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练习题范文

时间:2023-04-11 16:0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背影练习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背影练习题

篇1

1. — How did you finish the work so quickly?

—The computer helped me. It’s really _______ useful machine.

A. a B. an C. the D. one

2. The teacher told us yesterday that December 25th _______ Christmas Day.

A. is B. was C. has been D. will be

3. Help ______ to some fruit and vegetables, children.

A. you B. your C. yours D. yourself

4. Let the children go away. They are making too much _______ here.

A. noise B. voice C. noisy D. sounds

5. “ I really don’t know ______ he still lives here,” said Tom.

A. where B. what C. when D. whether

6. Many girls like ______ skirts in spring and summer.

A. wearing B. dressing C. putting on D. dressing up

7. — _________ bad the weather is today! What shal l we do today?

—How about staying at home and playing computer games?

A. What B. How C. What a D. How a

8. He doesn’t like drawing, I don’t like it, _______.

A. too B. either C. also D. neither

9. — How is your father? I ______ him for a long time.

— He is fine, but not busy.

A. don’t see B. hadn’t seen C. didn’t see D. haven’t seen

10. Which of these do you like ______, pineapple, strawberry or kiwi fruit?

A. good B. better C. best D. well

11. _______ comes from pigs and most people like eating it.

A. Wool B. Mutton C. Pork D. Beef

12. — E xcuse me, is there a repair shop near here for computer?

— Well, turn left at the crossing, then you’ll find _______.

A. that B. any C. this D. one

13. He _______ living in the country to the city.

A. likes B. prefers C. enjoy s D. loves

14. If you don’t know the word, you can look _______ the word in a dictionary.

A. for B. at C. over D. up

15. Hurry up! The play _______ for ten minutes.

A. has begun B. had begun C. had been on D. began

16. — Have you bought that digital camera?

— No, I can’t afford it. The price is a bit too ________, I think.

A. low B. high C. cheap D. expensive

17.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he water sports?

A. Skating . B. Surfing. C. Water polo. D. Wind-surfing.

18. — Where is the students’ library?

— It’s the building which ______ now over there.

A. is built B. was built C. is being built D. has built

19. — Where does he come from, could you tell me?

—Pardon?

—I asked where ________?

A. did he come from B. he came from

C. he comes from D. does he come from

20. — You look so young in red, Mrs. Yang.

— __________.

A. That’s all right B. Not at all C. Thank you D. I don’t mind

二. 用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I remember ________ (turn) off the light in my bedroom, but now it’s still on.

2. I tried __________ (not worry), but I phoned him once a day.

3. Don’t forget ________ (bring) your new camera tomorrow.

4. If the kid ________ (want) to fly a kite, we ________ (go) to the park.

5. If you __________(not have) a ticket, you _________ (not get) in.

6. If he __________ (be) late, __________ (not wait) for him.

7. We must clean and tidy the room when we finish _________ (paint).

8. It’s hard work to get everything ready on time ________(print).

9. If the car won’t start, try ________ (push) it.

10. Don’t forget _________(water) my flowers while I’m away.

11. I insisted that he ________ (go) at once.

12. If he ________(pass) the exam, his father ________ (buy) him a computer.

13. Certainly I posted your letter—I remember _________ (post) it.

14. She ________ (fall) in love with the house as soon as she saw it.

15. As he _________ (read) the newspaper, Granny went out quietly.

16. I look forward to ________ (receive) your reply as soon as possible.

17. They ________ (listen) to the teacher attentively (专心地) when the bell _______(ring).

18. We couldn’t decide whether ________ (buy) the red one or the blue one.

三. 句型转换:

1. If I go there, I’ll buy some flowers for my mothe r. (划线提问)

________ ________ you ________ for your mother if you go there?

2. You’ll be late if you don’t hurry up. (并列句)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you’ll be late.

3. Leave the gym during the party. (否定句)

_______ ________ the gym during the party.

4. Mike does his best—he always works as hard as he can at school. (同义句)

Mike does his best—he always as _______ as_______ at school.

5. If you eat healthy food, your body and mind will work well. (否定句)

If you ________ eat healthy food, your body and mind _______ work well.

四. 补全对话:

A: Good morning. _______1_________

B: Yes, please. I’m looking for a mobile phone, but I have no idea.

A: We’ve got all kinds of mobile phones here. Which do you prefer, Simens, Nokia or Motorola?

B: I really know a little about them. Which one sell best these days?

A: Mm… ________2_______

B: How much is a Motorola?

A: _________3_________ The newer, the more expensive.

B: _________4_________

A: What about this one? It took nice and works well.

B: _________5_________

A: 1,000 yuan.

B: Any discount? How about 850 yuan?

A: _________6_________. That’s the best we can do. OK?

A. A. Motorola is more popular, I think.

B. B. I want one, n ewer but not too expensive.

C. C. I have to ask for 900 yuan.

D. D. What can I do for you?

E. E. What type would you like?

F. F. My mobile phone is Motorola.

G. G. How much is it?

五. 完型填空:

There are some things about myself that I really like. First of all, I always ___1___ to do my best. I never give up halfway ___2___ trying my best. For example, I ___3___ the piano for more than twelve years. And now I am learning English every day.

Secondly, I’m good at ___4____ people laugh. I feel ___5___ when people smile at things I do. I make friends with anyone ___6____ and now I have a lot of friends.

Of course, I also have my ___7___ points. I sometimes feel that I’m a bit selfish or ___8___. I want to overcome these faults ____9___ I’ll make progress and people will love me___10____.

1. A. want a go B. make an effort C. wait up D. keep on

2. A. of B. on C. with D. without

3. A. had practised B. have practised C. practised D. will practise

4. A. making B. letting C. having D. seeing

5. A. happy B. strong C. sad D. proud

6. A. friendly B. easily C. hardly D. widely

7. A. bad B. strong C. weak D. good

8. A. homeless B. hopeless C. useless D. careless

9. A. even if B. so that C. unless D. because

10. A. much B. well C. better D. less

六. 阅读理解:

This story is about a young man. He worked very hard at his lessons. He was too busy to have a rest. At last, he became ill, so he couldn’t go to sleep. Every night, when he went to bed, he closed his eyes and tried to sleep. But the more he tried, the more he stayed awake.

After a while he decided to visit the doctor. “ I just can’t go to sleep at night. What should I do?”

“ I have a suggestion,” said the doctor. “ Try counting numbers. By the time you reach one thousand, you’ll be asleep, I’m sure of it.”

The next day the man returned to the doctor’s office. “ Well,” said the doctor “ How are you today? Did you try my suggestion?”

The man still looked tired. “ Yes,” he said, “ I tried counting one, two, three… up to one thousand. But when I reached five hundred and sixty-nine, I began to feel sleepy. I had to get up and drink some tea so that I could go on counting up to one thousand. But then I still couldn’t fall asleep.”

1. The young man couldn’t go to sleep because ________.

A. he hadn’t finished doing his lessons

B. he had worked too hard and became ill

C. he was worried about his homework

D. there was a lot of noise there and he couldn’t have a good rest

2. The doctor asked the young man ________.

A. to count numbers before he went to bed

B. to put al l numbers from 1 to 1000 together

C. to count numbers while he was lying in bed

D. to t ake some medicine and go to bed earlier

3. The young man returned to the doctor’s office the next day because _________.

A. he wanted to thank the doctor

B. he was better and wanted some more medicine

C. he wanted to ask the doctor how to count the numbers

D. he still couldn’t go to sleep at night

4. The young man ________.

A. counted from 569 to 1000

B. counted from 1 to 569 and fell asleep

C. counted from 1 to 569 and got up to drink some tea

D. counted from 1 to 1000 and fell asleep

5. The young man _______ in fact.

A. didn’t understand the doctor’s suggestion

B. was not able to count numbers

C. didn’t try the doctor’s suggestion

D. wasn’t ill at a ll

七. 综合填空:

What do you usually use mobile phones for? Sending text messages for fun? Playing games? Well, mobile phone can do f___1____ more than that. D___2___ this year’s Asian tsunami (海啸), mobile phones saved many l___3____. More than 10000 international phones were w___4___ when the tsunami hit. Police sent text messages to them and found more than 2000. But how? People f___5___ the signal and found out w___6___ the tourists were. So, how can s___7___ so small be so smart? Well, here’s how! When you turn the phone on, it tries to find a signal. This signal. This signal comes from the telephone network.

If you have a signal you can see it on the phone’s screen. Sometimes, if the signal is weak, i___8___ can be difficult to make a phone call. When the phone is finding a signal, it also sends a m___9____ to the telephone network. This message tells the station where the phone is. When you start to make a phone call, the telephone network tells telecommunication offices where you are. The office will find out who you’re calling then put you t___10___ to your friend!

【试题答案】

一.

1—5 AADAD

6—10 ABBDC

11—15 CDBDC

16—20 BDCBC

二.

1. turning 2. not to worry 3. to bring 4. wants; will go

5. don’t have; won’t get 6. is; don’t wait 7. painting

8. to print 9. pushing 10. to water 11. go

12. passes; will buy 13. posting 14. fell 15. was reading

16. receiving 17. were listening; rang 18. to buy

三.

1. What will; buy 2. Hurry up; or 3. Don’t leave

4. hard; possible 5. don’t; won’t

四.

1—6 DAEBGC

五.

1—5 BDBAA

6—10 BCDBC

六.

1—5 BCDCA

七.

篇2

关键词 提取练习; 情境; 背景

分类号 B844

1 引言

“学习”或记忆是如何产生的,从过去到今天一直都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经典论点。从1885年艾宾浩斯发现“遗忘曲线”以来,心理学家们考查人类学习和记忆如何产生多采用经典范式,即先让被试学习或记忆材料,使之尽可能地将其回忆出来(一次测试),然后再学习,再回忆……多次循环后,再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平均,得到一条有规律的负增长学习曲线。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关于学习或记忆如何产生的实质曾引起广泛的争议。一些研究者认为,“学习”的发生就是一个累加的过程:每一个记忆项目都为某一记忆痕迹所表征,每重复一次记忆痕迹就被被增强一次,当重复学习到一定程度并突破某一阈限时,这一项目就可以被回忆。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学习是全或无的过程:每一次记忆项目,其掌握过程是从0直接跳到100%。那些记忆曲线之所以看起来平滑是因为它们取了平均值,如果单独考查每一个项目,则应该是一种全或无的状态。实际上,到现在为止,这两种观点仍未有定论。在此提及上述观点是为了揭示整个过程中蕴含的一个潜在的假设,即学习或记忆必定是发生在编码过程中的,测试的作用在于考查学习者在之前的学习阶段学到了什么。因此对前人研究的归纳就是:随着学习或记忆次数的增加,可以相应有效地促进“学习”,而测试(提取练习)则基本上仅仅是被视作衡量知识学习掌握程度或记忆保持水平的一个中立性事件。

从信息加工的视角来看,信息保持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编码、储存和提取。对某一信息的编码是获得记忆的首要环节,它决定着人们储存信息的质量,而有效编码与储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将来需要时能够正确地提取信息。在这一过程中,编码往往被认为是“学习”或记忆之所以产生的阶段,而提取则很容易被视为对先前编码内容效果的检验。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记忆的提取除了能够有效考查记忆的保持情况之外,提取过程本身也对记忆产生影响(提取诱发遗忘或提取促进记忆)。提取诱发遗忘(retrieval induced forgetting,RIF)指在某些情况下,提取可能对记忆产生抑制作用。该现象表明,在某种情境下,对一个事件中的某些元素或成分的提取将可能削弱或阻碍对该事件其它成分的记忆。而另一方面提取也会促进记忆,如提取练习效应(retrieval practice effect),即测试效应,指学习或记忆某一内容时,进行测试或提取练习比额外学习能更好地提高后来对它的记忆保持水平,即便在测试无反馈时也是如此。该类研究表明,对学习或记忆内容的提取练习将对记忆的保持产生促进作用。与提取导致遗忘现象相对应,提取将导致促进(retrieval induced facilitation,RIF),即产生积极的提取练习效应。当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明了提取练习效应。其中Karpicke和Roediger(2008)以及Karpicke和Blunt(2011)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关于提取练习的系列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学习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如果单单进行重复学习,对于记忆保持的效果是有限的,而提取或反复提取并非之前认为的中立性事件,它们会是促进记忆长期保持的关键因素;一些包含提取或重复提取的学习策略有时甚至比精加工学习策略还有效。

目前,对于提取练习效应的理论机制的解释大相径庭,如提取力量、提取努力、迁移―合适加工、精加工等。但上述理论皆有所不足。因此本文在此引入情境背景理论来解释提取练习,通过对比其他理论,阐释情境背景理论的主要概念和发生机制,并用这一理论来解释相关的记忆效应。

2 提取练习效应的理论机制比较

当前对提取练习效应的解释主要包括提取力量(提取努力)理论、存储和提取力理论、基于分布的二分模型(分叉理论)、迁移合适加工理论、编码可变性理论及精加工提取理论。

2.1 提取力量/努力理论

提取力量/努力理论(retrieval strength/effort theory)把提取练习的效果归因为提取过程影响了记忆痕迹的力量值。当提取时,回忆项目的表征行为会被加强。Bjork(1975)认为,信息被强化或加固的程度是根据被试提取项目的努力程度。这种提取类似编码加工水平,相比浅层加工(重学条件),深层加工(提取条件)的努力操作会促进记忆效果。这种早期理论是对提取练习效应最容易、最直接的解释。Gardiner,Craik和Bleasdale(1973)也认为,被试花费越长时间、越努力地提取项目,那之后的记忆测试成绩会更好。这种提取努力的操作可以包括改变学习标准、提供较少的线索或延迟初始测试。但该理论并未有效解释提取练习促进记忆的内在机制。另外,它也并未明确是什么构成了努力提取,即时间和能力(成效)之间的关系仍是模糊的。大部分研究中,被试的回应时间会被作为努力提取的标准,即回应越慢代表努力越多。但一些研究也发现,较快的回应也可反应出更多努力,如跑步。

2.2 存储和提取力理论

与Bjork(1975)提取努力理论相类似的是Bjork夫妇(1992)的失用理论(disuse theory)。它认为提取力是从存储力中分化出的,即提取包括项目质量(存储力)和线索诱发项目的能力(提取力)。Bjork夫妇认为,项目在重学或提取时存储力和提取力都有增加,但后者增加更多。另外,存储和提取力度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是提取困难性的体现,即低提取力项目(困难提取)相比高提取力项目(容易提取)在成功提取时有更多增加力。Bjork夫妇(1992)的失用理论被认为是比Bjork(1975)提取努力假设更具体化的观点。但该存储力和提取力理论只简单地认为项目被回忆时,力量有增加,却没有阐述内部发生的深层机制。其次,存储力和提取力增加的主要机制是提取努力,这受回忆项目(相对其他竞争者)提取力的影响。Bjork夫妇描述了模型中的“困难项目”(一个存在其他竞争项目的低提取力项目),但并未清楚定义在大量提取练习情境中的“困难”项目。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第12期 (总第28期)黄晓雪 张锦坤 提取练习效应的情境背景理论2.3 二分模型理论

Kornell,Bjork和Garcia(2011)提出了基于分布的二分模型理论(distribution- based bifurcation model),主要通过提取项目和重学项目的遗忘率比较来描述。有研究者发现,相比提取项目,重学项目在即时最终标准测试中的回忆效果更好,而提取练习项目在延时最终标准测试中则比重学项目更好。该模型认为,初始测试会产生二分项目分布,即项目中能成功提取的被强化了,不能成功提取的则未被强化。其中重学项目虽被加强,但相比提取项目而言强化程度更低。初始测试中,如果项目超过“困难阈限”,项目就能被回忆(Halamish & Bjork, 2011)。即时测试中重学项目占优势,是因为更多项目超过提取阈限而被增强。但在延时后,由于项目被弱化(遗忘),许多重学项目低于提取阈限;而提取练习项目则因为一开始就获得力量,会保持在阈限之上。因此,Kornell认为,在初始测试中,对全部项目进行提取练习就能防止二分项目分布,延时相互作用就不会出现,而重学条件下则会出现延时相互作用。对于二分模型理论,一些人认为它只是对特定数据模式的描述性解释,并没有提出学习的潜在机制,比如理论中涉及的提取练习项目相比重学项目有更多增强,但并未具体解释为什么这种增加会发生。

2.4 迁移―合适加工过程理论

迁移―合适加工过程(transfer-appropriate processing)指当最终标准测试中需要的认知加工类似于初始学习中的认知加工时,记忆效果最好。一些研究者认为,提取练习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初始条件下成功提取的加工与这之后的提取加工类似。例如在一些研究中,当最后测试问题与初始测试问题相一致时,测验成绩最好(Brewer, Marsh, Meeks, Clark-Foos, & Hicks, 2010)。但更严谨的解释是,当提取(初始测试)形式和最终标准测试形式相一致时(并要求相同的、重合的心理加工),成绩是最好的。但研究也发现,不论最终标准测试形式是自由回想(Carpenter & DeLosh, 2006)还是简答式测试(Butler & Roediger, 2007),都能产生最好的成绩。

由该理论发现,初始学习/测试和最终标准测试时存在相似加工是很重要的。但迁移―合适加工仍只是提供提取练习效应的理论概述,相关实验数据并不支持该观点(提取练习在初始测试和最终测试形式相匹配时,表现是最好的)。其次,该理论也并未清楚解释为什么间隔提取会优于组块提取或弱线索提取会优于强线索提取。总之,它只是对初始学习/测试和最终测试的情境相似进行了描述,并未具体阐述其中的作用机制。

2.5 编码可变性理论

编码可变性(encoding variability)指当项目或材料被多次感知时,材料每次会已以不同方式被编码,这就增加了提取材料路线的数量。编码可变理论较好地解释了间隔效应,即当一个项目间隔多次呈现,相比反复呈现或没有任何干扰项,被试的成绩更好(Greene, 2008)。

但该理论对于提取练习效应的解释是缺乏实证的,且与现有实验数据相矛盾。如McDaniel和Masson(1985)认为,当初始提取测试中运用不同的额外―列表线索时,那对之后进行最终标准额外―列表线索回忆测试会有促进作用,这可能支持编码的可变性。但Bulter(2010)发现,在重复测验中呈现不同变化的问题作为不同的提取练习条件,相比在重复测验中呈现相同问题,并不增加存储。因此,编码可变理论受到最多质疑之处在于,直接诱导编码变化的结果是没有任何促进效果的。

2.6 精加工提取理论

精加工提取理论(elaborative retrieval theory)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理论之一。它把提取练习效应归为语义精加工。精加工通常指在事件表征中编码特征或属性的加工过程,尤其指语义或项目意义性方面。该思想认为,当被试用提取线索寻找目标时,与线索相关的语义项目在搜索过程中被激活(Carpenter, 2011)。例如,当回忆目标词bread时,只有弱线索如basket,那与线索相联系的几个单词(如egg、wicker、fruit等)会被激活,而这些语义联系被认为是用于最终标准测试中的提取线路(basket-bread)。理论进一步解释,当单词basket-bread被重复学习时,只有少量语义联系会产生,因为被试不需要去搜索目标。困难提取条件相对于容易提取条件会产生更深层的语义搜索。例如,与目标联系的强线索(toast是bread的线索)使回忆目标更容易,产生更少深层次记忆搜索,因此更少语义精加工。而弱线索则产生更深的搜索和更多精加工。这里弱线索的定义是,一个对目标有更弱语义联系的或对目标提供少量信息的线索。

语义精加工理论提出了提取练习效应的机制:提取时,产生几种与单词语义相关的词,这被认为发生了提取练习效应。许多证据都和语义精加工理论相关,如Carpenter(2011)研究中的词对mother-child,非学习词father就作为线索来提取目标child。这个过程也被视为是提取时语义调节量的产生。因此所谓的机制除了语义联系导致的提取练习效应外,还可能存在其他机制产生提取练习效应。但它在逻辑和理论上仍受到诸多质疑。第一,精加工提取理论与线索超载原则不一致。由于单个提取线索与更多项目相联系,这可能降低对特定目标的回忆。理论中,被试产生了几个与提取线索相关的语义关联词,这造成线索过载,使记忆成绩变差;但语义关联词的产生却因为提取练习使得记忆提高,这两者存在矛盾。如给予被试线索,然后在回忆目标前产生了三个相关联的调节量,这三个调节量仍需在之后的测试中被提取以此来回忆目标。因此,与提取线索相关联的是四个项目,而非一个项目。第二,该理论还与提取―诱发遗忘冲突。在提取诱发遗忘实验中,被试学习线索―目标词(大量目标会分享相同的线索如fruit-orange和fruit-banana),然后练习提取一些目标(需要与每个线索配对的,如被试可能练习fruit-or

,但banana就不练习)。提取诱发遗忘效应是目标提取练习(orange)干扰之后的非联系项目(banana)的回忆。但语义精加工理论提出的语义相联系的单词在提取时被激活,这意味着非练习项在提取练习中激活获益。尽管有特定机制来解释提取诱发遗忘(Raaijmakers & Jakab, 2013),但很难与语义联系在提取时被激活的效应相一致。提取练习效应被认为源于精加工机制,但一些实验表明精加工任务与提取练习任务并不会产生相同的结果(Karpicke & Zaromb, 2010)。

3 情境背景理论

3.1 背景表征和编码

情境背景理论(episodic context account)对提取练习效应的解释,主要考虑情境背景的因素。该理论认为当材料被学习时,项目的信息和所发生的背景特征会被存储。因此,记忆表征包括项目信息和背景信息。“context”指一个事件的多个方面,包括外在环境和个人内在心理状态。理论强调过去学习背景的重要性,对背景的表征会随记忆内容在时间上的改变而改变。总而言之,过去提取背景特征会以缓慢的步调改变,但在任务目标或情境发生明显变化时,背景也会快速改变(Lehman & Malmberg, 2013)。另外,根据模型,背景特征是从前一个到下一个而不同,但一些模型认为,背景特征以随意的行为变化,而背景改变是受与项目有联系的之前实验背景的提取而驱动的。背景改变遵从邻近原则,即与发生交互相邻的事件更相似(如背景系列中n对n+1比对n+10而言更熟悉),而与距离较远事件的背景则更不相似。

3.2 提取时的背景强化

人们往往用现在的线索去重构过去,因此提取时,目标是回忆过去发生的某一地点和时间。但提取背景与学习背景区别较大,所以被试需要强化与学习过程相联系的时间背景,从而引导搜索过程。与大部分记忆理论相一致,情境背景理论认为提取是通过比较记忆内容中的可用线索来完成的。与提取线索匹配的记忆表征被归类到潜在的一系列可回忆项目中,即搜索集合。项目提取值是通过提取线索诊断值决定的,对惟一、特定目标的线索能力是排除竞争对手,即用于诱导目标的线索在匹配目标和线索有正相关,而与其他对手的匹配上有负相关。搜索集合包括目标项和非目标项,而目标的成功提取在搜索集合被限制时就发生了。

在一些任务中(如线索回忆),给被试提供可诱导记忆的线索,而有些任务(如自由回忆)则要求被试自身产生线索。大部分研究的提取练习效应都是在自由回忆的条件下发生的。当提取环境中只给予少量线索,与学习期相联系的时间背景强化在提取时起关键作用。该背景作为线索,最有可能提取的是那些与现在提取背景相似的痕迹。由于背景会变化,导致现在提取背景将不同于学习背景。但因为背景变化很慢,在即刻提取时,背景线索仍匹配于记忆痕迹中的背景特征。随着学习和提取的延长增加,更多背景发生变化,提取背景与学习背景的相似性较低。因此,为完成回忆任务,一些学习时呈现过的背景信息必须被强化作为提取线索(Lehman & Malmberg, 2013)。学习期和提取期间的背景改变越多,就越少可用线索,而更多的背景强化则必须依赖于提取策略。

3.3 成功提取时的背景更新

情境背景理论的观点还包括项目被提取时,还更新了背景表征,使得项目在未来能更好回忆。在之后的提取中,时间背景会区别于学习背景,被更新的背景特征项目会更可提取(相比没被更新项目的过去背景线索)。背景更新促成一系列项目的提取(它们会与过去背景线索有更直接的联系),如提取背景B中,为了回忆学习项目,学习背景(背景A)必定被强化(Lehman & Malmberg, 2013)。当项目在初始测试中(背景B)中被成功提取时,背景A和提取背景B的特征都被增加到一个合成的背景表征中。因此,成功提取项目的背景包含一些特征(与学习背景和提取背景都有联系)。当背景在学习和测试间改变较小(如组块提取),学习背景的强化效果较差。因为强化特征与当前测试特征相似性越高,提取项目从背景特征中获益越少。相反,当背景在学习和测试间改变很大(如间隔提取),提取项目从背景特征中获益大,背景线索与A或B相似,会匹配与项目相联系的背景。随着学习和最初提取之间延迟间隔增加,背景就越多改变,且越多明显额外背景特征将利于成功地提取项目。如上述所说,该种提取练习效应理论还可以解释间隔效应(Lohnas, Polyn, & Kahana, 2011),即间隔重复相比集中重复产生更多背景变化,有更多系列提取线索可用于引导目标信息。根据情境背景理论,重复提取项目导致背景特征更新。最终,重复提取项目与多个背景相联系,产生能匹配大量背景线索的背景表征。

3.4 提取练习限制搜索集合

情境背景理论提出,背景强化可引导一个搜索过程,并且背景也被用来限制搜索集合(相对其他竞争项目)。提取线索针对特定目标,排除竞争对手,记忆成绩将最好,具体包括:当线索―目标匹配增加时,或当线索与竞争项目匹配减少时,或当搜索集尺寸被限定更少对手时。该理论认为,与成功提取项目相联系的背景特征对项目是有效的,因为更新的背景特征帮助限制搜索集合。由于背景A和B合成背景特征,所以被试在未来标准测试中再提取时,与该背景较强关联的项目会更可能提取,而涉及背景C的,则不太可能提取。

提取练习时,背景强化对背景表征可能有额外效果。第一,提取时,对背景A的强化、再唤醒可能导致出现更新,且背景A的强化可能促进未来背景A的再强化。第二,对背景A强化,使背景B项目提取时获益,因为不单单更新合成背景,且背景更可能再强化用作未来测试的线索。最近证据显示,练习强化特定背景可能促进之后的背景再强化来完成回忆任务,这被称为“促进强化”(Brinegar, Lehman, & Malmberg, 2013)。背景重复强化将使背景作为线索可能包含更多特征,这些特征能匹配已提取项目,因此搜索集合将限定于这些项目。

4 小结

提取力量/努力理论、迁移―合适加工过程理论、编码可变性理论、精加工提取理论、情境背景理论等都属于提取练习效应的理论机制,都能解释提取练习效应的一些现象。同时,它们也都符合记忆模型的假设。而情境背景理论是在之前几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更加综合、宽泛。在这之前,没有任何一种主流的提取练习效应理论把提取练习效应归于背景因素。它们更多地将提取练习效应归为是提取力量、存储力和提取力、编码加工过程等因素。正如上述提及的编码可变性理论,它主要是为了区分情境背景理论中的“背景可变性”概念编码可变性指不同的时间/背景特征作为重复事件的部分表征而被编码,其中背景可变性在提取练习中起重要作用。这些理论中的大部分对于提取练习效应的潜在机制只微少涉及,而精加工提取理论和情境背景理论则能深入分析其机制。相比情境背景理论,精加工理论虽然也提出了提取练习效应的机制,但受到实证与经验的质疑,如可能是其他机制产生的提取练习效应、与线索过载相矛盾、与提取―遗忘理论相冲突等。而情境背景理论则既能解释提取练习效应的机制,也更符合逻辑与实践。

总之,在对提取练习效应的阐述上,情境背景理论是一种更宽泛的、综合的、普及的理论。它结合了之前其他几种基础记忆模型的假设,阐明成功提取应具有的特征。不仅对成功提取的关键之处进行了解释,还帮助解释了一些记忆研究(用其他理论解释受到质疑的),提高了提取练习效应了可理解性,并与理论更加紧密。该理论促进了未来提取练习效应的研究,并使之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有所推广。

参考文献

Bjork, R. A. (1975). Retrieval as a memory modifier. Hillsdale, NJ: Erlbaum.

Bjork, R. A., & Bjork, E. L. (1992). A new theory of disuse and an old theory of stimulus fluctuation. In A. Healy, S. Kosslyn,, & R. Shiffrin(Eds.), From learning processes to cognitive processes: Essays in honor of William K Estes (Vol. 2, pp. 35-67). Hillsdale, NJ: Erlbaum.

Brewer, G. A., Marsh, R. L., Meeks, J. T., Clark-Foos, A., & Hicks, J. L. (2010). The effects of free recall testing on subsequent source memory. Memory, 18, 385-393.

Brinegar, K., Lehman, M., & Malmberg, K. J. (2013). Improving memory after environmental context change: A strategy of “preinstatement”. Psychonomic Bulletin Review, 20, 528-533.

Butler, A. C. (2010). Repeated testing produces superior transfer of learning relative to repeated study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36, 1118-1133.

Butler, A. C., & Roediger III, H. L. (2007). Testing improves long-term retention in a simulated classroom setting. European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19, 514-527.

Carpenter, S. K. (2011). Semantic information activated during retrieval contributes to laterretention: Support for the mediator effectiveness hypothesis of the testing effec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37, 1547-1552.

Carpenter, S. K., & DeLosh, E. L. (2006). Impoverished cue support enhances subsequent retention: Support for the elaborative retrieval explanation of the testing effect. Memory & Cognition, 34, 268-276.

Gardiner, F., Craik, F., & Bleasdale, F. (1973). Retrieval difficulty and subsequent recall. Memory & Cognition, 1, 213-216.

Greene, R. L. (2008). Repetition and spacing effects. In Learning and memory: A comprehensive reference(pp. 65-78). Oxford, UK: Elsevier.

Halamish, V., & Bjork, R. (2011). When does testing enhance retention? A distribution-based interpretation of retrieval as a memory modifie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37, 801-812.

Karpicke, J. D., & Blunt, J. R. (2011). Retrieval Practice Produces More Learning than Elaborative Studying with Concept Mapping. Science, 331, 772-775.

Karpicke, J. D., & Roediger, H. L. (2008).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retrieval for learning. Science, 319, 966-968.

Karpicke, J. D., & Zaromb, F. M. (2010). Retrieval mode distinguishes the testing effect from the generation effect.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62, 227-239.

Kornell, N., Bjork, R. A., & Garcia, M. A. (2011). Why tests appear to prevent forgetting: A distribution-based bifurcation model.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65, 85-97.

Lehman, M., & Malmberg, K. J. (2013). A buffer model of encoding and temporal correlations in retrieval. Psychological Review, 120, 155-189.

Lohnas, L. J., Polyn, S. M., & Kahana, M. J. (2011). Contextual variability in free recall.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64, 249-255.

McDaniel, M. A., & Masson, M. E. J. (1985). Altering memory representations through retriev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1, 371-385.

Raaijmakers, J. G. W., & Jakab, E. (2013). Rethinking inhibition theory: On the problematic status of the inhibition theory for forgetting.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68, 98-122.

Situational Context Theory of Retrieval Procticing Effect

HUANG Xiaoxue; ZHANG Jinkun

(College of Educ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

篇3

一、写出下列字母的邻居(12分)。

1 ____ F______ 2. ____m _____ 3. ______v______

4. ____ Hh______ 5. ______ Ll ______ 6. ______Rr______

二、正确抄写下列的单词和句子(10分)。

1. English blouse puppet bottle

2. I can see some monkeys.

3. Let‘s count the crayons.

4. I’d like a blouse

5. Let‘s keep the school clean!

三、英汉互译(10分)

1. 五只猴子______________ 2. 一辆吉普车______________

3.数鸡蛋 ______________ 4. 数学和音乐 ______________

5. 在沙发上______________

四、找出不同类的词并将序号写在括号内。(20分)

( ) 1.A. box B. bottle C. milk

( ) 2.A. on B. in C. open

( ) 3.A. book B. desk C. bed

( ) 4.A. where B. there C. what

( ) 5.A. father B. mother C. nurse

( ) 6.A. bread B. ruler C. pencil

( ) 7.A. dress B. can C. jacket

( ) 8.A. bear B. pear C. panda

( ) 9.A. spring B. winter C. T-shirt

( ) 10.A. peach B. banana C. rice

五、读上句,找下句, 在正确句子前面的括号里打√ (10分)。

1. What can David do? ( ) David can run. ( ) I can run.

2. What can you see? ( ) I see a duck. ( ) I can see a duck.

3. How are you? ( ) Thank you. ( ) Fine, thank you.

4. Do you like winter? ( ) Yes, I don’t. ( ) No, I don‘t.

5. What do you have? ( ) I have a doll. ( )I have doll.。

六、在II栏中选出I栏的答句,将其序号填在题前的括号内(8分)。

( )1. Where’s the pencil? A. Twelve.

( )2. What can you see? B. I can see a bird.

( )3. How many? C. I‘d like a coat.

( )4. Can I help you? D. It’s in the box.

( )5. What colour? D. It‘s red.

七、连词成句(10分)。

1. is, where, plane, the,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is, a, box, there, in, the desk,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let’s, table, clean, keep, th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do, have, what, you, lessons,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根据单词,把图形画在方框里(18分)。

篇4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由于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高校各学科教学体系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本文选择计算机专业课程为例,了解“互联网+”技术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性。通过对计算机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不仅明显丰富了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知识,也可以提高了计算机教学的效率。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需要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使其可以和日常计算机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促进计算机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现。

1、“互联网+”的主要含义和作用

通过了解“互联网+”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作用,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的工具。通过网络,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互相进行沟通,共同促进。而计算机课程教学当中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作用,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解析计算机操作,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对于学生来说,通过“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随时学习计算机知识,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2、在“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出现的问题

2.1“互联网+”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不合理

目前许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明显老化,这是由于学校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仍然保存着以往应试教育的弊端,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学内容更新比较慢,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改革,无法适应学生对先进知识的需求。一些学校意识到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但是在执行上,却没有很好地将“互联网+”的作用融入到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当中,使得改革的效率无法得到提升。

2.2“互联网+”技术在计算机教学当中运用不当

目前许多高校在应用“互联网+”技术的时候不够合理,表现为:首先在课堂当中,老师常常只是“互联网+”技术应用在网页内容浏览上,而没有将“互联网+”技术贯穿于计算机课程教学当中,使得教学质量无法提升[1]。其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程度不足,导致学生对“互联网+”技术的认识不够深入,无法正确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计算机学习。最后一些老师在课堂上偶尔使用“互联网+”技术,许多学生无法进行适应,甚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3计算机老师的知识结构无法适应“互联网+”教育要求

虽然是“互联网+”是新型的技术,但是许多老师对“互联网+”技术的熟悉程度不足,无法正确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计算机教学。这是由于很多计算机专业老师年龄比较大,其知识仍然停留在以往以硬件技术为主的教学方法[2]。同时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多是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没有将“互联网+”技术合理地应用于实际教学当中,导致“互联网+”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学效果不明显。

3、在“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

3.1提高“互联网+”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内容的更新

要想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辅助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就需要提高课程体系的更新速度,解决以往遗留的教学问题。首先因为目前许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不够彻底,还遗留着许多老化的内容,所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需要更新教学内容,使“互联网+”技术可以融入到计算机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学有效性[3]。其次需要提高“互联网+”技术融入力度,不管是在硬件技术教学还是在软件技术教学当中均可以适当加入“互联网+”技术,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复杂的计算机操作,提高教学的质量。最后需要注意“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教学的整合程度,不要使“互联网+”技术出现喧宾夺主的效果,在计算机教学当中还需要保证一定的理论教学时间,使学生可以中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作用,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

3.2合理融合“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融合程度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融合[4]。首先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商务网站不断出现,使得许多企业对软件开发和网站维护的人员需求越来越高,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时候,可以充分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内容,给学生讲解软件开发和网站维护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其次目前许多高校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但是教学内容多年不变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及时改革教学内容,不仅需要使学生掌握大量专业的知识,也要使学生掌握目前比较流行的技术工具,使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最后需要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比如可以通过先进计算机知识培训,使老师可以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可以邀请一些具有丰富计算机操作经验的专家或者技术人员到学校举行讲座,使学生和老师均可以不断吸收先进的计算机知识,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水平。

3.3提高高校新时期计算机专业老师的教学素质

专业的计算机老师是促进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力量,因此需要提高老师的计算机专业素质。首先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使老师可以按时促进互联网知识培训,使其可以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并且将其融入到实际教学当中,尽力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率。其次高校需要大力引进先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5]。在引进的过程中,需要对计算机人才进行严格的考核,确定其具有丰富的“互联网+”技术知识,可以满足学校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最后需要鼓励老师积极和学生进行交流,因为许多学生接触互联网的时间比较多,拥有丰富的互联网应用知识,因此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

4、结语

“互联网+”是目前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这种环境下,我国的教育体系也发生重大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高校需要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但是其在改革过程中还遇到许多问题,比如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合理、老师的教学水平不高等,严重影响了计算机课程的顺利改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建设完善的计算机课程改革体系、促进“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教学的融合、提高计算机老师的教学素质等,使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得以实现,促进高校计算机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苹.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院校计算机专业改革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5(18):125-126.

[2]杜振宁,段智毅,弓有辉.涉农中院校课程有效衔接研究――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03):458-459.

[3]周志华,张平艳.适应““互联网+””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通讯世界.2015(11):147-148.

[4]宋凯.基于位定制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05):96-97.

篇5

关键词:转型发展;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互联网营销正成为一片孕育着无限宝藏的神秘土地。同时,传统企业面临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型,高达76%的传统企业求才若渴,互联网营销人才稀缺。所以我校经济与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根据转型发展背景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积极进行专业应用技术型课程体系的建设,其中重点之一就是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的建设,因此,本文提出了转型发展背景下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建设的框架,以期为该课程体系的深化建设与改革提供思路与方向。

二、内容框架

(1)研究目的与意义:转型发展背景下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建设的目的与意义;(2)互联网营销人才岗位和能力的需求

调研与分析:确定目标行业与企业、确定目标岗位、确定调研方法、问卷设计、实施调研、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形成调研报告;(3)基于岗位和能力的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知识单元的构建:

包括岗位层次与岗位结构分析、岗位职责与岗位要求分析、岗位需求与能力需求分析、能力结构分析、专业核心能力与知识单元的匹配、知识单元集群分析、基于知识单元集群的互联网营销课程的构建、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的构建;(4)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理论环节的建设内容:包括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每门课程的重难点、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理论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5)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的建设内容:包括每门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每门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每门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资源建设、实践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6)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教学实施办法:包括多专业共建、多专业开设、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的教学队伍建设、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与创业课程体系资源共享、经管系与九州通共建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

三、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特色。(1)颠覆了传统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方法,从市场对互联网营销人才的需求出发,首先调研目标行业与企业的互联网营销人才的职业岗位,分析岗位层次与岗位职责,通过问卷调研和企业访谈的方式进行互联网营销人才岗位需求和能力需求的调研,梳理出互联网营销人才的目标岗位群与能力分布,根据互联网营销人才的能力需求与能力结构梳理出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的知识单元,进行知识单元的集群划分,进而得出基于知识单元集群的互联网营销课程以及课程体系,采取的是“专业+行业+职业岗位+专业核心能力+知识单元+课程”于一体的应用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2)在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建设中突出实践环节的建设与设计,确保实践环节在学时分布上占课程学时的30%以上;(3)该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的建设辐射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三个专业,采取的是多专业共建、多专业开设、与创业课程资源共享、与企业内训课程嫁接的教学实施办法。

(二)创新之处。(1)课程设置的创新。对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的建设遵循的是“专业+行业+职业岗位+专业核心能力+知识单元+课程“于一体的应用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建设思路,严格按照该专业方向面对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来进行设计,提高专业教学的职业化程度,形成应用技术型的专业课程体系。(2)教学方法的创新。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模拟、创新大赛、专题培训、能力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整合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通过实体公司互联网营销具体业务的开展,并结合大学生网店创业的运作,创造性地将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的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建立具有创新特色、虚实结合的应用技术型的互联网营销专业方向人才的培养模式。(3) 教师队伍的创新。扎实开展教师下企业锻炼活动,积极鼓励教师下企业进行岗位工作,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定期开展应用技能大比武,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重点抓好“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工作。建立一支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国际经济与贸易自有教师及校外企业专家相融合的教师队伍,实现校企合作、教师共享、队伍共建、知识与实践互补,打造一支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互融共建的优秀教师团队。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微课模式;实践措施

一、微课相关概述

微课主要是在教学中通过微型教学视频,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用最精炼的方式表达出。在网络运营基础上,让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自主学习,将碎片化时间充分利用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微课特点:第一,学习重点有效突出。将每一个知识点通过微课视频展示,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重点。第二,学习资源十分丰富。学生们可以搜索到自己想了解任何的知识。第三,内容简练明确,学生观看一个微课视频只需要花费5-7分钟,让学生便于抓住关键要素。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微课模式的具体实践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微课模式,教师要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合理规划,让微课模式和翻转课堂有机结合。本文主要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为例,具体步骤如下:(一)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将文章中重难点从头到尾梳理一遍,明确本文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背影》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掌握根据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让学生懂得珍惜和亲人之间的亲情。将教学重点内容做成微课的教学内容视频,在制作视频时要注意突出重点,把握好视频时间,内容最大限度精简化。然后将做好的视频和课堂练习题等资源上传到本班的微信公众号中,让学生们在微信群中自主探究预习。教师利用微信群和微信留言,了解学生自主预习的情况,发现学生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改进教案,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二)课堂教学实施。在开始讲课前,根据学生之前在微课中的预习,提问学生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判断学生在课前微课中预习的情况。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在分组中要将组内学习水平较高和较低的学生合理分配。所有小组的学生发表完本组的看法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总结,并通过微课视频将答案公布。文中主要描写了四次“背影”,包括怀念父亲,惦记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教师点评完让小组成员反思本组出现错误的原因,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三)课后及时追踪。教师将有关知识点的专项练习上传到微课平台让学生复习。要根据文中的某一个细节或者某种描写方法出题。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要对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追踪,学生可以在微信中和教师及时交流,教师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要及时对其强化,将知识反复巩固直致充分掌握且灵活运用。

三、实施微课模式后语文考试成绩诊断前后对比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期语文考试成绩,和实施微课模式后的一学期语文考试成绩对比,发现实施微课后学生语文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语文成绩,如表1。要作用。但是实施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

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特点出发,采取针对化的教学方案,将微课模式有效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们爱上语文,在文字中升华情感,在情感中荡涤心灵。

作者:惠 婧 申红梅 单位:1.成都电子科大实验中学 2.四川眉山中学

篇7

回顾这段经历,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当前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想起了一组还算时髦的词:“教学不足”与“教学过度”。现在大多数人对“教学不足”口诛笔伐,却对“教学过度”放纵怂恿,而在我看来,“教学过度”之害远甚于“教学不足”。因为近来我的身边、耳边到处充塞着“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做法和声音,念经和尚的嘴稍一歪,就把“教学过度”合法化了。岂不知,真正的有效和高效,不仅要做到“必须的一个不少”,更要做到“没用的一个不多”。学生肩胛骨下痒痒,自己够不着,挠不到,得我们去帮一把。只要找到痒处,我们伸手挠一下,手到痒除,美哉悠哉;假设我们愚蠢而勤奋,把他全背挠了个遍,痒虽止了,不痒处也该挠疼了,长期这样,他该不敢找我们挠痒痒喽。“教学不足”我们可以随时花时间再去补偿,而“教学过度”浪费的就不仅是时间,它将消磨学习者的热情,使学生自觉地从课堂中边缘化,使教学活动成为一种无聊的自说自话。

“教学过度”主要体现在执教者的贪多,不仅学生会了的要教,学生不需要的也教。贪多的直接结果是量的获得过程中,牺牲了质的要求,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也不管学生该不该接受,忽视学习过程,忽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体验,将大量的知识分成若干的知识点,强记硬背,强调大容量、快节奏、当时掌握。成功的学习不应该以量领先,而应该以质取胜。著名作家二月河称《西游记》使他养成了活泼跳脱的思维习惯,《西游记》之所以能对二月河产生这样的影响,那是因为他把《西游记》读熟了、读通了。针对当前泛滥的泛阅读和浅阅读,他曾深情回忆到:小时隔着新华书店临街的玻璃橱窗,我看见里面摆着《西游记》,吮着指头看,看了不知多少次……终于有一天拥有了,爱不释手,一直把书翻破了皮。有些教师总担心学生学少了,总认为多多益善,总想给学生多灌一点,将“核心知识”“核心能力”这些课改理念丢掷一旁。

我桌上的电脑,因为坚持日常维护,卸载不常用的程序,经常整理磁盘,所以就比别人同样配置的电脑跑得欢。估计人脑与电脑道理还是基本相通的,人脑的资源也是有限的,绝不可挥霍无度。有耕耘才有收获,这是真理;一分耕耘就一定有一分收获,那是谬误。

“教学过度”还体现在提前教育上。维果茨基提出了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科学。但这种提前是有度的,我们不能因此而揠苗助长。学生的心智水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好的教育应该是不同阶段的学生该干啥就干啥。有些学生在某门学科的学习中遇到了困难,费尽周折就是不开窍,可突然有一天,蒙着的那层窗户纸被轻易地捅开了,一切变得简单而明晰。究其原因,大多是当初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其心智没有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所以,我们提出教育要学会等待。在这一点上,数学学科要比语文学科落实得好。记得辅导学生参加小学数学竞赛,那些应用题,因为非要用算术的方法去解决,经常磨痛了脑子。假设允许列方程,那倒是非常容易,但我猜想没有一个数学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解算术应用题而提前教学生列方程。而语文学科,做这种事情的大有人在。譬如,在初中教《老王》,为了让学生理解“愧怍者”的原因,就引入了所谓“知识分子的原罪意识”;譬如教《背影》,为了让学生理解文章写了作者对父爱的体认过程,就大量介绍朱自清父子之间的矛盾,引出了父亲纳小妾等诸多家事。初中就这样教,我不知道高中、大学再学这些经典文章时,我们还可以带着学生学什么。

篇8

①星期天的早上,我到一个朋友家去,路过一条小巷口,忽然眼前一亮:嗬!好美的花,在路边一字排开,开得正盛、正旺!为这破旧的小巷平添了几分生机。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深深地被花儿吸引住了,真想过去嗅一嗅。

②“吱——”一声门响,一间矮矮的花房中伸出一根拐杖来,一个十五六岁、眉清目 秀的小姑娘,吃力地提着一壶水,仅靠一只左脚和一根拐杖走了出来,呵,是她?每天总能在菜场上看见她。一身朴素的打扮,裤子上还有补丁。她看见了我,浅浅地一笑,就开 始仔细地给花浇水了。不用问,这些花一定是她种的,多美呀!

③在朋友家里,我们又谈起她。我第一次看见她时,她瘦得像一根豆芽菜,尖削的肩膀托着一个憔悴、忧愁的脸,就像一个久病的人,给人一种弱不禁风的感觉,仿佛一阵风便熊吹倒她。不用问,她肯定是个乡下的孩子。

④朋友告诉我,她和奶奶住在一间十平米不到的小破屋里,阴暗潮湿,因为阳光都被四周高高矗立的楼房挡着。奶奶成天躺在床上,靠孙女照顾和每月几十元的救济金勉强维持着生活。毕竟这是不行的,因为奶奶还要看病、吃药,所以,她把自己心爱的花儿拿出来卖了,十几盆花,一一搬出来,稍微挣点钱,贴补家用。

⑤下午,我正往回走时,又见到她。正用左手托着一盆花,吃力地横穿马路。我不由得跑去扶着她,“谢谢,谢谢。”她一边谢我,一边吃力地慢慢往前走。我想:唉,这个样子,也真够惨的,她一定会灰心丧气,因为这样的生活太困难了。可是,当我注视着她的眼睛时,我呆住了,这是一张年轻的焕发着青春的脸。在这张脸上,没有任何悲伤的表情,只有微笑,那是幸福的笑,对生活充满信心的笑。我情不自禁地问:“你的腿……”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谁知她并不在意,平静地说:“一次意外……可这世上还是好人多,今天,又碰见了你。好了,过了马路了,谢谢你,再见。”我对她挥了挥手,呆呆地望着她远去的背影,她不仅仅在对我微笑,也在向过路的人微笑,向生活微笑。

⑥呵,多美的开得正盛的花儿,多美的花一样的姑娘!

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嗅() 憔悴() 矗立() 情不自禁()

2.解释文中画横线的词语。

(1)憔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弱不禁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灰心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1)忧愁(  ) (2)阴暗(  ) (3)幸福(  )

4.文章第①自然段画“_____”的语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选出准确的一项。

A.赞美花的旺盛、美丽,突出小姑娘的养花技术高,抒发作者赞颂之情。

B.以花衬人,通过赞颂花的美丽、旺盛,为下文赞美小姑娘的美好心灵做铺垫。

C.通过赞颂花的美丽、旺盛,突出生活的美好、幸福,表达“我”对新生活、对小姑娘的无限赞美之情。

5.文章第⑤自然段突出描写了小姑娘的________ ,它反映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我注视着她的眼睛时,我呆住了……”此时此刻,“我”是怎么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结尾一自然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为这篇文章拟两个生动引人、富有思想意义、恰当合适的题目。

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9

一、 研究文本,打磨教材

首先,教师要仔细研读文本,深入教材,驾驭教材。教师不能停留于对教材内容的剖析、句段的评析、对字词的赏析上。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相对于其他学科,语文更值得我们在语言文字上去玩味、品析、挖掘。教师应该努力去研究文本、挖掘文本,把教材作为艺术品进行打磨。

例如,教学《乡愁》这首诗,我们认真研读发现,诗歌的语言虽然浅显易懂,仔细品味却字字含情,平淡的文字下面涌动着汩汩的情感暗流――亲情、爱情、乡情、爱国情。诗人从“小我”“大我”,把个人情感升华为海峡两岸的中华情。诗歌在时空上构建了一条经纬线,岁月的流逝是经线,物理距离是纬线。诗人通过具体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桥梁”,将人物之间的物理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

教师在研究文本时,首先要从文章体裁、写作手法、文章主旨等入手;其次分析文章开头的作用、中间某节的作用、结尾语段的作用,要找出文章的中心语段或精彩语段;最后在文章的语句或用词用语上进行赏析或深挖含义。此外,还可以根据文章进行相关的拓展练习等。

二、 借鉴“教参”,筛选整合

“教参”并未对文本进行细化,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参的点拨,对文本进行挖掘。例如对于《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教师要挖掘出:①人的高贵体现在哪些方面?②文章中例举的阿基米德、第欧根尼、王尔德、读书少女、青年画家等,他们各自高尚在何处?又存在哪些共同特点?③文章中引用阿基米德、欧根蒂尼、王尔德的话,分别有着怎样的深刻含义?④文章第二段例举了阿基米德的事例说理,又列举了第欧根尼的事例,内容上是否重复?为什么?

例如在《月迹》一文的教学中,在寻找童心童趣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结合学生年龄与心理特点,设置一些思考题:

①月亮在哪些地方留下了印迹?②孩子为何要一次次地寻找月亮?他们是在什么样的心理驱使下寻月的?③走近孩子的世界,看看他们有何美妙的想象和发现?④为什么孩子们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有那么多有趣的美好的发现和体验?

在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时,培养学生的研读能力、比较与鉴赏的能力。例如,对《背影》和《散步》进行赏析与品味;可将《紫藤萝瀑布》与《幽静悲剧》进行比较与鉴赏;将《孔乙己》与《范进中举》进行比较分析。

三、优化流程,追求高效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课堂上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现、主动质疑、主动探究。因此,语文教学流程往往要根据教学设计和学生实际进行调整。在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上,追求高效的课堂,把优秀课提升为精品课,把传统的教学流程转化为享受艺术与启迪思维的过程。

首先,我们要充分研究与分析学情,这是我们实施教学的基础之一。例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堂提问、把握教学节奏、安排练习题的梯度等。

其次,教学过程也讲究一定的“起承转合”。

最后,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过程。构建主义教学论认为人的认识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而应该是通过主动的探究和深入的思考构建起来的。

在2008年江苏省初中语文质秀课评比中,无锡市杨静老师在《黄河颂》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环节:望(黄河滚滚)―颂(黄河精神)―立(民族之魂)。首先在“起”的环节,是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黄河磅礴气势的词句。在“承”的环节,教师让学生找出“哪个词表现了我们与黄河联系紧密?”学生找到“摇篮”一词。接着,教师指导学生读诗的第三节:“要读出巨人的力量应该抓住哪些词?”学生找出“力量、骄傲、自信”等词语。在“转”的环节,教师提问“作者难道只是为了赞美黄河的精神?”,由此进入“合”的环节,挖掘出黄河的精神实质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篇10

关键词:阅读观 阅读法 培养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好激发点,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读的作用在于声音和意义的结合,增强语感。读的反复实践可以加深理解,具体领会作品独特的艺术性。读是阅读指导的准备,它本身也是一种具体的阅读指导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动脑(思考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阅读课文,既是学生对课文的外部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的思路、思想转变成自己的思路、思想的过程,又是学生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对课文知识进行融化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可采用如下方法:

一、全方位阅读法

要求学生从课题读起,课文、注解、思考和练习题全面认真的阅读。借助字典和词典扫除拦路虎,对课文的思路、思想内容、写作背景、写作特点、作者的情感和语感等有初步认识。这种读法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的。人们看一个景物首先习惯于放眼望去看其全貌,获得全局形象。看一个人首先注意的是他的整体形象,而且以之为标准,作出评价。而不是也不会首先去注意其某一个局部。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曾说过:“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只有把握住全局,才能正确理解局部,只有做出高度准确的综合,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在把握了全局的前提下,才能理解好各个部分的思想意义,才好对各个部分在艺术上的得失作出评价。

二、意识同步阅读法

这就是对课文的画龙点睛之处,引导学生认真细读、揣摩、探究,使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意识沟通,产生同步意识流向。如朱自清《背影》中父亲下火车,去买桔子的那段情节:“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拍拍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读后引导学生思考:①“我赶紧去搀他”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怎样的感情?②“一股脑儿”四个字在此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③“似的”是否可以不要?④父亲在这里时的两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⑤“我的眼泪又来了,”此时“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当你的亲人替你背着行李送你上学时,你产生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意境构想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