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重要性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22:1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重要性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没有好的体魄,如何能胜任完成各项工作,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我们一心希望孩子成为人中龙、人中凤,但是如果他羸羸弱弱,疾病缠身、心理不健康等诸多因素,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这样的人肯定无法满足这个社会的需要。如果学生能够掌握或控制自己身体的同时,也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精神状态,从而获得自信,所以,只有体育这门课程才能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以及精神面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
二、体育教会学生勇于面对压力、承担责任以及克服困难
“失败是成功之母”。面对失败是选择逃避,还是勇敢的面对。如果因为失败而放弃,这人将会一事无成,只有勇敢的面对困难、打败困难,才是人生的赢家。体育能让学生们学会沟通和合作。在理论课堂中不管讲多少次都不如让学生在实际中承受失败,这样所带来的教训将更加深刻。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面对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而总结原因,最终取得成功。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如果能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来,就能够实现自己的自身价值,比如,在长跑训练中,极点的出现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痛苦的,如果在这个时候能够坚持下来,极点过去,就意味着渡过难关,剩下的也就是轻松了,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的出现自我锻炼的意识,时间久了,就能培养出良好积极的意志品质,如果这种品质一旦形成,学生将会一生受益。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活动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比如:接力赛,个人的技术动作和实力在强,但没有队友默契的配合,没有团队意识,就取得不了好的成绩。只有队员之间默契的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再有就是体操、拔河,都是团体的运动项目。只有当全体队员齐心协力,才能取得胜利。学生在校期间,培养这种团队精神,以及拼搏、不放弃的良好精神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体育锻炼不仅是体育活动,而且是心理和社会活动。它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体育运动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
体育是一种体力和智力的运动,但它比体力更重要。它能增强身体,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身心,保持愉快的心情。
(1)体育锻炼能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在各种考试和家庭作业的压力下,青年学生会产生各种焦虑反应、忧郁和沮丧的情绪。体育锻炼能转移学生的不良情绪和过度行为。
(2)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尊心和自立能力。数据显示,肌肉力量是成正比的身体自尊、情绪稳定、外向的性格和自信。持续力量训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毅力和意志品质。学生应继续克服各种困难和主观客观困难(如恐惧、恐惧、疲劳等),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锻炼出优秀品质的中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帮助。学习是智力和体力活动的活动。它偏向精神力量,但我们必须知道身体是革命的资本。只有身体好的时候,我们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去工作和智力,才能有好的光泽,才能工作得好,智力才有利于运动。我认为两者是相互促进和密切关系的。通过体育运动,我们可以有一个好的身体,可以保证学习和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身体,你就不能保证正常的学习,只会让学生越来越差。学习和生活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有效的体育还有其他的好处。研究发现合理的规律运动能提高你的注意力和抗干扰能力,同时还能缓解压力,控制情绪。
篇2
[关键词]德育;学生;教育者
按照传统的观念,教育者的职责就是“教”学生,而所谓“教”就是“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1]以现代科学的德育观看,这种观念是落后的。它混淆了德育与智育的根本区别。德育与智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智育突出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德育最根本的使命是育人,使学生“成人”。而使学生“成人”,要比学生掌握知识复杂得多,仅靠知识传授是无法实现的,它主要靠教育者根据具体的德育目标及学生品德发展状况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各种形式的“导”——引导、指导、疏导、诱导、开导、辅导、劝导、领导、督导、因势利导。因此,德育中,教育者必须更新观念,实现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
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是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最本源的意义是引导、指导。“教育”一词,英文为education,德文为eduiere,它们都来自拉丁文eduiere。拉丁语eduiere,又是从动词educere变化而来的,“e”在拉丁语中有“出”的意思,“ducere”有“引”的意思,因而教育一词,含有“引出”的意思。英语education有“抚育、自身生成”的意思,德语eduiere则有“引导、唤醒”之意。可见,教育的本源意义就是教育者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杜威更明确地指出:“教育即指导。”[2]教育如此,以“成人”为目标的德育更如此。因为道德情感、道德信仰、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不具有传递性,教育者无法将它们像知识一样灌进学生大脑。只有在教育者的各种形式的“导”的引领下,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各种活动去建构。
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是由德育的本质决定的。德育的本质“是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其属人的精神性和精神性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帮助”。[3]也就是说学生的精神性的品德是其自主建构的,教育者作为一个外因,只能是在旁边对学生进行“帮助”,提供各种形式的“导”。
一、疏导
疏导原意指开通堵塞的水道,使水流畅通。德育中,疏导是对学生思想、情感障碍的疏通和引导。学生的思想、情感如同流水,是不断地“流动的”,遇到障碍,就会出现问题,甚至“泛滥成灾”。因此,当学生思想、情感出现“障碍”、遇到“阻塞”时,教育者就要予以疏导。“疏”就是疏通,即解开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扣”,使学生的“思想流”“情感流”畅通无阻,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向教师确定的目标发展。所以,德育中的疏导就是疏通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导他们前进的方向,指导他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教育者期望的方向发展。
要疏导,首先要了解学生,摸清学生的思想情况,把握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找到出现思想、认识问题的症结。这是进行疏导的前提。关心、了解学生才能使疏导有针对性。教育者关心、了解学生还能增进彼此间的亲近感、信任感,而这又为学生接受教育者的疏导创造了情感方面的有利条件,使学生由“亲其师”,而“信其道”。疏导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其一,讲清道理,论理疏导。疏导的关键在于论理,论理的目的在于以理服人。论理疏导可以消除认知障碍,疏通思想,提高认识,促进思想和行为的进步。其二,以情动人,感化疏导。学生的许多思想、行为问题是由于情感障碍引起的,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疏导时,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进行感化疏导。情感障碍消除,思想、行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疏导的形式还有分步而导、分散而导等等。
二、引导
引导就是“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引导突出的是对学生的前进方向、行动方向和目标的引领,是为学生的品德发展定向的。引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导学生找准发展的方向。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发展目标,帮助学生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鼓励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不断在其成长的道路上设置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第二,引导学生自主提升自己的道德需要。学生的道德需要有高低层次之分。高层次的道德需要有利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引导表现为对学生需要的引导,提升他们的德育需要,“使个体从无道德的需要发展到有道德的需要;从非道德的需要发展到道德的需要;从低层次的道德的需要发展到高层次的道德的需要。”[4]252第三,当学生迷途时,教育者不轻易告诉学生方向,而是引导他去辨别方向,把他们引向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育者要引导他们自己铺路搭桥,走向彼岸。
引导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一是目标引导。即教育者给学生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或让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年龄及思想品德发展实际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让学生根据目标建构自己的思想品德。二是内容引导。德育内容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德育中任何德育内容都内在地包含着一定的德育目标,都体现着教育者的意图。教育者通过德育内容的选择作用于学生,引导学生思想品德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三是言行引导。教育者的言行特别是行为具有示范性,对于具有“向师性”特点的学生具有引领作用。教育者通过自己合乎道德的语言特别是行为能对学生发挥引导作用。
三、指导
指导是对人的活动的方法、步骤等的具体指点。德育中的指导突出的是对学生道德生活的指导,即对学生做人、做事、处世、立身的指导。第一,做人指导。中小学生还不成熟,对于如何做人还不十分清晰,特别是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在如何做人方面存在不少疑惑,这就需要教育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给予具体指点,使学生明白做人之道,形成被时代赋予新内涵的仁义礼智信的为人之德,学会做人。第二,处世指导。学生是一个社会人,必须学会如何处理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的关系,学会与人交往,才能在社会安身立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处世指导要求教育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学生在处世中的经验与教训,针对学生在处世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给学生以指点,让学生在处世中把握处世之德,形成良好的处世品德,学会处世。第三,做事指导。为人在世,做人、做事是人生两大主题。教育者要指导学生明白所做之事无论大小,都要从对社会、集体、家庭承担的责任出发,对自己的选择及行为负责,要为学生做事提供咨询、指导,提高学生的做事能力。在指导学生做事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行事之规,学会做事。第四,立身指导。指导学生在做人、做事、处世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形成自主、自立、自强、自信、自爱、自律、自制、自重、自尊的品格,打好立身之基,学会自我完善与发展。
四、开导
“开导”在德育中有多种涵义:开发学生道德智慧;激发学生道德思维;以道理启发劝导;解开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德育中开导的方法有:第一,开启学生道德智慧的大门。“道德智慧是一种知人、知己、知物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人能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关系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一种最高境界的道德”“道德智慧与先天的潜能有关,可以被激发”。[5]开导,就是要开启学生道德智慧的大门,使其具备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的能力,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对人们言论、行为的善恶做出道德判断,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破解各式各样的人生难题。第二,开动学生思维机器。让学生开动脑筋,对人对事有自己的看法,运用自己所掌握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对自己、对人们的言行进行分析,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过程及结果不断进行内省、反思、调节和矫正,改过迁善。第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思想、行为问题。第四,解开学生头脑中的疑惑。学生在学习、交往、生活,以及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等方面,经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疑惑,这时,就需要教育者给予开导,将解决问题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它打开“心结”。第五,心理开导。在当代社会,多方面的原因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学生的道德问题有一些是与心理问题有关的。要解决这些道德问题,需要运用心理开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开导,解决具体的心理问题。五、诱导
诱导即“劝诱教导”。诱导的理想境界是“循循善诱”。“循循”即有步骤、有次序,“善诱”即善于诱导。德育中的诱导的要求是:第一,要“循循”,即有步骤。诱导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一般应按照知—情—信—行的顺序诱导。先从学生易于接受的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第二,要“善诱”。表现为: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要诱导,就要有“诱饵”,“诱饵”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二要善于营造学生乐于接受诱导的氛围。良好的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接受诱导的前提。同样的内容、方法,师生关系和谐,接受的氛围好,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诱导,反之,就不愿意接受。第三,要有耐心。这是循循善诱的基本条件,是循循善诱的必然要求,因为“循循”就是一步步前进,不毕其功于一役。
六、督导
督导即监督指导。督导主要用于对学生道德行为与习惯的培养。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道德行为与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与习惯离不开教育者的督导。德育中的督导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督”与“导”。首先是监督。教育者向学生提出行为要求后,需要进行经常的、始终如一的监督,促使学生将道德要求付诸行动。没有教育者经常的监督检查,道德行为要求往往会落空,德育目标就无法实现。因为“青少年发展初期,由于自我意识不完善,往往不善于控制、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和行为,他们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主要是受外部力量的支配,……这时他们正处于以他律为主导的初级发展阶段。”[4]514所以,由教育者对学生实行外部的监督是必要的。其次,在指导与引导中形成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只有教育者的外部督导难以从根本上形成学生自觉自愿的道德行为与习惯,难以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和道德自律品质。所以,督导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行为的自我监控、调节与修正,使其在自我监控下自觉地运用道德规范来指导、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道德自律品质。
七、因势利导
“因势”,即根据事物发展的状态及趋势,“利导”,即向有利的方向引导。因势利导就是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向加以引导,将事物导向正常发展的道路。德育中,“势”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趋势,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学生缺点错误中包含的积极因素等。因势利导要求:第一,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学生的某一思想、言论、行为并不是孤立的,它往往预示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的动态、路径、方向。因势利导,就要善于分析学生思想、言论、行为所表现出的其思想、行为的发展趋势,并顺着这一趋势加以引导,使其进一步发展、完善、成熟,形成学生新的思想品德。第二,根据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加以引导。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教育者根据这些规律因势利导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因“时”利导。事物的发展总是和时间、时机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因势利导就要善于抓住事物发展的时机,促成事物的发展。德育中,因势利导就是要抓住德育时机,促进学生品德的转化和发展。德育时机往往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兴趣点、兴奋点、利益点、荣辱点、热衷点、情绪点、求异点、殊遇点、疑惧点、变化点。[6]教育者充分利用这些教育的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要求教育者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即由“教”师到“导”师的转换,由“经师”到“人师”的转换。“经师是供给材料的技术家”(郭沫若语),是以知教人的人,强调知识的传授。“人师是指导精神的领港者”(郭沫若语),是能够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精神人格进行影响、引导的人。德育中,教育者主要是做人师,而非经师。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632.
[2]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赵祥麟,顾岳中,张伟建,檀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5.
[3]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1.
[4]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媒介;语文课程;教学策略
媒介素养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目的的教育。
它旨在培养现代社会的公民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通过这种教育,公民能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监察和改善传媒,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人。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教育实践,媒介素养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有着深远的影响。多数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与母语课程整合,既推进了母语课程的改革,也实现了媒介素养教育本身的目标,收到了双赢的效果。但在国内,将语文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整合的做法还不多,语文教学中即使有媒介素养教育的因子,教学重心也主要落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参照西方国家及台湾地区的理论与实践,笔者首先对国内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进行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学阶段国内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
一、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语文课程发展的内在要求华东师范大学的郭元祥教授指出:新的课程观应该是生成的、整合的、实践的课程观。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各门学科已不再是完全给定的和制度化的,而是动态的和可再创造的;它也不是单一的、分化的内容体系,而是强调多学科的整合,强调跨文化的交流;它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活动体系,教学活动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包含: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和生活方式等联系起来,和实际的社会联系起来,书本上的知识同实际生活中的感受紧密结合,由生活、社会到书本,再由书本到更加丰富的生活和社会。
事实上,如果要使学生具备在现实生活及将来生活工作中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就不能回避媒介素养教育。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的能力,这些正是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课程如果故步自封,忽略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就不可能弥补传统语文教育在学生现实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的缺失。与媒介素养教育的整合能使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着力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彰显语文课程的实用性。
(二)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语文素养内涵的应有之义语文课程中的媒介素养概念,可看作是媒介素养这个总体概念在语文课程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当代西方语文课程中的“读写能力”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会读文识字、口头交流,语文课程中的“文本”也已超越了书面语言范畴,如何解读视像符号,分析、评判媒介文本,如何针对特定受众、通过媒介文本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意图,这也成为语文课程组成部分。
媒介素养表现在语文课程中,是指以积极、批判、创造性的态度进行识读(具体表现为获取、分析以及评价印刷或电子媒体)和交流(具体表现为制作并印刷或电子媒体)的能力。
从课程标准看,目前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已经倾向于从如下6个维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言表达形式语文基本能力、口头语言、聆听能力、说话能力、书面语言、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视像语言、媒介识读能力、媒介制作能力、换而言之,一个具有现代语文素养的人,不仅要会听、会说、会读、会写,还要会看,会制作。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策略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媒介素养教育开展的主阵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
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主设计、选择课题、自行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学习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虽在学科框架内开展,但它常常超越书本知识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引出问题并生发开去,让学生从知识世界(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进而在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之间自由徜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探究、表达”为单位组织课程编制模式,媒体素养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某些理念、教学方法不谋而合。媒体素养教育以媒体议题为切入点,教师培养学生对媒体的敏感度,并融入教学的思考策略,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主动的省思和认知,尊重学生的个别经验与阐释,在平等的论证过程中,澄清价值。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学科关联的角度设计媒介议题,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开展多个专题的媒介素养教育。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与教学方法国外几十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运用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同时为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1.基本理念:质疑与批判。媒介素养教育强调,要在媒介社会中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能够区分各种形式的媒介,并了解如何对其进行最基本的询问。随着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同时向公众报道国际事件的趋势日盛,人们需要知道如何查证信息,如何核实信息来源,并比较和对照同一信息的不同版本,从中发现偏见或政治控制的痕迹。对任何媒介信息我们都可以询问以下五个基本问题:
(1)谁制造了这个信息?为什么要制造这个信息?
(2)它用了什么技术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3)它代表了什么生活方式、价值和观点?
(4)别人与我对于这条信息的理解会有多大的不同?
(5)什么样的信息被剔除了?
如果将这一理念置于语文课程中,我们将会重新审视现有的教学内容。比如新闻体裁作品的教学,我们将不再停留在“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等知识的灌输上,而是要让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质疑这“构建的真实”。学生用新闻强调“用事实说话”,是否就意味着它是纯客观的?新闻中,事实与作者的观点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不同主题类别的新闻,是否对应着一些特别的“读法”?同一事实,往往有不同的报道,它们之间的差异何在,原因何在?新闻的价值和舆论导向体现在哪些方面,又通过哪些策略实现呢?此外,如何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报刊中快速、准确地提取与处理有用的信息?如果让学生自己来一则新闻,其目标受众是哪类人,又将提取哪些事实,运用何种结构形态,表达什么观点,达到什么目的?
2.教学方法(1)近距离分析。所谓近距离分析就是组织学生在反复多次阅读一个媒介文本(印刷或视听)的过程中,围绕一个特定主题,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深入剖析一种特定类型的媒介文本,师生共享“阅读”过程的公开化。近距离分析能让我们在转瞬即逝的媒介体验面前停下来,看清媒介信息是怎样被建构的。任何媒介信息都可以用来近距离分析,但商业信息如新闻报道、广告、照片、电影镜头等是比较好的选择,因为它们简短,有强有力的语言和图片、音乐和声音进行了合适包装。
比如围绕“广告的意义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研究主题,我们可以从“视角”切入,让学生近距离地分析文本。首先在播放这则电视广告,让学生意识到广告图像是通过镜头设置的一个特定的视角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在通过“镜头”观看。然后再将画面逐一分割,重新观看这个影像叙事,以试着了解意义是如何形成的。在画面的逐一解构中,让学生明白:在一个图像(或影像)的再现过程中,包括了:角色观看,中介者(摄影机)观看,观众观看。观众的观看是透过中介者进行的。中介者提供观众观看的视点(距离,角度)。视点决定了观看者的权力,欲望,认同。视点影响了我们对意义的想象和建构。
(2)媒介制作。媒介制作是指运用电影、电视、网络等信息技术和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编写报纸杂志、制作影片、电视节目或网页、多媒体课件、录制广播等来叙述、表达、沟通信息、思想和观点。比如让学生尝试影评创作并发送至个人博客;让学生根据时报上的新闻题材创作政治漫画;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受众类型创作广告词。也可以鼓励学生对现有的媒介产品修改、调换或加上讽刺和批判的解说词。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黄伟.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与教学设计[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篇4
一、设定恰当的培养目标
他们认为,人的成长阶段不同,对做人的要求也不同。初中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这就决定了初中阶段要进行的是社会上每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教育。据此他们设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学做“文明人、现代人、爱国的人”。
二、内容安排贴紧学生生活
首先制定了学生在校一日生活的行为准则,包括自行车排放、出勤、自习、早操、眼保健操、教室、责任区卫生、校园礼仪、公物保护等18个项目。其次,针对学生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展所遇到的一系列道德困惑进行教育,例如,“如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如何发展与同学的友谊”;如何与异往”等。他们及时抓住这些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掌握人与人相处时的道德准则。他们还注意把道德教育贯穿在学生参与的每一项活动之中,做到事事有教育,时时有教育。
三、外在规范管理与心灵塑造教育相结合
有关研究证明:初中年龄段学生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出于外部压力与自我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那么对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教育就要将外在规范管理与心灵塑造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们在外在规范管理上抓住两点:
一是严格训练。每年重点在初一开展行为习惯的训练,由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教育中,领悟和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并通过反复训练准确而熟练地去执行行为规范。
二是加强管理。在管理中突出“严”“新”“恒”。“严”体现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奖惩制度,使学生感到学校的规章制度必须遵守,不得违反。“新”体现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出新点子想新办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接受状态。等“恒”体现在管理过程中,包括计划、实施、检查、总结一环紧扣一环,善始善终,一轮管理过程结束后,新的一轮管理紧跟上,使学生在这种常抓不懈、循环往复的管理中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变为经常性的道德习惯。心灵塑造教育方面制定了一套从初一到初三的系列教育行动方案,这个方案有以下几个特点:(1)强调做人的最基本道德,例如,遵守纪律,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2)根据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和思想道德的发展,由浅人深、由低到高分层次地安排德育内容,这种安排不仅适应学生心理、思想道德不断发展的状况,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的功能。(3)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看电影、讲故事。
讨论会使学生认识道德准则,激发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道德情感;通过军训、义务劳动、家务劳动、春游、参观体育比赛等活动使学生体验道德准则。此外,他们还开辟了心理素质教育的新领域。主要工作有①举办心理素质教育讲座,介绍心理健康的有关常识,②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心理脆弱,不能承受挫折”、“考试焦虑”等普遍问题设计教案,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辅导。③建心理咨询室,对个别心理问题进行辅导。
四、正确把握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他们认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关键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首先要把学生看成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从这个观点出发、就能够制定出适合其年龄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案;其次,要把学生看成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从这个观点出发,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判断、选择、实践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主体的能动性,使道德规范顺利向学生主体转化。再次,要看到学生是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的人。从此观点出发,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上,使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以后也能够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教师只有在全面客观地认识学生的基础上,围绕发展学生主体性潜能组织德育活动,才能使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基于选择的认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改进班会,强调改变教师一言堂、表演式、表决心式班会,提倡主体参与式班会,并为班主任提供主体参与班会范例。
(2)学生参与管理,主要形式之一是建立“文明督导巡查队”,职责是执行政教处制定的“通州四中学生违纪界定”,对校园内外的各种不文明行为进行督导指正,每班选派三名同学,经过政教处培训挂牌上岗,各班三人为“巡查小组”,各年级为“巡查中队”,全校为“巡查大队”,分别设小组长,中队长,大队长,各层有特定职责、义务和权利,巡查员对立作认真负责,为营造良好的校园道德环境做出了贡献。
篇5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单来说,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具体到行为上即是对学生吃苦耐劳、勇敢坚强、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等品质的养成培养。
2.德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2.1德育是学校体育的基础,能指导学校体育的发展。
现阶段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已经成为事实。当然,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如家庭成员结构、社会环境、小学体育教学本身等。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养成教育——德育,此因素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小学生健康、学校体育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懒惰;自觉性低;纪律性差;组织性、集体性、体育意识薄弱都是造成小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
2.2学校体育渗透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实践场地。
小学体育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教学形式、内容与其它学科都有明显的区别。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要求学生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较强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它的某些项目能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这恰恰是小学德育教育在体育课中的具体反映。所以,从这一角度看,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中渗透着德育教育。
3.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德育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烙在学生的心里,给他们直接的视觉和思想冲击。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学习环境、优化课程进程、突发事件德育教育、课外活动安排、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等教师作用的体现都会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
3.1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发展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一种对学生情感、认知、个性、道德、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隐性课程,它包括物质化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精神环境。
3.1.1物质层面。教师应在学校已有体育物质环境基础上,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要求,精心优化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风雨操场等设施,包括田径场周围的标语、橱窗、绿化、体育专用宣传画廊等,充分发挥物质环境对学生思想发展的陶冶作用。
3.1.2精神层面。体育教师应发挥主体地位,起到表率作用,真诚地关心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基本权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进行模范评比,以及体育明星、冠军事迹讲座,等等,在学生心中树立偶像参照物,规范其品德行为。
3.2优化课程进程。
体育教学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有其适应学生学习的规律,体育教师应该找到其内在规律,制定科学的课程目标;挖掘和合理利用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合理的体育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补充适宜的教材内容,扩展学生的思想境界。
3.3课外活动安排。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生活,促进学生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
3.3.1教师应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在校课外活动加以规划。一是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活动,规划好活动的内容、方式等;二是指导学生的自由活动和交往。学生在大型活动如运动会中会培养诸如团结、友爱、坚强等精神,而在自由活动中可以养成独立、自信等可贵的品质。
3.3.2教师应指导和优化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活动,提高课间十分钟对学生情绪调节、情感交往、审美等方面的教育功能,避免在课间找学生进行训诫性谈话,提倡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
3.4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教师是德育教学的主体,也是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德育效果的好坏。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对体育课认识更为全面,体育教师就应当从自身做起,让学生从内心佩服自己。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一名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过硬的学科技能外,还应该继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具有教化、劝善的功能,文化的熏陶可以加深人们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体育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学生面前才能有说服力;也只有这样,体育教师的内在气质才能在学生面前有所展示,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榜样。
4.结语
德育和学校体育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体现上述作用,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陈永洪.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读写与杂志,2007,(7).
[3]郭培杰.中学体育教改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1995,(4).
篇6
笔者从走进留学生课堂以及对留学生课后生活的观察入手,与留学生密切交流之后,发现部分留学生并没有利用汉语环境优势促进汉语学习的意识,访谈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充分自主的利用汉语环境,例如学生会在课余通过网络、影视、书籍、等各种渠道学习汉语,但是语料的匮乏,以及教学理念对该方面的重视不够等因素也使得学生不能有效充分的利用汉语环境。当然学校的教学理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的教学理念能为学生提供并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而目前针对中亚留学生对课外汉语的利用是否充分以及留学生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利用汉语环境这一现状调查还比较匮乏,有待于今后做进一步相关研究。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将展开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力求发现性别差异、国别差异、汉语水平差异等因素是否会影响留学生对课外汉语环境利用的语料需求,目的是帮助留学生提供更多切合实际需求的语料,结合课堂学习,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更快的融入到汉语环境中。同时也能为学校汉语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汉语环境提供微薄之力。
2、理论背景
对于二语习得的最初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期。Ellis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界定中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是在课堂内外学母语以外的一种语言。第二语言的研究有两个主要目标,首先是描写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第二语言习得者的整体语言能力和各项语言技能是如何发展的。其次,是解释第二语言习得,分析哪些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起到促进和阻碍作用。他认为第二语言与外语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第二语言的习得泛指自然和课堂两种情况,第二语言和外语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是在自然环境下习得。然而二语习得就存在两种环境的习得,一种是在目的语的环境下,一种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下。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权威人物H. H. Stern在《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中认为“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第二语言,比学习外语享有更多的环境支持。学习者可以经常通过非正式渠道从身边的目的语环境中习得一些东西。” [1]
普斯登(H.H.Stern1983)还提出了“两个主要是”学说,一个“主要是”指“习得”,在目的语环境中进行,另一个“主要是”指“学习”,指在课堂环境中进行。他将环境作为区分“习得”与“学习”的重要指标,认为“习得”是在目的语环境下有充足的语言环境背景下进行,学习者不自觉的学习过程,而“学习”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下,在缺少目的语环境背景下,学习者自觉的学习过程。二语习得要在自然的目的语环境下与课堂教学环境下将二者有效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习得状态。
这些理论都可以应用于两种环境下的二语习得,对于两种环境下的二语习得都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但是在这些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两种环境下的二语习得在学习效果上会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理论中不同程度的提及到语言习得的两种方式,认为“习得”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学得”。而“习得”所处的环境为自然的语言环境,“学得”为非自然的语言环境。因此二语习得理论揭示了两种环境的二语习得存在的显著的不同点。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目的语环境中优势,以及来华留学生对汉语环境的语料需求主要集中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3、自然语言环境与课堂语言环境习得的差异
自然语言环境是一种无人教授的自然或接近自然的语境,而课堂语言环境主要是在课堂教学方式下的语言环境。大量研究表明,身处自然语言环境和课堂语言环境都有助于二语习得。在自然语言环境中,几乎所有的儿童,都能完全习得母语。同样,在自然语言环境中,大多数的第二语言习得者,尤其是儿童,也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学会用当地语言交流。然而,在课堂语言环境中,许多外语学习者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却无法熟练掌握该种语言。原因在于不同的语言环境,语料输人不一样。在自然语言环境中,语料输人具有自发性、可理解性、无序性。而在课堂语言环境中,语料输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教师决定学习者所接触的语料的内容及其复杂程度,对语言规则的描述非常清晰,交流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授和学习语言规则。由于语料输入的不同,两种环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也不同。课堂语言环境虽然缺少了自然的语言交流,但由于注重语法、词汇、整体结构和布局的讲授,注重正式语言的运用及大量的阅读,并增加了老师“填鸭式”的灌输,阅读能力和语言的书面运用能力提高了。相比较而言,自然语言环境下,口语的熟练准确程度更容易提高。自然语言环境有利于听说能力的培养,课堂语言环境则更有利于培养外语的读写能力。由此可见,自然语言环境与课堂语言环境在二语习得中都不容忽视,对于来华留学生,学校的教育理念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的正式学习,同时也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自觉利用自然语言环境,更有效的习得汉语。
篇7
【关键词】写字 规范化 书法教育
语文,包括语言、文字及文学。写字,识字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的根基。目前,学生的写字识字能力极不乐观,尤其是把字写规范、正确、端正、干净以及带有艺术性更是存在的突出问题。2013年1月18日,教育部再一次发出《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强调要加强书法教育的工作的指导和管理,要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强调各级教研部门要把书法教育纳入教学研究工作的范围,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写字以及在写字基础上升华为书法艺术是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一、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脉
文字是一个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汉字不言而喻。中华民族,绵亘几万里,积阅数千年,汉字的源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作了比较客观的论述:“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八卦---结绳---仓颉造字,代表了古人对汉字源流的基本看法,同时也说明了文字的诞生是随着社会的进化而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汉字无疑是中华民族的文脉。伏羲所作八卦,用“一”代表阳,用“一一”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为乾,代表天;?为坤,代表地;?为坎,代表水;?为离,代表火;?为震,代表雷;?为艮,代表山;?为巽,代表风;?为兑,代表沼泽。汉字从这样最初的几个或几十个,发展为今天的几万个,书体上又从篆演变到隶,隶演变到楷、行、草,其形式与体态呈现千变万化,因此才有了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以至形成东方特有的书法艺术,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并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由键盘代替笔墨纸砚,实现无纸化办公的今天,书写在削弱,对汉字认识在削弱,仅然出现了学生写不了汉字,在校园里出现过这样事,学生钥匙丢了,要写个启示“钥匙”不会写,写成“key”,汉语水平没有英语水平高。所以,写字成为一个问题。
二、强调写字规范化
既然语文是文字、语言学科,引导学生把字写规范,的确是当前的重要课题。课堂上学生记完笔记,自己竟然读不下去,学生交来的作业和作文,老师要边阅边猜。上海市曾经有个统计,写“长”字,写错的占绝大多数,因为把第三笔的竖提错写成上下两笔。由此可见,把字写规范势在必行。郭沫若先生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家,总要把字写的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郭老比我们想得更深远,把写字与做人结合起来,从做人的角度,提出了写好字的必要性。
写字规范化,我们民族有传统。秦始皇实行“书同文”,是最早的汉字规范化。明清的科举考试,写字不允许有一点一划的差错。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建立了现代汉字的规范。再看世界,英文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写法全世界一致,达到高度的规范化。
规范化尽可能把字写得正确、端正、干净。字形规范,笔画数目不多不少,位置形状不变,按笔顺规则书写为正确;写的字横平竖直,结构比例适当,字迹清楚,行款正确、整齐为端正。纸面干净,本子平整为干净。在一次阅卷中,学生在试卷上的签名难住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我拿着试卷到学生中去询问时,只有这位学生的同桌知道是谁的签名,而其他同学均无法辨识。他是把模仿艺术签名用在了平时。在他们看来,那些明星们的签名都很帅。当年王朝闻先生在批评美术界所谓以丑为美的风尚时曾说道“那些以丑为美丑化中国人的人物画!”当下写字所出现的“以乱为美”实属非正常现象。
三、书法教育审美能力亟待提高。
书法是写字的升华,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或者说,是以书写汉字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杨雄说“书,心画也”,日本明治天皇说“人的真心,镜中映不出来,却清楚地在笔迹中看见”。书法家通过感情活动与丰富的想象,可在观众心中打上一个意想浮游的境界。元陈绎曾说:“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的敛舒丽险亦有深浅,变化无穷”。张怀璀评张芝书法“若达士游乎沉默之乡,鸾凤翔乎太荒之野”。梁武帝评王羲之字“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书法不仅仅是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或有一定的速度,而是有笔法、笔势、笔意,能给人以美的感受。书法作品一般都是用软的毛笔书写。“软,奇怪生焉”。今天的中小学生普遍不会握毛笔,加上中小学对学生写字不够重视,这是摆在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语文教师率先提高自身素质
教书育人先要自身过硬。郭沫若先生曾在《殷契粹编》中提出第1468片,上刻了十个干支字,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刻而又刻者数行,中仅一个精美整齐,余则歪刺不能成字。然此歪刺者中,,却间有二三字,与精美整齐者之一行相同。盖精美整齐者乃善书旁刻者之范本。而歪刺不能成字者乃学书学刻之摹技也,刻鹄不成,为师范者从容捉刀助之,故有二三字合乎规矩,师弟二人蔼然相对之态,情如目前。这段文字说明了善书善刻者与学书学刻者之间的关系,实则今天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读之受益匪浅。
综上所述,要使中华民族的文脉不断,写字、识字的根基必须牢靠。要使字容易认,写字必须规范化。书法必须弘扬,不弘扬就受人欺!写字、书法在语文教育中的位置岂可忽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篇8
题目:分层异步教学模式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研究
摘要:本文立足于分层异步教学模式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 提供几点增强其应用的策略, 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提供借鉴。
关键词:分层异步; 教学模式; 策略;
近年来,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转变当中。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的学习方式比较刻板, 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而分层异步教学法能够根据学生的智力发育情况进行分类, 同时进行学习, 设置不同深度的问题和内容, 进行针对性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分层异步的学习方法并不是为了扩大学生之间的差异, 而是通过不同方法的训练得到相同的学习效果, 其根本目标在于消除差异, 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
一、分层异步教学法对小学数学发展的意义
1. 分层异步教学概述
分层异步教学法并非是在近年来才开始兴起的, 而是从古代就有的。最早出现在《论语·先进篇》, 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大家孔子提出的, 也被称为因材施教、因教而学、因材择学等[1]。而分层异步教学法是对其的发扬和丰富, 它要求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类别, 再进行适应的教育。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快速发展的时期, 不同人的智力水平不尽相同。而数学是一门对智力要求较高的学科, 在不同的年龄段智力发育程度也存在差异, 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很可能导致学生之间差异越来越明显, 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因而分层异步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它不仅仅能够解决上述的问题, 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智力水平发育, 在适宜其学习内容的前提下, 再进行拓展训练, 就会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2. 消除学生差异
就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而言, 学生之间的学习情况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如果教师一味按照相同的进度进行教学, 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降低。数学学习好的学生学不到更多的内容, 只能止步不前, 而且会对数学学科产生轻视心理, 而丧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不再努力学习数学;另一方面, 数学学习差的学生长期赶不上学习进度, 就会产生自我放弃的心理。这两者现象都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 更不利于学生自身数学内涵的发展。而分层异步教学法能够将两者进行分离, 再进行不同方式的辅导, 能够快速提高基础差的学生, 而且对基础好的学生进行拔尖, 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非常有利。最为重要的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 在完成基本学习的同时进行自我扩充[2]。
二、分层异步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策略
数学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逻辑思维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指导意义, 而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 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当前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宜小学数学的发展, 而且也无法达到教学大纲的目标, 需要转变成为分层异步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宗旨就是因材施教, 具体而言就是根据学生的材质和智力水平的发展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1. 科学分层
有效合理的把学生分层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为基础的一部分, 如果分层不到位后续学习就无法进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 有分为两层的, 即成绩优秀和欠缺的;也有分为三层的, 简单来说就是上、中、下阶层。就作者个人而言, 将教学分为三个层次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因而本文就针对三层分段进行简述。首先在分层之前, 教师必须对学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单纯依靠成绩进行分层是非常不科学的, 而且不利于阶层之间的进步[3]。其次, 第一层次就是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非常牢固, 而且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第二层次就是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 能够接受知识的学生;第三阶层就是基础知识掌握欠缺, 而且学习的自主性也不高的学生。另外, 分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小学生的智力发育非常快, 要根据学生能力的提高进行调整, 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数学学习。
2. 异步教学
异步教学并不意味着学生进行完全不同的教学, 它要求在进行相同教学内容的同时进行不同的训练模拟[4]。这也就是说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是相同的, 而对于较快掌握的学生进行扩展。数学最为重要的就是做题, 小学也不例外。如果教师认为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足以接受新知识, 就可以进行题库的拔高训练。教师可以把训练题目分为三类, 即基础题、能力题、拔高题, 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适当调整教学目标, 而且要积极鼓励学生, 避免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3. 差异化评估
篇9
当今时代,口语表达(即说话)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好像不用强调大家也会承认。可是在语文教学上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撇开口语训练本身的用处不说,光从书面语训练来说,口语训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一个人一天不知道要说多少话,可是一年不一定能写上几封信、几篇文章;一个学生一天上好几堂课,要答问,要讨论,而作文只有一星期一次或两星期一次。抓住口语这个环节,让学生受到应有的训练,说起话来有条有理有头有尾,不重复,不脱节,不颠倒,句式有变化,字眼有讲究,还愁他不会作文?放过这个环节,让他说话随随便便,乱七八糟,只在两星期一次的作文课上才要求他立意谋篇,字斟句酌,那就是一曝十寒,怎么精批细改也不容易提高作文的水平。根据本人浅薄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对学生进行“说”的能力训练可以如下:
一、激发“说”的兴趣
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的第一关。我们知道,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生腼腆害羞,性格内向,在大庭广众面前是不轻易“说”的。究其原因,一是从小少于培养训练。二是没有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致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总认为讲不好,不如不说。如果这两条是一座堤坝,那么,教师就应该激起他们感情的潮水将这座堤坝冲垮。鼓励他们自尊自信。同时,教师也应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说话情境,因为与生活实际相符的说话情境,容易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情绪也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他们会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做进一步的体验。
二、丰富“说”的内容
胸中有所积蓄,而后才能有所抒发。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根本谈不到口头表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如何才能做到呢?
首先,语文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多观察、多留意、多动脑,使自己的头脑逐渐充实起来。为使充实的生活实践不至成为过限烟云,最好的办法是养成写观察日记的好习惯,做到厚积而薄发。叶圣陶先生就强调过:“要叙述事物,必须先认识它们,了知它们。这惟有下工夫去观察。”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重视实践的同时,努力学习间接经验,获得间接经验的重要手段就是读书,中学生应当多读书、读好书,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开阔自己的视野。此外读出书时也要养成做读书摘抄的好习惯。而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凡是对你和对价值较高的知识都应该好好记录下来,以便一旦需要的时候可以拿出来使用”。
三、教给“说”的方法
话虽人人都能说,但真正说好却很不容易。这里除有内容是否充实的问题外,还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方法问题。语文教师应当要结合课文的阅读及“口语交际”的安排有计划地教给学生,为学生所掌握。说话的过程,是通过思维把语言按照规律组织起来以表情达意的过程。因此,教师应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讲点伦理学、文法、修辞学等方面的知识,以求言语作品之完美。同时要在讲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运用语言的方法。如《向沙漠进军》一课的教学,在说话能力培养上可结合该课恰当使用修饰和限制性词语来准确解说较复杂的事物、剖析深奥道理这一特点来进行。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一句,是说自然界与人的关系。“最顽强”一词表明沙漠危害的严重性,而又有长期难以制服的特点。“不断”一词则表明人类在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沙漠面前从未停止过斗争。此句中的这两个词如果换成别的词,使不会有这么好的表达效果。讲清这个例子,学生就明白了说话用词要准确的问题。
四、开展“说”的训练
学生有了“说”的兴趣,脑子里有了较充实的“说”的内容,掌握了基本的“说”的方法,教师还要利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长久持续的科学训练,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知行合一,得心应手的境界”。具体而言,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常见的方式有:着图说话、口述见闻、口头辩论、讲故事和讲演、口头作文等。
篇10
关键词:英语语音教师课堂教学语音能力
英语教育学家杰里米·哈默指出人们为什么学习英语有的学英语为了就业1:ng_lishforOc:c:u}}tionalYur}>ose*有的为了学业深造和学术研究EnglishforAc:ademic:Yur}>os-有的为了阅读英语方而的科技文I#JJ}EnglishforSoienc:eandTec:hnology。他们都带有特别的目的学习英语En蜘shfor孙eoifioPur}>oses。无论学习者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们-么学好英语语音是他们达到自己学习目标之前必须先行的一步。作为英语语音教师首先有必要了解教学对象认清教学目的。在课堂上既做语音理论的说明者和示范者又做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和鼓舞者史做课堂交际活动的组织者和引泞者。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英语语音教师是语音理论的说明者和示范者
作为英语语音教师最根木的素质是英语语音、语调准确流畅交际能力强。另外英语语音教学是在汉语的语境中进行的教学对象都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这就要求教师对汉语语音系统比较熟悉在语音理论讲解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语言。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就可以相差加倍因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和效率。”课堂上教师教学语言晦涩难懂学生们听不懂、听不进是课堂教学的一大失误。旱在70年代就有人提出在特殊目的外语教学中使用一定的母语教学是一种可取的、有效的于段。RuthClark所著的PapersinAppliedLin-guistit*中说“在理论上看起来似乎没人反对在第一语言教学中使用母语。事实上使学生史清楚地了解他木不甚明白的东西对外语教师来说使用母语是最快捷有效的。’,笔者对此深有体会。在讲解48个音素的发音时要讲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因为大一的新生对语音学中的这些专业词们_如alveolar齿音、lalal>ial双唇音、dental林「音、palatal舌而音、vel、软愕音、plosives爆破音fricatives摩擦音、affric:ate*破擦音、lateral边音均不熟悉所以适当地使用汉语讲解各音素的发音部位和方法要比全堂用英语讲解的效果好得多。
现实生活中学生英语语音能力个体差异较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社会背景汉语普通话和各自方言的语音干扰使学生英语语音、语调不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有限。第一语言学习的性质是在接受“正规的”或‘非正规的”教育情况卜发挥山知识转化成能力的、“非理智性的”、“非自发性的”、“受客观因素和主体的主观意志强制的”强制性学习。语音教师在课堂上作为语音理论的说明者和示范者可运用汉英对比教学法寻找两种语言的“共同要素”commoncol。促进正迁移positive。。,,-fer的产生最大限度地消除负迁移,legativetrarlsfel·的影响。通过汉英两种语音语调的对比讲解学习者在教师的示范卜进行有意识的强制性的练习与模仿使学习者语音方而的规则知识内化将内化了的规则知识转化成自己发音、辨音的能力。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地区的学生在发音上难点音不一样。语音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自身条件的前提卜既进行集体教学又可进行个别教学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正音、辨音练习。
二英语语音教师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和鼓舞者
J‘舒曼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文化移入”模式〔ulturemove一111。他认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社会因素与个人感情因素是外语学习成功的要素。我国占代教育家孔子把学习分为二层知学、好学和乐学。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而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它们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速度和学习质量。因此语音教师从一开始就要强调学好英语语音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语音的兴趣和信心克服害羞和焦虑心理不怕丢脸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开口说英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传统的英语语音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当“填鸭者”spoon一feedixxg的角色。以教师为课堂中心教师详细讲解语音知识后让学生跟教师或磁带朗读。山于缺乏交际训练缺乏言语应变能力很多学生成了实际交际中的“聋子”、“哑巴”。这种以教师为课堂中心的包办型教学使学生普遍认为语音课枯燥乏味无法真正提高语音能力。苏联教育家科罗廖夫说过“课堂上有趣味有吸弓}力的东西使识记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笔者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音的兴趣方而做了一些尝试。例如根据不同学生较普遍存在的错误音和缺陷音挑选一些小诗、顺口溜、绕口令等让其模仿背诵。在教发音这一章时针对/e/./v/音发不好的学生可选择以卜顺口I留
Wlxereareyougoingmylittlec:atf’mgo-ingtotowntohuyanewhat.WhatAhatforacatA〔attohuyahatYourheadistooround.Andyourfac:eistooflattowearahat.Whoeverheardofa〔atwithahatEveryeveningVictorandVivianvisitEve.VicaorandVivianarerivals.BothvowtoloveEveforever.ButEveisveryvain.Vivienneisveryviciousand111(正vexve.Ever>tuallyVictor巨vesEveupandgoesovertoVivienneleavixgEvetoViviaxx}
多样化的练
习符合生理学和心理学观点使学生的神经总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不至于因申一的练习造成申一的神经刺激而i致学习效率的降低。这种练习也符合20岁左右青年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特征。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结合教学要求语音教师可有意识有目的地穿插一些诸如俩俩交流pairwork·游戏garue·角色扮演,bole一playing·小组讨论youpdisc:ussion、情景会话*itua-tionaldia咏ue·英语原声歌曲authentic:Eng-lispsongs)次赏等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学习语音过程中充满乐趣。同时在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人笔者还尝试将计算机英语学习软件与语音教学相结合以创设良好的语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把《从零开始学英语》、《走遍美国》、《空中英语教学》等系列光盘作为计算机辅助语音教学的软件。学生在多媒体语音教室中根据自己语音实际水平有选择地进行听音、辨音、正音、模仿、跟读等训练充分调动学生开口欲望少I=力求语音、语调准确自然。这些软件涉及英美文化、历史、日常生活学生可边看、边听、边说随时纠正发音彻底消除说英语的恐惧感增添学生的自信心既提高学生的语音能力又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使学生能从英语木族人的角度去体会情感认识事物为交际成功奠定基础。通过这一实践学生一改原来认为语音课枯燥乏味学不到实质性的东西的观念变得喜欢上语音课而II.对用英语交际充满信心。
三英语语音教师是课堂交际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提出英语语音课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向学生系统介绍英语语音语调知识使学生通过学习和练习掌握英语的发音、语流的规律、语调的功能基木上能正确使用英语语音、语调朗读表达思想少I=进行交际。语音教材都是依据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的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用好教材是英语语音教师上好课的前提。语音教师应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总依据。然后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组织课堂教学。这就要求语音教师要吃透“两头”即吃透教材和学生。首先要吃透教材精通所教内容。另外还要吃透学生把握学生在语音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视教学信息反馈充分了解自己所教对象的特点。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认真设计好每一堂课科学地安排好课堂的每个环节。在教学设计上避免过分强调理论讲解而忽略学生听说实践把语音课上成理论课而应遵循认知规律和交际法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管课堂教学怎样进行语音教师都要进行管理和指泞以保持课堂的动态平衡这是一个调动各方而因素的积极过程。课堂不是图I}馆和阅览室而是有组织、有目标的教学活动。在语音实际操练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语音教师是组织者和指,,_者。这种作用表现在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各种情景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给学生布置具体的任务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到的英语语音和语调知识在教师的组织和指,,_卜互相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交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