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的比喻句范文
时间:2023-03-19 09:2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书的比喻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书是阶梯,能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
3、书是春风,能舒坦发困之心。
4、书是知识的宝库,使无知者变得博学多才。
5、书是人生的路标,他指引着我们的人生。
6、书是泥土,能生长万物之精。
7、书是一架望远镜,让我们的视野更宽更广。
8、书是一扇窗,只有打开了,才能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
9、书是阳光,能照耀万物之灵。
10、书是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方向。
11、书是良师,能教导我们健康成长。
12、书是一条船,载我们去知识的海洋远航。
篇2
一、利用k的几何意义
如图1,若点P(x0,y0)是反比例函数y=上的任意一点,则有x0・y0=k,即x0与y0的积必是一个定值.过点P分别作x轴和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M、点N,则PM=ON=y0,PN=OM=x0,于是S矩形OMPN=x0・y0=k.而SOPN=SOPM=x0・y0=k.
这就是说,过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作x轴和y轴的垂线,两垂线段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等于k,或以该点与垂足、坐标原点为顶点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k,这是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
图1
例1 (2012年辽宁丹东)如图2,点A是双曲线y=在第二象限分支上的任意一点,点B、点C、点D分别是点A关于x轴、坐标原点、y轴的对称点.若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8,则k的值为( ).
图2
A.-1 B.1 C.2 D.-2
解析:四边形ABCD被两条坐标轴分成四个小矩形,由对称性知每个小矩形的面积相等,都等于2.由k的几何意义知k=2.由双曲线y=的一支位于第二象限知k
例2 (2012年辽宁铁岭)如图3,点A在双曲线 y=上,点B在双曲线y=(k≠0)上,AB∥x轴,分别过点A、B向x轴作垂线,垂足分别为D、C.若矩形ABCD的面积是8,则k的值为( ).
图3
A.12 B.10 C.8 D.6
解析:反向延长AB交y轴于点E,则四边形ADOE与BCOE都是矩形.由k的几何意义,得S矩形BCOE=k,S矩形ADOE=4.
于是S矩形BCOE=S矩形ADOE+S矩形ABCD=4+8=12,即k=12.由双曲线的一支位于第一象限知k>0,从而k=12.故选A.
例3 (2012年湖北荆门)如图4,点A是反比例函数 y=(x>0)的图象上任意一点,AB∥x轴交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于点B,以AB为边作?荀ABCD,其中C、D在x轴上,则S?荀ABCD为( ).
图4
A.2 B.3 C.4 D.5
解析:过点A、B作x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F,则四边形ABFE、四边形AEOP和四边形BFOP 都为矩形.
设AB交y轴于点P,则S?荀ABCD=S矩形ABFE=AB・OP.而S矩形ABFE=S矩形AEOP+S矩形BFOP.由k的几何意义得S矩形AEOP=2,S矩形BFOP=3,于是S?荀 ABCD=S矩形ABFE=2+3=5.故选D.
二、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对称性
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关于坐标原点对称,这是反比例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 在解答一类求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相结合的图形面积的问题时,灵活运用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对称性非常有效.
例4 (2012年山东威海)下列选项中,阴影部分面积最小的是( ).
A B
C D
解析:对于选项A,阴影部分由两个小三角形组成,由k的几何意义知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都等于×2=1,故S阴影=2.
对于选项B,阴影部分由两个小三角形组成,由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对称性知两个小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由k的几何意义知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都等于×2=1,因此S阴影=2.选项D亦是如此.
因此选项A、B和D中阴影部分的面积都相等,选项C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必然最小.故选C.
说明:上面的解法没有算出选项C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而是根据选项A、B和D中阴影部分的面积都相等,说明选项A、B和D中阴影部分的面积都不是最小的,从而排除选项A、B和D,剩下的选项C必然是阴影部分面积最小的.
三、直接计算
计算有些图形的面积,既不便利用k的几何意义,也不便利用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对称性,此时可以用反比例函数图象某点的坐标(横坐标或纵坐标)表示出有关图形的边长和高,顺利求出图形的面积.
例5 (2012年湖南株洲)如图5,直线x=t(t>0)与反比例函数y=,y=-的图象分别交于B、C两点,若A为y轴上的任意一点,则ABC的面积为( ).
图5
A.3 B.t C. D.不能确定
解析:由题意,得B(t,),C(t,-),所以BC=| -(-)|=,所以SABC=BC・t= ・・t= .故选C.
例6 (2012年山东德州)如图6,两个反比例函数y=和y=-的图象分别是l1和l2.设点P在l1上,PCx轴,垂足为C,交l2于点A,PDy轴,垂足为D,交l2于点B,则三角形PAB的面积为( ).
图6
篇3
各科室:
为了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健康扶贫中的优势和作用,结合卫生院的实际情况,经院班子讨论决定,在院内举办一次中医适宜技术大比武。
一、大比武目的
为了进一步提升卫生院医护人员对中医适宜技术的熟练掌握,使中医适宜技术在健康扶贫工作中更好的发挥作用,让广大群众能方便享受到“简、便、验、廉”,安全有效的中医服务。通过大练兵比武,营造学知识、练本领、强技术、务实基础的浓厚氛围,办人民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
二、大比武领导小组
组 长:xxx
成 员:xxx xxx xxx
三、大比武人员
全院医护人员均参加大比武活动。
四、大比武内容
(一)基本理论。主要测试中医适宜技术基础理论知识,进行闭卷测试,理论占总分的40%。
(二)技能操作。通过抽签的方式,每个比武人员抽2种适宜技术,技能部分占总分的60%,项目为:刮痧、推拿按摩、拔罐、艾灸、贴敷,评分标准详见附件。
五、大比武时间
拟定于 2018年11月28日,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六、奖励情况
本次中医适宜技术大比武按照总成绩,奖励前六名、根据获得的名次奖励价值不等的礼品各一份。
附件:1.拔罐评分标准;
2. 推拿按摩评分标准;
3. 刮痧评分标准;
4. 艾灸评分标准;
5. 贴敷评分标准;
篇4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投资环境日益改善,我国吸引外资取得重大进展,2002年我国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外商在我国投资区位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湾地区;同时,60%以上的投资额又投入于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地域和行业的集中性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区域产业集聚现象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与此同时,产业集聚又是吸引外资进入的重要因素。由于集聚区域内的产业具有同质性和关联性,企业大多从事相同、相似或辅的经济活动,由此带来的群体效率、低交易成本和高回报率是外资积极进入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在那些外资主导的产业集聚区域,跨国公司通过作用于集群的人力资本、生产技术、管理水平、产品外向度等方面,全面提升了产业集群的综合能力。这是导致外商在外资较密集的区域内加大投资的重要原因。
江浙两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集群现象都很明显。但就两省产业集群形成的机制来看,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江苏省产业集群的形成,外商直接投资功不可没,国外资本、政府主导为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动力,FDI和产业集群关系密切。而浙江省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浙江自身的民营企业,民营资本是其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动力,FDI和产业集群关系并不密切。本文以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就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问题,探讨在江浙两省是否也存在着上述差异,由此引发人们对高技术产业发展路径的思考。
二、江浙两省高技术产业发展规模及集聚量化分析
(一)江浙两省高技术产业发展规模
近10多年来,江浙两省的高技术产业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产业规模不断提高,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江苏,可谓是飞速发展,其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国高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11.56%上升至2008年的20.86%。而浙江发展相对缓慢,占全国的比重始终徘徊于5%。由于浙江在引资方面相比江苏存在着时滞性,导致目前两省引资规模存在差距,由此也造成了浙江与江苏在高技术产业发展规模上的差距不断扩大。
(二)江浙两省高技术产业集聚的量化分析
为了解江浙两省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情况,我们将运用地方专业化指数(又称区位熵)进行度量,该指数通常被用来测度某地区的生产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异。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qij是表示地区i的产业j的产值,qj是产业j的全国总产值,qi表示地区i的全部工业产值,q是全国工业总产值。当某一地区某产业的地方专业化指数βij>1,说明该产业在该地区存在着集聚现象,其值越大,集聚程度越高。
本文收集了江浙两省及全国1997-2008年的高技术产业产值和工业产值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江浙两省1997-2008年高技术产业整体及分行业的地方专业化指数(见表1)。
由表1可知,就产业整体来看,高技术产业在江苏呈现出较高的集聚水平,特别是2003年以来,产业集聚程度不断增强,体现出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强劲发展;而浙江省虽然工业发展在全国一直表现不错,但高技术产业却未能同时凸显出其优势地位,集聚水平很一般。分行业来看,江苏省在电子及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方面表现出较高的集聚水平,浙江省则在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方面表现出较高的集聚水平。
三、江浙两省FDI与高技术产业集聚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 高技术产业集聚对FDI影响的实证检验
1.模型的建立
当某一地区某产业的区位熵βij>1时,说明该产业在该地区存在着集聚现象。但是该指数也存在一些不足,其最大的缺陷是没有考虑到企业数目的变动情况。因此,本文借用了集聚程度系数——产业集聚指数来衡量高技术产业集聚程度,其表达式为:
其中,αij为地区i产业j的集聚指数,βij为地区i产业j的区位熵,Sij为地区i产业j的企业数。该指标将企业数也涵盖在内,相对于区位熵能更显著地表示产业集聚程度和集聚规模。将外商直接投资额作为被解释变量,产业集聚指数作为解释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考虑到宏观经济变量一般存在着异方差,取对数后可消除宏观经济变量异方差,并能使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呈线性关系,所以本模型对所有变量均取自然对数。回归方程为:
式中,β0为常数项,β1为待估参数,ξ为随机扰动项。
2.实证检验结果
利用1997-2008年间江浙两省的高技术产业集聚指数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及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实证检验结果见表2。
表2检验结果显示,对江苏和浙江检验的结果,其判定系数R2分别为0.804和0.735,模型拟合程度较理想。同时,两省均通过了回归方程F检验、回归系数t检验、残差序列自相关D-W检验。由江浙两省产业集聚指数β1的数值可知,当高技术产业集聚度每增加1%,江苏省和浙江省实际利用外资额(万美元)分别增加0.549%和1.112%,即随着高技术产业集聚度的提高,江浙两省引资量均会增加。
(二) FDI对高技术产业集聚影响的实证分析
1.模型的建立
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区域内该产业企业数或就业人数的变化上,因此,本模型用高技术产业企业数及就业人数的变动来测度产业集聚程度的变化。选用江浙两省的高技术产业的企业数及就业人数为被解释变量,FDI作为解释变量,考虑到FDI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我们将FDI进行了滞后一期处理。回归方程为:
式中,y为高技术产业的企业数或就业人数,β0为常数项,β1为待估参数,ξ为随机扰动项。
2.实证检验结果
利用1997-2008年间江浙两省的有关数据及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实证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不管以企业数还是就业人数为研究对象,就FDI对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江浙两省均很好地通过了判定系数R2、残差序列自相关D-W、回归方程F及回归系数t检验。当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万美元)每增加1%,江苏省和浙江省高技术企业数(家)会分别增加1.007%和0.611%;高技术产业就业人数(万人)分别会增加1.210%和0.508%。
从企业数及就业人数进行考察,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提高产业集聚度的作用明显。
四、实证分析结论与相关建议
根据上述检验结果可知,在江浙两省内,FDI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均存在着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FDI可以为江浙两省高技术产业群的萌生创造条件并影响其形成和发展,形成外资驱动型高技术产业群;另一方面,江浙两省高技术产业集聚也是促使外商在江浙两省进行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此研究结论与许多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相一致。同时可看出,影响的力度上两省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另外,也论证了虽然浙江省传统产业集群与外资的关联性不强,但对高技术产业来说则不一样,高技术产业的集聚与外资的进入还是呈现出较强的关联。下文将围绕浙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吸引和利用外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对其他省市亦有参考价值。
(一)继续加大引资的力度
浙江政府应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外商投资;应加强宏观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证为外商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应加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园区的建设,完善园区配套设施,使园区从单纯的“工业载体”向工业化、城市化统筹发展的“城市经济体”转变。
(二)继续优化引资结构
像高技术产业中的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广东、江苏、上海3地产值已占据了全国80%左右的份额,其他省份要明显地扩大份额难度很大。所以,浙江在继续注重发展其优势产业医药制造业的基础上,新材料、新能源及高效节能、光机电一体化、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领域应成为引资优先考虑的对象。最好实施与广东、江苏等地错位发展的战略,尽快实现由“高技术”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跨越。
(三)提升本地产业集群竞争力
浙江传统产业集群中的民营企业,应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多引进技术性人才,加大对高技术产品的开发,从而提升传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当浙江省的传统产业集群实现高端化,能为国际重要主导产业的跨国公司进入提供配套产品时,势必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
篇5
[关键词] 区域经济增长;城乡一体化;ADF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
[作者简介]石]芳(1988—),女,东华理工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徐 鸿(1968—),男,东华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无形资产与区域经济。(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系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导产业选择及政府扶持政策研究”(项目编号:JJ1201),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以及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DYCB12003)的研究成果。
一、引言
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是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我国现阶段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城乡之间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城乡之间二元结构突出。如何有效提高城乡之间的融合度,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选取了 2002-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南昌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南昌市城乡居民收入差异进行了计量分析,以正确认识与评价区域经济增长与城乡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为努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了科学的对策与建议。
二、区域经济增长与城乡一体化关系研究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文章选取了南昌市的9个县和区[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青山湖区]作为一个典型的代表:以南昌市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和城乡居民收入差异[CXCY]作为两个变量,此处的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我们以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相加后的总和与第一产业之差作为代表。实证分析中采用的2002-2011年的年度样本数据均来源于《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对GDP、CXCY进行自然对数变换,以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性,变换后的变量分别用LNGDP、LNCXCY表示(本文所有的检验都用Eviews6.0软件完成)。
(二)变量的平稳性(ADF)检验
传统的回归分析要求所选的时间序列数据必须是平稳的,以避免伪回归现象。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时间序列数据都是非平稳的,所以,我们必须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ADF)检验,又称为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ugment Dickey-Fuller)方法进行检验。对样本数据及其差分项的检验结果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所有变量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而2LNGDP和2 LNCXCY的检验统计量分别为-4.04和-3.31,小于5%的显著水平下所对应的临界值-2.02,即所有变量时间序列的二阶差分都是平稳的。因此,这两个时间序列为二阶单整,两者可能存在着协整关系。
(三)变量的协整检验
由单位根检验已知,这两个时间序列为二阶单整,而不平稳的时间序列不能直接用OLS(最小二乘法)法进行回归,因此,需要通过协整检验来验证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检验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通常使用Engle—Granger两步检验法[也称E—G法]。先用最小二乘法对LNGDP和LNCXCY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LNCXCY=-0.2341+1.0100LNGDP
[-1.7022] [52.4055]
R2=0.9971,Adjusted R2=0.9967,F=2746.339
由回归方程得出,GDP每变动1%,将会促进CXCY变动1O1%,可见GDP的增长对南昌市城乡差异增长的长期效应较为显著。然后,再将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根据残差序列的平稳性来判定两者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回归方程与残差序列的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从协整分析的过程可以看出,残差序列检验统计量值为-1.70,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0%时的临界值-1.60,可以判断在10%的临界水平上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即在90%的概率下变量LNGDP和LNCXCY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南昌市城乡收入差异和与南昌市GDP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
(四)Granger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通常只能得出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而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Granger因果检验可以判定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因果关系。对LNCXCY和LNGDP做Granger因果检验,输出结果见表3:
检验结果表明:滞后期1期时,LNCXCY是影响LNGDP的格兰杰原因;LNGDP也是影响LNCXCY的格兰杰原因,两者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而滞后期2期时,LNGDP不是影响LNCXCY的格兰杰原因,而LNCXCY是影响LNGDP的格兰杰原因。上述结论说明南昌市GDP的增长导致了南昌市的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扩大,而南昌市城乡收入差异的扩大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南昌市GDP的增长。但是,从分析结果看:南昌市城乡收入差异与南昌市经济增长的短期效果比较明显:长期效果不明显。
通过对南昌市十年来城乡收入差异(即南昌市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相加后的总和与第一产业之差)和GDP数据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南昌市城乡收入差异和代表经济增长的GDP大体上具有同向的增长趋势,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南昌市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南昌市城乡收入差异的扩大,而南昌市城乡收入差异的扩大也影响了南昌市经济的增长。
三、结论
通过对南昌市GDP与城乡收入差异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区域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反过来又会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有效的治理。
第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的同时,要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努力实现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第二,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要建立城乡统一的产权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建立统一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使农村人口的职业转移与居住变迁以及社会地位的变迁同步进行;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等[1]。
第三,要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多方面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要建立起惠及广大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要增加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安全保障,消除他们对于失业、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2];解决农民的教育问题。
篇6
这堂课是给“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称的姑苏初一的孩子上的,但给我的感受是向浩导游陪同一群“老人”在苏州园林里漫步。那么悠闲,那么惬意。既有相互间的自由聊天、谈天说地的满足,又有瞥见风景、指点江山时的激动,更有沿着小桥流水不经意间走向风景胜处的惊喜与智慧。
1.教学目标的选择:小中见大。
听了很多作文课,还是第一次听到把比喻句作为一堂写作课的目标去落实的,充其量就是句子写作。如果放在写作训练序列中来审视,也应该是小学中年级的写作目标;如果放在初中,多半也是放在语言知识点训练中进行,划归到句式训练,而不放在写作中进行。
向浩这种小题大做的结果是什么呢?撩拨了听课者的兴趣,引发了听课者的思考,并通过他的课堂,让大家明白,比喻句不再是印象中的比喻句,比喻句的写作关乎写作表达是否形象生动,关乎写作中联想思维的开发,关乎写作审美与感官调动的方方面面,恰恰是学生写作中的至为重要的“据点”。点虽细小,作用颇大。
2.教学流程的推进:渐入佳境。
准确说,导入虽有点小幽默,但毕竟还属于平常。无外于“套近乎”“拉关系”“煽点情”。接下来,把自己作模特推出来,的确是要有点勇气的。苏州的学生挺厉害的,马上抓住了向浩的“肚子、脖子和眼睛”。说真话,这三点比起向浩的口才与智慧,还真不敢恭维太多。然而,向浩就有英雄王成的胆识,为了“比喻”向“我”开炮。
“向老师的肚子就像一个圆圆的大西瓜。”
“向老师的脖子就像一张几经折叠的白纸。”
“向老师的眼睛像黑珠子一样黑亮。”
更有学生说:
“向老师的肚子像被风吹鼓的船上的帆,也像吃得很饱的熊肚子。”
虽然这些比喻真的不美,但向老师很满足,因为,学生们被他调动起来了,学生们在不断的笑场中思维被激活了。向老师知道,人只有在特别兴奋或者特别放松自由的状态下,才会爆发出创造的智慧。
向老师发现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把“模特”的身份转让给了“柳枝”,课堂便渐次推进到了喻体的陌生化(通常是通俗化),继而是描写的生动化和角度的感官化(把“通感”戏份做足),最后围绕本体的博喻化的写作展示达到了课堂的最。而结尾处虽然略显匆忙,还是师生共读秦牧名句:“比喻是语言中的艺术,美妙的比喻简直像一朵朵色彩美丽的花,点缀着文学。”画龙点睛,结束课堂。
3.教学奖励的穿插:独到新颖。
整堂课给学生的奖励并不少,但印象深刻的至少有两处:一处是对第一个发言的学生奖励钱锺书的《围城》,另一处就是对比喻句写得好的一位女同学,老师奖励的是当场对该生的眼睛进行比喻描写。奖励名著之法,很有匠心,《围城》不只是中学生必需阅读的经典,更是比喻写作的典范之作,甚至可以称得上比喻大全。这样的名著,在这样的课堂上奖励学生,真是一石多鸟,意韵无穷。而向老师对比喻写得好的一个女学生眼睛的现场比喻描写,不只是简单地写作示范,也不只是简单地课堂奖励,更是整个课堂关于写作比喻句的三个重要环节的不断推进与发展的重要线索与思维动力。其妙其巧之新颖,胜似哑巴遇娘,满心欢喜,却无法言表,只能手舞足蹈。
篇7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教学;说话能力;教材内容;句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220-01
语言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石,只有让儿童的词汇日益丰富,语法日益准确,言语表达日益完整流畅,才能保证其思维日益发展。因为创造力既有发散又有集中,如果没有良好的语言发展条件和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思维缺乏连贯性,便很难理清问题的脉络,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加强低年级学生说话训练中,首先要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并在一定语句训练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因此,教师需要发展学生用固定、规范的句式练习说话甚至进行简单的写话,并在此训练中,基于学生在课文学习和自己阅读中积累的词语,展开想象,进行说话和写话。
一、读写结合,从课文中挖掘句式进行训练
在第二册语文快乐宫3中有一题,要求在为食品归类的基础上,练习用“什么是什么”“什么和什么都是什么”和“什么是什么,什么也是什么”的句式说话。在教学中,教师借此训练机会,在以往课文中搜寻相关句式,甚至把课文内容用相关句式提炼归纳出来,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在《花钟》一课,训练说“牵牛花是花钟,午时花和夜来香也是花钟”。在《水妈妈的孩子》一课中训练说“雾是水妈妈的孩子,冰、霜、彩虹也是水妈妈的孩子。”等等。
在教材后半段,多次出现比喻句的使用,展现了学生阅读内容的美感,学生也在比喻句中体会着作者描写的意境,感受到了语言的准确和优美。基于学生体会能力的要求和自身表达的需要,教师又通过课文内容集中训练比喻句的使用。通过《弯弯的月儿像小船》中“弯弯的月儿像小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这一句,让学生体会只有两个事物很像、有相同点时才可以使用比喻句,并且在两个事物之间用上“像、好像”等词语。接着又通过《天上一群小白羊》中“天上的一朵朵白云好像一群小白羊”来检验学生对比喻句的掌握,再通过《比尾巴》中各种动物的尾巴像什么的说话训练,通过《雪地里的小画家》中不同的动物脚印像不同的图画的说话训练来巩固比喻句的使用,并在训练的最后进行句式的提升,在《国庆节的夜晚》中,对于烟火的描述,训练用“有时像……有时像……有时像……”的句式说话。
集中的说话训练让学生牢固掌握了比喻句的使用,并在想象说话中充分发挥想象,培养了创造力。
二、想象说话,从课文插图中提取资源
低年级的课文编排非常适合此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学生很乐于接受课文的内容,在课文学习中充满了学的兴趣和表达的意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积极地提取说话的拓展点,利用色彩鲜艳、形态生动的插图,结合教材要求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在《花钟》中,介绍了三种花的特点——它们都可以通过开花的时间来给人们报时,还配有三幅清晰的图画,于是我让学生根据图画来介绍这三种花,包括它们的形状、颜色、气味和开花的时间,通过介绍不但能训练学生说的能力,也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筷子的传说》中,课文介绍了发明筷子的经过,在课后的拓展中,有关于雨伞发明的两组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编一编发明雨伞的故事,两组图画,学生们却通过想象编出了很多发明经过,说得有头有尾、有因有果,充分展现了它们丰富的想象力。
三、超越教材,拓展句式、语言训练
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语言精妙,不是教材就能全部涵括在内的,学生说话写话需要更多的句式和词语来引导和组成,因此必须在教材之外训练学生用更多的句式来开阔思维,用更丰富的语言来表达情感。于是,教师将此年级段的写话训练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每个看图写话下面都给出固定的句式,来训练学生语言使用的规范性。比如在《活动》中使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在《打扫房间》中使用“先……再……然后……最后……”的句式,在《喷泉》中给出“水花四溅”、“上下起伏”、“珠帘”等词给予提示,以句式为骨架,以词语为血肉,让学生的说话和写话变得灵动起来。
虽然在写话中教师给予了句式和词语的提示,但学生依然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想象对故事进行各种编排,对景物巧妙地使用比喻句,依然显示出百花齐放的景象。在超越教材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的同时,教师当然不忘教材的价值,教材中的语言,学生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最多,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如果能巧妙的运用课文中的个别词句在自己的说话写话中,也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
篇8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我们或许只是平凡的大多数。在英雄路过时,我们不能仅仅用带着羡慕的目光打量,更应适时地响起掌声,是赞扬,是祝福。(提出观点,简洁明了)
我并不是一个结果论者,但是那些动容的瞬间让我停不下思想的步伐,林则徐的那次连绵的阴雨,仿佛连大海也被打湿了。但我想说的是,那些无法参与相关销烟运动的平民的掌声是林则徐最大的荣誉,即使是一路北贬,我想相伴他的一定是一路的掌声。
那些为英雄鼓掌的人并非鲁迅笔下的看客,他们的掌声使生命的金树常青。(紧扣题意,处处突出“掌声”的意义)
在英雄们看来,掌声很重要。
英雄也需要掌声,正如上帝需要被人敬仰。多少英雄被历史埋没就是因为缺少他们应得的评价,毕竟,“花应羞上老人头”的那份豁达旷世,与历史的鼓掌声无关。我相信,生命对于真善美的每一信仰,不会被永远埋没,如教堂的明烛般照彻所有陷入阴霾的人生。(深刻)
曾经看过一个关于红学大师周汝昌的采访,这位久经沧桑的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红学研究会能给他配一个秘书,帮助双目几乎失明的他整理文献。在那么多年鄙夷、冷漠、忽视的目光中,周老先生这样的人,真的需要掌声。
这点掌声不仅是给英雄的敬意,更是对自己的激励。
在沉重如西西弗斯推动的巨石般的压力下,这点掌声如同荒漠里的甘泉,给干涩灰白的生活以春水过涧般的欢快。
我相信,这由自己鼓出的掌声如一缕来自时间深处的光,以其特有的翠绿汁液点燃我的生命叶脉,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伴我行吟道路,如四季歌咏悠长不息。
此刻,我顿悟,那些为英雄鼓掌的人也是英雄。这鼓掌声如同仙人掌对甘泉的酬谢,新芽对早春的问候。(三段文字都用到了比喻句,形象地阐述了掌声之于英雄的价值与意义)
在这鼓掌声中,我仿佛听到人类灵魂拔节生长的声音,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
星辰很远,而我们的手是可以触及的。
为那些英雄们路过时响起的掌声塑一组铜像是值得的,我相信,那是一组手手相连的雕像。
【考场得分】
(内容)25分+(表达)24分+(发展等级)10分=59分。
篇9
关键词:有效教学;把握整体;激发想象;适度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250-01
“有效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有效教学。关于“有效教学”,仁智互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的学者认为,凡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有的学者则认为,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发展良好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检验是否“有效教学”,当然是再正确不过的了,但这是最终标准。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谈几点体会:
一、扣住特色,把握整体
在教学《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中,对话描写是文本特色之一。笔者根据这一文本特色,在学生通读全文,把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综合训练:出示竺可桢爷爷与小男孩的对话,但标点没有——学生想要读通读顺这段话,首先就需要为这些对话加上标点;加上标点后,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当时的表情、动作、神态,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感受人物这样说话的动机,读着读着,学生觉得加上一些提示语后,读起来更过瘾。有了提示语作为坐标,学生投入其中,积极还原体验人物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感。
二、根据特点,激发想象
课堂提问在关键处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可以在平淡处引出新奇,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例如我在进行《三顾茅庐》的教学时,有些女孩子说自己不喜欢这篇课文,不喜欢历史。为此,这一课我又加上了情感目标,我把它分解为了两堂课,为的是能在教学中穿插相应的故事,用故事、悬念去调动情趣,去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
一开始,我带着大家明确了两位主人公:刘备和诸葛亮。先交流了对诸葛亮的了解,在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中,感受到诸葛亮的确是个奇才,然后让他们到文中去找哪些语句中反映出诸葛亮是个奇才。同学们找到了许多处,我把它们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两类。
我还特地引同学们去理解文章中以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描写的作用。文中有一段卧龙冈的景色描写。在孩子们读过之后,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感受这里的景色,我采用了范读,让他们闭上眼睛,边听我读,边想象卧龙冈的环境,充分感受后,说说对这个环境的印象,议一议什么样的人会居住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拿其他各类人的品味作了比较,看出诸葛亮是个高士、雅士。之后,我观察发现学生们回家看《三国演义》的多了,课间议论三国的也多了起来。
三、定位要求,建构自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要在互动中生成思想,生成情感,生成语言。这种对话是基于充分朗读、体验、感悟的对话。现实教学中,可能是由于考查教学效果方式的缘故,我们常常低估现在学生的水平,到小学中年级仍然将课文“咀嚼得很碎”,“一口一口喂给学生”。
在辅导学生学习《春日偶成》这首诗时,请学生们把古诗读准读通以后,笔者就提出一个直奔作者写诗动机的大问题:读读这首诗,你感受到当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一下子就能在短短的四句诗中找到“乐”字:“乐”是这首诗的灵魂,于是在“乐”的笼罩下,学生开始“乐在诗中”寻找能让诗人“乐”的美景,开始“乐此不疲”地在诗中寻找能让诗人偷着乐的理由,最终体会到原来作者是在美丽的春景中自得其乐。
四、循序渐进,立足整体
问题的设计,要先易后难,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梯度。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因而课堂上设计问题,必须在问题的难易上下功夫,让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每个学生的答问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如教学《天鹅的故事》中的“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第二次,第三次??”这几句,教师如果问:这几句话表现了老天鹅什么精神?学生不难作出答案,但理解却未必深刻。若教师改作以下提问,可谓振聋发聩:①这段话中有两个比喻句,第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比(突出地表现了老天鹅勇敢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②第二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又为什么要这么比呢(通过生动传神地描绘冰面的质感,从而来体现老天鹅的勇敢顽强。)?这样,在教者的引导下,通过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的提问,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就容易掌握了。
五、适度拓展,坚持练习
篇10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
【教学分析】
本次习作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作文要求: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者画的。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座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这一次的作文练习,重点是激发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积累下来的写作方法、写作思路、写作修辞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实践和应用。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秋天、画秋天,进行一次以“秋天”为主题的习作训练,在运用中学习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比较清楚有序地介绍秋天里的故事和有关秋天的画。
2.在习作中应用自己积累的语言。
【学前准备】
1.让学生到校园、大自然观察秋天。
2.搜集秋天的资料、拍秋天的图片。
3.学生画一张秋天的图画。
【学情预设】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的作文正值金秋时节,他们可以通过观察校园秋天的景色、野外秋游等方式感知秋天的美景。在体验中,积累关于描绘秋天的词汇。由于这个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写景,难度非常大。因此,教师在学习第三单元的过程中,由课文的学习迁移到写作上,并不断地鼓励学生画秋天的画,拍相片等活动。学生通过一周的积累,慢慢地感知秋天的特有的景物特点。
【教学设计的流程】
一、激发习作兴趣,集体展示作品
1.在习作前,同学们完成的小小任务:采集树叶、收集果子、拍照图片、积累词句、创作图画等。现在,就请你把成果拿出来,大家一起展示。(将图片、图画粘贴在教室后面的展板上。)
2.请你来给组员说说画上的内容或者采集过程的有趣环节来说一说。
3.小组派出代表上讲台讲关于体验秋天美景的小故事或收集资料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写作是三年级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最棘手的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有亲身的体验,教师带着学生去校园里采集秋天很特别的树叶。教师引导家长学生写作前秋游,去拍秋天的美景,去画秋天的图画。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慢慢地体验秋天的美,在细雨润无声中,慢慢地积累许许多多的写作素材,这个环节就是通过展示和讲故事等有趣的活动,去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回顾范文写法,有效学习迁移
1.每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再具体地分写秋天的雨的特点,是先总后分的结构。(总起句:每段的第一句话,有总起的作用。)
第一段: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第二段: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第三段: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第四段: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2.聚焦关键词。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总起句后面,选一些代表五彩缤纷的景物来写:叶子:银杏树的叶子,枫叶;水果:橘子、柿子、花卉:仙子。)用上好句(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句子)
3.修辞手法的巧妙应用。如比喻句: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如拟人句:美丽的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设计意图:有位作家说的写作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课本中的经典佳作的写作方法,是三年级学习写作的关键。特别是在这个单元,主题写秋天。重点是模仿《秋天的雨》一文,从文章的选材、结构和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模仿学习。在品读文章的同时,学生的脑海里已经构建了写秋天景色的思维。在作文教学之始,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三、欣赏秋天佳作,由对比促写作
1.以课文图画为例子,引导学生先说一说。
■
2.学生说说图画内容,教师出示对比的文章。
学生:
美丽的秋天
秋天来了,秋天来了!一排排大雁飞过蓝蓝的天空。
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金黄的稻田,一望无际。地里的高梁红红的,都成熟了。
果园的果子也熟了。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还有个小朋友在摘水果呢!
秋天真美丽呀!
教师:
美丽的秋天
悄悄地,秋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
秋天,秋高气爽。在高远的蓝天上,有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看一排排大雁唱着欢快的歌曲飞过蓝蓝的天空,好像在告诉人们秋姑娘已经来了。
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瞧!金黄的稻谷,就像一片金色的大海,随风翻起金色的波浪,一望无际,美丽极了。地里的高粱举起了火红的旗帜,就像熊熊燃烧的火把。
再看看瓜果飘香的果园,苹果露出红红的笑脸。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小朋友提着篮子迫不及待地去摘水果呢!
秋天里,蓝蓝的天空,金黄的稻田,丰收的果园构成了一幅秋天的图画,她是多么的美丽呀!
3.小组讨论哪篇文章好?好在哪里?选代表汇报。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对好的文章的写作方法做出总结:
(1)认真观察。
a.看景。看都有哪些景物,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哪些值得我们写,哪些富有秋天的特征。
b.看物。图画中的事物可以突出秋天的气息。
(2)按空间顺序写。由远及近的顺序。
(3)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4)在好的文章中,小作者动用五官,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感受到的尽可能地做到具体和形象。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写作指导,关键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指导。学生刚刚起步学习写作,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回到体验中去写作。这样的写作很直观,很真实。因此,这个环节只要引导孩子调动感官的作用,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感受到的,写自己亲身体验的,直观,真实,有内容可以写。】
四、精准拟定题目,展现画龙点睛
1.引导学生自拟题目。
(1)以描写图画中主要事物为题。如《美丽的秋天》《秋天的图画》《丰收的秋天》等。
(2)以对秋天的情感拟题。如《美丽的秋天,我爱你》《秋天,我最喜欢的季节》。
2.开头:开门见山,开头点明题目。如课文:《秋天的雨》。
3.中间:抓住秋天里特有景物来写。如《秋天的雨》,课文重点写树林里的树叶,果园里的果树,花园里的花,都象征着秋天。
4.总结自己对秋景的切身感受。如《秋天的雨》,最后写出,它是一首欢乐的歌。
五、应用科学方法,写作秋天佳作
练习第三单元的习作。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