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范文

时间:2023-03-19 16:3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伯牙鼓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不仅仅是弹琴这样,对人才也同样是这个道理。虽有能人,而不能以礼相待,为什么要求人才对你尽忠呢?就好像不善于驾驶车马,好马也不能发挥日行千里的才能。

2、原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篇2

1、伯牙绝弦,也叫做伯牙鼓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的情感和知音难觅的现象。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2、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2、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本昧篇·伯牙绝弦》

3、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释义: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篇4

1、流水知音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引申,意思是指真正与自己相知,默契,互相懂得的朋友。

2、“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在我校十月份开展的“课内比教学”展示周活动中,刘红梅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成功地发挥朗读的作用,让学生既了解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感受了文言文的语言魅力,了解了钟俞间的知音情,积累了经典诗文。

下面是刘红梅老师《伯牙绝弦》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初读扫清障碍,熟读出古文韵味

师:伯牙为什么绝弦?答案就在书中,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感觉不流畅的地方可以多读几次。

(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自告奋勇读给大家听?

(一学生读)

师:了不起,刚接触这篇古文就读得这么正确、流利。可毕竟是古文,读正确了,流利了,还不行。就像我们喝茶,要慢慢地品,才会有唇齿留香的感觉。现在,请大家再读课文,这次就要读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味来。

(学生自由体会读)

师:这次,谁来读?

(一生读)

师:有古文的味道了。我尤其欣赏她读的这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这个“再”字强调得好。怎么读出古文的节奏,就是该强调的地方一定要强调,有轻有重,有强有弱,才能抑扬顿挫。一起试一试。

(全班学生齐读)

师:(聪明的孩子一点就通)在这篇古文里,还有两个句子难读,请大家小声地琢磨琢磨,看看善读的你们能不能找出来。

(学生试读体会)

师: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找出难读句子。

师:细心的同学们,听老师读。留意到老师是怎么读的吗?

生:我注意到老师在读“善哉”时,语调提高了,并且“善”和“哉”之间的语气延长了。

师:(你很善听,你真的很善听)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生:我觉得这是钟子期赞叹伯牙弹得好的语气词。

师:对。大家看,文下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注释告诉我们:“哉”和“兮”都是语气词,相当于“啊”,我们读的时候,在这样的词后面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韵味就出来了。不信,我们再请个同学读一读。

(一生读)

师:(太好了!当我们的同学给我们带来惊喜时,我们就把掌声送给他)

师:精彩是属于每个同学的,现在我们一起读,来了兴致,摇头晃脑的读都可以。

(全班学生齐读)

师:(我想把掌声送给我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真的很棒。)古文哪,就是要这样一遍一遍地读,读着读着,你发现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一学生说)

[评析]刘老师针对学生的认知起点,注重了朗读指导的层次性、渐进性和规律性。宋代的朱熹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必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在如何落实“多读”上,刘老师首先就落实初读的要求,做到读正确、流利,扫清朗读的障碍,并提醒学生注意利用文下注释,习得读书的方法。再读时,则要读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味。在指导读出古文的韵味时,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文中的两个长句子,刘老师又通过范读,从语气词“哉、兮”入手,让学生明白“读古文时,该强调的地方一定要强调。只有读得有轻有重,有强有弱,才能抑扬顿挫,才能读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味。”就在这反复的有变化的朗读过程中,刘老师让学生体会到了古文的节奏和韵味美,感受到古文虽然离我们久远,但是读起来也很有节奏,富有不一般的韵味。教师指导得细致,学生也读得非常到位。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学生很自然地明白了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片段二]纵情吟诵,读出个性

师:读着读着,你们从哪些句子读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师:句中“善哉”的“善”与“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中的“善”意思一样吗?谁能说出所以然来!

生:不一样。“善哉”的“善”是“太好了”,而“善鼓琴”“善听”的“善”指“擅长”。

师:对,在古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很常见的。这里“善哉”是钟子期听了伯牙鼓琴后,从内心发出的由衷的称赞,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生齐答:太好了、太妙了!

师:对,谁来读一读这两个含有“善哉”的句子,读出由衷的赞叹。

(一生读,读出了由衷的赞叹)

师:读得真好,就是这种语气。当你们读到“峨峨兮若泰山”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雄伟的泰山。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自古就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说法。现在请男生读这句,把泰山高大巍峨的画面读出来。

(男生齐读)

师:(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巍峨的泰山)我们请女生读第二句“洋洋兮若江河”。

(女生齐读)

……

师:(你们的语文功底真深厚)就是这样高大雄伟的泰山,就是这样波涛汹涌的江河,让我们一起来读。

[评析]在指导研读时,刘老师注意让学生进行个性化体验。例如,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验到:“善哉”,原来就是钟子期听到俞伯牙的琴声后发出的感慨、由衷的赞叹!接着,当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一句时,刘老师及时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当你们读到‘峨峨兮若泰山’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当你读到“洋洋兮若江河”的时候,眼前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所描述的意境,做到了朗读与感悟、朗读与想象的紧密结合。朱熹提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其实朱熹所说的这“心到”,就是强调阅读过程中“想”的重要性。确实,朗读是眼、耳、口等多种感官以及大脑同时参与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知活动。语文朗读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形”,而且还要让他们触摸到语文的“情”和“神”。刘老师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融合到文本中去,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表达出自己对文章内涵独特的体验。

[片段三]创设情境诵读,积累经典

师:伯牙正是以这样一种决绝的方式表达了他痛失知音的遗恨。也正是这破琴绝弦,才使这个故事更加跌宕起伏、荡气回肠。(音乐响)就在故事发生三百多年后的战国,古书《列子》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我们一起读。(全班齐读)

师:时间在流逝,五百年后,古书《吕氏春秋》又为我们展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最美好的瞬间。(出示:伯牙鼓琴……)男生齐读。

师:借问人间悉际遇,伯牙弦绝以无声,一千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又在古诗中为伯牙的破琴绝弦而叹息不已,(出示:子期死……)女生齐读。

师: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1)班的孩子也在朗朗传颂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同学背诵,不能背诵的同学高声朗诵。

(全班学生齐诵课文)

篇6

关键词:《伯牙绝弦》 文言课堂

如何打造精彩纷呈的文言课堂呢?

一、诵读文本主旋律? 品悟真情于行间

诵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诠释了诵读在先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如今,文言文的教学依然能把诵读推为第一法――将诵读文本定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文本的蕴藉隽永。

1.先声夺人传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适时播放声情并茂的朗读视频,能把文本的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让学生得到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如在执教《伯牙绝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一课时,新课导入后,师语:“请大家来欣赏一段视频,兴许我们能从中粗略感知故事的来龙去脉,注意语气、语调及情感的处理。”教师播放视频,学生安详地徜徉于温情画意的境界里欣赏抑扬顿挫的范读,如痴如醉,拉开了文言课堂的精彩序幕!

2.一咏三叹五音符 诵读,我们可让它演变成一个又一个五音符――贯穿教学始终,将其谱写成精彩乐章。初入文本,重点语句的诵读,也能成为文言课堂的一次精彩回放。如执教《伯牙绝弦》一课,学生欣赏视频范读后,围绕目标合作探究,然后展示交流第一个目标:“美文要品读”。凸显的问题是语气、语调及情感的处理表现比较青涩。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突围重点语句,先作领读,学生在跟读中逐渐走向熟读成诵。如师领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是钟子期在俞伯牙“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的心境下坦露出的发自肺腑的美言。所以两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情感共鸣。学生在效仿教师的诵读中感悟子期至真、至善的赞美,呈现一咏三叹的精彩场面!与前两句截然相反,“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教师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作以领读,学生在诵读重点语句的落差中,体味伯牙失去知音后内心的痛楚。教师的领读招徕一读一接的画面――酷似音乐旋律中的五音符串连成文言课堂的精彩瞬间。

3.余波荡漾意未尽 一石激起千层浪,诵读突破重点语句后,好似湖面上卵石击起的余波随风荡漾,好一番风景!此时,配乐《高山流水》――学生和着音乐齐读全文,从字里行间感悟伯牙与子期的友谊之深,再次掀起诵读热潮。一幅精美的画面又似一颗流星轻轻划过夜空……由美言到感伤再到沉思遐想……意犹未尽!呈现精彩!!

“诵读文本,感悟真情”是打造精彩纷呈的文言课堂的第一诀要,除了有情有味的诵读外,还有诸多因素均可塑造更加完美的文言课堂。

二、语言凝练传真情 点拨生成见功底

如何能让文言文的芳香飘散得更远?文言课堂中教师精妙的语言、学生风趣的交流和巧妙的拓展延伸以及辅助教学的细节,显得尤为重要。

1.导语凝练引佳境 良好的开端是文言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教师用精妙的语言导入,就像映入眼帘的一抹亮丽风景,吸引学生深入文本。再拿《伯牙绝弦》导入为例:提及友谊,我感慨颇多。“人生苦短,知音难觅。云烟万里,佳话千载。”有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对“友谊”二字做了最为深刻的诠释,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伯牙绝弦》。今天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主人公之间的至真、至纯的深厚情谊。教师用凝练的语言、慷慨激昂的语调将学生带入文本,让学生快乐地接纳学习任务!

2.精当点拨显靓丽? 课堂中教师的精当点拨,适时补充,也会让学生的思维荡漾出一道奇异的亮光。继续拿《伯牙绝弦》教学为例:指导学生理解几个重点句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伯牙与子期令人仰慕的真情。之后教师指导学生齐读第二至四句,读出伯牙、子期相处的默契和愉悦。因势补充伯牙宫廷奏乐窘况,引出课文开篇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齐读)。

于是点拨便生成: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就不一定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外,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你能尝试替子期赞美几句吗?

篇7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创设情境,激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唤起他们对文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境教学恰好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情绪,提高学习兴趣。语文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发挥情境效应,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重要前提。

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时,我设置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为了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我们要把这篇课文拍成一个短片,并把短片的脚本写出来,每个人都是剧组的成员,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拟出方案:篇中人物是谁?选择哪些场景?这些景物是怎样的?配上什么音乐?表达什么情感?请同学们一一罗列出来。带着问题,学生根据上下语言情境,现实生活情境,作者及学生的文化生活背景,进人了情境场,对问题的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无穷力量。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走进文本,实现对话,使课堂的教学"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批注式阅读,激活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的过程,是一个与文本作者精神思想碰撞的过程。"可见,学生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才能展现阅读的个性。学生与文本对话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进行批注式阅读。在阅读中,结合自身实际,根据个人理解写出批注,可以激活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思维。

如教学《金钱的魔力》一课时,我首先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课文介绍了哪两个主要人物,你们喜欢还是讨厌他们?(学生都说讨厌),这样挖掘了学生对文本的"原生态感悟"。随后我又问:"为什么讨厌?请在文中找出让你讨厌或喜欢的语句来,并写写自己的感受(批注)。"学生再读课文后纷纷回答:

生1:我讨厌托德,我读到--"那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我看像你这样的阔是只会带大票子的。"因为他以貌取人,而且很刻薄。

生2:"老板赶紧跑过来,......出了什么岔子吗?"我觉得这老板听到钱就高兴,是个见钱眼开的人,所以让人讨厌。

生3:"老板望了一眼......好像在自言自语似的"我从老板的这些行为动作中发现他很兴奋,也是见钱眼开。而且后面一句话能说完的,他却啰啰嗦嗦。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及时捕捉了学生的点滴感悟,予以点化、拨正。学生灵动的智慧闪烁不断,课堂充满了欢笑声,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都可以以批注的形式体现。可以写出对字词句的理解、感悟,可以写出阅读中产生的疑惑,可以写出阅读文本中产生的顿悟,可以写读文后的收获等等。只有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学生写出的批注才有一定的价值,才能体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思维也会越来越活跃,与文本对话也能达到一定的深度。

三、心有灵犀一点通--反复诵读,激发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反复诵读是一个重要方法。诵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文本这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之后,自然就走进文本描述的情境,把文本中的人物、画面生动地再现在脑海中,跃然于纸面上。

我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在引导学生体会知音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这一环节上,是这样设计的:"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清风,你怎么赞叹?"学生的个性化理解精彩纷呈。

【教学片断】

师:我们知道,伯牙是楚国最有名的宫廷乐师,他的琴声一定不会只表现了高山流水。请你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生:还会表现秋天落叶满地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无边无际的蓝天。

生:还会表现繁花似锦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冬天雪花纷飞的景象。

师:作为一个善鼓琴的人,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萋萋芳草、灼灼霞光、蒙蒙云雾。当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钟子期,你看到这萋萋芳草了吗?(引读)

生:善哉,萋萋兮若芳草!

师: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霞光,你看到了那灼灼霞光了吗?(引读)

生: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师:志在云雾。

生:善哉,蒙蒙兮若云雾!

师:伯牙鼓琴还志在什么?(志在清风)你怎样赞叹?

生: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生:志在炊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生:志在白雪。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引读)无论伯牙志在芳草,志在霞光,还是志在云雾,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的志向、情怀与钟子期产生了共鸣,这就是志同道合,这就是知音。

篇8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游览着名的“知音文化”发祥地——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的三大名胜。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琴台的来历。古琴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得遇知音钟子期的一段佳话而修建。关于这两位音乐大师相遇成知音的动人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篇中。据记载,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琴、棋、书、画样样娴熟,尤其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改日启程。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远望天际,只见水天涟涟,近看眼前,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俗话说,弦断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好友。临别时,两人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

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弹罢,伯牙举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的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以此来酬谢他的“知音”。

好了,我们再来参观里面的景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道光皇帝亲笔提写,并赠于两江总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从政时善用人才,体恤民情,兴办水利,深得百姓拥戴,据说他隐退后曾在琴台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赐“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东侧那个小门,门额上的“琴台”二字则是宋代着名书法家米芾所书。

大家或许会很奇怪,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老人呢?告诉大家,这是汉阳琴台退休工人俱乐部,是退休工人活动的场所。1956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古琴台,并以琴台为中心,修建了汉阳工人文化宫。至80年代,文化宫和古琴台又经扩建,成为一座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娱乐场所。所以老人们经常来到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饮茶聊天,或看地方戏。不过这里的戏剧舞台是人人都可以上台一显身手的。他们就在知音的发源地,用音乐来沟通和交流。我们当中有没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台露一手的,给大家来段京剧或楚剧什么的,这些戏迷们一定会为找到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音”而欣喜万分的。

好,我们现在到了碑廊,这里,镌有历代石刻及重修琴台碑记。其中有一道题壁诗为道光三年(即公元1826年)岭南才子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这就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宋湘是广东梅县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他在七十八岁那年,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他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他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

各位朋友,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用汉白玉筑成的石台,就是伯牙台,相传是当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石台上刻有“琴台”二字和“伯牙抚琴图”。石台四周用石栏围砌,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这是清代遗物。

篇9

情感教育对于培养歌唱演员来讲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知识教育作为智育,关心的是理性的培养,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情感教育则是关注情感的开发。演员演唱中的情感最突出的表现在与观众感情的交流上。作为演唱者,观众的欣赏是艺术创造的最高价值。典籍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俞伯牙在高山上抚琴《高山流水》,曲高而和寡,却有一个砍柴的樵夫钟子期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在母亲去世以后也已经伤感去世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便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表示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断弦绝音。余伯牙绝琴明志的苦闷和无奈是没有了合格的观众。这一段佳话见得他作为艺术创作者对欣赏之人的重视。那么作为歌唱演员,对自己的观众也能有几分这样的情感,那么就不用担心演唱不出好的作品来了。情感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一种,在对学生的声乐教育中,除了与观众的艺术情感之外,还要注意培养他们自身的艺术情感。即对声乐艺术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毫无疑问,这是将来做声乐演员必然要进入的内心境界。只有在学生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中,才有助于进一步形成其个体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健康的人格。

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情感表达的需要。学习声乐的学生,除了具有一般共性比如都具有一定的基础、具有统一的基本知识以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长期接受艺术的熏陶和训练,他们较之其他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上更为细腻,也有更多情感表达的要求。他们的求知欲、表现欲、交际欲都需要在教学中得到满足。教师就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创造机会和空间让学生自由表达、顺畅交流,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自我确认。我们都见到过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得到老师认可的同时,总会表现出兴奋的状态,这就是学生自我确认的情感得到了满足。

再次还要遵循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有句名言: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它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我们可以称之为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他认为,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臻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活跃、忘我、集中全力、全神贯注的体验生活。[7]在声乐表演这种艺术形式当中,一般都包括了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这两个过程。一度创作即作曲、作词或配器的过程,二度创作则指舞台上的演唱。对于同一首声乐作品,演唱者的理解不同、艺术风格不同以及表现形式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自身演唱的歌曲趋于完美,在对歌曲的把握中,激发灵感和潜能,并产生创作冲动。这也是一种情感需要,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表达,让他们对自己的表现有所期待,受到自我实现的驱动,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遵循人的心理规律,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篇10

朋友大致分为两种。或是知己,亦或是过客。在交朋友上,我们一直秉持着宁缺毋滥的宗旨,不求多,但求精。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随之便想到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或许,朋友之间的情谊就蕴含在这杳杳琴音中了,言语也略显苍白。而“子期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或许,这般的知己,就是对友情最好的诠释。

在古代汉语中,“朋”和“友”都有友人、知己的意思,那么,即使将两字拆开,也不会影响其中的意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朋友又怎么能轻易分开?

朋友是一把铁链,它可以锁住彼此的心灵。

朋友是一座桥梁,它可以沟通彼此的内心,交流思想。

而在当今社会,朋友的定义是什么呢?有人说:“朋友就是互相利用的吧!”也有人说:“你有钱的时候就是朋友,没钱的时候就是损友。”

而我却认为:朋友不应该这样狭义的理解。只要你善于去摸索,去攀爬,愿意对别人付出真心,就会获得真正的友谊。

忠诚的朋友所带给你的是稳定的信任,你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寻求他的帮助,因为是朋友。

有了朋友,在孤独的时候,我们便有了精神的寄托,在烦恼的时候,我们可以放心的向朋友倾诉,因为是朋友。

真诚的友情是长久的,不会暂留如水,瞬时烟消云散。有时候,朋友的一拳,胜过敌人的一吻。