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雪景的片段范文
时间:2023-03-29 12:4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雪景的片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飘落下来。看那雪花,玲珑剔透。洁白如玉,它像是天公派来的使者,又像是月宫桂树上落下的玉叶。飞舞的雪花像煽动着翅膀的玉蝶,轻轻地飘飞着,落在柳树的枯枝上。
2、夜深时,白日里车水马龙的大街唯有路灯只身孤影。雪花于此时肆情的绽放,开出大朵大朵妖艳的花。包裹着这座安详的城市,宛如一只白色的蝴蝶画着翩翩的弧线。
3、雪花断断续续的飞,时大时小,有一阵子甚至大如鹅毛,只是没有寒冬腊月里密集,也不能堆积,转眼融化不见了踪影。我站在窗后向外望,望不见准备萌芽的小草,望不见几欲抽蕾的花儿,也望不见“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片段一】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片段二】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选自朱自清《春》)
【片段三】
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写冬日白天的雪景,着重从滴水、流水的声音方面来表现周庄的水声充满柔情。
(选自赵丽宏《周庄水韵》)
【片段四】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选自宗璞《紫藤萝瀑布》)
【借鉴点】
通感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挪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在文学作品中,那些文豪名家经常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个美妙隽永、耐人寻味的意境。我们怎样才能运用好通感为作文增添亮点呢?
一、深入感知,细致描绘。在运用通感之先,要对描写的对象有深入的感知,透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进行充分的体验,再将描写对象的形、色、声、味、质细致地描绘出来,从而捕捉到完整的艺术形象,营造出一种与心境相符的意境。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让各种感官扩散开来,相互串通,形成心理感知的通感。如片段一先描摹了田田的荷叶,接着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细致地刻画了荷花的姿态,让人陶醉于荷塘梦境般的清香之中,唤起内心微妙的情感,不由自主地把“声”“香”联系起来,使嗅觉与听觉沟通,写出荷香的清幽、身心的愉悦,再现作者陶然忘我之状,俗世抛却之境。
二、善于联想,巧妙迁移。在写作中能否灵活运用通感这一写作手法,主要看你的想象和联想是否丰富,我们要敢于克服对描写对象的知觉局限,调动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描写对象的感悟,巧妙迁移,从而获得丰富的美感。如片段二中,作者调动视觉、嗅觉、味觉写出了春花的绚丽多姿,清香怡人,仿佛品尝到了花中所带的甜味儿,忘情不已地闭上了眼睛,由春花联想到秋实,突出表现了春花繁茂、丰收在望。
三、精心比对,紧扣相似。成功使用通感的关键,是要能准确地抓住两种感觉之间的相似点,也就是说两种感觉之间要有相通之处,然后运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加以融合,达到相映生辉的效果。如片段三中写冬日下积雪融化的滴水声和流水声,抓住了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的特点,与江南丝竹“神秘幽远”的特性相一致,不仅如此,还用“袅袅回旋上升”来形容,这本是形容轻烟的,但因这水声“神秘幽远”,细细谛听时,便也就具有轻盈回转的特点了,与轻烟是何其相似啊。更妙的是,作者还从这“袅袅回旋上升”的声音中感受到了“万般的柔情”,非常富有诗意。
四、大胆创新,勇于出奇。通感的运用总是会给读者带来新奇精妙、眼前一亮的感觉,因为其用语不凡、别具一格,敢想别人不敢想,敢用别人未曾用过的词语,既贴切生动,又强化了意义的表达,体现出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如片段四中用“浅紫色”来形容香气,可以说是一种挣脱了樊篱束缚的运用,跳出了常人的用语思维,虽倍感陌生,但在此情此景下,却又显得如此合情合理,营造了一种梦幻般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心中的喜悦之情。
【我来仿写】
这里的鸡是农家饲养的柴鸡,从小不受激素的催生,从小就迷醉于花的气息中,所以入口后竟带有花粉的鲜香。这里的蘑菇是松根处附生的松菇,吸取了松树的精华,一入口就如丝绸般柔滑地抚摸着你的舌,棉花般蓬松,充斥着你的口。湘南的万般柔情尽融于这一道农家小菜中,又融于我的血液中,在我周身流淌,我又怎舍得乘风而去?
(罗瑞《如诗如画湘南韵》)
爸爸从地里干活回家,妈妈把菜端上来,又给爸爸倒了半杯白酒。爸爸端起酒杯,先闻了闻,又用嘴抿了一口,好像把一天的劳累连同生活的惬意含在了嘴里,细细地品味。
(王雪钰《生活的味道》)
我肆无忌惮地在宽阔的田间游走,尽情地与金穗们握手,沉甸甸的,心中溢出别样的满足。凝神静听稻穗间细细的摩挲声,心中不禁漾起阵阵涟漪。沸腾的血液终于渐渐平息下来,仰面朝天躺在田间,上面是蓝天白云,四周是泥馨稻香,而我的心却已经丢了,丢在了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我静静地入睡了……
(五勇《九月的田野》)
“你是怎么回事?”从爸爸那严厉的目光中,我闻到一股炸药味,我知道――暴风雨就要来了。是的,一向对我十分宽容的父亲,因为不能容忍我的作弊行为,今天终于爆发,他怒瞪着鸡蛋大的双眼,里面隐隐约约呈现出几缕血丝,脖子上的青筋似乎随时都会爆裂开来,责罚我的不明智之举。
(王康《考试之后》)
篇3
1、牢牢把握“读”的环节,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读”的重要性。上课的时候,我着重于读,但也注重读的方式和方法,那种“南郭先生吹竽”式的“读”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从方式方法上来说,我把“读”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带“读”,抢“读”,竞赛“读”,其中学生最喜欢的就是竞赛“读”了。具体操作是这样的,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以组为单位,然后进行朗读比赛。一组在“读”的时候,其它组就听,等到这组读完后,其它组就指出这组在“读”的过程中读错的字。错一个扣10分,然后把这组的最后得分记入他们的学期总分,学期末进行奖励。由于有这么一个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学生上课的参与热情相当高,他们大多能把别人读错的字找出来,并且轮到自己读的时候也相当认真。事实证明,这种“读”的效果是不错的。
2、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上课积极思考。
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不断地提出问题,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大、太泛、太难,都很难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在每一节课上课之前,都做了认真的准备,把要在上课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要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分别叫不同的学生来回答。由于问题设计得比较合理,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为了调到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我常常采取小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和前面介绍过的朗读竞赛的方法是一样的,学生对这种方法相当欢迎,为了给自己这一组争光,可以说个个都积极地思考,小组讨论的气氛也相当热烈。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高了,上课的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3、探索研究新教法,新课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课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这一门学科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的,它体现的并不是你明白了多少语文知识,而是一种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着重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种能力的提高,单单靠语文课堂教学又是不够的,在这种教学理念的促使下,我不断地探索、尝试新的教法、新的课型。在一个学期中,我不间断地开设了诸如“朗读竞赛”、“演讲竞赛”、“背书比赛”、“查安典比赛”、“找错别字比赛”、“成语接龙比赛”、“IQ游戏比赛”、“写字比赛”、“讲故事比赛”、“讲笑话比赛”、“作文片段描写比赛”等等。这些生动有趣的课型的开展,不仅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更是激起了同学们对于语文这一门课程的热爱,使他们对于语文这一门学科“爱学”、“乐学”,同时,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也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高。实践证明,学生们很喜欢上这样的课,这也是我以后继续探索、努力的方向。
4、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近几年,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悄然兴起。多媒体教学由于其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于一体,有很强的可感性、趣味性,所以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比较好,我利用课余时间加紧钻研,努力学习,逐渐掌握了这种新兴的授课方式,适当加以运用,让语文课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初中课文中有两篇文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的《沁园春.雪》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和诣的音韵,优美的意境,作者博大的胸怀和气概,都深深地感染着学生。但这里却存在着一个关键的问题,全篇都是以雪作为背景的,雪对于增强对于诗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广州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下雪,只是从电视画面上得到过一点模糊的认识。如果此时不加深学生对雪景的形象感知,即使学生对课文了如指掌,也达不到对诗歌内在美的品味,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的。为了在上课之前加深学生对雪的认知和感知的能力,我从网上下载了许多雪景图片,然后把它们制作成课件,在上课的时候进行演示,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既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也有力地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整堂课下来,学生们都显得意犹未尽,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达不到的效果。
篇4
一、吸收课文中的精华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6-8岁的儿童是智力、语言能力发展的最佳期。处于这一最佳期的学龄儿童的思维十分活跃,他们的思维正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低年级进行作文训练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低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口语基础,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如果不对他们加以指导,任其这样下去,那么他们的口头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很难得到提高的。但怎样才能让他们会说会写,并且说得好也写得好呢?这的确是一个难题,因为教他们不像教高年级的学生那样,可以直接告诉他们写作的方法。低年级学生的头脑中根本没有“作文”这一概念。因此,必须先给他们找个参照物,树立榜样,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句子才是好句子,怎样写才能写出好句子,这就要借助课文了。
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的,各有特色。教师在讲解这些课文时,要抓住好句子进行逐字逐句地分析,并让学生当堂模仿,教师给予及时纠正。
二、细心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儿童心理学指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知觉。”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时,要先教给学生观察的反复法,使学生有目的、有准备地去观察。
低年级学生的观察一般有两个弱点,一是观察无序;二是泛化和粗略。无序观察必然丢三落四,或只看到色彩、形状突出的事物,而忽略一般的事物;或只看到人物而忽略了环境。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按图中的方位或依事物间的主从关系有序地进行观察,不仅观察事物的整体和轮廓,而且要观察到事物的细节和状态。
三、指导学生阅读积累词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帮助学生积累素材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语言文字的积累。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词汇少,往往是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想说又说不出来,就像一个礼品找不到合适、漂亮的包装纸一样。因此,学生习作需要语言的积累。如果分析课文是教给学生方法,那么积累词语就是给学生构建的材料。为此,引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显得尤为重要。
1.制作“阅读卡”。从低年级起,教师就应开始培养学生看到好词好句摘录的好习惯。即让学生将文章中好的词语或句子进行摘抄,并且把这些词语所描写的事物用彩笔画下来,让他们物、词两对照。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也增强了他们识记词语的能力,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专题阅读。下雪了,让学生走出教室看看雪景,再收集一些描写雪景的词句进行阅读。这时,文字对学生来说不再抽象、虚无,而是具体、可感的,从而提高了阅读和作文的效率。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阅读的内容最好和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学得会。
3.自由阅读。“勤于阅读,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通俗而又讲清了读中悟写的道理,因而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从课外阅读中汲取更为丰富的营养,广泛地学习语言表达方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材料。除了在家阅读外,教师也可选用班队会或自习课让学生在校阅读。当他们遇到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时,教师要及时讲解,以提高阅读效率。还可以在班上设立“图书角”,学生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
4.记背好词佳句。有的学生即使读了不少书,仍然不会写或写不好作文,关键在于读得不“勤”,读得不“熟”,书没有读“破”的缘故,因而让学生多背一些优秀文章、片段,日积月累,方能生悟。
四、耐心指导学生说话
学生掌握了写作的方法,拥有了词汇,观察了表达对象,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说”。
1.师生“说”。课堂上师生的交流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善于将形象通俗的成语、词汇融入教学中。例如,学生举手发言,把“争先恐后”“迫不急待”教给他们;在学生认真听讲时,把“全神贯注”教给他们……教师应以美的语言去感染他们,给学生创造一个学习语言的良好氛围。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说有条理的话、说概括性的话、说生动形象的话。这实际上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写话的过程。
2.看图“说”。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一幅幅生动又色彩鲜明的图画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除了搜集一些浅显易懂的图画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插图,让学生练习说话。
3.创造“说”。教师或给出时间、地点、人物,由学生自己编说故事。或讲到一半时停止,让学生续编下半部分。这时候,学生便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多种离奇的故事从他们一张张小嘴讲出。
4.随时“说”。喜爱活动是低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如学校运动会、班队会、联欢会、各式各样的比赛,还有家中的事、路上见闻、游戏中的感受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练“说”提供了大量机会,可以随时随地让学生练“说”,及时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五、用心指导学生写话
学生将口头语言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也就形成了低年级学生最初的作文。
1.指导学生写好一句话。随着课程的进展,学生学的音节、音节词和短语越来越多,句子和句群也渐渐出现。这时可,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给学生讲什么叫句子,然后说几个简短句子,让学生动手用音节写出来。教师还应告诉学生一个句子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意思,让人读了很清楚这句话讲的是什么。
2.指导学生用几个词语写一段话。教师可在学过的课文中找一个段落,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对这段话所表达的意思完全理解,然后在这段话中找出几个重要的词语让学生画出来,使学生理解到这几个词语在这段话中的主要作用。教师还应结合这段话的意思,再讲怎样把词语运用恰当,然后举出几个词语告诉学生把它们运用在一个环境或一件事情中,完整地表达来,就是一段话。
学生刚开始练习写话时,自然有字不成词、词不成句、句不达意的情况,教师注意放宽尺度,要尊重学生的思路,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要睁大眼睛,寻找不同程度的学生写话中点滴的优点,予以充分肯定。这种欣赏性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写话兴趣的培养。
篇5
在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时代,每位教师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不得不领会课标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向往已久的理想课堂教学模式。面对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我深知责任的重大,责任心驱使我不断分析,认真反思,逐步探索应对教学问题的种种策略。十几年的从教生涯使我明白艺术性教学策略是开启课堂教学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目标时,我采取了如下教学策略:
一、活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用好教材是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灵活运用教材文本中的人文资源,并开发利用师生身边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导课,能使学生觉得语文知识妙趣横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学得轻松快乐。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是举足轻重的一环,另外活用教材激发兴趣时,还应通过创设情境和捕捉鲜活的课堂再生资源来实现目标。记得在学习《湖心亭看雪》一课时,在课前师生借助网络和资料共同搜集了一些写雪的名句名篇,并要求每位学生课前回忆自己亲眼目睹过的一次下雪情景,用简单的笔墨描绘出来。这样,使学生在感受雪景特点时步入赏雪情境,从而产生阅读兴趣;课中在引导学生诵读文本内容时,我捕捉了采用“白描手法”写雪景的句子和“湖心亭奇遇”的语段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画面,并动笔画出所领悟到的画图,然后选最直观形象,且绘景逼真的一幅画展示给全班同学,使其再次入境,以便读出作者的闲情逸致来。在全班学生读得热情高涨,兴致勃勃之时,常月月同学举手发言了:“老师,课文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这便是课堂上值得探究的鲜活的生成资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所以我便顺水推舟引导学生品味“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使学生轻松地领会到了作者的情感,明确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就这样,整堂课既轻松活跃,又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写景文章的兴趣。课后,学生在朱自清《春》的模仿写作中水到渠成地用白描手法写下了《校园雪景》精彩片段,进一步巩固掌握了白描手法。这便是巧用教材资源和捕捉情境的教学策略所达到的理想效果。
二、抓住亮点,巧于评价,激励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而巧妙的评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各有所长,对于学生来说,虽然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
因此,教师应善于抓住亮点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行为,这样往往会使学生重获自信,认真学习,短期内发生较大的转变。我班周宇航同学,在班中属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一次他很认真的完成了课堂作业,我及时表扬了他认真的学习态度,并从作业的正确入手表扬他是一个语文素质不错的学生,只要坚持不懈,定能学好语文……。这一评价果真调动了他的积极性,之后无论是练习、作业还是作文,他都坚持认真完成,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便是评价给了他自信,是评价激励他主动学习,是评价策略扭转了他的命运。 转贴于
三、关注个体,分析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生活经验、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客观差异。这些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也决定了教学形式的不单一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认真分析其差异,因材施教。如:在课堂提问中针对学生的亮点设置相应的课堂活动方式,善于朗读的,给其提供朗读机会,善于表述的,给其提供表述的机会,这样他们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设置课堂练习时,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层次圈定不同层次适合学生的相应题目分层次演练,让学生在成就感促使下,获得信心。再通过同伴互助,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的方式激励学生。对典型而有价值的问题发动全体学生同老师一起探究,通过合作方式来解决。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快乐。
四、运用文本,教给方法,培养潜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知识也在不断延伸,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帮学生学会如何读各类文体的文章、如何赏析古诗文、如何写作、如何进行口语交际、如何运用语言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学生才能在广阔的语文世界里自由驰骋,发挥创造的潜能,这要在平时教材文本学习中靠潜移默化渗透来实现。
如:在学鲁讯的《故乡》时,我设了这样几个问题来实现小说阅读方法渗透的:一、小说中有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二、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人,依据是什么?三、小说主人公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作者交待了他的哪些活动?在逐个探究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了小说的三要素;并启发学生如何总结人物形象;如何分析环境描写;如何理清小说情节。且作了相应拓展,将小说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续写了《水生和宏儿》。
五、归纳收获,扎实巩固,培养习惯
篇6
一、教学手段及方法
我参加工作的这六年,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不断改革和探索的几年。在这几年里,市、区教育局不断提倡改革,鼓励教学上的大胆创新。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引下,我也努力探索,大胆尝试,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为了调动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我采取了如下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1、牢牢把握“读”的环节,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读”的重要性。上课的时候,我着重于读,但也注重读的方式和方法,那种“南郭先生吹竽”式的“读”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从方式方法上来说,我把“读”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带“读”,抢“读”,竞赛“读”,其中学生最喜欢的就是竞赛“读”了。具体操作是这样的,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以组为单位,然后进行朗读比赛。一组在“读”的时候,其它组就听,等到这组读完后,其它组就指出这组在“读”的过程中读错的字。错一个扣10分,然后把这组的最后得分记入他们的学期总分,学期末进行奖励。由于有这么一个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学生上课的参与热情相当高,他们大多能把别人读错的字找出来,并且轮到自己读的时候也相当认真。事实证明,这种“读”的效果是不错的。
2、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上课积极思考。
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不断地提出问题,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大、太泛、太难,都很难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在每一节课上课之前,都做了认真的准备,把要在上课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要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分别叫不同的学生来回答。由于问题设计得比较合理,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为了调到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我常常采取小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和前面介绍过的朗读竞赛的方法是一样的,学生对这种方法相当欢迎,为了给自己这一组争光,可以说个个都积极地思考,小组讨论的气氛也相当热烈。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高了,上课的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3、探索研究新教法,新课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课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这一门学科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的,它体现的并不是你明白了多少语文知识,而是一种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着重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种能力的提高,单单靠语文课堂教学又是不够的,在这种教学理念的促使下,我不断地探索、尝试新的教法、新的课型。在一个学期中,我不间断地开设了诸如“朗读竞赛”、“演讲竞赛”、“背书比赛”、“查安典比赛”、“找错别字比赛”、“成语接龙比赛”、“IQ游戏比赛”、“写字比赛”、“讲故事比赛”、“讲笑话比赛”、“作文片段描写比赛”等等。这些生动有趣的课型的开展,不仅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更是激起了同学们对于语文这一门课程的热爱,使他们对于语文这一门学科“爱学”、“乐学”,同时,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也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高。实践证明,学生们很喜欢上这样的课,这也是我以后继续探索、努力的方向。
4、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近几年,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悄然兴起。多媒体教学由于其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于一体,有很强的可感性、趣味性,所以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比较好,我利用课余时间加紧钻研,努力学习,逐渐掌握了这种新兴的授课方式,适当加以运用,让语文课取得更好的效果。
篇7
一、激趣引伸是想象的先导
引趣,为想象作先导,教学中教师采用一定的手段、方法,来诱发和引导学生对当前所要进行的认知活动产生兴趣,引导学习兴趣重在“新”,旨在“引”。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创设音乐环境,营造音乐氛围,注重新课导人,抓住学生心灵。
例如:教学《堆雪人》时,我首先展示一幅精彩的画面,根据画面介绍《堆雪人》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歌曲。接着我放映了冬天下雪以后,小朋友们堆雪人打雪仗的实况录像,将学生带进歌曲所表现的情境——冬季迷人的雪景之中。“北风呼啸,鹅毛大雪纷纷扬扬,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显得分外妖娆。这白茫茫的雪地不正是小朋友们游戏的天地吗?”学生们美好的想象闸门被打开了,他们争先恐后地诉说自己在雪地里滚雪球,打雪仗,堆雪人的过程和感受……有趣的画面,形象的图样,恰当的语言点拨,使学生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渴望和兴趣,启发了他们的想象、思维,让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美丽情境中受到美的熏陶。此时,我见火候已到,便话锋一转,切入正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堆雪人》这首歌!”几句话,引出了学生学习新歌的强烈欲望。
二、文本教学是想象的凭借
在唱歌课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想象力,对音乐作品展开丰富的联想,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歌词教学是音乐想象的基础,歌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语言,是构成音乐形象的物质基础。小学音乐课本里歌曲的歌词大都比较鲜明生动,是内容美、声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的统一。有表情地朗诵歌词,细致地分析歌词,体会歌词,吟诵歌词,可以使学生在文字的引导下,进入想象的空间。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学唱歌曲,学生就会把文字描写的形象与音乐描写的形象结合起来理解,展开音乐想象。例如:在教学《摇篮曲》(中国乐曲)时,有两句歌词是:“晚风婆婆轻轻吹,月亮姐姐笑微微”,两句拟人化的歌词,笔者对学生进行了引导性的描述:“慈祥的晚风婆婆温柔地抚摸着大地,漂亮的月亮姐姐露出迷人的微笑”,接着让学生轻柔地朗诵,在脑中形成一副温柔、美好的画面,去体验歌曲的情感,再把情绪带进歌曲中演唱,发现学生较好地把握住了歌曲所要表现的情绪情感。由此可见,借助歌词和旋律等来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想象力,效果很明显,也是最直观的。
如《小小演奏会》想象力培养教学片断:
片断1:假如我们洪泽要开一个《小小演奏会》有这么多交通工具,你打算怎么来呢?
片断2:听一段有打击乐器演奏的乐曲。(听鸭子拌嘴片段)师:到了洪泽你听了这一段打击乐有什么印象?
生1:我仿佛听到了两个鸭子的嬉闹声。
生2:我仿佛看到了鸭子跳舞。
生3:我仿佛看到了许多打击乐器在交叉进行。
片断3: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打击乐器,下面我们一起来认一认、说一说。
生:有铃鼓、三角铁、沙球、响板……
师:谁愿意上来试试打两下。(生试敲打)
师:我们认识了这些打击乐器,也分别听了听,知道了每件乐器发出的声音有自己的特点。
1.闭上眼睛,老师敲,学生猜乐器的名称
2.根据老师敲的乐器来模仿声音,创编歌词《你听,什么敲响了》
3.师生合作,演唱创编的歌词
4.师生合作用乐器表演
片断4:
师:用事先准备的塑料瓶和沙子制作,请跟老师学习制作简易沙球。(然后让学生敲一敲,接着展示学生自制的沙球、小碗、小碟、筷子、小桶来模仿沙球、三角铁、响板、铃鼓并创编歌词表演。老师展示水杯琴。演奏《闪烁的小星》
片断5:师:最后让我们在这首打击乐曲中结束今天的演奏会。(学生边听边敲)
课本插图是想象的凭借,音乐想象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从内心感受到形象的过程,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如果只从听的方面去感受、理解音乐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小学音乐老师还应该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情景,让学生听与看、听与想、听与表演结合起来。如结合动画、电影、图片等进行欣赏,使得欣赏更引人入胜。课本插图是最直观的教具,它把歌曲的主要内容通过视觉形象地表现出来,符合儿童对形象事物乐于接受,容易理解的认识特点。在儿童音乐思维的形象化中,插图起到了催化作用,直接推动学生进一步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
三、舞蹈表演拓展想象
自古以来,舞蹈与音乐就是一对有机的结合体,是形体美与音乐美的交融。
《乐记·师乙篇》记载道:“故歌之为言也……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说的是唱歌唱到激动时,不知不觉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跳起来了。
篇8
[关键词] 摄影风格 叙事时空 交叉剪辑
陈可辛导演的《如果・爱》是2005年华语电影的一部优秀作品,填补了近年来华语歌舞片的一个空白。影片继承了陈可辛导演对爱情主题的一贯关注,讲述了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间扑朔迷离的爱恋关系。有论者认为是讲述了一个包裹在华丽歌舞外衣之下的老套的三角恋故事。在我看来,影片与一般的三角爱情故事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通观整部影片,爱情故事的脉络是模糊的。“戏里戏外”双层叙事结构及多个叙事时空的交叉剪辑。使得影片的逻辑结构变得复杂。现实、回忆及所拍歌舞剧片段间来回切换及跳跃。所有的元素是打乱顺序之后杂糅在一起的。更对影片的故事性构成了一种消解,影片的情节性或故事性是很弱的。正如片名告诉我们的,影片的着力点在“爱”(爱情)本身而不是(爱情)故事。影片中表现的是三个主人公对爱情的不同态度,以及各自遭受的心灵的伤痛。他们或遗忘背叛、或坚守等待、又或者牺牲自己成全爱。在面对爱情时主人公的迷茫、矛盾、犹豫、痛苦使得影片弥漫着伤感和沉重的气息,加上极具情感冲击力的歌舞形式和语言对白的运用,整部影片呈现出较强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张力。
一、风格化画面呈现和哲理性对白语言相结合
与其他的电影类型相比,歌舞片更侧重形式感的表达,富有娱乐性。在歌舞片中,场面的营构结合歌舞元素的运用,往往使影片的感情外放,最能使观众产生直观的感受。这种强烈的感情抒发和宣泄。也是歌舞片最重要的特点。色彩作为一种表现手段。是表现影片情绪的重要元素。电影画面通过环境、服装、道具等对色彩的选择和配置,对光线和感光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形成特定色调。来渲染气氛和传达情绪。
在本片中体现了三种不同的摄影风格。歌舞剧部分的画面呈现一种橘红色的暖色调:色彩浓烈丰富、场面宏大热烈,是侧重于视觉奇观营造的华丽风格:回忆部分除了主人公孙纳的服装选用橘黄、紫色等相对饱满的色彩之外,整体上呈现一种蓝灰色的冷色调,这种“褪色”感画面紧扣了“回忆”的主题,加上对雪景的运用,使画面有一种纯净抒情的唯美化色彩:现实部分则采用了生活化的摄影风格,在布光和色调运用上贴近自然。
自从色彩进入电影艺术之后,它便成为一种重要的造型元素。“马克思曾把色感称作“全部美感的最通俗的形式”。色彩的选择能传达不同的主题和情绪,形成鲜明的风格和基调。在去年的国产主旋律影片《云水谣》中同样具有这种容多种视觉风格于一体的特征。丰富了影片含量。
本片在对白语言的选择上,能准确反映每个角色的不同性格特征和身份,使之在观众面前鲜明而立体。例如,孙纳说“唱歌当然要到城里了,乡下唱歌谁听啊?”、“歌厅全坐满了只有一百多个人。光一个电影院就能坐好几百人。做明星当然比当歌星好了”、“演电影当然要去好莱坞了”这些既是她和林见东的对话。同时也像一种内心的独白。把一个充满抱负和野心,追逐名利、为实现梦想不停向前奔跑的形象生动的刻画了出来。即使一些出场不多的陪衬性角色的语言选择也贴切生动,紧扣人物形象。此外。本片在电影歌词的写作方面,精辟凝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像张学友演唱的《如果这就是爱》、池珍熙的《美丽故事》及合唱歌曲《世界本就邋遢》。我想。影片之所以能给我们带来震撼和思考,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种朴素深刻的哲理化歌词。
二、多层叙事结构和叙事时空的交叉剪辑
本片采用的是一种“戏中戏”的套层结构。对这种结构的运用,广泛见于好莱坞的歌舞类型片中。而英国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也曾被作为一个戏中戏结构的典型范例。在影片中,描写了一个被法国中尉遗弃了的女人,每天都如约到海边去等待中尉的归来,风雨无阻。后来她在海边偶遇一位地质学家。这位地质学家被她的神秘和坚贞所吸引。两人产生了爱情并产生了一系列波折。与此相对的是,扮演剧中角色的男女演员在拍戏的过程中,也产生了感情。但他们不仅有属于各自的家庭,是对爱情与婚姻的背叛。而且他们的关系也是易碎的。随着拍戏的完成而终结。在这部影片中,戏里戏外两个时空的故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取向和态度。
而在陈可辛的这部《如果・爱》中。不仅采用双层叙事结构,并且跨越了戏里戏外、过去现在三个时空,影片主角是三个人物。因而叙事显得更加复杂。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是通过过去和现代的对比。并行展开的两个故事是相反相成的关系。而在《如果・爱》中。戏里戏外两个故事则有着惊人的相似:遗忘与记忆、背叛与坚守、爱与不爱,构成了一种印证与统一。
此外,本片是对交叉蒙太奇的运用。所谓交叉蒙太奇,就是将不同时空的多条线索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这种交叉剪辑。一方面使得多个情节线似性,又影响了影片的脉络的清晰感。而这种蒙太奇的运用及时空的变化在本质上是反映了一种叙事视点的变化。“从叙事上说。电影的多视点可以认为是一种语言,一种兼有时空的语言。”
在《如果・爱》这部影片中多个视点的变化是实现多种时空变换的主要手段。影片开篇就是通过一个全知视点的人物Monty来展开讲述,由于他是独立于时空之外的,实际上起到了多条情节线的连缀者的作用。十年前发生在北京的故事。现在发生在拍戏过程中的故事。舞台剧中小雨、班主、张扬的故事。这三个故事的边界都通过这个全知视点的人物来区划。同时每个故事的展开又有各自的视点:十年前发生在北京的故事主要有男女主人公林见东和孙纳的视点分别进行交替讲述:对发生在拍戏过程中的故事则通过不同的当事人的视点进行讲述:而小雨、班主、张扬的故事则主要是通过他们三人的视点来进行。并且在每个故事中除了当事人的视点之外,还不断出现讲述者的视点。不同视点的交替和变换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观赏的难度。
篇9
一、教学手段及方法
我参加工作的这六年,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不断改革和探索的几年。在这几年里,市、区教育局不断提倡改革,鼓励教学上的大胆创新。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引下,我也努力探索,大胆尝试,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为了调动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我采取了如下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1、牢牢把握“读”的环节,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读”的重要性。上课的时候,我着重于读,但也注重读的方式和方法,那种“南郭先生吹竽”式的“读”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从方式方法上来说,我把“读”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带“读”,抢“读”,竞赛“读”,其中学生最喜欢的就是竞赛“读”了。具体操作是这样的,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以组为单位,然后进行朗读比赛。一组在“读”的时候,其它组就听,等到这组读完后,其它组就指出这组在“读”的过程中读错的字。错一个扣10分,然后把这组的最后得分记入他们的学期总分,学期末进行奖励。由于有这么一个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学生上课的参与热情相当高,他们大多能把别人读错的字找出来,并且轮到自己读的时候也相当认真。事实证明,这种“读”的效果是不错的。
2、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上课积极思考。
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不断地提出问题,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大、太泛、太难,都很难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在每一节课上课之前,都做了认真的准备,把要在上课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要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分别叫不同的学生来回答。由于问题设计得比较合理,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为了调到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我常常采取小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和前面介绍过的朗读竞赛的方法是一样的,学生对这种方法相当欢迎,为了给自己这一组争光,可以说个个都积极地思考,小组讨论的气氛也相当热烈。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高了,上课的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3、探索研究新教法,新课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课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这一门学科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的,它体现的并不是你明白了多少语文知识,而是一种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着重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种能力的提高,单单靠语文课堂教学又是不够的,在这种教学理念的促使下,我不断地探索、尝试新的教法、新的课型。在一个学期中,我不间断地开设了诸如“朗读竞赛”、“演讲竞赛”、“背书比赛”、“查安典比赛”、“找错别字比赛”、“成语接龙比赛”、“IQ游戏比赛”、“写字比赛”、“讲故事比赛”、“讲笑话比赛”、“作文片段描写比赛”等等。这些生动有趣的课型的开展,不仅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更是激起了同学们对于语文这一门课程的热爱,使他们对于语文这一门学科“爱学”、“乐学”,同时,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也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高。实践证明,学生们很喜欢上这样的课,这也是我以后继续探索、努力的方向。
4、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近几年,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悄然兴起。多媒体教学由于其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于一体,有很强的可感性、趣味性,所以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比较好,我利用课余时间加紧钻研,努力学习,逐渐掌握了这种新兴的授课方式,适当加以运用,让语文课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初中课文中有两篇文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的《沁园春.雪》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和诣的音韵,优美的意境,作者博大的胸怀和气概,都深深地感染着学生。但这里却存在着一个关键的问题,全篇都是以雪作为背景的,雪对于增强对于诗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广州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下雪,只是从电视画面上得到过一点模糊的认识。如果此时不加深学生对雪景的形象感知,即使学生对课文了如指掌,也达不到对诗歌内在美的品味,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的。为了在上课之前加深学生对雪的认知和感知的能力,我从网上下载了许多雪景图片,然后把它们制作成课件,在上课的时候进行演示,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既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也有力地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整堂课下来,学生们都显得意犹未尽,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达不到的效果。
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关键是一个“活”字,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是绝对出不了成绩的。对“活”的理解是多种多样,有教学模式上的改变,有教学手法上的更新,因人而异罢了。我在语文教学中能“活”字当先,不拘一格,所以我的语文课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和欢迎。这几年的语文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07年至2010年,我连续四年担任初三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教学成绩年年超出区平均分,2001年初中升学考试,我班的萧媛妮同学达到了单科标准分789分的高分,创下了我校单科分数最高之最。
同时,在辅导学生参加市、区各项竟赛方面也取得不错的成绩。98年度,萧美艳同学获得区文言文知识竞赛三等奖;99年度,萧丽芳同学获得区文言文知识竞赛一等奖,萧钟艳同学获得区朗诵比赛三等奖;2001年度,萧晓丹同学获得市环境征文三等奖。
三、班主任工作方面
在坚持教好书的同时,我从未放弃过育好人。从参加工作第一年起,我连续五年担任班主任,其中四年是初三的班主任。我觉得,做一个班主任也许不难,但要做一个好班主任就很难了。我在班主任工作中,主要做到了两个字:“爱”和“严”,这使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既改变了一大批后进生,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1、有一颗爱心,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带着一颗“爱心”去工作,可以让学生觉得你是真心地关心他,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他们犯了什么错误,也就容易接受你的教育,很快地加以改正。这种爱,有对学生思想形成的正确引导,更有对学生生活上实实在在的关心。例如99届,我班有一个学生叫黄雪梅,在临近升学考试的前一个多月突然提出退学申请,经过了解后我才明白,她家里有五姐妹,个个都在读书,而父母亲的收入又少得可怜,家里决定让她不要读了,出去打工挣钱。我于是在班上发动学生捐款,同学们的捐款十分踊跃,有的同学把自己仅有的零花钱都捐了出来。我又把这件事向学校领导作了反映,学校领导也相当重视,个个慷慨解囊为她捐款,最后为她筹得了新学期必须的资金。我又把她的情况写成书面材料,积极地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向报社反映,最后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使黄雪梅同学破格录取到一间收费相对较低的师范学校读书,这使学校领导和我班的同学们都兴奋不己。
2、细心、耐心、诚心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
教育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需要足够的耐心。在平时的工作中细心观察,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坦诚地和他交流,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例如99届我班有一个学生叫萧汉冲,平时上课下课很爱调皮捣蛋,上课时不是身子动过来扭过去,就是嘴巴说个不停。第一次找他谈话,他就很直爽的告诉我,他也想好好学习,但就是坐不住。这时,我知道要提高他的成绩,首要的是解决他的思想问题,改变他的坏习惯。但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和习惯又岂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于是,我耐下性子多次找他谈话,只要他犯了错误,我就找他谈。次数多了,他也被我的诚心所感动,努力尝试改变坏习惯。到初三最后一个学期,他基本能做到和老师积极配合上好课了。在升中考中,他还考上了一间较好的技工学校。
3、严格要求,措施得力,这是做好工作的保证。
“严是爱,松是害”,在对学生关心爱护的同时,也不忘对他们严格要求。我班制定了严格的班级文明公约,在班宣读、张贴后,师生一起严格遵守。例如,以前我班的卫生工作一直不得力,达不到学校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我把班上的同学按自愿组合的原则分成八个组,每组6-7人,设小组长一人,把以前的值日制改为值周制,本周内该组的卫生得分必须要达到学校的平均分,否则重扫一周,相反,如果本周值周拿到卫生流动红旗,则奖励一个笔记本。措施得当,奖惩分明,学生们劳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一个学期下来,我班竟然拿到了十四次卫生流动红旗。通过我的言传身教,97年到2001年,五年时间,我所带的班级德育考核合格率为100%,多次获得过校“文明班”、校“学雷锋活动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
由于我工作的成绩,得到了学校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年,我被评为“区优秀德育工作者”,还参加了9月10日在区礼堂进行的教师表彰大会,领奖那一刻的幸福感现在还时时在我的脑海中出现。年,我的年度考核被学校评为“优秀”,还获得了区的嘉奖。
篇10
一、教学手段及方法
我参加工作的这六年,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不断改革和探索的几年。在这几年里,市、区教育局不断提倡改革,鼓励教学上的大胆创新。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引下,我也努力探索,大胆尝试,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为了调动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我采取了如下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1、牢牢把握“读”的环节,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读”的重要性。上课的时候,我着重于读,但也注重读的方式和方法,那种“南郭先生吹竽”式的“读”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从方式方法上来说,我把“读”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带“读”,抢“读”,竞赛“读”,其中学生最喜欢的就是竞赛“读”了。具体操作是这样的,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以组为单位,然后进行朗读比赛。一组在“读”的时候,其它组就听,等到这组读完后,其它组就指出这组在“读”的过程中读错的字。错一个扣10分,然后把这组的最后得分记入他们的学期总分,学期末进行奖励。由于有这么一个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学生上课的参与热情相当高,他们大多能把别人读错的字找出来,并且轮到自己读的时候也相当认真。事实证明,这种“读”的效果是不错的。
2、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上课积极思考。
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不断地提出问题,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大、太泛、太难,都很难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在每一节课上课之前,都做了认真的准备,把要在上课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要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分别叫不同的学生来回答。由于问题设计得比较合理,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为了调到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我常常采取小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和前面介绍过的朗读竞赛的方法是一样的,学生对这种方法相当欢迎,为了给自己这一组争光,可以说个个都积极地思考,小组讨论的气氛也相当热烈。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高了,上课的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3、探索研究新教法,新课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课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这一门学科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的,它体现的并不是你明白了多少语文知识,而是一种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着重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种能力的提高,单单靠语文课堂教学又是不够的,在这种教学理念的促使下,我不断地探索、尝试新的教法、新的课型。在一个学期中,我不间断地开设了诸如“朗读竞赛”、“演讲竞赛”、“背书比赛”、“查安典比赛”、“找错别字比赛”、“成语接龙比赛”、“IQ游戏比赛”、“写字比赛”、“讲故事比赛”、“讲笑话比赛”、“作文片段描写比赛”等等。这些生动有趣的课型的开展,不仅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更是激起了同学们对于语文这一门课程的热爱,使他们对于语文这一门学科“爱学”、“乐学”,同时,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也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高。实践证明,学生们很喜欢上这样的课,这也是我以后继续探索、努力的方向。
4、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近几年,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悄然兴起。多媒体教学由于其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于一体,有很强的可感性、趣味性,所以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比较好,我利用课余时间加紧钻研,努力学习,逐渐掌握了这种新兴的授课方式,适当加以运用,让语文课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初中课文中有两篇文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的《沁园春.雪》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和诣的音韵,优美的意境,作者博大的胸怀和气概,都深深地感染着学生。但这里却存在着一个关键的问题,全篇都是以雪作为背景的,雪对于增强对于诗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广州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下雪,只是从电视画面上得到过一点模糊的认识。如果此时不加深学生对雪景的形象感知,即使学生对课文了如指掌,也达不到对诗歌内在美的品味,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的。为了在上课之前加深学生对雪的认知和感知的能力,我从网上下载了许多雪景图片,然后把它们制作成课件,在上课的时候进行演示,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既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也有力地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整堂课下来,学生们都显得意犹未尽,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达不到的效果。
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关键是一个“活”字,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是绝对出不了成绩的。对“活”的理解是多种多样,有教学模式上的改变,有教学手法上的更新,因人而异罢了。我在语文教学中能“活”字当先,不拘一格,所以我的语文课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和欢迎。这几年的语文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97年至20*年,我连续四年担任初三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教学成绩年年超出区平均分,20*年初中升学考试,我班的萧媛妮同学达到了单科标准分789分的高分,创下了我校单科分数最高之最。
同时,在辅导学生参加市、区各项竟赛方面也取得不错的成绩。98年度,萧美艳同学获得区文言文知识竞赛三等奖;99年度,萧丽芳同学获得区文言文知识竞赛一等奖,萧钟艳同学获得区朗诵比赛三等奖;20*年度,萧晓丹同学获得市环境征文三等奖。
三、班主任工作方面
在坚持教好书的同时,我从未放弃过育好人。从参加工作第一年起,我连续五年担任班主任,其中四年是初三的班主任。我觉得,做一个班主任也许不难,但要做一个好班主任就很难了。我在班主任工作中,主要做到了两个字:“爱”和“严”,这使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既改变了一大批后进生,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1、有一颗爱心,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带着一颗“爱心”去工作,可以让学生觉得你是真心地关心他,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他们犯了什么错误,也就容易接受你的教育,很快地加以改正。这种爱,有对学生思想形成的正确引导,更有对学生生活上实实在在的关心。例如99届,我班有一个学生叫黄雪梅,在临近升学考试的前一个多月突然提出退学申请,经过了解后我才明白,她家里有五姐妹,个个都在读书,而父母亲的收入又少得可怜,家里决定让她不要读了,出去打工挣钱。我于是在班上发动学生捐款,同学们的捐款十分踊跃,有的同学把自己仅有的零花钱都捐了出来。我又把这件事向学校领导作了反映,学校领导也相当重视,个个慷慨解囊为她捐款,最后为她筹得了新学期必须的资金。我又把她的情况写成书面材料,积极地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向报社反映,最后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使黄雪梅同学破格录取到一间收费相对较低的师范学校读书,这使学校领导和我班的同学们都兴奋不己。
2、细心、耐心、诚心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
教育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需要足够的耐心。在平时的工作中细心观察,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坦诚地和他交流,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例如99届我班有一个学生叫萧汉冲,平时上课下课很爱调皮捣蛋,上课时不是身子动过来扭过去,就是嘴巴说个不停。第一次找他谈话,他就很直爽的告诉我,他也想好好学习,但就是坐不住。这时,我知道要提高他的成绩,首要的是解决他的思想问题,改变他的坏习惯。但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和习惯又岂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于是,我耐下性子多次找他谈话,只要他犯了错误,我就找他谈。次数多了,他也被我的诚心所感动,努力尝试改变坏习惯。到初三最后一个学期,他基本能做到和老师积极配合上好课了。在升中考中,他还考上了一间较好的技工学校。
3、严格要求,措施得力,这是做好工作的保证。
“严是爱,松是害”,在对学生关心爱护的同时,也不忘对他们严格要求。我班制定了严格的班级文明公约,在班宣读、张贴后,师生一起严格遵守。例如,以前我班的卫生工作一直不得力,达不到学校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我把班上的同学按自愿组合的原则分成八个组,每组6-7人,设小组长一人,把以前的值日制改为值周制,本周内该组的卫生得分必须要达到学校的平均分,否则重扫一周,相反,如果本周值周拿到卫生流动红旗,则奖励一个笔记本。措施得当,奖惩分明,学生们劳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一个学期下来,我班竟然拿到了十四次卫生流动红旗。通过我的言传身教,97年到20*年,五年时间,我所带的班级德育考核合格率为100%,多次获得过校“文明班”、校“学雷锋活动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
由于我工作的成绩,得到了学校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1999年,我被评为“白云区优秀德育工作者”,还参加了9月10日在白云区礼堂进行的教师表彰大会,领奖那一刻的幸福感现在还时时在我的脑海中出现。20*年,我的年度考核被学校评为“优秀”,还获得了白云区的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