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短篇散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00:1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优美短篇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优美短篇散文

篇1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自古以来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对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明治维新以前,在日本文学中几乎听不到强烈的社会抗议的呼声。古希腊悲剧的那种雄伟崇高的观念,也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对象。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这些理论都是和作家向往的优美境界联系在一起的。而“余情”论为这种优美的境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日本文学史概述

2.1古代文学

包括奈良时代和平安王朝时代的文学。这一时期古代处于奴隶制的社会条件下,经历了大和时代的口头文学,奈良时代确立起借用汉字汉文的书面文学。氏族时代的英雄故事和传说说,在《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中被记录下来,同时创作了开日本汉诗文先河的《怀风藻》和《凌云集》等。《万叶集》集录长歌二百六十余首,短歌四千余首,深刻地表现了大化革新前后日本社会变革的状貌,成为奈良文学的顶峰。延历十三年(794),京城由平城京迁至平安京,文学随之进入王朝时代。《古今和歌集》确立了日本短歌的基本形式,成为敕撰集之始。除短歌外,物语在这一时代也有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竹取物语》、《落洼物语》、《字津保物语》等“虚构物语”和《伊势物语》、《大和物语》等“歌物语”,以及集两者大成者的《源氏物语》。这一时代随笔、日记文学也很发达,代表作有《枕草子》、《蜻蛉日记》等。

2.2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指大正后期、昭和年代及平成年代的文学。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上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日本工人运动很发达,从而推动无产阶级文艺运动走向。叶山嘉树的《海上的人们》,小林多喜二的《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蟹工船》,中野重治的诗集,德永直的《没有太阳的街》等,极大地鼓舞了广大革命群众。与无产阶级文艺对垒的新感觉派,主要作家作品有横光利一的《太阳》、《机械》、川端康成的《伊豆的》、《雪国》等其后新兴艺术派的井伏缚二、林芙美子等人,一度很活跃;新心理主义文学出现了堀辰雄、伊藤整等新人。

3从日本文学看日本国民的残酷性

读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你会被她那颗纤尘不染的唯美的天才之心所倾倒,会被她所构筑的那个清澈透明的世界所陶醉。你也一定会明白,沉淀在日本文化传统中的精髓、根本和内涵,是如何植根于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而又有着和中国文化完全不同的性情特质的。我们确实可以从清少纳育在《枕草子》演绎着日本的凄美的细微里,深刻体会到日本固有的阴柔和纤细,颓废和哀痛,又这么极为融洽地体现到一个民族的历史上。川I端康成反复陈述的“日本之美”。而所谓的“日本之美”又究竟是什么呢?上世纪六十年代,JIf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发表的那篇著名讲演,虽然谈论的是风花雪月、禅意诗情,但透露出的清寂幽玄的意境,迷蒙着的淡淡哀怨,就是日本之美的核心,这样塑造出来的“美丽的日本”,暗合着当时的日本在经历战败的迷茫之后,重新审视日本文化,并从中寻回了自信,这种微妙的自信结合了日本被占领的事实,而逐渐膨胀起来了一股民族主义思潮,是一种极端自负而被迫接受现实的微妙心理。日本人极端矛盾的两种禀性和价值观,也从日本文化中得到滋养,转化成危险的暴戾,形成了桀骜不驯、不可理喻、好斗黩武、倨大自尊而又善于向强者低头的日本国民性格。

篇2

刘心武的心灵保健,不玄妙,却最实用。刘心武写的是文学,悟的是心学。他有六套心理保健操:列表化解操、自寻小乐趣操、回忆美景操、无损害宣泄操、自嘲操、走向混沌操。这些心理保健操,其主旨是做足“去烦恼的减法”与“增快乐的加法”。正所谓“心中有自然,长寿走很远”。

刘心武笑称自己钻在红学里,却是醉心绿叶情。他把北京城内的居处叫“绿叶居”。居室内的巴西木和大叶绿萝,都表明了他对绿叶的偏爱。早在1979年,他就写过一个短篇,叫《我爱每一片绿叶》。其爱叶之心,历经30多年至今不变。烦恼来时,他最爱干的事,就是用湿棉花球,一点点给居室里的盆栽植物擦拭叶面。叶面擦拭干净了,心也跟着绿叶亮堂了。他说,自己常去郊野的“温榆斋”,也是因喜榆树之绿。对于绿色每一个存在,他都会领略每一段、识记每一行,绿色注入胸怀,淡远意境就会存在。

他写作的时候,总是在优美的古典音乐之中进行。听舒缓悠长的音乐,这也是隐性“增快乐的加法”。如果心里淤有浊气时,他索性闭目冥想,或躺着随音乐静心遐思,让轻柔的乐曲这种“快乐加法”,变得“显性”起来。不断让名山大川的浪漫想象,占领身心的每一个细胞,拂去心灵上的浮尘。

篇3

关键词:多元解读 语文阅读教学 策略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重点是文本解读。中学文学作品体裁主要有诗歌、散文和小说。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探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效的多元解读。

一.诗歌:品味意象内涵

意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的融合。诗歌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利用想象与联想去再现诗歌的形象与意境,从中受到启发与感染。

古往今来,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借日月山川抒发了无限感慨。《琵琶行》中对“月光”这一意象就可以品味出不同的意境与内涵。从“别时茫茫江浸月”中可以想象诗人在秋风瑟瑟的夜晚,站在江边,对着朦胧的月色勾起了“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愁苦情绪。而“唯见江心秋月白”中则用“月”反衬寂静的环境。明亮的月色,平静的江水,静谧的夜色,更表达了诗人心境的空白与迷惘。“绕船明月江水寒”中朦胧、惨淡的月色给人营造出一种凄凉哀怨的氛围。诗人与琵琶女两个虽说命运不同,却遭遇相似,这里的“月”饱含诗人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琵琶女的悲悯之情。如果诗中“月光”的意象定为愁苦之月,这从狭义上去理解是可以。但是诗歌艺术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教师需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思考,这样才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与诗人展开多元对话。

二.散文:注重情感体验

散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具有取材广泛,写作自由;立意幽远,内涵丰厚;形散神聚,舒卷自如;文笔优美,个性鲜明等特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弄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批文入情,从而真正读懂散文。

朱自清的《背影》曾引发了诸如“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父亲形象不够潇洒”、“父亲不爱清洁卫生”等等让人哭笑不得的解读。笔者认为课堂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解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没有对文本的情感进行深层的解读和挖掘,导致学生脱离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以现代人的理念去评价前人的行为。如果教师在课前事先交代了朱自清的生活经历以及写作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对自己与父亲之间关系的思考,那么就可以减少学生误读、偏离主题的机会,将作品的多元解读拉到正途上来。

散文写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这种真情实感,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思维方式进行多元解读,那么教学就将会是成功的。

3.小说: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丰富情感体验,深化对生活与人生的认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学生还能从作品塑造的各类人物形象中受到感染,进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人物是小说的最基本要素,读懂小说的关键在于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小说中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给我们展示了人物形象的多面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因此在小说教学中采用多元解读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项链》中的女主角马蒂尔德长久以来是爱慕虚荣的典型代表。但是仔细对小说进行分析品读的话就会发现“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笔下的马蒂尔德形象的丰富性。除了贪慕虚荣这个独特的个性以外,马蒂尔德身上还有单纯、勇敢、契约精神等这些可贵的品质。黑格尔说过,“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玛蒂尔德就是这么一个完满而富有生气的人。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性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这些性格特点使其既真实又有更多人性的深度。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打破传统的模式化的观念的局限,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这样学生对小说的理解会更加完整、深刻。

最后,多元解读教学应该是在充分理解文本和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注重的更多的是过程而不仅仅是形式。学生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必须围绕有一定的主题,所以教师不能放弃自己的“主导”作用,而要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的同时适时的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注意这些问题,使多元解读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发挥最大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永毅.古诗教学点滴[J].科教论坛,2010(4).

篇4

现代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寻求放松愉悦的解压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听音乐毫无疑问成为一种最好的释放途径。向你推荐的这套《猫耳朵的音乐绘本》就是一套绝对值得拥有的音乐专辑,集流行、轻松、舒缓、联想为一体,如同一套轻松的音乐连环画和一出柔软的音乐剧,帮你减压,让你放轻松!

《猫耳朵的音乐绘本》是一套三张CD的演奏辑,曲目取材自国语流行乐坛一线女偶像歌手的传唱金曲,是孙燕姿、蔡依林、S.H.E历年精选的各11首经典好歌。除了听觉享受,这套CD还充分照顾了大家的眼睛。每张专辑都以叙事绘本方式呈现,以每篇约150字的短篇散文或小故事作为专辑的脚本,邀请新锐插画家Jansem为主题故事创作插画,将音乐延伸到“读本”的概念。听觉与视觉的音符齐鸣,文字与想象共舞。而每张专辑中更附赠插画家Jansem为该专辑量身绘制的精美图画,相信势必在几米之后带动另一波插画收藏风潮。

系列一:蔡依林《爱情的城堡》

1999―2004历年畅销金曲演奏辑

(吉他主奏)

以吉他为蓝本

开启多彩多姿的环游世界惊奇之旅

精选蔡依林出道几年来11首耳熟能详的畅销经典曲目,联合流行乐界顶尖编曲及吉他乐手合力打造完成。在饶富创意的编曲中彻底颠覆原曲的固有格式,浪漫慵懒的Bossa Nova,华丽动感的拉丁森巴舞,温缓柔和的New Age,清新自然的纯吉他Unpugged,让往昔经由蔡依林演绎的好歌,在吉他琴弦的撩拨下展现出全新风格。

推荐曲目:

《布拉格广场》、《假面的告白》、《爱上了一条街》

绘本故事:

心是一座城堡

有只猫 从暗道溜了进来

城堡的坚强和辉煌 都看在外人的眼里

脆弱和丑陋都看在猫的眼里

越黑暗 看的越清明

当我们发现城堡有只猫时

也发现城门上了锁 钥匙不见了

城内只剩下自己和猫

猫始终不说出暗道的秘密

我们开始寂寞了

系列二:孙燕姿《幸福的绿光》2000―2004历年畅销金曲演奏辑

(钢琴主奏)

享受钢琴的唯美浪漫

宛如置身蔚蓝的爱情海洋

孙燕姿出道五年的经典曲目大集合。由入围2005金曲奖最佳流行音乐演奏的钢琴诗人刘思伟倾力打造。一改原曲风貌,以New Age心灵音乐宗师George Winston及卡农派的唯美巴洛克风格为蓝本,借着优美的钢琴及弦乐谱成一套充满世纪风华、优美动人的浪漫派音乐飨宴。在醉人心弦的钢琴旋律中,心情随音符起落流转,花香不禁扑面而来。

推荐曲目:

《天黑黑》、《The Moment》、《我也很想他》

绘本故事:

刮来了寂寞的风

猫生病了/传说只有绿光才能治好

绿光在 北国极地的天空

绿光在 在南国日落的瞬间

眺望着海平面/猫 望见鲸群扬起翻飞的浪花

一朵小小的泡泡

“看!绿光。”/但泡泡没有边陲 也没有深邃

这才发现/极地在心的边陲 落日在心的深邃

幸福不在远方 而在心尖悬崖边

于是猫开始长夜不眠

系列三:

S.H.E《Remember 我爱你》

2001―2004历年畅销金曲演奏辑(陶笛主奏)

听见陶笛

拥有最纯净自然的田园音乐风光

音乐无国界,S.H.E不管是原创还是翻唱歌曲,都掀起流行热潮,首首经典。这张专辑邀请到新锐陶笛演奏家游学正、刘成等吹奏,为了编曲的丰富,融进了竖琴、单簧管、钢琴、弦乐,以及木琴等打击乐器。在优美柔和的旋律中配上12孔陶笛独特的活泼俏皮风格,将流行与传统的音乐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沉淀的心情在陶笛时而轻快悠扬,时而幽远沉稳的引领下,抛去烦杂恼人的情绪,经历一段丰富瑰丽的缤纷旅程。

推荐曲目:

《花都开好了》、《远方》、《Always on my mind》

绘本故事:

平静的小镇来了一只猫

猫失去了记忆/没有人知道它的名字

包括猫自己/猫总是踽踽独行

在蓝天覆盖下的瓦檐巷弄间

在微风吹拂过的树丛矮墙边

安静地想找回属于自己遗忘的点点滴滴

没有人知道它的目的/除了猫自己

直到它看见小女孩孤单的身影一如自己

这才想起/曾经也有个孤单的声音对它说

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能力。

3.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

4.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自然美。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现春的意境

我们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板书课题:《春》――朱自清

二、对比提问,激发学生兴趣

1.首先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同学们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并且还要了了解散文的写法。

2。其次让学生根据平时观察到的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一段文字,学生们相互修改,教师点评。

三、朗读全文,要求

1.介绍作者作品。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然后总体写了几幅图?

第一部分:盼春。

第二部分:(第2――7节)画春。

第三部分:(第8――10节)赞春。

3.请学生谈谈阅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春是一副美丽的图画,它姿态万千,春意盎然。春是一首动听的歌,曲调的优美,发人深思。

四、讲读感知

(一)第一段: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盼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朗读第1节,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二)第二段:画春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朗润:明朗,润泽。“朗润”是怎样一幅情景呢?出示月历上山景彩色照片;这幅画,那个山,就是润泽的样子。

“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3.背诵第3节。请学生回答作者是怎样流露思想感情的?

4.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钻,写生命力。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革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 草好,人欢乐!

5.师生共同朗读诵课文,注意通过抑扬顿挫、重音、音节,并回答本课的语言特点?

6.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赶趟儿: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7.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怎么写的呢?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蓬,杖黎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呼叫朋友,引伙伴,短笛的嘹亮。

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嘹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8.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什么意思呢?可以在王安石的《书湖明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两山排阈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9.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工夫:时间。

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春风图,然后进行书面分析。

(三)第三段:赞春

1.朗读10节。

2.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3.请学生谈谈语言特点?

五、课后小结

本课绘春是全文的中心,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动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六、课堂作业布置1.朗读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

2.请学生归纳本文结构图。

总写春,再写盼春,山、水、太阳的脸(远)。草:钻、嫩、绿、满、软绵绵。

花:开满,红、粉.白、甜味儿(树上、花间、地上)。

画春,分写风:抚摸、酝酿。雨:细、密。人:赶趟儿。

赞春,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

七、教学反思

1.让学生阅读写景的文章,使他们明白写什么景?抓住什么特点?用了怎样的顺序?有何语言特点?景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2、让学生真正形成阅读写景的能力?

3.让具体体会本课的词语特点,“百花争艳”“偷偷的”“春暖花开”“繁花似锦”“芬芳黎郁”“春回大地”“绿绿的”等等!

篇6

这三方面的能力如何着手培养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培养自觉性,运用工具书

学好语文,工具书是必要的老师。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初中语文教师不太注重学生的字词能力培养,认为那是小学教学内容,也不要求学生上课带字典,造成不少学生因为没有养成使用字典的良好习惯,对一些常见字也往往不明其意。如“津”不知道是“唾液”、“渡口”,更不知道“后遂无问津者”的“问津”引申为“问路”。甚至于一些初中生不会使用部首检字方法查阅字典。如“疆”,不知“土”是部首;“武”,不知从“止”。我想诸如此类的字,教师如果多讲一点字的结构,给他们一把钥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培养中学生自觉地、熟练地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它是积累知识的一种手段,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学生自学语文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勇于质疑,善于释疑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艺术应是巧妙地提疑设问,打开学生心灵之窗,引起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并把知识化为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中,部分教师总是尽力把课本上的知识“灌”给学生,而且要学生确信自己所“灌”的知识完全正确无疑,假若有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提出质疑,则认为学生在挑战教师的权威,就是“刺头”。这样做,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学的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朝教育家张载也曾说过“学则须疑”。我认为,不仅学者做学问要勇于发疑,中学生也应勇于质疑。倘若学生都认为老师教的都是正确的,提不出疑问,那么其进步必然是不大的,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勇于发问,在“疑”中汲取知识营养,活跃思维,开拓视野。勇于质疑,善于释疑,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学以致用,主次分明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所谓学以致用,这是常识。但是,问题并不那么简单,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好高骛远,学用脱离的情况在中学生中不乏其人。主要是学习不分主次缓急,不明精读博览,不会学用结合,常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错误的学习方法。比如课外阅读,很多学生喜欢看大部头作品,读时只浏览故事情节,吸引人的地方看得详细点,反之则蜻蜓点水,因此收效甚微。这个问题教师一定要重视,要引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符合实际水平的书阅读,并教会他们一套系统地积累知识的方法,如做笔记,作卡片等。我在指导学生读书方面,强调读短文,反复读,对情文并茂的短篇要求背诵,从小养成仔细读书的习惯。阅读以散文、小说、议论文为主,特别要求多读散文。一般来说,散文不仅语言优美、精炼,往往构思新颖、独到,题材广泛,能开拓学生思路。

篇7

【关键字】阅读;写作;过渡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最困难的教学内容就是作文教学,因为它是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的,但是现在的学生面对高考这根指挥棒时又是非常功利的。一方面学生不会花大量的时间练笔,另一方面学生亦根本不会写文章,但学生却希望在考试时得到高分数。面对这个困难的课题,应怎样解决呢?笔者认为最直接、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把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此篇即是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读与写的过渡训练进行研究而写的专题论文。

一、阅读与写作关系密切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拓展和延伸,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为了加强作文训练就必须加强阅读教学,而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依据就是教材,摒弃教材而进行的教学都是不可取的。因为我国各个学校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经过各个专家组精心编排的,现在高中语文教材有人教版、语文版、湘教版、苏教版、鲁教版等很多种,各个版本虽选取篇目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个版本都是选取了那些文质兼美、流传甚广的经典美文。

所谓经典美文应该是那些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淡忘,不会因地域的改变而被人误解,应该是那些超越了时间、地域,超越了国家、民族,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的作品。而现有教材中许多的篇目就是这样的经典美文,我们教学就应从这些文章入手加强阅读训练,并带动作文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要“读好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所以教师就更应该把教材作为“砖”抛给学生,那么就可以帮学生引出“玉”来。让学生在学习了课本中的经典美文之后,能习惯阅读,热爱阅读,使阅读经典美文成为一种自觉的需求。因为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热爱了阅读,在广泛、大量阅读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自然地能吸收养分,那么自然而然就能让原本贫乏、寡淡的词汇丰富起来,让原本单调、重复的结构充实起来,让原本平庸、无味的思想睿智起来。让学生变得更有文采,更博学,更有内涵。在这个基础之上再让学生写作,那么学生就不再会觉得无话可说,无章可依,无论可立了。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就注重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甚至有时就把阅读课当成作文课,让学生在阅读经典作品、品味经典作品的基础上,提高作文能力。

二、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一)从诗歌中学习诗意的语言和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具体明确、文通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能根据日常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作文、生活化作文和创造性作文。

在进行此课题时,笔者从高一学生入校开始,先从语言文字角度进行积累。笔者特别重视诗歌教学,因为学生可以通过诗歌的学习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韵律和节奏。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即是现代诗歌单元,笔者重点鉴赏了《再别康桥》及《雨巷》这两首诗,从中让学生感受现代诗的用词、节奏、意境,告知学生在作文中可运用这样诗意的语言,它会让文章语言优美,还会使文章呈现出诗意的感觉。比如作文教学课让学生写命题作文《军训感受》时,有位同学在作文的第一段写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军营的迷彩。那军营中的绿荫,那绿荫上的甬路,那甬路上的石子,在我的心头荡漾。”此生对于《再别康桥》可说是现学现用,活学活用,很生动地表达出对军营的难分难舍的离情。

(二)从散文中学习修辞和遣词造句及意境

学习散文单元的篇目就不仅仅要像学习诗歌那样学习语言,而且还要在遣词造句的基础上,学习修辞手法和意境。

(1)学习修辞。比如学习《荷塘月色》时讲解“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写出了“走进男生寝室,鼻子仿佛被重重得打了一拳。”此生非常生动地把走进男生寝室时闻到的刺鼻的味道转化为了感觉,男女同学均产生共鸣,效果非凡。学生在这种仿写、讲评、交流之后,对通感这种修辞手法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2)学会仿用。在学习完散文单元之后的练笔中,学生写出了这样两个句子。“天山的云,遮掩了月亮的光辉,酝酿着一场洁白的雪,若是下雪,教学楼前坐落着的鲁迅雕像就要换上白袍子了。”“走在雪中,折沿弯路,微弱的光会轻轻的拍在你地身上,下的雪黏在你的身上。呼出一口雪色般的雾气揉进这冷厉的风花中。树头秃了顶,雪积树杈间,在街道上排列,形态却显得各异。每个人都匆匆地擦肩而过,仿佛世上独有自己,超脱了俗世,行走在寻道的路上。”

(3)学习意境。学生在作文《房前屋后》中这样写“临近门口的地面上,青苔稀少了许多,像是谁用手握着些绿粉撒在台阶上面。我沿着屋子从前院走向后院,踩在夕阳透过的梨树叶子缝隙撒下的金黄的点点光影上,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刚刚学过的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

(4)学会升华。学生在体会了散文的抒情功能之后就有了这样精彩的句子“一滴水要经过多么惨烈的痛苦才能凝结并裂变成美丽的雪花呢?人生要经历过多少痛苦的磨难才能更加练达而灿烂呢?”

(三)从各类文学作品中学会谋篇布局

在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提高之后,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学习谋篇布局了,这种教学的经典范文,议论文莫过于的《谈骨气》,散文则可以学习陆蠡的《囚绿记》,至于小说则精讲莫泊桑的《项链》和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同时给学生推荐“四大短篇小说巨匠”的短篇小说集,让学生课外阅读。由于篇幅所限此处则不引用学生的文章。

(四)在文言文中学会改写,学习古人的情怀

在文言文教学时,也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把文言文改写成现代文或写作文言文作文。首先精讲教材,然后在作文课上我下发了高考高分作文《赤兔之死》及《绿色生活》,让学生知道考试、高考可以用文言文形式写出高分作文,那么学生就会格外关心。

比如在讲《孔雀东南飞》这篇长篇叙事诗时学生特别喜欢,又恰逢学校要进行课本剧大赛,我所任教的高一(二班)的学生就编写了该诗的演出剧本,并在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再比如讲了李密的《陈情表》之后,一位同学给我写的请假条如下“生昊言,生以险衅,夙遭疾患,于沈既无伯叔,终鲜亲朋,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余夙婴肠病,常在床蓐,无人侍候。生欲苦学,则余病日笃;欲赴家园,则告诉不许;生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恩师以慈治吾班,凡在病患,尤蒙矜抚,况生病苦,特为尤甚。生之辛苦,非独吾班之人士及师亲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恩师矜悯愚诚,听生微志,庶生侥幸,药到病除,则昊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生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书以闻。”

我在班级朗读之后,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从此以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明显高涨了,而且一些同学也尝试用文言文交流、作文,教学效果非常好。

以上的例子都是笔者在阅读写作教学中所取得的些许成果。

另外我支持古人读书讲究的“眼到口到手到”的观点,让学生在阅读时大声朗读出来,同时用笔把个人认为优秀的语句画下来,并在旁侧做批注,这种不动手不读书的习惯让学生受益匪浅,日积月累的语句最后可让学生编辑成个人作品集,在班级的图书园地展览,让学生借阅,互相品鉴,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

总之,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认为除了让学生学会阅读、热爱阅读之外,还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因为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老师的指导是打开写作大门的钥匙,教师把学生引导到了写作的天堂中,学生自然会从中体会到快乐,也就乐于作文了。

篇8

田中禾小说的诗性意蕴,首先表现在其作品的谋篇构思之中。在他的小说里,无论是累累数十万言的鸿篇巨制,还是万言、数万言的中短篇结构,无不漫溢着厚重悠远的生活韵味和人生哲理。他的长篇代表作《匪首》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力作。

若对《匪首》严格界定,它应该属于一部历史小说。小说透过一个家族的经历和变迁以及这个家族三兄弟[姬有申、杨蒹之、杨季之]之间的心灵对抗、感情纠葛,来再现当时豫西南地区风云变幻、动荡不安、匪患丛生、民不聊生的历史情状,并试图剖析和探讨形成这种历史情状的深层原因。这三个人物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们个人,三个人之间的心理冲突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官、商、匪三种文化的激烈碰撞和搏斗,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如匪情匪患、商业争斗、、风物民情等现时情状具体真实生动细微,众多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性格形成的发展脉络把握准确精当,这些真实具体细致入微的刻划与叙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豫西南地区的世情风貌,真可谓一部活灵活现的特定地域的历史教科书。

但是,《匪首》又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历史小说。田中禾也并没有把它当做一部纯粹的历史小说来写,而是打破了传统历史小说的写法,直接站在今天的角度,运用诗性的语言和哲人的目光,透过幽深的历史隧道,去观照和叙写中国三十年代前后豫西南的社会生活。作者继承了中国文学重情蕴,重性灵的传统,把自己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意识直接寄寓在鲜活生动的乡土历史之中,努力让小说的建构和语言神秘化、散文化,使整个作品以散文式的叙事笔调自由驰骋瑰丽的想象,以优美含蓄的诗化语言抒写感觉和情感,必要时甚至穿插梦境、幻觉、潜意识等现代手法,即使在写民风民情时也时时注意描绘人物的感受,设置象征物和象征性场景。这些诗性手法的综合利用,大大拓展了作品的社会容量和思想容量,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隐喻性、暗示性、象征性、抽象性和诗性,使整部小说境界旷达宏大,意境神秘深邃,实与虚、藏与露、隐与显相互交织,互生互补,形成了虚实相映、隐现互陈、亦真亦幻、亦情亦理的美学意境。

除却长篇小说,田中禾的中短篇小说也都漫盈着这种令人神牵魂绕,感悟万千的诗性意蕴。无论是他的成名作《五月》,还是他后来相继发表的《南风》、《枸桃树》、《明天的太阳》、《轰炸》以及他的小说集《落叶溪》等,都无一例外俱是如此。《五月》的香雨五月回家探亲,正赶上农村的丰收季节,但她看到的却不是农民丰收后的喜悦,而是丰收带给农民的无奈和艰辛。作品聚焦在卖粮难上。香雨的父母及全家为弄到卖粮条儿四处奔波、求告无门,两天两夜忍饥挨饿排队等候,等来的却是质检员的无端挑剔和肉体加精神的双重折磨与打击。这些变化迫使香雨来重新思考现实中农民的生活与出路,觉得妹妹“是该寻一条别样的路走”。最后妹妹改娃终于走了“一条别样的路”。在这篇小说里,作者的情感向度是显而易见的,小说在结尾部分浓墨重彩描绘明媚阳光照射下的乡野景色,年轻健壮、充满青春活力的改娃在阳光和美景的调和色调里雀跃前行。这一切都表达出作者对改娃所选择的新生活道路的欣慰和肯定。如果我们打破体裁形式的界限,可不可以说《五月》就是一首用小说语言写成的喻义深邃、令人深思的诗章?

不仅仅是田中禾小说的谋篇建构充盈着沉郁悠远的诗性,其实他的小说里的人物,每一个也都是一首丰润饱满真切感人的诗。这种诗性的人物当首推长篇小说《匪首》中的母亲形象。

《匪首》中的母亲是田中禾塑造的一座巍峨沉郁的大山。她简朴、善良、宽厚仁慈、吃苦耐劳、刚毅果断、坚韧不屈,身上闪射着中国传统伟大女性的那种摧不垮,压不倒的斗争精神,在任何打击和灾难面前,都从容镇定,临危不惊,以大无畏的气概迎接命运的挑战,全力战胜和克服困难。作者并没有直说母亲是神,他仍然在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写生活中的具体的母亲,但他在叙写的时候将母亲虚化、神化、拔高了,母亲就成了作者心中的“神”。《匪首》中的母亲是智慧的象征,是能力的象征,是人类爱的象征。作者在母亲身上浓缩和凝聚了中国传统母性几近完美的人格精神,母亲的身上体认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她是作者崇拜母亲心理情结的集中体现。

同《匪首》中塑造的诗性人物形象一样,田中禾在他的《五月》、《坟地》、《最后一场秋雨》等中短篇小说中,都塑造出了一个个勇于同命运奋力抗争、争取自由生存的诗性人物。《五月》中的改娃勤劳纯朴,沉默寡言,但她的身上却没有中国传统女性的安分顺从,艰辛难熬的生活把她打磨成了一个倔犟刚强、善于思考的人。《坟地》中的爱弟走得更远,她勇敢地摆脱世俗的偏见,深爱着被人唾弃的常十三。《最后一场秋雨》中的大凤则更多带着原始的野性和刚勇。在她扭曲的行为背后,透示着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疾恶如仇、正直和傲然,她那不怕官、不惧上的无畏精神,不正是今天的许多现代人身上所缺失的吗?

田中禾小说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其诗性的建构和诗性的人物,而且还有其诗性语言铺陈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田中禾的小说语言是一种诗性语言。但是他的这种诗性语言,又与先锋小说家们的诗性语言所不同。先锋小说家们的诗性语言,是从价值的相对观念出发,着意摧毁虚构世界与经验世界的对应关系,走向了对既有语言形式的颠覆之路。田中禾小说的诗性语言与先锋小说家们的诗性语言截然不同,他追求的是中国传统具象语言与意象语言之间的统一,既注重依倚生活的率真写意,又强调俯视生活的潇洒抒情,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散文化的诗性语言。

田中禾小说的诗性语言无处不在地体现在他的小说里,但最精彩之处还是表现在它的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上。其中,最让人感到震撼和深思的还是他的环境描写。这种环境描写包括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即生存环境的描写。《南风》中的环境描写是通过石海的视角来完成的:“刺槐林,灌木丛,红砖瓦房,黑旧草房,泥剁的刚可钻进一个人的茅厕,大路沟车辙翻出一道道硬泥。”作者在作品里有意识地反复描写那一道道荒坡,一座座坟丘,颓败的没有门楼和门扇的板打的院墙,断肘的吱吱作响的木椅,木纹、榫眼松动、藏满灰尘的小桌,昏黄的灯光下庄稼人的血战――赌博。这些又实又虚的环境描写,不就是二十世纪中叶中国农村的真实写照吗?

在田中禾的小说里,景物描写俯仰皆是,而且手法花样翻新、多姿多样。他不仅在描景时努力突出景物的地方特色,还时时在静景中掺入人声笑语、鸟语花香,以构成动态的艺术画面。《枸桃树》写“秋天的田野,晚风清清爽爽从绿绿莽莽的庄稼地里掠过,大自然发出怡悦的鸣籁,蟋蟀响亮地悠远地叫着”。“树叶在头顶上哗哗闪过,好像 疾飞的绿翅鸟”。冬天里“风摇撼着干枯的槐树林,树上冰凌嘎嘎崩响,世界被冰冻结了,只能听到大自然的喧嚣”。《鬼节》中写鬼节时人们放河灯时的情景:“河灯是用小木板粘着松香,点着,放下水,顺流荡漾。站在西河码头,远远望着黑蒙蒙的河面,先是三两点,像鬼火一样,随着水流起起伏伏。接着,船上隐隐传来锣鼓声[这是惊醒鬼魂来取灯],河里的灯也多起来,远远近近,点点行行。那时候我觉得河水宽阔无边,黑暗中大地失去轮廓,山野化为淡灰一片,周围是无边际的神秘,人世似乎已经不存在。每盏小灯像一个游魂,在隐约间飘飘荡荡。我感到毛发悚竖,心里涌动着博大的怜悯和感动,在不知不觉中流下泪来。”这些景物描写或作为主体事物的背景,或用来烘托环境气氛、铺垫人物,或借以外化人物心灵,或用来抒发作者自己的感情。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描写,来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社会和人生的顿悟,进而启迪人们心灵中的美好精神。

篇9

课题

花之歌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花的作用及其神韵和品格,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

教学

重点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花的爱恋与赞美。

2.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丽。

教学

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奇特的想象。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人们都喜欢花,那五颜六色、清香四溢的鲜花装点了人们的生活。我们随时随地可见那些美丽的鲜花:生日宴会上的康乃馨,婚礼现场的红玫瑰,校园花坛里的白牡丹……人们赋予鲜花许许多多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加深对花的认识,让我们来看看黎巴嫩的纪伯伦是怎样看待鲜花的。

谈话环节可以创设一个氛围,使学生兴趣被激发,能够集中精力到新的学习任务中来。

(板书课题:花之歌)

2.

纪伯伦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出示课件2】

苍穹

坠落

孕育

冠冕

赠予

祭献

摇曳

旖旎

馥郁

凝视

琼浆

婆娑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

1.在文中,作者将花比作了什么?

(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板书: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诸元素之女

礼品

婚礼的冠冕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同学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出示本课的难理解的词语,便于学生用较短的时间掌握这些词语,为理解课文打基础。同时,还可以学到一些学习词语的方法。

以问题方式来引导学生读懂文意,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明确,注意力集中。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课文的大意也就明确了。

2.教师范读课文。

【出示课件3】

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

(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变黄,冬天枯萎。等到春天来临,鲜花又重新开放。在自然界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出示课件4】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我”是野地里的花,“我”在晨风中看着太阳升起来,光明降临;傍晚时分,群鸟归林,我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地从西山头落下去。“我”是属于自然的,我享有和自然界其他生命同样的生活。)

【出示课件5-7】本文想象奇特,综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说一说。

(文中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

预设:“我是大自然的话语”“我是星星”“我是诸元素之女”“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感知一些优美句子的特点,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

“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这些句子都是拟人句。

“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这组句子是排比句。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板书:仰望高空

对光明心驰神往)

小组讨论,教师指导,使学生能够从更深层次来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对比阅读,学会想象。

1.自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说一说这段文字与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想象奇特)

2.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习在叙述中加上奇特的想象,让文章更加生动,耐人寻味。)

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认识奇特想象的好处,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合理运用。

板书

内容

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花之歌

诸元素之女

仰望星空

礼品

对光明心驰神往

婚礼的冠冕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坠(duò

zhuì)落

祭(sì

jì)献

凝(yí

níng)视

朝(cháo

zhāo)露

仰(yǎng

yáng)望

哲(zhé

zhè)理

二、按要求写句子。

1.我是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缩句)

2.芳草为我优美的舞姿鼓掌。(改为反问句)

三、选词填空。

孤芳自赏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

;我从不

,也不

【答案】

一、zhuì

níng

zhāo

yǎng

zhé

二、1.我是星星。

2.难道芳草不为我优美的舞姿鼓掌吗?

三、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课后反思

《花之歌》通过花语的倾心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既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又袒露出了花的凋谢命运,纪伯伦的诗有着哲理寓意深邃,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点语句。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语言的魅力内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阅读纪伯伦的作品帮助很大。

最后通过对比阅读总结写作方法,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由于注重了写作方法的学习,对朗读的指导就比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备课素材

【作者介绍】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兴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自己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经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示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

1931)。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浪之歌(纪伯伦)

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里,为的是将我银白的浪花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的炽热。

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她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我生性执拗,急躁;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脚下。

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

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

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呜呼!彻夜不眠让我面容憔悴。因为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雨之歌(纪伯伦)

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

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的皇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我是他们之间传情的信使: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

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尘世

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得草木更加清润迷人。在寂静中,我用纤细的手指轻轻的敲击着窗户上的玻璃,于是那敲击声构成一种乐曲,启迪那些敏感的心扉。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辨字组词。

冠(

增(

凝(

寇(

赠(

疑(

浆(

仰(

孤(

桨(

抑(

狐(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礼品

)的风光

)的眼睛

)的琼浆

)的小草

)的叫声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我在原野上

,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

,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句子中的括号里。

2.用“

”画出这段话中写花的作用的句子。

3.用“

”画出这段话中写外界关注花的句子。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发挥自己的想象,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写句子。

例: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参考答案:

一、冠军

日寇

增加

赠予

凝视

可疑

泥浆

船桨

仰望

压抑

孤单

狐狸

二、贵重

美丽

明亮

美味

顽强

动听

三、1.摇曳

呼吸

察看

凝视

2.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眼界越开阔,精神享受愈丰富,追求美感愈迫切与繁多。

社会风气影响着中学生的审美观、欣赏观。如果没有正确的诱导。让社会各种思潮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会让部分学生迈入审美欣赏的误区。

建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从语文课本的内容看,从诗歌到戏剧,从散文到小说,从长篇到短篇等等都有涉及,是对学生进行艺术审美训练的很好的材料。

1.诗歌的审美欣赏

1.1 诗歌教学的表意理解。初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步是诗歌字、词、句、段的表意理解。只有理解了字、词、句、段的表意,才能进一步深入到意境之中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利用学生手头的工具书读懂诗的表层意义。

1.2 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意境审美欣赏,才是教学的重点,这也是学生思想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最好方式。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欣赏中,并不是所有表象信息和情感信息之间的联系都建在直接的经验之上。许多表象和情感的联系,被沉淀下来。由于传统的、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原因,这种联系形成了一些固定的信息。由于历史的沉淀使这些信息蕴含了自身的情感意义,也能唤起相应的情感信息。见"春叶绿枝"而知春意浓浓、生命勃勃,见"秋果"而知丰收,见"松菊"而知高洁,见"松柏"而知友谊长青,长城、大漠、瀚海总有苍凉的边塞情调;南浦、长亭、兰舟往往连结着离情别绪;夕阳、残月、秋霜常常沟通着凄苦的意韵……等等。诗的意境是创作者通过情感体验与文字描绘而创设的自然与情感环境。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创设了千里明月夜,独居孤旅人的自然意境;而那种长期客居异乡,怀才不遇,志不得伸,见明月圆而思家人圆的少知音,寂寞冷清,思乡情浓则是诗人创设的情感环境。

2.带领学生赏析美的语言

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字字珠玑、声情并茂的美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美感。这些美文中美的语言能感染和熏陶学生。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我们在讲解时就应该重点分析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像文中的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烘托、比较、联想等表现手法和作家遣词造句的高超技巧,我们都应作出详尽的分析,力求让学生受到语言美的陶冶。高尔基说:"语言使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因此,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使散文在表现情感和反映生活上更自由、更生动,也使文章充溢着特殊的魅力。"好的文辞就是思想的光辉",一位批评家如是说。由此可见,分析文章的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艺术的美尤为必要。

3.启发学生对美的充分想象

别林斯基说:"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最主导作用的是想象。"因而,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审美对象(课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道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的形象、姿态、特性,让文章描绘的画面在脑海中"活"起来。例如教学《陌上桑》一文时,我先让学生仔细品读侧面描写罗敷的文段,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模仿"行者"、"担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动作神态,想象他们"相怨怒"的情景,从而体会罗敷的美。如此,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来填补课文"只字未提罗敷如何美的空白"。

4.读想结合,体会语言美

读,是学生准确传递语言信息的训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是因为学生在读的训练中往往伴随着思维活动,伴随着想象,同时也是伴随着感情的。因此朗读的训练有利于学生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去,接受美的熏陶,体会到语言的美。如《观潮》一课,在教学"潮来之时"这部分时,我让学生进行自由读、比赛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风景之美。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仿佛看到了江潮如千万匹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的壮观景象,仿佛听到了江潮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从而进入了文章表现的雄浑壮阔的意境之中,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如《瀑布》一课,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到了诗歌中的和谐美、节奏美,作者把自己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瀑布形象比喻成"一道白银、一座珍珠的屏、烟、雾、尘",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生动、形象的语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