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15 12:1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结构仍然是以感性认知为主,在课堂上学习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比较大。因此,物理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情境教学法就能在初中物理课堂,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应用好情境教学法,来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初中物理;情景教学;教学方法;效率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物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不善于用良好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导致了学生对于物理产生厌倦,甚至抵触的情绪,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情结。情境教学法是在课堂上面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营造适合学生思考,适合学生探究的情景,刺激学生的感性认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应用好情景,教学法,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供各位同仁参考与借鉴。
一、注重知识导入时的情景创设
新知识的导入对学生来说是接触新知识的第一步,如果能够在较好的课堂氛围中,用恰当的方法将知识导入,能够较好地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为后续的讲解做好铺垫。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小实验来设置恰当的情景,引入新知识的同时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学习初中物理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压强和浮力》时,有关大气压强的知识,教师在引导新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对着空的矿泉水瓶吹气,让学生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同时让学生对着矿泉水瓶吸气,观察瓶子的变化,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矿泉水瓶会变形?”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压强的力效果。这样的小实验能够快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将新内容引入到课堂当中。学生在浓烈的探究气氛中,能够以比较活跃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有部分物理概念只是单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明白。对此,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教具在课堂上演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形象的物理操作,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音现象》时,有关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的知识,学生往往容易混淆这三个概念。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琴来演示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不同物体发出的音色。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够凭着感性认知,较好地掌握这三个概念,轻松突破这一个难点知识。
二、利用情境创设探究的课堂气氛
在初中物理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探索精神,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并且体会探索的乐趣,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时,有关光的折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个探究实验,利用简单的矿泉水瓶、红外线、蚊香、镜子等实验器材,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学生有了基本的光知识探究的过程会发现许多新的规律。这比教师在课堂上直接讲解知识效果要好很多。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出这些规律,不仅能够理解其背后的原理,而且对学生将知识灵活应用在其他地方也有帮助。因此,利用情景来创设探究气氛,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加多的知识,并且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只停留在表面,更加深入。
另外,有一部分物理知识和习题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才能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将抽象的问题用形象的图像、图形表示出来,将问题具体化,方便学生探究,巧妙地化解难题。
例如,在学习完初中物理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学生对于单个物体运动掌握比较好,但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运动的情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图形,清晰地将两者的路程关系、速度关系、时间关系向学生形象的展示出来,这样能够很容易地破解追及相遇问题。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物理课堂情景
有部分的物理知识和概念,学生是没办法直接观察到物理现象。这对于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比如分子的运动、电流的流动、核裂变核聚变等。这些物理现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它们形象的展示出来,用形象生动的动画,帮助学生在脑海里面建立起物理变化的过程,以便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初中物理苏教版九年级第十三章《电路初探》时,有关电流的方向的知识,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方向,让学生直接看到电路是如何工作的。又比如,在探究电压的分配规律时,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将电压形象的表示为水压,学生可以直接看到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压是如何分配的,有助于学生从感性上来掌握电压分配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总的来说,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的应用,能够起到很好的课堂效果,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都有积极的意义。在日常教学当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还需要物理教师不断的研发和创新,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当中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伟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情景教学的若干思考.中学物理,2012(01):10
篇2
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不是面对教师和课本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的主题既可以是学科领域的,又可以是社会生活的,它最根本的特点是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打破知识体系的结构,以科学探究为中心,创设学生亲自体验、主动参与、平等参与、师生互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创造出“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问题”“经常被难住”的情境,真正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我在教学初中物理过程中注重了探究式教学,下面结合人教版实验教材的教学实践过程谈谈我是怎样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
一、运用探究模式,让学生形成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
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模式让学生形成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性,几乎涉及各个知识点。下面我选取在力学和电学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实例阐述怎样运用探究式教学。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知识内容,为使学生正确理解和建立密度概念,教材使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我在上九年级第十章第三节的过程中先通过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阿基米德鉴别王冠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如何鉴别物质的猜想(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测量比较不同体积的同一种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再通过测量比较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相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而不同物质的这个比值一般不同;最后经过是否可改变这个比值的思考,从而引入密度的概念。我在该节课的小结时完全没有按照教材上的原始实验进行,但是比直接讲教材实验效果好得多。再如,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欧姆定律是通过实验总结出的定律,如果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去认识和学习,能更近似地经历科学家进行探究的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探究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在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自己去发现、总结定律,然后再给学生进行小结,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一普遍规律,而且理解了概念和规
律的内涵,了解了学科知识的发展过程,掌握了探索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
二、重点把握好探索性实验的教学
在人教版实验教材中有很多探索性实验,教师把握好这些实验的教学,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这些探究活动也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下面我结合力学和光学部分的部分实验作阐述怎样运用探究式教学。
如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节。本节要求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的要求较高,并且是最近几年中考的必考题目。本部分的关键也就是学生知道、理解并非常熟悉凸透镜成像规律。我在教学过程中给本章第二节知识列举一些生活中有关凸透镜成像的现象给予说明并提问:通过你们的观察及前面所学的知识,请问凸透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完全一样吗?(设疑)任何情况下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关系一样吗?为什么吗?(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正式提出问题)然后给出一些光学器材让学生为证实自己的猜想设计进行实验,最后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在上课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得到了正确的物理理论,对课后小测试也能较好地完成。
除此部分外,在其它许多章节我也运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如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三节摩擦力、杠杆(本节的“杠杆的平衡条件”)部分教学,并且教学效果比较好。
我在物理教学过程时,特别是探索性实验的教学(实际上物理学科每一个分支都渗透着这种思想)过程中大量地运用探究教学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接受知识,提高技能。同时这些探究活动也影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习题课教学中的探究
习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解题技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和实践能力。如:“日常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物品可以用来做物理小实验,现有玻璃杯、铅笔、白纸、玻璃和水,从中选用器材可以作哪些实验?要求:至少设计两个实验,并简要写出实验方法、步骤及原理”。学生根据上述要求进行一系列实验的设计和训练,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每个方案都闪烁着创造思维的火花,充分体现了“以培养能力为主,以发展学生为本”,注重考查学生活学活用的知识,多思少算的思考能力
这一中考命题导向。
篇3
俗话说得好: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的这条道路上,我们每位教师都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教法,今天,我把我在生物复习中是怎样做的写出来与大家共勉。谈不上经验,只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紧扣考纲
紧扣考纲就是要找准考试范围,弄清复习要求,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生物学科的考试大纲往往不是在九月开学初下发,那么在考纲到来之前我们怎样进行生物复习?我们不能等,在大纲到来之前要抓紧时间上好的每一节复习课。根据多年的实践,我都是从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部分内容开始进行复习的,复习的第一节课就是《练习使用显微镜》,因为在实验操作考试中必须使用显微镜,这一节在七年级是不可能让学生真正弄懂显微镜的原理的,比如,看到的图像为什么是倒立放大的?移动玻片标本为什么是向相反的方向?学生在八年级物理课中学习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之后才能理解,这时九年级复习时水到渠成给学生讲解:物镜是利用了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是利用了凸透镜成放大的虚像性质,所以我们在白亮的圆形视野中就看到了成倒立放大的虚像。学生会觉得豁然开朗,学生就会真正掌握移动玻片标本的方法,并且永远不会忘记。同时要及时关注教研室的通知或领导传送的信息。还有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也是必考内容,只有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与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除外。
当考纲到来之后,就要M定一个周密的复习计划,特别是在时间的安排上要具体到每一节课。时间对生物的复习这样一个小学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因为分值太少,学校不可能给你多的时间,学校领导重点考虑的是大学科。
二、运用好一种复习资料
我使用的复习资料就是《学考新视野》。说实在的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再使用其它的复习资料,这个资料已经很全面了。在复习每单元内容时,教师要吃透“考纲定向,考点释要”。在复习每节内容时都要结合《学考新视野》对知识进行梳理。若《学考新视野》还没有下发,我就会将进行复习内容的知识进行梳理印发给每个学生,让学生对整个考试内容进行系统地把握。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件,有很多抽象的知识用课件就一目了然了。如教师将“血液循环的途径”动画课件一播放,学生就很快掌握了,这就是直观教学、形象记忆。这也是我设计的第一轮的复习。这一复习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对知识梳理,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学生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
第二轮复习就是抓住备考辅助,夯实双基知智提升进行用功。千万不要小看了备考辅助,它告诉了单元重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要点,能让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更加明了。其中的例题相当重要,通过例题教给学生解析方法,也就是“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解题能力。例如学生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分不清,我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部分的备考辅助,并结合例题进行讲解,再出类似题目题让学生自己辨析,学生很快就搞清楚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联系与区别。
“夯实双基知智提升”,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层次的练习。这时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地去思考,去解题,让学生对有困难的题目作上记号,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难题一定要认真的讲解,告诉学生解析方法。学生提出的难题各班都有细微的差别,对甲班提到的难题,而乙班没有提到的,教师要进行检测,看乙班学生是否遗漏了。教师要事先做好下水练习,对难题要做好充分的预估。这些题目涉及的是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学生感到困难的知识点,我们预估的题目其中绝大部分学生可能都要作为难题提出,也可能有少数没有提出,老师要重点讲解(难题中往往是有图形的题目比较多),并作为难点突破。对填空题,每产生一个答案都应结合教科书找出原始出处。比如: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把 交换给组织细胞,组织细胞把 交换给毛细血管。七年级下册58页下面图4―37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的就很清楚。前一个空填“氧、营养物质”,后一个空填“二氧化碳等废物”。这就是标准答案,学生会结合示意图形象记忆,记的快,容易回忆。教师要扎扎实实搞好第二轮的复习,在这个复习阶段学生才真正增长才干具备解题能力,同时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这一轮复习开始不要怕学生练习做得有多差,关键是把难点都要找出来,全部攻克。
第三轮复习就是做模拟试卷。对此,教师要精心制定模拟试卷,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模拟考试,以增强学生的应考能力。其实,试题大赛试卷就是很好的模拟试卷,这些试卷汇聚了全县教师的智慧。但这太多了,时间不允许,只能进行精选、筛选和补充。我根据我校学生的学习情况精选了一部分试卷;再从另外的部分试卷中进行筛选一些题目重组试卷,因有重复的,可能有个别题目超纲;最后根据学生的薄弱环节,自己补充了两份试卷。这样的模拟试卷做了八份。第三轮复习是实战演习,这一轮复习完结,总体成绩会进一步提高,同时高分人数会有大幅度的上升。
三、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没有较高的课堂效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是无法取得好成绩的。我们上课就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教学特色,激发学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喜欢上你的生物课,愿意去学,那么自然就能集中精力,主动参与课堂,课堂教学效率就能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上语言要有激情,要激励学生奋进,拉近师生距离,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表现的空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同时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会努力学习,不要总是提防学生。比如,作业中的参考答案我从来不撕,都是放在学生手中,绝大部分学生总能在自觉地做完作业以后再对答案。我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好的自觉学习方式。
四、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总有成绩好的和差的,对成绩好的要求要高一点,进度可以快一点,题目的难度可以大一点,让他们取得更佳的成绩;对成绩差的学生一定不能放弃,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能掌握多少就掌握多少,努力了就是好样的,要鼓励,不要批评;对懒学生要指出,要引导,要有要求;对因病,因伤,因其它原因缺课的学生注意关注,不让他们落伍。这样做到全体努力,整体都在推进。
五、要会充分地利用时间
篇4
关键词:物理课堂;活动教学;深度学习;高阶思维
活动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习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1]。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是指学习者以高阶思维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且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2]。笔者以深度学习的视角,审视初中物理课堂活动教学现状发现,活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存在的问题应引起教师的重视。
一、活动教学要立足学生活动需求的激发
活动需求是学生在课堂活动前,由于对认知、情感、人际交往等的期望而产生的一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这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是促进学生活动的直接动力,是深度学习发生的前提条件。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课堂活动缺乏兴趣、被迫参与活动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找准学生的兴趣点,通过恰当引导让学生对活动内容充满期待,对活动意义产生认同感。笔者认为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可采取以下策略:策略1:展示活动将获得的成果策略1适合基于项目学习的物理教学。项目学习倡导“做中学”,让学生在“做”中学习物理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最终形成学习产品。如果这一产品具有趣味性或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学生就会对即将开展的活动充满期待。例如,学完“物体的浮与沉”后,准备让学生制作一个浮沉子,以深刻体会浮沉子浮沉的原因。活动之前教师可设计一个小魔术展示,握住塑料瓶的手隐蔽地握紧、松开,不让学生发现同时,为了转移学生注意力,另一只手在瓶边向下或向上挥动,塑料瓶中倒置的小玻璃瓶跟随这只有“魔力”的手下沉或上浮。而当学生模仿教师的表演时,因为握瓶的手没有任何动作,小玻璃瓶安静81地浮在水面。因此,当教师揭开谜底后,学生制作浮沉子的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若此时再引人竞赛机制,比比哪些小组更好地完成了任务,就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策略2:明确活动将解决的问题策略2通常运用在探究教学之前,通过活动热身或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思考,激发探究欲望。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前,让学生玩一玩凸透镜,看一看书本上的字,望一望远处的物体,观察凸透镜既能成放大、缩小的像,还能成正立、倒立的像,自然就唤醒了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需求。策略3: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基于挑战的学习是深度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针对初中生好奇心和好胜心都很强的特点,在活动中可以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例如,在“初始家用电器和电路”一节,学生学会了“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在下一节“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的教学前,教师可提出有挑战性的任务和问题,例如“增加一个小灯泡,你能使这两盏灯都发光吗?你能连接几种电路?”等。
二、要注意活动内容的分解呈现
当前教学中,存在学生活动漫无目的,抓不住重点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活动前没有对活动内容进行合理分解。如果活动任务指向模糊,应由教师主导进行内容分解,例如“观察水的沸腾”活动,由活动名称获取的信息是“观察”,但“观察”表达的意思太抽象,观察“什么”是实验前学生应该清楚的。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活动内容分解为:①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温度的变化特点;②观察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变化特点;③若沸腾时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停止沸腾。如果活动任务本身包括分析推理过程,应主要由学生来分解活动内容,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梳理活动思路或原理,让学生整体把握后面的观察和测量重点、探究步骤。例如,“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活动,分解后的活动要点为:①测量气泡经过每段路程经历的时间;②计算气泡在各路程中速度的大小;③判断气泡直线运动的特点,匀速还是变速?由于分解后的活动要点容易遗忘,这些要点应在课件或板书中呈现出来,学生通过阅读活动要点,进一步明确观测重点,理清活动思路、调整实验方向,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三、要重视核心器材的探究理解
物理学发展史上,早期人们对微弱作用的测量感到困难,直到扭秤应用于物理实验,使物理学的发展迈上新台阶;库仑发现了库仑定律,卡文迪许验证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并测出引力常量。受这一科学事实的启发,活动教学需重视对核心器材的探索,改变以往事先提供给学生所有活动器材的思维和习惯。虽然创造工具对学生而言是困难的,但可以从基础起步,如选择什么探究器材,为什么选择这些器材等都应是学生活动之前弄懂的问题。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这种“理解”应包括对选择核心器材原因的领悟,在探究教学中这一点往往被忽视。例如,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活动中,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材中,提供的器材有斜面、木板、玻璃板、棉布、小车。小车沿斜面从相同高度滑下,到达水平面的速度相同,斜面的作用显而易见,用斜面来探究似乎理所当然。但如果不给定学生器材,让学生根据活动目标自主确定合适的器材,会是怎样的情形?木板、玻璃板、棉布等阻力不同的器材以及小车不难想到,关键的问题是怎样保证小车的初始速度相等?学生讨论交流,有人建议直接用手推,每次用相同大小的力;有人提议用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和小车接触,每次将弹簧压缩相同的距离等。接着,教师请学生拿出抽屉里的斜面,从可行性和简易性上对各种方案分析比较,学生就会对为什么选择斜面有更深刻的认识。本案例从活动目标出发,将活动器材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生成了原生态问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创造了深度学习的机会。
四、要着眼离阶思维的锻炼发展
在学生活动中,“外在活动”是观察、操作、交流,“内在活动”则是思维过程。物理课堂活动教学中,经常出现“外在活动”热闹、“内在活动”缺失的现象,通常的表现是学生被活动单牵引、控制,按图索骥,或活动没有挑战性,太过简单,或活动难度超越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太复杂。活动教学若不能有效调动学生思维,发展高阶思维能力将是一句空话。钟启泉教授指出:发展高阶思维,要以高阶学习活动予以支持,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要开展问题求解的学习活动;要形成知识共享、互动合作的学习模式;同时还应注重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注重环境营造,注重教师有意义地引导[3]。这一观点旨在发展髙阶思维的活动教学提供实践策略,这一策略可具体表述为:首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学生在活动中不怕犯错,可以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教师化作“麦田守望者”,解放学生的大脑、嘴巴和双手,为发展高阶思维创造条件。其次,要精心设计活动教学中的问题。思维的发展离不开优质问题的催发,问题的设计应体现层次性、开放性和挑战性。例如,在“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教学时,教师可投影几个核心问题供学生在活动中讨论思考:电路有几种连接方式?串联与并联电路有哪些不同点?开关在不词位置对电路的控制作用是否相同?学生要在活动的基础上,将自己与其他人连接的电路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出串并联电路的本质特点和开关的不同作用。最后,活动中要注意搭建脚手架。倘若活动的某个环节或知识点超过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学生的活动容易卡住,后续思维将无法进行。例如,在“设计楼梯照明电路”活动中,因学生还没有学习单刀双掷开关,难以解决这一问题,此时教师要适当介绍,并引导学生将其与普通开关对比,分析其优势,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设计出楼梯照明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