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与不见作者范文
时间:2023-03-20 17:2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见与不见作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56―0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以惊人的速度递增。发病年龄明显提高,病人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的多少,对控制好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十分重要,笔者从长期的护理工作中总结出了以下护理方法。
1 实行一对一的个体方案 由于病人年龄、文化程度、生活及饮食习惯等不同,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应因人而异,对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或文盲的病人,应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讲解,先从饮食、运动、药物以及低血糖的表现讲起,每天讲一至两个小内容,要反复讲,对需要重点遵照执行的内容,进行提问式教育,直到病人能正确回答为止。然后再讲新的内容,如血糖正常值,如何监测血糖,有哪些急性和慢性并发症等;对年轻、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较强的病人,在讲解的同时,可以给一些糖尿病例教育的宣传册,建议病人买一本有关糖尿病的专业书籍,使其对所患病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2 做好饮食换算 我们对每一个病人都做了“饮食换算表”根据患者身高、体重、肥胖度及劳动强度计算出每天需要的总热量。脂肪、蛋白质、炭水化合物所占的比例,主食、蔬菜、肉类、油脂、乳类的量及三餐如何分配,吃水果的指标以及如何选择种类,每周五下午集中病人,用实物模具进行讲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由于饮食习惯不同,对多数病人刚开始做起来较困难,尤其对喜欢食肉、饮酒、食盐重和油脂较多的患者,要告知他们这样做的危害性,让他们逐步适应糖尿病饮食,并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告知病人一定要戒烟,讲解抽烟对糖尿病人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3 对注射胰导素病人的教育 许多病人对注射胰岛素有抵触情绪,认为打胰岛素会上瘾,怕疼、怕麻烦。护士应该告诉病人胰岛素是人体胰腺分泌的一种激素,不会成瘾,注射胰岛素是病情需要,胰岛素的优势是疗效可靠、经济实用、副作用小等。现在用的胰岛素注射工具很方便,容易掌握,有5mm超细超短针头,注射时疼痛轻微,护士要教会患者及家庭如何正确注射和保存胰岛素。开始时护士给病人做示范,然后让患者或家属操作,护士监督指导,直至病人或其家属完全正确掌握为止。对白天和晚上需注射两种胰岛素的病人,一定要教会如何区别,最好在胰岛素笔上注明“白天”和“晚上”的字样,严防病人打错胰岛素的种类和剂量。
篇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读者服务 信息不对称 困局
一、“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机理
1.存在机理溯源。信息不对称描述的是对于某件事件的认识上各方存在着非对称分布。简单来说,就是在相对固定的经济关系中,任何一方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相对应一方所掌握的信息。从经济交易角度来看,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相关信息掌握充分的交易方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掌握量较少的另一方则处于不利的地位。但由于在现实中绝对的信息对称是不存在的,再加上交易的任何一方也不可能掌握完全的信息。因此,研究者根据这种对应关系,进行了较为简单的排列组合,得出三类情形:一是交易各方对于信息“均无知”;二是交易各方均具有不完全信息,且具备程度大体相同;三是交易各方均具有完全信息。这种在“信息对称”假定下的推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够较好地描述经济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现象。但由于现实社会中各种条件的约束,使得信息不对称现象存在着多种“变式”。
2.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机理。首先是信息不对称存在的根源,即高校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与图书馆服务对象之间在信息的掌握数量与质量上存在着“差异性”,从而使得二者无法达到有效的“交叉与汇合”。其次,根据服务主体双方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描述出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对于学生、教师等服务对象的“知识需求”缺少了解,具体表现为文献资料的盲目采购、无法调合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等;二是对于服务对象的“知识需求”部分了解,最突出的表现是提供的资源只满足了部分人的需求,与此同时部分读者对于图书馆的基本情况缺乏认识;三是图书馆完全了解读者的需求,并提供了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料,但由于服务对象的认识程度不同,而使得二者的“互动”大打折扣。
二、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中“信息不对称”的困局之解
1.强化调查研究,构建交流平台。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只所以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图书馆没有做好前期的调查研究工作,无法掌握读者真正的需求。因此,针对读者的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调查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调查的内容主要是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知识层次、专业水平、所学专业、阅读习惯、阅读规律、阅读时间、兴趣爱好以及对图书馆建设发展的要求、建议等,调查的方式可以是传统的问卷调查,也可以是现代的网络调查。为了使调查工作常态化,我们有必要构建相应的网络交流平台。交流平台应由高校图书馆牵头建设,部分高校的图书馆网页、局域网建设就具有借鉴性。这样,图书馆就可以“足不出户”地了解读者的相关信息,从而准确把握读者的信息需求。与此同时,读者也能通过平台了解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书籍内容、借阅规则、服务项目、服务水平等。
2.加强协调合作,公开信息资料。信息不对称现象既体现在读者与图书馆之间,也反映在图书馆内部各部门之间,而且内部部门信息不对称会使读者与图书馆间的这种“不对称”更加明显。这是由于文献资料的采购与获取是一项多部门配合、体系化的活动,任意两部门的信息沟通不畅,都会使图书采购偏离读者的“最初期许”。因此,我们应不断强化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协调合作,消除条块分割,一切从读者的利益出发来落实和承担责任。与此同时,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标语、宣传栏、网页、馆刊等载体形式向广大读者公开相应的信息。公布应依据一定的程序、原则,以保证向读者及时、全面、真实、有效的图书信息,畅通与读者的信息交流。
3.重视回访工作,建立反馈机制。为了更好地落实好“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我们需要在读者回访、反馈上下功夫。这是由于图书馆提供优质图书资料属于服务的“第一层次”,然后经过“读者接受服务”的联结,就应进入服务的第二层次,即服务带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是良好的。从第一层次到第二层次的整个过程构成了“优质服务”的体系,缺一不可。因此,重视回访工作、建立反馈机制就成为实现“第二层次”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资源、问卷调查等进行回访工作。与此同时,图书馆设置专门的机构、配备专门的人员进行反馈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并将采集到的读者意见上报到图书馆的决策层,然后由上到下逐级落实。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既为读者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服务,也使得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服务关系。
参考文献
[1]陈瑞华.信息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护理干预;急诊;重症监护室;效果;作用
急诊重症监护室是医院感染率最高的发病区域,该病房的患者病情一般比较危急,患者的免疫力下降,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和意外事件较多,具有较高病死率,在临床治疗中具有很大的难度[1]。因此对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的护理显得十分重要。现选取我院急诊科的80例重症监护室患者探讨有效地护理方式,现做如下的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3月~2015年4月在我院急诊科重症监护室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平均年龄(45.2±2.1)岁。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平均年龄(46.5±2.1)岁。80例患者中有25例高血压危象患者,20例呼吸衰竭患者,20例脑梗死患者,10例药物中毒患者,其他患者5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整体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在常规整体护理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综合的护理干预,具体方式如下:①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历资料、手术方法以及化验报告等资料,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时和患者以及家属进行沟通,为患者以及家属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消除患者以及家属的紧张情绪,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②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实施无菌操作,佩戴消毒口罩,按照正确的方式洗手消毒等,所有操作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实施无菌操作[2];③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数,每30 min测量一侧血压,定期检测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和体温;④对有皮肤损伤的患者实施皮肤护理,气管插管的患者实施口腔护理,对于昏迷卧床的患者进行床上洗头。雾化吸入和吸痰等;⑤对急诊重症监护室的患者进行病因、病情的分析,严密监护,监护严重创伤者的意识、血压等请全身情况,对于严重骨折的患者严密监测全身感觉运动、末梢血循环情况,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反应,如压疮等情况,及时的报告给主治医生进行处理。对于呼吸衰竭的重症患者保持患者的呼吸畅通;⑥急诊重症监护室的患者病情比较危急,患者容易出现担心、紧张等不良情绪,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慰,密切关注患者情绪和心理上的变化和波动,帮助患者及时调整好心情,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及时的和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让患者家属了解患者的病情,提高家属的配合度。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感染率、不良反应以及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对本次的研究数据进行统一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χ2进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感染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P
2.2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比较 观察组的总体满意度(95.0%)优于对照组(47.5%),P
3 讨论
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的病种较多,病情复杂,许多患者由于在实际的护理中操作不当而引起多方面的并发症和相关疾病的感染,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3-4]。因此科学的护理干预对降低病死率和伤残率,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由于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的病种比较多,原因复杂,因此对患者实施护理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根据不同的患者情况实施不同的护理方式,在护理的过程中要全程实施无菌化操作,预防患者感染。由于急诊重症患者长期卧床,血运不畅,极易引起压疮等不良现象。护理人员要及时的发展患者的问题,尽早解决。在本次的研究中经过综合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总体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明显,P
综上所述,对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实施综合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感染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护理的满意程度,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因此可以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婧婧,程晓红. 集束化护理在急诊重症监护室ICU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J]. 价值工程,2015,(32):187-188.
篇4
不解父爱――个性阅读,去疑求真
生:作者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余了”。朱自清最不能忘记的却是父亲的背影,可见这个“背影”是多么耐人寻味。
生:这里“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余了”,为什么用“不相见”而不用“不见面”?
生:我认为“不相见”是表示父与子之间出现了问题,而“不见面”是指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没有机会见面,所以这里的“不相见”,暗示了父子之间有过隔阂或误会。
…………
生:第五段作者写“我那时真的是太聪明了”,“聪明”怎么理解?
生:我认为这里“聪明”是褒词贬用,因为当时作者只看到父亲的“唆”,却没有感受到父亲的关爱。
生:这个“太聪明”是嘲笑自己当时没有体会出父亲对自己的爱,也是对自己以往所作所为的一种自嘲。
这个教学片段是两个小插曲:一是写作者为什么与父亲“不相见”,二是写作者为什么自嘲自己“太聪明”。着重写了对父亲的不了解,甚至讨厌父亲的“唆”,为后文写“父子情深”作铺垫。课上,学生对“不相见”的理解,肯定不是口无遮拦的脱口而出,至于认为儿子说过“不要相见”的话,当然也决不可能是空穴来风。这些都是课前教师为拓宽学生课外知识面、开阔视野而精心预设的环节,可见徐老师备课经过了深思熟虑。学生精心查找资料,在反复比对资料中得到了共识,才会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写自己“太聪明”,学生也给出了最恰当的注脚――“自嘲”,这是作者对自己那时不懂事的深刻反省。此时,片段围绕着“不相见”“太聪明”提出的两个“为什么”,通过交流,答案已明朗。
父子情深――用心体验画龙点睛
师:文章的第六自然段“他用两手攀着上面……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谁来分析一下这段文字。
生:一个“爬”字,说明那个月台很高,再加上父亲身材肥胖不容易上去,越不容易越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生:父亲穿的是黑布棉袍大马褂,而作者穿的是紫毛大衣,从穿衣的对比能看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师:我查资料发现,父亲穿着深青色的棉袍黑色马褂,这在当时应该算是正装了――非常好的衣服,相当于礼服。同学们了解了这个背景又会想到什么呀?
生:父亲穿得那么整齐,或许是怕给儿子丢脸。
生:穿着“礼服”还去爬月台,用现在的话来说是“穿着西装扛大包”,但是父亲为了儿子甘愿这么做,也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生:课文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作者与父亲是如此的熟悉,然而离别之时却给作者一种特别的感受;二是父亲的身影在人群中慢慢地消失,跟放电影一样,影愈深而情愈浓,人愈远而心愈近。我想这就是父爱。
师:刚才这个同学说这篇文章就是表现父爱的,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的吗?
篇5
一、语文回归儿童生活
在这里的“回归生活”有三层意思:联系生活、通过生活、为了生活,用张老师的原话,就是“让语文课堂成为童年生活的引领中心”。例如,他依托苏教版第8册第六单元,进行语文课程的二度开发,从而建构的主题单元课程。
单元主题:人与自然。
具体目标: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掌握生字词,积累描摹自然的词汇与经典片断;2.以课文为信息点,泛读10篇以上文章,并学会评点批注;3.培养对自然的美好情感,学习呵护生态。总目标:培养孩子面对一朵野花怦然心动的情怀。
课程内容:精读小语第八册《我不是最弱小的》、《鸟语》、《特殊的葬礼》3篇课文;泛读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多篇文章,并些评点批注或读后干;有关“人与自然”的词语诗歌经典片断的积累与运用;口语交际:辩论“人是自然的主人”与“自然是人的母亲”;选择性作业:小组合作养盆花写观察日记,成立绿化志愿服务小队叙写绿化行动、号召学校班级使用布垃圾袋写倡议书或为学校死去的花草树写悼词。
具体策略: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和谐统一策略,尊重文本与超越文本和谐统一的策略,自主选择与合作学统一的策略,文与人、行为与情感和谐统一生成的策略。实施原则,语文课程生活化、生活语文课程化。
透过这个简单甚至还有点粗糙的主题课程单元方案,我们看到,他是以“语言文字” 为抓手、为载体、为目的,整合儿童的情感、行为,引领儿童的精神生活。其独特之处是对儿童生活行为的观照,使“语文课堂成为童年生活的引领中心”有了可能,所以我说是语文教育的新思维。
二、语文走进儿童心灵
当然,语文回归生活是语文走进童心的前提,语文走进童心也是语文回归生活的必然发展。走进童心,教师要建立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让主动质疑与批判成为意识;要站在儿童的立场设计问题情境、学习活动;不仅如此,最为重要的是要让语言恢复生命,破译儿童的情感密码,建立儿童与作者内心和谐共振的机制。理论常常用实践说话,还是来欣赏张老师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个教学片断。
生:(读)车停后……他把小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然后指着车……亲眼看一看圣诞节橱窗里那些好东西了!
生:他为什么把小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
生:(插话)无意中放的吗!
师:这是一种想法。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小男孩是有意的,放高了,他怕他的弟弟不安全,又看不清楚新车。
生:那为什么不放在台阶下的地上?
师:你从“放”中读出了什么?
生:小男孩很爱他的弟弟
.......
停到那两个台阶跟前。由此可以看出小男孩非常善良,也很细心。(再指名读,好。)
是有意“放”,还是无意“放”?张老师独具慧眼,选择了“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策略,透过最朴实无华的“放”字,引领儿童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可贵的这是一个自然生成的问题,更彰显了教师走进童心的意识,或许也只有自然的才能真正打动儿童。自然生成是走进童心的基础。
师:小男孩的一举一动都透出浓浓的爱,还有哪句话也深深地打动了你?
生:(读)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
师:听出来了,你一定会送一辆新车。你怎么读?
生:(读)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
师:你诚恳而坚定。
生:(读)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
师:充满爱意。自由练练小男孩说的话。(生练习,指名读,很好。)
“教材是另一个自我”,这样的朗读指导与评价就是引领儿童将自己投射于文本,在不断肯定而不是纠谬中启示儿童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与感悟语言。引领儿童以自己阅读是走进童心的核心。
篇6
1.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修睦《落叶》,全国卷)
2.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秦观《江城子》,江西卷)
3.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温庭筠《梦江南》,江苏卷)
4.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李纲《望江南》,福建卷)
5.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曹伯启《子规》,四川卷)
考生对“空”字的理解是否准确会影响其对诗歌内容和主题的把握,其中四川卷更是直接要考生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空”字。那么,诗词中的常见字“空”究竟有哪些意思,它们能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意。不妨对这个问题做个浅究。
一、 解为天空
诗词中有些空作名词,解释为天空,即我们仰望的苍穹。“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因为月光明亮,所以空中流动的白霜让人难以发现。这里的空就是指自然中的天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晴朗的天空中一只鹤排云而飞,一翅冲天,流露出作者对秋景的喜爱与欣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青天碧落下孤帆在渐行渐远,最终消失不见,只有滚滚江水充满视野。以天空的辽阔衬出孤舟的渺小,作者对友人的不舍与离别的惆怅之情也自然显现。2012年全国卷所选的诗歌修睦的《落叶》中“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的“空”即为天空的意思:落叶或随流水而逝,或在暮色苍茫中在河边的上空飘零。修睦是位僧人,这里的“空”既有诗人对落叶身世的感叹,又有浓厚的禅意隐含其间,让人玩味不已。
二、 解为空虚
这里的空虚不是指精神上的无所依赖,不充实,而是指没有,不存在的意思。2012年福建高考卷所选的李纲的《望江南》中有“蓑衣时振玉花空”,身披蓑衣的渔翁在寒天雪地中垂钓,不时地振落身上的雪花,身上可得暂时的干净。这里的“空”即没有的意思。这句话表现出渔翁垂钓时的凝神与淡定。再比如陆游的《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里的“万事空”解释为什么也没有了。作者明明知道人死后什么都没有,换句话说他知道人活着的时候不必执着于外事外物,但还是因生前未能看见祖国统一而感到遗憾。作者浓厚的爱国深情通过明知是空却依旧执念这一矛盾很好地体现。与之相类似的词句还有“是非成败转头空”(杨慎《临江仙》)。写人事的功过转瞬即逝,而自然却永恒不变。这里既有作者清醒的认识,又有作者对此认识之后的无奈与悲叹。
三、 解为空旷、空灵、空寂等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们常用“空”字来状写自然景物,突显景物的幽深宁静、空明浩渺。唐代诗人王维,把“空”字的这一用法发挥到极致。《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即幽静空寂之山,一个“空”字,写出了山中树木繁茂的景象,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表现诗人对雨后山中的空明洁净与清新宁静的喜爱之情。《鸟鸣涧》中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句,诗人以“空”字不仅状写了春涧的幽静,也表现了诗人置身大自然中那种宁静悠闲的心态。他的《过香积寺》中“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用“空”字写香积寺水潭在暮色降临时的空明幽静,并由此景联想到一个佛教故事,心里不禁产生了“心如止水”“惟好心静”之情。王维中年信佛,诗中多禅意。而这些禅意多通过其诗中的“空”字体现一二。
以“空”形容某处景或某事物,如上述的空山,空潭,往往不是强调其中的景或事物稀少,而是强调自然景物或事物客观地存在,自在的状态,少有人的行踪。以“空”写自然的生机,以“空”展现自然的博大,以“空”显现自然的宁静悠远,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飞鸟、深潭,这一切清净、明媚,生机盎然,同时又是那么静谧、幽深,以至诗人最后心与境都归于空寂。若不是心中有禅意,胸中无世俗杂念,诗人是无法感知到自然的空灵之美的。
四、 解为白白地,徒然,只不过
“空”字解释为此意时的表现形式一般有两种:1.人+空+动作或状态;2.物+空+动作或状态。第一种形式一般表示人做出某种动作的徒劳无意。如“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燕歌行》)表达了动作发出者的无奈,对于致使动作发出者的动作行为徒劳无意的人,则表达出抱怨或愤恨。第二种形式是某物做出的某种行为或呈现的某种状态,这种行为或状态人并没有发觉,或发觉了也没有给予重视,如“隔叶黄鹂空好音”表达对人事的悲叹与感慨。“空”解释为“白白地,徒然,只不过”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感表达:
1.表现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劝勉他人珍惜时光。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中作者以花朵凋零,只能徒然折枝来奉劝人们惜时。“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该句以白头时徒劳悲伤来启示人们惜时抗击敌寇,收复河山。一个“空”字,表现对现实中蹉跎岁月的行为的不满与哀痛。“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送魏万之京》)其中“空”字中有对魏万的谆谆教诲,也包含了了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2.表现对国事的担忧,对统治者不满的悲愤情绪。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诗人胸怀报国之志却无用武之地,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年华老去。一个“空”字将诗人的哀伤愤恨之情和盘托出。“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古从军行》)频繁的战争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空”字也用于讽刺帝王的好大喜功。如:“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李商隐《马嵬》)“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这些“空”字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既悲又愤的情感。
3.表现英雄失意之悲与对怀才不遇者的同情。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黄莺隔叶,婉转鸣啼,可这好音却是徒劳的,因为无人来听。“空”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暗含了诗人对英雄事业未竟的同情和遗憾,同时也表达自己的失落之情。“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根本不识昭君,所以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昭君的魂魄只有在夜月中徒自归来。“空”字充满对君王不识的怨恨与无奈,这正是诗人有才不被任用的情感写照。
在今年高考语文试题中,江西卷、江苏卷、四川卷中的诗歌鉴赏题所选的诗词里的“空”都解释为“白白地,徒劳的”。“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秦观《江城子》)与“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温庭筠《梦江南》)里的“空”都表达了思妇对美好年华如水流逝而心上人却不在眼前的悲凉怅恨之情。
篇7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何以效之?传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②!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杖殴击之,若见鬼把椎锁绳,立守其旁。病痛恐惧,妄见之也。初疾畏惊,见鬼之来;疾困恐死,见鬼之怒;身自疾痛,见鬼之击;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
夫精念存想,或泄③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泄于目,目见其形;泄于耳,耳闻其声;泄于口,口言其事。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
[注]①传:这里指古代的文字记载。以下引文语意出自《吕氏春秋》。②用精至矣:精神专一,到了极点。用精,使用精神。至,极。③泄:显露。
[阅读思考]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以效之 效:验证
B. 夫精念存想 精:专一,纯正
C. 昼日则鬼见 见:看见
D. 俱用精神 用:因为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泄于目,目见其形;泄于耳,耳闻其声;泄于口,口言其事。
(2)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
[参考答案]
1. C (见:出现。)
2. (1)表现在视觉上,(好像)看见了鬼的形状;表现在听觉上,(好像)听到了鬼的声音;表现在嘴上,(就会)说出鬼的事情。(重点:泄、推测语气)
(2)睡醒见到鬼形,躺下听到鬼声,都是因为精神作用引起的;害怕和想象,是同一种本质。(重点:觉、用、实)
[品评赏析]
参考译文:大凡天地之间,出现鬼,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们胡思乱想所造成的。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是由于疾病。人生了病就会忧愁害怕,忧愁害怕就好像看见鬼出现了。凡是人无病时就不会胡思乱想。所以得了病躺在床上,就害怕有鬼到来。一害怕恐惧就会胡思乱想,一胡思乱想眼睛就恍恍惚惚地看见鬼了。
用什么来验证它呢?古书上说:“伯乐学习鉴别马,仔细端详看到的东西,没有不是马的。宋国一位姓丁的厨师学习宰牛,三年看不见活牛,所看到的全是死牛。”这两个人都是专心到了极点。胡思乱想,自然看见奇怪的东西了。人病了看见鬼,如同伯乐看见马、庖丁看见牛一样。伯乐和庖丁看到的其实不是真正的马和牛,由此可见病人所看见的也不是真正的鬼了。
病人身体极其难受,身体疼痛,就说是鬼拿了棍棒鞭子殴打他,好像看见鬼拿着锤子、锁链、绳索,站着守在他的身旁。(这是因为)病人身体疼痛,心里害怕,才虚幻地看见这些的啊。刚得病时心里惊慌害怕,(就好像)看见鬼来了;病重一些就怕死去,(就好像)看见鬼在发怒;身上因病感到疼痛,(就好像)看见鬼在打(自己)。这都是由于想得过多,产生虚幻的感觉造成的,并不是真有那样的事实。
(专于)胡思乱想,有的表现在视觉上,有的表现在说话上,有的表现在听见的声音上。表现在视觉上,(好像)看见鬼的形状;表现在听觉上,(好像)听到了鬼的声音;表现在说话上,(就会)说出鬼的事情。(因此)白天会看到鬼的出现,夜里就会在梦中听到鬼的声音。独自睡在空房之中,如果感到有些害怕,就会梦见好像有人按住他的身体而被吓哭!睡醒见到鬼形,躺下听到鬼声,都是因为精神作用引起的;害怕和想象,是同一种本质。
最早接触鬼,是从老辈人的故事中。能读书了,是从蒲松龄老先生的《聊斋志异》中。鬼,给人的印象多是面目狰狞、行为诡异、取人血索人命的。鬼的形象产生于何时何地何人,已无从得出确切的结论。科技尚不发达的时代,或许多认为人死后都要变成鬼,所以才有了“我变成鬼,也不会放过你”的无奈威胁。当然也有人不相信鬼,如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王充。他因细族孤门的身世、耿直不屈的性格,仕途不顺,但仍然“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居贫苦而志不倦”。他所处的东汉时期,统治阶级用鬼神等封建迷信思想欺骗愚弄人民,神化自己。当时,朝廷任由妖妄思想蔓延,王充花费了三十年的心血与汗水写成《论衡》,以上文段就节选自《论衡・订鬼篇》的开头部分。
篇8
当前,受社会多元化、复杂化的影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应对这个形势,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像一把锥子、一把利刃一样,减少钝性,增强锐性;减少空泛性,增强针对性,从细微之处切入,解决思想问题。
一、要善于运用“小道理”。“道理”越大,就越是抽象而缺乏针对性,收不到实际效果;“道理”越小,就越是贴近现实生活,越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更加注重实际利益,关心得失问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改变单讲“大道理”的惯性思维,从工作对象的现实想法和实际困难、困惑入手,对症下药,通过讲“小道理”,帮助他们破解难题,解开思想疙瘩,从而避免矛盾的产生和激化。一要把“小道理”变成“传送带”,摆事实、讲道理要由近及远、由浅到深,逐步放大、水到渠成,避免因为生搬硬套“大道理”,使工作对象产生排斥和逆反心理,影响工作效果。二要把“大道理”变成“白话文”,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促使他们理解和接受,不能满口理论“传教”,更不能当“家长”训人,避免出现“对牛弹琴”、“曲高和寡”的问题。三要把“大道理”变成“小钥匙”,灵活运用“小事情”、“小道理”,诠释“大道理”,由小见大,窥斑见豹,最终达到“大道理”的原则要求。
二、要善于营造“小环境”。当前出现的一些负面现象,使有的人对“大环境”失去信心,从而产生种种思想问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应该看到,在任何历史条件下,矛盾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解决矛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永恒主题。要认真思考怎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营造一个好的“小环境”,靠“小环境”的群体效应去推动“大环境”的逐步改善,而不能“随大流”。一要从我做起推动净化“小环境”。要用自己良好的形象和模范的行动,去实践先进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变成净化环境的“清洁剂”,使群众看到,理想中的榜样就在身边,以此推动净化“小环境”,改善“大环境”。二要理直气壮地弘扬正气。要旗帜鲜明地抵制阴暗面,积极宣传正面的东西,让群众看到,负面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大环境”仍然是健康积极的,正气压倒歪风是必然的,从而引导群众同心同德创建好的“小环境”。三要不断壮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要积极投身到与不良现象的斗争中去,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的行动中来,形成群体合力,使许许多多好的“小环境”,成为推动改善“大环境”的强大力量。
三、要善于解决“小问题”。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没事可干,也不是无关疼痒的小事情。如果对“小问题”漠然置之,任其发展,就会积小成大,积重难返,发生质变,演化成“大问题”。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对象是基本群众,接触的问题都是日常小事,日常工作就是与“小问题”打交道,不去解决“小问题”,就会无所事事。那些认为“小问题”无非是家长里短、迟到早退,没有原则性、方向性的琐碎事,或者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没抓头,整天忙乎不见成绩的想法,就是看不见、不解决“小问题”,这本身就是“大问题”。因此,一定要有小中见大的眼光,解决好现实中的每一个“小问题”。一方面,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群众观点,在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中,不断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发现他们思想深处的问题,从而见微知著,发现我们在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过程中出现的偏颇,捕捉带有群体性、倾向性、苗头性的民情社情动态,这就是“大问题”。另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头脑,做生活和工作中的“多面手”,使自己具备发现“小问题”的好本领,练就能看透“小问题”的好视力,以及将“大问题”化而小之的硬功夫。这样,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游刃有余。
篇9
原文:
《作歌咏苏云卿》朝代:宋 作者:曾原一
东湖湖面波渺瀰,东湖岸上春土肥。
先生锄云明月晓,种来蔬甲今成畦。
把茅萧萧环四壁,此身不愿人间识。
乾坤清夷那复知,寸心杳渺黄尘隔。
故人子房今九云,交情不断江湖滨。
江西使漕却驺骑,故作敲门问字人。
黄金百镒笺一幅,多谢春风到茅屋。
君为使者吾邦民,见君容我更樵服。
故人与我情重哉,君且归矣明当来。
明朝启扉人不见,黄金不动书不开。
使者持书三太息,封书径上黄扉侧。
翩翩鹤驭云冥冥,空向湖山访行迹。
向来桐江严子陵,曾得故人双眼青。
芒鞋却踏京华路,太史惊誇说客星。
篇10
一、读诗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诗题这扇诗词的窗户,我们往往能窥探到作者创作的良苦用心。但现实的情况却是,相当一部分考生,忽视了诗题的重要性,阅读诗词时花费了大量时间不说,作答时中心游离,得不偿失。正确的做法是,作答诗词鉴赏题目,用十来秒时间关注那些带有“思、念、想、恨、独、愁、怨、想、叹、伤、怀、别、送”等感情倾向的词语,以揣摩作者写作的意图。诗题的作用有:1.明示感情倾向;2.暗示写作内容。
二、看注解
注解是理解诗词的钥匙。很多诗词,由于距离现在历史悠久,加上作者创作时特定背景,现在阅读起来有较高的难度,在命题时,命题者往往有意在诗词背后附带一些注解。这些注解或注明诗词中难懂的字词,或交待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身世际遇。在鉴赏诗词时,我们不要漠然置之,要仔细去揣摩它们与诗词内容的联系,这样,我们就能找到理解难懂诗词的钥匙,顺利走进作者含蓄丰富的内心世界。注解类型有:1.注明作者身世个性,时代背景;2.注明作者经历遭遇,人世浮沉;3.注明词句含义,典故寓意。
三、写何景(人、事);四、抒(阐)何情(理)
文载道。无论何种文章,不外乎描人写景叙事抒情,诗词也一样,往往通过精练的语言,或写景,或写人,或叙事,但目标只要一个,要么借人喻己,要么借景抒情,要么借事说理,这是为文的根本,命题者自然不会违背这一命题准则。我们既然已经知道对方怎样出牌,何有不会应对的道理?故而,在阅读鉴赏诗词时,我们一定要目标明确,迅速锁定命题者意图,各个击破。
1.写景抒情
这类诗词,要么写春花秋月,感叹时光匆匆、韶华易逝,人生易老、怀才不遇,要么写山河壮景,抒万丈豪情,表达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要么绘残花败柳、画凄凉破败景象,发山河破碎、离人伤感之悲痛。
2.借人喻己
看似写别人的故事,实则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作者描写历史人物,要么效仿古人、以史为鉴,要么借人自比,在追慕古人的同时,寄寓自己的情感。
3.因景(事)阐理
这类诗词,要么借助一个历史故事阐述事理,要么借景说理,或给人生活的启迪,或给人人性的关怀。
五、用何法
文无定法,但文章有法。为了更加形象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更加深入透彻地阐述生活的道理,作者往往借助一定的手法,这也是命题者特别钟情的题型。作为学生,我们除了掌握几种常用的修辞、表现手法外,还要知道这种手法的作用,以不变应万变,备战于平时,决胜于高考。
1.常考题型
诗歌鉴赏题不外乎是问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思想感情等,对这些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
2.方法贮备
(1)“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修辞手法也是表现手法,只是在不同的文体中称谓不同而已。
(2)“情”、“景”关系与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指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3)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六、有何用
有何用,简单来说就是作者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抒情方式对表现中心的作用,一般采用的设题方式为: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