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3-21 19:45: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学作品读后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学作品读后感

篇1

人生是充满挫折和坎坷的,没有任何人的生命是一帆风顺的,可是因为坚强,却可以度过这些挫折和坎坷。今天我读了《贫穷是最好的大学》这本书,使我感触颇深。

里面的金鹏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在他出生后不久,爷爷奶奶就去世了。他们的生活便越来越苦。在他考上重点中学时,他的父亲也得了重病。母亲一人默默地承受着家庭重任,把三亩地的麦子种熟,看到母亲累得直不起腰,金鹏非常难过,就对母亲说:“我不去上学了。”金鹏为了母亲,宁可放弃自己的学业,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呀!而我们不但不关心父母,还经常让父母为我们担心,说来真是惭愧。虽然这样,但是金鹏的母亲仍然让金鹏去上学。于是金鹏又坚强起来。他平时在学校只吃面包渣,可他并不痛恨生活。他还说:“与艰苦和厄运抗争无尚光荣。”

看到金鹏这么坚强的面对生活,想想我们自己呢?只因学习累、作业多,而常常自己和自己赌气。我们既然有这样良好的条件,还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父母呢?有人说过:“你若失去了财富,你只是去了一点;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若失去了勇气,你就失去了一切。”

同学们,让我们好好学习吧。

篇2

关键词:语文 阅读 教学

任何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需要厚积而薄发,没有大量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进入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可能提高的。为此,我们必须大力提倡重视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教学。那么,在新课标下,我们如何开展阅读教学呢?

一、读

读,是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端和基础,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最基本、最实用有效的方法。古人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这个道理吧。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读、诵读,将外显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情感,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激活其生活经验,愉悦其心灵,使其通过直觉、顿悟、感悟、联想、想像等途径,快速理解文本,也为下一步品读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读”的较高要求是读出文体特点和内容特色:诗歌要读出节奏、韵律,散文要读出色彩、滋味。实用文体要读得清晰、明了。例如《在墓前的讲话》,要读出逻辑魅力;文学作品要读出感染力,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要读出丰富、深切的感情。在这一层次的教学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自己品读、互相听读,还要能作好范读引导。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既掌握了朗读的方法,又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全文的主要内容、情感基调、层次结构、中心思想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有效地实现了整体感知的学习目标。

二、说

说,建立在读的基础上。说,是要求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情节、观点进行准确、客观的理解、表述或评析。它要求学生既要说出其“然”,更要说出其“所以然”。“说”这一层次的教学是对学生判断力的培养和检验。例如在教学韩愈《师说》一文时,可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评述本文观点。对文中“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的观点,不少同学不赞成。他们说:“在韩愈看来,圣人一定高于普通人,这恐怕太绝对了。韩愈自己就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古圣人不一定门门术业都精、都高。普通人中,精专一术一业者更不乏其人。说普通人远不及圣人,这不是自相矛盾而又极不符合事实吗?例如安徽凤阳小冈村七户普通农民率先走出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步,这胆,这识,古代哪一位圣人敢与之相比呢?所以,韩愈的这个观点是偏见。这些评说,敏锐而又有一番道理,尽管还不是十分严密,总是经过了比较、思索而获得的认识,是自己钻研的成果,在显示着学生能力上的追求和提高。

提高说的能力,需要学生注意知识积累。因为要想说得公正、有理,就离不开分析比较,要比较,就不能不援事引文,更不能没有思想认识标准。所以,教学中经常进行“说”的活动,对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强化学生思维训练,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写

与“读”和“说”相比,“写”的要求又进了一步。因为写既要讲究语言表达准确、简洁、优美,又要注意结构严谨。高中语文阅读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的“练习”,易于学生即学即用,及时入境和收效。例如写“读后感”,因为教材刚刚学过,钻研已有了深度,感想便好生发。比如,学了《游褒禅山记》之后,写读后感《观・思・得》一文,归纳起来就不会感到困难;学了《石钟山记》之后,写读后感《获取真知的途径》一文,亦不会感到迷途难辨。“仿写”也一样,因为对教材结构特点,语言风格正自心领口熟,动笔便易得手。此外,还可以尝试“创写”,即从教材中跳出来,进入现实社会生活,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和独到见识,而又能有益于社会人生。

总之,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写作,就像是趁热打铁,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三百字自不在话下,七八百字也可一气呵成。

四、悟

悟,即悟性,它是学习者的极高境界。教出有悟性的学生,是教学难得的成果。学海无崖,教师无法在课堂上传授所有知识,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一学得。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学生引领到“悟”的境界,让学生凭着悟性去探求新知。这对高语教学来说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悟”的天地是异常广阔的,可以对教材知识进行独到的发掘,可以对教材内容的创意进行新解,也可以大胆跳出教材,提出自己对社会人生全新的见解。

例如,可让学生从《守财奴》人物对话描写中“悟”出作者的精妙之处。小说中描写葛朗台扑上女儿的定情物――镶着金板的梳妆匣,想掏出刀子,撬一块金板下来,女儿阻止。文中有一段对话(内容略)。这段对话只有女儿的哀阻,妻子的求告,尤其是女儿受惊后的一声大叫,却没有对话的另一方――葛朗台的只言片语的应答。初一看,似觉难解,再细想,发现了文章,原来,此刻的葛朗台老头一心只在梳妆匣的金板上,即便天塌地陷,他也无暇顾及,哪里还能听到女儿、妻子无力的哀求?当然不会与他们应答。他在干什么呢?也许在寻找匣上缝隙,也许缝隙找着了,你听,又是女儿一大声惊叫:葛朗台分明正要把刀子缝隙撬下金板。这里不答却胜答,葛朗台老头的贪婪、无情,活脱脱地画出来了,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由此悟出了小说对话描写中的“留白”艺术,更见识了巴尔扎克这位艺术大师的风范。

篇3

南昌市第十七中学初一年级 徐志刚

潇潇雨夜,打开窗户,听着雨滴敲打树叶的声音,微风惊动树枝的声响,望着路灯下飘洒的银丝般的细雨,我心里充满了对海伦凯勒的敬佩!

这几天我正在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里,海伦那“不平静”的人生以及她与命运抗争的历程鼓舞了我,给了我无穷的力量。作为正常人的我很难想象一个双目失明、失聪、失语的人可以用心去感知天地万物,用心去倾听世上最美妙的声音,用心去欣赏世上最美丽的风景!

海伦本来也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小女孩,半岁的时候就会说一些简单的语言,刚一岁就会走路,她比一般的小孩要聪明得多,好学得多。然而好景不长,幸福时光总是结束得太快,19个月的时候,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再醒来时耳朵聋了,眼睛瞎了,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一个19个月大的小孩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其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一般人来讲这种难度超出人的想象,这种痛苦是不可忍受的!

幸运的是海伦遇到了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安妮莎利文。莎利文老师不但打开了海伦的心灵之窗,更改变了她的一生,从只会用手语表示意思到可以独立阅读,再到用语言与他人交流,海伦付出了比同龄人多上千万倍的努力,她接受了命运的挑/:请记住我站域名/战,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为人类创造了奇迹!

正是由于她这种惊人的毅力,才使她进入了很多健康人都难以进入的哈佛大学,毕业后她四处奔波创建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因此她受到了许多国家政府的赞扬和嘉奖!

篇4

关键词: 写作;英语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 ;七、八年级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英语语言艺术内容标准》( English- language Arts Content Standards)(以下简称加州英语标准)于1997年12月正式实施。2009年,奥巴马政府主张对教育进行大规模改革,加州英语课程标准却几乎没有改动,可见它的成熟度相当高。

一、《语文课程标准》与加州英语标准七、八年级写作部分的共同特点

加州英语标准与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相似。具体写作标准部分,两个标准的共性在于:

第一,重视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八年级学生“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多角度观察生活”“根据表达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等。加州英语标准对不同文体的写作要求也是一以贯之,这对学生养成严谨的文体意识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具有重要意义。两国在这方面的做法不同,但都重视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

第二,重视学生写作的应用性。在我国七、八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提出“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虽然要求不很具体,但对这方面已经给予重视。加州英语标准要求八年级学生“能写与职业有关的公文,写技术性的文件”。两国都重视学生写作的应用性,这也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重视写作的基础训练。七、八年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内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加州英语标准也提出“学生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描写性的文章,每篇至少500- 700字”。两国课标都对写作有量化要求,提倡多写并在文章的组织结构,常见应用文体的写作等方面对基础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语文课程标准》与加州英语标准七、八年级写作部分的差异与个性

第一,写作文体方面。加州英语标准所列的文体丰富多样,七年级就要求写记叙文、文学作品的读后感、研究报告、劝说文、阅读材料的概要等。八年级删去阅读材料概要的写作,增加了公文写作和技术性文件写作。每一种文体的写作都进行了十分详尽的指导和规定,这说明加州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严格的文体意识。如七年级写记叙文的规定是“设计一个标准的情节主线(包括故事的开端、冲突、情节的发展、及结局)以及文章的观点。设计复杂的主角、配角以及一个明确的场景。运用一系列合适的技巧(比如:对话,悬念;列举几种具体的叙事性的情节,包括动作、手势以及表情)”。这样学生写起来就有的放矢,老师教起来也目标明确。而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本学段“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类似的规定大而无当,缺乏具体的规定性,学生写起来一头雾水,老师教起来也懵懵懂懂。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题,或许真正深层的原因不是在一线,而在于此。

第二,结构安排方面。加州英语标准分为写作策略和写作练习两部分。写作策略是作文方法的使用或活动方式,它包括制定作文计划,安排作文时间,选择和运用各种方法有效的完成作文等等。如加州八年级写作策略突出“在段落内部及段落之间使用有效的过渡,平行结构和类似的写作技巧,使文章连贯、流畅;通过类比、解释、引述、比较及其他类似的手段来支持自己的论题或结论。”可见,加州的写作策略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写作方法。目的在于通过写作活动,在写作策略的指导下使学生形成写这一类作文的能力。而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部分没有划分结构,只是逐条阐述。相比之下,加州的写作标准结构明确,写作策略表述具体、清楚,便于教师、学生、家长了解写作的系统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写作知识,形成写作能力。

第三,写作目标的设计方面。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从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思考)、写作过程中的习惯养成与素材积累(如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表达有创意)、基本的写作技能(如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等方面提出要求,体现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而加州写作标准则更侧重于从认知结构和写作技能方面对学生的写作行为进行规定,并没有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要求。

第四,写作活动的文字表述方面,《语文课程标准》 加州用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对学生的写作活动进行描述,七年级写文学作品读后感要求之一是“对文学作品中几个清楚的观点、假设以及意象进行整理诠释。通过多次举例及使用原文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诠释。”可见,加州的英语标准重视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对不同年级学生写作活动的阐述具体有序,可操作性强,教师可以按照标准的描述有效指导学生的作文。而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基本没有可以操作的抓手,教师缺乏具体可行的指导方案。

三、存在差异的原因与对我国课标修订的启示

加州英语标准对不同年级学生写作活动的阐述具体有序,可操作性强,教师可按照标准的描述有效指导学生的作文。我国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尚缺“内容标准”这一要素,而一套依据课程目标清晰阐述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内容标准”对我国语文课程改革来说具有现实关注的迫切性。它是语文课程宏观理念更新和微观教学实践的依托,在一定程度上能规范教材编制、教学创新和评价依据。就这一点而言,加州英语标准是值得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借鉴的。

两国文化背景、人才需求以及教育理念等不同,两国存在差异具有必然性。这一对比给我们提供了更宽的视野,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择其善者而“取”之,其不善者而“舍”之。我们需要用国际化的视野观照汉语教育的本土行动,在传承本国百年语文课程教育的历史经验和借鉴国外母语课程教育经验中不断地发展创新。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California State Board of Education .English- Language Arts Content Standards for California public schools:Kindergarten Through Grade Twelve,Sacramento:Department of Education,1998.

[3] 韩雪屏著.语文课程知识初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篇5

品读《弟子规》,走进了一片灵气盈天的园地;携手《弟子规》来到一潭至纯至净的湖泊;感悟《弟子规》,学会了一种至真至诚的感情。鉴古今,百行孝为先,弟子规里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就很好的解释了这句话的意思。可现在我们这个社会道德品质缺失了太多。这段时间看到很多诸如在街上有老人摔倒没人敢去扶;碰到交通事故没人敢停车救助;大年初二,八旬老人睡在女儿家门口楼道里,其子女众多却无人问津……这些事件经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曝光之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沸沸扬扬的讨论。

我看了以后,结合这段时间学习的《弟子规》,也有很多的感想:古人尚且懂得“卧冰求鲤”“孔融让梨”,,崇尚尊老爱幼,关爱他人,诚信待人。而在当下,经济高度发达,物质生活丰厚,比起古人来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越来越冷漠了。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没有了诚信,没有了相互关爱才发生了这么多本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刻学习和理解国学经典,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谐。于是我又坐在书桌前,捧起一本《弟子规》大声的诵读起来:“弟子规,圣人训”嫩稚的声音回荡在空中,荡进了我的心里,荡进了人们的一言一行,我按捺不注的笑了。

弟子规读后感(二)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精髓。诵读国学经典能让我们品悟中华文化;能传承民族精神;能涵养自己的修为。可以让我们承继民族智慧,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才皆备的人。 在众多诵读的国学经典中《弟子规》犹为让我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他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方面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注重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诵读《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孝顺、博爱、谨慎、讲信用。有父母、爱亲人,继而才能关爱每一个人,当别人有困难时,我们才会伸出援助之手。

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就不会变成一个危害社会,让人唾弃的人。社会上也再不会出现“大头奶粉”害人,假药毒人的事件。 诵读《弟子规》,让我明白了友善、礼让,生活上不要挑三拣四。不要把长辈对自己的疼爱当成是理所当然,养成骄横的坏习惯。衣服不再于华丽,而应注重整洁;要看轻财物,少计较个人得失。学会礼让,宽以待人,严与律己;多用赞美的眼光去看待别人。这样我们的心胸会变得宽广,生活会变得快乐甘甜。 诵读《弟子规》,让我领悟了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还要实实在在的做到。

不要养成浮华的习性、马虎的习惯;在学习上要多下功夫,不要做一个半罐水响叮当,一个一知半解的人是攀不上了科学高峰的,从点点滴滴做起,滴水能穿石。 诵读《弟子规》让我在言简意赅的文字里,休味到它丰富的内涵和深遂的哲理;里面的不少至理名言深深印在我心里。它让我既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在诵听圣人的教诲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诵读这些宝典吧!

弟子规读后感(三)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

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 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

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 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 学知识。怎么学呢 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

弟子规读后感(四)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并且细致的描述了日常的行为规范让人有则可依。育人就像是栽种一棵树,根基扎牢才会枝繁叶茂。一个拥有谦恭,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社会的栋梁。就如清末名将所说“修身,治国,平天下。”人的修养体现其内在品质。《弟子规》让我们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

《弟子规》是传承如家经典文化的文学作品。从八个方面阐述,分别是孝道(入则孝),亲情(出则第),举止(谨),诚信(信),友善(泛爱众),仁爱(亲人)。首先放在第一位的便是孝道。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守孝这三个字看似简单,其实内容丰富。这里包含了孝顺父母等广泛的含义。

一个人首先要孝顺父母,乌鸦尚知反哺。作为儿女更应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加以报答。2003年感动中国,一位儿子为救患有肝癌的母亲,毅然决然第捐出自己的肝脏,让母亲得以康复。隔绝母亲所接触的有关他捐肝救母的报道。身体之发,受之父母。孝顺父母是让他们在晚年的时候不在操劳,替我们担心受累,也不要让他们作空巢老人,孤独寂寞。多抽出时间看望老人,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给予他们家的温暖和关爱,心里上的宽慰。这也是一种孝道。

血浓于水,兄弟姐妹同是一家人,对长辈尊敬,爱护晚辈。做到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张者优先,听从长辈的安排等。这样才能使家庭和睦,社会才会安定团结。其次外出要珍惜朋友以及一切和我们身边的人。

另外《弟子规》讲述了日常起居的行为规范。“衣贵洁,不贵华。”穿的衣服干净整洁就可以,这样给人请清新之感。无需高档华丽,更不能相互攀比。这不仅是一种无意义的行为而且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时尚的潮流不断地改变,而我们仅需保持真正的自我,座最好的自己。

爱你本来的样子。不论是什么人,我们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尊敬,一个人行为高尚名声自然会高而不是它是否有像潘安宋玉的美貌。人无完人,再优秀的人也会有他软弱的一面,别人短处不应到处宣扬,应当取长补短。仁爱宽厚,以德服人。言而有信,言出必行。与人坦诚相待。弟子规中的道理对于我们是终身受益,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从而完善自我。

弟子规读后感(五)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一书,最使难以忘怀并受到启发的一段是“父母呼 ;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 父母命 ; 须敬听; 父母责 ; 须顺承”。

这段“弟子规”的意思是,父母呼唤时,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推辞投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辈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让父母生气伤心。看到这里不由得我深感内疚,平时只要爸妈叫我,我都会假装没听见,只管玩我的。妈妈要是让我去做事,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让爸爸去做,爸爸让我去做事我会说我是你的奴隶吗 每当爸妈教我怎么做人处事时,我会一只耳朵听,一只耳朵扔,把它当做耳旁风,根本不放在心上。我要是做错了事,爸妈说我,我会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辩护,把黑板说成白板才肯罢休,有时让爸妈气得哭笑不得。

读了“弟子规”,让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多么的不懂事。从此以后,我要痛改前非,绝不犯错,要听爸妈的话,不再让爸妈伤心,做一个勤快懂事的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六)

《弟子规》是我国古代幼儿传统礼教经典,在以前《弟子规》就相当于现在《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但其的价值要远远超过后者。

现在的人在阅读之后不难发现《弟子规》从里到外都渗透着儒家的气息,在通读之后净是德行两字贯穿了全文。儒家就是在强调通过对先贤的学习提升个人的德行。且可发现《弟子规》中的大多数句子就是有《论语》中直接简化过来的。在儒家哲学体系中强调了社会等级与身份象征,正所谓其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幼有序尊卑各异。在森严的等级框架下通过仁爱等德治思想使社会和谐发展而《弟子规》则是儒家治国中治民的初级教程。通过日常的行为规范,初步的构建等级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正常的发展后会形成一个较和谐较礼貌的社会风气,正如邻国日、韩。

有些历史常识的人会发现中国的历史发展一直处于儒法并举的兼容式发展下几度出现民富国强的大盛事。在倡导法治社会与国门大开的今天,在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中,国人的素质在逐渐的下降不仅80、90年代的人饱受骂名倚老卖老者不胜数。一系列社会为题不断的暴漏出来昔日的礼遇之邦无颜再谈礼法。反而效法我们的岛国却搜获名誉。

篇6

一、改变方式,唤醒阅读欲望

成人大多喜欢要求孩子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学会反思,学会运用。然后,好词好句要摘抄,读后感要深刻……以为这样的读书才是最规范最科学的读书,才是最有意义的读书。岂不知太多太多的阅读附加,使原本简单美好的阅读在孩子们眼里渐渐成为一种负担,一种责任,甚至一种累赘。这样的被动阅读,又有何快乐可言?曾问过好多学生,包括那些优生。大家都表示,如果看过《科学探索》要写观后感,看过《波利·安娜》要交流读后感,那么再精彩的书,都宁可不看!

阅读,如果有了过于明确的附加条件,就会变得沉重而无奈。我们的阅读,首先必须改变凡读都要与写结合的状态。应更多地提倡无拘无束的阅读。我刚接这个班级就鼓励大家课余多读书,读好书。我们读的第一本书是《夏洛的网》。一直读到下课铃声响,不留任何作业,就是像幼儿园一样,纯粹地用心地听。听完后学生讨论甚至争论的过程,其实已经就是他们思考,消化和延伸故事的过程。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纯粹的阅读马上得到了几乎所有学生的认可和欢迎。这种释放,无疑引水入渠,那般自然。

我及时给他们开书单,这些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是完全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书。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什么就读什么。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完全凭兴趣。如不愿意写,就不写。只是一味地读,一味地看,一味地交流。我们每两周一次交流:最近在看什么书,好看吗?好看在哪里?把你的感动快乐等与我们一起分享!用推荐的方式,吸引学生,使他们愿意读,主动要读。学生成了阅读的主人,自然兴趣盎然。

换一种方式阅读,其实孩子们一样有不同的收获,甚至更自由,更丰富。看似无任何附加的阅读条件,一样能够达到目的。纯粹阅读唤醒了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开展活动,激发阅读情怀

孩子阅读能力有限,阅读收获也较浅。吸引他们的往往是曲折的故事情节,阅读的方向和方法不够正确。这时就需要教师为他们指引阅读的方向,带他们寻找书香的来源。

1. 共同参与,营造氛围

为了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我们首先一起动手设计布置了教室的读书角,让学生参与书写“读书角”三个大字,由学生自己创造自己的读书名言,张贴在读书角和学习园地……我们一齐献计献策,让每一堵墙壁都能呼吸到好书的芳香。

为了鼓励大家多读书,重要的是读“好”书,我们建立了读书小组,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性格特点自由组合。小组内不定期进行读书心得交流。交流形式自由,可以口头交流。小组内同学轮流记录。表现优秀的同学可以优先阅读班级新增添的书,或者可以得到老师赠送的好书。

2. 好书漂流,共享收获

我们开展“好书漂流”活动。先在班级内进行,然后是班级之间,再后来是家庭。让爸爸妈妈也来读一读孩子目前最喜欢看的书。这使学生兴奋异常。他们和父母的距离也因一本书而走近了。在漂流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珍惜每一本书。

3. 开展活动,激怀

我们开展了“为你朗读”活动,由学生自发组织,将自己认为好听的故事读给大家听,一起分享他的阅读快乐。周四晨会课是固定的“好书共享,美文欣赏”之日,把学生近期读到的好文章,或者是最近写的优秀的读书感受、读书笔记与其他的同学分享。这样,每个孩子都可以欣赏到佳作,增加读书数量,而且,还从中学到了不少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小作者自己的感受有时也会感染大家,有时还会出现一些共鸣或者争论。这极大地提高了大家的阅读质量和兴趣。

我们还根据阅读量和阅读收获,每周评选一次“本周阅读之星”,组织开展“我的作品选集展”,将自己的阅读体会心得等展示在“我的一角”;不定期举行狗尾续貂活动,给童书换一个结尾、补一个意外,或者续写。我们还制作读书手抄报、设计别致新颖的书签,写上我们自己创作的读书名言。这份最纯粹的DIY作品,成为读书漂流和毕业赠言中最受欢迎的礼物。

三、指导共读,共享阅读收获

吉姆·崔利斯所著的《朗读手册》中有一句名言:“我们教孩子去热爱与渴望,远比我们教孩子去做重要得多。”儿童作家梅子涵一再强调成年人在儿童阅读中的重要性,他主张成年人要阅读儿童文学、熟悉儿童文学。孩子在童年时候的阅读,很大程度上是需要成年人安排的。成年人应该是儿童读物的第一读者。

如今大人关怀孩子,很多情况下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尽管充满善意,却牺牲掉了孩子的童年。他们看不到儿童的语言,看不到真正儿童的生命。儿童作品中的想象成分,在许多成年人看来,是简单甚至是无知的。而在孩子身上,他们是需要这样一种想象的精神和空间的。童年的想象力和将来的创造力,也正需要在儿童文学作品阅读中生根发芽。

优秀的童书,都是成人世界最单纯干净的再现。孩子们成长后要面对的一切,其实,我们的童书作家已经用最浪漫的方式给予了我们的孩子,就等着我们引领孩子们去发现去感悟,去为他们点亮那盏小小的灯。

篇7

一、腾出时间

要保障课外阅读顺利进行,就一定要设法让学生腾出时间。如果课业负担过重,挤占了所有课余的时间,试想,身心疲累之下怎么能进行愉快的阅读呢?或者,如果玩性过重,把大好的时光都白白地流失于手机、电脑等碎片文化中,显然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要学会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即便是在课堂上,也可以适当地每天腾出一段时间用于课外阅读。黄桥实验小学每天12点的铃声响过之后,学生就会自觉地拿出课外读本沉浸在快乐的午间阅读辰光里。暖阳透过玻璃融融地投射在一张张或安详或稚气或恬静的脸上,学生们手握不同的书,一本书就是一道菜,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每人都陶醉在特定的那本课外读本里,品咂着不同的个中况味。如果在清新的晨曦里、在完成作业后入睡前的静谧夜色中,也能独自沉醉在一本书的世界,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二、更新书籍

在每一个学习日中,我总是不忘敦促学生在书包里常备一本课外书,一旦有空余的时间,随手就能翻阅,白天看看,晚上看看,一本读物很快就能消化。每个人要确保自己的精神食粮不断,就要经常检查自己的小书库,缺了就及时添置,当然还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班级之间、校际之间的图书漂流,以使“源头活水”能经常汩汩流淌。不过,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是所有书都适合自己阅读,所以读书要有选择,可以选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以打好读书功底;也可以选读一些名人传记,以鞭策激励自己,从小奠定崇高志向;还可以选读一些科普类的书籍,以发展自己的一些科学素养……当然,选择读物要因人而异,最重要的是顺着自己的兴趣去阅读,这样,就能如吃甘蔗,渐入佳境。

三、指导方法

怎样进行自觉的课外阅读,需要方法的引导。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读书需求,有的可以略读,有的可以精读,有的可以跳读,有的需要反复诵读。有时候,家长不一定有科学的方法,但没有什么比榜样的力量更强大。我有一位学生家长,经常和孩子坐在阳台上共度美好的读书时光,无声的陪读给她的孩子以最有力的证明:看,妈妈这么爱看书,书里自有美如玉。长此以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孩子自然也会成为一个读书人。

四、安排交流

课外阅读中,每个学生都能积累很多心得体会,不妨给他们创造一些交流的机会,提供一些交流的平台。比如,每隔一个阶段,我会轮番让一些学生推荐自己的最新读物,还会组织他们写写读后感。诸如此类,长此以往,就能在交流、思考和写作中提升自己的品读能力。

五、适时检查

篇8

关键词: 职高语文课外读物 问题 原因 建设建议

近些年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课外阅读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职高生阅读语文类课外读物的情况很不乐观。从我任教的感受来看,近几年职高学生在语文课外书籍的阅读量上甚至比几年前的学生有所下降,语文课外知识也不如前几年的学生丰富。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影响了职高生阅读语文课外读物?大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上不够重视课外阅读。二是学习任务比较轻松,没有动力进行课外阅读。三是适合职高生阅读的语文课外读物比较少。四是在阅读过程中缺乏师长的有效指导。

一、职高语文课外读特缺乏的原因

在影响职高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因素中,语文课外读物自身的匮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近几年书店里学生的课外读物类书籍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在这些语课外读物类书籍中,适合职高生阅读的书籍更是少之又少。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当前职高语文课外书籍缺乏的现象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职高语文课外阅读长期得不到重视,导致作者和出版社没有利益驱动来写作、出版更多的作品。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效益成为许多作者和出版社优先考虑的因素,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他们宁愿花更多的精力去写作、出版能够带来丰厚回报的畅销书。职高语文课外读物市场比较小,获利不大,因此不少作者和出版商不太愿意冒着微利甚至亏本的风险推出一些职高语文课外读物。

其次,现在书店里确实有不少新出版的语文类书籍,但是,这些书籍却存在着儿童化和成人化两大特点。在琳琅满目的语文书籍中,有许多是装帧精美的儿童礼品读物,这些读物图文并茂,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课外阅读材料,但对职高生来说,这些读物缺少系统性,也缺乏深度,并不适合进行阅读训练。另外一些书籍则是一些较为难懂的专业著作,适合大学生或专业人士阅读,显然,这一部分书籍也不适合职高生。

最后,部分读物有误导青少年之嫌。近几年来,随着央视《百家讲坛》等栏目的推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阅读人文类书籍的浪潮,不少此类小说应运而生。在这些小说中,有些既有严谨的专业依据,又有生动的文笔,如当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儿》。但也有部分作品纯粹是虚构,即所谓的穿越文学、架空小说,阅读这些作品,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的职高生很容易形成错误的阅读观念,影响对语文课程的学习。

二、职高语文课外读物建设建议

由于适合职高生阅读的语文课外读物相对匮乏,如何建设职高语文课外读物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实际上,职高语文课外读物这一市场还是具有很大潜力的,只要出版商精心组织策划,各方齐心协力,政府部门给予引导扶持,各方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就可以收获可观的经济效益。教育主管部门、课程开发者、史学工作者包括职高语文老师、作者、出版社、书店等相关单位人员应积极配合,行动起来,为职高生创作更多的适合的语文课外读物。

首先,从课程层面来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职高生的课外阅读要求,并精选了一些文学名著供学生阅读。我们可模仿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更加具体可操作的课外阅读要求,并推荐一些优秀的语文课外读物以供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在语文教材之外,还有一本读本,读本不作学习要求,但是里面收录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也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语文课程体系中,可模仿这一设置,也编写一些语文读本,从一些优秀的语文著作中选取一些和学生所学课文配套的作品选段,从而为学生提供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这一点做起来不难,毕竟普通中学教育这一块已经做得比较好了。职高可以向他们学习取经。

其次,从出版物层面来讲,各方面应通力合作,编写一批符合职高生认知特点和阅读习惯的课本配套读物和语文普及读物。正如前文所说,当前许多课外阅读书籍存在着儿童化或成人化的问题,真正适合职高生阅读的作品不是很多。针对这一情况,出版商应联合广大史学工作者和职高语文老师,利用后两者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为职高生编写一些既符合时展又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课本配套读物,让职高生在课外阅读的同时,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同时,出版商还可以组织编写一些具有一定深度的语文普及读物,让一部分对语文感兴趣又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余、假期的时候,有适合自己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作品来阅读,提高对语文的认识。

再次,努力改编一些史学名著供职高生阅读。从古至今,出现了许多史学名著,不同时期的史学名著都代表着那一时期史学发展的最高成就。阅读这些优秀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因此,我们要选择一部分适合职高生的史学名著出版发行。当然,就如同文学名著在给职高生阅读时需要做一定的改编、缩写一样,对这些史学名著也需要做适合职高生的改编,以符合职高生的认知水平与阅读习惯。首先,将史学名著作一些通俗的改编,以适应学生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对于一些理论性的文字,应加以必要的简化与解释。其次,有些史学名著篇幅较长,可对其内容进行缩写或精选。最后,对于一些史学名著,可在正文前面加上必要的导读。以上的方式可降低学生阅读史学名著的门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亲近名著。

最后,在不能改变现状的当下,重要的是培养职高生的阅读意识,让广大的优秀文学作品走进职高生的视野,走进职校的课堂,以此提高职高生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职高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而适合职高生阅读的语文课外读物却相对匮乏,如何更好地建设职高语文课外读物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各方应通力合作,行动起来,从课程建设、出版物发行等方面着手,为职高生提供更多优秀的语文课外读物,推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曾丽英.高中语文教师如何适应课改的需要[期刊论文].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04) .

篇9

课标专家组核心成员崔峦先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教育部华中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雷实教授认为,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二位专家的论述最具有权威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文素养”容纳了语文教育的全部内涵。

既然如此,“语文素养”的核心又是什么呢?比较权威的表述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为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和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谁又能承担起培育语文素养的重任呢?我以为是阅读;谁又是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呢?我以为还是阅读。

一、以阅读为本,提升语言素养

在研究语文学科的性质时,我们不难发现,“语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应当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使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读书”应当是语文学习的第一任务,应当是每一学生的生活习惯。

古人历来注重读书。如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欧阳修的“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刘彝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苏轼的“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李苦禅的“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这些言论道出了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如何做呢?

首先,我们应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和环境,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喜欢上阅读,比如打造书香校园、教师带头读书、评选书香家庭;丰富学校的图书,让学生有书可读,比如建好学校阅览室、设立班级图书角、编制校本阅读教材,激发学生个性阅读;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让学生找回读书的乐趣,比如开展“读书节”系列活动、开展“每周一诗”常规活动等等。

其次,我们要独具慧眼,从烟波浩渺的诗文中选出文质兼美的作品,让学生从中积累字、词、句、篇材料,对语言运用规律进行梳理、总结,建构自己的语言知识;让学生从中学到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技巧,在母语运用的情境中,改造语言、生成语言、创新语言,推动语言的发展;让学生通过积累感悟、丰富自己的学养,提升思想文化品位,学会对自然、社会、人文等问题进行深度思考。

读书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二、以阅读为本,发展思维素养

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阅读实践中发展和提升思维素养。

语文阅读中学生的思维与理科的思维不同,理科的思维侧重于深度、准确度和逻辑性。而语文阅读中学生的思维是一种带有浓厚文艺性、哲理性的思维,侧重于思维的宽度、长度和思辨性。这种思维不是经过师生不厌其烦地分析文本获得的,而是在自由地阅读、自由地感悟的基础上形成的。

让学生自由地品,品出语文味。引导学生沉浸在精彩美丽的语言文字中,触摸语言、品读语言、揣摩语言,感受纯正的语文味,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思维就会慢慢形成,其思维素养的发展和提升也就水到渠成。

让学生自由质疑,问出高境界。让学生别迷信书本,从质疑问难开始,就文本的标题、开头、结尾质疑,就文本前后的矛盾处、难懂处、标点处、关键处质疑,反复如此,学生思维的广度、宽度和深度就会得到增强。如学生学习《曹刿论战》之后,对鲁庄公“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提出质疑,认为他在重大问题上善于采纳正确的意见,不失为一位贤明的君主。这就是一种怀疑精神,值得我们提倡。

让学生自由地说,说出新见解。语文教师要有培养、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当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时,老师要对他的思考作出正向引导,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不用别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努力追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午个哈姆雷特”的境界。事实上,越是伟大的作品,内涵越丰富,也越能从不同的角度获得新的意义。比如一位学生对《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认识,就让我们拍案叫绝:“薛宝钗综合了林黛玉和王熙凤的优点,她善良,却有心计;她温柔,却能说会道;她身为女子广读书籍,有文才;她的性格迎合了那个时代,也最适应那个时代,我们怎能怨她的‘工于心计’?”

学生的思维活动经过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三、以阅读为本,提高审美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素养突出的元素。

在语言作品即文本的阅读中,去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提升审美品位,是语文教学的另一重要内容。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阅读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多种形式地读、有个性地读,通过理解和玩味、想像和联想,领悟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涵,得到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激发创造美的冲动。

引领诵读,欣赏诗文的音乐美。对于优美的诗文,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如:配乐范读、配乐跟读、小组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背诵等。他们可以欣赏到铿锵有力的音调,错落有致的长短句式,灵动多变的散文特点,巧妙灵活的和缓转韵,从而激发他们诵读的兴趣,增强他们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充分领会到文章的韵律美。

细味品读,欣赏诗文的情感美。文学即人学,人学即情学。感情是诗文的生命,是诗文的灵魂。品读《孔雀东南飞》,感受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品读曹植《白马篇》,体味作者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品读王维《山居秋暝》,感受是诗人向往清幽空灵、自然恬静的隐士生活;品读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理解诗人豁达面对生活,乐观面对挫折的高境界。

开启想象,欣赏诗文的意境美。诗文中创造的优美意境,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绝佳之处。我们要引导学生捕捉诗文中的意象,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创造的美妙境界。如元杂剧《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天,青云密布;地,铺满落花;秋风萧瑟,北雁南归;在莺莺眼里,片片红枫化作离人的血泪。秋凉与悲秋融为一体,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恋人痛苦伤别的心绪,构成了情景契合的意境。不仅如此,语文“阅读”教学中还蕴含着科学美、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哲理美等等,美的因素无处不在。

读以致用,激发创造美的欲望。经过长期的文学作品的美的熏陶之后,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向往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愿望。教师要指导学生模仿美、表达美、创造美,按照美的规律创作出美的文章。读了唐诗宋词元曲,会主动熟悉诗词曲中的格律,继而试着写诗填词作曲;读了写景状物的散文会试着用笔来歌颂伟大祖国的壮丽的河山;读了记事写人的文章会试着抒写生意盎然的生活情趣,讴歌高风亮节的人物形象,鞭笞身边的假恶丑。

四、以阅读为本,发展文化素养

在阅读中,语文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有两层意思。

一是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加以认知和理解、体验和内化,最终使其得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脉和灵魂,传承她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责任,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

当下,流行的“快餐式”阅读、网络化阅读冲击着我们的青少年,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担忧。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朱自强用“三多三少”来概括当下青少年阅读的现状:功利性阅读多,情趣性阅读少;“浅阅读”多,“深阅读”少;图像阅读多,文字阅读少。这将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人文素养,甚至关系到一个民族文化价值的传承。

因此,举办丰富多彩的阅读传统文化中优秀作品的活动,应是一种新常态。比如,带领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徜徉书海,品读经典,体验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组织教师专门精选经典古诗文,汇编《国学》校本课程,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由诵读,以诗词考级、摘抄经典、编抄报、写读后感,编制楹联等形式来深化,甚至还可以将国学经典篇目搬上舞台演绎话剧、小品等。阅读活动的丰富化、情景化,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亲近历史、亲近传统,主动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篇10

关键词:语文;情感;教育;措施

情感教育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采取相应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以情感教育所特有的魅力,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可以说,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催化剂。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品读散文,让学生领悟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句话是说只有通情才能达理,达理必通情,情理交融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在由认知、理解、评论、赏析组成的语文阅读过程中,理解是关键所在。没有情感的阅读,是无法让人真正理解的,更不可能产生共鸣。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力求让学生领悟情感。

1.从直抒胸臆的语句中领悟情感

直抒胸臆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许多散文作品,作者的情感就是通过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地表达出来的。我们从这些直抒胸臆的句子就能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文章的文眼中领悟情感

“文眼”就是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因而,透过文眼我们可以正确地掌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深切地感悟出作者的真实情感。“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是《荷塘月色》的“文眼”,它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我们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就领悟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从考究作者的经历中领悟情感

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通过描写: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五幅画面来表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那么这样的秋景表现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呢?文如其人、言为心声,通过考量作者郁达夫的身世、经历和创作动机,再联系作品考察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我们不难理解作者笔下的“悲凉”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情,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由此可见,欣赏散文,只有用心感悟,才能心中有文,心中有情。

二、诵读诗文,让学生体验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诗文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结晶,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力量。教师要充分发挥诗文的感染力,满足学生心理上的情感需求,体验情感。语文教学中的朗诵就是发挥情感因素积极作用的重要一环。充满激情的诵读,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境,经历情感体验的历程。

1.在配乐朗诵中体验情感

学生在音乐旋律的伴奏下进行朗读,就会呈现出一个立体的情感世界,学生沉醉在这样的情感世界,更容易体验出作者的心境。

2.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情感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人常用的读诗技巧。也就是说情感教育要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靠声音传达信息的过程,声音本身具有情感和形象的魅力。许多好诗就是通过诗人一吟三叹写出来的,学生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真切体验到诗人的真实情感。

3.在角色朗读中体验情感

《茶馆》《雷雨》《威尼斯商人》等文学作品都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甚至扮演角色。披情入文的角色朗读方能使学生体验出人物的情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参与、互动、交流、体验”的理念。

三、写作训练,让学生培养情感

语言是情感表达的平台,语言文字的训练只有与情感的体验融为一体,才会使语言训练变得厚重而凝练。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寻找语言和情感的巧妙结合点,引导学生写出饱含激情的语言,实现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的完美结合。

1.注重语文课堂延伸教学,通过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要以教材为本,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产生情感体验,延伸教材知识,读写结合,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教材生动传神,让作文真情感人,毋庸置疑,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使我们的学生更具有人文精神。

2.重视作文专门训练,透过作文学做人,培养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树立作文如做人的理念。我手写我心,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在专门的作文训练课上,教师可以有意引导学生写作有情感内容的题材,借此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1)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陈玉蓉,为了挽救13岁时得先天性肝病无法医治的儿子,她用七个多月的时间,每天跑10公里、只吃半个拳头大的饭团,磨破了四双鞋,奇迹般地消除了自己的重度脂肪肝,为儿子顺利地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赋予了孩子第二次生命。中华民族的舐犊之情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用这样的材料让学生写读后感,能够培养学生殷殷亲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2010年中日撞船事件,学生有切身的感受。教师可出题《由撞船事件想到的》,让学生把真切的感受写下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教师可以借那些发奋拼搏,获得巨大成功的优秀人物,让学生写作“奋斗使人生更加美丽”,引领学生理解生活的真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诚然作文课上培养学生情感的题材是丰富多彩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

总之,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没有情感教育,语文教育就失去了神韵和灵魂。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才有利于学生晓之于理,动之以情,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

[2]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