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爱情文章范文
时间:2023-03-23 17:58: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好的爱情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及物性;流行歌曲;爱情文化;中西对比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148-02
一、理论框架及研究问题
本文拟对功能语法的及物性过程的具体分析,来赏析英文歌曲My Love和中文歌曲《爱如空气》,以期回答如下问题:(1)中西流行爱情歌曲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哪?(2)在差异背后所承载的爱情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3)对于跨国界爱情的交流障碍,应该如何更好的去认识?
本文的理论框架主要从功能语法的及物性分析。韩礼德把纯理功能分为三种: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概念功能由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组成。在经验纯理功能中,我们关注的是“谁对谁做了什么”,这其中又包括及物性和小句作格分析。本文主要运用的是及物性分析中的六种过程类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物质过程涉及身体动作。这个过程包括两个参与者,动作的发出者和动作的接受者。描述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等的部分是环境成分(黄国文,王红阳,2008)。例如“她从秋天走来”,“她”是动作者,“走”是物质过程,“从秋天”是环境成分。心理过程指描述内心世界的思想、喜好、欲望和感受等的过程。通常有两个参与者:“感觉者”和“现象”。感觉者指发生心理变化的人或动物,现象指存在的人、物、事件和情境。关系过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与事物之间所处的关系的过程。又分为“修饰”型和“认同”型两大类。修饰型指一个实体具有的属性或归属关系。这类关系过程的参与者分别是“载体”(Carrier)和“属性”(Attribute)。认同关系的过程的功能是识别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实体,其两个参与者是“被认同者”(Identified)和“认同者”(Identified)。区分这两种类型可以看两个参与者在句中是否可以互换。在认同关系过程中,又可具体用到“价值”(Value)和“标示”(Token)这两个标签,价值指的是概括性的,而标示指的是具体的体现。言语过程指通过说话交流信息的过程。过程的参与者包括“说话人”(Sayer)、“受话人”(Receiver)及“目标”(Target),而“说话内容”(Verbiage)指的是传递给受话人的某个信息。行为过程跟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关系。只有一个参与者,即“行为者”(Behaver)。有时还会有一个通常作补语的参与者,即“范围”(Range)。存在过程表示实体的存在,标志通常为“there”。
二、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1.英文歌曲My Love和中文歌曲《爱如空气》,都是广受年轻人喜爱的流行歌曲。这两首歌都是表达对爱的向往,对爱的惆怅,表达一种深爱着但是却很纠结,爱存在着可是又捉摸不到的矛盾复杂的情感。下面本文分别对两首歌曲进行及物性分析,两个语篇中各自的歌词重复部分则省略。
An empty street(关系过程1)/ An empty house(关系过程2)/ A hole inside my heart(关系过程3)/ I’m all alone(关系过程4)/ The rooms are getting smaller(关系过程5)/ I wonder how(心理过程1)/ I wonder why(心理过程2)/ I wonder where they are(心理过程3)/ The days we had(关系过程6) / The songs we sang together(行为过程1)/ oh yeah / And oh my love/ I’m holding on forever(行为过程2)/ Reaching for(物质过程1) a love that seems so far(关系过程7)/ So I say a little prayer(言语过程1)/ And hope(心理过程4) my dreams will take me there(物质过程2)/ where the skies are blue(关系过程8) to see you(心理过程5) once again , my love/ Over seas and coast to coast/ To find(物质过程3) a place I love the most(心理过程6)/ Where the fields are green(关系过程9) to see you once again, my love/ I try to read(物质过程4)/ I go to work(物质过程5)/ I’m laughing with my friends(行为过程3)/ But I can’t stop(物质过程6) to keep myself from thinking(心理过程7)/ To hold you in my arms(物质过程7)/ To promise you my love(言语过程2)/To tell you from the heart(言语过程3)/You’re all (关系过程10)I’m thinking of(心理过程8)。
通过划分可知在My Love这首歌曲中物质过程共有7个,心理过程共有8个,关系过程共有10个,言语过程共有3个,行为过程共有3个。下面以同样方式来分析爱如空气这首中文歌曲,分析如下:
幸福就像花期(关系过程1)/开到荼蘼(物质过程1)/爱情留在秋天(物质过程2)/独自叹息(行为过程1)/九月的天气 下起大雨(物质过程3)/ 淋湿我的思绪(物质过程4)/雨后的花瓣 散落一地(物质过程5)/把它做成书签(物质过程6) 藏在日记(物质过程7)/时光冲淡往事(物质过程8)/鲜艳退去(物质过程9)/留下泛黄的痕迹(物质过程10)/我们之间的爱轻得像空气(关系过程2)/而我依然 承受不起(心理过程1)/任往事在心里不停的堆积(物质过程11)/如果你不懂珍惜(心理过程2)/思念会过期(关系过程3)/我们之间的爱重的像空气(关系过程4)/越想逃离(物质过程12)越沉迷(心理过程3)/而回忆太拥挤(关系过程5)/我无法呼吸(物质过程13)/只能拥抱着空气(物质过程14)/假装那是你(关系过程6)/不曾远离(物质过程15)/幸福隔着玻璃(物质过程16)/看似很美丽(关系过程7)却无法触及(物质过程17)/也许擦肩而过的你/只留下一种痕迹(物质过程18)在我生命里。
通过划分可知在中文歌曲《爱如空气》中,物质过程有18个,心理过程有3个,关系过程7个,行为过程1个,言语过程0个。
2.通过对比分析可知,(1)中文歌曲中表达物质过程的词汇远远多于英文歌曲;(2)中文歌曲中表达心理过程的词汇少于英文歌曲;(3)中文歌曲中表达关系过程的词汇数量跟英文歌曲差不多;(4)中文歌曲中表达言语过程的词汇数量为零,而英文歌曲中较多。
本文认为以上现象背后是中西爱情文化差异造成的。物质过程多与做有关系,在中文流行歌曲中表达物质过程的词汇较多,这反映了中国人在恋爱过程中讲究务实踏实,内敛含蓄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不言的大爱,即爱需要体会,需要付出,但不一定非要大声的表达出来,有时过多的把爱挂在口头反而会让对方觉得虚假,而是喜欢把爱融入到对彼此所做的点点滴滴中去。在中文歌曲中表达言语过程的词汇非常少跟这也有很大关系。在中国文化中,自古人们就喜欢不把爱意直接口头表达出来,而是更多借助于一些莲花、折柳等自然意象来表达。不喜欢裸的把爱说出来。与之相反,在西方,人们比较喜欢对爱人大胆表达出来,经常会对爱人说我爱你。西方的爱情观念更加的开放直接大胆。西方也更加注重爱情的程度,当坠入爱河中,希望轰轰烈烈。而东方的爱情则较为委婉细腻。在中国的爱情文化中,比较喜欢把爱情的炽烈抽象化,多与自然意象相联系。而西方,则比较喜欢具体说出个人的直接感受。下面以关系过程的分析为例:
通过上表分析可知,在中文歌曲中,用花期来表达幸福。花开幸福来得美好甜蜜,而花落时幸福也会随之失去。用花期的特点来形容幸福的短暂,来表达当幸福如落花归去时不复返的惆怅失落。在英文歌曲中,则直接表示你是我全部的所思所想,对爱人的思念和爱意非常直接的就表达出来了。
三、原因分析
1.集体价值观念与个人价值观念
中国文化中倡导的是集体价值观念,主张要爱屋及乌,推己及人,要行大爱。这在很多名言警句中有所体现如,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易经》中的二人同心,其力断金;俗语中的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等等。文化和生活相互渗透,那么在人们与爱人相处时也无疑会受到文化的影响,所以在中国的爱情文化中,集体价值观念深植其中,当爱一个人时要多在乎对方的感受,而不是过多关注自我感受。要为对方多付出,而不是一味索取回报。
西方文化倡导的是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个人主义”这个词最早来源于法国大革命及启蒙运动思想。随后发展成一种个人主义思想体系和其理论,也成为西方的一种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强调人的价值的实现。这反映在爱情中则会让人关注自己的爱等情感是否表达出来,更加关注爱情中个人的感受。
2.传统观念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尤其体现在阴阳文化中。古人认为万物皆分为阴和阳。阴代表神秘、黑暗、柔弱、女性化等特征,而阳通常代表光明、阳刚、男性化等特征。山南水北称之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阴阳互融互生,自然才得以欣欣向荣。反映在爱情中,就是两个人要水乳相溶,互帮互助,彼此和谐。而在西方传统文化中,更多的是强调男性在情感中的掌控和主动权。
四、结语
本文从功能语法的及物性角度,以中文歌曲爱如空气和英文歌曲My Love为例,分析了这两首流行爱情歌曲的异同,尤其关注了不同之处,并对存在的差异试着从两个角度分析了原因。但本文存在不足,对原因分析还不透彻等,希望以后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蓝纯,郑霞.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中的爱情认知模式[J].外语研究,2011(5):51-59.
〔2〕王玲珑.歌曲《荷塘月色》赏析[J].文学评论,.
〔3〕孔子著,Arthur Waley译.论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4〕老子著,Arthur Waley译.道德经[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篇2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学 爱情教育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12YQJK022)阶段性成果之一;佛山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编号:FSGHDE024)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64-01
中职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青春期,是从儿童过渡到成年,逐步达到生理上和心理上成熟的阶段。这时表现的朦胧的爱慕之情,与成年人追求异性,准备恋爱、结婚承担家庭责任的意识完全不同。此时的中职生对恋爱及其相关问题既敏感又似懂非懂,一旦异性同学之间意识到彼此的爱慕之情,就会迅速陷入激动不安而不顾后果的“热恋”之中。作为教育者,经常会为学生青春期早恋问题烦恼,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办,也因为处理这种情况的尺度难以把握,稍不注意就会事与愿违。处在青春期的中职生在这方面又常常“多事”而敏感,让老师不可能回避也无法回避。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通过我们的教育,使这份情感保持它天然的美丽与天然的纯洁,而爱情教育无疑是保持这种纯洁和美丽的最佳方式。
1.语文教学中爱情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选有表现爱情的经典文学作品。仅举中职的语文教材,由倪文锦、于黔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者出版的《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的第五单元里,所选课文全部是围绕爱情这一主题,有新时代女性铿锵有力的爱情宣言――舒婷的《致橡树》;有革命诗人热烈坦诚的爱情表白――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有中学语文课堂上成功的爱情教育课――曾宏燕的《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有凄美的爱情悲剧――陈启佑的《永远的蝴蝶》;还有军人凄婉悲壮的爱情故事――孔晓的《雪山上的红盖头》。另外分散在教材里,散文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小说有沈从文的《边城》、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戏剧有的《雷雨》等。这些优秀的爱情题材作品都是“人的生活教科书”,教师通过从多维交叉的视角来引导学生欣赏这类作品,对于净化学生的心灵,塑造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2.爱情教育的尴尬局面与思考
就实际教学情况而言,十六七的中职生正是青春发育时期,是爱情的朦胧期,对这一敏感话题不太敢公开说,更不敢公开去了解去谈论,而内心却强烈地对异性或爱情的话题产生兴趣和好奇。课堂表现为学生彼此在交换着狡黠的微笑,这样的尴尬每每在讲授爱情题材作品时都会遭遇,这使得在课堂上我重在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细腻的语言描写,而不去讲析其中微妙的情感,让我感觉到这堂语文课的苍白无力。
事实上对于中职生的爱情教育问题,沉默早已不再是金。有学者认为,一部好的爱情作品,不仅能满足学生对于爱情的好奇心理,而且还能够使学生正确地认识爱情,理解爱情,明白爱情的真谛,可以使他们在追爱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用好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营养素”,已成为中职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1以实训活动践行人文教育
针对中职生的生活阅历和心理特点,笔者认为,借助任务驱动式的情境化语文实践活动这一载体能够更好的践行教育的人文性。
整个实训活动将爱情教育和语文紧密地结合,要充满浓郁的文学色彩,让学生在语文浩瀚瑰丽的海洋里徜徉,自然地走进“爱情问题”。活动环节由三个具体任务构成:任务一,文艺作品中的爱情――搜集古今中外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美丽爱情,朗诵诗歌或讲故事。任务二,现实生活中的爱情――讲讲自己耳闻目睹的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故事,或悲或喜,或长或短,必须真人真事。任务三,我心目中的爱情――谈谈个人对爱情的理解。
2.2活动概况
本以为搜集效果会不太理想,实际恰是相反,学生搜集的资料包罗古今中外:从《诗经》里的《关雎》到《汉乐府》里的《孔雀东南飞》,从徐志摩的《偶然》、《再别康桥》到汪国真的《曾经这样爱过你》;从但丁的《新生》到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不胜枚举。充满哲思的语言更是不绝于耳,有《雨霖铃》中“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痴恋相知,《孔雀东南飞》中“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的生死相许,《迢迢牵牛星》中“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刻骨相思,《江城子》中“不思量,自难忘”的永恒追念,全都是对爱的最好诠释。
同时以班上的语文学习小组为单位,让同学们分类整理资料,配上和谐的图片、音乐,把古今中外美丽的爱情诗篇用直观的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在每个作品的结尾处,我让他们总结人间美丽爱情的特点,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故事作出思考,作为中职生应该怎样对待爱情,写出他们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看法。
我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成果的舞台。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展示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搜集来的诗词,眉飞色舞地叙说着那些动人心弦的故事,甚至还有学生现场唱起了当今流行的爱情歌曲。气氛异常热烈,他们的表现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逐渐明白:现在触动他们最温柔的心的,只是知心的友情而非恋情,自己那双眼睛饱含的是少男少女时代单纯而单薄的叫作“倾慕”或“友爱”的东西,而不是真正的爱情。也有学生这样说:对我们中职生来说,我们不能无爱,亦万万不能有“爱”。我们还没有承担爱情果实的能力。爱在心中是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爱在行动会成为我们成长的绊脚石。人生不能无爱,对待爱情的态度要清醒审慎。两节课很快结束了,我和学生都意犹未尽,最后我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2.3活动反思
篇3
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来研究风靡于大街小巷、传唱于男女老少的流行音乐,我们很容易发现内容上涉及爱情的歌曲在其中占有极高的比重。说到情歌,不得不提到中国文学中的瑰宝――宋词之中的爱情词。流行音乐中的爱情歌曲与宋代爱情词都隶属于通俗文学样式,二者有着众多相似之处,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了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文学自身的传承性与发展的变异性特征,所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
一、感伤基调成因比较
(一)相同成因分析
阅读爱情词,总会体会到或浓或淡的哀愁溢于言表;聆听爱情歌曲,也总会发现各种失恋之痛与相思之苦。不同的时代,相似的感伤基调,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上。纵观中国文学的发展,就会发现感伤情怀早已有之,并已烙印在历代文人的头脑中世代相传。
首先,从感伤情怀心理建构基础来看。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和统治地位,即使对接受了现代文明的人们也有着本位文化的作用,它要求知识分子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个人价值,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总会有个人理想化的评判标准与婚姻、家庭、社会的冲突,有个人无力改变现状造成的愁绪。“一切不受阻碍的活动都导致快乐,而一切受到阻碍的活动都导致痛苦。忧郁本身正是欲望受到阻碍或挫折的结果,所以一般都借以痛苦的情调。”[1]144于是文人悲秋,佳人伤春。
其次,从文学形式因素来看。词作为抒情文学样式,较少受“文以载道”观念的约束,常用来抒发个人化的幽约情愫。而爱情歌曲更没有正统文学在政治性、思想性方面的束缚,在宽松的社会环境中,更便于自由抒感。感伤是情感体验的一个层面,往往是复杂、丰富而且深邃的,常与多愁善感相联系,情多所以感人。“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沉则不浮,郁则不藻。”[2]6沉郁“词之源也”。现代情歌是对宋代爱情词的继承与发展,是它的现代语言版,因而感伤情怀也有着相承性。此外,爱情词与爱情歌曲中的感伤情怀主要体现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中和之美。
(二)不同成因分析
中国文学史上的感伤主义传统“从总体上说,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失意知识分子对自身遭遇、现实人生和时代社会的伤感情绪。其中含有对现实黑暗的怨愤不满,对美好事物的伤悼流连,也含有消极悲观、沉溺于个人哀怨等消极质素。”[3]58首先,宋词生成的宋代社会是我国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阶段,两宋时期战乱频繁、内外交困,在不断被动挨打中逐渐走向了灭亡。在这种时代悲剧阴影下,文人为国家民族痛心疾首。其次,宋代科举制度大盛,应试几乎成了每个文人走上仕途的唯一道路。于是一旦科场失利,就产生与实现人生抱负的矛盾,造成了人生的失落感、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幻灭感以及出路难寻的迷茫感。此外,宋代都市经济繁荣,歌楼酒馆林立,文人们有了更多接触色艺俱佳、风情万种的歌妓舞女的机会,可宋代又是一个理学空前强化的时代,于是有了人欲与礼教的矛盾,正统封建家庭不能接纳地位卑微的妓的矛盾,更有潦倒文人无法替所爱之人赎身的尴尬境地。除此之外,也有了以感伤为美的审美观念。于是仕途失意如柳永者唱出“一生赢得是凄凉。追前事,暗心伤”,超然如苏轼者也说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人生得意如晏殊者也沉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综合以上原因,宋代爱情词中的感伤基调甚至可视为是宋王朝的悲歌。
而透过流行音乐中的爱情歌曲来看现代社会,则有另一番景象。都市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潮涌动。人们享受着越来越丰富的物质条件时,心灵世界也有着更为激烈的变化。在快节奏的生活速度,让人们疲于奔波,没有时间去体会含情脉脉与刻骨铭心,魂牵梦绕与缠绵悱恻,甚至连爱情所必需的细节也被尽可能地简化了。可越是如此,人们越是渴望美好的爱情。另外,在这个充满商业气息的社会,爱情虽没有像商品一样被买卖,却也难免沾染上世俗的气息,受到各种欲望的冲击,让向往单纯美好爱情的心灵更难堪重负。永恒的爱情恍如隔世,浪漫的故事成为童话中的经典。作为精神寄托的爱情让人忧心忡忡,甚至是危机四伏。渴望美丽的爱情却往往与失落交织,让人感伤,甚至痛彻肺腑。于是陈奕迅唱到:“我多么想和你见一面,看看你最近改变,不再去说从前,只是寒暄,对你说一句,只是说一句,好久不见”;张学友也讲述着:“她来听我的演唱会,在二十五岁恋爱是风光明媚,男朋友背着她送人玫瑰,她不听电话夜夜听歌不睡,我唱得她心醉我唱得她心碎,成年人分手后都像无所谓,和朋友一起买醉卡拉ok,唱我的歌陪着画面流泪”;钟汉良也倾诉着:“这一场游戏,没有人犹豫,伤我绰绰有余,等待最后一眼最后一遍最后一天最后一点滴滴答答消失的时间,最后这场爱情,难逃浩劫,倒数幻灭,这咸咸的告别,沿海岸线终结。”
二、感伤基调具体内容比较
不同的社会现实造就着爱情词与情歌的感伤基调,这种感伤也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所以宋代爱情词在众多唱和之作中广为流传,而不同的情歌也在有相似经历的人们心中激起涟漪。但是也因为时代因素的不同,二者在表现感伤情怀的具体内容上虽都表现出相思离别之苦以及爱情的失落,但也有明显的差别。
宋代爱情词往往写的是不同个体或者相同个体不同的情感经历和体验,它是具体的、个性化的,并常把对人生短暂、仕途不顺的慨叹与爱情的失落相结合。如晏殊的“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以“夕阳”与“落花”象征着年华的流逝和爱情的失落,体现出作者对时光易逝、生命有限的沉思与体悟。而秦观积聚的满腹伤心失意更是用词来宣泄,以至于清代常州词派的理论家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说,他是“将身世之感,打并入”,入“红妆饮罢少踟蹰,有人偷向隅”,“红妆”的哀怨,无疑是词人自己遭贬后孤独悲伤的投影。而晏几道的词则表现出对爱情生死不渝的追求,且有确指的思恋对象,“小莲风韵出瑶池”,“赚得小鸿眉黛、也低颦”,“记得小?O初见。”
流行音乐中的爱情歌曲常表达的是一种社会共通的情感,言说的是社会较为普遍的情感问题,如林忆莲在她的歌中唱着:“这样深的夜下过雨的街,连星光就要熄灭你赴的是什么样的约”。这些歌曲中鲜有具体的叙事,即使有也是一种抽象化的雷同,这与其为了打动现实中的听者、追求商业价值的目的有关。另外现代情歌大都少了古代爱情词中的社会内涵,往往直接抒写爱情带来的内心悸动,更多地强调内心的感受与体验以及无法释怀的无奈,因此对爱情本身问题的思考更为细腻,同时议论性的表白之语也更多,如周杰伦的《红尘客栈》中就有“快马在江湖里厮杀,无非是名跟利放不下,心中有江山的人岂能快意潇洒,我只求与你共华发,剑出鞘恩怨了谁笑,我只求今朝拥你入怀抱,红尘客栈风似刀骤雨落宿命敲,任武林谁领我却只为你折腰”,表现为了追求真爱的不悔之心。
三、感伤基调表现手法比较
宋代爱情词与现代流行音乐中的爱情歌曲在表现感伤之情的方式上也是有同有异。
宋代爱情词常借助于传统的比兴手法,以景写情,以物寄情,现代情歌对于这些传统文化积淀的特定意象也有继承和拓展,如以水写愁,词中有“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歌中有:“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以明月寄相思,词中有“明月不谙离恨苦”,歌中有“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请温暖他心房,看透了人间聚散,能不能多点快乐片段”;以雨来喻愁绪浓密,词里有“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歌里有“听雨的声音,像悲伤的歌曲,滂沱大雨竟如此的冷清我陪雨哭泣,雨却还不肯停,寂寞的人才懂雨的心情,雨反复唱着熟悉旋律,用悲伤的情绪”;以梦来写幸福之短暂,反衬出感伤之情更甚的,词中有“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歌中有“情也成空宛如挥手袖的风,幽幽一缕香飘在深深旧梦中”。同时现代情歌也出现了“玫瑰”“咖啡”“背包”等新意象,不管变化还是继承,都是为表达情感服务。
篇4
看看你眉头来不及皱起
光与影承载美好的惬意
挥挥手就不会忘记
――题记
纷飞的雪花倒映出爱德华固执的侧脸
当爱在心中风起云涌时,你什么样?
当无奈缠绵于心田时,你什么样?
而我所知晓的是:爱德华用其单纯的性格衔接电影零碎的桥段,一些细枝末节在罅隙中隐约透出一些光来。细节成就电影本身的灵性,显露出原有的强大的本质。
Kim流着泪说:“Hug me.”
善良的爱德华回忆起过往的片段,半晌,他开口:“I can't.”
还是禁不住在屏幕前流下泪来。站在爱的边缘,仿佛一出手,便能触及其温热的内核,而回应的,则是荡气回肠的感慨。
从刚开始蓬头垢面的爱德华,不善言辞的爱德华,到后来对Kim动情的爱德华,像个孩子一样手无足惜的爱德华,一个有着剪刀手的机器人爱德华。当他对Kim作了真正意义上的告别后,我仿佛听见一种声音:“断,断,断。”时光徘徊于一体,兀自折断,只留下残渣,谨记爱德华在雪花纷飞时雕琢的爱人的脸。
这是约翰尼・德普早期的影视作品,彼时他凭借一张青涩的脸同乖张的演技征服了观众,也带给我非一般的电影感受。
若你还记得零丁的年少情怀
好影片经得起反复的赏析。
十八岁的柏原崇由于出色演绎了电影《情书》而一举成名,可我关注的是电影当中清晰的情感脉络。导演岩井俊二采用插叙的手段将少男藤井树同少女藤井树含蓄淡雅的感情透析得淋漓尽致。
喜欢一些沉稳有力的镜头:比如少男藤井树从山坡上骑车飞驰下来,边呐喊边将纸袋套在叫嚣的少女藤井树的头上。比如两个单纯直白的孩子在车棚借着微弱的光查阅分发错误的试卷。比如中山美穗演绎的成年藤井树在镜头末端看到那张泛黄的“情书”而缄默的神情。
花费一连串的“比如”,只为在末端悄悄说:“若你还记得零丁的年少情怀,若你看罢本片后脸上会浮起红晕,若你珍惜细节中的光芒,那么,岩井的作品便算上乘之作了。”
大阪名古屋的樱花都凋谢了,
你还在执著什么呢
这样一部片子总归是冷色调的。
松枝清显是明显的可笑,亦是明显的可悲。高调张扬的性情同轰轰烈烈的爱情在他生命中打马而过,而到头终是一场无疾而终的爱恋。
电影中松枝清显消瘦的颧骨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还有聪子从头到尾默默的忍耐,充分彰显了日本明治时期残酷的恋爱观。身为一个局外人,我仿佛在看男女主角如何绞尽脑汁解开这团情节,偶尔嗤笑,偶尔感伤,这本是一位观众之职分。
年轮交替,樱花飞舞。原本熠熠生辉的靓景也终覆盖上浅灰的纱网。松枝清显在执著,为这不知算不算得上“畸形”的爱恋。犹记得一个细节:穿戴一新的聪子在清显背后孤独地站立着,而此刻清显的背影显得那么孤傲,令她不敢接近。
那么近,又那么远,令人窒息。
这部由三岛由纪夫原作,行定勋改编拍摄的电影,流淌着压抑的暖流,在暮春时节静静放送着,愿你在观看的同时,也能闻到樱花冷僻的香味。
法国上世纪80年代的大街,
交流着风尘仆仆的依恋
你是那个古灵精怪的天使么?
骨碌骨碌转动的瞳仁,落拓直白的微笑,在白鸽飞起后挥舞的双手。
这是我一直以来偏爱的电影。奥黛丽塔图那双深邃但又浅显的眼睛,略有神经质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最值得依恋的却是本片最基层的色调――暖暖的厚实的昏黄的界面,以及噼里啪啦毫不停歇的旁白,彰显出本片最大的一个特征――神秘内敛。
上个世纪80年代法国的街道着实美丽,色彩斑斓且丝毫未有紧迫感,仿佛是邻家小院一景,糖果式的浓烈气氛,包括女主角的穿着类型也是暖橘、深红款式。我在想,所有小资一族应该都会热衷该片吧。
小爱美丽的恶作剧是电影开始前的铺垫,这真是一个成功的隐喻蒙太奇,让我对她长大后的所作所为足以感到淡定,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决定影片成功与否的重点。镜头上淅淅沥沥的雨打在青石板路上,也顺其自然地落在我的心灵深处。
芳华年纪的孩子都是天使。
无时无刻不在跑,跑到世界的尽头
《阿甘正传》是一部深蕴美国乐天派精神的电影。低能儿阿甘从小就被别人抛在后面,被人欺辱也回报以憨憨的笑,只有他的朋友珍妮给予了他纯粹的爱,于是他跑,一直跑。从棒球场上忘我地跑,越南战争时为救战友拼命地跑,到最后跑到世界的尽头――幸福深处,这让我潸然泪下。
当年的奥斯卡上,《阿甘正传》与《肖申克的救赎》不相上下,我既欣赏《阿甘正传》中深蕴的人生哲理,又珍惜《肖申克的救赎》中男主角所说过的绝世名言。如今我站在十六岁的开端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认真剖析《阿甘正传》,它带给我的,是一份来自心底的真实的感动,暂且不谈其如何带来的乐观精神及本身折射出的横溢的光辉,只是,单纯的感动。当今的电影世界早已鱼目混珠,这般扣人心弦的电影实为少见,的确是难得的珍藏。
借着这部电影带来的感动,我深深祝福与我一样在成人和少年之间游荡徘徊的孩子――跑吧,努力地跑,趁现在还年轻。
绝伦的爱情,愿地久天长
黑白电影是沉淀在艺术中的精华。
《魂断蓝桥》是很旧很旧的影视作品了,当我重新翻出来细细咀嚼之时,还是会为费雯丽演绎的爱情而黯然神伤。这样固执干净的爱情,是我所不能理解的。更让我无法释怀的是,费雯丽在最后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而送命于蓝桥的镜头,真是令人感伤又缅怀。包括男主角俏皮的笑,也在电影本身阴霾的背景下显得有些沉重。
本片的主题曲是一首民歌――《友谊地久天长》,当时还纳闷为何爱情电影会配上友谊之歌,现在总算领悟了。那个悠悠的男中音在影片中唱响断断续续的调子时,也是影片的精髓所在。好在,自己算是个半懂电影的人。
我们都期盼得到圆满的结局,殊不知残缺情节的风头早已盖过了任何细节。
二战带来了灾难浩劫,也留下了意境无穷的电影精华。
海是倒过来的天,电影是倒过来的生活(代后记)
早些年看到七堇年在文章中叙述了这样一句事实――生活哪能跟电影比呀,生活比电影复杂多了。
读罢笑而不语。其实我想说,生活的确不能和电影相提并论,但可以相互借鉴。在这样一个严肃世俗的世界里,我们能在其中自得其乐便将人生的价值提升了。我看的第一部提升人生价值的电影,便是和父亲一同观赏的《肖申克的救赎》,因为那片蓝得令人心碎的太平洋让我暗暗立志:无论如何,也要走到世界尽头,看广阔绵延的海,因了无法触摸到的天,只有默默拥怀它的灵魂――海。
我一路走来,在艺术电影中寻找干净的灵魂,洞察世间百态。对于创作,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强迫自己,而是听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孩子说,我看到电影里有我简单孑然的灵魂。然后开始起笔,书写这段的小文。学会看电影,学会懂生活。■
相关链接:
《剪刀手爱德华》是一部关于机器人的现代童话。它讲述一座古堡中住着一位发明家,制造出了各种东西,最后还造出了一个机器人,并给他起名叫爱德华。发明家对这件作品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甚至教授爱德华人类的礼仪和诗歌,何时微笑何时沉默。然而,没有等到机器人的最后完成,发明家就去世了,留下已有人类心智却残留着一双剪刀手的爱德华独自在古堡生活。不知过了多少岁月,一位推销化妆品的中年女子佩格误闯城堡,发现了形象古怪的爱德华。好心的佩格没有被爱德华惨白的肤色和张牙舞爪的剪刀手吓倒,而是怜其孤独,把他带回了自己的家……
《情书》由一个同名同姓的误会开始,通过两个女子书信的交流,以含情脉脉的笔触舒缓地展现了两段可贵的爱情。女主角博子对藤井树的眷恋,两个藤井树之间朦胧的情感,都没有由于藤井树的意外死亡而枯萎,而通过细腻感人的影象深深地印在每一个观众的心里,永远不变。《情书》上映后立即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引起轰动。这部清新感人的《情书》已经成为九十年代最为脍炙人口的日本爱情文艺片。
主打观点
我也是一个爱看电影的人,一部出色的电影可以让我废寝忘食,每当流连在光影的世界里,我是轻松自在的又沉着冷静的。所以在看到蔡露这些观影后的随想(也可以叫影评)的时候,我感到非常亲切。
当然,她这一系列感想的写作质量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她把电影当作精神食粮,当作与世界发生联系的纽带,当作一杯香浓的午夜咖啡……所以,当她把欣赏完这些电影之后的愉快、失落、共鸣或困惑变成文字的时候,奇迹就发生了,我们所看到的是电影的延伸,是太阳落山之后的晚霞,是黑夜里兀自燃烧的野火……
篇5
语文教学只有抓住情感这根主线,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致,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需要我们教师去努力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作品丰富的意蕴和意味。学生情感世界的贫乏,造成了当前学生道德品质的滑坡和情感的冷漠,这急需最具人文性的语文来治疗。语文课堂是挖掘情感、丰富情感、体验情感的主战场,情感体验是学生生命的本真呼求。
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
小学语文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尤其是低年级课文,有的童趣十足,有的亲情浓烈,有的寓意深刻,无论是哪种类型,都值得孩子们去领略和感悟。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我们更应该抓住他们的情感。
一、 低年级语文教师应是个感情富有的人
(一)要注重自身的情感影响
要想学生有情首先要教师有情。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引出学生的情。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首先,教师要具有一股爱学生的真情,给学生亲切感。在课堂上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赞许,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及时给予鼓励,尊重信任学生,尤其对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触动他们的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教学中,教师热爱、理解、尊重学生的挚爱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反映,继而又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功课上,这就是《学记》中所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表现。其次,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一进入教室马上投入到角色中,融入到课文的感情中来,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的情绪。让我们牢记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二)要加强语言的训练,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
语言的交流也就是情感的交流,教学语言起到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文教师更应该把自己的语言功底打扎实,要讲究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丰富变化,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更好地将教师的情感传染给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
二、 低年级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设计导语,引领入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往往既能紧扣课文内容,又能把学生引入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之中去。如上《雨后》一课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已有的体验入手,让学生想想、说说雨后你会怎么玩?学生一下子跟着这个问题“来”到雨后的情景中,自己仿佛就是文中的小哥哥、小妹妹,入情入境。
(二)充分朗读,引导悟情
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中,朗读是相当重要的。它也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一种在语言环境中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读书手段,发挥着不同的调动情感的作用:自由朗读可让学生自由自在地潜心体会;齐声朗读可以让学生相互感染;分角色朗读可以引导学生真切入境……朗读是体会情感,使学生对课文情感铭刻在心。一句话,朗读能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读出神韵读出情味。
(三)借助手段,触景生情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创造场景和氛围能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如上《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时,先播放这首歌,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通过歌声让学生进入北海公园碧波之上的情景之中,再配乐朗读,则更有效地让学生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其次,利用课件也是激感的手段之一。比如,我在上《黄山奇石》一课时,采用了课件再现美、音乐渲染美的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具体形象,教室里响起一片赞叹之声:“多美呀!”“太美了!”屏幕上那遍布峰壑的黄山松,破石而生,或雄壮挺拔,或婀娜多姿,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奇特的古松,难以胜数。峰壑间,怪石星罗棋布,或似珍禽异兽,或如神话人物,千姿百态,妙趣横生。让人不禁慨叹。同时播放音乐,让学生们在轻快的古筝独奏、高山流水声中看画面,想象自己来到画中,成了画中的一员。同学们情绪高涨,争着发言。显然,学生好像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自然之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同时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四)搭建平台,内化感情
由于情感是具有瞬时性和不稳定性的,所以在对事物评价以后,教师要将学生获得种种情感的体验组织到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内,使之内化为用来指导自己行动的某种理念,才算是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情感教育。在学习《孝敬老人》这一识字课时,我先出示了一些图片,问学生图中的他们在干什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小朋友在给奶奶捶背;他在帮老人梳头;小女孩给爷爷买吃的……我又问:“那你们都为爷爷奶奶做过什么呀?”学生有的说:“我帮奶奶拿东西。”有的说:“我给奶奶打洗脚水。”……然后我说:“你们这些行为就是在孝敬老人。”你们看(出示孝字),上面的老字头就是你们的爷爷奶奶,他们走路很吃力,你们就是下面的“好孩子”,扶着他们走路。此时,学生感受到的是孝敬老人所带来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讨论:那我们为什么要孝敬老人呢?“因为他们年纪大了,需要我们照顾。”“因为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为照顾爸爸妈妈和我们,他们才一点点变老的,现在该轮到我们来照顾他们,让他们安度晚年了。”……这一个孝字蕴含着多么深刻的情感呀! 最后我说:“那让我们继续做个孝敬老人的好孩
篇6
她叫,李心洁。
梦想照进现实
1993年,李心洁得到港台导演张艾嘉到马来西亚为新片选角的消息,非常向往,鼓足勇气孤身一人跑去吉隆坡报名。她的表演,她的外貌,尤其是那双极有个性的大眼睛,给张艾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很有兴趣培养这个女孩在演艺圈发展,但是当时的李心洁还在读中学,张艾嘉劝她:“等你读完了书再来找我,好不好?”
两年后,完成学业的李心洁如约来到台湾投奔张艾嘉。张艾嘉发现这个女孩弱小单薄的身体中蕴涵着惊人的能量和爆发力,便推荐李心洁成为滚石唱片公司签约艺员。在滚石的头几年里,李心洁全心投入日复一日的新人训练和音乐制作中,非常辛苦。
由于新人机会难逢,长时间没有登台表演的经历,李心洁感觉既苦闷又无助,每次打电话回家都忍不住流泪,一度要靠止痛药才能入眠。但是这段时间的训练也为她增添了相当的实力。1999年,首张个人专辑《同一个星空下》、首部参演电影《阳光警察》一经推出都引人瞩目,2000年主演台湾导演李正盛作品《爱你爱我》,出色的表现一举拿到柏林国际影展最佳新人奖,初步展示了李心洁作为一个演员的天分和能力。
2002年由彭顺导演的《见鬼》选角,李心洁以其神秘、清新的气质被澎顺看中。她在其中扮演一个从小失明的女孩,接受角膜移植手术后拥有了一双能够看到异像的“鬼眼”,由此坠入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恐怖世界。尚无多少表演经验的李心洁,精妙地演绎了一个女孩从天真烂漫到惊惧恐慌到挣扎、追寻、抉择等极其复杂的心理状态,受到业界和观众们的一致称道。此片在香港上映时,在港片几乎沉沦到谷底的逆境中,于《蜘蛛侠》、《星球大战II》两部美国大片的夹击下,仍能成为全港每日平均票房的冠军,堪称影市的一个奇迹。李心洁也在各大影展所向披靡,连获香港电影金像奖、金紫荆奖、台湾电影金马奖、华语传媒电影大奖的四座影后桂冠。
灰姑娘和她的白马王爷
当年《见鬼》选择女主角开始,彭顺只是在杂志上看到李心洁的照片,那一刻,他就知道“她就是我要找的人”。
导演彭顺和弟弟彭发是香港人,是亚洲影坛最有潜力的兄弟组合。
彭顺早在90年代初已经是全亚洲最出色的菲林调色师之一。1999年,他联同了他的孪生兄弟彭发合作了一部泰国电影作品。这部风格化的惊悚电影一经问世便大受欢迎,为彭氏兄弟嬴得了国际声誉。
率性的彭顺是毫不保留之人,初次相见,李心洁很快就溶化了。面对彭顺的款款而谈,李心洁的回答只能是:“是的,是的。”她非常愿意参加这部影片,原因很简单,这位导演太符合她心中的那个“他”的条件了。
而这第一次会面,竟然是爱情和工作的双向开端,彭顺也在心里暗暗地对自己说“她是我的女孩”。
随着影片的拍摄,李心洁对彭顺的仰慕有增无减。而澎顺也对这位表演很有张力的潜力女孩呵护有加,常常耐心地与她探讨影片情节。于是,戏还没有拍完两个人已情定你我。以至于李心洁在影片杀青后还念念不忘地大开赞口:“女孩子都希望有被人家疼爱的感觉。他很宠爱我,就像宠爱小孩子。而且男孩子晚熟,经历事情多了之后会比较豁达。彭顺这个人就特别大方啊。只要我快乐什么都好。”
从马来西亚到台湾,李心洁在感情路上并不孤单,这位瘦弱的小女孩儿经过了几次恋爱。但是她始终没有找到她认为满意的归宿。
自从《见鬼》之后,李心洁身边多了一位大她11岁的儒雅男子,那便是导演彭顺。爱情如同过家家,有时候他们像两个没有长大的孩子,随随便便和媒体开了个大玩笑。但有时候,他们犹如父女,他关怀,她理解。
现在30岁的李心洁心态上已经返璞归真到内容大于形式了,她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体贴与呵护,她说“我觉得会送东西的男孩子都没有心里塌实的感觉来得好。我觉得一个人送什么东西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能不能让我心里有一种塌实的感觉。他能不能给我一个安全跟家的感觉。”李心洁所向往的平和、波澜不惊,平常而温馨的生活澎顺是完整地给了她,她除了心满意足之外,并不奢求。
所以,她会每次彭顺到达马来西亚那一刻奔向市场买材料做特色小吃喇沙。虽然对怎样做喇沙还不熟练,但是这份认真的心情很难得。而每次为了让彭顺吃到这道菜,李心洁竟然扮咸蛋超人,戴上泳镜切洋葱。这是为爱情自创的刀法,除了恋爱中的人,谁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呢。看到彭顺溢于言表的美滋滋的表情,李心洁很是满足得意。这就是她的小幸福。
以前李心洁曾经为爱情去算命,算命的告诉她:“如果我告诉你,谈恋爱会影响你的演艺工作,你会不会就不谈恋爱?”李心洁没有思考就说:“不可能,一定要谈恋爱。”她就是这么直率的女孩,但并不是如同算命说的,李心洁谈恋爱反而事业更顺利,所以她相信命运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快乐是要自己去追寻的。
目前李心洁已经把自己的事业重心放在了拍戏上面,因为相比起唱歌,她觉得拍戏才是自己的最爱。尽管自己知道,即使结婚了,她也不会停止拍戏,但那时候减产肯定是必不可少的。
而和彭顺的两种关系,男女朋友、导演和演员,李心洁坚信爱情可以为他们的工作带来更多的和谐。“我特别庆幸我们虽然是这样的关系,但是我们合作之后反而带来很多的优点。我跟他们合作我就什么都不用担心。他们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安全感和信任。我非常放心在他们的电影里面表演。”
如此地爱情事业双丰收着,李心洁还贪心地保存着自己的小小空间。从走出马来西亚走进繁花似锦的演艺圈之后,这个白纸一样的女孩子开始了她的涂鸦之旅。她在不停地学习。不拍戏的时候兴致突然来了,抓起箱子就去旅行,去那些她认为可以学到东西的国家。平时做运动、画画、写东西、看电影都是她的最爱。她是那么热爱自由自在的感觉,最爱的旅行,大部分是她一个人去的。“我们两个是蛮独立的个体。不依赖,我去做什么不是一定要他陪。我旅行就会自己去,不会等他。”这是心洁心里最好的状态“独立,包容彼此的空间。”
完美生活里的悬念结局
“我想一个人一定要心里有足够多的阳光才能够演这么多的鬼片,我心里有足够多的阳光。”李心洁曾说道。
李心洁并不仅仅是擅长鬼片,在温情文艺片中的表现也颇受好评。2002年出演恩师张艾嘉导演的作品《想飞》,虽然张艾嘉自责自己没有将李心洁的角色拍好,但是李心洁扮演的个性少女已经给观众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2004年,同出张艾嘉门下的女星刘若英提议与恩师和师妹合作一部作品,三人一起出一张唱片,或是演一部电影……《20,30,40》由此诞生。这部电影分别讲述了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三个年龄段女子的人生故事,分别由李心洁、刘若英、张艾嘉来编剧并主演。李心洁的文学才华在这部电影里得到了发挥,她甚至构思了一个具有同性恋倾向的角色,演绎出了一个少女对世界和人生,友情和爱情的朦胧感悟。也是在这一年,李心洁以在影坛的骄人成绩和青春靓丽的外型,受邀出任台湾电影金马奖形象代言人,这还是金马奖成立四十年来,首次邀请一位艺人来宣传自己的电影理念。
生活中的李心洁毫无“鬼形”“鬼气”,她只是一个尚未成熟的大女孩,敏感,单纯,小事稀里糊涂,大事颇有原则,对未来充满梦想。和她合作过的许多人都赞过她的敬业态度和善良的心地,比如与林嘉欣合演《救命》,她会在镜头里林嘉欣痛哭的时候,自己忍不住在镜头外痛哭;到内地拍摄电视剧,她会在每次回香港度假时问大家想买什么东西,给剧组的许多人包括服装师、化妆师都带纪念品回来。在片场,外人很难想到那个与小演员打打闹闹玩成一团的李心洁就是连拿数奖的影后,只有在开镜的时候,看着她迅速沉入角色,才现出一个影后的专业风范来。
今年6月,徐克导演,李心洁等主演的影片《深海寻人》在各大影院上映。李心洁为了演出徐克执导的《深海寻人》,事前接受了一个月的潜水训练。在深海里,尽管李心洁会游泳,但是仍遇到危险,如果不是救护队的及时救援,她险些真的潜入深海了。而对于李心洁的认真与敬业,徐克导演赞不绝口。
前几年,李心洁曾获得MTV超级盛典之“最具风格突破女艺人”称号,但是在她的个人生活里,风格不但不突破反而颇为传统,对人生的最大梦想并不是多多拍戏,而是有一个幸福完满的家庭。她自小成长的家庭并不和睦,母亲常受父亲的殴打,导致李心洁产生浓重的心理阴影,直到21岁才敢恋爱,好在她自己的感情生活还算顺利,与男友彭顺相恋数年,已经谈婚论嫁。喜爱小孩子的李心洁决心在婚后生一大群孩子,拥有一个大家庭,还要亲自抚育儿女,到那时候,就算依然在演艺圈工作,也可能转向幕后,做编剧、制作节目、写文章之类。
这位年轻的影后,一位执着艺术的女孩儿,就这样在自己平静的生活中挑战着多彩多姿的艺术世界。不知未来的某个角落,李心洁会不会继恩师张艾嘉之后,成为又一个声色才艺俱全的千面女星呢?
最会“装神弄鬼”的女明星
王祖贤
1967年生于台湾
以饰演女鬼“聂小倩”成名的王祖贤,被视为“古装美人”,演绎女鬼形象的绝佳代言人。“女鬼”这一形象成就了王祖贤,同时,王祖贤也反过来把这一类影片推向了极致与高峰。《倩女幽魂》痴迷不悟的聂小倩,《千人斩》中生前杀人如麻,死后阴气森森的何仙姑,《倩女幽魂3 道道道》中大方开朗,甚至有些活泼俏皮的小卓,以及《青蛇》中成熟妩媚,夺魄的白蛇。鬼的形象刻画得千姿百态,耐人寻味。
获得佳奖:1987与午马同演《倩女幽魂》获4项香港金像奖,4项台湾金马奖、以及法国、葡萄牙等电影节奖项。
主演的鬼片:
《倩女幽魂》123、《画中仙》、《魔中情》、《灵狐》、《画皮之阴阳法王》、《青蛇》等
李心洁
1976年生于马来西亚
李心洁表演的出色之处在于她那一双大眼睛所流露出来的感情。内心的丰富与敏感,使她的表演丝丝入扣,大有可观。这位十几岁到台湾发展的女孩以其扎实的表演功底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她的鬼片不只是离奇的灵异事件,更有对生死、疾病极端状况下人的心理等人文主题的思索与探讨,这就使影片突破了感官兴奋为卖点的狭隘路线,成为经典佳作。
获得佳奖:2001年第51届柏林电影节最佳新人女主角奖;2002年凭《见鬼》夺得第39届金马奖、2003年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主演的鬼片:
《见鬼》、《异域》、《电梯有鬼》、《救命》
林嘉欣
1978年生于台湾
林嘉欣的一颦一笑、灵动的眼神和略带神秘的脸庞,唇齿间无不显现了一种不可取代的独特气质,这是这些年来港台明星中非常少见的,也是为什么导演们需要灵异的女演员都会将林嘉欣作为首选的原因。
《安娜与安娜》中林嘉欣在片中一人分饰两角,女强人和家庭主妇。演技与美貌并重的她又将两个外貌一模一样、但性格又完全不同的角色驾驭得游刃有余。电影《怪物》中被毁容的悲情母亲,《连环局》中一头白发的狡猾罪犯,从外型到表演,统统颠覆了这位昔日玉女给人留下的甜美印象。
获得佳奖:凭借《男人四十》获2002年第21届金像奖最佳新人奖、最佳女配角,第39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配角、最佳新人奖,第8届香港金紫荆奖最佳女配角奖。
主演的鬼片:《异度空间》、《救命》、《怪物》、《诡丝》、《安娜与安娜》
大S徐熙媛
1976年出生于台湾
大S的电影处女作就是鬼片《疑神疑鬼》,里面饰演一位神经兮兮的母亲。对于以演青春偶像剧走红的大S来说,挑战是不小的,但是她在影片里的表现也算中规中矩。徐熙媛主演的电视剧版的《倩女幽魂》,则完全没有了恐怖气氛,更像一部古代言情片,大S的角色比较单调和脸谱化。
获得佳奖:暂无
主演鬼片:电视版《倩女幽魂》、《疑神疑鬼》、《诡丝》
李心洁个人挡案
生日:1976.1.23
星座:水瓶
身高:163cm
体重:45Kg
出生地:马来西亚
嗜好:看电影、听音乐、舞台剧
喜欢的歌手:王菲、齐豫
喜欢的演员:梁朝伟、张曼玉
喜欢的颜色:白、蓝
喜欢的穿着:很舒服的那一种
喜欢的运动:网球、游泳
篇7
关键词:课前五分钟;兴趣;积累
经常有这种情况,上课铃响了有些学生还在闲聊,或是埋头找东西、做其他科目习题,不能很快进入上课状态。此时,就要利用好上课的前五分钟,调动学生迅速转入学习状态,使整堂课的教学取得一个良好的开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总结得出经验,认为把课前五分钟还给学生,意义和作用更大。利用这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一些趣味性、自主性较强的小活动、小片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日积月累,对学生的好处更大。如提高学生的胆量,锻炼学生的口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等等。主要做法如下:
一、制定长期训练计划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9条: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一般来说,语文教师往往要跟班从高一一直教到高三。在促进学生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口语、合作能力等方面,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可放任学生自流,做好长期的计划安排。就拿这上课的前五分钟来说,要收获良好成效,就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安排好每个学生,让每人都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对有自卑心态的某些学生,更要鼓励其多说多练,及时帮助和加以指导。要注意有的放矢,在放手让学生表现的同时,做到适度参与,及时进行点拨,提醒和帮助学生注意改进不足。要坚持持之以恒,“重复是学习之母。”每堂课都要坚持把这五分钟利用好,重复再重复。为此,教师要制定长期的训练计划,明确阶段目标,将一些做法固定下来,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一部分。比如,全体学生不留例外,训练内容及形式随年级升高而加深,让学生有准备的演讲到无准备的演讲,一律实行脱稿上台,注意抓好总结,经常检查督促,学生课代表等专人做好记录,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表扬,等等。
二、合理安排阶段内容
要根据不同的年级和学生心理安排好这五分钟的内容。紧扣教材安排,有一定的梯度。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广泛关注生活,多听、多记、多看、多思、多读,扩大视野,增长知识,使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积累写作素材,完善语文知识结构。通过这一过程,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要注意处理好听与说、读与说、读与写的关系,通过三者有机结合,通过课文内外的知识交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针对高一、高二年级,由于两者还处于知识积累的阶段,其训练重点可以放在知识的复习、基础训练上。其中,高一学生参与的热情相对高些,但是胆量较小,可以更多地采用口语训练等方式。高二学生有点叛逆,但没有紧张心理,需要加强个人思维的拓展等等。结合课程进度及标准要求,针对高一年级可以进行读音、经典古诗文背诵、成语训练等小环节,分项分学期进行训练,夯实知识基础。高二年级可以进行口头作文、命题小作文、探讨热点话题、在黑板上写名言谈感受等等,也可以进行诗歌鉴赏、佳作赏析这类层次较高的训练。
高三年级已经进入总复习阶段,更希望学习见到效果,则各方面都要涉及,比较适合结合高考考点有计划地进行训练,例如默写、背诵古诗文等等。
三、积极丰富活动形式
由于语文的丰富性,课前五分钟可以进行的训练很多,听说读写样样皆可,但是实施起来真正有效的不多。笔者多年观察,大部分高中学生表现欲望不强,应付的心理较重,其想法有诸如不喜欢在人前展示自我,担心或害怕别人笑话自己,不善于表达,不想花时间去准备,不知道演讲什么好,等等。这主要是因为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个性和个人想法,甚至有一点叛逆,抱着一种无所谓的、不在乎的心态。但目前教学中安排的一些活动,往往与学生心态相冲突,取得的效果不是很好。比如,一天讲一个成语故事,一个学期学生最多只能接触到120个左右的成语,其中还包括学生为了应付所讲的所有人都比较熟悉的成语故事,而且随着时间过去容易遗忘,效果一般。再如,介绍诗歌这一活动,学生选择诗歌比较随意,只是简单介绍诗歌作者、串讲大意,对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帮助不大。再比如推荐经典书籍,由于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态度参差不齐,推荐的书籍从流行爱情、武侠小说到文学艺术作品都有,难以吸引其他同学。因此,要慎重考虑好形式和定好计划,在丰富活动形式上下点功夫。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深入调查研究,发现采取以下形式具有更好的效果。
1.“大集体”形式活动
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活动。比如,由语文课代表带领全班起立读古诗文或现代美文。这是一种预热的方法,是真正的课前准备。齐读虽然可能会出现浑水摸鱼的情况,但与小组读、个人读相比,能更好地迅速带动课堂气氛,将文章的情绪、情感扩大化,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对齐读的古诗或现代美文要做好安排,齐读内容必须是学生能够快速找到,或在常用的书籍中,或者是课本、练习册上的古诗,等等,如果是课后要求背诵的古诗则更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学生也较易读出情感。现代美文可以选择抒情散文,或者是句式整齐的议论抒情文段,比较容易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齐读中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语言和素材。又比如,每次课前让学生自由大声地读上五分钟成语字典,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定出每次大致的范围,结合每周进行一次听写相关成语的练习,帮助学生加强对成语的反复记忆与用法掌握。
2.“小集体”形式活动
“小集体”主要是指以宿舍为单位,6~8人的小组。一个班级一般有六、七个宿舍,基本上每周可以轮替一次。每次上课的前五分钟,由小组成员派一名代表上讲台进行展示活动,如古诗文背诵、讲故事、朗诵、讲读后感,等等。可以事先规定形式和内容,也可以不限制内容、形式、人数,只要跟语文有关即可,上台的同学也可以重复。每次演讲完以后由其他宿舍打分,十分制,不上台就扣5分。分数由专人负责登记在一张表格上。一个阶段结束后,评出分数最高的宿舍和最优秀的个人,分别给予奖励。这样的形式下,由于宿舍同学之间比较熟悉,便于交流,准备更充分。同时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心理,活动也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竞争性的安排,也容易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宿舍的凝聚力。
3.个人形式的活动
在整体语文素养较高、积极性的班级,或者是有若干语文尖子,适当采取个人形式的活动,效果也不错。利用这五分钟,比如让老师唱“独角戏”,也可以让语文尖子生来进行一些活动。例如笔者就曾经每天板书一段简短的文言文,出自《世说新语》,先让学生思考大意,然后再翻译出来。《世说新语》故事简洁、有趣、发人深省,学生都很喜欢。又比如,让一些语文尖子朗诵作文,好的描写片段,或讲解对一些诗句、文章的个人感悟,学习方式方法等等。这样的活动适当作为补充,可以进一步丰富上课的前五分钟,使所有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
课堂前五分钟的训练形式远不止这些,只要认真探索创新,一定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形式。
篇8
关键词: 《红楼梦》 英译本 缺憾 文化差异
1.引言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的文学经典,它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可谓是一本“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的欧洲。”因此,《红楼梦》的翻译可以让西方世界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存的《红楼梦》翻译版本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本文以英国著名汉学家大卫・霍克思和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夫妇的两个译本为例,通过分析两个译本中的翻译缺憾,以求达到翻译效果的尽善尽美。
2.人名翻译的达意不准
古典小说《红楼梦》是一部长篇巨著,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书中描写的人物有600左右,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300多个。这几百个人名花费了作者大量的心血,他们各自的名字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或揭示人物性格、命运,或反映人物的结局。曹雪芹在给人物取名的时候充分利用了汉字谐音的特点,透漏出他的写作目的。如贾府的四位千金: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和贾惜春,她们的名字合起来便是“原应叹息”,表达了他对贾府女儿们的叹息之情,为她们的悲剧人生感到哀叹。此外,他给文中人物的取名还暗合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取向,如贾府四千金身边的大丫环分别名为:抱琴、司棋、侍书、入画,她们的名字暗含了“琴棋书画”这四样中国古典大家闺秀必须具备的才艺。正因为如此,人名的翻译在《红楼梦》的翻译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于《红楼梦》中众多的人名,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采用了不同的办法:杨译对真人姓名采用的音译,而对于仙道名或绰号采用意译,其中,音译采用的是韦氏拼音法。这样做虽然合乎常规,但却无法体现出人名中蕴涵的意义,导致英语读者无法和汉语读者一样获得同样的艺术享受和语义信息。霍克斯则考虑了这一点,他采取的是主要人物音译,次要人物意译。因为意译可以激起英语读者丰富的联想,从而更好地领会人物的内涵意义,并且这样可以区别主仆之间的不同身份。
虽然霍克斯的人名翻译要比杨宪益夫妇的略胜一筹,但由于《红楼梦》中的人物繁多,而且往往名字中又蕴涵了特定的意义,所以,无论是杨的音译还是霍的音译加意译都会带有一点遗憾,不可能十全十美。再以贾府四位千金为例: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杨和霍都采用了音译法,殊不知读者看了根本不会联想到她们的命运如何。元春的春气之光,占尽春光,故有椒房之贵;但是春光易逝,春光一逝就意味着离秋冬不远了。故名字既有她个人命运的预示,又有家族败落之暗喻。迎春是当春花木,迎其气而开,过其时则谢,其性类木。探春是有春则赏,无春则探,不肯虚掷春光,故其为人果敢有为。惜春谓孤负春光,青灯古佛伴其一生。她们的名字连在一起就是“原应叹息”,揭示了她们的性格特征和命运人生。还有她们四姐妹的四个丫鬟:抱琴、司棋、侍书、如画,合起来就是“琴棋书画”,与四位小姐的身份、喜好有关。既表现了富贵人家小姐的高雅情趣和艺术修养,又和她们伺候这四姐妹的责任结合起来,可谓相得益彰。杨还是采用了音译法,译为Bao qin,Si qi,Shi shu和Ru hua,而霍克斯则译为Litany,Chess,Scribe和Picture。他只取了后一个字,省去了前面的动词。这样的译法虽然译得既“信”又“雅”,但在“达”的方面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3.典故翻译的信息缺省
《红楼梦》中有一批书面语词语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古代典籍及神话传说,是为文化典籍词。翻译中这一类情况很难处理,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传统及思维方式的差异,无论译者采取直译或意译的方法,往往都难以在译文中成功的移植和转化原文的语用隐含意义,导致人文语境的漏译或误译,从而影响到译本读者对原文的把握。
例1.《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回目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摇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杨译:Baochai Chases a Butterfly to Dripping Emerald Pavilion
Daiyu Weeps over Fallen Blossom by the Tomb of Flowers
例2.贾珍一时来回:“神前拈了戏,头一本《白蛇记》。”贾母问:“《白蛇记》是什么故事?”贾珍道:“是汉高祖斩蛇方起首的故事。第二本是《满床笏》。”贾母笑道:“这倒在第二本上?也罢了。神佛要这样,也只得罢了。”又问第三本,贾珍道:“第三本是《南柯梦》。”
杨译:Presently Jia Zhen came to report that lots had been drawn before the shrine for the operas,and the first was to be The White Serpent.
“What’s the story?”asked the old lady.
“It’s about the First Emperor of Han who killed a serpent,then founded the dynasty.The second is Every Son a High Minister.”
“So that’s the second?”The lady Dowager nodded,smiling.“Well,if this is the wish of the gods,what must be must be.And what’s the third?”
“The Dream of the Southern Tributary state.”
从例一中可以看出,杨妃、飞燕分别是指唐朝的杨玉环和汉代的赵飞燕,中国民间流传“环肥燕瘦”之说,而原文中对宝钗容貌有“脸若银盘”“肌肤丰泽”的描写,作者也多次把宝钗明喻杨妃;黛玉则是“怯弱不胜”“病若西子”的病美人,此处用杨妃、飞燕来指代宝钗和黛玉,既从美学角度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依据,又使两人形象更加丰满。而译本直接以拼音翻译过去,忽视了作者用典的意图,这样就造成了典故信息的失落,也淡化了原文的文化内涵。例二中《白蛇记》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刘邦酒醉,夜行泽中,白蛇当道,拔剑而斩,即闻老妪哭诉:其子白帝子化为蛇被赤帝子所斩。”《满床笏》事原出《旧唐书・崔义元传》:“开元中,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每岁时家宴,组佩辉映,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后来演变为郭子仪拜寿的故事。《满床笏》这一典故被用来借喻家门福禄昌盛、富贵寿考。《南柯梦》典出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后以“南柯梦”指梦里荣华。根据三则典故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可看出此三出戏是贾家军功立业、鼎盛繁华、盛极而衰的戏谶,然而缺乏中国文化背景的译文读者难免会有雾里看花之感。杨宪益夫妇把“汉高祖斩蛇方起首”翻译为“汉高祖杀了一条毒蛇,然后建立了汉朝”,西方读者势必会疑惑杀毒蛇和建立王朝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而此处译者对神话信息传达得不到位则会影响读者对故事线索的把握。此外,译者虽然对另两则典故有所注释,然而没有提供详尽的故事细节,译本读者如果不去专门研究考证,势必会一带而过,这就造成了原文信息传达缺失,降低了文本的文化层次。
4.意象翻译的失落与误译
袁行霈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很大程度上是有赖于审美意象来实现的。在意象的传达中,如果失落、歪曲了原文的文化意象,就会使读者感到美中不足,有遗珠之憾,有时还会使读者产生错误的印象。《红楼梦》中词汇浩瀚瑰丽,创造的意象丰盈生动,有些意象已在读者心中形成了固定的审美取向。在两个英译本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意象传达的失误,笔者将通过以下两例详细阐述。
例1.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霍译:Denser than feathers on the phoenix’ tail.The stirred leaves murmured with a pent dragon’s moan.
例2.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杨译:Pity silly lads and plaintive maids hard put to it to requite debts of breeze and moonlight.
霍译:Groan that love’s debts should be so hard to pay.
从例一可以看出,霍译本直接把“凤尾”和“龙吟”按字面翻译出来。但联系上下文本,可知此处凤尾是竹的一种,据《竹谱详录・凤尾竹》记载,凤尾竹,生江西。一如竹,但下边枝叶稀少,至梢则繁茂,摇摇如凤尾,故得此名。“龙吟”喻笛音,形容声音深沉或细碎。作者此处营造的是潇湘馆竹叶婆娑,笛声悠扬,碧纱垂窗的幽香形象。在中国千百年的文化积淀中,“竹”的形象早已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意象,世人用竹喻人的形象高洁脱俗,原文是采用“竹”的意象对潇湘馆的环境特色进行的渲染烘托,以竹坚韧不拔的气节暗示黛玉对爱情的坚持和忠贞,以及黛玉孤标傲世的品格,原文试图通过环境描写来塑造一个柔弱女子反抗“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社会环境的形象,而非译文所描绘的龙飞凤舞的景象。由此可见,此处是由于译者对原文的文化意象把握得不够精准而产生的误译。
例二是“太虚幻境”对联“孽海情天”的下联。此处杨译本对“风月债”的翻译体现了典型的异化处理原则,即通过语义翻译保留原文意象。由于文化特质的不同,在英语文化中“breeze and moonlight”单纯指自然界中清风和月光的形象,并无汉文化中所对应的男女情爱之意,因此,“风月债”不能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还有可能使译文读者产生误解。而霍译更注重信息传递,以“情债”取代“风月债”,无意间剥离了原文所特有的文化内涵,译文读来枯燥乏味、毫无新奇,使译本读者失去了接近和了解原文文化的机会,不能满足译文读者了解异域风情文化的需要。
5.结语
在对《红楼梦》的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其文化内涵的解释与诠释,译者需要对中西两种文化历史有着很好的了解,可以深刻理解两个文化中的精髓,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避免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译、误读。对于文中大量的诗词歌赋需要译者有着很高的文学底蕴,可以翻译出“雅”的译本。而诸如曹雪芹大量使用的谐音的写作手法更是要求译者对英语语言本身的特点十分了解。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合作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中西方的译者、学者共同协作进行翻译,必将事半功倍。另外,还应增加对译本的注释,由于《红楼梦》的特殊写作手法,必将有许多文学特质、内涵及巧思构想无法很好地在译本中得到体现,这时,注释的作用就极其重要。注释不但要对内容进行批注,更应该注重对写作手法之巧妙、文章寓意之精妙进行解释说明。
相信随着跨文化交流的不断的深入,西方世界越来越多地了解中国文化,《红楼梦》的翻译必将越来越完善,在做到翻译的“信”和“雅”的同时也可以做到“达”。西方世界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古典文化之美。
参考文献:
[1]曹雪芹著.周汝昌汇校.红楼梦.人民出版社,2006.
[2]Yang Xianyi,Yang Gladys.A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
[3]David Hawks.The Story of Stone.Penguin Books Ltd.,Great Britain,1986.
[4]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篇9
终于开学了,挎着大包小包,踏着假期短暂而又快乐的行板回到学校。有点难过,有点兴奋。难过的是告别了短期悠闲的生活,兴奋的是可以屏蔽父母那些絮絮唠叨。晚上,又一次尝到了食堂阿姨高超的厨艺,之所以说高超,并不是她炒菜好吃,而是那一成不变的味道,不咸不淡,像极了高中生活。不知这样的味道是不是建校以来已有之。
(杨其超 2010.9.2)
高三是苦涩的,埋首于书山题海,满眼是公式符号,早起晚睡,身心疲惫。这样的苦,局外人是永远无法体会的。
我也曾趴在被窝里偷偷哭泣,诅咒这黑色的日子。多少次我认为自己坚持不下来,那无尽的习题好似狂怒的大海要将我掀翻吞没,高度的紧张压抑让我几欲神经衰弱。
但我没有放弃,我依然在颠簸的泥路上行走。我开始慢慢学会从高考的瓶颈中挣扎出来了。台湾作家蔡志忠曾讲过:“一个人真正明白人生的真谛是在宽时品尝宽,窄时品尝窄,在逆时面对逆,在顺时享受顺。”我开始学会享受高三的时光,越挣扎越让我感到,我什么都不怕,我有一颗强大的心。
(余锡和 2010.11.17)
自从学校装了热水之后,我们的生活也“爽”起来了。热水呼之即来,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它却挥之难去。每晚我都是伴着这时起时落,时如间关莺语花底滑,时如幽咽泉流冰下难的热水声一起失眠。第二天,一起来用水,每个水龙头一开启的也是热水。
不知道为什么,时时倡导节能减排,整座城市却依然灯红酒绿。
不知道为什么,寝室开一盏小灯都被视为浪费,却任热水一夜翻滚。
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思想还睁着大大的眼睛,无法入眠。
(黄建光 2010.11.20)
很难忘那令人深思的画面:运动会上,百米竞赛之后,同学们只关心前几名选手,而忽略了最后一名同学。(黄云和 2010.9.27)
相对单纯的学校和家庭构筑了学生们的生活圈,日益纵深的考试和家长、老师的期望直逼他们的心理承受极限。考生喊出的“青春就是疯狂地奔跑,华丽地跌倒,站起来,再跑”,一语道出了青春的韧劲。繁重的学业生活反而磨砺了他们“强大的心”,相对单纯的学校生活亦不时发出一声声呐喊,因为青春时刻“睁着大大的眼睛”,不曾麻木。
我心里十分焦躁,不知为什么总想着家里的事,还有爸妈的平安,因为爸妈几乎每天都早出晚归做生意。家长会那天,我就怕爸爸开车时会犯困,特意打个电话叫他慢点开。早上9:00,看到爸爸我就安心了,不再有长长的等待。真的很爱爸爸妈妈,希望长大以后好好赚钱,不再让爸妈这么辛苦。
(范茂慧 2010.11.14)
一、能够检讨反思,就有了重新开始的基础。这是我进入高中的新发现。
二、改造别人难,改造自己也不易。认识到这一点便学会压制和克制自己,当把自己改造完了,突然发现别人也变得友善了。这是我在班级这个小社会学到的。
三、人特别聪明,但是嘴太尖刻,这就是我的毛病。于是我感到对有些事还是木讷一点好,这样才是厚道,这恐怕就是难得糊涂吧。何谓成熟?这些就是我的有感而发。
(邱样 2010.8.28)
洞头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落日的渲染下,就更有一番美意朦胧。这是我下午跑操时下的结论。很长一段时间,我已经很少观察周围的事物了。每次有机会回忆从前――那些静静地在阳台上欣赏晨曦或晚霞,或组织野游到郊外探险的日子,总让我莫名地伤感,我好像不再拥有那种生活了。但转念一想,如果说我以前的愉悦是建立在众多美好事物的基础上,那现在的快乐应该是一种内心的充实。在闲暇时,随手取出一本书来看,或苦思冥想地追问一个问题。真怕自己离开这种忙碌的生活时也失去了这种闲趣。
(金超伦 2010.11.2)
早上7:30的时候,阳光射进窗户,照到我的桌子上,记得前些天是7:20,而现在悄无声息地被推迟了这么久。我不知道它是以怎样的速度一点一点往后推移的。或许比昨天迟1秒、2秒或者更多,这是我没法精确计算的,但我能切身感受到时间确确实实在一天一天地过。这种感觉过于真实也过于细微,发现后难免会伤怀,连这么渺小的细节都这么显而易见地暗示自己正一步步临近死亡。那么我正精心策划的逃离还有什么意义呢?
一顿饭,吃过了,散席了,也就成了过去,即使每天照样一天三顿地吃,也是曾经我吃过的饭。
对事物的变化变得极为敏感,我开始为每天的虚度感到惋惜。我总是想,以前自己任意挥霍日子,而如今,只是让时间来可怜我罢了。我也变得爱惜粮食,当我坐在餐桌前,我总是一口一口耐心地把所有的饭菜都吃掉,并让别人也如此。夜幕回拢,厚重的被子盖在身上很是暖和。又要开始新的一天了,愿一夜无梦!
(朱晓静 2010.9.28)
高中是发现“自我”和感悟真情的重要时期,而亲人、朋友、师长,勾勒出学生们日月升沉的一条弧线,积蕴着秋霜冬雪的一脉温度。正是在对自我人性的拷问和对亲人温情的归属中,他们逐渐走向同“自我”“他人”和“社会”的交流与融合。
明天便要交日记片段了。我很少有写日记的习惯,即使在语文老师的影响下,多少知道了一些关于写日记的好处,但我仍无法坚持养成这样的习惯,不为别的,只是我太懒。
我知道写日记也不单单是为写日记本身,我可以借此努力改变自己,把“懒”字从我头上抹去。生活的举手投足虽说是小事,但正如语文老师所言,每天坚持做一些小事,本身就是一件伟大的事。
这是我的日记,但又觉得可笑。之前我落了好几回,这回称之为“年”记恐怕都不为过。不过我相信,我会在接下来的高中生活里,写上满满的日记,甚至在今后,也要保持这一习惯。因为日记不是我填下的考试答案,而是我在回味生活!
(胡航豪 2010.10.5)
今天我哭了,我考差了。我在想学习到底有什么用,想着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去向。想着自己过度的自信便是自负,想着用虚假填充自己心灵的空虚。想不明白,我只能用笔尖随意在此涂鸦一番,借此消除内心的伤愁。这虽不比酒,笔尖划过处,心情却也舒畅多了,好像过去已成空白,放眼现在和未来,有了更多希望和欢笑。
(唐成龙 2010.11.9)
今天做了一道语用题,把它摘记下来:“世界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是一位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而又善于用困难的琴弦把天赋演绎到极致的奇人。”突然想起了上过的课文《肖邦故园》,语文老师让我们听肖邦的钢琴衄《雨滴》。第一遍听,感觉这首
曲子应该最适合做咖啡厅或酒店大厅的背景音乐,只感觉到它的优雅;第二遍听,觉得《雨滴》当中有肖邦故园的影子;第三遍听,隐隐感觉到那音乐有“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的深沉与坚强;第四遍,老师让我们边听边读文章的第21到24段描写肖邦故园春夏秋冬景色的段落。像肖邦这样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对祖国又有着深厚情感的人世间少有,但却英年早逝了。我不知怎样来形容他的人生。肖邦同帕格尼尼有着相同的命运,上在向他们赐予天赋的同时也赐予了困难,而他们又把困难当做天赋的琴弦,把人生演绎到了极致。
(李梦思 2010.9.21)
看过一部影片《入殓师》。影片从一名将死者放入棺材的入殓师的视角来解读人世间的生与死。这讲述生死的温情影片获得了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是小林接到失去音讯30多年的父亲去世的消息。当他为父亲做最后的整理时,伴随着那枚从父亲手中滑落的鹅卵石和童年往事的闪现,小林终于喊出了“爸爸”。
随后我又在影片介绍中看到了一句话:“憎恨有时候也很脆弱,一旦被击破,所有的爱便如洪水奔涌而出。”这句话不但适合小林,而且也撞击了我的心房。这种恨和爱,我太了解了。那些恨,说不出口,却时时哽痛喉咙。在它变成爱时,我总会感动良久。原来那些爱早就驻在我心底深处。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影片中一名年迈的殡葬人员说道。这是我感触最深一句话。前不久,外婆身体状况恶化,僵着身子,不吃不喝,张着嘴也说不出话。旁人说,外婆这样痛苦不如让她早点走。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是惊讶的。但现在我倒明白死对于外婆可能更是一个节日,也可能是对生的一种超越或是开始。
(张晓梅 2010.10.2)
有什么比阅读和写作更能够体现心灵的辩证呢?那是一种收敛的热闹,又是一侧喧嚣外的安谧和肃穆。自由的阅读与写作能发掘出我们天性中的活力,孕育一种深邃的思想和悠远的情怀,这直接关系着我们成长的速度和厚度。日记,更催发这种读写体验,使目之所及、心之所向,皆落笔成文,妙笔绣章。
周末我们班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大家怀着愉悦的心情提着一些慰问品徒步前往。一到,同学们便忙着给爷爷奶奶们整理内务、捶背攀聊。院子里一时欢声笑语,好不热闹。这时有些老人情不自禁地与我们谈起了前几天离去的一位老人,子孙都不常来,在一个夜晚离去了,当大家发现时,他已经冰冷了。我突然感到这里的老人们也是在“蜗居”,他们是每月在还贷着人生岁月,生活能力极度受限的一群人。也想起了周杰伦唱的歌:“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块,比你给的还简单。”
(项君浩 2010.3.5)
今天开家长会,我却非常希望父母不要来啊。因为他们一来,又是给我增压。
我一直想不通,高考有如此重要吗?如今的社会能掌握并精通一门技术就可以生存了。在美国,软件工程师可是最吃香的职业。在中国,据我所知,每年软件工程师的缺口达几百万。我虽然自认有电脑天赋,却被逼仄的高考制度和父母的守旧观点,活活摧残着。假如我从小时候开始专研电脑,如今我早已是某上市公司的骨干了。可是人们却一直认为高考是出路,这是多么可笑。更可笑的是,如今,我早已被我父母安排好了一切,因为我姑姑是某市的大领导,只要我考个二本的分数,就可直接进入一所名牌大学,然后大学毕业,就被分配到某地方工作。我表阿姨的儿子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现在有车、有房,生活过得不亦乐乎。呵,我是很轻松。不过我有我的打算,我要当一名工厂巨头,商业巨头。呵,这或许是痴人说梦,但如今是互联网时代,一切皆有可能。高考,只是个普通的选择而已。
(邱忠时 2010.11.14)
《学习的革命》的作者戈登・德莱顿和珍妮特・沃斯在他们的书中引述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会头脑平静地生活。”目前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现象”或者“事实”,而是缺少基于独立人格、源于自由思想的个体言说。日记,使生活的真实进入生命领域,将生活细节“活化”“体验化”。学会了对社会现状加以评价、判断或辩说,便意味着主体思想的觉醒。
以上:浙江省洞头县第一中学
点评教师:杨静娟
初冬之晨,静寂。早早起床,站在阳台上呼吸新鲜空气。清晨的雨躲过喧嚣与纷扰悄悄走来,伴着清凉和湿润。但雨点渐渐开始纷乱,绵延地拉开了一天的序幕。同学们行色匆匆地跑向食堂,雨的世界都被打乱,喧闹声充满耳畔。我吃完早餐向教学楼走去。路上,细雨纷飞,梧桐叶在空中飞舞,好一派优美的景象,可惜我却无暇驻足欣赏。
回到教室,整个人遨游于题海之中,外面走廊上雨敲栏杆的音符时时传入耳中,这是一个充实的早晨。
而午后的雨是和谐的,它让我们在繁忙的校园生活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空间,听听自己的心跳,放飞无忌的思绪。
一天很快就在细雨中度过了,充实又快乐。
(郑嘉利 2010.10.20)
阴雨天,最忆事。
秋意来袭,有点冷。今天心不在焉,记忆里那些温暖的瞬间如阳光飘洒而来,抵挡着秋寒。
我想回家了,迫切地想。
我觉得能够每天为家人做饭,然后静静地等着家人回来是一种幸福。盼望着星期五的到来,我已经想好买什么菜了。嗯,静静地等吧。
前几天,上英语课时老师谈及许多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我在心里下了决心:总有一天我会带着父母一起去的。辛苦了大半辈子的他们还在为我劳累着。从未走出去过,不懂得什么是旅游,更不懂得什么享受,他们只是地道的农民。可我不在乎,我只知道他们是我最可亲可敬的家人。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有些文字,总让我有想哭的冲动。譬如,田维的文字。
田维说:“妈妈,不幸是我们共同的命运。”
幸福,则是更深切的主题。
在她最灿烂的二十一岁年华,生命永远定格。
我也有我的不幸,可是我怎么能忘记家人是我最强大的后盾。
我对自己说,在我的世界,一定要记得幸福。
我的家人,我也一定要让你们幸福。
前几天一大早,父亲骑车冒着寒风为我送来了衣服,那一刻,很温暖。
就让我把全部的思念倾洒纸上,然后努力奋斗。
(余朦珍 2010.10.18)
放假的第一天,天气有点冷,泡上一杯奶茶,感觉暖和了许多。
坐在电脑前发呆,不知要干些什么。窗外的天空昏暗,窗台上的开始凋谢,难道它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了吗?
还记得上个星期回来时,它还绽放得如此灿烂,而如今……“它一定很伤心吧!”我心想。生命如此短暂,它曾经那么努力绽放,而等待它的却是那么孤独的凋零。我的心不时地为它感到悲伤。
仅存的几片花瓣,随着寒风摇曳,带来一阵淡淡的清香。或许这是它唯一能留给世界的。
这时,母亲轻轻地打开了房门:“冷吗?我刚烧了一壶热水,给你灌个热水袋暖和暖和。哦,还给你买了一些水果,你明天要带着,记得多穿衣服,山里比较冷……”唉,母亲又开始唠叨了,这一次我却没有打断。老师说“孝顺”二字里,孝就是顺的意思,我只是静静
地听着,点点头表示知道了。
母亲忙碌的身影在我眼前晃动,触动着我的心。我终于明白无论什么时候,遇到什么困难,母亲总是我最好的依靠。眼泪禁不住流出来,我小声地说:“妈妈,对不起,我这次期中考考砸了。”母亲摸了摸我的头笑着说:“傻孩子,没关系,下次再努力就行了。”
“嗯。”我凝视着妈妈,笑了。
这一刻,窗外一束阳光悄悄射入,窗台上的又挺直了腰杆。阳光下,它依然努力绽放光芒。
(戴小欢 2010.10.20)
和她彻底僵了,感觉有些失落。因为把友谊定错了方位,引发了小小的误会。我从未感到这般恐惧,最近的距离却有着最遥远的隔阂,即使就在我身边,我也没有正视她的勇气。重新开始的日子也已重复了好几回,得到的不仅仅是朋友情谊的两败俱伤,更多的是挫伤了我内心对友谊的信任。走得太近的友谊,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彼此的小缺陷,破坏了对方在自己心中原本完美的形象。也罢,我想就此成全寂寞的灵魂,开始全新的一个人的生活。要证明的是,我绝对可以孤独地走下去,即使跌倒了没有人来搀扶,失败了没有人来安慰……坚强是孤独的前奏,不必拘泥于别人的思想,为自己而活着才是最关键的。感觉对了,什么样的干扰都无关紧要了。
(徐小红 2010.10.21)
一丝细雨,一缕温情,对至亲的牵挂与珍惜,甚或对完美友谊的偏执情结……正是这些轻灵稚嫩的元素,构成了花季少年的多彩世界。也许当若干年后翻开日记本,回望这一段历程,会有笑有泪,有欣慰也有自嘲,但是总能够从中找到真实的回忆,这便是直抵生活本真的性情文字。
以上: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
点评教师:陈春燕
这是一个安静的早晨,我一如既往地走在宿舍通往教学楼的路上。太阳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金色的光芒。薄薄的雾气把安静的校园营造得像仙境一样。是星期天!与往常不同的是,少了嘈杂的嬉闹声。突然觉得这样安静真好。
安静,原来并非声响全无,而是听觉的透明状态。我这样想着,虚无的空中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声。让我不由得回想起“鸟鸣山更幽”的画面。
不远处的篮球场上,有几个年轻的身影在追逐着,看得见他们灿然的笑靥,声音却模糊在周围的空气中了。像是操场上播放着的无声电影。阳光,微笑,让我不由得嘴角上扬。淡然的心情,增添了几笔油彩。
来到教室,几十张桌子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高高低低的书本。原先充斥着的喧闹气息,现在销声匿迹了,顿时觉得,原来教室有这么大呀。
我走过去,打开窗户,好让阳光肆意地挥洒,让书本沐浴在阳光下。我安静地坐在课桌前,提起笔开始写作业。在安静的时候,我总会思绪飞扬。
通常在这种情况下,我会从桌中拿出日记,开始与内心的交流和攀谈。
我清楚地听见它在说:昨晚,忘了给妈妈打电话,有点想念她了。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朋友相隔千里,而是在我和你的心灵之间出现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曾强是我的小学同学,三年级的时候他跟着父母从四川来到了嘉兴,借读在我们小学,我就在那时候认识了他,直到小学毕业我们一直是最要好的朋友。毕业之后我去了城区的学校,他去了乡村学校,之后就很少联系,直到那天在超市,隐约感觉有人一直在看我。我想知道是谁,就故意在货架间走来走去,很快绕到他身后,刚想去拍他,他突然转过头来。
“啊!”我们异口同声地喊了一声,彼此都很惊讶。居然是曾强。跟以前一样,他还是很瘦小,脸色有些灰黄,衣着简单。我很兴奋,冲过去想抱他,他似乎有些害怕,微微往后退了一步。
“啊,曾强,真没想到今天在这里碰到你,你在学校过得好吗?”我的心情异常兴奋,还真有点发现新大陆的滋味。
“我……我……我已经不上学了……我在这里打工了。”他把头低了下去,话讲得很慢,很轻。我心里一惊,那些涌到嘴边的话,被什么东西挡着似的,只在脑里回旋,却说不出来了。
记得小时候我们经常一起吃饭、打球,也曾一起到果园里偷美味的果子,在田野里嬉戏,一起钓龙虾甚至一起掉进池塘,一起骑车去同学家却不慎迷路……这些事到现在想起来都觉着很有意思。
我问他为什么不上学,他犹豫了一下说:“成绩不好……姐姐上大学了,要好多钱……”就又低下了头。
我明白了。其实以他的成绩是很有希望考大学的,只是他的家庭条件实在不好,又要供姐姐上大学,他才无奈地离开学校。比起孩提时的生活,他现在面对着更多压力,不只是来自家庭。
我请他去吃饭,他委婉回绝了。我问他以后要怎么找他,他说到超市就行了。我依旧对他很友好,像小时候那样,可他却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增强了,他连跟我交谈时都一直有些紧张。
过了几天我又跑去超市找他,他已经辞职了。我知道也许我们再也没有机会相见,但我真心希望他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王超 2010.10.21)
我喜欢这种安静,这样真好。
窗外不时传来的雀鸣让我觉得不孤单。还有,下个星期期中考,要加油噢!不论结果如何,努力就对了!要相信自己。我点点头,“嗯。”对自己笑了。
我把这些与安静有关的东西,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放在日记本里,那是一个与一切喧嚣隔绝的地方。当安静再次与我相遇,我会拿出它细数自己的心事和过往。在那么多次听觉透明的状态里,我找到了安静与我相伴。那是多么美好的感觉!
(王佩君 2010.10.10)
围绕“安静的早晨”展开,自然地展示了思维过程和情感世界,在平实琐屑的周末生活中,压力得到释放,情绪得到舒缓。“听觉的透明状态”,多么新奇有趣的比喻,带着通感的效果,让阅读的心情也变得明快而亮丽。
以上:浙江省汤溪中学
点评教师:曹秀清
前几日,再次收到你的信,不免又是一阵欣喜,跃然纸上的每一个痕迹,都不禁带出了我无数的回忆。
你说想我了,是啊,想你了。十六岁真是一个怀念的季节――当花朵要绽放的那一刻,还慢慢回忆起了当它还是一颗种子的时光。
双休日在家,总是会收到QQ上你一周的烦恼,是作业的烦杂,是考试成绩的不理想,是没有找到交心的朋友,是父母的唠叨,抑或是……
爱看《十七岁不哭》的你,却在这个十六岁的季节流下了眼泪。
你哭着抱着我,染湿了我的肩膀。
你的十六岁该是个雨季,一场轰轰烈烈的雨。
几天前的一个阴天,是你的生日。我却忘记了要给你礼物。
你微怒地骂我没记性。呵,但当我补上一句“Happy birthday”时,你又绽开了你特有的一种花似的笑容。
我曾告诉你,我想带你去花间拍照。
于是现在每次和你网上聊天时都会看见你传来的向日葵笑脸。
真的好想拍你,再拿来作纪念。
我拉着你纤细的手,你总是说我们像老夫老妻。
用手点了点你的脑袋。霸气地拉着你走过了一群喜欢你的男孩子身边。
直到有一天,你甩开了我的手,告诉我前方有你喜欢的男孩子,怕他误会。
你在暗恋失败后,紧抓着我的手。
我轻拍着你的背,告诉了你,这就是十六岁。
“雪,十六岁,该努力了,是不是。”
是啊,不到十六岁的你在一次挫败的中考后,似乎成熟了。今天,我们十六岁了。
坐在教室里,周围的同学都在奋笔狂草。“勤奋”早已成不了他们的代名词,于是你笑称用“拼命三郎”更佳,还说我们会成为“拼命老娘”。
我笑了。
“怡,来我家吧。”
“好。”
过完十六岁的成人礼,站在窗下的我们依旧习惯性地去找天上最美的星星。
然后,我们坐在钢琴前,弹起了那首我们初识的回忆。
(江陈雪 2010.10.15)
第一次体验到分别。今天与朝夕相处的哥哥分开了。
记忆中,我们从小到大最多的就是争吵,总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虽然他比我大了5岁,却像个孩子一般倔强和幼稚,他不懂得谦让妹妹,也不明白什么是绅士,常常会惹我生气。但是在与他的相处中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可是,他要离开家去上大学了……
家里已经摆满了他的行李,让我不免有些难过。哥哥刚刚经历了人生中的巨大挑战――高考。现在就要离家去到一个他完全陌生的地方,收拾好东西之后,哥哥靠在床边一语不发,我内心突然有一丝酸楚,走过去跟他说:“哥,你什么时候回来啊?不见你还是会不习惯的。”哥哥笑眯眯地说:“真的?我妹妹啥时候变得这么煽情了?”我苦笑却不语,内心其实很伤感。
很快他们离开的时间到了,爸爸妈妈让我呆在家里,他们去送哥哥。我装做很高兴,对他们说:“路上小心哦!”但敏锐的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细节:哥哥的眼神黯淡下来,我想他的心情也应该和我一样吧……
他们走后,我一人静静坐在窗台前发呆。其实也不用那么伤感,还可以打电话联系啊。可是要半年才能见一面,这种生活我会很难适应啊!
以前,哥哥和我总是吵得不可开交,其实只是为了一张漫画或是一片树叶,也会讨论到底该喂给小仓鼠什么,谁去帮妈妈买醋、打酱油,抑或是到底有没有穿墙术这一说。从古至今,天文地理,曹操老头儿,还有胖胖的杨贵妃整天在我们脑海里神游……为了让我们的蚕宝宝比别人的胖,爬到树上采桑叶;在孔明灯上写满愿望直到把纸戳破放不起来;我把心爱的赛车送给哥哥之后,觉得划不来,又用三寸不烂之舌死皮赖脸地要回来……这一切的一切似乎就发生在昨天……
想把心事都记录下来,好去回忆、去留恋、去珍惜。既然往事已成风,那就打包好分别的思绪,装在心底……
(石松荃 2010.9.16)
人生总有太多的离别,我们总以为时间会等待着我们,容许我们从头再来,弥补缺憾。却不知离别也许就在眼前。正应了那句话: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无论是友情、亲情还是爱情,它们的出现总是在带来幸福和欢笑的同时,也伴着泪水和心痛,失落与情殇。此事古难全。我们唯一能做的,只不过是在还来得及的时候,小心呵护手中的珍宝,一刻也不要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