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成长经历范文
时间:2023-03-16 19:5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的大学成长经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人这一生注定要接触很多东西,其中最受益的恐怕要算书了。我从小就很喜欢书,喜欢里面的风云变幻,缠绵悱恻,百折千回,每每废寝忘食,不能自已;读到兴奋处,更是夜不能寐,感慨良多。
进入大学后,面对浩瀚的图书自是喜不自禁,完全沉浸于此,开始了我的大学读书生活。印象最深的一本书就是《从大学第一天开始成功》。书中主要记录了一些名人的大学成长经历、奋斗历程,包括比尔・盖茨、、梁思成等15位著名人士,它使我开始考虑以后的人生并付诸行动。
其中令我最受益的是林扬的“大学是寻找学习方法的地方”、物理学家孟杰的“为了理想加速度”、张朝阳的“我的大学很苦”和梁思成的“大学里的‘笨功夫’”。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影响、启发着我。
林扬使我懂得大学的学习要从被动学习知识转移到主动学习理论,让我及时调整学习方法,逐步摸索出大学的学习方法来。不仅如此,我还了解到:如果一个大学生读一本书只是满足于书里面的知识,而不能够想到去参考与之相关的书籍或者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去弄明白自己不能完全明白之处,则他读这本书读得并不成功。这段话说到了我的死穴,我以前读书只是囫囵吞枣,不去做深入的分析研究,以至读过的书大部分都忘掉了,没有多大益处。从这儿,我开始反省自己如何去更好更深入地读书。
孟杰非常规的大学生涯又使我换了一种思维方式。他说:“完成事情的途径有常规和非常规之分,采用非常规的途径未必不能够成功,走非常规之路无疑会更快让人成功,也更易让人腾出时间去寻求更高的目标。”我想,我自己首先要做的是培养自己非常规的能力和素质,一个庸人是无论如何不会走非常规之路的;其次是要培养这种意识。
还有一位叫张朝阳――搜狐网站的创始人,他认为大学更需要在竞争中刻苦。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能理解的,尤其是刚上大学的年轻人,他们从残酷的高考中走过,经历和背负了太多的压力和苦痛,进入相对宽松的大学殿堂,一下子仿佛进入了圣地,便开始放松甚至放纵自己,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只会在四年后后悔不已,甚至抱憾终生。张朝阳说得好:“人生是没有休息的,没有什么一劳永逸,进入大学只是你推开了一扇门,你还远没有到达可以在床上睡舒坦觉的地步。”所以我不会一直睡去,我一定要奋斗!在我还可以奋斗的时候!
而梁思成让我知道我这四年的目标:具备比较成熟的思维能力;能够客观冷静地面对人生;生活和工作上的问题,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求得心灵的安稳和所面对问题的解决。
篇2
我忙起身:“你是初二(1)班的柳莺吗?”
“是。”她答道。
这是一个漂亮的女孩,高挑的个头,白皙的脸上嵌着一双大眼睛,马尾辫随着身体摆动着。
“老师,我的数学成绩一直上不去,这个问题已经困扰我许多年了,我也尝试了许多办法,可就是不见成效。”她一坐下就迫不及待地说。
“能告诉我,你都用过哪些办法吗?”我问。
“能用的,我都用过了。”她语速很快。
“具体谈谈,你都用了什么办法?”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多做练习。其实我每次都挺认真的,可就是不见效果。所以想让您帮我分析分析。”她的语速依然很快。
“什么样的数学题让你感到困难呢?”我继续问。
“文字叙述题,还有几何,特别是几何,我一见就头大。”她乞求似的望着我。
“那你哪些科目学得不错呢?”我问。
“语文,还有英语。”她的脸上即刻显露出光彩,“作文是我最喜欢的。英语也很好,教英语的张老师说我在这方面很有潜力。这两门功课在年级我也是名列前茅的。可就是数学不行。”讲到这里她脸上的光彩又黯淡下去。
“我能感到,一谈到数学,你就显得沉重,数学成绩很糟糕吗?”我进一步询问。
“总是在七八十分晃荡。”
“刚才你说影响数学成绩的主要原因是文字叙述题和几何,能告诉我困难在哪里吗?”
她思索了一下:“主要是关系,不知道如何找到文字叙述题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几何呢?”
“几何也是,没有立体感,看不出边角之间的关系。”此时她眉头皱起。
柳莺语言流畅,表情丰富,是一个非常可爱而感性的女孩。她告诉我,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除了不鼓励她户外活动外,其他的需要基本上都会满足她。比如小学三年级时她迷上了舞蹈,父母就为她报了芭蕾舞班;五年级时语文老师说她课文读得有声有色,父母又为她请了一位话剧团的老师教她朗诵;现在她喜欢上了唱歌,正在父母的支持下学习声乐。
她说不论她遇到怎样的困难或是犯了怎样的错误,父母都不会责怪她,在她需要的时候,总会及时给予她支持和鼓励。
她说,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她的数学就遇到了困难,为此父母为她请了家教,却不见明显的效果,然而父母却从来没有责怪过她。不管什么时候,也不论是平时的测验还是期末的大考,每当她把七八十分的数学卷子拿给父母看的时候,他们都会说:“嗯,这样的成绩只要坚持到高中,将来考大学没问题。”
柳莺说那时自己还小,不太理解分数对一个学生的意义,她一直以为七八十分的成绩并不算坏。直到上了中学,初一期末考试后,数学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手里拿着73分的数学卷子语重心长地说:“柳莺,你其他学科的成绩都很好,为什么数学成绩不高呢?学习是一件艰苦的、严肃的事情,可不能单凭兴趣,偏科是好学生的大忌,尤其是数学,将来要考好高中,数学成绩可是硬指标。你可要注意啊。”
她说:“那是我第一次感到学习的压力,也是第一次意识到分数对一个学生的重要。因为爸爸妈妈总是告诉我,学习重在过程,在过程中自已是不是感到有意思,有收获。如果学习能给你带来满足感,那才是学习最好的状态。
“我现在明白了当时父母那样说的目的,是怕我有心理负担。我非常感谢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报答他们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数学成绩提上去。我希望到初三时数学不再成为我的烦恼。”
为了了解她的问题到底在哪儿,我让她拿出数学书,找一道文字叙述题读给我听,结果发现她读数学题的语气就像读故事书,难怪她总是找不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她读题的重点就没放在数与数的关系上。
针对她的问题我给了她一些具体的指导,比如,如何在读题的过程中寻找数量关系等,并建议她多做一些户外运动,像爬山、攀岩,甚至可以翻翻墙头、爬爬树,以完善空间概念的建立。
同时告诉她,每个人都有自己专长的一面,专长不取决于自己的意志,在很大程度上与大脑结构、遗传、性别和成长经历有关,有时并不取决于自己的意志,不必求全责备,就像父母告诉你的那样:“学习重在过程,在过程中自己是不是感到有意思,有收获。如果学习能给你带来满足感,那才是学习最好的状态。接纳自己的现状,享受学习的过程。”
咨询只进行了两次,柳莺就基本上消除了对数学的负面感觉,继续她充实而快乐的生活。
篇3
人世间的艰辛激起了高尔基奋斗的决心,他阅读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书,这是他在贫困潦倒中最知心的朋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人间个人读书心得感想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在人间个人读书心得感想1有一次,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本——《在人间》的一本书。
这本书是高尔基遗产中秀的部分之一。描写了作家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走向革命的道路的艰难曲折历程。
我对这本书印象比较深,因为这本书它像富有魔力一样,我只要一打开这本书我就会一直不停地翻下去。这是因为它写得太好了。我对其中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就是我要说的第一件事,它说的是他们的厨娘在一次烧饭中死去,可这时,作者和他的朋友就在旁边,萨沙因为这件事吓的晚上不敢一个人睡觉,只好找高尔基陪他,才得以平静。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很多,也有很多感想,我觉得高尔基的身世背景很可怜,还有生活环境恶劣,但是他在一个竟在这样黑暗的社会立了足,而且从小爸爸妈妈都死了,只跟他的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像他这样社会底层的人可以成为世界上有名气的大作家,我真得很佩服他。他在人间什么活都干过:烧水、煮饭、洗碗、扫地、带孩子、跑堂、学徒、洗衣、搬运……还挨过打,往过医院。
总之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但他很顽强,很自信、能吃苦耐劳,学习异常刻苦。为了学习,他承受了一切,被人凌-辱,受过饥饿。但他从书本中汲取了力量,因此他看到了光明,看到希望。
他自学成才的曲折历程让我对自己有了一个目标:向他学习。
在人间个人读书心得感想2昨天,姑姑给我带来了一本书——《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因为没事做,我便拿出来细细的品读。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着名的三部曲自传体小说。作者通过对自己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俄国十月革命前一位进步青年的成长经历。
小主人公阿廖沙(高尔基的小名)在父亲去世后,阿廖沙跟随外祖母和母亲来到外祖父家的这段时间,他得到了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优美故事的熏陶;亲眼目睹了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还和他所接触到的“第一个优秀人士”——“好事情”交上了朋友,但“好事情”却因为自己的特立独行而备受众人排挤。
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在阿廖沙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这种“令人窒息、充满可怕”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童年时光。
在他十一岁的时候,母亲不幸去世,外祖父也家道中落。便走向社会,独立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当过杂工,饱尝人世间的痛苦。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此后,在裁缝妻子、“玛尔戈王后”的帮助下,他在书籍的海洋越游越畅。书籍开拓了他的眼界,激发了他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五年后,他怀着进大学的希望去了喀山。
十六岁那年,阿廖沙怀着进大学的希望去了喀山。但现实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以他的条件要上大学只是个梦想,希望破灭后,他不得不为生存而奔波:住“贫民窟”、卖苦力、同流浪汉接触、在面包店工作……在和古里·普列特尼奥夫、杰连科夫以及“霍霍尔”这样的大学生和进步人士的交往中,他投身进了一所广阔的社会大学。阿廖沙在这所大学里,经历了精神发展的复杂道路,经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验,对人生的的意义、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在人间个人读书心得感想3《在人间》是一本不同的小说,不是描写贵族舞会似的生活,而是一本贫民贴心的读物。跟着主人公去经历底层社会的种种压力这本书说高尔基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东家的房子里和轮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玛尔戈皇后这些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爱吵架、背地里说人坏话的小市民。
在无法抗拒的压力下,人们似乎只能选择堕落。就在看不到希望的地方,分明有一双犀利的双眼,探寻着智慧的光芒。那就是主人公渴望出路与改变的双眼。他生活在他们中间,独立着,总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揣测生活的意义。他的思想被书引领着,生活在另一个广阔而自由的天地
对书籍的酷爱,开启了愚昧的头脑。一个用书籍填补思想贫瘠的人,反抗着周围的?种植恍?鳌V魅斯??岫窳松肀叩某舐?氪炙祝?蛲?恢执拷啵?篮玫纳?睢?"我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好的生活,不然我就会毁灭。"带着一种更高的追求,走上了去学校求学的道路。但见识的浅薄,生活圈子的狭小让高尔基周围的人都不懂书籍的好处,总在抑制他看书的欲望。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样,坚持看书,也有如荷花,不受污泥的沾染。“我来到人间”,仿佛就暗示着这人间的媚俗和可憎可笑的面目;而普希金的诗集、阿克萨夫的《家庭记事》、的俄罗斯史诗《在森林中》等书籍构成了高尔基的天堂,这个“人间”里的天堂。
我佩服高尔基的毅力和恒心,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手不释卷,不理会别人的反对而做自己认为对的事。“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高尔基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也阅读了许多,包括生活这本难“啃”的书。我羡慕高尔基灵活、流畅的文思,随时随地就能吟出一首小诗来抒感。当然,这自然是他的外祖母的功劳。高尔基的勤勉、毅力和恒心,还有他高尚的外祖母、外祖父不也构成了一个天堂吗@天堂与人间只一线之隔,却就大不相同了。有的人家有万卷书,却腹无点墨;有人做乞丐,却也能读好书,学到不少的知识。人间与天堂是人心的两个表现,被凡尘俗世所污染的心就是人间;反之高洁的心灵就如鸡群中的鹤,与众不同,成了天堂。只要肯干,脚踏实地,人间也会变成天堂。
这本书是高尔基青少年时期的自传。也是他人生的重要时期,走上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阶段。
作者总是把书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去美化他的“玛尔戈皇后”。这个人物对他本人影响很大,也是因为她,他愈加热衷于读书。他的胆子愈来愈大,敢于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这种行为我很佩服。正因为他热爱与学习,所以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也是我明白无论在什么样的年代,只要有学问,就可以得到尊敬。所以我只有努力学习,才将来在社会上立足的基础才。在那个信教的年代,他却有一点不相信上帝,也不屈服于任何人脚下。同时他也非常的善良,乐于助人,在别人困难时他会默默的帮助他人。他热爱读书从柳德米拉开始,最重要的发展是从斯穆雷开始,把他引向书的世界。裁剪师傅的太太和“玛尔戈皇后”都是让他热衷于读书的重要人物。
其中最关键与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斯穆雷,虽然他没有一张好看的面孔,态度也不亲和,但却很有知识。正是在他的劝导与教育下,才让他知道了书的可贵,才让他识别了好书与不值得一读的书。他曾为了感谢斯穆雷为他买了一本《一名士兵搭救彼得大帝的传说》但斯穆雷却非常生气,说这本书写的不好,后来我也发现这本书的确写的不好,说明了他的欣赏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人间个人读书心得感想4《在人间》这一本书是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之一,写的是主人公阿廖沙从童年到青年的生活经历。
他一开始在一家“摩登皮鞋店”里当学徒,他觉得这家皮鞋店里没有真善美,只有假丑恶,于是后来他离开了这家皮鞋店,回到了外祖母家,和外祖母、外祖父一起生活。
这本书写了好多好多的人物,比如“摩登皮鞋店”的老板、厨娘和他的表兄萨沙,以及一些稀奇古怪的人物,在这些人物中,我最喜欢外祖母。
外祖母是一个很慈祥的人,她很善良、博爱。有一次,主人公和外祖母夜晚外出,特意走到那些贫民小屋的窗前,放下铜板和小甜面包,给那些人家留下无声的施舍和美好的希望。我闭着眼睛,就好像看到了外祖母在寒冷的夜晚在穷人的窗前施舍的形象,作者描写得真是栩栩如生。
外祖母很勇敢,能做孩子的坚强后盾。有一次,主人公阿廖沙和伙伴们讨论,谁能到墓园里去躺一夜,就给他一个卢布,最后主人公鼓起了勇气,自告奋勇地去了,外祖母知道这件事后,不但不生气,还对主人公阿廖沙说:“你穿好大衣,带条被子去,不然,会着凉的。”并叮嘱他,不论看到什么都不要动,只要祈祷圣母就会没事。
当主人公阿廖沙和柳德米拉——一个瘸腿女孩一起玩的时候,外祖母笑着鼓励主人公,外祖母说:“男孩子和女孩子友好往来是一件好事情,只不过不要乱来!”并用通俗的话解释了什么叫“乱来”,那就是一朵花含苞待放的时候,不应该去碰它,否则它就既不会散发出芳香,也不会结出果实。引导孩子们友好相处。可以说,外祖母进入到了孩子的世界里,对孩子能充分理解。
外祖母既严厉又慈祥,就像一座灯塔,既能照明,又能指引孩子们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此,我非常喜欢她。
在人间个人读书心得感想5主要内容: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为了生活,他与外祖母摘野果出卖糊口,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当过洗碗工,当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的人们打交道,他有机会阅读大量书籍。生活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他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奔赴喀山。
读书收获:高尔基的名著,高尔基(1868-1936年),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文学遗产中秀的部分之一。《在人间》是这套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二部,讲述的是少年高尔基走进社会,工作(实际上是童工)之后的种种丰富多彩的经历。高尔基十来岁就开始到鞋店做学徒,后来又到轮船上做洗碟工,到一个绘图员亲戚家做助手兼佣人,到圣品店做店员,在建筑包工头手下做助手,并相继接触了一些上层人物,看到了许许多多或美或丑、或_或愚的社会现象。高尔基通过回忆他少年的经历,向读者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的种种社会现象。
篇4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不能做出偏低评价或者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诉一种心理感受。自卑心理不仅使学生背上了精神包袱,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也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式。为了学生的健康人生,高中学习生活理当为其奠定坚实的基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就应当重视有这种心理的学生。面对这类学生班主任应当知道,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有一扇为教育者打开的窗户,我们只有打开了这扇心灵的窗户,教育者的阳光才能照进去,才能使这颗心灵的房间充满阳光,对待他们的工作理念就是以情动情,以诚相待,用真情去打动他们的心灵。
班主任要做好有自卑心学生的转化工作,首先要充分掌握他们的具体情况,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到了什么程度,对这些学生个体产生了什么危害,这些情况班主任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的热忱帮助,耐心引导,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第一,给他们树立恰当的目标。
教育学生不能心急,一口不能吃成大胖子,要从点滴的进步做起,还要帮助他们制定一套分阶段、分层次的目标计划。实施中加强监督,及时调整,使他们的自卑心理在不断实现奋斗目标的进步中,由强到弱,逐渐缓解直到最后消除。我曾经教过高2007级一位学生,他来自我县的金竹乡金竹岩上一个偏远的山村。该生刚到我班上时,个子很矮小,成绩是中等,家庭比较贫困,整天不多言不多语,胆子很小。我找他交流前两次都是我问什么,他做简单的回答。第三次终于向我敞开了心扉,他来自农村,个子小,成绩不好,感觉自己学不好,所以正想退学!我很庆幸我了解到了他的情况,我很高兴,感谢他对我的信任,约好明天再作一次交流。下来后,我又找几个班上同学了解他的情况,结合我掌握资料得出一个结论:他个子小,在男同学们面前比较自卑,所以很想在成绩方面优于对方。当晚针对他的情况,我给他制定了一套学习方案,要求他每天完成规定任务,下午放学后到我的办公室检查,如果我不在,就把作业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晚上我检查!他很乖,欣然接受了我的方案,并且努力按我的要求不断修正目标。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他在班里渐渐地有了朋友,有了笑声;通过班级活动中,他的活动先是我安排,接着是能接受同学邀请,最后他成了一名班委干部组织活动;学习上,通过一次次检测,一次次的鼓励,学习成绩不断提高,高中毕业是他被评为了市级三好学生;现在他是一名重点大学的优秀学生,被保送为该校研究生;在我们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逢年过节他都要打打电话、发发短信、回来就必须来看看我!他的成长经历也成了我教育以后学生的一个范例。
第二,帮助他们正确补偿自己。
就是鼓励他们用一方面的优势来弥补另一方面的自卑。一种做法是以勤补拙。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缺陷,然后消除学生的思想压力,调整心态,鼓励他以最大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这些缺陷,还有一种做法是扬长避短,鼓励学生不展示他的长处,比如参加自己喜爱的兴趣活动(美术、音乐、体育、摄影、书法等),以此来激发自信心,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知足常乐、感觉良好"。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使学生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会做什么,从而大胆去做"我能行"的事。
第三,引导学生经常进行积极自我暗示,自我鼓励。
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班主任要引导他们用语言来激励自己,用行动来磨炼自己。比如每天早晨对镜子笑一笑,"我最棒","没关系,我能行","我能干好"。当别人批评你时,要请他说出批评的理由,如果真是自己错了,就要告诉自己:"恭喜!恭喜!我又可以改正错误,变得更好了;要求学生在平时走路时昂首挺胸,主动参加活动。
第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作用。
篇5
作者简介:吴超群(1992.6-),汉,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亚非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2
李光洙是韩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长篇小说《无情》是李光洙最为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韩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当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本文以李亨植,金善馨和朴英彩三人爱恨纠葛的三角恋为明线,实质是展现了新旧观念的冲突对立,呼吁当时的年轻人以觉醒,提倡新文化,新教育,主张破除旧习,成为了当时年轻人争先阅读和模仿的范本,在当时激起了一场狂热的风潮。本文着重对作品当中出现的三位女性形象朴英彩,金善馨和金秉旭进行性格分析,以便更好地体会和理解李光洙的女性观。
一.作家李光洙的简介
(1)个人经历
李光洙(1892年3月4日-1950年10月25日),字宝镜,号春园、孤舟,创氏改名时的日本名是香山光郎。韩国近代著名作家、小说家和诗人,独立运动家,他在朝鲜近代文学史上被誉为启蒙主义、民族主义和人道主义作家。
李光洙于1892年3月4日出生于平安北道定州邑的小农家庭。1902年时,父母因染传染病双亡,成为孤儿。后进入东学成为书记,但因官吏的压迫,1904年李光洙前往京城(今首尔)。次年,由亲日团体一进会推荐,前往日本明治学院就读。在日本就读期间,李光洙组织少年会,并开始在《少年》杂志上发表诗及评论。1910年中学毕业,李光洙回到朝鲜,在五山中学任教。后来再次渡日,进入早稻田大学哲学系就读。
1917年开始,在《每日申报》上开始连载朝鲜最早的近代长篇小说《无情》。1945年韩国独立后,李光洙隐匿乡间。1950年6?25朝鲜战争时被掳至北方,生死不明。后确认其于1950年10月25日在满浦病逝。
(2)文学地位
李光洙是朝鲜近代文学的先驱作家。他的文笔细腻柔软,笔下的人物多为思想先进的青年人物,因此受到青年读者们的拥护。说起李光洙,总少不了要提民族主义和启蒙文学。这也涉及了先生是作家还是论客的问题。李光洙在《我的自白书》中说道:“凡是我写的小说都暗含着民族精神。有些文学评论家们说我的小说通俗、迂腐,纯净的文学价值不足,这些我都不关心。那些是职业作家们的事,我相信我的读者们能在我的小说中感受到我真正的意思。”李光洙以这样的告白来表明自己不是一个作家。但是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直到今天还深深印在人们的心里。
李光洙为朝鲜最早的新体诗人,也是朝鲜近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崔南善、李光洙等人将韩国近代文学推上顶峰。李光洙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批判旧社会儒教陋习,煽动革命精神,具有教化大众的启蒙主义思想,说教意味较为浓厚。李光洙早期是个激进的理想主义者,鼓吹通过教育、现代化、示威等方式以获得独立。后来他成为现实主义者,以可行性的角度来看待独立的问题。这时他主要重视道德观及教育,并用小说来宣传他的主张。小说《无情》是李光洙的代表作品,也是韩国第一部近代长篇小说。李光洙在文学上,提出很多新的概念,也影响了许多作家的创作,对于朝鲜近代文学的发展有极大的贡献,奠定了日后韩国现代文学的基础。但由于李光洙在政治上的亲日倾向,很长一段时间,李光洙的作品在韩国鲜受重视,更乏人研究。近年来自金东仁《春园研究》开始,李光洙逐渐受到韩国学术界的重视,对于李光洙的研究亦日加充实。
二.作品《无情》的简介
(1)评价
《无情》不仅是李光洙的成名作,也是韩国近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以民族主义的理想和启蒙主义的热忱较为完美的结合,一经问世就获得了极高的人气。小说通过对近代文明的憧憬以及对新教育思想、自由恋爱的颂扬,描述了20世纪初叶的朝鲜社会风貌。小说在《每日申报》连载当对曾引起极大轰动。
(2)内容梗概
男主人公英语教师李亨植爱上了准备去美国留学的新女性善馨。这时他的恩师之女、崇拜他的英采出现在他的面前。为了营救含冤入狱的父亲,英采沦为了艺妓,后被裴学监(明植)。她给亨植留下一封遗书,登上了去平壤的火车。在列车上英采偶遇新女性秉旭,她在秉旭的劝说下决定同去日本留学。为寻找英采,亨植去了平壤,但空手而归。于是他与善馨订婚后,踏上了赴美留学的旅途。但亨植、善馨、英采和秉旭等四人在火车上偶遇。火车到达三浪津时因水灾而延误。他们目睹了灾民的悲惨景况后,举行了慈善音乐会,募款帮助灾民。在此过程中,他们消除了个人恩怨,经过热烈讨论,他们立志肩负起以教育为本的民族复兴的使命。
三.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分析
(1)愚昧的传统女性――朴英彩(初期)
朴英彩是《无情》中男主人公李亨植的授业恩师的女儿,自幼接受传统儒家教育,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观念对其影响极深,是当时社会传统女性的最典型代表。从小和亨植一起长大,是青梅竹马,父亲将她许配给亨植之后,她便认为自己从此只属于亨植一人,只为他一人生,一人死。所以后来在失去贞洁之后,除了自杀便别无选择。直到后来遇上新女性秉旭,才真正开始觉醒,意识到女人不是男人的附庸,是独立自主的,女人应该为自己而活,从而成为了一个有主见的现代新女性。所以在本段落的小标题后面注明为初期。
朴英彩是李光洙作品当中深受封建传统礼教迫害的典型人物。深受封建传统礼教的影响,家长制、妇德观、贞洁观等封建传统思想在其意识中根深蒂固。所以,当父亲安排她与亨植的婚事时,她很自然地选择了听从父亲的安排。在那时她的心中没有爱情可言,完全遵循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荒谬理论。
英彩的父亲因莫须有的罪名与儿子一同锒铛入狱。救父心切,当时还是一名弱女子的英彩受人所骗,走投无路之下卖身为歌姬,但是七年的卖艺生活并没有换来父兄的平安归来,相反等来的却是病死狱中的噩耗。
父亲去世后,英彩独自寻找亨植,但是却不幸失去贞洁,意欲自杀。自幼受封建传统礼教以及《烈女传》的影响,失去贞洁之后,英彩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自杀的不归之路。因为在当时的观念里,对女子而言,失去贞洁就等于失去生命。所以失去贞洁之后的英彩只留下一封冷冰冰的遗书,便踏上了火车前往大同江意图自杀。
但是,峰回路转,英彩在火车上偶遇东京留学归来的新女性金秉旭。至此,英彩的命运开始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英彩向秉旭诉说了自己的遭遇,秉旭给予英彩深切的同情的同时,对英彩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她告诉英彩女人作为社会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不应该成为男人的附庸,将英彩从腐朽的思想观念里解脱出来。并告知英彩她对亨植并不是爱情,只是针于对父亲命令的一种盲从。这次和秉旭的会面,是英彩心理上一次最深的洗礼,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觉悟。在小说末尾,英彩也成功赴东京留学,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英彩是全文中唯一一个经历了价值观及思想理念转变的女性人物形象。英彩这一形象最终实现了从愚昧无知的传统女性到具有新思想、新理念的现代女性的转变,从封建的思考方式到自我觉醒的精神层面的巨大转变。
(2)介于传统与新式女性之间的矛盾体—金善馨
我把金善馨的标题列为介于传统与新式女性之间的矛盾体,相信有很多人会不赞同。大家应该会指责说善馨不就是新女性的代表吗?但是在我看来,善馨却并不是一个完完整整的新女性代表。
她虽然接受西方教育,并预去国外留学。但是她的思想并没有完全开化,在她父亲安排亨植为她上课,并有意撮合她与亨植时,她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抗拒。直至后来举行婚礼时,她依然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爱亨植,也并不清楚对亨植到底是抱有何种感情。这种表面披着自由恋爱的外衣,实指还是遵循父母之命的内核婚姻,还是没有逃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后期预去国外留学的她也与秉旭有着本质的差异,她的留学并不是自己强烈的意愿,而仅仅是遵从父亲的安排,并在未婚夫亨植的监护下进行的。她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未来的理想,只是按部就班的一步一步按照家里的安排在继续自己的人生。
她一方面想要追求自由恋爱,想要追求婚姻自由,但是又无法摆脱家里的经济支撑和父母安排,只能做父母壁垒下的一叶小舟,按照父母的意愿,行驶在父母安排下的既定路线上面。
(3)开化的新式女性――金秉旭
在本文中,还有一类女性,她与英彩截然相反,她们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理念,她们追求和男人一样的平等地位,她们有知识,有文化,有主见,是当时社会里为数不多的精神觉醒的女性。无疑,李光洙笔下的秉旭正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代表。
伴随着小说情节的不断发展,新女性的代表金秉旭也以救世主的姿态隆重登场,秉旭的登场也同时标志着小说走向了。秉旭在火车上偶遇英彩,知道了其悲苦身世之后,从精神上给予了英彩极大的帮助。教育英彩应当从“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家庭制度和腐朽的爱情观当中解脱出来,通过新文化,新教育武装自己,从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同时秉旭还告诉英彩,她与亨植之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只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封建陋习所造成的盲从,从而引导英彩摆脱自杀的执念,成为一个有主见的新女性。
秉旭与英彩虽然都同时生活在腐朽的封建纲常伦理之下,但是她却在接受新式教育之后开始精神觉醒,并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李光洙的作品当中,秉旭是反对封建腐朽家庭制度和父权、夫权制度的先驱女性形象,她接受西方先进思想的洗礼,不断寻求封建制度下女性作为人、作为社会个体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强调女性作为社会独立的个体,不应该成为别人的附庸和附属品,强调女性自身的精神觉醒。
有人说,《无情》是李光洙的一部自传小说,以男主人公李亨植比喻自己,英彩和善馨是自己生命中曾经出现过,并对自己有深刻影响的女子。一个是受传统封建礼教影响至深的女子形象,一个是接受新式教育,与自己有共同话题的新文化女子形象。我想正如张爱玲所说,一个男人的一辈子都有这样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了,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而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成了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所以,对于这部小说我更愿意理解为,在当时社会,虽然大部分的女子都诸如英彩一般,接受旧式教育,具有传统思想,但是总有一天会在封建伦理纲常的压迫之下劫后重生,在新知识新思想的影响之下实现从愚昧无知的传统女性到开化的现代女性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作家李光洙简介.
[2]百度百科.作品《无情》.
[3]王金霞,李光洙长篇小说《无情》中的人物形象分析[D].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
篇6
你们好,今天是我到宣传部后第三次走上竞聘演讲台。较之前两次,我的心情平静了许多,也坦然了许多。时间过得很快,进入宣传部工作,一转眼已有了满满的五年时间,在这短短的五年之中我有幸三次接受组织的挑选。虽然是同一级别的职位竞聘,且有过两次落聘的经历,但我仍庆幸自己有了第三次机会,并对这次竞聘充满信心。这次我竞聘的职位是新闻中心副主任。今天的竞聘演讲,我不讲套话,不吹大话,不提口号,也不表决心。我只谈一点个人认识,说两句心里话,回答三个疑问。
衡量一个人是否适合某个职位,能否胜任某项工作,我认为:个人品行是基础;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关键。这里,我摘抄了甘肃某知名民营企业的一则招聘广告,原文如下:“高薪诚聘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一名,45岁以下。本科以上或相当本科学历的自学成才者,品行端正、孝敬父母…”。这则招聘广告在兰州各种媒体刊发后,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反响,对于这则广告,公司负责人是这样解释的:品行端正、孝敬父母必须作为招聘的基本条件,公司要到被聘者所在的街道、社区、左邻右舍了解其孝敬父母及家庭关系的情况,以及和周围邻居关系的处理情况。这些基本条件具备以后,业务差一点公司可以培养,能力弱一点可以在工作中慢慢提高。我非常赞成这位公司负责人的观点。一个品行不好的人他对于任何职位都是不适合的。而对待工作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对工作的认真程度和负责的程度,也决定了你对工作能投入多大的精力。俗话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如果一个人能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为了工作能想尽千方百计,那就没有干不好的事。当然,工作能力也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你能否在这个岗位上开拓创新,取得成绩。
我的第一句心里话:“我真的好想有一个能全面锻炼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工作舞台。”我和现在许多人一样,对待工作在充满热情的同时又充满自信,认为自己在能力上还有潜力可挖。当然,这种认识也许是片面的。但我在组织科已经工作了五年时间,对于组织科的各项业务工作可以说了如指掌,长时间重复同一岗位的工作容易消磨一个人对工作的激情。更何况组织科的工作极大部分是服务性的、事物性的、按部就班的日常工作。我渴望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岗位,这个岗位能给自己以工作压力,能更加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因此我选中了新闻中心副主任这个对于我来说全新的工作岗位。
第二句心里话:“我真的担心自己竞聘的人气不够”。对于前两次竞聘的落选,虽然是在意料之中,但群众对我的支持率不高在我的心里还是留下了一片阴影。因此,是否参加这次竞聘我曾犹豫过,因为我虽不缺屡败屡战的勇气,但难以承受屡战屡败的结果。太多的失败会击垮一个人的自信,会淹没一个人的自尊。不过,开弓没有回头箭,今天既然我站上了这个演讲台,我就会勇敢地踏着第三通崔人奋进的战鼓,尽自己最大努力,毫不犹豫地朝着即定目标冲刺。我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
今天我要回答的第一个疑问:“你能写吗?”。我估计在许多人的心里都会有此一问。诚然,我的文字根底,我的写作水平与在座毕业于中文专业、新闻专业的各位相比,不可否认的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写新闻,对于我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如果还要保证上省以上媒体的A板头条,我没有底气说这个话,至少现在没有。但我要说的是,我是85年的全日制本科生,那个年代考上大学虽不能算是百里挑一,但至少可以证明我的文化基础是比较过硬的,在我们那辈人当中,还算是优秀的。我想,有了这个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只要我勤于学习,肯于钻研,相信在不长的时间内我一定能缩小差距,取得成绩,并很快地适应工作。从另一方面讲,对外上稿虽然是新闻中心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也只是部分工作,除此之外还有新闻舆论导向的把握;市内对外、对上的新闻通联工作;新闻专干和通讯员的业务培训;省以上记者、媒体的归口接待;党报、党刊的发行等等大量工作都要人承担,更何况对日常的公务用文,舆情信息的整理、编辑,各种总结、报告、讲话等基本的文字工作我还是有一定的基础,不能说会做得很好,较好地完成任务是不成问题的。
第二个疑问:“你会配合吗?”。这个“会”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主观上的“会”,就是愿意或主动的意思。首先,新闻中心副主任是个副职岗位,而副职干部的主要职责就是配合主官开展工作。我既然申报这个职位,这就表明了我的态度。其次,我找不到不主动配合的理由。如果我能竞聘上这个职位,相对于周主任来说,职务上他是上级,我是下级。我是军人出身,多年军旅生活已经将“服从意识”融入了我的血液。业务能力上,周主任有十多年的新闻从业经验,取得过许许多多有目共睹的成绩,在新闻方面是教授级人物,而我还是个未入门的小学生,只有担心被嫌弃的份。即使从资历上讲,虽然我年龄大点,工龄长点,但对于进入宣传部来说,我只能算是个新人,对宣传工作只能算刚刚入门,只是有个初步了解。因此,我找不到任何不配合的理由。“会”的另一层含义是客观上的,即是否善于的意思,就这点讲,我认为事实胜于雄辩。在组织科我一直是做配合工作,如果说评“五星级科室”组织科在某些方面说服力还不强的话,那么评“和谐”科室,组织科应该当之无愧。我们不仅是在工作上的和谐,更是在个人性格的和谐,不仅是在表面气氛上的和谐,更是在内心深处感情上的和谐。在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我始终牢记这么三句话:“每个人都有优点要细心发现,相互学习;每个人都有脾气,要用心克制,相互谦让;每个人都有难处,要真心帮助,相互体谅。”当然,配合是相互的。众所周知,周奎同志是我们宣传部最优秀的干部之一,他的优秀不仅表现在他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上,更体现在他的个人品行和生活中的为人上。如果我有幸能和他共事,我相信,我们一定能配合得很好。
第三个疑问:“你吃得了苦吗”?的确,新闻中心的工作有其特殊性,工作的责任大、任务重、突发任务多,上下协调、记者接待、报刊发行更是麻烦。如果工作不细、考虑不周容易出妣漏,力度不大、用心不够,往往就会完不成任务。因此,竞聘这个职位,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加班加点的准备。回答这个问题我只想告诉大家:“我吃过苦,我能吃苦,我不怕吃苦。”回顾我的成长经历,我并不是一帆风顺。看我的工作历程,也算得上坎坎坷坷。走到今天,虽然没有取得什么成绩,但我仍确实付出了不少的汗水和心血,也品尝了不少的人生五味。我自信在困难面前是个坚强的人,我将会以自己的工作来证明,用今后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请大家拭目以待。
篇7
一、坚持“文化育人”,构建角色转变的教育机制
某煤矿现有职工2714人,其中,35岁以下青工1172人,占全矿职工总数的42.5%,主要分布在生产一线和重要的生产技术岗位上,与老职工相比,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知识层次相对较高,专业基础比较厚实,进入角色快,成长迅速,有的已经进入管理层,成为本专业的骨干力量。我们通过综合分析目前全矿青工队伍的构成状况发现,大多数青工能够正确认识自我,立足本职,扎实工作,但由于受学历水平、教育程度、地域特点、社会阅历等因素影响,在融入企业的过程中,不同层面的青工在思想和行为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也不一致。部分大中专毕业生青工虽然自身受过高中等教育,但往往自视清高,过分强调待遇,工作中眼高手低,缺乏扎实创业精神;部分技校毕业生青工虽然知识接受的比较快,但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意识较差,贪图玩乐,缺少吃苦精神;合同制青工虽然吃苦肯干,但文化程度偏低,培训难度大,技能提升慢。三者虽然反映的是价值理念上的区别,但深层次则是不同文化理念之间的相互碰撞。因此,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依托文化导入和理念灌输,坚持分层施教,循序渐进,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适应岗位。
一是强化理念认知。不论是新工人入矿还是毕业生见习,我们都把岗前培训当作重点,在强化安全知识、企业制度学习的同时,将企业文化纳入培训的第一课,向学员发放《淄矿集团企业文化手册》、《某煤矿安全文化手册》,通过学习和认知理念,认识淄矿的百年历史,了解淄矿优良的传统和厚重的文化,培养和增强他们的企业荣誉感。着眼于思想转变和角色转换,引导他们树立“进了某门,就是某人”的意识,端正“扎根某,奉献淄矿”的价值取向,从而自觉把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同淄矿联系起来,同某联系起来,促进了角色的转变,实现了思想上的“进家落户”。
二是活动促进融合。为帮助青工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岗位、融入企业,我们在实施文化引导和理念灌输的基础上,以“凝聚青工队伍,打造年轻团队”为内容,不断向团组织出题目、交任务、压担子、提要求,大力开展青工演讲赛、主题辩论赛、知识抢答赛、篮球比赛、乒乓球对抗赛等健康有益、充满活力的青年文体活动;广泛开展“我为企业献一计”、“金点子”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深入开展“讲形势、谈机遇、提认识、做主人”、“奉献聪明才智,服务企业发展”形势任务和爱岗敬业教育活动。与青工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座谈讨论,使他们了解某矿的建设背景和担负的重大使命,感受某的变化和发展,达到了触动思想,引导行为的目的。在开展的“某,我的家”主题征文比赛中,黑龙江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的张玉波写道:“花园般的矿区让我迷恋,规范的管理、和谐的氛围以及矿领导的和蔼可亲,让我感到企业更像是我温馨的家”。山东科技大学毕业生王冲表示:“我为能够成为某矿的一员而荣幸,为能够在这样的企业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一定要把自己最大的能量发挥到扎实的工作中,在企业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是典型示范引导。针对部分青工走上岗位后出现的旷工问题和少数违反纪律打架斗殴的行为,我们一方面综合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进行细致的分析,一方面坚持“正确对待、客观评价、注重引导、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求各职能部门、各单位和各级管理人员对待青工要做到“用热心引导,用耐心教育,用恒心培养”。针对部分技校生青工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淡漠,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选择部分工作成绩比较突出的中层管理人员、区队干部和生产技术骨干以老技校生的身份,从不同角度对个人技校毕业入矿后的生活和成长经历进行了回顾,通过亲身的成才经历,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明确技校生青工是矿井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应当勤于钻研,立志岗位成才。近400多名技校生通过“人生观教育专题报告会”受到教育,写出了切身感受,我们选择有代表性的在《政工信息》中刊发。其中,集团公司高级技校2003级毕业生万兆峰写的《感悟》一文,还被转寄到技校,成为课堂教育的“活教材”,在技校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今年上半年,我们广泛开展了评选“十大优秀青工”活动,对10名进步快、表现好、技术高的优秀青工颁发了证书和1000元奖金,披红戴花,在全矿工作大会上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奖励,号召全矿青工向他们学习,立志做企业发展的有用之材。
二、坚持“文明育人”,构建行为养成的约束机制
企业赋予青年人的发展重任,要求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更要有高尚的品德、文明的操守。因此,我们把规范青工的言行、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行为习惯,作为青工成才的“必修课”,鼓励他们人人争做“文明煤矿”的“文明青年”。
一是强化制度规范,突出行为养成。主要是强化“三个规范”。首先,强化基本行为规范。为强化对青工的制度约束,使青工管理有理有据,我们参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先后建立了《文明礼仪规范》、《青工管理暂行规定》、《文明青年十不准十必须》等多项管理制度,并对青工进行军训,增强执行意识和服从意识,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进行学习。其二,强化6s行为规范。为使青工尽快熟悉和适应矿上的管理,我们结合推行rec精细控制管理的实际,对青工进行6s行为强化训练,全过程参加区队班前礼仪宣誓和班后三工讲评,亲身体验精细管理的操作流程,提高感性认识。通过行为约束和现场体验,青工的言行举止有了很大改观,进出公共场所自觉排队行走,青工的纪律意识、行为养成明显提高。其三,强化职业操作规范。除了对日常行为的规范,我们更侧重岗位作业行为的约束,按照“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做本质安全人”的要求,组织青工学习不同工种的4e标准、操作流程以及“三违”认定标准,做到“一举一动,规章至尊”,提高遵章意识,确保自身安全。
二是细节渗透关爱,突出亲情感染。为使青工感受到企业的关心和重视,每年毕业生分配来矿,各职能部门都坚持把准备工作做实做细,认真研究接待方案,做到“两个提前”,即:提前营造欢迎氛围,制作欢迎横幅、标语和牌板;提前考虑生活安排,在第一时间将100元就餐卡交到每名毕业生的手中。矿党政领导亲自组织召开“毕业生见面会”,讲形势、谈希望、提要求,会后一起就餐,沟通思想,听取他们对企业的印象和意见。在技校生青工管理方面我们提出了“三个当作”,即:当作自己的孩子来教育,当作身边的同事来对待,当作企业的骨干来培养。不提倡一出问题就责备,甚至通报、除名的做法,而是区分情节轻重,注重引导教育。并要求“区队干部当好家长,老职工当好兄长”,党支部书记作为青工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带头渗透“家”的关爱,营造“家”的氛围。机电队党支部书记刘亮已经先后为多名青工垫付生活费累计1000多元,并先后4次接受家长委托陪同青工“相亲”、“定亲”,为他们牵线搭桥。亲情渗透关爱为企业和家庭搭建了沟通的桥梁,赢得了家长的信任。
三是注重形象打造,突出环境熏陶。优美的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良好的形象能够展示企业的魅力。为进一步改善青工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的住宿条件,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在职工宿舍居住紧张的情况下,投资200多万元建成学生公寓,安装了空调,配备了书橱、衣柜等设施;每周组织对青工宿舍进行卫生检查,并组织开展了“文明个人”、“文明宿舍”评选。今年又投资600多万元新建了单身宿舍楼,扩大了工广绿化面积。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为着力点,投资20多万元装修了餐厅,订阅了青年杂志,购置了各种文化和科技书籍,对活动场所的体育设施进行了全面更新,成立了各种文体协会组织。环境的刷新和各种软硬件设施的配备,为满足青年需求、展示青年时代风貌构建了鲜活的载体,为激励青年积极向上、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三、坚持“实践育人”,构建岗位成才的培养机制
实践是锻造青工成才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培养力度,大力实施了“素质提升工程”和“技能攀升计划”,重点加强了对青工的技能培训。
一是实施竞赛激励。我们坚持“以老带新”的原则,由工作经验丰富的老职工与青工结成对子,签定师徒合同,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定期进行技能评定,积极出台奖惩制度,依据成绩拉开工资档次,对于出徒快、顶岗早、独立工作能力强的学员及其师傅每月给予奖励。为鼓励青工自觉学技术、学业务,矿团委牵头组织开展了“学技能、出满勤、保安全、尽孝心”主题竞赛活动和“三满意”教育活动,并定期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有效培养、开发、利用青年人才,激发了青工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二是拓展教育渠道。在抓好内部培养的同时,鼓励青工自学成才,积极参与深造。将青工培养计划纳入矿井《“十一五”企业人才发展规划》,实行目标化管理,积极提供学习培训机会。截至目前,已有32人参加中国矿业大学和山东科技大学的脱产学习,有28人报考了函大参加了全国自学考试,868人通过在岗学习,已经取得各种职业技能证书。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矿“两基地一中心”和局域网,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物培训和网络教学,丰富了教育内容,拓宽了教育渠道,为青工成才提供了便利条件。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034-03
作者简介:杨美芳,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明确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并予以关注是较近时期的事,时间尚短,但是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决策者和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可谓众说纷纭。究竟通过哪些途径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专业化教师呢?笔者认为,可用这样的公式表述: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信念+勤奋+实践+反思。
一、信念――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
“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指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一般教师的信念体系,“可能是从自己教学实践经验中逐渐累积形成的或由外界直接接受而来的教育观念,也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并富于理想色彩的教育理念。它们之间只是赖以建立的基础差异,可以看作是教师信念的两个层次。由经验式、无意识的朦胧教育信念向以知识、系统理论为基础的教育信念不断演进,以至有意识地构建清晰的、理想的教育理念,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随时予以更新,是教师逐渐走向专业成熟的一个重要维度。”教育信念在教师专业结构中位于较高层次,它统摄着教师专业结构的其他方面。因此,教师教育信念系统的改变是一种较深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教育信念不仅影响其教学、教育行为,而且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影响。
窦桂梅老师说:“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我以为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只要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这应该就是窦老师的教育信念的具体表述。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教育信念,她才有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她才有勇气不断追求,她才有实力不断攀高,她才能从一个教务处的辅助人员成长为一位受人尊重、让人羡慕的著名特级教师。
二、勤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
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是有影响的,往往能够弥补智力上的某些弱点。的确,一勤生百巧,勤奋出智慧。勤奋的人可以使多种信息反复地、经常地刺激脑细胞,并且把信息贮存起来,准备随时使用。勤奋学习有助于大脑的灵活性,使人变得聪明。
可以这样说:勤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小学语文教师要勤于学习,要像海绵吸水一样,善于吸收各种知识,向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学习。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又要学习非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他人的经验。――这需要勤奋。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思考,思考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有关的问题,善于总结经验,善于吸取教训。――这需要勤奋。小学语文教师要敢于实践,要开拓创新,不断进取。――这需要勤奋。
顺着小学语文界著名特级教师的足迹走一走,看一看,斯霞、霍懋真、于永正、支玉恒、窦桂梅、王崧舟……哪一个脚印里没有“勤奋”?支玉恒老师本来是体育教师,年近四十才改教语文。为了写好字,他备课、批改作业、写总结报告、甚至给学生写评语,都用毛笔小楷,一丝不苟地练习。他学历不高,可是知识渊博,在课堂上表现出很强的文学底蕴。他对教材深层内涵的把握,对文章情感的深刻体会,都有独到之处,而且上课时旁征博引,举一反三,妙趣横生。大段大段的课文可以随口背诵出来,讲座时从来不用讲稿,最多带一份极其简单的提纲。但是讲起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甚至出口成章。这些知识、能力从哪里来?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勤奋。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支老师之所以取得这些意想不到的成果,其原因,除去他具有一定的天赋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对语文教学所特有的浓厚兴趣和忘我的勤奋。”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没有优秀的专业化教师。
三、实践――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
“实践出真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指出:教师的专业发展,无论是职前培养时期,还是在职培训时期,都应当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与学校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与身边的教学、与生动活泼的学生联系在一起。华南师范大学黄甫全教授也指出:实践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和生命。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起点就是教育教学实践。这是每一位教师得以成长的土壤,离开了教育教学实践去探讨教师专业发展,完全是无稽之谈。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这是主阵地,是教师展示才华的用武之地,教师可以利用这块阵地,进行教学改革,进行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方法、技巧等多方面的尝试,以便积累经验;二是课外活动,包括备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外阅读、课外辅导等,这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上公开课是一种绝好的实践机会,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捷径。窦桂梅老师深有体会地说:“课堂教学真是一门艺术,有领导、专家指导的公开课更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快车道。”公开课很折磨人,但就是在这种受折磨的过程中,教师能够获得常规课上难以学到的很多东西。首先任何一位上公开课的教师都会有压力,哪怕是特级教师,这种压力会促使自己不断地去钻研、读书;其次上公开课能得到很多人的指导,教研组的教师、学校的领导,更高级别的公开课还能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专家的指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益处,是常规课望尘莫及的。因此,上公开课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反思――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所处情境的能力。它强调教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实践,回顾、诊断、监控自己的行为表现,以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适应教学需要。教师的反思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指向教师专业行为与活动的反思,其作用是直接促进教师对专业行为的改进,提高教学成效;二是指向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它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对象,引发教师对目前自我专业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的思考,促使教师更加清晰自己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究整个教育过程中各个方面(包括目标、内容、组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效果等)存在的问题,并努力设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钟启泉教授说:“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支玉恒老师常对青年教师说:“要多研究,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一点时间,顺手写一写。哪一节课上好了,怎么上的,为什么成功,归纳几条;哪节课没有上好,怎么做的,原因是什么,记下来。”这段朴实的话语里包含着成功的“机密”――教师要勤于反思,善于反思,只有不断反思,才能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窦桂梅老师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
其实,教师的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反思被认为是取得实际效果并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思,不仅能够提高理论水平,而且能够提高实践水平。反思性教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反思的内容可以是成功的一面――经验,也可以是失败的一面――教训。反思的方式很多,如写反思笔记、听课评课、观摩与讨论、调查了解、理论学习,等等。
当然,反思需要勇气,需要恒心,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更大的收获。总之,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并不坦荡,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需要耐得住寂寞。但是,如有坚定的教育信念,有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上拥有反思技能,普通一员也一定能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窦桂梅.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研究[EB/OL]. http:///web/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98,2009-12-28.
篇9
网上有人呼吁要改革教育体制,并针对高校管理和教育内容进行调整。还有人说高校的心理咨询师太少,还有人说现在学生的心理素质太差,还有人说现实对大学生的压力太大……总之,都在围着棺材总结死因——大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痛心疾首,怕这些少男少女的精英们哪天因为什么事想不开再自寻短见。
可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些孩子都怎么了?就像事先商量好似的,不信你草草从网上搜一下,他们就跟下饺子似的,真有点儿前仆后继的意思。是谁得罪他们了,是什么压力足以让他们非选择这条黄泉路不可呢?
在此,我不想只就事论事地分析他们自杀的原因,一来太残酷,二来,我想通过一些咨询案例来提醒大家,看看地震发生前有什么征兆,而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父母不和导致孩子失去安全感
一次,我为一个即将考入大学的高三学生做心理减压,他坦言没有学习动力,虽然他的成绩足以把他送进一流院校。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感觉上大学没什么意思,好象都在应付,就算考上了,毕业后也没什么出路……看得出,他不仅厌学,而且有点儿厌世。于是我把他的父母请来交流,希望从家庭关系上找到答案。
谈了近半小时,我想我已经知道原因了。这对父母明显表现出对孩子现状的焦虑,他们那种焦虑中带着无奈与渴望,看得出,他们特别希望孩子能够振奋起来,打起精神好好读书。他们说,他们不想只得到孩子的文凭而失去孩子的欢乐。可我也发现,这对父母在表达时明显地貌合神离,在交谈时,他们并不默契,各说各的,彼此好象就跟客人似地没有交叉。如果他们有交流,就会有意见不统一或一言堂现象,可是,他们就像是在开会,父亲表达完,母亲再说,母亲说完后,父亲补充。
我反问他们,“你们的夫妻关系如何?”
二人听到这句话,同时低下了头。可一旁的儿子却把头扭向一边,翻着白眼儿,看得出,他的情绪出被这句问话调动了起来。
据了解,父母都曾经是高才生,父亲在公司是部门主任,母亲在单位是处级干部,忙,是他们共同的特质。也因为忙而顾不上家庭,彼此推诿责任,也各不相让,当然,他们也顾不上孩子。当初,孩子用成绩好来取悦父母,本以为“我像你们一样就可以得到关注”,可谁想到,优秀的成绩并没有让父母开心,反而对他更加放心,一放心,就更不顾家了。所以,“上了大学可能就会导致家庭破裂”成为孩子的预测,是呀,在他眼皮底下,父母尚且行同陌路,那么一旦他上大学住宿,和毕业后去工作,父母就更能腾出工夫来“折腾”了。所以,孩子对家不放心,就宁肯放弃学业来看着他们,其目的是维护家庭完整。
心理学上有一个定论:在尚未独立前,孩子的家庭观念远远超过一切。因为他还需要家庭供给生活来源,一旦家庭破裂,对他来说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保障。而还有什么事比丧失安全感更可怕呢?这就好比出门作战的士兵,如果大本营的粮草被劫、被烧,还有谁会恋战呢?
我告诉他们,为了孩子,你们必须尽快成熟,彼此真正沟通,为孩子咨询,其实是要解决你们的夫妻关系问题,因为这才是症结所在。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表表现出来的问题,一般都是家长的问题,而如果只在孩子的表面问题上作文章,即使他真的步入大学,那么他那颗不安的心,也有可能让他内耗生命。
据了解,有些自杀的大学生同样在高中时表现为上述孩子的心态,并具有同他一样的家庭经验,这不能不为一些忽视家庭的父母敲起警钟。
二、期望值过高让孩子感觉走投无路
一个大二的男生来咨询,说在大学没意思,成天只想一个人呆着,同学找他出去,他也不愿见人,甚至连谈个恋爱的想法都没有。从他的父母那里得知,这个孩子经常一个人在河边溜达,还尽写一些沮丧、愤世的诗歌,看得出,他消极悲观,并具有一种程度的心理问题。
我问这个男生,“过去上中学时,父母是怎样要求你的?”
“还不是跟别人一样,总说什么上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没有大学文凭就会被社会瞧不起,还说什么我们家祖坟上都会冒青烟,死去的爷爷也能闭上眼睛了。总之,我在为他们完成任务,现在好了,任务完成了,他们该放过我了吧?”
“你认为你是在为他们上大学吗?”我问。
“差不多吧,反正志愿也不是我自己选的,从小到大,我都听他们的,我觉得我从来没自己作过主,不知不觉就被他们推进大学校门了,但进来后我才发现,这里并不像他们说的那么风光,我的许多同学也是这样,我们都感觉没什么意思。”
我问他:“你说,如果把人的出生作为起点,那么终点是哪里?”
他很聪明,快速回答:“是坟墓。”
“对!”我说,“那么你的终点是哪里?”
他想了想,“我觉得也应该是坟墓呀,任何人都应该一样的。”
我转向他的父母,“如果你们总在他耳边念叨什么‘上大学就进了保险箱,就成功了,就完成任务了,就给祖宗争光了’之类的话,就等于暗示他‘上了大学就到头了’,而他刚才说了,到头是坟墓,你们说,他的面前还有什么前途可言,他当然走投无路了。”
父母面面相觑,父亲不服气地说:“哦,我们说什么就是什么呀,那不是想让他争口气吗?再说,他这么大了,一点儿自主性都没有吗?”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从小就总听到父母这种暗示,他怎么可能有自主性呢?如果他自主性强,就不是你们的孩子了,他必须依靠你们生存,所以,‘只有听父母的话才能生存’成为他的生存观念,他听了,就这么做了,可你们少说了一句话呀!”
“少说了哪句话?”母亲焦急地问。
“你们应该跟他说,人的一生是从出生走向坟墓,而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和工作,都只不过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站地,到了站要加水,要加油,还要停留一下,可那绝对不是终点,你还得接着前行,一路上,不仅要注意安全,把握方向,还不要忘记欣赏路边风光,看看那些花草树木和高山流水,这些景色都是你的,用乐观的心态去欣赏这美丽的世界。这才是你的人生!”
男孩子频频点头,“我就是感觉生活无望,没有目标,觉得以后再没有路可走了,所以特别迷茫。但听您这么一说,我忽然感觉前面的路还很长。”他看着父母,“我知道你们希望我光宗耀祖,也希望我成才自强,可是,你们对我的期望值太高了,让我感觉背负着祖宗三代的荣辱,这个压力让我透不过气来。其实我只是需要一颗平常心,觉得考上大学也没什么了不起,后面还有更长远的道路,即使会摔倒,会流泪,那也会让我有一个盼头,有一份自主选择的权利,有一种好奇心和求知欲。”
父母点点头,看得出,他们放心了。
三、完美主义让孩子恐惧失败
据了解,有些自杀的孩子是因为考试成绩不佳,或怕自己拿不到毕业证,或因自己哪方面表现不良被人笑话……总之,他们怕犯错,怕让所有人失望,于是他们一旦感觉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如人意,就会绝望。
也就是说,他们为别人活着。他们的价值观,完全掌握在环境手中,他们对自己没有认知,心理学有对这种现象有一个说法,叫“丧失自我”。试想,一个把自己丢了的人,怎么还会真实地存在呢?生命就像一台电脑,如果总给自己输入一个“没有自我”的程序,那么早晚有一天,他会真的消失。
有一个高考生来咨询,她说在答卷时总爱走神儿,而且无法自控。特别是在答数学卷子的时候,头脑中会一片空白,纸上的那些字好象全不认识了。她急得会出汗,有一次还在考场上哭了出来。因此她的数学成绩总不及格,可她说在小学她还曾经是数学科代表。
我请她回忆一下成长过程中受过的刺激。她想了想,说上初一的时候,有一次她的数学成绩考砸了,老师让他们回去请家长签字,可她不敢给妈妈看,就自己模仿妈妈的笔迹签了字,可老师还是看出来了,当着全班的面揭穿了这件事,并当着那么多同学羞辱她,当时好多同学都笑出声来,下了课也不再理她,有人还冷嘲热讽地说她不是老实人。
我问她为什么不给妈妈看,她说怕妈妈生气,因为她的数学成绩一直很好,妈妈也总为此感到骄傲,还尽拿她和亲戚家和同事家的同龄孩子比。
“如果你成绩好,妈妈是不是特别得意?”我问。转贴于
她点头,“可我就怕她总拿我跟别人比,特别是数学,我妈的虚荣心特别强,她在几个兄弟姐妹中最要强,也最有出息,在单位她也是领导的红人,她的信条就是‘决不能让别人说出话来’,所以对我的要求也特别严,有时候甚至让我喘不过气来。”
“所以你就不给妈妈看卷子,怕她的美梦破碎了?”
她点点头,“是呀,如果她看到那个成绩,非把我撕了不可,我了怕她伤心,所以才自己……”她低下头。
我把她妈妈请过来,妈妈刚一坐下,就劈头盖脸地数落女儿,并表现出焦躁和疲惫。但即使这样,她仍然表达得体,上身直立,说话时,也只是嘴巴在动,脸始终面对着我,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站起身时,手也下意识地拉一拉衣服的后襟……这一切完美的体现,与身边懒散的女儿形成显明对照。
我问她是不是比较好强。她看了看女儿,点点头,“我觉得女人就不应该懦弱,如果女人不能自立就不会被人瞧得起,可就是这个女儿让心,唉,无论我怎么说她就是不往心里去,还尽给我抹黑,数学考成这个样子,多丢人呐!”
谈话间,得知这位母亲在小的时候家境贫穷,作为长女,她撑起了家庭的重担,并且担负着为家族翻身的使命。所以,兄弟姐妹中只有她一个考上大学,而且被分配到北京工作,进了一家国营机关,现在作了主任——这一切,都让她坚信,女人只有自立、自强,不输给男人,才能安全地活下来,才能被人瞧得起。
她说,过去他们家很穷,上小学时,同学就笑话她穿不起新衣服,邻居也看不起他们家里人,所以在成长经历中他们遭到过许多白眼儿,因此她立志,非要翻身给他们看看不可——这就是她完美主义的缘起,也是“决不能让别人说出话来”的原因。他把这种经验传递给女儿,可女儿没有她当年的家境,感觉不到那种因自卑而反弹的翻身愿望,但女儿感受到,如果让妈妈感觉到任何的不完美,自己就会倒霉,所以,为了能让自己安全些,她只能出此下策。
我说:“正是因为怕给完美的妈妈脸上抹黑,她才不敢诚实,也因此遭到数学老师的羞辱,母亲和老师的合作,导致她今天一看到数学卷子就头疼,这只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它的根源,在于母亲的完美主义。”
母亲听到这里,深深叹了口气,“没想到,是我害了孩子,可我没感觉给她太多压力呀,他怎么会……?”
我说:“孩子最怕的就是父母不爱她,如果失去父母的关爱,那对于孩子来说就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了。可你的女儿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是‘如果我考得好,母亲就爱我,如果我考得不好,母亲就不爱我’,因此,你给女儿的爱是有条件的,换句话说,孩子用成绩换取母亲的爱,所以她就特别在乎成绩,就怕输,一旦输,就得不到爱,那孩子能不懵吗,这个压力也太大了吧?”
“那我该怎么办,还有补救的余地吗?”母亲焦急地问。
“全面接受自己和孩子,无论输赢、对错,都一如继往地爱她,接受她,决不要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使你们的爱有所变化,比如分数,它不该与爱画上等号,最多也只是个要求。如果你给到女儿无条件的爱,那么她就会成为一个完全接受自己的人,将来如果遇到什么挫折,也不会像今天这样一看到考卷就懵,女儿向母亲学作女人,会用母亲对自己的方式对待自己。”
自杀的新闻中,很多都是因为考生成绩不佳,其实,他们有些人虽然不在父母身边,不必再感受父母的完美主义,可那个暗示还在,这就像一个条件反射:如果爱与成绩紧密结合,那么一旦成绩掉下来,爱也就没了。没有了爱的人,还有什么生存的意义呢?
四、理想与现实的脱节让孩子感到“破产”
有一个大学生在自杀之前在网页上留言,具体内容记不清了,大概意思是青幻的破灭,以及对现实环境的绝望。是的,连失望都没有了,只是绝望。绝望导致绝情,因此他们有些人在当初失望的时候,会用种种方式转移自己的这种失落感,比如想通过谈恋爱找回生活的乐趣,通过交朋友逃避对人际关系的恐惧,通过网恋、酗酒、泡吧、同居等方式转移他们的焦虑。但同时,他们也把自己的注意力真的转移到了这些寄托品上,这就好比一个人在痛苦时去喝酒,因为酒精的麻醉作用会使自己暂时地忘掉痛苦,可如果酒也没了,他就再也找不到排遣的出口。
曾经有一个吸毒成瘾的少年,他说自己吸毒是从初中开始的,那时候他的父母总打架,还闹着要离婚,为了让父母不分开,他有时存心犯个错误,以便把父母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用“一起打他”使父母不再彼此对抗。这就像日本鬼子一来,国共就合作的道理一样。可这一招并没奏效,父母打完他后还要相互争吵,最后他只得采取逃避的方式。当初他只是躲在厕所里,可屋外的打骂声仍然不绝于耳,甚至砸在地上的花瓶也会溅到他的脸上,把他划伤。最后他只有真正逃出家门,可父母的打骂声仍然会时时袭来,让他感觉一阵阵不安与极端的痛苦。为了能忘掉这些,它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只要能让我暂时忘掉一切,甚至自己的存在,我就什么都不在乎”。
于是,他不择手段地寻找能让自己排遣痛苦的东西,终于,他找到了。那东西的确有足够的能力让他忘掉世界的存在,能让他隔绝对家庭战争的恐惧与痛苦。
其实,大学生的许多排遣方式与这个少年同出一辙,他们也是为了逃避环境而采取种种极端的、与他们那个年龄并不相符的手段。可有些大学生并不是因为父母争吵,他们的父母也有可能关系很好,那他们又是为什么呢?
有一个大三的男生,为了考上名牌大学,全家节衣缩食,都和他一起努力,而他的理想就是为了家庭争光,自己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或当老板,或被人器重,或考上研究生,或出国深造……反正他的大学生涯一定要和自己的理想挂钩。
可是,当他上了大学,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多年所学与理想无关,他发现社会并不如他所愿地看重这个专业,残酷的失业率让他沮丧,而且多年所学的理论与社会应用根本就是两码事,特别是社会上那令人头疼的人际关系使他尤为恐慌,世态炎凉让他找不到家庭的温暖,人情冷漠让他得不到环境的认可。他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一点点剥离,自己及全家十几年的艰苦奋斗将全部化为泡影。
于是,他感觉自己“破产”了,就像一个将多年心血全部投入股市的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全部家当在倾刻间全部蒸发一样,是的,他赌输了,将家人的希望和自己的理想赔了个精光。
现在的孩子,有几个人会具备东山再起的心理素质呢?恐怕父母只教会了他们如何光宗耀祖,却很少有父母教他们如何承受失败,就更不会教他们如何自己爬起来了。这从一个孩子小时候就可以看出:当一个儿童学走路时摔倒,是不是有一群大人会蜂拥而至?不是拍就是抱,不是哄就是叫?总之,孩子摔倒可是件天大的事,他/她怎么可以受伤呢?那我多心疼!是呀,心疼比什么都重要,甚至超过了孩子自己站起来的权利,从那时起,这个孩子就摔不起了,相信如果他将来成为一个足球队员,一旦被别人铲倒,自己是很难再站起来的。
如今,足球场换成了学校和社会,当那些大人不在身边的时候,那个“自己无权、无法站起”的经验,是不是仍然在作用着他?可这次他真的摔倒了——现实把理想“铲倒”了,于是,活在理想中的他再也站不起来。这就是他在网上的遗言,从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无法接受负面的生命,和一个无法面对摔倒的自己。
我们常说,生活中有许多的不如意,应该去学着接纳和承受它们。可是真正落实到现实,又有几个人会面对呢?有多少人扛不住绯闻,抵不住毁誉,在这些阴影面前交枪认输?那么这些大学生们,当他们过早地接触到生活中的不如意,这些负面信息能不打垮他们吗?
他们不知道,树木越高,影子越长,成就越大,负面就越多。凡事阴阳参半,正负守衡。这本来是物理学中的浅显道理,一个电池就可以证明这一切,就连老子也说过“福祸相依”,可到了现实中,他们怎么就忘了呢?
庄子曾经写过一则寓言:一个人为了甩掉自己的影子而拼命地跑,最后终于累死在路上。有些大学生不就是这样吗?那么一个怕见到影子的人,就只能消失了,因为存在本身,就肯定会有影子。
五、今天的一切只不过是众缘合和而成
我们决不可断言现在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差,一切事物和结果,都是众缘合和而成,都是关系的产物。任何一个人发展到今天的状态,都不是他/她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佛教理论说:世间本来就没有一个独存体。那么这些孩子,他们的后果,难道只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吗?那么是不是一个婴儿一生下来就自卑呢?一个人,哪一项不是与亲人互动中学来的?
应试教育在有些地方,就是成为了只重分数(和业绩),不重实践与能力的考核指标。有些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只让孩子死记硬背,只要求他们提高分数,而根本与实践无关。而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也让他们讲为“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却不知,那个“习”本来应该写成“習”,上面的“羽”,是翅膀之意,下面“白”,是表达之意,合起来,是“小鸟在学飞时表达喜悦,实践中分享(感受)”,“学习”的合意,是“知行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那当然会“不亦说(悦)乎”了,孩子当然对学习有兴趣了,又怎么可能有厌学的人呢?可现在的教育中,哪里会有孔子的这种教育方式?没有实践感和成就感,没有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在现实中验证所学,就像练武之人只学套路和花架子,而没有实战散打的培养,那么这些孩子当然也就不适应环境了,步入社会后当然无所适从了。
还有一些父母,他们也许在过去的年代倍受没有文化或缺少文凭之苦,便把这些自己的未了事件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为他们的不安全感负责,那么,连大人都无法完成的事,孩子怎么能担得起?他们当然会像一个超载卡车,有朝一日会爆胎或翻车了。
有些家长和老师,他们只单纯地把孩子打造成为他们需要的那种工具,以他们认为的安全模式“定做”孩子,根据是他们的安全感和生存经验,却无视现在的环境需要,就像《郑人买履》一样地宁可相信教条,也不相信现实。他们错误地认为这样就会让孩子安全地生存。却不知,在改造孩子的同时,打骂、苛责和羞辱,已经将孩子天性中的自由和人格剥光了,他们即使苟活下来,即使考取了大学,也只不过是个标签和皮囊。而一旦步入成家立业的年龄,所有人格中的缺陷都会暴露无遗,到那时,谁又会对他们的离婚、出轨、窝囊、力不从心、自卑和强迫症负责呢?于丹教授说:“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根本学不到的”,可难道它们不比那一纸文凭更重要吗?
篇10
(福州建筑工程职业中专学校 福建 福州 350007)
摘要:生命教育是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唤醒、激发学生的生命自觉,培养学生科学的生命观和尊重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及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营造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基。其次是培养学生关爱人的生命,包括本人生命、亲人生命、他人生命,进而从关爱人的生命到关爱动物的生命。中职德育课可以通过主题活动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在其中感悟生命、珍爱生命。
关键词 :中职;德育课;生命教育;主题活动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134-04
当我们面对中职生动辄以拳头、砍刀解决争端的时候,当我们目睹中职生无视交规在公路上横冲直撞的时候,当我们痛心于中职生虐待同学或虐杀动物的时候,当我们看到中职生在课堂上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的时候……作为一名德育教师,我们或许应该想想,我们的教育忽视了什么内容?
产生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学生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知道珍惜生命,关爱生命,所以生命教育是德育课不容忽视的教育内容。其实,中国很早就产生了对生命珍视和留恋的传统。“生”在孔子的教育和治国方略中是一个基本的出发点。《论语·子路》:“子路问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子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的“庶”、“富”、“教”三部曲,即把生存列为第一,富裕列为第二,教养(发展)列为第三。确实,生存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只有珍视生命,才能敬畏生命,才会追求生命的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佩克·库西在《人,这个世界》中说:“争取生存的学说应当列入所有国家所有学校的教学大纲中。”这一点甚至比教会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更为重要,可见探究生命真谛比一切都重要。
那么什么是生命教育?它对中职生有什么意义呢?中职德育课又该如何对中职生进行生命教育呢?
生命教育的内涵
从狭义来说,生命教育的本质是尊重生命及其存在的价值,包括保护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生命包括自然界的一切存在。
生命教育包含师生的生命教育,重点是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也可以说,生命教育是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
生命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唤醒、激发学生的生命自觉,培养学生科学的生命观和尊重、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及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营造和谐的生存环境奠基。其次是培养学生关爱人的生命,包括本人生命、亲人生命、他人生命,进而从关爱人的生命到关爱动物的生命。
生命教育对中职生的重要意义
第一,生命是整个教育的元基点。关注人的生命和生命价值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更与德育课培养目标相吻合。因为求生是人的第一本能,如何生存,便是教育所要研究和解决的第一个大问题,所以职业教育要避免成为一种单纯的行为修正过程,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各类学生成长,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选择,从而在质量上进一步满足学生及家长的愿望,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让中职生真正实现他们的生命价值。德育课更要避免成为假、大、空的说教,可以选择通过主题探究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去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学会感恩、主动规划人生,从而拓展生命的宽度,提升生命的价值。
第二,生命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奠基,为和谐社会奠基,对完成职业教育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中职生具有良好的生命意识才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健康地成长,而健康成长就是拥有一个美好的生命过程,而教学生学会做人,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生涯目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中职德育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三,生命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减少校园暴力事件。当学生拥有生命意识时,他们就会知道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人与人之间密切合作、携手共创的群体中。这个群体是一个整合的共同体,人们被一个共同的文化联系在一起,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与整个共同体息息相关,是一种共生的关系。这种共生的理念可以帮助学生抹去彼此之间认知的裂痕,解决冲突,进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
德育课对中职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措施
弗洛姆认为,求生的冲动与破坏的冲动,是一种相互交替、互相依赖的关系。因为生命有其内在动力,有生长、表现自身的倾向。一旦受阻,则以发展生命为目的的精力便会走上分解的过程,并且转变为以破坏为目的的精力。求生的冲动受阻越大,想要破坏的行为则越强;生命实现得越多,则破坏行为的力量越小。故弗洛姆得出结论:压抑生命的种种个人及社会的环境,产生了想要破坏的欲望,“破坏行为是生命受阻的结果”。弗洛姆从心理学角度探讨生命意识与建设(愿望实现)和破坏(愿望受阻)关系的若干思想,是富有启示性的。
中职生在中学因为学业的不成功而被教师放弃,他们“求生的冲动(愿望)”因此受阻,从而导致他们的行为不合规范。他们需要在这“破坏(愿望受阻)”中实现自身的生命,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中职学校进行生命教育最主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求生(愿望实现)”的平台,给他们表现自身的机会。中职德育课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进行生命教育。
(一)还原课堂主体,尊重生命
随着新一轮的中职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的深入,德育课的课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无论是“三段式”的教学模式探究,还是“学乐悟”教学方式的践行,都是以提高德育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目的。在改革实践中,本着尊重生命,还原课堂主体,彻底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由原来的“演员”转变为“导演”,学生由原来的“观众”转变为“演员”。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情境,设置各种主题活动,预设任务,学生参与到教学情境中,进行自我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在课堂中展示自己探究的成果,并在整个活动中有一定的感悟。这样,才能真正将学生还原成为课堂主体和自主学习的主体。活动初期,一方面他们有自我表现的愿望,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他们的手脚和头脑被束缚,可能会无所适从。这时教师要将探究任务明确具体化,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使学生逐步放开手脚,去体验和感悟活动过程。
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评价的唯一手段是考试,分数成了升学的主要依据,而中职生在中学因为学业的不成功而被定性为后进生,长久的被否定使得他们缺少自信,对参与主题活动,进行自主探究缺乏信心,可能影响他们主题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因此,中职德育课还要从评价方式上进行改革,改变过去只强调结果的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要对学生每一次微小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认可,不断的赏识和被认可,能帮助学生逐步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体和自主学习的主体。
(二)主题活动探究,体验过程,感悟生命
内化生命的意识,构建生命的意义 (1)开展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活动探究,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的存在(关爱自己)。德育课要教学生学会做人,首先应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的存在。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自然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因此,德育课可以开展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系列探究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如交通安全、网络安全、食品安全、游泳安全、远离等。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案例收集与展示、演讲、制作手抄报、问卷调查、访谈等。学生通过参与这些主题活动,能真正体会到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要尊重生命,善待生命。(2)开展以共生为主题的活动探究,帮助学生构建生命的社会意义(关爱他人)。德育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认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中职生多数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他们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和社会冷漠、没有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同时由于中学时学业的失败,感觉前途渺茫,整天沉迷于网络来打发时间。因此,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和社会意义尤为重要。德育课可以开展以共生为主题的系列探究活动,如教师可以围绕孝道、感恩等设置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悟亲情,体验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要勇于承担家庭责任。另外,可组织学生关注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撰写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同时,还可以借助德育拓展课组织一系列的团队活动,如“翻越必越墙”、“信任被摔”、“心灵感应”等活动,帮助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体验到每个人无论是在小团队还是社会这个大团队,都充当着一定的角色,承担着一定的责任。生命的价值更在于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构建生命的社会意义。
规范生命的行为,减少破坏的冲动 人的天性中本能地呼应心灵,当人被他人的痛苦感动时,会本能地哭泣;当人感受到他人的善意时,会本能地尊敬他人;当人见识到他人工作的美丽时,会本能地敬仰他人。所以,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对他人的幸福有所贡献,甚至可以为更多人的美好生活而服务时,他会越发自觉地发挥人类的美德和社会道德,久而久之,这些行为便成为了习惯,而此时他的生命价值也就得到了实现,破坏的冲动也将会减少。对中职生规范生命的行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利用知法、懂法、守法探究活动,在群体规范的心理气氛中规范生命的行为。群体规范有两种:一是正式的规范,即社会的法律或教育目标要求决定的,具有法律或行政约束力;二是非正式的规范,即群体成员相互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规范,非外力强加,主要通过群体内部褒贬而迫使成员遵守的要求。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开展以知法、懂法、守法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进行法制教育,如观看各类法制节目谈启示、收集案例进行分析谈感悟、听取服刑人员现身说法、制作法制手抄报、庭审旁听、模拟法庭等,帮助学生了解法律制度的强制性和规范性,产生对法律的敬畏之情,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生命行为,自觉守法。另外,通过这些主题探究活动,也有助于学生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和班主任一道组织学生一起制定班级公约、学习探究小组共同约定,通过德育课堂的探究活动及班级的各项活动,对于活动中的一些积极的行为和现象进行大力鼓励和表彰,在班级中形成更多的正能量,引导学生自觉形成以自觉遵守各项公约为荣,以违背公约为耻,从而养成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可以说,这些规范是生命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因为这些规范是一种习惯的培养,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训练,也是中职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
2.利用角色换位的实践探究活动来规范生命的行为,减少学生破坏的冲动。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一系列角色换位探究活动,给学生提供多种角色的选择。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展示自身的舞台,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换位思考的习惯,通过身处不同角色的体验,引导他们学会多角度认识社会和他人,以此达到理解他人,减少破坏的冲动。例如,我校旁边是一条市区快线,过马路要走地下通道,部分学生经常不听交通协管员的劝导,有时还与协管员发生冲突。初中部一名马上要参加中考的学生,因为不走地下通道横穿马路,被汽车撞伤。为此,笔者让学生分小组在中午放学后去体验协管员的工作,一周后,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心得,学生都收获颇多。有的学生说协管员太辛苦,他们每天吸着汽车尾气,拿着微薄的薪水,但他们为大家的生命安全服务,所以协管员的工作应该得到大众的尊重;有的学生说这个工作看似简单,碰到不听从劝导的人时也很难办,有时为了别人的生命安全还要挨骂,他们是最美的交通协管员;还有的学生说希望所有的行人都能遵守交通规则,珍爱自己的生命。之后,笔者又让他们站在受伤的学生家长、撞伤人的司机的角度去感受这次交通事故。通过这次角色换位的体验活动,学生能真正认识到自觉遵守交规的重要性,也认识到自己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要珍爱生命。事后学生拟定了一份自觉遵守交规的联合签名承诺书。通过角色换位探究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行动之前多角度地去考虑事情的后果,规范自己的行为,冷静地分析,减少破坏的冲动,也可以在事情发生之后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理解他人,化解矛盾。
规划人生,提供求生的途径 主要有以下途径:
1.开展主题为“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找准生命的方向。在笔者和中职生的日常交往中,发现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有很多职业理想和目标,有自己人生崇拜和追求的偶像,但到了中职阶段,问到他们的职业目标时,他们迟疑了,似乎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的心理成熟了,他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原来的有些职业目标是不现实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学业的失败让他们缺乏自信,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不可捉摸,所以在学习上表现为懒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不明确(消极因素)。因此,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才能帮助他们找准生命的方向。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认同的对象,让他们在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时有仿效和参照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主题为“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去收集本专业内的行家里手或自己崇拜的商界精英的职业生涯案例,在课堂上进行介绍和交流,谈谈从他们的事例中得到什么人生启示。另外,还可以请一些成功的校友到校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在校中职生进行“零距离”交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了解专业和职业,尽早树立职业目标。相信这些对象一旦被学生认同,就会对他们产生巨大的激励力量,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克服成长中的困难,成熟他们的人格,明确人生目标,找准生命的航向。
2.开展主题为“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会规划人生,提高自我塑造的能力,要学会规划人生,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知己”即客观认识自己。大多数中职生都是中考考场上的失败者,因为学业的失败,导致他们认为自己的人生也是失败的,所以对自己的认识更多是消极和否定的评价。德育课可以进行主题为“我是谁”的系列实践活动,如新生第一节课进行自我介绍,一个月后同桌介绍他眼中的你,一个学期后德育教师收集各位任课教师眼中的你,并与同学交流,专题活动之余辅之以平时素养训练和主题活动后同学和教师的评价。通过系列自评和他评等活动,帮助学生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认清“现实的我”,找准“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的差距,制定缩小差距的措施,提高自我塑造的能力,为生涯规划做好准备。“知彼”即了解专业和职业,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在选报专业时仅就专业名称的字面理解,对该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专业对应的职业群并没有做深入的了解。因此,德育课要帮助学生认识专业和职业。可以通过学生上网搜索,找从事本行业的亲朋好友、专业课教师访谈,校友座谈等主题实践活动,了解自己所选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从而找准差距,制定措施缩小差距,提高自我塑造的能力。在客观认识自己、专业和职业及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主题为“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前期对自我、职业及就业形势的分析和认识,制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确定长远目标,细化阶段目标,并根据阶段目标制定具体的行之有效的行动措施,教师和其他同学成为在校期间践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监督者,监督其认真践行人生规划,并及时进行修正。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主题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找准生命的方向,提高自我塑造的能力,成为一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真正实现和提升自己的社会存在价值,这也是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倪敏.新时期怎样做好班主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张先华.先进的教育策略[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3]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4]班华.心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