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豹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4-02 07:4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门豹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西门豹教学反思

篇1

崔峦老师在全国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曾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要求。课堂教学就像一个天平,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只有教师教得简简单单了,学生才可能学得扎扎实实。如何简化教师的“教”,优化学生的“学”?我们提出“乐群课堂”教学主张,将“均衡性”“选择性”“实践性”作为我们的追求,以学生“自学”“共学”“享学”与教师“先学”“让学”“助学”相结合,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沟通”“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品质,逐渐形成了“乐群课堂”的“三部曲”。

一、序曲:学习共同体建构

未来社会,越来越需要合作。世界公认的经合组织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2015年开始新增了“合作解决问题”的素养测评。“乐群课堂”就是以“群落”(学习共同体)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每个学习“群”的人数限制在6人左右,保障每个学生全面、深度参与的时间。自由的分组,让每个学习群落成员之间能更均衡地享受学习过程,没有强权与服从,更多的是对话与选择。

1. 推选组长。“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每周上学的第一天,全班公开推荐组长人选(人人都可能当组长),推选出的组长有的聪明好学,有的乐于助人,有的认真负责,有的号召力强……学生推荐组长最大的益处在于,组长不会是清一色的“学霸”:除了成绩之外,学生身上还有这么多美好品质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培养。

2. 选择组员。“车头”诞生了,紧接着便由组长依次选择组员,要求只有两个:一是要志同道合;二是要有两位或两位以上的异性成员。

3. 确定序号。小组成员确定后,由组长负责安排座位;座位确定后,学生们按顺时针方向,确定出自己在组内的序号,为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做好了组织准备。

二、一部曲:自学

1.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或情景导入,或开门见山地引出课题,学生个人朗读课文(有时可以开火车接力朗读),正音,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继而,根据课文的长短和难易程度,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导读单”提示下,对文本形成整体感知,全班订正。以下是笔者在执教《西门豹治邺》时,设计的“导读单”。

《西门豹治邺》导读单

我的名字:

孩子,相信你能在阅读中有目标地、有系统地进行文章的初步分析!

【步骤一】读懂内容

把文章读完之后,你能用一个句子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在说什么吗?(提示:西门豹治邺先做了什么?再做了什么?最后做了什么?你对什么感到有趣或有疑惑?)

我读到了:

【步骤二】读出中心

读完课文,西门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关键词句看出来的?(用自己的话,简单说)

我读到了:

【步骤三】读出写法

你发现作者在详略安排上有哪些地方非常棒,很想学呢?

我读到了:

2. 出示议题,自学探索。

在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中心、写法的基础上,教师向学生出示自己或备课组在文本细读后筛选出的4~5个议题。议题的选择要充分体现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即查找与回忆―整合与解释―批判与评价。议题的设置要充分考虑议题的意义性,是否紧扣文章主题;议题的层次性,是否循序渐进;议题的完整性,是否囊括文章的要点。以《西门豹治邺》为例,笔者设计了下面四个议题。

1. 西门豹在调查原因时,采用了哪些调查方法?了解了哪些情况?从而得出什么结论?(查找与回忆)

2. 西门豹惩治恶人时,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整合与解释)

3. 西门豹治邺的三项举措中,作者详写哪些部分?略写哪些部分?这样安排合理吗?为什么?(整合与解释)

4. 在众多臣子中,魏王为什么派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批判与评价)

学生在议题的提示下,进行3分钟左右时间的自主学习,勾画重点词句,批注自己感受,充分与文本对话。

三、二部曲:共学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始6分钟时间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按照序号依次发表自己的观点,人人参与,在小组内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1. 选择议题,深入探究。

在各小组对上述4个议题进行了全面学习与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运用HiTeach教学应用软件,对所有小组进行随机抽点,先选中的小组具有优先选择其中一个议题的机会。选择适合自己小组的学习内容,这个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对自己现有状况可能到达的理想状况之间的一个评估。此环节中,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引导学生在选择议题时,要有挑战难题的勇气,也要有脚踏实地的坦然;要有追求高分的理想,也要有坚守兴趣的执着……

议题选定(四选一)后,各小组再进行5分钟左右的深入探究学习,准备下一阶段的汇报交流。

2. 教师“让学”,提供支援。

教师为选择不同议题的小组准备不同的智慧“锦囊”,如第一个议题的“锦囊”如下图。

设置“锦囊”的目的主要在于当学生的探究失去方向,或遇到瓶颈时,能通过“锦囊”的提示搭建台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是否使用“锦囊”,则由学习小组共同决定。

四、三部曲:享学

1. 选择形式,分享提升。

深入探究结束后,各小组将按照议题的序号进行分享交流,有的采用集体汇报的方式,有的选择随机抽点的方式。一个组分享完后,下面的听众将从学习效果、汇报形式、参与态度等方面对该学习“群落”进行“1+1”的评价,最后共同提升、全面提升。每个组汇报结束后,将由同学和教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梳理,对汇报“群落”进行综合评分。

教学《西门豹治邺》时,针对议题:“在众多臣子中,魏王为什么派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第7小组采用了集体汇报的方式,分享如下。

生:西门豹能够用迷信破除迷信,可见西门豹智慧非凡,所以魏王要重用西门豹。

生:西门豹将计就计,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很聪明。

生:而且西门豹爱民如子,没有见利忘义。

生:西门豹没有和巫婆官绅勾结起来骗取老百姓的钱财,而是带领大家开渠引水,获得了大丰收。

生:西门豹面对官绅和巫婆,一点也不害怕,说明他很勇敢。

生:我们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师:听了他们小组的汇报,谁有补充?

生:我有补充。我认为西门豹还很认真谦虚,因为他已经是邺的大官了,他来到这个地方并没有想当然地治理邺这个地方,而是先观察,然后再问老大爷情况,了解清楚了情况才对症下药,所以我认为他很认真谦虚。

师: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齐):同意。

师:还有不同见解吗?

(无人举手)

师:同学们的上述观点老师都同意,此外,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人们普遍相信鬼神的存在,西门豹治邺不求神拜佛,而是带领大家开渠引水,从这里,我感受到他身上还有一种可贵品质……

生(异口同声):尊重科学!

师:孩子们真棒!根据7小组刚才的表现,你们认为他们能获得三星吗?

生:我认为不能,因为他们的汇报虽然声音洪亮,但是不够全面,还遗漏了两点。

生:我也认为不能,因为他们在汇报时,主要是5个同学在陈述理由,群只说了一句“我们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这样分工不公平,我们都不知道群究竟会了没有。

师:第7小组接受同学们的意见吗?

生(7组):接受。

(最后第7小组获得了两颗星)

短暂的汇报评价结束了,但如何改进小组的学习和分工,相信这个大大的“问号”,将引发更多学生的反思。课堂里,教师是山,学生是水,只有山和水相互映衬,才是如画风景。

2. 小结收获,拓展延伸。

学习接近尾声时,学生进一步思考交流:(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还有什么疑问吗?(3)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了做人要善良,不能骗钱害人,还要相信科学,不能迷信。

生:我想知道封建迷信这个说法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生:我想知道古时候大家都相信迷信,为什么西门豹不相信?

……

一节优秀的课,应该带给学生许多收获,更应该引发学生无限思考。

3. 双轨评价,助力学习。

(1)评选优秀学习小组。

每天学习活动结束后,综合各组成员的行为习惯、上课表现、作业完成等情况,评选出优秀小组,给每位成员积分。同一小组连续两天或每周累计三天被评为“优秀小组”的,要向同学们介绍经验;同一小组连续两天或每周累计三天分数“垫底”的,组长要组织本组成员反思总结。

(2)评选明星学员。

以一个月为单位“1”,每组成员之间根据每个人的表现,比如积极思考、勇于分享、敢于担当、乐于助人等品质,评选出一位“明星学员”,给予表彰。

通过对语文“乐群课堂”的深入探究,我们逐步概括出三个核心要素:一是“均衡性”。务必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享有“三个一”:有一次自学建构的机会,有一次组内合作交流的机会,有一次全班展示分享的机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衡的机会和平台,促进全体学生的成长。二是“选择性”,让学生真正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合作伙伴、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选择汇报形式,真正做到“依足制鞋”,而不是“削足适履”,让学生因选择而产生责任感,学会担当。三是“实践性”,学习实践、交往实践贯穿“乐群课堂”始终,让学生在独立的实践中去主动探索和学习,去发现并解决问题,获得更多属于学生自己独特细腻的感受,在实践中求真知。

篇2

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识字积累,掌握识字的方法和技巧。

2.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复述一件事情。

3.理解,准确概括句子表达意思,长话短说。

4.积累形容人的成语。

教学

重点

1.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复述一件事情。

2.积累形容人的成语。

教学

难点

理解,准确概括句子表达意思,长话短说。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学完了。现在,我们来到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八,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板书:语文园地)

【设计意图: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单元,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和大家交流一下吧?(出示课件2)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________的文章,课文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就像《王戎不取道旁李》是________,王戎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让人深受感动;《西门豹》中,西门豹就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故事两则》中的两则

_________故事让我们明白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道理。(板书:完成填空)

2.识字积累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能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课文内容,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朗读句子,抓住重点,学会长话短说。】

冈——纲(

受——授(

建——健(

普——谱(

伐——阀(

专——砖(

宗——综(

具——俱(

(板书:识字积累)

2.理解运用

(1)复述本单元课文中的故事,《西门豹》中重点部分详细复述,体会《扁鹊治病》注意按事情发展顺序的叙述,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

(2)抄写词语,注意不要写错字。

(3)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思考并概括主要意思,学会长话短说。(板书:复述课文)

缩写句子。(出示课件3)

a.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

b.蔡桓侯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扁鹊,你这次见了大王,为什么一声不响就跑掉了?”

c.纪昌用一根牛尾毛拴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板书:长话短说)

师总结:通过练习,学会理解大意,概括大意,学会长话短说。

3.日积月累。

(1)学生读读背背(出示课件4)

眉清目秀

亭亭玉立

明眸皓齿

文质彬彬

相貌堂堂

威风凛凛

膀大腰圆

浓眉大眼

白发苍苍

鹤发童颜

慈眉善目

步履蹒跚

(2)解释词语:文质彬彬

鹤发童颜

步履蹒跚(出示课件5)

(板书:说说词语的意思)

文质彬彬:指人的文采和实质配合适当,形容气质温文尔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了解词语含义的理解,积累运用到写作中。】

雅,行为举止端正,文雅有礼貌。

鹤发童颜:仙鹤羽毛般雪白的头发,儿童般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步履蹒跚: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

形容走路腿脚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样子。

上面的这些词语可以形容阳光帅气、

英俊潇洒、

温尔儒雅这样的人。

(3)仿照例句,用下面画横线的词语说一句话。(出示课件6)

A.这孩子长得眉清目秀,连说话也那么文雅,真讨人喜欢。

B.李爷爷年近九十,依然鹤发童颜,身体硬朗。

C.战士们个个威风凛凛,昂首挺胸、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前走去。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三、课堂小结。(出示课件7)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怎样抓住重点,长话短说,复述课文,还学积累了一些描写人的成语。收获不少呀!

【设计意图:将写法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

内容

完成填空

识字积累

语文园地

复述课文

长话短说

说说词语的意思

教学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词句段”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不同语境造句的环节,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2.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我通过朗读、讲解,让他们理解词语的意思,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美中不足的是,在讲授词语时,讲得不够详细练习不到位,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

能力,应该让学生试着造句,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理解。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备课素材

形容人的词语

英姿飒爽,喜形于色,婀娜多姿,国色天资,

艳若桃李,花枝招展,秀色可餐,面若桃花,

篇3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短时高效,真正实现其在创新学习中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思考,不断地摸索、实践,有了以下几点不太成熟的想法和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合作小组的构建要遵循“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原则

合作小组的建立是否科学、成功,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益,所以,何时成立合作小组,需要一个适宜的时机,这需要三个大前提:

(1)教师要对班级每个成员的语文综合能力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2)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小组长是小组有效合作的关键,直接影响着合作的氛围和质量。因此,教师要慧眼识珠,未雨绸缪,提前选拔和培养优秀的小组长,使他们更快成长为小组中的“领头雁”。

(3)教师要于潜移默化中渗透小组合作的信息,创设一种初步的你争我赶的竞争、合作氛围,并适时进行一些方式方法的引领。

二、合作小组的构建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

合作学习小组中成员的分配、结构应尽量合理,这直接关系着后期小组合作的效益。所以,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最好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以保证学习小组发展的同步性。具体来说,就是每个小组成员要按照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方面的不同语文综合学习水平组建而成,每个小组成员的水平是不一样的,但不同小组的整体水平却是一致的,只有这样,才会最大限度的保证各个学习小组整体水平的均衡性。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由教师、学生或者师生双方一起决定,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合作伙伴、学习方式的自由权,使他们感受到尊重与信任;同时,允许他们与自己熟悉、了解的或兴趣、看法等一致或相近的同学分到一个小组内,便于他们主动参与,积极交往,这样会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但是,期间,教师一定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对于有失偏颇的组员选择,要给与适当的疏导与合理化建议,以尽量保证小组组成的均衡。这样一来,每个小组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共同活动,相互启发,优等学生能为弱势学生提供智力刺激,弱势学生能在不同的讨论中受到促进,变得积极并乐于动脑。如此就会为后期学习小组的合作、竞争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做好授之以渔的工作

学生有效的合作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合作技巧,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交流、合作技能,使学生学会倾听,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表达、接纳等合作技巧。

1.帮助小组明确目标、任务和分工

教师要交给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操作流程,明确各小组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成的目标、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如何分工合作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基本操作明确后,小组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创新、提升与进步。

2.教学生学会倾听、讨论、表达、评价

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言时要专心,表述自己意见的时要紧扣中心,同时还应热心的帮助有困难的成员,对其他同学的肯定还要有诚心;在小组合作讨论时,要自觉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听取别人发言时,要学会耐心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如果有不同的看法,要等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看法等;自己表述观点时尽量做到有条理、声音清晰、层次清晰、信心十足;尊重、理解对方就是尊重自己,要学习听完后再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能够在听别人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建设性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力求做到文明、有礼貌,并学会中肯的评价别人。

3.教学生学会合作后的反思和调整

通过合作学习、讨论、汇报,要引导每位成员学会反思自己和小组研究、学习不足之处,认真思考对方观点的可行性,及时反思、调整自己的思路、认识,积极寻求新的解决途径,如此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创新启迪创新,必能激发出思维的火花。

4.小组成员要学会分工合作

合作学习就是要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事情做,各司其职,要摒除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的惰性思想,更是要唤起每个成员的责任意识和主人公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应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人。但如何使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教师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不可缺少。如:“主持人/小组长”负责掌握合作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等;“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研究结果等;“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汇报员”负责汇报小组学习成果等。

四、建立小组成员的角色轮换制度

一轮或几轮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之后,教师可以适时地轮换小组成员的角色,使他们尝试不同的岗位,这样做既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和参与热情,又锻炼了学生们的不同能力,更重要的是,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与竞争的辩证统一。

在临时性小组合作任务中,教师还可以帮助小组长将总任务分解成几个子任务,让每个学生轮流完成一项子任务。

篇4

【关键词】对话 “倾听” 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理论,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是阅读教学所倡导的新取向。

对话教学理论严格细分,我以为可分为两个层面:“倾听”与“诉说”。 “倾听”,就是阅读文本,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诉说”,就是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对话过程。

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也就是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所以,合适的对话,应该先是“倾听”,思考,自主建构自己的意义之后;才有内容“言说”。然后,在对话中就某一话题,再“倾听”,思考;再“言说”。这是一个反复的确定意义的过程。因此,师生对话的基础是教师与学生分别认真地、潜心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倾听”现状

《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强调学生应该“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就是倡导,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倾听”。实际就是“阅读要读”,“阅读自己读”,“阅读是学生读的回归”,目的是引导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文字,面对文本,用他们自己的眼、口、心去诵读、感悟,与文本对话,与文本后面的作者对话。使他们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然而,审视我们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却不难发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自己的阅读、“倾听”普遍缺少。教学时,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时间短,方法简单没有具体指导,环节设置走过场形式化。

一、时间短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教材。大多是各个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的优秀作品文章,如鲁迅、巴金、老舍、叶圣陶等,阅读这些作品,就是跟这些大师进行对话。“那么,学生面对这样的文本,在进行对话时,是一碰面还没有听清楚文本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就抢先哇啦哇啦说开呢,还是充分尊重文本的价值,先‘洗耳恭听’?当然正确的做法应取后者。”“倾听”文本诉说以后获得的东西,是学生自己经过独立思考,自主建构以后所形成的新认知,是学生自身获得的感悟!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个性阅读意识、能力。可是,现在人们往往忽视学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学生对文本只照了照面,就让学生开始“言说”,交流,就开始“批判性阅读”,就让学生拓展学习了。

比如,教学《给予树》一课,导入课题后,老师请学生“走进这个感人的真实的故事”。在学生初读仅仅两三分钟,大部分只读了一遍的情况下,教师马上便连珠炮似的提出“八岁的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金吉娅为什么要给陌生女孩买洋娃娃?”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交流。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听清作者所说,没有时间与文本真正直接接触,与文本对话。这其实是完全剥夺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权力。

二、方法简

我们将阅读中的“倾听”,往往只是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自己去倾听”,在教学中缺少方法上的重视与指导。

可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弱势”的对话者,与文本与成人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自身能力,包括知识积累比较狭窄,语感素养还是浅层次的,人生阅历不够丰富,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审美品位还限于初步。二,对话内容的时空,有的文本生成于久远的古代,像《惊弓之鸟》《西门豹》;有的生成于遥远的异域,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时空上造成学生对话的困难。三,对话双方的思想感情,有的文本出自大师手笔,大多含有高深的思想和高远的识见,小学生刚步入人生,难以理解其中的内涵和哲理。此时,就完全需要教师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应用各种有效的方法,设法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现在,在课堂上,我们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读,放任自由的去读,没有任何的指导引导。

三、形式化

要使学生与文本的视界差距得到融合,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在作方法的适当引领之前,重要任务之一,应该是在一旁了解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状态。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语言的感受,对文本内涵与哲理的感悟,对文本思想与感情的领会,已经到何种地步何种状态了。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才有可能以学定教,确定教学方法;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合适的教学的生发点,从而真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擦出自主阅读的火花。

可是,现在的语文课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往往只是课堂上教师一个预设的环节。虽然,有时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初识文本有反馈,但是,教师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比如:教学《麻雀》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初读后,让学生用一个词说说对老麻雀的印象,学生答案众多:勇敢、不顾一切、负责任、冒险……可是,老师三言两语后,非得转换到“母爱”: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其实完全可以抓住“不顾一切”、“冒险”,让学生再次深入文本,细细品读。但是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课前教学预设,忽视学生的真切体验,强迫引导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

原因分析

一、理解错误。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对话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面对面地谈话吗?”将对话理解成了谈话,完全不知道二者的实质区别:谈话的前提是强迫霸权,对话的前提是平等民主;谈话是以教师为绝对正确,对话以信任学生为基础;谈话是以灌输教参为目的,对话以自主阅读为宗旨;谈话是猜测答案应付考试,对话是感悟交流,验证完善自我建构。

二、理解偏跛。不理解前面提到的对话的两层含义,认为在课堂上重要的是,不是学生与文本的阅读对话,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想展示的是教师的独特理解,在教师引导下的精彩。只注重教学对话的自己预设,不关注学生可贵的自主阅读状态。

有效策略

多种形式的对话,能保证时间,更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有效地对话,通过学习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阅读期待,让学生乐于与文本对话

《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确,阅读期待可以强化阅读主体对文本的探究欲望,引发强烈的期待。有了阅读期待,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主动参与度就会提高。如何运用阅读期待引导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呢?

首先,阅读之前激发期待。教师可以通过背景介绍,音乐渲染,图片展示,语言描绘等方法,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前,激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其次,教学之中强化期待。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取向。如果,与阅读之前的期待,产生较大的落差,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失落感。所以,我们可以在呈现教材的方式,讲解的方法,引导对话的方式等方面尽力做到常中有变,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张康桥老师执教的《滥竽充数》,在课文的学习中,张老师引导学生把原有的一个自然段分成两个自然段来读,引发同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觉地、更深入地展开与文本的对话,读出自己的感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领悟其中的寓意。

最后,对话之后泛化期待。比如在学完《只拣儿童多处行》后,马上介绍冰心的其他文章,并呈现相关的评论。以此激发学生继续阅读冰心的文章的欲望,继续与冰心进行对话,交流思想。

二、质疑问难,让学生善于与文本对话

笛卡儿说怀疑一切,认知的好奇心开始于疑问。质疑是一种典型的主动学习方式,学会怎样质疑,包括“于何处质疑”和“怎样质疑”,既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石,又是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原动力。朱爱朝老师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就注重了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一是在开头紧扣课题,教会学生“于何处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求知欲,并且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实质。如朱老师在破题后即让学生质疑,此时老师并没有放任不管,任其发挥,而是适时点拨引导“针对父与子你有什么问题?”“扣住地震联系父与子你能不能提出问题?”,让学生紧扣课题中这两个关键处进行质疑,从而实现有目的地与文本对话。二是抓住文章的重难点反复质疑,揭示主题,教会学生“如何质疑”。在朱老师的这堂课中,围绕 “长时挖掘”重点段,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质疑,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驱动学生去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从而悟出父亲意志坚定,铭记承诺,坚持挖掘,终于创造了地震中的奇迹这一主题,同时,悟出文本特殊的表达方法。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勇于与文本对话。

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视通万里”,能够使学生“思接千载”,是缩短文本与学生视界差距的有效途径。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勇气,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就会越深入。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辛弃疾的词,与现在的生活相距甚远。在学习这首词时,窦老师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读、背,而是创设了一个又一个情境。上课伊始,她就用柔美、舒缓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走入意境,在音乐声中跟着辛弃疾走近村居,学生有了与文本对话的意愿。接着,窦老师就以手舞、足蹈的方式,创设学习古诗文的情境,在解放学生手、脚、口的同时,更解放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敢于大胆地与文本对话。尤其是在学生与文本对话受阻时,如在理解“媚”时,作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没有那样的生活经历,当然与文本对话时有一定心理距离,学生遇到了困难。此时,窦老师就请了同学起来扮成翁与媪,让学生将文本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他们穿越时空的隧道,翁与媪相互赞美,互述衷肠,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媚”的含义。达到对文本深入地进行解读。

四、圈划批注,让学生勤于与文本对话。

总感觉有许多时候学生为读书而读书,未曾融入自己的情感、思想,人云亦云。应怎样让学生主动积极的与文本对话,深入文本呢?“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种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读出自己的独特个性化理解的好方法。于永正老师在《全神贯注》中作了很好的诠释。于老师在破题、学生提出疑问后,紧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阅读文本。在读的过程中,于老师发现一位学生边读边圈划,随即特地表扬了那位学生,并告诉全班学生:这是一种值得学习的读书方法。这样一来,所有学生都拿起了笔,一下子明白了应该怎样去与文本有效交流,将自己的感受化作圈划批注。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一直这样要求,学生也一直遵循这一法宝,将精彩的课堂完美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五、适时引导,让学生精于与文本对话。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以往总感没有老师的讲解,学生与文本之间有一道无形的墙隔着,如何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促使学生更好地实现与文本对话,从中领悟,从中获取,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同时超越文本呢?

我认为一是要注重对话的“精”,以点带面。精即精到,精辟,也就是要理解到点子上。闫学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文本里的几个小故事,比如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闫老师敢于做出大胆取舍。比如“谈水浒”,通过“囫囵吞枣”、“张冠李戴”这两个词为抓手让学生来辩一辩,鲁迅先生对周晔是在批评吗?这个看起来很平常的问题,学生讨论交流后,闫老师一点,甬道学生读出文字背后鲁迅人格上的侧面,他的幽默,他的风趣,他对孩子的那种无限的慈爱。

二是要注重拓展超越文本。闫老师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个文本的定位,置于整个鲁迅文化语境中。读一课与读一人,在不断穿插中有机整合。我们在闫老师的课上可以看到很多不经意对鲁迅的插叙,比如鲁迅就“碰壁”写过的两篇文章;比如鲁迅去世后箫红的文章;以及她向学生推荐的鲁迅的作品,其他人写鲁迅的作品;……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实现了对文本的超越,文本得到了充分的开掘。而大文本与小文本之间相得益彰,相映生辉,使学生不但走进了这个文本,更走进了鲁迅的精神世界。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实现了对文本的超越,

总之,在对话理论下的“感受性阅读”教学中,生本充分对话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和基石。语文课堂所展现的精彩瞬间,应当是学生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意志,丰富的内心世界,舒展生命的活力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的精妙体现,应当是学生在对话中细细体会、领略、发掘和创造而产生的人生顿悟。我们要让学生与文本尽情对话,学会在对文本“倾听”的过程中,理解、感悟、欣赏和批判,努力让生本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放飞学生的灵性,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课堂就一定会流光溢彩,灵性飞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