务信函。在高考书面表达的命题中常见的“书信”通常都是私人信件。英文私人信件常用的格式包括五个部分:信头、称呼、正文、结束语和谦称和签名。
Ⅰ卷是约稿信,Ⅱ卷是邀请信。读题后同学要知道应用文的写作模式通常要遵循“信头―称呼―正文―结束语或谦称―签名”五步。处理正文时,我们可以灵活操作。如:
卷Ⅰ:开头已给出。我们把这种开头称之为“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所以,在第二段中考生要介绍who/what/why/when/where and how,即完成试题所涉及的内容和要求。这是基本的模式,我们常常称为“三段式”正文。
卷Ⅱ:给出了结束语,没有开头语。同学们写好开头就有了难度。不论如何组织开头,同学们都可以在第一段开门见山,亮出who/what。最重要的是要在第一段突出“邀请”。应题目要求,我们要有活动内容的体现,故而第二段要向被邀的露西介绍“我”的plan,让她知道这项计划中的who/what/why/where/when/how。第三段就要表明愿望,希望邀请能被接受。
3. 遣词造句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要求同学们使用一些表意准确,形象生动,语法正确且符合英语为母语的人的表达习惯的词汇。句子方面则提倡使用“凝练”的并列句、复合句,因为使用并列句和复合句能更好地体现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具体来说我们可以这样做:
(1)词性的多样化
如The population of the city has increased sharply. 可以表达为:
The city has experienced a sharp increase in population./The population of the city is on a sharp increase.
(2)同义词多样化
如As a result the plan was a failure.可以表达为:
The plan turned/worked/came out to be a failure.
That is a difficult job. (challenging)
In China, these knots stand for friendship, love and good luck. (本句中的stand for就比mean显得高级)
(3)遣词要熨贴细致
遣词造句的能力完全在于对一个单词的意义(包括其褒贬意义,感彩等)的分辨上。再比较:
Thank you for spending the time with us.
Thank you for sharing the time with us.
(4)表达凝练
My faruse life will be become richer and richer, more and more colorful.
My life will be much richer and more colorful!
(5)并列句和复合句的使用
如The child knew so much. We were all surprised at it. 可以写成
It made us surprised that the child should have known so much.
或Much to our surprise, the child knew so much.
我们再来看看今年课标卷的两篇范文在词法和句法方面的亮点:
新课标Ⅰ卷
Dear Peter,
I’d like to ask you to write an article for our school’s English newspaper.
The “Foreign Cultures” section in our newspaper is very popular among us students. It carries articles written by foreign friends about the cultures of their home countries. Would you please write something about the culture in your par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we would especially welcome articles about how Americans spend their holidays and festivals, and the life of American high school students. You can write anything relevant so long as it’s interesting and informative. 400 words would be fine. Could we have your article before June 28?
I’m looking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Yours,
Li Hua
新课标Ⅱ卷
Dear Lucy,
How are you doing? I’m Li Hua, a 17-year-old teenager currently studying in your school. Recently, our class plan to visit the nursing home this Sunday in order to help the old there and enrich our afterschool life. As the vice monitor, I’d like to invite you to come with us.
Here are some details about this activity. To begin with, we will leave the school by bus at 8:00 a.m. and return at 5:00 p.m.. Besides, there will be a lot of activities such as making Chinese dumplings and giving performances, which will be not only meaningful but also interesting.
Hopefully, you would like the plan and join us. I have the confidence that we will have a great time there. Thanks for reading my letter.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 and your decision.
Best wishes!
Yours,
Li Hua
新课标Ⅰ卷 It carries articles written by foreign friends about the cultures of their home country.
此句中的第一特色是句中的carry的表意大部分同学可能会写成:It includes/covers ... 或者it takes in/displays ... 。在这里,carry意为“文章中刊载有”,表达最生动,表意最充分。此句的第二大特色就是written by用动词的过去分词做定语来代替一个完整的定语从句that/which are written by ... 。这一结构充分地展现了作者对语言结构和语法知识的灵活掌握和熟练运用。
新课标Ⅱ卷 这则书面表达的优点在于:
①衔接词的恰当运用,如in order to, to begin with, besides, such as ... 。全文衔接紧凑,表达顺畅,一气呵成。
②词汇的运用恰当、丰富。如enrich our after school life和not only meaningful but also interesting。
③句子简洁精练。如studying in your school运用了动词的现在分词形式做定语,比完整的定语从句更简洁。
④表达地道。
如: ... and here are some details about this action.
篇5
关键词:双语教学;计算机基础;高职院校
计算机基础是我校信息工程学院为计算机相关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担负着系统、全面地介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大门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该课程从2006年秋季开始实施双语教学,在此期间,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对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实施双语教学的背景
计算机学科起源于欧美国家,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和操作命令本身就是在英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核心技术基本上都是基于英语平台开发的,最新、最前沿的计算机技术文献也几乎都是英文的[1]。因此,在IT行业中,英语是掌握技能的重要条件,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群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英语词汇,并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从计算机行业的特点来看,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深入普及,很多学生在中学就开始接触电脑,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对于非双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没有新鲜感,容易缺乏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弱,为了更好地适应今后的专业学习,需要在专业英语上有所加强。从高职学生
的特点来看,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是必要而有益的。
计算机基础(双语)课程的设置正是针对上述背景做出的一项课程改革,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编排打破了传统课程的设置框架,将原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专业英语两门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并在其中加入计算机系统组成和计算机网络两门课程的部分知识。课程引入双语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使专业英语的学习与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进行,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2双语教学的定位
根据英国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的定义是: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双语教学就是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使学生实现掌握专业知识和第二种语言的双重目的。国内的双语教学主要指以英语为主要媒介、结合汉语的学科教学。作为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来说,英语讲授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英语只是一种教学语言,关键还是专业知识的传授[2]。因此,在课程设计时处理好知识目标与语言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分析教学对象的学习基础,协调好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的比例,是决定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基础,本课程的双语教学定位是:使学生一方面能够掌握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软件、硬件和网络的基础知识,理解计算机组成和操作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同时能熟练操作Windows操作系统和常用的应用软件;另一方面能熟练掌握基本的专业英文词汇,对于专业英文文档或资料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从中获取相关的专业知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信心,并培养学生通过英文媒体获取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习惯和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选取
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计算机基础(双语)课程采用“逆向制定法”来设计课程,即根据IT职业岗位所需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先导来构造课程体系和选取教学内容,并使课程模块化,确立每个模块的知识与技能组成,对内容进行甄选与整合,并遵循由浅入深、由整体到部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原则来序化教学内容。
本课程以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为依据将教学内容组织为四大模块:认识计算机系统、认识计算机硬件、认识计算机软件和认识计算机网络,并设计相应的实践环节。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首先将对计算机系统有一个整体、感性的认识,然后再分别学习构成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和网络三大组成部分,从而能对计算机系统拥有更全面、理性的认识。同时,在每一个模块的教学环节中,始终贯穿专业词汇的讲授和专业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课程各个模块的知识组和技能组成如表1所示。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教材是双语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国内的双语教学都会选用原版英文教材,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外语,但对于高职院校一年级的学生而言,纯英文教材容易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双语教学模式的要求,我们选用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引进的“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教学用书”系列中的《计算机导论(第6版 双语版权)》。该教材作为国外大学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入门教材,其内容由浅入深,从计算机基本概念入手,全面地讲述了计算机硬件、软件、文件管理、防病毒和备份、网络技术、计算机工业等知识以及计算机领域的前沿科学。作为中英文双语教材,该书在将原版教材中每个章节的正文、实验和实践内容编译为中文的同时,还保留了英文原版的课堂讨论、科技论坛、快速测验、课后总结以及情境问答等内容,并且对于正文中的专业术语都提供了中英文对照,能够较好地满足本课程双语教学的需要。
4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
4.1实施分层教学,保证学生的学习基础
通过对已经实施计算机基础(双语)课程的2006级、2007级和2008级学生的教学效果分析发现,总有小部分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太弱而无法兼顾计算机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的学习,最终可能导致“两头空”的结果。为了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本课程在2009级首次实施分层教学,打乱了传统的按专业分班教学,根据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入校后的计算机技能测试成绩以及本人意愿将该课程的教学分为多个双语教学班和一个非双语教学班。通过分层教学,双语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可以更好地开展双语教学、实施教改;对于非双语班,则将教学重点集中在传授计算机专业知识,保证学习基础很弱的学生也能学有所获。
4.2采用中英文结合的教学方式,保证双语教学效果
双语教学虽然主张用英文授课,但并不排斥中文,应合理分配使用两者的比例[3]。特别是对于初次接触双语课程的学生而言,双语教学难度较大,如果开始就采用全英文教学,肯定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英语水平和语言教学的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推进双语教学,制作中英文结合的多媒体课件,课堂上使用双语教材及中英文结合的双语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课堂之外提供相关内容的中文或英文参考资料来辅助教学,以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以多媒体课件为例,在为模块1“认识计算机系统”制作的幻灯片中,每一句英文都会有对应的中文解释(如图1所示)。
图1模块1课件截图
而在为模块2“认识计算机硬件”和模块3“认识计算机软件”制作的幻灯片中,就会出现一些没有中文解释的句子或段落(如图2所示)。
图2模块2课件截图
到了为模块4“认识计算机网络”制作的幻灯片中,大多数时候看到的则是全英文的段落(如图3所示)。
图3模块4课件截图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逐步接受双语教学,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
4.3搭建全英文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应用,很多时候体现在对软件的英文开发环境、英文操作环境的使用,因此,本课程搭建了英文版操作系统(Windows XP)+英文版应用软件(主要是Offices办公软件)的全英文实践教学环境,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要求学生在全英文环境下完成各模块的实践任务,同时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上也搭建全英文的环境,让学生沉浸式学习。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
4.4加强作业和练习环节,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由于学生普遍对英语阅读有畏难情绪,教学中注意加强作业和练习环节,让学生多动笔、多动手、多动嘴。学生在各个教学单元中的每个小节结束后要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快速检查(QUICK CHECK);在每个教学单元结束后首先要在课外时间完成交互式总结(INTERACTIVE SUMMARY)和交互式情境问答(INTERACTIVE SITUATION QUESTIONS),然后由老师指定学生代表在课堂上讲解自己的作业,最后由老师进行讲评和总结。这些作业和练习都是以填空和判断题型给出的全英文段落,学生在完成过程中既能够达到复习本单元重要概念和知识点的目的,也能够提高英文段落的阅读能力。
4.5引入ISAS,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实践教学环节引入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课程体系中的信息搜索与分析技能训练(ISAS,Information Search and Analysis Skills)。ISAS是针对IT行业的特点所设计的一种,由教师提出论题,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规定时间内查找与之相关的资料,展开讨论,并加以分析整理,形成Word文字稿和PPT演讲稿,而后组织学生分组演讲并进行现场评分。在完成ISAS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寻找多种途径、搜索多方面的信息来论证自己的论点,协同合作来完成论题的论证及演讲。通过ISAS这种形式,既培养了学生检索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技能。
4.6改进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改变原有以一次性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课程总评成绩的做法,考核方法不再只是卷面笔试,课程的考核也延伸至整个教学过程中。本课程的考核设计为三大部分:
1) 平时作业占30%,该部分的计分将综合学生在各个模块的作业完成情况;
2)ISAS成绩占20%,该部分将根据学生在完成
ISAS过程中的演讲评分、提交的Word文字稿和PPT演讲稿综合计分;
3) 期末卷面考核占50%,该部分的考核主要以教材内容为主。
4.7加强师生互动,设计调查问卷,及时掌握学生反馈
考虑到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在课程开始之前,通过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技能测试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并组织调查问卷,课后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掌握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反馈,以便在必要时对专业英语部分的教学内容和所占比重做出适当的调整。
5结语
双语教学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新挑战,目前大都处在探索阶段,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因此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本文在总结多轮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背景、双语教学的定位、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取、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期望对推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郝桂英,赵敬梅,刘凤. 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探讨[J]. 教育与职业,2007(4):125-126.
[2] 何洁月,王茜,王伟,等.“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与实践[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112-114.
[3] 胡斌,黄伟,黄天强. 数据库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190-191.
Reform of Bilingual Teaching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YANG Pe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Guangzhou 511483,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bilingual teaching practice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 in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this paper discusses bilingual education background, bilingual teaching positioning, the sele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 which can als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bilingual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