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大自然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12:5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感受大自然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听同学说,大青沟添置了漂流探险,小青湖水上乐园等设施。这些都是我以前去的时候没有的,我迫不及待地想赶快到达那里,去观赏焕然一新的大青沟。
乘电厂大客车去大青沟的路上,到处都是绿色,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成群的马儿奔驰着,结伴的牛羊慢步着,参天的大树耸立着,满地的庄稼成长着。看,大青沟就要到了。
一走进大青沟的原始森林,脑子里一切便都净化了,单单地剩下一个字:美。那里的树木没有人工的雕琢,赋予的是天然的美,野性的美。三五桩成群,或独自拔起,或相互缠绕,或相互依偎。树的品种很多:黄菠萝、桑树、五兄弟……,它们的寿命非常长,250年、300年,甚至还有800年的呢!目之所及,一片绿色的海洋,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绘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体验生活;真情实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1-0071-01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强调习作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是,当前作文教学仍存在着程式化、虚假编造、难写难作等现象。小学生作文存在内容空洞、不具体,语言单调,缺乏真情实感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所写的内容没有经历过,有的虽经历过,但是没有什么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因此作文时,只得胡编乱造,既写不具体,也不能表达真心实感。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易于表达,能够表达真情实感,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增强体验,多写体验性作文。
一、引导实践,丰富体验,积累素材
学生习作的最大难题是“无话可说,没内容可写”。由于学生社会实践少,生活阅历浅,没有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写作时当然就像“无米之炊”。因此,作文教学要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就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丰富生活阅历,丰富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才能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
首先,要引导学生参与自发性实践活动,这类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它具有主动性、随机性、经常性的特点。比如看电视、唱歌、游戏、交朋友、外出旅行、做家务等等。在这些健康、充实、自然的常规化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记录,让这种自发性实践活动成为大容量的生活作文素材。
其次,老师应该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设计、推荐实践的项目、计划,鼓励学生大胆勇敢地参加实践。如:引导学生组成“雏鹰假日文明小队”,活跃在街道、社区,宣传环保,参加做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深入到群众家中,宣传消防知识,提醒人们注意防火安全,免受火灾伤害;到工厂参观,到社会调查……这样,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获得第一手写作素材,使写作内容具体化、真实化,并从中感受生活,丰富阅历,让生活真正成为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回忆生活,唤起体验,引吐真情
专家指出:“追忆性体验能帮助人重新发现已逝生活的意义,不仅能通过想象、联想和记忆把最美好的、最值得珍视的情感经验重新捉取出来,而且能挖掘出以往平淡生活中美的因素,以积极地享用人生。”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许多美好的经历留在童年的记忆里。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通过创设情境,勾起学生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唤起他们曾经有过的经历和情感体验,激起他们情感的波澜,引发他们倾吐的愿望。如指导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七册第8组习作《一张相片的故事》时,让学生精心挑选珍藏美好记忆的相片,向大家展示,讲述这张相片的故事,写出自己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可设计如下教学流程:1、看相片——激发真情;2、说相片——引吐真情;3、写相片——抒发真情;4、赏习作——交流真情。
学生通过展示相片、交流相片,一个个兴奋不已,仿佛又回到了曾经拍照的地方,那种曾经有过的体验和感受重新被唤起,产生了不说不休,不吐不快激动情绪。学生情动于衷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言溢于外,情感迸发,笔下怎能不生花?
三、结合活动,参与体验,勤写作文
体验性作文最大的特征就是充满生活气息、充满时代色彩,必须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论文格式。体验和实践作为体验性作文的载体非常重要,其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
1、在学校里体验、作文。
在学校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体验活动的快乐,写真实感受的作文。“现场演示作文”“创设情境作文”“现场观察作文”“现场游戏作文”在作文课上设计可资记叙的生动、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情绪,诱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从思维到语言文字的转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及写作水平。它把课堂“变成了舞台,变成了实验室,变成了一个活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耳濡目染,身体力行,尽情欢畅,然后记下其所见、所闻、所感。
2、在家庭中体验、作文。
家庭生活是体验性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中的故事小事,都可以成为很有价值的作文内容。让学生参与各种家庭体验活动,如在家中学做一种家务:包饺子、烧饭、洗衣服等。但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做,然后再把做的过程如实地、具体地写下来。学生对这样有趣的实践作业,极乐意接受,而且他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熟练地掌握一种家务的小窍门来表现自我。因此,他们就学得很投入,并能获得深刻的劳动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灵感,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
3、在社会中体验、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社会生活五彩斑斓,只有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亲自感受,才能扩大视野,开拓思路,流露真情。让学生自己去接触社会生活,如:买菜、买书买报,自己去看医生,自己坐车回老家等等,学生从中获得的感受是真实难忘的,同时也学会了对周围事物进行认真地观察和理性的思考。有的学生从自己看医生的过程中了解到医院的规章制度;有的学生在买菜中学会讨价还价,识别真伪。这些形形真真切切的体验就成了学生写作之源的活水,他们在这样的体验作文过程中既练了笔,又长了见识,一举多得,其乐无穷。
4、在大自然中体验、作文。
篇3
【关键字】构思 语言 写作内容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近年来,我市中考作文命题样式多,变换频,时而话题作文,时而半命题作文,时而给材料作文,时而看图作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其实,不管形式如何变化,作文命题始终坚持作文与做人的原则,让学生有话可说,要求突出写作的主体“我”,强调让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真实的生活感受。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引导作文教学要立足与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训练,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能够说真话抒真情,写出身边的人和事,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然而,无论是平时的训练,还是近年来的中考实战中,作文出现的大量问题一直是语文老师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其中有以下二种通病引起笔者的关注。
1.构思新奇但和内容严重脱节。考场作文中许多学生很注重结构“包装”,题记式、日记体、小标题等时髦的结构形式的文章凡有应有,诗歌、小说、童话等体裁比比皆是,洋文、中文甚至文言文也被大胆广泛使用。这确实让评卷的教师在开始阅卷时眼前为之一亮,然而读起来却发现,内容是内容,形式是形式,内容和形式严重脱节。
2.语言华丽但无真情实感。许多学生作文片面追求词句的华丽,喜欢堆积辞藻、铺排句段,缺乏真情的流动,实在难以感人。
总之,如今的学生作文在新奇艳丽的外表下,无不表现出内容的“假大空”,出现以上学生作文的这种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深刻反思。
1.作文形式贵在新奇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们都有精辟的阐述。当然,我们每一位老师都理解得非常透彻,也能说出长篇大段的理据来。既然这样,那为什么学生的作文越来越多重视外在形式包装呢?我以为这主要因为我们老师的错误引导,认为阅卷老师就是个买椟还珠商人,因此为了迎合阅卷老师的口味,拼命指导学生如何对作文进行包装。作文就像商品,离不开包装,但忽视了内容和质量,不管你如何包装,也不能蒙蔽顾客的眼睛,你可以蒙蔽一时,但不能蒙蔽一世。
2.作文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言?说道作文语言,其实它也是作文的外在包装形式,之所以单独进行反思,是因为语言是作文最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离开了语言,就没有了其他形式,也就没有了作文。既然这么重要,学生作文需要什么样的语言呢?我以为:作文的语言应该是鲜活的语言,应该是生活的语言,应该是包含感情充满活力的语言。语言是一种机智,一种才华,一种素养,鲜活的语言需靠平时不断的训练和砥砺。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语言才能鲜活起来。
3.作文要描写怎样的生活内容?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段话告诉我们:写作的冲动来源于学生心灵的震撼,而心灵的震撼来源于生活。
作为语文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关注现实,接触自然,深入社会,扩展他们生活的空间,开拓视野,让学生懂得“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让学生在作文中描写真实的自我体验,展现真实的社会现实以及自我和社会发展的种种愿望。
一是要指导学生做学校家庭的主人,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学校生活和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在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积累自我经验。其实,这在一方面的体验我们农村的孩子并不比城市孩子少,因此也是孩子写的最多最得心应手的作文内容。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农村中学,学生参与校内科技活动,文化体育活动,一味减少,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并能设法提供让学生参与这方面活动的机会。
二是要指导学生亲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通过观察体验来感受大自然,了解并揭开大自然的种种神秘面纱,从而和大自然交朋友,热爱大自然。而我们农村孩子也是和大自然打交道最多的小朋友,只是因为学业负担过重让孩子们和大自然疏远了起来,因此我们要迅速纠正这种割裂孩子与大自然亲近的种种不合理作法,保护孩子探求大自然的欲望。当然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大自然,这也是我们语文老师在平常教学中做的最多的功课之一,必需坚持下去!
三是要指导学生关注社会,走进社会,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丰富个人的社会阅历,增加体验,认识了解社会。教育学生注重从电视、新闻、报刊、杂志等媒体了解时事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的重大事件,语文教师要把语文实践活动的范围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全方位、多层面地体验社会生活。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言之有物,才不会单调无味,才会有真情实感。语文老师在这方面的指导需要加大力度!因为这方面的内容是农村学生作文中写的最少但又是我们老师最迫切希望看到的内容。
篇4
(1)领略自然美,感悟生命的真谛。老师要尽可能利用学校的生活环境,引领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感悟生命的真谛。当学生欣赏巍峨的高山,浩淼的大海等自然景观时,将会被自然的无限性和永恒性折服,才会认识到人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当学生欣赏经人们改造过的自然物的美时,才会认识到人类的伟大。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博爱,开阔视野、开阔胸襟、走出狭隘封闭的天地,让学生的身心接受自然美的感染和熏陶,与自然高度融合。长期的审美积淀,会使学生的作文带来预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写作时,被他们诉诸笔端的自然已经具有人化了的自然美。学生健康的情趣,积极向上的精神意志同作品中的自然物融为一体。这样,他们写出的作品才会散发出美的芳香。
(2)体验社会美,关爱宝贵的生命。什么是社会美呢?社会美指社会生活的美。老师要引导学生用一颗关爱生命的心到社会生活中去体验人物的内在心灵美。著名作家孔庆东说:“作文糟糕的孩子缺乏的不是技巧而是爱。”他认为,关爱生命就是让学生“爱鲜活的生命”、“爱独特的生命”、“爱整体的生命”。他所谈到的生命,首先指人的生命,然后是动物、植物、宇宙万物的生命。从人的角度来看,怎样让学生爱鲜活的生命、爱独特的生命、爱整体的生命呢?爱鲜活的生命,就是要让学生怀着兴趣去探索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去感受人们的聪明智慧,无私的爱、坚定的意志、诚实善良的性格。有爱就有恨,学生也要恨那些破坏生命、不善不真、不尊重生命的人。老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和发扬他们自身人性中美的因素。爱独特的生命,是指每个学生要怀有一颗博爱的心,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扩大对别人的兴趣。不必要强调自己的个性,因为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个性。学生拥有质疑的精神,养成看出问题的习惯,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有了思想。爱整体的生命,就是要学生不论尊卑贵贱,关爱众生,培养学生具有一种“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健康的文章来。
(3)感受艺术美,获取心灵的自由。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艺术是人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最集中的体现。那么,艺术美的呈现方式有哪些呢?一般来说,有雕塑、绘画、戏剧、电影、工艺、建筑、音乐、舞蹈、文学等。
篇5
一、携手生活,积累素材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昼夜不息。”小学生的生活看似单调,实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能引导他们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那么他们的内心世界将会异彩纷呈,笔尖流淌的也将是不息心泉。
1.丰富校园生活
学生一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听课、做作业,学生自然会乏味、反感,而且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有计划、定期地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如趣味运动会、卡拉OK大赛、演讲、故事会、课本剧表演等,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乐趣,又能丰富他们的习作素材,激发其表达欲望。
2.探索自然生活
大自然是五彩斑斓的,有着无穷无尽的奥秘。这些奥秘等着我们的学生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去探求。大自然中的一片叶、一棵树、一条溪流……无不是学生眼中的美好世界。闲暇时带学生去踏青、放风筝、捉蝌蚪、观察树叶……让学生接受大自然的洗礼,尽情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恣肆徜徉,领略春日的灿烂、夏日的热烈、秋日的明丽及冬日的纯洁。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丰富鲜活的素材就会好似不停歇的溪水源源不断地流淌在学生的笔端。
3.开拓社会生活
生活就是一部活的戏剧,每天都有不同的故事在上演。但学生往往“人在生活中,不见有生活”。因而引导学生从小处着眼,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周围邻居的一颦一笑、超市营业员的举手投足、小贩们的吆喝,这些熟视无睹的人、事可以观察;参观工厂、社区时,工厂、社区的设施,工人、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可以观察;采访别人时,采访对象的神态、语言、动作可以观察;参加实践活动时,自己的感受、同学的表现也是该留心的……只要我们认真对待生活,仔细观察,就会有取之不竭的素材。
二、快乐作文,培养能力
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有了表达的欲望。但要想让学生把内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也非易事,还需要教师悉心的引导和持久的训练。
1.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大量的阅读会使学生对优美的语言文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从精美的绘图本到纯文字作品再到经典著作的推荐,从童话故事到自然百科再到历史古籍的欣赏,从老师讲读到同伴交流再到自主阅读……教师可以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走近阅读,喜欢阅读,直至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
2.多思考多摘记
课外阅读切忌放任自流。我们教师课余要多了解学生读的什么作品、有什么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在读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多思考多做摘抄。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小流,故能就其深。词汇、语句也要一点点积累,才能丰富,才能被灵活运用。
3.坚持写日记
我们每个人对自己每一天的生活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感受,学生也不例外。如何让学生及时捕捉生活中的灵感呢?写日记。我们的学生平时也写日记,但大都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时老师会规定这次回家写什么内容,下次写什么内容,甚至还会规定写多少字数,这样就扼杀了学生写日记的兴趣。有些学生为了交差就胡编乱造,毫无真情实感可言。其实我们应鼓励学生每天写日记,把每一天有意义、感受深的东西记下来,两三行、百把字都行,不增加负担,养成习惯,使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快乐地记录真实的生活,抒发真实的情感。
4.习作要贴近学生
叶圣陶先生说过,习作命题应站在学生的立脚点替学生着想。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习、课外活动、街头见闻、探索自然……习作命题应贴近他们的生活,引导他们写熟识的、理解的,写对他们有触动的,为他们所喜爱的、感兴趣的真人真事、实物实景。如《我的双休日》《愉快的班队会》《我劳动我快乐》《心愿》等都是学生有话可写、喜欢写的习作题目。
5.巧用鼓励
篇6
关键词: 写作 生活 源泉
写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但是一到作文课,很多学生便万般无奈,笔头发涩,无米下锅。究其原因,除了缺乏写作技巧之外,主要是他们感受生活能力太差,对于学校、社会“熟视无睹”,缺少观察,不知如何积累素材。
新课标要求:作文要有感而发,要从生活中找“米”,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因此,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融入自然,才能心中有物,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一、扩大生活面,丰富课余生活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从课内到课外,从家庭到社区,从书本上的知识到大自然的享受,给他们以广阔的空间,引导他们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积累素材。
课余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如有计划地开展学生所喜爱的文体活动,一周一次。每次活动都要有组织、有准备,节目要精彩、齐全。
举办优秀习作展。每周一次的习作,老师批改时发现好的作品随时在教室的作文园地里发表,让所有的同学都欣赏、评价,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还可以把优秀的学生作文打印装订成册,人手一份,赏读借鉴。
另外,开展即兴演讲,自编自演课本剧。演课本剧这项活动是最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要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充分去准备,需要哪些材料,该怎样用文字去表达,进而又怎样把它变成有声语言,生动传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是生活的再造。然后让富有表现力的同学根据剧本台词表演出来,这就是在创造生活,这就是写作的材料。
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美丽的风光,去拥有辽阔的天空,去攀登崇山峻岭,去游历江海湖泊……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陶冶情操,让心灵自由地放飞,猎取丰富的素材。
为了使活动收到效益,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做到人人参与,从中找到生活的乐趣。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从国家大事到针头线脑,一件趣事,一段对话,一幅自然风光图,一个场面,一幅人物画像,等等,都能使学生视野开阔,文思活跃。歌德曾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
可以这么说,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作文是生活在学生头脑的反映,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教给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方法和技巧
摄取生活素材的方法,主要是善于观察、学会感受。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说:“如果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仅仅教会他们定点观察、动点观察、立体观察等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求他们:做好观察前的准备,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有自己的见解主张,不能人云亦云,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人有貌,景有姿,物有态,要抓住特征,传神地再现客观对象。观察还要伴随思考,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训练莫泊桑的观察力,要求莫泊桑天天站在家门口看来往的车辆行人,要求他边观察边思考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里马车行驶时的样子,马车在上坡和下坡时有是怎样的姿态;富丽堂皇的马车和穷苦百姓的马车又有什么不同;烈日下的马车和暴雨里的马车又呈现什么样的姿态;经过这样的锻炼,莫泊桑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后来成了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在观察的同时还要学会感受。感受是对生活的独特认识,是情感因素的内化领悟。有了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文章,感受越深刻,越独特,文章立意才越新颖、高远。
三、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
首先,激发学生参与生活,拥抱生活的热情。可以带学生春游、秋游,让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去引发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可以组织学生进工厂到部队,让火热的社会生活去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还可以安排学生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作品看得多了,领会也就多了,在潜移默化中也就领悟到了写文章的妙决。电影《开国大典》的编导张笑天在文学创作上成果累累。他在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时,说他的文学功底是从读书入手的。他从小学五年级时就如饥似渴地读书,有些大部头的名著一时啃不动,就一边查字典,一边硬啃,时间久了,也就无师自通了。他还说,写作与学其他手艺一样,看人家怎么做,自己就揣摩,看得多了,自然就一点一点地摸到了门路,心领神会。世界大文豪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也是在读但丁的《神曲》的过程中诞生的。在读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要读自己的习作,反复地读,这样能够不断发现文章的不足之处,促使自己去修改、补充,直到满意为止。
其次,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味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像鲁迅那样对人力车夫充满关爱;像巴金那样对日出充满神往;像叶圣陶那样对祖国的山川充满热爱;像契诃夫那样对苦难的小学徒充满同情;像高尔基那样对生活的感受那样细腻、丰富……让感觉在酸、甜、苦、辣中浸泡;让情感在喜怒哀乐中淬火;让感受在美丑爱憎中熏蒸。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观察和感受则是汲水器,汲水的能力强,才会下笔如神。
篇7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审美能力 兴趣培养
一、增强阅读,感受作文之美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前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美,并以美引美;后者可以使学生借别人的审视眼光和审美趣味来培养自己的眼光。学生阅读文质兼美的文章,能够在广泛的涉猎中不断吸纳,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一切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课文中生动的艺术形象、优美的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可引导学生品词赏句、反复吟诵,从课文字、词、句、篇的学习中体味到文章所熔铸的美的情感,欣赏到语言表达的美的旋律。例如《石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这里赋予了石榴喜悦的心情和动人的笑容,石榴的笑姿和它成熟了的形状是那么吻合。读了这一段,学生不仅掌握了石榴成熟时的特征,而且还被作者的喜悦心情所感染。众所周知,模仿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也是任何一种学习过程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则能提供数量更多、内容更广、体裁更多样的学习范例。
在课外阅读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物是很重要的,因为阅读是反映个性和人格的活动,读物的选择是个性的表现。只有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理解读物内容,受到读物感染。但是让学生自由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他们往往会盲目地、随意地选择读物,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各种读物。
(1)要根据儿童少年阅读兴趣发展的年龄差异,向各年级学生推荐不同的读物。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研究,小学低年级儿童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到了中、高年级、对于战斗故事、英雄人物、科学幻想故事比较感兴趣。然而,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的兴趣还没有明显的分化。教师在推荐读物时既要尊重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又要让中年级以上的学生大量接触科学普及读物,培养他们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兴趣,并促使他们的兴趣逐渐分化。
(2)为使学生理解语文、数学等课文,及时向他们推荐有关的优秀读物。
(3为配合学校或社会的重大活动,及时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
(4)为让学生接受最新信息和知识,及时向他们推荐期刊和报纸。课内外阅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到优美的字词句,从而更好地表达胸中的真情实感。
二、走进自然,感悟生活之美
写作教学要着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表现自然、社会生活的美,为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自然中,教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对大自然的感悟,从“迎春”的第一朵小花到严冬的几株傲雪的腊梅,从乡间的小桥流水到城市的高楼大厦,从春天飞来的第一只燕子到秋天的第一片落叶,都能去感知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春夏秋冬及早晨黄昏的变化去细心观察,去深入体会,写一些作文、随感片段,要求学生能抓住每一次外出的机会,去亲近自然,欣赏自然、在生活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比比皆是,其中又蕴蓄着精神、品德、情操、性格、人情等美好的心灵内容。因此,作文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材料,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观察力去透视点滴的生活细节,由小见大,可以在现实中感悟丰富生活内容的同时,引发心灵的震动,产生写作激情。
针对小学生好动的天性,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轻松的校外活动。如春天,教师可带领学生到野外踏青、放风筝,到桃园中去看桃花等,让学生畅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醉在诱人的花香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畅想美、创造美,用真挚的情感去作文;秋天,教师可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农田参观,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欣赏田野的美景,仔细观察田间农民在忙些什么,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并让他们用笔、用自己的心去描绘自然的可爱,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观察生活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还要全身心地去感受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时要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从而唤起对所要表达的人和事的丰富情感。
生活是培育想象之花的沃土,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浮想联翩,创造出新的形象。
篇8
一、环保教育渗透的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紧紧围绕语文教学工作开展环保教育。
教师应将环保教育巧妙地、恰当地引入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环保教育,而不是刻意地把它上成环保课。
2.充分利用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从多方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环保教育。
语文教学内容有阅读、写作、口语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环保教育的内容。例如,我们可以在讲解课文时,利用一些游记、散文、说明文中的片断,很自然地谈及生态方面的知识。
3.正确把握中学阶段环保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初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我们在进行基础环保知识教育的同时,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作适当提高。不能局限于环保常识,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环保政策及环保热点问题,如可持续发展及沙尘暴的成因、白色污染、酸雨及赤潮,等等。
二、环保教育渗透的途径
1.通过朗读渗透环保教育。
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语言精练,富有节奏感、音乐美,写景状物也出神入化,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朗读。有声有色的朗读,能渲染气氛,激感,能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们完全可以集审美教育与环保教育于一体,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美丽的画面,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指导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时,使文中的人、情、景跃然纸面,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感受春带给我们的美,感受书中的“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心灵日臻“净化”,教师再稍加点拨,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共存的重要性。又如:教学的诗词《沁园春・雪》,在此词中塑造的形象巨大。那起伏不尽的群山,巨大隆起的高原,不仅在舞动,在奔驰,生命力如此旺盛,而且有着进取、挑战的姿态和意志,要与覆盖在头顶上的那高远、阔大、威严而神秘的“天公”比试高低,而且似乎胜利了。这里有一种“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超越一切的力量,融合作者“自我”的美的形象,令人感奋,给人以豪迈感和崇高感。朗读时,要把远大的抱负、如潮的激情与博大、雄浑、壮阔的空间联系起来,读出作者的豪情万丈、居高临下、意气轩昂,表现出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这样才能领会作者选择这些自然景观的美处。
2.通过作文教学,有机渗透环保教育。
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写作能力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思想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环保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以增强环保意识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如结合习作教学中的写景主题、叙事主题及观察日记等渗透,还可以通过写《环保循环日记》、《环保调查报告》、《环保剪贴、评议报》等形式强化环保教育。
学生习作本身就是语文学科最有效的基本技能和思想品质教育有机结合的训练方式。每个学期有计划地安排一两次成功的环保内容的作文,做到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相辅相成。环保教育题材的作文要因地制宜,不能脱离本地区实际。要针对本地区环保问题的实际写,通过观察、调查、访问,收集材料,找出症结,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一般学生都能写出成功之作。例如:河湖密布的水乡写水污染的内容就容易,学生直观沟河湖被污染的现状,能了解污染的原因,也能了解过去碧水秀色的胜景。通过对比一定能写出抒发愿水常清的情文并茂的好文章。假如你让学生写滥垦滥牧、开山毁林造田导致环保恶化等内容的文章,只能从书本到作文本,进一步学习环保基础知识而已,不能从灵魂深处受到深刻的环保教育。
3.利用教材辅助系统,进行环保教育。
除在教学中把握好进行环保教育的时机外,教材的助读系统也是教学中应该重点把握和运用的环保教育载体。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编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安排了很多幅表现自然风光和动植物的图片,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在使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的同时将环保的主题渗透其中。如:《月亮的足迹》一课后面的月球表面图片,从那一圈圈斑驳的痕迹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更体会到大自然的脆弱;在课后的一些综合性学习材料中也有对环保教育很有价值的内容。又如:《感受自然》后面根据提供的材料让学生接近大自然,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敬畏生命》:搜集资料,出一期关于“人与宇宙之秘”的期刊等。
课后练习可以说是教材辅助系统中最能体现环保教育的素材。如《山中访友》课后练:“假设你是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使学生在与人和景物互换中体会各自存在的道理;《化石吟》课后练习一:“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学生可通过查资料了解万年前化石形成的前身及形成的原因,树立珍惜环保的理想和信念,培养环保意识;《斑羚飞渡》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封信,谈谈你的看法。”练习与课文内容互相呼应,具有人性化色彩,利于引导学生从感情上接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4.课外实践,开展环保教育。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有效性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是为学生日后学习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由于传统教学方法单一,使学生对写作学习兴趣不高,写作教学效率一直无法提升,因此,必须应用有效的方法,提高小学写作教学效率。
一、激发兴趣,热爱写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由厌恶写作、惧怕写作,变为爱上写作、乐于写作。例如,在进行关于大自然的感受这一作文题目写作的时候,就可以将课堂教学转移到室外教学,让学生到大自然当中亲身去感受,摸摸粗糙的树干,触碰下柔软的小草,捕捉偏偏飞舞的蝴蝶,让学生尽情地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学生的热情极为高涨。亲身经历感受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写作,写作就会更加顺利,更富有情感。
二、注意观察,积累素材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少,写作水平有限,写作时头脑空空,不知如何下笔,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是极为头疼的一件事。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就要让学生养成观察身边事物、注意感受生活的好习惯。例如,可以让学生养成每天记日记的习惯,记录每天的经历及感受,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抓住每个契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让学生根据词语、文章、事件来进行口头作文,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除此之外,也要让学生多阅读,俗话说:“读书破万卷,笔下如有神。”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阅读范围可以是名著、诗词、通话故事等等,通过阅读来积攒素材,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总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对学生日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生理特点出发,不断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小学写作教学效率,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篇10
近几年来,在写作教学中总有这样一种感觉:许多学生的作文言之无文,视角狭窄,素材单一雷同,很少能够关注社会民生,很少能对生活有独到的见解,很少能写出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如果要追寻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因为部分老师着眼于让学生应付考试,把作文训练空间完全限定在语文课堂上;二是因为学生课业太重,无暇顾及周围事物,久而久之养成了对周围事物熟视无睹的习惯。
面对这种现状,写作教学该何去何从?赵谦翔老师曾经倡导“绿色作文”的理念,“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大语文观也告诉人们,“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言以蔽之,要用生活激活作文教学的课堂。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实际操作呢?就是要让学生明确生活到底是什么,生活在写作中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一、引领学生走进自然,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历代大家,如,李白、杜牧、王维、李商隐、李清照、朱自清等,他们对大自然富于哲理的描写与认识,都源自于作者对生活、对自然的观察,都源自于作者在大自然中的实践活动。“美源自生活”,“美源自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活动”。每当人们吟诵“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无不为作者用词之绝妙生动而感叹不已,这一切都源自作者对自然的满腔热爱。教师要敢于破除“封闭式”的教学秩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去欣赏蔷薇色的春天,金黄色的秋天;去陶冶健康的情感;去捕捉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象牙宝塔”式的作文教学使学生充满“硬挤出来的、笨拙的、背诵下来的句子和词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语)而走进大自然的学生则不然,春天的第一丛嫩绿,夏天的最后一朵玫瑰,秋天的苹果林,冬天的鹅毛雪,无一不触发他们的灵感,撩拨他们的诗情。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的时候,写起作文来也必定会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文思泉涌。反之,一味地闭门造车,凭空想象,是写不出鲜活的作文的。
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拓宽学生信息渠道
写作素材之一:学校生活。
学生对学校生活最熟悉,也最有感情。课堂上的启发诱导、激励表扬,课间的嬉戏玩耍、集体活动,无一不是写作的素材。老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抓住契机进行引导,使这些情景在学生笔下生花。
(1)结合课文,发挥合理想象。可以利用课文,引导学生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扩展或接受。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落实了创造力的培养。针对教材内容以及课外阅读,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心得,有所感悟,有所借鉴,有所生发,还可以仿写、续写。如,学完诗歌单元,自己创作诗歌,学过文言文也来篇文言作文,续写课文《项链》,等等。比如,学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学生对他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感触颇深,洋洋洒洒写来,确是获益匪浅;欣赏了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学生都仿照他的写法,以日常琐事抒写真挚情感,读来意味隽永。
(2)课间活动,多留心观察积累。课间十分钟的校园可谓是沸腾的校园,学生的周记不少都是反映课间文化的。课余的文体活动,都可以成为学生良好的写作素材。可以用活动的趣味性,唤起学生表达的愿望。比如,一场篮球赛过后,有的学生从啦啦队的角度去描写,有的从场上球员的亲身感受去体会,有的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对比赛做辨证的思考,有的却避开激烈的比赛场面,写赛后第二天自己从球场上静静走过时的回味……这些无一不让人感受到学生身上爆发出的智慧的火花,透露出的写作灵性。因为他们参加了比赛,观察了比赛,真情实感就会自然地流露于字里行间。因为做到了言之有物,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可读性极强。
写作素材之二:家庭生活。
学生除上学外,其余的时间一般都在家庭度过。应该说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性格和丰富的情感。只有性格健康,情感丰富,才可诞生佳作。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练习写人的文章,可写父母、亲人;写事的文章,可写家庭趣事或家务劳动。当今社会父母与子女在感情上有时缺乏沟通,要经常告诫学生,回家多关心体贴父母,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组织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创设亲情氛围,为创作提供良好的素材。
写作素材之三: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