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玻璃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1 01:0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型玻璃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教学案例;学习兴趣;课堂氛围;创新个性;社会适应能力
背景:
师:同学们,玻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谁想介绍一下自己对玻璃的了解?(学生纷纷介绍自己所熟悉的玻璃,诸如有机的、无机的;有色的、无色的;薄的、厚的;等等。)你们知道得还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与玻璃紧密相关(板书课题《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所介绍的玻璃与我们已知的玻璃有什么不同?同学们想不想知道?
“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兴趣极高。
师:好,以组为单位,先熟读课文,然后召开产品新闻会,推选一名同学扮演玻璃厂的设计师,介绍新产品,当设计师讲解时,其他同学可对他进行提问。这么学习行吗?
学生齐声道:“行!”
师:好,现在开始准备。(教师提出读书要求:1,认真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流利,读懂;2.抓住文中描述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的部分,深入思考,变成自己的理解,在会上宣讲。)学生熟读课文并把教室布置完后,会开始。
生(设计师):各位先生们,女士们,我是新型玻璃厂的设计师。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产品新闻会。通过技术创新,我们研制并生产出了五种玻璃,它们是“夹丝网防盗玻璃……”这些产品质量优良,应用广泛,欢迎各界人士使用。
生(问):请问“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
生(设计师):它的特点就是防盗。
生(问):请具体谈谈。
生(设计师):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玻璃里面有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丝网与电源、自动报警器相连接。当有人划破玻璃时,就会发出警报。
生(问):请解释一下“极细”的意思。
生(设计师):“极细”就是很细、非常细的意思。极细的金属丝网就是用很细、非常细的、能够导电的金属材料做的丝网。这种丝网要比蜘蛛网更细更密。
生(问):请你谈谈这种玻璃的用途。
生(设计师):在银行以及存放文物、珠宝、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中都可以采用。会开得有声有色,课堂气氛热烈。
在师进行教学总结后,师问:那个单位谈谈你们单位以后的构想。
生:我们想研制一种“不沾水玻璃”,雨雪天行驶的汽车,司机的视线模糊不清,容易出事故。如果有一种“不沾水玻璃”,雨雪天汽车行驶就安全多了。
生:我们还想研制一种“吸尘玻璃”,用这种玻璃做黑板,教室里既不会粉尘飞扬,又不会影响师生的健康。
会结束。(师生共同为他们鼓掌。)
分析:
常识性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但教师都觉得不太好教,学生也没啥兴趣学。那么,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怎样做到既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上述教学片断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创新性思维活跃,使学生真正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精心创设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1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因为兴趣是儿童认知活动的动力,最好的学习是学生对所学有内在兴趣。从上面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教师从学生已经熟知的玻璃出发,引出了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学生急于想知道新型玻璃,这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召开产品会和聘请推销员的环节,更使同学激动不已,学生们都精心准备,全身心地投入,主体性参与极高。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2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上述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课堂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的气氛极浓。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教师的平等参与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而且对学习重点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3 在大胆设想中培养创新个性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多一点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述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畅谈自己的想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想象,同时,对学生创新性人格塑造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4 锤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课堂实践活动的社会化,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经验和能力,以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上述教学过程中,通过召开会和聘请推销员的环节,把学生直接推向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模拟市场竞争中,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锤炼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5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篇2
关键词:表达力;规范性;思辨性;审美性;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033-03
语文教师表达力是语文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教学语境中以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为形式传授知识能力、传达思想情感时反映出来的独特的语用行为能力。教师的文化底蕴、学科能力、思维品质、精神素养等都以语音、文字为媒介呈现在专业生活中,并以此确证教师的生命价值。对学生而言,语文教师的表达具有言语示范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是“鲜活的教科书”;对教学而言,优秀的表达使课堂对话富有深度、广度和美感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媒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表达可以抒发性情、疏理思维,是实现专业自我、享受专业幸福的必由之路。作为担任母语教学的专任教师,必须着力提升基于独立人格和自由思维的表达力。那么,在崇尚表达的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表达力品质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规范性:准确、得体
规范性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表达力品质。母语教师应该拥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吐字清晰、发音准确、语流通畅。这既有赖于教师的天赋,更有赖于教师职前和职后的持久训练。课堂教学表达要符合语法、逻辑,要条理清晰,表意明确。无论是讲授行为、提问行为、反馈行为还是调控行为,都必须做到准确、得体,杜绝口误、缀语以及纠错性的表达。不够准确的言语表达势必影响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不够得体的言语表达则容易造成误解,有时甚至会伤害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而且,不够准确、得体的表达对学生是一种消极示范,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污染学生的言语品质。因此,语文教师的表达一定要做到准确、得体。表达的准确、得体也指适合特定的语境,任何一种言语表达“必然生成于一定的语境”[1],语境对言语生成有种内在的制约,表达主体凭借自身的言语表达“境感”生成最切合这一语境的表达。
二、思辨性:缜密、深刻
缜密、深刻也是现代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言语表达品质。中国的文化传统从来都不缺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神龙见首而不见尾”、“不涉理路”之类的言语表达美学标准,但相对缺乏明晰的理路、严谨的逻辑、缜密的演绎,而这也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思维和表达的通病。语文教师不仅要以缜密、严谨、深刻的表达来组织和实施教学,而且要成为一种“给力”的言语示范,逐步培养和熏染出具有缜密、深刻表达品质的学生。课堂引导,对话沟通,追问评价,归纳提升等,都需要通过缜密而深刻的言语表达来呈现。教学以说理性见长的文章时,语文教师思维和表达缜密、深刻,分析课文自然能做到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缜密、深刻也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需要。语文教师要想不沦落为教书匠,就要成为研究者、表达者。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在研究和写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信念。建言立说不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然的使命,但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心怀理想,在建言立说中确证自己,在建言立说中提升思辨性表达力。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他的课堂教学表达就呈现出严谨和缜密的风格。品读于永正《新型玻璃》教学片段,其表达的严谨、缜密可见一斑:师: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生:这一课一共写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师: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不过,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一下。(该生面有难色,欲坐下。)师: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生:(该生思考了一会儿。)本课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听课的老师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学生为她鼓掌。)师: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坐下了,不就失去一次显示自己的机会吗?[2]于永正敏锐的语感、严谨的思维于此可见一斑。“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评价用语准确到位;“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则鼓励并有效地推动学生进一步完善答案,“妙就妙在‘分别是’”,这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十分精准到位的提升和深化。于老师的深刻也正在于此。
三、审美性:丰满、灵动
审美性是语文教师独具的表达力品质,语文教师的言语表达必须彰显出“语文”的特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适时变换语调、语速、语气,使表达抑扬顿挫、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旋律美;文本的形象、意境、情思都通过话语的轻重缓急变化直观地刺激学生的听觉,让学生通过声音“看到”丰满的意象,体验到逼真的意境,感受到灵动的情思。书面表达也要有丰满的意象、逼真的描写、灵动的情思。语文教师要善于勾勒鲜明的形象,描摹生动的意境,使读者和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述悲时能如泣如诉,给人不觉“悲从中来”之感,传喜时要能让语言和声调灵动飞扬,让每一颗心灵都快乐地舞蹈。倾听和欣赏语文教师的表达,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是一次酣畅淋漓的心灵和眼睛的旅行。从霍懋征老师《月光曲》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霍老师教学表达的审美特性:师:月光穿过窗户,洒落下来,屋子里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白纱,柔柔的,轻轻的。屋子里显得特别清幽。同学们,“清幽”是什么意思?生:很安静,没有一点声音。师:是的,很安静,而且很美。虽然只是一间茅草房,但是,在月光下,像披上了一层银纱,那么幽静,那么柔美,这才叫作清幽呀!在这么美、这么静的环境中,兄妹俩站在钢琴旁边等待听贝多芬弹琴。〔师出示幻灯图片——贝多芬在月光下弹琴。学生对照图片和课文的描写,想象当时的景象〕[3]。
四、创新性:独特、新鲜
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要追求表达的独特性、新颖性,拒绝外显言语的公式化、套路化、浅薄化,以免传导到课堂上,直接污染母语语用生态环境。想要追求创新表达,语文教师首先就要养成独立人格,善于批判性思考,敢于质疑问难;优秀的语文教师绝不是教科书的忠实信徒,绝不是教案的“搬运工”,他们用开放的心态、智慧的识见、批判的眼光来对待教学,能根据文本和学情匠心独运地设计和组织教学,给人耳目一新的新鲜感。全国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就是一个敢于独立解读文本,而且鼓励学生用批判、质疑的眼光阅读文本的老师。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是一个真理。你相信吗?生:(齐声)相信。师:真理不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你们却一个问号都没有,真理怎么诞生呀?敢于怀疑别人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发现真理必不可缺的精神!没有经过质疑的真理不一定是真理,而可能是——生:(齐声)谬论。师:对啊!所以,你要敢于怀疑这个观点。有疑问吗?(学生提出若干质疑)师:(高兴地)你们这么想、这么问,就迈出了发现真理的第一步!——薛法根执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杭州“千课万人”听课时笔者记录)。
薛法根老师的教学表达以简洁给力著称,而且他还是一个有着思辨的头脑、批判的眼光、智慧的识见的老师,他时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深度体验、个性表达。他的教学表达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教学表达如是,书面表达亦如是,给文字烙上个性的印章,折射出教师作为智慧生命的个性风采。拒绝雷同表达,拒绝套板反应,拒绝表达的同质化,追求“意新语工”的表达、“前人之所未道”的表达、新鲜自然的表达。规范性是对语文教师表达力品质最基本的要求;审美性是语文教师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而独具的表达力品质;思辨性是语文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通行证;创新性是语文教师表达力的“活力”指标。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表达力呢?首先,要开放阅读视野,广纳博取,提升自身的语用品质。其次要学会独立思考,热爱表达、热衷表达,在常用文体的写作中,砥砺表达基本功;在自由写作中放飞心情、展现才情;在教学评论中锤炼思维、重构思想。规范表达、审美表达、思辨表达、创新表达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努力追求的表达力品质。语文教师必须在专业生活中不断砥砺、亮化自身的语用品质,使自身的表达成为学生的典范。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30.
篇3
关键词:文化差异;企业重组;文化整合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经济领域中以资产融合为特征的企业重组现象日益增多。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企业并购决策都是基于经济和财务方面的考虑,而忽略了企业文化方面的因素。在资产重组过程中,如果只重视经济上的资源配置,忽视对新的企业组织上的文化整合与重塑,势必会阻碍资本经营的有效运作,加大企业管理成本,影响企业经营效率。因此,文化整合是企业重组不可或缺的配套工程,企业并购过程不仅仅是企业间有形资源的优化组合,更重要的是企业无形资源的优化组合。
一、文化整合在企业重组中的作用
文化也是一种管理手段。文化对企业管理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它是用共同的价值标准培养企业意识的一种手段,可以统一成员的思想,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加强职工的自我控制。
第二,能激励职工奋发进取,提高士气,重视职业道德,形成创业动力。
第三,它是一个企业进行改革创新和实现战略发展的思想基础,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用性。
第四,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使群体产生更大的协调力。
第五,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的影响。
事实上,世界上许多成功的公司和企业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管理文化”。如IBM公司,其创始人沃森十分重视经营哲学和文化管理,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为公司确定了“以人为核心,向所有用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的宗旨,明确提出了为职工利益、为顾客利益、为股东利益的三原则,后来发展为“尊重个人”、“服务”和“完全主义”三信条。这就是IBM公司今天的管理哲学。他们认为IBM最大的秘密在于:“卓越的企业伦理”,一个职工只有当他们被看作是高尚的人而受到尊重、受到信赖时,企业的价值才能展现光辉。
事实上,管理效率依赖于诸如价值系统、管理哲学等文化变量。日本的成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日本创造了经济奇迹后,美国不得不放下架子去研究日本。美国人发现日本的一些具体管理办法不同于美国,如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禀议决策制、企业工会等。但他们认为这些具体的管理办法同日本的民族传统与社会习惯有很大的联系,美国人很难借鉴。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寻求其本质,他们发现日美管理的根本差异在于对管理因素的认识有所不同。美国管理过分强调诸如技术、设备、方法、规章、组织结构、财务分析等这些“硬”的因素,而日本则比较注重诸如目标、宗旨、信念、人和、价值准则等这些“软”的因素,而这些“软”因素与整个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美国人在发现这些差别后,又回过头研究美国的经营成功的企业,发现美国成功的企业也同样注重这些“软”因素。他们最终得出结论:文化的这种软因素是管理的核心因素,是管理成败的根本与关键的因素。
二、文化整合的误区
文化是现代企业之魂。文化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将各企业文化要素相加,也不是纯粹地抛弃一个只要另一个,而是双方长期复杂的磨合过程,是扬长避短和优势互补,从而形成新的企业文化特质。它包括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尊重和坚持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素质,从各个环节调动并合理配套有助于企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的积极因素,形成合力,在企业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
文化整合的关键:一是要形成注重合作的团队精神。有人曾做过一个关于竞争与合作的实验:在一个装有若干个纸做的圆锥体的大玻璃瓶里,把每个圆锥体的尖端用细线系在瓶外;在瓶子的底部装一个水管,可导水入瓶;被试者可用细线将圆锥体拉出瓶外,但因瓶颈较窄,每次只能拉出一个。实验结果证明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合作大于竞争。二是要建立充满活力的创新机制。3M公司常常被认为是美国最富创新精神的管理样板。在3M公司,组织上下不断地致力于创设一种能自我更新的公司文化。公司的每一位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家和管理人员都面临“保持第一”的挑战。为达到这一目标,公司采取了各种措施。如所有的研究人员都被要求有15%的时间花在能在未来给企业带来极大效益的小项目上。这种高风险、高成本的策略给3M公司带来了许多利润丰厚的创新型产品,包括市面上流行的黄色的粘可贴。另外,公司还鼓励研究人员与营销人员结成团队以共享信息,并与市场保持紧密联系。事实上,当3M公司德克萨斯的奥斯丁郊外成立“第二大本营”时,它特意设计了大型的办公大楼,“迫使”组织不同部门的人员相互交换。在3M公司,人的发展被视为关键。公司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广泛的人员和组织变革,目的在于维护一支一流的职工队伍,而公司的竞争优势也由此而得以加强。如果询问3M公司为什么历经这么多年,还始终维持着如此高的业绩,那么,公司的总裁会告诉你两个事实:创新和质量。“这是我们这个日益激烈的竞争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工具”。
三、文化整合的症结
企业重组中存在着三个重要的环节:战略重组,过程管理,重组后的文化整合。从我国企业重组的实际运作情况来看,相对前者而言,文化整合最为困难也最复杂。文化整合的困难和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文化冲突和文化阻力,从根本上说源于文化差异。
(一)企业之间文化传统的差异
每个企业都会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而在各自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的经济和文化等环境的影响不同,发展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不同,自然形成的企业文化传统也就不同。企业之间的地域、民族、素质、行业和所有制形式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文化性格和文化模式的差异。企业文化传统的差异决定了不同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不同,给企业重组带来了很大的文化阻力。文化传统的差异是企业之间的根本差异之一,也是企业文化整合的最大难题。(二)企业重组中员工的心态
事实上,企业重组中文化阻力很多时候来自企业员工的心态。主要表现为:一是被重组员工对原有企业文化怀旧心理。二是被重组企业员工对变革前景“不确定”的疑惧心理。三是“兼并”与“被兼并”的心态反差。四是被重组企业的员工对“利益减少”的危机意识。
(三)企业文化本身的特性
任何文化都是长期沉淀的结果,企业文化也是一样,它是伴随着企业的成长而成长,并在各种要素综合作用下不断演化、成熟的,是企业全体员工长期共同努力、协作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以及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长期相互磨合的结果。因而,企业重组中要改变或创新一种企业文化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不可能一蹴而就。此外,文化的存在可能长于组织的存在,当组织形态改变后,原有企业文化并不会立即消失,而是有一定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存续期,继续对原组织成员产生影响。由于这种延续性的存在,使文化的改变和更替具有迟缓性,并非组织结构一经更新,文化也随即更新,重组中企业从旧文化到新文化的转变是一个缓慢持久的过程。企业文化所具有的这些生成的长期性、存在的延续性和改变的迟缓性等特点,会给企业文化的变革和整合增大难度。
四、文化整合的方式
企业文化整合是指在企业重组过程中将相异或矛盾的文化特质在相互磨合和调整后形成一种新的和谐的文化体系。企业重组中的企业文化整合方式,主要由双方企业文化的强弱程度、相适应性以及企业重组的战略目标共同决定,大致可有以下几种:
(一)替代式
当强势企业重组弱势企业时,强势企业向弱势企业输出自己的管理模式和文化模式,促使弱势企业的文化发生根本的改变,最终以自己的强文化取代对方的弱文化。典型的例子是海尔兼并青岛红星电器有限公司。海尔在兼并之初,首先派去的不是市场营销人员,也不是财务人员,而是企业文化部的人员。通过对被兼并企业进行先进文化理念的输入和一整套文化模式的改组,使被兼并企业职工的斗志空前高涨,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海尔的成功在于坚持以自己积极进取的创业文化取代对方的守业文化,以自己的无形资产盘活对方的有形资产。
(二)融合式
在强势企业与强势企业重组时,双方都有令人自豪而优秀的企业文化,彼此只能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和吸收对方文化的优点,在文化上相互同化,使两种不同的文化最终复合成为一种更优秀的新型企业文化。例如上海贝尔公司是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比利时阿尔卡特贝尔公司和比利时王国政府合作基金会合资建立的。在公司建立之初,各方就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加强沟通,精诚团结,逐步形成了全新的“团结、奋进、为大家”的贝尔文化。虽然我们在贝尔公司的文化模式中仍可以找到合资各方的原有文化踪迹,但却已今非昔比,其文化已具有新的内涵。
五、文化整合的步骤
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也是一个文化实体,企业重组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因此,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充分重视重组中的文化整合,并有意识地塑造一种理想的企业文化模式,最终提高企业重组的效益、实现企业重组的战略目标。具体步骤如下:
(一)分析比较,找出差异
认真调查研究,对重组企业内部原各企业群体的文化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比较,明确该坚持、提倡、弘扬的是什么,该摒弃、纠正、完善的是什么。切记一刀切,因为优势企业也可能存在某些落后的不合理的文化因素,劣势企业也可能存在某些先进、合理的文化因素。
(二)立足实际,弥补差距
立足双方企业文化的实际状况,根据企业重组的战略要求,对未来的文化模式的实施措施进行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设计,并将设计好的理想文化模式进行适当的细化和量化,详细规划对新文化的推广。首先是价值观念的整合。企业重组后,应当通过宣传动员,将员工对企业目标、企业的市场形象、员工成功的标准等问题的不同的看法规范为一种新的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的统一的价值观。其次是制度文化的整合。企业在重组后,适当按照分工协作的要求,建立新的一整套规章制度,以便从硬约束的角度与其他各种软约束因素共同强化新文化在员工思想上的积淀。制度设立不宜过繁,以免束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制度一旦确立,便要严格执行,不能徇私枉法。再次是物质文化的整合。运用员工服装、企业商标、标志物、厂房车间、工作环境、娱乐场所等物质因素进一步强化企业员工的协同感和对企业深层观念文化的理解,进而使新的企业文化渐渐在员工心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王蔷.组织行为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篇4
印刷材料是现代印刷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当前高校印刷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印刷材料与适性”是印刷工程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印刷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印刷技术得到了迅猛提升,传统胶印的市场需求正逐渐下降,而环保柔性版印刷、包装印刷、数字印刷等市场正在逐步扩大。结合印刷行业现状以及未来全球印刷技术的发展趋势,当前教学内容主要着重于纸张和油墨的“印刷材料与适性”课程教学体系已存在内容较滞后、评价手段单一以及创新启发性较差等问题。着眼于未来的印刷工程高等教育,培养与时俱进的专业人才,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课程综合改革已迫在眉睫。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从“印刷材料与适性”课程定位及教学目标出发,对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创新思维启发、考核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课程改革定位和教学目标
“印刷材料与适性”是讲授纸张、塑料、油墨、印刷助剂等常用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及印刷适性等基本知识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常用印刷材料基本物理性能、化学性能、检测分析方法以及印刷适性的学习,学生具备分析评价印刷材料能力、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进一步加深,为进一步研发改进印刷材料奠定一定的基础。课程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
1.课堂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纸张、塑料等常见承印材料的基本结构和特性,掌握印刷纸张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力学性能、光学性能以及表面特性等综合应用性能,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课程知识分析、评价印刷材料的能力。通过对油墨发展历程、主要组分以及性能的讲解,使学生熟悉印刷油墨的制备过程,掌握油墨的组成、特性以及印刷适性。通过对塑料、金属、玻璃等其他承印材料的讲解,拓展学生对印刷材料的学习范围。通过讲授印刷材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学生初步建立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实验教学目标通过实验环节,以团队合作方式让学生掌握纸张性能检测方法,并对不同种类的纸张特性进行比较,了解纸张性能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及工作总结与汇报能力。二、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及优化目前,西安理工大学“印刷材料与适性”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课程总学时为4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为34学时,实验教学为6学时。多年以来,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纸张和油墨两大方面,涉及两种主要印刷材料的组成、基本物化性能以及印刷适性,而且大量课时都集中在以胶印为典型印刷工艺的纸张和油墨的学习上。课堂讲解主要强调印刷材料性能和印刷适性,缺乏对材料组成,尤其是结构的充分介绍,课堂教学内容形式较单一、学习氛围往往比较枯燥。基于以上诸多问题,学校对该课程内容的更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系统性,课程内容更新将着重突出印刷材料表观及微观结构、物理及化学性能对印刷适性的影响,对纸张、油墨、塑料等其他印刷材料模块单独形成从基础理论到应用实际的系统性教学,培养学生深层次理解课程内容的能力。二是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新颖性,随着数字印刷、环保柔性版印刷、包装印刷等印刷技术市场份额逐渐加大,课程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胶印材料,讲解领域将进一步囊括新型数字印刷材料、包装印刷材料等领域。三是加强实用性和创新性,结合课堂讲解、实验教学以及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合理鉴别、选用印刷材料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创新以及后续研发创新能力。四是突出绿色环保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绿色印刷包装材料以及印刷包装材料循环利用和资源化利用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印刷材料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课程体系创新,明确教学思路根据印刷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要求以及印刷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换代快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动态更新教材、教案及教学内容,以“强化基础、创新驱动、突出能力、面向市场”为基本思路,将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着力构建突出理论基础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适应新时期印刷行业发展需求。
2.课堂教学方法探索“印刷材料与适性”课程内容涉及纸张、油墨、塑料、橡皮布、润版液等方面,具体知识点包括植物纤维、化学、物理、材料科学、光学等学科领域,涉及面广泛,知识点繁多。如何充分保障课堂教学效果,是主讲教师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学校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采取一系列手段提高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强化课程教学效果。首先,从任课教师教学态度上下工夫,高度重视基于课程大纲的教学日历、课堂教案、授课PPT、板书内容精心设计以及课堂时间精确安排等基础工作;通过任课教师的高度重视引领并提升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其次,在授课过程中不仅注重基本知识的讲解,更要适当突出“创新发散思维”,例如,在讲解第一章纸张内容时,在讲课教材内容如纸张组成、植物纤维原料类型及结构的基础上,突破课本内容局限,适当讲解各类纸张研究发展历史、现状、植物纤维的其他最新前沿应用研究领域及发现现状和前景等,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创新发散思维。再次,对于重点难点内容,采取分组预习并总结汇报的学习模式,将选课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安排每个小组课后通过教材、查阅资料、调研等方式对不同的内容进行预习,课程系统讲解完成后,再要求每个小组对所负责的内容进行总结汇报,并将各小组总结内容补充完善后分发给全体学生,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有效解决课程重点难点问题,而且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这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印刷材料的热情,近年来课堂出席率均在98%以上,上课期间学生表现积极,期末考核成绩优良比例在70%以上,学生对课程的反响和评价很高。
3.基于创新思维开发的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在工科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课堂教学重要的补充环节。“印刷材料与适性”传统实验教学主要注重于要求学生熟悉印刷材料基本性能(如纸张定量、厚度、白度、光泽度、平滑度以及油墨黏性、黏度、吸墨性等)的检测方法,实验过程相对简单,缺乏创新性,难以激发学生兴趣。针对这一问题,在西安理工大学实验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主讲教师对课程实验教学进行了创新模式改革和实践。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本着提高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的基本想法,首先在原有实验基础上,开发了“纸张成型及印刷适性综合性实验”。学生突破传统被动式检测试样的实验模式,主动设计实验,在实验室完成从纸张成型、纸张性能到印刷适性的系统检测和分析,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进一步补充了除纸张和油墨之外的其他印刷包装材料性能分析实验,在西安理工大学实验建设项目的支持下,采购并建设了塑料类材料以及薄膜类材料物理性能、微观性能检测与分析设备,并对应开发新型印刷材料特性分析及检测实验。这一系列新的综合型实验的开发为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实验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提高了课程实验教学效果。
4.基于课程内容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申报和研究深入钻研课程重点难点内容,并以课程内容为基础,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科学研究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笔者围绕印刷包装材料相关知识点,凝练研究方向,引导选课学生参与到科学项目研究实践中,并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近年来,笔者指导选课学生先后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2项,省级项目4项。学生通过亲自参加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项目研究,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而且初步掌握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参与学生均表示受益匪浅。经过几年的摸索,逐步形成“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创新研究”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不仅掌握了可应用于生产实际的印刷包装专业知识,而且也为其进一步攻读相关领域研究生奠定理论基础。5.考核方法系统化课程考核方法对于评价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也是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的加权值作为课程总评成绩,由于期末考试所占比重很高,容易促使某些平时并未认真听课的学生突击学习甚至作弊,导致考核结果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学习效果。课程改革后,基于课程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课程将进一步完善考核措施,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评价,注重课堂表现、小组协作情况、实验参与及主动性、创新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查阅资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并建立系统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四、结语
篇5
一、考虑起点,学会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精心预设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保证,有了充分的预设,教师就能灵活应对教学中意外的问题。
例:一辆汽车2/5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学生列式18÷2/5后,学生探讨计算方法,教师根据讨论后的三种计算方法,引导大家验证。于是学生经过一番想、画、算,课堂上就出现了多种验证方法。这时,教师要及时找准学生真正的学习起点,由于教师事先有了充分的预设,此时,只是略作思考即改变教案,教学就转变为动态生成。把这些起点资源纳入教学预设之中,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主动构建,加深了数学教学的体验性和生成性。
二、见风使舵,调整预设
课堂上,面对孩子们在思路上旁逸斜出、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这些“歧路动态资源”,是把他们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选择前者是会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但牵着孩子们走,无疑置“动态生成资源”不顾,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开门见山,举起梯形的纸板问学生:“你知道这个纸板的面积有多大?”马上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底乘高再除以2。所以只要量一量梯形的底和高是多少就能算出来。”没有探究学生就说开了,预先设计的环节和问题全泡汤了。面对这一“意外”,我急中生智,用询问的口气问学生:“知道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同学请举手?”结果大半以上的同学都举手了,“那么知道梯形的面积为什么用底乘高再除以2的呢?”学生摇头不回答。这不正是本节课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吗?于是,在肯定了学生主动学习态度的同时,指出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梯形的面积为什么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来计算。比一比,看哪个同学,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最先发现。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有利于动态生成的问题,学生学得非常主动,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想。
三、灵光一闪,尽现精彩
由于生成资源是即兴的、灵动的,来自于学习者自身的,因而利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把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放大,让它临场闪光,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有生机,学生才会享受到数学的无限乐趣。老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积极、向上温馨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消除各种不良学习心理的影响,给学生以自信、轻松、个性张扬与思维放飞的土壤,使潜在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在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自由放飞,使课堂精彩纷呈。
如:(1)二年级学生“六一”做夹弹子游戏,在两个盘子先放玻璃球,如果每个盘子里放7个,一共放了多少个?
(2)有2个盘子,一盘放了7个玻璃球,一盘放了6个玻璃球,一共放了多少个?
这时二年级学了乘法后笔者出的两道题目,结果学生做完第(1)后,跟着做第(2)题时,做的五花八门。
生1:7×6=42(个);生2:2×7=14(个);生3:2×6=12(个);生4:2+7+6=15(个)。二年级小学生思维很易定势,受第(1)题的影响,所以有一部分学生就“水到渠成”地做成了7×6=42;2×7=14;2×6=12。至于“2+7+6=15”这个就是不理解题意了。其实出现以上的错误,最本质的问题是没搞清加法与乘法的联系和区别。怎么办?
师:同学们刚才四个算式列的是错误的,但是我们略作改动,就可以变为正确的,怎么改呢?大家先拿两样东西比划一下题目的意思?(学生在台下演示题目意思。)
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如何来修正刚才的错误?
生1:“7×6”改为“7+6”
生2:“2+7+6”这里的“2”取掉,因为“2”代表的是盘子,盘子不能和球加一起,两个不是一样东西。
生3:我有一种新的做法,先想象成两盘里的球都是6个,然后把多的那一个加上就行,就是2×6+1=13
生4:我也想起一种来了,就是把两盘都想象成7个球,然后去一个就行。就是2×7-1=13
师:你能根据“7×6”这个算式,编一个题目吗?“2+7+6=15”这一道算式你能编一个题目吗?
在这里,笔者有意展错,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通过对题目的再次“解读”,就主动找到了错误的根源,探究出正确的方法,从而也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探求知识的愿望和动力,让学生在找错、议错、辨错、改错的反思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6
【关键词】多媒体 农村初中化学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126-02
多媒体一般理解为多种媒体的综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广泛地应用于教学领域。多媒体教学正以其丰富的教学内容、鲜明的教学特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逐步打破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促进了教育技术的信息化。
一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优点
1.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与传统教育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在化学课上,若合理地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或者计算机等媒体,直观生动地把所要讲的东西展示给学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热情,使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地学习。多媒体不仅能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它还能节约传统的板书时间,开阔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我教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章第一节《化学与能源》一课时,首先利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图片,有灯光照耀下的城市夜景、有公路上奔驰的汽车、有电视机、电冰箱等系列电器,让学生在观看图片的同时认真思考: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夜幕下的城市是多么的漂亮,所有的这一切,如果离开了能源,一切将停止转动。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原来我们生活的世界是这样的美好,因为是农村中学,大多数同学根本没有见过城市夜景,老师再多的语言描述都没有一张图片或是一段视频的效果好。学生还在回味着那些五彩缤纷的图片时,我又紧接着播放了一段有关能源危机的新闻报道,学生一下子从理想化的世界里回到现实的世界中,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联系到近年来煤、石油等产品不断涨价,学生心中已有了一个问题,怎样来解决当前的能源危机呢?同样,教师向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这样想,怎么老师提的问题和我自己心中想的一样呢?其实这就是利用多媒体手段的效果,让学生的思维跟着你的思维走,没有媒体手段,作为这一节内容,要想达到这个效果,恐怕很难。让学生思考片刻后,我让同学们回答,有同学说发展氢能,有的说发展太阳能,也有的说发展核能,对于多数农村中学生来说,这些新型的能源在他们的头脑中也只是一个概念,没有更深的认识。我又通过大屏幕播放了一段我收集的介绍新型能源的录像,让学生从感观上去认识新能源,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2.多媒体教学可以解决当前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方面的不足
近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对农村中学实验器材的投入,但化学实验与其他学科实验不同。化学实验需要以药品作为支撑,没有药品,实验的现象就无法表现不同,况且多数实验器材是玻璃器材,容易损坏。比如,我校的化学药品多数是多年前配备的,有的药品已失效,有的药品早已用完。器材方面,有些器材损坏了一直没有补配。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中学来说,没有能力来改善化学实验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教学就可能弥补这方面的缺憾。有些实验,初中实验器材中没有配备,也可能其本身就是一种较为危险的实验,也可能它在一般实验条件下是难以完成的。如,有CO参与的反应等。记得在我们上初中时,老师都是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因为受条件的限制。而现在有了多媒体,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无法完成的实验。例如,原子和分子的结构,这些微观世界里的物质,我们都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平时上课使用的课件,我们可以做成PPT,也可以用Flash制作交互式的动画,加强了感知,强化了记忆,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
3.多媒体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为教师工作减负
在传统的备课中,教师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和教参教辅书来进行备课的,这种备课方法效率不高,花费的时间长,且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很难与同行进行交流,而利用多媒体手段授课,备课方式多样,资料来源广泛,通过互联网很轻易就可以搜索到自己需要的资源。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优秀的课件、教案、试题为我们所用。比起传统的教育手段,不但为我们省去了抄写教案的时间,还可以寻找优秀的教学资源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服务,这样就把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现状,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课件的优点还在于易于与同行交流,如我们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优秀的课件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国家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更是将大量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送到了家门口,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我们可以轻松地获得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各种媒体资源,即使你不会制作课件,只要你能使用电脑,同样也可以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这样一来,就为我们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
二 多媒体在农村化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上课节奏加快,信息量过大
由于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教师就可以不用板书,这导致课堂上教师单纯说课的时间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每节课所带来的信息量,加快课程进度。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农村学生基础差,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短时间内让他们接受大量的信息显得力不从心。
2.师生之间的互动减少
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的手会一直按在鼠标上,一直在进行着下一步的操作。教师这种思维的连贯性导致其易忽略对学生情绪、认知以及思维的观察和了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减少。
3.过分依赖多媒体
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不熟悉,有的直接从网上下载,课前没有对课件内容进行处理和分析,导致上课时手忙脚乱,力不从心,没有达到应用的效果。另外多媒体不等于远程教育,一些老师包括化学老师在内,片面地认为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课就是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上课,这是片面的认识,远程教育资源多数是多媒体资源,但多媒体资源不一定是远程教育资源。
三 解决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问题的对策
1.合理地进行多媒体教学
可以每次都抽出一定的时间对课堂习题进行讲解,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加强对课堂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同时也适当地减慢了课程的进度。由于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是建立在各种公式和定理上的一门课程,通过对课堂习题的讲解可以深化学生的记忆。
2.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而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起主导作用,而多媒体技术则可帮助教师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却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因为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辅导。教师也不能仅仅是一台计算机的操作者,因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任何机器所不能代替的。教师可以在课件中设计一些与学生互动的部分,通过互动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畅通地交流师生之间的情感。
总之,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广大的农村初中化学教师走出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指明了方向。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让我们身在农村,也能共享发达地区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把教师从繁重的传统备课中解放出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分析教材、分析学生,从而能因人施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廖永平.浅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7
关键词:科学探究;有效教学;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3-0139-03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初中科学教学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还不同程度的存在,教学评价“唯分”现象普遍存在。在这种教学机制下,学生成了解题工具。在这种教学机制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都受到扼杀。为了还学生一片科学的天空,真正的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我们必须突出学生的科学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能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曲折、艰辛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科学探究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给学生构建探究的平台。过去的科学教学活动,偏重于知识内容的传授,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对科学的学习缺乏参与,享受不到学习科学过程的乐趣。针对探究性教学的内容,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尽量选择足够多的器材让学生去探究。例如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时,需准备用钉子作腿的小桌、海绵、砝码、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装有沙的容器等,这些器材部分由教师准备,部分可由学生准备,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经历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做引导者、合作者,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设计实验获取证据从而得出结论,如果学生并未真正领会就“草草收兵”,时间一长,这类学生在学习中就有许多认识的误区,也会失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发现并提出问题,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2.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科学情景,多设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面对多种疑问,产生浓厚的探究、揭谜兴趣。例如在“声音的发生与传播”一节的教学中,上课前先播放《黄河大合唱》的录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随后提问:“同学们刚才听到的歌词中的声音分别是由谁发出?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学生们兴趣盎然,最熟悉的歌词所述的声音,究竟是由谁发生的?它们怎样产生的?平时思考很少,现在确有探究一下的必要。又如:“光的反射”一节的教学,上课前先在墙上挂上一个靶牌,然后提问“我国第一枚奥运金牌是什么项目?”(射击)我们现在来玩一玩射击游戏,用激光手枪射靶牌(直接瞄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同学们能通过一旁的镜子射中靶牌吗?”问题提出,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上台试射,但都没有成功。教师上台射击,先移动位置(让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后,举枪一举射中。为什么老师可一次射中呢?因为老师懂得反射定律,同学们想探究一下反射究竟有什么规律吗?开放性、趣味性问题引起学生的多种疑问,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3.设计课堂实验,开展探究活动。
(1)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发现学习。在目前的科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讲解轻实验的现象,即便进行实验,大多用来验证科学结论,以致实验的探究性、创造性成份白白流失,也造成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严重不足。教师应该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高度重视科学学习中的实验成份,并创造条件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将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力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科学”。例如,在台州市优质课评比中有位老师执教《神经调节》时,对“反应快慢的测试”活动的处理方式与众不同。一般教师会用有趣的故事引出不同的人在一定的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是不同的,然后按书上的方案展开活动。该参赛教师则将这个活动以问题“人的反应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然后进行一系列的猜想,然后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一边实验一边探究,记录相关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从中自主发现科学规律。有的学生设计了不同于书本的实验方案,该参赛老师及时表扬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并鼓励他们利用课外时间探究自己想探究的一些问题。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正像波亚利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显然,该参赛教师比一般教师更能发挥实验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2)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统计、分析和探索的能力。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实验教学往往被教师忽略,因为它不仅耽误教师的教学时间,即使做过实验,学生在面对试卷的实验题时,仍然会出现很多错误,还不如直接告诉学生实验结果让学生背下来的效果好。即便是让学生做了实验,多数情况下也是教师先设计好实验的步骤和过程,只是让学生进行一下实验的操作,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往往只是一种形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直接统计、分析,然后告诉学生记住这个结论。这样的实验教学完全背离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相反学生只是片面地接受了老师的结论,没有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没有体会到成功后的喜悦。随着中考的改革,这样的这种“背多分式”的教学手段不断在日趋灵活开放和实践性强的中考实验题中败下阵来。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笔者从七年级学生一接触科学实验起,就着意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与指导资料进行对比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统计数据,进行初步的误差分析,探索实验中隐藏的科学规律。例如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中,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怎样才能让一束激光发生反射?②如何找到被反射的光?③一次实验能得到实验结论吗?如果不能,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相互讨论后很快就设计出了实验方案,利用自己设计的方案学生们认真进行了实验,并且还设计了实验表格,对实验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最终得出了实验结论。再例如:平面镜一课,先安排学生自己猜测、再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测是否准确的教学过程来探索平面镜成像规律,学生不但得出了课本上的实验结论,还发现了诸如像和物左右相反,像和物移动速度相等的结论,学生也由此品尝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当然,由于初中生能力的限制,一开始并不提出很高的要求,而是从低起点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再慢慢地增加要求,以完成与否作为评价的依据,对于学习优秀的则通过公示的办法促进其积极性,并让其他学生从中得到有益的借鉴。实践证明,在这样的教学要求下,学生的设计能力、统计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捕捉课堂“意外”,及时引导探究。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大胆地暴露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应发挥教学机智善于捕捉这些“意外”,去扶植它、栽培它,让学生思维“跟”过来,精彩将不期而至。例如在上九年级《探索碱的性质》时,教师按预设演示了碱跟指示剂、酸、某些金属氧化物、盐的性质的实验,在做碱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后,忽有一学生问了一句: “要是再把硫酸加进去会怎么样呢? ”这可不是今天这节课预设的内容啊,如果一定按原来预设的教学程序进行,无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将会使他们可贵的好奇心受到伤害,于是,决定对原来的预设做相应的调整,和学生一起做了这个预设外的实验,并请他们思考:“要是把硫酸,硫酸铜都放在一起再滴入氢氧化钠那还有没有沉淀出现呢?”这下可不再是一种声音了,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这时便请他们讨论一下说说各自的看法和理由。接着,让学生解答了这样一道题目:向含有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n(克)与加入NaOH溶液质量m(克)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平时,我们可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讲解这道题目的,但是今天就是因为这个意外一切都水到渠成,迎刃而解。从课前设计意图看,只是通过实验,了解碱的性质就达到了预定的目标,然而,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学生提的问题超出了教师的预设,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对学生提问加以搁置,或是一句课外再说的搪塞,而是将这意外看作是一个宝贵的教学资源,积极地加以利用,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这样做是教师对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保护, 也是课堂教学体现民主、平等、宽容的需要。在科学课的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有了这种“活资源”的意识,教师才会在课堂上,把自己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努力放在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引导学生上,才不会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教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的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笔者认为由学生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热情。
二、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学生探究
教师应该积极将学生的探究视点从课堂引导到社会生活,通过展开广泛的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注重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切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精选和确定较好的实验内容,并按教学规律、知识层次科学地组织是做好生活化实验的基础。确定实验内容,要本着结合教材与联系生活,注重综合与突出问题的理念。所谓结合教材与联系生活,就是在开发实验内容时,在某一章节的知识点上,要考虑与实际生活挂钩,让科学知识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所谓注重综合与突出问题,就是尽量把一些科学知识点串联起来,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掌握知识、熟练操作。比如:“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自制指南针”等,都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当近。教学之余,我们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布置学生利用生活经历来探究新知识、实践新知识。例如:在讲到“声现象”时,我们要求学生调查家乡的噪声现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见解上书当地噪声严重的企业,对这些噪声严重的单位提出合理的整改建议;在学习了“光现象”后,我们让学生到校外广泛了解光污染及光污染的治理,还要求学生到眼镜修配店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视力检查和镜片的配制过程。笔者针对初中科学中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自制“酸碱指示剂”:
1.知识链接: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怎样来判断哪些物质呈酸性,哪些物质呈碱性呢?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石蕊试液,通过在稀硫酸、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中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实验,表明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2.实验设计:①实验目的:制作可检验酸碱性溶液的试剂。②实验材料:带盖的玻璃瓶2只;筷子;蒸馏水l升;生的紫色卷心菜(或用红色玫瑰花、牵牛花、洋葱的叶子来代替)。
3.实验步骤:①把蔬菜或花瓣的叶子撕成细细的碎片放入玻璃瓶内。②在玻璃瓶内加入烧开的热的蒸馏水并稍加搅拌。③将玻璃瓶静置,直到汁液颜色溶出时,把溶液过滤至另一只瓶内,叶子丢弃不用。④将制取的溶液滴入要检验的液体中,观察其颜色变化,其余的保存在冰箱里备用。
4.实验现象:溶液逐渐变为蓝色,滴入不同的酸碱性液体中时颜色会发生变化。
5.实验说明:热水可使菜叶的色素全部溶解出来。卷心菜溶液若加酸会变红;加碱则会变绿。红色玫瑰花溶液若加酸会变桔红;加碱则会变蓝绿。牵牛花溶液若加酸会变红;加碱则会变蓝。洋葱汁液若加酸会变红;加碱则会变黄。因此,这些溶液可以作为酸碱试剂。在使用时,受测试的溶液体积不能太多,以免浪费酸碱指示剂,再者也会使实验现象不易观察。在滴加时,应逐滴加入并不断将液体摇匀,注意滴加时不能碰触到被测的溶液。
探究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实验。在生活中进行探究,能将书本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既使知识活化,又体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有效实施科学探究学习的思考
1.新课程目标是以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主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教学中要把科学探究摆在合适的位置,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应循序渐进,科学探究的内容应由简单到复杂;科学探究的程序应由只包括部分要素的不完整探究逐步过渡到包括所有要素的完整探究;教师在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应逐步减弱。
2.教材的内容并非都适合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切不可把什么东西都搞成探究,而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忽略“三基”的学习,以致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在摇篮中。探究性学习适用于通过实验总结、阅读讨论能得出结论的内容,而理论性强、极为抽象的章节,不可强行采用探究学习模式,以避免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人为的障碍。
3.构建新型评价体系。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的信心,同时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状况时,不能仅仅看他掌握知识多少,而要看他的全面发展,看他的潜能,鼓励他成长,保护他的自尊。在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上要建立适应以探究性为主的课程要求的评价体系。
总之,科学课教学实施科学探究,能使科学教学形成自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使科学教学生机勃勃,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与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更重于学习过程,更看重以学习为载体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于比知识更重要的现代社会来说意义更深远,今天学生能够研究小课题,明天他们就会研究大问题,这是我们要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陈琴,庞丽娟.科学探究:本质、特征与过程的思考[J].教育科学,2005,(1).
篇8
关键词 无机化学 技工院校 药剂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无机化学》是技工类院校药剂类专业的第一门基础课,是药剂类专业学习药学类专业课的一门工具科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技工院校学生的基础差,对学习不感兴趣,尤其是理论课,更为严重。同时他们仅仅在初中学习了一年的化学课,基础薄弱。而《无机化学》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因此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容易烦躁,不愿意听,所以课堂教学效果差。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尝试将一体化教学方式引入《无机化学》课堂教学中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1 技工院校学生概况
技工院校的学生主要是初中时期成绩不理想,在中考中失败的学生,他们虽然在年龄及身心特征方面与普通高中学生有许多相似之处,处于走向成熟、形成个性发展的阶段,但是他们的文化素质、自我约束力等方面却与普通高中学生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知识积累的差距比较大。
1.1学生基础薄弱
技工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在中考中成绩处于中游或以下的学生,成绩相对薄弱,缺乏扎实理的论知识,他们大多数没有远大的目标、理想及克服困难的毅力,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进入技工院校大门后,受高年级同学的影响,认为技校学习生活本来就不紧张,更加放松自己,不肯吃苦,贪图安逸。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怕吃苦,懒散,只追求享乐。上网、早恋、逃课等违反校级校规情况严重。
1.2学习兴趣低落
由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多数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大多数学生对理论课不感兴趣,特别对那些理论性较强的课更不感兴趣,家长也仅仅希望他们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兴趣日渐广泛、开阔,涉猎范围不断加大。考试失败,使得失去信心的学生把对学习的兴趣逐步转移到游戏、网络等方面去。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网络、游戏中去,由于他们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因此导致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更低,形成恶性循环。
2技工院校药剂类《无机化学》教学方式简述
2.1教学方法呆板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共同进行认识和实际活动的途径和手段,它是师生双方的协同活动。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多种教学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讲授法最大的优点是,教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地传授给学生较多的知识信息,教学效率高;但不适宜因材施教,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限制。它适合于公式的推导、计算以及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的解决。但对于《无机化学》学科教学,讲授法的局限性很大。
2.2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我们仍然采用期末集中考试,选用一套试卷对学生所学一门课程的知识进行检查。通常是对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给出统一复习提纲,让学生复习后参加考试,这样考核最终导致学生只复习提纲上有的内容而不能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复习,伤害了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绩好的感觉没学到东西,成绩差的觉得平时学得没作用,只要期末认真就行。或者,采用教考分离,不给出复习提纲的方式。虽说教考分离,作为正确评价教学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教考分离也是应试教育的一种,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课本的相关知识,缺乏应用,和我们技工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背道而驰。无法评价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很难体现学生实际学习效果和动手能力。这样考核会导致部分成绩差的学生没有复习目标,产生放弃考试的想法;成绩好的,体现不出学生动手能力。
3传统教学方式弊端较多
传统《无机化学》课大多采用讲授法。讲授容易导致教师主导讲、学生被动学的两个极端。主导性讲授很容易造成知识的单向传递,陷入“注入式”教学的怪圈,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有效地实现因材施教的互动效果。被动性学习使得学生一味追寻教师讲授的思路,耳听手记,造成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记忆参与较多,智力活动参与较少,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不利于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我们技工院校培养学生的理念是技能成才。因此改革现行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4尝试将一体化教学方式引进《无机化学》课堂
4.1何为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整理融会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使受教育者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消化吸收。
4.2《无机化学》教学如何运用一体化知识
药剂类专业学生,学会如何配制溶液,非常重要。下面,我们通过溶液配制一体化模块教学案例来分析。
在这一模块中,学生需学会如何使用分析天平、容量瓶、量筒、滴定管等工具。我们给出课题要求配制0.3mol/LNaCl溶液250ml。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按照如下步骤操作:
第一步为计算,算出我们需要多少克的NaCl固体。在这一步,要求三组同学,每人计算一遍,比较他们计算的结果。由于我们学生基础的差异,简单的数学计算也需要重复核对,仔细检查。三分钟后,每组同学报出他们的结果值,老师再给出正确的答案,这一步要求所有同学都亲自计算。让他们掌握体积、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等等关系,即n=c・v,m=n・M。其中c单位为 mol/L;v单位为L;m单位为g;n单位为mol,M单位为g/mol。
第二步为称量,这一步我们要学会如何使用分析天秤。具体如下:(1)拿下防护罩,叠好后放在天秤箱上方。检查天秤是否正常,如:天秤是否水平;秤盘是否洁净等。(2)调节零点:接通电源,打开升降旋钮,此时在光屏上可以看到标尺的投影在移动,当标尺稳定后,如果屏幕中央的刻线与标尺上的0.00位置不重合,可拨动投影屏调节杆,移动屏的位置,直到屏中刻线恰好与标尺中的“0”线重合。如果屏的位置已移到尽头仍调不到零点,则需关闭天平,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丝,再开启天秤继续拨动投影屏调节杆,直至调定零点。然后关闭天秤,准备称量。(3)称量:将欲称物体先在台秤上粗称,然后放到天秤左盘中心。根据粗称的数据在天秤右盘上加砝码至克位。半开天秤,观察标尺移动方向或指针倾斜方向以判断所加砝码是否合适及如何调整。克码调节后,再依次调整百毫克组和十毫克组圈码,每次均从中间量(500或50mg)开始调节。调节圈码至10mg位后,完全开启天平,准备读数。(加减砝码的顺序是,由大到小,依次调定。砝码未完全调定时不可完全开启天秤,以免横梁过度倾斜,造成错位或吊耳脱落)。(4)读数:砝码调定,关闭天秤门,待标尺停稳后即可读数,被称物的质量等于砝码总量加标尺读数(均以克计)。标尺读数在9~10mg时,可再加10mg圈码,从屏上读取标尺负值,记录时将次读数从砝码总量中减掉。(5)复位:称量、记录完毕,随即关闭天秤,取出被称物,将砝码夹回盒内,圈码指数盘退回到“000”位,关闭两侧门,盖上防护罩。分析天秤的使用是基本操作技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尤其是我们技工院校药剂类学生。根据上一步计算和这一步的称量,我们需要NaCl固体为4.388 g。
第三步为溶解,我们将上一步称取的NaCl固体放置于烧杯中,量取纯净水100ml,缓慢加水,轻轻搅拌。这一步,要求学生学会溶液固体只能在烧杯中进行。玻璃棒搅拌溶液的要求是:(1)搅拌时不要太用力,以免玻璃棒或烧杯等破裂。(2)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容器底,不要发出响声。(3)搅拌时要以一个方向搅拌等。
第四步为冷却,将上一步得到的溶液冷去至室温(视溶液情况而定)。
第五步为转移,在这一步我们将冷去后的溶液转移至溶剂瓶中,转移至250ml的容量瓶中,并且学会用玻璃棒引流。在这一步要求我们认识容量瓶,熟悉他们的规格,了解他们的作用,会使用容量瓶。
第六步为洗涤,用少量的纯净水洗涤烧杯、玻璃棒等3至4次。
第七步为定容,在定容这一步要学会使用滴定管的使用,认识滴定管的作用。并且学会如何观看液面和刻度线的关系。
第八步为摇匀。然后贴好标签。
通过上述一体化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天平、滴定管、容量瓶等仪器的实验,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使得学生接受溶液配制的各种操作流程和动作要领,为技能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5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成果与反思
《无机化学》一体化教学就是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填鸭式教学转变成到实验室里去主动探索。突出实践的重要性,这和我们技工院校培养学生的理念不谋而合。形成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模块教学,快乐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容易使课堂上枯燥的理论课堂学习转化成讨论、探究、动手、思考的新型一体化教学方式。
这里探索技工院校药剂类《无机化学》课程学习并不适宜所有知识模块,比如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周期律、物质的量相关计算等,要区别对待。因为这些知识理论性强,知识点集中,大部分属于微观范畴,无法通过一体化来学习,我们要加以甄别。这也要求我们教师要有很强的组织教学方式能力,对课程整体把握,分模块教学。形成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于双慧.中职学校中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
[2] 廖仰平.注重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药剂技能[J].中医教育,2005(6).
[3] 王珊,陈璨.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06(9).
篇9
关键词:实践教学 实践能力 实习基地 社会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授予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应当具有从事科研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现在社会对最高学历的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研究生的实践经历和创新能力,是社会对研究生最为看重的一个方面。实践能力是什么?实践能力的本质特征应是: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满足社会生产和发展的需要[1]。
社会生产对人才需求的精细化,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化,使得研究生培养面临更大的挑战,学校应向社会输送既懂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研究生在学习阶段的实践经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决定研究生素质高低的关键,同时也决定了研究生的就业问题。
1.我校土木类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培养现状
1.1招生制度方面
我校研究生考试采取的是 “3 + 1”式的国家统一的考试制度,其中3门公共课由教育部统一命题,余下一门专业课由学校出题。在这些考试课中,公共课中的外语和数学往往是参加全国统考考生面前的拦路虎,其中又以英语为最。在这一制度面前, 考生一般在复习过程中都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公共课上, 而较少顾及专业课。因此, 单从入学考试成绩很难全面判断出考生的真实水平。同时研究生扩招加剧了各高校之间的竞争,为了扩大招生范围和避免浪费录取指标,学校在专业科目上降低考试难度和打分标准。这样的制度安排往往成就了一批应试型研究生, 使一些学术功底差, 不会搞课题和科研的考生出现在研究生队伍中[2]。另外,在研究生生源方面,由于第一志愿报考的土木类研究生的考生生源不足,往往会有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调剂到土木类研究生,这类学生的本科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土木类本科生中应进行的实践环节空白,势必会影响研究生教学环节的学习深度和内容。
1.2硬件短缺,空间不足
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定要做实验,相应的必须要配备相应实验室,包括设备与空间。我校的土木类研究生在实验室使用上基本和本科生混在一起。即基本实验部分是和本科生一起使用的,部分实验室缺乏供研究生使用的高层次仪器设备,研究生进实验室只能进行验证性实验,限制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久而久之,研究生不愿意进实验室。另外,研究生不可能像本科生做实验,同时十几个或几十人一起做实验,一般一两个人即一个研究方向,需要的实验空间也比较大,所以要有足够的场所供研究生使用;而时间上,研究生进入二年级以后,基本没有课程选修,专门进行论文的相关研究,自身时间充裕,比较自由灵活。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实验时间持续比较长,就要求进出实验室要方便。
1.3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在研究生的培养环节,导师的指导思想对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导师决定了研究生的学习方向,有部分导师重视理论研究,而对基本的实践环节比较轻视,存在一些研究生在校三年,没有进过实验室做实验,也不进单位进行实践活动,只是进进图书馆,查查资料,对一些基本理论进行探讨研究,进行些公式推导,从而完成研究论文,这样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必定是个阻碍,遇到实际问题时,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必定有限。
2.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我校的土木类研究生(硕士)学制一般为2到3年,但课程教学一般是1年。也就是说研究生在校期间有足够的时间开展科研,进行实践活动。但研究生实践形式的多样化和本身的分散性,很难保证所有的研究生都能得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建立较为完整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规范研究生的实践经历和实践任务,科学的评价研究生的实践成果,成为高校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
2.1培养计划
研究生第一学期制定培养计划时,就要把实践环节的培养纳入其中,导师必须将实践环节的时间定入计划中,明确实践环节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给实践环节,如训练基础实验,参加导师的科研,参加单位的社会实践等,设定一定的学分,研究生必须修满一定学分才可毕业。这样可使导师和研究生都重视实践环节,从而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2.2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
我校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实验室的建设,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在学校两申工作中,实验室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学校加强购置先进的实验设备,供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使用。
我校先于2003年建成专用实验大楼,面积约4500m2,改善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环境;在仪器设备方面,各功能实验室分别加大对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及高层次设备的投入。如结构实验室购入微机控制500T电液伺服压力机,程控静态电阻应变仪,手持式钢筋混凝土雷达,建筑玻璃可见光透射比遮阳系数测定系统,建筑门窗保温性能检测设备,智能门窗物理性能检测设备等;道桥实验室购入微机控制电液伺服钢绞线万能试验机,微机控制沥青混合料动态疲劳试验机,交通仿真/规划及控制软件,建材实验室全自动沥青混合料拌合机,数控马歇尔击实仪数显控温沥青针入度仪,数显马歇尔稳定测定仪;岩土工程实验室,2004-2007在满足本科实验教学设备建设之后,加大对高层次实验设备的投入,2008年,34万元购入新型设备改善本科及研究生的基础实验设备,2009投入100万元购入金属超声波探伤仪,基坑测斜仪等,已陆续经过验收,2010年底又成功获得中央财政拨款360万元,购入GDS、压力板、压汞仪等仪器,这批仪器投入使用,将有效的提高我校土木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
2.3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个长期的工作,不仅在实验环境与仪器设备需要投入,同时师资队伍的建设也需要得到重视。自2003年以后,我校土木类专职实验员的培养一直在继续,目前,研究生学历6人,在职博士3人,高级实验员2人,提高了土木类实验员的实验能力,可以更好的为研究生教学服务。但我院现在没有专职的为研究生服务的实验员,实验员往往以本科教学为主,研究生教学为辅。建议我院对某些研究生人数较多的重点学科设立专职为研究生教学服务的实验员,从而可以更好地指导实验底子薄弱的研究生较快地正确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减少弯路;同时实验员可以更有精力追踪学科领域新知识,更好地指导研究生。
2.4校企联合 建立研究生实习基地
本科生的教学每个专业设有实习基地,可参考本科教育实习基地的设立,根据土木类专业的特点(尤其是土木类专业硕士的培养特点),设立研究生实习基地,适当的给研究生提供在单位的实习机会,切实参与工程实践,如土木工程施工、设计等等,发现工程施工与设计中的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方案的设计,提高其实践能力,同时实习期间可以和单位有更多的联系与沟通,扩大研究生的就业面,方便研究生就业的选择。另外,校企联合建立研究生实习基地,有利于实践与理论的更好结合,在实践单位遇到的问题,学生可以在返校后利用学校的图书馆查找资料,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请教导师等多种途径寻找解决问题,也为企业解决实践问题找到了捷径。
2.5开展多种方式的社会实践,为研究生提供多个实践机会
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多年,方法比较成熟,但时间和内容根本满足不了广大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更加丰富多样。
一方面,研究生培养部门可依据研究生意愿与学科特点组建优势互补的硕士团队(两人或多人,可以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以团队的方式参与地方发展,同时发动全体研究生都参与这项活动,利用假期结合专业深入企业、工厂和社区开展调查、调研活动,并提交有一定质量要求的实践报告。研究生的这项活动,不仅仅可以安排在暑期,还可以根据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和企业工厂的生产周期,安排在学期间,时间可以延长。这样更方便企业与工厂安排,可以更有效的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活动中。
另方面,我校是以本科教学为主的,本科生在学校占重头,本科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吸纳研究生,为研究生实践活动提供一个更加便利的实践场所。研究生培养部门和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可协商共同设立一些本科生的教学实践课程,选择优秀研究生担任任课教师(或者担当课程主讲教师的助课,协助主讲教师备课,准备教案,辅助主讲教师辅导学生,帮助主讲教师批改作业等),一来可以暂时弥补教师队伍不足的问题,又给研究生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个平等竞争和名正言顺的机会,还给部分经济困难的研究生带来一定的创收,是一举三得的好事情。但在研究生任教时,应经过教研室论证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经研究生导师同意才可给研究生下发教学任务书,避免出现研究生纯粹为经济利益担任不能胜任的课程,给本科教学带来弊端。
3.结语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改革,也要推进研究生理论课程的教改教研,在此过程中,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和课程学习结合起来。研究生培养机构之间要互相协调,建立健全各项保障制度,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要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适应社会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必须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相关的保障措施,相关的资金要到位,在研究生实践教学管理上要做到人、财、物的保证。同时,学校应制定相关奖惩政策,对于在实践教学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要有奖励政策,对于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和各项竞赛等活动的研究生也要给予奖励;不能参加实践活动的研究生要扣减学分等,这样使研究生由被动接受变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能够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达到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曾兴雯,裴庆祺,加强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环节,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1期:30-32
[2]金珊,借鉴国际经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第10期:197-198
篇10
关键词:小学;作文;阅读;导学模式
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导学体系研究”的总设计,使单元课堂教学模式学科化,课型化,我们设计的“小学阅读导学”和“作文导学”两个亚模式,经过41名教师的一年多验证,证明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概括性。该模式提练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作文”两个重点。2.操作性。提出了教师的行动步骤,使教学活动开展有理有据。3.整体性。要求教师按照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把握年级特征,以单元和课时目标为依据教,不肢解课文,不搞串讲分析。4.针对性。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提出来的:一是课堂教学存在着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二是教学活动缺乏科学有序的管理常规;三是教学优劣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教师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5.优效性。该模式从德育、学习能力、认知三个领域规定了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任务和目的,体现了小学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特征;模式还运用了目标导学理论,在操作程序上汇聚了众多成功的教学活动方式,养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其具有优效性。
一、对目标导学体系研究中教学模式的认识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一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引导绝大多数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以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教学基本范型。
(一)理论依据
小学目标导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以及我国目标教学的丰富实践和理论探讨,现代认知心理学之认知理论的建构学说,元认知理论。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形成了认知、德育和学习能力一体化的教学目标体系。
(三)操作程序
1.单元教学操作程序是:设定单元目标课时按标导学形成性测验矫正补救单元达标测验。
2.课堂教学操作程序是:准备示导议练诊断评补。
(四)操作策略
教师在该模式中是目标的提供者和学生达标的组织者。教师安排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分解各个单元的知识点,并用目标去准确界定它。教师按标施教,以标导学。
二、关于小学阅读教学目标导学模式的构建
(一)小学阅读教学的特点
1.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即发展认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语文知识的基本特征具有教化功能和情感性,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显著特征,让学生感知、理解、鉴赏、积累、运用语言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就阅读教学来说,学生是凭借语言和文字思考的,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主要心理成分就是思维,所以发展思维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
2.阅读教学是一个整体,词、句、段、篇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构成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根据目标进行整体训练。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小学阅读教学,要通过词、句、段、篇的教学和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常用的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答思想的;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能背诵和复述指定的课文;能读懂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
2.德育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3.能力目标。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三)操作程序
1.初读准备。初读全文,感知全文,了解全文大意;深入学习每个段落时要初读,承上启下。从而在认识上有所准备,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2.精读示导。确定重点词、句、段作例子,进行导读;教师通过指导,诱导、引导、辅导,释疑解难,把握作者思路。
3.情境议练。以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议练;根据课文的特点,通过图画,生活,实物,声象,语言再现情境,引导学生听、说、议、练。
4.回讲诊断。学完每个段落后,可回讲重点词、句和段,诊断掌握情况,及时矫正;学会全文后可根据板书提示,问题脉络,图画情境进行回讲,诊断掌握情况,及矫正。
5.归纳评补。一般是每个知识点学习之后有小结,归纳,并视其掌握情况进行评补和补做;重点是在精读示导之后,情境议练之后,回讲诊断之后,一方面归纳梳理知识点,一方面要归纳总结存在的问题,从而再次补救。
(四)操作策略
一般地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进行词、句、段的教学。要注意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比较完整,深刻的理解。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
(五)运用示例
课例:人教社九义教材第七册《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
执教:德阳市中区八角井镇小学教师黄沐洁,女,20岁。
本单元教学目标:通过对《捞铁牛》、《蝙蝠和雷达》、《新型玻璃》、《一项科技活动》的阅读,要在理解词句,读懂自然段,练习给课文分类的基础上,学习归纳段落大意,以便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同时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立志为祖国现代化作贡献的教育。
本课时教学目标:德育――使学生懂得人类可以从研究其它生物中得到启示,激发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教育他们爱科学,学科学。学能――练习归纳段落大意来理解课文的能力。认知――①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②“启示”是什么意思?③用一句话说一说1、2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以问题促读促议)。然后精读3―6自然段,并创设情境议练:①填表并说一说: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实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证明了什么?②“反复”一词表现了科学家怎样的品质?③看灯片说一说: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④练习0105第3题,互评矫正。(精读示导,精境议练)。继续学习第7自然段,根据图法和板书说一说:①飞机和雷达的联系;②练习0105第2题,互评矫正。(情境议练)。最后总结全文:①出示1,2,3―6,7自然段的大意,并根据这个意思分段;②归纳概括段意的方法和全文的主要内容;③用“启示”“摹仿”“发明”3个词语,举例说一说人类仿来的例子。(归纳评补)
三、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目标导学模式的构建
(一)小学作文教学的特点
1.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答出来。
2.小学作文教学既是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的集合训练。
3.学生在作文训练过程中,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加深,改造和系统化,并能进一步猎取自然和社会知识;在情绪体验中,可以陶冶审美感情,激发求知欲,发展个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逐步做到①有具体内容。②有真情实感。③有中心。④有条理。⑤有重点。⑥展开想象。⑦注意选词用语。⑧写完后要修改。
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①观察、思维、表答密切结合的能力。②能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
3.德育目标:要表答自己真实的感受,不说假话,思想健康,别人看了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三)操作程序
1.观察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作有关人、事、景物的观察,准备作文的素村。
2.范例示导。结合单元的读写重点和本次作文要求,分析一两篇范文,引导学生揣摸作者的写法,迁移到本次作文中来。
3.口头议练。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引导学生口述片断、梗概,思路,脉络,也可以口述若干细节,可以口述开头,结尾,过渡部分,也可以口述全文。
4.试作诊断。在观察,范例示导和获得其他同学口述信息的基础上试评,进行自我诊断。
5.修改评补。经过试作之后,引导学生自改,互改,有针对性地集体评改,修正,适当重作,然后誊正。
(四)操作策略
指导学生作文从内容入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鼓励学生多练笔。
(五)应用示例
课题:人教社九义教材第七册《围绕一个意思写好一个片断》,两课时。
执教:东方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子弟小学教师周建华,男,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