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范文
时间:2023-04-07 05:4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江城子密州出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②。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③。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④。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⑤!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⑦。
①本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行政首长)。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经常受辽国和西夏的侵扰。本词借写出猎的壮烈场面,抒发了作者加强国防、抗击侵略的政治主张和渴望为国家立功的壮志豪情。本词词风乐观雄健,是最能体现“豪放”派词风的力作。“密州出猎”另作“猎词”。
②老夫:作者自称。其实当年苏轼刚好40岁,这样的称谓大有坡式的豪气和自嘲。聊:姑且。黄:黄色猎犬。擎苍:臂举苍鹰。古人打猎时常用鹰犬追捕猎物。
③锦帽貂裘:丝帛锦缎之帽和貂皮制成的外衣。千骑:形容人马很多。骑,一人一马为一骑。卷平冈:大队人马席卷平冈而过。
④“为报”三句:为了报答全城人跟随我打猎的厚意,我亲自射虎,让大家看看当年孙郎的雄姿。倾城:全城。太守: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此为作者自称。孙郎:指三国时吴王孙权。据《三国志・吴主传》,孙权曾骑马射虎,马被虎咬伤,孙权用双戟刺虎,最后捕获了老虎。此句可见苏轼贵为一州之长,却能和百姓同乐之态。
⑤酒酣:酒喝得畅快,酒兴正浓。胸胆尚开张:胸襟更开阔,胆气更豪壮。尚:更。开张:开阔,开放。鬓微霜:鬓发花白。又何妨:没什么了不起的。年龄虽长,壮心依旧。
⑥本句意思是:什么时候遣冯唐持节云中?冯唐:西汉时文帝之臣。持节:谓奉命出使。古代使臣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云中:汉时郡名,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一带。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任云中太守,他为政有方,屡退匈奴,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被免官下狱。冯唐向汉文帝进言,称魏尚是难得的人才,对其处罚太重。于是文帝命冯唐持符节赦免魏尚,仍命其担任云中太守。苏轼以魏尚自喻,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⑦会:当。雕弓:刻有花纹的弓。弓的形状如半月,将弓弦拉开便成满月状。天狼:星名,古人认为是象征侵略的凶星,这里喻指北方的辽国和西方的西夏国。这句话表明了苏轼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
赏析
本词是苏轼在熙宁八年(1075)作于密州任上。这一年他刚好40岁。此时,宋西北边疆局势紧张,西夏曾在1073~1074年连年攻占宋朝州县。苏轼在这首词中借出猎抒发请缨抗敌的壮怀。“男儿本自重横行”,苏轼在词中表达了请赴边任报国杀敌的愿望,而且如此强烈,词的上片中刻画的太守形象是否有当年曹操“横槊赋诗”的味道?这首词历来被推为豪放词的典范,苏轼曾与人这样谈论写该词时的畅快心情:“作得一阙(指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由此可见,词到了苏轼手中才彻底抹去它作为红楼小曲的浅俗之色,做到了无事不可吟、无志不可述的酣畅淋漓的发挥。
安徽太湖县辛冲中学朱碧玉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熙宁七年(1074)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是词史上第一个以健笔劲毫塑造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的词作。
“老夫聊发少年狂”,时年40岁的苏轼却姑且要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志。“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打猎活动,狩猎者行动迅速,情绪高昂、精神抖擞。全城的人们兴致勃勃地出来观看太守狩猎,太守(作者)为了回报人们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作者的少年狂气在这热热闹闹的狩猎场景之中表现得特别突出。
篇2
唐代的张守节认为没有。《史记·赵世家》有战国时期赵国使者赵胜称韩国上党郡守冯亭为“太守”的记载,张守节认为是“太”是“衍字”。他在《史记正义》中说:“尔时未合言太守,至汉景帝始加太守。此言太,衍字也。”但也有人认为“太”非衍字。明朝的董说在《七国考》卷一《韩职官》“太守”条说:“韩氏上党守冯亭使者至,曰:‘愿以上党入之赵。’赵使平原君往受地,以万户都三,封其太守为华阳君;以千户都三,封其县令为侯。见《通鉴》。《正义》曰:‘尔时未合言太守至汉景帝时始置太守,此言太守,衍字也。’余按:《国策》中‘太守’数见,《正义》误。”今人陈直也认为“太”非衍字。他的《史记新证》在涉及到赵胜称冯亭为“太守”时说:“直按:战国时秦称郡守,各国或称守,或称太守,战国策中,太守凡五见,汉初沿用秦制称郡守,景帝改称郡守为太守,则采用战国时各国制也。后人狃于习见,遂以太守为汉制,反疑国策有误文。”《辞海》也说:“太守:官名。本为战国时郡守尊称。西汉景帝时改郡守为太守……”看来,战国时已有“太守”可以成为定论了。
秦朝有没有太守呢?在《史记》里头找不到秦朝称郡守为太守的记载,但睡虎地秦墓竹简却出现了“太守”的字样。《睡虎地秦墓竹简》“释文注释”中的“释文”有“成都上恒书太守处”句,“注释”有:“太守:蜀郡太守。”看来秦也有“太守”。这个“太守”仍有可能是对郡守的尊称。
汉朝肯定有太守,但景帝之前有没有呢?应该是没有“太守”这一官职的,有的话,就不必把郡守改为太守了。而且,《汉书·高帝纪》中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求贤诏》称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用的就是“郡守”:“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所以在汉朝,景帝中二年之前是没有“太守”这一官职的。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细柳营》注解⑥和九年级下册(2003年12月第1版,2011年11月第9次印刷)170页《江城子·密州出猎》注解④都提到了“太守”。《细柳营》注解⑥如下:“【河内守】河内郡的太守。守,太守,是汉代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江城子·密州出猎》注解④如下:“【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史记·冯唐传》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匈奴远避,不敢近云中。后因报功状上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被朝廷治罪。冯唐向汉文帝辩白此事,并认为魏尚有功应受重赏。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仍为云中太守。这里作者以魏尚自许。”
上述二注“太守”的说法就欠准确。《细柳营》中的周亚夫任“河内守”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涉及的魏尚任“云中守”都是文帝时的事情,这时景帝还未即位,更别说“更名太守”了。
但《汉书》中还是可以见到把景帝中二年前的郡守称为太守的。如《汉书·卷四文帝纪》:“六年冬,匈奴三万骑入上郡,三万骑入云中。……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次细柳;宗正刘礼为将军,次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次棘门,以备胡。”《汉书·卷八十六王嘉传》:“昔魏尚坐事系,文帝感冯唐之言,遣使持节赦其罪,拜为云中太守,匈奴忌之。”
清代学者早就注意到这一点。王先谦《汉书补注》对《汉书·卷四文帝纪》中“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是这样注的:“(补注)钱大昕曰:‘景帝中元二年始改郡守曰太守,此“太”字衍。本传无“太”字。’先谦曰:‘《史记》亦无太字。’”(标点为笔者所加)查《史记》,果真无“太”字。《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再看《史记》是怎样称魏尚的。《史记》说到魏尚都称之为“云中守”。如《史记·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文帝说。时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篇3
关键词:提高;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271-02
今年5月10号我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查漏补缺:诗歌思想内容的概括和表现手法的表述”。
这节公开课选取了苏轼的三首词:定风波、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以此为例,围绕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帮学生规范答题,弥补缺陷。
上课时,教学目标非常明确:漏在何处?如何弥补?重点比较突出:着重研习《定风波》,快速分析《水调歌头》,《江城子 密州出猎》,练习反馈。主要流程我以为比较流畅:
一、学生自读《定风波》,思考并回答两个问题:
1、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2、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二、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查漏补缺:
1、规范答题要点,回答漏在何处。
a.思想内容:确定题材,阐述内容(写什么),解释思想内容(表达何种情感、人生态度,揭示什么生活哲理)
b.表现手法:回答运用手法(用典、渲染、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以小见大、一语双关、动静结合、虚实结合、首尾呼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修辞),结合诗文阐释,说明作用。
2、研习《定风波》,师生互动,回答如何补缺3.归纳总结方式方法(怎样得到正确答案):
(1)思想感情
a.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
b.了解作品产生时代的风貌特征。
c.关注诗词中的“序”或“注”(它们往往介绍创作年代、交代创作缘由、经过、背景)。.
(2)表现手法:
a.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已有信息。
b.分析词义、句义、意境、人物形象。
c.掌握正确的鉴赏流程:意象――意境――诗情
d.从描写的景物中体味意境。
e.积累一些古代文化知识。
例:典故、传说及实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三、学生参照以前知识和此节课所学,快速阅读理解《江城子 密州出猎》,答题:
1、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这首词通过写打猎、.演式、束拍,表现了词人渴望立功边陲的雄心壮志。
2、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雄心壮志的?
a.烘托:千骑如飞,围观如堵,烘托田猎气氛。
b.用典:用“孙权射虎”典故,以孙权比况自己英武有为。
c.直抒胸臆:“西北望,射天狼”表驰骋沙场反击贪残掠夺者决心。
四、总结课堂内容:
要想准确概括诗词的思想内容,归纳其表现手法除了知人论世之外,还需规范答题。
这节课我花了两天时间做好了充分准备,并在高二理科重点班进行了一次预演,效果良好,可在高三(5)班上公开课时,学生回答问题很不积极,甚至被点名提问的平时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因为紧张要么结结巴巴,要么答非所问,要么声音细小,效果很不好。
课后我反复思量,课堂气氛不够热烈,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
1、当时高三年级月考,我班很多同学未带任何文具,加上课前临时发下资料大家基本没做任何准备。
2、有很多专家、学者听课,气氛非常紧张,我班同学大多来自农村没见过什么大阵势,在此背景下放不开,甚至胆怯。
3、高三(5)班的学生和我朝夕相处了两年多,相互之间感情深厚,这节公开课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我是否能评上“名师”,故在回答问题时顾虑颇多,不敢说或不敢大声说。
4、我班管理严格,不少同学敬畏老师,平时上课孩子们都不是放得很开,更何况如此严肃的场合?
5、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较多孩子习惯了多听、多读、多写,忽略了说,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出现心里知道语言无法表达现象。
痛定思痛,我认为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除在知识上查漏补缺外,在听说能力的培养上更要查漏补缺:
1、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形式的方式和手段,通过学生的活动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和人文素质。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兴趣,使之愿说、想说。
3、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a.教会学生自我调控,逐步克服胆怯心理。
b.要求学生不要在说话时顾虑重重,而要充满自信地大声说。
c.多褒少贬,提高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4.立足课堂,积极提供锻炼机会。
a.一如既往开展课前两分钟演讲。
篇4
一、诵读
古典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诵要水到渠成。
读如何体现出训练层次呢?一般来说,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要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 “读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其层次的,这就要求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反过来朗读也能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如分析完杜牧的《赤壁》后,可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叙事部分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另一组读议论部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此再次明确此诗的表达方式及层次结构。又如分析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后,可由一位学生领读总起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然后全班学生读出具体写其“狂”的诗句,以此再次加强对本诗总分结构及诗人感情的理解。又如学习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后,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读出有关语句,“本诗的线索是‘春行’二字,春行之起点是……春行所见之动物是……春行所见之植物是……春行之结点是……”借此对诗歌再作一次梳理。这样梳理之后背诵就显得轻而易举,顺理成章了理之后。
二、理解诗意,诗歌意境的完整性
古典文学作品都非常善于创设意境。而要想理解其中的意境,就必须准确的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的方法有很多:
1.想像风景,再现图景,品意境
所谓想像风景再现图景,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写景小散文,如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清平乐 .茅檐低小》等;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观刈麦》,从而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抓住诗眼巧引导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的提纲挈领,也可以成为诗歌教学的提纲掣领,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抓诗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说自己是‘聊发少年狂’呢?”这问题提得好呵,它是学生抛给教师的一把钥匙,抓住它,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聊发少年狂,狂在哪里?为何要聊发少年狂?”从而明确,狂在上阕的出猎和下阕的杀敌报国。出猎之狂,狂在想法,狂在场面,狂在百姓,狂在太守。而杀敌报国之狂,则由猎手之狂过渡到英雄之狂。总之,全诗无一词不狂,“狂”,显示了作者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有些诗歌没有很明显的诗眼,但大多名诗有名句,这名句就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亮点,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 “类诗眼”。人类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具有共性,若问学生最欣赏哪句诗,他们往往能答出名句来,于是师生共品名句,从而牵动对全诗的欣赏。
三、 授之以渔,自己品诗境
篇5
关键词 电教媒体;语文教学;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1-0123-02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把音、像、画与文本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衔接起来,调动学生眼、耳、口等多种感官,从而使教学形式更加灵活,教学角度更加全面,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内容呈现形式更加形象,从而使语文课堂灵动起来。那么,如何让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大的发挥重要作用呢?
1 用电教媒体,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激发创新思维
多媒体能够将文字的描述形象化,并在形象化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可抓住契机,利用多媒体环境可视、可听、可感的特点,引导学生尽情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深入理解诗词的内容,充分领会诗词的意境和美感。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精神百倍,是宋词豪放词的开山之作和代表作。为了突破体会意境、想象并描绘画面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先后出示密州出猎的图片、视频、声音等,利用电教媒体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仿佛看到一身猎装、气宇轩昂的太守,他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戴鲜艳华美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何等威武!学生也仿佛置身于势如磅礴倾涛的打猎队伍中,跟随千余人的队伍,纵马狂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山岗,疾风骤雨似的行猎场面,又是何等雄壮!更有全城百姓跟随出猎,万人空巷的盛大场面,倍受鼓舞的苏轼气冲斗牛,亲自马前射虎,一展自己的雄姿!……在多媒体所呈现的“声、色、画、乐”俱全的情境中,那景、那物、那人仿佛伸手可及,学生放飞了想象,仿佛置身其中,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再只停留在字面含义上,真正理解并融入诗歌的意境中,进行创造性学习。
再如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四幅画面依次为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呈现四幅画面意境,在具有形象性和感染力的画面的刺激下,学生能够深层次地解读文本,想象特定情境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年少在外、求学苦读的少年想念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将这份依恋倾注到信笺里,邮票虽小,却含情依依;少年长成为青年,手握船票倚在船头,在淡淡的哀愁、丝丝的温馨、似水的柔情中想起家中的新娘,船票虽窄,却相思殷殷;终于回家了,可矮矮的坟墓却让母子天人永相隔;祖国还没有统一,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海峡虽浅,却是渴盼统一的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这样,通过画面及音乐,学生放飞想象,丰富了诗歌内容,理解了诗歌的深层内涵。
又如教授《观沧海》时,针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些诗句,学生的理解虽正确,但往往会画面呆板,语言枯燥。这时就可用多媒体出示画面:星空闪烁、天河璀璨、淡月盈盈,这些美景与壮阔的大海遥相呼应。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再结合诗句,壮阔的美景就在脑海中出现,而且画面变得更丰富、更形象,进而这些想象就转化为具有自己独到理解的文字:喷薄欲出的朝阳,星光灿烂的银河,昼夜不息地被大海吐纳,它们相拥在大海的怀抱,大海仿佛就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通过欣赏形象生动的画面,学生的想象力会更丰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更强了,体会作者阔大的情怀和远大的抱负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2 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学习激情
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他的意识、注意力都会倾注到学习上去,也会有更饱满的学习激情。语文教学别是在导课中,可合理利用多媒体形、声、色俱全的特点,刺激学生多个感官,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从而达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
如学习《风筝》一文时,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三月三》,同时展示动态画面,创设导入的情境和氛围:湛蓝的天空,点缀着几朵淡淡的白云,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风筝随风飘舞;地面上,孩子们手牵线绳,春意盎然。教师在这样的情境和氛围中适时导入:风筝,给我们的童年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而鲁迅的《风筝》又会呈献给我们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学生的注意力被多媒体所吸引,产生探究课文内容的欲望。
再如在学习《黄河颂》时,教师在导入时运用多媒体,首先呈现给学生黄河奔腾汹涌、气势磅礴的动态画面,再配上歌曲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的录音,让学生观看后谈自己的感想,教师由此引出话题: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以雄浑的气势、不屈的品格,养育了中华儿女;黄河,是我们当之无愧的母亲。短短的几分钟,既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达到激情导入的教学目的,又很快凸显本课主题:歌颂黄河,赞美中华儿女。
又如讲授《西江月》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配以舒缓轻快的音乐:夏夜,明月高悬,在习习的夜风中,和着稻花的香味,静享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何等惬意,多么美丽的一幅乡村夜景图!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和音乐中,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感知了诗歌的美妙意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3 用电教媒体,拓展延伸,扩大视野,丰富知识
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上的那一点点内容,而应在课堂内外不断拓展。现代教育技术正好可以弥补课本容量的不足,是丰富、扩展教学内容的最有效手法,从而拓宽课文文本的外延,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学生的视野。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教学,词中运用典故的句子较多,如果仅限于课下注释当中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会有难度,知识掌握起来也会有困难。因此,在讲解“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等几个典故时,笔者播放相关视频,将课本中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扩大化,通过补充的视频,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细致、更全面、更深刻。在讲解完这首词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苏轼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笔者播放《自题金山画像》的视频,丰富学生的相关知识,扩大了课堂容量,既能吸引学生,又提高了课堂效率;布置的课下作业也不仅是背诵、默写这类内容,而是利用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提供给学生网址,指导学生课下浏览专题网站,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扩大知识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6
关键字:苏词;以诗为词;诗词有别、诗词一体;豪放词,用典
一、苏词“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及提高了词的意境
(一)从传统来看诗词有别,就词的外表形式而言,相对于齐言的律绝近体诗,绝大部分的词皆为杂言体。但诗词之别仅限与此,那对于文人的创作是没有什么大碍的,特别是对苏轼这样的大家,不过只是改变一下词句的安排,完全是胜任有余的。但诗词之别主要是在意境上,关于诗词之间意境题材的不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极精到的评述:“词之为体,要渺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二)表达治国平天下之志的“言志词”。自古以来,有“诗言志”说,使人们对诗的社会功效十分重视,在人们的认识中,诗词分疆各司其职,诗词社会意义,不可更移,而苏轼“以诗为词”从某此方面打破了这一格局,将词的社会作用提高到与诗同样的位置,将词从歌赋小楼、男女中解脱出来,使这一文体面向更广阔的社会,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如《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这首词笔力雄健,一扫当时词坛盛行的脂粉气,的确如他所言“无柳七郎风味”。词中写出猎时的盛况,可谓有声有色,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下半阕气概尤为豪壮,结语“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扫平边患的壮志。
(三)借古抒怀的“咏史词”。“咏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极常用的一种题材,大都是通过对古人古事的歌咏来抒发自己的怀抱。论及苏轼“咏史”词的创作,就不能不提及他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描绘了赤壁附近的壮阔景物,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的理想抱负以及老大无为的感叹。
(四)寄托遥深的咏物词。喜欢苏词的人一定也不会陌生苏轼这首渗有柔情之味的词《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这是东坡次韵友人咏杨花之作,虽是和韵之作,却不受原唱之作拘束,而是另辟新境,诚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苏词“和韵而似原唱”了。
(五)苏轼除以上怀古、咏物等体裁外还有写离情别意,表达与友人情谊并借此抒写人生之叹,时世之感的作品。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作者将悼亡妻与个人身世之叹并在一起,感情真挚,悱恻动人。读他这类词,看不到书香味,嗅不到脂粉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轼还将农村风光作为词的描写对象,开启了农村风光词的先河,如《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此种内容的典型代表。从这方面拓宽词的领域,不仅给当时词坛吹进了一股新鲜空气,而且为词在文学史上与诗并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转变了当时词的风格,形成了柔情、细腻的豪放词派。
宋初词基本上承了晚唐五代“绮丽香泽”“绸缪婉转”的风气,晏、欧、柳诸人承前人已形成定势,恪守“诗庄词媚”的审美观念,更将婉约视为词的正格,并形成大的潮流,影响着词坛。苏轼则自成一家。就是说自己自意于婉约之外,别创豪放派。虽然在苏轼之前,有李白所作的《忆秦娥》范仲俺的《渔家傲》,但这只是整个文人词史上的个别现象。直到苏轼才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打开词风豪放一脉。他并没有使词回到服务政治的传统老路,而是要以词全面地反映宋以来士大夫阶层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新的审美情趣。因此,举凡怀古、讽时、悼亡、送别、说理、咏史、宴游、述怀、出猎、戏谑、煮茶品茗、山水景物等,无不可歌之咏之。
苏轼作为有宋一代豪放词的首倡者和开宗立派的宗师,苏轼的影响都是卓越无比的其创世纪的影响给了后世的文人以豪迈倜傥的风范,同时也是高奏了一曲当时时代在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情形下的最强音。
三、东坡词中绝妙的用典上承老杜之余风,下开辛稼轩词。
苏词中的典故,不但不给人以“隔”感,而且达到了借他人之酒杯,浇自我心中之块垒的艺术效果。苏词中所标举的历史人物,往往或是自我写照,或是对照自我。如咏“三国周郎赤壁”的周郎,《密州出猎》中暗喻的魏尚等。当然,也应该指出,苏词中的历史人物,已非李白笔下的“谢安”、“姜尚”。“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壮志,早已化为“归去来兮,吾归何处”的陶渊明式的咏叹。苏词是面对往昔"人生的事,来往如梭"(《满庭芳》)的喟叹,是"曹公黄祖俱飘忽"(《满江红》)的佛老禅境。
苏轼作词,虽未达到“字字有来历”,但也经常以史书经典为依托,如“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分用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和宋玉《风赋》;“破帽多情却恋头”(《南乡子》)则反用晋人孟嘉重九登山帽子被风吹去之事,极富雅趣。《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则分用杜甫、刘禹锡、《晋书》、《世说新语》、李益、白居易、韩愈、皮日休、元稹诗文典故,给人以清雅秀美之感。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坡;古诗词;有效教学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古诗词教学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样的实际条件下,教师要采取有力措施开展有效的古诗词教学。
一、从古诗词的背景入手学习古诗词
古诗词是特定的社会背景与诗人的人生情况相融合的产物,为了实现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注重从古诗词的背景入手带领学生学习古诗词中的内容。首先,整合教材中的诗词资源。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数量非常丰富,其中坡的古诗词入选了五首,为了实现对坡诗词的有效教学,教师要注重整合教材中的诗词资源,按照时间顺序对古诗词进行排序,形成一定的教学体系。如,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写于公元1082年,《江城子・密州出猎》写于公元1075年等。其次,引导学生在课下实践活动中搜集古诗词的背景。教师将古诗词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后,课堂教学前教师要注重引导有兴趣的学生组成背景资料的搜集小组,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报刊等多种途径搜集古诗词创作的背景,并制成精美的PPT,在课堂上向其他学生进行讲授,以《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的学习为例,学生利用PPT向其他学生介绍:此诗写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诗人因为乌台诗案被贬,来到了黄州任官。离黄州不远的蕲水有一清泉寺,诗人在春三月和他人共游清泉寺时看见周边美丽的春景便作了本诗。古诗词教学前搜集与古诗词背景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根据古诗词背景下了解古诗词中的基本内容,降低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难度。
二、从诗词中的表达意象体会古诗词的内涵
意象指的是诗人在诗词创造的过程中在客观事物上赋予自身的主观情感,诗词中的意象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进行精挑细选并富有深意的。为了实现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教师要注重从诗词中的表达意象入手,带领学生体会古诗词中的内涵。在苏轼的诗词中存在着四大意象,分别是病兽意象、月意象、梅花意象、水意象。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月意象的分析为例,首先,诗词中的月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弟弟的思念之情。诗词中重复出现了月,结合诗词创作的背景,诗人渴望经常和自己的弟弟见面,但是现实无法达成诗人的愿望,中秋之夜诗人看见高空中的月亮,想起与自己相隔甚远的弟弟,不由得作下了本首诗。诗中的最后两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抒胸意,表现出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及想见而不能见的感慨。其次,借助月表达诗人的人生感悟。诗人一生仕途不顺,充满波折,家庭生活也是遗憾悲秋。在中秋之夜,诗人问月“何事长向别时圆?”又从月中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将人的悲欢离合和月亮的阴晴圆缺进行类比,透过月亮对人生命的本质进行探究。之后,诗人在诗尾处写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将幸福和安康献给自己弟弟,表示应当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事情。最后,借助月表达诗人的政治追求。诗词中诗人写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此句便可表现出诗人在仕途和隐居之间的挣扎和徘徊,体现出诗人人生观和政治理想的矛盾。诗词中的一个意象往往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诗词中出现的意象,借助意象更好地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诗词的精妙和美好。
三、由诵生情,注重古诗词的诵读
古诗词中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具有韵律美,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在诵读中体会古诗词中蕴含的深厚感情。首先,教师的优秀范读。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范读,从语速、断句、语调等多方面切实体现古诗中的情景,实现学生从感性上对古诗中内容的理解。为了提高古诗词范读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在范读古诗词时搭配适合的音乐,利用音乐营造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体会诗句中的内容。如,朗读《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教师可搭配古筝曲《十面埋伏》《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其次,教学时教师要注重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朗读古诗词中的内容,在学生熟读古诗词的基础上学习古诗词的内容。最后,教师也可以在班级中开展朗读比赛。学生从学习过的坡诗词中选择诵读的内容,自行准备诵读时的音乐,自行进行古诗词诵读的练习。课堂上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学生轮流进行古诗词的诵读,其他的学生和教师共同作为评委评价学生的诵读情况。
总之,教学语文课本中坡的诗词时,教师要注重带领学生从古诗词的写作背景和诗词中蕴含的具体意象入手学习古诗词中的内容,并注重古诗词的诵读,切实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章草始创于西汉,兴盛于东汉西晋,随着新体的出现,章草逐渐被取代。到了元明时期,章草一度复兴。直至近代,渐渐有了振兴迹象。佟韦先生对章草情有独钟,“章草在百花园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它古远不俗,有生气、有情趣、有魅力,在各种书体中,章草能吸纳百川,不拒细流,上通篆隶,下开草行楷各体,可谓四通八达。章草与篆结合有沉雄之美,与隶结合又波磔之美,与行草结合则有灵动之美,与楷行二体结合则有严谨之美。”
经过数十年的临读、取舍与临创,佟韦的章草形成了七种独特的风貌与品格。
一是隶草型。即隶书与草书的结合,也是章草的正规写法,其特点是笔画有波捺,又简率连笔。如作品《杜甫〈春夜喜雨〉》,草隶相融,时缓时慢,犹如春雨淅淅沥沥,妙趣横生。
二是简章型。笔法比古隶随意一些,且带有汉简风格,洋溢着一种天真随性的意趣。如作品《曹操〈龟虽寿〉》,耐人寻味。
三是楷章型。采用章草笔法,骨架又是正楷笔意。如作品《题澳门书法北京邀请展》,堂堂正正的气势跃然纸上。
四是行章型。以章草为主夹以行书,或将行书与章草同写。如作品《孟郊〈游子吟〉》,被评价为“通篇厚重沉稳,线条平而短,字字灵动,轻松疏朗,拙中寓巧,饶有古趣,观此亦有如见古人之感。”
五是章今型。以章草为主,参以今草,两者相融,朴拙之中又有流动韵律之感。如作品《〈卜算子・咏梅〉》、《题随州编钟》等。
六是今章型。以今草为主,参以章草。佟韦先生说,“写这些作品时,经常有意打破字与字间断不练、字字独立的特点,上下二字有时也互相连笔,同时也有意去掉一些波捺。”由于写起来比章今型快,佟韦先生喜欢在笔会上采用此法。如作品《坡〈江城子・ 密州出猎〉》,气势磅礴。
七是综合型。即将隶、简、草、行、楷多种书体融合到一件作品中。佟韦先生说:“清人何绍基说‘篆隶草行只一事’,可见综合多体写来既有道理,也出新意。”如作品《神州同唱东方红》、《义勇军进行曲》,变化万千,又和谐统一。
篇9
关键词:精彩展示 诗词创作 论语讲坛 风华好诗词
文化应该是融入一个人,一个民族的血液中的。我们民族的文化是从何而来?它是从《诗经》中来,从《论语》《庄子》等先秦诸子中来,从唐诗、宋词、元曲中来……激荡我们民族的血脉,历经千古不老!
一、初中语文第一节课,给学生一个传统文化的世界
初中语文第一课,我们便向学生介绍国学,介绍传统文化三股主流:儒、道、释。
我们向学生介绍汉字的演变过程,领学生做猜测空间的游戏,从而锻炼学生表达和倾听能力,了解文化名人、著作等。
在“文学欣赏”这一环节,我们带领学生欣赏《蒹葭》,了解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风格,欣赏余光的《春天 遂想起》,了解余光中和他的乡愁诗,认识游子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我们还向大家推荐了《开心学国学》的主题曲,领略中华文明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 摘抄优美古诗文、课前进行“精彩展示”
多年来,从六年级学生们入学开始,每周末都有一项作业――古诗文摘抄。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古诗文篇目做摘抄笔记。
当我们学习《观沧海》时,有的学生便摘抄《短歌行》;当我们学习当我们学习《桃花源记》时,有的同学就摘抄《归去来兮辞》:当我们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后,有的同学摘抄他的《正气歌》……
如何检查学生的摘抄效果呢?
我在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设计了“精彩展示”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大声朗诵自己所摘抄的古诗文,让朗朗的诵读声成为语文课的前奏。
精彩展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具有古诗词创作能力。请看学生的诗词习作(该诗获“诗词中国”传统诗词青少年创作大赛二等奖):
减字木兰花
王子欣
物是人非,言笑晏晏在耳畔。花落泪垂,美人独坐颦蛾眉。
流年似水,今秋未减前秋怨,借酒消愁,狂歌依旧情难旧。
武陵春 花木
陈 宇
荷兰竹柏不肯醉,牡丹只富贵,暮秋亦曾羡菊梅,红豆无声喟。
白杨是否伴梧桐,苦与甜滋味,木棉铁树万年青,无人解相思泪。
精彩展示,给每个孩子心中都洒下阳光,使他们成为留恋于语文青草地的快乐的孩子。
三、校本活动课――“华夏经典诵”和诗会活动的开展
每周两节的校本活动课,我们向学生介绍我国历史的文学大家,并学习其作品。比如,学习了杜甫的《石壕吏》之后,便学习他的《兵车行》,感受苛酷的兵役带给人民的灾难;学习《江城子 密州出猎》时,诵读班便学习《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年日夜记梦》,感受苏正月轼对亡妻深挚怀念和伤悼……
每年5月,我校召开了“‘激情满怀 诗诵风华’经典诵读诗会”,诗会期间,学校成了诗的海洋。诗会中,同学们热情高能高涨,表演形式多样:朗诵篇目中有经典诗歌,有自创诗歌 。
四、论语讲坛――教师们精神盛宴
《论语》被誉为“东方的圣经”,穿越千年不老,读《论语》就是让我们在奔波中沉静下来,静观自己的心灵,独享一刻之闲。为了引导教师从论语这东方圣经中觅人生的智慧与顿悟,我校开设了“论语讲坛”。
在学校的“论语讲坛”中,我向全校教师讲解了《论语》中的“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从“大学”谈起,从孔子、孟子、苏轼等角度讲解了我对“忠恕之道”的理解……使全校教师走近《论语》,了解了《论语》。
五、“风华好诗词大赛”的举行
2014年,我们组织了“风华好诗词”大赛。初赛九百人海选,复赛六十人角逐,决赛十二争雄,推出“决赛”现场,学年顶尖级选手进行了激烈的角逐。赛场步步惊心,迭起,掌声雷动。《哈尔滨日报》《生活报》都对此进行了报道。
六、带领学生进行“名家系列研究”
近年来,我还带领学生进行了“苏轼系列研究”“杜甫系列研究”“李白月诗研究”。2012年6月15日,中语会副会长张鹏举教授来风华中学听了我的《黄州 苏轼 赤壁》,在全国“传统文化实践研究年会上”给予肯定。
七、访文庙走近孔子,沐浴儒家精神洗礼
为了更好地领悟儒家的思想精华,我带领学生参观了哈尔滨文庙。通过参观大成殿、走畔桥,听讲解员介绍孔子的生平,我们共同感受着孔子自强不息的灵魂力量,使孔子的形象驶入了学生的心灵之中。
八、编辑出版《风华经典诵》《风华佳作园》
为了更集中地引导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主编了风华中学语文校本教材《风华经典诵》。包含包含《四书篇》《古诗词篇》《古文篇》《现代诗篇》,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感悟国学。
《序言》中这样写:“《风华经典诵》采撷文学的朵朵浪花,献给风华莘莘学子,以承儒家思想的火种,传厚德载物之道。希望同学们润泽心灵,汲取智慧。”
写作是另一种阅读。为了让学生的生命在成长中留下痕迹,我还编辑出版了《风华佳作园》,已出版发行。
篇10
喜欢李白诗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虽说是借酒消愁,以醉求乐,但这何尝不是件好事呢?把酒言欢,忘去世间一切,哪怕天子呼来亦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啊!可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醉亦是可以忘却一切,可是醒来后又该如何啊!李白纵然可以用酒麻痹自己,可终究逃脱不了这尘世中的一切渴望自由、渴望个性解放的李白这一生都只能把自己所有的期盼给予诗中罢了!“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般没有权贵、没有黑暗统治的神仙世界恐怕只能在李白的想象中存在。
李白豪放不羁,他的诗更是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可宋词又有那般逊色于唐诗?在那个北宋缺将南宋缺相的宋朝,文人才子代代出,婉约派的柳永、晏殊、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哪一个在文学史上不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啊!
李清照《醉花阴》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竟让在莱州担任知府的丈夫起来一较高下之心,他闭门谢客,不吃饭不睡觉,三天写了五十首词,再将妻子的那首《醉花阴》混在其中,交给文友陆德夫来评价,谁知文友一看既只对李清照那句人比黄花瘦拍手称号,认为这句中相思之苦,忧愁之深可以成千古名句。这句评价果真灵验。
写到这里,不禁想问一下大家,大家知道“三苏”是哪“三苏”吗?相信喜欢文学的同学都知道吧!没错,“三苏”就是指苏洵、苏轼、苏辙,这三位都是宋朝大名鼎鼎的才子,而我要写的人物就是苏轼。苏轼在宋代是最为杰出的大文学家之一,他的诗、文、词、赋样样出色,是极富盛名的全能作家。可能是苏轼太过优秀了罢,连上天都嫉妒他,让他在那北宋变法时期出生。由于政见原因,苏轼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废除已经施行的新法,因而受到支持旧法和新法的两方人马排斥,开始了他坎坷的仕途生涯。苏轼的词大都都豪放不羁。“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在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洋溢着报国杀敌的激情,大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慷慨激昂。提到苏轼是豪放派的诗人,就不能不提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开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显得十分的与众不同,再往下看“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英雄豪杰!”词中境界宏大,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虽然是在坎坷的仕途中所写,可苏轼却丝毫没被挫败,更未流露出人生苦闷的消极态度。无论遭受了什么,都掩盖不住苏轼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纵然豪迈可是苏轼也有柔情的时候,苏轼在妻子王弗二十七岁死时将她埋葬在母亲坟前,并亲手在埋葬她的山头种植了三万多株松树。更是在十年后写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无不流露出来。可惜苏轼这位大文豪在徽宗大赦天下的北归路上一病不起,死于常州,时年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