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祭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11:3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婆祭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二天早上,我发现二楼的纱窗上有只胖胖的蚊子。突发奇想:要是把蚊子装在瓶子里,那该多好玩啊!
说干就干,我找来一个空矿泉水瓶,把盖子拧开。再用左手拿住盖子,右手拿住瓶子,轻悄悄地走到纱窗前,把瓶口对准蚊子,然后盖住纱窗,可是蚊子跑了,没捉住。我看见蚊子仍然呆在纱窗上,又试了第二次,可是还是没捉住。第三次,蚊子终于被瓶口困住了,等蚊子飞进瓶子里,我迅速把盖子盖上,蚊子就被捉住了。我幸灾乐祸地对蚊子说:“这下你跑不掉了,乖乖地呆在瓶子里吧!”我上上下下的打量着蚊子,只见蚊子有六条又细又长的腿,两根比腿更细的胡须,一根象针一样的嘴巴。要是它飞起来,就能明显的看到一对透明的翅膀,“可爱”极了。
我兴高彩烈地拿着瓶子,下楼去给弟弟看。弟弟看着瓶子里形单影只的蚊子对我说:“让它独自呆在瓶子里,太孤单了,给它找个同伴吧!”我看了看纱窗,上面还有许多蚊子。我先让瓶子里的蚊子飞到瓶底,然后打开盖子,没想到蚊子一溜烟似的飞了出去。我急忙去追它,可它太小了,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看着空空的瓶子还想再捉,可怎么也捉不到了。弟弟说:“换我来试试看吧!”只见他捉了好几只蚊子装在同一个瓶子里。我看了不甘示弱,又找了一个瓶子,在另一个纱窗上也捉到了一只蚊子。
篇2
我小时候,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照顾我,只好把我送到了外婆家。外婆很疼我,对我是有求必应。所以,我在外婆家成了小霸王。
我早餐最爱吃包子。当我一觉醒来时看到热气腾腾的包子时,能顾不上洗脸刷牙就大吃起来。刚到外婆家,外婆不知道我这“吃货”嗜好。忙了一桌子早餐,有煎鸡蛋、煮干丝、香油拌萝卜干和白米粥,品种倒是十分丰富,唯独少了我的最爱——包子。我直怔怔地捧着碗,眼巴巴地瞅着菜,就是不动筷子。这下可急坏了外婆,又是亲我额头,又是摸我肚子,以为我生病了。看到外婆忙活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倒是十分过意不去,赶快端起碗就着一口萝卜干吃了起来,还不忘轻轻自语一句,要是有个包子就更好了。
草草吃过早餐,我全副武装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养蜂人”, 离开家门出去溜溜,顺便考察一下外婆家附近有没有包子店。地面上涌动的热浪像蒸笼里的热气迎面袭来,迎面照射的阳光像毒蝎子蜇得人浑身火辣辣的,没有走多远我就汗流浃背了,家中的空调和凉白开已经代替了包子——成为我最最迫切的需要,我飞一般地逃回家。
当我正眯着眼陶醉在空调的清凉世界时,一阵熟悉的香味飘来。外婆正一手端着包子,一手拿毛巾擦拭着满头的大汗,衣服也如水洗一般地湿透了。外婆一边喘着粗气,一边急切地说,乖乖,快,趁热吃了吧!
一天,我兴致勃勃地往家跑。结果一不留神被一块石子给绊倒了,锋利的石头划破了我细嫩的皮肤,鲜血喷涌而出,我痛得哭了。外婆听到哭声立刻跑了过来,吃力地背起我放到床上,拿来碘酒和卫生纱布,一边安慰我一边用粘有碘酒的棉签轻轻地擦拭伤口,还时不时地用嘴吹吹伤口,最后小心翼翼地用纱布把伤口包扎好。望着外婆满头的银发,微跎的后背,我的内心五味杂陈,幸福和伤感一起袭来。这银发,这跎背,是沧桑岁月的印痕,更是伟大母爱的见证。
篇3
关键词:体外预应力加固T梁桥
大刘坡桥位于天津宝坻县境内九园公路的潮白河上。桥全长790.3米,桥面宽度9米(即1+7+1),上部结构为56孔、5片跨径14.1米的普通钢筋混凝土T型简支梁桥,横桥向有3道横隔板。桥面铺装为钢筋混凝土(7.5~11~7.5厘米)和3厘米沥青混凝土面层。每8孔为一道伸缩缝,其间为桥面连续铺装。旧T型梁外形(如图1)。旧梁设计荷载等级:汽-13、拖-60。
下部结构墩柱及盖梁是在原桥位上游侧95年重新设计建造的,为单排双桩(柱)式,荷载等级:汽-20、挂-100。受公路发展公司委托,我院于4月12~13日对该桥进行了检查。由于原有公路的技术标准低(汽-13、拖-60),通行能力差,加之目前交通量的增加和汽车载重的增加,上述旧桥是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受资金和材料资源及断交时间的限制,也不可能全部拆除并新建,只能考虑投资较少,工期时间短且能增加承载力的各种桥梁加固技术予以改造。这其中采用体外预应力钢筋加工技术,确为一种简单易行且能与新建下部结构荷载(汽-20、挂-100)看齐的有效方法。
体外预应力加固方法的实质是以粗钢筋、钢绞线或高强型钢等钢材做为施力工具,对桥梁上部结构施加体外预应力,以其产生的反弯矩抵消部分外荷载产生的内力,从而达到改善旧桥使用其性能并提高其极限承载力的目的,本桥只涉及粗钢筋的体外预应力加固提高荷载方案。
一、体外预应力构造: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1、水平筋与斜筋:由高强螺纹粗钢筋组成,构造见图2,其作用是施加预应力提高梁的承载能力。
2、梁端锚固:先将梁端部分混凝土桥面板凿掉,将梁端顶面上角凿成与斜筋倾斜方向相垂直的斜面(需剪断局部架立钢筋和箍筋),在端横隔板上开凿与斜筋方向相同的斜孔,然后,将用角钢或槽钢制作的支承垫座用环氧砂浆固定在已凿好的梁端斜面上。斜筋穿过横隔梁和支承垫座的斜孔,用千斤顶进行张拉并用螺母锚固在支承垫座上,最后用混凝土将锚头封闭,见图3。
3、水平滑块:由联接斜筋和水平筋的活动滑块支承座和固定在梁底的支承钢垫组成,其构造见图4,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滑块的水平滑动,以调整斜筋与水平筋之间的内力分配比例,并使表面受力趋于均匀。
二、体外预应力提高荷载等级计算:已知的设计参数如下:
1.T梁混凝土设计标号25Mpa。水平筋极限应力计算时,取,截面强度计算时取混凝土抗压设计强度,取混凝土极限压应变
2.原T梁配筋参数:其T梁截面配筋见图5
跨中截面:,
支点截面:,
,,
.原梁斜截面内受拉纵向钢筋的配筋率:
3.体外索配筋参数:
经加固设计分析,体外索水平筋取为,斜筋取为,均为冷拉Ⅲ级钢(单控)。
两垫板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上锚固点至垫板中心的水平距离:
,
体外预应力筋至T梁底距离
体外预应力损失:
1)预应力钢筋与水平滑块之间的摩擦:因是水平张拉
2)具变形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因是水平张拉,故,查规范按计,
3)温差引起的损失:。
、:分别为预应力钢筋与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
,Δt:为年最高温度与施工时的温度差;15°
故:
4)分批张拉引起的混凝土弹性压缩损失:因单片梁两根水平钢筋同时张拉,使单片梁间的。
5)钢筋松弛引起的损失:一次张拉
6)混凝土收缩与徐变引起的应力损失
因旧桥混凝土的收缩与徐变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已基本完成。体外筋加固体系并不会使桥梁恒载增加许多,且使原梁受压区的应力明显减少。因此,即可近似取混凝土收缩、徐变损失。于是,体外筋加固中预应力钢筋总的应力损失为:
预应力水平筋重心到截面上边缘的距离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有效预应力,滑块与梁底之间的摩擦系数(属于滑动摩擦),反映斜筋与水平筋拉力之比的系数,体外斜筋中的有效预应力
1、计算体外钢筋的极限应力:
由于水平筋和斜筋在材料及其截面面积方面的差别,其有效预应力是不同的,亦即两者的应变量也不同。若以水平筋的应变为准,将斜筋的应变状态换算为水平筋的应变状态,并在此情况下求出体外筋的总长度,即为体外筋的换算长度。式中分别为体外预应力水平筋和斜筋中由有效预应力产生的应变。
,则。令:。梁跨中破坏截面的刚度与极限状态下梁体各截面平均刚度的比值,体外预应力钢筋换算长度与梁的计算跨径之,与支承条件有关的挠度系数对于按均布荷载考虑的简支梁由弹性变形理论可求出,体外水平筋配筋率,原梁受拉钢筋配筋率,原梁受压钢筋配筋率,参照现行公路桥规(JTJ023-85)中对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强度计算方法,按矩形截面试算:体外水平筋的极限应力,Rab’iχ=σAy+AgRg-A’gR’g则,令水平筋极限高度系数ξy为梁发生截面破坏时实际受压区高度χs与体外水平筋重心到梁顶面的距离之比,即,
,再将代入上式,可得,将此式展开并经整理即得矩形截面体外水平筋极限高度系数,为体外水平筋的极限应力增量,其上式中
由图6中假定当最大弯矩截面发生破坏时,两个未破坏的梁段均发生刚性转动,即无挠曲变形的几何关系,三角形的相似比可建立如下几何方程:;:体外预应力钢筋的总伸长值。:梁破坏时的极限挠曲值。:梁发生截面破坏时实际受压区高度。由上式得:,根据总伸长量即可求出体外预应力钢筋的极限应变增量;考虑体外筋中有效预应力的影响后,体外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变其中εy为体外预应力水平筋中由有效预应力产生的应变。由于体外水平筋在梁达到极限状态时并不屈服,因此,将上式两端分别乘以预应力钢筋的弹性模量,则体外水平筋的极限应力可用下式表示:此式第二项即为体外预应力水平筋的极限应力增量,又由于与加固梁跨中极限挠度则可导出:将其化简后可得一关于水平筋极限应力增量的一元二次方程。即:;式中系数
解方程::即:;
解出::;则水平筋极限应力为:
其体外斜筋极限应力公式为:;由于体外斜筋与水平筋配筋面积不同,取大者,;则
2。计算抗弯强度
由于<
,说明中性轴在T梁的顶板内,即为第一类T形。因而按宽度为的矩形截面计算抗弯强度。在此可忽略受压区钢筋的影响,则由规范公式计算中性轴位置:
受拉钢筋合力作用点到体外索水平筋重心的距离为:
;
再由规范公式计算加固体系的抗弯强度:
该梁提高等级后由汽车荷载控制设计,跨中截面的最大计算弯距;
因此经体外筋加固之后,梁的抗弯强度满足设计。
3.计算抗剪强度
该梁最大支点剪力由挂车-100控制,其值为;作用在梁端部体外筋中的预加力应作为外力考虑,其竖向分量将抵消一部分外荷剪力。假定在极限状态下,体外斜筋中的应力为,考虑材料安全系数后,则其预剪力的竖向分量为:;
;
;计算表明,经体外筋加固后梁端不会出现斜压破坏。
篇4
耍赖
知知知,知了在树上鸣蝉不断,想必,也是在抱怨。烈日当空,普照大地,地面仿佛被炙烤一般。街上,人是极少的,都在屋里乘凉。
我躺在地上,来回打滚,面前,只有外婆,无助地看着我,我嘴里嘟囔着:我就要吃汉堡,我就要吃汉堡,不买我就不起来,哼!万般无奈下,外婆弯下身子,向我伸出手,笑着说:好、好、好,外婆带你去吃汉堡。我拉着外婆的手站起来,伸出小拇指,对外婆说:拉勾勾。外婆伸出手拉着我的小拇指:拉勾,上钓,不许变,谁变谁是小狗,盖章。灰尘布满我身。
地上耍赖,我两岁,美好而短暂的童年正悄然开始。
哄睡
仲夏刚过,青蛙浮在荷叶上,呱呱呱蛙声悲哀,眼睛望向远方,是否在思念故人,荷叶伫立水中,久久不动。
凉席上,我躺着不动,眼睛微微闭上,头顶是一个蒲扇,外婆一手撑着头,一手拿着它左右扇,风吹在我身,汗水无影,外婆唱着: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水吧嗒吧嗒地,从外婆头上流下,外婆温情地看着我,我在外婆的扇风下,进入了梦香,睡得格外香甜。
外婆的蒲扇,哄我入睡。
散步
雪飞,树枯,虫睡,夜静,路灯亮着,雪将它染白,霓虹绽放光茫,映在雪上,如孔雀的羽毛,如绽放的寒梅,覆盖城市,霓虹晕染。
我挽着外婆的胳膊,与她漫步在河边,外婆白发满头,眼角的皱纹明显,我们不说话,只是漫步着,望着远方的风景,静谧温馨。微风拂过,头发被风吹乱,外婆的头发如银蝶凌空飞舞。
篇5
近年来,随着各地人才工作的持续推进,“抢人大战”的“战场”已延伸到县域基层,基层反映,人才队伍的壮大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但同时个别地方也颇感压力。如外国专家人才的引进问题,受今年疫情影响,X县仅有的3名外国专家人才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更遑论继续引进,其他苏北县级城市也普遍反映,外国专家人才引进工作存在不少难题障碍。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地方产业基础不强。以X县为例,现有企业大多为劳动力密集型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规模产量、财政贡献率较低,科技创新层次不高,多数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还未形成。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及省平均值,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只占省平均值的37.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只占全省平均水平的50%左右。产业基础的薄弱,让外国专家人才陷入“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境地。
二是人才发展环境不优。与大中城市相比,县级城市的竞争优势不明显,一方面,“硬环境”有待提升。受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等条件的限制,县级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在薪资待遇差不多的情况下,人才选择去大城市也是必然。另一方面,“软环境”有待优化。目前,针对外国专家人才的激励政策偏少,据了解,苏北地区尚无县级城市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此外,引用一个外国专家人才的费用并不比国内同水平人员低,用人单位权衡利弊后,加之“小富即安”心理的影响,不愿主动引进外国专家人才。
三是相关监管机制不佳。目前,针对外国专家人才的监管机制尚不健全,如在外国专家人才的管理过程中发现,有些外籍人才来华手续不健全;有些恶意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频频跳槽等,上述情况的出现给用人单位造成了一定的人力、物力损失,进而导致用人单位对外国专家人才的信任度、好感度降低。
针对上述情况,基层建议:
一是用好考核“指挥棒”。对引进外国专家人才工作的考核要坚持实用为准,按照地域发展实际,量化考核指标,不能简单以数量定结果。
篇6
在邓州市赵集镇河北村,有一位八十三岁的老人,在清贫与苦难之中倔强地活着,喂养着一位骨头敲起来铮铮作响的汉子。这位汉子又用生活中的清贫和苦难喂养着纯粹的诗句,把诚挚的孝心和纯粹的诗句装进行囊,飘荡在风沙不停侵袭的生活之中,成了一位卑微而高贵的诗人。
李永普从十五岁开始,便开始在外漂泊,走遍了大半个祖国,进过砖厂,下过煤窑,扭过小椅,做过沙发,搞过室内装饰。如今,已是天命之年的他,仍然在建筑工地上劳作,在薄田里耕种,用血汗换取的纸币温润着一份亲情,成全着一个男人的担当。他的一串串足迹就是一行行诗句,虽然卑微却很高贵。
2
生活野蛮地摧残着李永普,更为野蛮的是让李永普心甘情愿地被野蛮地摧残着。他用诗意的笔墨,为野蛮的生活画了一张肖像:“夜晚加班,工长说一不二的指令不野蛮/振动棒的轰鸣不野蛮/钢筋石屎疯长的文明里/野蛮的是十几盏高擎的千瓦棒/它制造的白昼虽然假/却以假乱真,让我们困兽犹斗十多个小时/把本该休息睡觉的时间推向不夜的作业面。”“吹来吹去的寒风只是寒它的寒/滴滴热汗从我们额头的毛孔淌出来/被光亮照看成粒粒星辰/不,是道道闪烁的星河/夜在远处更像夜/从星拱斗的农耕天空下/豆油灯火明灭的转角处/捣鼓半夜鸡叫的周扒皮/见此情景,自当以羞遮面(《夜在远处更像夜》)。”
对于李永普来说,生活不但很野蛮,而且很狰狞。工友老郑在工地上挂了,李永普在老郑的血泊里和工地的漠然中涂抹着一行行黑色的祭文:再也找不到老郑/逆着砖头咂下来的方向/飘向大得什么也没有的高空/他蜕下来的空壳――运往火葬场的尸体/和尸体上没擦净的血迹成为它和他的交接仪式/抵达最后的尘埃――骨灰。”“昨天的老郑还没失踪/工地上,他曾和我一起站在脚手架上/俯视过一个走过围墙外的少女/一个让花朵逊色三分的天使/他说令人倾心的红颜/会使相逢不相识的男人薄命。”“现在,巍巍塔吊臂下/大墙不管老郑是谁/仍在一层层砌高/远处走过的少女,还有她带电的目光/与他彻底无关/记忆里一朵汗湿的微笑/被无形的空气悄悄收容/高处的天空,云是云风是风/有时候,我逆着砖头砸下来的方向/努力向上搜寻,目光的尽头/有一种云层的晃动,比尘埃更重(《老郑》)。”
写完祭文,李永普继续在冷漠的工地上挥洒血汗,继续在生活狰狞的注视中,把一张张被汗湿了纸币变成孝心,变成一个男人的担当,带回邓州市赵集镇河北村,交到慈母的手中。
对于一位骨头敲起来铮铮作响的汉子来讲,尊严比什么都尊贵。在炼狱般的生活中,孝心比尊严更重要。为了比秋收多换取几张纸币,李永普站在脚手架上,选择了在血汗中坚守:“瘫软在夜的黑翼下/无从搀扶千孔百疮的自尊/好走不如赖留/层层盘剥的血汗再贱/也高出当下的秋天一截(《坚守》)。”
3
虽然生离死别是人世常态,但是生活在李永普面前,变本加厉地残忍:外婆、表妹、姐姐相继病故,1988年父亲去世,1989年大哥撒手西去,大嫂远嫁,留下两个年幼的侄儿和一位老迈的母亲。留给李永普的,是无边无际的失亲之殇和无穷无尽的责任与担当。
亲情是一把遮挡风雨的伞,美丽的童年在这把伞下凝固成温暖的记忆。李永普在艰涩的生活之中,用记忆哺育着一行行诗句,又用一行行诗句反哺着记忆:“起风了,风吹在通往外婆的路上/虫鸣鸟啼受风声差遣/规划梳理我沿途的意绪/这条路走了多少次/外婆的影子就被叫亮多少次。”“不管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果头顶有一片云/那一定是外婆想为外孙遮挡什么(《通往外婆的路上》)。”
记忆是一把刀,静夜之中会把诗人的思绪划伤,流出一滴滴血色的灵感。李永普在翻看影集时,一滴滴血色的灵感从他的伤逝之怀中不断流淌出来:“一祯影集里的玉照与尾随而至的疾病/构成风格迥异的上下阙辞令/上阙是娇艳,下阙是枯萎。”“香消玉损古老得令人心碎/留守尘世的时光,微缩在一个瞬息/你站在影集里,站在/春风之外,阳光之外/就像一件夹在册页里的彩蝶标本(《影集内外的表妹》)。”
青梅竹马的记忆,足以温暖一生的时光,也足以让李永普扎根在记忆中的文字一次又一次地吐露芬芳:“下雪了,雪花和儿时一样落下来/规模有些小,有些零星/当空接几片寄给你/让你看到六个方向指出的爱。”“不如让眼下的雪下的稍大一些/我可以用地上的储积/塑一棵童年的青梅,加上竹马/如果雪再大一些,我可以用它堆两个雪人/让它们笑起来的样子/一个像你/一个像我(《希望雪更大一些》)。”
一个眼神,一棵树,都会让亲人的身影再次复活。李永普在亲情的一次次复活中挣扎着,把藏在骨髓之中的疼痛挥洒成一行行诗句:“堆积成坟的泥土看似沉实了/疏通六脉神气的空隙仍有潜在的活力/姐姐,一双盖棺时还不肯闭合的眼睛/注定会在埋地三尺的黑暗里/把不死的注望,投向高处的尘世与亲人(《注望》)。”“绝症让二十八岁的哥哥倒下了/临终前,他说上有老母下有三岁小儿/中有兄妹,他说什么也要拼尽最后的力气站起来。”“来年春天,坟脚一棵柳树/一直替他矗立至今(《替》)。”李永普把亲情之殇写成了诗句,又用他所写下的这一行行诗句来充饥,好让自己有勇气在苍凉的尘世中继续挣扎,挣扎着挑起一个汉子的责任。
4
站在脚手架上,李永普俯视着生活的苦难,摘取着诗意的星辰,用馥郁的古韵展示着书生儒雅的风情和温润的风骨:“我所认识的江南/焦墨余香的江南/拟古的草长,竖排里撇起/追往的莺飞,自骈体盘旋/杏花,在仿宋横生的枝条上/展开今生最美的粉色/春雨,由行书斜运的笔画间/飘逸旷世清脆的鸟音/手拈词牌的白氏/近了又远了,他带不走的/江南,押着春水江花的韵脚,居易白代,乐天千年/心慕白云的崔颢成仙了/他笔底的黄鹤,重整翅翼和山河/倾覆了多少来者的视线/现在,我在北楚/穰原的脚手架上,眺望/千里一线的江南(《江南》)。”
李永普在新浪博客中,给自己取名为蚂蚁。田原之上,他把心态放得很低,与一只蚂蚁交谈,和一枚落叶对话,思索着在泥土中生存,最终归结于泥土之中的生命历程。他以平等的心态和平视的视角注视着万物和众生,从朽败的生活之中提炼出神来之笔,使得他的诗行具有更多的灵性和亲和力:“作为这个时代衍生的副词/农民工,置身繁华/站着是一株土生的玉米/躺下是一根土长的瓜藤/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面/承载多少飞转的车轮/与脚步,却没我一丝/扎根的缝隙,现在/我从阔别已久的田野上/找回泥士与泥土的相亲方式/认同庄稼,野草/百虫,鸟兽,是我的本家兄弟(《田野意绪》)。”
5
是的,李永普就是一棵黄土地上长出来的庄稼,他把庄稼的心声变成了一曲曲歌哭和行吟。这些歌哭,有着庄稼的朴实与丰稔;这些行吟,有着黄土地的秉性和灵性。
篇7
郭冰庐
陕北,地理的意义上是指东以黄河为界;南以“北山”为界,与关中平原分隔开来;西以子午岭为分水岭;北在毛乌素沙漠草滩地区与内蒙古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相邻,总面积82079平方公里。陕北历史悠久,黄土高原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这里有中华民族的始祖“人文初祖”的轩辕黄帝陵,有万里长城,有国家黄土地质公园,有惊世骇俗的汉代画像石。这里是农业、半农业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区。二十多个北方民族文汇融合的结果,孕育了具有多民族融合性质的陕北文化。
陕北人的年,究竟过多长?比较明显的时段是腊月二十三到二月二整整四十天。“过年”这个总节囊括了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五穷”、“人七”小年,十三杨公忌、十五元宵节、十十三牲口歇节、月尽“炼疳”、二月二龙抬头等十来个大小节。
陕北人过年、送灶君、办年货,敬神祭祖,扫尘,贴年画,剪窗花,闹秧歌……内容丰富,异彩纷呈。
过年先祭祖
腊月二十三祭灶拉开了祀神的序幕,这天是打发灶王爷上天回娘家,敬神由里而外,先灶君再门神,再土地;先窑里再院里,再村里,一直敬到最远的一座庙。大年三十又把灶王爷从天上迎回来,所以从年三十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六,又都是先从村中最远的一座庙敬起,一路敬回来,以最后敬灶王爷作结。
大年三十,各家扫墓并请祖先们回到祠堂过年。村中以户族为单位,要在祠堂里“挂影”。“影”是由画匠在白布上画的祖先的图像,按辈分自上而下排开。祖先的影挂好之后,子孙各家摆上“祭饭”。除夕夜各家齐集祠堂,由族长或辈分最高的长者点香吊表,三跪九叩,行祭祀大礼。正月十六要“藏影”。藏影很神圣。合族的男性都来,跪拜如除夕。然后小心翼翼地卷起“影”交给下年的主办户。而新丧未过三年者,则请灵到家中,写上牌位,供上祭饭,供自家人和本族户家祭拜。
过年就是陕北剪纸艺术的大展示。
掸尘中的艺术――贴窗花
掸尘是陕北过年的传统习惯,焕然新过大年。窑里窑外,院里院外,包括驴厩猪圈鸡窝,旮旮旯旯,都要打扫干净。男人忙院子,女人忙窑里。“腊月二十五,扫窑掸尘土”,“腊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八,窗上贴花花”,家家如此。腊月二十三打发了灶王爷,开始大扫除。在大扫除中将旧的灶神门神年画揭下来,所有的剪纸――包括贴窗花的窗户纸、窑顶花、吊帘等一律撕下来,贴上新的灶王爷、年画、门神、春联和窗花。
窗花和剪纸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是因为黄土高原民间旧时把剪纸艺术就叫“窗花”。但从现在来看,剪纸艺术是一个种概念,而窗花是一个类概念。剪纸作为一种艺术,在黄土高原上甚为悠远。杜甫在其名作《彭衙行》中就有“剪纸招我魂”之句。这可以说明有文字记载的陕北剪纸至少已有1250年的历史了。同时,剪纸应用的范围也极广,表现的内容、手法和风格也极多,不是窗花所能替代得了的。比如说,剪纸有贴在窑顶的“窑顶花”,装饰炕墙周围的“炕围画”,吊于门楣的“门笺”,吊在神龛上的“吊帘”,贴在门扇上的“门画”;丧俗中的魂幡、纸钱、纸扎人物;还有“桌裙花”、“家具花”、刺绣、帽子、鞋袜、服饰、裹肚、玩具、布扎纹样等多种,此外还有作为祈福辟邪的“抓髻娃娃”和“招魂娃娃”、“吊吊驴(鱼)”等民间俗信的剪纸。
但窗花应该说是剪纸中量大、面广而又继俗信剪纸之后出现的剪纸的主要形式。以此说来,以窗花称代剪纸也有一定的道理。旧时由于贫寒人家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又受到材料和装饰工艺的限制,窗花就是民间简单、大方,能够鲜明地反映民间情趣的审美追求。而窗花和过年联系起来,是因为一年一度的除旧迎新,讲究窗户更换新纸。“二五扫窑窑,二八贴花花”,“一崭新”过年,这样就形成了过年贴窗花,来年再更换的风俗。
窗花以吉庆、欢乐和轻松为主调,以人畜兴旺、家口平安、益寿延年、五谷丰登、升官发财、连年有余等吉庆祥和为内容,而又通过十二生肖、八仙庆寿、祥花瑞草、家禽家畜、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题材予以表现。
窗花的种类很多,过年贴的窗花大致有这样几类:
单幅窗花:单幅窗花是一幅窗花自成单元,与其他窗花在内容和寓意上无多联系,一般为 格贴一幅。
拼幅窗花:一般为一幅窗花分四个单元剪成,分别拼贴四个或两个窗格上,拼联起来,则为 完整的图象。陕北四拼大幅窗花《蛇盘兔》是最风靡的大幅窗花的代表作。民间信仰中认为属蛇和属兔的一对男女结为连理,是最相合的命相匹配,故有“要想富,蛇盘兔”之说。当然,这也与蛇和兔本身具有的艺术化的形体有关。
多幅组合窗花:又叫窗云子。往往采取成套的题材:三国、水浒、红楼故事,唐僧取经、八仙、十二生肖等均可组合成多幅窗花。
大幅窗花:窗格中,往往中间部分是或方形或圆形的空隙特别大的格子。多用圆形的转花图案贴之,四角再贴小窗花以衬托。
角花:这是贴在窗户四角的三角形窗花,又通常与转花构成一完整的图案。大幅窗花的四角再配四个三角形窗花也属这一种。
陕北过年孕育的奇葩――闹秧歌
秧歌是陕北人自演自娱的广场歌舞表演艺术,但却正儿八经地以祀神的名义为由头――先敬神,后娱人,达到娱神娱人的统一。陕北的社火――秧歌从表演种类上分,有伞头秧歌和踢鼓子秧歌;从娱乐目的和专事对象上分,有娱神的敬神谒庙秧歌和娱人的沿门子秧歌、彩门秧歌。
伞头秧歌是以秧歌演员手执的道具为标志的。分为两队:女队称“包头”、文身子,各手执一扇;男队为武身子,每人手擎一伞,而且打头一人为“伞头”。伞头是领队,要按既定秧歌场图如“天地牌子”、“双葫芦”、“黑驴滚咒”、“秦王乱点兵”、“枣核子乱开花”等几百个蹈场子路线领着队员蹈场子,他同时又是领唱者。这种秧歌称为“伞头秧歌”。陕北黄土沟壑区大部分是这种秧歌。
另一类秧歌是踢鼓子秧歌。最有代表性的是以万里长城重要的一堡――保宁堡为中心的沙漠草滩地区的三官爷龙灯社区文化共同体踢鼓子秧歌。虽然这秧歌也有道具的伞,但打头领舞、领唱的不是舞伞家,而是“拨浪子”。而且舞蹈动作以“踢”为主,道具以腰鼓为主,所以称“踢鼓子秧歌”。
从陕北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城西郊开始,朝西北方向以远,直达与接壤的省(区)界上,有一个大体呈斜置的长方形地块,这地块分属榆林市和横山县8个乡镇的232个自然村。其中,以保宁堡为中心,形成一个三官爷龙灯社区文化共同体。其凝聚力之强,范围之大,村舍之多,实不多见。保宁堡谒庙祀神社事活动及其谒庙祀神社火――秧歌,以其独特性而享誉海内外。
首先是秧歌演员由“神点孝力”和“许愿孝力”而来。“神点孝力”关键的法器是“楼子”(“神楼”的俗称)。轿内有“四大灵官之神位”的牌位。由四人抬起楼子,一人唱名,由神楼耍。点到谁的名字,如楼子不动则不耍;楼子前倾,表示 点中。这个人必须无条件地演秧歌。另一种是“许愿孝力”。多是本人或亲人患病,由本人或父母到庙中“许秧歌”,少则一年、两年,多则许到老。
谒庙祀神是保宁寺秧歌的初衷和本意。所以,自始至终都要以祀神和传达神祗的旨意统贯始终。十一月十五为“学秧歌”(接受排练)阶段。正月初二至二十三左右为演秧歌阶段。
正月初二秧歌队化装后,先谒庙,唱祀神歌,表示向神拜年,同时也表示秧歌队去各村沿门子巡演,是神的指示,神要他们去向黎庶祝庆布福。正月二十三秧歌回堡后,同样需谒庙,唱祀神歌。歌词类于《诗经》中的《颂》,也有即兴编的有意思的词。如谒关老爷庙时唱:“关老爷领兵真英明,前方的部队你管定;黎民百姓把你(者)敬,一年四季保太平。”
沿门子秧歌又叫“排门秧歌”。沿门子秧歌立有严格的规矩。像保宁堡这样全国最大的文化共同体,232个村庄每年挨门逐户演一遍是不可能的,所以立下规矩:以保宁堡为中心,按中国传统的左转弯方向(即逆时针方向)排开,四年一轮,公平公道。秧歌到村,必须挨门逐户演一遍,不能嫌贫爱富,不能绕过去。八十年后,彻底以地形和方位排先后:先高后低,先东后西,先内后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中心后周边。
秧歌每到一家院落,锣鼓敲响,唢呐高奏.颂扬有加的吉利祝歌,为讨要一年的好运气。像应景性的“这家门楼盖了个高,上面有棵灵芝草,灵芝草,长得好,家里不缺大元宝。”就能博得主人的万分欢喜。好的伞头都是即兴诗人,讲究灵气和应变的能力,视主人的现实情况,历史变迁,伦理辈份,吉凶祸福等酝酿佳构,在“夸”字上下力气,随机应变地予以夸赞,作到既贴切,又不越轨。如:
进了大门(哈)往上(就)看,
窗子上又贴(哈)戏牡丹。
大剪子铰来(哈)小剪子剜,
文明艺术(的)巧(者)手段。
巧妙地嵌现代术语入歌,夸赞女主人手巧、勤快、爱整洁干净,会美化装饰。又如,秧歌在一家院里针对一位老寿星唱了这样一首歌:
这个老汉不简单,
满脸圪皱豁冲冲牙,
偷吃了老君久炼的丹,
就像个驴驹在撒欢。
于一抑扬中夸赞了主人。但这是有条件的夸。按陕北的称谓伦理辈份关系,歌者(伞头)把老汉叫爷爷,是隔代的祖孙辈,所以能在挖苦、反诘、夸张、笑骂中求吉利。而老者则在笑骂中感到受用。有一次,秧歌恰恰排门转到伞头的外婆家来了,伞头即兴唱了这样一首:
进了院来我仔细地看,
嫩(格)铮铮的外婆门上站,
红(格)丹丹的嘴唇刚用过饭,
一对对毛眼眼把秧歌看。
比喻、描写,独具陕北民歌的特色。歌者动用强烈的反差于夸饰中揶揄外婆,当时就命满场子的人忍俊不禁。像这样近亲祖孙辈的调侃,在其他地方尚不多见,足见陕北人骨子里开放型的文化特质。
“见什么唱什么”这是沿门子秧歌触景生情的“绝招”。有时遇到光景不好的人家,也会把不好的景象描写一番,然后再加以“预示”和“禳解”,给主人以安慰:“进了大门(哈)仔细地瞧,那边搭一领大皮袄,叫一声主家你保存好,数九天穿上也是宝。”――叮嘱之意谆谆;“进了(格)大门仔细地瞧,野鸽(那个)眉毛烂门条,叫一声同志们莫要(就)笑,灭鼠的毒物也是宝。”――解嘲之意拳拳。甚至凶灾也得被禳解过来。
沿门子秧歌就这样,到什么家唱什么歌:对于小康之家,老者赞其少,少年益其智,男性描其勤壮,女性绘其俊俏,属于好上加好,锦上添花一类;对失意遭难者更要使劲想“招儿”:“摘掉乌纱(呢)一身轻,省事省力又省心(Xíng)”;“火烧(就)财门(者)开,元宝(就)滚滚(者)来”;“谁无三灾和六难,大难不死有后福”等等,属于禳解类。陕北人宁肯相信“改移”。所谓“改移”,就是通过别人的口,把祸改成福,把歹说成好。
陇州社火闹新春
谢炎午 曹志峰 王立力
每年秋收后,当地村民便开始筹划正月里的社火内容。耍社火的各乡村就开始陆续添置服装、社火家什,期望在正月十五的县城巡演中一拔头筹。一般是在腊月天里,村子就有人张罗、忙活正月耍社火的事儿了。一过大年初一,各乡村的社火就红火起来了,走街串巷,阵势宏伟。
陇县有二百多个村子,社火队就有上百家,平均两个村就有一个社火队。各村的社火不尽相同,各擅所长。
据当地的老艺人讲,社火是由商周时期,头戴“兽脸”,驱鬼逐疫的傩舞演化而来。陇县即处周的辖地,应为京畿之地边缘,加上地理位置的特别,地形地貌的限制。故而,得以流传至今。可以想见,陇县社火历史的久远。
据传说,武王伐纣的时候,被闻太师挡了去路,伐纣的军队无法通过。军师姜子牙出一妙计。他让兵士们在脸上化装成天兵天将的恐怖模样,到了阵前,一个个凶神恶煞的自报姓名上阵叫骂。结果,闻太师不辨真假,赶紧带兵撤退,武王才得以通过。后来人竞相模仿,并相沿传承了下来,就形成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闹社火、画花脸脸谱的装扮。
民间讲究画了脸,就是神,一天里是不能和凡人说话的。要说话,就得等到卸了装,扮演者不再是神的化身了,已经回到凡间,还原成普通人了,才能和平常样讲话、说笑。即使对自己的亲娘老子也不能开口说话。卸装擦脸用的纸都不能随便扔,要专门点火焚烧掉,以示对神的敬重。
陇州社火品种丰富,社火表演大的可分为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两大类。造型社火主要以展示人物造型和工艺为主;表演社火主要以在场院进行斗打表演为主。再往下细分,还可分为布社火,背社火,马社火,车社火,芯子社火,铁社火,山社火,血社火,黑社火,面具社火,地台社火,高跷社火等十几种。每一种社火都是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社火表演者所扮演的各种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能以一种出奇制胜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完整的故事形式,向观众进行着传承和表达。而社火的脸谱是以人物的容貌性格特征出发,用日月纹,火纹,漩涡纹,蛙纹等不同的组合表现人物的性格。同时,社火脸谱还靠各种颜色辩识人物的忠,奸,善,恶。如红色为忠,白色为奸,黑色为正,黄色为残暴,蓝色为草莽,绿色为仪侠和恶野,金色和银色为神妖,等等。
过去,社火的服装是不同于普通的戏装,都是村民祖代相传下来的清朝、民国时期的东西,每年只在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时候用一次,用完了就由专人收起来。现在大多是买戏剧的戏装来使用,腊月到正月里,在县城的街道上,就能看到,专门摆在商店门前的人行道上售卖的、崭新的戏装,一应的还有锣鼓家什。
陇县社火最精华的是马社火与疙瘩脸谱。这是别的地方耍社火所少见的。
马社火,顾名思义,就是给一匹匹骏马头戴红缨红花,身佩新鞍,让一个装扮得神,或者是戏曲人物端坐于马上巡回表演。他们金盔金甲,彩绸饰头裹身,手执刀、矛、剑、戟等各种兵器,威风凛凛,马蹄得得,精神抖擞的,仿佛天兵天将下 凡。个别地方马社火中还夹杂着骑牛的,这叫做牛社火,现在已不多见。
温河村年年耍的就是马社火。温河村的温建军对村里社火巡游的事儿,看得比自家的事都重,每年的正月都是他最忙的时候。过完初七,一大早,四、五点,天还没亮,全村闹社火的男女村民已经齐聚村委会的大屋,忙着穿戴服装,勾画脸谱。十几号人的脸谱,要让他整整画几个小时。画社火脸谱一般都是村里的德高望重、识文断字,对历史、神话、传说都知道的年龄大点儿的人去做的。因为,现在的年轻人不懂这些,画错了脸谱,会让人笑话的。
每年上镜率最高的总是疙瘩脸谱。这是摄影师镜头扫射的重点,也是最能谋杀胶片的目标。我向老严打听绘制程序,他笑而不答,这是他们的秘密。据看到的人说,陇县社火脸谱的化妆是用传统方法,各种自然颜料,研磨成粉,再调以蜂蜜、蛋清、冰糖水而成。蜂蜜起粘合作用,能够把颜料固定在脸上。鸡蛋能够发出光泽,也便于凝固。冰糖水能把第一层颜料固定牢靠,避免覆盖第二层颜色时底色淘起来,使底色和上色互不融合。因为社火表演一般都在露天,时间也比较长,太阳晒后容易融化影响脸谱的效果。因此戏剧的油彩不适合于社火脸谱。
收拾停当,太阳在东坡已升起了老高。就开始列队,沿门挨户、走村过队的“送社火”了。
在城关,黄崖村耍的是步社火。一般情况下,按规矩。社火队要先在本村的小庙里拜神,然后才是挨门挨户的“送社火”。各村的小庙敬的神都不同。有的村敬山神,有的供菩萨,等等。耍社火的顺序是,先近后远,先本村、后邻庄。每年一度的活动全凭村民自愿,能参加社火队,被村里人认为是件光荣的事,同时也能给自己未来的一年带来吉祥、好运。所以,每年的社火队,大家都会积极地参加。选入社火队的,兴高采烈;选不上的人,还会有意见,埋怨没把自己选上。
耍社火,通常是锣鼓在前面开道,化装成各种各类神仙的村民,如黑虎、灵官、关公等在走在最前,生、旦、丑等角色,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人物在后,沿村挨户地送社火。
迎接社火队的村庄和住户把这叫“接社火”,社火队到了哪家村民的院落,那家村民要放鞭炮迎接。并一定要黑虎、灵官、关公等神仙到屋里走趟,用手中的武器,在屋里的各种家具等角落象征性的扫一遍,预示着家里的鬼怪瘟疫已被驱走,来年可以家户兴旺、五谷丰登、吉祥幸福。
社火队走到哪儿,就给哪儿带去吉祥、幸福,接社火的兴高采烈、眉开眼笑的,忙着招呼。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们,社火队走到哪儿,他们就跟到哪儿,往往能从早晨跟到天黑。
正月十五这天是耍社火的。这一天,个个社火队都会集中到县城进行大巡演,这是一年里最壮观、规模最大的集会。
城关镇开旅社的老王,正月里顶顶看重的事儿,就是正月十五各乡镇社火队进城闹社火的时候,自己能把社火队请到家来。让黑虎、灵官、关公等神仙好好的把家里扫一扫,除去晦气,保佑全家人平平安安、诸事遂愿。因此,按往年的惯例,老王早早的就准备好了酬谢社火队的谢礼。这谢礼,通常是,一份当地的名小吃马蹄酥、一串迎社火的挂鞭、一条给关老爷“搭红”的红布带。
正月十五到了,十里八乡的社火纷纷涌向县城,竞相献艺,争强斗智。各社火团队列队行进,彩旗作前导,鼓乐为先,各个节目依次排列,保持整齐肃穆,井然有序的队形。步社火,扮演戏中角色,灵活多样,奇异生动;马社火,《三英战吕布》、《牛头山》等戏剧的故事,骑着骡马,威武雄壮,男的英俊、女的飒爽;背社火,由一人身扎木制芯子,在肩部挈儿童装扮的戏剧人物表演,挈一至三人不等;高跷社火,脚踩木棍,《关羽保皇嫂》、《赵匡胤送京娘》是拿手好戏;跷跷板社火,将长板置于木墩上,板两端制铁芯支架,站立戏剧角色,数人抬架游行表演;高芯社火,由钢筋做成高达六七米的转动铁芯,载着千姿百态的“仙女神童”凌空而过,悬妙奇险;车社火,一辆车就是座,有《斩秦英》、《断桥》、《三对面》等曲目。
这天,进城社火表演的社火队可达百余家。整个县城的主要街道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每个单位的门口,都安排有专人负责接待,社火队所到之处都会受到燃放鞭炮的热烈迎接,并能得到麻花、糕点、香烟等赠物。
通常一家单位接待社火队的费用至少也在五六千元以上。社火表演往往要闹到午夜时分。居民们争相邀请社火队,把“黑虎、灵官”和“关公、秦琼”请进家门,让其在屋里屋外各个角落挥舞青龙偃月刀等驱魔逐鬼,以求吉祥。
到了夜里,陇州广场成了最热闹的所在。孩子们穿着新衣服,手提个灯笼游街,年轻人放焰火、吃油旋、冰糖葫芦。广场上,搭戏台唱大戏,粗旷、激昂的秦腔,直吼的人从里到外的舒服、过瘾。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也要想方设法的赶回县城看个社火,图个热闹,这样,才觉得把年算是过了。
陕北转九曲
曹宏信
“转九曲”民间也称“转灯”,它城城连环、城城相套;复杂多变,规模宏大,盛况空前,属于一种民间风俗性祭奠活动。人们为的是求神灵保佑,在一年内驱逐邪魔,消灾免难,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安宁健康,幸福美好。
转九曲种传统风俗与是分不开的,据传《封神榜》中三仙岛的三位娘娘(云霄、琼霄、碧霄)为报杀兄之仇在西岐布下一座战阵,叫做“九曲阵”。自立了玉帝、三官庙(天官、地官、人官)和古佛殿后,为纪念三位娘娘替兄报仇丧命而改为“九曲灯”。此风俗从此在民间中,盛行起来,并一代一代地流传至今久盛不衰,现在人们把它列入民间文化艺术的行里。
转灯一般在正月十五元霄之夜进行,部分村庄也有固定日子,如正月初七、初八等。也有不少村庄在正月闹起秧歌后,或来外村秧歌进行慰问之时,随便进行,没有固定的日期。
灯场一般设在平整、宽敞、避风、路平离村子较近的地方。栽灯场时一般用高粱秆剪成长一米左右,横、竖各倒栽十九行,共三百六十一把,象征全年的天数。秆间相距一米,在把顶上坐上泥,然后按上用面捏成或者用洋芋、萝卜挖成的“灯碗”,倒上清油,放上棉花捻子(有时也用蜡烛),罩上五色纸灯罩。栽好以后,也正好形成一个四方城城图,城内设有九个小城,九个小城以金、木、水、火、土、日、月、罗喉、计都九个星宿,也象征九道门。
灯场的进、出门挽松柏枝、插红旗、粘吊子、贴对联、挂红灯。东、西、南、北、中贴五方贴。真是大城套小城,小城连大城。灯场栽好未点燃,便有一对对刚结婚或者结婚多年至今还没有小子(男孩)的夫妇们提前来转此灯(也叫转黑灯),据传说转了此灯能生小子。另外还要在灯场一侧用一块席子围成房子形的模样,里边放上桌子、桌子上放上一只盛满米的插香斗,把所有的神位写在纸牌上,插于中,两边放上香、黄表、酒盅、祭品等,这就是转灯时请来各路神仙就位的地方,俗称“神台”(也叫“神堂”)。而在灯场的另侧,还要放上张四方的高桌,高桌上放上炕桌,炕桌上扣上斗,斗上扣上升子,升 子上扣上半升,半升上扣上各升,然后在每层的四角都放上面灯,这便是所谓的灯山,供各路神仙观赏。
转九曲起场后,按陕北风俗习惯,首先去谒庙(祭庙)。谒庙,由本村的会长或年老者提着灯笼,拿着黄香、黄表白及面卷、白面圪塔、捞饭等祭品在前引路,随后跟着由伞头领头,在锣鼓家什伴奏下的秧歌队到本村的庙院前祭神。到了庙院前,首先由会长点香烧表祭贡神品,同时也给伞头说明什么庙,什么神位,然后伞头根据神位唱一两首祭神秧歌,然后随行人员叩头敬神,再另走一庙直至完。如关帝庙,就须唱:关公老爷红脸膛,你的名望中外扬,过五关,斩六将,扛刀勇将黑周仓。谒庙完毕,秧歌队来到灯场后,伞头便用唱秧歌的形式,在神堂前安神,请先生念祭文及背灯山围风,然后转灯开始。在整个灯场灯光闪烁,焰火通天,鞭炮齐鸣时,伞头领头秧歌队在锣鼓家什的伴奏下唱一首进门秧歌,首先入城如:手拿黄香进花城,男女老少游花灯,一切灾难全消身,满年四季运兴盛。
然后以求来年消灾免难,四季平安,心想事成的男女老少,手拿黄香拖儿带女依次进城,共同游转,如入仙境,格外欢悦。真是:万盏明灯金光闪,疑似银河落凡间。而伞头每到一道城都必须唱一首求福、求财、消灾免难之类的秧歌,以求神神大显灵气,保佑人们。如秧歌转入八道城,八洞神仙显灵神,人间心想事又成,食足衣丰贺太平。
另外要给大家特别提醒,在转灯时要有顺序地入城,不能乱窜乱跨栏,防止倒了油,污了衣服甚至撞坏倒灯场,乱了队形。在人员特别多的情况下,必须指定几位说话有权威性的年轻后生来维护灯场,保障转灯的顺利进行。
转罢灯,出灯场后,伞头又要用唱秧歌的形式,来到神堂前进行送神。如转罢灯场送诸神,各路神灵都动身,一切灾难送出门,保佑人间常安生。
随后人们开始偷灯。偷灯在默许的情况下进行,每人偷一两只,回家放在财神灶君前或者门楣上,让没有能来转灯的人也共享快乐,永久平安。民间有偷灯是偷福之说。也说偷了绿灯生女子,偷了红灯生小子……这样红火热闹的转灯就此结束。
阿寿的女人,用面捏大庙
谢炎午
阿寿村祭药王孙思邈的庙会,源于老百姓的一个传说。
当年药王孙思邈路过阿寿村,恰逢这里瘟疫流行。药王孙思邈遂采集沙苑的草药为百姓治病疗疾。让老百姓逃过了 劫。后来,阿寿的百姓为了感谢孙思邈,合村集资为他建庙,并逐渐形成了制作花馍献食的风俗。
面花,是用小麦面粉捏制的民间美术品,是黄河流域麦黍文化的代表性民间工艺品。在关中也叫礼馍。在农村,过节或日常节日交往中,走亲访友也都要拿面花互为礼品,相互赠送。尤其在人的出生、婚礼、祝寿、葬礼,这四大礼仪中用得最多,也最典型。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面花品种。
阿寿村祭祀药王的面花,是按照药王山宫殿群落的模样儿摆放的。
每年,在二月二前几日,阿寿村的四个社每社都要做面花的。不同的是,每个社只做其中的一部分。到了二月二这天,各社把自己做的面花集中在药王庙前,就组合成了一组完整,气势恢宏、庞大的建筑群。
阿寿村药王庙祭祀用的面花,完全按照耀县药王山上庙宇的建筑样式,由集体制作、展示。大型面花组塑“药王庙”,包括戏楼、庙门、牌楼、前殿、后殿、双旗杆、双石狮、万民伞、药王炼丹洞、供品等部分。在每部分的面花制品上面,还插满小巧玲珑的祥花瑞草。整组观看气势庞大,近看,则五彩缤纷、巧夺天工。假若,将这组面花依次排开,可达好几米。这是村里每年庙会必不可少的中心内容,也是面花祭品中的一绝。在作者本人所见的面花工艺品中,这么庞大、复杂的整组面花工艺品,绝无仅有,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