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一处景物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15:3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一处景物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一处景物的作文

篇1

关键词:景物描写;散文写作;艺术处理

散文分为抒情性散文、叙事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在散文写作中,对于抒情性散文更注重意境的创设,而叙事和议论性散文则更贴近生活。不管哪种类型的散文,景物描写或多或少都存在。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的主要作用在于表情达意,因此,景物描写是散文写作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

但是,在散文写作中很多人因为景物描写不够精细或者是景物选取不够细致等原因,没有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难以将景物融入散文中,显得很生硬。本文为读者们提供一些景物描写在散文写作中的艺术处理方法供参考、借鉴。

一、景物描写的基本内涵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和物体的描述。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景物描写,这也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景物描写的范畴;另一种则是针对生活环境中的物体,比如一座建筑,一件衣物等等。不同类型的景物描写在不同的散文写作中的处理方法也不同。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在于让读者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景物描写在散文写作中的艺术处理探析

景物描写分为几个部分,从景物的选取到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位置以及景物描写的方法都需要考虑,散文写作是一个整体,景物描写既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又要将景物描写的内容融入文章整体中,要具有和谐性,文章要有整体的美感。因此,散文写作中的景物描写是一个“工程”中的一部分。

1.从文章本意出发选取景物

散文写作和小说、戏剧诗歌不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主要通过适当的、动人的景物描写给读者以真实的感受,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因此散文写作的景物选取并不是随意的,比如,在抒发对自然的喜爱或者崇敬之情时,我们就不能随便使用高楼大厦,当然如果作者能够将两者形成有机的联系是除外的。本文的探讨基于一般的写作思路。选取的景物必须符合上述目的,帮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产生诸多的想象和联想。

如,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中,抓住父亲过月台时周围的天色、周围的环境烘托出了一种悲伤和感动的氛围,读来让人不自觉地进入到那个火车站月台,仿佛读者已经变成了这个事情的另一

个旁观者。这种景物的选取是成功的,对主题的表达有较好的

作用。

2.景物描写的手法多样

散文写作中对于景物描写经常有多种手法,比如,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常用的修辞手法,也可以运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通过多种手法的运用将零散的景物汇聚成一幅画,成功创设画面。如《春》那篇文章中,作者连续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的手法将春天里百花争艳、万花竞放的美景组成了一幅春景图,有动有静,让人读来有赏心悦目之感,这就是写作手法在散文写作中景物描写的艺术处理方法。

当然并不是单纯地用某一种手法,多种手法的有机结合会带来更好的艺术效果。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的有机结合是景物描写成功的重要保证。在真实的情感基础上运用手法无疑是锦上添花之笔。如,《荷塘月色》中关于荷叶、月光等景物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些优美的语句中有动有静、将月光下荷塘中的景色描绘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其间穿插了各种修辞手法,月光和荷叶以及荷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选择适当的位置

景物描写并不是随意地放在散文的任一部分,它必须和文章的整体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写作效果,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来说,我们在散文写作中既要“言之有物”,也要“言之有序”。比如,在文章的开头通过景物的描写给读者打下一个总体的环境基调,又如,在结尾结合文章的写作顺序,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和赏心悦目之感。同时在写作过程中抓住散文写作内容结合景物描写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散文写作中的景物描写一直是散文写作的重要部分,也是作者表达能力的体现。对于学习者来说更重要的也是对于这一部分的学习,而对于写作者来说,对景物的适当描写是散文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方乐.在生活的“矛盾”中把握美的真谛:《散步》一文对散文写作的启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03):83-84.

[2]陈妲.初中语文课堂:在散文教学中实施美感教育:以初中语文教材《山中访友》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1):146-147.

篇2

一、初中作文情景教学法实施背景

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开展情景教学法尝试,是在学生作文写作能力停滞不前、效率低下背景下实施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写作水平提升不快,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脑中缺乏直观素材,写作活动“无米下锅”。即使到了初中阶段,许多学生在作文写作中仍然非常困惑,脑海中缺乏真实、直观、形象的案例,笔下所写出来的一些实例要么凭空捏造,要么生搬硬套,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也就无从谈起真情实感与质量提升,素材匮乏直接导致学生作文能力发展停滞不前。

2、写作技巧指导不够生动,写作能力“低位徘徊”。部分教师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没有能够对作前指导方式进行改进与优化,还是习惯于简单的讲述作文写作要求,其余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进行。这种“放羊式”的作前指导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而且降低了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参与积极性。学生缺乏了形象的技巧指导,作文难度明显增强,写作能力处于低位徘徊。

3、学生写作存在畏难情绪,写作兴趣“索然无味”。作文、阅读与文言文号称初中语文学习三难,而作文又首当其冲。许多学生因为缺乏有效的引导,写作不得要领,学习难度明显增加,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如果教师没有加以及时的疏导,也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在学习压力和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对作文的写作兴趣会明显下降。初中作文情景教学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其主要出发点在于改变学生素材不足的状况,语文提高作前指导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初中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提升更快。

二、初中作文情景教学法实施的基本路径

1、带领学生拜访人物,形象观察与详细了解。人物描写是初中作文教学中的一大重要版块,许多学生对人物描写不够生动传神,事例缺乏真实感。对此,笔者运用情景教学法将课堂搬进社区、搬进生活,带领学生拜访所熟悉的一些人物,如桃李满天下的老教师、为交通事业做出贡献的劳模清洁工,以及妙手回春的医生等等。笔者有意识地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组织学生进行走访,听取他们讲述自己的事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人物进行认真观察,抓住其肖像特点以及事迹的精华,在写作过程中能够保证肖像描写更加传神,所选取的事迹更具代表性,具有较强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这样的拜访活动能够让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人物观察,同时获得了生动详实的素材案例。

2、带领学生参观景物,仔细观看和现场指导。写景类文章也是学生颇感头疼的一大内容,学生脑海中既缺乏直观的形象,同时也缺乏写作的技巧。在这一类型的写作中,笔者带领学生走进家乡的景点,带领学生放松心情、认真观察,领悟美丽的景色以及享受带来的好心情。学生身心放松之后,笔者指导他们开展观察,分析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观察,在每一处景观或事物的观察中应当抓住哪些特点。所到之处都让学生开展这一处景物特点的观察叙述,帮助学生能够抓住各部分的特点及表现其景色的优美。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亲临实地观察了景物、增加了感性认识,同时在观察的过程中得到了教师的及时指导,对于描写的顺序、应当抓住那些关键环节、如何表现景物的特点等方面,具有了更为全面直观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3、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深刻感悟和提炼主题。为了提高学生自己搜集整理素材、发掘提炼思想主题的能力,笔者结合学校整体工作安排,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发掘主题、积累素材,为作文写作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例如为了让学生充分领悟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与社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笔者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生活、走进社区、走进繁华的街道,了解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的显著变化、城市建设取得的长足进步等等,并向学生出示了改革开放前本地区的一些图片、数据资料,要求学生向家庭成员了解改革开放前的生活条件,以这样的鲜明对比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成就的直观认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提炼出颂扬改革开放、颂扬社会主义制度、颂扬党的坚强领导等方面的深刻主题,有效提高了学生构思、创意能力。

篇3

柳永的《雨霖铃》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冷落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写景句,把普通平常的离别一事,写得沉重压抑、缠绵凄恻、回肠荡气。如果没有景物的渲染、烘托,男女主人公就不会这么血肉丰满,表达的情感是不会这么感动人心的。《西厢记》“长亭送别”最受称道也得益于融景于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描绘了一副动人的长亭送别图,以秋天特有的景物衬托出莺莺离别的烦恼、痛苦、沉郁、伤感。萧瑟的秋景与悲凉的心境化而为一,委婉深沉,令人悲痛欲绝、柔肠寸断。[一煞]、[滚绣球]、[收尾]等,无不写得充满诗情画意,楚楚动人,形象感人。

以叙事见长的小说也缺不了景。鲁迅小说《祝福》的结尾:“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乐景不乐,沉闷、一团糟。以乐衬悲,烘托出祥林嫂死时的悲凉气氛,同时也写出了“凶人们愚顽欢呼”的丑态,反语讽刺,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深化了小说的意义,寄情于景,回味无穷。

以前选入教材的孙犁的小说《荷花淀》,景物描写也非常精彩。“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东南边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这里的写景,借用影视空镜头的形式,使热闹的画面突然变得宁静,富有诗意;“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又烘托出了心情的空荡荡,迷茫茫。形象地呈现了妇女们探夫心情由急切的躁动转向失望后无言的平静。妇女们埋怨丈夫“栓马桩也不顶事”、“脱缰”会忘记自己后,又有一段景物描写:她们轻轻地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又安安稳稳浮到水面上生长去了。人物的沉思默想在融景于事的描写中,暴露无疑,形象逼真。

叙事要动人,引起共鸣,无情不行。感人至深者莫先乎情,而情本身没有形象,要传递出去,必须借助于外物,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东西。“物感说”认为:“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情因景生,景随情变,融景于事,情境交融,能增加语言的形象性,从而将主观心理客观化,把抽象感受具体化,把人写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真切感人。情与景离,就失去了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流于浮泛、苍白、单薄。

2010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是“绿色生活”,不少满分作文都有自然景物描写,有篇满分作文是微型小说,写一些领导在“绿色生活”理念上的形式主义,其中一处景物描写是:“不想壮观的奠基场面惊飞一只在附近栖息的野鸭,结果野鸭慌不择路地撞上正在竖立的标牌,伤了翅膀,扑棱棱地落在湖里。”这给虚拟的小说增加了艺术的真实性。2011年的高考作文 “拒绝平庸”,不少满分作文也都出现了融景于事的片段。如“耀眼的白炽灯在空中划出一道明亮的光圈,……动人的音符在迷人的夜色中,似有形的烟雾弥漫着、氤氲着……动感的音乐伴着舞动的身姿,成了夜色中最迷人的风景”等等。

篇4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

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3、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教学难点: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投影、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课文体会词义;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师:随着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

义》被搬上电视银屏,其中的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谁能说出《三国演义》中一些著名的人物及其主要的故事名称?

《三国演义》中有一节内容叫“刘玄德三顾茅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根据这一节内容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

2、板书课题,齐读,释题:

顾:拜访。茅庐:草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检查:

①出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

②区分下列字音:

前鼻音:潺潺时辰吩咐

后鼻音:拜访半晌恭恭敬敬

平舌音:策略茅塞顿开尊重

翘舌音:潺潺半晌时辰诸葛亮疏疏朗朗

2、再读课文,用“读书要做记号”中学到的方法,在课本上做记号。

检查:

①朗读下列词语:

统一尊重分析茅塞顿开

吩咐惊醒讨论恭恭敬敬

蜿蜒起伏疏疏朗朗青翠欲滴

景色宜人群雄纷争

②哪些词语读懂了,是怎样读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同学可帮助解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弄懂的)?

3、三读课文,读通句子。

检查: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正音。

三、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四、指导书写生字。

葛:指导书写下半部分的笔画笔顺。

尊:中间一短横不能丢。

卧:指导书写左半部分的笔画笔顺。

恭:下半部分右边的两点应该左右排列,不能上下排列。

五、作业。

1、见习字册。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

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词语。

2、说说“三顾茅庐”在课文中的意思。

二、导学课文。

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要求学生读懂刘备拜访诸葛亮的目的)。

2、卡片出示“诚心诚意”,齐读,说说这段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出山的?

3、卡片出示“辅助”,给“辅助”找近义词。

4、齐读,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5、小结: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用一句话简要地概括,这种写法叫“略写”。

板书:略写

第二自然段。

1、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与刘备的话,注意提示语,体会两人的性格特点。

2、指名分角色朗读张飞与刘备的对话,师生评点朗读者的语气,体会之尊重人才,求贤若渴。

3、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1、默读,找出描写景色的句子,完成下列填空:

()的山冈()的松林

()的溪流()的竹林

2、卡片出示: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潺潺青翠欲滴

朗读,联系上下文说说词意。

“欲”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欲望②想要,希望③需要④将要。“青翠欲滴”中的“欲”应取种,“青翠欲滴”的意思是。

3、映示: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齐读,说说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两者有何共同点。

4、指导朗读描写景色的话。小结:隆中的景色真是“秀丽宜人”。

板书:秀丽宜人

5、再读课文,在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下画“。”,同桌交流。

6、指名朗读“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同诸葛亮见面。”要求:让同学听出画圈的词语。

7、朗读描写刘备行动的话,边读边思考体会刘备这个人物的特点。

小结: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真是“诚心诚意”。

板书:诚心诚意。

8、齐读第三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卡片出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师释“群雄纷争”:

3、映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①解释“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

②联系上一句话,说说这句话是把什么比作“好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两者之间有何共同点。

4、小结:诸葛亮雄才大略,真乃隆中之“卧龙”也。怪不得当时人们皆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第五自然段。

1、齐读,说说这段主要写什么。

2、映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齐读,说说这句话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两者有何共同点。

板书:如鱼得水

三、朗读全文,谈谈自己对刘备和诸葛亮的认识。

板书:刘备求贤若渴

诸葛亮雄才大略

四、作业。

课后请学生观看“三顾茅庐”的录像。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

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的哪

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这件事?

板书:拜访经过

二、按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把课文分为三段,并说说

各段主要意思。

板书:拜访目的拜访经过关系亲密

三、按上述板书提示,认真默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自由复述,同桌互述,指名复述。

提示第三自然段顺序:

景色宜人

恭敬等候

终于见面

四、认真读下面描写隆中“景色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1、映示: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2、指名朗读,齐读,注意加点的词“来到”、“只见”。

3、分析:刘备一行来到隆中,见到哪些景物,请在景物名称下画一横线。

板书:山冈

松林

冈前溪流

竹林

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呢?分别朗读写这些景物的语句。

4、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走一走,找一处自己喜欢的地方,

看看那里有哪些景物(能说出景物名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5、按顺序说说自己看到的景物及其特点。

例:我们来到学校的小公园,只见池塘中央有一个四角的亭子,亭子中央摆一圆形的石桌,石桌周围摆放着四个圆鼓鼓的石凳。池中还有三只石头雕刻成的丹顶鹤,它们有的伸长脖子,有的张开翅膀,有的低头觅食,姿态各不相同。池塘四周有几棵垂柳,微风吹拂,长长的柳条随风摇摆,宛如姑娘轻轻地甩动着美丽的秀发,景色秀丽宜人。

6、学生拟稿。

7、交流写好的短文。

四、作业:把写好的短文誊写在小作文本上。

板书设计:三顾茅庐

拜访目的

景色宜人

篇5

一、融情于景,物我一体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的人则是主观的、有情的,作者对任何景物,总会有自己的感情。没有感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同时,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要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写景贵有情,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比如:《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紫藤萝瀑布》之所以成为散文的名篇、感染了无数的读者,究其原因是作者首先感动了自己,融情于景,然后才能情由景生写出作品感动读者。

二、安排好描写顺序

空间顺序:一般是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叫做定点观察法,按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各个位置上的景物。比如: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等。课文《济南的冬天》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那些小山太秀气!”一段运用的就是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还有一种空间顺序,不取固定的观察点,而随着观察者位置的转移来描写景物,这叫做游览顺序叫做移步换景法。也就是,走到哪写到哪。比如:苏教版《阿里山纪行》。

时间顺序: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时间里,其景物是有变化的,按一定的时段依次写来,可以表现出景物的丰富多姿,使人产生美的感受。时段有长短之分,长时段如春、夏、秋、冬,短时段如晨、午、暮、夜。介于二者之间的是一天早、中、晚。选用哪一种时间顺序,应视描写对象的特点而定。比如:巴金的《海上日出》选取的是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来谋篇布局,表达作者的情感。

当然,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有时是可以交叉使用的。全文总体来说是时间顺序,但某一些段落可以是空间顺序,反之亦然。

还有一些文章采用由景到人的顺序。比如:《烟台的海》。

三、修辞方法的巧妙穿插

优美的景色总能触发作者以生动的词汇、隽永的辞藻来抒感。也就是好马配好鞍,好景配佳句。比如:《济南的冬天》一文,“树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比喻、拟人的运用,使景物特征鲜明,如在眼前。再如:《春》中拟人手法的运用,“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将春花争相开放、生机勃勃的姿态栩栩如生的表现了出来。还有像引用、对比、设问、排比等手法也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要注意不能堆砌词藻,为修辞而修辞。

四、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

动静结合的写法会使描写的景物妙趣横生,充满生机。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态描写利于表现景物形态特征和动态描写利于生动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春》一文中的“春雨图”,写到“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密密的斜织着,人物的行动在雨中无形中罩上了一层诗意,加上那些房屋的静默和那黄晕的光更是衬出了雨中的静谧与祥和。增添了画面的美感。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虚实结合的重要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比如《春》一文的“春花图”,在写眼前的春花时,不由得想象了秋后丰收的景象“闭了眼,树上彷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使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更增添了景物的情趣。

五、突出景物的特征

对所写景物认真观察,抓住特点,是写景类文章的前提。而抓住景物的特点,关键在于作者细心的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因此,要求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善于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观察、体会。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为此,一要注意不同季节的特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节的变化会引起景物的变化。每个季节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征;二要注意时间变化的特征。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往往各有特征。白昼、夜晚、早晨、黄昏都为景物涂上了不同的色彩;三要注意气候不同的特征。同一景物在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所展现的景观是不同的,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南方、北方、城市、乡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征。也就是说上文的五种方法归根结底都得突出景物的特点,为景物的特点服务。

篇6

【关键词】锤炼词语 突出特征 巧用修辞 运用五觉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写作目标”中要求学生“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在作文中,为了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文章更加生动真实,就应该学会巧妙运用细节描写。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生动逼真的细节来呢?

一、注重作文中的细节描写

1.锤炼词语,突出特征

以教材《背影》中父亲过铁道买橘子一段为例,来分析。

教师:对于现实生活中这一平凡普通的小事,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较为具体,但是这样的表述,难以打动人心,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下面我们来欣赏朱自清先生对这一情景的描写。

师问:“你从中有了怎样的发现?说说令你感动的语句。”

学生1:“作者写了父亲的身材肥胖和衣着穿戴,表明他过月台的不容易,表明对儿子的疼爱,这里让我感动。”

学生2:“这里运用恰当的动词,如‘走’、‘探身’、‘攀’、‘缩’、‘微倾’,把当时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买橘子的动作写得具体细致。”

学生3:“令人如临其境,感受到这位父亲对儿子的照顾真可谓无微不至,令人回味无穷。”

学生4:“文中还写了父亲买橘子回来时的情形,这样有去有回,显得很完整。”

教师:“同学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有一颗敏感的心,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的很到位,也正是由于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所以读者的泪会随着作者一起流下来。那么如何让你自己的文章也生动细致感人至深呢?”

学生1:描写人物时要运用恰当的动词和形容词。

学生2:要有自己的心理感受。

学生3:要把人物的动作用“慢镜头”的形式来写,这样可以把事情的过程写得很详细,很感人。

教师:通过对一些精彩动词和形容词的锤炼,可以对描写的内容加以修饰和限制,让文章更生动,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

学生质疑:描写人物可以运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等方法,使人物丰富,那么在作文中如何描写景物呢?是否也有好的方法让我们去学习呢?

教师:你的问题非常有针对性,这也正是老师想要让学生思考的。有关如何描写景物,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作品中加以借鉴。

2.巧用修辞,运用五觉

教师问:在我们所学过的课文中,你对哪些景物印象最深?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1:朱自清的《春》,如“桃花、杏花、梨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学生2:鲁迅的“百草园”,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学生3:鲁迅的《社戏》,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教师:同学们找得很好,这些都是名家名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在这些景物描写中,我们就可以从大家身上借鉴一些写法和技巧。开动你的脑力和智慧,你能找出蕴含在其中的方法吗?

学生1:在描写景物时要运用的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如朱自清先生的《春》。

教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变平淡质朴为文采斐然,当然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还有同学要评述吗?

学生2:在描写景物时要多角度观察,多层次多方面来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师:他们对这两篇文章的景物写法分析得很准确,你们还有谁要补充吗?

学生3:还可以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来描写,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学生4:还可以从不同的时令季节来描写景物。

学生5:还可以从不同时间段来描写景物,如白天与夜晚时的不同景色,这样描写的内容就丰富多彩了。

二、赏析范文,领会作用,感悟方法

缺乏细节描写的文章片段:初一刚住校,我很想家,就打电话回家,接电话的是母亲,我说,妈妈我想你,妈妈说她也想我……这几句话只见概述不见描写,更不见细节,语言枯燥,人物形象模糊,感情平淡。

有细节描写的片段:初一刚住校,我是那么的不适应,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陌生的同学,陌生的教师,陌生的教室,陌生的学习内容,连自来水里流出来的水都是陌生的,晚上醒来,想起妈妈的笑脸,爸爸的大手,奶奶的唠叨,爷爷的叮咛,泪水一下子就流了出来……

师点评:增添了心理细节、肖像细节描写。“我”的思家之情表现得更真更切,排比修辞使语势强烈。

学生2:初一刚住校,我很想家,就打电话回家,“叮……叮……”电话通了,我仿佛看见妈妈正在洗衣,听到铃声,她立即放下衣服,跌跌撞撞地奔向电话,嘴里还不停地说:“别着急,我来了!”她哪里知道我根本听不到!“喂?秀,是你吗?”是妈妈的声音!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妈,我想你!我……”我说不下去。“我也想……想你!”我感受到妈妈的颤抖,她一定是一边笑着,一边流着泪……

师点评:增添了心理、语言细节描写。“我”与母亲相思之情表现得更真实、更生动、更浓烈,语言生动。

师小结:细节描写的作用――使文章从枯燥走向生动,从模糊走向真实,从平淡走向深刻;细节描写的要求:真实、典型、细微、生动、新颖。

三、文海拾贝,采撷精品

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动作、一处景物、一番感受,这些内容往往都是突出中心的重点,但遗憾的是由于我们忽略了或是在描写能力上的欠缺,这些精彩部分从我们笔间溜走了。所以,我们要把细节写细。让画面具体可感知使之成为打动读者的动情点。

要使细节描写生动形象,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仔细的观察;细节描写要抓住典型细节,来突出文章的中心,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有形。使读者通过阅读文字,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画面。让具体的画面成为打动读者的动情点。

写好细节的技巧:认真观察,选择经典细节;准确用词,串联情境细节;运用修辞,特写传神细节;想象联想,生成魅力细节。

篇7

关键词:观察;表达;兴趣;情趣

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简单地练习写作。练学生简单的书面表达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平时对练笔的指导。”目的是丰富学生习作的素材,它要求不高,易于操作,有的小练笔要求续写课文内容;有的要求仿写片段;有的则不限形式,随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从三年级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以课文为载体,将课文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经过几年训练,已初见成效。

一、笔墨相济,读写结合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要读写结合,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有米下锅’。”我尝试以课文为范例,指导学生仿写,如学了《长城》一课,课后练笔是“写一写家乡有哪些风景名胜,运用文中的说明方法。”我采用分组合作完成的方法,让学生有目的地拟题、分段,运用哪些写作方法去谋篇布局,不规定字数。一组学生写开头,一组学生写结尾,让表达能力强的一组学生写中间的精彩部分。然后,全班一起“拼凑成文”。大家一起读、一起评议、一起修改。这样,一处描写家乡的景物之作在集体的智慧中诞生了。学生不仅掌握写作技巧,体验到写作的乐趣,更感受到小练笔带来的奇思妙想。

二、拓展延伸,别有洞天

我们不要抱怨学生不会选材、不会表达。归根到底没有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其实身边每时每刻都发生着许多故事,只是我们的孩子没有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罢了。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

同样以《长城》一课为例,课后练笔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我带领学生到广场上去寻找观察点,选择视角进行观察分析后,大家一致决定写人工湖。于是我要求学生按照以下方法观察:(1)从由远到近的方法观察人工湖的特点。(2)环游人工湖时你有哪些想法。(3)听听同学们对人工湖的评价。小练笔要求:仿照《长城》的写作方法,描写自己眼中的人工湖。下面是一位学生描写的片段:“家乡的人工湖虽然没有昆明湖那么清澈宁静,更没有赛里木湖那么辽阔无垠,但它有一种朴素之美,让我在春天倾听湖水解冻的声音,夏天领略湖畔的凉爽,秋天看见湖中的片片树叶像一枚枚邮票,邮来了秋的消息,冬天,湖面结冰了,我们可以尽情地堆雪人、打雪仗、滑冰,它虽然不大,大概有五六间教室那么大。但是,漫步在长廊间,我觉得人工湖在我心里是无边无际的……”这样的小练笔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放飞了纯真的童心,抒写出他们单纯却精彩的内心世界,学生自然兴致盎然,创意无限。这种练笔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升华,也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与提炼,这不是“文道合一”吗?这比老师费尽口舌指导写作方法强百倍。

三、情趣无限,分享芳华

小学生对待稀奇的事物好专注,兴趣浓,乐于表达,希望得到认可是他们的天性。我将本班学生的兴趣进行摸底后投其所好,让不同的学生写出不同的趣味作文来。这就是情趣。让学生写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这就是兴趣。小练笔就是要让学生有兴趣地表达。学了《猫》后的课后练笔是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学生乐此不疲地交谈着自己与动物之间的趣事。其中一个学生写了一只整天在校园里的流浪猫“七仔”:它是校园里的小保安,只要有陌生人进校门,它就狂吠不止,甚至冲上去撕咬,而我们从他身边经过,它就不停地摇着尾巴,跟前跟后。有一次还把我送到教室门口呢!我们都喜欢它,给它带饭,所以它在校园里可舒服了。我们上课了,它就躺在草地里睡大觉;我们下课了,它就跑来和我们一起玩,它太可爱了,也很可怜,冬天下了一窝狗崽却都被冻死了,七仔一下苍老了许多……看到这些片段,我觉得小练笔给学生带来的是无尽的遐想,给老师带来的是课堂教学之后的回味。生活中,很多细节往往是在无意中产生的,在这些精彩的瞬间,儿童的感受是比较深刻的,教师要善于捕捉契机,指导学生倾诉自己的感想,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指导学生用文字表达内心感想。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子阳终身自主研究课题“让100%的学生热爱汉字、喜欢写作、热爱阅读”对我启发颇深,开发学生习作课程,把教材转化成“我”,小练笔作用不容忽视。我们的练笔之路还将走得更长、更远、更快乐!让学生自由地展示才能,体验成长的幸福。

参考文献:

篇8

一、要勤于观察

观察是作文的基础,观察是我们把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变成文章的桥梁。写文章就是写生活;观察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只要我们对周围的人和事认真观察,什么时候桃花开了,什么时候树叶落,蚂蚁怎样搬运食物,小蝌蚪又是怎样丢了尾巴,晚餐上你听到了什么议论,你住的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等等,这些看起来极平常的小事,到写作文的时候都是极其有用的材料。实践证明,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以观察为前提的,观察会使人们眼界开阔,增长见识,激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二、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

观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感知活动。所谓观察目的,就是我们要取得的观察结果,达到的观察意境。我们在观察一具体事物之前,可以先制订一个详细的计划,列举一个详细提纲,对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一个物的构造用途,一个人的经历特征,一处景物的位置、形态等方面,设计一些需要了解清楚的问题:在观察中哪些需要动口问,哪些需要仔细看,哪些需要动手摸,哪些需要亲自尝,都要有具体的设想。有了充分的准备之后,我们再迈开双脚走到现实生活中去,做一番严肃认真的观察,那收获一定是丰硕的、可喜的。

三、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事物的性质、存在状态和活动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因而在观察时,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写作文时才能具体、真切地把所描写的事物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才能感染读者。如春天来了,大地上到处鲜花盛开,呈现一派绚丽的景象,但只是笼统的概括。可具体为:公园里春暖花开是什么景象?街头、小巷春花盛开是怎样别有情趣?庭院、校园春花开放又是怎样生机盎然?每一个景、每一处的春意有什么浓淡之分?只有亲临不同的场所,做认真、细致的观察,才会得到具体的印象,产生不同的感受。再如,在同学、伙伴中总有一些人爱读课外书,这些人的知识是较丰富的,但只是总体的印象。具体每个人爱读哪些书,用什么方式读,在什么时间读,取得了哪些读书的经验,积累了哪个方面的知识,有什么新的读书计划等,只有对这些做具体、深入的了解,才能具体地掌握情况,从而人物的形象描写才会鲜明、有特色。

只有深入、细致地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在写作文时才能准确、形象地描写人物的外貌。如课文《金色的鱼钩》在描写老班长外貌时,不但注意抓住了他的特征,而且注意了在不同的时候,老班长外貌特征的变化。在刚进入草地时,老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两鬓都斑白了。”指导员就把三个有病的小战士托付给了这位饱经风霜的老班长,他为了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一路上历尽艰辛,为了找吃的,想尽办法,为了节省吃的,他吃三个小战士吃剩下的鱼骨头,三个小战士感动得吃不下东西,老班长焦急了,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在接近草地边缘的时候,班长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但他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文中这几处对老班长不同的外貌特征的描写,表现出这位老战士为了革命事业,为了三位小战士能活着走出草地,献出了全部的身心,这说明老班长有着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舍己为人的精神。由此看来,对人物的外貌特征的描写,不但可以把人物形象逼真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而且可以有力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以多种方法进行习作练习

1.语言技能训练法

每堂语文课前5分钟,学生按老师布置的每周语言训练的题目,进行有准备的口头表达。例如各种简短的应用文训练,各种文体的片断,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专题训练法

在一段时间里,可集中训练一个专题。如写景专题,以空间、时间或逻辑为顺序各练习一遍,从中找出写景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任何体裁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从而使容易出错的地方暴露出来,加以改正。

3.提纲训练法

篇9

小学 写景文 习作教学

写景文是小学习作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年级习作起步中就有多次写景文的习作,如何做好写景文的指导呢?最终达到“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境界。

如何能通过语言文字的叙述,“绘”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在读者的眼前呢?我想谈一谈我的感受。

一、留心观察,选取景物

1.寻景绘画

学习了《秋天的雨》等课文,同学们对秋天的美景有了更多的认识,这时候请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寻找身边的秋景,将最喜欢的景色用画笔画下来。这就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也为习作积累了相当多的素材。

2.画中取物

交流绘画作品,评比最佳秋景。在解释过程中点明写景文选取景物的要求:

(1)有代表性。如《燕子》一文,作者选取了最富有春天气息的草、叶、花、小燕子等景物,通过简笔勾勒,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2)有动有静。如《燕子》一文,先写飞行中的燕子身姿轻灵,再写停歇下来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一支正待演奏的春的赞歌。静景与动景互相映衬,相映成趣。写活了春天刚刚回归的小燕子。

(3)合乎情感。写景文的中心一般是抒发对景物的主观情愫,因此选择景物的时候也要符合文章的情感基调。如《听听,秋的声音》一文,树叶唰唰的响声,大雁的叮咛,蟋蟀的奏鸣等都表达了对秋的赞美。

二、“绘”画于文,大胆想象

写景作文其实就像我们画画那样,需要有和谐的色彩、精巧的构图、大胆的想象、还要适当地营造意境。除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之外,还可以开展大胆的想象,让自己描写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要使画面惟妙惟肖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我们须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形态、色彩、声音、质地等诸多方面、诸多角度,或采用工笔手法,精雕细刻,或采用白描手法,传神勾勒,让景物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1.形态各异显百态

把所见事物的外部形状再现出来,使读者目睹物体形态。如《荷花》一文:荷花姿态各异: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段话通过三种姿势的荷花将一池荷花不同的姿势展示在读者面前。再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将珊瑚刻画地生动而形象。

2.色彩丰富更斑斓

恰当地运用色彩词,不仅可以使语言形象化,而且能增强语言的美感。如《珍珠泉》一文:“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这一句巧妙地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珍珠泉泉水的特点。

3.有色有声才有神

在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通过描摹声音,能把我们带进美妙的音响世界,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大树晃动“唰唰”,溪水流淌叮叮咚咚,蜜蜂振动翅膀嗡嗡。

三、行文布局,有条有理

把景物写好,我们须注意叙述与观察的顺序一致,搞清楚景物与景物之间的联系,理顺景物内容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辨别主次,分清层次,有序描写,从而使得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常见的几种习作顺序如下:

1.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是我们写景文中常见的一种顺序,如一日之内的早晨——中午——黄昏——夜晚,一年之内春——夏——秋——冬。《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正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诱人的景色。

2.方位顺序

方位顺序按照一定的方向开始介绍,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表及里等。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则是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富饶与美丽。

3.移步换景

参观某地时最常见“移步换景”,读者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来到一处见到一景,一路观光而来,自然心旷神怡。

代表作就是《颐和园》,文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这些交待游踪的词句就像是一条线,串起了一串颐和园美丽风光的珍珠,读者读了,流连其间,神清气爽。

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章中除了描写景色、表达观点之外,还可以穿插自己的情感抒发,这样的写法可以让情景交融,可以使文章更有意境。景中含情,情中融景。不同的人看同样的景色,他的心情和感觉一定不一样。

1.直抒胸臆

情随景生,当眼前的景色猛烈地拨动作者情感之弦的时候,就需要把心中的“情语”给毫不掩饰地倒出来。

《珍珠泉》中,作者描述了珍珠泉的四周环境和泉水的特点以及水泡的特色后,作者发出感叹:“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2.大胆想象

《荷花》一文中,作者大胆地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随风翩翩起舞,倾听蜻蜓的诉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荷花的热爱之情。

3.巧用修辞

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所写的景物“人情化”,借助物语物态表露人物的情感。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是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给美丽的西沙群岛更添一种趣味。

一道道迷人的风景正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让孩子们领略自然美景,绘于图画,述诸笔端,让写景文“文中有画,画中有文”

参考文献:

[1]强洪权.魅力语文:语文教学探索[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2]郑志刚.寻求儿童绘画与写作表达的通融之美.中国教师,2011,(8).

[3]常汝吉.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戴秀兰.让学生轻松踏上习作之路.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3).

篇10

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感觉能力。何谓感觉,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引起的反映,每个人对相同的事物都会有自己的感觉,把它写出来就成了作文。新课标要求小学生作文要有真情实感,要不拘形式,自由表达。要求学生会用自己的感官去看、听、想,而不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只要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去感受生活,把自己眼中、心中的世界用笔写出来,就完全可以擦出创新的火花。

一、感觉在写人叙事中的作用

在学生的身边发生过很多事,围绕着许多人。但是,这些在学生的眼中已经是习以为常的,学生甚至从来没有感觉到他们的存在,更不要说在作文中体现了。因此,面对作文题目,他们常常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感觉能力,引导他们面对生活多思多想,善于从平凡中体味一些值得写作的东西。

记得在指导学生写《我和××》时,笔者就举了学生最熟悉的亲人——妈妈为例。“妈妈疼你吗?”“疼!”“能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吗?”学生无语。多令人诧异,和妈妈一起生活了十年,竟想不出一件事。接着,笔者打开教室的多媒体,播放《烛光里的妈妈》的视频,让学生边听、边看、边回忆妈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终于有学生举手发言了。有的学生说,夏天时常停电,妈妈总为他扇风、撵蚊子,一觉醒来,发现妈妈边打盹、边为他扇着。有的学生说,她的手划破了,妈妈急忙用嘴帮她吮吸掉脏东西,心疼得掉下了眼泪。还有的学生说,他的家在农村,为培养他,妈妈靠捡破烂供他上学,每次从乡下来看他,总要掏出煮好的鸡蛋让他多吃几个……说着说着,有的学生就哭了,终于有了感觉。能说,说明他们会看,看到妈妈为他们做的一切;能哭,说明他们会想,想到妈妈对他们的爱。笔者引导学生仔细感悟:妈妈为他们做的每一顿饭,为他们流的每一次眼泪……所有寄存在学生心里的妈妈的爱终于被学生体会到了。学生纷纷动笔,要倾吐对亲人最真的爱。

二、感觉在写景状物中的作用

描写景物的文章,往往写出来容易,写得好难。学生机械地描摹,写出来的景物是僵死的、静止的,缺乏灵性。因为学生面对景物只会眼看,而耳、鼻、口、脑等多种器官却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我们知道写景物首先要“观”,这里的“观”不单指看,而应是多种感官共同进行作用,从而把一处景物的色、香、声等多方面特征反映到大脑,形成自己的评价和认识。不同的人对同一种事物也会有不同的感觉,只要把自己的感觉写出来,那么作文就是好的、新的。

在一次观察雪景的课上,笔者让学生齐出动,带着纸笔到校园中去。那天下着小雪,学生们投入地看、听、踩、摸、尝,把身心都沉浸到大自然中去。通过这些感官上的初步接触,可以让学生深入感觉雪的一切(色、香、味)以及被雪妆点的一切。绝妙的比喻,真实的触感,景物在学生笔下立体凸现其美妙。

感觉是个人的东西,是自己对特定事物独特的感受,别人无法临摹,无法照套,这点对于克服写景作文中生硬、雷同的现象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培养学生作文个性和创造力的作用也毋庸置疑。

三、感觉在想象作文中的作用

感觉是简单的心理过程,它架起了感知与想象的桥粱。如今,作文改革中对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呼声越来越高,需要注意的是,要想很好地培养想象力,必先培养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