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大海的文章范文

时间:2023-03-23 17:2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大海的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大海的文章

篇1

我最喜爱《大海夜色》这篇文章了。因为我喜欢大海,向往大海,但是却从来无缘揭开大海神秘的面纱。有一日,我恰巧读到了《大海夜色》这篇美文,我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海鸥,在神奇的海洋世界上空自由地翱翔。

从结构上看《大海夜色》的结构十分严谨。首先它的动静结合得非常好,譬如:远处的码头灯火通明,向海的远方伸展,像一条火龙在大海上翻滚,十分壮观。这是动态描写。黑黝黝的礁石连着海岛,静静地屹立在远处的海中。这是静态描写。动态和静态的巧妙结合,衬托出大海的神秘迷人。

从遣词造句上看,《大海夜色》不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还用了“哗哗”“沙沙”等响声词。文中贴切的形容词,使的描写惟妙惟肖。

篇2

《怒从黄河来》阅读原文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了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在寒冷中,他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一种花了。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③风,往风的漩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一路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荡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一种比雪花还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想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了,黄河把野性留下了。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出来了:她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死里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是中国人的秉性!

⑦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也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三四五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

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自己尴尬的眼神,仓惶之间丢下我。

⑨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

⑩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野生的植物,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

《怒从黄河来》阅读题目

15.通读全文,并联系标题和结尾段,说说作者写了哪两个方面的“怒”?(2分)

16.阅读第⑤⑥⑧⑨自然段,简要概括作者此行观景的“遗憾”和“收获”分别是什么?(4分)

17.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4分)

(1)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想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词语锤炼)

(2)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修辞手法)

18.第③自然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风?有什么作用?(2分)

19.联系课文《黄河颂》,谈谈芦花骨子里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4分)

《怒从黄河来》阅读答案

15.芦花之怒(1分);黄河之怒(1分)。

16.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2分,关键词“壮观”);看到芦花怒放、黄河怒吼的壮烈场面。(2分,关键词“怒放”“怒吼”“壮烈”,答到其中一个关键词即可给满分。)

17.(1)示例:通过“裹挟”“奔腾”“冲向”“发泄”“挣扎”等动词(1分),生动具体地展现了黄河水的野性力量,抒发了作者对黄河水的赞美之情(1分)。

(2)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芦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

示例二: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芦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

篇3

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我嫌太单调了,常常因此搁笔。

每次和朋友谈话,谈到风景,海波又侵进谈话的岸线里。我嫌太单调了,常常因此默然,终于无语。

一夜和弟弟们在院子里乘凉,仰望天河,又谈到海。我想索性今夜彻底的谈一谈海,看词锋到何时为止,联想到何处为极。

我们说的海潮、海风、海舟……最后便谈到海的女神。

涵说,“假如有位海的女神,她一定是‘艳如桃李、冷若冰霜’的。”我不觉笑问,“这话怎讲!”

涵也笑道,“你看云霞的海上,何等明媚;风雨的海上,又是何等的阴沉!”

杰两手抱膝凝听着,这时便运用他最丰富的想象力,指点着说:“她……她住在灯塔的岛上,海霞是她的扇旗,海岛是她的侍从;夜里她曳着白衣蓝裳,头上插着新月的梳子,胸前挂着明星的璎珞;翩翩地飞行于海波之上……”

楫忙问,“大风的时候呢?”杰道:“她驾着风车,狂飙疾转的在怒涛上驱走;她的长袖拂没了许多帆舟。下雨的时候,便是她忧愁了,落泪了,大海上一切都低头静默着。黄昏的时候,霞光灿然,便是她回波电笑,云发飘扬,丰神轻柔而潇洒……”

这一番话,带着画意,又是诗情,使我神往,使我微笑。

楫只在小椅子上,挨着我坐着,我抚着他问,“你的话必是更好了,说出来让我们听听!”他本静静地听着,至此便抱着我的臂儿,笑道,“海太大了,我太小了,我不会说。”

我肃然――涵用折扇轻轻地击他的手,笑说,“好一个小哲学家!”

涵道:“姊姊,该你说一说了。”我道,“好的都让你们说尽了――我只希望我们都像海!”

杰笑道,“我们不配做女神。也不要‘艳如桃李,冷若冰霜’的。”

他们都笑了――我也笑说,“不是说做女神,我希望我们都做个‘海化’的青年。像涵说的,海是温柔而沉静。杰说的,海是超绝而威严。楫说的更好了,海是神秘而有容,也是虚怀,也是广博……”

我的话太泛味了,楫的头渐渐地从我的臂上垂下去,我扶住了,回身轻轻地将他放在竹榻上。

涵忽然说:“也许是我看的书太少了,中国的诗里,咏海的真是不多,可惜这么一个古国,上下数千年,竟没有一个‘海化’的诗人!”

从诗人上,他们的谈锋便转移到别处去了――我只默默地守着楫坐着,刚才的那些话,只在我心中,反复的寻味――思想。

(作者:冰心)

[训练设计]

1.文章开篇,作者从创作的事以及与朋友谈风景的事写起,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好几处写到“我”和弟弟们的笑,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楫说“海太大了,我太小了,我不会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概括海的性格与品德。(不超过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文章主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作者嫌海太单调了,因而搁笔,因而无语,其作用是:①直接引出“海”这一话题;②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来写,为下文描写海的丰采作铺垫。

2.(1)这是一群天真、朴实、单纯、热爱生活的人。(2)①说明了大海的神秘与广博;②对海的敬畏;③符合楫的年龄特点和口吻,表现了小孩子的天真。

篇4

一、美景沉醉,营造氛围

阅读唯有沉浸在文本的氛围中,才能从精神上融入文本世界,达到调动学生情感的目的,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融,为探究文本、剖析作者的情感创造外部环境。教学《烟台的海》这篇课文时,教师可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出美轮美奂的景色,便于学生形成感官体验。

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是营造课堂氛围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其强烈的代入感可快速引导学生融入文本氛围。多媒体课件的播放可采取图片切换的方式,但图片的选择与制作则需要精心安排。

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地理位置,由太平洋到东海,再到烟台的海,逐渐引入烟台这座城市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海景,使学生从感官上对烟台的海形成认知。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逐渐熟悉烟台的海,并从文中提炼作者的描写顺序,也就是文章的框架。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背景音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不仅仅具有卓越的视觉记忆能力,还具有良好的听觉记忆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声音有助于记忆。在课堂教学中,背景音乐是营造课堂氛围的重要手段。音乐可模仿海浪的声音,使学生有如步入海滨之感。教师可先进行心理暗示,随后让学生朗诵,加深学生内心的感受。比如在这篇课文中,除海浪声外,教师还可加入烟台港口轮船的汽笛声、起锚声以及海鸥的叫声等,渲染海滨的气氛,使课堂充满情趣。

二、人海相依,解读特色

在文本解读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更要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写作特色和深层寓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写作打下基础。在课文中,除了了解作者按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来描写烟台的海景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剖析各段描写的文学特色,了解作者所表现的人与海相依的深层寓意。

文章第二段至第五段分别描写了烟台海景的四季变化,同时描写了以海为生的烟台人面对四季变化的不同表现。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按不同季节分别标出描写“海”与“人”的句子,通过这些句子列出提纲,以此来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春天,大海是活泼的,渔民不违时节,辛勤播种养殖的种子;夏天,大海是宁静的,游人们享受着夏日凉爽的烟台和平静的海景;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大海呈现出高远的景象,渔民们再次忙碌起来,为收获而捕食;冬季,大海是凝重的,而人们不畏严寒,观赏冬天的独特海景。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件中的图片和课文所描写的海景,谈一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季节的海景,并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提问可促使学生思考、回忆课文内容,同时迅速组织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作者着墨最多的部分是对冬日海景的描写,但学生的个人喜好有所不同,答案也不尽相同。教师在总结发言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冬日海景,包括课件中的图片和文章中的文字描写,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三、能力展示,拓展阅读

学习语文知识最重要的是内化与外显。内化即对阅读信息的理解、剖析,使其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外显则是对已掌握知识的运用,也就是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的效果。能力训练与拓展阅读是知识内化外显过程中两项重要的内容。能力训练从实践入手,在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能力。而拓展阅读则是对课文阅读的丰富,也是学生锻炼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这篇课文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词汇的记忆,以及对写作方法和修饰方法的体会,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演说活动,以“导游”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形式,增加课堂教学情趣。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的基础上,扮演“导游”的角色,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向扮演游客的同学介绍烟台海景的四季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知识的内化与外显效率。

另外,在写景课文的解读中,拓展阅读可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景物描写方法。在这篇课文中,教师可筛选一些内容相关或是描写方法相近的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既可参照课文的解读方法,又可在解读中实现描写方法、修辞方法的对比,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篇5

夜,恐惧,漆黑一片。

微弱的烛光下,一对老两口瑟瑟地坐在床沿。儿子出海打鱼了,白天风和日丽,本是个出海的好日子。可直到现在仍不见儿子归来,他二十岁出头的年纪,之前出海还从未遇到过这样的天气。老两口谁都没有说话,屋里的空气闷得使人窒息。老汉坐在床上,双眼紧紧盯着正在燃烧的那半截蜡烛,眉毛在前额拧成一个疙瘩;老妇人斜倚在老汉身旁,一只手微微颤抖着,不时擦去额头沁出的丝丝冷汗,另一只手则紧紧攥着老伴,她瞪着眼睛,眼神空洞,面无表情。时间在慢慢前进,老两口竭力从风声、雨声、海浪声混杂的声音里,辨出类似脚步的声音,然后迅速把耳朵贴在门上,许久,才又失望地回到床边。

沉默,等待,绝望。

一个星期过去了,等待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儿子是老两口唯一的指望,原本幸福安乐的家庭在短短七天中彻底瓦解。老妇人疯了,经常失神地时哭时笑,唯一没忘的是口中不停地念叨着儿子的名字,不久就过世了。老汉没有哭,仿佛泪已经流尽,再也没力气哭了。但他总有一种感觉,似乎儿子并没有离开,总有一天,会再回来的。

十年,匆匆,漫长。

三千多个日夜无情地染白了老汉的髯须,却怎样也抹不去老汉心中的信念――儿子,你一定会回来!

于是,老汉每天都出海,并不带渔网,只是把渔船划得很远,向海的另一端眺望,盼望着奇迹的出现。幸运的是,这十年里再没发生过那样可怕的灾难,老汉很满足。

“十年前的今天,儿子离开了我们。”老汉站在那条简陋的破船上想着,“不!”他立刻反驳了自己的想法,“他还在,是的,还在!从不曾离开!”老汉竭力说服自己,他甚至明白自己的想法是在自欺欺人,可他乐意这样。

一个巨浪翻滚着袭来,重重砸在渔船上。冰冷的海水把老汉激醒。一转眼,乌云蔽日,还没给人喘息的机会,一个闪电又把一切映得惨白。凭经验,老汉知道自己过不了这关了,因为他已经又把船划到了海的深处。

老汉微微合上眼睛,等候死神的降临。海水与雨水混在一起,击打得小船左摇右摆,孤单的小船像一片飘零的枯叶,显得那样凄惨无助。

终于,一个将近十米高的巨浪裹起渔船,沉入海底。老汉流下了最后一滴眼泪,泪滴中映出儿子灿烂的笑脸……

海的另一端,一座富饶的岛屿,那里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婚礼。新郎新娘携手走来,脸上洋溢着无比的幸福。老汉没有等来的奇迹出现了,幸福的新郎正是他十年前遇难的儿子,可他竟奇迹般活了下来,今天迎娶富商的女儿。海边停泊着一艘豪华游轮,一艘满可以驶向海的另一端的游轮――是供他们出海游玩的。

海的两端,一座天平。

一边沉甸甸,一边空荡荡。

(指导教师徐爱丽)

【细细品味】

开篇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为后面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通过神态描写、动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将两位老人等待、盼望儿子回归,进而焦急、失望、绝望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为后面老汉十年不断寻找儿子张本,同时也为结尾儿子并没有去世埋下了伏笔。

顽强的信念,执著的行动,悲剧的结局,老汉的行为与后面儿子的行为形成强烈的反差。

尽管前面有铺垫,但结局仍然出人意料,儿子的幸福结局与两位老人的悲惨结局形成对比,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

紧扣题目,点明题旨,天平两端形成鲜明的对照。

篇6

在作文时,我们就完全可以利用事物间各种映衬关系来加强具体的表达效果,这种以其它人物、事物、情景来衬托主要描写的人物、事物、情景的表达手法叫做“衬托渲染法”。

正衬渲染

俗话说: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用美的或丑的事物来衬托更美或更丑的事物,就是正衬。如《桂林山水》中,为了烘托桂林水美,而用大海、西湖正衬,写道:“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有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同样,描写桂林山的奇特也采用同法,“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大海的壮美、西湖的优美、泰山的雄伟、香山的奇丽是人所共知的名山名水,可在作者笔下似不如桂林山水美有一衬,使读者更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感。

反衬渲染

篇7

邓肯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女性之一,是世界著名舞蹈家,现代舞蹈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妇女解放的先驱。她本人个性十分鲜明,生活经历富有传奇色彩。

邓肯的现代舞一向被看成是对西方舞蹈传统的叛逆。但这并不意味着她的舞蹈是传统文化的断裂。恰恰相反,邓肯的现代舞正是在融会、消纳了西方舞蹈文明结晶的基础上才创建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古希腊文化对她的影响尤其突出。古希腊艺术的自然、朴实曾是她对抗僵化的经典芭蕾舞程式的有力武器。《远行希腊》便记录了古希腊文化对她的强烈吸引和深刻影响。

《远行希腊》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加上城里的许多百姓都想来瞧瞧我们”,讲述自布林迪希港至卡瓦萨拉斯之行的见闻及感想。第二部分,自“我们天一亮即启程离开”到“在小轮船的甲板上看着这座城市渐渐变模糊、遥远,而我们开始航向帕特拉”,讲述自卡瓦萨拉斯至帕特拉之行的见闻及感慨。第三部分,为余下的段落,讲述自帕特拉至雅典之行的见闻与审美感受。

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的文明成就一向被西方传统视为至高无上的典范。邓肯远游希腊,目的是“朝圣”,也就是到西方文明的起源地,去与西方文化传统的经典做一次“亲密接触”。这并不是猎奇,也不是单纯的怀旧,而是去追随她一直追求着的艺术与美的理想,追寻艺术与美的永恒的秘密的答案。

邓肯的希腊之行是在对古希腊文化的熟悉和向往的背景下展开的。这使得她对整个旅程的描述充斥着一种热烈的情绪:不厌其烦的赞美,天马行空的想像,一发而不可收拾的抒情……文章的结构因此看来有些散漫,犹如她的舞蹈,虽然在整个舞台旋转,但“舞散神不散”,始终不离开作者的情感这个“神”——她的率真、浪漫、热烈,贯穿始终。

本文的写作特点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双线索结构,立体而清晰

这篇文章实际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邓肯实际的旅行线路,另一条是她的回忆以及想像。这样,不同的时空就交织在这篇文章中,形成一个立体的复式结构。另外,文中还穿插了大量的诗歌,这对所描绘的事物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并且赋予了文章一个浓厚的文化背景,进一步揭示了作者的旅行的宗旨。

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加上城里的许多百姓都想来瞧瞧我们”,讲述自布林迪希港至卡瓦萨拉斯之行的见闻及感想。第二部分,自“我们天一亮即启程离开”到“在小轮船的甲板上看着这座城市渐渐变模糊、遥远,而我们开始航向帕特拉”,讲述自卡瓦萨拉斯至帕特拉之行的见闻及感慨。第三部分,为余下的段落,讲述自帕特拉至雅典之行的见闻与审美感受。

二、重细节描写,生动而真实

在传记P86倒数第一个自然段,邓肯描写众人去往亚格林永的途中这样写道:“我们的步伐轻快,健步如飞,在马车前蹦蹦跳跳,快乐地叫着、唱着。”这处细节描写,通过一连串的短句,表现了邓肯的热情,看到希腊美丽景色而感到激动、快乐的心情。

在传记P87第五自然段这样写道:“虽然已经精疲力竭,但是却散发出世俗之人不常有的那种喜悦光芒。”邓肯通过把”我”与”世俗之人”感情上的对比这一细节,突出了”我”对古希腊文明的崇拜之心。

还有其他的细节描写,如到亚斯普罗斯塔玛斯河中“受洗”,坚持乘坐小渔船航行爱奥尼亚海,手持桂树枝条引领马车前行,称难喝的松香酒“香醇极了”。

这些细节描写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可看出邓肯的希腊之行充满了热烈的情感。反映出邓肯热烈、浪漫、追求自由的性格。

三、引诗歌典故,神奇而烂漫

如传记P84最后一段引用拜伦的诗——引用诗文,使传记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色彩。表现了邓肯热爱自由恋爱,倡导和平自由,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再如传记P85引用《荷马史诗》的《奥德赛》中关于大海的描述,借以表现希腊大海的神奇。表现作者善于幻想,率真,烂漫的性格特点。

邓肯的舞蹈有如下特点,但又似乎总没有离开诗歌:

l.从诗歌中汲取灵感,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启发她去创造一种不带有丝毫狐步舞或查尔斯顿影子的美国式的舞蹈,这种舞蹈充满和谐、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一种脚踩巅峰、手伸太平洋、头顶蓝天的自由舞蹈:

2.舞蹈节奏讲求大海波浪式的线条,她从自然界的水、风、植物、生物中捕捉舞蹈表现的素村,寻找能够表现生命的力量,讲究动作的健康、崇高、从容和自在。

3.随着诗歌、随着音乐、随着自己心灵节奏去舞蹈。

篇8

那么怎样才能尽快实现这一转变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把鲜活具体作为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只有鲜活具体地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才能强烈地感染读者。而要将人、事、物的状态或过程鲜活具体地描绘出来,则需要综合运用记叙与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尤其是记叙与描写的结合运用,可使记叙文中所写之人、所叙之事鲜活具体。

在记叙文教学时,落实“鲜活具体”这一记叙文的基本要求,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一、写人,让人物生动活泼。

人只要活着,总要动的,看在我们眼里的外貌也不会像照片上那样静止。我们在写外貌时,把人的眉眼、神态和动态写出来,人物形象才更加鲜明生动。如我的学生是这样描述他可爱的妹妹的:“倩倩不到两岁,胖墩墩的,红扑扑的小脸蛋上,一对水灵灵的大眼睛老是眨呀眨的,像两颗闪烁的星星;一对朝天小辫上,拴着粉红色的发带,一动起来就一颠一颠的,像两只飞舞的蝴蝶;一张小嘴红嘟嘟的,一笑两边还会出现两个小酒窝呢。倩倩好可爱呀。”这段描写中的小倩倩,像在我们眼前活蹦乱跳的孩子,而不再是一张静止的照片了。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时,不仅要突出在静止状态下人物的样子,也要努力表现人物在做动作时的变化,这样更能抓住人物的特征,让读者了解人物的性格。

二、叙事,让事件起伏曲折。

叙事作文要善于安排情节,使情节有变化,生动而吸引人。说得具体一点,就是不能让情节顺顺当当、平平静静,而是要让情节起起伏伏,最好能有“好戏”看。如我曾指导的学生刘斌以“赶走馋虫”为题作文的片段:

“‘今天买什么吃呢?’我一睁开眼睛,馋虫就从喉咙里钻了上来。牛肉干的味道不错,就是贵了点,光从早饭钱中省些下来,还不够……我便借口给灾区捐款向爸爸要了10元钱。心想,今天可以吃个痛快了!”

“‘丁零零!’这节是班会。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字:‘零花钱花在哪儿?’要求同学们谈谈零花钱是怎么花的。‘爸爸每天给我2元零花钱,我把它们存下来订书报!’班长一说完,大家就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把零花钱都放进储蓄罐里,到时候捐给灾区。’……老师听得满脸笑容:‘都是好孩子!你们做得很好!刘斌,你上来说说。’我只好编:‘每到星期天,我就去看望军属王奶奶,用零花钱给她买豆腐、包子、蛋糕……’同学们都用敬佩的目光看着我。老师满意地望着我,又对大家说:‘这个星期天,我们和他一起去看王奶奶,好吗?’”

这篇习作写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可是小作者却非常善于安排情节,制造出“曲折”。先是“我”为贪吃零食,撒谎骗了爸爸10元钱,谁知班会课讨论的正好就是“零花钱花在哪儿”,读到这儿,我们就知道下面有好戏看了。果然,在同学们的精彩发言后,老师居然点将点到了“我”,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而“我”呢,情急之中,不得已撒了谎。可老师又顺水推舟,号召全班同学去看望“我”虚构的“军属王奶奶”。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好戏就要达到了。至于事情的结尾,我们可以想象出来。

在这个片段中,造成情节曲折的主要原因是有“好戏”。什么是“戏”呢?就是“冲突”,一方这样想,而另一方却那样想;一方不希望这样,而另一方却偏要这样。具体地说,就是双方的想法、意愿很不一致,南辕北辙。就好比壶里的水,还没有烧开,就要提起来使用,显然不符合“壶”和“水”的意愿。同学们在记事的时候,可以尝试这样做,让事情中有好看的“戏”,这样会让作文生动并有吸引力。

三、写场景,让场景动静结合。

篇9

1、沧海桑田: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化很大。

2、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

3、河清海竭:黄河水清,大海干涸。比喻难得遇到的事情。

4、海晏河澄:晏:平静;河:黄河;澄:清澈。黄河水清,大海波平浪静。比喻天下太平。

5、九洲四海:九洲:指中国;四海:古人认为,中国九州之久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此指中国以外的地方。指中国及四周以外的地方。

6、东洋大海:东洋:东边的大海。泛指无边无际的大海。

7、海纳百川:纳:容纳,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

8、东海逝波:东逝大海的波涛。比喻大势已去,无法挽回。

9、海晏河清:晏:平静。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10、摧山搅海:摧:毁坏;搅:搅动。摧毁高山,搅动大海。形容神通极大,声势吓人。

11、河清海晏:河:黄河;晏:平静。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12、跨山压海:跨过高山,接近大海。喻势力扩展。

13、浩如烟海: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14、大海一针:在大海里捞一根针。比喻无从寻觅。

15、渤澥桑田:渤澥,渤海的古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犹沧海桑田。比喻世化巨大。

16、航海梯山:渡过大海,攀越高山。指经历艰远的路程。

17、大海捞针:在大海里捞一根针。比喻极难找到。

18、桑田碧海: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化很大。同“桑田沧海”。

19、移山倒海:搬动大山,翻倒大海。比喻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和雄伟气概。

20、曾经沧海:曾经:经历过;沧海:大海。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21、蠡测管窥:蠡:瓢;管:竹管;窥:人小孔缝隙里观看。用瓢来量大海,从竹管的小孔看天空。比喻见识片面狭窄,看不到事物的整体。

22、法海无边:佛教中比喻佛法广大如大海,无边无际。

23、拔山超海:拔起高山,超越大海。比喻力量极大。

24、填海移山:把山移开填入大海之中。指仙术法力广大。比喻决心极大。

25、汹涌澎湃:汹涌:洪水猛烈上涌的样子;澎湃:波浪互相撞击。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26、山容海纳:形容胸怀宽广,能象山谷和大海一样容物。

27、涉海登山:渡过大海,攀登高山。形容旅程的艰苦,也形容行程连绵不断。亦作“涉水登山”。

28、惊涛骇浪:涛:大波浪;骇:使惊怕。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29、移山填海:移动山岳,填平大海。指仙术法力高超。现多比喻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

30、波涛汹涌: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31、移山跨海:移动山岳,跨越大海。比喻力量巨大。

32、沧海一粟:粟:谷子,即小米。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

33、陆海潘江:陆:晋朝陆机;潘:晋朝潘岳。陆机的文才如大海,潘岳的文才如长江。比喻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34、河涸海干:河流干涸,大海枯竭。比喻穷尽、彻底,不留余地。

35、百川归海:川:江河。许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

36、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

37、河目海口:河目:形状像河一样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长;海口:像大海一样的嘴,又大又深。比喻相貌非凡。

38、沧海遗珠: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人所遗漏。比喻埋没人才或被埋没的人才。

39、海阔天空: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40、桑田沧海: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化很大。

41、百川之主:百川:江河。所有江河最终都流归大海,用以称大海。

42、众川赴海:众多的河流都奔赴大海。比喻众多的力量汇集在一起。

43、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44、倒海移山:倒:颠倒,翻转。翻转大海,移动山岳。指气势或力量洪大。

45、归之若水:归附好似流水之汇流大海。比喻人心所向。

46、凭山负海:凭:依靠;负:背倚。依凭山峦,背倚大海。形容十分优越的地理条件。

47、侯门似海:王公贵族的门庭像大海那样深遂。旧时豪门贵族、官府的门禁森严,一般人不能轻易进入。也比喻旧时相识的人,后因地位悬殊而疏远。

48、海岳高深:海:大海;岳:高山。像大海一样深,像山岳那样高。

49、浩若烟海:浩:广大,众多;烟海:茫茫大海。指广大繁多如茫茫烟海。

50、荡海拔山:摇动大海,拔起高山。形容力气非常大。

51、大海沉石:石头沉入大海。比喻消失得无影无踪或毫无音信。

52、归之若流:归附好似流水之汇流大海。比喻人心所向。

53、愁海无涯:愁海:愁深似海。忧愁的尽情就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形容精神上忧郁、惆怅。

54、海沸江翻:大海沸腾,江河翻滚。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

55、情深似海:形容情爱深厚,像大海一样不可量。

56、东海捞针:从大海底下捞取一根针,形容非常难达到目的。

57、百川朝海:众水奔流趋向大海。多比喻无数分散的事物都汇集到一处。

58、东海扬尘:大海变陆地,扬起灰尘。比喻世化很大。

59、海底捞针:在大海里捞一根针。形容很难找到。

60、生死苦海:佛教语。指众生轮回六道,生生死死,茫无涯际,有如大海。

61、沧海一鳞:大海中的一片鱼鳞。比喻非常渺小。

62、百川赴海:百:表示多。川:江河。所有江河都流归大海。比喻众望所归或大势所趋。也比喻许多事物由分散而汇集到一处。

63、翻江倒海:原形容雨势大,后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

64、文江学海:比喻文章和学问似长江、大海般深广博大。

65、移山造海:移动山岳,造出大海。比喻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

66、骇浪惊涛:骇:使惊怕;涛:大波浪。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67、侯门如海:侯门:旧指显贵人家;海:形容深。侯门象大海那样深邃。比喻旧时相识的人,后因地位悬殊而疏远隔绝。

68、海啸山崩:大海汹涌呼啸,高山崩裂倒塌。形容来势凶猛急速。

69、珠沉沧海:珍珠沉在大海里。比喻人才被埋没。

70、恩山义海:恩爱像高山一样重,情义像大海一样深。形容恩惠深,情义重。

71、春深似海:春天美丽的景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到处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72、波谲云诡:谲:诡:怪异,变化。好像云彩和水波那样,形态不可捉摸。原形容房屋构造就象云彩、波浪一样千姿百态。后多形容事物变幻莫测。

73、移山拔海:移动大山,拔起大海。形容力量巨大。

74、覆海移山:翻转大海,移动大山。形容力量巨大。

75、移山竭海:移动山岳,使大海干竭。比喻力量巨大。

76、江南海北:大江之南,大海之北。形容地域广阔,

77、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阔:宽广。大海辽阔随鱼跳跃,天空空旷任鸟飞翔。形容无牵无挂,自由自在。比喻可充分施展抱负。

篇10

关键词:微视频;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336-01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当前网络已经在人们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有应用,比如教育、工作、生活等都离不开网络。如何实现网络与教育的融合,成为当前教育过程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网络资源不断流行的过程中,网络教学成为未来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微视频就是在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借助微视频进行教学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使得语文课程的一些重难点内容得到详细地讲解,而且微视频教学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教育方式,便于学生进行高效学习。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微视频教学方式的推广还有一些阻碍,对此,必须要加强对微视频的认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应用微视频进行教学。

一、微视频教学模式及其作用

微视频是一种与黑板教育完全相反的教育模式,指的是教师借助视频载体在有限的时间内详细地讲解知识点,而且将其录成视频,学生在反复播放视频的过程中可以巩固知识内容,理清自己的观察思路,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微视频的时间一般都比较短,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微视频的应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使得初中语文教学变得更加形象。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依靠黑板粉笔来完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耗费的时间较多,而且很多学生对各种知识点的理解并不透彻,教学过程比较呆板。微视频正好改变了这一问题,比如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微视频的方式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引导,使得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视频中加强学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第二,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在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微视频教学越来越普遍,拓展了教育的范围,使得传统课堂教学上的各种限制被打破,提高了教学效率。比如在利用微视频教学的时候,也会加强对网络的利用,加强对一些新媒体平台的应用,比如有的视频可以通过一些视频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进行传播,传递方式更加便捷,使得传统填鸭式教育的界限逐渐被打破。第三,微视频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灵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传统的教育过程中,学生一般都是被局限在课堂上进行学习的,课后学习时间较少,一方面由于学习资源不够丰富,学生在课后学习没有优秀的资源可用,另一方面,学生也没有养成课后学习的习惯,因此使得学生对课后时间利用较少。微视频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己的喜好进行学习,视频资源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素材,在微视频教学不断推广的过程中可以使得学生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微视频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结合微视频的特点,提高微视频质量

微视频教学过程中,视频是十分关键的资源,生动有趣的微视频,可以有效地带动学生,引导他们发掘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微视频制作过程中,应该要根据微视频的特点加强对微视频质量的控制。首先,要对微视频的主题进行把握。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微视频是为了对各种语文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因此在微视频制作的过程中要掌握语文课程中的重点与疑难点,从而抓住主题进行视频制作。微视频的视频内容主要是对语文课程中的某一个内容进行讲解的,比如作文、阅读理解、诗词理解等。其次,要对微视频的时间进行有效地控制。微视频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微”,即简洁,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在微视频制作过程中应该要把握好时间,防止出现视频内容冗余现象,一般将视频控制在五分钟到八分钟之间为宜。

2、在课堂上利用微视频提高课堂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微视频视频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资源,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学过程,但是教师要学会在合适的时间使用微视频,从而对整个课堂氛围进行调节,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比如在讲解《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对于其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学生并不是很理解,为了解决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困惑,教师就可以借助微视频来体现出环境描写的重要性,其中有描述大海的句子,对于这些形容词带来的效果,可以通过一些与大海有关的视频画面来体现,从课文中摘出描写大海的句子,并且将背景设计成为不同的大海场景之间的对比,比如碧海蓝天与波涛汹涌和阴沉天空的画面对比,让学生从不同的画面中体会到不同的氛围,然后再结合语句,可以理解到课文中主人公的心情的区别,最后还可以从这个视频中引出结论,即环境的描写对人物形象以及氛围的塑造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使用微视频,给学生更多的引导,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从视频中加强对语文课程中的一些重难点内容的理解。

3、利用微视频加强引导式教学

在微视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仅要学会使用微视频进行教学,更要学会借助微视频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在微视频的应用过程中学会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创造更多合作讨论学习的机会。比如对于一些诗词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制作集图片、文字、音乐等为一体的视频资料,在课堂上播放时给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这首诗词的主题是什么,表达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和态度等,并且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实现引导式教学。

综上所述,微视频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教学创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微视频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锻炼,从而使得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实现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仕清.探索微视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效果[J].教师,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