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俗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20:22: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族风俗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族风俗作文

篇1

大族、大户人家供奉祖先遗容画像于祠堂或中堂(堂前间),一般悬五代之内的祖宗像,称为“供帧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绘像皆金冠紫衣) ”,均同义。有的宗祠族规,男子l6岁才可拜祭,女子不在内。由轮着当办者分发麻饼(亦称吉饼)一双或碗两只。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长,称“拜岁”。除夕夜巳分“压岁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在幼者枕头底下,故谓“压岁”。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早晨见面忌说“早”字,谓说了要招来今岁跳“蚤”多。走路如跌跤,要马上说:“哦,元宝一跌。”此晚,未昏即眠,不点灯火,谓点灯将招来今岁蚊蝇多。睡前,放“关门炮”。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初二至初七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为重,互相款待酒席,称“岁饭”、“岁酒”。 初五,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信佛者,有的于初七夜走七座桥,且不走回头路,初八拜八个寺院,俗称“走七桥”、“拜八寺”。

篇2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篇3

所谓“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你的家乡肯定也有很多,最让你记忆深刻的是什么习俗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2021年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范文【五篇】供大家参考,我们共同阅读吧!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1除夕新风尚

除夕,夜一如既往来了,大概天上是没有除夕的,否则今天也该有些例外了,却没有。

远处传来了稀稀疏疏的爆竹声,隐隐约约的,并不脆响,只是闷闷的,好像这声音跑得有些远,气若游丝的感觉。现今城里是禁炮了,可能的理由是污染过于厉害。的确,往年初一的清晨,空气里总是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城市也似乎笼罩在土黄色的尘埃里。现在过年的“咚嘎”声,已成为了城市记忆中的历史,只是城外的农村还可以,那炮声便是从各周边传来的,昭告着年的传统味还在那儿。

城里的确变了许多,不仅只是少了爆竹。传统的除夕,人们是喜欢团圆在家里的,一家人畅畅叙叙,和着热气腾腾的年夜饭,是一种小家的温馨。现在,许多人家团圆到饭店里了,一桌挨着一桌,各桌都圆圆满满,觥筹交错,欢声笑语,幸福着新时代的幸福,是一种大家庭的和谐。

已经走出来了,并不刻意宅在家里,因为到城市的除夕之夜里去瞧瞧吧,流光溢彩,是斑斓而闪亮的。更有浓浓的中国红,点燃了佳节的气氛,这不正是年的色彩吗!

是啊,团圆未必就在老家,只要一家人团在一起,到哪里都可以圆,所以有的家庭把团圆团去别处了。去旅游,和另一个城市团在一起,和未曾相识的人团在一起,和别的风土人情团在一起,这是新的除夕,新的风俗,新的时尚。

年永远在,时展,风俗有改。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2我的家乡在银川。这里有踩高跷、跑竹马、浪头车和跑旱船?今天我就来介绍我最喜欢的风俗踩高跷。

据民间传说高跷这种形式是民间社火艺人们创造的。相传有一年元宵节,艺人们要到县城闹红火。县老爷知道后,便想诈一笔横财,并下令将吊桥吊起,入城者要交过桥费,否则不准入城。城外的艺人听后,十分生气,但也无可奈何,便准备进城的钱。谁知县太爷又将过桥费提价了,艺人的儿子回家后看见墙上挂的长腿白鹤图受到了启发,便连夜制造木棍,在木棍上装脚踏板,将木棍绑在腿上,脚绑在踏板上,趁夜沿城演习了一遍。正月十五日那天,城外的艺人都依样绑上高跷,越过护城河,进了城。这就是高跷的原形。

大年初一那天祖父母、父母和我有幸看到了踩高跷。高跷艺人们身穿红衣服,下面穿红裤子,衣服和裤子上面都缝上了金色的边。小丑头戴红色瓜皮帽,身穿红色的中国服装,并且背了一个灰色的包,但是裤子的颜色十分特殊:一条裤腿是红色的,一条裤腿是米色。所有人的脸上都画着小丑妆,并且人人身怀绝技。一开始小丑就来表演踩着高跷倒着走路,倒着走后不忘再加一个跳起来的时候旋转的动作。随后,高跷艺人们开始表演节目,有的人倒立,有的人单手支撑转一圈后下腰,还有的人向前翻了个跟头。不管怎么做,所有人都是在踩着高跷的时候做。最后一个高跷节目也是最精彩的一个压轴节目。只见有四个艺人开始下腰,小丑倒立不动,剩下的两名艺人倒立走路,以S型的方式绕过四名艺人和那位小丑。他们获得了许多的掌声。看得我们直叫好。

妈妈说,以前的高跷都很矮只到妈妈的小腿,现在的高跷可以到她的膝盖。听到这里,我就赞叹到,现在的艺人技艺可谓是越来越高超,更加获得人们的喜爱了。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3《春节的饺子》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国土地辽阔、民族众多,但是每逢春节,人们都要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饺子。

我的家乡在安徽省太和县,我们当地春节的饺子别具特色。

先从饺子皮开始说起吧。饺子皮有白色的、绿色的,寓意新春来临,生机盎然;还有用胡萝卜汁和面擀出来的饺子皮是红色的,象征着明年的日子会红红火火。

饺子馅的调制就更是别具匠心了,各家有各家的拿手绝活。有猪肉大葱馅的,有羊肉白菜馅的,有山药虾仁馅的,有韭菜鸡蛋馅的……真是丰富多彩、应有尽有!

饺子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在饺子边上捏出一个个褶皱,就好像给饺子镶嵌上了美丽的花边;有的在饺子边上捏一个小小的口,给它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笑口常开”;还有的把饺子包成个元宝样,以此祝福来年财源滚滚、富贵常在。我们当地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习俗是每家每户年三十包饺子的时候,都要包一个“幸运饺子”。就是把一枚干净的硬币悄悄地放到饺子馅中,然后包起来,这个饺子要和别的饺子一模一样,谁吃到这个饺子,他就是来年最幸运的人。

大年三十这天,一家人围在一起,我调馅,你擀皮,他包饺子,在和谐的氛围中不一会就把饺子包好了。等到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时,迫不及待的人们一口咬下去,满嘴留香,别提多美味了。一家人团坐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饺子,说说今年的收获,谈谈对来年的期许,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饺子是家乡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家乡的人们每年都在期盼着它,因为它是春节的味道、是团圆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4《贴春联》

春节可是中华民族大喜大庆的传统节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过春节的习俗有很多,但在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这可是过春节最重要的事情啦。

贴春联这个习俗可是大有来历呢!传说在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常常在除夕那天出来祸害百姓,人们苦不堪言。有一个人发现这个怪兽害怕声响、红色,于是人们就在“年”来时放炮竹,把红纸贴在家门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除夕贴春联、放炮竹的习俗了。

腊月三十,人们会把提前准备好的春联恭恭敬敬地贴在大门上。我家的春联可是与众不同吆!我可是家里的小小书法家,门上的这些春联年年都是我的杰作。动手写春联已经成了我们家迎新春的重要活动,这让我非常自豪。每年放寒假,我都特别期待写春联的那天早日到来,好让我大显身手。

年三十这天一大早,东方刚露出了鱼肚白,我就迫不及待地起来了。我拿起了妈妈提前准备好的红纸、墨汁、毛笔,满怀自信地走向书房。我先把折好的红纸认认真真铺在桌子上,用镇尺压住。再把墨汁小心翼翼地倒在砚台里,放在左上角。一切准备就绪,可写什么内容好呢?我打开我的春联集锦,仔细地看了又看,终于选定了一幅。要开始写了,我稳稳地拿起毛笔,蘸了些墨汁,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幅对联“新风开盛世,春色满神州”,当然还有横批“新年快乐”。然后,我又写了几个福字、寿字。终于大功告成,我把它们一一放在了地上,等墨汁自然晾干。

接下来,我和爸爸就要贴春联了。我兴奋地拿来了胶布,搬来了板凳,我指挥,爸爸贴。

“先贴正门。”我像个将军一样发号施令。

爸爸拿着春联说:“这样行不?”

我后退了几步,仔细端详了一下,说:“向左一点点,哎不对,多了,再向右一点点,右边向上抬一点点,哎,别动,这样刚刚好。”

爸爸在我的指挥下身体像跳舞一样扭来扭去,妈妈在一旁被我俩逗得哈哈大笑。我迅速地撕了几块胶布,固定住了春联的四个角,然后把春联贴好。

该贴“福”字了,我拍着胸脯喊到:“这个交给我吧,爸爸你甭管了。”我拿着“福”字,找准位置,对准角度,正要贴时,妈妈说:“哦,不对,福要倒着贴,取谐音,意为福到了。”中华文化真有意思。我刚把“福”倒着贴好,爸爸从里屋出来喊住了我,“你看看,福都贴倒了。”我忙给爸爸解释其中的美好寓意。爸爸恍然大悟,满意地点了点头。

最后,我把“寿”字贴在了爷爷的门上,寓意爷爷延年益寿。看着爸爸妈妈向我投来赞许的微笑,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春联贴完了,我坐在沙发上,看着门上红红的春联,心中充满了成就感,闻着家里洋溢着的浓浓的年味,心中满溢着幸福。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5自古以来就有一个传说,是说从前有一个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蹋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三个弱点。所以人们过春节的时候就再也不会看到“年”了。

三十儿晚上吃完饭以后,我们就一起去姥姥家楼下放鞭炮。记得当时爸爸给我们买了很多,有在地上开的,有在天上开的,还有儿童鞭炮等……记得当时我和表妹一人拿了两根粉色的仙女棒她把自己当成小公主一样,却遭到我的吐槽说她太幼稚,我的弟弟和表弟一人拿了一根蓝色的仙女棒跑来跑去,把自己当英雄一样在打怪兽。当时妈妈问我们:“你们知道过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吗?”我们四个都用最快的速度说出了答案:“是因为要吓走‘年’这个怪兽!”妈妈笑着点头说我们聪明。这时,买鞭炮的爸爸说道:“放鞭炮啊,有着辞旧迎新之说,寓意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我们几个在那里津津有味地听着。也都明白了这些知识。

篇4

一、感受乡土风物,状灵动之景于眼前

自然景物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的和顺带给人们好收成,也带来心目的愉悦。“用天之道,分地之利”,乡土世界是人遵循自然之道的和谐空间。这里的一枝一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砖一瓦都涵纳天地的灵性,处处刺激着人的感觉器官,给予了学生摹状自然的感觉空间,给了学生感官释放的巨大动能,更给了学生细致描摹的强烈愿望。这些强烈的感官刺激一旦形之于语言,承之以文字,我们一定能感受到乡土风物的香度、大小、硬软、轻重,一个带有温度、质感的自然世界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2015年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农之月令》里有这样两段文字:

“小孩自然没有这般境界。从桑叶腋间坠出的桑树果子,一大把一大把的,由青雪雪、黄澄澄、红扑扑、紫莹莹,变得晶莹透亮,乌紫乌紫的,像黑玉。桑叶伸伸展展,桑葚清清凉凉在底下荫着凉着偷乐。小孩真馋!一个孩子像猫一样攀上树,吊弯树枝,底下的小孩便忙着摘桑葚。吃到嘴唇发紫,被妈妈拖着去河边洗。小孩也不忘显摆自己的聪明。”

“庄稼人将脚探入水中,凉丝丝的。田里有些许零星青白色的碎瓷片,也不要紧,庄稼人脚底的老茧厚着呢。还有水蛙,我们这里称“蚂蝗”,不再多提。傍晚,晚霞像火红的枫林漫天舒卷。”

桑树果子一大把一大把地“坠”着,那沉甸甸的触觉如在己手。“由青雪雪、黄澄澄、红扑扑、紫莹莹,变得晶莹透亮,乌紫乌紫的,像黑玉”,桑树果子的颜色变化科学真实,比喻贴切,是长期观察的视觉感受。“伸伸展展”的桑叶是自然的姿态,动态十足。“在底下荫着凉着偷乐”的桑葚的“清清凉凉”,清沁人心,一派舒爽。庄稼人探入水中的脚“凉丝丝”的,脚底踩着碎瓷片的“厚着的老茧”,都让人有真实的触觉体验。像“火红的枫林”漫天舒卷的晚霞,让人眼前立现一片绚烂平和之感。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调动了视觉、触觉、味觉,真切地再现了清新灵动的乡土风物、淳朴勤劳的农人、调皮机灵的孩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恬然活泼的景象立体地呈现在面前,让人如临其境。

乡土风物从不掩饰它本真的风貌,总以最纯粹的形象呈现。只有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调动感官的原初体验,再进行艺术的加工,才是作文之道,这是作文岿然不动的根基。

二、感受乡土人情,塑鲜活人物于笔下

文学的表达应该是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也应具备个性魅力。茅盾曾指出,关注乡土,除了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而学生一旦远离底层,隔膜生活,断裂的生活链条和欠缺的生活经验使其失却了写作的方向感,缺乏了人物描写的参照。因此抽剥了人情传达的乡土根基,也就无法将道听途说的感性材料精粹化、艺术化,只能进行虚构乃至虚假描写,只能凭着瘠薄的生活记忆和窄化的艺术想象进行宣泄式表达。所以要引导学生从时代的前沿适时撤退回来,从“脸谱化”的英雄时代走进乡土的平凡生活,深入底层的卑微人生,倾听弱者的心律搏动,把握乡土人情的脉动。关注“小人物”的酸甜苦辣,在他们曲折、动人的独特故事里感受乡土人情的力量,感受人性的美。

在2015年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里,表现“底层人物”生存状态的佳作占有很大的份量。《王大爷的早餐店》写一位早已失去老伴的王大爷,多年来支撑一间简陋的早餐铺子,全心全意地为邻居们服务。王大爷贫寒而又孤寂,但他没有消沉,而是用精心制作的早餐来“团结”邻居们的欢声笑语和质朴真情。展现了“底层人物”“圆通”和“豁达”的人生智慧。姊妹篇《小巷面条香》,写老人和儿子开了一家没有招牌的面店。“我”分明从一头白发的老人那浑浊却深邃的眼中,看到了人世沧桑。老人毫不吝啬地公开自己的“秘方”,老人的面筋道、味清,似茶,宜慢慢回味;儿子的面偏软、味重,似酒,宜趁热享用。彰显了不同的人生智慧,最终儿子秉承父亲智慧,在老人离世后,又与自己的儿子继续面店的生意。人类血脉、精神的承传、延续在“底层人物”身上那样真切地表现出来。《皱纹中的智慧》诉说着爷爷深深的皱纹里体现出的纯朴的智慧。他坚持牛耕,让“我”懂得“智慧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经验。烟雨蒙胧中,一人一牛,多么和谐,多么自然”。他坚持珠算,让“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种熟能生巧的能力。一人静坐,手指拨弄,那般淡定,那么稳重”。他喜欢戏曲,让“我”明白“智慧是一种净化了的境界。一人一曲,那般投入,那么融和,在月夜下格外协调”。《鸡婆》中王家阿婆的“愚讷”显现了凡人的小智慧;《左手粪叉,右手笔杆》里爷爷的“夫子气”和“农人味儿”天然融合,妙趣横生。

这些考生的写作视角不约而同地关注了乡土里“小人物”的“小智慧”“小情怀”,他们身上浓郁的泥土气息、质朴的乡情展现了社会底层生活的真实状态,触及了凡人的朴素情感。这些不唱高调、“接地气”的作品给高考作文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为“捧着金饭碗要饭”的农村学生开阔了写作的思路,众里寻“智”千百度,蓦然觉知在己处。

三、濡染乡土风俗,抒真挚情志于心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传统的农耕生活迅速转型,乡村那些曾经固化的时空安排、生活方式、心理经验、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正逐渐淡褪,传统的乡土风俗也逐渐丧失凝聚人心的温柔力量和震慑人心的规范力量。但随着现代人继承传统文化意识的觉醒,乡土风俗也以崭新的形式、全新的包装成了人们快节奏生活之余的时髦追求,也成了远离乡土的人们在传统节日的精神慰藉。乡土永远是中国人的精神基座,也是中国文学不动的根基。担当“根”之角色的乡土,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审美资源,有着稳固不变的精神因子,流淌在乡人的情怀之中。

在地域色彩的描摹和风土人情的展现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呈现传统乡土的生存本相或蜕变历程,也可以书写乡土风俗退化的悲欢离合与酸甜苦辣,或拷问历史,或审视现实,或展开文化批判,或寄寓精神旨归。

如2015年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逃离“智慧”的周庄》,考生以冷峻的笔触展现了“变味”的周庄:

远远便看见大红的“周庄欢迎你”张牙舞爪地雄踞着一爿天地,死死咬着你的眼,躲不掉的。

心怀忐忑,步入周庄。这是一场肉与肉的摩搓、绝杀,裹挟着汗味、水汽与浓郁的咖啡香,我逃到了一艘游船上。

商业化的市镇气息扼住我的喉,叫人,噤了声。

周庄“智慧”,周庄人更为“智慧”。在这里,即使是一棵树也可成为拍照牟利者的招财工具;即使是转角处一块巴掌大的空地,周庄人也不遗余力,将它开发成西式咖啡馆;宣传手腕更是……

游船驶过一座桥,我怔了怔?――是陈逸飞画中的双桥!只是,我看得到:桥上的游人压得它不堪重负;我听得到:那苟延残喘中有低低的呜咽……

岁月斑驳,侵蚀着石桥。双桥横亘着,像一块开合的“伤疤”――那是,整个周庄的伤疤。

岁月的侵蚀并未让小镇失去古朴的韵味,而无所不及的“招财工具”却成了古镇强效的“腐蚀剂”, 商业化气息笼罩的周庄失去它原本淳朴的古镇气息,光华富丽的外表掩饰不了精神的剥落。考生在对传统风俗的坚守中,无奈地发出了“愿逃离,逃离‘智慧’的周庄”的呐喊,其对世俗文化的无情批判令人深思,彰显了考生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

如果将人物放置在乡土风俗的背景下,人物身上承载的文化意蕴就更加深厚,个性也愈加鲜明。如下面这段文字:

别无他法,我垂着两匹白色的纱布开始绕村一周的游行。父亲站在最前面,戴着高高的帽子,垂着黑色布条,手捧着个小铜炉;母亲紧随其后,耳畔垂着的纱布直要拖到地上。看不见他们的面容,只望见父亲的步子迈得很沉,很沉。母亲的纱布孝带已经拖在地上,她从不去撩,只是紧紧地、静静地跟着父亲。

随行的和尚们奏着低沉的哀乐,父亲的脚步就踩在每一个重音上,那每一踩几乎要变成踉跄。母亲的肩头颤动起来,就跟奶奶去世时她守在床边的身影一模一样。

路边站着望我们的人,有的头上也披着白色纱布。远远地听见哀乐,他们就站到路边来了。经过他们时,我看见他们脸上无一不带有悲戚的神色,有的老人眼中还泛起晶莹的泪光,在那混浊的老眼中转着。那绝不是做作,乡下人的感情是多质朴而自然啊!他们是想起了与奶奶一同择菜谈天的时光吧!(《规矩》)

在奶奶的葬礼上,“我”亲身感受到庄重的仪式背后,父、母亲和路人在催人泪下的哀乐声中虔敬的动作和悲伤的姿容,足以表达对奶奶的哀思。繁琐的丧葬仪式展现了乡村特有的风俗习惯,也体现了真实的人情世态,浓郁的乡土气息使文章朴实、厚重,读来亦令人动容。因此立足于乡土风俗里寄寓的文化之根,我们就能真实地再现生动的生活场景,就能发掘历久弥新的风俗里濡染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

篇5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世界大门向我们打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国际间的交流日益普及,英语的世界语言的地位日渐加深。英语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而中学英语教学无疑是英语学习一个非常重要地位。但是目前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内容:追求考试成绩,重视语法训练,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技能以追求高分为主要目的。忽视了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美国语言学家 H. J. Weatherford 明确指出:“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而不是分析对象,与文化不可分割。”中国的学生大多受到汉语思维,汉语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泉州地区的学生,又受到本地一些语言的发音,风俗习惯的影响,可能对于英美文化了解较少,而对于文化文方面教育渗透又是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因此,笔者认为,以语言为文化载体,文字当中所包含的独特的文化符号,需要在特定的背景下加以理解掌握,这对于中学英语教学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1、课堂渗透

小课堂可以看到诸多的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字的发展变化是同社会的发展变化同步的。语言中的词汇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是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变化最为敏感的部分。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每一个侧面都会反映到文化中来。在谈到 dragon(龙)时,龙在我国是吉祥的象征;但在西方它却是邪恶的象征,是不幸与厄运的预兆。再如,教到 green、blue,black 等有关颜色的词时,我向学生拓展一些与颜色有关的英语习语。例如,black tea(红茶)学生对英语词汇有了正确认识,才能了解英美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方式,才能避免“中文思维。词汇教学时,tea这个单词实际上还和闽南语有很大的关联。当时大量茶叶从福建泉州港运往世界各地,tea的发音就是根据闽南语中茶的发音来的,当然现在只有爱尔兰保留了古英语中tea的发音,和闽南话是十分贴近的。介绍词汇的来源也可以让学生更有学习的兴致。

2、情景创设

创设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在两种文化中找到差异,排除学习过程中的文化障碍,获得言语交际的文化敏感度。中国与英美国家在地理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方面都存在着鲜明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一定的差异性,比如不同民族在对待同一种动物的态度是各不一致的。比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还有 you are a lucky dog.而在汉语中狗却有一些含有贬义的意思,比如癞皮狗,落水狗,狗腿子之类的话。北师大版必修一Unit3 Lesson1 Festival,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到搜集各种节日的内容,甚至课外举行有关圣诞节,万圣节的庆祝活动,并与中国传统节日做比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进对西方传统节日的了解。

3、多媒体网络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借助多媒体,借助网络技术,尽可能多的接触和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这个部分很大程度是对学生加以引导,课后完成。甚至可以鼓励学生给英美国家的人士发电子邮件,语音聊天等形式。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北师大版的教材高一英语必修二Unit4 Auckland,除了课本的内容外,上课前,我还到网上搜集了大量的奥克兰的图片,视频以及文字资料,让学生充分领略了新西兰的风情。得到了很好的关于奥克兰的信息

4、课外阅读

这是一个更能原汁原味近距离接触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课外阅读的内容包括报刊选读和经典英文原版书籍阅读。报刊选读可以了解到现代英美国家社会中的点点滴滴,以及正在发生的事件和人们对它的看法。而经典英文小说的阅读,则更多的是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等深层次方面的内容。

总之,英语的学习,绝对不是单纯的语音,语法。而应该是以语言为载体,以历史文化为灵魂的一种综合性的学习,中学英语老师应该多方位的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创造各种机会,全方位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篇6

Jay帅帅酷酷地唱着:“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想快快长大才能保护她/长大后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我/跑得比别人快飞得比别人高/将来大家看的都是我画的漫画/大家唱的都是我写的歌……”听说这首《听妈妈的话》还因为温暖感人、积极向上而入选了台湾小学教材。

然而,我们这期的特别策划却教大家不要一味地“听”妈妈的话。常言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话在一段短暂的时间被我奉为圭臬。因为还在小学时,某次老爸不让我去同学家做作业,我还是固执地去了,结果那天晚上在同学家严重烫伤了手掌。第二天写了篇《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作文上交语文老师。不知当时尚不是“老人”的老爸看见这篇作文是否哭笑不得呢。手掌的烫伤好了后,马上好了伤疤忘了痛,继续做一个不听话的小孩。我觉得,我有自己的想法,对许多大人的说法和书上的观点都持保留意见。有很多和我一样的人,面对妈妈的许多说法,由少年时的固执反驳,到今天的无声地怀疑。于是,我们有了这期特别企划“育儿观点古今中外大对撞”的想法。

自古以来,我国的各种风俗就特别多,作为一种文化流传至今,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许多老说法一代代传下来,不能说没有一点生活智慧,不能说没有传承的价值,但是,你真会坐月子时一个月不洗澡吗?你真会生了孩子后只吃鸡蛋和小米粥么?你依然会在大热天给刚出生的孩子打蜡烛包么?当然,以你所知道的知识,这些可能没有必要,可是妈妈、婆婆、朋友都以过来人的身份劝你照办时,你纠结了吧?

篇7

一、活动目的:让XX与XX玉树两地生活的孩子拉起手来共同成长。

二、活动背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知道了“格桑花西部助学网”,我进入网站以后,被洪波和一群义工们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当我通过网站进一步了解到西部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时,我真想为他们做点事情。我想到了班级结对,这样做可以帮助东西部两个班的孩子们一起进步,共同成长。

三、活动计划:**经区**中学鸿翔班与XX省玉树州**民族中学初一.一班班级结对,以书信、照片、视频等形式进行沟通,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四、具体安排:

1、准备阶段(10月8日前)

(1)在“在水一方”的帮助下联系XX省玉树州**民族中学,确定初一.一班为结对班级,并收集反映当地学生学习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发动鸿翔班的孩子们通过网络、书籍等各种途径了解玉树州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状况,了解当地人的人文风俗,以及与他们同龄的当地孩子生活学习状态。

2、情感交流(10月8日——暑期)

(1)在孩子们有了充分认识之后,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将结对班级介绍给本地的学生,同时将主题班会录制下来制成光盘,送给结对班级的孩子们看看。

(2)通过班级集体书信、图片、照片等资料形式互相介绍各自学校、班级的大致状况。

(3)解读班级文化。将鸿翔班军训会操表演视频、班训和班诗朗诵视频等相关班级文化视频制成光盘,送给结对班级的孩子们看看。

(4)发动班级的孩子们撰写书信,在信中相互交流各自的学习、生活等心得体会,让**、玉树两地结对班级的孩子用自己质朴的语言将心贴得更近。

(5)我送朋友一本书。请鸿翔班的孩子送一本自己喜爱的书、杂志、报纸等给远方的朋友。这个活动也可以延伸,可以为结对班级建立一个图书柜。

(6)我的家乡如此美丽。让鸿翔班的孩子们用作文、书画或者摄影的方式描绘自己的家乡、学校,并寄给结对班级,同时,请玉树的孩子们用作文或者画描绘他们的家乡,并寄到鸿翔班,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在结对班级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互相了解对方的文化、当地民俗等。西部的孩子们可以向我们介绍一下西部地区的生活、藏文化中的传说、唐卡的制作等等;我们可以向西部的孩子们介绍**的渔文化、**的民俗文化等等。

(7)贺卡传递爱心。在新年的时候,鸿翔班的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一张新年祝福贺卡给结对班级,让贺卡传递爱心。

篇8

关于端午节的味道初中作文范文一我将日历轻轻翻动,刹时,目光停留在农历五月五日那一天,日期下三个文字散发着一股又一股诱人的芳香:端午节。这芳香袭入心房,百种味道缕缕交织,便是这无法言说的芳香——这端午的味道。端午的味道是粽子送来的清香。粒粒香软的糯米,两颗甜蜜的枣、两片碧绿的粽叶、再一根彩色丝线紧紧缠绕——一只香粽尽是端午之香。一口轻轻咬下去,温热的糯米仿佛入口即化似的,唇齿间尽是端午的味道。

端午的味道是春夏之间江水送来的空气中渗透的气息。这样的气息,除了一份水上的清新,更是端午赛龙舟的火热。江上,几艘龙头船齐头并过,争先恐后地前进。船上,大鼓擂,振奋人心的鼓声催促着人们手中的桨加快地划,疾速地划。江两边的观众的一声声呐喊,仿佛也在迅速回执着这初夏的空气,端午的味道透着火热的气息,好像使人提前进入盛夏季节。端午的味道是屈原的人格芬芳与诗句的韵味悠长。

多少年前,诗人屈原纵身一跃,汨罗江从此祭奠着这位高风亮节的诗人,后人前来瞻仰,寄托哀思,只留一句流传千古之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息江水,从此盛满这样的芬香,一路奔流!端午的味道是……百种思绪缕缕交织,便是这无法言说的芳香——这端午的味道。所以,在五日五日这一天,请用你的嗅觉、味觉和心灵去感受这,端午的味道!

关于端午节的味道初中作文范文二每年到了这时候——端午节,就会有很多的父母拎着新包的粽子来学校看望孩子。

我们还没有下课,这些父母就站在学校大门外等,直等到看见自己的孩子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露出来,他们才露出舒心的笑容。孩子是每一个父母心头上的一块肉,是他们的希望,也是他们的寄托、他们的一切。

这时候,我总是不禁想起妈妈,想起妈妈每年此时包的青青的粽子。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在田野间玩耍,等到傍晚回家的时候,妈妈就会把煮了半天的香喷喷的粽子拿出来。我呢,就会狼吐虎咽地吃上两三个,当咬到那一个个蜜枣时,就会觉得全世界的香甜都汇集到了妈妈的粽子里。

长大一些后,我就会帮妈妈一起包粽子了。那一片片绿绿的粽叶,包上白白的江米,然后轻轻摁上一两个蜜枣,再包成一个个有棱有角的新米粽子,加上青绿色的或五彩的粽线,煞是好看,总是让我想到一个成语“秀色可餐”。刚开始的时候,我包得太松,江米常常跑出来;后来,越来越熟练,我包的粽子棱角也就更加分明了。包好后,妈妈就亲手把它们放进大锅里,添上刚从水井里提上来的清水,用带着新木味道的木柴煮上半天,粽子就可以出锅了。最后,就能看到满锅的新粽子在热锅里汩汩叫着等我了。

每年庙会前,妈妈会煮上一大锅粽子,端午节前还会再煮一大锅。这样,我就可以吃个够了,而每次我也都吃得不亦乐乎。每当这时,我看到妈妈在热气腾腾的粽香里也欣慰地笑了。原来,端午节里不只有粽子的香味,更有母爱的味道,一如端午节里,门口那些父母的爱。

此时,我的视线忽然模糊了。也许,那群人里,妈妈也在里面。

关于端午节的味道初中作文范文三端午节这一天有许多风俗活动,如早上取龙须水,插艾枝于门,上山采青,食粽球,制粽,赛龙舟活动。早晨取龙须水——因为传说五月五日是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治病。

故此人们在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沟、水沟、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插艾于门——因为艾能僻邪,这一天插艾于门上能保平安。上山采青——因为这一天是龙抬头喷发龙须水于大地青草的时间,人们上山采一些草药,像天冬、麦冬、金银花、山葡萄等来家备用,都比往日来的有价值。另者上山采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气也十分有意义。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

篇9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文化差异 文化教学

一、前言

近年来,外语教学中树立跨文化意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外语教师已经意识到了语言学习也就是对其语言国家文化的学习。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隐含在语言后面的文化因素,文化能力是交际能力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化意识的培养实际上就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跨文化意识就是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异国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尊重、平等、开放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跨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恰当和得体地使用语言的必要保证。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文化的其他要素都必须由语言来传达。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语言本身就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和文化都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而且任何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时期、区域的文化相对应,它不仅体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也反映其民族的文化思维和价值观念,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难以真正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

三、树立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外语教学着重研究语言本身,而忽略了语言和其语言国家环境及文化的密切关系。因此,传统的大学外语教学只是培养“纯语言能力”,即能够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就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仅有这种能力不足以保证人们进行有效的交际。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人才的外语素质要求正在逐步提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走出国门与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随着全球化的社会趋势,国家所需要的是面向世界、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会有什么结果。

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作为21世纪的人才,生活在多元化社会里的大学生只有树立了跨文化意识,才能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够消除跨文化引起的冲突,才能与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得体交往。

四、树立跨文化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1、介绍有关教学内容的文化背景知识

要树立跨文化意识,就要把语言教学和其语言国家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或糅合在一起。如在语言知识或语言点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文化知识的讲解或介绍必须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主动搜集课文涉及的相关资料,如作者的生平、相关的图片和网站等。

2、适当利用直观形象的手段进行文化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图书、海报、工艺品、照片、邮票和报刊等各种各样的物品介绍外国文化,学生能直观地了解较抽象难懂的文化知识,也能增加外语学习的兴趣。教师可适当利用多媒体手段,也就是把要讲解的内容制作成课件,给文字配上图画、图片和声音等,通过多媒体所展示的生动、形象的背景和情境,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文化知识的内涵。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无疑有助于丰富外语课堂教学。但值得注意的是,课件的数量一定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而且它们必须紧扣教学内容。

3、组织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和外籍教师、同学一起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如“外语角”、游戏、晚会、让学生试穿目的语言国家的传统服装等,通过亲身体验活动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知识及情绪,感受文化差异。这为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学会与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人士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为师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和理解的平台。还为学生以后到外资企业工作或到国外留学、谋职和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通过影视作品和录像资料,增强跨文化意识

特定国家民族文化里,因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性别和社会阶层的不同,语言、行为也会有不同。所以,融入到语言场景,体验外语生活、了解文化背景,对学习和掌握各种场景下所要使用的语言很有帮助。

外语影视作品及录像以其直观的特点和包含丰富的有声和无声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知识特点,能生动自然地反映外国文化、人民生活和思维习惯等,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纯正、地道的外语口语和逼真的情景,增强学生对不同国家民族的风俗、文化、社会概况的了解,深受学生的欢迎,近年来更加受到重视,成为树立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5、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中外文化对比,进行跨文化教学

对比文化教学是开展外语教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可以把教材内容与本国文化进行对比。外语教材都包含丰富的外语文化知识,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中外文化的差异,也可以加深对外语的理解。其次,可以通过适当的练习和活动加强跨文化意识。教师选择带有文化差异的练习题目,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文化差异。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安排任务,如让学生写有关中外文化差异的作文及调查报告,即有关称呼、赞誉、致谢、喝酒、节假日、隐私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也有一石多鸟的功能。

五、结语

总之,通过练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将会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激发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使学生对外语文化的理解化为在外语交际中的自觉运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方保军.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素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篇10

第一阶段:音乐欣赏。把英文歌曲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用于英语教学中,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巩固了语法知识,提高了听力水平,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把英文歌曲用于英语课堂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应用。

第二阶段:经典影片、戏剧欣赏。教学软件中的经典英语原版电影和卡通片内容健康、情节生动感人、语言诙谐幽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对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风俗、文化背景有更多的了解;影片中语言纯正地道,发音清晰准确,图文并茂,原汁原味。

第三阶段:英语文学欣赏。艾利奥特说:“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教材内容的知识层面切合学生的实际,每个阅读任务篇章较短,主要为著名英美作家的短篇小说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一些英美人物(如伊丽莎白女王)故事或著名历史事件,所选篇目尽量保持其语言原貌,尤其是欧·亨利、海明威和杰克·伦敦的小说语言资源极其丰富;泰坦尼克号的沉没、美国的婚俗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这就将学生带入了一种新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接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获得一种新的认识方式和认识能力,并引导学生了解隐含在语言内部的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指导学生提高对西方文化的鉴别能力,汲取精华,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情感受到真善美的陶冶,心灵受到涤荡,人格得到升华,提高认识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阶段:名篇佳作诗歌鉴赏。一种语言的熟练掌握离不开经典范文的背诵。这是实践和理论所证明的语言学习规律,古今中外无一例外,英语学习更是如此。背诵一些佳句、美文,对他们的英语学习可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英语口语和写作方面。选文注重实用性。编选的文章侧重于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育、传媒、休闲、时尚等。这些也是日常口语和书面作文的常见主题,读者熟读背诵之后便可融为己有,灵活地移植到自己的口语和作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