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知识范文
时间:2023-04-12 06:4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交礼仪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面部的清洁
清洁面部可以去除新陈代谢产生出的老化物质、空气污染;卸妆等残留物,同时也可以清洁肌肤。洗脸时应遵守以下几点:
1)使用洗面乳的方法适应将洗面如放在手上揉搓起泡,泡沫约细越不会刺激肌肤,泡沫需揉搓至奶油般细腻才算合格,让无数泡沫在肌肤上移动以吸取污垢,而不是用手去搓揉。
2)基本上是从皮脂分泌较多的t字区开始清洗,额头中心部皮脂特别发达,要仔细清洗。手指不要过分用力,轻轻地由内朝外画圆圈滑动清洗。
3)用指尖轻柔仔细地清洗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鼻翼及鼻梁两侧,这一部分洗不干净将导致脱妆及肌肤出现油光。
4)鼻子下方容易长青春痘,须仔细洗净多余的皮脂,用无名指轻轻画轮廓,既不会刺激肌肤又可完全去除污垢。
5)注意,嘴巴四周也要清洗,脸部是否仔细洗净,重点在于有没有注意细小的部位,清洗时以按摩手法从内朝外轻柔描画圆弧状。
6)下巴和t区也一样,也容易长青春痘及粉刺。不但如此,这还是洗脸时,往往容易忽略的部位。洗脸时应由内朝外不断画圈,使污垢浮上表面。
7)面积较大的脸颊部位需要特别仔细的关照。清洗面颊的诀窍是,不要用指尖,接触皮肤而是用指肚,使指肚仅有的面积充分接触脸颊的皮肤,以起到按摩清洁的作用,洗脸的重要技巧是在于不要太用力,以免给肌肤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8)洗时要记得洗到脖子部位,下巴底部、耳下等也要仔细洗净,粉底霜没有去除干净将使肌肤引发各种困扰。
9)冲洗时用流水(水龙头不关)充分地去除泡沫,冲洗次数要适度,在较冷的季节,需使用温水,以免毛细孔紧闭而影响了清洗效果。
10)洗脸后用毛巾擦拭脸上水份时,不可用力揉搓,以免伤害肌肤。正确使用毛巾的方法将毛巾轻贴在脸颊上,让毛巾自然吸干水分。
(二)面部营养的补充
通过卸妆及洗脸去除污垢后,便是补充随污垢一起流失的水分、油脂、角质层内的nmf(天然保湿因子)等物质,使肌肤回复原来的状态,化妆水和乳液可以发挥它们的功效。
化妆水的任务绝对是补充水分,它的首要职责是补充洗脸时失去的水分,用充足的水分紧缩肌肤,使它变得柔软,紧接在其后的乳液才容易渗入,使用化妆水的方法是:
1、将二片化妆棉重叠、倒入充足的化妆水,使水分刚好浸透整片棉花。
2、两指各夹一片沾满化妆水的化妆棉,按在整个脸上、使肌肤感受到冰凉感。每半边脸用一片化妆棉。
3、首先,由两中心朝外侧浸染,接着,浸湿易流汗的t字区及鼻翼四周,其次,由下而上拍打整个脸部,直到肌肤觉得冰凉为止。
4、容易因水分不足而干燥的眼部周围要集中浸染,唇都也要补充水分,眼睛四周及唇即在白天也要记得用化妆水补充水分。
用化妆水充分补充洗脸所失去的水分后,再用乳液补足水分、油分、使肌肤完全恢复原来的状态,这点相当重要。乳液有水分、油分、保湿等肌肤必要的三种成分,而且这三种成份调配得十分均匀,是每日保养肌肤不可缺少的产品,它的主要目的是恢复肌肤的柔软性,并为接下来的化妆做好准备。
乳液的使用方法是:
1、先用手掌温热使毛细孔较易张开,乳液也容易浸透且能加强滑润感。
2、分别贴在脸上5处部位,由中央朝外、由下朝上的要领边画圆边涂抹均
匀。
3、轻柔地按摩眼睛四周的敏感部位,脸部都涂好后,用手掌裹住脸部,让
乳液渗人并去除粘腻感。
除去化妆水与乳液以外,面霜也是一种护肤的佳品。一般人认为面霜属油性,因此油性肌肤的人不应选用,其实这是不完全的认识。本来,面霜的目的是在肌肤渗入含有水分的保湿剂后,制造油分保护膜,使它继续保持湿润。因此一般认为它是替皮脂分泌少的干性皮肤补充人工皮脂膜,但它对天然皮脂膜十分充裕的油性皮肤也是不无益处的。特别是脂多但水分相当缺乏的油性皮肤,面霜更是帮助皮肤保持水份的良好营养品。
(三)肌肤的特殊护理
1、按摩
按摩最大的效果是提高新陈代谢,加强血液循环。因为夏天强烈的紫外线及户外空气与冷暖气房间的温差所引起的生理机能下降,,会引起肤色暗沉、肌肤干燥等有碍肌肤健康的现象。按摩的确是有效的保养法,不但如此,要使化妆品充分溶合,按摩是最适度的手段。
有些人认为按摩是产生皱纹的主要因素,其实他们所担心的是过度按摩会对肌肤造成负担。利用毛细孔张开,皮肤柔软的沐浴时间。在3~5分钟内边放松心情边按摩,将不致给肌肤带来任何负作用,
按摩的决窍是手肘尽量伸展,手平行地朝内拉回,指尖不要大用力,手指横向移动,自然能防止肌肤产生皱纹。手指由下到上、自内向外轻轻触摸,以逆时针方向做螺旋状动作。整个手掌推压皮肤,对深部皮肤施压,可加速血液流动,也能收到效果。
按摩的步骤是:
1)将适量的按摩面霜取出
2)先用手掌温热面霜,然后迅速点在额、两颊、鼻、下巴等五部位;
篇2
摘 要:礼仪是衡量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不学礼,无以立",良好的礼仪有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以及社会竞争力的提升。礼仪教育更是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全面论证了社交礼仪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及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社交礼仪 素质教育
作为一名大学生,几乎每个人都历交往、交际中的尴尬,如着装不当、举止失礼、不会说话等等,事情虽小,但常常挫伤大学生的自信心乃至影响其个人形象。因此,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却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友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真正走出早期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依赖他人”、“不平等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依附于人”、“利用他人”等倾向,偏离友谊“无私、平等、尊重”的根本原则。另一方面是缺乏社交的技巧,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善于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缺乏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等,因而导致人际交往受挫或交际范围狭窄。长期发展的结果就是感到孤独寂寞,缺少朋友,形成一些心理障碍,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让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你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同时,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第二,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社交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交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
大学生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第三,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社交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礼仪是一种非法律规范,它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其中,道德规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它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社交礼仪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学科,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第四,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大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显的教化功能,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 观、个性等,最终目标是较会大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可见,社交礼仪教育更能直接地教会大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文明人。因此,《社交礼仪》课应完全可以纳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之列,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在高校中推广和普及,这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五,社交礼教与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交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大学生应对酬答的实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社会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加具体的要求。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之下,有必要对大学生社交礼仪加以普及与规范,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刘俊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04,7(5)
篇3
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某市委、市政府从发展教育事业必须首先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这一大局出发,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为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采取切实措施,改善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
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一系列法规性文件,保证教师工资待遇逐年提高。从1993年起,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公办教师向上浮动一级工资,工作满8年后转为固定工资,并再向上浮动一级;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任教,见习期内享受定级工资待遇,并向上浮动一级工资;民办教师年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人均生产性纯收入的1.8倍,并与公办教师一样享受退休金、医疗保健费、独生子女费、幼儿入园费、洗理费等各项补贴待遇,不承包责任田、经济田,不负担义务工。多年来,教师的工资都是按月足额发放,从无拖欠。同时,市政府每年都从市财政拿出人均600元的资金用于对中小学教师的奖励。1995年已有804名民办教师转为地方公办教师,工资待遇同时兑现。市委、市政府还作出决定,1996年将全市合格民办教师全部转为公办教师。
二、利用多种渠道,解决教师住房问题。
为使广大教师安居乐业,我市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市、镇两级政府统筹解决中小学教师(包括民办教师)住房。市政府规定,各部门、各单位在分配住房时,教师都要优先,只要职工的配偶是教师,就与分房范围内的职工享受同等待遇。1994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又将教师住房建设工程列入全市城镇建设“五大工程”之首。市政府按年度下达教师住房建设指标,对建房指标未完成的在评先进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对如期完成建房指标的镇,经验收质量合格,每户拨给3500元建房补贴。全市已投入2600多万元,新建改建教师住房5万多平方米,3年建房规划提前在1996年底完成。
篇4
关键词:单片机;理实一体;Proteus仿真教学实验箱;小制作
单片机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的重要的基础课程。中职的单片机课程,是很有价值、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是集硬件使用与软件编程为一体的学科,理论与操作并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单片机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显得十分必要。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中职单片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的设计,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生活的希望则是学习的原动力。在单片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实际应用结合,给学生展示单片机广阔的应用前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日常可见的洗衣机、冰箱、热水器和空调等家用电器的智能化控制。抽象的教学内容与这些活生生的现实应用实例相结合,给学生一个很实际的学习目标,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单片机的兴趣。
在单片机理论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介绍相关行业的招聘信息,让学生燃起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二、优化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选用的是《新编单片机技术应用项目教程》,在教学中力求做到纵观全书,抓住关键,勤于总结,对实际应用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精讲,提出一些与项目应用密切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活跃课堂氛围。同时还向学生介绍单片机应用的优秀网站,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了解当前有关单片机的新书讯、新技术和新发展,以此来拓宽学生知识面,延伸和补充课堂之外的教学内容,丰富和拓展单片机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将来独立进行软硬件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三、制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
单片机课程信息量大,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深、讲透课程内容,教师备课时可以精心设计讲解内容,制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和板书相结合,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表达形式,将传统课堂教学中抽象难懂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单调枯燥的理论多样化、生动化,将重难点知识内容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随机重复,便于记忆。实践表明,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丰富了单片机课程的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良好。
四、多种实验方法的教学设计
在单片机应用开发过程中,更重要、更基础的是硬件设计。而单片机教学过程中,由于硬件条件或时间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很难向学生直接展示硬件设计过程。
1.proteusr的实验教学设计
首先proteus可以应用在理论课的课堂上,以配合随堂实验的需求。利用keil-c51与proteus相结合,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中的实例进行讲解,现场编程及绘制电路图,进行仿真和验证,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单片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其次,让学生进入EDA实验室,在装有keilc与proteus的电脑上进行仿真实验,可以让学生很方便地进行各种创造性的学习。另外,采用虚拟仿真教学方法,可以节省大量的的实验器材、经费,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教学的限,避免了由于实验操作失误而带来的各种危险,但是虚拟仿真实验终究不可能完全替代真实的实验。真实的实验中元件参数的误差,干扰等存在的客观因素是虚拟仿真实验所无法体现出来的。
2.单片机实验箱的教学应用
单片机实验以小系统、多功能、易扩展为设计思想,系统的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全部引出,对用户开放,并留有扩展单元(区),这样学校可以从需要出发,灵活选配各种扩展模块,为各种教学实验提供了很多的方便。在单片机实验箱上做实验是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有效补充。单片机实验箱上的元件均是真实的元件。具有与真实的工程开发相同的实验数据与效果。因此,让学生在实验箱上实验,可以将在虚拟仿真所得到的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真实的对比。让学生在逐步探索,逐步接近真实的产品开发与学习获得更真实的数据和临场体验。
3.制作小型单片机控制电路
仿真实验和实验箱实验在单片机教学中,都有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也有它们本身的固有的缺点。仿真实验不能替代真实实验的误差干扰等。实验箱不能让学生亲自观察单片机电路的连接等。制作小型单片机控制电路就可以对虚拟仿真实验和单片机实验箱实验的缺点进行有效的补充。在进行了仿真实验教学和实验箱实验教学后,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单片机小制作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针对“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特点,从理论课设计、仿真实验设计、实验箱与小制作实验计划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改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实践表明,上述单片机教学设计实施,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单片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为进行单片机的开发和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金杰.新编单片机技术应用项目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赵宏强.策略与路径:新课程实施解读[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篇5
关 键 词:多元智能 艺术设计 教学
近年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使得培养的学生模仿能力强而创造力弱,缺乏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艺术设计教育不仅仅是传统的技法教育,而且是一个需要创造性的、开发智慧与想象力的,能够培养学生多种知识、多种能力的综合性教育。笔者就加德纳先生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谈谈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启示。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容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他给出了智力的新定义,认为“智力是解决问题和创造具有某种文化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强调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它突破了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传统单一智商(IQ)理论,揭示了智力的多元性,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各自独立的八种智能组合而成,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反对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认为各种智能都是平等的,“人类个体的不同在于所拥有的技能的程度和组合不同。”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启示
1.多元智能理论对艺术设计教育观念的启示: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①教师要平等看待学生智能的差异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通常用一些标准来判断学生是否优秀,符合标准成绩好的就是优生;反之则被划为“差生”的行列。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各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有区别于他人的智能组,都是可塑之材,教师应该以平等心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每个学生的优势,并鼓励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智能,树立信心。有了自信之后,学生就会努力地发展自己,做到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
②教学目标要多元化
艺术设计教育仅以狭隘的知识和技法传授是不够的。成为设计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广博的学识、活跃的思维及与人沟通的能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智力的表现和发展程度是不同的,但在正常情况下,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努力,每个人都能加强自己任何一方面智能。因此,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不应该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发展的、多元的途径,着重培养学生对特定事物的深入理解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③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性
在艺术设计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中,教学活动过程就是一个机械的强化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外在于学习者的知识及某种技能与行为目标的实现,学生只是按照一种模式一种技巧来进行表现,达到一定的效果,完成一定的目标。这势必造成学生模仿能力强而创造力弱。多元智能理论将教学过程界定为一种生成性的过程,在加德纳看来,知识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教学活动要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建立“重在理解的建构主义者的课堂教学”模式。
④学生角色由被动变主动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角色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地位。教学活动忽视学生的学习方式、知识结构、自身需求等方面的不同。多元智能的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角色的主动性,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多元智能教学观的根本倡导,这种“中心”强调了教师对学生主体角色的认同。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智力组合的特点,帮助其发展智力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知识和建构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并真正学以致用。
2.多元智能理论对艺术设计教学方法的启示
①教学方法要多元化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的智能分布和发展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摒弃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和资源,运用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多种手段,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等多种方法,课上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以激发每个学生的独特智能,引导学生自由探索。另外,教育新技术能为多元智能创设有效的解决方法和适当的环境开发多种智力。例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信息准确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用模型模拟设计可以创造新的学习激励因素,使用因特网可以获得全新的设计信息。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法,根据不同的智力类型变换学习方法。
②课题设计要具有综合性、启发性
课题设计要有机地将设计所需的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完成这些课题的过程中学习并练就综合的设计能力,包括艺术设计、技术设计和市场设计的相应能力。课题作业要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设计的意义,并在实际操作中了解设计的类型、设计的题材、设计的载体及社会和市场的状况、生产制作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可以全面把握设计的流程,从而深入理解设计是什么,为什么设计,为谁设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另外还要设置一定量的社会实践课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实践过程不仅是消化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起到了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整合专业知识,并使之更加系统化,增强应用性的作用。
③创设有利于学习的问题情境
设计师应该是以“问题的观察能力、综合比较能力、系统处理问题的能力见长”。善于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推动设计向前发展。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教师要主动发问,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寻找问题,然后用设计解决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设计过程。这样不但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使学生消除对设计的神秘感,理解设计的本质。其实,很多设计大师名垂青史的作品就是解决了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如,让西班牙设计界骄傲的是我们都曾见过的能够拧拖布的筒。
3.多元智能理论对艺术设计教学评价的启示
艺术设计专业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通常以作业为主,加上少量的平时成绩(通常是学生的出勤等情况),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并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教师在成绩评定中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对同一张作业,两位教师的评分可能相去甚远。
多元智能理论所主张的多元化评价为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评价提供了合适的借鉴。首先,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由教师来进行,多元智能理论则主张评价可由教师、学生自己、其他同学及家长来进行,这样就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及发展的真实水平,避免教师课堂的片面性。其次,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评价内容多元化。它所主张的评价不是考查学生对专业概念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然后再用一个分数来代表,而是要考察学生更为广泛的能力,这包括:
①所创作作品是否有创新能力与想象力、美学判断能力与技巧等,而且,这种评价的标准在不同类型的作品中是不同的。
②学生的智能特征及学生在作业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知智能上的强项、弱项及发展倾向。
③与人沟通的能力(包含语言表达的能力),完成作业的过程和作品的最终展示都离不开沟通能力,因此,沟通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评估内容。
④总结反思的能力即学生回顾已进行的工作、把握既定的目标、评估进展、提出改进方案和应用情况或从他人身上学到知识的能力。
另外,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促使评价方式也要多元化,单一的成绩评定过于局限,要采用口头评价、实地评价、观察、档案袋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多元智能理论主张评价应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要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使学生明白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而不是“把它当作指出学生失败的机会”。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一方面强调为多元智能而教,另一方面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包豪斯设计学院创始人格罗佩斯曾说过:“一个人创作成果的质量,取决于他各种才能的适当平衡,只训练这些才能中的这种或那种,是不够的,因为所有各方面都同样需要发展……”
参考文献:
[1]H.加德纳.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P17—9.
[2]张扬,徐艳.论多元智力理论与创造教育[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1):P41-44.
[3]常锐伦著.美术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6
关键词:社会应激;风险认知;情绪体验;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8-0051-02
预警机制作为一种防御措施,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们在面对危机或风险时的抵御能力,目前各行各业都纷纷建立起自己的风险预警机制,但都忽视了风险事件中最不能避免的人。有学者认为,应激事件的控制与预防系统(包括流行病传染监控、公共卫生政策系统)如果忽视了对民众社会心理行为的预防和监控,则不是一个完善的预防控制系统。所以,在尝试构建任何预警机制时,我们应该考虑事件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从人们的心理特征分析风险发生的规律性问题,构建出“人性化”的预警机制。建立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应对各种应激事件的社会心理行为预警系统,已经成为心理科学工作者务必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将从在社会应急事件中人们的认知和情绪体验两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个包含个人、组织和社会的三级社会应激预警心理指标系统。
一、社会应激事件中的认知特征
影响人的情绪最主要的因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认知。相同的事件在不同的态度下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情绪体验。那么我们对社会应激事件的认知方式就是我们的应激情绪体验的决定影响因素。在不同的社会应激事件中都有一个相同的要素,即风险。不同人对风险有不同的感受阈限,有些突发事件对一些人来说可以算是晴天霹雳,而对另一些人就不足为奇。那么我们对风险的认知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1.风险认知
所谓风险指在不确定情境下不利事件或危险事件的发生及其发生的可能性。风险认知(riskperception)是个体对存在于外界各种客观风险的主观感受与认识,而这些主观感觉是受到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首先,对风险的熟悉性和控制性是两个风险测量指标。越熟悉的风险事件对人们造成的重大心理创伤的可能性越小;同样,如果人们对某一风险事件具有较强的控制感,则产生心理创伤的可能性也比较低。此外,消极的风险事件信息更易增加风险危机感;而积极的风险事件信息则能降低民众的风险水平。其次,周围群体的风险认知也会产生相互影响。
根据以上的风险认知特征,我们可以对预警机制的设计提出人性化的意见。首先,在预警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民众的感受,努力提高民众对风险事件的熟悉性和控制感;其次,在社会应激预警系统中消极信息指标与积极信息指标在数量上尽量保持平衡,而且消极指标要成为关键指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民众对风险的警觉意识;第三,要重视信息的群体交流作用,防止信息在大规模传播过程中给民众造成的额外舆论压力,换句话说就是要保证预警机制各项指标要有针对性,对群众和对政府管理者的指标系统应该有不同的设计;第四,由于认知风格的不同与人格特征有关,不同的人接受相同信息的能力不同,这里就需要注重预警系统的指标传达方式问题。虽然指标的含义相同,但不同传达方式也会在不同人心中产生不同感受,在信息传达中我们可以更多地考虑受众的年龄特征、性别特征、性格特征以及所处集体文化特征。这就需要不同级别的传达都要有自己的独特性,且不失去指标最原本的含义。最后,在预警机制中,不同信息要给予相应的权重分配,将那些对民众来说意义重要的信息给予较多的传播,以满足在应激过程中个体与社会的需求平衡。
2.风险情绪体验
在社会应激事件中我们也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情绪体验,这些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积极的,它们帮助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应对这种应激状态。但是,有时它们超过某种程度后,就会起到消极作用,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使我们久久徘徊在应激事件中不能得到释放。应激、焦虑和抑郁是密切相关的现象,大多数焦虑和抑郁患者都曾经历严重的心理应激事件。因此,应激事件被看做焦虑和抑郁的原因,或者至少是在遗传基础上的诱因,能够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不同个体的情绪体验会作为调节变量影响应激事件中信息与风险认知的关系。不同的应激事件信息对处于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个体产生不同的风险认知评价。比如在应激事件发生后,对于易焦虑人群来讲,他们的应激行为是担忧、紧张甚至是恐惧,因此会对任何有关事件进展的信息进行高度关注,他们对应激事件的风险评估应该会偏高,并且容易产生激进过度的行为反应;而对于抑郁人群来讲,他们的应激行为是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并且行动迟缓的应对周围的事态。所以他们对应激事件的风险评估可能会偏低,并且容易产生滞后的行为反应,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因此,在构建社会应激事件的预警机制时,我们应该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应激事件对不同人群可能带来哪些情绪体验,从而建立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
二、社会应激预警心理指标系统
通过上文对应激事件中人的认知和情绪的分析,本文尝试从三个层面构建社会应激预警的心理指标系统。作者认为一个完整的预警机制应该包括预防和应对两方面的内容。毕竟有些应激事件是无论怎样也不可能避免的,这时预警机制的功能就在于最早进行积极干预并解决问题。所以,考虑到社会应激事件的宏观性,我们需要分别从个体、组织和社会三大层面进行描述。
1.个人层面
根据人们在应激事件面前可能出现的三阶段反应,我们需要早期干预与提前教育。预警机制中个人层面的两个指标应该包括公民心理健康水平和公民应对行为模式。要做到对这两点的全面了解是很大的工程,需要民众与管理系统全力配合。首先,公民心理健康水平需要给所有公民构建电子心理健康档案,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等互动媒体对民众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并且在这当中还要做好保密工作。其次,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也需要依据当地当时的实际社会需要进行定义,不同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的群众幸福感是不能相比较的。除了健康水平的调查与统计外,还需要关注公民所持有的应激应对行为模式,这一行为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了解每一个人在碰到危机事件后可能出现的行为反应以便能最快最准确的预测出在实际应激状况下不同人的行为方式,比如区分出不同等级的应对方式程度,对那些最缺乏应对能力,遇事采取消极态度的人员进行更多的心理干预。
2.组织层面
组织层面主要针对个体所处的群体来讲,比如青少年所在的各自的学校,员工所处的企业公司单位,老年人所处的社区等。我们都生活在某种组织中并且接受着组织给我们所营造氛围。因此,我们可以从组织的健康状况预测出个体成员的健康水平。在社会应激预警机制中我们需要关注组织当中的矛盾状况与组织业绩两项指标。组织的矛盾状况需要统计出组织在一段时期所发生的重大纠纷、争吵、罢工、举报等负性事件并对每种事件进行矛盾程度的评估,最后得出一个矛盾指数,指数越多,代表组织矛盾越多性质越恶劣,因此也就越容易发生恶性事件,需要进行相应的危机干预措施。健康的组织除了很少的矛盾感,还需要有良好的绩效水平,即组织对社会的贡献率。这一指标从实际行为角度衡量出一个组织的成效,换言之,即使组织成员的合作力量。我们认为一个具有高效能的组织其员工的行为绩效应该也会较高。以积极行为应对周围工作生活和学习是一个健康人的基本指标。所以在组织层面中我选定了这两个指标作为预警指标。
3.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是预警系统中最大的层面,这其中又可以分为不以具体事件而改变的社会经济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以及随不同事件而改变的事件处理效能与信任度。我们都知道个体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的认识可能影响到他对事件的态度。在一个资源充足的环境下,个体更愿意采取积极态度和措施应对应激事件,而在一个缺乏物质与文化资源的环境下,个体更容易体验到绝望和无助感,并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因此,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也会隐藏着对危机事件发生的暗示,尤其是社会中的经济文化公平问题是引发众多事件的原因。因此在预警系统中可以考虑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一些指标纳入进来,从而以宏观角度来控制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其次,还有一些社会指标是随时可能发生的应急事件的不同而改变的。比如一个社会中的管理效能,在不同职业中可能遇到不同性质的应激事件,而管理者对不同的事件又有不同的管理能力。我们需要总结之前处理各种应激事件的工作经验,并针对不同事件的处理能力给予评价,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的综合能力。此外,民众对管理部门的信任度也是一个重要指标,民众的信任度有时可以即帮助民众度过心理受创期,也给管理部门处理问题的信心。提高民众对管理部门的信任度,才能够使各项应激应对措施更有效地开展下去。如果民众开始对管理部门的工作开始质疑与反对,相信此时管理部门的任何应激措施无疑只会火上添油,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新馨.心理应激与应对――上海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2]亓晓丽,林文娟.焦虑和抑郁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和策略[J].心理科学进展,2005,(3).
[3]李,陈龙,裴华,等.人格特征与职工应激评价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4).
[4]时勘,范红霞,贾建民,等.我国民众对SARS信息的风险认知及心理行为[J].心理学报,2003,(4).
篇7
一是师范专业的生源质量普遍下降。由于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待遇总体上偏低,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严重偏低,再加上师范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通,致使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不愿报师范,不敢报师范。师范院校也追求综合性,致使师范生培养陷入了非良性循环境地,整个师范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二是师范专业的培养模式普遍陈旧单一。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手段都是老一套,缺乏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据基层反馈,近几年的师范毕业生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进展情况非常陌生,对新课程不了解;师范技能的训练普遍有所放松,现代化教育技术、“三字一话”等基本功的训练,在一些学校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保证;教育实习环节和教学实践环节没有完全到位,师范院校的教学、实验学习场地的建设和师资的配备,没有跟上扩招的速度,使教育实习流于形式。
三是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不够完善。盲目扩招导致师范专业的培养规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失衡,初中毕业五年制专科师范生质量已近失控。其次非师范教师资格认定仅是“纸上谈兵”,而实际教育教学能力是一纸空白。这些问题的存在,从源头上直接导致教师素质的下降。
那么,这些问题怎样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呢?关键要在三个方面提高认识,加强工作。
一、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母机,要确定师范教育的战略地位
我国有近500所师范院校,近200所综合性大学设有师范教育专业,近千万中小学教师承担着世界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
1.加强师范教育是新世纪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综合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进步,归根结底要靠教育的发展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可以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掌握21世纪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素质,系于师范。在以知识和科技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教师不仅在培养掌握先进生产力、创造先进文化的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他们本身就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加强师范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我们应当具有这样的民族忧患意识、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
2、加强师范教育是全面推进教育创新的战略基石
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样,就把教育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向了新的重要阶段。教育的创新包括教育理论、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等各方面的创新,但归根结底是培养知识经济社会迫切需要的创新人才。而正是在这一方面,教师的作用不可替代。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母机,决定了教师成长的先天素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工作,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特别是未来的教师作为新世纪教育创新的主体,如果自身不具备创新的精神与能力,就根本不会有真正意义的教育创新。因此,加强师范教育改革,建设一支高水平、创新型的教师队 伍,是推进教育创新的基本条件和迫切要求。
3、加强师范教育是大力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成败的战略核心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这是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谛。新课程所蕴含的先进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宏观趋势;折射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新的教育思想,必然要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中产生;新的教育理念,应当在教育教学的试验与探索中逐步升华与完善。要真正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的历史性转变,核心问题是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转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即教师要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艰难转化历程。诚然,在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中最重要、最关键是让教师接受新的理念,变接受为认同,变认同为教师拥有的素质,所以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改革教师培养和培训课程是建立一支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队伍的关键。要让未来的教师及时了解新课程实验的改革进程,深刻理解、认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意义、内涵、特征和一些课改实验操作方案,以提高其专业素养,加强其教学实践活动能力,使他们在教育教学实验实践中、探索中感受新课程理念的魅力,沐浴新课程案例的光辉,品尝新课程体会的甘甜。
二、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前沿阵地,要改革师范教育的办学体制
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母机,决定了教师成长的先天素质。我国师范教育的固有缺陷使得我国教师队伍缺少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
1.要改革师范教育的招生制度
高等师范院校的生源一直不理想。由于教师职业尚未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一般不愿进师范院校。有的考生刚进师范院校的大门就不想当老师,只不过是把进师范院校当作权宜之计;很多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毕业生也没有当教师的意向。虽然,全国各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单独考试、录取或提前单独录取、招收保送生、定向招生、定向就业、免收师范生培养费、增发生活补贴、试办高师预备班等,但这一情况并没有太大的好转。
现在的招生制度是制约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吸引、激励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办法或措施:(1)实行无息、低息贷款或免费的优惠政策。这项政策的目的在于吸引部分家境贫困但品学兼优的学生接受教师职业的学习和培训,毕业后原则上享受国家这项优惠政策的毕业生必须到农村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从教;并辅以实行服务期制度,凡是享受国家无息、低息贷款或免费政策的学生,必须事先与政府签订合同规定服务期限。(2)实行本硕连读学制。在有硕士以上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优秀本科毕业生可直接进入教育硕士阶段的学习、接受教师职业的培养;本硕连读可实行七年学制,前四年是学科专业学习,后三年中应安排一至二年的时间带着课题到中小学去实践、取得第一线的教育经验,然后继续完成教育硕士学业,这样可以吸收一些优秀人才从事教师职业。(3)实行教师培养提前单独招生办法。要改变以往一流生源进综合性大学或名牌大学、二三流生源才进师范院校的现状,应像军事院校或艺术类院校一样实行提前单独招生,让教师教育优先选择优秀生源,这样有利于改善教师教育生源的质量。(4)调整教育硕士招生考试制度。要为优秀教师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和良好发展的条件,教育硕士招生应对一线优秀的教师采取特殊的政策,不囿于考试尤其是外语考试,要破格接受他们继续深造,并通过教育硕士制度使他们成长起来,从中产生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的真正的教育家。
2.要改革师范教育的办学模式
要改革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我曾经在湖南师范大学说过,师范大学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育”。师范院校要重点投入师范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不要“见利忘业”,要保证教师专业培养目标实施,师范专业要按规定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并开足课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等方面的教学,加强教育实践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学校要建立与师范生培养规模相适应的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并安排教育实习专项经费,做好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让每个师范毕业生都能成为未来合格的教师。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无疑给教师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然而非师范院校由于培养目标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其教师教育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如江苏省教育厅对非师范院校举办教师教育情况的调研结果表明,有41.7的师范生认为非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管理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管理相比,并无自己的特色。这充分说明非师范院校在举办教师教育时不仅削弱了师范生的“师范性”,而且忽视了教师教育的专业性特点。那么如何保证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质量呢?一是要明确教师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二是要增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意识;三是营造教师专业发展和文化环境;四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质量评估。学校领导应从思想认识、经费投入及政策保障方面重视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经费预算、科研立项等方面做出统一规划,在教师教育专业招生、就业、师范生待遇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以确保教师教育建设能与整个学校的发展协调一致。非师范院校还应成立专门的教师教育管理委员会,对全校的教师教育进行统筹规划,促进校内非师范专业与师范专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培养学术性和师范性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3.要改革师范生的分配制度
我国有一千多万教师,和世界发达国家比,我国教师队伍基数大、分布广、层面多,城乡之间、教师个体间存在着诸多差异。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不管从质量和数量都严重失调,农村教师的兴衰就是中国教育的成败。所以要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一是改善办学条件;二是保证有足够优秀合格的教师。要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要采取每年由师范类学校面向全省招收一定数量的优秀初中毕业生,为农村特别是民族贫困县市农村乡镇以下小学定向培养五年制大专层次的教师。要在省本级教育经费预算中设立专项资金,对培养对象适当减免学杂费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由各县市区政府按需向市州教育局申报,市州教育局汇总报省教育厅审定,省教育厅将计划定向安排到培养学校和市州。由市州、县市区教育局组织本地区志愿从事农村小学教育工作、品行良好、成绩优秀(以市州初中会考成绩为依据)、身心健康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报名,培养学校与市州教育局共同组织面试,确定预录名单。预录学生与培养学校和县市区教育局正式签订培养和服务协议后,报省教育厅审批录取。学生毕业后,由县市区教育局按照协议安排到乡镇以下小学任教,享受资助的学生任教时间应在5年以上。
三、教书育人是培养教师的目标真缔,要拓展师范教育的教学内容
教书育人是每个未来教师的教学行为真缔所在,所以师范教育既要重视师范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的提高,更要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如果一个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教师如果没有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 就会倒塌,这个社会也就不会进步。
1.要弘扬教师职业道德
师德建设,意义深远。教师作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良好的师德不仅对于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进而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也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前提和承载高质量教育的基石。因此,师德建设,必须始终放在师范教育的首位。
同志提出的“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师德新要求,将师德建设提高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抓紧落实。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师德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师德建设新特点和新规律,在内容、形式、手段、制度、机制等各方面进行创新,把师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进一步健全教师资格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和完善师德考核、奖惩和定期表彰制度,将师德作为考核教师资格的重要内容。要教育广大教师学习老一辈教育家徐特立和当代教育战线先进典型胡昭程等,淡化“官”念,献身教育;要清心寡欲,立志做学问,杜绝一切浮躁的学术风气,不能把各种不良习气带进课堂,影响学生。要把师德建设和未来教师的发展结合起来,要加强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师范生认识教育、了解教育、热爱教育,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健康的生活习惯、优良的团队精神和求真务实、敬业奉献的职业素养。
2.要着力培养师范生的职业技能
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适应未来教师的需要和发展。首先是在内容上理论多,枯燥无味,与教学实际不太贴近;重学术、轻实用;国内各种新的教育流派的观点、特点介绍不多。其次是示范性不强。再次是教学基本功训练不足,教学实习时间短且形式主义严重。
要强化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与训练。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新时期教师职业技能的实际需要开设相关课程。大力改革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传统师范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突出师范生的教师基本素质和教学能力训练。在切实加强师范生“三字一话”(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积极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确保每一个师范生都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要加强和改进师范专业的实践教学。凡举办教师教育的学校,要建立与其培养规模和培养层次相适应的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并安排相应的教育实习经费,统一组织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要保证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时间。教育见习和实习期间应安排高水平的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和管理,严格考核,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选择一批条件好的中小学校作为师范生的见习、实习基地,并给予适当投入。省、市州的示范性学校至少成为一所高校的教育实习基地。被确定为教育实习基地的学校应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方便,选派工作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积极配合师范院校做好教育实习工作,切实保证教育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3.要改革师范教育课程
尽快制定教师教育学科的课程标准。原有的教育学科课程早已陈旧,必须要适应国际教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拓展课程内容,增加应用性的学科课程。要组织力量编写一部分新的适用的教师教育学科课程,但重要的是应把课程的标准尽快制定出来,然后采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式,通过申请立项、专家审定后,最后由国家将课程法制化。此外,涉及到教师教育课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学科教学法的改革严重滞后,这与整个学科教学法师资队伍的基本素养较低和学科自身发展薄弱肤浅有很大关系;因此,学科课程的改革应把学科教学法也纳入其中,并作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加以重视。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中小学形成了一些新的关注点,如课程的综合化、活动化,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等等。有鉴于此,在师范教育课程改革中必须关注以下内容:
教育性课程。强调通过教育性课程使未来教师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稳定的职业意识和全面的教育技能与方法,关注的重点不仅在于教育课程在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更在于教育课程体系的丰富程度。这体现了加强教育课程的职业性特征和其在师范教育中的特殊地位的考虑。
综合性课程。强调师范教育的综合性课程应该包括综合课程理论课和指向于基础教育综合课程的内容、需要、特征的综合课程,以使学生既能理解综合课程的基本内涵和一般原理,又能掌握综合的知识和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活动性课程。旨在增进师范生对活动课程的理论认识和直接经验、提高其有效组织实施活动课程的能力以及培养其自身的活动能力。其内容不但包括活动课程,还包括活动课程的理论概述和开发、设计、实施活动课程的方式和方法等。
自课程。即由学校提供教育素材和条件,由学习者自主选择、开发、设计并付诸实验性实施的课程。这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中的校本课程开发对未来教师能力与素养的要求。
工具性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对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应用,工具性课程的设计即基于此考虑。其内容应包括: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为主的技术课程,以常规性语言(汉语、英语)、计算机语言和符号语言(如绘画语言、音乐语言)为主的语言课程,以及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应用心理学或临床心理学为主的心理学课程。
4.要规范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篇8
关键词:教学改革;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2-7792-02
“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以理论课、实验和实训课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重点,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整合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以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1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下降,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普遍应用到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与操作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和实习场所一体化配置;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与职业技能考核一体化训练。它体现了“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职教思想。它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并进行了有机组合,使教学信息的传递具有同步性,改变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设计科学的实训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通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 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方案
2.1 明确课程定位,制定课程标准
为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鉴于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的现状,有必要对当前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与开发。项目化课程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与前提。
1)课程定位。确定本课程在就业岗位群中的要求,为此我们对九江及周边地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调研,形成了可分析的数据。从调研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有大部分毕业生从事网站建设方面的工作,因此本课程的就业岗位定位于网站建设岗位群。以职业标准为依据,着重培养学生对网页的需求分析、设计与制作等能力。
2)课程设计理念。在课程设计中我们遵循的理念是:以工作需求为目标选取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组织教学,以实际工作为场景实施教学,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呈现教学任务,以职业资格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
3)课程设计过程
(1)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九江及周边地区的近30多家企业,通过对人才市场的调研,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召开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等方式,及时跟踪IT行业发展趋势和动态,参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单位的岗位标准要求,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网站建设、网络编程、网络数据库等岗位。
(2)职业分析。根据市场调研分析结果,对岗位群所属的职业进行归类,形成专业、职业与岗位对应关系图。
(3)联合行业企业专家,分析推导典型工作任务。我们联合如南昌瑞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公司,邀请工程师、技术开发人员,组成课程开发专家小组,研究确定该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
(4)确定学习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是行业专家对职业的描述,作为教学来说还要将其转为教学载体。经过对子学习领域进行提炼分析,确定该课程的子学习领域为网站用户体验、网站规划与设计、主页设计与制作、主页美化设计、二级页面的设计与制、交互页面的设计与制作、网站的测试与、综合实训。
(5)学习情境设计。确定了子学习领域后,接下来就要精心设计各子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教学场景)。学习情境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为主线进行设置。
(6)形成学习领域的课程标准。经过以上步骤,我们就会形成《网页设计与制作》学习领域的课程标准。
2.2 教学任务情境化,工作流程进课堂
以岗位需求为中心、以真实的网站开发步骤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每个情境编排依据网站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设计四个真实的网站建设项目作为教学素材,根据教学规律进行优化,形成了本课程的教学项目。
项目一:信息工程系网站。这是一个导引项目,定位于“我教—你学”。主要用于教师教学示范和学生技术体验,是“边学边做”的教学过程。
项目二:小桂子工作室网站。这是一个是训练项目,定位于“你做—我导”,主要用于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是“做中学”的训练过程。
项目三:科技公司网站。这是一个强化项目,定位于“你做—我评”,主要用于强化学生网页设计与制作的综合能力,教师的作用是从用户的角度对网页设计效果进行评价,是“技能提升”的过程。
项目四:工学结合项目。这是一个综合项目,定位于“你做—用户评”,这个项目安排在企业进行,由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真实项目的设计与制作,学生参与用户需求分析、项目规划、设计与制作全过程,作品将直接由用户评价,是“工学结合”的过程。
这四个项目按照“项目驱动、分层递进、学生主体”的思路组织设计。每个项目,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展开教学,按照项目调查、方案决策、计划制定、组织分工、项目实施、结果测试、文档提交、项目评价八个工作步骤,引导学生通过项目实践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最终得到项目结果。
2.3 教学安排特色化,教学组织有序化
根据“基于设计导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理念”,我们提出了“17+1”的教学组织模式,将传统的18周教学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17周的理实一体课程教学,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第二阶段1周生产性实训,完成实际工作任务;学生在企业基地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该教学组织以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在“做中学”,实现了任务由模拟到真实逐步递进,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得到逐步提高。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遵循特殊—一般—特殊的教学策略。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通过工作分析获得工作化的“学习任务”(特殊),然后通过组建工作任务或项目(行动化的学习项目)将工作化的学习任务转换成课程教学内容(一般)。而这些项目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特殊)。课程开发及课程实施,都要落实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综合”的载体就是工作“项目”或“任务”(行动化的学习内容)。每个项目、任务或模块都是一项具体的行动化学习任务,所有内容的安排都要围绕学习任务的完成来展开。
2.4 课程考核过程化,评价模式多元化
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综合评定、校外评价、过程评价和最终评价等多元评价模式,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注重过程控制与改进后成果。
学生期末成绩=过程评价×0.6+最终结果×0.4。
过程评价(改进前)=上机操作成绩×0.3+课堂实践项目(项目2)×0.3+课外实践项目(项目3)×0.4。
最终结果(改进后)=上机操作成绩×0.1+课堂实践项目(项目2)×0.2+课外实践项目(项目3)×0.2+工学结合项目(项目4)×0.5。
2.5 教学手段现代化,自主学习自由化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建立虚拟项目、虚拟实验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本课程在教学设计中,有效利用各类软件对课程实训的全过程进行虚拟仿真。
1)虚拟实验技术
在网站的测试与这一学习情境中,需要相关的实验环境,如域名等,有些域名的申请需要一定的费用,所以我们采用Intranet技术构建实验实训环境,为学生的实验实训创造仿真训练的环境,同时在课程网站上,以项目实训为载体,详细介绍了虚拟实验环境的操作流程,为学生在线模拟训练提供了方便。
2)动画仿真技术
为方便同学们课余通过网络自主地学习,对于学生普遍反应难以掌握、操作性强的实训,我们利用LanStar、Flash Cam、Adobe Premiere、Camtasia Studio、Adobe Photoshop等软件,对完成实训任务的全过程进行屏幕录像,并经过技术处理,通过动画仿真操作过程的形式,辅以文字或声音介绍,把整个操作过程分步骤,完整形象,图文并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提高学习效率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
3 结束语
经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避免了灌输式单向信息传输,改变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现象,师生之间互动性增强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变的“动”起来了。在小组学习中,成员间分工明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相互切磋技能的氛围高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实践操作技能大大提升了。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对课程的内容和组织有充分的驾驭能力,教师中“双师”素质的比例得到大幅提高。在历年的评教中连续三年获得优秀,学生最终考评结果均得到明显进步。当然,随着环境的变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也应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完善,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机械设计与制造课程中的应用
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内涵
一体化教学就是指专业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的实践技能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提倡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技能学习为主导,通过学生的实践掌握真正的专业知识,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更需要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设计靠想象和实践,而制造完全就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理”与“实”结合,才能真正地学以致用。
2.优化教学内容
学校教师要按照“理论联系实际,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需求为主线,以模块化实践为主体”的总体设计要求,从而优化教学内容。以机械设计及制造教学“机械轴”的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先通过视频教学让学生了解轴的不同类型。其次,让学生了解轴的使用场合,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最后,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轴上零件的拆装过程,增强轴上零件的定位意识,实现理实结合的教学目标。
3.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流程
强化知识的理论技能与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学生要反复实践,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强化实践操作能力。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确保学生更快,更扎实的学习,只有学好了理论才能更好地付诸实践。
二、机械设计技术基础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1.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以适用够用为原则。重点在机械传动,常用机构,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技术标准、加工工艺、材料选择、使用维护;掌握基本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设计步骤。删减那些过深、过时的理论推导和证明,培养的是技能型、适用型人才,重点教会学生怎样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公式、定理、设计方法以及技术标准来计算、查找、确定所需要的参数;运用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来进行结构设计,解决工程设计的实际问题,这样即符合教育的培养目标,也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2.改革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课程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具体的机械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技术基础和其他相关课程知识进行机械设计的能力,训练学生查阅标准、规范、手册和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将原来理论教学结束后数周的课程设计融入理论教学的各个模块中,课程设计完成后,让学生把自己的设计拿来进行分组讨论,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法、设计的特点,主要参数的确定,工程图的表达,相互之间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找出不足,进行完善,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和设计水平。
3.采用模块化教学
打破教材章节的限制,甚至可以把几门相近的课程融合一体,将培养目标相同的相关的教学内容集中到一个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有培养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培养目标明确化。例如,在学习带传动这个模块时,把电动机的选择加入进去,因为电机的动力往往是通过皮带轮和联轴器来连接输出装置输出的,《学生工作任务书》要求学生学习这个模块后,计算带式输送机减速器需要的输入功率,分配各级传动的传动比,确定电机转速,根据功率和电机转速选择电动机,V型带型号及数量的确定,带轮的结构形状和尺寸的确定,带轮工程图的设计。
4.改革教学手段,加强实验教学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利用各种软件进行多媒体课件开发,如利用实物、模型进行课堂演示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机械基础实验室和实训车间让学生参观了解各种机构的运动形式和特点及通用机械零件的结构;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机械设计为线索,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标,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总结
现在制造业已经进入了“工业4.0”时代,传统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难适应飞速发展的机械工业。各类技工院校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在目前相关法规、标准缺失,而中国又人口众多,高技能人才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如何加快人才的培养和提高教育的质量将是整个职业教育机构和管理部门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以期为国家、为社会的更快更好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强大的后劲。
作者:朱亦新 单位:浙江交通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方贵盛.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
篇10
关键词:鼠标;脚用;简便;经济;
众所周知,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可以找到许多方便上肢残疾人群使用的产品用具,这其中就包括脚用鼠标。但是目前在市场上并没有一款得到了推广的脚用鼠标,究其原因,在于这毕竟是小众产品,不适合批量生产,导致制作成本偏高,即使制作出了成品也难以得到推广。本课题研究的装置主要面向上肢残疾人群,着眼于制造一种方便而经济的辅助装置来实现普通鼠标的脚用,相信这会给上肢残疾人群使用电脑带来方便。
二.装置的结构设计与实施方式
2.1 装置的结构
该脚用鼠标装置主体部分由两部分组成,下部是一个可以将普通鼠标固定于其中的盒体,盒体中主要还有一个可与鼠标滚轮直接接触的滚轮,该滚轮的滚动可带动鼠标滚轮的滚动。盒体上部有一带有四个点击触杆的踏板由一个球铰和若干复位弹簧固定在盒体上,踏板可以以球铰为支点向任意方向自由转动一定角度。当使用者用脚控制踏板左右转动一定角度的时候,左右触杆可直接点击鼠标左右键,当踏板前后转动的时候,前后触杆可点触式带动盒体内的滚轮滚动从而实现鼠标滚轮滚动。盒体与踏板的材料采用硬质塑料或者钢材,滚轮采用与鼠标内部滚轮类似的橡胶材料制成。该装置的三维设计模型如图1及图2:
2.2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
将鼠标置于盒中刚好滚轮相接触的地方,用固定螺钉顶住鼠标两侧加以固定,下方是是一个开孔,使鼠标底部直接与地下的鼠标垫接触,当整个装置由脚带动时可以使鼠标得到控制。踏板由球铰和支撑弹簧固定在盒体上,踏板的左右转动可以带动左右触杆向下点击鼠标左右键,其前后转动可以带动滚轮触杆向下点触滚轮,从而带动鼠标滚轮转动。当人脚踏上踏板并用绑带固定时,就可以用脚来操作鼠标了。
2.3装置的结构分析
2.3.1鼠标的滚轴方式
滚轴也称为滚轮,是鼠标必配的功能键,其作用是实现各种扩展功能以及附加功能。在该脚用鼠标中它实现的功能如下:(1)实现翻页功能在浏览网页时,使用者利用踏板的前后转动可以带动滚轮触杆向下点触滚轮,从而带动鼠标滚轮转动,网页即可上下翻动,免去了移动鼠标和点击滚动条之苦,非常直观易用,因而滚轮鼠标又有Internet鼠标之美誉。而且,在包括Microsoft Office在内等众多编辑窗口和浏览窗口中进行编辑和浏览时,滚轮键也可以方便地取代滚动条实现上下翻动功能,特别是对大文档的浏览编辑。
(2)快速取得最佳视图除上述翻动功能外,滚轮鼠标的另一个显著功能就是使用者在用脚按下Ctrl键时,利用踏板的前后转动可以带动滚轮触杆向下点触滚轮,从而带动鼠标滚轮转动,滚动滚轮可以方便地对许多窗口的显示内容进行自由的缩放,从而得到最佳的视图。配合鼠标驱动程序,鼠标滚轴还能实现更多的功能。
2.3.2 鼠标的定位技术
定位技术是指鼠标定位的方式,和鼠标的工作方式密切相关,使用者利用踏板的左右转动可以带动左右触杆向下点击鼠标左右键,从而实现定位。
2.3.3 鼠标的移动
使用者将脚套在图中所示的吊带上面,以地面为基准,可以实现鼠标整体的移动,从而来改变鼠标指针在屏幕上的位置。
装置各部分材料的初选
3.1 外壳体材料的选择
经过搜集网上资料和权衡以后,秉承着经济耐用的原则,我们对装置各部分组件进行了材料的初步选择
对于装置的外壳体,我们选择了ABS工程塑料,即PC+ABS(工程塑料合金),在化学工业的中文名字叫塑料合金。之所以我们选择了这种材料,主要是因为优良的综合性能,有极好的冲击强度、尺寸稳定性好。这对于需要有稳定尺寸的外壳是十分良好的材料。除此之外,这种材料既具有PC树脂的优良耐热耐候性、尺寸稳定性和耐冲击性能,又具有ABS树脂优良的加工流动性。它的成本较低,所以价格便宜。
3.2 踏板和接触杆以及滚珠材料的选择
对于踏板和接触杆部分,我们选择了聚丙烯,它无毒、无味,密度小,强度、刚度、硬度耐热性均优于低压聚乙烯,适于制作一般机械零件,耐腐蚀零件和绝缘零件。而踏板和接触杆正是需要有强刚度强度的低密度材料,聚丙烯符合这个条件。
对于脚垫鼠标中的滚珠部分,我们选用了pc塑料外包橡胶,一方面可以减轻重量,另一方面又有弹性。
四.结论
经过本文的探究,我们已经论证的该脚用鼠标装置的优越性与可行性,并初步确定了装置的实施方案、尺寸以及各部件的材料。我们相信该装置完整设计制造出来一定会有不错的前景,这也是我们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