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的和甜的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5 22:4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酸的和甜的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酸的和甜的教案

篇1

1.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怏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尽头就更足了。

1.1进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终处于积极地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二年级阅读课《酸的和甜的》,我创设了实物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一串葡萄)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水果?谁来尝尝是什么味道?”(指名上台品尝)告诉大家味道怎样?(甜甜的)奇怪了,葡萄明明是甜的,味道好极了。有一群小动物却都嚷着:“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酸的和甜的》”一问完,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课文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酸的和甜的》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葡萄究竟是什么味道。

1.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再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再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待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2.引导探究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2.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再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时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难忘的一天》时,学生问:“难忘的一天是指哪一天?”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这一天为什么另‘我’难忘?”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提示课题后,学生问:“课题中的‘我’是谁?'我'想去看什么?”等等。他们正用问“?”来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再如我在教《我选我》这篇课文后,我班王彦飞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我’是谁?他选自己干什么?他为什么要选自己呢?”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呢?这样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篇2

关键词:童话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166-01

童话教学是一种新型的小学模式,在小学语文中有着重要的文学教育内容,可以通过童话去认识儿童,用童话来训练儿童语言文字的能力,童话教学模式在现今以及将来都有很大的价值性,给教学者、孩子、家长都带来了很多的益处。这种教学模式削减了文学性语文的枯燥乏味,使之更有趣味性,更适合孩子去学习。

1 童话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1.1 童话有助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尤为的就是小朋友们的心理成长的建设,童话故事不仅可以帮助小朋友的心理建设,还能帮助小朋友理解知识点,促进学习的效率性,在整个童话模式的教育过程中,小朋友们也能愉快的学习,体会不同童话人物的人生、心理动态、情感变化。从中学习到很多知识,帮助孩子们快乐成长。

1.2 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感

小学生的情感是在无形中变化的,他们也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情感的丰富程度也比较深。在小朋友欣赏一个童话故事视频时,欣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就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感,丰富了他们的眼界,这些体验的获得,对儿童来说是有个性的发展的,同时,儿童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会使得儿童的心灵更加的健康,认识到的东西更多,审美的视野更开阔。

1.3 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英语需要语感好,学语文同样需要语感的培养,语感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童话在我们小学语文中也同等重要,童话是一种文学形式,具有锻炼小朋友灵活力跟敏锐力的方式,在小朋友阅读童话故事,理解童话故事里的情节时,小朋友会跟着故事的情节走,也会产生很多的为什么,会联想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人翁,体验到不同的人生,也会通过阅读而增加对词句的理解程度,以及一些重要的修辞手法。

1.4 童话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个人、一家公司、一个国家都不可缺少的东西,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没有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东西,小朋友的想象力特别丰富,如果加上好的引导,创造力也会由生为一种新的技能,但小朋友的人知力跟辨识力不够强,就意味着需要正确有效的教育手段去引导,而童话教学就很好得解决了这个问题,小朋友去理解童话、去想象童话,在很大程度上比大人更富有创造力。在儿童最富有想象力跟创造力的时候,让他们去接触更多的童话作品,从中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跟想象力。

2 童话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案例一: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酸的和甜的》。

故事是以一环节一环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大概的故事情节时:小松鼠、小兔子和小猴子对待“葡萄是酸味的”这个说法表示不太赞同,大家各执己见,通过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同学们,每个人在没有尝试之前都不能因为别人的说辞而完全相信,应该自己大胆的尝试,因为只有自己尝试后,才会知道到底是真的酸,还是假的酸,假的酸的话,又是不是别的什么味道呢?这些都要自己去试验、去感悟、去体会。

从案例一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老师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同学们去朗读、去理解、去表演,也适当的对童话本身元素的渗透,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创造力,也包括对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跟理解。

案例二:苏教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本第三课《小学语文特级教案与课时作业新设计》。

(1)匹诺曹后悔的原因是什么?

(匹诺曹在回家后,肚子有些饿,四周都没有东西吃)

(2)匹诺曹看到一个鸡蛋,想做煎蛋?

(但匹诺曹什么都不会,连煎蛋都煎不好)

(3)匹诺曹大哭,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4)匹诺曹决心改正自己身上的毛病,木匠杰佩托对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案例二的设计体现了童话教学中的核心:点出了“知错能改”的意义,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教学方法过于老套,没有什么灵活性,其他的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因为老师应该给孩子充分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让童话的韵味大大加强,让教学得到显著的效果。

案例三: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小蝌蚪找妈妈》。

教师让同学们先朗读文章,然后分小组,老师提出几个问题,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并得出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随后,每个同学要说出自己脑海里的东西,同时,可以提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从案例三当中可以得到结论,要给予同学们充足的时间去消化、去思考,给他们充足的想象,并陪着他们一起去开发创造力,也要让孩子学会在童话想象中去总结,用完整的童话艺术标准加以衡量。

3 结语

我们平时说的文学教育,都过于强调文学知识的培养,强调对人类文学经典的学习,童话在小学生的小学阶段了对小学生文学能力的培养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童话作为儿童精神生命中的主要文学样式,它的魅力不仅在于丰富的教学意义还来自它独特的文学体材,通过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建设,运用夸张、修辞、充满幻想的写作手法跟写作技巧来编写适合小学生欣赏的童话故事,与此同时,教学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同学们讨论,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让学生们心中的疑虑减少,让他们接触到很多正能量的东西,对此,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得小学语文更具有开放性,在广阔的空间里学童话、用童话,对儿童的心智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我是一个好学生。

好学生未必快乐。父母离婚了,妈妈整天逼着我学习,要知道,我不喜欢学习,只喜欢花,将来做一个园艺师。可妈妈每次都会说:当园丁能挣多少钱。

我爱花,最爱兰花,爱兰花的淡淡幽香,兰花的清幽而淡雅。兰花的香也是同样,无意间,飘来一缕清香,当定神时,那香便不见了。我的成绩虽好,但骨子里傲,同学们都不喜欢跟我说话,时间长了,我的性格愈见孤僻,不爱与人交谈。

我住在一个大房子里。那是一栋两层的尖顶别墅:橘砖红瓦,周围是乳白色的栅栏;嫩绿的草坪上生着七彩的花儿。后花园里有大朵大朵白色的山茶,一轮轮小太阳似的金盏菊,星星一样散落大地的美女樱……。

妈妈今天又出差不在家,静静的夜,除了在房间里痛苦的我,只有保姆“沙沙”扫地的声音。

我从桃粉色的小书橱里拿出那本我最珍爱的笔记本,封面是雪一样的白,上面点缀着乳白色的亮晶晶,右上方用粉红丝带系着蝴蝶结。“刘晓雅赠”以看到这几个字,我又哭了起来。

安:

这是我第一次给你写信,从今天起你就是心中另一个我。

安,你知道被欺骗的滋味有多么的不好吗?晓雅原来是我最亲密的朋友,其他同学都不理我,只有晓雅,只有晓雅整天陪伴着我。那段时间父母离婚,我始终忘不了那个可怕的夜晚,我躲在角落里抽泣,看着爸爸妈妈把碗,桌子,椅子全砸坏了。随后,我便没有了父亲。

是晓雅带我走出了那个夜晚,我重新看见了光明,从三年级到现在,四年了,我付出了一切,而她却……

不说了,一想想自己的愚蠢遭来的欺骗,真感到心酸。

兰4。29

早上起来时,我略带红肿的双眼里布满了血丝,因为在昨夜,我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可怕的夜晚。只能这样来到学校。“书馨”刘晓雅露出那对小酒窝,“班主任有急事喊你去办公室。”我那双没有神情,黯然失色的眼睛望着她,她推着我,让我快点去。我的腿好像没有了知觉,倒了。她走了,但我好像听见了她尖锐的笑声。我又哭了。从昨晚到了今日,我已经记不得一共哭了多少次了。“颜书馨,颜书馨!你怎么了?”我那双红肿的眼绝望的看了看他,哦,原来是顾春。

顾春是我们班的男生。成绩优秀,人长得挺帅,瞧,他那双大大的眼正盯着我。我不好意识的低下了头。他把我从地上拉了起来,他的手好大,好温暖,我慢慢地站了起来,陶醉在此刻。

我走向了办公室,班主任也这是的,连让我把教案拿到教室也算“急事”。

夜,天空是一抹的黑,静的不能再静了。不知怎么,今日突然觉的摆钟的声音如此刺耳。也许,是夜静的缘故。如此寂静,如此辽广的夜空,也不失寂寞,因为漆黑的空中点缀着一颗颗明朗的星。

风儿在今夜也是如此温柔,轻轻地抚摸着我鬓角的黑发,在我面前虽是美好的景,但依然不能掩盖我的悲伤。

安:

也许昨天我太伤感了,现在继续谈吧!

我与晓雅的关系在五年级前一直很好,五年级时,虽不如以往亲密,但依然是好朋友。也许是年龄在作怪,岁月流逝,我和她都变了。我们俩越来越远。直到昨天,我偶尔听到了晓雅与林晴的对话,明白了,晓雅所做的一切,都是利用我,这都是成绩的缘故。

唉,过去的一切就让它随风消逝吧!为何为那些不值得伤心的事而伤心呢?安,是不是这样。

兰4.30

早晨,我来到学校,发现顾春的位子空着,不知怎么回事,我的心里空落落的,终于熬到了下午,顾春来了,但是他仍旧发着烧,真想过去问候一下,可最终没去。

顾春给了我一个苹果,我紧紧的握在手里,吃饭,写作业时,我一直都握着。

安:

前几日的我还在迷茫,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我爱上了他—顾春。安,这是不是暗恋?其实,暗恋的滋味也是甜甜的。哦,你也许无法相信,他的手真的好温暖,今天,他给了我一个大大的苹果,我相信,这个苹果将是我们爱情的开始。

我以后胆子一定要大一些,对于顾春,不能让别人抢去了。

兰5.4

安:

我不明白,人为何会有生命,人的生命又为何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击。为何人的生命不能一帆风顺,人一生为何有那么多喜怒哀乐。就像我那可怜的雪儿!安,你不会知道的,在我幼儿时,雪儿给了我多少美好的回忆,我最珍贵的朋友,在分离几日后,我等来的却是一具冰冷的尸体。为什么,为什么?当我脑袋一片空白时,我只会呐喊:为什么?

我不能随她而去,死了的人已不能复活,活着的也要好好活着。人的一生中,有些事并不能自己决定;有些事越不想去面对,又必须去面对。这也许就是生命的所在吧,安,是不是这样?难道冥冥之中真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左右我们的一切,老天,你怎么那么的狠心,让我们阴阳两隔,我所有的思念要怎样对她诉说,她在那冰冷的世界将是多么的孤独寂寞,安,我现在肝肠寸断,好想再去摸摸她那暖暖的小手,好想再去和她说说悄悄话,可是……安,告诉我,告诉我,难道我只能毫无条件的接受老天无情的安排,难道我只能眼睁睁的让她永远离我而去。是的,安,现实就是如此的残酷。哎,我们也只能默默地承受,慢慢的习惯,独自去承受。

好了,擦干眼泪。说说让我愤怒的她。

不知道为什么,刘晓雅这几天老是缠着我,对我百般亲热,不用说,一定又有什么阴谋。

我每天都和一个扎歪辫子,走路一扭一扭的人走一起,多么恶心。哎,谁让她整天缠着我。她果然有阴谋,她调位了,这排队英语组长是个男生,和她的关系非常不好,而她极少写作业,因此便想让我每天从我的组里拿出一份给她,我当时果断的拒绝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说:“不就是仗着学习好吗,咱们走着瞧。”徐雨静听了我们的谈话,连忙对我说:“书馨,晓雅很爱记仇,你要小心。”

其实我并不害怕,因为我对她来说还是有利用价值的。

我含情脉脉的朝顾春看了一眼,他却没有注意,依然在那里看书,我的心不由酸酸的。

兰5.6

夜不再那样静,闪电和暴雨一起冲洗着我受伤的心

安;

我后悔了,为了我的爱情我后悔了。我今天,看见了晓雅和顾春走在一起,有说有笑。我孤零零地站在操场上,呆呆地望着他们,晓雅时不时得意地瞟我一眼……哦!安,我不能再说了。

早上,我去上学时,心里总是沉甸甸的,来到教室,发现顾春的座位空着,一种不详的预感来到我心头。

上课了,老师告诉大家,顾春的爸爸升官了,他们一家到了北京,离开了我们。

我的眼睛顿时一片黑,要不是同桌及时扶住,我已经倒在地上了。

放学了,我没有回家,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走着。满脑子都是顾春那双温暖的大手。

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

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

后来,终于在眼泪出明白

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

……

歌声在我耳边回荡,我转向那家音像店,眼睛里充满泪水

那时候的爱情

为什么就能那样简单

而又是为什么人年少时

一定要让深爱的人受伤

“爱情”“受伤”……我跌坐在公园的亭子里。是啊,他走了,永远走了,消失在人海。

我回家了,坐在兰花前,低唱着《后来》:

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

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

……

我明白了,全部明白了。现在的爱情来得太早,比兰花的香气还要淡。等学会了如何去爱,再去等待。

安:

你就是我,心中的另一个我。现在,我解开了一切绳锁,我要勇敢去面对,勇敢去等待。我不会再依赖你了,安,永别了!

篇4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提问技巧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提问是使知识产生的产婆。”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学记》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自,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当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古今的教育家都是非常注重提问技巧的,提问是一门讲究技巧的艺术。那么作为一线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艺术地运用提问技巧,构建一个更实效的、更有激情的课堂呢?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略谈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构建提问的“支撑点”,高屋建瓴

“支撑点”原意是指事物的关键所在。在课堂提问中,问题的“支撑点”是相对于课堂上一些习惯性的碎问、简单的追问和随意的连问而言的。它指的是课文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如教授《柳叶儿》时,我就从“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这句话入手,构造了问题的支撑点:“当时正处在自然灾的严重时期,作者为什么还会感到乐呢?”让学生自己开放地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发现了“我”的“乐”是因能展示自己爬树的本领,能够吃柳叶儿,能够抢柳叶儿。而且通过这一问题,加深学生对“乐”的理解,这种乐只是苦中作乐,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水道渠成地突破教学的难点。

以上过的公开课《愚公移山》为例。这是篇寓言故事,课文的重点之一是要告诉人们一个寓意:“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这一寓意的揭示是靠塑造愚公这一人物形象完成的。在设计教案时,就以此作为提问的支撑点。问题是这样设计的:我认为愚公是一个?摇?摇?摇的人,因为?摇?摇?摇(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学生小组讨论后,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有的学生从移山的困难角度作答,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面对这些困难毫不畏惧;有的学生从众人的态度作答,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杂然相许”遗男“跳往助之”,愚公锲而不舍的精神与智叟截然不同,感染了他身边的人;还有的学生从移山的结果作答,“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坚持不懈的伟大精神不仅感染了身边的人,连天地也都被打动了。这个作为支撑点的问题涵盖文本,内容广,整合力强,不仅解决了课文的寓意,而且使学生发现了本文对比、衬托刻画人物的方法。如果把“移山的困难”“众人的态度”“移山的结果”等琐碎零散的问题一个个交给学生,我想学生也能在文中找出答案,但这样的提问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会成了老师和学生间简单的一问一答。

课堂提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要提在关键处,问在要紧要点。有效简化教学头绪,顺利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使教学内容于简约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晰中透露出细致,真正构建一个实效的课堂。寻求设计“支撑点”的过程,对语文教师而言是深入解读文本、研读深思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放弃才有选择,只有选择才有“优化”。

二、寻找学生的“兴趣点”,激活心智

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的动机。可见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当学生对某个知识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并自主地、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种自觉性的行为,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教师的提问应当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唤醒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激发他们积极探索的需求,激活他们紧闭的心智。

如在讲《斜塔上的实验》时,我用一个实验导入。看到我手中的“毛钱管”,学生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我乘势提问,当我竖起试管,管中的羽毛和钱币哪个会先到达管底?初一的孩子还没学过物理,很多同学都凭经验认为钱币先落到管底。我演示了实验,当看到两者同时落在管底时,学生惊叹不已。我乘热打铁,告诉他们第一个做这个实验的人是伽利略,并问他们是否想知道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此时,学生的兴趣点已从实验转移到了伽利略这个人物身上,于是我让学生研读课文寻找答案。学生们在兴趣的驱动下,热情高涨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纷纷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发现了伽利略有着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科学思想,有着不轻易相信权威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解决了课文的难点。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时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或充满悬念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

又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发现学生在回答关于第二小节“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是按什么顺序,用什么方法进行景物描写的?”的问题时,情绪并不是很高涨。于是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提出了这个问题:“如果你生活在百草园,你会做些什么呢?”这一问题立刻激起千层浪,激发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有学生回答“我要爬到石井栏上去摘桑葚”,我赶忙提醒他“那你可要当心啊”,立刻有学生附和道:“对啊,石井栏太光滑,会掉到井里去的。”此言一出孩子们哄堂大笑。我趁机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所选用的形容词的精妙。有了前面学生自己的体会,他们很快发现“碧绿”“光滑”“紫红”“肥胖”等词语,都准确地表现了景物的特点,也表现了一个孩子的喜爱之情。还有学生回答“在百草园我可以大饱口福,吃桑葚,吃覆盆子,还可以吃何首乌的根”“覆盆子的味道如何啊?”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又酸又甜。”还有孩子补充道:“味道好极了。”全班笑作一团。“味道都品尝了啊,那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景物呢?”“味觉。”学生答道。此时引导学生发现其他描写角度,水到渠成。有学生回答:“我要是在百草园里,什么都不做,就躺在高大的皂荚树下,在茂密的树荫下听蝉儿鸣叫,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倾听一切大自然美妙音乐。”“哎哟,你真是个懂得自然,会享受的孩子!可是你美好的愿望可能实现不了呢,同学们你们觉得呢?”学生立刻从课文中发现了答案,蝉是夏天的景物,而油蛉蟋蟀是秋季的景物。这时学生就明白了景物描写的顺序。我接着追问道:“刚刚这位爱享受的同学和这那位爱吃的同学,他们所说的大自然中的景色有什么区别吗?”学生轻而易举就发现作者由植物写到动物,由静景写到动景。同样一个知识点,两种问法,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区别仅在于,后一种提问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他们紧闭的心智,更放飞了他们被囚禁的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快乐生活的情愫。这,不正是鲁迅先生撰写此文的目的所在吗?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如能以一颗细腻的心体味学生的情感,在枯燥的知识点中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必会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思绪的涌动,实现活跃高效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也会事半功倍。

三、关注认知的“困惑点”,激活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不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是为了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如果老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进一步的困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冲动,则学生必然会再次深入到文本中,进行积极性主动的思考,拓宽思维的空间,深化思维的品质。

如在讲授《敬畏生命》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充分自读,在学生已经理解了“生命繁衍是无私、执著、不计成本”,自以为完全读懂课文的时候,出示了文中的这段文字:“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抛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几乎是第一次遇到生命呢?”学生读完后,也觉得不能理解,陷入了认知的迷茫。我随即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发现:作者以前看到的生命只是一种形式,而现在作者认知的是生命的本质。当学生读到“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荫,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一句时,便很快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生命之所以为生命,就在于它是无私地繁殖后代,不求回报,而且不炫耀自己,没有丝毫功利之心。经历了思维的幽囚,阅读便有了“豁然开朗”的体验。

又如在初三讲授《昏迷十八天》这篇课外小说时,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亲情和母爱的可贵,如果面对的是不谙世事的初一学生,我认为文本解读达到这个层面是符合他们的认知能力的,然而对初三学生而言,主题只挖掘于此就太浅显了,应该引导他们发现文本更丰富的内涵。于是我引导学生仔细咀嚼文中的两段文字:“唉!累!真累!他想,假如现在没有了他,这个家、这个公司、这个世界,他妈的统统完蛋。”从这段话你读出了冯吉的什么心理?“他倏然明白了:其实,这个世界上无论什么事离了他都行,惟一离不了他的只有自己的老娘!”冯吉还明白了什么呢?通过这两个问题引起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矛盾,进入了积极性主动的思考过程。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唉!累!真累!他想,假如现在没有了他,这个家、这个公司、这个世界他妈的统统完蛋。”这段心理描写还折射出了一个成年人心头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使命感;“他倏然明白了:其实,这个世界上无论什么事离了他都行,惟一离不了他的只有自己的老娘!”其实他还明白了生活中应懂得适当的放弃。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发现了文本所要阐释的更丰富的人生哲理,从而拓宽思维的空间,深化思维的品质。

此类问题的提出应放在学生充分阅读了文本,对文本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后。此时学生往往认为自己已经“完全读懂”了文本。这时的问题就能引发新的认知困惑和阅读动机,使他们的思维在矛盾冲突中积极运行,在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奋中心,学生的思维活动必将由渐进向突进发展,变认知冲突为建构新知的增长点,统领整堂课走向目标。

四、捕捉教学的“争议点”,顺水推舟

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争议”。争议的不同声音,是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产生的多元思维的表现,这常常成为新的提问资源。

如在讲授《往事依依》一课时,有一个环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几件往事。有学生把第二件事概括为“赏山水画”,此时另一个同学对他的概括提出质疑,他认为“赏”这个词用在此次并不恰当,因为当时作者年龄还比较小,是没有鉴赏能力的,应该用“看”更合适。我当即表扬他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并以此争议为契机,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依据,看看用哪个词更合适。学生马上带着这个由自己提出的问题,投入地认真地再次研读课文。很快,许多同学找到了“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入了神”这些表明作者全神贯注的词语,认为“赏”字用得更好。

又如在教《甜甜的泥土》这篇小说时,针对最后的结尾“小亮眨巴眨巴眼睛,忍不住滚下泪来。他伤心地蹲在地上,呆呆地凝视着。一会儿,又情不自禁地伸出冻裂的小手指,抠起一点泥土放在舌尖上――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有位学生提出了异议。他认为前文中写到王小亮“迅速将糖埋入路边的雪堆中”,这样冷的情况下,糖怎么会融化呢?这是不符合常理的。我觉得他说得也不无道理,于是围绕“这个结尾是否合理”这个争议,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结尾很是新奇,这正是小说结尾的特点,而且这样的结尾有更深层的含义:人间的至亲至爱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从而大大提高了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一结尾与“落红护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惊奇的结尾也是源于生活的真实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顺水推舟地利用教学过程中的“争议点”进行提问,化“争议”为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力量”,激发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的动态的信息交流。提问设计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课堂上科学的、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及时唤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创造积极热烈的课堂气氛,从而优化课堂结构。因此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形成有自身特色、符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