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17 03:0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伯牙绝弦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能正确朗读并能背诵。
2.借助注释、插图及工具书理解古文内容,感悟语言魅力。
3.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体会心灵相通的知音之境。
4.补充古今名人的诗作,体会觅得知音之幸与失去知音之痛。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体会心灵相通的知音之境,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识伯牙琴技高超
1.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怎么样?你们听懂了什么?
2.这首曲子的背后还藏着一个故事呢,你们知道吗?(课件:俞伯牙和钟子期)你们知道他们的故事吗?
3.伯牙的琴艺到了什么程度呢?荀子《劝学》里对他的技艺是这样描述的:
(课件: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伯牙鼓琴,拉车的马都驻足倾听,难怪他被尊为“琴仙”。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伯牙的故事。
4.我们读课题。弦(正音xián)。理解“绝弦”。
【设计意图】学生也许说不清楚古筝曲《高山流水》的意境,但是好听的曲调能放松学生心情,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他们走进伯牙与子期的故事,做了很好的“暖场”。
二、正确朗读,感受古文的韵味
1.这是我们第二次学习这种体裁的课文,它叫文言文。它的遣词造句和我们现在的课文有所不同,要读好它,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2.课件给出画有节奏线的全文,学生自由练读。
3.有些词在我们今天的课文里,是很难看到的。你发现了吗?(哉、兮)
它们都是语气词。注意了它们,古文的韵味就能读出来了。(课件将语气词标红)
4.指名练读含有语气词的两个句子。
5.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古文不长,但读好不易。因为小学阶段的古文学习主要是感知古文的特点,为初中学习作铺垫。所以,借助节奏线和语气词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能让他们感受古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理解内容,展开想象,体会知音之境
环节一:自学。
1.你们读得不错,可是光会读还不行,要读懂它,我们有哪些方法呢?
生回答,师相机板书理解古文的方法。(看、想、猜、查)
2.自由读课文,按照总结的方法自学,再和同桌交流,了解古文的意思。
环节二:反馈。
1.我仔细听了好些同桌对内容的理解,发现大多数同学已经读懂了课文的意思。那么,我要考考大家,课文中有个字一共出现了四次。是什么?(善)
“善”在字典里,有以下解释。你认为它们分别是以下哪个意思?
课件出示:
(1)心地仁爱,品质淳厚
(2)良好的、容易,易于
(3)熟悉:面善
(4)擅长,长于
(5)赞许
2.课件出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理解“善哉”:
师:这两句中的“善”字选择哪种解释?你们是怎么夸赞别人的?(太好了,太棒了,真行,真神……)
师:对,这就是“善哉”的意思。带着这样一种欣赏,再读读这一句。
理解: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师:子期听了伯牙的弹奏,他是怎么赞叹的?(指名读句子)
师:子期好像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
师:高高的泰山和洋洋的江河就是伯牙高远的志向啊,子期都听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子期的赞叹。
3.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这两个“善”字是什么意思?(擅长)“听”指什么?(欣赏)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和老师合作读句子。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古文教学只是初步感知古文特点的教学要求,在反馈环节,没有句句落实意思,只是抓了一个字“善”,由这个字带出了对关键句的理解,希望达到化繁为简的效果。】
环节三:造境,感受知音之情。
1.师创设意境:一个善鼓,一个善听,这种心灵相通的感觉真的很美好!同学们,我们想象一下:
(1)(出示皓月当空的精美画面)伯牙和子期沉浸在悠扬的乐声里久久不愿离去。直到夜晚,当一轮明月升上天空,那皎皎的月光洒满大地,此情此景,令伯牙心中一动,指尖流泻出一段琴音。
你们猜伯牙想到了什么?
子期能感受到伯牙的心意吗?他会说什么?
课件提供句式:善哉,_______若_______。
(2)(出示山间流水图、薄雾绕山图、杨柳依依图)伯牙环视四周,在月光的照射下,大地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山谷显得格外清幽,潺潺的流水清澈见底,徐徐的清风拂动着岸边的依依杨柳。此情此景,让伯牙满心喜悦,又弹奏出一段乐章。
子期啊子期,你听出伯牙的心意了吗?(善哉,_______若_______。)
看,伯牙心中所想,并用音乐描绘出的画面,子期都能感受到,这就是——学生齐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念”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个字的意思跟它一样?(志)再读。
师:这样心意相通的朋友,我们就叫他们“知音”。(板书:知音)
2.伯牙能拥有这样一位知音,心里是怎样的感受?用一个词语形容。
课件出示: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3.带着你的喜悦,再读。
【设计意图】借助精心选择的画面和教师的语言,希望把学生引入文本特定的情境中,并能仿照文中的句式练说,感受知音相遇的融洽与欢乐。
环节四:感受失去知音之痛。
1.两人依依惜别,约定来年再会,到了约定的日子,伯牙千里迢迢赶来赴约,迎接他的却是一■黄土。读课文:子期死……
2.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了这样一首短歌。课件出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3.此刻,伯牙一定在(回忆、伤心、哭泣),我们不禁要问问伯牙:你伤心什么?回忆什么?痛苦什么?
4.你能感受到此时伯牙的心情吗?用词语概括。(伤心、忧愁、绝望、痛苦……)这就是伯牙绝弦的原因。
5.你们读懂了伯牙的心声,已经成为伯牙的知音了。再读文本。
6.还记得伯牙是以什么闻名于世吗?他丢掉的,放弃的只是琴吗?破琴绝弦,让你感受到了的是什么?(悲壮、无奈、伤心欲绝)
所以,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再读课文:子期死……
【设计意图】借助伯牙的挽歌,体会他失去知音的痛苦和绝望,感知从古至今“士为知己者死”的内涵。
四、名言佳句拓展。
1.从春秋到现代,这对知音的故事被人们传诵了几千年,他们之间的情谊让你觉得怎样?
2.课件出示名言佳句。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王安石《伯牙》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鲁迅全集》
3.知音难觅,如果将来幸运的你能找到的话,一定要格外珍惜!同学们,让我们在《高山流水》的乐曲中再走进伯牙子期的故事,体味那份真挚的情谊。读全文。
篇2
【关键词】情感;教学;涵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046-03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后又提出,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进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众所周知,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名篇。不过,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较大。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而文言文情感教学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常见的文言文情感教学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入迁情:通过创设导语迁移学生学习的兴趣
明代王阳明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恰当地创设导语,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个新的名词。但我们回顾小学语文前九册的教材,编者早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文言文名句,诸如“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之类的前人警世名句,还有几十首古诗词等。教学时,教师适当地将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导语,会极大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小学文言文情感教学,只有为学生创设一种熟悉的情境,才能缩短他们与陌生事物的距离,而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往往能把孩子带入文言文这种全新的情境中去,情境渲染“以导迁情”,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引领孩子从以前所学的古诗文迁移到全新的文言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做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的情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一种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如刚开始教学《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背诵第九册第二单元中刚学过的3首古诗词:《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因为是五年级上册已教会的古诗词,小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有些学生开始背诵起3首古诗词,学习文言文就有了良好的氛围。随后笔者告诉他们,今天学的文章也是关于古人思念家乡及朋友纯真友谊的,只是作者在表达上不是采用古诗词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另一种古人常用的书面表达方式――文言,因此这样的文章就叫做“文言文”。这样孩子们很快就能把学古诗的方法和兴趣迁移到文言文学习上来。老师温故知新式的导语仿佛将孩子们带入一个全新的知识殿堂,此时,孩子们也会对文言文感到新奇并产生浓厚的兴趣,读起来也会声情并茂。
二、造境兴情:通过营造情境引发学生感受的情趣
文言文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情境。情境是情感境界或情绪氛围,它是由各种复杂感知觉交织而成的整体。当人处于这一情境中,各种感知觉表象被唤醒,就会感到身临其境,就会体验到与这种感知觉表象密切相联的情感。情境教学法就是利用情境的这一特点,运用语言、声像等媒介创设或再现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创设或再现的情境中去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要创设具体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笔者结合“伯牙鼓琴图”营造情境,深情地说: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樵夫――钟子期(板书)。困难时送上帮助,受伤时送上良药,错误时送上批评,成功时送上喝彩。心灵相通,点点头就相互会意,这就是知己。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一对知己,他俩的友情千古流传,他俩就是――?(生:伯牙和子期)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齐读课题)《伯牙绝弦》。这样精心营造所呈现出来的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深深扣住了学生的心,引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趣。
紧接着,笔者设置了“分别”这一整体情境。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说自己与同学、小伙伴分别时的心情与场景,等学生畅所欲言之后,再逐渐转入全文的学习,这无形之中已经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基本的情感基调。古文的起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紧扣题旨,引导学生抓住“善”字说明了俩人的特长。第二、三两句紧承首句,启发学生体悟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让学生想象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c他产生了共鸣。学生闭上眼睛,尽情地想象,那时候他们几乎完全融入了俩人成为知己的喜悦这一情境之中,学生也完全感悟到了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两人之间的深厚感情。虽然全篇没有一处出现“友情”这一字眼,在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学生纷纷举手,能说会道,把自己体会出来的真挚的友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了,有的同学甚至还回到课程开始的环节,再次联系自己的实际有声有色地为同学描述了自己与同学或小伙伴分别时的情景,讲得比上课的时候精彩了许多。课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接下来的时间,笔者又花了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自导自演这首诗呈现的整个情境,从渐渐走入情境到感悟情境继而又融入情境。同学自告奋勇,十分活跃,把伯牙摔琴谢子期这一情境演得惟妙惟肖。其他同学做导演和观众,让学生在不经意的表演中领会文章深刻的含义。
三、质疑激情:通过疑问诱导激发学生体验的情感
宋代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象山集・语录》)也说:“读书要会疑,忽略过去,不会有问题,便没有进益。”这些都表明质疑是将阅读鉴赏引向深入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学生质疑是阅读鉴赏中产生的一种直觉与初感,是头脑中的一闪念,而质疑则是抓住阅读鉴赏中的这些疑念、疑点提出疑问,以期通过阅读鉴赏寻求问题的解答。质疑的关键是要将内心的疑问用问题的形式固定下来。文言文阅读教学要教出活力,质疑的教学策略应该引起关注。
小学生能够初步读懂文言文,但只是停留在字面上的,对于整篇课文的精妙之处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体会。以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课为例,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笔者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这句话,让学生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引导学生去文中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杨氏之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难道杨梅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样就揭示了杨氏子与杨梅的关系以及孔君平与孔雀的关系,让人感受到杨氏子的智慧与礼貌。笔者并不满足于此,继续提问:“课文写到杨氏子反驳孔君平,就戛然而止了。请你继续想一想,孔君平会怎么说的?”让学生想象孔君平的应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脱口而出 “孺子可教,善哉!善哉!”“妙哉,妙哉,真乃后生可畏也!”不知不觉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深化了。学生在领会文章的妙处时,也一定被激发了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另外,笔者还拓展了《世说新语》中的《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作补充材料。有了这篇文章的学习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文本的妙处,笔者发现学生再读文言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能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魅力,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惊喜,在此教学过程中,答案似乎已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质疑讨论的过程中所迸发的对古文的兴趣。由此可知,学生质疑是点燃课堂情感教学的重要手段。
四、“涵咏”乐情:通过自主赏析引领学生品位的情感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真实写照,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学习文言文众多的方法中,“涵咏”是其中最重要的门径,宋代大儒朱熹曾说:“看诗不须著意去里面训解,但只平平地涵泳自好。”读诗“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在欣赏诗歌时,不在于听别人说得如何好,也不在于一定要从诗中得出什么深奥的道理,而在于让自己投入诗歌的氛围中,沉浸在诗歌的意境里,去含味、品啧,领悟出其中难以言喻的奥妙,这就是所谓的“涵泳”。学习文言文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文言文中可以充分利用“涵泳”这一方法,通过绘画和音乐,把学生带入文言文描绘的情境中,同时引导学生对诗歌反复吟诵,从中“品读古文中的表象”“赏读古文之意象”“想象古文中形象”,最终激发起学生对文言文中意境的体认和向往。这即是创设情境对于引导学生体悟文言文意境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笔者首先确立了让学生通过“涵咏”感悟, 采取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体会,在朗读中获得审美体验。笔者结合一个多媒体课件进行导读:当他心里想着高山并弹出这高山形象的时候 (媒体出示巍峨的泰山图),钟子期会情不自禁地这样赞叹――(生接读)当他的心里想着流水并弹出这样的江河形象时(媒体出示浩瀚的江河图),钟子期又会情不自禁地这样赞叹――(生接读)。师:伯牙在琴声中表现了高山就是述说自己有着高山般的远大志向,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着江河般宽广的胸怀。伯牙真不愧是“琴仙”。那么伯牙的胸怀、志向钟子期懂吗?理解吗?(生根据“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两人的心心相印。)师(媒体出示两人相遇的画面,音乐起):同学们,你们看,此时两人已经完全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中了。再Ф粒旱辈牙用琴声表现他如高山般远大志向的时候,钟子期必得之且赞曰――(生接读)。当伯牙用琴声表现他如江河般宽广胸怀的时候,钟子期必得之且赞曰――(生接读)。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样精心创设的情境就深深扣住了学生的心。教学到这里,似乎还无法达到“涵咏”的境界。那就从学生的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孩子的心理特点着手,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带给学生更多全新的体验吧。让学生当小导游,为文言文编写导游词;让学生当小作家,改写文言文;让学生当小音乐家,为文言文配乐……孩子们可以自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个个热情高涨,积极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语文活动中,喜欢画画的同学大展身手,他们的画中已经将课后资料按时间梳理成五个节点,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还原故事场景,再配以声情并茂的诵读,将知音这份情演绎得荡气回肠、酣畅淋漓。超越文言文表面的描述,使古文中美景再现;小导游更加有个性,“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 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看……”;小作家更有特点,“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 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我们六(3)班里,我们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他已经根据时间的顺序将本文之后的历史发展成功地书写到自己的习作中;为文言文配乐的同学是最受欢迎的:古筝版的《高山流水》用在《伯牙绝弦》这首文言文中的配乐朗诵中真是锦上添花;有几位小音乐家们居然找出流行歌手王力宏编写的歌曲《伯牙绝弦》,流行乐曲响起时,同学们纷纷打着节奏,和他们一起唱着:“知人知面,知己知彼,又知心,古人说,这就是所谓知音……很多很多,很深很深的回忆,很多歌,我只想要为你唱起。”整个课堂沉浸在美妙的艺术境界中,飘荡在古曲和流行曲的歌声中。文言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已经体现无疑,这才是真正的诗情画意呀!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文言文教学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新的文言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最终才能使学生提高文言文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学习品质,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承雄.高中古诗文情感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D].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李卓.我国古代蒙学教育对当前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3):114-116.
[3] 李婧.小学文言文教学初探[J].读与写杂志,2013,(2):204.
[4] 亢素格.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J].学术研究周刊,2013,(5):53.
[5] 黄少卿.小学文言文教学可以做什么[J].教学与管理,2014,(9):42-43.
[6] 颜廷安.小学文言文教学方法例谈[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5,(6):22-23.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情境创设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即情景、背景或环境)。情境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以现代教学手段为媒介,积极开展“情境教学”使学生自融其中,融情入境。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一、以情激情
学生学习情绪的高低,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往往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变化的。首先教师要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始终精神饱满,目光有神,满怀激情,对上好课充满信心。教师语言要准确优美,富有感染力,要活泼风趣,有感召力。要分清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似月白风清。在这样的和谐课堂氛围中,学生就会潜移默化的受到教师激情的感染,精神振奋情绪高涨。其次教师要善于用情感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如教学《伯牙绝弦》一课,当理解完伯牙和子期是知音关系后,我满怀悲痛的讲到,相聚是短暂的。不忍分别的他们相约明年中秋再见。第二年,伯牙乘一叶扁舟,满怀期待再赴知音之约。然而,等待他的却是冰冷的墓碑。从此以后,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再无人赞道――此时学生大声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再没人赞道――学生大声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我接着说,此时伯牙肝肠寸断,他绝望的呼喊――用低沉的声音齐读,“世再无知音……”在悲痛中,伯牙――(学生齐读)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强烈的渲染下,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及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学生的激情夜自然流露在朗读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并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学生情感与文本情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整堂课才能激情绽放,更好的实现情感教育。
二、情境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的比喻等,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如教学《三亚落日》一课,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三亚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自然风光。基于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教师便为学生播放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画面展示蓝天、碧海、白鸥、椰树、沙滩的南国风光,再配以优美柔和的轻音乐,同时穿插鸟声、风声、浪声。学生感到十分的新奇,完全被吸引住了。用心听,仔细看,仿佛身临其境。此时,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以“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开头,从看到、听到、感受到的这三方面来说一说它的迷人景象。这样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了“三亚”。通过生动的语言实践,灵活地积累文本语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同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
三、借助多媒体图画再现情境
借助多媒体不仅可以再现课文情境,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而且能使学生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运用多媒体的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点拨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同时配上有感情的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如在教学《瀑布》时,我就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用多媒体构成了一副美丽的山水画。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听瀑布拍打岸边的声音,然后观看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一座珍珠的屏。一阵风,再看那瀑布,如烟、如雾、如尘。学生还没学课文,就感受到了瀑布的伟大。学生们会很快就沉浸在情景之中。这时老师就尽快抓住学生的心理,提出阅读任务。这时学生就会主动参与,主动讨论,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把这首极凝练、极简洁、极完美,内容极丰富思想性极强的诗歌通过自己的诵读表达出真正的情感,而且比教材描述的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再加上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使学生耳闻其音,目观其形,身临其境,心领其义,仿佛早已感受到了诗人那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这一导入,先声夺人,一下子扣住了学生心弦,使学生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了你所设计的教学情景中去了。
四、拓展想象空间
篇4
关键词:情境;语感;创新性思维
多媒体以广博的内容、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多样化、表现力和感染力,图文并茂的演示过程,加上优美音乐的渲染,实现了人机交互的灵活性,而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越性,与小学语文课堂的结构相呼应,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新趋势。笔者运用多媒体并结合实际教学,优化小语课堂。
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所需要的特定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在《鱼游到了纸上》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片和音乐功能,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在上课伊始,师生一起在柔美的古筝曲中欣赏了著名画家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郑板桥的竹等一些名家的作品,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幅直观、形象生动的图画,配合老师娓娓道来的叙述中,学生很容易了解“工笔”和“写意”两种画水墨画的方法,在此情境中,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引起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再顺势导入课文,为理解下好铺垫。
图文并茂,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在多媒体课件设计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师生情感的交流碰撞,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感,以此来达到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教学《搭石》中的一个片断:先抛出问题“文中哪些画面让你感受到美了?”当学生找到“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侯,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个句子时,课件相机出示小河中搭石图,加上柔和舒缓的背景音乐,我在这里引导学生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傍晚,夕阳西下,染红了天边的云彩。清清的小溪边,瞧――在我的引读下,学生接读,这样很容易带动学生的情绪,入情入境,附着在读中的情感便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既培养了语感,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使整个课堂流淌着浓浓的语文味。
在教学《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这篇文言文真挚情感,在教学“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时,运用高山水墨画为背景图,配上《高山流水》的古筝曲,当琴声幽然响起,变红语段中的“高山”两字,并引导学生想象感受:子期贤弟,你听得那么认真,你听出了什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高山?在指名学生说,变红语段中的“峨峨”两字和“泰山”两字,指出在我国的文化中有“仁者乐山”的说法,这里的“高山”,在中国人的心中代表人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坚强不屈的情操。学生先带着这样的理解去诵读,自然而然读出雄壮之气势。再拓展延伸顺势出示“仁者乐山”和相关诗句,杜甫仰望泰山感叹道,指这组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另一组读“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在这战事繁发的年代,国家危在旦夕,社会动荡,我钟子期想到高山,透过琴音,你子期就懂得我的志向是什么?那一天在山林间我伯牙“志在高山”,你钟子期赞叹道“峨峨兮若泰山”,男生齐读――我晋国伯牙“志在高山”,你楚国钟子期赞叹道“峨峨兮若泰山”,女生齐读――我晋国上大夫伯牙“志在高山”,你楚国樵夫钟子期赞叹道“峨峨兮若泰山”。通过引读和男女生分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在读中感悟,悟中知情,知情知音知意,这样美好的场景还有许许多多,利用多媒体借助联想和想象,就把无形的音乐和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
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灵活性,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顺势指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洞察事物的本质,提出自己全新的见解,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且敢于发表大胆的猜想。如在教学《西门豹》这课时的一个教学片断,在讲授到西门豹巧妙地惩治了巫婆、官绅头子时,伺机运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泡泡框打出文字“这一天,漳河站满了老百姓,谁一下子钻进了你的眼睛,猜一猜他们会说些什么?”学生敢想敢说,结合图中人物的表情、动作,话匣子一下子打开,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表述。学生这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倡导个性化的解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整个课堂气氛活泼而有序。
篇5
提升教学效果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我曾听过一位教师教授《伯牙绝弦》一课,上课时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优美流畅的琴音慢慢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同时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背诵课文,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教师借助图像展示、感悟朗读,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深入思考,使学生感受到了课文内在的和谐之美。
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1.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培养思维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例如,教学《花钟》一课时,低年级学生很难理解花钟的含义,教师可用PPT课件展示各色鲜艳的花朵,使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对花钟是如何定义的产生兴趣,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使其能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例如,利用多媒体提供一题多变训练,一题多解是命题角度的集中,解题方法的发散;多题一解是命题角度的发散,解法角度的集中;而一题多变是命题和解法的同时发散。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短时间内完成多种解题方法,可以很好地促进思维的发展。
3.展示数形结合探究新思路
数与形是数学大树的两大主干,它们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可以避免许多复杂的计算与推理,又可以探索新的解题思路。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运用多媒体动态化展开长方体的表面,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由哪几个面组成,进而明白六个面的面积和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辅助教学深化记忆
记忆的保持可以借助直观形象的事物,促使学生记得快,记得久,且容易再现。运用信息技术以动态效果呈现出教学信息,可以补充教材内容视觉信息不足的缺憾,使教材呈现的信息更加具体生动。从具体的形象记忆为主导,逐步发展到抽象的记忆,还可以充分利用无意识记忆使有趣的知识、动感强的内容在自然状态下不知不觉被记忆。
优化教学过程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高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旗教研部门组织学校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了口算、填空、判断、选择、画图、改错、问答及综合题型训练,节省了画图或板书的时间,使教师有时间、有精力将知识讲解得更透彻,学生理解得更清楚。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篇6
百度搜索,就有许多“边缘化”的内容,“向人或事物发展主流的反方向移动、变化。边缘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说法,就是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说被主流所排斥,所不包容”。
在我们的课堂里是否有边缘化的学生?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以自我展示为中心,学生被边缘化的遭遇也就难以避免。
下面是被广泛转载的一个案例:
一个学生成绩不好而且调皮捣蛋,平时老师对他不是横眉冷对,就是置之不理。为使其他学生不受其影响,老师索性把他调到最后一排的一个角落,使之“躲进小楼成一统”,弃之不管,放任自流。该学生也“乐得其所”,不甘寂寞,日复一日用小刀挖墙壁,挖了几厘米的洞,竟然打通了隔壁的教室。
这位学生的遭遇明显地已经被边缘化了,而且边缘化的程度已经无以复加。这种边缘化,实质上就是学生被冷暴力了。
课堂上为什么会有如此边缘化的学生呢?其实,这不过是一个典型。在“师本”语文课堂中,学生是集体被边缘化的。
一、心理观照:教师的“自恋”情结
在一次高级别的送教下乡活动中,当地承办单位的老师执教《伯牙绝弦》一课。上课的女教师气质优雅,如水仙般清幽脱俗。
在短信平台交流时,观课老师毫不吝啬地把大段大段的赞美词送给这位水仙般的女教师。
互动点评时,有人指出执教老师太关注自己,课堂上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植入学生脑海时, 老师的演绎非常精彩,但学生的演绎是否精彩呢?显而易见,答案是否定的。即便有精彩也远远逊于老师的精彩。
火花越撞越多,老师们交流后发现,课过于完美其实就是最大的缺憾。执教老师也实话实说,她说能有一次高级别公开教学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她要把自己的才华完美地呈现,因而把学生放在一边了。
由这位水仙般的女教师的例子,笔者不禁想起希腊神话里的美少年纳西塞斯,他容貌俊美非凡,见过他的少女,无不深深地爱上他,但是他对那些倾情于他的少女不屑一顾。一天,他看到湖面上有一张完美的面孔,他深深地爱上这张面孔(其实就是他自己的倒影)。他没日没夜地守护着自己的倒影,直到死去。爱神怜惜他,就把他化成水仙,盛开在有水的地方,让他永远看着自己的倒影。
这里讲的是一个极端自恋的神话故事。“自恋”,心理学意义上的解释是“指人由对自己的身体和品行的高度赞赏而产生的爱恋”。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自我可以把别人当的对象,也可以把自己当的对象而加赏识或热爱。每一个人都有自恋情结,即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并有一定程度的自爱。这并不奇怪,但若过分自恋,可能就是一种自爱自怜的人格障碍。在课堂里,如果者师很自恋,倾向明显,那么学生就会遭遇边缘化的危险。水仙般的女教师人美、音色美、身姿美、教学美,所有的美叠加在一起的结果是教师太过矫情和作秀,只关注自己的靓丽出镜,课堂上的学生就被边缘化了。
有一个成语经常被我们运用:敝帚自珍。此成语出自《东观汉记?光武帝纪》中的一句: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把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不好,自己却很珍惜。“敝帚自珍”有许多积极的意义,但从另一角度审视,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自恋”倾向。如果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对每一个环节都是“敝帚自珍”,那么结果就会让学生很纠结,就会让许多学生出局,而没有多少机会可以参与课堂活动了。教师由于教师传统角色“师道尊严”的光环和“知识垄断者”的特殊身份,容易过分地自我赏识、自夸自尊,特别在孩子面前,会觉得自己了不起,这就很容易产生自恋倾向。这是我们必须警惕的。
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被边缘化的现状
一位教师在教学《草原》一课时,为了营造教学气氛,一开始就出示课件:在碧绿辽阔的大草原上,蓝天白云之下,远处有一群羊漫过小丘;近处一个小女孩正在给一只小羊喂草。这时,画外响起了歌手腾格尔高亢而不失深沉,又带有一丝苍凉的歌声:“我爱你,我的草原,我爱你,我的家!”在如此浓郁的气氛中,教师问学生:“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在冷场半分钟之后,终于有一个小女孩怯怯地举手说:“我很喜欢这只小羊。”显然,这与老师预想的答案如“祖国的大草原太美丽了”之类相距太远,让教师一时不知所措。
这一营造课堂情感氛围时遭遏尴尬的案例,究其根本是儿童的情感世界与成人的情感世界的不甚一致,对于成人的“一厢情愿”的设计,儿童有时因不太理解而不领情。这也说明了教师的自恋倾向往往会造成与学生无法交流,不仅是言语上的,更是心灵上的。这时,学生就很难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只好一任教师自我欣赏,而让自己处在边缘境地。
在被边缘化的群体中,还有更边缘化的个体。在我们平静的课堂下有许多暗流在涌动,看似无伤大雅,其实伤害了稚嫩的心灵。
一节公开课上,教师激情澎湃,学生对答如流,一环扣一环,滴水不漏。在一个角落的位置,有一位小男孩正起劲地摆弄着玩具。看课的笔者提醒他:“别玩了,老师叫到你,你会答不出来的。”小男孩笑笑,说:“老师不会叫我,她就只会叫那几个同学。今天,你没发现?”笔者一脸愕然,细思量,果然如此。再思量,这位被久久边缘化的小男孩正承受着怎样的一种痛苦。
篇7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有利保证。做好充分课前准备,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有利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任务完成的有效条件。有利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对以后的学习有着较远影响。几位老师在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准备了生字卡片,图片,食物教具等,为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生字卡片的准备一面有图一面是生词,有利于检测生词的掌握,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起了较好的辅助作用。
二、教师专业素养较高
教师的语音素养较好,几个老师有着良好的语音面貌。纯正的发音会影响学生。因为学生会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有意无意地模仿英语老师的语音、语调,一旦形成,很难较正,这也是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律。促进了他们的强烈求知欲的培养,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方面几个老师倒做得较好,如刘琦老师。教师的形象与人格素质较高。形象素质并不是说教师要“貌若天仙”,但一定要落落大方,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在学生的心目中起模范和表率作用。而教师的教态自如和给学生的亲和力,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如梁玲老师利用自己流利的英语结合手势创设情境。
三、书写规范
好的板书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能树立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课堂教学的艺术离不开具体生动、富有表达力的语言,离不开基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又经不断锤炼出来的教学组织能力也离不开直观、形象的优秀板书。我们的板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书写能力,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我们示范的不到位的话,学生们学的也可能不到位。精心设计的板书,能使学生赏心悦目,兴趣盎然,活化知识,对知识加深理解,加深记忆,是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这方面官志梅老师做得较好,书写也漂亮。而且课堂结构也比较合理。
四、?创设了情境:
教学中几位老师都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如梁玲老师在教单词是自己利用老师语言优势,边做动作,边用英语创设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中去,刘琦老师教学单词时也让学生表演老创设相关的情景,真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良好效果。
五、目标达成度较高
几位老师教学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注重语法的训练,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突出。
五、建议
1、优化课堂结构,让课堂的每个环节用时合理,使整节课和谐发展,不要出现头重脚轻等现象。
2、把课堂换给学生,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落实自主的探究学习、掌握合理的传授学习,让学生正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正真成为合作者,引导者。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主动的快乐学习,敢于直舒己见,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在知识、能力各方面得到不同方位的全面发展。把握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寻找课程改革和传统教学的中间地带。
3、加强学生句型的操练,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正真使语言应用和中考相结合,寻找语言教学和中考的中间地带,培养说英语的同时,提高他们应试的能力。
教研组长评课发言稿(二)
教研组是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有力于调动组内老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在新的学期,我们高年级语文教研组准备从以下几方面来扎实开展教研活动。
一、转变思想
常听有的老师这样说:“搞教研,我哪里有时间,新课都教不完呢?”还有的老师说:“我们这些教书匠能研出名堂来,还要那些专家干嘛?”其实,这些教师是为了教研而教研,把教研当作展示的窗口,当作作秀的手段,平时没有认真发现现实教育中的问题,而是热衷于搞大课题。我们现在提倡“问题教研”。加深老师们对教研的正确认识,理解教研是要发挥我们的群体智慧,去研究我们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在交流中产生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并非空洞地、不着边际的谈一些大理论、大框架。同时提倡“务实教研”,使老师们认识到我们一线教师的“教研”,应该是一种“草根”式的教研,是要“研以致用”,而并非要研究出多么高深的理论成果,根本不需要走过场,哪怕大家在平时的闲谈中也可以进行教研。
二、理论基础
教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如果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就可能导致低水平的重复,甚至平庸化。所以,除了鼓励教师多读书之外,组长可采用以下两种较实际的引领方式:一是从着名刊物或互联网上收集专家、名师的教学课例、教育思想和录像资料,和组内教师共同学习,这样虽没法当面得到专家指导,但也不失为获得专业支持的一种好方法。二是邀请本地区的“名师”指导语文组的工作,如听课评课,指导课题研究等等。
三、集体备课
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应是教师的教研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使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的智慧。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教研组每人主备一至两个单元,就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地备课。每周教研组活动时,按单元由负责主备的老师先讲解自己所备单元的整体思考和每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以及教具准备等,其他老师边听边做详细的记录,然后全组老师共同商议,制定出一份比较完善的教案。接下来就是个性修改,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教学的个性化的教案。最后,在集中教研组集体智慧与使用本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要及时反思,做好后记,交流总结得失。
我觉得让每位老师集中精力备好一至两个单元的课,提高了每位老师的备课质量,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节省了时间,让每位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教研组“群研智慧”,做到了资源共享。
三、听课评课
授课、说课、听课、评课是学校教研的常规工作,也是学校的日常教研工作。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听完一节课,教研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上课、听课、评课、经验总结方面,始终是“就课论课”的形式,而没有指向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每一次的教研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样的教研犹如缺乏灵魂的躯壳,显得苍白无力。我们的集体评课要求以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教学范例为载体,通过对课例的点评和分析,共同提炼出老师们平日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再合作设计突破的方案并从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提升教研质量。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我们高语组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的校级教学研讨活动,可以与课例大教研活动合并,为老师们集体评课提供了平台。然后组织由下至上的集体评课,即先由各教研组交流评议,再以宣讲或“沙龙”等形式组织全体语文老师集中评课,为老师们集体评课创设对话、民主的研讨氛围。另外,在集体评课的过程中,要求人人参与,都要发表自己对本节课的看法。相信集体评课定能聚合老师们的视野,提出并解决了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帮助老师找到了教学研究的方向。有人说:“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老师们在具有浓厚研究氛围的集体讨论中时常迸发出教学灵感,还有的从交流中受到启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加快了老师教研能力提升的速度。另外,每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分享,会促使老师们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接纳,促进了教师间的团结。
四、专题研讨:
间周进行一次专题讨论,组长安排本组教师轮流做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要提前设计好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要求主题有针对性,能够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大小话题不限,必须是值得探讨的,否则失去意义。
首先由中心发言人把自己的问题及对问题的想法向大家说明,然后大家轮流发表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想法,最后形成具体有效的教学思想,这是集体智慧的展现。并且由中心发言人记录,最后整理成文作为教学成果展现。
相互听课,评课,交流教案、教学经验,专题研讨,这些应是教研活动中的一些常规做法,通过听课,相互提高,通过评课,取长补短;通过交流,探索创新。在教研活动中,我们要经常性地组织这样的活动,提高竞争意识,培养事业心和责任感,特别是向一些“名师“学习,可以启发我们探索教育发展的路子。追求创新的方向,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由表及里,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科研兴趣。
教研组长评课发言稿(三)
今天,我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语文教研组长论坛。本次论坛在首南一小举行,是对上一阶段教研组实绩考核的延续。由于今年才接手语文教研组工作,而论坛的内容又是09、10学年的教研组开展情况和成绩汇报。所以昨天下班从学校搬来了厚厚一大叠资料、档案,准备论坛发言稿,制作ppt幻灯片,一直弄到凌晨1点才睡觉。
我们茅山小学语文教研组一直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坚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根本任务,教育教学成绩稳中有升。现将近两年我们教研组开展的工作分四大块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一、加强业务学习,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1、为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积极学习新课程。
我们教研组切实认真组织教师开展了校本培训工作,20**学年的第一学期我们组织了教师一起学习薛法根老师的《“有效课堂”的有限思考》,又认真学习了沈大安的《浅说略读课文教学》。第二学期在教导处的组织下,语文教师一起学习了特级教师钱正权的《跟年轻朋友聊“听课”》,研究了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还组织研究了由鲍丹丹老师执教的、薛法根老师点评的课堂实录《我为你骄傲》。
20**学年的第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王崧舟老师的《古诗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智慧》,并且针对作文教学难的问题,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学习20**年11月出版的《小学语文教师》里的《教好“教材里的作文”》。第二学期集中学习了薛法根《低年级阅读教学怎么教?》,并且探讨了《如何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
在这些活动中,我们每位教师都认真地做好记录,相信这样不断地学习肯定能提高我们的认识,并积极投入教学实践当中。
2、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本着“多学、常思考”的宗旨,近两年来我们教研组语文老师积极参加区里组织的学科培训,主要是听课、评课、讲座等。我们还积极参加区教研室、进修学校组织教师到市外进行学习和听课活动。选派优秀教师参加省、市、区级“领雁工程”培训。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安排下,四位老师分别在海曙小学和华泰小学脱产培训6周时间。在这6周的时间里,他们在名校听课、上课、参加教研组活动、感受名校浓浓的教研气息。相信通过学习,定能给我们补充新鲜的血液。
二、重视校内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集体学习,深入了解教材。
每学期我们都会进行集体性的学习活动。集体性学习的魅力就在于可以引发我们自身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可以给与其他的老师以思考。我们教研组的理念是一人优秀只能代表个体,整体上去了,那我们的教学质量就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二)团结协作,不断进取,开展教研教改公开课。
(1)第一学期除了学校安排的一般性教研组活动之外,我们还对文言文教学和略读教学进行了重点的研讨和学习。教研活动的形式是“集体备课---课堂实践----集体修改----再次实践”。我们有幸请来了华茂外国语学校的郑小强老师给我们的老师进行上课、听课指导。这次教研活动我们吴乐燕老师上了公开课:《伯牙绝弦》,这也是我们这学期所要研讨的重点课文。课后,郑小强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并对如何理解教材,怎样把握教学目标作了具体的分析。
(2)第二学期我们有幸请来了区教研员方老师和赵老师来校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展示,让两位教研员从我们日常的课堂教育教学中找出我们的不足之处,以此对症下药,给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带来一剂良方。两位老师柳静君老师和吴乐燕老师分别上了两堂公开课:《荷叶圆圆》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再次与华茂外国语学校的郑小强老师一起探讨了文言文课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20**学年我们进行了8次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1)第一学期10月份与海曙小学的联谊活动,海曙小学的姚桂琴老师执教的四年级《长城》,令人耳目一新;我们学校的吴乐燕老师执教的《桂花雨》,教学过程由扶到放,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2)11月份与华泰小学的联谊活动,华泰小学的徐福丹老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朗读指导和写法的渗入把握得非常有度;我们学校柳静君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的《颐和园》,受到了同来听课的华泰小学老师的肯定。
(3)第二学期4月进行了三次公开课的教研活动,第一次是柳静君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数星星的孩子》。评课活动中,老师们对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和教师如何开展有效的识字教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第二次是两位外出学习的老师回校上公开汇报课。一位是到海曙小学学习的朱小妹老师,她上了《画家和牧童》;另一位是到华泰小学学习的陈海峰老师,她上了《触摸春天》。从她们的课堂展示中,我们感受到了名校的课堂教学风采,也感受到了两位老师通过学习,自身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第三次是与海曙小学的老师进行教学联谊活动。我们学校的柳静君老师执教的《数星星的孩子》,受到海小老师的一致好评;海小的李翔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三个儿子》,让我们再一次的感受到海曙小学良好的课堂教学过程,体会到我们的孩子们的潜力是也是无穷的,只要你关于开发。
(4)5月份与华泰小学进行了“同课异构”活动。华泰小学的钟媛媛老师和我们学校的徐燕萍老师共同上了《纪昌学射》这篇课文。两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让我们既看到了不同的教学设计所带来的不同的效果,也意识到了我们与华泰小学的理念差距。在课后的评课活动中,大家都感觉到受益匪浅。
(5)6月份,我们学校的柳静君老师参加了镇教辅室组织的“新生代”教师选拔活动。虽然最后只进了复赛而没有得到参加区里的比赛的机会,但我们从这次准备中看到了差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而是整个语文教研组的差距。
通过这些公开课,展现了我们在课改过程中的点点进步,也感到了自身的不足,相应的也就增加了见识,提高了认识水平,这也给我们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以便于在以后的工作中改进和提高。
(三)积极组织集体备课,共同探讨一起成长。
近两年我们组织了十几次集体备课,在活动中,大家都能积极地参与,发表各自的观点,有些教师还制作了PPT,并对课的设计提出了大胆而富有创新的想法,结合课件的形式一起出现,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通过集体备课确实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空间,大家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可以说,集体备课已经成了我们教研组固定的教研活动了,因为这里是群策群力最好的展示平台。
三、积极开展好语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两学年我们教研组积极组织了一到六年级的语文竞赛,让孩子在竞赛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校“月荐稿”制度大大地增加了学生参加作文比赛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为学校校报《小星星报》和校刊《紫云英》提供了充足的习作数量。低年级讲故事比赛、拼音过关比赛,中高年级古诗词竞赛、现场作文比赛,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语文教师积极辅导学生写作,并到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投稿。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征文比赛,也获得了一些成绩。如孙惠妹、姜锦锦同学分别获得了《我是90后》征文比赛全国级二等奖和优秀奖,两位指导老师朱维洁老师和吴乐燕老师还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朱小妹老师指导的学生在“我和你”征文比赛中获得鼓励奖。相信这样的竞赛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竞争意识,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
四、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参加区里的比赛。
在这两学年里我们学校师徒结对工作做得比较好,师徒结对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结在师徒之间,使我们在有意无意之中增加了交流和相互学习的机会,从而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